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九月讀歷史

    淝水之戰,是前秦向東晉發起的一場侵略性戰爭,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為什麼前秦百萬大軍會被東晉打敗?淝水之戰前因

    西晉末年,政治腐敗,引起社會大動盪。琅玡王司馬睿在謝、王兩大世家的支援下在建康稱帝,開啟東晉的歷史。當時北方各部族政權紛爭迭起,前秦先後滅掉北方等部落國家,前秦壽光三年,秦王苻生想要除掉苻堅,卻被苻堅反殺。苻堅自立為大秦天王,重用漢人王猛,實力大增,先後攻佔了東晉益、梁二州,北滅鮮卑,西兼前涼,遠征西域,一統北方。王猛死前勸告苻堅,儘管東晉偏安一隅,但實力不容小覷,不要去攻打東晉。王猛死後七年,苻堅認為時機已經成熟,決定攻打東晉。

    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是前秦苻堅與東晉的決戰,在此之前雙方已經進行了淮南之戰。謝安在建康佈防,以防苻堅偷襲,並派自己的侄子謝玄率5萬北府兵去迎戰。謝玄四戰四勝,全殲敵軍。公元383年8月,苻融率25萬先鋒部隊,苻堅率步兵600萬,騎兵27萬,共計112萬(說實話,我對這個數字表示懷疑)。東晉派謝玄為先鋒,率領8萬訓練7年之久的北府兵,沿淮海西山,抗擊秦軍主力(是不是有點以卵擊石的韻味)。幾個月下來,雙方均有勝負,最終在淝水兩軍對恃。有人建議苻堅後移,諸將認為阻敵淝水河畔比較安全,但苻堅卻認為半渡而擊可主動對決。當秦軍後移之時,晉軍突然出擊,一時之間,秦軍陣腳大亂,加上後方有人大喊“秦軍敗了”,許多人在不知到的情況下開始逃命。最終,晉軍大獲全勝。同時“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也出自此次戰役,是秦軍以為對面八公山上的草木,密密麻麻的都是晉軍,在苻堅逃往的時候,聽到風聲就以為敵軍追來。此役之後,東晉開始北伐,收回了黃河以南的土地。不久後,謝安去世,東晉該攻為守,有效的遏制了北方民族的入侵。

    【結語】

    苻堅不聽勸告,又缺乏戰爭才能,最終落得失敗的下場。因此在自己沒有那個實力之前,一定要聽有能力的人所說的話。

  • 22 # Mer86

    公元375年,前秦丞相王猛去世。臨終的前一夜,他對苻堅千叮鈴萬囑咐,千萬不要去打東晉。他認為,前秦內部人心不穩,而東晉是正朔之所在,人心歸一,一旦征討東晉不利,必然會導致極其嚴重的後果。比如鮮卑人、羌人會趁機造反。

    苻堅起初恪遵王猛遺教,兢兢業業地處理國家事務。但過了半年,他覺得王猛的話,有點誇大其詞了。東晉有那麼難打嗎?於是他就在王猛死後的第三年,派他的庶長子苻丕統帥慕容垂、姚萇、苟池、毛當、楊安石等將領,還是對東晉下手了。

    這一戰的戰場,苻堅選在了襄陽。前秦軍兵力為17萬,晉軍只有2萬,相差懸殊。再加上東晉荊州刺史桓衝(桓溫的弟弟)被前秦軍浩大的聲勢嚇退,不敢增援,帶著七萬大軍離戰場遠遠地觀望,所以襄陽城最終沒有任何懸念的被攻陷。

    之後,苻堅又把目標瞄準到了徐州,他派七萬大軍進攻東晉的淮陽、盱眙、彭城。不過苻堅這一次吃了癟,七萬前秦軍被一萬北府軍殺得死傷慘重,只有幾千人逃離戰場。

    苻堅自打登基,還沒吃過這麼大的虧,所以他在平定了北方一次小叛亂後(苻堅的堂兄弟苻洛叛亂),尤其是呂光率領十萬大軍拿下西域後,他便認為東晉再難打,也不可能比北方和西域難打。之前會打輸,是因為將領不行。他決定親自討伐東晉,一雪前恥。

    大家一聽,當然是不同意了。紛紛嘀咕皇帝是不是瘋了?首先站出來反對的是一個叫權翼的大臣,他說東晉雖然弱小,但國內沒有什麼危機,現在去打,佔不到便宜。

    第二個反對的是一個叫石越的將領,他說謝安和桓衝都是人才,目前東晉君臣和睦,內外齊心,況且還有長江天險,民心所向,現在還不是出兵的時候。

    石越言罷,更多的人出來反對,一場軍政高層會議,變成了反對苻堅出兵的批評大會。

    苻堅聽了這些人嘰嘰喳喳,很惱火,他大聲的吼道:長江天險算個屁啊,從前孫皓也靠這個東西,結果還是亡國了。現在以我軍的人數來看,把鞭子扔到長江都可以截斷長江流水(成語投鞭斷流的出處),還怕什麼長江天險?你們都給我滾,我自己想辦法!

    大家一看苻堅是這個態度,就都滾了。後來苻堅的弟弟苻融,太子苻宏,妃子張夫人又先後出來勸,但苻堅還是不聽,又把這些人也罵了一遍。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反對出征,鮮卑人和羌人就很支援。比如慕容垂和姚萇就竭力鼓吹弱肉強食理念,說以大吃小是自然界的規律,陛下既然想了,就去做,顧慮這麼多幹什麼?聽那些凡夫俗子的意見,還怎麼能統一全國呢?

    苻堅聽完這些“忠臣”的話,龍顏大悅,說還是你們與我一條心啊……

    至此,苻堅把所有軍政高層和妻子兄弟全得罪了一遍。他還沒出徵呢,人心就散了。而擁護他出兵的人,又全是暗地裡搗鬼,跟他不是一條心的人。

    公元383年,苻堅下令南征,前秦每十個男人裡抽調一人當兵,同時他又挑選二十歲左右的富家子弟三萬多人,作為他的親兵,打扮得光鮮亮麗的。號稱“羽林郎”。

    苻融聽說後,又跑到軍營裡勸苻堅。說鮮卑和羌人都是我們的仇敵,就等著中國發生事變好趁機興風作浪,他們的所謂策劃,我看都沒安好心。您一定不要去啊。

    但是苻堅繼續不聽,他身邊的“羽林郎”都是一幫嘴上無毛,辦事不牢的年輕人,打仗他們不行,但嘴炮各個都比苻融厲害。苻融被這幫年輕人嘰嘰喳喳一番,氣的無語,不再發一語。苻堅看見苻融吃癟的模樣,既得意又想笑,他以一種勝利者的姿態說,既然你現在來了,那就別走了,給我打先鋒去,我撥給你二十五萬大軍先行,我再率八十七萬跟進,你給我好好的打,不準再動搖軍心。

    由於苻堅認為此戰必勝,他都沒想過自己會打輸,所以出征之前,他就為東晉高層都安排了後事:東晉皇帝封首相,謝安當人事部長,桓衝也封宰相(排名靠後的宰相)。

    並且苻堅怕他們投降之後沒房子住,還命人先就在長安給他們蓋好了府邸。

    戰爭還沒打,忠臣反對,奸臣忽悠,苻堅自己還得意忘形,這仗會打輸,也不奇怪了。

    PS:慕容垂、姚萇等人勸苻堅打,其實也談不上是眼光獨到,猜到苻堅一定會輸。因為他們都是降臣,在苻堅心裡不如早就跟著的一幫老臣地位高。他們的支援,其實是一種有賺無賠的投資。苻堅打贏了,他們就是共襄是舉的大功臣,將來說話也有底氣。打輸了就趁機混水摸魚,割據一方。反正他們怎麼算都不吃虧。

    苻堅對東晉是志在必得,東晉方面又是個什麼情況呢?

    東晉朝廷在聽說苻堅派了一百多萬軍隊進攻的訊息傳後,起初大小官員都怕的要死,不知道該如何是好。但謝安及時站了出來,穩定了軍心。

    謝安是怎麼穩定軍心的呢?其實,他沒什麼辦法,就是強裝鎮定,他說桓衝在荊州有十萬精兵,西線不用擔心。而東線則交給我們謝家的謝石和謝玄負責,我們手上還有八萬精兵,足可以迎戰秦軍。(八萬晉軍當中只有五千人是北府軍)

    經過一番安排後,謝安便不再管事,專心出去遊山玩水、下圍棋。當謝玄跑來問他還有沒有安排時,謝安說已另有安排,不用你操心。把謝玄搞得是一頭霧水。

    後來桓衝聽說這事後,就派遣三千精兵增強首都防衛,但被謝安全部推掉了。謝安說我們本來就是敵強我弱,多三千兵馬也無濟於事,人還是留著你自己用吧,我另外還有安排。這話把桓衝也搞得一頭霧水,對部下說:謝安那老傢伙會打仗嗎?大敵當前居然還這麼悠閒,看來我要改行當胡人咯。 

    其實我們知道,當年東吳實力更弱,尚且能湊出二十多萬兵,東晉真要全力迎敵,湊出三十萬兵,一點也不難。只是江南是門閥政治,各家都不願意掏老本。謝安能調動的也只有這八萬人,所以他除了裝鎮定,也沒別的辦法了。

    八萬晉軍北上後,很快就和苻融的二十五萬前秦先鋒軍在壽陽對峙。不久,謝安又派遣將領胡彬率領五千水軍前來增援。於是在壽陽雙方兵力對比變為了25比8.5。

    苻堅聽說晉軍北上,異常興奮,他原本應該在後面排程的,但此時他也不管了,帶著那幫剛組建的“羽林郎”就上了戰場。而前秦軍沒人排程了,行軍自然是一片混亂。當先鋒到達前線的時候,涼州兵才剛到咸陽,冀州軍稍微快一點,但也才到徐州。

    這種混亂的排程也就意味著,雖然名義上前秦軍有87+25,總計約110萬人。但實際上前線作戰的兵馬頂多也就是30萬。

    具體有多少,可能連苻堅自己也不清楚。

    當然,30萬也不少了,前秦軍的先鋒突破東晉國境線後,進展十分順利,東晉壽陽守軍一擊即潰,守將徐元喜被俘。苻堅一看東線戰事如此順利,就把慕容垂帶領的三萬部隊調到了西線。也正是因為如此,慕容垂躲過了一劫。

    不久後,謝石和謝玄率部抵達戰場,並擺下陣勢。苻堅一看晉軍就這麼點人,心態飄到十萬八千里之外了,他認為開打是沒有懸念的,於是他就讓先前被俘的襄陽守將朱序去晉軍營中勸降,打算來個不戰而屈人之兵。

    但朱序到了東晉的營地後,並沒有按照苻堅的意思照辦,而是把前秦的防禦部署向謝石和盤托出,並對謝石說:現在只有苻堅和苻融在這裡,如果百萬秦軍都來了那就大勢已去了,所以就趁現在他們還沒集結趕快上去揍一頓,如果擊敗了他們的前鋒,那麼敵人必定會士氣大降,下一步作戰就有利了。

    謝石為人謹慎,不敢相信朱序,但是謝玄年輕脾氣衝,他直接拍桌子,幹了!遂即就下令給劉牢之,讓他率五千北府兵出場,直接攻擊前秦軍的先鋒部隊。

    前秦軍沒想到晉軍會主動攻擊,處在最尖端位置的五萬兵被打了個措手不及,還沒明白怎麼回事就被擊潰了。

    謝石一看戰況不錯,就下令水陸兩軍同時向壽陽進發,與前秦軍隔著淝水對峙。

    苻堅當時聽說了前鋒慘敗的訊息,他站在壽陽城樓上眺望晉軍,看到晉軍軍紀嚴整,又看到對面八公山上風吹過來,草木晃動,隱隱如有千萬軍隊,嚇得要死。此前的種種囂張被一掃而淨。苻堅下令,閉門死守,誰不準出戰。等待後續援軍到來。

    謝玄一看前秦軍不出戰,擔心時間拖久了會出么蛾子,就給苻融下了道戰書。說有本事就讓我們過河,咱們擺開架勢了打。

    兵法上以一種戰術叫“半渡而擊”,是指當敵人的軍隊渡河渡到一半的時候,再突然發動攻擊,殲滅敵人。現在謝玄要求渡河,苻堅自然是求之不得,他對眾人吩咐,說等謝玄軍隊渡河渡到一半時,你們就衝上去,肯定會大勝。

    然而,苻堅的想法是好的,但是他的軍令沒有傳到位。到了晉軍渡河時,士兵們把後退理解成了撤退,紛紛丟下武器就往回跑。一直臥底在秦營的朱序趁機大喊大叫到:“秦軍敗了!秦軍敗了!”

    這個訊息一傳十,十傳百。本來就沒有秩序可言的前秦軍,瞬間土崩瓦解,亂兵如潮水般湧向了在後面督陣的苻融和苻堅。苻融為了保護苻堅,就擋在前面拼死維持秩序,結果他被潰兵衝倒,跌下馬來,被從後面追殺過來的晉軍一刀砍死。

    就在苻融被殺的同時,苻堅也受了傷,由於他的“羽林軍”都是小毛孩子,見情況不妙就全跑光了。而他的御駕馬車太過於顯眼,被晉軍重點關照,幾百支弓箭向他齊射,因而他的背上被射中了一箭。

    為了逃命,他只得棄車騎馬,靠著一匹好馬才逃出了戰場。而隨著苻堅的逃跑,淝水之戰也就以晉軍的完勝,秦軍的完敗而告終。

    事後,朱序很有頭腦的把苻堅的御駕馬車給搶到了手,然後他拉著先前被俘虜的徐元喜一起架著馬車向東晉朝廷請功。朝廷念他有功,便封他為龍驤將軍、琅邪內史。

    淝水之戰的勝利傳回江南後,一直在後方故作鎮定的謝安仍然還在裝。他看完謝石送回的戰報後,先是滿臉陰沉表情,接著又把戰報扔到床上,繼續與客人下棋,待客人滿臉疑惑的問他戰況到底如何時,他慢吞吞地對客人說:孩子們到底把敵人打跑了,可惜以後我沒時間下棋了哦。

    等把客人送走後,謝安這才徹底放鬆了緊繃的心情,走路踉踉蹌蹌,過一個臺階時,把木屐的齒都碰斷了都不知道。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回看淝水之戰的過程,其實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到,這是一場秦軍敗的稀裡糊塗,晉軍贏得也稀裡糊塗的戰爭。甚至於說,雙方實際上都沒有正式開打,純粹就是晉軍單方面追擊。如果要給苻堅的失敗找原因,我覺得國家根基不穩是根本原因。

    五萬先鋒被擊潰算什麼?二十五萬前軍被擊潰又算什麼?後方還有八十萬大軍,苻堅隨時都可以捲土從來。但是前秦就像個建築在沼澤上的城堡,雖然看起來很雄偉壯觀,但根基已經徹底鏽蝕。只要在這座城堡上稍稍用點力,沼澤就會把整個城堡完全埋葬。苻堅輸不起,僅僅一戰,就原形畢露,這就是他輸得一敗塗地的原因。

  • 23 # 納蘭談史

    前秦本有對東晉壓倒性的軍事優勢,但卻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爛,最後只留下了北方分裂的歷史結果,和淝水之戰以少勝多的兵家敗例。

    發動南征之前,苻堅還是相當有自信的。

    第一是前秦政權的總兵力達到了八十萬之多(其中前秦嫡系部隊佔三十萬),而東晉有實力一戰的北府軍也就十萬人馬上下,在軍力上前秦有絕對優勢。

    第二是前秦佔據了襄陽和彭城兩大軍事重鎮,在地利上掌控了進軍的主動權,而東晉在防禦上處於被動局面,僅僅剩下了一條長江天塹用來禦敵。第三是文韜武略的苻堅當時正值人生壯年,在精力上能夠支撐起自己一統天下的夢想,而東晉當時的皇帝是年少貪樂的司馬曜,且晉朝內部門閥家族矛盾尖銳,內部看起來比較脆弱。

    如此大好條件,換成誰都不會錯過這次一統天下的良機。

    後代史學家普遍都認為淝水之敗乃是輸於天時,歸咎於前秦統一的時機和條件不夠成熟,我認為有一定道理,但並不構成主因,最核心的原因還是前秦軍事方面戰略戰術上的失誤所致,在軍事失誤後,才引出了一連串前秦政權政治方面的問題。

    前秦的協同作戰被錯誤規劃部署,苻堅欲效仿西晉滅吳的歷史經驗,但卻未得兵法精髓。首先,協同作戰是個很好的戰略,也適用於滅亡東晉之戰,但前秦和西晉發動協同作戰的動機卻有本質上的區別。

    當年西晉滅吳是不計較吳都建康的得失,而是以蠶食整個吳境為總方針,所以六路兵馬進軍的重心是收復次級防禦力量的小城,孤立大城市,迫使建康方面投降。而苻堅則是親率二三十萬的嫡系主力集於江東戰場,其他的協調部隊只是佯攻的配角,意在牽制吳軍的兵力,但是實際上吳軍的八萬北府軍主力全都在拱衛江東,淝水之戰就成為了兩軍勝負的決戰,另外三路兵馬進軍速度跟不上苻堅的東路軍,苻堅孤軍深入,增大了南征失敗的風險,是為不智之舉。其次,協同作戰的各自為戰是在有統一指揮下的協同,而苻堅的軍隊則不符合條件,原因是前秦的大軍軍隊成分很複雜,包含了各個民族約五十萬的收降部隊,彼此之間不能夠同心同德,勝則共享富貴,敗則分道揚鑣。

    而西晉滅吳中的協同大軍則全是絕對服從的嫡系主力,並且由名將杜預、王濬、唐彬、王渾等人共同指揮,西晉軍既保有了軍隊能動性,又有聯合化一的約束力,所以即便是一路敗了,別路依然可以繼續投入到戰鬥,不至於像前秦大軍一樣,苻堅淝水之戰後就兵敗如山倒。

    因此,淝水之敗更多是軍事戰略、戰術方面的失誤所致,苻堅犯了嚴重的教條主義的錯誤,沒有深入的研究透西晉滅吳的原因,以及低估了東晉北府軍的戰鬥力和門閥家族在危境中的凝聚力。

  • 24 # 靈石蘊

    前秦對戰東晉,淝水之戰戰敗,在於苻堅

    苻堅這個人心腸不錯,但是作為君王,他不夠狠,太小看了人心,尤其是收服的諸多諸侯王之心

    苻堅征戰二十年,滅了西涼國收服張家,滅了前燕收服慕容家,滅了代國收服拓跋家等等,對於這些收服的諸侯王,苻堅不僅沒有像後世劉裕那樣斬草除根,也沒有像秦始皇那樣建立宮殿豢養,而是予以重任,甚至把自己都城治安防禦大權都交給了慕容家的慕容垂……

    如此寬容,前秦內部其實十分不穩,對此王猛看出來了,想逐一除去各諸侯王,所謂蛇無頭不行,除去各自帶頭人,再去安撫旗下百姓,前秦凝聚力將大大增強。奈何,苻堅仁慈,不忍心這麼幹,他拿著王猛送來的殺人之刀,竟然去割斷諸侯王身上繩索……

    這為後來前秦內亂埋下極大隱患

    對於各大諸侯王如此,對於東晉將領也是如此

    淝水之戰裡面有個關鍵人物,不是謝玄也不是謝安,而是一個叫朱序的小角色

    說他是小角色,因為他的知名度實在是太低,後世教科書或者文人談起他的地方太少太少。朱序並不是個小角色,他早期是東晉襄陽主將,後來,大約在379年吧,苻堅攻陷襄陽,俘獲了朱序

    對於朱序處理,有人建議殺了算了,但苻堅說,將來整個天下都是我的,朱序又是個人才,我為什麼不能用他呢。如此,朱序雖是俘將,但在前秦受到重用,被苻堅任命為度支尚書,也就是後世的戶部尚書,掌管全國財政

    382年,苻堅盡起大軍準備滅晉時,這個朱序就負責大軍的糧草供應

    當苻堅大軍南下勢如破竹摧枯拉朽之時,苻堅想招降,於是派遣朱序到東晉軍中說降……派如此重要人物,對自己知根知底的,去說降,除了苻堅,也沒誰了

    到了東晉軍中的朱序見到東晉軍正準備撤退,他是連忙制止,給大軍主帥謝石建議說:秦軍現在只是先頭部隊,後面大軍還在綿延,如果你撤了,那時局真就不可挽回了

    當下,謝石聽從建議,一起制定攻秦戰略……

    有這個知根知底的朱序在,東晉軍打起來可謂無往不利,很快取得大戰果,透過偷襲洛澗,逼迫苻堅率領前鋒在淝水決戰……

    朱序呢,在做完攻打秦戰略後,又返回秦軍中充當內應……

    當淝水秦兵後撤,給雙方謄出決戰空間時,朱序在後頭大呼:秦軍敗了。這一下炸營了,本來的有序後撤,變成了潰退,而渡河而來的晉軍,乘機進攻,秦軍大敗

    前鋒敗了,還是苻堅帶領的前鋒敗了,本來就是不穩定因素的各大諸侯王,乘機反叛。前秦陷入四分五裂之中……

    至於東晉北府兵,這個就不多說了,大家都知道

  • 25 # 柳樟筆劍

    這個要從“政”、“戰”兩方面來看。

    首先,戰爭無非是政治的延續,所謂政治,就是人心。前秦跟秦始皇統一那時情況其實差不多,靠武力橫衝直撞滅了周邊國家,就膨脹起來了,於是還沒來得及消化,又想吃進一塊更大的肥肉:東晉。如此貪得無厭,不撐死才怪!那些根本沒消化的硬骨頭,像慕容垂、姚萇等,巴不得苻堅和東晉打起來,好趁亂復國,其他絕大多數大臣都極力反對,連他最信任的宰相王猛死前也勸他輕易不要打晉朝的主意。

    但虛胖的人總以為自己真壯實,於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意孤行:打!立即打!被硬拽進來的各路軍隊根本就是應付差事,號稱百萬雄師,說難聽點就是烏合之眾。反觀東晉這邊,雖然偏安一隅,但是當時宰相是蟄伏多年,“東山再起”的謝安,是個穩得住的人,朝廷和諧,百姓安定,兵力雖然不多,但架不住心齊,就像鐳射一樣,都朝一個方向集中,那能量不比普通散射光要強百倍啊?

    再從“戰”這方面來講,講究的是“形”和“勢”。從面上的形看,秦軍112萬,晉軍20萬左右,相差懸殊。但從軍勢看,則完全不是那麼回事。秦軍大多本來就沒什麼鬥志,又不是集中進發,而是像羊拉屎一樣瀝瀝啦啦上萬裡行軍,戰線忒長,疲憊不堪,導致某一點兵力其實並不強。

    到達前線的只有苻融率領的25萬先鋒部隊,而且分佈在淝水周邊500裡範圍內,心懷不軌的慕容垂就在裡面,實際真願為前秦打仗的嫡系部隊並不多,加上由於輕敵,秦軍梁成所部五萬人被東晉大將劉牢之率領的五千人全殲於洛澗,腦袋就有點發懵了,原來東晉真不是吃素的,士氣更加低落,苻堅本人也開始心驚了。

    晉軍這邊則是保家衛國、以逸待勞,都鬥志昂揚,士氣高漲。在主戰場淝水駐紮的謝玄部雖然只有區區八萬人,但都是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北府兵”,戰鬥力極強。

    當然,上兵伐謀,畢竟數量上北軍還是佔優勢的,寡難敵眾,必須動點歪腦筋。於是就有我們熟悉的秦軍退後,想等晉軍渡過淝水一半時偷襲,結果漢人尚書朱序一句大呼“秦軍敗了!”讓各懷異心的雜牌部隊立馬潰散,溜得比兔子還快,晉軍趁亂掩殺,乘勝追擊,大勝而回。前秦各路諸侯趁機紛紛獨立,於是,貌似強大的秦國很快分崩離析,苻堅也被姚萇所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慶餘年》結局是什麼,如何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