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飛凡觀

    首先宣告一下,秦始皇不是稱帝,而是稱皇帝,因為他認為自己功蓋三皇,德過五帝,用單獨的“皇”或者“帝”來稱呼已經配不上他的功績了,所以秦始皇嬴政是歷史上第一位皇帝。

    至於提問中的有二人稱帝是指戰國時期的秦齊互為東西二帝之事。

    眾所周知,戰國時有七大諸候國爭戰不休,分別是秦、齊、楚、魏、趙、韓、燕,後世也稱呼他們為戰國七雄,其中以秦國最為強勢,縱橫家著名的策略“合縱”與“聯橫”都是圍繞秦國來展開的,秦國據守函谷關之險力敵東方六國。

    而東方六國也不是一團和氣,其中韓、趙、魏三家雖然皆出於晉,但是魏、趙兩國卻經常發生戰爭,楚國並不是原本春秋時周天子策封的諸候國,齊國是春秋五霸之首,又有漁鹽之利,在東方六國中實力最強,所以齊國成為秦國遠交近攻的主要盟國。

    公元前288年,秦國宰相穰侯魏冉率先提議秦昭襄王稱帝 ,秦昭襄王為了抬高自己,同時也為了打擊三晉(韓、趙、魏),離間齊國與東方各國的關係,接受了魏冉的建議,並派魏冉前去齊國說服齊王連橫稱帝,以秦王為西帝、齊王為東帝,二帝並稱。

    齊閔王答應了魏冉的條件,於是秦、齊二國君正式稱帝,是為東帝與西帝,以此高其餘的國家王爵一等。

    但是不久之後,齊閔王又接受了蘇秦的合縱計策,與各國達成去帝號而攻秦的協議,齊去帝號複稱王爵,隨後秦昭襄王也取消了帝號。

    其實最早的堯舜也稱的是帝號而非王,人稱帝堯和帝舜,他二人也是五帝中的最後兩個帝,另三位則是黃帝、顓頊和帝嚳,而且早期的帝王基本上是平級的,所以有帝王之說,只是後世因為王太多了,不得不抬高帝來貶低王而已。

  • 2 # 長島男爵

    皇、帝、後、王、皇帝,五者不是一回事。

    秦政首稱的是「皇帝」,不是「帝」,雖然後世經常簡稱為「帝」,但兩者並不是一回事。

    最初,華夏部落的首領稱之為「皇」,如天皇、地皇、人皇。

    之後,部落首領又稱帝,如炎帝、黃帝、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

    夏啟開創家天下,夏朝君主稱後,啟動又稱夏後啟。

    商朝君主稱帝,如帝乙、帝辛(就是紂王,這是周朝上的諡號,不是帝辛自稱的)。

    周朝起,周天子稱王。

    到了戰國,各諸侯先後紛紛稱王,秦昭襄王世,秦齊為東西兩強,秦王稷認為王越來越多,已經不足以彰顯自己的地位,所以應該效仿上古聖賢稱帝,又怕被群起而攻之,拉著齊閔王一起稱帝,後蘇代勸齊王去帝號,秦王稷也不得已也去帝號,這個特別的成功也沒持續多久不了了之了。

    秦王政統一天下,認為自己的成就超過三皇五帝所以稱「皇帝」,跟前述幾種稱號不是一回事。

  • 3 # 桃花石喀喇

    秦始皇確實不是第一個稱帝的, 上古部落聯盟時期已經有炎帝 黃帝 白帝少昊 帝顓頊 帝嚳 帝堯 帝舜多人稱帝。夏人稱後,商人稱帝,周人稱王。

    周赧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8年),齊愍王稱東帝,秦昭王稱西帝。當時列國均已稱王,欲尋一更尊於王之稱號,乃借上古大帝之名,用為後世人君之號。

  • 4 # 孤罔炎史

    題主所問的,是戰國東帝齊閔王和西帝秦昭襄王的事情。蠻有趣的一件事,事情始末倒也簡單。秦昭襄王稱帝,為了離間東方六國,勸齊閔王也稱帝,不過後來二人又相繼退帝號。這只是合縱連橫策略下的一個具體事件,但這件事背後折射出的稱呼問題卻很值得玩味。甚至可以說,這件事對未來歷史的走向進一步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天下一統指日可待。

    一、三皇五帝

    在秦始皇以前,名號上能夠冠以“皇”、“帝”的也只有這八位至尊了。他們天資卓越,而又為部落乃至當時的整個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個人品德還是時代翹楚、後世楷模。這也是秦始皇稱自己為“始皇帝”的原因——德兼三皇、功蓋五帝。所以從夏一直到始皇之前的1800年間,天下至高的稱呼只能是“王”。可現在突然冒出來兩個稱帝的,不僅是天子威嚴掃地,更是時代價值觀的轉變——只比拳頭不看德行。

    二、天子為王

    周天子自稱為王,所以武王分封天下的各路諸侯最高也只能稱公(燕國一直到公元前690年燕莊公即位才開始稱公,之前除了召康公姬奭都是侯)。唯有南面的楚國,因為中原地區拿他沒辦法,所以自稱王(周成王時只封了子爵)。春秋五霸裡,楚莊王也因此成為了一個個例。整個西周和東周前半段時間,除了楚國沒有任何一個諸侯國國君膽敢僭越稱“王”。

    三、天下大亂

    可是從秦的惠文王、齊的威王、燕的易王、魏的惠王等國君開始,各國國君紛紛稱王。之所以有了這樣的轉變,源於齊威王和魏惠王於公元前334年在徐州會盟,互相稱王,史稱“徐州相王”。從此,天下諸侯徹底將周天子的威儀踩在了腳下,狠狠地揉捻。這也為未來秦始皇一統天下掃清了最大的障礙——周天子。同為王那就沒必要我必須尊奉你了,該幹掉的時候同樣不手軟。

  • 5 # 中年讀書郎

    作為中國歷史研究院名譽院長的我給你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這個問題本身就有毛病,在秦始皇之前稱帝的並非戰國後期的齊閔王和秦照相王,之前稱帝的數不勝數,你提出這個問題本身就能說明你歷史課是外語老師教的。下面本院長幫你科普一下先秦帝王史!

    一、史記《五帝本紀》記載第一代帝王是從有華夏文明開始的,上古時期有五帝,分別是軒轅黃帝、帝嚳、帝顓頊、帝堯、帝舜,可見當時對天下共主的稱謂就是帝。

    二、夏、商兩代對天下共主的稱謂依然延續帝的稱謂。夏朝的第一代君主是帝禹,(大禹治水那哥們)開國君主叫帝啟,亡國君主叫帝桀;商朝的開國君主帝湯,亡國君主叫帝辛(因其暴虐又為亡國君主,後人在記載中故意降低稱謂稱之為紂王)

    三、東、西兩週對天下共主稱之為王,西周開國君主為周武王,亡國君主為周幽王,到了東周時期,一些不是出自東周冊封的諸侯開始用王的稱謂,如:楚王、越王、吳王等,到了東周末年(戰國末年),周天子對天下諸侯的控制能力已經形同虛設,天下諸侯開始紛紛稱王,以示自己的強大。如:秦王、齊王、燕王、趙王、韓王、楚王等,此時的秦王為了顯示自己比別的諸侯國強大,就在咸陽自立為帝,東邊的齊國見了以後在山東地區也開始沿用帝號,史稱東西二帝。

    作為一位剛剛當選的歷史研究院名譽院長,也只能回答這麼多了,望各位學生們採納!

  • 6 # 米米分享好時刻

    拜託,好好讀讀歷史吧。秦始皇是第一個將“皇”和“帝”合併稱“皇帝”的君王。之前有上古的三皇、五帝,戰國的東帝、西帝,但沒人稱皇帝。

  • 7 # 智圓行方wym

    帝和皇帝在稱呼上是不同的!在秦始皇之前,有三皇五帝的說法,但是隻有到了秦始皇才開始把皇帝正式做為一個稱謂。《史記》中的《秦始皇本紀六》中寫道:秦滅六國後,“其議帝號,丞相綰,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王曰:‘去泰,著皇,採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由此可見,皇帝這個稱謂是自秦始皇開始的。

  • 8 # 北疆同心聊歷史

    其實何止秦、齊二王曾經短暫的稱過“東帝”和“西帝”,就是在上古傳說中有有過三皇五帝的記載。

    然而無論是秦昭襄王還是齊愍王,他們的帝號都是名不符實的,稱帝絲毫沒有改變他們是諸侯王的現實!這是因為他們還不具備統治整個天下的實力與能力,其權威仍然是有限度的!因此其徒有帝號而無其實,所以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皇帝。

    而在傳說中神乎其神的“三皇五帝”,也只是部落聯盟首領罷了。他們的皇或帝,只是尊稱或號稱。因其既沒有後世皇帝的權威,也沒有後世皇帝的實質,所以也是名不符實的。

    就是西周王朝的天子,也是依靠分封宗親子弟以及功臣和先代名君之後,去各個地方建立封國,以期起到“封建諸侯,以衛周室”的作用。周天子是釆用禮樂制度,對天下進行間接統治的,即所謂垂拱而治。因此周天子也沒有後世皇帝的權威,所以也不具備皇帝的實質!

    為何說只有秦始皇才是開天闢地以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皇帝?這是因為秦始皇在兼併天下之後,廢分封、行郡縣,統一了文字、度量衡和法律,將整個天下透過一套制度整合到了一起。從而達成了政令通於四海,萬民歸服中央的目的。這樣的皇帝才是具有真正權威的皇帝,而不只是徒有虛名的所謂″天下共主"!也因此在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其君臣上下才認為秦始皇“功邁三皇,德兼五帝”,故兼取其號定帝號為皇帝!於是便有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的王朝,和這個王朝的皇帝!

    雖然因為秦始皇不恤萬民、溢施酷法,因好大喜功而埋下了導致天下大亂的隱患,並在其死後的數年內被引爆,致使赫赫大秦曇花一現。但卻不能因此而否定秦始皇整合中華歸於一體的不世之功,更不能因此而質疑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首位皇帝的事實!

  • 9 # 豫北老崔

    在我們以往的認知之中只要說起誰是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大家都會異口同聲的說出是秦始皇,的確秦始皇是第一位自稱皇帝的帝王,也是歷史上第一個皇權至上中央集權大一統的皇帝。

    可是有人提出一個質疑,秦秦始皇並不是第一個稱帝,在此之前有兩人稱過帝,史實確實如此,在秦始皇之前的確有兩人已經稱過帝位,可他們只是稱帝而不是以皇帝自稱。

    我們首先要知道帝與皇帝有著很大的不同,秦始皇之前就有我們熟知的三皇五帝,還有秦襄王和齊愍王也稱過帝位。

    三皇五帝的帝位是我們後世對於他們功績的贊可,是後世對於他們的尊稱,故一直有功邁三皇,德兼五帝的說法,當然這也是秦始皇自稱皇帝的理由,因為秦始皇一統六國,然後又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比如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等功績,自認為功邁三皇,德兼五帝,並且從秦朝開始進入了大一統皇權朝代,所以秦始皇在自稱皇帝。

    秦齊之前的稱帝之說完全是一個計謀在作祟,當時在諸侯國之中最強大的楚國失勢,此時的秦國和齊國並列為強大的諸侯國,秦國一直消滅其他諸侯國之心,其他諸侯國迫於秦國的強大,試圖聯合起來一同抵抗秦國。

    當時的秦王自然是看出其他諸侯國的意圖,隨即與當時另一個強大的諸侯國齊國聯合,提出齊秦互帝之策,也就是說秦國和齊國並稱帝位來一同主宰其他諸侯國,齊國面對帝位的誘惑最先稱帝,後來其他諸侯國看到齊國稱帝選擇疏遠了齊國,齊國知道自己上了秦國的瓦解其聯盟的計謀,隨即撤銷了自己的帝號,秦國也是如此。很顯然秦國和齊國短暫稱帝並沒有秦始皇自稱皇帝的一統天下,也沒有周天子那樣掌管諸侯國那樣,只是一個帝號而已。

    夏商周雖然也有一個最高權利的王,可是他們只是人王和天子,以分封制度來管理天下,並不是實質的大一統皇權至上的王朝,也就說夏商周三朝就算有稱帝的天子與人王,但並不符合皇帝之稱。

    時間來到了秦始皇時代,秦始皇一統六國建立強大的秦朝,一系列改革讓中國歷史正式進入大一統中央集團的時代,皇帝制度一直延續到了清朝。秦始皇的制度可謂是曠古絕今,是第一位實現了大一統的帝王,也可以說秦始皇皇帝之位對歷史的影響是第一人。秦始皇自認為功邁三皇,德兼五帝,在三皇五帝各取一字,自稱皇帝。

    《史記》中的《秦始皇本紀六》曾經記載,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王曰:去泰,著皇,採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

    透過以上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歷史上第一位稱皇帝之位的就是秦始皇,而秦始皇之前的帝王稱呼分別是人王、天子、諸侯國君,秦齊所稱帝也只不過是東西二帝之名,並不是皇帝。

  • 10 # 圖文繪歷史

    戰國時期曾有秦昭襄王帶著齊湣王一起稱帝,分別為“西帝”和“東帝”,很短的時間,兩人又主動放棄了,因為存在時間太短,史書對這事的記載只是一筆帶過,沒有細說。

    帝,這個稱號,其實上古和夏商時期就有了,都叫帝某某,比如帝堯、帝舜,我們熟悉的商紂王,正確應該稱帝辛。帝,就是天帝的意思,商以前都是神權國家,天就是帝,最高統治者都稱帝。

    秦昭襄王雕像。

    到了周朝時,最高統治者覺得自己是受命於天,要比天低一級,於是稱王不稱帝,某某周王,底下分封的諸侯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制,封地稱為國,於是諸侯都是什麼公,什麼侯。

    秦昭襄王時期的戰國形勢圖。

    諸侯多了總有不聽話的,或者想高人一等,比如楚國由於爵位低,又在南方不受中原待見,於是自立為王,後來的越國、吳國陸續稱王,同時周室衰弱,也管不到勢大的諸侯,各諸侯都想弄個王噹噹,周室乾脆順坡下驢,送各國胙肉,承認稱王。

    昭襄王墓在秦東陵。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都稱王了,大家都進了一步,平等了,但依然有人耐不住寂寞,秦昭襄王即位後覺得自己勢大,想搞特殊化,這時秦國出了位神將白起,大殺四方,打得楚國、韓國、魏國大敗,意猶未盡的秦昭襄王想比王還高人一等,那就只有帝了。

    電視劇《大秦帝國之崛起》昭襄王形象。

    於是在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嬴稷稱帝,想著自己稱帝,都高了周天子一等,肯定是僭越造反,被天下誅之,於是想找個人一起玩,就把盟友齊國拉到一塊兒,共稱帝,秦昭襄王為“西帝”,齊湣王為“東帝”,因蘇秦弟弟蘇代勸阻齊湣王厲害關係,很快齊湣王就放棄了帝號,秦昭襄王覺得沒意思,也取消帝號,恢復稱王,整個過程也就2個月。

  • 11 # 高長寬4

    個人以為秦齊二王徒有其名名不符實,談不上稱帝,自己瞎吹不能當真。秦始皇是第一個郡縣制(中央集權)並自稱皇帝的;而周天子是分封制(封建)的自稱天子的。周天子並未稱帝,但天子與皇帝一個意思,只不過治國方式不同。

  • 12 # 半釋半道半俗人

    秦始皇嬴政是中國第一位皇帝。注意,是“皇帝”,不是“帝”。因為秦王嬴政統一中國後,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創“皇帝”一詞作為華夏最高統治者的正式稱號。所以,秦始皇嬴政是中國首位皇帝,自稱“始皇帝”。所以在秦始皇之前,當然有人稱“皇”稱“帝”了。

    不過秦始皇之前的“皇”或“帝”號,都為後人所追加。夏朝君主稱“後”,商朝君主稱“帝”,周天子稱“王”。戰國時期諸侯大多僭越稱王,尊周天子為“天王”。

  • 13 # 那些年我們追過的歷史

    糾正一下,秦始皇是第一個稱“皇帝”的人,皇帝跟帝不一樣。

    另外稱帝的兩人叫齊閔王和秦昭襄王,分別稱東帝和和西帝。

    秦始皇所稱的“皇帝”跟“帝”是不一樣的。

    在秦朝以前的周朝普遍稱“王”,在周朝前的商朝普遍稱“帝”,夏朝則稱“後”。

    “帝”除了商朝之外,遠在軒轅氏、神農氏時期也是稱帝的,比如我們熟悉的黃帝、炎帝等,那時除了“帝”之外還有“皇”,即伏羲等人。

    而“皇帝”則是秦始皇首創的,他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秦朝丞相李斯等人一開始建議他取“泰皇”,因為泰皇是三皇之中最高的存在,而秦始皇嬴政則去“泰”留“皇”,再採用一直在用的“帝”,組成“皇帝”一詞。

    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王曰:“去‘泰’,著‘皇’,採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他如議。”《史記》

    至於之前稱東西二帝的齊閔王和秦昭襄王則說來話長了。

    秦昭襄王要稱帝是因為,他覺得當時的其他諸侯國也已經相繼稱王了,稱的王多了就顯示不了秦國的強大,於是秦昭襄王便不稱王,改稱帝了,即西帝。

    當然,這西方秦地由秦昭襄王一個人稱帝了,其他諸侯國肯定會有所異議,於是便派魏冉去齊國,說服齊閔王稱帝。

    穰侯相秦而齊強,穰侯欲立秦為帝而齊不行,因請立齊為東帝,而乃能成也。《韓非子》

    因為當時秦、齊二國都是大國,秦昭襄王認為只要兩碗水端平了,這個是就能成。

    但是齊閔王稱“東帝”沒多久就又重新稱王了,因為他要聯合各國合縱功秦,既然要打秦國了,那也就不需要這個帝號了,不然己方陣營的人就對齊閔王有所想法了。

    當然,此次合縱的成功也離不開一個叫蘇秦的人,要說這蘇秦也是一奇人,居然靠著一張嘴當上了六國的國相,在六國利益面前不忘初心,一心想著復燕大計。

    言歸正傳,那齊閔王去掉帝號後,秦昭襄王自然也不傻,如果他再繼續稱西帝,那不就成眾矢之的了嗎?於是他也立馬去了帝號,又重新稱王了。

    其實他們倆從稱帝到去帝號也就短短一個月時間,這東西二帝不提也罷。

  • 14 # 不才講史

    秦始皇確實不是第一個稱帝的人,而且秦始皇的一生,他也沒有稱帝。稱帝對於他來說,簡直就像侮辱他一樣。

    因為在他看來,稱帝不足以顯示他的歷史功績。要知道他可是歷史上第一個把中國給統一在一起的人,歷史上既然有人稱帝了,他怎麼可能也稱帝呢?

    秦始皇幹了歷史上其它的人沒有幹過的事情,他的稱呼當然也要和別人不一樣了。這樣才能更顯示他的與眾不同。

    為什麼我們說秦始皇沒有稱帝呢?

    要知道稱帝和皇帝不是一回事。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稱作皇帝的人,他覺得自己的功勞,是蓋過歷史上任何一個稱帝的人的。

    因此,他才取了一個“皇”字,然後又取了一個“帝”子。

    也就是說,他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

    我們都聽說過三皇五帝,他們是在秦始皇當皇帝之前,功勞最大的人。

    三皇:神農(農皇)、伏羲(羲皇)、燧人(燧皇)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秦始皇覺得自己一生做的事情,是他們比不上的。

    所以秦始皇就取了三皇當中的一個“皇”字,取了五帝當中的一個“帝”字,這樣的意思,就是說他的功勞是在三皇五帝之上的。

    所以說秦始皇並不是歷史上第一個稱帝的人,而是歷史上第一個稱作皇帝的人。

    另外,還有戰國時期有兩個人,他們也撐過帝。那時候秦國為了打破蘇秦的六國攻秦,秦昭襄王開始稱帝,同時他也建議給自己聯盟的齊國的齊閔王也稱帝。

    他們兩個人就是歷史上的西帝和東帝。

    可是,他們這個稱帝和秦始皇的稱帝,具有的意義不一樣。

    所以說秦始皇並不是稱帝,而是稱作皇帝。

    事實上今天看來,在我們的印象裡,秦始皇的功勞確實比三皇五帝當中的任何一個人的都要大。

    可以說只要我們說到千古一帝,我們就想到了秦始皇。

    這就是秦始皇比其他人要厲害的原因。

  • 15 # 無所事生非

    秦始皇以前有幾個人物稱帝並不重要,最榮耀的這個“始"字,才配得上統一六國的,前無古人的秦始皇,更與以前皇帝不同的是秦始皇才是統一中原,成就中華民族的鼻祖,至於他稱不稱帝,秦始皇權力集中的封建王朝更是至高無上。

  • 16 # 寄暇學宮

    秦始皇陰沉著個臉站在講臺前,一邊敲著講臺一邊繼續嘮叨:成績一不好就往俄身上推,都說是俄焚書坑儒的原因。沒給你們留書啊,沒給你們劃重點啊!

    李斯一看秦始皇發怒了,趕緊上前勸說秦始皇:陛下息怒,氣壞了身子可不好,再說徐福他們還沒回來呢!

    秦始皇繼續發火:跟他們講了多少遍了,俄是第一個!居然還有人答錯!把俄氣死了對你們有什麼好?

    胡亥在下邊偷著樂,這道題就是胡亥故意答錯的。大家都以為胡亥肯定知道答案,所以全都是從胡亥那裡抄的答案。

    秦始皇越說越氣,把講臺敲得山響。李斯繼續勸秦始皇道:陛下不能再敲了,再敲講臺就嘩啦了!都是大秦的資產……

    秦始皇這才停頓下來,讓李斯給他們補補課。

    李斯走上講臺,在黑板上寫上了“始皇帝”三個大字。然後問臺下:咱們陛下叫什麼?

    講臺下面異口同聲傳來:始皇帝!

    李斯當年也是出師名門,他的導師可是鼎鼎有名的荀子。所以李斯也開始搖頭晃腦地念道:始者,始也!皇帝者,皇帝也!始皇帝者,第一個皇帝也!

    秦始皇聽到了這裡立刻站了起來:李斯,這道題列為今年大秦的必考題!

    這時候有個學生站了起來道:這不對吧!秦昭襄王約了齊閔王,兩人一起稱過帝的。

    秦始皇騰的又站了起來,李斯一見趕緊再勸秦始皇:陛下息怒,我再給他們講講這個概念。

    李斯轉身在黑板上又寫上了“白馬≠馬”:大家碰到不理解的問題,可以多看看例題,也可以套用現成的公式。

    看著同學們不解的眼神,李斯敲著黑板道:白馬≠馬,就是白馬不是馬!套用這個公式,那就是皇帝≠帝。所以咱們陛下是第一個皇帝,懂了嗎?

    又有個學生站了起來問道:既然有了“帝”這個稱號了,那為什麼還要再弄個“皇帝”出來呢?

    秦始皇聽到有人問到了這個問題,臉上終於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李斯清了清嗓子道:當時啊,是個國家的君主就稱作王。王這個稱呼已經不值錢了!秦昭襄王為了彰顯大秦的聲威,所以就和齊閔王一起稱為帝了!

    李斯看了看旁邊的秦始皇繼續說道:咱們的陛下滅掉了六國,功績是“五帝所不及”的。“帝”這個稱號已經顯示不出陛下的神威了。所以我們經過商議,決定給陛下一個“泰皇”的稱號。

    李斯剛說到這裡,秦始皇就站了起來:俄雖然取得了一點兒小小的成績,但是怎麼能和“三皇”相提並論呢!所以啊,俄就取了個“皇帝”這麼個名稱。比“五帝”稍高點兒就中了!

    秦始皇剛說完,李斯就帶頭鼓起掌來,臺下隨之響起了稀稀拉拉的掌聲。

    等到秦始皇和李斯離開教室,同學們又聚在一起研究了起來。

    根據白馬≠馬,可以推出皇帝≠帝,那麼就會得出秦始皇帝≠皇帝。

    得出了這麼個結論之後,這幫同學們全都退學了。這幫學生裡面有劉邦、項羽……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 17 # 海中巖haha

    秦始皇不是第1個帝。而是第1個皇帝。從前沒有皇帝這個詞兒。有三皇五帝。戰國時,秦國和齊國,還並稱東西兩帝,所以從前稱帝並不算什麼特別了不起的事。秦始皇統一後,自認自己功蓋三皇五帝。原有所有的稱呼都不足以表達自己的身份。所以新造了皇帝這個詞兒。所以秦始皇是第1個皇帝。

  • 18 # 乙丙丁6

    秦始皇並不是第一個稱帝,當然了,稱帝在周朝以前商朝都是稱帝的。我們說的商紂王,實際上叫帝辛,商朝的君王稱帝號。周朝稱王,周武王,周幽王的。

    上古有三皇五帝,稱皇的我只知道有伏羲氏,叫羲皇,後面稱帝的多如牛毛。

    有人說治理國家有四種方式,對應四季都春夏秋冬,君主有四種稱謂:皇帝王霸。

    秦滅六國以後,嬴政功勞最大,真正做到一統江山,文字,度量衡,等等都統一了。功蓋三皇五帝一點都不為過,於是自稱皇帝,是第一個皇帝。

    以前三皇治世,猶如春天般溫暖和煦。到了五帝治世,猶如夏天般熱烈激盪。到了周朝王道治世,猶如秋天般收穫豐收。後來王道廢馳以後,霸道流行,巧取豪奪的戰國時代出現,直到最強霸主嬴政掃平了整個天下,最後稱皇帝,實際上他就是霸的一種,完全靠智慧和力量得到天下叫霸。

    後來又有西楚霸王,直到劉邦又稱皇帝,劉邦的皇帝其實就是王道,跟皇和帝本質上有區別的。

    秦始皇不是第一個帝,但是是第一個稱皇帝的人。

  • 19 # 果笑說歷史

    果笑答題:題主問題問得好,秦始皇之前確實有不止2人稱過帝,接下來我就來回答。

    ⒈先來了解以下漢字和詞語的意思。

    “皇”和“帝”有什麼說法?

    “皇”:古漢語常用字典中釋義為傳說中的帝王。【皇帝】封建社會的最高統治者。《史記·秦始皇本紀》“朕為始皇。”朕:皇帝的自稱。後來“皇帝”也簡稱為“皇”或“帝”。

    《莊子·天運》餘語汝三皇五帝治天下。

    由此可見,“皇”與“帝”的意思相同,都可作為“皇帝”這個稱謂用詞來理解。

    中國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是在商周時期,文字和曆法是歷史記載的重要條件。這個時期傳下來的歷史記載,雖然還不是很充分,但成功地讓後世人從神話傳說中解放出來了。

    這之前的各個部落分佈在不一樣的區域,著名的傳說人物大多為部落首領。按照古書上對“皇帝”的解釋,再依照史記所記,秦始皇稱帝之前確實已有帝王歷史 了。

    ⒉“三皇五帝”

    根據史記的記載,三皇是伏羲、神農和黃帝。

    伏羲

    ⑴相傳,伏羲和女媧是苗蠻部落的著名首領,生活在長江流域,就在今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一帶。伏羲用繩索編製成網,作為打獵捕魚的工具並教予部落人民,他創造八卦用於人民之間的交流;女媧則煉成了五色石,把天補起來,這樣人們才能安定、有吃有喝生活。

    那麼,伏羲創造的八卦到底是什麼意思?有什麼意義?

    ⑵古代學者解釋為:伏羲創造的八卦“乾、坤、震、巽、坎、離、艮、兌”都是用長線和短線組合而成的,代表自然界中的八種現象“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其主要用意是向別人傳達他的意思,同時便於相互之間的交流,相當於一種文字,他也可算中國文字的創造者。

    所以,伏羲非常受人們的愛戴和敬重,歷史上將他歸為古代三皇之一。

    神農和黃帝

    ⑴什麼是“五德終始說”呢?

    鄒衍是一位陰陽家,他創造了“五德終始說”這一種學說,用來解釋歷代王朝興替的原因。而炎帝衰亡後,黃帝繼承了他成為一國之君,也就是皇帝的排位先後之所在。

    我們常說是炎黃子孫,這炎黃兩字是什麼意思呢?

    ⑵“黃”,自然指的是黃帝,可是他明明姓“公孫”,名字叫“軒轅”為什麼說黃帝而不說公孫軒轅呢?

    因為黃帝長大成人以後,當時的帝王是神農氏,也可稱他是酋長的年紀已老,力量開始衰落,保護不了自己部落的百姓。

    於是黃帝學會利用槍棒集合部下,討伐暴動諸侯,封號地保護了百姓。結果,各路諸侯歸順於他,老百姓聽從於他,神農氏不甘心就這樣失去帝位,兩人三戰於阪泉之野。

    最後,神農氏戰敗,黃帝繼承了帝位,從此天下太平,人們都尊稱他為天子帝王。

    ⑶“炎”,自然指的是炎帝,炎帝就是神農氏。

    神農,也就是神農氏,他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他教人們種田耕地,他“嘗百草,做方書,以療民疾”,他主要帶領人們發展了農業,所以他有“農神”之稱。

    據史書記載,神農作為一國之長,“最初都陳,後遷曲阜”,先以陳(今山東省)為國都,後來遷都到曲阜(今山東省)。他在位一百四十年,傳八世,一共五百二十年,後衰落,黃帝崛起。

    綜上所說,我們中國人都承認是“炎黃子孫”不是沒有道理,歷史上尊他們三位為“三皇”也是有原因的;歷史上認同秦始皇自稱“始皇”的說法,同樣沒問題,他畢竟是由商周開始文字記載歷史上的首位帝王。

    伏羲、炎帝(神農)和黃帝有仁德和智慧,因他們三人讓人民仰望而稱“帝”;秦始皇結束了中國四分五裂的局面,更重要的是讓社會生產力得到了發展而稱帝,所以稱帝為王不分先後,重點在是否做出過偉大的貢獻。

  • 20 # 啊奮he

    秦始皇稱的是始皇帝。是中國封建社會大一統的第一位皇帝。中國要是沒有秦始皇統一六國,搞不好現在的中國跟歐洲一樣,幾個省成一個國家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歷代皇帝基本上都以秦朝的疆域來打的天下,只會打多不會打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維生素E真的可以祛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