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破迷開悟13

    劉邦這種人心大心還狠,心大能招賢納士,但是這些人都是暫時一用,用他們取得天下。待打下江山以後又嫌棄功臣礙事,因為他們都有功勞有影響力,怕他們不好管理或者誰振臂一呼起來造反,就乾脆一併收拾了以絕後患,露出心狠的本性。所以投靠人得認清本質,不能被假象迷惑,否則結局只能是狡兔死走狗烹的悲慘下場。

  • 22 # 紅鬍子老王

    劉邦是個純正的功利主義者,行為的目的性非常強。對於他來說,所有的人、物、行動都是為了達成目的的工具。因此劉邦前期打天下時候的心胸寬廣也是為了招攬賢士,收買人心,所選擇的最有效的工具,利用這個工具,擊敗了無數強敵,得到天下。

    天下到手,大權在握,就要考慮穩固自己統治的事,不僅自己要安安穩穩當一輩子皇帝,自己子孫也要千秋萬世,江山一統。打天下這幫強人的本事他很清楚,自己活著可以彈壓,自己歸了天,萬一哪個造反,恐怕自己兒孫都不是對手,怎麼辦?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斬草除根,解決可能製造問題的人,就不會有問題。所以功成名就後屠戮功臣,幾乎成了各代開國皇帝的必修課。

    如果不具備這樣毫無節操的公利心,在殘酷的爭霸之中,也不可能擊敗強敵。歷史上的戰爭和政治,不要用感情去解讀,以權利與利益的爭奪為主要脈絡,不去按喜好區分好人壞人,這是基本常識。為了權利利益,父子兄弟相殘,君臣互相殺戮,比比皆是,偶爾出一個周公姬旦這樣的特例,會被大書特書,因為對於統治者來說,這樣的人是最趁手又沒有副作用的工具,必須推崇,讓所有人都變成這樣,自己就握著特權,千秋萬世。

  • 23 # 尋味歷史

    歷史上但凡有雄心,有志向的人,想要成就一番事業的人。必須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任用各種人才,來達到自己的雄心。對於劉邦而言,這也是一樣的,但是劉邦在取得天下之後卻大殺功臣,自己坐享江山,卻容不下那麼多的開國功臣。

    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個原因,劉邦生性多疑

    對於劉邦而言,他既要用這些能人,但他也要防範著這些人。

    他有時候是不相信他們,比如蕭何在百姓中的名望很高,劉邦就經常問他對於百姓的政策應該怎麼樣?蕭何很聰明,一下子就意識到劉邦起了疑心,他聽從門客的意見,專門對一些百姓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比如欺凌百姓,強佔百姓的宅田,從而搞壞自己的名聲,幫自己打消劉邦的疑慮,他也成為漢初保全自己性命的大臣之一。

    而跟蕭何成鮮明對比的就是韓信,韓信生性耿直,不會趨炎附勢,人情世故不懂,也不會察言觀色。

    在劉邦發家的過程中,有一天他閒來無事和眾將領來討論用兵的問題,他就問韓信,我能統帥多少軍隊,韓信就耿直的說,大王最多統率十萬軍隊,而劉邦又問韓信,那你能統帥多少,韓信就說多多益善。在眾將的面前,讓劉邦下不來面子,從這一天開始,劉邦對韓信就,就開始不滿,心生疑慮。

    第二個原因,劉邦怕功臣們功高震主

    劉邦曾說,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我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糧草,我不如蕭何。率百萬群眾,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

    劉邦之所以能夠開創大漢王朝,都是依靠著個個人才的鼎力幫助。但是到了漢朝建立之後,這些功臣們就有點膨脹,不聽劉邦的使喚,要求劉邦分封諸侯王,各自為陣,劉邦不得不為他們妥協,在漢初的前幾年,各地不停地發生叛亂。

    為大漢王朝,立下汗馬功勞的,莫過於韓信。韓信在楚漢戰爭中立下了很大的功勞,為大漢的建立奠定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有人告發韓信,想要謀反。韓信也覺得自己取得如此大的功勞,不應該有如此少的賞賜。劉邦一開始是拿韓信是沒有辦法的,因為韓信的,軍隊強大,並且都是精銳。他採用陳平的計策,假巡視雲夢澤,讓各地的諸侯王在陳地相見。然後劉邦就派人將韓信給逮捕了,之後呂后又出辦法將韓信給處死了,這是第二個原因。

    第三個原因,統治的需要

    在秦始皇巡遊天下的時候,那時項羽和劉邦都在路邊觀看。項羽說彼可代之,而劉邦卻說,大丈夫應當如此。這兩句話就反映出兩個人的態度,項羽是反對,而劉邦卻是嚮往。

    當劉邦建立大漢王朝的時候,其實他是繼承了秦王朝的遺產,他也想要一個統一強大的中央王朝,當時他就在分封制,和郡縣制之間徘徊。

    所以他就用了兩種方法來統治這個國家,分封制是要脫離中央的管理,劉邦當然要將這種想法扼殺,將這種行動磨滅。所以他將異性諸侯給剪除,之後又弄了一個白馬之盟,和各個諸侯王,王公大臣之間約定非劉氏子孫不為王的遺訓。

    上三個原因,是劉邦為什麼要屠殺功臣?除了劉邦自身的生性多疑,也有大臣的功高震主,最重要的是劉邦統治的需要。

  • 24 # 歷史有趣兒

    征戰殺伐時心胸寬廣、招賢納士,統一天下後兔死狗烹、屠殺功臣,古往今來的開國皇帝都會遵循這樣的行為模式,毫無例外。

    劉邦在與秦朝和項羽爭天下時,麾下猛將謀士如雲,這也成就了他的帝王偉業,而項羽之所以失敗,就因為心胸狹窄,不敢用人。

    而當上大漢天子之後,劉邦把一起打江山的開國功臣幾乎屠殺乾淨,比如韓信、英布、彭越等等,只有十分聰明主動放權歸隱的張良逃過一劫。

    其實不光是劉邦,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以政治案件誅殺功臣不可計數……

    那麼為什麼開國皇帝在創業時招賢納士,在當上皇帝后卻容不下開國功臣呢?我想原因有三:

    一、創業時需要人才,特別是戰爭人才和權謀人才,而天下平定後這些人才就成了帝國最危險的定時戰鬥,開國功臣一個個都是在沙場上經過刀劍磨礪的,都是在生死中玩弄權術與股掌之間的,和平年代他們對於帝位是非常危險的存在。

    二、為保持天子的權威性。比如,朱元璋的很多開國功臣都是從小長到大的兄弟,在他們眼裡朱元璋是大哥,是帶頭人,卻略微缺乏一點天子的神秘性,畢竟朱元璋從小到大的那些糗事他們啥不知道。古代帝王都是半人半神的存在,當然不能允許這些知道太多的開國功臣的存在。

    三、為了自己的子孫後代。皇帝的繼承人一般都是在錦衣玉食中長大,所以劉邦、朱元璋這些開國皇帝非常擔心自己百年之後沒人鎮得住這些開國元勳,為了自家的天下能夠千秋萬世,必須提前為子孫除掉危險。

    開國皇帝考慮的事情要遠比普通人複雜,普通人以情用事,而皇帝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維護統治,所以,一個好人,是一定當不了一個好皇帝的!

  • 25 # 俞一樂

    人在起於微勢的時候,招攬拉攏和自己興趣相投,志同道合的人來參加,壯大自己的隊伍,在這樣的時候階級,上下級別不是很明確的,只能夠算是一個團伙作案,因為任何一個王朝的開始階段都是違背當時政府法律的。一個所謂的犯罪集團裡面的人也是需要休慼與共的,所以這個時候就算是心胸狹窄的人,為了維持大家活下去,也要變得寬廣起來的。

    但是當一個新的國家建立以後,當年破壞法律的人又需要法律來管控他的臣民,而且古代一直強調的是“家天下”。這個時候,起於微勢的那幫人因為知道太多,也因為一路跟過來,還在認為皇帝還是當年的帶頭大哥,而且個個要不手握重兵,要不在朝廷擁有極高人氣,如果找不準位置,或者說沒有很好的做角色轉換,那離死也肯定就不遠了。

    所以說,這個和劉邦的心胸無關,歷朝歷代都一樣,找準自己的位置很重要,別怪別人,找找自身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稱“公眾人物“,大鬧車站的在校生劉露被拘留,其所在學校是否應該有個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