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舟舟說歷史
-
22 # 小任淺談史
官渡之戰的時候,袁紹是有著很大的勝算的,不管是兵力上還是後勤資源上,袁紹都要比曹操佔據著更大的優勢。
官渡之戰中郭嘉的重要作用01.郭嘉做“十勝十敗論”
在官渡之戰前,曹操已預料到自己和袁紹必有一戰,此時的袁紹擁有冀州和青州、幷州的部分,其實力遠遠在曹操之上;曹操詢問郭嘉應付袁紹的方法,郭嘉為曹操做了“十勝十敗”,從各個方面分析做了對比,增強了曹操對抗袁紹的信心和決心,也分析了袁紹必敗的原因。
嘉竊料之,紹有十敗,公有十勝,雖兵強,無能為也。
《三國志》
02.建議曹操先取呂布解決後顧之憂
在袁紹征伐公孫瓚的時候,郭嘉建議曹操先攻去呂布,以防和袁紹決戰的時候,呂布在後方騷擾攻擊,陷入夾擊之中;曹操聽取了郭嘉的建議,征伐呂布;曹操打敗呂布後,軍隊疲憊,想率軍班師,郭嘉說服曹操繼續進攻,最終擒住了呂布。
嘉又曰:“紹方北擊公孫瓚,可因其遠征,東取呂布。不先呂布,若紹為寇,布為之援,此深害也。”太祖曰:“然。”
時士卒疲倦,太祖欲引軍還,嘉說太祖急攻之,遂禽布。
《三國志》
03.郭嘉料到劉表、孫策不會出兵
曹操在官渡之戰的時候擔心劉表從後方偷襲,而且袁紹也派人聯絡劉表;郭嘉為曹操分析了劉表不會出兵,而是會坐山觀虎鬥兩不相幫;果然劉表雖然口頭上答應了袁紹的請求卻沒派兵,手下的謀士都勸他,可劉表就是不聽,兩不相幫,保持中立!劉表誰都不想惹,只想守住荊州這一畝三分地,這都被郭嘉看透了。
表,坐談客耳!
《三國志》
曹操和袁紹相持的時候,孫策想北上攻擊許都,所有人都很害怕,郭嘉卻說:“孫策剛平定江東,又殺了很多豪傑,孫策又自侍勇武,出行不帶護衛,必會遭到暗手。”果不其然,在五月,孫策被許貢的門客殺死。
不僅如此在官渡之戰的時候郭嘉為曹操出謀劃策,在曹操猜疑的時候,給曹操合理的建議,郭嘉不僅增強了曹操擊敗袁紹的信心,更穩定了軍隊的軍心,對於官渡之戰勝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郭嘉是軍事奇才,他總能料敵於先,可以說是神機妙算、算無遺策,其謀略直指人心。
官渡之戰曹操戰勝袁紹的原因01.袁紹內部嚴重失合
不光謀士之間不合,就是家裡也是不合。袁紹有三個兒子,自己最喜歡小兒子,想讓小兒子接自己的位置,廢長立幼自古就是混亂之源,袁紹又優柔寡斷,他將自己的地盤一分為四,他的三個兒子和外甥各負責一個州;他的三個兒子為爭奪繼承人的位置斗的不可開交,自相殘殺。
袁紹手下有五大謀士,田豐因反對袁紹出兵被關在監獄裡,而各謀士之間相互窩裡鬥,只要沮授有什麼建議,審配、郭圖會立馬提出相反的意見,而袁紹又優柔寡斷,不能果斷決策。最後窩裡斗的結果就是許攸帶著大量的軍事機密叛逃曹操,讓官渡之戰發生了轉折。後郭圖又進讒言,逼的張郃等將領投降曹操。
02.袁紹用人失當、指揮失誤
袁紹陣營不缺謀士良將,許攸雖然貪婪,但才智極高,謀略也相當厲害,數次建議袁紹,袁紹不聽;田豐、沮授也不是等閒之輩,都給了袁紹很多正確的建議,袁紹也都沒聽,那袁紹聽誰的呢,聽郭圖的,郭圖沒多大本事,溜鬚拍馬、窩裡鬥是好手。
烏巢是袁紹的屯糧之地,何其的重要,袁紹派淳于瓊這個酒囊飯袋去守,被曹操輕鬆就得手了。
袁紹在官渡之戰的時候犯了好幾個錯誤,可以說是致命的
(1)袁紹不守白馬而救延津。袁紹在攻下白馬後,曹操大張旗鼓的進攻延津,派騎兵繞道支援白馬,袁紹看到曹操進攻延津,派人支援延津而沒有守白馬,中了曹操聲動擊西之計,大將顏良、文丑被斬。(2)挺進官渡拉長了自己的補給線。曹操在取的初次勝利後,全部撤退到官渡,這是曹操的以退為金額的策略,是為了縮短自己的補給線,而拉長袁紹的補給線;袁紹卻以為曹操膽怯,率軍挺進到官渡,實際上拉長了自己的補給線。(3)沒有救烏巢而是直接攻打曹操大營。接到烏巢被襲的訊息,袁紹沒有聽張郃等人的建議立馬救援烏巢,而是聽了郭圖的建議直接攻打曹操的大營,結果丟了烏巢,曹操的大營也沒攻下來;如果袁紹率軍全力救援烏巢,不至於糧草盡失,反而會讓曹操陷入險境。(4)沒有聽取許攸的建議奇襲許都。許攸建議袁紹兵分兩路,一路與曹操繼續對峙相持,另一路繞過官渡,直接襲擊曹操的大後方許都,使曹操首尾不能相顧,不管那一路能取勝,都將是勝利。可以袁紹不聽。許攸的建議是非常可行的,此時的許都只有幾千守兵,拿下許都,那曹操全線將崩潰,即使拿不下,也讓曹操不得不回援,陷入被動。03.袁紹師出無名
曹操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但在名義上曹操所在的朝廷是漢室的正統,袁紹討伐曹操就是不義之師。
在起兵前,袁紹最重要的兩位謀士田豐和沮授都反對袁紹出兵,建議袁紹先將擊敗公孫瓚的事向朝廷報捷表功,然後不斷地襲擾消耗曹操,然後在征討曹操。
紹將南師,沮授、田豐諫曰:“師出歷年,百姓疲弊,倉萸無積,賦役方殷,此國之深憂也。宜先遣使獻捷天子,務農逸民;若不得通,乃表曹氏隔我王路。然後進屯黎陽,漸營河南,益做舟船,繕治械器,分遣精騎,鈔其邊鄙,令彼不得安,我去其逸,三年之中事可坐定也。”
《三國志》
漢獻帝剛剛在許都穩定下來,這會袁紹去討伐曹操,實在是師出無名,而田豐和沮授對袁紹的建議是正確的。可惜袁紹執意要攻打曹操。
結語袁紹既師出無名,又用人失當指揮連連錯誤,內部又嚴重不合,組織鬆散,怎能不敗。
反觀曹操一方,雖然兵力、糧草遠遠不及袁紹,但曹操是背水一戰,早在袁紹攻打公孫瓚的時候就開始著手準備,況且曹操集團退無可退,內部上下齊心,曹操指揮上不說出神入化,但沒有像袁紹那樣連連失誤。所以官渡之戰本不被看好的曹操一方以弱擊強,最後贏得了勝利。
-
23 # 騷遙遊
看郭嘉當時做的十勝十敗SWOT分析就夠了,毛主席都很推崇的:
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此道勝一也。
紹以逆動,公奉順以率天下,此義勝二也。
漢末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懾,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勝三也。
紹外寬內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親戚子弟,公外易簡而內機明,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間遠近,此度勝四也。
紹多謀少決,失在後事,公策得輒行,應變無窮,此謀勝五也。
紹因累世之資,高議揖讓以收名譽,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誠而行,不為虛美,以儉率下,與有功者無所吝,士之忠正遠見而有實者皆願為用,此德勝六也。
紹見人飢寒,恤念之形於顏色,其所不見,慮或不及也,所謂婦人之仁耳,公於目前小事,時有所忽,至於大事,與四海接,恩之所加,皆過其望,雖所不見,慮之所周,無不濟也,此仁勝七也。
紹大臣爭權,讒言惑亂,公御下以道,浸潤不行,此明勝八也。
紹是非不可知,公所是進之以禮,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勝九也。
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軍人恃之,敵人畏之,此武勝十也
-
24 # 棍哥觀史
在官渡之戰前,曹操的謀士郭嘉,就以“十勝十敗”論為曹操鼓勵信心,從後世看來,郭嘉的這十個方面對比,就很好的解釋了官渡之戰為何是以少勝多的結局。這十方面分別為道、義、治、度、謀、德、仁、明、文、武,此十個方面如果放在官渡之戰中對號入座,郭嘉的理論就是極為準確的預言。
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此道勝一也這句話是講袁紹注重形式主義,當然,這在古代是個通病,古人的禮儀講究十分嚴苛,不按禮儀行事甚至會觸犯法律,尤其是為人臣子不遵禮儀者,是不成體統的表現。袁紹是四世三公的家庭背景,薰陶出遵禮尋制的管理思想,所以袁紹在整場戰爭中的靈活性較差。反觀閹宦之後的曹操,大小就是偷雞摸狗之輩,長大反而成為一個靈活多變的管理者,他的團隊更具有活力,實行的是扁平化管理。例如張頜投降一事,當時的曹營主帥為曹洪,可以先收降張頜,待曹操從烏巢回來後再行稟報,這種收降如果放在袁紹陣營,未得袁公同意,誰也不敢為之。
紹以逆動,公奉順以率天下,此義勝二也曹操於建安元年(196)八月,前往洛陽接回落難得漢獻帝,迎入自己轄區許昌,這就樹立了天下正統的政治地位。至建安四年,袁紹已經擁有冀州、幽州、幷州、青州四地,曹操便借天子的名義“責以地廣兵多而專自樹黨,不聞勤王之師而但擅相討伐”,在政治上給其扣上不忠不義的罪名。袁紹吃了一個啞巴虧,後悔當年沒有聽取沮授建議迎接獻帝,於是在壯大之後,開始向曹操集團發難,亦有奪回漢獻帝之意。雖然袁紹以陳琳的“討賊檄文”罵曹為賊,但不可否認的是袁紹此舉更為心虛,彷彿是賊喊捉賊。此時袁紹謀士田豐建議,袁強曹弱,應該休養生息,建立諸侯關係,以騷擾曹操為主,拖垮曹操集團。但現在看來,曹操在漢獻帝的政治影響下發展迅速,例如呂布、劉備兩個政治集團,皆在“朝廷”賜封下你攻我伐,袁術更是被定為天下共討之物件,曹操皆成為坐收漁利的幕後玩家。如果戰事再拖下去,曹操只會更加強大,袁紹否決此計是有理由的,因為曹操始終以漢帝為基礎,站在道義的制高點上。
紹以寬濟寬,故不懾,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勝三也紀律嚴明是一個軍隊的隱形戰鬥力,袁紹的軍隊紀律渙散,最為明顯的體現在文丑兵敗延津一線。自曹操採納荀攸聲東擊西之計,解了白馬之圍,袁紹主力吸引至延津一線,袁紹令文丑率領五千精騎追擊曹操的五百誘餌。曹操自知不敵,令士卒將隨身乾糧錢財扔於途中,引起文丑追兵的哄搶,埋伏道旁的曹操及時殺出博得一勝,此役文丑戰死,曹操則順利逃回官渡。由此可見,所謂“河北四庭柱”之文丑,袁紹帳下名將,治軍都這個德行,哪還談得上軍隊紀律呢?曹操治軍則極為嚴厲,削髮代首的典故就是他樹立軍隊紀律最好的佐證。再縱觀文武官員,田豐因阻諫伐曹而被下獄,劉備繞往許昌一帶,聯合黃巾軍殘餘劉闢搞破壞,被曹軍全殲,回營之後居然未受任何處分,袁紹還同意他出走荊襄邀請劉表為援,管理相當混亂。
紹外寬內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親戚子弟,公外易簡而內機明,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間遠近,此度勝四也用人唯親其實有些牽強,漢末本身就是士族門閥政治,聯姻大族是各大諸侯通用手段,況且袁紹四世三公的背景。在戰亂與割據中,用人唯親要比用人唯賢更安全,曹操鼎力北方之後也是以諸曹、夏侯為各戰區統帥,這與袁紹分兵袁譚、袁熙為青、幽刺史沒什麼差別。但袁紹用人有些摸不清頭緒,沮授在官渡之戰前後提出不少建設性意見,但無一被採納,如白馬之圍袁紹選定顏良前往,沮授認為顏良有勇無謀,建議換將,袁紹不採納,結果顏良被關羽斬殺,白馬之圍破滅;隨後袁紹將十萬大軍開往延津,沮授建議儲存實力,分兵一半向陽武推進,袁紹還是不採納,致使十萬大軍有去無回;至陽武后,沮授認為曹操糧草不足,建議打持久戰,袁紹不聽,執意推進至官渡尋求決戰;淳于瓊押糧至烏巢,沮授建議增兵駐守糧倉周圍加以警戒,袁紹還是不採納,致使曹操的五千輕騎可以快速突襲至烏巢大倉。再包括對峙階段,許攸建議分兵襲擊兵力不足的許昌,袁紹也是不同意;烏巢被困,張頜建議先救淳于瓊,袁紹執意攻打曹操官渡大營,結果是兩頭皆以失敗告終。曹操則用人不疑,關鍵時候皆聽取荀攸之計,對峙時期還寫信向許昌的荀彧問計,這才是用人之道。
紹多謀少決,失在後事,公策得輒行,應變無窮,此謀勝五也袁紹的多謀少決早就被郭嘉看出,當初在袁紹陣營中不得重用,於是他對袁紹謀士辛評、郭圖說評價到:“袁公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而後就投奔了曹操,完成了人生的重大轉折。就備在曹操攻打徐州時,就派人前往袁紹處,請其趁許昌空虛時抄曹操後路,袁紹卻以小兒患病為由,失去此良機。再往前看,迎接獻帝時,賈詡向李傕提出過“奉國家以徵天下”;沮授向袁紹提出過“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毛玠向曹操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這三個建議中,沮授所提算是最為赤裸裸的,而袁紹居然沒有同意。曹操得到漢獻帝后,不僅獲得了董昭、鍾繇等原漢室臣僚,而且贏得了大批士人的歸心。經荀彧推薦,荀攸從荊州、郭嘉從袁紹處投到曹操麾下,避亂江南的杜襲、趙儼也於次年返歸許昌,“許都新建,賢士大夫四方來集”,這樣的人才基礎使曹操能“任天下之智力”,是為霸業之基礎。袁紹的多謀少決往往就成為全盤皆輸的關鍵。
紹因累世之資,高議揖讓以收名譽,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誠而行,不為虛美,以儉率下,與有功者無所吝,士之忠正遠見而有實者皆願為用,此德勝六也袁紹的身份比較好貴,家境顯赫,他也確實因此得到了眾多士族門閥的支援。但這種上層建築帶來的人才基礎是虛無縹緲的,依附的人才溜鬚拍馬者多,甚至還形成勾心鬥角,爭寵獻媚的勢力團體。審配與許攸之不睦,是造成許攸出走的關鍵,他所掌握的軍事機密,又成為官渡之戰的轉折。郭圖一味迎合袁紹,烏巢有失,則詬陷張頜,又造成張頜投降。當袁紹死後,他的人才基礎動搖,開始各尋出路,如審配等人,起矯詔立袁尚為嗣,導致袁氏兄弟相爭,最終還是曹操漁翁得利。曹操則比較務實,不喜歡虛榮,是人才就真心對待,如許攸投奔時,曹操欣喜若狂,赤腳相迎,完全沒有一個主公的樣子,做臣下的,當然也願意死心塌地的效忠,且直言不諱。
紹見人飢寒,恤念之形於顏色,其所不見,慮或不及也,所謂婦人之仁耳,公於目前小事,時有所忽,至於大事,與四海接,恩之所加,皆過其望,雖所不見,慮之所周,無不濟也,此仁勝七也此處將袁紹說為婦人之仁,我個人覺得有些牽強,雄霸一方的諸侯,沒有哪位是善茬,包括以仁義自居的劉備。袁紹確實寵溺兒子,這一點前文講過,他以小兒患病措施偷襲許昌的良機。但疼愛兒子並不能說為婦人之仁,救治路上的饑民也是愛民的體現。曹操也曾為曹衝之死痛哭流涕,每逢佳節還要祭奠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對於國家內政的治理,曹操確實展現出“治世之能臣”的特點,一些政治、經濟制度的建立,為民生髮展提供了良好基礎,郭嘉將此看作是大仁,而將袁紹施捨窮人看做婦人之仁,帶有吹捧曹操,貶低袁紹之意。
紹大臣爭權,讒言惑亂,公御下以道,浸潤不行,此明勝八也這一點說明了袁紹內部集團的派系爭鬥較為嚴重。在官渡之戰中,袁紹陣營裡出現了主持久戰與主速戰兩派,沮授的持久戰並未得到袁紹認可,故而主張速戰的審配、郭圖趁機向沮授發難。他們向袁紹提出建議,認為沮授監統內外兵眾,威震三軍,倘若他的勢力逐漸加強,恐怕難以控制,並提出臣下必須服從主公才能昌盛,而主公若是服從臣下,就會本末倒置走向滅亡。還以黃石公《三略》為理論依據,聲稱統兵在外的將領不宜參知內政。就這樣,袁紹把沮授統領的軍隊分成三部,其中兩部分別交給郭圖和淳于瓊。後烏巢被圍,張頜力主救援淳于瓊,而郭圖力主攻打曹營,最終淳于瓊戰死,曹營也未攻下,郭圖為了逃避責任,嫁禍張頜沒有力戰,致使張頜、高覽皆向曹洪投降。
紹是非不可知,公所是進之以禮,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勝九也。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軍人恃之,敵人畏之,此武勝十也最後,郭嘉提出了曹操文武兼備,袁紹不知是非、不懂兵法,文武皆不如曹操。此處就是郭嘉為曹操歌功頌德,加油打氣,但事實也是如此。曹操用他的文治武功證明了郭嘉之言,在官渡一戰中,曹操親率騎兵聲東擊西,自己做誘餌,成就了白馬之圍中的關羽,也阻礙了袁軍從白馬據點渡河,搓其鋒芒;在延津,曹操再利用袁軍紀律渙散的弱點,至文丑陣亡,再次折損袁軍大將;到了官渡對峙,袁紹以塔樓向曹營射箭,曹操則製作拋石機將袁軍塔樓一一摧毀,袁軍欲挖地道通入曹營,曹操則在曹營周圍先行挖出戰壕,切斷地道,臨場應變能力極強。隨著許攸獻策、劉備出走、張頜投降,官渡之戰發生轉折,曹操則一鼓作氣擊潰袁軍,並將七萬俘虜坑殺殆盡。在取得官渡勝利以後,曹操在袁紹處搜查出眾多曹營官員通敵密信,他的處理方式是燒燬所有信件,並未追查,這就是一個政治家的智慧。
綜上,一場戰役的成與敗,往往在於指揮者的個人品性,也少不了運氣的加成。郭嘉的理論總結是戰前鼓勵,“公有此十勝,於以敗紹無難矣”,這個言論也符合戰爭的走向。袁紹在整場戰爭中過於自信,以至於謀士建議多數流產。臨場發揮上,曹操的應變能力也明顯勝過袁本初,從理論到實踐,曹操皆是完勝。
參考資料:《三國志》
-
25 # 蛋蛋的鄉愁
導語: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紹曹操雙方經過相應的準備後,終於在官渡拉開了決戰的帷幕。此戰以袁紹慘敗而告終。曹操以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勇氣以及傑出的軍事謀略,贏得了此次戰役,為統一中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次戰役中,面對兵力十倍於己的袁紹,曹操獲勝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集小勝為大勝,激怒對方主將
誅顏良曹操聲東擊西偷襲白馬,將袁紹的得力干將顏良斬於亂軍之中。
殺文丑顏良被殺後,袁紹大怒,準備渡黃河追擊曹操。大將文丑追到延津南岸,曹操丟下盔甲、卸掉馬鞍迷惑敵軍。待文丑軍下馬拾取“戰利品”時,埋伏的曹操軍馬突然襲擊,將文丑斬殺。
顏良文丑均是袁紹手下得力干將,袁紹連損兩員猛將,全軍震駭,對曹操心生畏懼,也使袁紹因憤怒而變得急躁,導致後續作戰時剛愎自用、完全聽不進許攸、沮授等謀士的忠言。
二、抓住勝敗的關鍵——軍糧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縱觀古今中外戰爭,後勤補給往往對戰爭勝負起決定性作用。對於官渡之戰對峙的雙方來講尤其如此。曹操能抓住這一關鍵,先是突襲袁紹運送糧草的部將韓猛,並燒掉其押運至前線的糧草。而後又在許攸的建議下偷襲了袁紹位於烏巢的糧倉,致使袁紹軍心不穩,全軍無心戀戰而不戰自敗。
三、天賜獲勝良機——許攸投降
袁紹曹操兩軍對峙時,因實力懸殊,曹操知道不宜持久,一心想要速戰速決。如果袁紹聽從謀士沮授建議,堅守不戰,就能陷曹軍於進退兩難的境地,這樣不需多久曹操就會不戰自潰。又或許袁紹接受許攸建議偷襲曹操老窩許昌,如果勝了可以使曹操無路可退;敗了則回軍,可以令曹操腹背受敵。然而急躁的袁紹根本聽不進去,再加上許攸的家人在鄴城犯法被審配抓了,因此許攸一氣之下便投降了曹操。據演義記載,當時曹操正在洗腳,聽說許攸來投,高興得連鞋都來不及穿,光著腳就跑出去迎接,可見曹操當時的欣喜程度。
在許攸的建議和策劃下,曹操親自帶兵騙過袁紹守軍,偷襲了袁紹位於烏巢的糧倉。並割下一千多個俘虜的鼻子和一群牛馬的舌頭,裝了幾大筐,扔到袁紹軍面前。軍糧被燒、顏良文丑兩位主將被殺、許攸、高覽、張合投降,再加上幾大框鼻子舌頭,袁紹軍心大亂,以不戰自潰的局面結束了持續近半年的官渡之戰。
總結:雖然曹操的勝利既有天時,也有人和,原因非常多。但我認為最基本的原因是曹操善於謀略,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分析雙方局勢,積極果斷採取相應措施。比如謀劃偷襲顏良和文丑集小勝為大勝、燒燬對方軍糧使對方造成恐慌、割掉俘虜鼻子舌頭使敵軍膽寒等等。以上是我對曹操取得勝利的看法,歡迎感興趣的朋友們都來談談自己的看法。謝謝大家!
回覆列表
官渡之戰曹操戰勝袁紹是有多個原因的。
1 曹操和袁紹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兩人的命運。曹操出生並不是很好,所以他的性格堅韌,肯學習,殺伐果斷。袁紹出生優越,四世三公的家庭,導致他剛愎自用。在對曹操的進攻中,明明可以打持久戰的,多次不聽大臣的勸阻,急於求成。
2曹操和袁紹當時都在打仗,袁紹久攻河北的公孫瓚不下,曹操正在攻打呂布的下邳。曹操最後先攻下了下邳城。這為兵力不足的曹操贏得了充足的備戰時間。曹操後藉機攻打黎陽,隨後撤退屯兵至官渡。
3 曹操聽從荀攸的計策,聲東擊西營救白馬縣。誘袁紹渡河決戰,袁紹發現上當後,十分氣憤,不顧沮授等大臣的反對,毅然決然的要渡河討伐曹操。袁紹渡河後遠離大後方,沒有足夠的補給。文丑死去,至此曹操損失兩員大將。
4 袁紹的謀士許攸的叛變為曹操帶來轉機,許攸建議燒燬袁紹的糧倉。因為袁紹輕敵,只派了一隻普通的輕騎兵來守衛烏巢,最後曹操順利燒燬了烏巢。袁紹的優勢一下子沒有了。這是袁紹失敗的最關鍵的原因。
《孫子兵法》說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最後,曹操發起總攻,卻發現袁紹早已倉皇而逃,剩下的守軍早已自亂陣腳,官渡之戰的勝利屬於曹操。官渡之戰也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一個經典戰役。自此,曹操手握兵權和控朝政。成為三分天下中的最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