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至高512
-
22 # 富澤仭
相信秦始皇在建造長城時的目的肯定是希望抗擊外地、安邦定國,但是在建設過程中對普通民眾的殘酷剝削也造成民間經濟崩潰,這反而使內部矛盾加深,激起民憤兵變,其實這個局面在歷朝都有,內政才是國家走向的決定因素。
-
23 # 卷狸看歷史
這個問題確實有點令人猶豫,說長城勞民傷財吧,但長城確實在秦初防禦匈奴等異族時有著極大的貢獻;說長城是豐功偉績吧,但秦朝的滅亡與徵用大量民夫修建長城有著直接的關係。不是在和稀泥,長城的建設勞民傷財與豐功偉績選,無論選哪一個都不太準確,只能說長城建設是一項勞民傷財的豐功偉績。
長城建造起源於周代為了防備北方遊牧民族所建造的列城,後來戰國時期諸侯爭雄,但北方遊牧民族也漸漸變得強大起來,毗鄰北方遊牧民族的燕趙秦三國在邊境上修建了大量長城來防備遊牧民族的入侵。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終於有時間騰出手來去消滅北方遊牧民族的屢屢入侵。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命大將軍蒙恬率領30萬大軍進攻匈奴,取河南地,成功後命蒙恬修築長城(行觀蒙恬所為秦築長城亭障,司馬遷《史記·蒙恬列傳》),其後築起“西起臨洮(今甘肅山尼縣),東止遼東(今遼寧省),蜿蜒一萬餘里”的長城。
秦長城的建造,確保了邊防的鞏固與國家的安全,給國家內部農業的生產提供了一個穩定的環境,正像是過秦論中說的那樣“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其實秦代前期主要是對舊長城進行修繕,直到後期才廣徵民夫建造新的長城,據傳徵用了近百萬民夫,佔據當時人口的百分之一,這麼大強度的徵用民夫,也導致了歷史上著名的陳勝吳廣起義。可以說昔日吞併六國的秦朝正是因為修建長城的過程太過於勞民傷財而導致了自己的滅亡。
-
24 # 布衣聊歷史
在古代冷兵器時代,長城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戰略防禦工程。早在戰國時期,北方的燕、趙、秦就為了防禦遊牧於蒙古草原的匈奴而修築了各自的長城。
前221年,秦滅六國一統天下後仍面臨匈奴的威脅,秦始皇贏政命大將蒙恬率大軍北擊並大敗匈奴。但匈奴逐水草而居,機動性很大,難以徹底征服。
於是,為定國安邦,秦始皇決定將原各國長城進行維修並向東西延伸,以防禦匈奴的南下侵擾。經多年修築,最終形成了歷史上著名的秦朝萬里長城。
在古代生產力相對落後的情況下,修築長城難度很大、耗資空前,也給人民百姓帶來了繁重的徭役。民間有“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反映秦始皇暴政。
綜上,秦始皇為定國安邦而修築長城,而修築長城也給國家財政負擔,給百姓帶給繁重勞役。兩者並不矛盾!
-
25 # 雨和
秦始皇修長城,只是對當時的趙、魏、燕北方長城連線起來。因此,秦修的長城規模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多。
蒙恬主持修建長城,同時蒙恬又是統兵30萬的北方軍事統帥。蒙恬擊敗匈奴之後,並不能放鬆對匈奴的防範,是修長城減少北方防禦兵力,還是一直保持龐大的軍事力量防範匈奴?
秦始皇修長城,是軍事防禦工程,應該是想透過長城的防禦能力,降低北方兵力規模。秦直道從咸陽直接修到九原,跟長城配合起來,那麼北方就可以保持很少的常規軍力部署,降低對財政的壓力。
在秦生產力底下,運輸困難的情況下,長城和秦直道的配合,一勞永逸,是相當有魄力和遠見的戰略規劃。
回覆列表
雖然歷史偉人的眼界和思路不是我們平常人可以想到的,但我始終認為築長城,去匈奴,安北方是造福中華的偉大戰略舉措,在這點始皇沒錯,如果不安定北方,匈奴之禍就回席捲內地,華夏子民將無法安寧。後世的漢朝,在漢武帝之前的近一百年內,漢朝幾代帝王屈辱的與匈奴進行和親,來緩和漢匈之間的關係,好發展國內經濟。匈奴未滅,何以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