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1 # 書法歷史

    《三國演義》裡有樁天大的冤案,冤死者是魏延,這位據說頭上長著反角的降將,在諸葛亮去世後,成了蜀漢人人得而誅之的亂臣賊子。然而,對照史書,我們不難發現小說中魏延之死背後的重重迷霧。其一,諸葛亮臨終前曾安排魏延斷後,難道他不怕魏延造反降魏,還費盡心思等其上鉤?其二,諸葛亮去世後,魏延有的是機會叛國,他卻火燒棧道,一路率軍回蜀,最後兵敗被殺,這樣一來豈不是自投羅網?其三,魏延在《三國演義》的前後半生,落差極大,這般扭曲的命運似乎暗示著魏延之死的種種懸疑。

    三國是我們熟悉的時代,然而,熟悉卻與真實無關,小說《三國演義》往往佔據著人們對三國的理解。趙雲是蜀漢著名的五虎上將,他的身份或許卻只是個御林軍統領,並未曾指揮過多少戰爭;馬超興西涼兵伐曹,為父報仇,誰知其父馬騰之死卻是因他而起;魏延不服諸葛亮,造反伏誅,卻是三國最大的一起冤案。《三國志》等正史,才能還原我們一個真實的三國。

    深得劉備重用

    歷史上關於魏延的最大懸案,便是他腦門後究竟有沒有反骨。這是諸葛亮判斷他忠誠與否的標準,也是他日後為千夫所指的累贅。《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一見魏延,即喝令刀斧手推出去斬首,理由是“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斬之以絕禍根。”諸葛亮此說,不免自欺欺人,劉備麾下,馬超乃張魯舊臣,姜維則是魏國降將,照此說來,哪裡還有什麼大忠臣?顯然,問題不在忠誠,而是出在反骨上。所謂反骨,其實就是腦門後的枕骨,枕骨突起本是天生,不幸長了反骨的人便一輩子也難翻身了。其實,正史並未說魏延有反骨,諸葛亮自然也不會因反骨就要殺魏延,那麼,魏延的反骨到底是哪裡來的呢?歷史學家認為,魏延的反骨,或許不是天生,而是羅貫中硬摁在他頭上的。究其原因,《三國演義》將魏延塗抹成了一個逆賊,他的長相,自然也隨之多了幾分“逆賊”相。與長相一起扭曲的還有魏延的命運,因為這塊反骨,小說中的魏延,後半生開始無奈地向“反”字靠攏。

    魏延前半生,是個“及時雨”。他在《三國演義》一出場,便救了劉備。劉備敗走襄陽,身邊兵不過千餘疲卒,將不過張飛、趙雲,前有蔡瑁、張允據城不開,後有曹操大軍追趕,進退兩難,狼狽不堪。生死存亡之際,魏延引數百人徑上城樓,砍死守門將士,開城門迎接劉備進城。此時,名將文聘殺到,魏延手下兵卒死傷大半,劉備又拒絕入城,魏延只得孤身一人投靠長沙太守韓玄,家人卻因此被誅殺殆盡。

    劉備落難,本與魏延無關,他為搭救劉備,不惜得罪蔡瑁、張允奸佞諂媚之輩,可謂血性男兒。他第二次出場,又救了黃忠。《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寫道,劉備領關羽攻打襄陽,黃忠為報關羽不殺之恩,彎弓射中關羽盔纓,韓玄大怒,命刀斧手將黃忠推下城門問斬。千鈞一髮之際,又是魏延挺身而出,砍死刀斧手,救起黃忠,開城迎接劉備入城,成為劉備麾下愛將。

    《三國演義》這兩段,魏延皆是有膽有識,兩次將劉備從危難中挽救出來。此時的魏延,分明就是一個“及時雨”。不過,令人意外的是,《三國志》並未記載魏延這兩次壯舉,歷來秉筆直書的史家陳壽也不大可能將其略過,歷史學家認為,魏延的這兩場及時雨,應該出自羅貫中之手。魏延早年有勇有謀,羅貫中據此設計出了這兩出好戲,恰與馬超的“割須旗袍”,關羽的“單刀赴會”一樣。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在這位小說家主觀認定魏延是反賊之後,他又設計了諸多情節,一手給魏延戴上了“造反”的高帽子。《三國演義》前半部分將魏延渲染到了頂點,後半部分又不惜將其打入冷宮,這才有了這個奇怪的魏延。

    諸葛亮的冤案

    少了這兩次壯舉的魏延,在歷史上亦深得劉備的重用。據《三國志》記載,劉備得益州後,魏延便“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劉備得漢中後,欲以一大將鎮守漢中,眾人皆認為非張飛莫屬,豈料劉備提拔的卻是名不見經傳的魏延,一時舉軍俱驚。劉備委任魏延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有一次大會群臣,問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魏延道:“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劉備聞之大悅。能取代張飛鎮守漢中,足見劉備對魏延的信任。數十年來,魏延鎮守的漢中,一直是魏人不可逾越的障礙,頗具戲劇性的是,魏延冤死後,鄧艾、鍾會的大軍從這裡輕鬆進入了成都。

    劉備在世,魏延歷經幾次升遷。公元212年劉備稱帝,封魏延為鎮北將軍、都亭侯。建興八年,魏延領兵西入羌中,與魏國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在陽溪激戰,大破魏軍,名震一時,遷徵西大將軍,進封南鄭侯。

    此時的魏延官位日漸顯赫,在蜀國地位也日益突出。然而,魏延其人,性格矜高,目空一切,眾人皆避之不及。諸葛亮每次出征,魏延皆欲自請兵萬人,如漢時韓信一樣,異道而行,在潼關會合。諸葛亮一生謹慎,並不應允。魏延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常對人言諸葛亮膽怯,恨自己才華不能完全發揮。發點牢騷本是人之常情,但如果矛頭每每對著一軍之主諸葛亮,顯然不妥。他與蜀國長史楊儀的關係,更是一日惡似一日,有如水火。

    諸葛亮並未因此忌恨魏延,只是嘆息魏、楊二人不能齊心協力。《三國演義》中所謂諸葛亮幾次設計加害魏延,只是羅貫中的小說情節。在他筆下,諸葛亮對魏延處處壓制:大戰藤甲兵,諸葛亮為誘敵深入,令魏延連丟營寨十五座,魏延“面有怨色”;北伐曹魏,又叫魏延拿著司馬懿的頭盔到魏營叫陣;上方谷一戰,諸葛亮又想出毒計一條,命令魏延引誘司馬懿父子入谷,欲將魏延與司馬懿父子一併燒死,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瓢潑大雨不僅救了司馬懿父子,也使諸葛亮致魏延於死地的計劃徹底破產。

    楊儀反目成仇

    諸葛亮並未加害魏延,魏延之死,確實又因他而起。史載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六出岐山,魏延為前鋒。這天夜裡,魏延做了一個奇怪的夢,他夢見自己頭上長出一隻角,便以此夢問於趙直,趙直不敢明說,只言“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戰而賊欲自破之象也。”私下裡卻對人說:“角字為字,刀下用也,頭上用刀,其兇甚矣。”

    而在此前的行軍路線上,魏延與諸葛亮又起了一次衝突,諸葛亮伐魏,皆從岐山而出,前後行軍要一月有餘,魏軍聞訊,早有防備。諸葛亮前後六出岐山,皆無多大建樹,可能也與此有關。魏延認為,兵貴神速,魏國安西將軍夏侯懋年少,怯而無謀,若有精兵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便可到長安。夏侯懋聞兵至,必乘船逃走,如此一來,長安便唾手可得,咸陽以西也如探囊取物。諸葛亮認為此計太過冒險,不如安從坦途,故不用魏延之計。魏延愈發不滿。事實上,魏延之計可謂上策,只是他性格冒失,諸葛亮不放心罷了。

    與前幾次一樣,諸葛亮此次伐魏,魏人早已聞得風聲,以逸待勞,蜀軍勞師襲遠,縱有諸葛亮神機妙算,也佔不到什麼便宜。“出師未捷身先死”,諸葛亮在五丈原隕落。人之生死,本各有天數,《三國演義》卻又把諸葛亮的死因扣在了魏延頭上:諸葛亮知自己將不久於人世,用“祈禳之法”續命,魏延入帳上報軍情,不意將“祈禳”用的主燈碰滅,姜維忿怒,拔劍砍殺魏延,被諸葛亮喝止。

    魏延並非諸葛亮所殺,而他的死,卻又與諸葛亮有著莫大關聯。諸葛亮臨終前召開的一個秘密會議,直接引發了魏延的冤死。參加密會的有長史楊儀、司馬費褘、護軍姜維,魏延被排除在了這次密會之外,會議結果是蜀軍退兵,魏延斷後。諸葛亮死後,楊儀密不發喪,先派費褘到魏延這裡投石問路。魏延是個實在人:“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之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魏延此話,其實有幾分道理,勞師伐魏,怎能因為一人之死便草草了事?諸葛亮死前密會並不讓魏延參加,又將軍政大權交到了與他水火不容的楊儀那裡,魏延只充當個配角,這令一向自負的魏延很是失落。可以說,諸葛亮臨終前的政策傾斜,令魏延心態發生了急劇變化。

    最後的悲劇

    心態失衡就容易做傻事,魏延籠絡費褘,欲聯名釋出軍令。費褘多了個心眼,言“當為軍還解楊長史,長史文吏,稀更軍事,必不違命也。”旋即馳馬而去。不久,楊儀等商議撤軍,魏延大怒,率領部下先行歸蜀,沿途燒燬棧道。顯然,魏延是不想造反的,要不然何不率部投奔魏軍,既已班師回國,如何造反?魏延一怒之下,逞匹夫之勇,行事皆是意氣之爭,性格的缺陷往往令他做出難以挽回的舉動。

    魏延上書後主劉禪,控告楊儀等人意圖造反;幾乎與此同時,楊儀上書魏延造反的急報也送到了成都。後主難決,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究竟誰會造反,不幸的是,二人皆相信楊儀懷疑魏延。魏延平素目空一切,眾人避之不及,此時自然無人為他說情。朝野上下皆言魏延要造反,性格的缺陷造成了魏延冤死的悲劇。

    魏延此時還不知道自己已成了蜀漢逆賊,在南谷口與楊儀交戰。交戰前,蜀軍將領何平在陣前責罵他:“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魏延陣中將士聽得此言,一鬨而散。魏延與其子亡奔漢中,楊儀派遣馬岱追殺,將魏延斬首,誅三族。楊儀踏著魏延首級,洋洋得意:“庸奴,復能作惡不?”魏延回蜀,本為了殺楊儀,並談不上造反,陳壽在《三國志》中已有定論,然而,違諸葛亮遺願乃是一錯,焚燒棧道乃是二錯,再加上平日太過孤高,行事衝動,幾種原因引發了魏延的冤死。頗具諷刺意味的是,被諸葛亮委以重任的楊儀,在權力慾得不到滿足時言到:“早知若此,當初丞相死時,吾若以全軍投魏,何至有今日耶?”這句話倒是告訴了世人,誰的腦後真有反骨。

  • 2 # 9s灞道

    諸葛亮第一次見到魏延時,感覺魏延有謀反的心,諸葛亮隨後多次試探魏延,魏延好大喜功,是一員絕對的武將,他沒有意識到諸葛亮在試探他,還是那樣我行我素,說話口無遮攔,最後引來殺身之禍。

    魏延善於養兵,劉備自立為漢中王之後,遷都成都,需要一位將軍鎮守漢川,群臣都認為張飛可以勝任,張飛心裡也是這樣想的,但是劉備越級提拔了魏延,封為鎮遠將軍及漢中太守,魏延作戰非常勇猛,在軍事上受到了劉備的重用。

    魏延這人比較叛逆,現代意義上的叛逆,除劉備、諸葛亮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因此和蜀中很多大臣都有點矛盾,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重,在彌留之際招來長史楊儀、姜維等人商討撤軍之事宜,諸葛亮命楊儀統帥大軍,魏延斷後,魏延知道訊息後,認為此時退軍,貽誤戰機,不能因為一個人而耽誤整個蜀軍的計劃,魏延並沒有按諸葛亮的指示緩慢退軍,魏延統帥大軍,出於對蜀國未來的考慮,準備率軍出擊,諸葛亮料到魏延可能會不聽從自己的命令,但是缺沒有說魏延會造反,諸葛亮安排楊儀如果魏延不聽從命令,就令軍隊照常撤退,不用理會,諸葛亮去世以後,楊儀等人安排軍隊準備撤軍,魏延知道以後非常惱火,認為楊儀等人膽小怕事,耽誤了進攻魏國的戰機;隨即率領部隊,繞道大軍楊儀背後,燒燬進蜀的棧道,楊儀命人狀告魏延造反,魏延也派人給朝廷進書說楊儀造反,劉禪收到雙方的信書後,非常糾結,於是召集蜀中大臣商議此事,蜀中大臣大都相信楊儀說的話,認為魏延一介武夫,謀反的可能性大,大家都只是猜測。

    楊儀與魏延其實私底下也有恩怨,楊儀是文官,魏延是武官,平時魏延對楊儀的建議不滿,拿出佩刀嚇唬楊儀,楊儀對此滿嘴怨言,又沒有其它辦法,私人恩怨再加上有這麼個機會,可想而知。

    私人恩怨加上朝中人們的一致說法,後果就是魏延被殺,原因是造反,可是魏延並沒有反,我們只能從歷史中推測當時的情況,不能否認也謹慎認同。

  • 3 # 愛歷史的大小姐

    魏延反沒反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當時劉備要選人鎮守漢中時,所有人都認為會選擇張飛。因為關羽已經鎮守荊州了,以三人的關係,給張飛當個漢中太守應該不難吧。

    但是劉備選擇了魏延,在魏延擔任漢中太守期間,不僅快速發展了漢中經濟和軍事,就連曹魏也不曾敢進攻漢中,漢中當時的地位就像是入蜀的門戶,一旦被曹魏拿下,我想劉備還敢安心坐在成都?魏延曾對劉備說過:如有敵人敢來侵犯,我魏延願為大王拒之。

    如果魏延真的要造反,他完全可以投奔曹魏,為什麼諸葛亮死後還要往成都撤呢,他只不過是想和曹魏打一場仗,因為當他聽說撤軍時,十分驚訝,十分不服,你諸葛亮死了,我魏延還在啊,憑什麼撤軍?

    他的死,完全是自身的性格和楊儀之間的矛盾造成的。

  • 4 # 唐朝的長老

    魏延無論如何是不可能謀反的!魏延之死完全是死於驕傲自大和情商太差,導致沒有人為其說話,反而為書生楊儀說話,不然魏延也不可能死於非命的!

    魏延的忠心諸葛亮其實並不是太喜歡魏延的,但是諸葛亮卻一直帶著魏延北伐,這不僅僅是魏延有勇有謀,更重要的是魏延對蜀國是忠心耿耿的。所以即便是諸葛亮大限將到的時候魏延依然是手握重兵的!三國志記載諸葛亮遺言是讓楊儀帶領大軍撤回蜀國,如果魏延不聽命令的話,楊儀只管自己帶領大軍回國,不用管魏延。所以歷史上根本不存在諸葛亮遺計殺魏延一說,魏延也並沒有反骨!另外一個可以證明魏延忠心的就是劉備了。當時劉備拿下漢中之後,所有人都認為劉備會派張飛鎮守漢中,而且就連張飛自己也是這樣認為的。但是意外的是劉備卻把漢中這麼重要的地方交給了魏延,所以劉備對魏延是很信任的,試問沒有忠心的人劉備怎麼可能這麼器重呢?魏延被殺是因為楊儀告魏延謀反當時楊儀要帶領大軍撤回蜀國,並讓費禕去通知魏延一塊撤軍。但是魏延卻說難道就因為一個人的死去而停止伐魏嗎?丞相死了還有我魏延呢。楊儀一個書生會打什麼仗,怎麼能讓我聽他的呢?費禕一聽不對勁,就耍了滑頭,於是生成回去勸楊儀聽魏延的,然後溜之大吉。後來魏延發展楊儀帶領大軍撤軍了,於是魏延也撤軍,而且搶在了楊儀的前面,並且破壞橋樑,阻止楊儀撤軍。以後魏延和楊儀就分別向朝廷告狀說對方謀反,但是朝廷最終相信了楊儀,派馬岱殺死魏延。所以魏延之死是因為楊儀的誣告,魏延是絲毫沒有謀反之心的。魏延若想謀反就不會撤軍蜀國魏延如果想要謀反的話必定不會夾到楊儀和朝廷之間的,這不是找死嗎?身經百戰的魏延肯定不會如此愚蠢的,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魏延從未想要謀反!

    所以魏延是從未想過要謀反的,因此魏延根本不可能會謀反!

  • 5 # 初酒

    當然是不想反!首先是不想,其次是不能!

    先看不想!劉備對魏延有知遇之恩,有提拔之恩!

    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

    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

    先主踐尊號,進拜鎮北將軍!

    而諸葛亮對魏延有親近之意,有成才之心!

    五年,請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剌史!

    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剌史郭淮與延戰於陽溪,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建興十年,劉琰與前軍師魏延不和,言語虛誕,亮責讓之!

    魏延在蜀漢集團的上升速度不可謂不快,地位不可謂不重,他確切的說屬於蜀漢第一代創業集團,是劉備和諸葛亮同一時代的“老人”!是真正意義上的軍事二把手!

    所以魏延不想造反,因為造反這些地位和權利就沒有了!而更重要的是,魏延自詡丞相接班人(emmmm!為什麼蜀漢集團都自詡丞相接班人啊!姜維也是自詡接班人!跟著丞相打仗不一定就是接班人啊!)

    為什麼魏延會覺得自己是丞相接班人呢!

    冀時論必當以代亮!輿論的力量看來不止現在啊!加上魏延的性格“性矜高”!

    所以魏延自以為自己是丞相的接班人!也就是說:魏延在當時軍事二把手!且有獨領一軍的經歷!且部分輿論營造了魏延接班的“假象”!所以魏延在思想上不想造反!

    甚至,魏延就沒想過造反:“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而所謂的諸葛亮芥蒂魏延更是無稽之談: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

    劃重點:不忍有所偏廢也!不忍心偏廢他們任何一方!

    魏延無論在情感上還在道義上,都不想反蜀漢!況且自己還等著接班丞相!成為蜀漢第二代領導核心!

    然後再看不能,這個就簡單了,造反自古兩條路,一條武力逼宮,另一條內部篡權!這兩條.....魏延哪條都做不到啊!

    武力逼宮!軍權何來?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

    魏延所謂的領軍是要諸葛亮“許”的!諸葛亮不許,魏延就無兵!

    再看內部篡權........這一點不用說了,沒人站在魏延一邊,同僚關係之差,蜀漢第一人也!

    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

    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疑延!

    所以說,魏延既不想又不能造反!一個不想不能造反的人為什麼會讓人

  • 6 # 飄雲少年

    三國曆史上魏延如果不被殺,會造反嗎?

    不會,至少活著的時候他並未造反,未來會怎麼樣不一定。

    他是蜀漢中後期很重要的將領,作為一個戰略意識,和軍事天賦都極其高的人,不會不明白蜀漢當時的局勢危機。

    如若他動過造反的心思他其實有很多的機會投降對手他國的,但是他並沒有。

    劉備作為三國時期蜀漢的君主,看人能力比起曹操也是不遑多讓,漢中作為蜀國的門戶,所有人都以為他會交給張飛去鎮守,但是他卻讓魏延鎮守漢中,由此可見在劉備心中魏延是深受器重的。

    魏延是一個怎樣的人?

    作戰勇猛、性格孤傲、激進、脾氣暴躁。

    在羅貫中三國演義對他記載是,長沙守將,劉備大軍攻來,他救出黃忠,斬殺舊主,開城邀功投降。

    實際上他並不是什麼長沙守將,自然就也沒有三國演義裡面的斬殺舊主之事。

    劉備入蜀,攻打劉璋,他因為多次戰功才逐漸得到劉備的信任和器重。

    他因何而死?又為什麼會有造反之名?

    他死於政治鬥爭,成為了政治上的失敗者

    其一、他和楊儀長期的政治矛盾爆發,相互鬥爭。

    其二、諸葛亮身死之後,為了鞏固蜀漢蔣琬執政,所做下的安排。

    其三、軍事上魏延的大權在握,諸葛亮北伐之時,魏延曾獻子午谷奇謀,相比較諸葛亮的用兵之謹慎,他則是拿蜀漢的軍事命脈去賭那背水一戰,諸葛亮當然不會同意,但他卻事後嘲諷諸葛亮的膽小,目光短淺。

    其四、他在蜀漢軍中因為性格原因,人緣並不好。

    總:所以導致他在和楊儀的互相上書對方造反的鬥爭中失敗,因而被冤殺,冠上造反之名。

    如若歷史上的他不會被殺,他將會在軍事上和姜維互相牽制,有他在的蜀漢要麼命懸一線,頭上掛劍,要麼多苟延殘喘幾年。

  • 7 # 大白白野

    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讓魏延背了黑鍋。魏延是很有能力武將,對蜀漢政權貢獻很大,只是他缺點不少,與同僚關係不好,不太得人心。

    諸葛亮對魏延不錯,《三國演義》描述諸葛亮說魏延有反骨,那是小說杜撰的,正史可沒那樣寫。諸葛亮和魏延在伐魏進軍路線上有不同意見,諸葛亮否定魏延走子午道襲取關中作法,這只是工作問題,諸葛亮還是很重視魏延的。魏延聽諸葛亮的,別人很難管住魏延,只有丞相府長史,相當於國務院秘書長楊儀敢和魏延爭論,有時,魏延拿刀子在楊儀面前比劃,楊儀都氣哭了,楊儀是文官。兩個人矛盾很尖銳。

    230年魏延在陽溪大捷中,大破魏將費瑤和郭淮,因功提撥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為南鄭侯。是當時武將第一人了。

    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魏延為前鋒。諸葛亮病了,和楊儀、費禕、姜維秘密商議退兵,說魏延不從命,就隨他便。諸葛亮死後,魏延不聽楊儀調遣,帶兵攔截楊儀大軍退兵,兩個人是鬧內訌,兵戎相見了。兩個人都上表劉禪,說對方謀反,董允、蔣琬兩人都擔保魏延謀反。

    楊儀戰勝魏延,魏延失敗逃到漢中,被楊儀派的馬岱追上殺死,誅殺魏延三族。楊儀和魏延對錯在《三國志》和《魏略》記載有些不同,不過最終還是魏延被定為謀反罪被殺,夷三族。如果魏延失敗了,和兒子等數人逃跑了,沒有死,只要楊儀這方勝利,魏延也洗不掉謀反罪名,只有魏延打敗了楊儀,向劉禪說明理由,魏延才有可能不會被定為謀反罪。從史料來看,魏延沒有造反和投降曹魏意圖,只是和楊儀鬧內訌,導致動武,兩個人互相攻擊對方,但楊儀是文官,魏延是武將,而且人緣不好,才導致謀反作實被誅殺滅族。如果魏延不死,他也不會造反,主要是力量不行,人心不齊、不穩,沒有人跟隨他,他也不敢提出造反的口號。

  • 8 # V東北大新

    諸葛亮西去,魏延則必反!!因為他不服管教,一直沒得到重用,心中有太多不滿,一直都想自立為王!諸葛亮沒聽魏延走小路直通許都!心中就甚是埋怨諸葛亮!

  • 9 # 趣談唐宋元明清

    趣談答案:魏延不會造反,但是魏延會把蜀漢拉到水深火熱之中。

    事件回顧

    在熟知三國演義的時候,我們總會為魏延鳴不平,因為諸葛亮第1次見到魏延,就說魏延有反骨緊隨其後,就不再重用魏延了。

    而且當一些電視劇拍攝的過程中,又會把這樣的一個鏡頭無限度誇大。誇大到什麼地步呢,簡單來講,魏延就成了一個有抱負有胸懷,但是諸葛亮永遠不會重用他的模樣和狀態。

    更要命的是,哪怕魏延建立了很大的功績,諸葛亮也隻字未提,純粹的把魏延晾在一邊。

    但是真正的三國志上面,諸葛亮並沒有說過魏延有反骨這樣的話,而且諸葛亮對於魏延也沒有太多的意見,但是諸葛亮和魏延有一點差距,正是這點差距,導致了魏延的悲劇,那就是政治偏見。

    沒錯,這就是事實

    我們會發現諸葛亮和魏延從來沒有在一條線上,他們兩個人就如同兩個平行線一樣,永遠不會相交。

    按照諸葛亮的想法,出師伐魏就是碰碰運氣,如果能碰好了給魏國來一下子,自己這邊能減輕一些壓力,如果運氣不好,大不了從頭來過。

    所以諸葛亮出師伐魏是在絕對意義軍事實力不對等的前提之下,為蜀漢營造更大的緩衝時間段。

    但是魏延不一樣,按照魏延的說法,他一定要子午谷偷襲曹魏。當這個計謀說出來的時候,諸葛亮就已經意識到魏延和自己不是站在一條線上的。

    緊隨其後魏延之所以死,最重要的原因是諸葛亮和魏延不在一條線上,而且魏延的威望非常的高,所以理論上來說,諸葛亮死後魏延沒有死的話,魏延就是絕對意義的軍事一把手。

    這絕對不是諸葛亮能夠忍受了,因為魏延成為軍事一把手,將會採用更多極端的軍事做法來為蜀漢打天下,這樣一來蜀漢的根基可能更不穩定,出於無奈魏延必須死。

  • 10 # 寫秋齋主人喬治邦

    首先,直奔主題,可以肯定的說:魏延不會造反。

    家喻戶曉的《三國演義》讓魏延背了千年的黑鍋。

    書中描寫諸葛亮說魏延有反骨,所以五丈原歸天前安排馬岱斬殺魏延,這是杜撰。

    魏延是蜀漢政權很有能力的一員武將,且腹有韜略,對蜀漢政權的成立和後期的鞏固發展貢獻很大。只是他的缺點也確實不少,尤其與同僚關係簡單生硬,不太得人心,為其冤死埋下了伏筆。

    而且,魏延在戰略上堅持己見,諸葛亮和魏延在伐魏進軍路線上有不同意見,諸葛亮否定魏延走子午道襲取關中的作法。

    最後魏延雖然服從諸葛亮的計劃,但也讓諸葛亮認識到別人很難管住魏延,一旦魏延獨掌軍權,一定會出兵子午道。

    而此時,諸葛亮最信任的和欲培養的接班人是姜維。到了公元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魏延為前鋒。諸葛亮和楊儀、費禕、姜維秘密商議退兵,說魏延不從命,就隨他便。

    諸葛亮死後,魏延不聽楊儀調遣,帶兵攔截楊儀大軍退兵,並不是反叛,而是以北伐大業為重,不忍就此再一次荒廢良機。

    兩人內訌都上表劉禪,說對方謀反,卻由於魏延平時為人與同事不睦,人緣不好,朝中董允、蔣琬等重臣都擔保魏延謀反。

    魏延只好逃到漢中,被馬岱追上,被定為謀反罪被誅殺,並夷三族,釀成了蜀漢之大悲劇。

    從史料來看,魏延一直沒有造反和投降曹魏的意圖,只是在和楊儀意見不一鬧了內訌,導致動武,兩人互相攻擊對方,才導致謀反作實被誅殺滅族。

    魏延是南陽人,其揹負罵名千年,實為冤案。

    我們率先為魏延平反。

  • 11 # 逯曄

    魏延被劉備發覺並提拔,也非常有能力,他也很爭氣,不負劉備,鎮守漢中這個重要城池很多年都沒事。

    不過諸葛亮似乎對魏延有點猜忌,計不用,兵不給,似乎諸葛亮更願意用趙雲和王平。

    造反只聽人說,並無實據,而且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魏延說是為了完成先主劉備的遺願,楊儀說是造反,這事並不好說,如果劉備還在那魏延造反的可能性幾乎為零。諸葛亮死了魏延正好可以大顯身手像之後的姜維一樣,我個人覺得不太可能會造反,因為楊儀這個人懟過很多人,劉巴、蔣琬、諸葛亮、朝廷都被楊儀懟過,所以我覺得楊儀這個人的話的可信度不高。

  • 12 # 巴陵人說歷史

    個人認為魏延如果沒被殺,不會造反,但是會掌握兵權,繼續北伐,繼續劉備的“北伐中原、匡護漢室”的方針。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劉備父子十分信任和器重魏延,魏延在蜀漢也一直官路亨通,步步高昇,沒有造反的必要。在劉備攻下漢中,拔魏延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劉備去世後,諸葛亮繼續重用魏延,升任其為鎮北將軍、前軍師,封南鄭侯。在五虎上將相繼去世之後、魏延在蜀漢軍中的地位僅次於諸葛亮。

    2,魏延對蜀漢赤膽忠心,更是蜀漢軍中堅定的抗曹派。《三國志》中魏延曾對劉備說:“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在諸葛亮五丈原病逝之後,諸將決議退兵的時候,魏延言“云何以一人之死而廢天下事邪?”可以在魏延的心中北伐中原、恢復漢室江山是最重要的。

    3,魏延並不具備造反的實力。據《三國志·魏延傳》記載,“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亮制而不許。”也就是說魏延直接掌握的兵力不超過1萬。

    4、魏延和丞相長史楊儀之間的關係非常差,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了。諸葛亮死後,楊儀和魏延的矛盾就公開化了。所以在楊儀按照諸葛亮的遺命撤退,魏延大怒,率部下先行歸蜀,沿途燒燬棧道。魏延回蜀,本為了殺楊儀,並談不上造反,陳壽在《三國志》中已有定論“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

    5、 諸葛亮死的時候,蜀漢集團中不論是軍事能力,還是地位,魏延是蜀漢除諸葛亮以外最高軍事幹部,於情於理,都應該是魏延代理諸葛亮的軍隊職務。魏延若是掌握兵權的話,必會堅持北伐曹魏,以謀蜀漢生存之道。而當時曹魏獨大,蜀漢勢弱,唯有奇謀才可攻勝。而魏延又恰巧是這樣的將才。因此魏延若存,必能助蜀漢北伐。

    6、 魏延之死,在於其性格矜持高傲,諸葛亮對其不信任,同僚都敬而遠之,楊儀則處處針對,這樣的情況下魏延其實就是被孤立了。《三國志》記載:“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實際上楊儀殺魏延只不過是清除一個競爭對手,或者說清除刺頭,這樣有利於他的統治,並不是鎮壓叛亂,最後魏延失敗了,楊儀用腳踐踏魏延的頭顱,並且罵道:“庸奴!你還能再作惡麼?”。

  • 13 # 飄香一劍35

    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鹹壯其言。先主踐尊號,進拜鎮北將軍。建興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溪,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十二年,亮出北谷口,延為前鋒。出亮營十里,延夢頭上生角,以問占夢趙直,直詐延曰:“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戰而賊欲自破之象也。”退而告人曰:“角之為字,刀下用也;頭上用刀,其兇甚矣。”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亮適卒,秘不發喪,儀令禕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因與禕共作行留部分,令禕手書與己連名,告下諸將。禕紿延曰:“當為君還解楊長史,長史文吏,稀更軍事,必不違命也。”禕出門馳馬而去,延尋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覘儀等,遂使欲案亮成規,諸營相次引軍還。延大怒,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疑延。儀等槎山通道,晝夜兼行,亦繼延後。延先至,據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儀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初,蔣琬率宿衛諸營赴難北行,行數十里,延死問至,乃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魏延乃將才而非帥才 孔明看得很清楚 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人際關係又處理不好,情商太低,又和楊儀水火不容。再諸葛亮病逝後,一山不容二虎,楊儀必然對魏延下手,不然無法帶兵。所以魏延之死也是必然,性格決定命運。蜀國的不幸,最後是三國歸晉 分久必合了

  • 14 # 蒼茫大地顧煒斌

    魏延在孔明死後的言行形同謀反。

    蜀國有兩霸,像兩隻松鼠,總是尾巴翹得高高的,從不懂得夾起尾巴做人的,一是襄樊戰役中,被呂蒙俘殺的大將關羽,另一個就是大將魏延。他是除了劉備、孔明這兩頂大磨子,再也沒有其它磨子能壓得住的人。

    客觀地說,魏延是很有些本事的。劉備向有識人之能,魏延作為劉備的私人武裝跟主人入蜀,屢立戰功,升為牙門將軍。劉備被擁立為漢中王遷治成都,選大將鎮守漢川時,棄萬人敵張飛而提拔魏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兼漢中太守。劉備下會群臣,問魏延:我對你委以重任,你在漢中主帥位置上有何打算?魏延豪邁地回答:如曹操率天下兵馬來,請允許我為大王您抗擊他;如由偏將率十萬人來,請允許我消滅他。劉備稱帝后,升魏延為鎮北將軍,建興元年,封為都亭侯。五年,孔明屯漢中,讓魏延為先鋒,兼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八年,魏延向西進入羌族地區,魏國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魏延在陽溪交戰,魏延大敗郭淮等人,升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以符節,晉封為南鄭縣侯。孔明在日,魏延跟孔明北伐,總想仿韓信故事,率一萬兵與孔明分兵會師於潼關,但孔明不允,魏延總以為孔明膽怯,嘆息未盡其才。

    魏延的狂妄在蜀國只有關羽和他能一比。

    孔明北伐軍中,魏延作為副總司令是有點威信的,魏延自恃有勇有謀,矜持高傲,很多人都甘居其下,也只有總參謀長楊儀對他無所容讓,魏延對他極為惱火,兩人關係勢同水火,有時魏延當面用刀劍相指,幸虧費禕將兩人隔開,從中調停。

    魏延對蜀漢極為忠誠不假,但他行事太沒有原則,在孔明死後的言行等同於背叛。

    孔明病重時,就秘密地與長史(總參謀長)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籌劃死後退軍安排:讓魏延斷後,姜維次之;如魏延萬一不聽將令,可不理會他讓大軍照常撤退。這可看作非常時期,丞相、北伐總司令孔明的遺囑。魏延理當遵從,可魏延卻對來試探的費禕說:丞相死了,我還在,府中親戚和官員家屬可護送丞相靈柩歸葬,我當率諸軍攻擊敵人,怎麼能因一人死而廢國家大事呢?我魏延怎麼能聽從楊儀指派,做斷後將領?

    蒼茫大地認為:孔明這等安排,並無大錯。一是魏延所部為前鋒,撤軍時位置在後;二是孔明知道魏延與楊儀不睦,魏延立功心切,可能會不聽遺命,繼續北伐。在統帥新亡,挫動蜀國銳氣之後,再去北伐,幾無勝算!如有不測,孔明難辭其咎!再說,沒有劉禪聖旨,擅自北伐,有欺君之嫌?魏延即便不回頭,有姜維在,足以抵擋,蜀軍仍能全師而退。

    可魏延見楊儀等奉丞相遺命依次退兵,大怒,趁楊儀還未行動,便率所部直接向南進發,將經過之處的所有山谷間棧道全都燒燬。楊儀等被迫劈山開路,晝夜兼程,緊跟在魏延後。魏延先到,竟佔據南谷口,派兵迎擊楊儀大軍。這已是叛逆行為了!

    孔明是奉劉禪旨意北伐軍的總司令,孔明突發疾病意外身亡,作為劉備的託孤之臣、相父,作為奉詔的總司令,來不及請示,他有權有責任指定臨時的總司令,而魏延的做法從重的說就是違反將令了,非反叛而何?

    許多網友們替他惋惜,我贊同;但替他抱不平,恕我不敢苟同啊!

  • 15 # 江雨燕

    都別搶,我來答。

    魏延是一個被《三國演義》臉譜化的人,但在《三國志》中魏延卻並沒有表現出來過造反的跡象。

    魏延是蜀國中期為數不多能夠拿得出手的武將之一。

    這時候的五虎將除了趙雲以外,其它的早已作古。魏延有奇才,否則劉備也不會把漢中交給他鎮守。

    但是魏延這個人有一個毛病,那就是很自負。

    當初劉備把漢中交給他鎮守的時候,魏延自信滿滿的說道:

    如果曹操親自帶兵起來,我替大王擋住他;如果是將軍起來,我替大王吞併他。

    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可見魏延對於自己的能力還是非常自信的。

    魏延也確實有不俗的能力,魏國伐蜀的時候,魏延帥兵擊敗費瑤和郭淮,也算是證明了一把自己的實力。

    諸葛亮北伐時,也幾乎都把魏延帶在身邊。

    除了說這是魏延的能力得到認可以外,其實也透露出蜀國當時面臨的一個無將可用的尷尬處境。

    但魏延這個人的真實能力究竟有多少分,這個還真的不好評判。

    他在跟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每次都會提出自己的想法,希望諸葛亮能夠分兵給他,讓他自己去發揮。

    但是諸葛亮處於謹慎起見,從來沒有采納過魏延的建議。

    所以這也讓我們無法知道魏延是不是和馬謖一樣是一個紙上談兵的人。

    因為諸葛亮不能滿足魏延的需求,所以魏延常常感到懷才不遇,他又是那麼一個自信的人。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由於魏延這個人驕傲自大,所以難免常常和人發生衝突。

    其中尤以和楊儀的矛盾最深,楊儀這個人性格狹隘,所以兩個人也算是針尖對麥芒。諸葛亮也只是極力調和兩人的關係。

    諸葛亮病逝後,魏延被安排斷後,而楊儀則在前軍護送諸葛亮的靈柩。

    魏延不願屈居於楊儀之後,導致兩人之間的矛盾進一步爆發。楊儀派人去試探魏延的口風,魏延口無遮攔的說道:

    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

    意思就是丞相死了,還有我魏延呢。怎麼能夠因為一個人而荒廢了天下大事,而且我魏延是什麼人?怎麼能夠為楊儀節制,做斷後的將領。

    魏延的這番話並沒有造反的意思。

    相反,這番話反而是魏延打算獨挑大樑,其實這反而是魏延對蜀國的忠心。雖然說說這種話確實很自大,但是至少不能作為魏延造反的證據。

    另外他和楊儀之間的矛盾最終也是導致自己被殺的主要原因。

    所以當時魏延做了一件很極端的事情,他馬不停蹄的帶著軍隊趕上楊儀等人,還把自己走過的木橋都焚燒了,大有一種不讓楊儀等人繼續前進的打算。

    所以楊儀就上奏後主說魏延造反,魏延上奏說楊儀造反。

    後主沒有主見,就問蔣琬和董允兩人,這兩個人都擔保楊儀。而這時候的魏延又做了一件很不佔理的事情。

    他跑到楊儀等人的前面,把道路給封閉起來,不打算讓楊儀等人透過,而且還派兵攻擊楊儀等人。

    所以這時候性質就變了,而且魏延自己也不佔理了。

    結果那些士兵不聽他的話,都倒戈了。這時候魏延害怕被楊儀迫害,只好往漢中逃。

    實際上這場爭鬥主要還是魏延和楊儀兩人之間的矛盾引起的,陳壽在編撰《三國志》的時候也採用這種觀點。

    魏延是一個素有大志的人,諸葛亮死後其實他就想代替諸葛亮。

    但是這時候楊儀卻偏偏擋在他前面,這肯定讓魏延非常不服氣,所以也就不難怪他想殺楊儀。

    所以,如果魏延沒有被殺的話,我認為他並不可能會造反,但是有絕大的可能性會專權。

    按照魏延的脾氣,這一點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但就是不知道魏延有沒有這個能力把蜀國推上巔峰。

    關注【圍爐談史】,每天閱讀深度歷史內容喲~

  • 16 # 歲月是一條河流

    魏延之死,並不是死於造反,而是死於和楊儀的爭權。在這場內訌中,魏延落敗被殺。魏延如果沒有被殺,他也決計不會造反的。

    魏延在蜀漢功勳卓著,他是始終忠於蜀漢的。

    魏延本來是劉備的部曲。在益州之戰中,魏延屢建奇功,被劉備晉升為牙門將軍,深受劉備的信任與器重。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據成都自立為漢中王,魏延便任命為漢中太守、鎮遠將軍。

    這一決定太出乎眾位將士的意料。因為當時關羽鎮守荊州,所以人們意料應該是由張飛鎮守漢中。但劉備卻將這一重任交付給魏延。這是劉備對魏延的信任,同時也說明了魏延是不可多得的戰將。

    劉備稱帝后,魏延進位鎮北將軍。劉禪繼位後,魏延晉都亭侯。後隨諸葛亮北伐,任丞相司馬、涼州刺史等職,並在建興八年大破曹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因此升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授予假節,進南鄭侯。魏延在蜀漢忠心追隨劉備父子數十年,衝鋒陷陣,立下赫赫戰功,絕無反叛之心。

    但魏延有一致命的性格缺陷,那就是為人高傲自負,和同僚多有不和。魏延和車騎將軍劉琰發生爭吵,劉琰被諸葛亮責備並做出書面道歉。

    所以很多同僚都對魏延敬而遠之,但楊儀卻不買魏延的賬,兩人是針鋒相對,令諸葛亮也頭疼。諸葛亮在世時,兩人在諸葛亮的平衡下,相忍相讓。但在諸葛亮死後,兩人的矛盾最終激化。

    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在五丈原臨終之前,將軍隊交付丞相長史楊儀統帥,並遺令軍隊向漢中撤退,令魏延負責斷後。諸葛亮也欲料到魏延不會輕易撤退,因此又命如魏延不從,楊儀即自行撤退。

    諸葛亮死後,司馬費禕被派往魏延處探聽口風。魏延堅決不同意撤軍,表示丞相雖逝,但魏延可以帶領大軍繼續北伐。魏延一聽還要聽命於老對頭楊儀,為其打掩護,更是火冒三丈。

    聽聞楊儀自行撤退後,魏延的部隊經過急行軍,超越了蜀漢主力部隊。魏延為了使主力部隊不能順利撤回漢中,便令他的部隊火燒棧道。

    這時魏延和楊儀都向劉禪告狀說對方造反。劉禪拿不定主意,問計於群臣,結果侍中董允和丞相長史都傾向於魏嚴可能造反。

    這邊楊儀急修棧道追殺魏延,魏延在褒斜谷南谷口陳兵迎戰王平。王平在陣前怒斥魏延的部隊作亂,結果士兵都一潰而散。魏延及其子也被馬岱斬殺,並夷三族。

    魏延和楊儀的爭權純屬個人恩怨,並非魏延想叛蜀作亂。但魏延因個人私怨,火燒棧道,令蜀漢大軍處於危險竟地,實屬罪過。在這場爭權鬥爭中,魏延落敗,而楊儀以後也沒落得個好的下場。

    魏延死後,楊儀出任沒什麼實權的中軍師,多有牢騷。後被貶為平民,依然滿腹牢騷,不斷上書誹謗,後被入獄,在獄中自殺。

  • 17 # 李杜文

    不會!

    主少國疑

    歷史上權臣造反或篡位,十有八九都是因為主少國疑。

    比如司馬懿父子推翻曹操後人,董卓遙控漢少帝和漢獻帝,再比如後世的隋文帝和宋太祖等等。而諸葛亮死時,劉禪已然28歲,絕對不是小孩子了。

    諸葛亮帶了個好頭

    要說謀朝篡位,曹魏那邊不能怪司馬懿,因為當初曹丕就是那麼幹的。所以司馬懿父子也就是依葫蘆畫瓢。

    反觀蜀漢這邊,劉備駕崩後,託孤給諸葛亮和李嚴。而李嚴幾年之後,因為犯錯被革職為民,諸葛亮開始大權獨攬。

    但是我們從《出師表》,還有諸葛亮平生的所作所為可以看出來,諸葛亮對於漢室是愚忠和死忠的。雖然劉禪曾經說過:

    政由葛氏,祭則寡人。

    也就是所有的軍政大事,全權交給諸葛亮丞相,我劉禪只負責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但是諸葛亮最後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堪稱蜀漢乃至全國的典範。這就迫使之後的蜀漢權臣如果想造反,無論是士兵還是老百姓,大多數人都會持有反對的態度。

    魏延做不到一人獨大

    在劉備在世時,魏延在武將中的地位,可以說僅次於關羽、張飛、馬超和黃忠,但隨著劉備駕崩,諸葛亮當權,魏延雖然仍舊被重用,但論地位,顯然是略遜於蔣琬、楊儀、費禕和姜維等人的。證據是諸葛亮臨死前佈置下的軍事安排,魏延沒有資格參加。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使自發。

    可見在諸葛亮主政時期,魏延的排名並不突出,遠不像司馬懿那會兒,論家族勢力,論領兵作戰能力,論權謀智力,司馬家族都是曹魏首屈一指的強大存在。

    綜上所述,魏延絕不會造反,即便有,也是楊儀等人誣陷造謠,屬於公報私仇。

  • 18 # 歷史哨聲

    只有《三國演義》說魏延反叛 《三國志》對此並不認同

    《後主傳》就給魏延和楊儀之爭定性為不和而非反叛:

    “秋八月,亮卒於渭濱。徵西大將軍魏延與丞相長史楊儀爭權不和,舉兵相攻,延敗走;斬延首,儀率諸軍還成都。”

    《魏延傳》也認定魏延並無反叛的意思: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相反,有意反叛的是楊儀:

    《魏略》記錄諸葛亮死後是由魏延代理軍事而非楊儀,楊儀誣陷魏延反叛:

    “諸葛亮病,謂延等雲:"我之死後,但謹自守,慎勿復來也。"令延攝行己事,密持喪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發喪。亮長史楊儀宿與延不和,見延攝行軍事,懼為所害,乃張言延欲舉眾北附,遂率其眾攻延。延本無此心,不戰軍走,追而殺之。”

    《楊儀傳》記錄楊儀後悔沒有率軍投降曹魏:

    “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復及。”

    因此,歷史上可能反叛蜀漢投降曹魏的是楊儀而非魏延。

    馬謖、楊儀看諸葛亮的用人錯誤

    諸葛亮的識人、用人能力,遠遠比不上劉備。且諸葛亮、龐統、法正、趙雲、關羽、張飛、黃忠、魏延等都體現了劉備的用人能力:

    對諸葛亮是使用治理能力和後勤輸送(入蜀時讓諸葛亮治理荊州、攻打漢中讓諸葛亮治蜀);

    對龐統、法正是發揮二人的謀略能力(龐統提供入蜀策略,法正提供攻取漢中策略);

    對趙雲是發揮他的忠正嚴直性格(趙雲主要是作為劉備的宿衛將軍);

    對關羽、魏延是發揮二人善養士卒且有謀略特點(讓關羽鎮守荊州,讓魏延鎮守漢中,關羽和魏延都是因為驕傲而結局悲慘);

    對張飛、黃忠是發揮二人的勇猛(張飛攻江州、黃忠定軍山斬夏侯淵)。

    相反,諸葛亮5次北伐,兩次用人錯誤導致形勢急轉:

    1、第一次北伐用馬謖守街亭,戰敗導致全軍無功而反;

    2、第五次北伐用楊儀率軍,致使大將魏延被殺,蜀漢大將寥落。

    馬謖長期角色是謀士,楊儀長期負責後勤糧草,二人從來都沒有率軍作戰的經歷。

    第一次北伐,先鋒不用趙雲,也不用魏延,而是用沒有經驗的馬謖。第五次北伐,死前明知魏延和楊儀長期不和有沒有妥善安排導致二人爭權。

    從諸葛亮用馬謖、楊儀的事實來看,諸葛亮在用人上偏向於文官而非武將。

  • 19 # 呵筆尋史

    我認為魏延是不會造反的

    很多人認為魏延會造反,是因為演義中,諸葛亮曾經對劉備說:此人後腦有反骨,日後必然反叛,應該將他拖出去砍了。後來諸葛亮去世之後,又留下後手,讓馬岱殺了魏延。但諸葛亮的識人能力應該不如劉備,當時劉備還說過馬謖不堪大用,結果諸葛亮讓馬謖守街亭,導致了第一次北伐失敗。當時諸葛亮要殺魏延的時候,是劉備攔下諸葛亮的,所以我更相信劉備的眼光。

    當然,以上都是《三國演義》中的說法。但根據正史來分析,我覺得魏延也不會造反的。首先,魏延是劉備提拔起來的,劉備攻下漢中的時候,大家都以為張飛會鎮守漢中,但劉備卻將這個重任交給了魏延。當時魏延位卑言輕,也沒有資歷做到這個位置,是劉備破格提拔了他。而且一直掣肘他的諸葛亮去世之後,正是他大展身手,輔佐劉禪的好時機,魏延怎麼會選擇在此時造反呢?

    其次,在三國志中陳壽也提到了,魏延是打算殺楊儀,而不是背叛蜀國。如果魏延當時是要造反,他應該帶領部隊回到漢中才對,而不是去成都。畢竟魏延的那點部隊,根本也不可能打下成都。如果魏延回到漢中的話,憑藉著他在漢中多年的根基,說不定還能割據自立,或是投靠魏國。所以從魏延南返而不是北上也能看出來,當時的魏延並不是要造反。不過如果後來馬岱沒有追上魏延,讓他逃回了漢中,那情況可能就不一樣了。

    最後,我覺得魏延之死,還是因為蜀國內部的鬥爭導致的。諸葛亮在世的時候,蜀國看起來還風平浪靜的,諸葛亮一死,各路牛鬼蛇神就都露頭了。楊儀和魏延的鬥爭只是這些矛盾中的一個,比如姜維雖然是諸葛亮的繼承人,但還是受著成都的掣肘,根本做不到諸葛亮那樣掌軍政大權於一手。還有後來的尚書令費禕,卻被姜維俘虜的魏將郭修刺殺,很多人都說是姜維指使的。

    除此之外,蜀國的益州黨,荊州黨,東州黨也是互相爭鬥,亂得很。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鄧艾偷渡陰平之後,陳兵成都。當時成都糧草充足,士兵也足夠,劍閣的姜維,還有永安和南中都有蜀國的大批主力部隊。但是蜀國的益州黨不想打了,在他們看來魏國治理益州會更好一些,於是益州黨的譙周就勸劉禪投降了魏國。

  • 20 # 羽書遲

    魏延是蜀國著名將領,在關羽張飛馬超等人去世後,他甚至可以說是蜀國第一名將。魏延能力很強,劉備在奪取漢中後,選擇鎮守漢中的人選時,很多人認為是張飛,但劉備卻破格起用了新秀魏延。魏延不負所望,鎮守漢中近十年,很好的履行了重任。

    公元234年,諸葛亮在北伐途中去世,臨終前他把北伐軍隊指揮權交給楊儀,引發魏延不滿,不久魏延被殺。最後蜀國朝廷定魏延罪名為謀反,魏延被滅三族。

    如果魏延沒有被殺,他會不會謀反?

    首先,一個人想不想謀反,會不會謀反,受政治環境因素影響。沒有人一生下來就想謀反,也沒有生來就是忠臣。魏延可以是忠臣,如果得到有效制約以及魏延內心感覺受到很好對待,魏延是不會謀反的。反之,如果魏延感覺被壓制逼迫,生存受威脅,謀反也在情理之中。

    其次,從魏延特點看,強力強,心高氣傲,根本瞧不起文官。有劉備諸葛亮在,還可以壓制他,一旦他們不在了,魏延誰也不認。而主導蜀國軍事政治的是文官,這裡就有不可調和的矛盾。除非後主劉禪甩開文官專任魏延,否則魏延內心不平不安是肯定的,累積下來,魏延不反也得反。但劉禪專任魏延,他既不能也不敢這麼做。

    所以沒有令魏延信服的人主政的情況下,魏延與執政者的矛盾不可調和,最終魏延必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給你的妻子或老公買過衣服嗎?這是夫妻兩個人表達愛的一種方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