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王頭談歷史
-
2 # 御指點江山
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這場戰爭導致了前秦的衰敗,苻堅被殺,東晉因此換回了40年的和平。
苻堅之所以失敗有許多的原因
1.苻堅性格上的缺陷,苻堅對部下一向寬鬆,導致了許多大臣心懷鬼胎,因為他們知道苻堅不管他們,所以人心渙散。
2.東晉將領實力雄厚,祖逖,謝玄,桓衝等人,東晉內部桓、謝兩家放下矛盾,一致對外。這一對比發現,東晉將士團結底氣足,這是前秦所沒有的
這次的戰役也留下了不少的典故,“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東山再起”“投鞭斷流”等。
-
3 # 歷史的影像
淝水之戰介紹
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併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
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分裂為後秦和後燕為主的幾個政權。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並且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
前秦之所以敗,有這麼幾個方面:1。前秦是個各個民族融合起來的國家,人心不齊,如果勝利,大家可以都擁護你,可是一旦失敗,那就是牆倒眾人推了。
2。前秦當時主力還沒有到,當時記載前秦只有符堅帶領先鋒騎兵部隊來到了戰場,其他各路大軍,都還在向戰場的移動之中,所以在兵力上,前秦其實不但不佔優勢,反而是弱勢
3。北方不擅長水戰,所以急於將戰場轉移到陸地上來,因為這樣,所以中了東晉之計,引出了草木皆兵的尷尬局面,先鋒戰敗,導致了其他各地的大軍還沒有投入戰場就紛紛撤回了。
考試的話就這樣回答:原因: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從交戰雙方分析:①從前秦方面講,前秦軍隊人數眾多,苻堅先後徵集了八十多萬兵力,但軍心不齊,內部矛盾重重,如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計程車兵不願為前秦打仗,甚至希望前秦失敗,加上苻堅驕傲輕敵,指揮失誤,以至於草木皆兵、一潰再潰;②從東晉方面看,雖只有八萬兵力,軍隊數量遠少於前秦,但統治階級內部意見較一致,同時有正確的戰略戰術,軍隊戰鬥力強,所以取勝。啟示:決定戰爭勝負的不是力量的強弱,而是人心向背;民族團結、內部團結對於一個國家政權事業的成敗具有重大意義。
-
4 # 羅蕭弋
雙方的國情——
東晉:實行修養生息的政策,而且得到南方世家大族的財力支援,君臣和睦,百姓為其所用,佔據長江天險,天時地利人和。
前秦:頻繁征戰,士兵疲憊,百姓有畏敵之心。京師佈滿了對朝廷懷有深仇大恨的鮮卑人、羌人、羯人。朝廷內部不穩定,意見不統一,降將時刻想作亂,多方勢力的爭鬥激烈。國君驕傲自大,武斷不聽勸阻一意孤行,不能看清朝廷人心浮動的局面。
雙方的戰情——
前秦軍:
戰線太長且兵力分散,軍隊魚蛇混雜,不能協同作戰,初戰失敗,即失去信心。不知軍情,隨意聽從敵方建議而後撤導致自亂陣腳,給敵人提供可乘之機;加上對敵方的間諜活動沒有察覺,讓敵人瞭解己方的軍事意圖,使己方陷入被動。
晉軍:
將士臨危不亂,從容應對來犯之敵。主將有能,指揮沉穩有方;瞭解敵人的情況並能針對敵人的弱點做出應對的方針,士兵精銳,士氣高昂,以一當十。善於利用天時地利,發揮己方所長。巧合計激敵後撤,使敵兵慌張自亂陣腳,趁勢大敗自潰之敵,乘勝追擊。
尾語:
苻堅雖然統一了北方,但只是軍事上的統一,前秦連年征戰,經濟和物質的損失巨大,人民和軍隊都有厭戰之心。在還沒有等到國家經濟恢復的時候,苻堅又匆忙地發動戰爭,徵兵政稅,給國家帶來沉重的負擔。而且苻堅在用人方面也不得當,喜歡聽阿諛奉承的話,聽信了慕容垂等降將的讒言,拒絕賢臣的勸阻。伐晉戰爭中又有仗著自己人數眾多輕敵大意,讓敵方抓住己方的弱點。所以前秦大軍雖人數眾多,但是人心惶惶、浮動,一觸即潰,導致敗北!
-
5 # 香茗史館
淝水之戰,即發生於東晉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前秦與東晉之間的南北大戰,前秦發兵百萬攻打東晉,結果在肥水決戰中被東晉八萬北府兵擊敗。中國歷史上曾發生過不少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但像肥水之戰如此大規模、兵力懸殊如此大的戰役,仍然極為罕見,那麼前秦為何會慘遭戰敗呢?我們不妨來分析一番。
△淝水之戰前形勢
前秦大舉南下攻打東晉,卻在肥水慘遭戰敗隨著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的發生,西晉迅速宣告滅亡,琅琊王司馬睿於318年在建康稱帝,史稱東晉。而在北方,各少數民族政權卻是分正不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先後滅掉燕、代、前兩等國,進而攻佔東晉梁、益二州,迅速統一北方,並將勢力擴充套件到長江、漢水上游。
統一北方之後,前秦天王苻堅便意圖以“疾風之掃秋葉”之勢,一舉蕩平南方的東晉,進而實現南北統一。而此時的東晉,也意識到了危機的來臨,開始積極備戰,謝安一方面積極協調長江下游的謝氏家族與上游桓氏家族的關係,鞏固長江防線,另一方面則認命侄子謝玄為兗州刺史,負責長江下游防線,而謝玄也是不負眾望,不僅提拔了劉牢之、何謙等人,而且訓練出了極為精銳的北府兵。
東晉太元三年(前秦建元十四年、378年),前秦與東晉之間的戰爭拉開序幕。該年二月,苻堅派徵南大將軍苻丕率領步騎八萬進犯襄陽,同時令荊州刺史揚楊、徵虜將軍石越率兵一萬兵出魯陽關,京兆尹慕容垂、揚武將軍姚萇則率兵五萬兵出南鄉,領軍將軍苟池、右將軍毛當、強弩將軍王顯率兵四萬兵出武當,合力圍攻襄陽。面對來勢洶洶的前秦大軍,梁州刺史朱序卻認為前秦軍隊沒有舟船而疏於防備,結果導致外城被迅速攻克,前秦大軍開始圍攻襄陽。
襄陽守將朱序死守近一年後,襄陽最終於次年二月被攻克。攻佔襄陽之後,苻堅又派彭超圍攻彭城,淮南之戰爆發。然而,由於謝安準備充分,再加上謝玄率五萬北府兵來源,結果前秦軍隊四戰四敗。與此同時,由於前秦內部生亂,雙方就此罷兵,但前秦仍然對東晉保持著軍事壓力。
東晉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五月,駐守長江上游的桓衝率兵十萬伐秦,從而牽制前秦兵力,減輕長江下游的壓力,苻堅則派苻睿、慕容垂、姚萇和慕容暐等人迎戰,而自己則親率步兵六十萬、騎兵二十七萬,以弟弟苻融為先鋒,於同年八月大舉南下。謝安臨危受命,以謝石為前線大都督,謝玄為先鋒,並謝琰、桓伊等人,領八萬兵馬,分三路迎擊前秦軍。
苻堅本以為可以憑藉龐大的兵力優勢速戰速決,於是派前秦度支尚書的朱序前去勸降謝石,誰知道朱序卻私下提示謝石應該先發制人。於是,謝玄於同年十一月派遣劉牢之發動奇襲,取得洛澗大捷。十二月,雙方決戰於肥水,苻堅認為可以誘使東晉軍隊渡河,然後趁其半渡之時發動攻擊,因而令秦軍主動後撤。
然而,就在前秦軍隊後撤之時,朱序在前秦軍中大喊“前線的秦軍敗了”,導致前秦軍隊瞬間陣腳大亂,晉軍趁機發動猛攻,前秦軍隊大敗。謝玄、謝琰和桓伊率領晉軍七萬,戰勝了苻堅和苻融所統率的前秦十五萬大軍,並陣斬苻融,而其餘前秦軍隊則大部逃散,淝水之戰最終以東晉的全面勝利結束。
八十萬大軍敗給八萬,前秦軍隊為何會慘遭戰敗?淝水之戰作為歷史上典型的以少勝多戰例,可以說直接決定了前秦和東晉兩國的命運,東晉雖無力一舉成功收復北方,卻也有效遏制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南下,為東晉的穩定發展提供了外部保證;而前秦則在此戰之後迅速崩潰,北方又陷入了大分裂之中。
△前秦戰敗苻堅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那麼,擁兵八十萬之巨的前秦,為何會戰敗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前秦勢大但內部不穩。淝水之戰爆發時,距離前秦統一北方不過剛剛六七年而已,這種統一更多是軍事上的征服,由於當時北方割據政權太多,而民族成分又太過複雜,因此前秦的內部統治其實極不穩定。歷經大戰的前秦此時最需要的就是修生養息,然而苻堅卻在糧草不豐、人心厭戰的情況下大舉南下,本就是冒險之舉。事實上,當時前秦內部便有不少人勸苻堅不要再輕起戰端,例如前秦重臣王猛在臨死前還一直勸阻苻堅放棄南進。事實上,就在前秦南下之際,負責鎮守洛陽的北海公苻重便謀反了,雖然這次叛亂很快被平定,但足以說明前秦內部的不穩定。
2、兵力雖眾但主力不多。乍一看前秦的八十萬軍隊似乎很唬人,實際上肥水之戰中的前秦軍隊根本沒有那麼多。淝水之戰中前秦的軍隊大致可以分為四部分,一是苻融率領的先鋒軍團,以二十五萬大軍向壽陽進發,但由於慕容垂的五萬兵力尚在救援襄陽,因此到達壽陽的其實只有二十萬人。二是從幽州、冀州徵調的軍隊,原定計劃自彭城南下,但這支部隊並未到達戰場。三是從梁州、益州抽調的軍隊,順流而下進攻荊州,結果這路軍隊連戰船都沒準備好。四是苻堅率領的主力部隊,由長安出發,然後在項城與全國各地抽調的軍隊會和,但苻堅在聽說苻融已經攻克壽陽後,便“留大軍於項城,引輕騎八千,兼道就融於壽陽”。因此,前秦軍隊雖然有八十萬之眾,但實際在戰爭爆發時到達戰場的僅僅只有苻融的二十萬,而且苻融還派麾下大將梁成率領五萬人馬跑去進攻洛澗的胡彬了,正面戰場滿打滿算也就十五萬人而已(我甚至懷疑苻融的大軍是否全部抵達了戰場)。如果真讓前秦的八十萬大軍會和,就算你的戰鬥力再強,這仗也根本沒法打。
3、兵力雖眾但軍心不穩。前秦雖然出兵八十餘萬,但實際上真正屬於主力的軍隊其實並不多,更多的軍隊其實都是從民間臨時抽調的。為了迅速結束這場戰爭,苻堅曾在383年七月下詔進行全國總動員,而抽調軍隊的標準則是“十丁抽一人”,這個抽調標準已經很嚴苛了。要知道,在前秦剛剛統一北方不久,民族成分複雜、統治並不穩固的情況下,如此高密度的抽調軍隊,軍隊的戰鬥力如何保證?軍心士氣又如何保證?而事實證明,當苻堅的前鋒在肥水戰場戰敗之後,各地抽調來的大軍便逃散的一乾二淨了,僅僅只有鮮卑慕容垂部的幾萬人馬還算完整。而東晉方面卻又不同,雖然兵力方面處於劣勢,但精心挑選和訓練的北府兵,無疑是當時極為精銳、戰鬥力極為強悍的一支軍隊,面對兩倍於自己且已經潰散的敵人,基本可以說是單方面屠殺了。
4、前期輕敵後期草木皆兵。苻堅對於內部的問題並非沒有意識到,但他卻寄希望於“有眾百萬,資杖如山”的兵力和“投鞭於江,足斷其流”的軍威,認為可以迅速征服東晉,這顯然就是一種極度輕敵的表現。然而,當梁成所率的五萬人被劉牢之全殲於洛澗後,頓時軍心士氣大損,苻堅也是為之震動,又開始產生了畏敵的情緒。因此,當他與前鋒軍統帥苻融登上壽陽城樓,望見晉軍“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憂然有懼色”。主帥尚且如此,普通士兵可想而知,而這也是為何前秦大軍在朱序的擾亂之下迅速崩潰的主要原因。
除了以上之外,苻堅用人不擇賢愚、賞罰失明也是個重要因素,他對於漢族官員始終懷有戒心,卻太過寵信那些投降前秦的投機分子,不聽衷心耿耿的部下建議,反而對慕容垂等人的阿諛奉承倍加讚賞,結果不僅導致自己戰敗,最終就連前秦也就此崩潰了。
-
6 # 聽雨者豐一
淝水之戰,前秦苻堅的百萬大軍之所以被東晉的八萬軍隊一舉擊敗,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其一,前秦政權外強中乾,國家尚存分裂勢力,內憂未除,妄圖大舉出擊,絕無取勝之理。
前秦帝國是苻堅以武力統合多個不同部族形成,除氐族以外的其他部族,尤其以慕容氏為首的鮮卑人,本來就對氐族人的統治不服,心懷鬼胎,與苻堅離心離德,對苻堅的南征更是毫無信心,甚至私底下巴不得苻堅戰敗,慕容氏才能有機會重新建國。其他部族也是抱持同樣的想法,出人不出力。所以雖號稱有百萬之眾,其實是一盤散沙,其戰鬥力可想而知。
其二,苻堅既不知己,又不知彼,過分低估了東晉軍隊的戰鬥力和誓死抵抗的決心。
東晉自建炎南渡以來,雖然侷促一隅,內部紛爭不斷,但是南渡僑姓和土著吳姓經多年融合已經達成妥協,其軍隊的規模和戰力雖不足以北伐恢復中原,但是倚仗長江天險,仍足以自守。況且,對於東晉朝廷和百姓來說,面對北方蠻族的大舉進攻,再無可退之地,只有奮起抗擊,決一死戰,才有望死裡逃生,保住江南半壁江山。
其三,苻堅採取了錯誤的戰略和戰術。
苻堅以舉國之力南征東晉,百萬大軍長途奔襲,糧草輜重運輸困難,收尾不能相顧,所以利在速戰,若是牽延時日,必然陷於不利之境地。但是苻堅狂傲自大,竟然說出“將所有馬鞭投入長江即可使之斷流”的狂言,自恃有百萬大軍,認為南軍不堪一擊,甚至即將望風而降。所以他沒有采取集中兵力以眾擊少的優勢策略,而是設想分進合擊,從而使得前鋒部隊被南軍擊敗,士氣受挫,甚而在兩軍隔淝水對峙的關鍵時刻,自認為“半渡可擊”,採取了大軍後退以利決戰的致命失誤,導致南軍渡水突擊,北軍陣腳大亂,被南軍一舉擊潰,倉皇奔逃,風聲鶴唳,一敗塗地,貌似無比強大的前秦帝國從此土崩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崩離析的混亂狀態。
苻堅在前秦草創之初,重用王猛等漢人才俊,勵精圖治,歷經多年征伐經營,才得以統一北方,成就大業。但是苻堅剛愎自用,忘記了王猛臨終不可進攻南朝的諍言,不自量力,率領烏合之眾,觸犯兵家大忌,勞師襲遠,妄圖一舉攻滅東晉,一統天下,實則天時、地利、人和無一佔到,其全面潰敗,看似偶然,其實是必然之理。
-
7 # 潛龍出海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來了解一下當時的歷史背景。
在中國悠悠五千年曆史長河中,發生過的戰爭數不勝數,而有史記載的經典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戰例也有很多,而淝水之戰就是其中一個耐人尋味的戰事。
西晉未年政治腐敗,社會動亂。趁著西晉衰弱內亂不斷,北方各少數民族紛紛建立了自己的政權,他們為爭地盤相互攻伐,戰亂不斷,北方烽煙四起。
西晉被匈奴滅亡後司馬睿在建康(今江蘇南京)稱帝建立東晉政權,這一事件也叫“衣冠南渡”。在北方前秦苻堅四處征戰蕩平群雄,吞併了一個又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基本統一了北方。苻堅志得意滿,妄想一統天下,而此時還在南方傲然屹立的東晉成為了苻堅最大的敵人。
公元378年,苻堅決定派軍隊攻伐東晉。
一開始前秦軍力強盛攻破了東晉的數座城池,隨後雙方主力部隊對峙於淝水,決戰一觸即發。本來秦軍人多勢眾,佔有極大優勢,卻偏偏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那就是命令軍隊往後移動。當秦軍往後退的時候,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原東晉將軍朱序在秦軍陣後大喊:“秦軍敗了,秦軍敗了”。秦軍雖然數量龐大但軍心不穩,人心浮動,再加上秦軍軍陣極大,後方的軍隊不瞭解前線的情況,前線秦軍一退,再加上朱序這麼一喊,後方的軍隊以為前線打敗仗了,頓時亂作一混,紛紛奪路而逃。而晉軍趁此機會渡河而擊,大敗秦軍。
淝水之戰前秦大敗東晉大勝。
究其前秦之所以大敗主要是有這幾種原因:
一,前秦雖然統一了北方,但其內部統治極不穩定。再加上連年征戰,人民厭戰,好戰必亡。
二,前秦雖然號稱有百萬大軍,但其軍隊組成極其混亂複雜,有來自不同地區不同民族計程車兵,指揮協調很是艱難,且士兵亳無鬥志,簡直是一群烏合之眾。且由於地理的原因,也不可能全部投放到戰場上。前線戰死的多,後面大部分是被打散逃跑的。
三,苻堅好大喜功,輕視敵人,犯了一系列戰術指揮上的錯誤。
四,東晉上下同心,佔有地利,主將臨危不懼指揮得當。東晉的北府兵戰力強勝於前秦兵。
-
8 # 94310417小云
肥水之戰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著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偉大戰爭,大氣磅礴氣吞山河令千秋萬世責責稱奇。~~~~統一了北方的前秦大王苻堅心高氣傲,氣勢洶洶欲攻打東晉王朝,忘了賢相王猛之言勿攻東晉。然前秦重臣幕容垂在符堅問計時言,以大王之聖明擁有百萬大軍,強國攻打弱國,大國滅掉小國如同遊戲一般何足道哉,於是符堅令百餘萬大軍分頭並進,劍指東晉。以其弟符融為大將揮殺向東晉而來,,,,~~~東晉的王公大臣亂了陣角,然文武雙全的宰相謝安心無旁騖臨危不懼,安慰皇帝定會奇勝。大將桓衝從荊州派回三千鐵騎拱衛建康,被謝安遣回不必憂愁。於是謝安自做鎮建康,以其弟謝石為大都督,統領八萬兵馬。以謝玄為前部先鋒大將,進軍往壽陽而來,其令大將胡彬為先鋒前哨奔往壽陽,然壽陽以失陷,無奈胡彬退守硤石關,入夜符堅抵達壽陽知道情況後大喜過望,令尚書朱序前往晉營歸勸投降事宜,朱序乃漢人前晉軍大將暗喜而往。大都督謝石宴請朱序,朱序不勸反獻計獻策,,,,(前秦大軍此時只有二十餘萬軍馬聚齊,如假以時日兵馬齊來必大敗。而秦軍大將驕傲放縱不羈自以為是,若岀奇兵必敗之。謝石大喜乃從之,望見機行事以助晉軍。朱序回見符堅言謝石有意歸降堅大喜,不想半夜時分北府軍大將劉牢之引一萬餘精兵強將突襲而來,殺死了驚恐萬分的秦將梁成,秦失主將四散而逃。到天明時分謝石領八萬餘軍馬抵達壽陽淮河八宮山佈陣,但見八宮山上錦旗招展,鼓聲震天,風吹草動,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令前秦大王苻堅心點心虛膽寒,有點沉不止氣啦。過了二日秦軍有又幾部人馬到達,謝石遣使見符堅下戰表:定了交戰日期有言,二軍交戰需有開闊的戰場,渴求秦軍退讓一塊場地利於大戰。秦軍謀臣大將全數反對退讓場地,符堅不已為然。同意退讓一塊場地以決勝負,謝石謝玄大喜,激勵將士以一當十奮勇前進,佈局以定以北府騎兵一萬餘眾為先鋒瘋奔而殺,步兵也勢頭正悍有進無退,符堅自以為是期半渡而擊,因幾十萬大軍號令有誤,一退便亂了陣形,朱序見機行事大叫道秦軍敗了,於是兵敗如山倒,一潰百里,苻融也因人馬混亂而倒地被馬踩而死。晉軍風捲殘雲窮追猛打,追出三十多公里,才停止追擊全勝而返,此戰前秦三十餘萬人馬,僅剩不足十萬殘兵敗將而返,由於大敗,前秦內部發生了鉅變,符堅也失去了人心王權,不出幾日便下野勢倒。謝石,謝玄,令騎報與謝安言大局以定大勝,謝安正在佈陣下棋,興奮的笑道孩兒們終於打敗賊軍了。
-
9 # 一個1說真話的人
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戰例之一。戰爭發生在公元383年,北方的前秦政權在苻堅帶領,發兵百萬有餘,殺奔東晉而來。東晉兵力只有8萬,卻殺得前秦軍大敗而歸。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咱們分析一下:先說前秦,前秦政權不穩固,君臣猜忌,苻堅近小人,遠賢臣,民族矛盾四起。經濟上,因為戰亂而停滯,老百姓食不果腹,更無力支撐龐大軍費。軍事上,因政治集團訴求不同,各懷異心,因此軍隊不能上通下達,難免混亂。而廠討堅本人狂妄自大,獨斷專行。對戰爭沒有做好充分準備,對戰場形勢估計不足,把握不準,盲目行動。再說東晉,東晉的統治集團在這時放下內鬥,團結對外。謝石:謝玄都是政治軍事有真才實幹的人,祖氏家族財力丶人力雄厚,這給戰爭有了有利保障。八萬子弟兵都是當地人,他們為保衛家鄉也奮力殺敵。謝石謝玄把握了瞬息萬變的戰場形勢,佈局合理,排程有方,號令嚴明,同時又派人在敵後擾亂軍心。前秦豈能不敗?此戰留下幾個著名的成語,投鞭斷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
10 # 小白說華史
我是點點文史,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我們常說人多力量大,在古代的戰爭中這種優勢尤為重要。但凡事皆有兩面性,人多勢眾未必一定會帶來優勢和勝利。前秦和東晉發生的淝水之戰,就是一個典型的以少勝多的案例。前秦企圖用數量上的絕對優勢來碾壓東晉,結果卻以慘敗告終,直接導致前秦國滅。那麼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且聽小編一一道來。
淝水之戰發生的背景西晉末年由於政治的腐敗,從而引發了社會大動亂。在南方的琅邪王司馬睿於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蘇南京)稱帝,建立東晉,佔據了漢水、淮河以南等大部分地區。而在北方,各少數民族政權紛爭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國先後滅掉了前燕、代、前涼等割據政權,統一了黃河流域。在前秦壽光三年(公元357年)六月,前秦大將苻堅殺掉秦主苻生,自立為大秦天王。 並且重用漢人王猛,使得國力大增,於公元373年攻佔了東晉的梁(今陝西漢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北邊吞併代國,西方兼併前涼,並且遠征西域,一統北方。在王猛死後七年,秦主苻堅認為時機已成熟,便決定攻打東晉。
於是,前秦和東晉兩國之間便展開了大戰,這就是著名的“淝水之戰”。而這兩國戰事的爆發,主要在於秦主苻堅擴張版圖,統一天下的野心。淝水之戰雙方兵力前秦兵力
公元383年,苻堅下令大量徵發兵員與牲畜,此次出征東晉,聲勢浩大,盛況空前。25萬先鋒軍隊由苻融率領。秦主苻堅親率步兵60萬、騎兵27萬,共計112萬大軍,分東、中、西三路進擊南下。
東晉兵力
面對來勢洶洶的前秦大軍,東晉任用多次擊敗前秦的大將謝玄【謝安之侄】,冊封他為先鋒都督,配合征討大都督謝石共同作戰,統軍8萬訓練7年的北府兵,沿淮水抵禦前秦。此時的東晉,除了水師與北府兵,再也沒有可戰之兵了。
就這樣,東晉以8萬大軍對陣前秦100萬大軍,戰爭一觸即發。從兩軍數量上的懸殊來看,東晉似乎毫無勝算可言,然,世事無絕對,結果讓人大跌眼鏡。淝水之戰過程八月初八,苻堅發兵長安,親率步兵六十萬,騎兵二十七萬,開始大舉南侵。
九月,苻堅抵達項城,陽平公苻融等人的三十萬部隊,先期抵達潁口。
十一月,謝玄派廣陵相劉牢之率領五千精兵開赴洛澗,揭開了淝水大戰的序幕。秦將梁成扼守山澗部署兵陣迎擊。劉牢之取得洛澗大捷,斬殺了梁成以及弋陽太守王詠,秦軍折損十名大將及五萬主力。又派部隊阻絕了淮河渡口,殲滅前秦軍隊一萬五千人,抓獲了前秦揚州刺史王顯等人。
十二月,晉軍西行,與秦軍對峙淝水。 有人向苻堅建議後退決戰。諸秦將認為阻敵淝水畔比較安全,但苻堅一意孤行,認為半渡而擊可主動對決晉軍。
當秦軍後移時,晉軍渡水突擊。朱序在秦軍陣後大叫:“前線的秦軍敗了!”,秦軍陣腳大亂,隨後晉軍全力出擊,大敗秦軍。謝玄、謝琰和桓伊率領晉軍七萬,戰勝了苻堅和苻融所統率的前秦十五萬大軍,並陣斬苻融。
淝水之戰,晉軍以少勝多,取得了全面的勝利。而在數量上佔優勢的前秦,卻以失敗告終,讓其建立的北方統一政權分崩離析。僅僅2年,苻堅就為羌人貴族姚萇所殺,整個前秦政權亦在兵敗9年後徹底滅亡。淝水之戰,前秦失敗原因分析(1)淝水之戰是在苻堅統一北方後的六七年進行的。當時,前秦只是軍事上的統一,內部統治卻不穩,更沒有雄厚的物質基礎,加上苻堅連年征戰,致使前秦士兵厭戰,導致軍隊計程車氣低,另外還缺乏群眾基礎。正如恩格斯所說,“連年的戰爭會使甚至是最強大的國家精疲力竭”。
(2)苻堅用人不擇賢愚,且賞罰失度,一味寵信投降前秦的少數民族的上層分子,忠奸並蓄,對於一心忠於他的漢族官員卻心存戒備,不加以重用。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3)苻堅好大喜功,缺乏冷樸的客觀分析,戰前沒有周密的戰略部署,驕傲輕敵。臨戰時又犯了一系列戰術指揮上的錯誤,這也是前秦在淝水之戰中失敗的重要原因。苻堅不顧主客觀條件,只是依仗自己的“有眾百萬,資杖如山”的兵力和“投鞭於江,足斷其流”的軍威。
(4)東晉雖然只有7萬的北府兵參與戰鬥,但其戰鬥力遠勝於前秦軍隊。
以上的諸多因素成為了前秦被東晉打敗的決定性因素,它告訴了我們兵不在多而在於精。總結淝水之戰,前秦在佔據絕對數量優勢上,仍然被東晉打敗,可見其在戰略上的不足,並不是人多就有用的。前秦此戰的失敗,讓其統一南北的希望徹底破滅。除此之外,北方暫時統一的局面也隨之解體,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權,比如鮮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萇等其他貴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國家,割據一方。而苻堅本人也在兩年後被姚萇俘殺,前秦隨之滅亡。
-
11 # 絕塵的時光
前言:淝水之戰,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發生在魏晉南北朝時代的東晉與前秦之間,戰爭規模之大超乎想象,而且此戰的結果也是大跌眼鏡,驚訝了無數人,前秦一百萬軍隊南征被東晉八萬軍隊打敗,前秦天王符堅身負重傷而逃,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請讓我慢慢為你道來:
淝水之戰背景西晉自"八王之亂"後,國家動亂不堪,各地政權紛紛崛起,北方少數名族互相攻伐,相繼建立了十幾個國家,也就是歷史上的"五胡十六國",以前秦、前燕等國最為強大,公元370年開始,前秦逐步滅掉可北方諸國,統一了北方,此時的前秦統帥符堅意氣風發,想一舉攻下東晉政權進而統一全國。
淝水之戰簡要經過公元383年,前秦天王符堅召集手下官員商討進攻東晉的事宜,眾官員都勸說符堅不要那麼心急,應當先穩定國家政權,先休養生息鞏固統治,可符堅一心要攻打東晉,眾人見拗不過他也沒辦法。
公元383年5月,符堅帶領軍隊進攻東晉,號稱百萬之眾,前期前秦軍隊一路勢如破竹佔領了東晉壽陽等地,東晉將領謝玄決定決一死戰,於是他讓手下人寫信說讓前秦軍隊後退一些他們好過河以後再對戰,符堅得意洋洋的答應了,他認為只要東晉軍隊過河的時候他們突然殺過去,東晉軍隊必敗。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東晉軍隊都是南方人,早就知道河水此時正值枯水期,而且他們故意露破綻給符堅就是讓他麻痺大意,試想百萬軍隊已經紮好陣角,一旦後退發生慌亂,光馬都會踩死不少人,所以等他們迅速過河的時候前秦軍正在後退,他們故意大聲喊叫前秦軍敗了,前秦軍敗了,前秦軍隊果然大亂,幾十萬兵馬慌亂逃竄,死在自己人手上的不計其數,淝水之戰就這樣以東晉的以少勝多而結束戰鬥。
淝水之戰以少勝多失敗的原因分析一、符堅軍隊軍心離散,軍紀太差。
符堅自己是氏族人,他所指揮的軍隊都是匈奴人,少數民族人,這些軍隊都是以前的降將,軍紀太差,而且根本就不是和前秦一條心,這些人見風使舵,有好處就來,情況不妙就逃,此為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符堅太過自大,驕傲自大。
出戰前眾官員提醒他要以休養生息為主,鞏固政權再對外征戰,可符堅驕傲自大,認為手握百萬軍隊攻下東晉如探囊取物,而且在對戰策略中,完全沒有考慮到百萬軍隊後退帶來的嚴重後果,殊不知,一旦後退,將會引發極為嚴重的後果,所以會在後退中被東晉軍隊以心理戰術打敗。
結論總之,淝水之戰中百萬軍隊敗於八萬既有偶然也有必然,符堅的貪功冒進,在不到最佳時候舉全國之力進攻東晉,本身就犯了戰略錯誤,而在對戰中又讓百萬軍隊後退,致使對方有機會使用心理戰術,又犯了戰術錯誤,在水邊作戰又不佔地理優勢,所以才會敗於東晉的八萬軍隊。
-
12 # 浮沉的歷史
淝水之戰百萬秦軍為何戰敗,其主要原因就在於前秦軍根本就沒有在第一線完全投入了百萬大軍,東晉的北府兵戰力十分強勁。
東晉與前秦的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十分著名的一次以少勝多的戰役,東晉以八萬之眾擊敗前秦軍百萬。從數字上看這次戰爭的結果是十分不可思議的,而所謂前秦軍被殲滅百萬則完全是誇大其詞了,真實的歷史並非如此,東晉軍隊在淝水前線確實是投入了八萬人左右,而前秦軍實際參戰多少軍隊呢?公元前383年,前秦王苻堅力排眾議決定要大舉發兵滅掉東晉,為此苻堅調集了一支規模前所未有的軍隊,這支軍隊步兵九十餘萬、騎兵二十七萬,總計人數在一百一十七萬。當然一百餘萬大軍不可能全部都是戰鬥兵,很大一部分是後勤運輸人員,但不管這麼說這支軍隊的人數是極其龐大的,要擊敗東晉從是沒有什麼大問題的。
根據史書記載:當時由於前秦軍隊都是從各地調集過來的,一時間無法到達戰爭全線,只有前秦平陽公符融的三十萬人到達了潁口(今安徽省潁上縣東南),其餘的軍隊都還在路上,苻堅本人親自統帥的軍隊在九月份才到達彭城。
真正投入到一線戰鬥的就是符融麾下的三十萬軍隊,與之對陣的是東晉的地方軍隊以及謝玄指揮的八萬北府兵,還有胡彬的五千水軍,加在一起大概在十萬人左右。三十萬對十萬,數字上已經沒有那麼懸殊了。
當年十月,前秦平陽公符融率軍攻克了軍事重鎮壽陽,東晉軍隊攝於前秦軍的攻勢猛烈,一時間不敢繼續前進。其中,胡彬的五千水軍被前秦軍先鋒梁成迅速的擊敗,這使得東晉的前線總指揮謝石更加擔憂,不過在朱序和謝琰等人的勸說下,決定先下手為強派遣劉牢之五千人出擊,謝玄的主力軍隊跟進。
淝水之戰前夕,苻堅本人迅速帶領八千輕騎趕到符融軍中,並且要求梁成帶領五萬大軍阻擊劉牢之的五千北府兵。在劉牢之和梁成的第一次交戰中,北府兵的戰鬥力就凸顯了出來,劉牢之雖然是進攻方而且兵力遠遠不如梁成,但是其卻能夠取得殲滅前秦軍一萬五千人的戰績。五千人就能擊敗五萬人,那麼八萬北府兵擊敗三十萬前秦軍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淝水之戰的戰鬥中,前秦軍又接連出現了指揮上的失誤:第一、前秦軍沒有攻擊渡河的晉軍;第二、為了提高自己騎兵的優勢、在戰鬥的關鍵時刻下令全軍後退導致士氣出現了下降,陣腳也出現了混亂;第三、符融在指揮的時候位置過於靠前,導致了自己在混戰中被晉軍擊殺,進一步加劇了軍隊的潰敗速度。以上一系列的事件導致了前秦軍最後的失敗。
-
13 # 史印
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併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
一、苻堅率軍四路南下,百萬雄師直指建康 八月初八,苻堅發兵長安,親率步兵六十萬,騎兵二十七萬,分四路南侵。
1、主力軍,自項城攻壽陽,直指歷陽、建康;2、襄陽軍,漢水直下,會攻荊州桓衝;
3、蜀漢軍,舟師沿江而下,指江陵夏口匯合襄陽軍和慕容垂,一起東下;
4、幽冀軍,水路直下向廣陵。
九月,苻堅抵達項城(主力軍前期指揮部),涼州的軍隊到達咸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師7萬從巴蜀順流東下,幽州、冀州的軍隊也抵達了彭城,東西萬里,水陸並進。苻融主力先頭部隊三十萬人,先期抵達潁口。
二、東晉的備戰:謝玄八萬兵馬,草包還是英雄?
東晉方面,以謝石為大都督,謝玄為前鋒都督,與謝琰、桓伊等人,統帥八萬兵眾抵抗前秦。十月,苻融攻克壽陽。慕容垂輔助兵馬,也攻下了鄖城。苻融進軍攻打胡彬退守的硤石。胡彬見前秦兵馬浩大,給謝石寫信:敵軍強大,糧草殆盡,恐怕見不到大將軍了。這封書信被苻融繳獲送給苻堅。苻堅於是輕敵,於是以輕騎八千,從項城趕往壽陽。
苻堅自認為能速戰速決,並派已是前秦尚書的朱序(東晉降將、間諜)前去勸降謝石,朱序卻私下提示謝石宜先發制人,擊潰前秦的先鋒部隊。謝石起初認為秦軍兵強大,打算堅守不戰,待敵疲憊再伺機反攻。聽了朱序的話後,認為很有道理,便改變了作戰方針,決定轉守為攻,主動出擊。
十一月,謝玄派廣陵相劉牢之率領五千精兵開赴洛澗。秦將梁成以5萬人扼守山澗部署兵陣迎擊。劉牢之取得洛澗大捷,斬殺了梁成殲滅前秦軍隊一萬五千人。“太元初,謝玄北鎮廣陵,時苻堅方盛,玄多募勁勇,牢之與東海何謙、琅琊諸葛侃、平安高衡、東平劉軌、西河田洛及晉陵孫無終等以驍勇應選。選以牢之為參軍,領精銳為前鋒,百戰百勝,號為北府兵,敵人畏之”。——《晉書劉牢之傳》
勇猛剛毅的劉勞之,百戰百勝的北府兵,果然名不虛傳啊!(說東晉弱,政治上的確庸弱,皇權不穩,門閥亂鬥,但在軍事上,京口作為北方流民南下的基地,已經崛起成為首要兵團基地,且作戰實力極其雄厚。此時的劉裕、劉毅,都還在劉牢之手下。嘖嘖嘖,身在北府兵早期,簡直充滿光榮和夢想。)
三、淝水陣前,該不該後退?
晉軍西行,與秦軍對峙淝水。苻堅和苻融此時從壽陽城觀察晉軍,見其軍容整齊,連八公山上的草木都以為是晉軍,於是說:“這也是勁敵,怎能說他們弱呀!”由此悵然失意並有懼色。顯然,剛經歷了洛澗慘敗,晉軍銳氣正盛,苻堅此時的心理創傷還沒癒合……
謝玄請求渡河以決勝負。苻堅同意了。晉軍剛開始渡河,苻融建議趁敵軍不整齊,攻打晉軍。這貌似是個好主意。但苻堅認為水戰不是自己擅長,建議等晉軍半渡再打。對,半濟而擊之,孫子兵法就是這麼寫的!客絕水而來,勿迎之於水內,令半濟而擊之,利。《孫子·行軍篇》
當秦軍後移時,朱序(還是那個東晉降將、間諜)在秦軍陣後大叫:“前線的秦軍敗了!”。
秦軍陣腳大亂,一時間潰不成軍。苻融縱身上馬,希望阻止大軍潰敗,誰知慌亂之中,落馬被殺。此時的四路大軍,還沒集合。只是先頭部隊一潰散,百萬大軍望風而逃!淝水之戰,謝玄等人的指揮謀略,讓東晉避免了亡國的危險。我們以軍事角度分析這場戰局。
苻堅在戰略方面,四路圍剿,固然是得當,當只因前軍小勝,以最高統帥身份前往前線,真是重大的決策失誤;如果苻堅不只身一人前往,讓前鋒先廝殺,等到四路大軍集結,再齊攻東晉,那也不會是這番光景。實際上任何成功的南北大戰,劉裕北伐、晉伐吳、隋伐陳,主帥都是坐鎮指揮,打頭陣搶功的都是先鋒軍。
在情報層面,收降敵將是苻堅一向的做法(收降慕容垂等),本無可厚非,但是對降將忠誠度不加考察則大不應該!朱序的透露情報、散佈謠言,對前秦的失敗,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影響!
在戰術層面,半渡擊殺,是明文寫在孫子兵法中的計謀。為何在苻堅這裡沒有效用?實際上任何計謀都是有情境。如果苻堅軍容整齊,內無間諜,上下一心,等晉軍半渡擊殺,必然大勝。
可事實並不是這樣,劉牢之以北府5000能戰前秦5萬,晉軍勢力之強,苻堅戰前都感到風聲鶴唳,更何況數十萬強徵的前秦軍啊!
讓前秦軍後退,就是要製造兵敗如山倒的陣勢。這一招,謝玄成功了。不通戰陣的苻堅,再熟讀兵書,也是枉然。
-
14 # 一介草寇
淝水之戰背景
淝水之戰絕對是中國的戰爭史上不可不談的一場經典戰役,前秦號稱的百萬雄師(實際上總數大約在80萬左右)在這場戰役之前可謂所向睥睨,前燕、代國、前涼、西域一個個地敗倒在前秦的鐵騎之下。
當時的北方已經經歷了數百年的割據動盪,各地政權都可以說是“得國不正”,憑藉的都是陰謀、陽謀立國,就連前秦的開國君主也是如此。
前秦是氐族的利益代表,其首領苻洪為了部族的生存,投身於前趙昭文帝劉曜麾下,在相互利用的關係之下,劉曜便封苻洪為王,回報就是氐族軍隊必須由他掌控。原本苻洪也想做個安樂王爺,傀儡雖然沒有實權但是不操心不勞力,也算過得下去,可誰曾想短短几年前趙就被滅國,自己也受俘。同樣的,在新主石勒(後趙明帝)那裡,苻洪也受到了優待,之後更是帶著部族投降南方的東晉政權,受到了大量的賞賜,其中不乏軍銜、爵位、糧草輜重。可僅僅過了兩年時間,苻洪就將東晉一腳踢開,自立為王,佔據了河南、陝西及周邊的領土,不再受他人操控。
▲苻洪
“孤率眾十萬,居形勝之地,冉閔、慕容俊,可指辰而殄;姚襄父子,克之在吾數中。孤取天下,有易於漢祖。”《晉書 · 卷一百一十二 · 苻洪傳》這是苻洪曾對臣子說的話,意思簡單明瞭:自己當下兵強馬壯,又佔盡了地理優勢,天時地利人和獨佔其二,吞併周邊的幾個勢力猶如探囊取物一般,甚至於統一天下也要比漢高祖劉邦一般簡單。可見當時苻洪的傲氣與野心是相當大的。
經過了整整30年的厚積薄發,前秦不斷蠶食周邊小國,直到383年(前秦宣昭帝建元十九年),前秦世祖苻堅派兵收服了西域,北方算是真正地統一了起來,這時唯一的心腹大患就是長江以南的東晉。
苻堅又是十足的野心家,他夢寐以求的就是南北合治,成就嬴政、劉邦那樣的曠古偉業。從當時兩國的現狀來看,這場戰爭是必須要打的:
前秦統一北方,佔據了自古以來的經濟、政治中心;東晉偏安江南,素有不毛之地的稱謂。
前秦主力軍隊30萬,再加上其餘50萬收編各國的殘餘部隊,約有80萬之眾;東晉只有區區的8萬軍隊駐紮在京口(北府)。
前秦世祖苻堅當時45歲,正值壯年,掌控國家大權;東晉由謝安執政,孝武帝司馬曜僅19歲,貪於玩樂。
▲苻堅
所以在苻堅看來,這是一場已經有結果的戰爭,前秦必定能夠統一南北,自己的豐功偉績也將載入史冊。
戰前準備前秦方面
為了發起這場統一戰爭,苻堅做足了準備。
太元八年,秋,七月。秦王堅下詔大舉入寇,民每十丁遣一兵;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有材勇者,皆拜羽林郎。383年7月,苻堅就下達了詔書,號令全國準備南下,以十分之一的比例從民間抽調人口補充軍隊,有勇有謀的青年才俊更是給予優厚待遇。亂世出英雄,這片土地依靠門第選官的制度已經延續了數百年,造就了“寒門再無貴子”的社會景象,望眼朝堂之上站著的都是那幾個門閥世家,這也讓空有一腔熱血的平民寒了心。
而現在“有材勇者,皆拜羽林郎”,讓他們再一次燃起了希望,靠自己的勇武才智打下一片天的願望終於能夠實現了,自然受到了廣大寒門的支援,“良家子至者三萬餘騎”。
甲子,堅髮長安,戎卒六十餘萬,騎二十七萬……九月,堅至項城,涼州之兵始達咸陽,蜀、漢之兵方順流而下,幽、冀之兵至於彭城……陽平公融等兵三十萬,先至潁口。史書中的軍隊數量記載稍有誇大,但80萬是有的,從長安、涼州、巴蜀、幽州、冀州、陽平多路出發,進至項城、咸陽、彭城、營口,“旗鼓相望、水陸齊進”,如此陣仗在兵荒馬亂已久的時代也是罕見的。
▲前秦軍隊路線
東晉方面
詔以尚書僕射謝石為徵虜將軍、征討大都督,以徐、兗二州刺史謝玄為前鋒都督,與輔國將軍謝琰、西中郎將桓伊等眾共八萬拒之;使龍驤將軍胡彬以水軍五千援壽陽。謝石、謝玄是叔侄倆,在之前前秦圍困襄陽之時破敵,也算是當時朝中展露頭角的將門新星。謝琰是謝石之子,在淝水之戰前並未領兵實戰過,但虎父無犬子,東晉朝廷對他也滿是期望,授予輔國將軍職務。
雖說謝家父子三人是名將,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用八萬人抵抗八十萬,一比十的數量差距可謂懸殊,世人都認為“吾其左衽矣”,東晉即將敗倒在前秦的鐵蹄下,國將不國。
戰爭結果冬,十月,秦陽平公融等攻壽陽。383年10月,戰爭正式開始,前秦陽平公符融率軍隊攻打壽陽,活捉了守城大將,這讓在謝石父子十分忌憚,他們沒有想到第一仗輸的這麼快這麼徹底,而且當下己方糧草短缺,生死禍福恐怖由不得自己了。
這時副將朱序向謝石進言:“若秦百萬之眾盡至,誠難與為敵。今乘諸軍未集,宜速擊之。”
速戰速決可能是目前最好的選擇,趁著前秦部隊冗多,不易集結,快速出擊尚有一線生機。
▲淝水之戰地圖
兩軍在淝水對壘,就在苻堅認為必勝之時卻出現了戲劇性的逆轉,前秦軍隊大敗。之後原本統一的北方重新分裂,諸多的少數民族政權在前秦的“遺體”上林立,那個不可一世的苻堅也在兩年後遭到殺害。
前秦兵敗原因前秦軍心不齊
一切軍事行動最為重要的就是人心所向,當年劉備為何能夠在強者如雲的世代佔據巴蜀,延續漢室基業,靠的就是人心所向,可見人和的重要性。
可是當時前秦內部對於此次戰事持反對態度的大有人在,首當其衝的就是帶領30萬軍隊的陽平公符融。
“臣恐功既不成”,是符融勸諫苻堅的話,他擔心這次對東晉的戰爭不能成功,這是傾巢出動,萬一失敗了前秦將元氣大傷,事實證明確實如此。
苻堅過於驕橫
苻堅的驕橫表現在不聽從臣子的建議和盲目的樂觀。
前面有符融、竇衝的多次勸諫,都沒有挽回他揮師南下的心思,其中不乏是統一南北實現基業的迫切之心,更多的是他獨斷專行,深究就是苻堅的驕橫,目中已經無人,他認為東晉唾手可得。
“但引兵少卻,使之半渡,我以鐵騎蹙而殺之,蔑不勝矣!”兩軍在淝水對壘之際,前秦將士們都認為憑藉己方人多勢眾,攔截東晉的援兵是最穩妥的辦法,而驕橫的苻堅卻固執己見,打算撤兵引晉軍追擊,然後趁機攔截。可誰曾想誘敵之計被後方的將士們以為前線戰敗,頓時躁亂起來,軍心敗得一發不可收拾。
▲前秦軍潰敗
前秦兵力分散
前秦軍隊是從各地調撥的,而且苻堅親帥的部隊到達項城(今河南、安徽交界處),涼州兵馬才剛剛到達咸陽,巴蜀軍仍在江上,幽州兵馬到達彭城(今江蘇)。
雖然前秦軍有80萬,但太分散了,從東到西拉起了長長的戰線,彼此之間不能呼應,成了無援之師。而且龐大的人口和綿長的戰線,後勤補給跟不上,導致軍隊無法發揮出正常的實力。
正是因為這三點原因,讓原本佔據巨大優勢的前秦兵敗淝水,也導致了後來不可一世的苻堅被殺害的悲劇,統一的北方重新陷入混亂。
-
15 # 愛冬的文
淝水之戰,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的前秦侵略南方東晉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百萬,和東晉在淝水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
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此戰後前秦衰敗滅亡,東晉佔領黃河以南。
前秦苻堅統一北方,開始南征伐晉西晉末年的吏治腐敗,引發社會動亂,國家崩潰,北方几個少數民族乘勢建立政權。
晉琅邪王司馬睿南渡長江,在建康稱帝,建立東晉。
北方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國中,苻堅殺掉國主苻生,自立為大秦天王。苻堅先後滅掉前燕、代、前涼等國,立都長安,統一北方。
苻堅野心勃勃,開始南征伐晉。
前秦南征討伐東晉一、攻佔襄陽
太元三年(公元378年)二月,前秦王苻堅派苻丕、石越等將領,率軍十七萬,兵分三路進攻東晉。在佔領南陽後,三路大軍圍攻襄陽,守將朱序死守近一年後,因手下將領叛敵,城破被俘。
二、淮南之戰
佔領襄陽後,前秦大軍圍攻彭城。東晉宰相謝安派侄子謝玄率五萬北府兵,自廣陵起兵,謝玄四戰四勝,全殲敵軍。
三、淝水之戰
淮南之戰時前秦大敗,苻堅只能暫停討伐東晉。但苻堅討伐東晉的野心並沒有消失。
公元383年八月,前秦王苻堅令苻融率二十五萬先鋒軍隊。苻堅率步兵六十萬、騎兵二十七萬,共一百一十二萬大軍。開始大舉南侵東晉。東晉以謝石、謝玄等將領,率八萬北府兵北上迎擊。
十月,前秦軍苻融率二十五萬先鋒軍隊攻克壽陽、鄖城、硤石等地。前秦軍將領梁成等率領五萬兵眾駐紮在洛澗,沿淮河佈防以遏制東面的東晉部隊。
苻堅派前秦尚書朱序前去勸降謝石,朱序卻私下提示謝石宜先發制人,擊潰前秦的先鋒部隊。
十一月,東晉將領劉牢之率領五千精兵擊敗守衛洛澗的五萬前秦軍隊,斬殺前秦軍將領梁成。又派部隊阻絕了淮河渡口,殲滅前秦軍隊一萬五千人。
十二月,雙方軍隊對陣淝水兩岸。苻堅不聽下屬將領建議,下令前秦軍後退,想乘東晉軍渡河至半時攻擊敵人。但秦軍後移時陣型混亂,晉軍渡水突擊。朱序在秦軍陣後大叫:“前線的秦軍敗了!”,秦軍陣腳大亂,潰敗散亂,互相踐踏。
隨後晉軍全力出擊,大敗秦軍。晉軍七萬,戰勝了苻堅和苻融所統率的前秦十五萬大軍,並陣斬苻融。
已經全面瓦解的前秦軍,日夜不停的向北逃跑。除了士卒自相踐踏,飢餓困凍也導致大量傷亡。
淝水之戰的失敗,讓前秦建立的北方統一政權分崩離析。僅僅二年,苻堅就為羌人貴族姚萇所殺,整個前秦政權亦在兵敗九年後徹底滅亡。
前秦百萬軍隊被東晉八萬軍隊擊敗的原因前秦方面:
戰爭準備不足。數量龐大的軍隊,一方面造成軍隊指揮不暢,後勤給養困難;另一方面軍隊組成複雜,軍令不嚴,一挫即潰,導致戰力低下。
苻堅指揮失誤。失誤一:用人不當。派去勸降的人,卻協助敵方。
失誤二:雙方對峙淝水時,不聽下屬將領建議,盲目撤軍。
失誤三:初戰失利後,產生畏敵情緒,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導致軍心混亂,未能迅速穩住部隊。
東晉方面:
軍隊戰鬥力強,將兵上下齊心協力。保衛家園,軍事戰鬥意志高強。
主將有能,指揮得當、有淝水天險,佔盡地利,準備充分。 -
16 # 重慶考魚
淝水之戰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少有的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在這場戰役中也產生了許多著名的歷史典故如: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東山再起,折屐齒。
一、戰爭的過程
公元383年,前秦率領112萬大軍進攻東晉。東晉則以謝安之侄謝玄為先鋒,率領東晉經過七年苦訓的精銳之師“北府兵”八萬沿淮河而上迎戰秦軍。經過一系列博弈,兩軍最終決戰於肥水。此時秦軍許多將領認為應該後退阻擊敵人於淝水之畔比較安全,但是苻堅半渡而擊可以尋求主動決戰的有利形勢。當秦軍正後移時,晉軍突然襲擊。此時有人在秦軍陣後大喊:“前線的秦軍潰敗了”這時秦軍軍心大亂,晉軍抓住有利時機,傾巢而出,大敗秦軍。
二、秦軍失敗的原因
1.秦軍政權並不穩固。淝水之戰是在苻堅統一北方六七年後發動的。而此時的秦軍只是說軍事上的統一,其實內部矛盾重重。連年的征戰耗盡了內部實力,缺乏物質基礎,人民厭戰,軍隊士氣低落。而秦的統治者苻堅卻沒有看清當時的局勢,匆匆忙忙發動了戰爭,給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負擔,因此這場戰爭是不得人心的,戰鬥力其實很低下。
2.苻堅用人不當,賞罰不明。苻堅對投降前秦的少數民族上層分子非常寵幸,而對於忠心耿耿的漢族官員卻時常心懷戒備。對於群臣的逆耳忠言聽不進去,對於順耳的阿諛奉承卻很是喜愛,導致了內部領導集團缺乏凝聚力。
3.東晉軍隊戰鬥力遠勝秦軍。東晉出動的是是經過精心挑選的,訓練長達七年的北府兵。而秦軍雖然人數眾多,聲勢浩大,但是卻因缺乏足夠的戰前準備,很多都是臨時招募計程車兵,缺乏訓練。如此一對比,自然高下立判。
-
17 # 嘀哩嘀哩滴瀝等待
前秦與東晉的淝水之戰發生在383年,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典型戰役。整個戰役在前秦做決定攻打東晉之前,前秦的有識之士看出這場戰爭前秦取得勝利的希望微小,前秦君主苻堅堅信以其現有之力可“投鞭斷流”,表示自己軍事實力雄厚。帶領八十萬將士進攻東晉,東晉方面只能準備應戰。在戰爭推進到白熱化的階段時,東晉方面謝玄用激將法提出讓前秦將士往後撤退,苻堅原是準備後退一些等東晉到江面中間將其一網打盡。前秦中有東晉降兵朱序在軍中大喊,“秦軍敗了,秦軍敗了”,陣腳打亂,軍心渙散。東晉趁此時大敗秦軍。苻堅中箭狼狽逃離,前秦損失慘重,從此無力統一北方……
-
18 # 毛筍56561098
毛筍答題:
提起淝水之戰,首先要了解二個人。一個是苻堅:
苻堅出身於公元338年,卒於385年,享年47歲。十六國時前秦國王。357一385年在位28年。字永固,略陽臨渭(今甘肅天水縣)氏人。苻健之侄,永興元年(357)殺苻健之子苻生自立,去帝號,稱大秦天王。
另一個就是謝安了。出身於公元320年,卒於385年,享年65歲。字安石,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屢辭朝廷徵召,與名士王羲之、名僧支遁交遊。年逾四十方出仕,歷任尚書僕射、中書監、驃騎將軍等職。
苻堅他少年時就有宏圖大志,並博學多才。執政後,他廣納賢者,去奸小之徒。其中有一位名賢王猛,是他的股弘之臣,在他的治理下,秦國迅速強盛起來。
國力強盛,苻堅起了做中原霸主的野心。此時,東晉正在攻燕,苻堅助燕擊退東晉,後乘燕勞乏之時攻燕,370年,滅燕。燕國共經歷了五十三年而亡。同時,苻堅又滅了北方許多小國,並出兵攻晉,佔據了襄陽。再經過幾年的治理,前秦更加強大了。西域各國都來朝拜,進貢禮品。苻堅被連連勝利衝昏了頭腦,興起了豪華之風。每日筵宴群臣,必然載歌載舞,王猛數次直諫,苻堅不納。
一日,苻堅召叢集臣,商議伐晉大計。他很自信地說:"朕繼位已達二十多年,東征西討,至今天下尚末統一,深感不安。現四方夷族都已降服,唯有東晉還在頑固抵抗。不滅東晉,朕寢食不安。朕欲親征,眾卿以為如何?"大臣權翼說:"晉國雖弱,卻君臣和睦,上下齊心。況且朝中還有謝安、桓衝等傑出人才,現在伐晉為時尚早。"大臣石越奏道:"權翼之言甚善,晉有長江為屏障,百姓也願為國效勞,不宜伐晉。"苻堅見眾臣一片反對聲,心中不快,說:"這件事還是由朕定吧。"眾臣見秦王不悅,也不敢再爭論了。王猛在七年前臨終時勸苻堅也不要攻晉,苻堅唯唯是諾。此時,他對王猛的遺言早就拋到腦後去了。
公元383年,東晉孝武帝司馬曜太元八年,苻堅率大軍八十萬,號稱百萬大軍,浩浩蕩蕩向東南方向進發伐晉。
訊息傳到東晉國都建康(今南京),在這緊急關頭,晉武帝召群臣大起,商量御秦對策。群臣中有人主張敵強我弱,及早投降,有人主戰。宰相謝安力排眾議。他說:"以弱勝強有前例,如三國赤壁之戰,吳勝魏,爾等都忘耳!"武帝曰:"宰相之言甚善。"謝安遂進行軍事部署,迎敵。
謝安是個人材,文武雙全,很有謀略。即升帳釋出命令:謝石(謝安之弟).指揮全軍;謝玄(謝安之侄)擔任先鋒,率八萬阻擊秦軍,謝玄懼,八萬兵馬如何敵秦百萬大軍,謝安見狀,撫其背曰:"我自有妙計。"謝玄聽罷,欣然領兵而去;又令胡彬領五千水軍,去淝水河邊的壽陽城助當地官兵抗秦,謝安親任征討大都督。
公元383年,11月。淝水之戰爆發了:
這天,苻堅下令秦軍後退,讓晉軍渡河,秦軍中的各族士兵不願意為苻堅賣命,掉頭拼命往後跑。晉軍在謝玄、謝琰的指揮下,冒著嚴寒,搶渡淝水,衝向秦軍陣地。苻堅一看大事不好,急令秦軍殺過去,但秦軍只顧逃命,此時,朱序高喊:"秦軍敗了!"秦軍士兵聽之,逃得更快,已是潰不成軍了。苻融戰死。秦軍失去控制,自相踐踏,死傷不計其數,苻堅見大勢已去,只得策馬奔逃。一路上聽見隨風飄來的八公山上鶴叫的聲音(成語"風聲鶴唳"出典於此)也以會晉軍追過來了。他一口氣逃到淮北,逃進了壽陽城,清點一下殘兵敗將,只剩下了十分之二三。晉軍窮追不捨,苻堅在壽陽城上,觀察八公山上晉軍,其實八公山上無晉軍,只因苻堅兵敗恐慌,把山上的草木當做晉兵了(成語"草木皆兵"出典於此)。苻堅棄壽陽,繼續往西北逃。晉軍直到收復了壽陽才收兵。
謝安見大敗秦軍,由於過分激動,過門坎時,竟然把木屐上的齒也碰斷了。苻堅既敗,從此不敢覬覦東晉了。
-
19 # 約定9521
王猛去世八年後前秦天王符堅。。卻忘記了這位老臣臨終的殷殷囑託。
前秦天王符堅是一位勵精圖治的領袖。在王猛額輔佐下。將自己的國家治理的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在王猛去世後。又統一黃河流域喝西域三十六國,太遠二年。既公元377年,春季高句麗,新羅。西南夷全都派遣使者來向前秦進獻供奉成為了他們心中的天朝上國。符堅拿下襄陽後。國力日增,如果我們部求全責備的話。符堅身上幾乎具有千古明君的所有品質恢宏大度,勤政愛民,遠見卓識仁厚寬和唯才是舉。加上文王猛。權益,薛攢。武有鄧強。張浩。呂光知輩真可謂人才濟濟主明臣賢。這樣的國家要不強盛才怪呢?
也許符堅太像暈一位千古一帝了。也許他錯誤的估計了形式。對戰略時機判斷錯誤。也許淝水之戰晚上三年。五年。等自己有了一支強大額水師才發動統一全國的戰爭也許淝水之戰回是另外一個結局。中國的歷史也會重新改寫就不會有以後五胡十六國了。可惜了。
由於符堅年年征戰士兵得不到修整。厭戰情緒逐漸高漲。民意上根本不支援符堅發動這場耗費全華人力物力資源額戰爭。從一開始就註定這是一場失敗額戰爭。符堅還要親赴前線他太渴望自己在史書上留下一筆,親帥百萬之師。頃刻間,江南平定。額美譽結果直落的草木皆兵額悲慘結局自己落荒而逃。幾年後被殺的結局。
-
20 # 依稀說史
376年,前秦皇帝苻堅滅掉了前涼和代等政權,統一了北方。十六國時期,北方第一次完成了統一。丞相王猛在前秦統一北方之前就告誡苻堅萬萬不可進攻東晉,對苻堅說:
“晉雖僻陋吳、越,乃正朔相承。親仁善鄰,國之寶也。臣沒之後,願不以晉為圖。鮮卑、羌虜,我之仇也,終為人患,宜漸除之,以便社稷。”
統一之後的苻堅志得意滿,逐漸將王猛的苦口良言拋之腦後。苻堅基本穩定北方之後,便著手進攻南方的東晉。383年,苻堅調動步兵60萬、騎兵27萬,整整87萬大軍,對外號稱百萬。苻堅認為自己大兵壓境之時,就是東晉投降之日。苻堅不無感慨地說:
“以吾之眾旅,投鞭於江足斷其流。”
面對前秦的87萬大軍,東晉政府也決定抵抗。東晉政府緊急調動了8萬大軍對抗,謝安、謝玄等負責軍事事務,秦晉淝水之戰爆發。淝水之戰之前,從來沒有任何一個政權一次性調動80多萬大軍,整個中國古代很少出現一次性調動如此龐大的軍隊。
87萬對8萬,前秦軍隊佔據絕對優勢。如果不出意外,前秦打敗晉軍應該不成問題。但是淝水之戰的結果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東晉以絕對劣勢打敗了前秦,取得淝水之戰的勝利。前秦戰敗之後,苻堅很快被殺掉,北方再一次陷入混亂。東晉得到了喘息的機會,暫時不會有亡國之憂。
佔據絕對優勢的前秦軍隊為什麼會敗給只有8萬軍隊的東晉呢?
前秦為什麼會失敗。前秦統一根基未穩。從前秦統一北方到發動淝水之戰之間只有短短七年時間。北方當時有匈奴、鮮卑、羯、氐、羌、漢等多個民族,各個民族之間充滿了矛盾。前秦統一依靠的是軍事實力,內部並不統一,各族老百姓並不認同前秦。前秦的統一基礎並不穩固。前秦統一之前,整個北方一直處於戰爭狀態,老百姓已經厭煩了戰爭。前秦統一之後應該遵從王猛的建議,休養生息、鞏固統一的基礎。但是苻堅沒有處理好內部問題,就想一舉擊敗東晉。前秦軍隊雖然非常多,但是正直的嫡系部隊也就是30萬,其餘軍隊則心懷鬼胎。
苻堅識人不明,用人不當。王猛去世之前一再告誡苻堅要防著鮮卑、羌族等將領,注意防範內部問題。但是苻堅忘卻了王猛的忠言,仍然重用慕容垂、慕容衝、慕容泓、姚萇等人,卻聽不進王景略、苻融等忠言。苻堅征伐東晉的時候,慕容衝、姚萇等手握重兵,卻出兵不出力,導致真正和晉軍對抗的都是苻堅的嫡系部隊。苻堅兵敗之後,損失的也都是嫡系部隊,其他各族軍隊則相對完整地儲存下來。
苻堅好大喜功,缺乏完整的作戰計劃。87萬大軍看起來空前龐大,但是對付8萬的東晉需要那麼多軍隊嗎?87萬大軍的前鋒部隊已經抵達前線,最後一波軍隊才剛剛出發。這樣行軍看起來浩浩蕩蕩,實際上卻是缺乏計劃,而且漏洞百出。前秦軍隊雖然非常多,但是真正和東晉交戰的秦軍,也就是十五六萬。最終雙方交戰軍隊人數大約也就是2:1的樣子。臨陣之時,苻堅又出現了極大失誤,稍微一撤軍給了朱序和謝玄機會。前秦軍隊一退而不可收拾,自相踩踏導致軍隊打敗。
東晉為什麼會取得勝利。東晉軍隊戰鬥力強,朝內主戰派堅決佔據優勢。東晉當時掌權的是陳郡謝氏。陳郡謝氏掌權期間,也是東晉最好的一段時間,東晉君臣最和諧的一段時期。謝安、謝玄也都是當時豪傑,在政治上和軍事上非常有才華。面對87萬大軍,謝安絲毫不畏懼,而且是堅決抵抗。淝水之戰打到最激烈的時候,謝安還能鎮定自若地和朋友說笑。謝安所以靠的軍隊為北府軍。北府軍的戰鬥力在當時絕對是頂級,北府兵也影響了南朝的政治格局。東晉軍隊雖然少,但是戰鬥力非常強,而且軍事主帥的指揮才能卓越、有膽有謀,上下一心自然能夠起到出奇制勝的效果。
前秦大軍來攻,對於東晉老百姓來說自然是同仇敵愾、共御外敵。當時東晉已經建國六十多年,如果加上西晉的話時間則長達一百年。東晉老百姓都非常擁護晉朝統治,自然會全力支援東晉。所以當前秦軍隊打來的時候,民間也組織了不少軍隊對抗前秦。前秦政府軍只有8萬人,如果加上民間志願抗秦的軍隊,對抗前秦的總軍隊則不止8萬人。這樣雙方的力量直接對抗的力量又進一步縮小。
東晉主場作戰,佔據了天時、地理、人和優勢。秦晉雙方軍隊在淝水一帶對抗。淝水一帶地勢險要,有淝水天險,而且還有附近的山脈,比如八公山。苻堅看到八公山的險要地形,也心生畏懼之心。史稱:
“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
晉軍佔據了主場優勢,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以己之所長進攻人生地不熟的前秦軍隊,獲勝的可能性自然會大大提升。
東晉主帥和陣前指揮官戰術運用得當。東晉充分了解了前秦軍隊的內部組成,也瞭解前秦的內部矛盾。東晉根據實際情況,採取內部分化的方式,離間秦軍,擾亂秦軍的軍心。謝石等人根據實際情況改變了堅守對敵的策略,改為主動出擊。正是這個改變使得東晉在淝水決戰的時候,佔據了優勢地位。謝玄派劉牢之率領五千精兵取得洛澗大捷,取得了第一次作戰的勝利。淝水決戰之時,謝玄、謝琰和桓伊等將領,及時抓住了秦軍稍微後撤的機會,率領七萬大軍一舉擊潰了十五萬秦軍,斬殺秦軍先鋒主帥苻融。秦軍潰敗之勢一發不可收拾。
晉軍抓住了偶然因素。淝水之戰中,東晉降將朱序起到了至關重要作用。朱序早在379年就詐降前秦。淝水之戰時,朱序和謝石等人接洽,並且建議謝石等人堅持抵禦秦軍。史稱:
“若秦百萬之眾盡至,誠難與為敵。今乘諸軍未集,宜速擊之;若敗其前鋒,則彼已奪氣,可遂破也。”
當秦軍後撤在淝水後撤之時,朱序大喊秦軍敗了,最終秦軍亂了陣腳。史稱:
初,秦兵小卻,朱序在陳後呼曰:“秦兵敗矣!”眾遂大奔。序因與張天錫、徐元喜皆來奔。
如果沒有朱序那一嗓子,也許前秦軍隊不會認為自己真得戰敗,也不會出現自我踩踏情況,也不會不戰自潰。
東晉佔據了這麼多優勢,豈有不勝之理;前秦有那麼多劣勢,又豈有不敗之理。
回覆列表
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不足十萬的晉朝軍隊,擊潰了百萬秦軍。其中的原因是什麼?
一、淝水之戰的主要過程。
公元383年8月,前秦陽平公苻融率25萬先鋒軍隊,為前導;前秦宣昭帝苻堅率步兵60萬、騎兵27萬,為後續,共112萬大軍,浩浩蕩蕩,大舉南下,進擊東晉王朝。 東晉面對大軍壓境,詔令尚書僕射謝石為徵虜將軍、征討大都督,謝安之侄謝玄為先鋒,率領八萬戰鬥力較強的“北府兵”,沿淮河西上,迎擊秦軍。公元383年9月,前秦陽平公、宣昭帝先後抵達潁口、項城。 10月,苻融等攻克壽陽,慕容垂攻佔鄖城。衛將軍梁成等駐紮在洛澗,以遏制東面的東晉部隊。
在這種有利態勢下,前秦宣昭帝盲目地認為,東晉覆亡在即。於是,他派曾經的東晉臣子、現已是前秦尚書的朱序前去勸降謝石。
朱序到了晉軍後, 是這樣為前秦宣昭帝勸降的:秦軍雖有百萬之眾,但大都還在進軍的途中。現在,晉軍應趁機迅速發動進攻,擊敗他的前鋒部隊,動搖苻堅的軍心,就能打敗秦的百萬大軍。
起初,謝石計劃暫時堅守不戰,避其鋒芒,待秦軍疲憊懈怠時再伺機反攻。聽了朱序的話後,他便決定:轉守為攻,主動進擊秦軍。
隨之,謝玄派廣陵相劉牢之率領五千精兵開赴洛澗,揭開了淝水大戰的序幕。 劉牢之進軍到洛澗後,以雷霆之勢,斬殺了秦軍梁成等十員大將,擊敗前秦的五萬主力部隊。旋即又派部隊阻斷了淮河渡口,並又消滅了一萬五千名秦軍。
同時,晉軍大隊人馬向西進軍,與秦軍相持於淝水。
當時,在有人向前秦宣昭帝建議後退決戰之後,有的秦將又認為阻敵於淝水畔比較安全。但苻堅認為,半渡而擊可擊潰晉軍。 當秦軍為“半渡而擊”排兵佈陣時,晉軍迅速渡水攻擊,導致秦軍倉促迎戰。
此時,朱序在秦軍後營高聲喧叫:前線的軍隊戰敗了!於是,秦軍陣腳大亂,本無戰心的秦軍倉皇北逃,自相踐踏,死傷無數。
前秦宣昭帝見軍隊已無法約束,也只好隨著潰敗的大軍,北竄逃命。
於是,謝玄統領的七萬晉軍,戰勝了前秦宣昭帝所統率的十五萬秦軍先頭主力部隊,並斬殺了前秦宣昭帝的弟弟、膀臂陽平公。
二、前秦失敗的主要原因。
其一,戰前準備不充分。
1、政權不穩。前秦宣昭帝統一北方的初期,也只是軍事征伐下的表面統一、形式整合,內部統治並沒有真正一統。
2、軍備薄弱。連年的戰爭,使北方的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導致前秦的物質基礎薄弱,軍備條件自然好不到哪裡去。
3、民心不固。武力壓服下的民眾,並不十分信奉新政權。徵兵百萬,給北方各族人民帶來沉重負擔,因而不得人心,群眾基礎薄弱。加之民眾極度厭戰,致使強徵硬組的軍隊的鬥志不高。
4、謀劃不足。戰前,前秦宣昭帝沒能冷靜客觀地分析敵對雙方的情況,自然就沒有戰前的周密的戰略部署。
只是自以為“有眾百萬,資杖如山”的兵力和“投鞭於江,足斷其流”的軍威,征服東晉“若商風之隕秋籜”而已。想當然,那是征戰的大忌!
5、忠奸不分。前秦宣昭帝過於親近歸降前秦的慕容垂等人,因而,經常被心懷叵測、時刻想著恢復原有政權的慕容垂等人矇蔽。
而對於忠心侍秦的漢族官員卻時刻防範,不予重用。就算是王猛,前秦宣昭帝嘴上說他們之間是“若玄德之遇孔明也”,但也是一邊用著,一邊防著,不能傾心相待,導致一些決策失誤。
6、固執己見。在伐晉問題上,前秦宣昭帝主題先入,以英主自居,不聽取臣下合理的諫言,一意孤行,“愎諫違謀”。而且,越來越喜諂媚樂阿諛。南征前,太子苻宏曾建議前秦宣昭帝“厲兵積慄,以待暴主”。整訓軍隊,恢復、發展國民經濟,以穩定各民族、穩固初建的統一政權。然後待時機成熟,一鼓而定,統一華夏。
然而,因一統北方而洋洋自得、自命不凡的前秦宣昭帝,卻不顧主客觀條件,倉促南下,盲目進兵。
其二,臨戰處置不得當。
1、心態不正。自從準備戰爭到發動戰爭,前秦宣昭帝就缺乏統籌謀劃,戰略上驕傲輕敵,只想憑藉外強中乾的龐大隊伍僥倖求勝。
2、遇挫即畏。在梁成所率領的五萬前鋒軍隊被東晉大將劉牢之全殲於洛澗後,前秦宣昭帝為之震驚。
之後,當他與陽平公登上壽陽城樓,望見晉軍“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憂然有懼色”。 於是,“草木皆兵”的前秦宣昭帝陡然間滋生出了懼怕晉朝軍隊的情緒,導致自己的軍兵士氣更加低落。
3、用人不當。關鍵時刻,前秦宣昭帝讓一個曾經的晉朝人去當使者。朱序見了謝石後,不但沒有按照前秦宣昭帝的意思勸降,反而建議謝石,宜先發制人,全力擊潰前秦的先頭部隊。後來,朱序又惑亂後軍,引發潰逃。
4、獨斷專行。當兩軍對峙於淝水時,有的秦將認為阻敵於淝水畔比較安全。但是,前秦宣昭帝卻認為半渡而擊可以擊潰晉軍。
可是沒想到,當秦軍剛想挪一挪,為即將“半渡”而來的晉軍騰點地方時,晉軍就趁機全力發動了進攻,導致戰局一發不可收拾! 另外,再為前秦宣昭帝找點客觀原因:
東晉投入的兵力數量雖少,但戰鬥力遠勝於秦軍;東晉的軍隊指揮者雖不是君王,但軍事水平遠高於前秦宣昭帝。
像前秦這樣一個不能戮力同心的中央政權,怎能成就事業?
像前秦這樣一支貌似強大,實則離心離德的軍隊,怎能打勝仗?
像前秦這樣一個缺韜略少智謀,而又自視甚高的戰爭指揮者,怎能贏得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