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小聰歷史客棧

    在最近熱播的《大明風華》電視劇中,明宣宗母親張氏,被演繹成一個整天沒事叨叨看似沒有什麼正事兒的角色,處處受到兒媳婦壓制,在孫氏成為皇太后以後,太皇太后張氏和兒媳孫氏的關係很緊張,那麼在歷史上,張氏真的被孫氏所壓制嗎?張氏在《大明風華》中才華和政治才幹非常一般,一直被兒媳孫氏所壓制,但是真實的歷史上,張氏的政治才幹絕對不一般。

    明宣宗朱瞻基母親張氏是朱高熾的原配妻子,洪武二十八年封為燕王世子妃,永樂二年進封皇太子妃,朱高熾繼位後,冊立為皇后,雖然朱高熾是位賢明的君主,勤於政事,但是因為身體不好,在位不足一年時間就駕崩。

    宣德元年,朱瞻基登基後,張氏被尊為皇太后,也是明代第一位皇太后,當時軍國大事大多聽命於張氏,聽從她的裁決。

    宣德九年,朱瞻基駕崩,年僅三十八歲,當時皇太子朱祁鎮才九歲,還是個孩子,當宮中訛傳新皇帝為襄王時,張氏馬上主持召集眾位大臣來乾清宮,對眾人說新天子為自己的孫子朱祁鎮,平息了流言,朱祁鎮得以成功登基。

    朱祁鎮登基後,遵從明宣宗遺詔,凡是朝政大事都要奏請張氏才可以施行,作為朱祁鎮祖母,張氏被尊為太皇太后。

    當時的張氏等於領導了一個事實上的攝政團,由於當時朱祁鎮年幼,張氏作為太皇太后便成為實際上主掌朝政的人。

    當時很多大臣請求張氏垂簾聽政,但是張氏卻說不要破壞祖宗規矩,並沒有垂簾聽政,而是委任了得力的輔佐大臣來共同處理朝政事務。她寬廣的胸懷以及政治能力,讓文武百官敬佩不已。

    在張氏在世期間,她一直壓制朱祁鎮身邊的太監王振,一直等到正統七年十月,張氏去世後,王振才專橫起來。

    張氏在明代諸多后妃中頗為精明能幹,她不僅處理朝政得當,還經常提醒百官要體恤百姓疾苦,張氏知書達禮,重用老臣,在她的攝政下,她重用張輔、胡濙、楊士奇、楊榮、楊溥五大臣輔政,使得正統初年的朝政相對清明,百姓得以安居樂業。

    綜上所述,歷史上的張氏並沒有被孫氏所壓制,相反,張氏在世期間,一直參與政治決策,是明代第一位皇太后以及第一位太皇太后,在朝廷中,是人人稱讚的賢后,取得了最受人尊敬的地位,孫氏和張氏相比很渺小,但是電視劇中很多歷史上張氏太皇太后的政績卻被挪給了孫氏,可能這就是主角光環吧。

  • 22 # 薛白袍

    張氏被孫若微壓著嗎?電視劇我還沒看,但是如果這麼演,編劇導演高興就好唄,胡善祥都能黑化,黑一個張氏也就不奇怪了。

    《大明風華》越來越像一個大女主劇了,不過這部劇如果在片頭來個大印,刻上四個大字“不是歷史”我覺得更完美了。

    說說張氏吧。

    她的資歷很老,朱元璋還活著的時候就被封為燕太子妃,朱棣奪位成功後被封為太子妃:

    洪武二十八年封燕世子妃。永樂二年封皇太子妃。

    朱高熾即位後,身體不是很好,朝廷大師都是他這媳婦張氏幫著料理,可以說她當了大明王朝多半個家業:

    及立為後,中外政事,莫不周知。

    所以張氏的資歷之深,不是孫皇后能望其項背的。

    朱瞻基即位之初,帝國還要靠他老媽來撐著:

    宣德初,軍國大議多稟聽裁決。

    張氏這人和慈禧武則天不同,沒有權力慾,把兒子扶上馬送了一程,帝國走上正軌後他她也就不再過問政事了。

    孫氏皇后之位是宣德帝坐穩皇帝位後,幫她從胡善祥哪兒搶來的,張氏不問政事,對兒子這次婚變雖然不滿,但是也沒說什麼。

    宣德對孫氏可謂寵愛有加,宣德對他媽怎樣呢?

    一句話,宣德是二十四孝好兒子。

    只要有什麼好玩的好吃的東西,宣德第一時間都先給他媽送去,外出踏青祭祖時,皇后嬪妃都得圍著太后伺候著,宣德親自給老媽駕車。

    宣德雖然廢了胡善祥,但是張太后對這個兒媳婦很心疼,舉辦家宴時胡善祥排位都在孫皇后前面,孫皇后暗自生氣,但是一聲也不敢吭,自己暗自生氣而已。

    可見張太后可以壓著孫皇后打,而不是如電視劇般,孫若微壓制張太后。

    甚至明英宗即位,都是靠張太后的一言定鼎。

    朱瞻基死時36歲,朱祁鎮9歲,當時朝廷有兩個意見一個是立皇帝的兒子,一個是立襄王朱瞻墡,朱瞻墡也是張太后的嫡子,以賢明著稱,如果按照慈禧的尿性大約就會立襄王了,這樣自己就可以繼續垂簾聽政。

    但是張太后對權利沒有興趣,她直接把眾大臣招到乾清宮,指著九歲的朱祁鎮,哭著說:

    “此新天子也。”

    以張太后當時的威望,她即使想立襄王,大約也是一句話的事,立了襄王大約孫氏的太后也就沒希望了。

    朱祁鎮在位的前七年,朝政其實是由奶奶張太后和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主持,這時候孫氏對朝政根本插不上嘴。

    後來煊赫一時,慫恿明英宗御駕親征的大太監王振,在張太后活著的時候,一直都是夾著尾巴做人的,不敢造次。

    王振雖寵於帝,終太后世不敢專大政。

    王振後來權傾一時,恰恰是在張太后死後,這時候孫皇后已經是孫太后了,但是她卻無法抑制王振尾巴翹到天上去這事兒。

    張氏死後七年,王振慫恿明英宗御駕親征瓦剌,導致土木堡之變爆發,大明王朝差點提前開啟南明。

    孫氏眼睜睜看著自己兒子出征被抓,遠看著看著監國的朱祁鈺登基當上皇帝,甚至想讓自己孫子朱見深當太子都不可得,作為一個母親她只能給自己遠在漠北的兒子送去點衣服。

    那些年在皇宮,她大約也經歷了人情冷暖。

    經歷大變後,孫氏逐漸成熟起來,人只有經歷了事兒,才會成長,英宗還朝後被囚禁,孫氏在暗中培植力量,等待著一個機會。

    所以,電視劇中孫氏壓制張太后這事兒歷史上是不存在的,她沒那個能力和實力和張太后叫板,甚至孫氏在當上太后以後很長一段時間對政事都是不太關心的,土木堡之變後她才蛻變的越來越成熟。

    這時候張太后已經去世十幾年了,也許在處理一些事情時孫氏會下意識想想自己婆婆當年是怎麼辦的。

  • 23 # 別酒流年

    張氏說:我是婆婆,這個家還是我說了算。

    孫氏說:婆婆說的對,兒媳悉尊聽便。

    婆媳關係自古就難相處,但古代十分講究三綱五倫,長幼有序,女子更是講三從四德,所以古代婆媳關係不像今天這麼突出,一般情況下都是兒媳順從婆婆,所以電視劇《大明風華》的情節設定是錯誤的,可以說是相反的。

    我沒有完整的看完《大明風華》,不知道里面的張氏、孫氏是何人設,我們就來說說真實的歷史當中的張氏和孫氏。

    張氏,名不詳,河南永城人張麒之女。憑藉女兒的富貴,張麟獲得了京衛指揮使的職位,張氏之母獲得彭城伯夫人稱號。

    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高熾被立為燕王世子,同時封張氏為燕世子妃。明成祖永樂二年(1404年),又冊為皇太子妃。

    關於張氏,歷史評價極高。張氏孝謹溫順,教子有方,侍奉朱棣夫婦盡心周到,很得朱棣與徐皇后的歡心。

    我們知道朱高熾身體肥胖不善騎射,這在尚武的朱棣眼裡減分不少。但是朱棣又十分欣賞張氏和朱瞻基,最終仍將大位傳給了朱高熾,這裡面不得不說有張氏的功勞在裡面。

    朱高熾繼位後,張氏被封為皇后。在皇后位上,張氏盡心盡力幫助朱高熾,對於朝中內外政事,莫不周知。同時,張氏又謹遵朱元璋祖制,既不干涉朝政,也能很好的約束孃家人。

    張氏當皇后後,兄長張昶官至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封彭城伯;張升官至左都督,掌左軍都督府事,封惠安伯。可以說張氏這兩位哥哥位高權重(明朝五軍地位極高,這二人掌管兩軍),但張氏總是對其諄諄教導,約束他們的行為。當時張氏族人在朝中名聲極佳。

    朱高熾死後,朱瞻基當了皇帝,張氏成為皇太后。朱瞻基和母親的關係可以說是母賢子孝的模範。

    任何事情,朱瞻基都會向母親稟報,番邦進貢的奇珍異寶,朱瞻基都會先送到張氏宮中。

    朱瞻基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對於民間疾苦了解甚少,張氏則有機會就讓朱瞻基接觸普通百姓,教導朱瞻基應該以民為重。

    朱瞻基死後,關於皇位繼承人,朝廷有一些傳言,說繼位的可能是朱瞻基之弟襄王朱瞻墡。雖然都是自己的兒子,但為了朝廷安穩,升級為太皇太后的張氏召集諸臣到乾清宮,指著太子朱祁鎮哭道:“這就是新天子啊!”從而平息了流言,穩定了人心。

    朱祁鎮當皇帝時只有九歲,而且朱瞻基遺詔中說“凡國家重務,皆上白皇太后、皇后,然後施行”,因此群臣上表要求張氏垂簾聽政。張氏仍然以祖製為由拒絕了這個提議,仍然重用洪熙、宣德時期的大臣。

    同時,張氏嚴格限制以王振為首的朱祁鎮親信太監。《明史》記載:“每數日,太后必遣中官入閣,問施行何事,具以聞。或王振自斷不付閣議者,必立召振責之。”

    可以說張氏在世時,保證了正統朝的安穩。可惜正統七年(1442年),張氏去世了,同時內閣三楊不在了,再也沒有人能夠限制王振了。王振開始擅權專制,從而導致了土木堡之變。

    明朝著名史學家何喬遠評價張氏“當宣英之際,可以預政而不預政,視漢唐女主何如哉”。將張氏和漢朝呂雉、唐朝武則天相比較,可見張氏之明,可以說“仁宣之治”有很大的功勞應該歸於張氏。

    說完張氏,再來說說孫氏。

    孫氏的入宮很有戲劇性。孫氏是山東鄒平人,但其父孫忠在河南永城當縣丞主簿,因而結識了張氏孃家。前面說的張氏的母親彭城伯夫人十分喜愛長相俊俏的孫氏,於是數次入宮和女兒張氏吹風,要將孫氏選入宮給外孫朱瞻基當媳婦。

    當時朱瞻基已經有了胡善祥,但張氏架不住母親的軟磨硬泡,將孫氏接入宮內親自撫養,當時孫氏只有十幾歲。從這一點來看,要說孫氏壓制張氏純屬瞎扯。

    孫氏開始只是朱瞻基的妃子,胡善祥是皇后。但胡善祥不懂得討巧,於是朱瞻基廢了胡善祥改立孫氏。

    這一點令皇太后張氏不滿,平時對廢后胡善祥十分照顧,家宴上,張氏都讓胡善祥坐在孫氏之上。這一點來看,張氏有打壓孫氏之意。

    在張氏活著的這些年裡,孫氏並無露臉機會,無非是安安靜靜做個好兒媳。

    張氏死後,孫氏以皇太后之尊不能節制以王振為首的司禮監,不能不說孫氏在理政方面差張氏太多了。

    孫氏露臉的機會是北京保衛戰和奪門之變。

    土木堡之變後,也先順勢南下打到了北京城,在滿朝大臣主張遷都的情況下,孫氏力排眾議採納了于謙等人的建議,立非親生子朱祁鈺為帝,集結軍隊保衛北京。

    後來朱祁鈺軟禁朱祁鎮,廢掉朱祁鎮之子朱見深太子身份,孫氏則以皇太后的身份保護了兒子孫子,維護了明朝大局的穩定。

    朱祁鈺病重將死,孫氏又支援了石亨等人的奪門計劃,令朱祁鎮重新登基。

    朱祁鎮重新當皇帝的這段時間,還算是勵精圖治,聽信納諫,仁儉愛民,而且在孫氏的督促下,朱祁鎮廢除了流行數千年的殉葬制度,這不得不說是大功一件。

  • 24 # 漫步史書

    看了《大明風華》以後,我腦子裡面就剩下一句話,千萬別把小說(電視劇)當做歷史看。之前就已經有人議論,說“孫太后”搶了“張太后”的戲份,我一看,不但搶了戲份,甚至還憑空加了不少戲份。歷史上的張太皇太后,可沒有這麼蠢啊!張太皇太后,洪武二十八年,是燕王世子妃;永樂年間,是太子妃;洪熙年間,是皇后;宣德年間,是皇太后,正統年間,是太皇太后。實際上在兒子朱瞻基繼位之前,張太皇太后基本上不涉及朝政,史書記載:莫不周知。朱瞻基繼位為宣德帝以後,凡是朝中大事,都要想母親請教,有什麼好東西也要先給母親。孫子朱祁鎮繼位以後,張太皇太后才開始攝政。正統初年,朝局動盪,是張太皇太后指著朱祁鎮說:此乃天子,才穩定了人心。大臣請求張氏垂簾聽政,張氏拒絕,理由是:不要破壞祖宗之法。處理朝政時,朱祁鎮面西站立,張氏居中而坐,對宦官王振,張太皇太后在位期間,多有壓制,使得正統十四年之前,大明王朝的國力蒸蒸日上。回過頭說孫太后,實際上史書上記載雖然性情溫良恭順,但民間風評普遍不高。一、朱祁鎮非孫太后親生子,而是謀奪胡皇后的兒子,導致了胡皇后因此而被廢。二、宣德、正統年間,一直都是張太皇太后掌權,孫太后幾乎插不上話。三、孫太后的政治水平不是很高。正統九年,張太皇太后去世。正統十四年,朱祁鎮率領20萬大軍北伐,臨行前為了徵求孫太后同意,立朱見深為太子,郕王朱祁鈺為監國,因此而釀成朝局動盪。朱祁鎮被俘,孫太后在大臣請求下,立朱祁鈺為帝。景泰八年正月十七,孫太后應群臣請求,下懿旨使得朱祁鎮奪門之變,宮廷血案。由此可見孫太后的政治水平很低,兩次在大明王朝危亡的時刻,都是受到大臣的慫恿之下才做出的選擇。而且朱祁鎮被迎回以後,孫太后對於囚禁南宮的兒子,絲毫沒有搭救的能力,由此也可見,她本身對朝堂根本就沒有掌控能力。另外還要說的一點就是,北京保衛戰,是于謙的功勞,結果卻全都推到了孫太后的身上。想想這部電視劇,幾乎把不該黑的人,全部都黑了個遍。

  • 25 # 燈籠籠罩吖

    張氏才是真正的掌權太后,輔佐仁宗宣宗英宗三代君主,而孫太后實則後宮普通女子一名,可以說在政治上毫無建樹,唯一存在的一個方面是英宗被俘,以太后之名發懿旨請代宗繼位,實則是大臣意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有沒有哪一本書讀過後收穫很大,想要強烈推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