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石成言

    張太皇太后,才是那個真正能做主的人,人家歷經三朝、叱吒風雲,反觀孫太后,才幹和權謀都不如太皇太后,歷史存在感很低,當然,更談不上和張太后做對。兩人不是一個層次。大明風華這是在人為挑逗婆媳之爭呢。

  • 2 # 空山新雨

    明仁宗誠孝皇后張氏一生經歷明初六朝,又因相繼輔佐三位皇帝,因此《明史》對其評價很高,稱其為女中堯舜,縱觀中國歷史,能得“堯舜”稱呼的男性統治者尚且寥寥,更何況向來遭受詬病的女性統治者。而誠孝皇后張氏正是因為“參政而不亂政,有權而不弄權”而名昭史書。

  • 3 # 烽火少年遊

    正史中的宣宗之母張氏,可是比孫太后要厲害的多。

    張氏作為大明朝的第一位皇太后,在明宣宗朱瞻基繼位之初,軍國大事幾乎都要聽取她的意見。

    她關心民間疾苦,任用賢臣,而且對於外戚的要求很嚴格,禁止他們參加商討國家大事。同時,很早就注意到了宦官專制可能帶來的問題,因此,終其一生,明英宗朱祁鎮所寵信的宦官王振,一直無法擅權。

    相比起來,明英宗朱祁鎮得生母孫太后,最為後人稱道的,就是在土木堡之變中得表現。在明英宗朱祁鎮被俘的情形下。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果斷擯棄部分朝臣得南逃建議,採納主戰派于謙等人的意見,立朱祁鈺為帝,立朱祁鎮之子朱見深為太子。調集兵力固守北京等正確措施。

    此外,就是督促明英宗下詔廢除了名錶開國以來的嬪妃殉葬制度。

    所以,幾乎可以肯定的說,《大明風華》裡所演的張太后被孫太后壓制,是完全不正確的。

  • 4 # 縹緲峰下一粒沙

    有個網路用語OOC,通常是指在同人文學創作中,扭曲了原著人物的性格,說出了原人物不可能說的話,做出了原人物不可能做的事。

    我現在看《大明風華》裡的宣宗母親張氏和太后孫若微,就有這種感覺,她們都OOC了,崩了。

    因為在真實的歷史中,誠孝皇后張氏才是主掌一切的那位,至於孫氏,純粹的後宮女子,沒什麼政治才能,最大的特點就是美,除此之外乏善可陳,批閱奏摺這種事情,根本不能發生在她身上。

    還壓制張氏?做夢的吧。

    《明史》對孫氏的記載很簡略,主要有四件事:

    1、孫氏幼有美色,張氏的母親彭城伯夫人看到後很喜歡,經常在女兒面前說孫氏的好話,張氏就徵得朱棣的同意後將孫氏接入宮中教養,準備讓她長大後嫁給兒子朱瞻基;

    也就是說,孫氏是得了張氏的關係才得以進宮,並且是張氏親自教養的,在張氏面前,孫氏只有謙恭謹慎的份。無論是從身份地位、還是長幼倫理來看,張氏都自然而然的壓制著孫氏,在她面前,孫氏放肆不了。

    2、孫氏長大後,朱棣忽然覺得她不適合為皇太孫正室,另選了有賢德之名的胡善祥為太孫妃,孫氏為嬪。但是朱瞻基喜歡孫氏,登基三年後還是命令胡善祥讓出皇后之位當道姑,立了孫氏;

    張氏和孫氏的相處時間更長,按理來說應該更有感情,凡事站在孫氏一邊,但是張氏為人公允,憐惜無過被廢的胡善祥,對胡善祥極好,宮中正式場合,都安排胡善祥的位次在孫氏之上,孫氏很不高興,卻沒什麼辦法。

    3、“妃亦無子,陰取宮人子為己子,即英宗也”,意思是朱祁鎮不是孫氏的孩子,是宮人之子。據說還是朱瞻基抱給她的,就為了讓她有當皇后的資格;

    4、土木堡之變發生後,孫氏同意立郕王朱祁鈺為皇帝;朱祁鈺生重病後,孫氏同意石亨等人奪門救出朱祁鎮。

    看到了吧?孫氏和政治有關的事情,只有第四條,此時張氏已經過世,她就是宮中身份最尊貴的人,大臣們不得不找她商量,而她也沒有更好的建議,基本上是大臣們說什麼,她同意什麼。

    《大明風華》硬要把她塑造得多麼厲害,真的讓人不知道說什麼好。

    誠孝張皇后,在朱瞻基去世後掌握了朝政,是明朝很少見的女性政治家,被稱為女中人傑

    如果說《大明風華》硬把孫氏變強了,那張氏就是硬被變弱了。

    張氏當燕王世子妃的時候,就極得公婆讚賞。朱高熾的太子之位,也有她的功勞。她太妥當了,面面俱到,朱棣覺得有這麼一位兒媳婦在,兒子的家事很穩,朝事也不會亂。

    可以說張氏、朱瞻基都是朱高熾的神助攻。

    太子妃、皇后時代,張氏在朝中、民間的名聲也極好。這主要是由於她品德高尚,寬厚慈愛,處事公正,從不為孃家謀私利,像《大明風華》裡那種為孃家兄弟要官職的事兒,壓根不會出現,她管孃家管得很嚴,不許兄弟議論國家大事。

    所以雖然後來張氏成了手握大權的太皇太后,張家也沒出現干政的外戚。

    朱瞻基和張氏的感情一直很深,他當皇帝的時候,有什麼大事都會和母親商量著辦,認同母親的政治能力,才會在臨終前下詔“凡國家重務,皆上白皇太后、皇后,然後施行。”

    雖然他提到了皇后,可實際上,張氏掌權的時候,孫氏如同隱形,沒啥存在感。要說壓制,這才叫壓制。

    張氏信任、重用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張輔、胡濙等五位權臣,他們組成了大明最高決策團,使明英宗初期政治清明,經濟發展。

    歷代史學家對張氏的評價都非常高,明朝傑出的方誌史學家何喬遠說:“張太后當宣英之際,可以預政而不預政,視漢唐女主何如哉!”

    清代史學家蔡東藩則說:“若太皇太后張氏者,其尤為女中人傑乎?”

    總之,張氏和孫氏,完全不是一個等量級的,說張氏壓制孫氏都有大材小用的感覺,孫氏壓制張氏就更是不可能了。

  • 5 # 瀾石記

    《大明風華》是褒孫貶張,實際歷史上張太皇太后作用很大,孫太后則經歷較多。這兩位原來關係很密切,孫氏自小進宮是由張氏母親彭城伯夫人推薦的,並由張氏帶大。後來,兩人成為婆媳,張氏一直在孫氏之上,並沒有被孫氏所壓制。

    據瞭解,張氏在明仁宗朱高熾時代是皇后,那時就通曉軍國大事。明宣宗朱瞻基當皇帝后,初期的國家大事還要請示皇太后張氏。朱瞻基英年早逝後,太子朱祁鎮才九歲,有傳言說要立張氏的另一個兒子襄王朱瞻墡為皇帝。這時候,已成為太皇太后的張氏召集大臣,指著朱祁鎮說:這就是你們的新皇帝。而後,大臣們請張氏垂簾聽政,張氏不同意,說不能違背了祖宗的章法。

    張氏請著名的賢臣“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和張輔、胡濙輔政,並經常過問政事,監督小皇帝。當她知道太監王振受明英宗寵信,要成為禍端後,馬上要殺了王振。只是由於明英宗和大臣的求情,才饒過了王振。張氏在世的時候,王振夾著尾巴做人,絲毫不敢張揚。

    張氏並不縱容自己的家人,他弟弟張升為人忠厚,處事謹慎,在朝中擔任左都督,但張氏不讓張升參議國家大事。他兒子明宣宗朱瞻基偏愛孫貴妃,廢掉了皇后胡善祥,立孫貴妃為皇后。張氏反對無效,但仍關心照顧胡善祥,經常把胡善祥找到自己宮裡住。在宮廷舉辦宴會時,張氏讓胡善祥排位在孫皇后之前,讓孫皇后非常尷尬。

    比較張氏和孫氏,在扶助皇帝、把控國家大局方面,張氏明顯強於孫氏。張氏是在明英宗當皇帝的第七年去世的,之後輔政大臣們逐漸老去,太監王振得以專權,搞亂了朝廷,導致了“土木堡之變”。那階段,孫氏是皇太后,她並沒有干政,清除王振。

    孫氏出頭過問朝政,是在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刺人俘虜後。她同意立朱祁鎮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為新皇帝,讓朱祁鎮成為太上皇,穩定住了局勢。而後,在明景帝朱祁鈺時代,孫氏又退居後宮。這期間,她的兒子朱祁鎮被禁閉在南宮七年,孫子朱見深被廢了太子位。後來,在朱祁鈺病重,石亨等人策劃“奪門之變”時,孫氏給予了支援。朱祁鎮復位後,孫氏被尊為“聖烈慈壽皇太后”。在明英宗第二次當皇帝的第六年,孫氏去世了。

    孫氏歷經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天順六個朝代,當了一朝的皇后、三朝的皇太后。孫氏有個哥哥孫繼宗,在“奪門之變”中立功並封為會昌侯,後來又掌兵權。

  • 6 # 遺產君

    《大明風華》到了後面純粹是胡編亂造了,簡直是看不下去了,于謙敢在皇帝、太后母親大肆咆哮,那麼多的朝廷官員竟然認太監王振為乾爹,還有張太皇太后倒還要看孫太后的臉色,哎,真的是看不下去了。

    孫氏在明朝歷史上是一個非常有作為的人,她歷經了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六朝,輔佐了洪熙、宣德、正統三位皇帝,在仁宣之治上她功不可沒。

    在宣德朝前期面臨漢王朱高煦謀反和正統皇帝的擁立上,張氏都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她參政而不亂政,有權從不弄權,從不重用自己的孃家人,外戚都沒有機會干政,像劇中的張克儉搶劫謀殺牧民,那純粹是胡說八道。歷史上對張氏的評價是將她必做女中堯舜,男性都很少有人能獲此殊榮,她主事公道,朱瞻基有什麼大事都要向張氏請教,朝中大臣也都非常尊重她,大太監王振卻非常害怕她,有了張氏在,王振就不敢放肆,只可惜她在正統七年就去世了,如果能多活幾年,或許能躲過土木堡一劫吧。而孫太后何德何能,竟然被編劇誇張的編得孫太后騎在張氏的脖子了拉屎,孫氏早年被朱瞻基的外婆看中了,要介紹給朱瞻基,朱棣是看在親家的面子上才答應留在宮中讓太子妃張氏撫養,後來朱棣認為孫氏不適合當皇孫妃,只讓她做皇孫嬪,另立胡善祥為皇孫妃。只不過後來朱瞻基太喜歡孫氏了,非要立孫氏為皇后,張氏拗不過朱瞻基,只好同意了,孫氏就是一張美人的皮子而已,其他的乏善可陳,並沒有什麼可圈可點的東東,在張氏去世後,王振禍害朝綱她鎮不住,朱祁鎮非要去打也先,她攔不住,最後在土木堡大敗,因此孫氏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孫太后在張太皇太后面前一直都是謹小慎微,夾著尾巴做人的小媳婦,更不敢在她頭上頤指氣使,而《大明風華》為了突出女主,將歷史上張氏所經歷的事都安插在孫氏的戲份上,如孫氏要杖殺王振,孫氏批閱奏摺,甚至孫氏還當著張氏的面說出了誰要忤逆她她就要殺了誰的混賬話,這完全是褒孫氏貶張氏,赤裸裸的汙衊。
  • 7 # 大山裡的幼稚鬼

    1435年1月,37歲的宣德帝早死,9歲的朱祁鎮繼位。

    幼帝登上寶座產生了新的問題和緊張因素,因為老朱廢掉了丞相,大權獨攬,雖然經過了仁宗宣宗兩朝內閣制度逐漸成為朝廷重要輔政機構,但是,所有的國家大事都需要皇帝來決斷,內閣即便把所有事情都想好了解決辦法,若不經皇帝批核,是沒有法律效率的。

    然而,大臣們是不可能越俎代庖替代皇帝來完成決斷工作的,這等於是謀反,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一個事實上的攝政集體來保證偌大的帝國不是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

    這個攝政團的主導者,即明仁宗的皇后,明宣宗的生母,此刻晉級的太皇太后張氏。事實上,張皇后在宣德時,就一定程度上參與了一些政策的制定,對明宣宗的決策也產生了一些影響,更何況她是從朱棣靖難一路走過來現存皇室唯一成員,資歷、閱歷、見識、政治嗅覺都是其他人無可企及的。

    《大明風華》是一部半架空的虛構電視劇,首先孫太后跟宣宗前皇后胡善祥成了建文帝忠臣景清的遺孤,這本身就是一件很扯淡的事情,筆者可以理解這麼設定是為了增加戲劇衝突,但問題是,有沒有這個設定女主的人物塑造在劇中都是失敗的。

    劇中明英宗繼位後,孫皇后晉級太后之後,就表現出了一副政治女強人的姿態,就差女主臨朝,稱孤道寡了。這種突如其來的“改變”既不符合史實,也顯得十分生硬。真實歷史上,孫太后是在太皇太后張氏死後,才開始成為影響明朝政治的重要人物,而在張氏活著的時候,她並沒有多少參與國事的機會。

    明英宗一繼位,以太皇太后為主導的攝政團就成立了,在整個攝政團中,有三名大學士,即宣宗朝時內閣“三楊”,另外還有宦官三人,他們是王瑾、範弘和金英。這個攝政團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政權和政策的延續性。

    當時的攝政團狀況大致如此,其中大學士和司禮監宦官的人數為3比3,張太皇太后則為仲裁者。而根據史書記載,張氏在名代諸後中頗為精明能幹,她平時對中外政事、群臣才能及品行都格外留意。在明宣宗時代,朱瞻基每遇大事,都會稟明太后在決定,而張氏也時常詢問宣宗處理朝政的情況。

    而在正統初年,張氏還扮演著一個極其重要的角色,那就是壓制著內廷蠢蠢欲動的野心家們,比如王振。張氏生前,王振只能夾起尾巴做人,有一次差點就被張氏給斬了。由此可見,張氏的權威在當時的朝廷是具有多麼大的能量。至於朱祁鎮的生母孫太后,很抱歉,這一時期,她還是個小透明。

    倘若孫太后真能壓制張太皇太后,那不至於在正統七年張太皇太后死掉,王振可以強勢到她作為太后都不能制,以孫太后日後的政治表現來看,她也是一個厲害角色,斷不至於任由一個宦官勾結內外,敗壞朝綱,更加不至於放心讓自己的兒子在倉促之下御駕親征的。

  • 8 # 歷史吐槽機

    一個小故事

    答題之前先講個故事吧,宣宗朱瞻基同學不是更喜歡青梅竹馬且生兒子的孫氏,於是把原配皇后胡善祥給廢了嘛。他的親孃仁宗皇后張氏對此十分不爽,但又不願意過度干涉兒子宮闈之事,就經常把胡善祥召進自己的寢宮,胡善祥所有的生活規格全面提高到太后的水準,即使內宮宴飲胡善祥的座次也排在孫氏之上。

    對於張太后如此明顯的薄待,孫氏完全無能為力,只能經常悶悶不樂。更狠的是不止宣宗朝如此,宣宗死後到了正統年間依然如此,胡善祥等於提前當上了太皇太后,對此孫氏依然無能為力。

    一直到正統七年十月張氏病故,孫氏還是拿胡善祥沒轍,因為張老太太餘威猶烈。寫到這還有人覺得孫若微同學在正史上壓制了張氏嗎?事實很清楚,張老太太只要活著一天,孫氏連廢話的權力都沒有,拿毛線壓制人家。

    誠孝皇后非虛名

    估計有人問憑啥張氏這麼牛?吐槽機能給的答案是人家就是那麼牛。從張氏洪武二十八年嫁給朱高熾那天開始,公公朱棣和婆婆徐皇后就沒挑出人家一點毛病,朱高熾都混到因為太肥而被減膳強制減肥的地步,全靠張氏操持才得保全。

    換句話說朱高熾同學能混到當皇帝除了靠兒子”好聖孫“,還靠了媳婦討公婆歡喜,你說這樣的人牛不牛?等升級成皇后的時候,張氏已經成長為”中外政事莫不周知“的賢后,是有當武則天資質的。

    難能可貴的是這個資質非凡的女人當上太后並未專權,讓兒子朱瞻基和大臣們放手施展,又總能在細微處給予提點。比如某次出宮遊覽時京郊農婦送來了果蔬飲食,她讓兒子過來品嚐,告訴兒子這是農家之味。未見疾言厲色,但言下之意是告訴宣宗記得百姓吃的什麼。

    宣宗死後張氏升級成了太皇太后,彼時孫子朱祁鎮年不過9歲,主少國疑間謠言四起。又是她定鼎乾坤,親自帶著孫子來到大臣面前,告訴那些不知所措的大臣這就是新天子,一舉將謠言扼殺於搖籃。

    對她心悅誠服的大臣甚至開始請張氏垂簾聽政,重現故宋劉娥之舉,如果張老太太有心朝堂,估計英宗得成慘綠少年。然而張氏拒絕了這個誘人的提議,卻給朝堂定了下基調,不著急的事兒先不辦,找好肱股之臣為政即可。

    在張老太太輔政的7年裡,基本繼承了宣宗朝的治理,天下安定。朱祁鎮雖然偏寵王振,但有老太太在王振就不敢專權,幾次三番被被叫去痛罵,還差點給宰了。就是到張氏死前,內閣楊士奇還在向她彙報國家還有什麼事兒需要操辦,這樣的人,孫氏拿什麼去壓制?

    總結起來吧,電視劇畢竟是娛樂,娛樂圈的事兒娛樂著看吧。在真正的歷史中張老太太和孫氏完全不是一個級別的選手,孫氏別說壓制人家,連做對手的資格都沒有,扯淡完畢。

  • 9 # HuiNanHistory

    《大明風華》這部電視劇非常荒謬,為了吹捧女主角孫若薇,將她婆婆的政績挪到了她的頭上。

    事實上,歷史上的孫皇后不說是禍國殃民,但也絕對不是什麼好玩意兒。

    先說說電視劇的荒謬之處吧。

    別的不談,這部劇里居然出現了作為太孫嬪的孫若薇代替皇太子朱瞻基,跟楊士奇這些大臣商議政務的場景。

    這已經不只是胡編亂造了,而是違背常識。太孫嬪是什麼?不登大雅之堂的妾。

    上面有太孫妃,有太子妃,輪得到你一個妾在大臣面前指手畫腳嗎?

    而且這服飾也不對啊。別的不說,您都已經嫁人了,還一副鋪頭散發小姑娘似的打扮,不梳婦人頭,這算什麼?

    這部劇是把歷史上的太皇太后張氏的政績,挪給了孫皇后頭上。

    明英宗朱祁鎮的早年,朝政都是由太皇太后和三楊一起把持,根本輪不到什麼孫太后出來指手畫腳。

    歷史上孫太后出面干預政務,只有兩件事:

    其一是在土木之變後,確定由郕王景泰帝繼承皇位。

    其二是參與了奪門之變,在內宮和外臣勾結幫助自己兒子復位。

    就這麼兩件事,其餘沒有任何影響力。總之,這對母子堪稱禍害吧。

    不要把電視劇當真,這是千古真理。

  • 10 # 畫素說

    打擾了,打擾了,說白了《大明風華》始終只是一個“藝術化”的“作品”,有其“藝術性”需求存在,多多少少會有偏離歷史的存在,又或者說所有的文學性、藝術性作品都會有偏離歷史的存在。

    所以,畫素要殘忍的告訴大家,明宣宗的母親張氏在真實的歷史中,並不是如《大明風華》中所演的那樣被孫氏所壓制。因為宣宗之母張太后才是主宰一切的那個人,而孫氏孫若薇在宣宗生前除了在後宮負責每天貌美如花;而在宣宗死後便是張太皇太后的天下,也沒自己什麼事;好不容易張太皇太后薨了,自己的兒子朱祁鎮來個“土木堡之變”,這才有了自己顯露的機會,便是同意擁立郕王朱祁鈺為新帝,景泰八年又同意石亨、徐有貞等人的發動“奪門之變”,救出朱祁鎮重新登基。

    除了以上兩件事,基本就沒孫氏什麼事情了,至於說像《大明風華》中的那樣批閱奏摺、壓制張太后什麼的,做夢去吧!

    而且孫氏能“顯露”自己作用的這兩件事發生的時間都是在張太皇太后薨逝之後,如果張太皇太后還在,也輪不到孫若薇什麼事。當時大臣們也沒辦法,因為張太皇太后已經不在了,而孫氏又作為彼時宮中身份最為尊貴的人,群臣們沒得選,只能找孫氏聖裁,而孫若薇本人更是沒什麼政治見解,基本上都是大臣們提出什麼建議,就同意什麼。

    也就是說宣宗之母張氏才是壓制的那個人,其在明宣宗朱瞻基駕崩後,掌握了朝政,保證了明英宗朱祁鎮統治前期的繁榮穩定,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

    當然,張氏的作用不僅僅只是在宣宗皇帝朱瞻基駕崩之後,只是說在朱瞻基駕崩後掌握了朝政,保證了仁宣之治在明英宗第一次在位時的延續。

    此外,明宣宗朱瞻基與自己的母親張氏感情很好,可以說有什麼事情都會與自己的母親商量著來,而且在臨終之時賜予了自己母親攝政的權力,而張太后在手握大權的前提下,還能管好自己的孃家人謀取任何私利,終其張氏一生,沒有出翔任何外戚干政的情況。

    而且,張太皇太后不僅僅只是在當代獲得盛譽,史家們對其評價更是甚高,有“視漢唐女主何如哉”、“太皇太后張氏著,尤為女中人傑乎”等。

    總的來說,真實的歷史上根本不可能出現如同大明風華中的孫氏壓制張太后的情況,應該是反過來張太后壓制孫氏。

  • 11 # 冰哥聊史論古今

    在大明風華電視劇中,由於孫皇后是裡面的主人公,所以把她描寫的好像非常無所不能,在地位上甚至壓過了明宣宗的母親張皇后。但是在真正的歷史上,張皇后的地位事實上非常的高,遠遠超過了孫皇后。

    要知道明仁宗朱高熾能夠最終沒有被廢而登上皇位,大家都認為是他有一個好兒子,也就是朱棣心中的好聖孫朱瞻基。但事實上他的妻子張皇后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因為張皇后在還是太子妃的時候就非常得朱棣的喜愛,在朱棣的徐皇后死後,事實上幫朱棣主持後宮,在當時大明朝事實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朱高熾最終能夠登上皇位,絕對有張皇后的大力的幫助。而在明宣宗朱瞻基登上皇位之後,張皇后自然就成了張太后。由於張太后並不怎麼幹預朝政,所以似乎看起來她的權力不是很大,但是有一件事可以看出來,因為朱瞻基不喜歡朱棣給他指婚的胡善祥胡皇后,所以找個理由廢掉了胡善祥,而立了他喜歡的孫氏。但是張太后經常把胡善祥招進宮去,並且在宴席的時候,胡善祥自始至終都壓新皇后一頭,而朱瞻基和孫皇后對此也是無可奈何。

    而朱瞻基死後,當時的朝廷到底由誰當皇帝事實上沒有定論,因為朱瞻基的兒子朱祁鎮年紀實在太小,只有九歲,所以有很多大臣都主張立張太后的另外一個兒子為新皇帝。最後也是張太后一錘定音,最終立了朱祁鎮為新的皇帝,而張太后最後升級為張太皇太后。事實上,如果張太后同意立自己的兒子為新的皇帝的話,孫皇后恐怕沒有任何抵擋的辦法,由此可見,張太后當時是相當具有實力的,孫皇后根本就壓制不了張太后。在大明風華電視劇中,孫皇后是因為具有主角光環,所以才被導演描述得好像能夠壓過孫太后。

  • 12 # 青鑑

    電視劇中太皇太后張氏和皇太后孫氏的關係與歷史上正好相反。張氏在明朝的后妃裡邊是僅次於朱元璋的皇后馬氏的存在,是一位頗有作為的女子,對明政局的穩定起過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輔助仁宗朱高熾。

    仁宗皇后張氏,死於於正統七年。曾經輔佐過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鎮三代皇帝處理政務。

    張皇后處事周到、得體。仁宗做太子時,父親朱棣不太喜歡他,總想換掉太子,弟弟漢王朱高煦和趙王朱高燧對太子的位置虎視眈眈。張氏做太子妃時,謹守婦道,很得公公婆婆的歡心。朱棣多次要另立太子,最後都因為張皇后從中周旋,才沒有廢掉太子。朱棣曾說過,如果不是有個好兒媳,就把太子廢了。等到被立為皇后,對朝中內外政事,她莫不周知。

    電視中仁宗時期的張氏可以稱得上是賢內助,管家是一把好手。沒有涉及到政務。人設如此吧。

    二、宣宗的順利繼位,也是張皇后精心謀劃的結果。

    仁宗在位十個月病逝,當時漢王朱高煦在圖謀皇位,張皇后果斷地採取三項措施:

    1.起草遺詔,傳位太子,安定人心;

    2.秘不發喪,嚴鎖訊息,迷惑朱高煦;

    3.派楊榮赴南京,密召太子入宮,以承大統;

    正是張皇后臨危不亂,化解了一場危機,使宣宗朱瞻基躲過了朱高煦的截殺,順利回京即位。

    三、輔政孫子英宗朱祁鎮。

    宣宗朱瞻基在位十年後也去世了,當時宮中謠傳立襄王為皇帝。張氏馬上召集諸大臣到乾清宮,指著太子哭道:“這就是新天子啊!”群臣高呼萬歲,流言才得以平息。9歲的英宗繼位。宣宗朱瞻基留下的遺招是太皇太后和皇太后輔政,其實起主要作用的是太皇太后張氏。

    她拒絕了眾臣垂簾聽政的請求,而堅持任用英國公張輔、大學士楊士奇、楊榮、楊溥,禮部尚書胡濙等五大臣輔政,只有重大難決的事,她才出面。正是張太后的明智做法,使英宗前期仍然延續著仁宣時期的繁榮穩定。

    張皇后對孃家人要求甚嚴,不許她的兄弟們干預朝政。電視劇中張克檢在互市胡作非為的行為出書胡編亂造。

    她對宦官勢力也嚴加管束,嚴禁他們干擾朝政。英宗寵信太監王振,太皇太后得知大怒,要殺了王振,英宗和大臣們苦苦求情才免了王振的死罪。“由是振終太后世,不敢預大政”,張氏在時期間,王振只能夾著尾巴做人。可惜的是張氏的一時心軟,釀成了以後土木之變的大禍。

    由上可見,張皇后為人賢慧貞靜、有謀有守,堪稱女中豪傑,歷經洪武、永樂、洪熙、宣德、正統五朝,由一個民間女子到世子妃、太子妃,再到皇后、太后、太皇太后。是一位倍受稱道的賢后。

    在電視劇裡,孫若微的輔助英宗的好多事情都是張氏作為,編劇張冠李戴了。

  • 13 # 炒米視角

    在正史中,誠孝張皇后,也就是《大明風華》中的太子妃張妍,之所以德高望重,是因為朱瞻基駕崩時,她是有實力臨朝干政的,但卻沒有肆意干政,而留下美名。所以是眾人推崇的一代賢后。

    而在《大明風華》裡,朱瞻基駕崩後,張妍強行上位,在她實際主政期間,她的弟弟張克儉在邊關殺人越貨搜刮錢財,張妍每年得孝敬銀子3000萬兩。

    所以最終邏輯是,張妍太貪財,不合適主政,最終也只有交給孫若微主政白合情合理,皆大歡喜。後續還把張妍的功績全部嫁接給了孫若微,也就將孫若微變成了劇中的完美人設了。

    其實黑化張妍的邏輯是很成問題的。

    首先,正史上張妍的確有個弟弟,不過不叫張克儉,叫張升。

    這人也沒有任何惡習,關鍵是張妍不讓外戚參政。在正史上,張妍可以干政卻未乾政,得到了歷來史學家好評。

    太后遇外家嚴,弟升至淳謹,然不許預議國事。——《明史·卷一百十三·列傳第一》

    其次,張克儉作為外戚,可謂權勢熏天,卻跑到蒙古人嘴裡搶食,不符合邏輯。

    他不跑到江南弄銀子,連嚴嵩都知道江南才是大明賦稅重鎮,在浙江搞銀子,張克儉非得跑邊關殺人越貨,物件竟然還是韃靼人。

    再次,關鍵做這買賣,每年能供應張妍3000萬兩白銀。

    3000萬兩是整個明朝歲賦都未企及的高度。退一萬步講,瓦剌有這麼多銀子,還有必要冒險犯邊麼?

    為了一個孫若微的主角光環,為她上位干政合理化,不惜先後將胡善祥、張妍等人黑出天際,只可惜論據實在站不住腳。

    還有這種大女主的戲,為了一個人卻要抹黑那麼多人,真的值得麼?幾時才能讓人心平氣和?

  • 14 # 人者仁義也

    這完全屬於《大明風華》的肆意篡改歷史。影視劇為了收視率和美化女主角可以理解,但是改變歷史的大方向,但是瞎改胡編很容易迷惑那些對於歷史不夠了解的人們,進而得出對於歷史的錯誤的看法,歷史是國家的過往,有責任的人都應該為自己國家的歷史負責。

    首先中國古代推崇儒家理學,也就是禮法,這太后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百善孝為先,孝就是皇帝對於自己母親的尊崇,朱瞻基的母親張氏地位是遠遠大於朱瞻基的老婆孫氏,作為兒媳的孫氏只有可能順從婆婆張氏的意思,根本不可能違逆張氏的旨意。

    對母親孝為重不僅是明代有反應,在中國古代一直是這樣。在春秋時期,鄭莊公的母親武姜聯合小兒子叔段要推翻鄭莊公,鄭莊公憤怒之下發誓和武姜永不相見,最後還得想辦法挖地道迎回武姜。在戰國時代,秦始皇的母親趙姬縱容嫪毐發動政變試圖消滅秦始皇,秦始皇殺死嫪毐後大怒,把母親趙姬遷居到雍城,也發誓永不相見,當時有二十七個勸諫秦始皇迎回趙姬的大臣被殺死,但是茅焦還是迎難而上說服秦始皇迎接回了趙姬。在秦漢皇帝一直是要尊奉太后,所以才有外戚亂政。唐代的武則天最後是以太后的身份取得了朝政,最後稱帝,宋代還有劉太后在宋仁宗年幼時垂憐聽政。

    所謂禮法為重,張氏作為明仁宗朱高熾的皇后,明宣宗朱瞻基的母親,明英宗朱祁鎮的祖母。在封建禮制下屬於皇族的地位最高的人,如果不能夠想象這種關係,可以看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朱瞻基母親張氏的地位就相當於榮國府的賈母史太君,而朱瞻基的老婆就相當於史太君長子賈郝的第二個正室夫人刑夫人,或者也可以比作次子賈政的正室夫人王夫人,你們是否可以看見王夫人或者刑夫人和賈母對著幹,壓制賈母的情況嗎?很顯然孫氏作為兒媳根本不可能反抗張氏。

    所以《大明風華》只是影視劇,他的改編只是美化女主角而已。在《明史》《明史紀事本末》《明實錄》等史書的記載中,朱瞻基的母親張太后一直是以一個和善的政治家面貌的出現。

    張太后在明英宗時代已經是太皇太后了,而兒媳孫氏只是太后。在明宣宗朱瞻基駕崩之時,明英宗朱祁鎮九歲,所以明英宗的遺詔裡規定由張太后,孫太后輔政處理朝政,但是在實際上的朝政處理裡以張太后為主。

    節選的明宣宗遺詔:

    夫死生常理,修短定數,惟不能光承列聖之洪業,終奉聖母皇太后之餋,中心念之,雖歿弗寧,長子皇太子祁鎮,天性純厚,仁明剛正,其嗣帝位,在廷文武之臣協心輔佐,務以安飬軍民為本,毋作聰明,以亂舊章。凡國家重務,皆上白皇太后,皇后,然後施行。

    在明宣宗朱瞻基駕崩的時候,由於明英宗才九歲年幼,皇宮之中甚至出現謠言將要立太皇太后張氏的幼子襄王朱瞻墡為皇帝。但是張太后召集大臣來到乾清宮,指著太子朱祁鎮這才是新的天子。由此確立朱祁鎮的地位。

    在明英宗年幼的早期生涯裡,國家大事主要是由太皇太后張氏做主,由三楊輔政,所以明朝這一段時間裡安然無事,張太后雖然掌握權利,但是並沒有濫用權利。《明史紀事本末》記載她教育朱祁鎮,說朝廷的命令需要讓英國公張輔,大學士楊士奇、楊榮、楊溥,尚書胡濙五人商議決策贊成之後才可以實行,朱祁鎮受命。隨後張太后召見了宦官王振,怒斥王振在朱祁鎮身邊行事時專權,想要賜死王振,當時女官拿著刀架在王振的脖子上,朱祁鎮看到之後,下跪為王振求情,大臣看到後,也只好也下跪求情,張太后無奈只好放了王振,王振在張太后在的時期收斂了很多。直到正統八年(1443年)張太后去世之後,王振的權勢才逐漸擴大。

    而且張太后對於當時無辜被廢的胡善祥,也就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一個皇后,也比較同情。在朱瞻基廢了胡善祥之後,張太后經常讓胡善祥前去清寧宮,而且在皇室內部吃飯的時候,讓胡善祥坐在朱瞻基寵信的孫氏前面。在張太后去世之後,胡善祥悲痛萬分,在正統九年(1444年)去世。

    此外張太后對於外戚張氏一族的管教也比較嚴格,不允許他們干政。嚴格執行明太祖的家訓,這一條也是比較好的,雖然明朝的皇后都選擇普通的家庭,但是靖難之役裡張氏的兄弟都在靖難之役立功,可以說情況不一樣,但是張太后還是控制了家人干政的情況發生。

    張氏一族的興起是因為張太后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被封為燕王世子妃,張太后的父親張麒由於女兒嫁給朱高熾被封為兵馬副指揮,在朱高熾擔任皇太子的時候,升遷為京衛指揮使,但是不久去世。張太后的兩個兄弟都是在靖難之役裡立過功勞的功臣。

    長兄張昶跟隨朱棣起兵攻取大寧,大戰鄭村壩,有功勞,封義勇中衛指揮同知。此後支援蘇州,敗遼東軍,到最後追隨朱高熾留守北平。永年初年官居錦衣衛指揮使,曾經有罪過被朱棣責罰,朱高熾登基後,升遷為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封彭城伯,子孫世襲。

    二兄張升在靖難之役留守北平有功,永樂十二年(1414年)跟隨朱棣北征蒙古,張升一生沒有犯過錯誤,在明宣宗朱瞻基繼位的初年,擔任左都督掌管左府事。但是之後被閒置,宣德九年(1434年)朱瞻基北征的時候,張升又被啟用掌管都督府事,到了明英宗朱祁鎮時期,楊士奇認為張升賢能,可以委任大事,但是張太后不允許。正統五年(1440年),張昶此前去世,張太后的兄弟只剩下張升,於是封張升為惠安伯,子孫世襲。

    但是張昶和張升兩人只是閒置,張太后明令兩人不可干政。兩人的一生也是就這樣閒置度過。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張升的後人惠安伯張慶臻在1644年北京攻陷後,帶著家人自焚而死。

    可以說張太后是一個政治家,修史的人對於張太后評價都很高,談遷稱讚張太后說嚴外戚之預政,裁兇閹之竊權,社稷賴以宴如。而勢不馬鄧,席不向高。“受茲介福,於其王母”,誠昭聖之謂也。《明史紀事本末》,稱讚張太后,太后賢明,有漢馬氏、宋高後風。可見張太后確實是一個好的政治家。而不是《大明風華》裡面體現的那樣。

  • 15 # 浮生若淺

    《大明風華》終歸是電視劇,為了突出女主角孫若微的主角光環,對這段歷史進行了藝術加工。而宣宗母親張氏也並非是被壓制的那個,反而孫太后才是沒有太多存在感的那位。

    明宣宗的母親張氏是明仁宗朱高熾的原配,宣宗朱瞻基的生母。洪武二十八由朱元璋親自封為燕王世子妃,朱高熾成為太子後,張氏為太子妃,到了朱高熾即位後,張氏被冊立為後。

    朱瞻基即位後,張氏被尊為皇太后。其實從明仁宗在位之時,張氏便對朝中政事很熟悉,知政事並不干預,兒子朱瞻基即位後,很多軍國大事都會聽從她的裁決。同時,張氏對家族中的人都嚴格規範他們,不許作為外戚的他們干預朝政。嚴於律己,規範外戚,令人信服。

    宣宗駕崩後,年僅9歲的孫兒朱祁鎮即位,張氏也從太后榮升太皇太后。歷經太祖、成祖、仁宗、宣宗四朝的洗禮,無疑輔佐朱祁鎮的重任自然而然落在張氏身上。她婉拒了群臣請她垂簾聽政的要求,重用英國公張輔和“三楊”,將他們作為明英宗朝的核心大臣,同時敲打王振等奸佞小人,張氏在世之時,王振等一直未能如願擅政。

    而孫氏雖然是宣宗的皇后、英宗的生母,但一來她本就是宣宗從妾室提上來的繼後,二來張氏是她的婆婆,三者張氏歷經四朝,在朝中的威望等都積威甚深,這些都是孫氏無法與之相比,更別說抗衡了。

    所以歷史上的孫氏是不可能出現如電視劇那般,壓制著宣宗生母張氏的。

  • 16 # 鬱金香137652766

    孫若微的歷史原型是孝恭孫皇后,她是因被張氏的母親彭城伯夫人看中,所以被選入宮內,之後孫皇后和明宣宗相處的過程中漸生情愫,因此兩人結為夫妻。

    《大明風華》是根據小說蓮靜竹衣的小說《六朝紀事》改編而來,主要講述的是孫若微成長故事。劇中,孫若微本是建文朝御史景清長女,後來家中遭遇變故,因此被孫愚收養。孫若微一心想要報仇,但是經過重重磨難後,她放下心中的仇恨,專心輔佐朱瞻基登上皇位。

  • 17 # 農民工歪說古今

    電視劇《大明風華》從攝像效果到服化道具都堪稱一流!尤其帝王的裝束,徹底摒棄了一身明黃,迴歸了本色——明清帝王的龍袍本就是什麼顏色都有,遠不只是明黃一種色彩!而且,皇帝也不是天天穿著龍袍,平日裡同樣會穿其他服飾。單就這一點而言,電視機《大明風華》是必須予以肯定的。

    但是,這部電視劇也同樣存在現而今所謂“歷史劇”的通病——篡改歷史。最明顯者,莫過於極力洗白孝恭章皇后孫氏(劇中叫“孫若微”)和嚴重黑化廢后胡善祥了!更讓人無語的是,景泰帝朱祁鈺居然成了胡善祥的兒子……真不知道棺材裡的吳賢妃會不會哭詐屍呢?

    書歸正傳,說一說孝恭章皇后孫氏與婆婆誠孝昭皇后張氏的關係。電視劇《大明風華》中,張氏從一開始就不太喜歡“孫若微”這個兒子自己挑選的媳婦兒!在“孫若微”成為皇太后之後,太皇太后張氏與這位兒媳的關係也不太和諧,於是便有了提問者所謂的“太皇太后張氏被太后孫氏所壓制”之說。那麼,真實歷史上這對婆媳的關係究竟如何呢?四個字——湊合著過!

    婆媳的“蜜月期”

    在電視劇《大明風華》中,“孫若微”是所謂“靖難遺孤”,她與明宣宗朱瞻基認識,純屬巧合!但真實歷史上的孝恭章皇后孫氏卻不是什麼“靖難遺孤”,也不可能是!從某種意義上講,婆婆誠孝昭皇后張氏還是孫氏的“伯樂”。

    史載,孫氏的父親是永城縣主簿,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副縣處級幹部”。張氏的母親彭城伯夫人是永城人,作為明成祖朱棣的親家母、時任皇太子朱高熾(明仁宗)的丈母孃,她回鄉自然地方官是要出面接待的。一來二去,這位彭城伯夫人便和孫氏的父親孫忠混熟了,後來還看上了孫忠聰明伶俐的閨女。於是,便將這個女孩介紹給了自己的女兒、時任太子妃張氏作“預備兒媳”。張氏見這個姑娘生得乖巧伶俐,也非常喜歡,便將這個才十幾歲的女孩留在了身邊,親自教習宮廷禮儀,準備待適齡之後嫁給兒子朱瞻基(明宣宗)為妻。對此,朱瞻基也心知肚明,二人的感情也迅速升溫,說“青梅竹馬”似乎也不為過。

    如果說張氏選擇孫氏一點私心沒有,也言過其實了。明王朝之永樂之後,多了一條鐵律——后妃及宗室配偶必須來自民間,貴族世家女子不得參選。如此一來,因為張氏的緣故受封彭城伯的張氏家族搖身一變也成了“貴族世家”,張家女子是不能參選的。換言之,張氏不能選自家人做兒媳。於是,與自家關係不錯的孫氏便成了“替代品”。說白了,張氏此舉無非還是為了鞏固張氏家族的地位和利益,遠沒有一些人所說的那麼高尚。而這,也是後來張氏與孫氏關係迅速惡化的一個大前提。

    張氏原本小算盤打得啪啪響,自己將來成為皇后、太子妃也成了“自己人”,老張家最起碼也可以顯貴三代!只可惜,張氏的老公公明成祖卻出了么蛾子。在朱瞻基大婚前夕,因為司天監的一些緣故,或許是八字不合、又或許是因為其他一些原因……明成祖直接否決了兒媳選的這個孫媳,另給孫子朱瞻基指了一個媳婦兒,就是後來的廢后胡善祥。

    明宣宗廢后,婆媳矛盾激化

    對於胡善祥這個祖父強行“攤派”的媳婦兒,朱瞻基也不喜歡。但彼時的明仁宗朱高熾只是皇太子,身邊還有兩個胞弟——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虎視眈眈,張氏和朱瞻基即便一萬個不願意也不敢公然違逆明成祖,他們別無選擇、只能接受!但後來明宣宗廢后禍根也自此埋下。

    對於張氏來說,雖然不樂意,倒也無關痛癢。但朱瞻基不幹了,他打心眼裡不喜歡胡善祥……可名分已定,朱瞻基也沒轍。洪熙元年,胡善祥成了太子妃。宣德元年,胡善祥又成了皇后,孫氏就只能屈居貴妃之位了。剛剛即位的明宣宗為了表達自己對這樁婚事的不滿、同時也為了釋放廢后的政治訊號,在冊立胡善祥為皇后的同時,違反明王朝妃嬪有冊無寶的祖制、給視為貴妃的孫氏也鑄造了一尊金寶!

    宣德二年,孫氏為明宣宗生下了庶長子朱祁鎮(明英宗),這是明宣宗的第一個兒子,之前無論胡善祥還是孫氏,生的都是女兒,而這彼時唯一的兒子也給了明宣宗絕佳的廢后理由。“無子”,多麼冠冕堂皇!“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皇位需要有人繼承,這不僅是私事,更是國之根本!可事實上呢,胡善祥已經接連生下了兩個女兒,誰敢說她就永遠生不出兒子?很顯然,這就是欲加之罪!可明宣宗就拿這“欲加之罪”無限上綱上線,硬是於宣德三年正式廢黜了胡善祥,以“母憑子貴”為由將孫氏推上了皇后的寶座。

    孫氏藉著兒子來事兒,硬是把堂堂皇后胡善祥擠兌成了“道姑”!這也讓張氏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這位兒媳了——如果哪天自己擋了這位兒媳的道,她會如何對待自己?不言而喻!自此,張氏對孫氏的態度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急轉彎,開始有意無意地壓制孫氏的氣焰。史載,胡善祥被廢之後,婆婆張氏時常召其到自己宮中居住。更嚴重的是,這位張太后在宮中設家宴時,硬生生將廢后胡善祥安排坐到了時為皇后的孫氏上首!張氏的態度已經非常明確了——我只認胡善祥這個兒媳,你孫氏永遠都是妾!孫氏心中一萬個不痛快,可張氏是皇帝丈夫明宣宗的親媽,她不痛快也沒轍!在張氏的庇護下,胡善祥雖然被廢,日子過得卻不算淒涼。

    明英宗即位,婆媳“湊合著過”

    宣德十年,四十歲還不到的明宣宗駕崩,孫氏的兒子朱祁鎮成了皇帝,孫氏也水漲船高成了皇太后。或許有人要說了,那孫氏還不得擠兌死婆婆張氏啊?還真不至於。為什麼?因為孫氏雖然成了皇太后,可張氏比她“級別”更好,人家是太皇太后!更重要的是,你是皇帝的親媽不假,可人家也是皇帝的親奶奶呀!誰也不比誰差。

    而且,明王朝和眾多朝代有一個最大的不同,“後宮不得干政”執行得還是比較到位的。無論太皇太后還是皇太后,都沒有理所當然替代皇帝行使皇權的權力,不存在“垂簾聽政”“臨朝稱制”之說!加之輔政的“三楊”是明仁宗時期的舊臣,與張氏關係更加親近。所以,遇到內閣無法解決的問題,最終拍板決定的依然是太皇太后張氏。但張氏也僅僅擁有拍板權而已,說白了就是有否決權,卻沒有決策權、更沒有執行權。什麼意思呢?內閣定好大方案,張氏只能決定同意與不同意,卻不能直接干預內閣和“三楊”的具體工作!這是一種相互制衡,為的就是防止皇權旁落。一旦明英宗成年,收回權力順理成章。至於孫氏,也只能乾瞪眼,沒轍!

    在這段時期裡,張氏與孫氏的關係非常緊張,但也沒有徹底撕破臉,用標題中的那四個字再貼切不過了——“湊合著過”。張氏這個太皇太后擠兌不了孫氏這個皇太后,孫氏這個皇太后想擠兌張氏這個太皇太后也基本不可能……在婆婆張氏的庇廕之下,廢后胡善祥的日子過得倒也愜意。

    正統七年,太皇太后張氏駕崩。孫氏多年媳婦終於熬成了婆,可架不住兒子明英宗長大了,皇帝自己親政了,她依舊啥權力也沒撈著……所以說,電視劇《大明風華》中皇太后“孫若微”替皇帝批摺子的戲純屬子虛烏有,別太當真。張氏也不像電視劇中那麼軟弱,這位太皇太后還是相當強勢的,她在世期間,後來的權宦王振也不敢造次、只能老實本分做人!最後,孫氏只能把氣撒到胡善祥頭上。在張氏去世的第二年,胡善祥因為悲傷過度也去世了。孫氏將對婆婆的種種不滿全都發洩到了已故的胡善祥身上,對於這位曾經的皇后,孫氏只給了她一個嬪御等級的葬禮!也足見孫氏的“小肚雞腸”了,她可遠沒有電視劇《大明風華》裡的“孫若微”那麼大度!自此,孫氏與婆婆張氏的恩恩怨怨也劃上了一個不算太圓滿的句號……

    綜上所述,真實歷史上的誠孝昭皇后張氏遠不像電視劇《大明風華》裡的那位那麼“軟弱可欺”,這是一個非常強勢的女人!從某種意義上講,不是孝恭章皇后孫氏壓制張氏,而是張氏一直壓著孫氏!電視劇中徹底將二人的地位顛倒了。正是因為有了強勢的婆婆張氏,胡善祥被廢之後才能順風順水一直活到了正統八年。如果沒有張氏,可以想象,胡善祥的結局恐怕未見得比清高宗廢后納喇氏好多少……從頭至尾最可憐的是胡善祥,一直為命運所裹挾、身不由己,根本不像電視劇《大明風華》裡那麼“腹黑”。

  • 18 # 音樂小妖

    在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大明風華》當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囂張跋扈的孫氏,不要說身為皇后的胡善祥了,就連明宣宗的母親張氏也被其穩穩的壓了一頭,難道說歷史上的孫氏如何強大嗎?

    只能說電視劇就是電視劇,跟所謂的歷史南轅北轍,在真實的歷史當中孫氏壓制明宣宗的母親,你們怕是想多了吧。

    張家老太太的能力就好像《如懿傳》當中的甄嬛一般,屬於退下來的上界冠軍,如果不是朝堂的穩定,直接讓孫氏明白什麼叫真正的宮鬥。

    明宣宗不喜歡胡善祥,這個大家都知道,而且在歷史當中胡善祥可沒有能力跟孫氏鬥個你死我活,而是開場三秒就喊了投降。

    理論上一個被廢掉的皇后,還能有多大的權勢,此時張老太太出手了,利用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手段,愣是讓孫氏拿胡善祥一點脾氣也沒有。

    明明是一個被廢掉的皇后,卻在某種程度上直接成了太皇太后,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來張老太太的手段,而孫氏跟張老太太根本就沒得比。

    但是我們要明白一件事,電視劇講究的是什麼?就是收視率,就是所謂的播放量。

    如果我們拿著正史來說事,哪麼所謂的《大明風華》可能就沒法演了,要知道在影片當中孫氏可是主角之一。

    這麼一個舉足輕重的主角,真要放在正史當中連個配角都算不上,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呢?

    可能這部影片才出場三秒就舉白旗了吧,所以為了讓影片看起來有爭議性,看起來更符合大家看熱鬧的心情。

    所以孫氏就開始變得強大了起來,鬥天鬥地斗大明,反正就沒有任何事能難倒我們的孫氏。

    胡善祥要跟孫氏爭寵,明明不應該出現的事,現在有了,為了劇情,為了讓吃瓜觀眾看起來更爽一些,所以大家就不要較真了。

    當然了也有某些朋友們,實在是看不下去了,認為這部影片褻瀆了自己心目當中的大明王朝,對於這樣的朋友,我們只能說你可以翻出自己的正史好好的再讀上三五遍。

    畢竟影片跟正史是兩種不同的風格,你非要拿到一起來較真就有點過分了。

    就好像《如懿傳》當中的甄嬛一樣,這要是放《在甄嬛傳》當中,這就是主角,這就是好人,皇帝就是一個大豬蹄子,而甄嬛就是無辜的。

    可是在《如懿傳》當中,甄嬛就成了一個老謀深算的陰謀家,在暗中各種的下黑手,可以說從頭到尾甄嬛都是一個黑心的老毒婦。

    正是因為甄嬛的指派,所以小可愛死了,後宮當中因為直接或間接死在甄嬛手中的妃子並不在少數。

    所以最終的問題,只能說吃瓜觀眾跑錯了片場而已。

    在真正的歷史當中,胖太子為何能得到朱棣的認可,明明朱高煦更像朱棣,就是因為張老太太的存在,首先張老太太生了一個聰明的孩子朱瞻基。

    其次張老太太用自己的方式周旋於權力的中心,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慢慢的改變著朱棣的想法,最終讓自己的老公成為了大明的天子。

    原本被張老太太看好的胡善祥被廢掉了,可是她卻在張老太太的幫助下,直接成為了累似於太皇太后一般的身份地位,讓孫氏恨的咬牙切齒卻又無可奈何。

    哪怕等張老太太死後,依然沒有人敢拿胡善祥來說事,這說明了什麼,這才是真正的虎死威尤在,哪怕張老太太已經掛了,可是她定下來的規矩依然無人敢改變。

    用我們現代很流行的一句話就是“你大爺永遠是你大爺”,所謂的孫氏不要說壓制張氏了,能小心翼翼的不被對方順手給撥掉就已經燒高香了,還指望跟對方平起平坐,你不會是沒睡醒吧。

  • 19 # 九頭鳥漫談文史

    歷史上的明仁宗朱高熾的皇后,明宣宗朱瞻基的母親誠孝張皇后,也就是《大明風華》中明英宗朱祁鎮繼位後的張太皇太后可不是孫太后能壓制的,在後宮中的威望以及百官中的威望都是遠遠超過孫太后的。

    明宣宗朱瞻基臨終時留下遺詔:“凡國家重務,皆上白皇太后、皇后,然後施行”,也就是給予了張太后和孫太后同樣的權力。

    可在有謠言說應該立個長君,而不是讓明宣宗僅9歲的兒子朱祁鎮繼位時,是張太后站出來保朱祁鎮繼位:“宣宗崩,英宗方九歲,宮中訛言將召立襄王矣。太后趣召諸大臣至乾清宮,指太子泣曰:“此新天子也。”君臣呼萬歲,浮言乃息”,朱祁鎮的生母孫太后可沒這個威望。

    並且因為朱祁鎮年幼,百官還主動請張太后垂簾聽政,只不過被她拒絕了,可到“土木堡之變”後,當時張太后已死,只剩下孫太后,需要再次在長君和幼君中間選擇時,百官卻堅決要立長君,沒有說讓幼君繼位,孫太后垂簾聽政,有形勢危急的原因,也有百官不看好孫太后的原因。

    所以張太后是不可能被孫太后壓制的,也不僅僅是威望不能比,張太后的輩分也擺在那,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時,堅決廢掉原配皇后胡善祥,把孫氏扶正,可張太后在無法讓兒子回心轉意的情況下,就敢公開照顧廢后胡善祥,吃飯時讓胡善祥坐到已經是皇后的孫太后前面,孫太后還拿她沒辦法,除了鬱悶就只能鬱悶:

    張太后憫後賢,常召居清寧宮。內廷朝宴,命居孫後上。孫後常怏怏。

    史書上對兩人的評價也是截然相反的,這代表著文武百官對待兩人的態度,一個是尊敬,一個是鄙視,就算是這兩位太后都願意處理朝政,百官也只會配合張太后,而不會配合孫太后,至於《大明風華》中的描述,畢竟是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湯唯飾演的孫太后畢竟是主角,需要有主角光環,所以一定是厲害的,不要太當真。

  • 20 # 古曲古風

    事實恰恰相反,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來看一下張皇后的人生軌跡,然後就明白了。

    明宣宗朱瞻基生母誠孝張太后一生有三個重要的身份:明仁宗皇后、明宣宗皇太后、明英宗太皇太后。所以孝誠張太后是明朝歷史上第一位皇太后,同時也是第一位太皇太后,是一位歷史上了不起的女性,可謂是“女中堯舜”。

    明憲宗中宮皇后—誠孝張皇后

    張氏的父親是時任京衛指揮使張麒,明成祖朱棣洪武二十八年,張氏被封為世子妃,永樂二年晉封太子妃。張氏自幼受家庭影響,知書達禮,所以一進宮就受到了婆婆徐皇后和明成祖朱棣的歡心張氏很善於處理婆媳關係,也恪守婦道,對朱棣和婆婆徐皇后孝順有加。張氏的溫順賢惠讓朱棣和徐皇后對一向不看好的太子朱高熾也慢慢改變了看法。

    張氏是個聰明的女人,丈夫朱高熾被立為太子之後,明成祖朱棣曾一度打算廢掉朱高熾改立頗為受寵的次子漢王朱高煦,張氏看在眼裡,從中盡心周旋,用自己的孝心打動了朱棣“事成祖及仁孝皇后甚謹重,得仁孝心”,使得朱棣漸漸打消了廢朱高熾的念頭,事後得到了朱棣的讚賞“新婦賢,他日吾家事多賴也”。從此,張氏頗受重視,徐皇后也讓她幫自己一起打理六宮事務。

    可憐仁宗朱高熾在位僅僅八個月就駕崩了,同時張氏的皇后之位也就當了不到一年就結束了。可以說,沒有聰明孝順的張皇后,朱高熾就當不了皇帝。

    明朝第一位太后—明宣宗皇太后

    明仁宗朱高熾駕崩,事發突然,此時皇太子朱瞻基遠在南京為祖先祭陵,一時無法快速趕回繼位。同時在山東樂安就藩的漢王朱高煦覬覦帝位已久,並且在得知仁宗駕崩之後,預謀在太子朱瞻基回京繼位途中設伏截殺。

    局勢一下緊張起來,情形十分邪惡,此時的張皇后表現的沉著冷靜,為了保證皇位不會旁落他人,張皇后採取了採取了兩個措施:1.命內閣起草先帝遺照,讓太朱瞻基繼位名正言順;2.先後派太監海壽、內閣首輔楊榮出京迎接太子並加以保護。朱瞻基繼位後,尊張皇后為皇太后,張氏就成功了大明歷史上第一位皇太后。

    張太后輔政但不幹政,時常勉勵前朝舊臣,囑咐他們要以國事為重,好好輔政新君,而且親自教導宣宗朱瞻基要親民愛民的為君之道,並嚴格要求自己的家人恪守本分,不許干預朝政。宣宗朱瞻基對母親張太后也是頗為孝順,每每收到各方進貢貢品,他總是第一時間先給張太后送去,以表孝心。

    明宣宗因為寵愛孫貴妃,就以胡皇后無子為由將其廢黜,張太后為人心善,特別憐憫她,對其照顧有加,經常召她到自己的宮裡安慰她,與她寬心,每每宴會的時候張太后還讓胡皇后座在孫皇后上位。

    從這裡可以看出,是孫皇后受到張太后的壓制,而不是《大明風華》中那樣孫皇后處處打壓張太后。

    明朝第一位太皇太后—明英宗太皇太后

    一生寵愛孫皇后的朱瞻基在位11年就匆匆離世。

    宣宗駕崩後,考慮到太子朱祁鎮才剛剛9歲,無法擔當治國大任,張太后最開始打算立襄王朱瞻墡為帝,但此舉遭到了內閣“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等人強烈反對。為了朝局穩定張太后決定擁立太子朱祁鎮繼位。於是召集文武百官到乾清宮集合,指著太子朱祁鎮哭著說:“此新天子也”。太子朱祁鎮遂繼位登基,史稱明英宗。

    英宗即位後,張太后被尊為太皇太后,成為了明朝歷史上第一位太皇太后,尊母親孫皇后為皇太后。實際上孫太后(孫若微)的能力和威望和張太皇太后相差甚遠,所以英宗初期輔政任務基本沒孫太后什麼事。而明宣宗朱瞻基對自己媳婦孫皇后的能力水平是非常清楚,所以他在遺詔裡還特意宣告:“大事白皇太后”。

    明英宗繼位不久,朝中大臣便紛紛上書要求張太皇太后垂簾聽政,太皇太后以太祖皇帝祖訓“後宮不得干政”為由拒絕。隨後任命英國公張輔,內閣大學士楊士奇、楊榮、楊溥和禮部尚書胡濙五人為輔政大臣,從而形成了五大臣輔政的局面。雖然張太皇太后深處後宮,沒有垂簾聽政,但朝中大事的決定權一直握在手裡。

    張太皇太后重用賢臣,嚴令家人不得參政,並大力限制宦官權力膨脹,時不時的將英宗心腹太監王振叫到面前嚴加訓斥,還曾一度想除掉他,因英宗再三求情,王振才保全了性命。張太后輔政而不幹政,同時加強內閣的職權,讓內閣的作用達到了最大發揮。

    張太后歷經的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三朝18年盡心輔佐三代皇帝,對明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由其主導下的“仁宣之治”更是為世人稱頌。如此優秀的張太后怎麼會受到孫太后的壓制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有沒有哪一本書讀過後收穫很大,想要強烈推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