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有人說他是英雄,有人說他只是時勢的產物~你怎麼看?
16
回覆列表
  • 1 # 樞密院新聞

    袁崇煥的爭議袁崇煥的事蹟、評論幾百年來一直爭論不休,正如孟森在《明本兵梁廷棟請斬袁崇煥原疏附跋》中提及,明末時期歷史記載十分混亂,即使是與其耳目相關的人,其恩怨糾葛也尤其複雜。其中,主要爭議的集中點是袁崇煥殺死毛文龍、是否背叛明朝政府等。

    被稱為明末清初五大學者之一的朱舜水參加過“反清復明”的活動,在他的著作《朱舜水集》裡,將袁崇煥稱為“賣國賊”。明末將領徐石麒也認為,袁崇煥表面上主戰,而實際上是想主和,甚至以擒殺毛文龍的方式取信於清廷。

    清朝學士張廷玉在撰寫《明史》時認為袁崇煥殺毛文龍是“妄殺”,計六奇在《明季北略》裡認為袁崇煥雖然死的冤,但是他列十二條罪狀殺毛文龍,如同秦檜以十二道金牌殺岳飛一樣。

    清乾隆皇帝覺得袁崇煥的死值得憐憫,民國初年,梁啟超在《袁崇煥傳》中對袁崇煥大加讚賞,認為他是能影響國家安危、民族興亡的人。1952年,北京市進行大規模的改造城市建設時,葉恭綽等聯名上毛澤東,請求保護袁墓,毛澤東在回覆中稱袁崇煥為“明末愛國領袖”。

    袁崇煥因為行事作風的問題,曾經讓器重他的孫承宗大為震怒,擒殺毛文龍也是袁崇煥擅自主張。他的同事王在晉認為袁崇煥雖然死於國法,但是他的功勞不可淹沒,但同時,他也認為袁崇煥的死是自取滅亡。

    《劍橋中國明代史》稱:“他(崇禎皇帝)相信了謠言,於1630年9月22日在北京殺了他最有才能的將領袁崇煥。”袁崇煥簡介

    袁崇煥(1584年-1630年),字元素,號自如,廣東東莞人,祖籍廣西梧州。於萬曆十二年(1584年)四月二十八日出生於廣東東莞石碣鎮水南鄉,年十四隨祖袁世祥,父袁子鵬遷至廣西藤縣(一說出生於廣西布政使司梧州府藤縣北門街)。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明末著名軍事家、民族英雄、抗清(後金)名將。多次以少敵多擊敗強敵,先後取得了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京城保衛戰(廣渠門大捷、左安門之捷、南海子襲營)等勝利,一生無一敗績,被皇太極稱為十五年來從未有過的勁敵。己巳之變,後金實施反間計,最後被崇禎帝以通敵謀叛之罪磔殺。如今,在斬帥和袁崇煥最後是否死於反間計的問題上,尚存在不同看法。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煥中三甲第四十名,賜同進士出身,授福建邵武知縣。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袁崇煥被朝廷任命為福建邵武知縣。邵武(今福建省邵武市),位於福建西北部,武夷山南麓,瀕臨閩江支流富屯溪,為“八閩屏障”。

      袁崇煥在邵武知縣任上的重要事蹟,流傳下來的主要有五件:

      第一,救民水火。《邵武府志》記載:袁崇煥“素(qiáo)捷有力,嚐出救火,著靴上牆屋,如履平地”。

      第二,處理冤獄。《邵武府志》記載“明決有膽略,盡心民事,冤抑無不伸”。

      第三,關心遼事。夏允彝《倖存錄》記載:袁崇煥“為閩中縣令,分校闈中,日呼一老兵習遼事者,與之談兵,絕不閱卷”。袁崇煥瞭解遼東邊事,為後來的軍旅生涯,做了初步的準備。

      第四,聚會奎英。袁崇煥企盼做一番大事業,就要聯絡、組織志同道合者,為共同理想而奮鬥。袁崇煥在邵武招納的軍人如羅立,後在固守寧遠之戰中向城北後金軍大營,燃放西洋大炮,一炮發中,“殲虜數百”。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第五,題辭高塔。袁崇煥在邵武為民救火、處理冤獄、關心遼事、聚會奎英的文物標誌,是他題寫塔名的聚奎塔。

      塔額中題“聚奎塔”三個字,陰文,顏體,行楷,舒朗,蒼勁,剛挺,圓渾,流暢。這方題刻,字跡清晰,完好無損,是至今袁崇煥留下惟一可信的極為珍貴的墨跡與文物。

      邵武知縣袁崇煥任職不久,遵照朝廷的規定,於天啟二年(1622年),到北京朝覲,接受朝廷的政績考核。他利用在京的時機,察視邊塞,瞭解形勢,為遼事進行準備。

      此時遼東形勢,已經越來越危急。遼東經略王在晉分析當時關外形勢道:“東事離披,一壞於清、撫,再壞於開、鐵,三壞於遼、沈,四壞於廣寧。初壞為危局,再壞為敗局,三壞為殘局,至於四壞——捐棄全遼,則無局之可布矣!逐步退縮之於山海,此後再無一步可退。”意思是:明朝先失陷撫順、清河、開原、鐵嶺、遼陽、瀋陽,又失陷廣寧,丟棄全遼,無局可守。《明史》記載:自努爾哈赤攻陷撫順以來,明朝在遼東的總兵官,陣亡者共14人:撫順則張承胤,薩爾滸之戰則杜松、劉、王宣、趙夢麟,開原則馬林,瀋陽則賀世賢、尤世功,渾河則童鍾揆、陳策,遼陽則楊宗業、梁仲善,廣寧則劉渠、祁秉忠。天啟帝驚慌失措,抓住首輔葉向高“衣袂而泣”。京師朝野官員,談敵色變。張岱在《石匱書後集》中說:“時廣寧失守,王化貞與熊廷弼逃歸,畫山海關為守。京師各官,言及遼事,皆縮朒不敢任。崇煥獨攘臂請行。”

      袁崇煥在這個明朝關外局勢空前嚴重的態勢下,單騎出關,巡視形勢。《明史·袁崇煥傳》記載:

      天啟二年正月,朝覲在都。御史侯恂請破格用之,遂擢兵部職方主事。無何,廣寧師潰,廷議扼山海關,崇煥即單騎出閱關內外。部中失袁主事,訝之,家人亦莫知所往。已,還朝,具言關上形勢。曰:“予我軍馬錢穀,我一人足守此!”廷臣益稱其才,遂超擢僉事,監關外軍,發帑金二十萬,俾招募。

      在失陷廣寧的第四天,御史侯恂慧眼識人,不泥成規,題請破格擢用袁崇煥,具疏奏言:“見在朝覲邵武縣知縣袁崇煥,英風偉略,不妨破格留用。”

      明天啟帝採納侯恂等的建議,授袁崇煥為兵部職方司主事,旋升為山東按察司僉事、山海監軍。

      袁崇煥赴任前,往見革職聽勘在京的熊廷弼。熊廷弼問:“操何策以往?”袁崇煥答:“主守而後戰。”熊廷弼躍然喜。

      袁崇煥任職後,上《擢僉事監軍奏方略疏》。力請練兵選將,整械造船,固守山海,遠圖恢復。他疏言:“不但鞏固山海,即已失之封疆,行將復之。”當時山海關外廣大地域,為漠南蒙古哈剌慎等部佔據,袁崇煥便駐守關內。朝廷採納薊遼總督王象乾的奏議,對邊外蒙古部落實行“撫賞”政策,就是頒發賞銀,爭取他們同明朝結盟,共同抵禦後金。一些蒙古部落首領接受了“撫賞”,遼東經略王在晉令袁崇煥移到山海關外中前所(今遼寧省綏中縣前所鎮)。王在晉又令袁崇煥往前屯(今遼寧綏中前屯),安置遼民流亡、失業者。袁崇煥受命之後,連夜趕路,叢林荒野,虎豹出沒,天明入城,將士都讚歎他的勇敢與膽量。

  • 2 # 雲在藍天8480

    敵人是帶著自己的政治洗白的。清順治帝是打著為崇禎皇帝報仇的旗號入的關,需要崇禎帝悲情的形象。順治,康熙二帝也曾經多次表示要尋找並善待明朝皇室,當然找到後又是一個態度,不提自己查。但到了乾隆帝時期需要對明朝大規模否定,最適合利用的就是袁崇煥的死。他的確不是漢奸,也沒人說他是漢奸,殺他的罪名也沒有通敵。是滿清捏造出袁崇煥是死於自己安排的反間計,從而證明明朝政府的無能,應該滅亡。政治就是如此。

  • 3 # 朱奎林

    袁崇煥是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他的絕命詩“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是他真實表白。大罵帝昏臣庸。見《袁崇煥傳》。見閆崇年著“明末清初袁崇煥”……。16歲中舉人,考16年中進士。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不是秀才,而是文武雙全了。他任知縣前已經是滿腹經綸和經驗。知縣為官好,老百姓為他修塔。他為啥不圖名而特提“聚奎塔”(有史文獻稱“聚賢塔”),是有滿腔熱血,精忠報國的。第一個手筆:不動刀兵收遼東。提出鼓勵漢民還鄉北耕,用獎勵和軍事保障。不到1年努爾哈赤打下多年的遼東就被返鄉的漢民所有。震驚努爾哈赤。從根本上,基礎上決定了袁崇煥軍事的全勝。第二個手筆:犄角之勢。以山海關為頭,錦西裴大富左,袁崇煥以興城右而成。使努爾哈赤確認明庭出了高人。不敢進攻大門山海關。戰略佈局顯示出袁崇煥的軍事才能。袁崇煥軍事準備充分,動員百姓,講求科技引進法國紅矣大炮,軍民一致。是政治家所為。在進攻興城中袁崇煥的甕中捉鱉(城門門外修圍城)使努爾哈赤大敗。也成了甕中捉鱉成語的來歷。毛澤東為此高贊袁崇煥。努爾哈赤並中炮受傷,努爾哈赤確信漢庭有高人。告誡子孫袁崇煥不死,不能打大明。後洗溫泉感染而亡。亡前是他設計了對袁崇煥的反間計。害死袁崇煥。袁崇煥是當今人類受刑法最重的人。遺憾的是京城百姓搶吃他的刮肉片下火鍋,可憐的袁崇煥大罵。他確連五臟六腑都被百姓吃了。昏君冠名叛大明嗎。皇太極又得範文成。明朝又內患闖王李自成。萬曆帝三年不朝,明亡是必然的了。疑惑的是對袁崇煥平反,還歷史本來面目還是後來的清朝。這就不說了……。另有史記:葫蘆島明軍屯糧械地。受傷敗仗的努爾哈赤要挽回面子,振奮軍心。塗炭了葫蘆島。可憐哪!7000明軍,血染葫蘆島,無一倖免。今天我感慨的是:我們單位旅遊到此,還有其地方的人亂走亂踏,豈不知腳下是明軍的遺骨哇!更讓人不安的是導遊人員為了眼球亂說歷史。讓人擔心人民只有人民創造的歷史會不會真實了……建議同人讀明清史。以史為鑑,讀書明心!

  • 4 # 然然沒卵用

    袁崇煥承諾自己五年能平遼,於是崇禎給了他最大的官,他上任不是做軍事部署,而是誘殺牽制後金軍的毛文龍,第二年皇太極打到北京,皇帝派崇禎去追擊敵人,崇禎反而把後金軍帶到北京城下,想以北京作為依靠施展他的炮兵,而他不知道光帶兵到北京城下就是死罪,然而非常時期皇帝沒有辦他,接著袁崇煥要求皇帝開啟城門放他的部隊進去休息,皇帝斷然拒絕正是這句話讓袁崇煥丟了命。

  • 5 # 我的瀟灑歐巴

    袁崇煥(1584-1630),明末抗清名將、軍事家。字元素。今廣東東莞人。進士出身,官至兵部尚書。他治軍有方,善於作戰,曾在寧遠大敗清軍,卻被閹黨的殘餘勢力所害。 一、毛遂自薦,關外禦敵 袁崇煥在考中進士後,被任命為福建邵武縣知縣。但是他的志趣在軍事方面,酷愛閱讀歷史兵書。所以,在任期間,他經常拜訪一些從東北邊塞退役回閩的年老士兵,向他們打聽東北的地理、地勢,還詢問邊塞軍隊的設防、訓練、作戰等各種情況。 天啟二年(1622)正月,御史侯恂建議破格使用袁崇煥,提升他為兵部職方主事。不久,東北局勢惡化,守衛廣寧(今遼寧北鎮)的14萬明軍抵擋不住後金的進攻,守將竟棄城逃入山海關內,寧遠(今遼寧興城)以北全部陷落。明廷聞訊,廷議扼守山海關。袁崇煥立即單騎到山海關,認真考察了那裡的情況,說:“給我兵馬錢糧,我一個人就可以守住此地。”廷臣更加稱讚他的才能。於是越級提升為僉事,指揮關外的部隊,撥庫銀20萬兩給他招募軍隊。 當時關外的地方,已經全部被哈喇慎各部族所佔領,袁崇煥於是駐守關內。不久,各部族歸附,經略王在晉命令袁崇煥移駐中前所,監督參將周守廉、遊擊左輔的軍隊,管理前屯衛的事。不久,孫承宗鎮守山海關,更加倚重袁崇煥。袁崇煥對內安撫軍民,對外整飭邊防戰備,成績非常顯著。 二、加強防衛,寧遠大捷 天啟三年(1623)九月,孫承宗接受了袁崇煥的主張,決定駐守寧遠,命令滿桂和袁崇煥前往修築寧遠城。第二年工程完竣,寧遠便成了關外的重鎮。滿桂是優秀的將領,而袁崇煥勤於職守、發誓與城共存亡,又關心部下,將官士卒都樂於為他盡力。1625年夏,收復了錦州、松山、杏山、大淩河、右屯、小淩河,從此寧遠又變成了內地,收復了200裡疆土。十月,孫承宗被罷了官,高第接任,主張撤除守邊部隊,而袁崇煥說道:“我是寧前道,在這裡做官,應當死守這裡,我一定不撤走。”高第沒辦法,責難他,於是撤去錦州、右屯、大淩河、小淩河和松山、杏山的工事,把屯兵全部遷入關內,丟棄了米、粟十多萬石。而民兵沿途死去、逃跑的很多。哭聲震動了曠野,民眾怨恨而士氣更加不振。袁崇煥便請求回家守制,不準。十二月,他被晉升為按察使,照舊管理公事。 1626年正月二十五,努爾哈赤知道錦州一帶防守撤除,便調整部署,組織人馬,兵分四路,重新對寧遠城發動了猛烈的進攻,企圖一舉拿下寧遠城。袁崇煥命令設定在城牆四周的大炮全部投入戰鬥。哪裡敵軍多,就向哪裡開炮。炮手都是袁崇煥從福建挑選來的,炮打得又快又準。在明軍猛烈的炮火下,清兵損失慘重,四員大將當場陣亡,努爾哈赤本人也被打成重傷。袁軍出城殺出三十餘里,殲敵軍一萬餘人。 三、奸佞當道,屢受排擠 袁崇煥在解了寧遠之圍之後,也漸漸驕傲起來,和滿桂不和,提出要把他調往別處,於是朝廷召滿桂回去。又派王之臣專守關內,關外交給袁崇煥,後來王之臣也被召回。 努爾哈赤在寧遠敗回瀋陽後,傷、病併發而死。袁崇煥派使者前去弔唁,藉機觀察對方的情況,以利再戰。朝廷內部魏忠賢指使他的黨羽抨擊袁崇煥,無耐,袁崇煥請求辭官回了家。 四、重入京師,功臣冤死 不久,熹宗駕崩。崇禎帝即位,魏忠賢伏法。廷臣爭相請求召用袁崇煥。 崇禎元年七月,袁崇煥入京師,他計劃五年之內,金遼地都可以得到收復。聽了這話,崇禎帝對袁崇煥說道:“等收復了遼地,朕不會吝惜封侯的賞賜。”言罷,皇帝下去休息,給事中許譽卿問袁崇煥:“五年能收復遼地?”袁崇煥隨口說道:“皇上焦急勞累,姑且用這話安慰他罷了。”許譽卿說:“皇上英明,怎麼可以隨意應付?他日按期責問成效,怎麼辦?”袁崇煥自覺失言。 1629年,大清兵數十萬分道進入龍井關、大安口。袁軍出戰清軍,雙方互有殺傷。清軍殺入遵化、三屯營被攻破,巡撫王元雅、總兵朱國彥自盡,大清兵越過薊州向西進發。此時,朝廷內部謠言四起,魏忠賢舊部及與袁有舊仇的人說是袁崇煥與敵方內外勾結,崇禎帝信以為真,中了大清設下的離間計,便把袁崇煥下了詔獄。崇禎三年(1630)八月,袁崇煥在市中心被施以磔刑(肢解),其兄弟妻子都被流放三千里,抄了家。袁崇煥沒有兒子,家裡也沒有多餘的財產。天下的人都覺得他冤枉。 袁崇煥剛死,祖大壽兵敗,武經略滿桂戰死。自袁崇煥死後,邊關的事更加沒有人管理,明朝的滅亡也就註定了。

  • 6 # 池魚llloo

    論袁崇煥之死

    遼寧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王革生

      一

      袁崇煥(1584—1630年)於明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十六日,為明帝“詔磔西市”。[1]時人江陰中書更復蘇,親“見磔崇煥,時百姓將銀一錢買肉一塊,如手指大,啖之。食時必罵一聲,須臾,崇煥肉悉賣盡。”[2]袁崇煥就這樣橫遭“千刀萬剮”慘絕人寰的磔刑,被斷送了性命。

      崇禎(朱由檢)磔殺的袁崇煥,是明季遼事以來,無人能阻擋後金軍長驅直入遼西,且將越山海問鼎中原,動搖大明江山的緊迫形勢下,在遼西前線親自指揮明軍,打敗後金兩次大規模的猛烈進攻,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從而穩定了大局的高明軍事家。

      早在明天啟二年(1622年),袁崇煥被擢為僉事監軍時,他在奏方略疏中即提出:“謀定而戰”[3]也就是說在研究全域性性的戰爭指導規律的基礎上再談戰,因為這是戰爭勝敗的主要和首先的問題。他根據對前線的考察,敵我雙方情況的瞭解,認為:“戰則不足,守則有餘,守既有餘,戰無不足。”[4]所以確定:“以和為守,以守為戰”。[5]鞏固山海,恢復封疆的戰略。既“款”,也必須“還侵地,歸逃人,復遼東,”[6]舍此不為。

      袁崇煥確定的這一指導戰爭全域性的戰略思想,體現在區域性戰役上,那就是明“兵不利野戰”,[7]“惟有憑堅城,以用大炮一著”。[8]一六二六年(明末天啟六年)春,使明“舉朝大喜”[9]的“寧遠大捷”,就是其輝煌的戰例。此後,又因有利形勢的發展,進而“練遼兵遼馬,用之野戰,而不僅恃堅城大炮為固防”。[10]終於一六二七年(明天啟七年),又贏得了“寧錦大捷”。袁崇煥在報捷疏中說:“十年來,疲天下之兵力,未嘗與奴合馬交鋒……今始一刀一槍,兩下拼擒。……分路進止,指揮應手一戰摧之。”[11]袁崇煥的戰略、戰術思想是傑出的,取得的戰果是空前的。在他統率指揮下的遼東明軍,將遼事以來的“逃局打破”。[12]因“有寧遠丙寅(天啟六年、1626年)之戰,而後中國之所以守;有錦州丁卯(1627年)之功,而後中國之所以戰也。”[13]明清(後金)之戰,中朝能夠“議戰守自崇煥始。”他指揮的遼東明軍扭轉了整個戰局。

      在“整軍經武”中,他主張:“用遼人守遼土,且守且戰且築且屯。”[14]築關外五城,使明軍進距山海關四百餘里。“屯田養軍”,一定程度地解決了“米糧歉缺,軍士告飢”[15]的局面。袁崇煥能與官兵同甘苦、共患難,使“諸遼將之於崇煥,恩信相結,骨肉弗逾”[16]當下獄,“關外將吏士民,日詣督輔孫承宗號哭代雪。”[17]說明他和官兵士民融合在一起了,這是中國自古來的“大將之風”,是戰勝強敵的堅實基礎。

      此外,袁崇煥一再巡邊,當一六二二年(明天后二年),“廣寧(今遼寧北鎮縣)師潰,建議扼山海關,崇煥即單騎出閱關內外”。[18]進行了調查研究。歸來擯守關議,並請纓遼東以圖恢復。天啟四年(1624年)九月,又“偕大將馬世龍、王世欽率水陸馬步軍萬二千,東巡廣寧謁北鎮祠、歷十三山抵右屯,遂由水道泛三岔河還”。[19]天啟六年(1626年)春取得“寧遠大捷”後,九月偕劉應坤、用(趙)率教,巡歷錦州大小淩河,招集飢餓、安插屯種,漸復(高)第所棄舊土”。[20]前後不到五年,崇煥就進行了三次巡邊,用以“相度地勢,策劃戰守,為恢復之計”,[21]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袁崇煥的戰略戰術思想,準確地反映了明清(後金)之戰的戰爭規律,所以贏得了一次又一次戰役的勝利。他的整軍經武,與官兵士民“同舟共濟”、調查研究,保證了他的“恢復之計”在逐步實現。

      崇禎磔殺的袁崇煥,是明季傑出的、少有的軍事家。

      袁崇煥任遼東軍職,經歷了天啟、崇禎兩朝。在其任“僉事監軍”奏方略疏中還說:“臣乃下秩也,兩年作令,即拔之區屬,分以逾崖矣。允寺臣之請,擬職銜監軍,此前臣未有之知遇,萃臣一身。臣不竭犬馬之力,不但非臣,且不得為人矣。”[22]又在“遵旨回任兼陳時事疏”中,進一步傾述胸懷說:“臣耿耿血心,之死靡二,巨任之,非但謹守寧前而已也,必將整練兵馬,恢復侵宇,撫循屯種,以天下復遼東,以遼東還天下,而不敢疲天下以事遼東”。[23]可見,崇煥對明帝是必信必忠,為恢復失地“矢心誓日,有死無生”。[24]這個忠於明帝的“大痴漢”[25]體現在行動上,就是矢勤矢勇,盡心竭力,“事事守到,處處親躬”。[26]為恢復被後金侵佔割據的封疆,“鞠躬盡瘁”,因此“天富貴心”。[27]正如他在《邊中送別》詩中表述的心境:“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間去留。杖策必因圖雪恥,橫戈原不為封侯。”打了大勝仗,取得“數十年未有之武功”,[28]卻“三辭免升蔭。”[29]“故舉世最愛者錢,袁公不知愛也”。[30]緣此,崇煥“自握兵以來,第宅肖然,衣食如故。尤更加意於寒生,恩於井邑,恤貧扶弱,所在有聲”。[31]也緣此,被禍抄家時“無餘資”。也正如崇煥說的,他是“大明國裡一亡命徒”。[32]實際是把忠君和愛國溶為一體,獻出生命的人,更具體的說,崇煥是一個為恢復明封疆拼命,不要命的人,是“義氣貫天,忠心捧日”[33]的“忠臣”。

      列寧說:“在分析任何一社會問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絕對要求,就是要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範圍之內”。[34]以此分析三百五十四年前,袁崇煥的“忠君”思想,那就是他熾烈地熱愛大明江山、國土,和在這國土上勞動、生息、繁衍的人們的思想。因為君是封建國家獨一無二的最高統治者,是“君臨天下”的唯一主人,所以“忠於君”。也就是忠於當代國家民族的同義語。因為那個時代臣子們遵守的封建倫理原則和道德規範的最高準則:就是“忠於君”。可見,崇禎磔殺的袁崇煥,是一位“以身許國”,極其熱忱的愛國主義者。

      國家是階級統治的工具,愛國主義在階級社會是有階級性的。顯而易見,袁崇煥的摯愛明朝,第一義的是維護地主階級的未明君主統治,是對地主階級政治制度的無限忠誠。而人民的愛國卻是改革或推翻地主階級的統治及其制度,李自成、張獻忠為代表的大順、大西農民政權就是例項。因之,兩者在對祖國領土、主權的完整和文化傳統上的愛,不能不打上階級的烙印。

      但國家的職能,還不單單是實行階級統治,同時還是組織社會生產、管理社會公共事物、抵禦侵略、維護社會利益的公共權力。一個國家的國民,不論其族屬和階級,都在其國家疆域內,實現其權利和義務。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人們很自然地形成了熱愛自己的國土、語言、文字、文化、傳統、生活習俗的思想。同時,也培育了人們為之存在與發展不怕犧牲寧可獻出鮮血和生命的精神。袁崇煥在寧錦抵禦和阻止了後金更進一步對明代山河、鄉土的破壞,人民不再被殺,文化節活、傳統習慣不被改變,正反映了不同階級的人們,愛國主義的共同性。

      袁崇煥及其地主統治階級的人們和勞動人民,共同生活在一個較滿族先進的封建社會共同體內,他們長期形成的共同語言、生活習慣和文化傳統,自然形成了深厚的民族感情。袁崇煥阻止了後金進入遼西、跨越山海,免使千萬的中朝人民“雉發易服”,免除一定時期、一定程度的民族災難,袁崇煥是有功的。也可見愛國主義,又具有民族性。所以,袁崇煥不愧為明季的愛國主義者。

      明朝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是漢族地主階級建立的中央政權。滿族是中華民族內部的一個民族,後金,是滿族奴隸主貴族在大明統一國家內的割據政權。他們之間的衝突和戰爭,根據不同情況,同樣存在著侵略與反侵略、正義與非正義之分。

      後金的侵掠遼瀋錦寧,皇太極歷次進關對抵抗者,陷而屠城,擄掠漢人男婦老幼幾萬、幾十萬、計逾百萬,分給八旗官兵為奴的行徑,都是民族殘殺、壓迫、奴役的非正義行為。袁崇煥是在明季反對民族壓迫與侵掠的正義戰爭中湧現出來的傑出人物。在遼西走廊,錦寧重鎮,粉碎後金的兩次強攻,有效地堵截其進一步入侵。有利於以漢族為主的民族發展壯大,對滿族也無損。無疑在明清(後金)戰爭中,袁崇煥是令人欽敬的民族英雄。

      袁崇煥作為一個愛國主義者和民族英雄的精神,已超越了狹隘的民族主義界限,而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精神財富的一部分,是我們民族世代相承的愛國主義精神傳統的繼續。當然他的封建愚忠思想和大漢族主義觀,是必須揚棄的。但我們卻不能以今天的觀點來苛求於古人。

      明季的歷史清楚證明,崇禎磔殺的袁崇煥是傑出的軍事家、熱忱的愛國者、赤誠的民族英雄。

      

      二

      明朝處於我國封建社會的晚期,封建的政權機構、政治制度,是比較完備和成熟的。而內官監軍干政,權勢之大又是歷代所罕見。當後金興起及其軍事實力,已威脅到明政權安危的時候,這種勢力正處於上升期,作皇帝不到七年(1620年9月一1627年8月)的熹宗“昏弱無能”,大權為權閹魏忠賢所奪,造成宦使與奸臣相結合。內廷客氏、內官勾結禍亂宮闈;外而忠良被害,崇煥罷黜。崇禎嗣立,雖誅除權閹魏忠賢(自縊)等人,但刑餘之徒的權勢遠未根除。崇禎二年(1629年)五月,就有“內官王國興擅到海上,稱密旨召文龍,”[35]一個宮廷內豎竟能假傳聖旨,翻山越海到東江捉弄毛文龍,說明其政治能量很大,也證明崇禎對宦官們的行動無約束。其實就在袁崇煥任督師後的崇禎二年(1629年)十一月甲辰,被召見臨走前,史有“留中使於營”[36]的記載。證明崇煥受宦官監督,也證明崇禎信任宦官勝過崇煥。後來更下令“內官監紀”,[37]足資證實:政治上不識人,勢必導致權閹擋道,並和姦臣勾結陷害忠良。著名的大奸臣“禮部侍郎溫體仁,文龍鄉人也”,當崇煥殺文龍後,溫“至是銜崇煥,每思有以報之”。[38]更因其“亟謀入相,所忌韓爌、錢龍錫(與崇煥善,為內閣首輔)”。崇煥下獄,“故特借崇煥以擠去二人,而思攘其位”。[39]以實現其政治野心。

      殺袁崇煥時任兵部尚書的梁廷棟,“曾與崇煥共事於遼,亦有私隙,遂與(溫)合謀傾崇煥”。[40]毛文龍時,“舊額東江歲餉百萬,大半不出部門,皆入權宦囊中,自煥斬文龍,盡失其賂,僉與體仁、棟合謀傾煥”。[41]這時魏忠賢的遺黨王永光、袁弘勳等“謀興大獄為逆黨報仇,見崇煥下吏,遂以擅主和議,專戮大帥二事”[42]為崇煥罪。崇煥為崇禎逮捕,梁廷棟立即上疏,促將崇煥“立付西市,且不必為款為叛”。[43]溫體仁自認:“崇煥之擒,吾密疏實啟其端”。[44]是崇煥之案為溫體仁“逢君之惡,讒譖而成”。為置崇煥於死地,溫竟“前後五疏,力請殺崇煥”,[45]可見,這些民族敗類,為個人私利除崇煥心之切!

      後金又“最工間諜”,“善用明奸”,[46]當其圍攻京師,即利用“提督大壩馬房太監楊春、王成德”行反間計,崇禎本人更“卞急而善疑寡斷”。[47]儘管崇“煥非惟無罪,實有大功”,[48]卻終於被殺。明季袁崇煥的冤獄冤殺,是宦官和姦臣聯合誣陷所導致,是崇禎不識人的惡果!正像清人指出的:崇禎時“璫焰未熸,群兇煬皂,而帝亦瞶瞶,自壞爾萬里長城,此非我朝之間能殺崇煥。實(溫)體仁輩,用我朝之間以售其奸,使帝殺崇煥。”[49]洵為確論。因為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外內透過內因而起作用。實質是“忠君”愛國和徇私賣國,統治階級內部的政治衝突所致。

      明季“遼事之壞……而壞於大臣之無識”。[50]宰輔閣臣,“皆闒冗伴食之輩”。[51]兵部、遼將又多乏人,僅東北邊將之任免,由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楊鎬巡撫遼東,到天啟六年(1626年),崇煥巡撫遼東,中經十五年,人員調換達十三次之多,而能事者,除崇煥外,僅熊廷弼、孫承宗等而已。就是袁熊二人,卻又先後被殺,[52]明季君臣自壞藩籬,實啟後金入侵,不亡何待?

      當然明季仍有資良忠貞之士,他們既能認清明廷內外的政治局勢,又能識別忠奸;更能勇於揭露奸佞賣國罪行,以保忠良不惜命!如兵科給事錢家修,當崇煥下獄立即上疏說:“目今北塞不靖,……臣思強敵外打,戰守可以自由,奸臣內閧提防難鞏固,故臣謂誅賊臣,為今日第一急務。”[53]繼縷述崇煥之冤六,並明指是這些奸臣的“謀陷忠良”。[54]並殷切地說:“即令臣父如此,臣必諍之;臣子如此,臣必殺之”。真是大義凜然,氣貫長虹。程本直也是“為督師蒙不白之冤”,“甘同誅之罪”,[55]終因袁案而遭誅的人。這些橫眉冷對群奸,甘當斧鉞,捨生忘死堅持“正義”的錚錚鐵骨,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脊樑。也是我們中華民族代代相傳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儘管他們拯救不了袁崇煥,也扭轉不了明朝已去的大勢,因為黑暗勢力統治明朝,而且他們還終被黑暗所吞噬。

      明季的軍事實力,僅舉後金第一次進關圍京師,保衛京師隊伍的情況可窺一般。工部尚書張風翔、兵科繪事中陶崇道等,親至城頭,同閱火器。“見城樓所積者,有其具而不知其名,有其名而不知其用。詢之將領,皆各茫然。問之士兵,百無一識。有其器而不能用,與無器同,無其器以乘城,與無城同”。[56]明軍實際是“有其名,不足其數,實其數,不足其用”。[57]明清(後金)戰爭的勝負,除了正義與否和人的因素是主要的外,而火器,在粉碎努爾哈赤父子的兩次進攻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時後金擁有的火器,僅是擄獲明朝和朝鮮的戰利品,還未能自造,在這方面還不能和明抗衡。但到崇禎四年(天聰五年、1631年),當其能製出“天佑助威大將軍”[58]炮時,軍力的對比發生了有利於後金的變化。

      至於明之財力,由於正賦、遼餉等的盤剝,“中原民命脂髓久枯”。[59]而人禍及加上旱、澇、蝗蟲等天災,造成“奇荒”, [60]大江南北,黃河兩岸,皆陷入大飢中。造成中原“或飢婦攢布易米投梭身隕,或父子磨薪作餅,食噎而亡。或啖樹皮、吞石粉、枕籍以死[61]的悲慘局面。明朝陷入“中空外竭”[62]的困境。

      崇禎二年(1629年)四月二十六日,《馬懋才備陳大飢疏中說:“僅存之遺黎,止有一逃耳。此處逃之於彼,彼處復逃之於此,轉相逃則轉相為盜,此盜之所以遍秦中。”[63]人民已“鋌而走險”,明季農民大起義的序幕已拉開。

      天啟七年(1627年)二月,陝西白水王二,已殺澄城知縣張鬥耀起義。崇禎元年(1628年)十二月,府谷王嘉胤、安塞高迎祥、宜川王左掛等一時並起,點燃了農民大起義的烽火。到崇煥被殺前的崇禎三年(1630年)六月以前,王嘉胤已取延安、慶陽、克府谷,張獻忠據米脂以應嘉胤。同時,明軍譁變也史不絕書。

      激烈的階級鬥爭,尖銳的民族矛盾,統治集團內部你死我活的權勢之爭,太監奸臣的陷害“忠良”,大明王朝已陷入風雨飄搖中。

      正當明政權病入膏盲,後金政權確在迅速壯大。其不僅進佔了遼河以東,侵掠遼西,更越長城入關騷擾。李永芳等明奸,已成為後金的軍政要員,他們的謀略和遼東成熟的封建社會經濟,促進了滿族社會的封建化。已是農業經濟為主,後金社會加快了由奴隸制向封建制傳化的步伐。

      明天啟七年(後金天聰元年,1627年)一月,繼汗位的皇太極為徵明以解除後顧之憂,大舉侵略朝鮮,以至陷平壤,結“江都之盟”以和。並迫使朝鮮“許開中江關市”。[64]後金和朝鮮終於結為“兄弟之國”,每年朝鮮須向後金進貢。不僅在政治上取得一定程度較安定的後方,經濟上也取得了來自朝鮮的物資支援。為其西進徵明提供了一定的給養。

      當年五月,皇太極圍攻寧錦失敗之後,則西向轉攻蒙古,和其父一樣:以聯姻和兵臨(兩次親征)互動作用的手段,終使科爾沁部基本歸附,察哈爾部分降順。如崇煥指出的,後金雖“然損於我,而償於西部”。[65]這不僅粉碎了明以朝鮮蒙古鉗形夾擊後金的圖謀,也為滿蒙聯合入侵中原打下基礎。

      崇禎二年(天聰三年,1629年)冬十月,皇太極親率大軍侵明,就是聯合蒙古各部。其中“以來朝蒙古喀喇沁部落臺吉布林噶都,曾受賞於明,熟識路徑,用為進兵響導”。[66]從大安口、洪山口進關的。

      總的看來,明殺崇煥時的內外局勢,對明來說是很不妙的。後金以武力,一定程度的懾服了朝鮮,較穩固地聯合了東蒙,軍力發展壯大到足以因不同情況,可隨時入關。其內部基本是團結的,對俘虜或降服的漢官、士子,由殺到用、到信任、到成為皇太極“奪天下”運籌帷幄的“心膂”。[67]已結成了一個滿、蒙、漢剝削階級代表人物的聯合集體。後金的強大,已成為決定明朝政治命運的重要因素之一。

      自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後金陷撫順以來,明軍“誰不望敵數百里而逃,棄城於數千裡而遁?敢於敵人畫地而守,對壘而戰,翻使此敵望而逃、棄而遁者,舍崇煥其誰屬也?”[68]確是“能取勝自督師始”[69]。這樣一位扭轉遼東戰局的軍事天才,關係明代國家民族命運的重要人物,卻在關鍵時刻被磔殺,明安得不加速滅亡?

      

      三

      袁崇煥之死,距今雖然已三百五十多年,但其事卻仍然發人深思,深受教育。

      首先崇禎帝的不知人是問題的關鍵,天后年間的客氏和魏忠賢之禍,他是心明眼亮的,所以即位之後,毫不猶豫地誅除二奸,表現了一個十八歲青年人,在閣臣們幫助下奮發有為、不怕邪惡的敢幹精神,是可貴的。但也因其年青,又生長在與世隔絕的腐朽黴爛的帝王宮廷裡,因此缺乏廣闊政治領域裡的鬥爭閱歷。他看到;親兄天啟受權閹控制擺佈,失去君權的可悲處境。他須自己掌權,所以除掉他們。他又看到宮廷內外,爭權奪勢,彼此傾壓陷害,依靠親近奴隸(內官)們的作用和好處。加上朋黨之爭,使他喪失對“士流”的信任,以至他不得不信任內官。宮廷生活的侷限,剝削階級爾虞我詐意識的作祟,終於使其政治上頭腦不清,好壞不明,忠奸不分。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不許內官干政的“祖訓”,在他看來,也失掉了現實意義。更加奸佞之徒“善鑽善諂”,連“高明每為其所惑”![70]何況年青乏識的崇禎?所以,袁崇煥的寧錦戰勝之功,扭轉遼東戰局,關係明朝政治命運的貢獻,以至上疏中提出:要“內外同心,上下相得……一鼓盪平,復全遼之土疆,舒中朝之積憤。”[71]恨不唾手黃龍,共一痛飲的抱負。甚至已意識到:“事任既重,為怨實多。諸有利於封疆者,皆不利於此身者也。”[72]因為“勇猛圖敵,敵必仇;奮迅立功,眾必忌,任勞則必召怨,蒙罪始可有功。怨不深則勞不著,罪不大則功不成。謗書盈篋,毀言日至,從古已然。惟聖明與廷臣始終之。”[73]這些字字血、語語淚,掏心剝肝的諍言等,在瞶瞶不識人的崇禎心目中,又有多大的份量,更加奸佞者,毒心毒口的陷害,在那奸佞擋道,報國無門的明季,袁崇煥之死是必然的,明亡也是不可避免的。這是崇煥的悲劇,也是明朝的悲劇。

      從崇煥之被殺,和明亡清興的鬥爭過程,又教育人們懂得“用”和“防”“反間”的重要性。努爾哈赤父子,是“最工間諜”、“善用明奸”的:由薩爾滸戰役,從破杜松軍中選“浙降人之黠者,詐為杜將軍材宮持號矢”,[74]騙劉鋌上當;廣寧軍中孫得功,潛降後金“欲生縛(王)化貞以為功,訛言敵已薄城,城中大亂奔走”,[75]參將江朝棟闖入衙署,將王化貞“掖之上馬……遂棄廣寧”;[76]到後金第一次入關圍京師,用反間計成為崇禎逮撲袁崇煥的導火線,這葷葷大者,已證實反間鬥爭的嚴重性。尤其後金間諜都深入到明堂奧,明奸“韓宗功潛入長安打點,實往來(魏)忠賢司房之家,事露始令避去”。[77]正像楊漣指出的:“宗功奸細事成,一旦虜逼城下,忠賢固為奴酋首功之主人矣。”[78]甚而皇太極處心極慮以謀督師,把他用間的陰謀詭計,更延施於朝鮮。崇煥被撲的第二年正月,朝鮮的信使樸蘭英在瀋陽,有一天後金的龍骨大(英額爾岱)來會,談話中“則骨大辟左右附耳語曰:袁經略果與我同心,而事洩被逮耳。”[79]這是妄想朝鮮中計,轉述中朝以達到殺害崇煥的目的。朝鮮君臣還是較崇禎明智、識時務,認為“此必行間之言也”。[80]未受其奸。皇太極為什麼和明朝的內官、奸臣同樣,急欲置崇煥於死地?這因為“有督師其人者,則滿洲軍猶不能越榆關一步,故督師一日不去,則滿洲萬不能得志於中國,清軍之處心積慮以謀督師宜也”。[81]

      “用間”,古今中外在敵我雙方的軍事、政治、經濟等領域的鬥爭中,被廣泛地應用著。明季明與後金的軍政鬥爭上“用間”顯得更為突出。至置崇煥於死地,後金的“反間”成了重要因素。

      “反間”,只是《孫子兵法》[孫子•用間篇]中五種方法的一種。而“五間的關係是互相補充的。以‘反間’為‘鄉間’、‘內間’、‘生間’、‘死間’的根本”,[82]是進行間諜活動的關鍵所在。

      從明季後金縱“反間”去崇煥的作用,我們是應該深以為鑑的。

      從袁崇煥的這一歷史冤案可看出,明帝、奸臣、內官三者,出之各自不同的目的,自然地結成了誅殺崇煥的聯盟,而且還誅死了正人錢龍錫等人。天啟朝也同樣由三者的聯合,處死正人楊漣,有作為的武臣熊廷弼等。這正如魯迅先生指出的:“中國向來的歷史上,凡一朝要完的時候,總是自己動手,先前本國的較好的人、物,都掃乾淨,給新主子可以不費力量的進來。”[83]明季正是這樣。在階級社會里,剝階削級統治者之間,由階級性決定的,爭權奪利鬥爭的結局,是自我毀滅。這也是他們的意志轉移不了的一種規律。

      袁崇煥的冤案,早已平反了!“南明”“福王時,粵人主事梁稷、中書鄺露疏白崇煥冤,得服爵賜葬。桂王在粵,復賜諡曰:襄愍。”[84]清朝為之建祠,以褒其忠義。民國四年,曾全國性的提出“袁督師配祀關岳議案”。至於崇煥“斬毛文龍,一時無不謂冤者,即後世猶盛譽之。洎乾隆年間紀文達公,閱歷朝擋子,始知文龍曾通款我(清)朝”。[85]毛文龍的叛賣面目大白,崇煥殺毛文龍招致的非難終得澄清。歷史是篡改不了,也抹煞不掉的。儘管明季的權勢者們,可因其御用的統治工具矇騙一時,百姓被欺。用銀買崇煥肉一塊,“啖之,食時必罵一聲”。但歷史是公正的,也是無情的,終把那些隨心所欲嘲弄歷史的人,押上歷史的審判臺。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人民是歷史的主人,是非自有公論。

      

      注:

      [1][2]皆見《明季北略》卷5〔逮袁崇煥〕86頁,精裝本。月日按夏曆計。

      [3]無名氏:《袁督師事績》29頁。刊《叢書整合》初編,下同。

      [4]《明實錄•熹宗》天啟六年八月丁巳。

      [5]《滄海叢書》第1函3冊[袁督師集附錄•袁崇煥傳]。

      [6]《明實錄•思宗》崇禎二年五月戊辰。

      [7]《東莞縣誌》卷61,22頁下。

      [8]《明實錄•熹宗》天啟六年十二月庚申。

      [9]《明史》卷259、27頁下。

      [10] 《東莞縣誌》卷61、58頁下。

      [11]《崇禎長編》[天啟都察院實錄]七年六月初七。

      [12]《袁督師事績》[漩聲紀•漩聲]18頁。

      [13]《明史》卷259、28頁上。

      [14]《明史》卷259、28頁下。

      [15]《明實錄•熹宗》天啟七年二月已亥。

      [16]《袁督師事績》程本直:[白冤錄]27頁。

      [17]《袁督師事績》餘大成:[剖肝錄]27頁。

      [18]《明史》卷259、24頁下。

      [19]《東莞縣誌》卷61〔人物略八、明七〕20頁。

      [20]《東莞縣誌》卷61〔人物略八、明七〕21頁下。

      [21]《滄海叢書》第1函第3冊〔袁督師集附錄•袁崇煥〕。

      [22]《袁督事績》〔天啟二年擢僉事監軍奏方略疏〕28頁。

      [23]《袁督師事績》[遵旨回任兼陳時事疏]34頁。

      [24]《袁督師事績》程本直[白冤疏]13頁。

      [25]《袁督師事績》〔漩聲紀•漩聲]21頁。

      [26] 《袁督師事績》 〔天啟二年擢僉事監軍奏方略疏]28頁。

      [27]《滄海叢書》第1函第2冊[袁督師遺集]13下。

      [28]《袁督師事績》〔天啟七年六月初六日錦州報捷疏]301頁。

      [29] 《滄海叢書》第1函第2冊〔袁督師遺集〕13頁上。

      [30]《袁督師事績》〔漩聲紀•漩聲〕21頁。

      [31]《袁督師事績》錢家修[白冤疏]12頁。

      [32][33]皆見《袁督師事績》錢家修:[白冤疏]11頁。

      [34]《列寧選集》第2卷[論民族自決權]12頁。

      [35]談過《國榷》5437頁。

      [36]《明季北略》卷9、109頁。

      [37]皆見《東莞縣誌》卷61[人物略八明七袁崇煥]。

      [38]皆見《東莞縣誌》卷61〔人物略八明七袁崇煥]。

      [39]皆見葉廷琯《鷗陂漁話》卷4[溫體仁家書]3頁上。

      [40]皆見葉廷琯《鷗陂漁話》卷4[溫體仁家書]3頁上。

      [41] 《袁督師事績》〔剖肝錄]26頁。

      [42]《明史》卷259[袁崇煥傳]39頁上。

      [43] 《袁督師事績》[兵部尚書梁廷棟原疏]127頁。

      [44]分見《鷗陂漁話》卷4[溫體仁家書]2頁下3頁上。

      [45]《袁督師事績》[剖肝錄]26頁。

      [46]分見孟森《前朝前紀》 167

  • 7 # 柏柏7737470

    袁賊于軍無知,於戰乏術,竟於丹陛龍庭,誇下海口。五年復遼,困守寧錦,失地(收回)無望,意亂心焦。殺文龍而私意作崇,拱江山以惹火燒身。衛大明江山,豈可兒戲?(袁)至死也不明為刀齟之理。

    袁崇煥狗賊,廢物一個,靠欺君才得以兩次執掌遼東,兩次通敵賣國私下與韃子休兵,躲城裡不出只會做縮頭烏龜,浪費了大明八成錢糧軍餉,坑害了社稷和百姓。丁卯之役把毛大帥把朝鮮全賣了,寧錦之戰袁賊自己的十七座堡壘也沒守住,關寧軍兩萬成了俘虜。第二次更是賣軍糧斷友軍糧餉,殺毛大帥私下與韃子議和。多次縱敵入關劫掠,兵臨北京城下,多少大明百姓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努爾哈赤一月打寧遠,之後親征蒙古,打東江鎮,來回大半年,八月才病死,袁賊還欺騙朝廷冒功說是被他開炮打死的,這袁賊是廢物殘渣,民族敗類,無恥至極,我恨不得去北京能吃他的肉,啃他的骨,把他碎屍萬段,挫骨揚飛。”

    袁崇煥狗賊,是敵人滿清乾隆把他變成了英雄,還把明朝審理袁崇煥的卷宗全部銷燬,金庸也在這事上放一把火,幫袁賊洗得太過了。

    沒有袁賊上任韃子有可能被消滅了,袁賊殺了毛文龍使東北、蒙古和朝鮮全部淪陷,毛文龍的東江鎮包括遼河以東的淪陷區,實際擁有渤海各島,旅順堡,寬奠堡,以及朝鮮境內的鐵山、昌城等據點。

    這些要地全是韃子後方,即使什麼也不幹都能牽制韃子大量軍隊。如果不是袁賊,大明軍隊、朝鮮,蒙古聯軍不至於徹底失敗,袁賊上任一年半自毀長城、把多方聯軍夾擊韃子的戰略計劃破壞得一乾二淨,讓韃子辦不到的事,袁賊全幫韃子辦好了,袁賊簡直就是韃子的親祖宗,也難怪韃子皇帝努力幫袁賊樹碑立傳了,與抗日戰爭日本宣傳汪精衛之流如出一轍。

    沒有袁賊,毛文龍未必會死、東江鎮未必會垮、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等人未必會投了韃子、崇禎未必自縊於歪脖子樹上、吳三桂未必會引狼入室,李自成未必會功敗垂成,結果讓韃子摘了桃子,億萬百姓、中華文明都慘遭屠戮。

    當然我也忘不了遼東將門,滿門敗類,世受皇恩,鯨吞了大明無數錢糧,這些養不熟的雜種,甘心情願做了韃子的走狗,反過來忘恩負義咬起了主人,助紂為虐屠殺同胞,為韃子打下了九成江山。有那麼一天你們會碎屍萬段,挫骨揚飛。

  • 8 # 升米小民

    如果說袁敢戰,這估計誰都承認。說他有多大才能,看不出。起碼岳飛在野戰中能勝金兵。袁,跟本不敢出頭野戰,;戰,必敗。清入繞開關寧,你龜不出頭就毫無作用。莫說崇禎恨之,任人作皇帝,也恨之;殺之無誤。不知某些人從何看出其有武穆之才?吹之,捧之,吹捧之。

  • 9 # Kaka6960

    帝退少憩,給事中許譽卿叩以五年之略。崇煥言:“聖心焦勞,聊以是相慰耳。” 其實袁崇煥自己很清楚五年平遼他完不成,但是真完不成自己的政治生涯也就走到了盡頭 ,所以唯一的方法是和談,但是合談有前提至少有兩點,一是崇禎同意,二是前方不歸自己統領的主將支援,說白了就是需要毛文龍支援和談,但是毛文龍方面不可能和後金和談(毛文龍麾下基本都是北地遼民,後金對他們的反覆屠殺導致矛盾不可調和) 。崇禎的決定只能靠袁的政治盟友內閣大學士錢錫龍來影響。至於毛文龍就是先控制他們的糧餉作為牽制,然後或談或殺。

  • 10 # 饞嘴肥貓鏟史官

    很多人恨袁崇煥,拼命抹黑袁崇煥,這可以理解,因為袁崇煥曾經一炮炸傷了努爾哈赤,導致努爾哈赤不治而亡。這是殺祖之仇啊!

  • 11 # 一輩子礦工

    袁崇煥(1584---1630)字元素,號自如。本廣東東莞人,後在廣西藤縣白馬圩(今天的新馬村)落籍。萬曆進士,初授邵武知縣。天啟二年(1622年),單騎巡視關內外,對沿途的山川地形、關隘城堡、我勢敵情作了考察,返京後自請守遼。同年八月,從孫承宗出鎮山海關,實行以守為戰的方針,構成以錦州、寧遠為重點的戰略防線,屢次挫敗後金的進犯。天啟六年,(1626年),獲寧錦大捷,努爾哈赤受傷致死。明廷授他為遼東巡撫。不久遭閹黨排斥,一度去職。崇貞繼位後,起用他為兵部尚書,督師薊遼,崇貞二年,(1629年),皇太極率軍繞過袁的防區,取道蒙古,由喜峰口入,進圍北京,他星夜馳援,敗後金軍為北京廣渠門外。但崇貞帝中皇太極反間計,誤信崇煥“私通後金”縱敵深入。同年十二月,被逮捕下錦衣獄。次年八月被凌遲處死。

  • 12 # 使用者5821429601

    明末黨爭激烈,你贊成的我就反對;你反對的我贊成。唯獨殺袁崇煥,沒有人跳出來為他喊冤(為他喊冤並平反昭雪的是一百年之後的乾隆),奇怪啊,難道他是個孤臣?獨被崇禎賞識重用?那崇禎又為什麼要殺他呢?難道崇禎腦子進水了?可皇太極攻打北京因為民族英雄袁崇煥的守衛而失敗,那麼袁崇煥死了之後的十幾年內,清人幾次入關反而都不攻打北京,是不是皇太極腦子也進水了呢!(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皇太極是明末時期東亞地區最偉大的百年不遇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滿族,漢族,朝鮮族,蒙古族中,沒有一個人能及得上他!)

  • 13 # 人間處處是青山

    只要抗擊異族都是英雄,但不要無限的捧高以至於給別人潑汙水,這讓人噁心也讓人反感。問題的關鍵不是殺毛文龍,而是作為統帥要有容人之量,要有戰略眼光,更要能忍別人所不認能忍, 明末楊嗣昌為了自己不惜害死了盧九臺,卻完全沒有考慮到這樣做的後果 ,到了一定的位置就要多思多想,即使看到了某些不妥但因為位置的關鍵和時間的緊迫而忍住,這就是眼光和胸襟,殺了毛文龍崇禎捏鼻子認了,但卻沒有人能接著這個擔子,因為沒人有那個勇氣和膽量,更會害怕自己成為下一個毛文龍,這些結尾事前就該想到,要讓人做提線木偶,你自己要有那個能力,金錢是一方面威望才是最重要得,最終的結果是東江鎮分崩離析,沒有了精神象徵,百萬遼東子弟變成了無根之萍,這裡就要說到鄉土觀念,除了毛文龍即使是山東地方百姓也不會那麼容易接納這些難民!更重要的事敵後的破壞訊息的收集人員的策反全部都丟棄了,以至於滿清扣關明朝居然還不知道,滿清也從一個部落透過戰爭征服蒙古和朝鮮壯大到了立國,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實在讓人無可想象,人們只記住守城的袁崇煥,和吳三桂之流,而沒有記住那些因他們而死的百姓,戰爭有效的破壞和殺傷才是最關鍵的,守住了寧錦,卻丟掉了覺華島上的物資和人口,這是一個主帥早該要想到和預防的,無論是胸襟還是勇氣亦或是眼光袁崇煥比不上毛文龍,有的只是偏執和想當然,一個靠威信和仇恨建立起來的隊伍又如何是一個靠著朝廷名義和錢財建立的隊伍可比的

  • 14 # 於培義

    心性不咋的,一個只有將才的人被捧到了帥才的位置,加速了明朝滅亡,清朝表面上是捧袁,實則是透過捧袁貶崇禎,以證明自己改朝換代天命所歸!說句諸位不理解的話,魏忠賢雖然大貪大奸,但是他在明朝不一定會滅亡,所以崇禎一度很後悔,什麼道理?英國蒙哥馬利(很多人說是拿破崙)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我就只提最後一句:愚蠢而勤快的人,應該立刻被開除!

  • 15 # 朔風飛揚鐵甲依然在

    有人說努爾哈赤死在寧遠城下,被袁崇煥的大炮打死了,可是你們有證據嗎?這種說法根本經不起推敲!此說法的依據是朝鮮的【春坡堂日月錄】,“我國譯官韓瑗,隨使命入朝。適見崇煥,崇煥悅之,請借於使臣,帶入其鎮,瑗目見其戰。軍事節制,雖不可知,而軍中甚靜。崇煥與數三幕僚,相與閒談而已。及賊報至,崇煥轎到敵樓,又與瑗等論古談文,略無憂色。俄頃放一炮,聲動天地,瑗怕不能舉頭。崇煥笑曰: ‘賊至矣!’乃開窗,俯見賊兵,滿野而進,城中了無人聲。是夜,賊入外城,蓋崇煥預空外城,以為誘入之地矣。賊因併力〔攻〕城,又放大炮,城上一時舉火,明燭天地,矢石俱下。戰方酣,自城中每於堞間,推出木櫃子,甚大且長,半在堞內,半出城外,中實伏甲士,立於櫃上,俯下矢石。如是層〔屢〕次,自城上投枯草油物及棉花,堞堞無數。須臾,地炮大發,自城外遍內外,土石俱揚,火光中見胡人,俱人馬騰空,亂墮者無數,賊大挫而退。翌朝,見賊擁聚於大野一邊,狀若一葉。崇煥即送一使,備物謝曰:‘老將橫行天下久矣,日見敗於小子,豈其數耶!’奴兒哈赤先已重傷,及是具禮物及名馬回謝,請借再戰之期,因懣恚而斃雲。” 疑點一:既然朝鮮譯官韓瑗都知道努爾哈赤“先已重傷”,那麼守衛寧遠的最高統帥袁崇煥就應更加清楚,何況袁崇煥還曾派遣使臣前往後金營中察看過呢。如果努爾哈赤確實身負“重傷”,這當然是袁崇煥的特大功勞,也是明軍的重大勝利,不僅袁崇煥本人,而且朝廷上下、文武百官都將對此事大書特書,以便激勵軍民計程車氣。但是,無論是袁崇煥本人報告寧遠大捷的摺奏,還是朝廷表彰袁崇煥的聖旨抑或朝臣祝賀袁崇煥寧遠大捷的奏疏,其中都隻字不提努爾哈赤受傷之事,顯然是後人附會之說。  疑點二:努爾哈赤戰敗於寧遠,是1626年正月,至八月二十日死,其間八個多月。從大量史料記載看,在這八個多月中,努爾哈赤並沒有去治病,而是“整修舟車,試演火器”,並且到“遠邊射獵,挑選披甲”,積極準備再進攻寧遠,以復前仇。四月,親率大軍,徵蒙古喀爾喀,“進略西拉木輪,獲其牲畜”。五月,毛文龍進攻鞍山,後方吃緊,這才回師瀋陽。六月,蒙古科爾沁部的鄂巴洪臺吉來朝,他親自“出郭迎十里”,全不像“重傷”之人。   因此,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中有沒有身受“重傷”,是不是“懣恚而斃”,很值得懷疑。

  • 16 # 安分守己152894432

    袁崇煥之子袁廷弼和他的子孫世代受到建虜的信任和重用,揚州十日的時候已經入了旗的袁文弼就有一份精彩地表演;太平天國時期他的五世孫富明阿在江南屠城累累;袁廷弼的六世孫壽山也就是袁崇煥的七世孫壽山一直做到了建虜的黑龍江將軍。

    毛文先之子毛承鬥明亡之後拒絕了三順王給他的富貴,披髮入山,死不降清。

  • 17 # sss215074033

    他取得面對後金的第一場大捷。

    遼左發難,各城望風奔潰,八年來賊始一挫!乃知中國有人矣!蓋緣道臣袁崇煥平日之恩威,有以懾之維之也,不然,何寧遠獨無奪門之叛民,內應之奸細乎?本官智勇兼全,宜優其職級 一切關外事權悉以委之。(明熹宗實錄,王永光奏報)

    他讓大明揚眉吐氣。

    十年積弱,今一旦挫其狂峰!(明熹宗七年都察院實錄)

    他比一般人勇敢。

    至柳河之陷,無處不逃,獨袁崇煥一軍屹然不動!(明熹宗實錄)

    柳河敗績,士卒西奔。崇煥狂呼邀截,使各還守信地。關外城堡幸爾得存。(三朝遼事實錄)

    尋令赴前屯安置遼人之失業者,崇煥即夜行荊棘虎豹中,以四鼓入城,將士莫不壯其膽。(明史)

    他忠誠

    餘(周文鬱)又曰:“外鎮之兵,未奉明旨而徑至城下,可乎?”公(袁崇煥)曰:“君父有急,何遑他恤?苟得濟事,雖死無憾!”故決意趨京師。(邊事小紀)

    他軍紀嚴明

    十六日,至河西務,營城外。有一兵擅取民家餅,當即梟示。

    是晚抵左安門,乃十七日也。下令軍韋公寺前,不許一兵入民家,即野外樹木,亦不得傷損。(邊事小紀)

    他大挫敵軍

    敵擁眾直突東南角,我兵奮力殊死戰奴,奴奔北,見前處有承 等兵,方立馬無措,若承 等合力向前,則奴已大創,不意承 等徙陣南避,翻致奴眾復回,徑闖西面。一賊掄刀砍值公,適傍有材官袁升高以刀架隔,刃相對而折。公或免。時賊矢雨驟,公與餘兩肋如蝟,賴有重甲不透。得南面大兵複合,賊始卻。我兵亦倍奮砍殺,遊擊劉應國,羅景榮,千總竇浚等,直追賊至運河邊。賊忙迫擁渡,冰陷,淹沒者無數。此一戰也,自午至酉,麋戰三時,殺賊千計,內傷東奴偽六王子,及西虜名酋都令。我兵亦傷亡數百。 蓋九邊尚首虜,每以爭割首級誤事。公深鑑陋規,於未戰之先,與諸將士約,惟盡殲為期,不許割級,故將士得一意剿殺,以獲此勝。是晚收兵,直至二鼓方畢。 (邊事小紀)

      

    他愛護將士,將士也愛戴他

    公(袁崇煥)先望闕叩謝,然後分發諸營,猶詣帶傷諸將士所,一一撫慰。回時,東已白矣。(邊事小紀)

    袁既被執,遼東兵潰,數多皆言以督師之忠,尚不能自免,我輩在此何為?蓋袁在遼左,最得將士之心,故致如此。(玉堂芸記)

    他的對手含恨而返

    二月壬午,上(努爾哈赤)還瀋陽,語諸貝勒曰:“朕用兵以來,未有抗顏行者。袁崇煥何人,乃能爾耶!”(清史稿,太祖本紀)

    帝(努爾哈赤)自二十五歲征伐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惟寧遠一城不下,遂大懷岔恨而回。(清太祖實錄)

    敵人盛讚他

    太宗(皇太極)及諸貝勒相語,謂十五年來未嘗有此勁敵。(袁督師傳)

    有的人,為了殺他,不擇手段

    江西道御史曹永祚捉獲奸細劉文瑞等七人,面語口稱煥附書與伊通敵。原抱奇、姚宗文即宣於朝,謂:“煥溝通為禍,志在不小。”次日,皇上命諸大臣會鞫明白。臣待罪本科,得隨班末,不謂就日辰刻,文瑞〔等〕七人走矣。嗟嗟!錦衣何地,奸細何人,竟袖手而七人竟走耶?抑七人具有翼而能上飛耶?總欲殺一崇煥,故不惜互為陷阱。即此一事,已見宗文力可偷天者也。(白冤疏)

    一日,巡捕營獲一木工,謂為督師崇煥奸細。奉旨打問。君(李若璉)問原緝員役,曰:“袁督師現在遼東,即有異志,渠(他)之提塘、承差俱在京,何必用一木匠為奸細?”眾堅以為真。及訊,犯人隨口直認雲:“袁督師修蓋衙門,戴方巾,穿白綾袍。知我常在京中,遂差打聽京中有多少人馬。欲起手反叛。”君再四誘問,始痛哭曰:“捕營苦刑,叫如此說,不然駁回,當時夾死。我是山西人,在京作木匠,何曾到遼東?”君據實上報。上(崇禎帝)令錦衣衛劉僑再審,乃以為真,立付重闢。君失出降二級,回衛。君笑曰:“吾不以人命博一官也。”(畿輔人物誌)

    這群人只要能汙衊袁崇煥,他們什麼事都能幹得出來、什麼手段也都能拿得出來!

    即使想殺他的崇禎,也不得不承認“守遼非蠻子不可”(剖肝錄),明知如此,卻自毀長城!

  • 18 # 梓鷟

    近四百年來,人們對袁崇煥的評價一直參差有別、褒貶不一。有人認為他是抗擊外敵、精忠報國的民族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欺世盜名、通敵賣國的漢奸小人。有人覺得他有岳飛一般的軍事才幹,也有人覺得他武功平平、難堪大任。這樣一個飽受爭議的人物最終被皇帝處以極刑,死於非命,不禁引人唏噓。有的人說他死得冤,也有人說他該殺。而他的死到底是什麼原因,一直以來也被議論紛紛。

    歷史上真實的袁崇煥究竟是個怎樣的人,相信各人都有各自的角度和觀點。在下斗膽從他的死因這個角度入手,看看能不能更接近那個當時當下最真實的袁崇煥。若有不當之處,還請各位切勿見怪。

    說到死因,我們來看一下袁崇煥當時是怎麼死的。我引用一段明末的文學家、曾擔任過錦衣衛指揮使的張岱在其《石匱書後集》中所記錄的情景:

    “遂於鎮撫司綁發西市,寸寸臠割之。割肉一塊,京師百姓從劊子手爭取生啖之。劊子亂撲,百姓以錢爭買其肉,頃刻立盡。開腔出其腸胃,百姓群起搶之,得其一節者,和燒酒生齧,血流齒頰間,猶唾地罵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盡,止剩一首,傳視九邊。”

    當時,收押袁崇煥和最終行刑的是錦衣衛的北鎮撫司。張岱擔任過錦衣衛的親軍指揮使,因此,他的記載具有較高的可信度。同一個情景在計六奇的《明季北略》中也有記錄:

    “是時百姓怨恨,爭啖其肉,皮骨已盡。心肺之間,叫聲不絕,半日而止。百姓將銀一錢,買肉一塊,如手指大,啖之,食時必罵一聲,須臾崇煥肉悉賣盡。”

    對於當時所發生的真實情況,這兩段記載也可互為佐證。

    不知道大家看完這兩段描述,心中作何感想?

    血淋林的場面入目三分,令人不寒而慄。無論是第幾次看到這段文字都會讓身心受到震撼,忿忿之情,久久不能平息。

    無論他死得冤不冤,至少他死得很慘,慘不忍睹。

    依大明律,最高級別的死刑就是斬首。而這種磔刑,俗稱“千刀萬剮”,也叫凌遲,是超出法律規定範圍的罕見極刑。行刑的劊子手不能在三千六百刀內讓犯人死亡,否則自己也要擔負刑責。對受刑的人來說簡直就是地獄般的苦難。

    不明真相的北京市民,爭相搶食“漢奸”的血肉。在這段無比漫長的行刑過程中,無論是他的肉體還是精神,都徹底的被摧殘致死。

    我們不禁要問,袁崇煥縱然是罪大惡極那也罪不至此吧?可是,這確確實實是崇禎皇帝欽定的罪罰。一般來講,即便皇帝要處死一個大臣,也應該要透過三法司的既定程式,也就是由督察院審議,刑部偵訊,再由大理寺複核方可定罪。而袁崇煥進了錦衣衛的詔獄,等於直接繞過了所有的司法程式,生死罪罰全憑皇帝一言,如此重的罪狀就是由崇禎在沒有經過任何司法機構論證的前提下欽定的。處死大臣,可鴆,可絞,可斬,而崇禎卻偏偏選擇了磔刑,可見他對袁崇煥的恨是有多麼的深,簡直是恨之入骨,要把他一寸一寸的折磨死,不讓他善終。

    崇禎對袁崇煥的恨究竟是從何而來的呢?

    我們知道努爾哈赤以“七大恨”誓師伐明。崇禎對袁崇煥沒有“七大恨”,至少也有“四大恨”。也正是崇禎的這“四大恨”成為了袁崇煥最終慘死的原因。這“四大恨”之間又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並且其爆發點都是同一件事——己巳之變。最終所有的恨擰成了一股奪命繩,勒向了袁崇煥的脖子。

    我們從崇禎的這“四大恨”出發,一一進行剖析,或許就能窺見歷史的玄機。

    第一恨,擅權自重。

    袁崇煥被逮捕時,崇禎提到的第一條罪狀就是“擅殺毛文龍”。這個大家都知道。擅權也確實是擅權。因為,崇禎賜予袁崇煥的尚方劍是無權斬殺同樣持有尚方劍的毛文龍的。並且,袁崇煥先斬後奏,事先完全沒有跟崇禎打任何招呼。最重要的是,崇禎認為這件事釀成了嚴重的後果,他認為己巳之變之所以會發生就是因為毛文龍被殺。這種邏輯怎麼理解呢?毛文龍所佔據的皮島靠近中朝邊境的出海口,位於遼東半島的東面,正好可以與遼東半島西面的關寧錦防線在戰略上相互策應,對後金可以形成前後夾擊之勢。雖說“夾擊後金”有些牽強,畢竟當時的明軍並沒有主動進攻的力量,但皮島多少可以在皇太極後方發揮一定的牽制作用,使皇太極不敢輕易率軍南下。當然,至於毛文龍是不是養敵自重,是不是不受節制,是不是可惡該殺,對於崇禎來說都已經是旁枝末節,至少當皇太極的十萬鐵騎出現在北京城下的時候,崇禎心裡就斷定了皇太極之所以能毫無顧忌的長途奔襲以至兵臨京師就是因為沒有了皮島的後顧之憂。至此,崇禎就已經把袁崇煥恨得咬牙切齒了。

    站在崇禎的角度想,袁崇煥的確可恨。然而,對於“擅殺毛文龍”這件事,袁崇煥自己究竟是怎麼想的呢?首先,我們要先了解一下毛文龍這個人。毛文龍,皮島總兵,在遼南確有戰功,“然毛文龍部貪功,冒餉、不受節制,難以調遣”,這些問題都讓新到任的薊遼總督袁崇煥頗感頭疼。別說袁崇煥對他頭疼,朝堂上下對他也十分無奈。皮島實際上就是毛文龍個人的海上獨立王國,對於是否配合中央的軍事行動,完全取決於是否對他自己有利。有利的時候,他就上岸騷擾一下女真人的後方,打一打游擊,擄掠一些錢糧輜重。無利的時候,即便有朝廷的旨令,他也按兵不動。而無論動還是沒動,他都會向朝廷呈報,誇大戰果乃至謊報戰功,以此向朝廷索取軍餉。更甚者,大規模虛報兵員、冒領軍餉也是毛文龍的慣用伎倆。而隔著山隔著海的北京對皮島的具體情況幾乎無從知曉,皮島上也沒有朝廷派駐的官員,所有的事情就憑毛文龍一張嘴,說什麼是什麼。當時的北京早就窮得叮噹響,養皮島是一筆不菲的開銷。為了獲得更多的好處,毛文龍還經常到京師拜訪各級官員,上下打典。其實皮島這樁生意,朝中大臣很多人都有份。說到這裡,事情已然很清楚,毛文龍若要論罪,確實當誅。然而,非常時期就應有非常的手段和計量。大敵當前,不能因為誅殺毛文龍而散失皮島這個戰略支點。而且,即便要誅,也必須由皇帝下決心,不應該由袁崇煥擅自做主。在這一點上,袁崇煥確實失察,他與毛文龍並無個人恩怨,殺他也非為己,實為國家,但他高估了崇禎對他的信任,從而為自己今後的不幸埋下了一個伏筆。根據記載,崇禎二年六月初一,袁崇煥與毛文龍在皮島會見,並商議軍事。名為商議軍事,實則是袁崇煥想透過談判迫使毛文龍部接受中央的整編與調配。經過連續三日的談判,毛文龍始終不接受袁崇煥主張的在皮島設文官監軍、糧餉由寧遠轉發、改編部隊等建議,談判失敗。無奈之下,袁崇煥勸其歸鄉,而毛文龍則稱自己瞭解遼東局勢,能解決滿洲,並順勢攻佔朝鮮。其言語之間頗為傲慢,這顯然是對中央的搪塞與敷衍,並無合作的誠意。此後,袁崇煥傳副將汪翥上船密議,通宵部署誅殺毛文龍,而於第二日展開了行動。可見,袁崇煥先禮後兵,確實是為和平解決皮島問題做出了應做的努力,而最終實屬無奈才下了“誅殺”的決心。袁崇煥擅權之後,無疑給朝中的一些閹黨餘孽留下了把柄,立刻就遭到了彈劾。當然,彈劾他的不止有閹黨的餘孽,還有很多是皮島這樁生意的股東,因為袁崇煥斷了他們的財路。這些彈劾雖然都被崇禎一一壓了下去,但袁崇煥畢竟是皇帝親自提拔起來的人,這些彈劾就如同一個個的巴掌打在皇帝的臉上。失了顏面還不得不力挺,這讓皇帝十分為難,心中自然惱怒。相信這些都是袁崇煥完全沒有考慮到的吧,他最大的弱點就是為官太單純了。大明朝的官場上因為單純而死得莫名其妙的人太多了,他也不過只是其中一個而已。

    第二恨,縱敵怯戰。

    這一恨,也是始於己巳之變。我們首先回顧一下皇太極進兵的路線和袁崇煥回防的整個過程以及各自的一系列動作就會發現崇禎心理變化的一些玄機。

    當時,皇太極親率十萬兵馬繞道蒙古,突破長城的喜峰口入關並攻陷遵化、遷安,兵峰直指永平、撫寧。這次突襲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袁崇煥聞訊也大驚失色,他立即率領兩萬關寧鐵騎入關馳援。皇太極想要從喜峰口去北京,沿途必須要克服的三個重鎮從東到西分別是遵化、薊州和通州。從這裡開始,我們試著用崇禎的眼睛來看待事態是如何發展的。十月三十日,皇太極兵臨遵化。十一月初三,遵化失守。十一月初四,遷安失守,皇太極兵臨永平和撫寧。此時,已入關的袁崇煥率軍從左側路過,看都沒看永平和撫寧一眼,直接取道昌黎、灤州,奔寶、香河而去。十一月初九,袁崇煥到達薊州附近,十一月初十,部隊進入薊州城內。十一月十一日至十四日之間,皇太極率軍抵達薊州附近,沒有與袁崇煥交戰便繞過了薊州,奔通州而去。袁崇煥聞訊後又率軍出薊州,但並沒有追擊皇太極,而是於十一月十六日在皇太極之前趕到了通州附近的河西務。此時,皇太極的軍隊也已經到達通州附近,在與袁崇煥的部隊短暫的遙相對望之後,他又選擇繞過通州,直取北京。袁崇煥發現以後便立即回師北京。十一月二十日,袁崇煥和皇太極在同一天先後抵達北京城下。此時,袁崇煥向崇禎申請讓兵馬入城休整,遭到拒絕。

    透過崇禎的眼睛,我們看到了什麼?袁崇煥和皇太極他們兩個一路上從遵化到薊州、從薊州到通州、再從通州到北京,兩軍一再碰面,卻只是相互觀望,既不交戰,也不撤退,就如同兩隻曖昧的蝴蝶一般,你繞著我,我繞著你,一來二去、三下兩下就把作為首都屏障的三大重鎮全部繞了過去,還幾乎在同一時間一起出現在了北京城下。看到這種情況,如果你是崇禎,你不會覺得有些詭異嗎?你所器重和提拔的兵部尚書兼薊遼總督,本當平定遼東,拒敵於千里之外,然而,遼東未平不說,敵人都從遼東打到北京了,他卻率軍姍姍來遲,來遲不說,一路上跟敵人打了那麼多次照面都不敢交戰,怯戰也不說了,還跟敵人眉來眼去,一路把敵人引到了北京城下,到了城下也不說了,還要皇帝你開門,讓他帶兵進來休息。此情此景,站在崇禎的角度,你會作何感想?說到這裡,崇禎對袁崇煥就不僅僅是失望了,而是已經憤怒到了極致。

    真相和崇禎眼睛裡看到的會不會有些差距呢?憤怒與困惑的崇禎皇帝在當時的境況下其實也顧不得去想那麼多了。讓我們再回到袁崇煥和皇太極這兩個主角的立場上來看看整個故事的另一個版本。十月三十日,皇太極十萬兵馬兵臨遵化。十一月初二,山海關總兵趙率教帶四千騎兵一路趕來馳援遵化,在遵化和三屯營之間遇伏,四千騎兵全軍覆滅,趙率教戰死。十一月初三,遵化失守。十一月初四,遷安失守,皇太極兵臨永平和撫寧。此時,已入關的袁崇煥率兩萬兵馬從左側路過,看都沒看永平和撫寧一眼,直接取道昌黎、灤州,奔寶、香河而去。仔細想來,袁崇煥的這一舉動是不是很蹊蹺呢?崇禎沒有看到的玄機就在這裡!在袁崇煥的思緒中,就在兩天前,皇太極圍了遵化,並在遵化和三屯營之間設伏,靜候趙率教來救遵化,趙率教帶兵匆匆趕來,正中埋伏,被全部殲滅。這叫什麼?圍城打援!現在皇太極又圍住了永平和撫寧,袁崇煥帶兵匆匆趕來,這和之前趙率教的情況如出一轍。別說袁崇煥深諳兵法,即便再傻也不至於看不到兩天前的前車之鑑吧?他當然不會重蹈趙率教的覆轍,傻乎乎的去救永平和撫寧,最保險的辦法當然是儘快繞到前面,在薊州駐防阻截皇太極。一來,皇太極的下一個目標顯然是薊州;二來,袁崇煥只有兩萬兵馬,原野上又沒有依託,難以對抗皇太極的十萬大軍,因此,搶先趕到薊州依城佈防是個不二的選擇。於是,十一月初九,袁崇煥到達薊州附近,十一月初十,部隊進入薊州城內。十一月十一日至十一月十四日之間,皇太極果然率軍到達了薊州附近。所有人都以為一場薊州攻防戰在所難免,卻萬萬沒想到皇太極沒有進攻就趁夜繞過了薊州,奔通州而去。皇太極為什麼要繞過薊州?大家知道,袁崇煥打守城戰可是出了名的。當年的寧遠保衛戰和寧錦大捷都是袁崇煥指揮並獲得重大勝利的守城戰,而皇太極當時隨他父親努爾哈赤在這兩場戰役中沒少吃虧,努爾哈赤慘敗之餘還受了傷。皇太極記憶猶新,他會不知道袁崇煥守城的厲害嗎?他當然知道。他此次入關侵擾是長途奔襲,沒有補給,沒有依託,每一戰都要速戰速決,不能拖延,否則自身就會陷入危機,而且他知道,全國各地的勤王之兵都已經朝北京趕來,他沒有太多時間消耗在一座小小的城池上,況且,被袁崇煥守住的城池,別說速戰,打一兩個月也未必能打下來。皇太極也不傻,吃虧的事當然不會幹,因此他趁夜繞過薊州,往通州方向而去。他想引袁崇煥去追他,如果袁崇煥來追,他就殺個回馬槍,一舉殲滅袁崇煥,如果袁崇煥不來追,他就直取通州。袁崇煥也不傻啊,他聞訊之後雖然感到驚訝,但卻並沒有去追擊皇太極,而是率軍出了薊州,於十一月十六日,在皇太極之前趕到了通州,並在通州附近的河西務厲兵秣馬、嚴陣以待,想在這裡引皇太極來攻。奇怪的是,袁崇煥這一次為什麼不守通州城呢?他的想法大概是這樣的:一來,之前守薊州,皇太極就繞著走,不敢來攻,若再守通州,皇太極必然也不敢攻並設法繞行,而通州已經是北京的最後一道屏障,一定要在這裡截住皇太極,不能再讓他往前去,因此,想要引他來攻,就必須駐軍城外;二來,河西務的地勢比較有利,既然要打野戰,就要首先搶佔地利;三來,實在打不過,還可以退守通州。而此刻,皇太極的軍隊也已經達到通州附近。他見袁崇煥不上他的當,居然又繞到了他前面,心下也不敢怠慢。他奇怪這次袁崇煥有城不守,反而擺出陣勢,一副要跟自己決戰的姿態,他不明虛實,懷疑其中有詐,於是便不接招。狡猾的皇太極在和袁崇煥短暫對峙之後又再次選擇繞過通州,直逼北京。此時的袁崇煥顯然已經身心疲憊,沒有一天不在奔走,看到皇太極和崇禎馬上就要老將會面,心急如焚,他來不及多想便領兵往北京方向死命狂奔。十一月二十日,袁崇煥和皇太極幾乎在同一時間先後抵達北京城下。此時的袁崇煥和他手下的兵將們已然跑得快斷氣了。皇太極的女真騎兵本就進軍神速,而袁崇煥在數日之間連續三次趕超皇太極,在如此高強度的奔走下,關寧軍的體力早已不支,若此時與皇太極在城下交戰,顯然不利。因此,袁崇煥便不知好歹的向崇禎提出了讓兵馬入城休整的要求。他哪曾想到,崇禎看著他一路跟皇太極玩兩隻蝴蝶一直玩到了北京城下,早已龍顏大怒。

    袁崇煥並非縱敵,他與皇太極一路上鬥智鬥勇,實為不易,但皇太極的行動和他配合得實在太好,這跟誰都難以解釋清楚。袁崇煥也並非怯戰,但種種跡象在崇禎的眼睛裡那就是怯戰。

    大敵當前,臨陣換將乃兵家大忌,崇禎自然也明白,他也只能姑且壓制住胸中的怒氣,待北京解圍,再拿袁崇煥問罪。

    第三恨,戲言欺君。

    這要從崇禎皇帝登基之時說起。崇禎剛登基不久便剿滅閹黨,意氣風發,並立志要重整河山、中興大明,而接下來要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重新啟用袁崇煥,主政遼東,抵禦後金。崇禎在宮中召見袁崇煥,並設宴款待,拜袁崇煥為兵部尚書兼薊遼督師,並總督天津、登萊軍務。袁崇煥向崇禎闡述了自己的平遼方略,併發願稱遼東五年可平。崇禎聞之大喜過望,賜袁崇煥尚方寶劍,可先斬後奏。袁崇煥出宮之時被司禮監掌印太監王承恩截住,問起五年平遼之事是否胸有成竹,袁崇煥坦言,五年之期乃寥慰聖心,實無把握。王承恩聞之訝異,謂袁崇煥不該出此大言,日後必難收場。此事即為袁崇煥最終的命運埋下了第一個伏筆。這個伏筆自然也在崇禎二年的己巳之變時發酵了。

    看著城下黑壓壓的八旗兵,崇禎站在北京城頭的平臺之上,心中作何感想?皇太極之所以可以長途奔襲來到北京,為什麼?因為沒有了皮島的後顧之憂!這是拜誰所賜?袁崇煥!京師危急,朕最寄希望於誰?當然是朕的兵部尚書兼薊遼總督袁崇煥!可他率軍姍姍來遲不說,還一路縱敵怯戰,從遵化、薊州、通州到北京,十數日間未曾與敵交一戰,以致敵人兵臨城下!是誰誇下海口說五年平遼?袁崇煥!是誰拿走了朝廷絕大部分的軍餉?袁崇煥!可他到任兩年,遼東的局勢究竟如何?是變好了還是變糟了?城樓之下漫山遍野的八旗兵難道還說明不了問題嗎!所謂五年平遼豈不就是一句搪塞朕的空話!?

    袁崇煥當年在崇禎面前發願說五年平遼,實際上是一種願望,而非承諾,雖然這個願望聽上去仍然不切實際,但如袁崇煥自己所說的,他只是想安慰一下皇帝焦躁不安的心情,但年幼且對形式缺乏判斷的崇禎在當時居然深信不疑。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此時的崇禎面對如此糟糕的局勢已經開始懷疑袁崇煥的才幹是否真的能堪當重任,想起袁崇煥五年平遼的大話,自然失望透頂,越想越覺得袁崇煥欺君罔上,可恨至極。

    第四恨,通敵賣國。

    中國在歷朝歷代都是一個比較有個性的國家,一個皇帝的個性往往就代表了這個國家的個性。用一個詞形容崇禎朝的個性,自然就是寧折不彎。現代國家除了北朝鮮以外往往不會有這樣的個性,因為政府的決策層是理智的,基本上不太可能會執著於一場無利可圖的戰爭,國家民族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和也好,戰也罷,都是基於利益的最大化。然而,三百多年前的大明朝卻不這樣想,在與後金多年的戰爭中,儘管絲毫佔不到任何便宜,儘管國力難支,儘管有議和的基礎和條件,大明朝仍然不要和平要戰爭、要跟後金勢不兩立。面對朝中的主戰派和主和派,崇禎甚至一度以戰和論忠奸,迫使群臣不敢上疏直言,以致大明朝在最關鍵的幾年失去了得以休養生息的契機。袁崇煥真正的平遼方略其實是“以戰促和”,他清楚的認識到平定遼東絕非一朝一夕之事,此時的大明朝已經病入膏肓,非常虛弱,各省連續爆發民變與災荒,各路造反的叛軍都已頗具規模,而從中央到地方的整個政府體制已經潰爛,軍隊缺糧少餉,國庫空虛,此時還要以舉國之力平定遼東、消滅後金,別說是天方夜譚,不可能做得到,而且敵強我弱,只會加速整個國家的崩潰。這是一個稍微有判斷力的人都能得出的結論。明朝只有在改革治亂、慢慢休養生息之後才可能逐漸恢復元氣。至於遼東,爭取暫時的和平是上上之策。其實,當時的後金實力還不足以吞噬整個大明朝,皇太極所提出的條件並不算苛刻,即要明朝承認後金政權的合法性,認可其為與大明平等的國家,承認皇太極作為後金皇帝的地位。這無非是一個虛名,而個性十足的大明朝就是不答應。崇禎的想法很簡單,承認後金就等於承認了遼東獨立,而遼東自古就是華夏領土,這種千古罪人他如何當得?背了這個黑鍋不僅會留下千古罵名,死後也無顏去見明朝的列祖列宗。這個邏輯對中國人來說似乎是比較容易理解的。但事實是,無論你承認與否,遼東除了錦州和寧遠這一隅之地外已經完全不在明朝的控制之下,為了不當千古罪人而與後金死磕到底,最終也只會拖垮整個大明朝。然而,在國家統一的意志面前,這個問題似乎確實沒有太多可以妥協的餘地,這就使事情變得很難辦。既想要和平,又不能承認對方的合法性,這如何才能做到呢?袁崇煥的思路是透過一兩場戰役的勝利為和平爭取更多的談判籌碼。但袁崇煥“以戰促和”的方略卻在己巳之變時陰差陽錯的成了他“通敵賣國”的一大罪狀。事情究竟是怎樣的呢?我們又得回到被皇太極圍住的北京城下。袁崇煥和皇太極從遵化、薊州、通州一路玩太極玩到了北京,兩軍未有任何接觸,袁崇煥向崇禎申請入城休整遭到拒絕之後,只得駐紮在廣渠門外和皇太極展開對峙。此時,各地的勤王之師也陸陸續續抵達北京附近。兩日之後,兩軍在廣渠門外大戰,袁崇煥部一戰將後金左翼大軍擊潰,取得了廣渠門大捷,隨後又在十一月二十七日取得了左安門之捷。十一月二十九日,袁崇煥率軍奇襲了皇太極在南海子的大營,後金軍大亂,遂解京城之圍。先前,後金軍在北京郊外大舉劫掠,袁崇煥兵少不能制,固守營寨,等待主力援軍。崇禎外戚中的貴園亭莊舍慘遭蹂躪,引起外戚權貴的極度不滿,紛紛向皇帝告狀。正當崇禎在惱怒袁崇煥對自己的外戚不管不顧之時,又突然接到了兩個太監的舉報。原來,皇太極在退軍之前,故意使人在兩個被俘的明軍監軍太監的帳外密語,謊稱有袁崇煥密信約後金皇上於京師定盟,隨後又在混亂之中故意放跑二人。兩個太監撿回兩條命,一路踉蹌,倉惶至極,回到北京之後便立即將所聞之事上奏。其實這不過是一條極為淺顯的反間計,料想崇禎定不會輕易相信,但是,如果把皇太極入關以來前前後後所發生的各種詭異的事情都聯絡起來,似乎就告訴了崇禎一個“真相”。皇太極為什麼能如此輕易的入關,而袁崇煥坐鎮遼東卻反應如此遲鈍?袁崇煥率軍入關馳援,卻又不跟皇太極交戰,他們兩人兩軍一路眉來眼去,你繞著我,我繞著你,與其說是皇太極奔襲到了北京,倒不如說是袁崇煥一路把皇太極引到了北京,難道他們倆確實是約好了的?但袁崇煥畢竟在抗金一事上頗有功績和名望,要說他通敵賣國,確難讓人信服,可事實又擺在眼前,他究竟出於什麼目的要縱敵深入、使敵圍困北京呢?有一種解釋似乎能說明這個問題,那就是袁崇煥想要“以戰促和”,只不過這個促和的物件不是後金,而是北京,是朕。這麼一想,崇禎頓時恍然大悟:袁崇煥想議和,怕朕不允,於是約皇太極來圍北京,是要讓朕感受到後金的壓力,見識到後金兵勢之強大,讓朕萌生議和的念頭,甚至還想逼朕跟皇太極訂一個城下之盟?這真乃奇恥大辱!如若議和,袁崇煥這賊子五年平遼的空話也就不必再兌現,他這個如意算盤打得可真夠好,為了逼朕議和,竟然引賊兵入關包圍京師!如此賊子,安能不誅?想到這裡,袁崇煥在崇禎心中便已經是個死人了。

    “以戰促和”的方略本是一個非常務實的戰略方針,卻以這樣的形式陰差陽錯的成了袁崇煥“通敵賣國”的一大罪狀。惜哉,袁公,哀哉,崇煥,此冤能與誰人訴?

    圍繞這“四大恨”,對崇禎的心理進行剖析之後,袁崇煥的死因逐漸變得清晰。北京之圍解除後,崇禎以“議餉”之名將袁崇煥召至平臺,著錦衣衛將其拿下。這就是著名的“平臺議餉”。崇禎召袁崇煥至平臺為什麼要用“議餉”做為藉口?這也是非常值得推敲的,說明崇禎對袁崇煥已經失去了基本的信任,甚至認為他有反叛之心,如果直接降罪捉拿,擔心他會叛逃甚至倒戈。近年來朝廷一直拖欠關寧軍的軍餉,袁崇煥多次上疏催問,對此事最為關心,因此,以“議餉”為名召他前來不僅不容易引起他的懷疑,也最能敦促他火速趕來。崇禎在這方面也可謂心思縝密,用心良苦,只可惜用心用錯了地方。

    中國歷史上最受人崇敬的英雄大多數的結局都是悲慘的。中國為什麼會有如此之多的悲情英雄,這大概就是家天下的獨特產物。而其中,袁崇煥的悲劇又是最為慘烈的,不輸於嶽武穆的風波亭之難。甚至,袁崇煥比嶽武穆更為冤屈。岳飛雖冤,可宋高宗和秦檜怎麼也找不出岳飛的罪狀,只能以“莫須有”之名將其殺害。岳飛死得悲壯,死得大義凜然!而袁崇煥呢,一生為國為民,忠勇可嘉,卻被皇帝以“通敵賣國”之名處以極刑,在行刑現場,老百姓痛恨“漢奸”,爭啖其肉,唾罵不止!此冤足以撼動天地,敲響大明王朝最後的喪鐘!

    時空往復,往事已矣。

    歷史的波濤會淹沒很多人很多事,亦會銘記有些人有些事。袁公的忠勇折衝、智謀膽略當永為後世所敬仰,其悽慘悲涼的結局也當永為後人所哀痛。

  • 19 # 小方說歷史1990

    袁崇煥是廣東東莞人,二十三歲中舉人,三十五歲中進士。整體上講,袁崇煥是一個智商高情商低的人。他不懂得揣摩皇帝的心思,也不擅長政治周旋。再加上袁崇煥習慣於先斬後奏發大話,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並得罪了很多人,這才導致他最後蒙冤慘死。

    近代歷史學家指出袁崇煥與岳飛並沒有可比性,至少他不像岳飛死的那麼冤枉。袁崇煥之所以被皇帝處死,他自己也有很大的責任。

    一、誇下“五年復遼”的海口袁崇煥還是文官的時候陪著領導去視察工作,隨口就說給他兵馬錢糧,他一人就可以守住遼東。當時明朝正發愁沒人願意去守遼東,見袁崇煥毛遂自薦就讓他帶著一支部隊去前線了。後金打來時,明朝守兵個個望風而逃,唯獨奉命鎮守寧遠城的袁崇煥卻奇蹟一般用紅夷大炮擊中了努爾哈赤所在的大帳,努爾哈赤重傷,以至於敵軍潰敗,史稱“寧遠大捷”。袁崇煥立即加官進爵從六品小官成為兵部侍郎。但是袁崇煥沒有支援錦州導致錦州失陷,他被彈劾後回了老家。這期間崇禎做了皇帝,急於對付努爾哈赤。但此時曾打敗努爾哈赤的唯有削職為民的袁崇煥,於是崇禎在還沒見到袁崇煥的面的情況下,就封他做了兵部尚書。崇禎還親自走下大殿迎接來面聖的袁崇煥。這個待遇讓袁崇煥很受寵若驚,一激動就誇下著名的“五年復遼”的海口。但是袁崇煥還提了一堆關於糧餉和軍權的附加條件,崇禎也居然全都答應了他。從此袁崇煥打造了裝備先進、英勇善戰、能夠和後金騎兵相抗衡的騎兵部隊,還在遼東弄了一條固若金湯的關寧防線。儘管收復遼東是不可能做到,但把金兵擋在山海關之外還是沒問題的。

    二、先斬後奏殺了毛文龍

    毛文龍是遼東總兵,正一品武將。他駐紮的皮島在後金的後方,戰略位置特殊。由於他的牽制,後金一直沒能長驅直入。但毛文龍為官也有些問題,私報軍餉,擅自徵稅。或許袁崇煥是新官上任想殺一儆百,又或者是眼裡容不下沙子。他以閱兵為名來到皮島並不容分辯殺了毛文龍。但是殺毛文龍這樣的一品大員,非得朝廷親自下旨不可。但是袁崇煥卻根本沒有考慮後果,也沒和皇帝通氣。事後袁崇煥也有點後怕,趕緊寫了請罪書給皇帝。但是崇禎考慮到遼東還得靠袁崇煥,不得不忍氣吞聲,袁崇煥擅殺大臣的事情含糊過去。但是崇禎對袁崇煥的猜忌也由此而生。

    三、擅自超額賣糧給蒙古人

    蒙古和女真都是遊牧民族沒有多少存糧,於是一些蒙古部族想從袁崇煥那裡購買糧食。但是糧食是戰略物資不能隨意買賣,於是袁崇煥給皇帝上奏摺請示。袁崇煥從個人角度想賣糧食給蒙古人,以此拉攏他們不要與後金聯合。崇禎的批示是可以按人口賣糧保證蒙古人不被餓死,但不能多賣。崇禎的用意很明白,如果糧食賣多了,蒙古人很可能會轉手賣給後金。但是袁崇煥很有可能是急著給軍隊發軍餉,所以把糧食敞開了大賣特賣,而且他又沒和皇帝商量。結果後金果然靠這些糧食度過饑荒。

    由以上事件不難看出,袁崇煥做事愛衝動,不太考慮後果,凡事愛擅自做主不與皇帝商量。這都為他後來的悲劇埋下伏筆。

  • 20 # 火器工坊

    袁崇煥是個什麼樣的人,這簡直是一道送命題,為啥呢,愛袁崇煥的人認為他是民族英雄,跟岳飛一樣,煩他的人認為袁崇煥是滿洲派來的奸細,反正咋說的都有。當然,評價歷史人物不能以個人好惡來斷定,應該根據他的事蹟來評判,那我們現在就看看袁崇煥的仕途。

    初入仕途

    袁崇煥是1619年的進士,屬於天生自信心膨脹的那種人,認為自己會打仗。這裡在明史有說到“為人慷慨負擔略,好談兵。遇老校退卒,輒與論塞上事,曉其厄塞情形,以邊才自許。”雖然覺得自己很厲害,可是袁崇煥同學還是在福建幹了幾年閒差,直到天啟二年,袁崇煥進京見天啟,御史侯恂破格提拔了他在兵部幹活。沒多久,廣寧被後金拿下,袁崇煥一看機會來了,就跑到山海關外去看地形,回來之後說“予我軍馬錢穀,我一人足守此。”隨後袁崇煥真正的迎來了自己精彩的人生,當上了兵備僉事,督關外軍。

    經營遼東

    到任之後,袁崇煥是駐守關內的,這主要和王在晉的戰略有關。當時王在晉是袁同學的直系上司,王在晉接受了薊遼總督王象乾的建議,實施了“撫虜、堵隘”的守山海關戰略,要在八里鋪修築堅城,並派重兵把守。袁崇煥堅決反對,他認為應該把戰線放長,拉到寧遠,於是和王在晉發生口角。但事實上王在晉是很喜歡袁崇煥的,然而袁崇煥很不給面子,於是就給首輔葉向高奏書。朝廷一看有點懵,正好十三山有難民十餘萬,於是乎中央就讓大學士孫承宗來巡視,袁崇煥在這裡多少有點投機者的樣子,向孫承宗請示:“將五千人駐寧遠,以壯十三山之勢,別遣驍將救之。寧遠去山二百里,便則進據錦州,否則退守寧遠,奈何委十萬人置度外?”孫承宗一聽有道理,就和王象乾商量,然後分兵兩路,一路三千人駐守寧遠,一路王在晉去就難民,結果十幾萬只救回了六千,孫承宗一怒之下,攆走了王在晉,廢除了他的方針,採用袁崇煥的策略,雖然袁崇煥的戰略沒毛病,但多少都有點坑老領導的感覺。

    隨後孫承宗決定鎮守寧遠,讓袁崇煥主事寧遠,閻鳴泰主事覺華島。得到了孫大學士的支援,袁崇煥也是幹勁十足,修繕了寧遠城,一個小城成了堅城,引來了不少商旅難民,同時楊應乾招募遼人編軍,這隻軍隊,就是赫赫有名的關寧軍。這樣一來,寧遠的力量越來越強,於是1625年,孫承宗和袁崇煥商議,繼續擴張到錦州一帶,使寧遠變成內地,就在一切都很順利的時候,中央出事了,東林黨倒臺,閹黨上位,孫承宗多次被彈劾,忍不了了辭職了。新上任的高第覺得關外守不住,就下令關外居民軍卒全部撤回關內,這是的袁崇煥怕是心態炸了,理想被毀滅,於是堅決不撤出寧遠,而這一路上,百姓也是死傷無數,幾年的成果毀於一旦。

    寧遠大捷

    1626年,努爾哈赤聽說孫承宗被罷免,火速起軍南下,正月二十三日抵達寧遠,高第不救,袁崇煥得知後,血書與寧遠共存亡,一方面讓程維英盤查奸細,一方面堅壁清野,屯住糧草,準備和後金決一死戰。努爾哈赤勸降不成,於是大舉攻城,但由於寧遠修的太厚,而且有西方的18磅艦載加農炮駐守,再加上從高牆上往下面用火器非常有優勢,後金軍損失慘重,於是努爾哈赤下令撤軍(被炮轟傷了應該有假,畢竟努爾哈赤後來還跟蒙古打了一架,半年後才病死的)。這樣一來,明軍大獲全勝,但旁邊的覺華島因為大海上凍的原因被後金一頓亂錘,死傷數萬。

    寧錦大捷

    三月,袁崇煥被升為遼東巡撫,要不說小袁同學政治覺悟不高,立功升職整個人都膨脹了,先跟滿桂鬧不和,又和勸架的王之臣鬧翻了。後來努爾哈赤病死,袁崇煥派人前去弔喪,順便想和後金議和,這就犯了一個大忌,邊將擅自與敵人議和,這多少有謀反的感覺,皇帝肯定不放心。當然,從袁崇煥的戰績來看,他怎麼都不可能是間諜。後來1627年後金征討朝鮮,袁崇煥趁機修繕錦州、中左、大凌三城。朝鮮和毛文龍告急,袁崇煥派水軍救援,毛文龍擊退朝鮮和後金的聯軍。五月,皇太極圍攻錦州,久攻不下又分兵攻寧遠,還是打不下來,回兵繼續打錦州,哭了,打不動,撤軍,後金傷亡慘重,史稱寧錦大捷。

    殺毛文龍

    閹黨言官彈劾袁崇煥不救錦州,氣的袁崇煥辭官回家了,等到崇禎即位,袁崇煥被重新啟用,督師薊遼,在平臺受皇帝召見,然後袁督師就有點飄了,對著皇帝吹了波牛逼:“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願假以便宜,計五年,全遼可復。”有很多袁粉會說袁崇煥傻啊,跟皇帝敢扒瞎話,我相信以袁崇煥的政治覺悟,這麼說沒毛病,袁崇煥是很天真的,這也就是他為啥能接著跟許譽卿說:“聖心焦勞,聊以是相慰耳。”真的天真,但袁崇煥也不傻,看到了熊廷弼和孫承宗的結局,袁崇煥向皇帝要求獨攬遼東大權,崇禎答應了,畢竟這時的崇禎很相信袁崇煥,給了他很大的權力,崇禎的想法很簡單,我信任你,因為你說你能收復遼東,時間到之前怎麼都行。而袁崇煥收到了這個權力之後,就開始了排除異己的道路。袁粉們別犟,你們說說祖大壽、趙率教、朱梅哪個不是袁督師的好戰友、小夥伴,而毛文龍,袁督師一開始是想拉攏毛文龍的,雖然他並不喜歡毛文龍,明代文士看不起武夫是很正常的,毛文龍可以說就是個會打仗會管理的超級兵痞,這點讓袁崇煥很不爽,第一,毛文龍不是自己的人,第二,自己督師遼東,權力最大,但眼底下這個皮島總督不聽自己的話。符合兩點,袁崇煥打算拉攏一下毛文龍,不行擼了他也行。於是上書給他派政委,當然,派的這個人會聽袁督師的話。毛文龍就跟亮劍裡的李雲龍一樣,不喜歡文人管著自己,上書反對。拉攏不成,讓他聽話服從管理總行吧。毛文龍來看袁督師的時候,袁督師表現的非常客氣,意思是咱倆級別不同,我這麼客氣,你還不規矩點。然而毛文龍同志基本上沒啥政治覺悟,堂而皇之的接受了,袁崇煥這時已經想殺了毛文龍了。當然,總督那麼大的官,你說殺就殺,總歸不合適。於是袁督師給了毛文龍最後一個機會,親自去皮島,打暗語勸毛文龍放棄兵權,回家享福吧,結果毛文龍巴巴的把自己的宏偉計劃說了出來,最後一根稻草拔了。督師決定,殺了毛文龍。於是第二天,在誘拐毛文龍登山之後,袁崇煥命人拿下文龍,悉數罪過之後,用尚方寶劍殺了他。

    己巳之變

    殺了毛文龍,朝廷炸鍋了,皇帝大吃一驚,但想想事到如今,也只好這樣,畢竟還得靠著袁督師。於是贊成了袁崇煥的做法。袁崇煥上書安撫皮島的事,崇禎也都答應了。這件事剛完,皇太極帶人繞到南下,進入關內,袁崇煥知道後馬上讓祖大壽、何可剛入關守衛,沿途分兵留守薊州、撫寧、永平、遷安、豐潤、玉田。逼得皇太極只能在北邊小範圍活動。然而後金軍戰力強大,很快拿下了遵化和三屯營,並且趙率教戰死,後金越過薊州,直逼北京,袁崇煥馬上率軍護衛京師,但是非常有趣的是,袁督師並沒有馬上追上皇太極,而是慢慢的,在後面追著後金圍著北京繞圈圈,其實原因很簡單,明軍和後金正面扛的話,輸贏不好說,野戰勝率不高,最好的辦法就是打陣地戰,前兩次打敗後金靠的就是寧遠錦州城堅炮利,而北京這一帶符合這個要求的只有北京城了,沒錯,我覺得袁崇煥從戰局上考慮的就是依託北京城的堅固來打。然而,皇帝可不這麼想,你帶著重兵在我家門口轉悠,重點是還有敵人在旁邊,你還不趕緊滅了他,咋滴,想造反啊。從這裡,崇禎對袁崇煥的信任開始減小。而此時袁督師要求軍隊入城,沒錯碉堡戰你不入城不好打啊,但這樣皇帝的疑心就更大了。而且這場戰鬥打的拖泥帶水,沒有馬上得到勝利,這使得崇禎徹底不在信任袁督師了,相反,還要殺了他。

    下獄被誅

    皇太極被擊退後,崇禎逮捕了袁崇煥,以擅自與後金議和、擅殺毛文龍等罪名凌遲了袁崇煥,一時間,北京人爭相買袁督師的肉吃,由此可知北京人有多恨袁督師。

    總評

    袁崇煥是一個很傳奇的人,你說他傻,那是騙人,一個文人,腦子裡還是很有軍事佈局的,但你說他是個軍神,那不可能,同樣對付北方騎馬的,李成梁、戚繼光的選擇是主動出擊,野戰取勝。而袁崇煥只是靠著堅城利炮打消耗戰。而且袁崇煥行事太自我,比較天真,敢跟皇帝打馬虎眼,雖然自己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後來在一直彌補。但就算真給他五年,以他的所作所為也難以平遼。而且他的一些行為間接的對大明造成了不利影響。殺了毛文龍,大明不但丟失了半島的全部領土,而且失去了騷擾後金的軍事援助。從此後金可以全力對付大明主力。而且,毛文龍的死然後皮島的兵痞群龍無首,造成了孔有德、尚可喜的造反,實為大明一害。另外還有北京人爭食袁督師的肉,可見有多恨,如果袁督師是像戚繼光、岳飛這樣的民族英雄一樣,那他一定受人愛戴,也不會有這樣的下場。為臣不奉君,為官不與同事和,為主任意而為。袁崇煥雖然是個有能力的才子,但也是個沒有成熟的政治頭腦的傻孩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安家》黃老闆為何對房似錦揭發魯大師不但不領情,反而終止了兩人的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