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8
回覆列表
  • 1 # 雲居四海小孟

    系統破壞者

    本尼是一個嬌弱的女孩,有著不受約束的精力。她是個“系統破壞者”。這個術語用來描述那些違反每一條規則的兒童;那些拒絕接受任何形式的結構的兒童,以及那些逐漸從德國兒童和福利服務的裂縫中跌落的兒童。不管這個9歲的孩子被帶到哪裡,她都會在短時間內再次被解僱。這正是她所追求的,因為她所想要的就是能夠再次和她母親生活在一起,一個完全無法應付女兒不可估量的行為的女人。

  • 2 # 鄉間小武影視

    《系統破壞者》的評價:影片的視聽效果如此出挑,離不開剪輯師在幕後做出的貢獻,是剪輯師的努力讓影片的節奏張弛有度:影片整體節奏控制得很快,一場戲結束之後沒有廢話馬上進入下一場;在教導者因為兩頭受氣而委屈地坐在地上哭泣,節奏就調得慢一點,下一場戲又馬上恢復節奏。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以前從沒想過的躁狂症患者的情感需求。人的厭惡感和需求感在一定範圍內都是正常的;躁狂症患者沒辦法控制自己對情緒的表達,過度放大自己的憤怒和依賴,導致傷害別人也傷害自己。曾經有個很不錯的朋友是躁狂症患者,她說出話來確實很傷人,那時只記得被她的激烈言語弄得心煩意亂。現在回想起來覺得即便很同情她,也不可能對她狂躁的言語完全包容,即便努力包容他們,傷害也一定會存在。

    躁狂症患者對教導者的傷害也是一樣,這些專業人士經年往復承受多方的壓力,不僅他們對患者的耐心付出會得到患者暴跳如雷的迴應,原生家庭的種種問題也沒法讓教導者從孩子的家長獲取幫助和支援,他們往往是孤軍奮戰,單打獨鬥與這些情緒不穩定,像鞭炮一樣一點就著的患者們打交道。影片一直保持適當的抽離感,對於救助者的情感需求和原生家庭問題僅僅點到為止,盡最大努力讓影片遠離苦情和狗血,有條不紊地推進故事。

  • 3 # 乞丐影視

    影片講述一個因為幼年家庭創傷而患有狂躁症的九歲小女孩貝尼,輾轉於多個寄養家庭、醫院和療養中心,也無法獲得治癒和平靜的故事

    影片表達,父母影響力與兒童社會福利系統給幼童成長帶來的種種棘手問題。明顯看得出,這個女孩是由於父母關愛及安全感的缺失而產生如此不安暴躁的情緒問題。而德國兒童社會福利系統又像是一個無法解決問題的死迴圈,小女孩只能被醫院和教養院之間互相推搪,最後甚至被推向國外。

    她將一個不到10歲的問題小孩的天真和暴怒、脆弱和獨立的性格展現得層次分明,尤其是情緒失控時的躁狂表現令人咋舌。

  • 4 # 專屬1962

    影片講述了數位德國社工在試圖救助一名罹患C-PTSD的小女孩時所遭遇的一系列挫折。

    本尼是一個嬌弱的女孩,有著不受約束的精力,眼睜睜望著這個女孩釋放自己的各種情緒,她時而歡樂時而大發雷霆時而歇斯底里,可她的內心世界滿是脆弱單純,太需要來自同一頻道的關懷,卻得失皆如微風般易逝。是一部風格明確,情感強烈,能激發觀眾思考的作品,它絕佳的視聽語言確實值得稱讚、學習與借鑑。

    Helena Zengel簡直太強大,完全融入了這個本尼角色,戲我不分引人入勝,有一度我以為這只是一部她的紀錄片,她剛好患有“系統破壞者”這個怪病。要麼這個08年出生的蘿莉天生就是表演天才,但仔細回想全片,給她發力的地方往往是張揚的部分,安靜、內斂、細膩的部分只能說完成導演的基本需要(很多地方導演使用了小技巧)。能到達這種演技當然需要一定的天賦、運氣以及導演調教有方。總之Helena Zengel震撼的精準表演成就了這部電影,假如沒有她也不會有這部另類的成長電影。開放性結局更是深化了本尼這個人物,她可能已經死去,也可能只是跨過藩籬追求新的生活去了。

    最後感想,是否會有人願意哪怕我們再墮落也緊緊抓著我們自己的手?在我們搖搖欲墜的時候,下方是否會有兜起的安全網?不光是社會機構,包括每一個人,有的時候就能成為別人的救世主,只要心存包容與善良。

  • 5 # 靈魂有香氣的孩子

    巜系統破壞者》可是拿過柏林電影節銀熊獎的

    看完之後蠻感動的,一個無法適應任何社會運轉規則,連親媽者不敢和她一起生活。具體表現是極度暴躁,易怒,滿口髒話,受驚會厲聲尖叫,具有攻擊性。

    但內心是個脆弱柔軟善良的小女孩,她是多麼渴望被愛,卻因為病症無法獲取別人的信任。太需要來自同一頻道的關懷,卻得到失皆如微風般易逝。

    只能說驚人的演技,完全蓋過詠梅。這樣的孩子,結局只能永遠在奔跑,永遠在尋找當中。

    很多人評價小女主年紀這麼小就挑戰難度如此大的特殊病人角色,很了不起,拿影后我都不意外

  • 6 # 晨視演講

    首先,我很榮幸能回答您的問題!以下是我個人對於《系統破壞者》這部電影的評價。《系統破壞者》講述的是一個作為"系統破壞者"的女孩子本尼是如何越來越陷入絕境的,她不止是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並且也在糟蹋自己的同時也在糟蹋他人,甚至威脅到他人的生命。她成為了社會和周遭生活的極為不穩定的因素。女孩雖然越來越陷入一個無底的深淵,但是她身邊卻有一個“系統”在努力嘗試著將她拉回正常社會中。“系統破壞者”這個術語用來描述那些違反每一條規則的兒童;那些拒絕接受任何形式的結構的兒童,以及那些逐漸從德國兒童和福利服務的裂縫中跌落的兒童。 先說這部電影好的方面吧。首先,這部電影的劇本故事感覺還是不錯的在電影的拍攝,後期的剪輯和聲音處理是做的無可挑剔的,在觀影過程中對觀眾的情緒調動也是非常到位的。其次,電影中的小女孩本尼演技爆炸,各種情緒的釋放都表現的淋漓盡致可以整部電影就是靠小女孩撐起來的! 但是電影的不足也是非常明顯的。我想導演在看拍攝這部電影的時候對“system”的定義是憑空想象的吧?完全沒有從社會層面去真正的瞭解這個“system”的吧,電影的前半部分還很不錯,可最後感覺有點爛尾的意思。

  • 7 # 情緒影視剪輯

    最佳導演銀熊獎由德國女導演安格拉·夏娜萊克憑處女作《系統破壞者》引起不少關注。影片獲得阿弗雷鮑爾銀熊獎,證明這位德國女導演諾拉·芬沙伊德(Nora Fingscheidt)不容小覷的實力。作為導演處女作來看,影片的每個環節都做得相當出色,女演員驚人的爆發力演繹最為奪目,在我看來她的表演與柏林影后《地久天長》的詠梅不相伯仲,她將一個不到10歲的問題小孩的天真和暴怒、脆弱和獨立的性格展現得層次分明,尤其是情緒失控時的躁狂表現令人咋舌。

    其次,劇本透過這個核心人物變化不定的情緒與性格來引出影片探討的主題:父母影響力與兒童社會福利系統給幼童成長帶來的種種棘手問題。明顯看得出,這個女孩是由於父母關愛及安全感的缺失而產生如此不安暴躁的情緒問題。而德國兒童社會福利系統又像是一個無法解決問題的死迴圈,小女孩只能被醫院和教養院之間互相推搪,最後甚至被推向國外。關於教養院的日常細節觀察得很真實和細緻,陪讀員這個充當臨時父親的角色也刻畫得很準確。

    小女孩與陪讀員兩人的關係像是某種常見劇作型別的有趣倒置,看過《這個殺手不太冷》和《你從未在此》的觀眾相信會有同感。通常是小蘿莉幫助成年男人走出困境,完成心靈上的救贖,但在這個故事裡不僅兩人關係的設定是顛倒的,而且最終陪讀員也沒有幫蘿莉擺脫情緒困境而重回正規。片中的男性角色(陪讀員、母親的男友)或多或少帶有自私或推卸責任的負面意味。這種女性的觀察視角給影片在社會和家庭意義之外,也增添多一層的解讀可能性。

    相比之下,影片不夠完善的是節奏感。前面半個小時的衝擊力比較充沛,反覆刻畫女孩情緒失控的表現,而從陪讀員介入後,敘事走向越看越像是按套路出牌的美劇情節,儘管第二段女孩在大自然環境下的療養過程令我印象深刻。讓人詬病最多的是拖沓的結尾,編劇跟劇中小女孩一樣,無法給自己的故事安排一個乾脆的落幕,只能用開放式來告終。

  • 8 # 點點關注BuckyWang

    《系統破壞者》獲獎情況:

    第6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金熊獎(提名)

    第32屆歐洲電影獎 最佳影片(提名)

    第21屆臺北電影節 國際新導演競賽 最佳影片

    這部電影是一個非常感人和值得引起深思的故事。可能打了低分是因為沒有發現這部電影想講的點。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作為Systemsprenger 的女孩子是如何越來越陷入絕境的,她不止是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並且也在糟蹋自己的同時也在糟蹋他人,甚至威脅到他人的生命。她成為了社會和周遭生活的極為不穩定的因素。電影也全方位地詮釋了造成這個女孩子陷入絕境的一些原因,比如家庭背景,尤其演她母親的演員真的表演得非常好,母親這個角色被演繹得非常豐滿。一方面母親也深深愛著女孩,但是卻是一個無法遵守自己承諾的人,也想離開女孩不喜歡的男朋友,但是一旦離開了,又無法自己謀生。她也想將女孩重新帶回家裡,但是又怕小兒子跟著作為大姐的女孩變得一樣狂躁。

    女孩雖然越來越陷入一個無底的深淵,但是她身邊卻有一個“系統”在努力嘗試著將她拉回正常社會中。這個“系統”中有的人如緊急收護中心的兩位養護員,以前已經吃到了女孩的苦頭,女孩無處可去,又回到了這裡,他們默默忍受著,但是打心底裡希望這個女孩能夠被移出自己的工作範圍。“系統”中也有隻是追求“專業”的女醫生,冷靜而又似乎關心女生,但或許因為有太多的人需要她付出“專業的工作”,所以她也只能保持距離地“專業”地處理這個女孩。“系統”中也有兩位極度關心女孩的人,總協調員大姐,女孩讓她吃了很多苦頭,地區內幾乎已經沒有兒童收容機構或者家庭要這個女孩了,但是她還在努力嘗試挽救這個女孩,甚至為女孩擁有這樣的母親感到憤怒,對女孩的往下墜感到無比的無力。還有一位小大哥陪讀,不但悉心呵護女孩,並且嘗試用突破死板系統的方式,帶著女孩去森林中感受,並且取得了不小的進步,女孩出現了一些正常化的傾向。但是陪讀大哥也開始內心糾結和質疑自己是否不夠“專業”,已經超越了一個“專業人士”應該承擔的專業範圍,並且不斷否定自己是擁有挽救情節,內心開始否定自己比一個死板的系統做得出色是否正確。當女孩第二次要到他家和他全家過夜,女孩又犯錯,光腳逃向遠方之後,他還是下意識地去想追回女孩。但是他可能想到了自己家庭的處境,以及這只是一個工作,自己不能不“專業”,再超越“系統”來挽救這個女孩了,選擇了不再追,其實也是反映了他內心的放棄。

    電影是給出了一個比較理想化的狀態,至少每個組員都是希望女孩好,並且願意真心實意幫助女孩的。但是在現實情況中如何呢,最明顯的一個弊端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這樣的組織方式往往會讓組員只願意呆在自己的責任範圍內,每個組員之間會留出巨大的責任窟窿。一個美好的說法是,為了保持自己的專業度,但是實際上往往會覺得這只是一個工作,不能將自己投入太多。第二個弊端是,無真正的領導,不但會讓決策非常困難,決策的時間也會非常長。第三個弊端是,逐漸的,所有組員的能力會太過細分化,不再有統籌應付問題的能力。這無論是對於企業,還是對於喜歡用這樣方式的社會保障部門來說,長期來看都會帶來很多的負面影響。

  • 9 # 雨哥有料

    前段時間正好看過這部電影,對於這部影片,感觸頗深,簡單評價一下:

    這是一部德國劇情片《系統破壞者》,由諾拉·芬沙伊德執導的處女座影片,影片獲得阿弗雷鮑爾銀熊獎,各環節處理非常細節,當之無愧。

    先來看看劇情:

    該片故事發生在1870年,美國內戰結束,一個五歲的小女孩被印第安人殘忍的殺害了家人,並綁架了她。經過長達4年才被救出。隨後,她被人託付護送去聖安東尼奧,找她的姨父母。她不懂穿鞋,吃飯邋遢,哪也不想去,患有狂躁症而無法控制自己的脾氣。

    曾經和媽媽相依為命的貝尼,經歷了有暴力傾向的生父,以及對她拳腳相加的媽媽男友,她常常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她身邊所有人,都被她辱罵和毆打過。

    在大家都認為貝尼無藥可救時,她身邊人的護工米查願意自己獨自帶著貝尼去森林中休假治療一段時間,他覺得或許大自然的寧靜環境能讓貝尼的病情有所改觀。

    兩人由陌生到熟悉,不斷互相瞭解後。貝尼和米查都對彼此都產生了好感,但是小女孩的脾氣依舊沒有改觀。最後分別不可避免,分離之後,無法容忍和親生母親住在一起的貝尼回家後再次暴走,關係還是很差。她的親生母親不敢養她,所有的兒童福利機構也都沒法承受,身邊的人都無法改變她。

    再來說說感受

    這是一部生理和心理上都看得人不太舒服的電影。小女孩出色的表演,演技驚豔!能讓你身臨其境地感覺到她的暴躁。系統中的"破壞者",指的就是對家庭關係的破壞,意識到自己的破壞性,改變或者離開都需要變通。

    但在這個故事裡想要幫小姑娘擺脫情緒困境的護工也嘗試失敗了,這也更反映了真實的社會現狀,很多事不是你做了就會有好的結果,現實中往往失敗的例子比較多。

    這個故事反而是以一個沒有結局的開方式告終而結束的,其實也在告訴我們,每個人都無法給自己的故事安排一個乾脆的落幕。

    引人深思

    家庭關係不睦以及社會環境的差別會給一個人帶來前所未有的改變,一個人要做的最好是融入這個社會,努力維護自己身邊的感情,引以為戒,謹而慎之!

  • 10 # 來一沓喜劇社

    這部電影是一個非常感人和值得引起深思的故事。可能打了低分是因為沒有發現這部電影想講的點。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作為Systemsprenger 的女孩子是如何越來越陷入絕境的,她不止是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並且也在糟蹋自己的同時也在糟蹋他人,甚至威脅到他人的生命。她成為了社會和周遭生活的極為不穩定的因素。電影也全方位地詮釋了造成這個女孩子陷入絕境的一些原因,比如家庭背景,尤其演她母親的演員真的表演得非常好,母親這個角色被演繹得非常豐滿。一方面母親也深深愛著女孩,但是卻是一個無法遵守自己承諾的人,也想離開女孩不喜歡的男朋友,但是一旦離開了,又無法自己謀生。她也想將女孩重新帶回家裡,但是又怕小兒子跟著作為大姐的女孩變得一樣狂躁。

    女孩雖然越來越陷入一個無底的深淵,但是她身邊卻有一個“系統”在努力嘗試著將她拉回正常社會中。這個“系統”中有的人如緊急收護中心的兩位養護員,以前已經吃到了女孩的苦頭,女孩無處可去,又回到了這裡,他們默默忍受著,但是打心底裡希望這個女孩能夠被移出自己的工作範圍。“系統”中也有隻是追求“專業”的女醫生,冷靜而又似乎關心女生,但或許因為有太多的人需要她付出“專業的工作”,所以她也只能保持距離地“專業”地處理這個女孩。“系統”中也有兩位極度關心女孩的人,總協調員大姐,女孩讓她吃了很多苦頭,地區內幾乎已經沒有兒童收容機構或者家庭要這個女孩了,但是她還在努力嘗試挽救這個女孩,甚至為女孩擁有這樣的母親感到憤怒,對女孩的往下墜感到無比的無力。還有一位小大哥陪讀,不但悉心呵護女孩,並且嘗試用突破死板系統的方式,帶著女孩去森林中感受,並且取得了不小的進步,女孩出現了一些正常化的傾向。但是陪讀大哥也開始內心糾結和質疑自己是否不夠“專業”,已經超越了一個“專業人士”應該承擔的專業範圍,並且不斷否定自己是擁有挽救情節,內心開始否定自己比一個死板的系統做得出色是否正確。當女孩第二次要到他家和他全家過夜,女孩又犯錯,光腳逃向遠方之後,他還是下意識地去想追回女孩。但是他可能想到了自己家庭的處境,以及這只是一個工作,自己不能不“專業”,再超越“系統”來挽救這個女孩了,選擇了不再追,其實也是反映了他內心的放棄。

    這個故事想說的東西太多了,人物描繪也比較飽滿,但是需要觀看者對於歐洲社會已經有了一定的深度瞭解的基礎上,才會覺得這個故事的深意。歐洲不少國家已經適應了一種類似於從搖籃到墳墓式的系統,出現了什麼問題,也透過系統的思維和方式來解決。必須要說明電影中這個為了嘗試將這個女孩從深淵拉出來的而設立的小組,會將圍繞著女孩的所有人一塊集中起來開會一起想方案,這是一種典型的歐洲式leadership的方式,很多德企甚至歐洲企業也都是用這種方式來運作的。比如有一個專案,就是由一位人士牽頭,然後其他相關涉及業務人員一塊集中開會制定方案,牽頭人士一般只比其他人高半頭,起到一個調節會議節奏和方向的作用。可以說,這樣的方式用於針對幫助這個女孩,不但是非常人性的,同時理論上也應該是一個比較好的方法。但是這種方式的最大問題是,即使假使每個組員都是無比高尚,都想使出全力來幫助這個女孩,但是他們都也要遇到一個內心的問題,我已經做到了我專業範疇內的最大化,比如陪讀的作用就是陪女孩去讀書,看她課堂表現,如果我超越了自己的範疇和體系去工作,是否我會不專業呢?

    電影是給出了一個比較理想化的狀態,至少每個組員都是希望女孩好,並且願意真心實意幫助女孩的。但是在現實情況中如何呢,最明顯的一個弊端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這樣的組織方式往往會讓組員只願意呆在自己的責任範圍內,每個組員之間會留出巨大的責任窟窿。一個美好的說法是,為了保持自己的專業度,但是實際上往往會覺得這只是一個工作,不能將自己投入太多。第二個弊端是,無真正的領導,不但會讓決策非常困難,決策的時間也會非常長。第三個弊端是,逐漸的,所有組員的能力會太過細分化,不再有統籌應付問題的能力。這無論是對於企業,還是對於喜歡用這樣方式的社會保障部門來說,長期來看都會帶來很多的負面影響。

    同時,我也始終堅信個人奮鬥的重要性,系統再完美再人性,但是構成系統的每個元素之間都還是有間距的。你不可能依靠一個四處充滿間距的系統,躺在這個系統上成長。只能透過個人的奮鬥才可以。

  • 11 # 安安小影

    今年德國電影節又帶來了一系列精彩動人的電影,包括開幕片《系統破壞者》,它不僅入圍了今年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更代表德國衝擊2020年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最終也獲得第6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金熊獎(提名)、第32屆歐洲電影獎 最佳影片(提名)、第21屆臺北電影節國際新導演競賽 最佳影片等電影桂冠。希望大家可以透過作品,瞭解當今德國電影的創作和發展情況,從各個層面瞭解德國的歷史、文化和社會面貌。

    《系統破壞者》講述1870年左右,美國內戰剛過,基奧瓦族印第安人某部落殺死了一個小姑娘的家人,綁架了她。4年後,女孩被救出。退伍老兵JeffersonKyleKidd(漢克斯)生活在德克薩斯州,他每天走遍多個鎮子,為鎮民朗讀全美和世界各地的報紙新聞,告訴他們世界上正在發生什麼。隨後,他被人找上,以一枚50美金金幣作為報酬託付了任務:護送這個女孩去聖安東尼奧,找她的姨父母。而這個脾氣暴躁的孩子沒有此前家人的記憶,她不知道穿鞋,不用餐具吃飯,不願意被救出來,也不想去親戚那兒。這對奇怪的雙人搭檔必須一起面對前路——荒涼的邊境。

    故事講述一個因為嬰兒時受到創傷而患有失控症和精神疾病的女孩,寫實手法,在暴力失控和溫情平和間交替,節奏控制很好,全程緊抓觀眾,全片成功尤其要依託小女孩精彩的表演,一個憤怒暴力內心深處渴望愛的小女孩躍然銀幕,配角人物同樣生動,有人稱她為柏林電影節上最年輕的影后。她的母親不敢養她,所有的兒童福利機構都無法接納她,想要溫柔待她的人無論怎麼努力付出愛和溫柔都無法改變她。這樣的小孩可能應該給專業的機構收養吧,因為她的存在會對其他孩子造成威脅。她抱著小嬰兒和去滑冰那兩場戲看得人好擔心,怎麼敢讓她去滑冰呢?冰刀那麼鋒利。

    這是一部生理和心理上都看得人不太舒服的電影。小女孩出色的表演,開放探討的議題和結局,都是亮點。寫特稿的調查記者不好當,拍特稿的導演也不好當呢……小女主HelenaZangel飾演一個融不進社會體系的孩子,演技亮眼!反其道而行之,讓案主看到停滯不前和繼續下去的後果;系統中的"破壞者",對家庭和整體的發展,有著阻礙和破壞力,意識到自己的破壞性,離開!遠離系統,若將注意力從破壞轉移到創造上,創造力同樣是非凡和驚人的,就看選擇發展那個面向。

  • 12 # 陳澄沉分享啊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以前從沒想過的躁狂症患者的情感需求。人的厭惡感和需求感在一定範圍內都是正常的;躁狂症患者沒辦法控制自己對情緒的表達,過度放大自己的憤怒和依賴,導致傷害別人也傷害自己。曾經有個很不錯的朋友是躁狂症患者,她說出話來確實很傷人,那時只記得被她的激烈言語弄得心煩意亂。現在回想起來覺得即便很同情她,也不可能對她狂躁的言語完全包容,即便努力包容他們,傷害也一定會存在。

    躁狂症患者對教導者的傷害也是一樣,這些專業人士經年往復承受多方的壓力,不僅他們對患者的耐心付出會得到患者暴跳如雷的迴應,原生家庭的種種問題也沒法讓教導者從孩子的家長獲取幫助和支援,他們往往是孤軍奮戰,單打獨鬥與這些情緒不穩定,像鞭炮一樣一點就著的患者們打交道。影片一直保持適當的抽離感,對於救助者的情感需求和原生家庭問題僅僅點到為止,盡最大努力讓影片遠離苦情和狗血,有條不紊地推進故事。

  • 13 # 好熱劇收割機

    本尼是一個嬌弱的女孩,有著不受約束的精力。她是個“系統破壞者”。這個術語用來描述那些違反每一條規則的兒童;那些拒絕接受任何形式的結構的兒童,以及那些逐漸從德國兒童和福利服務的裂縫中跌落的兒童。不管這個9歲的孩子被帶到哪裡,她都會在短時間內再次被解僱。這正是她所追求的,因為她所想要的就是能夠再次和她母親生活在一起,一個完全無法應付女兒不可估量的行為的女人。

  • 14 # LGY木星

    越看後面越絕望

    《系統破壞者》是由諾拉·芬沙伊德執導,海倫娜·曾格爾、阿爾布雷希特·舒赫等主演的劇情片,第6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阿爾弗雷德·鮑爾銀熊獎,講述一個因為幼年家庭創傷而患有狂躁症的九歲小女孩貝尼,輾轉於多個寄養家庭、醫院和療養中心,也無法獲得治癒和平靜的故事。

    海倫娜的爆發力演繹最驚人奪目完全的融入了本尼這個角色。如果這不是電影你會以為她就是那個患有狂躁症的孩子。

    電影中最應該譴責的就是本尼的母親,本尼現在的處境完全是她媽媽一手造成的,母親的懦弱,無能和不負責任。她媽媽在生下本尼之後至少有個兩任男朋友且和生父一樣都有暴力傾向,而且媽媽並沒有阻止男友的暴力。從電影中本尼偷偷回到家中可以看到,家中的弟弟妹妹跟本沒有人照顧,而本尼則熟悉為弟弟妹妹準備食物以及告訴他們不應該看恐怖片。而在米查家中她問米查妻子懷孕是不是也要吃很多炸魚條可以想象當時一個六七歲的孩子來炸魚條照顧自己的母親,到後面她照顧米查的兒子時熟悉的衝奶粉以及哄孩子。你可以想象她母親有多麼的不負責任。

    有人說本尼是她自己不願變好,我想說的是一個九歲的孩子且患有家庭創傷狂暴症的孩子你讓她理智是不是有點難了。電影中有幾次都拍到她尿床的畫面,電影中也交代了她的創傷來源於小時候被尿不溼蓋住了臉差點導致窒息,至於是誰這樣做的大家看了電影心裡應該都知道。

    至於本尼有沒有治癒的可能,完全是有的,她在照顧米查的孩子時,小孩用手觸碰了本尼的臉,她卻沒有出現暴躁等情緒。而她只想回到母親的身邊,而母親卻選擇拋棄了她,生而不養才是最大的罪。

    至於電影中的“教育家”他們,都是在努力的照顧本尼,希望本尼迴歸正常的生活。本尼多次輾轉與緊急收護中心和寄宿家庭,仍然無法安定下來,甚至要被關進精神病院或送往非洲。這肯定是福利系統存在的一些問題,然而這個系統裡最大的問題的父母生下了孩子,卻沒有想過如何教育孩子。

    影片結尾給出了兩種可能,一是本尼在森林中已經死亡,二是本尼在這個系統依然無法被救治而送往了國外。

    值得大家去靜心觀看。

  • 15 # 影視樂視

    《系統破壞者》影評(一):破壞者

      本尼是一個嬌弱的女孩,有著不受約束的精力。她是個“系統破壞者”。這個術語用來描述那些違反每一條規則的兒童;那些拒絕接受任何形式的結構的兒童,以及那些逐漸從德國兒童和福利服務的裂縫中跌落的兒童。不管這個9歲的孩子被帶到哪裡,她都會在短時間內再次被解僱。這正是她所追求的,因為她所想要的就是能夠再次和她母親生活在一起,一個完全無法應付女兒不可估量的行為的女人。

      《系統破壞者》影評(二):關注cPTSD

      駭人的殘酷現實:德國現有的(已經比較完善的)社保系統兒童福利特殊教育下中仍存在在「問題兒童」成長中的某種惡性循壞,只會更爛。女孩的每一次憤怒發作都像是冰斧鑿在我的心上,而她童言無忌的誠實粗暴和偶爾卸下武裝毫不掩飾的對母親的愛又總能即時平衡這種「強暴力」的表現。電影結構就像女孩的症狀一樣反覆,後半段的觀影中我感到了一種疲憊和麻木。細想來,這一如我作為「普通人」對女孩的態度的轉變:最初對她是「無條件同情」(可憐、不是她的錯、她也不想這樣),隨著她對他人的嚴重攻擊和操縱,我感到一種無所適從(是不是隻能關起來?到底要怎樣?)——更何況「誰都有苦處」——真的無解。

      Is life always this hard,or is it just when you are a kid? 不知道Benni長大之後會怎麼回答。希望越來越多的人關注CPTSD吧。電影最後20min有點多餘,但也由此感收到了編劇的糾結與不忍。

      《系統破壞者》影評(三):系統破壞者

      不太清楚本片導演Nora Fingscheidt之前經歷怎樣的電影教育,拍過什麼短片作品,也可能她天生就對電影語言有很好的理解和掌控,《系統破壞者》看上去完全沒有處女作常有的生澀,反而在視聽上有很多亮點,比如小女孩躁狂症發作到處暴走,背景音樂會出現一段很有動感的搖滾樂;小女孩被人按住臉之後,銀幕立刻出現一片大紅色,模擬小女孩眼前浮現痛苦記憶的狀態,以及配套的一系列快速變化的視聽效果。這兩點處理非常好,這種處理方式讓影片徹底擺脫苦情戲的路數,從更抽離更成熟的視角看待她的病症。今年柏林影展把Alfred Bauer藝術貢獻獎發給本片應該是為了表彰這些視聽處理,這個獎給得很精準,本片確實有新意,又不至於過於標新立異而放棄與觀眾的共鳴,所以是一種恰到好處的創新,很難得。

      影片的視聽效果如此出挑,離不開剪輯師在幕後做出的貢獻,是剪輯師的努力讓影片的節奏張弛有度:影片整體節奏控制得很快,一場戲結束之後沒有廢話馬上進入下一場;在教導者因為兩頭受氣而委屈地坐在地上哭泣,節奏就調得慢一點,下一場戲又馬上恢復節奏。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以前從沒想過的躁狂症患者的情感需求。人的厭惡感和需求感在一定範圍內都是正常的;躁狂症患者沒辦法控制自己對情緒的表達,過度放大自己的憤怒和依賴,導致傷害別人也傷害自己。曾經有個很不錯的朋友是躁狂症患者,她說出話來確實很傷人,那時只記得被她的激烈言語弄得心煩意亂。現在回想起來覺得即便很同情她,也不可能對她狂躁的言語完全包容,即便努力包容他們,傷害也一定會存在。

      躁狂症患者對教導者的傷害也是一樣,這些專業人士經年往復承受多方的壓力,不僅他們對患者的耐心付出會得到患者暴跳如雷的迴應,原生家庭的種種問題也沒法讓教導者從孩子的家長獲取幫助和支援,他們往往是孤軍奮戰,單打獨鬥與這些情緒不穩定,像鞭炮一樣一點就著的患者們打交道。影片一直保持適當的抽離感,對於救助者的情感需求和原生家庭問題僅僅點到為止,盡最大努力讓影片遠離苦情和狗血,有條不紊地推進故事。

      《系統破壞者》影評(四):到最後一刻都沒人能真正懂她

      我看到的是,一群沒有資歷陪護和治療精神病患者的“好人”和“兒童機構”從頭到尾在做一些無用功,Benni倘若在更早的時候(她媽媽說幼兒園就開始了)就接受正規有計劃的心理治療和疏導,不會繼而演變成這個樣子。說什麼“不夠年齡”去某些治療場所,將其妖魔化,想“用愛發電”,認為她只是“失控和發脾氣”,縱容她做出的極端舉動(她在溜冰場打了那孩子後,那老阿姨不僅沒跟她闡明道理而是告訴她那孩子沒事了,還馬上轉移話題給她慶生,她自己便也表現得毫不在乎)。結果就是愈演愈烈地在她闖禍後用更極端的手法去控制她,到最後還不是眼不見為淨地把她送走。

      導演並不是想反覆用同一個手法去“恐嚇”觀眾,而是作為沒有自控能力的精神病患者,她的世界就是這個樣子的,時刻都充滿了不確定性,她所有激烈的應激反應都是出於自我保護的極端本能,她的童年一定不止是“被紙尿褲捂住臉”那麼簡單,這是長期的虐待和不被重視造成的心理問題,從很多細節(記憶片段閃進夢境裡導致尿床、每次被嚇醒都要有人陪才能睡)可以看出她其實很想感受安全的依賴,可是片中所有的人都辜負了她,又或者是她一直都不被理解,更得不到一直以來亟需的幫助。

      enni的童年是不幸的,懶惰成性的無能母親連在懷孕期間都是Benni在伺候她給她做魚條吃,反推一下她小妹妹的年紀,Benni照顧懷孕媽媽的年紀應該才五六歲,那就是她的垃圾男友們或者根本就沒關心過她。

      母親頻繁更換男友,不去找工作反倒是賴著各色垃圾伴侶,分手後被趕出住處只能再找下一個人“寄生”,那她的家庭地位一定是處於弱勢的,從她另外兩個小孩身上有傷就能看出他們也是從小遭遇家暴,而且什麼樣的家長會把年紀那麼小的孩子單獨留在家中?弟弟暴力搶奪遙控器的行徑是家長教的,像她男友回來後只顧著看電視讓Benni滾開一樣。

      弟弟出現了精神問題不是Benni帶來的,是原生家庭帶來的,她母親的執迷不悟,不責任,愚昧無知,將會繼續傷害那兩個小孩。就連Benni都清醒地知道弟弟妹妹應該看動畫片而不是暴力恐怖電影。

      這部片讓我想起了《何以為家》,生而不養就是虐待,可能不久的將來,弟弟妹妹也會像她那樣,一躍而下。

      《系統破壞者》影評(五):誰該為熊孩子負責?

      如果說一句熊孩子,必然引起四方聚集,群情激憤,避之唯恐不及,不多說,大家多多少少都是熊孩子的受害者。一句“你這麼大人了跟孩子計較啥”,“他還是個孩子”,讓這口氣提不上來,咽不下去,熊孩子大概是這個世界上最恐怖的物種之一了。

      《系統破壞者》這部電影,主人公9歲的小女孩本尼就是這麼一個終極的熊孩子。一個九歲小女孩能熊到什麼程度呢?不光是萬人嫌,就連她媽媽都受不了,抑鬱到以淚洗面,最終只能選擇拋棄她。

      和別的孩子打架說髒話那都不在話下,臉不紅心不跳的從商店偷走皮包,後面轉手送給自己的媽媽說是自己用錢買的,盜竊加說謊一氣呵成。她就像是一隻渾身長滿了尖刺的刺蝟,刺痛任何接近她身邊的人。

      因為無法管教她,媽媽將本尼送進了政府管教問題兒童的機構和組織,但是,她卻總能在短時間內讓所有人崩潰,精力和破壞力簡直堪稱核能,沒有任何一家正規的組織願意再收留她。

      本尼不顧一切的違反規則,就是為了能夠再次回到她的母親身邊。她的母親和男友生活在一起,還有本尼的弟弟妹妹,本尼很不理解為什麼弟弟妹妹能和媽媽一起生活,她卻只能被送走。

      而當本尼朝著媽媽的男友發怒,被不小心按到臉,觸發她的狂躁,甚至將媽媽打傷的時候,一切都有了原因。本尼小時候受過創傷,在被觸碰到臉的時候會產生應激反應,從而尖叫暴力無法控制,最終還得警察出馬帶她到醫院打鎮定劑才能和緩。

      本尼的媽媽根本無法應付這樣的女兒,更害怕其他兩個孩子也被本尼帶跑偏,她除了哭泣和將女兒送走之外毫無辦法,甚至選擇不告而別,面對困難的第一個想法是逃避。

      本尼只能自己待在收養機構裡面,不過好在她遇見了能夠拯救她的人。專門治療問題兒童的護工一身武力值MAX,根據以往經驗,他帶著本尼來到了荒無人煙的森林。

      也許是森林裡太過於孤獨,又或許是本尼感受到了護工待她好的真心,本尼漸漸的變得不再那麼瘋狂。然而,就在大家以為一切正朝著好的方向發展的時候,本尼再度失控了……

      “系統破壞者”這個術語用來描述那些違反每一條規則的兒童;那些拒絕接受任何形式的結構的兒童,以及那些逐漸從德國兒童和福利服務的裂縫中跌落的兒童。

      導演拍攝這麼一部“熊孩子”的電影,其實是在為這一部分小眾的兒童發出聲音。他們的“壞”或許是人性本惡,但更多的可能是如同本尼一般曾經受到創傷,又慘遭多次拋棄於是變本加厲變得更脫離社會。

      他們怎麼辦?難道就讓他們自暴自棄麼?最終電影也沒能給大眾一個確切的答案,沒有大團圓結局,現實總比這個還要冰涼。

      是否會有人願意哪怕我們再墮落也緊緊抓著我們自己的手?在我們搖搖欲墜的時候,下方是否會有兜起的安全網?不光是社會機構,包括每一個人,有的時候就能成為別人的救世主,只要心存包容與善良

  • 16 # 豆瓣高分影片文濤

    這部電影是一個非常感人和值得引起深思的故事。可能打了低分是因為沒有發現這部電影想講的點。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作為Systemsprenger 的女孩子是如何越來越陷入絕境的,她不止是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並且也在糟蹋自己的同時也在糟蹋他人,甚至威脅到他人的生命。她成為了社會和周遭生活的極為不穩定的因素。電影也全方位地詮釋了造成這個女孩子陷入絕境的一些原因,比如家庭背景,尤其演她母親的演員真的表演得非常好,母親這個角色被演繹得非常豐滿。一方面母親也深深愛著女孩,但是卻是一個無法遵守自己承諾的人,也想離開女孩不喜歡的男朋友,但是一旦離開了,又無法自己謀生。她也想將女孩重新帶回家裡,但是又怕小兒子跟著作為大姐的女孩變得一樣狂躁。

    女孩雖然越來越陷入一個無底的深淵,但是她身邊卻有一個“系統”在努力嘗試著將她拉回正常社會中。這個“系統”中有的人如緊急收護中心的兩位養護員,以前已經吃到了女孩的苦頭,女孩無處可去,又回到了這裡,他們默默忍受著,但是打心底裡希望這個女孩能夠被移出自己的工作範圍。“系統”中也有隻是追求“專業”的女醫生,冷靜而又似乎關心女生,但或許因為有太多的人需要她付出“專業的工作”,所以她也只能保持距離地“專業”地處理這個女孩。“系統”中也有兩位極度關心女孩的人,總協調員大姐,女孩讓她吃了很多苦頭,地區內幾乎已經沒有兒童收容機構或者家庭要這個女孩了,但是她還在努力嘗試挽救這個女孩,甚至為女孩擁有這樣的母親感到憤怒,對女孩的往下墜感到無比的無力。還有一位小大哥陪讀,不但悉心呵護女孩,並且嘗試用突破死板系統的方式,帶著女孩去森林中感受,並且取得了不小的進步,女孩出現了一些正常化的傾向。但是陪讀大哥也開始內心糾結和質疑自己是否不夠“專業”,已經超越了一個“專業人士”應該承擔的專業範圍,並且不斷否定自己是擁有挽救情節,內心開始否定自己比一個死板的系統做得出色是否正確。當女孩第二次要到他家和他全家過夜,女孩又犯錯,光腳逃向遠方之後,他還是下意識地去想追回女孩。但是他可能想到了自己家庭的處境,以及這只是一個工作,自己不能不“專業”,再超越“系統”來挽救這個女孩了,選擇了不再追,其實也是反映了他內心的放棄。

    這個故事想說的東西太多了,人物描繪也比較飽滿,但是需要觀看者對於歐洲社會已經有了一定的深度瞭解的基礎上,才會覺得這個故事的深意。歐洲不少國家已經適應了一種類似於從搖籃到墳墓式的系統,出現了什麼問題,也透過系統的思維和方式來解決。必須要說明電影中這個為了嘗試將這個女孩從深淵拉出來的而設立的小組,會將圍繞著女孩的所有人一塊集中起來開會一起想方案,這是一種典型的歐洲式leadership的方式,很多德企甚至歐洲企業也都是用這種方式來運作的。比如有一個專案,就是由一位人士牽頭,然後其他相關涉及業務人員一塊集中開會制定方案,牽頭人士一般只比其他人高半頭,起到一個調節會議節奏和方向的作用。可以說,這樣的方式用於針對幫助這個女孩,不但是非常人性的,同時理論上也應該是一個比較好的方法。但是這種方式的最大問題是,即使假使每個組員都是無比高尚,都想使出全力來幫助這個女孩,但是他們都也要遇到一個內心的問題,我已經做到了我專業範疇內的最大化,比如陪讀的作用就是陪女孩去讀書,看她課堂表現,如果我超越了自己的範疇和體系去工作,是否我會不專業呢?

    電影是給出了一個比較理想化的狀態,至少每個組員都是希望女孩好,並且願意真心實意幫助女孩的。但是在現實情況中如何呢,最明顯的一個弊端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這樣的組織方式往往會讓組員只願意呆在自己的責任範圍內,每個組員之間會留出巨大的責任窟窿。一個美好的說法是,為了保持自己的專業度,但是實際上往往會覺得這只是一個工作,不能將自己投入太多。第二個弊端是,無真正的領導,不但會讓決策非常困難,決策的時間也會非常長。第三個弊端是,逐漸的,所有組員的能力會太過細分化,不再有統籌應付問題的能力。這無論是對於企業,還是對於喜歡用這樣方式的社會保障部門來說,長期來看都會帶來很多的負面影響。

    我自己在德國的經歷也有一些感受,如果你很明確這個人是負責某個具體的事情,你問他,他能答出來。但是但凡你問一個綜合性的困難,對方就很難幫助到你。我還是得回家自己Google。

    同時,我也始終堅信個人奮鬥的重要性,系統再完美再人性,但是構成系統的每個元素之間都還是有間距的。你不可能依靠一個四處充滿間距的系統,躺在這個系統上成長。只能透過個人的奮鬥才可以。

    而習慣了這樣運作方式的德國企業,或者德國社會,未來如果遇到了某種巨大的衝擊,也會令人非常擔心。不但可能沒有這樣具有統籌能力的人站出來力挽狂瀾,甚至有可能不少這樣的組員會打著“專業”的旗號,以“相信我們的系統”的信念,袖手旁觀著,看著問題逐漸變大,甚至組織走入深淵。

  • 17 # 阿咖特

    如果說一句熊孩子,必然引起四方聚集,群情激憤,避之唯恐不及,其實大家多多少少都是熊孩子的受害者。一句“你這麼大人了跟孩子計較啥”,“他還是個孩子”,讓這口氣提不上來,咽不下去,熊孩子大概是這個世界上最恐怖的物種之一了。

    《系統破壞者》這部電影,主人公9歲的小女孩本尼就是這麼一個終極的熊孩子。一個九歲小女孩能熊到什麼程度呢?不光是萬人嫌,就連她媽媽都受不了,抑鬱到以淚洗面,最終只能選擇拋棄她。和別的孩子打架說髒話那都不在話下,臉不紅心不跳的從商店偷走皮包,後面轉手送給自己的媽媽說是自己用錢買的,盜竊加說謊一氣呵成。她就像是一隻渾身長滿了尖刺的刺蝟,刺痛任何接近她身邊的人。

    因為無法管教她,媽媽將本尼送進了政府管教問題兒童的機構和組織,但是,她卻總能在短時間內讓所有人崩潰,精力和破壞力簡直堪稱核能,沒有任何一家正規的組織願意再收留她。本尼不顧一切的違反規則,就是為了能夠再次回到她的母親身邊。她的母親和男友生活在一起,還有本尼的弟弟妹妹,本尼很不理解為什麼弟弟妹妹能和媽媽一起生活,她卻只能被送走。

    而當本尼朝著媽媽的男友發怒,被不小心按到臉,觸發她的狂躁,甚至將媽媽打傷的時候,一切都有了原因。本尼小時候受過創傷,在被觸碰到臉的時候會產生應激反應,從而尖叫暴力無法控制,最終還得警察出馬帶她到醫院打鎮定劑才能和緩。本尼的媽媽根本無法應付這樣的女兒,更害怕其他兩個孩子也被本尼帶跑偏,她除了哭泣和將女兒送走之外毫無辦法,甚至選擇不告而別,面對困難的第一個想法是逃避。

    本尼只能自己待在收養機構裡面,不過好在她遇見了能夠拯救她的人。專門治療問題兒童的護工一身武力值MAX,根據以往經驗,他帶著本尼來到了荒無人煙的森林。也許是森林裡太過於孤獨,又或許是本尼感受到了護工待她好的真心,本尼漸漸的變得不再那麼瘋狂。然而,就在大家以為一切正朝著好的方向發展的時候,本尼再度失控了……

    導演拍攝這麼一部“熊孩子”的電影,其實是在為這一部分小眾的兒童發出聲音。他們的“壞”或許是人性本惡,但更多的可能是如同本尼一般曾經受到創傷,又慘遭多次拋棄於是變本加厲變得更脫離社會。他們怎麼辦?難道就讓他們自暴自棄麼?最終電影也沒能給大眾一個確切的答案,沒有大團圓結局,現實總比這個還要冰涼。是否會有人願意哪怕我們再墮落也緊緊抓著我們自己的手?在我們搖搖欲墜的時候,下方是否會有兜起的安全網?不光是社會機構,包括每一個人,有的時候就能成為別人的救世主,只要心存包容與善良。

  • 18 # 撩了個電影

    《系統破壞者》是一部德國劇情片,獲得了今年柏林電影節銀熊獎-阿弗雷鮑爾獎。

    導演是一位生於1983年的女導演,諾拉·芬沙伊德(Nora Fingscheidt),這是她第一次執導長片。就連女主演,11歲的小女孩海倫娜·曾格爾(Helena Zengel),也是生平第一次擔當主演,她的演技讓人過目難忘,這還是她初登大銀幕之作。它還將代表德國角逐明年第92屆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獎。

    電影講的是曾經和媽媽相依為命的貝尼,經歷了具有暴力傾向的生父和同樣對她拳腳相加的媽媽其他男友,因而常常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她身邊所有的人,從母親到護工,都被她辱罵和毆打過。在所有人都認為貝尼無藥可救時,被指派陪伴貝尼上學、保護她身邊人的護工米查卻提議,由自己帶著貝尼去森林中休假治療一段時間,或許大自然的寧靜環境能讓貝尼的病情有所改觀。一大一小兩個人生活在貝尼的林中小屋,由陌生到熟悉,透過勞作和探索增進了解。在治療結束之時,貝尼和米查都對彼此產生了醫患關係以外的依賴。然而分別不可避免,無法和米查或者親生母親住在一起的貝尼再次暴走,鬧得天翻地覆。

    由電影映射出駭人的殘酷現實:德國現有的(已經比較完善的)社保系統兒童福利特殊教育下中仍存在在「問題兒童」成長中的某種惡性循壞,只會更爛。女孩的每一次憤怒發作都像是冰斧鑿在我的心上,而她童言無忌的誠實粗暴和偶爾卸下武裝毫不掩飾的對母親的愛又總能即時平衡這種「強暴力」的表現。電影結構就像女孩的症狀一樣反覆,後半段的觀影中我感到了一種疲憊和麻木。細想來,這一如我作為「普通人」對女孩的態度的轉變:最初對她是「無條件同情」(可憐、不是她的錯、她也不想這樣),隨著她對他人的嚴重攻擊和操縱,我感到一種無所適從(是不是隻能關起來?到底要怎樣?)——更何況「誰都有苦處」。

    Is life always this hard,or is it just when you are a kid? 不知道Benni長大之後會怎麼回答。

    “系統破壞者”這個術語用來描述那些違反每一條規則的兒童;那些拒絕接受任何形式的結構的兒童,以及那些逐漸從德國兒童和福利服務的裂縫中跌落的兒童。

    導演拍攝這麼一部“熊孩子”的電影,其實是在為這一部分小眾的兒童發出聲音。他們的“壞”或許是人性本惡,但更多的可能是如同本尼一般曾經受到創傷,又慘遭多次拋棄於是變本加厲變得更脫離社會。他們怎麼辦?難道就讓他們自暴自棄麼?最終電影也沒能給大眾一個確切的答案,沒有大團圓結局,現實總比這個還要冰涼。

  • 19 # 小黃人侃電影

    《系統破壞者》獲獎情況:

    第6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金熊獎(提名)

    第32屆歐洲電影獎 最佳影片(提名)

    第21屆臺北電影節 國際新導演競賽最佳影片

    這部電影是一個非常感人和值得引起深思的故事。可能打了低分是因為沒有發現這部電影想講的點。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作為Systemsprenger 的女孩子是如何越來越陷入絕境的,她不止是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並且也在糟蹋自己的同時也在糟蹋他人,甚至威脅到他人的生命。她成為了社會和周遭生活的極為不穩定的因素。電影也全方位地詮釋了造成這個女孩子陷入絕境的一些原因,比如家庭背景,尤其演她母親的演員真的表演得非常好,母親這個角色被演繹得非常豐滿。一方面母親也深深愛著女孩,但是卻是一個無法遵守自己承諾的人,也想離開女孩不喜歡的男朋友,但是一旦離開了,又無法自己謀生。她也想將女孩重新帶回家裡,但是又怕小兒子跟著作為大姐的女孩變得一樣狂躁。

    女孩雖然越來越陷入一個無底的深淵,但是她身邊卻有一個“系統”在努力嘗試著將她拉回正常社會中。這個“系統”中有的人如緊急收護中心的兩位養護員,以前已經吃到了女孩的苦頭,女孩無處可去,又回到了這裡,他們默默忍受著,但是打心底裡希望這個女孩能夠被移出自己的工作範圍。“系統”中也有隻是追求“專業”的女醫生,冷靜而又似乎關心女生,但或許因為有太多的人需要她付出“專業的工作”,所以她也只能保持距離地“專業”地處理這個女孩。“系統”中也有兩位極度關心女孩的人,總協調員大姐,女孩讓她吃了很多苦頭,地區內幾乎已經沒有兒童收容機構或者家庭要這個女孩了,但是她還在努力嘗試挽救這個女孩,甚至為女孩擁有這樣的母親感到憤怒,對女孩的往下墜感到無比的無力。還有一位小大哥陪讀,不但悉心呵護女孩,並且嘗試用突破死板系統的方式,帶著女孩去森林中感受,並且取得了不小的進步,女孩出現了一些正常化的傾向。但是陪讀大哥也開始內心糾結和質疑自己是否不夠“專業”,已經超越了一個“專業人士”應該承擔的專業範圍,並且不斷否定自己是擁有挽救情節,內心開始否定自己比一個死板的系統做得出色是否正確。當女孩第二次要到他家和他全家過夜,女孩又犯錯,光腳逃向遠方之後,他還是下意識地去想追回女孩。但是他可能想到了自己家庭的處境,以及這只是一個工作,自己不能不“專業”,再超越“系統”來挽救這個女孩了,選擇了不再追,其實也是反映了他內心的放棄。

    電影是給出了一個比較理想化的狀態,至少每個組員都是希望女孩好,並且願意真心實意幫助女孩的。但是在現實情況中如何呢,最明顯的一個弊端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這樣的組織方式往往會讓組員只願意呆在自己的責任範圍內,每個組員之間會留出巨大的責任窟窿。一個美好的說法是,為了保持自己的專業度,但是實際上往往會覺得這只是一個工作,不能將自己投入太多。第二個弊端是,無真正的領導,不但會讓決策非常困難,決策的時間也會非常長。第三個弊端是,逐漸的,所有組員的能力會太過細分化,不再有統籌應付問題的能力。這無論是對於企業,還是對於喜歡用這樣方式的社會保障部門來說,長期來看都會帶來很多的負面影響。

  • 20 # 是小嗨啊

    《系統破壞者》上映於2019年2月8日,當時剛好有時間,所以就去看了這部電影。個人感覺這部電影非常優秀。當然了這部電影也獲得了許多國際獎項,大致獲獎如下:

    第6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金熊獎(提名)

    第32屆歐洲電影獎 最佳影片(提名)

    第21屆臺北電影節 國際新導演競賽 最佳影片

    這部電影是一個非常感人和值得引起深思的故事。可能打了低分是因為沒有發現這部電影想講的點。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作為Systemsprenger 的女孩子是如何越來越陷入絕境的,她不止是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並且也在糟蹋自己的同時也在糟蹋他人,甚至威脅到他人的生命。她成為了社會和周遭生活的極為不穩定的因素。電影也全方位地詮釋了造成這個女孩子陷入絕境的一些原因,比如家庭背景,尤其演她母親的演員真的表演得非常好,母親這個角色被演繹得非常豐滿。一方面母親也深深愛著女孩,但是卻是一個無法遵守自己承諾的人,也想離開女孩不喜歡的男朋友,但是一旦離開了,又無法自己謀生。她也想將女孩重新帶回家裡,但是又怕小兒子跟著作為大姐的女孩變得一樣狂躁。

    女孩雖然越來越陷入一個無底的深淵,但是她身邊卻有一個“系統”在努力嘗試著將她拉回正常社會中。這個“系統”中有的人如緊急收護中心的兩位養護員,以前已經吃到了女孩的苦頭,女孩無處可去,又回到了這裡,他們默默忍受著,但是打心底裡希望這個女孩能夠被移出自己的工作範圍。“系統”中也有隻是追求“專業”的女醫生,冷靜而又似乎關心女生,但或許因為有太多的人需要她付出“專業的工作”,所以她也只能保持距離地“專業”地處理這個女孩。“系統”中也有兩位極度關心女孩的人,總協調員大姐,女孩讓她吃了很多苦頭,地區內幾乎已經沒有兒童收容機構或者家庭要這個女孩了,但是她還在努力嘗試挽救這個女孩,甚至為女孩擁有這樣的母親感到憤怒,對女孩的往下墜感到無比的無力。還有一位小大哥陪讀,不但悉心呵護女孩,並且嘗試用突破死板系統的方式,帶著女孩去森林中感受,並且取得了不小的進步,女孩出現了一些正常化的傾向。但是陪讀大哥也開始內心糾結和質疑自己是否不夠“專業”,已經超越了一個“專業人士”應該承擔的專業範圍,並且不斷否定自己是擁有挽救情節,內心開始否定自己比一個死板的系統做得出色是否正確。當女孩第二次要到他家和他全家過夜,女孩又犯錯,光腳逃向遠方之後,他還是下意識地去想追回女孩。但是他可能想到了自己家庭的處境,以及這只是一個工作,自己不能不“專業”,再超越“系統”來挽救這個女孩了,選擇了不再追,其實也是反映了他內心的放棄。

    電影是給出了一個比較理想化的狀態,至少每個組員都是希望女孩好,並且願意真心實意幫助女孩的。但是在現實情況中如何呢,最明顯的一個弊端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這樣的組織方式往往會讓組員只願意呆在自己的責任範圍內,每個組員之間會留出巨大的責任窟窿。一個美好的說法是,為了保持自己的專業度,但是實際上往往會覺得這只是一個工作,不能將自己投入太多。第二個弊端是,無真正的領導,不但會讓決策非常困難,決策的時間也會非常長。第三個弊端是,逐漸的,所有組員的能力會太過細分化,不再有統籌應付問題的能力。這無論是對於企業,還是對於喜歡用這樣方式的社會保障部門來說,長期來看都會帶來很多的負面影響。

    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個人認為,不論哪一部電影,只要你看有所感,那麼,對你來說,這就是優秀的影視作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情商低的人都怎麼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