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藍天影視精剪
-
2 # 歷史解說
過河拆橋,卸磨殺驢,這是很多中國君主的通病。家天下的弊端,就是以自己一家一族的私立,凌駕於國家民族利益之上。過河拆橋者,多是害怕昔日一起出生入死的哥們,保不準會起了歪心思,來動自己家天下的乳酪。再者,新朝建立後,不少功臣居功自傲、為非作歹、欺凌百姓、霸佔民產等種種惡行,數不勝趁。而李善長,正屬於居功自傲者。以朱元璋對貪腐的毫不留情性格看來,李善長已是罪不容誅。於是,刑場上咔嚓了斷,就是李善長的最終歸宿?
有人說,殺李善長是為了接班人順利接班,這是明顯的謬誤論斷。李善長被殺,是1390年五月,那個時候,太子朱標還活蹦亂跳,身體好的很,威信高極了。而已經七十多歲的文官,不可能對朱標產生威脅。在李善長被殺的前一個月,也就是1390年4月,朱元璋的第八子長沙王朱梓自焚而死,原因是被打成胡惟庸一黨。很明顯,李善長的死也是這個原因,誰讓他是胡惟庸的親戚呢。
朱元璋濫殺功臣,始於太子朱標去世後,也就是1392年以後。比如大將藍玉,就是1393年被殺,還有大將傅友德,1394年被殺。有人會說,朱標去世之前,朱元璋陸續殺了不少大將。沒錯,這些人大多是1380年胡惟庸案受牽連者,屬於謀反罪,跟朱老八和李善長差不多。李善長與蕭何一樣,搞後勤保障是把好手,帶兵和治國都不是強項,這樣的人,決不可能挑頭造反。再者說,都77高壽的人了,李善長就是有這個心,也沒這個力了。
李善長,明開國第一功臣,論其地位,可比肩漢之蕭何,洪武三年進封韓國公,洪武二十三年捲入胡惟庸案被誅。胡惟庸謀反不是冤案,牽連出來的李善長自然也不冤枉。可以說出“吾老矣,吾死,汝等自為之”,這種態度,足以讓朱元璋起殺意了。他全心相信的李善長終究不是蕭何。
至於說他已經是第一功臣,不可能默許胡惟庸的,是自己蠢。他在朱元璋手下,有百般禁忌,不可以做的事有很多。但換個人就不一樣了,可以隨意貪汙、欺壓良善,而且不用提心吊膽的過日子。換誰去都會覺得造反更好的,至於沒有成功,是另外一回事。
朱元璋晚年時,像李善長、劉伯溫、呂昶等打江山的文臣智囊以及徐達、李文忠、傅有德、廖永忠、湯合等武將也都趨於暮年。要殺掉這些能臣武將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朱元璋接班人朱標的早死,皇太孫朱允文的弱小……
暮年的李善長雖是暮年但影響力仍然很大,宰相門下更是遍佈天下,暮年的朱元璋更擔心的是後繼之君震不住曾經和自己打天下的這幫淮西勳貴,這幫驕兵悍將必然威脅朝廷的統治。外加上胡唯庸的亂整,藍玉的狂躁。這些人並不年輕,若被培養了三十幾年的朱標活著這些人縱然有再大本事朱元璋也是不怕的,可悲的就是接班人換了才有下來的一系列大動作,功臣良將收拾待淨培養新帝的新團隊。
朱元璋殺李善長的理由很簡單,無論是太子朱標,還是後來太孫朱允炆,都性格偏軟,朱元璋不放心自己死後,還留有一幫戰功赫赫的功臣當朝,因此他要想方設法把那些舊臣殺掉,以為朱家江山永固鋪平道路,而李善長才能出眾,堪比漢代蕭何,當然不能留著了。
朱元璋方面:李善長是朱元璋的同鄉,皆為淮西人。建國初大封功臣,功勞最大的六人冊封為公爵,其中五人都是戰功卓絕的武將,唯獨李善長是沒有戰功的文官。雖然朱元璋依靠淮西集團起家,但登基後,這個羽翼豐滿的政治集團就成為朱元璋的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李善長作為淮西集團的文臣頭子,經過多年經營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勢力。所以,朱元璋對李善長防範劇增。
李善長是明朝開國功臣之一,跟隨朱元璋出生入死打天下,可以比肩漢代丞相蕭何。所以,朱元璋對李善長也十分器重,洪武三年,李善長任中書左丞相,進爵韓國公,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既然朱元璋對李善長那麼信任,卻為什麼在李善長晚年的時候還要殺他呢?今天我就和小夥伴們聊聊這個問題。
李善長方面:洪武四年,已經位高權重的李善長以體面致仕(退休)的方式,交出了左丞相的權位,但他身離官場卻還時常迷戀於權勢,以至於在朝堂的影響力依舊很大,而且老謀深算的李善長和忠厚老實的湯和不同,李善長是以謀略起家的,他的謙退只會被朱元璋認為是一時的韜晦之計,越這樣越讓人不放心。所以,即便李善長退休,他依舊遭到朱元璋的猜疑。
-
3 # 煮酒溫史
李善長是朱元璋身邊的一個謀臣,一開始只是給朱元璋管理圖書館的,後來朱元璋當了皇帝,李善長便水漲船高,做了一國宰相。
在朱元璋眾多的文臣武將中,朱元璋對李善長算是很好的了,不僅讓他做了宰相,還招李善長的兒子做了駙馬,李善長一家成為皇親貴胄,身份地位自是貴不可言,李善長也算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榮耀非凡了。
本來李善長急流勇退告老還鄉應該是可以安享晚年的,可李善長推薦的繼任人胡惟庸把李善長給坑了,讓李善長最後不得善終。
其實,在朱元璋身邊呆得久了,自然瞭解朱元璋的雄心和脾氣的,朱元璋對於牽制皇權的丞相制度早就有了廢除的意思,李善長也是嗅覺靈敏,揣摩透朱元璋的心思後便辭職不幹了,而朱元璋讓他推薦一個人,李善長便推薦了胡惟庸。
李善長推薦的胡惟庸是合朱元璋意,因為胡惟庸的背景比較乾淨,而朱元璋要利用胡惟庸來做一個大局,為廢除丞相制度,加強皇權做鋪墊。
於是,在胡惟庸當上丞相以後,朱元璋對胡惟庸是各種縱容,縱容他結黨營私,縱容他胡作非為,甚至讓胡惟庸產生了錯覺,覺得自己完全可以取老朱而代之。
所以胡惟庸就開始積極籌謀謀反,在這其中,胡惟庸就像把李善長拉下水,多次勸李善長上自己的船,李善長的弟弟和胡惟庸是親家,胡惟庸就時常讓李善長的弟弟來拉攏李善長,當時李善長也是糊塗了,說了一句話:我在的時候你們不要反,我死了你們要幹嘛我就管不著了。
老李的這句話只是不想把自己拉下水,但是對於胡惟庸一黨的謀反並沒有去規勸,話傳到老朱耳朵裡,老朱對李善長的信任也就土崩瓦解了。
之後胡惟庸謀反失敗,胡惟庸一黨全部被斬殺,但對於李善長的弟弟,老朱還是看在李善長的面子上沒有多做追究,對此,李善長沒有當面感謝朱元璋,見到朱元璋也閉口不提這件事,對於李善長來說,他覺得這是他弟弟,與他無關,可有人就抓他的小辮子了,說他李善長有點不知天高地厚了,不把老朱放在眼裡了,這讓老朱心裡更加不是滋味了。
這一查,又查到胡惟庸一案了,又牽連到李善長和他弟弟了,而且有好幾個人出來作證說李善長參與了胡惟庸一案,並有字據為證。
一怒之下,老朱殺了已經76歲的李善長,並株連了李善長一家,只繞過了李善長的駙馬兒子和公主兒媳,
本是安享晚年的年紀,李善長卻禍從天降,李善長冤不冤呢?可能冤,但也怨他自己,如果胡惟庸拉他下水時他能站穩立場,如果老朱對他施恩時他能聊表感謝,那或許會是另外一個結局。
-
4 # 盤串大仙兒
李善長(1314—1390),明朝開國丞相。字百室,漢族,濠州定遠(今屬安徽)人。少讀書有智謀,策事多中。
說起李善長和朱元璋的故事,其實和歷史上大多數開國皇帝和功臣間的關係差不多。在朱元璋還是郭子興部將時,李善長已是朱元璋帳下的頭號幕傣,在朱元璋爭天下的過程中起到了“蕭何+張良”的效果,因此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大賞功臣時,李善長位列第一,賜韓國公,食祿2400石,官職為左丞相,為百官之首。
明朝建立後,表面看上去朱元璋和李善長的關係還是和以前一樣,朱元璋排第一,李善長排第二,但其實兩人的關係卻已隨著時勢而轉移。簡單點說,在沒有統一天下前,朱元璋是創業公司的老闆,雖然位置高點,但一著不慎可能一無所有,因此與部下關係沒那麼疏離。而當了皇帝以後,他就成了天下共主,天子高高在上,自然也要和他的臣民們保持距離。李善長之所以在洪武四年便因病致仕,壞就壞在他沒有認識到他與朱元璋的“君臣之別”。
當李善長在軍中當謀主時,有人冒犯他,他可以立即定下罪名,奏而黜之,在當時的朱元璋看來是當機立斷,雷厲風行。可已經身登帝位,一國之君的朱元璋再來審視李善長這種做法,難免會覺得他目中無人,不把他這個皇帝放在眼裡。因此漸漸地,朱元璋對李善長產生不滿,並覺得對相權有些限制。所以幹掉了李善長。
-
5 # 風情漸漸依舊
李善長,大明開國第一功臣,比肩漢代丞相蕭何,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出生入死,功勞頗多。官拜中書左丞相,進爵韓國公,年祿四千石,子孫世襲,論其地位,可謂位極人臣。李善長作為淮西集團頭領,多年經營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勢力。李善長做為淮西勳貴的靈魂人物,淮西元勳子弟都以李善長馬首是瞻,雖然有功於社稷,但是為人狹隘嫉賢妒能,和劉伯溫在朝廷中明爭暗鬥,以至於劉伯溫被貶,李善長在朝局上再也沒有對手,這不得不讓朱元璋忌憚,甚至反感。
朱元璋對李善長態度轉變,讓跟隨朱元璋多年的他知道朱元璋內心的想法,在劉伯溫回鄉之後,李善長也以自己生病為由上書退休,上疏請求致仕試探朱元璋的態度,洪武四年,已經位高權重的李善長以體面致仕方式,交出了左丞相的權位,但是他身離官場卻還時常迷戀於權勢,以至於在朝堂的影響力依舊很大,而且老謀深算的李善長以謀略起家的,他的謙退只會被朱元璋認為是一時的韜晦之計,越這樣越讓人不放心。
元勳國戚,知逆謀不舉,狐疑觀望兩端,大逆不道的罪名逮捕李善長入獄。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謀反被誅殺,受牽連而處死者甚多,但李善長仍然如故,胡惟庸企圖謀反時,曾派李存義多次勸說李善長,利誘勸說讓李善長驚駭不已頗為心動,但是李善長仍然不願意入夥,並長嘆道:我已經老了。我死之後,你們好自為之。李善長知情不報,對朱元璋不忠,更讓朱元璋有猜忌的心理。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以“元勳國戚,知逆謀不舉,狐疑觀望兩端,大逆不道”的罪名入獄,這時候朱元璋又重提胡惟庸案,李存義供出了李善長和胡惟庸往來的事情,隨後又有人彈劾李善長和藍玉也有勾結,李善長一下子就成為了兩個大案的參與者。朱元璋大怒,七十多歲的李善長卻與妻女弟侄七十餘口,一起被冤斬。李善長牽涉其中的兩大謀反案件,這也是暮年的朱元璋起了殺心。作為淮西元勳位高權重,有一定的影響力,恃寵自縱,擅權專斷,權勢地位到達了一定高度,自然引起朱元璋的不滿,李善長雖然已是暮年但影響力仍然很大,宰相門下更是遍佈天下,老年的朱元璋更擔心的是後繼之君震不住曾經和自己打天下的淮西勳貴,雖然除掉了胡惟庸,廢除了丞相,大大加強了皇帝專制集權,但是李善長這個勢力不可小覷。朱元璋依舊感覺到自己的權力受到威脅,最終找了個理由清除掉了李善長,以絕後患。
-
6 # 滄海一粟7528
朱元璋大肆屠殺功臣深受後世詬病,如果說武將多有不法被朱元璋誅殺尚屬情有可原,比如涼國公藍玉,在戰勝蒙古後歸途中,盡然幹出了毀關的惡事,簡直太無組織紀律性了。
但是朱元璋誅殺76歲的李善長實屬殘忍。李擅長被朱元璋列為開國功臣之首,是開國六公中的唯一文臣。我前面說過朱元璋殺功臣,雖然殘暴但並不是沒有一點理由都沒有。那他殺李擅長的理由是什麼呢?
首先在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中是不能考慮年齡這個因素的,你看司馬懿七十多歲了才把曹魏政權架空,曹爽也正是看到司馬懿年邁大意才被幹掉。所以朱元璋殺李擅長不要拿年齡說事。
朱元璋殺李擅長直接原因是,胡惟庸等人準備造反前,派李擅長的弟弟訊問李擅長的意見,李擅長回答的意思是,自己老了讓他們看著辦。這是什麼話?別忘了,李擅長是開國六公之首,大明首任宰相,有人造反他不制止,不舉報,盡然讓他們看著辦。別說朱元璋就是任何皇帝都不能容忍的。
朱元璋為了掌握權力,早早的暗示李擅長主動辭去宰相。也許朱元璋對李擅長是有虧欠的,但李擅長那句話充分暴露了他對朱元璋逼他辭職是有怨氣的,一個有怨氣的開國功臣是不能留的,留下就是留下禍患。這是李擅長被殺的深層次原因,不過李擅長沒管好自己的弟弟,跟胡惟庸等人攪在一起就註定了李擅長沒有徐達他們明哲保身的意識,再遇到朱元璋這種剛愎雄猜的主子被殺很正常了。
-
7 # 歷史的影子
朱元璋登基二十三年之後,李善長被殺,並且全家70多口人一個不留,僅僅因為長子李祺是朱元璋的女婿而倖免於難。李善長一案也成為了明朝開國以來最大的懸案。之所以說是懸案,並不是說案件懸而未決,而是這個案子太過於離奇,離奇到大家都不會相信,作為明帝國的首席開國功臣,真的會謀反嗎?
不止朝廷要員不信,就連街頭巷尾民間小人物也是不信的。李善長被殺第二年,就有一個偏遠地區的縣官上書鳴不平,按照常理,以朱元璋的脾氣,他自己欽定的案件誰敢說不服?看到奏摺應該龍顏大怒才對。而事實是,朱元璋把奏摺留中了,那名縣官也沒有受到任何的處分,彷彿沒看到一樣。這就奇怪了,難道朱元璋默認了縣官的鳴冤書?
再者,我們從常理來推導,李善長所謂的謀反案件,是被胡惟庸牽連進去的。也就是說,謀反的主謀是胡惟庸,想當皇帝的也是胡惟庸,而李善長是從犯,助紂為虐而已。試想一下,假如李善長幫助胡惟庸謀反成功了,他能獲得什麼樣的待遇?無非也就是開國的特等功臣罷了,生封公,死封王,還能怎麼升?而他現在已經是朱元璋的特等功臣了,這些榮譽,他在朱元璋這裡應有盡有,何必還要在但一次風險,去幫胡惟庸謀反呢?
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推導,李善長都不可能謀反。而朱元璋更是心知肚明。縱然如此,朱元璋還是把他殺了,以謀反的罪名。
原因到底是什麼?飛鳥盡,良弓藏嗎?恐怕未必是。如果是,朱元璋何必廢這麼大周折到處“收集”和“製造”李善長謀反的證據?又何必等這麼長時間?要知道,朱元璋殺起人來根本不需要理由,排名第四的功臣宋國公馮勝,根據《明實錄》記載,賜死馮勝沒有罪名,原因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惹得朱元璋不高興了。由此可見,朱元璋絕對不是為了殺李善長而殺李善長,他費盡心機用十年時間編制罪名,這個步驟是萬萬不能省掉的。而且有很大的意圖。
我們都知道,洪武十三年,左丞相胡惟庸因為謀反,被朱元璋誅了九族。胡惟庸死後,丞相制度被廢除,並且朱元璋規定,子孫後代永遠不準復立丞相之位,後世敢有建立恢復丞相職位的,處以極刑。胡惟庸成了丞相制度的殉葬品,也成為朱元璋撕開廢除丞相制度的一個關鍵口子。
但是朱元璋怎麼能保證他百年之後,子孫後代聽他的話呢?萬一丞相制度死灰復燃怎麼辦?自己幾十年的努力豈不是前功盡棄?因此,朱元璋一定要把事情做絕,絕到讓後世的人提起“丞相”這兩個字就會心驚膽顫,讓後世子孫沒有一丁點的可能去妄圖恢復這個制度,他要尋找一種辦法,即使在他死後,也能確保丞相制度再無重現大明江山的可能。
這個徹底湮滅丞相制度的最後一個殉葬品,就是李善長。光死了一個胡惟庸還不夠,只有李善長也死了,丞相制度才會變成一個可怕的夢魘,讓人一提到就感到恐怖和窒息。
李善長是大明開國的第一任丞相,他的身份地位不用多說。丞相作為一種存在了兩千多年的制度,要想把他徹底廢除,就必須培養一個丞相中的“惡人”。這個人必須十惡不赦,讓丞相這一制度背上足夠的惡名。胡惟庸便是朱元璋培養了十三年的“惡人”。但是,胡惟庸是遠遠不夠的,他的資歷遠不及一起打天下的李善長。如果李善長也是同胡惟庸一樣的“惡人”,那豈不是就說明,“丞相”是一個惡的制度,必須加以廢除?如果不除,今後再出現一個李善長,大明朝怎麼辦?
為了大明基業的千秋萬代,朱元璋必須廢丞相這樣一個“惡”的制度。這個位置上連續出了兩個“謀反”的人,其中一個還是開國特等功臣。這樣的制度不廢除,難道留著過年嗎?
以上,就是朱元璋必須殺死李善長的唯一原因。
-
8 # 道法自然4667
天意從來高難問,皇上的心思很難猜,所以人說伴君如伴虎,就是這個道理。
你忠心耿耿也好,大公無私也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皇上對你的看法,皇上感覺你不爽了,倒黴就是早晚的事!
封建王朝沒有民主,一切以皇上的意志為準,殺個李善長,那真不算個事,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這就是所謂的忠心所謂的孝道,也是遺害千年的封建糟粕。
-
9 # 吳鴻彥
小子讀史有年矣!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各位看官,請跟我去看歷史吧!楚漢相爭,劉邦在垓下之戰中取得決定性勝利。正當全軍將帥等待分封之時,張良看破了紅塵,歸隱了。韓信、蕭何、樊噲們封王高興了,可是,劉邦登基稱帝后,卻高興不起來。因為勝利,各路英雄們,要官、要權、要封地,驚動了劉邦帝業。因為劉邦48歲是一個無權的小小亭長,用了7年的努力,從一個無懶登上帝位。為了劉氏江山千秋萬代的事業,他開始了‘狡兔死,良弓藏,走狗亨’政策,唯劉姓獨尊,凡是外姓王的統統幹掉。韓信韓王罪名曰.謀反,季布、樊噲、蕭何等等管他功勞多大,必須除掉。
各位看官,哈哈!還是我祖吳芮長沙王高明,他早把軍權交了。劉邦唯獨不殺的異姓王。為什麼,因為祖先吳季札,三讓天下。劉邦看這一條來的。
好吧,小子現在來回答悟空的問題吧,朱元璋是一個平民出身,放過牛,給地主當長工,他與劉邦都是從基層爬上帝位的人,所以當朱元璋當上皇帝后,就開始實施‘狡兔死,良弓藏,走狗亨’的計謀。先殺藍玉,削皮以警緒侯。‘鳳微德杳再喪儲君,鳥盡弓藏迭興黨獄’。因為革命勝利了,徐達將軍也沒必要留了,劉伯溫軍師也沒必要了,李善長宰相必須死,理由是‘為聖子神孫計,易致生亂’。為保朱氏萬世子孫江山,就這麼露骨,管他什麼親家。[大笑][大笑]朱元璋夠狠![可愛][可愛]後來,重禎在煤山終了!
-
10 # 婉兮歷史
都說李善長之於朱元璋就好比蕭何之於劉邦,其實按照能力來說李善長倒是可以比肩蕭何,但是論忠心以及深諳帝王心術李善長跟蕭何差的可不是一點半點,李善長的確是一個好的內勤管理員,並且朱元璋很多戰役也有李善長的功勞在,後來被封公爵的六個人當中只有李善長一個文人,足可以見朱元璋對李善長功勞的認可。
蕭何對劉邦是絕對的忠心耿耿,韓信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當初蕭何月下追韓信並且把韓信極力推薦給劉邦,這樣韓信才有了屬於自己的戰場與舞臺,可是“敵國破謀臣亡”啊,劉邦建國以後忌憚韓信,儘管蕭何捨不得韓信,可為了劉邦的利益還是幫助呂后把韓信騙進宮殺害,這就是無論何時何地都為劉邦著想,留下罵名也不怕。
而李善長呢?在朱元璋生病期間把持朝政安插黨羽,並且做事也不向朱元璋彙報了,也不去關心朱元璋的病情,李善長不懂得自己的一切都是朱元璋給的,如此作為如何不讓朱元璋忌憚呢?更要命的是李善長在知道胡惟庸想要謀反的事情以後竟然說我老了,等我死了任你們做什麼吧,這麼大的事,竟然想要保持觀望態度,還不去告訴朱元璋,朱元璋如何饒得了李善長啊!
再者蕭何很懂得什麼叫做“功高震主”,一個人受到的愛戴比皇帝都多,哪個皇帝不在意這些事啊,所以蕭何就搞貪汙以至於劉邦都不敢想這樣一個品德高尚的人怎麼變成這樣了呢?可你看李善長呢?凡事做的盡善盡美不說,還培植黨羽勢力,就連後面退休了還不放權還推薦胡惟庸做宰相,充當淮西集團新的代言人,朱元璋如何能忍?
再者無論是朱標還是後來的朱允炆,這對父子深受儒家思想浸潤,其實打天下用武治天下用文倒也沒錯,但是奈何跟著朱元璋打天下的這些人都太厲害了,朱元璋害怕自己的子孫後代鎮不住這些人,本來朱元璋殺功臣就殺的狠,可李善長不懂得“功高震主”也不懂得“徹底退出江湖”,朝中遍佈李善長的黨羽,加上李善長傾向胡惟庸謀反的態度,朱元璋最後在清理胡惟庸案的時候也捎帶著把李善長滅了,朱元璋才算是安心了。
-
11 # 今夜有xi
胡惟庸拉攏李善長謀反,李善長為了自保,沒有參與其中,又害怕告訴朱元璋又會招來朱元璋的猜忌。胡惟庸和藍玉事發以後牽扯了幾萬人,也包括李善長。最終招來殺身之禍,朱棣繼位後認為李善長其功大於過,且有難言之隱,死的有點冤,於是李善長得到平反。
-
12 # 淡墨青史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朱元璋對李善長的失望與厭惡也是一點一點積累而來,加上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各種作死的操作,朱元璋能原諒他一次兩次,但第三次也只能處死他了!
比肩蕭何的李善長李善長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極高,將他的地位位列於開國功臣之首,授號“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晉升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進爵韓國公,年祿四千石,子孫世襲,可謂位極人臣。
李善長自小酷愛讀書,有智慧有謀略又有長遠的眼光,這一點從他選擇至死不渝的輔佐朱元璋就能看出。
自從朱元璋得到了李善長的輔佐以後,事無大小都會向李善長詢問意見然後再實施。
李善長就像軍中的“老母親”一般,對待投靠的將領,他要一一考察,然後再向朱元璋推薦。如果,有人鬧矛盾了,李善長也從中調解。可以說李善長的存在奠定了朱元璋早期的聲望!
之後,朱元璋越來越強大,凡是朱元璋領兵打仗時,糧草運輸供給的重擔就落到了李善長的身上,而李善長從來沒有讓朱元璋失望過。只要李善長負責的糧草運輸,朱元璋的軍隊就沒有餓過。
李善長久集怨恨李善長表面上寬厚溫和,但背地裡卻愛忌妒,待人苛刻。只要有人違背了他的意願,他立馬就上書朱元璋,整治那些人。
因此朝廷被他搞得烏煙瘴氣,內鬥不止,處處與中丞劉伯溫作對,爭論法令,以至於辱罵劉伯溫,劉伯溫害怕獲罪,便請求告老還鄉。
沒了對手的李善長,權利更是打到了巔峰,開始目中無人,傲慢了起來,朱元璋也開始對他的所作所為反感了起來。
洪武四年(1371年),李善長因病辭官,朱元璋為了展示自己對他的敬重,賜臨濠地若干頃,設定守墳戶一百五十家,賜給佃戶一千五百家,儀仗士二十家。一年後,李善長病癒,朱元璋便命他負責修建臨濠宮殿,將江南富民十四萬遷徙濠州耕種,讓李善長管理他們,留在濠州數年。
李善長雖然不在朝廷上了,但他一手培養其的黨羽也逐漸豐滿(張昶、楊憲、汪廣洋、胡惟庸),在朝中肆意妄為起來,不顧皇權,這下可觸及到了朱元璋的逆鱗。
洪武十三年(1380年),忍無可忍的朱元璋開始清繳胡維庸黨羽,牽連處死的是高達一萬多人,但一手提拔胡維庸的李善長卻絲毫沒有影響,反而繼續任職。
直到洪武十八年(1385年),有人告發李存義父子實為胡惟庸的黨羽,明太祖下詔免死,將他們安置在崇明,但李善長沒有表示感謝,太祖因而懷恨在心。
李善長七十六歲高齡被誅殺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長已經七十七歲,因為年老約束不了部下。曾想建造府宅,從信國公湯和那裡借衛士三百人,湯和悄悄告訴他所聽到的事。四月,京城有百姓受株連而被髮配到邊疆,李善長屢次請求赦免其親戚丁斌等。朱元璋大怒,將丁斌治罪。丁斌以前在胡惟庸家做的事,他供出李存義等過去與胡惟庸互相交往的情況。於是太祖下令將李存義父子逮捕審訊,他們的供詞牽連到李善長。
一時間,朝野上下,大臣們紛紛落井下石,對李善長的誣告控訴的聲音也越來越高!
此時的朱元璋對李善長的怨恨和不滿已經積累到了一定程度,終於痛下殺手,連同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餘人一併處死。
結語:有人說朱元璋此舉實在是殘忍無比,但朱元璋對待李善長已經是一忍再忍了,終於在不念舊情的情況下,誅殺了李善長。這位開國第一功臣也沒有善終!令後人無限感慨! -
13 # 九頭鳥漫談文史
李善長是明朝開國第一功臣,開國後朱元璋大封公、候、伯,李善長在諸多功臣中受封韓國公,位居功臣榜第一,被比作蕭何。並且,李善長在洪武四年就隱退,朱元璋在十幾年後殺掉他的主因是李善長是明朝初期朝堂上最龐大勢力淮西派的領袖人物,不管是被誣陷還是真有其事,他被牽連進了胡惟庸案中,並被揭發勾連掌兵權的大將藍玉,讓朱元璋不放心了。
朱元璋對李善長從尊敬到不滿也是有一個過程的,其中也少不了其他人對李善長隱晦和直接的攻擊,根據《明史》的記載,李善長剛被封爵位時,就已經流露出志得意滿的神情,讓朱元璋開始對他不滿:“貴富極,意稍驕,帝始微厭之”。
洪武九年,李善長的兒子剛娶了公主,御史大夫汪廣洋、陳寧就開始在朱元璋面前說他的壞話:“善長狎寵自恣,陛下病不視朝幾及旬,不問候。駙馬都尉祺六日不朝,宣至殿前,又不引罪,大不敬”,直接導致朱元璋削去一部分李善長的俸祿。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發後,李善長因是胡惟庸最初的舉薦人和提拔人被人暗中告發和胡惟庸有勾結,朱元璋沒理,洪武十八年,因為李善長的侄子是胡惟庸的女婿,又被人告發,但朱元璋看在李善長勞苦功高的份上,沒有把他怎麼樣,還把他被人告發和胡惟庸是一黨的弟弟和侄子免死罪,但李善長卻覺得是應該的,沒有上表謝恩:“善長不謝,帝銜之”。
後來還發生過李善長擅自找將軍湯和借兵修院子的事情,幾件事長時間的積累下來,朱元璋已經積攢了不少怒氣,洪武二十三年,終於在一次李善長以權謀私的舉動中,因朱元璋發怒,被他維護的親戚告發李善長其實真和胡惟庸有勾結:
四月,京民坐罪應徙邊者,善長數請免其私親丁斌等。帝怒按斌,斌故給事惟庸家,因言存義等往時交通惟庸狀。命逮存義父子鞫之,詞連善長,雲:“惟庸有反謀,使存義陰說善長。善長驚叱曰:‘爾言何為者!審爾,九族皆滅!’已,又使善長故人楊文裕說之雲:‘事成當以淮西地封為王。’善長驚不許,然頗心動。惟庸乃自往說善長,猶不許。居久之,惟庸復遣存義進說,善長嘆曰:‘吾老矣。吾死,汝等自為之!’”這些或許查無實據,但後面的揭發“將軍藍玉出塞,至捕魚兒海,獲惟庸通沙漠使者封績,善長匿不以聞”,這個就比較嚴重了,李善長不管怎麼在朝中有影響力,只要不涉及到和武將有勾結,朱元璋或許都能忍受他,畢竟是開國第一功臣,怎麼也要給點面子,這牽扯到帶兵實權大將藍玉,雖然只是說知情不報,但誰知道李善長私下和藍玉是否有勾結?
於是,在胡惟庸案爆發十年後,李善長卻因分別和胡惟庸以及朝中大將藍玉有勾結被牽連進案子當中去,全家被殺:“謂善長元勳國戚,知逆謀不發舉,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會有言星變,其佔當移大臣。遂並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餘人誅之”。
實際上,李善長、胡惟庸、藍玉全部是淮西派的主要人物,李善長即便退休了,但他怎麼可能和這些人不來往,有來往,就說不清楚了,朱元璋也知道李善長舉薦的胡惟庸,當時明朝都還沒開國,所以即使胡惟庸是謀反罪被殺,朱元璋也沒在意這事。
可和藍玉勾結,問題就大了,當時藍玉案還沒爆發(李善長死後兩年,太子朱標死,一年後藍玉被殺),藍玉是朱元璋留給太子朱標使用的,要是李善長參合進來,以後朱標能扛得住門生故吏滿天下、又和藍玉交好的李善長?所以朱元璋不放心李善長了,乾脆殺掉。
李善長死後一年,就有虞部郎中王國用為他鳴冤,指責朱元璋不該殺李善長,但殺官員像殺螞蟻的朱元璋的態度是:“太祖得書,竟亦不罪也”。也就是說,朱元璋實際上知道李善長未必是真有罪,只不過為了以防萬一,非殺不可,皇帝和官員所想的畢竟不同。
-
14 # 仁者厚德載物
李善長是明朝開國丞相及大明第一開國功臣,李善長對於朱元璋的作用來說相當於蕭何對於劉邦的作用,可惜朱元璋的殘暴好殺遠遠勝於劉邦,導致李善長落得滿門抄斬的悲慘下場。
李善長是安徽定遠人。史載“少讀書有智計,習法家言,策事多中”,可見李善長是一個讀書人。所以他應該讀過范蠡那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並深諳其中道理,但是自己卻因此而不得善終。
公元1354年七月,朱元璋南下攻打滁州(今安徽滁州)。在行軍途中,李善長來到軍門求見,朱元璋早就聽說李善長,很禮貌的接見了他,雙方在交流的過程中頓覺相見恨晚。
朱元璋問:如今亂世,先生有什麼好辦法可以幫我平定天下嗎? 李善長回答:如今天下大亂,群雄峰起,有如秦末亂世,你應該向劉邦學習三點: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亂殺人。劉邦憑藉著三點,用了五年時間就成就了帝王之業。只要您能夠效仿劉邦,將來也一定能夠成就帝王之業。
李善長的這番話對於朱元璋而言,猶如三國諸葛亮與劉備的隆中對。
由此可見,李善長從一開始就處在朱元璋集團的權力核心的位置。
後來,朱元璋任吳王期間,李善長擔任右丞相,成為僅次於朱元璋的二號人物。
在這個位置上,李善長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朱元璋的統治區域出現一派兵強馬壯、經濟繁榮的景象。後來改革官制,不再像元朝那樣以右為大,改以左為大,李善長也理所當然的被調整為左丞相。
對於朱元璋而言,李善長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臣子,在長期反元的鬥爭中與李善長建立起的友誼並不比其他將領少,同時,對於這個長自己14歲的老臣,朱元璋心中充滿的是敬重與感激。
洪武初年,朱元璋在冊封皇后、皇太子等一系列帝國大事中,李善長擔當了大禮使的重要角色。朱元璋甚至還讓李善長擔任皇太子朱標的太師。
一系列的事件表明,朱元璋對李善長的信任達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對於李善長而言,這種無以復加的信任,是仕途坦蕩的保證,卻也是掘墓危險的開始。
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以後,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長“授太師、中書左丞相,封韓國公,歲祿四千石,子孫世襲”,朱元璋還賜給李善長“免死鐵劵”“爾免二死,子免一死”。 在朱元璋封公的六個功臣中,李善長名列第一。
李善長更是被朱元璋比作漢代的蕭何,其風光程度在洪武功臣中絕對是首屈一指。
在長期的官場生涯中,李善長也形成了自己盤根錯節的淮西官僚集團。
就在這個時候,朱元璋已經在悄然轉換自己的角色,由一名軍事統帥向開國皇帝轉型。
出身貧苦的朱元璋深知權力的來之不易,他如同一個老農民守護自家院子一樣,勤勤懇懇的守護著龐大帝國的每一個角落,生怕一絲權力被竊走。
公元1370年,李善長達到了自己政治生涯的頂峰。老對手劉伯溫的離退使得李善長在朝堂之上一家獨大,成為僅次於朱元璋的二把手。加上又是皇帝的同鄉,李善長在朝堂上的權勢已經到了炙手可熱的地步,其親友勢力遍佈朝廷內外。
面對李善長這樣的開國老臣,朱元璋心中應該也是複雜的。一方面,這些老臣確實好用,併為明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另一方面,他們功高震主,是最有可能威脅皇家統治的人。
這種心態,從朱元璋對李善長說過的一段話中可以看出: 人心之一,極艱檢點,心為身之主,若一事不合理,則百事皆廢,所以常自檢點。凡事必求至當。今每遇齋戒,必思齊整心志,對越神明。
意思就是說,作為一個大臣,要做到時時檢點自己,不能隨著性子亂來,凡事都要講究一個度,如果一件事情做得不好,就可能前功盡棄。 李善長不可能聽不出來朱元璋這句話的弦外之音。
公元1371年,李善長以患病為由向朱元璋遞交了辭職報告。在李善長看來,自己退休應該是帝國的一件大事,皇上不可能輕易的批准。辭職的舉動更像是一場作秀,表明自己並不眷戀地位和權力。
可令李善長沒有想到的是,朱元璋順勢批准了他的請求。
李善長退休的訊息震驚朝野,在滿朝文武看來,就在兩個月前,李善長才剛剛被奉為國公,現在卻要回家養老,著實令人迷惑不解。
李善長就這樣退休回到老家安徽定遠。朝廷賞賜土地若干,賞給一百五十戶人家為他守田,佃戶一千五百家,依仗衛士二十戶。對於一個退休的老人而言,這樣的物質應該算得上是不錯了,如果李善長能夠在此刻開始安安分分的養老,或許能夠得以善終,但他沒有。
就在李善長回鄉的第二年,清冷寂寞的歲月讓曾經權傾天下的他寂寞難耐,這種精神上的寂寞不是物質能夠彌補的。
昨日還是帝國首屈一指的權臣,如今卻如同一個普通的老農民一樣在田間地頭度過晚年,空有滿腔如少年般的熱血,卻無用武之地。
不甘心退出歷史舞臺的李善長,連著向朱元璋發了幾道奏疏。其內容大致一樣:自己病已經好了,身體恢復的也不錯,還能夠為帝國的發展做出貢獻。
如果朱元璋要用李善長,當年就不會同意李善長退休,如果不用李善長,那就不是幾道奏疏能夠解決的問題。
另一方面,李善長的勢力已經遍佈朝野,再加上要重回權力中樞的這封信,這讓多疑殘暴的朱元璋不得不聯想到謀逆二字。
作為答覆,朱元璋安排李善長主持安徽鳳陽主修宮殿。朱元璋這樣做,很大程度上就是想讓李善長遠離權力中心。
洪武九年,朱元璋將女兒臨安公主嫁給李善長的兒子李淇,並封李淇為駙馬都尉。李善長奉命進京主持婚禮。
昨日左丞相,今日皇家親。此等榮耀,李善長應當滿足。他此時應該明白,自己已經沒有機會再去染指帝國中樞權力。
就在這個時候,一名同鄉找到李善長,這個人就是胡惟庸。談笑之間,李善長深深喜歡上了這個精明能幹的年輕人。
不久,胡惟庸將女兒嫁給李善長弟弟的二兒子李佑。李、胡關係更近一步。
憑著滿腹才華和精明能幹,以及李善長的運作下,胡惟庸短短几年時間就成為朝廷上炙手可熱的丞相。
公元1380年,御史中丞塗節向朱元璋告發胡惟庸謀殺劉伯溫,接著再告胡惟庸謀反。
很快,在朱元璋的示意下,審查結果出來了,胡惟庸“謀反屬實”,同時,御史中丞塗節和御史大夫陳寧作為胡黨嫡系難辭其咎,一併問斬。
朱元璋借題發揮,不斷擴大胡惟庸案,直至1390年,牽扯到胡惟庸案的功臣有一公二十侯,其中連坐、死罪、黥面、流放的人有數萬人之多,朝中文官幾乎洗劫一空。這就是明朝歷史上有名的胡惟庸案。
即便是此時,如果李善長能夠看清時務,安安分分的吧自己擺在一名老農民的位置上,應該還能夠得以善終。可惜他沒有。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定遠老家房子的一段牆體倒塌,李善長給曾經戰友湯和寫了一封信,借用三百名士兵修葺倒塌牆體。就在300名士兵出發的同時,湯和為了自保,一封發往京城的告密信也同時發出。
在洪武年間這樣的高壓政治態勢下,尤其是對於“謀反”尤其敏感的情況下,不論以什麼名義借用三百名士兵,都屬於容易令人產生聯想的行為,更何況,借用士兵的人是曾經的朝廷丞相,很容易讓人將這種行為與謀逆聯想在一起。
不久,李善長的一個遠房親戚丁斌犯罪被流放。丁夫人找到李善長痛哭一番,請求解救兒子。 李善長應該是出於長者的心態給朱元璋寫了一封信,大意是,懇請陛下看在老臣當年微弱之功的份上,給丁斌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這封信,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朱元璋立即派左都御史詹徽徹查丁斌案。
從朱元璋隻言片語的交代中,詹徽揣摩到了聖意。 很快,丁斌供出李善長謀反,其中有兩個細節足以致死李善長。
其一,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與胡惟庸共同謀反。
其二,胡惟庸曾經找過李善長“共謀大事”,李善長說,我已經老了,“汝等自為之”。等於是默許了胡惟庸謀反。
1390年春天,76歲的李善長因參與胡惟庸謀反,李善長與妻子兒女全家七十多人被斬首。
毫無疑問,李善長的死是一起冤案。所謂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至於有什麼作案動機、案件取證是否真實等等,都不重要。
李善長被朱元璋冤殺後的第二年,五品郎中王國用上書朱元璋,大意是:李善長和陛下是一條心的。生是國公,死後會封王。兒子娶了公主,親戚做了大官,位極人臣。他沒有必要為了成敗尚未可知的造反去冒險。有人說他想輔佐胡惟庸,更是沒有道理的,試想,一個人愛自己的孩子甚於愛自己的侄子。李善長與胡惟庸是侄兒親戚,與陛下則是親子親女結親。即便是輔佐胡惟庸造反成功,他無非也是封國公,兒子娶公主而已,不會比今天更加的富貴顯赫,況且,李善長難道不知道天下是不能僥倖取得的嗎?
朱元璋看完後,默然不語,沒有怪罪王國用。王國用說的“出萬死以取天下,勳臣第一”正是對李善長功績的褒獎,這也是李善長被朱元璋冤殺的原因所在吧!
-
15 # 絕塵的時光
明太祖朱元璋作為從平民階層登上帝位的皇帝,生性多疑,並且登上帝位後,把和他打天下的多位大臣殺死,劉伯溫、胡惟庸等均明著或暗地裡弄死,就連已經告老還鄉,76歲的李善長也不能避免,被被滿門屠戮,那麼到底是為什麼呢?
李善長作為大明朝開國功勳第一人,為大明立下了汗馬功勞,當初朱元璋打天下時,其上司郭子興用重金賄賂李善長,想讓他來輔佐自己,但李善長卻拒絕了,還義無反顧的追隨朱元璋,這讓朱元璋十分感動。
大明朝建國後,李善長被封為韓國公,賜免死劵。並且朱元璋將其女臨安公主嫁給了李善長之子,可以說李善長已經顯赫之極,但是李善長告老還鄉後,76歲的他在家裡安享晚年卻遭到朱元璋以"謀逆"之醉而滿門抄斬,這其中有什麼原由?
一、胡惟庸通敵蒙古,李善長知曉卻不向朱元璋奏報。說的是胡惟庸在造反之時,派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邀請李善長一起參與反叛朱元璋,當時李善長根本不同意,來勸他們說這是造反,要被砍頭,後來胡惟庸又邀請了幾次,並承諾事成之後封李善長為淮西王,但李善長既沒同意也沒反對,問題就出在李善長明知道胡惟庸要造反,但是隱藏不向朱元璋報告,心裡存在猶豫,左右搖擺不定,這是朱元璋惱火的地方之一。
二、李善長在位居宰相時太過貪婪。李善長身居高位時,胡惟庸還是一個知府,胡惟庸為了升官不斷巴結李善長,並私底下送了大量錢財給他,後來胡惟庸果然一路升官發財極快,而朱元璋對貪汙腐敗分子極其厭惡,這也是他相殺李善長的一個原因。
三、朱元璋疑心太重,心裡容不得有可能顛覆大明江山的人朱元璋是一個平民成為的皇帝,疑心很重,朱元璋當皇帝后,和他打天下的功臣基本上被他殺盡了,李善長功高蓋世,本身就是受朱元璋的忌憚,再加上李善長和胡惟庸謀反扯在一起,朝堂上又不少人開始說他壞話,落井下石,所以朱元璋寧願錯殺也不放過,把李善長一家全部處死。
結論李善長的死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朱元璋的原因,但是歸根結底還是自身的事情沒有處理好,導致一家因他而死。
-
16 # 豫北老崔
朱元璋雖然在歷史之中是一位痛恨貪官汙吏,愛護子民的好皇帝,可是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後大肆處死功臣一直被後世所詬病。在朱元璋處死的功臣之中有一人讓人很是費解,他雖然有點嫉賢妒能,有點貪婪權勢,可是在其被處死之時他已經是為76歲的老者,而且又是辭官回鄉。相必此時大家都知道這個人是誰了,那就是被朱元璋稱作漢初蕭何的李善長,那麼朱元璋為什麼要殺掉已經76歲的李善長?
李善長可謂是明朝開國功臣之中的佼佼者,可以說沒有李善長朱元璋很難統一天下,李善長如同蕭何一般輔佐朱元璋,開國之後被朱元璋封為韓國公,封號就足以證明李善長的功勞。另外李善長一直為人處事謹慎小心,在發覺朱元璋皇權與相權產生對立之時就聰明的選擇告老還鄉了。
可是後來李善長還是被朱元璋以知情不報和參與謀反被處死,按照當時的局勢來說李善長實在是沒有謀反的必要,李善長確實是知情不報,可是就因為知情不報而被處死難免有點牽強。
有人認為朱元璋處死功臣是因為太子朱標早逝,朱允炆壓制不了這些開國功勳,朱元璋才大肆處死功臣。其實這樣的認為讓人難以信服,當時的功臣他們持功自傲貪腐民脂民膏,致使百姓怨聲載道。這樣在朱元璋看來是威脅明朝基業穩定的舉動,畢竟元朝就是因為腐敗而消亡,朱元璋肯定不想看到自己辛苦建立的明朝基業重走元朝的老路。外就是這些功臣已經到了目無皇權的地步,以相勸來壓制皇權,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也是瞭解之前王朝消亡的原因,相權也是之前王朝覆滅的主要原因。
可以說李善長被處死的主要原因還是跟做過丞相和知情不報有莫大的關係,李善長做丞相之時可謂是門生遍佈滿朝上下,況且李善長當時獨攬朝政,有架空皇權的嫌疑,李善長如此之為或許只是為了打敗劉伯溫為首的黨派,可在朱元璋眼中李善長初衷未必如此。
另外李善長的性格也註定了自己不會有圓滿的結局,因為李善長是一個及其護短的人,李善長雖然是朱元璋的同鄉,可此時的朱元璋是一位君王,是不想看到淮西勳貴一家獨大的,可李善長以自己的丞相之位來維護淮西勳貴,並且淮西功臣都以李善長為首,如此之下李善長早晚都會威脅到朱家天下,這也是朱元璋要處死李善長的原因之一。
其次,李善長當時雖然已經是76歲高齡,可其門生遍佈天下,可以說李善長在朱元璋做皇帝之時不敢經舉妄動,朱元璋之後的君王或許壓制不住李善長這些門生,為了明朝基業朱元璋還是最終選擇了處死李善長,消滅其在朝中的影響。
最後就是李善長知情不報之罪,當時李善長因為藍玉和胡惟庸被調查,朝中一些人直接把自己知道的一些資訊上報給朱元璋,原來李善長一直知道藍玉和胡惟庸有謀反的嫌疑,李善長不知為何選擇了隱瞞不報。或許是李善長害怕牽連到自己,或許害怕明朝重新回到戰亂不止的境地,可在朱元璋眼裡,李善長知情不報是在兩邊押寶,就此一條就足以治李善長的死罪。
透過以上我們不難看出,李善長最終的結局是註定的,因為其性格和所在之位及其影響,最後的知情不報,作為一國之君的朱元璋為了明朝基業的穩定也是要處死李善長的,其實換做我們處在朱元璋的位置上也是如此之為吧。
-
17 # 正一小道
朱元璋對功臣們封得最高的爵位是“公”。朱元璋一共封了34個“公”,其中李善長排在第一位。由此可見,朱元璋對李善長是極為肯定和重視的。
朱元璋在對李善長進行封爵的時候,下詔時特別說,李善長雖然沒有立過攻城拔寨的大功勞,但是在後勤保障上,功勳卓著,簡直堪比漢初的蕭何。朱元璋把李善長比喻成蕭何,可他的結局卻和蕭何完全不一樣。蕭何得善終,後世成為望族,延續上千年。可是李善長卻在77歲的暮年還被朱元璋處死,連帶全家70多人被殺,這是為什麼呢?
咱們來把李善長和蕭何對比著分析一下。
第一,蕭何對劉邦忠心不二,李善長卻心懷兩端。
蕭何對劉邦一直非常忠心,最初蕭何的官職比劉邦高,可當他決定奉劉邦為“主公”,跟著劉邦打天下以後,就一直把劉邦的利益看得高於一切。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對待韓信的問題上。韓信是蕭何極力推薦給劉邦的,因此韓信對蕭何非常尊重,蕭何對他也有非同一般的感情。但是,當呂后想殺掉韓信的時候,他知道這是劉邦的想法,儘管心裡不忍,仍然積極配合,用自己的名義,把韓信騙進宮殺掉。
咱們再來看看李善長是怎麼做的。胡惟庸想謀反,派人勸說李善長加入。李善長聽說後,大驚道,你們這是幹啥?稍不慎重,就是要誅九族的。李善長沒有答應。但是他也沒有把這事告訴朱元璋。後來,胡惟庸又多次派人勸說李善長,李善長說,我已老了,等我死了以後,你們好自為之吧。他還是沒有參加,但依然沒有告訴朱元璋。他沒有告訴朱元璋,就說明他對朱元璋不忠,而且顯示出他在觀望中,想著靜觀不動,若是胡惟庸勝了,就加入胡惟庸的集團。這顯然是朱元璋沒辦法接受的。
第二,蕭何行為收縮,善於避禍;李善長則恃寵自縱,目空一切。
劉邦在前線打仗的時候,後方讓蕭何治理。後來,又讓蕭何擔任宰相之職。蕭何因為辦事公正,品德高尚,得到文武大臣及民間百姓的一致認可,享有崇高威望。但是蕭何知道,除了“功高蓋主”外,還有一句話叫“德高蓋主”。為什麼呢?因為“天下有德者居之”。你品德太高,獲得百姓擁護,皇帝自然忌憚你。雍正繼位以後,看見曾經和他爭位的八皇子胤禩穿著樸素上朝,就對他很生氣,認為他這是還在想著“收買人心”。蕭何自然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故意地做了一些貪汙的事情,讓劉邦斥責他。這就叫做“自汙”,目的是顯示皇帝的正確
而李善長不是這樣做的。朱元璋當皇帝后,封李善長為左丞相,成為百官之首,很多事情讓他處理。可是,他在朝中卻極力樹立自己的權威,對手下的大臣們非常嚴格,讓大臣們害怕他。當朱元璋生病,讓他處理朝政的時候,他都自作主張處理事情,不去向朱元璋彙報,也不去問候朱元璋的病情。他沒想過,他的一切都是朱元璋賜予的,應該時時對朱元璋感恩戴德。因此朱元璋對他很不滿。
當然了,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其實李善長雖然對朱元璋沒有蕭何對劉邦那樣忠心,但是,實際上,他也並沒有什麼大罪。但是對忌憚功臣的朱元璋來說,李善長這種人卻是不能容忍的。朱元璋所需要的,只能是對他忠心耿耿的奴才。所以,他堅持認為李善長的罪很大,最後把年邁的李善長,以及李善長家一家老小70多人全部處死。
-
18 # 軌道交通設施
李善長的死因,很簡單,就是被朱元璋定下了謀反罪。一般來說,像李善長那樣能在皇帝身邊發揮自己的才華,是一件好事。但事物都有兩面性。因此最後被朱元璋賜死,而歷史上對於李善長的死大致有三個原因。
一就是李善長太過了解朱元璋了
人往往有這麼一種思想,傷自己最深的就是自己身邊最親近的人,所以朱元璋當時已經是統治階級最高位了,心裡肯定不如從前般平靜。
二就是李善長太不會掩飾鋒芒
李善長被稱為漢代蕭何,其實這已經是一個訊號了。李善長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加上與朱元璋關係親近,這使得朱元璋難免心有不安。
三就是牽連的問題
李善長和朱元璋關係近,但李善長和胡惟庸的關係也近。李善長和胡惟庸是同鄉,且李存義兒子娶了胡惟庸的侄女,加上胡惟庸也是靠李善長的引薦。朱元璋很明白這一層關係。所以當胡惟庸謀反案爆發初期,李善長並沒有受到牽連。但是一次意外,再次翻出了胡惟庸案的時候,李善長說過的一句話進到了朱元璋耳裡。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被最親近的人背叛的感覺讓朱元璋頓起殺意。
或許李善長太過熱愛功名,不懂得度的把握,所以最終會落得如此悲慘的下場。當皇帝感受到威脅的時候,再多的功勞、再多的免死鐵券,也是毫無用處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
19 # 史海小白丁
李善長,大明王朝的開國功臣。適逢元末亂世,群雄並起,李善長擇明主朱元璋,以其才智獲得了朱元璋的信任和重用,為明朝的建立和有序運轉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卻在76歲高齡時以“胡黨”之名被處死,累及全家七十餘口人。
這是為什麼?且聽小白丁來分析。
一、早期李善長與朱元璋的關係:協助創立大明王朝的功臣至正十五年(1354年),朱元璋率軍攻打滁州,李善長前來投靠, 被命為掌書記。當朱元璋詢問平定天下的計策時,李善長答道:
“秦亂,漢高祖起布衣,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殺人,五載成帝業。今元綱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產,距沛不遠。山川王氣,公當受之,法其所為,天下不足定也”。李善長的話語不僅流露出對朱元璋的一片忠誠,更為其實現霸業指明瞭方向。朱元璋欣賞之餘,視李善長為左膀右臂,升其為參謀,參與決策制定。雙方建立起了一種君對臣信任、臣對主忠心的關係模式。李善長投靠朱元璋後,積極出謀劃策,盡忠職守,使軍隊內部諸將和睦,前方軍需供應充足,這些為朱元璋取得前線作戰的勝利提供了方便,對朱元璋開創大明王朝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大明建國後,朱元璋對李善長的倚重沒有因政權的建立而消退。封李善長為左相國,命以他為首的禮樂二局改革元朝舊制,制定新的禮制,作《郊社宗廟儀》,並重新改定官制,明確各部責任,使新建立的國家機器得以正常有序運轉。李善長還負責監修國史, 成《元史》一書。他定禮制、改官制、修史書為明朝初年各項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貢獻。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長居六公之首,“善長雖無汗馬勞,然事朕久,給軍食,功甚大,宜進封大國”,升為太師中書左丞相,受封韓國公,歲祿四千石,子孫世襲,還被賜予大批文綺和布帛。這次封賞不僅使他獲得了榮華富貴,更達到了自身仕途的最高點。在洪武初期,李善長以他的忠心和卓越功勳,一直深受朱元璋的信任和重用。
可以說,在洪武十三年以前, 朱元璋與功臣之間的關係是和睦的。
然而, 隨著明朝的建立和統治的加深,兩者的共同利益逐漸轉變為君臣之間不可調和的利益矛盾,信任關係被打破。朱元璋對李善長等功臣的態度日益發生了變化,由最初的信任逐漸轉向了猜忌, 進而轉變為一場大規模的屠戮。朱元璋向來多疑,而李善長“內多忮刻” 的性格和“貴極而驕” 的行為,日益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滿,尤其是他的卓越功勳和以他為首的淮西集團的龐大勢力, 更成了朱元璋的眼中釘肉中刺,欲拔之而後快。
二、 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功臣貴極而驕,越禮違規、胡作非為,失去了為官應有的謹慎。李善長以其智謀,得到了太祖的信任和倚重,被賜以高官厚祿,獲得無限的榮寵。但李善長有心計卻沒有遠見,在得寵的同時逐漸失去了為官的謹慎。李善長的性格,使他表面看似不與人爭,但稍有人侵害他的權利,或見識略比他高,便會想方設法實施報復,與太祖結成兒女親家後,更加失去為官的謹慎。
“參議李飲冰、楊希聖,稍侵善長權,即按其罪奏黜之。與中丞劉基爭法而拘。基不自安,請告歸”。 “狎寵自恣,陛下病不視朝幾及旬,不問候。駙馬都尉祺六日不朝,宣至殿前, 又不引罪,大不敬” 。朱元璋遂將李善長的俸祿削減,以示警告。李善長在致仕之後,仍參與朝政事務,在中央和地方擁有很大的勢力,組成了以他為首的淮西集團。該集團的大部分人都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過,是朱元璋登上帝位的得力助手。明朝建立後,淮西功臣獲得加官進爵的優待,得以長期處於統治上層,形成龐大的官僚網路,造成了官員之間的失衡。這些貧苦農民出身的淮西功臣,隨著明朝的建立,搖身一變成為了新的封建地主階級,他們日益驕奢、專橫跋扈,逐漸沉溺於爭權奪勢之中。
“生殺黜徙,或不奏徑行。內外諸司上封事,必先取閱,害己者則匿不以聞”。甚至功臣的親信、家人等也無視法度,倚仗權勢欺壓百姓、橫行鄉里,儼然成為一方霸主。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功臣,在經濟利益和政治權利面前,失去了原有的本性,逐漸退變為挖封建統治牆角的破壞力量,這必然是太祖朱元璋所不能忍受的。
三、太祖朱元璋為了維護朱家天下長治久安, 對功臣的疑忌心逐漸加重。朱元璋布衣出身,經過浴血奮戰,最終榮登九五之尊,所以十分珍惜皇位,覺得來之不易。為了鞏固朱家天下,他必須強化皇權,消除來自各方面的威脅,為此,他將注意力逐漸轉移到統治集團內部, 轉移到如何防止文臣武將的叛變篡權上來。
洪武初期,朱元璋為了籠絡功臣、給後世留下厚待功臣的美名, 他以加封進賞、頒賜鐵券的形式禮遇開國功臣,但同時也對功臣進行了告誡。
“畜兵所以衛民,勞民所以養兵。今爾等無耕耨之勞而充其食,無織綞之苦而足其衣,是皆出於民也。無知之徒,不知捍禦之道,橫起凌虐之心, 以害其民,民受氣害,而至於困弊者,是自損其衣食之本也,不仁甚矣。爾等宜戒恣縱之心,體朕恤下之意”。隨著政權的穩定,功臣驕奢之心漸起,完全忘卻了朱元璋的告誡。在屢次勸誡和頒佈《鐵榜》 進行警戒無效後,朱元璋對功臣的信任逐漸轉為猜忌和懷疑。朱元璋的貧苦出身,使他常有一種自卑心理,而常年的作戰經歷,又使他多疑貪權。尤其是龍風八年(1362年),淮西宿將謝再興的叛變和邵榮的謀反事件,在朱元璋敏感的心上留下了一層揮之不去的陰影。 他曾說:“夫人藏其心,不可度也。吾慮或晝臣而夜盜”,他對功臣提防之心的加重,是功臣悲劇命運的開始。
何況,朱元璋很重視宗法制度下的嫡長子繼承製,即帝位後,立長子朱標為太子,後又立太孫朱允墳為皇太孫。可是,繼位太子朱標生性懦弱,將來如何駕馭這些有勇有謀的文臣武將,這是朱元璋最為擔心的。所以,他就預先替太子“拔釘”,來解除身後之患。這種“居安思危”的意識,使朱元璋逐漸疏遠功臣,他寧願使用資歷淺的小官,也不願重用功勳卓著的功臣, 這樣既可以顯示皇帝的威嚴,又可以維護明王朝的利益。隨著政權的漸趨穩定,朱元璋的猜忌心理日益加重, 功臣的不滿更是與日俱增, 功臣的才智、名望以及任何意外和過失,在他眼裡都變成了一種潛在的威脅,這必然導致他對李善長等功臣的態度由信任轉向疏遠,甚至不惜大開殺戮,以此作為一種警戒。
洪武十三年(1380年),專斷獨行多年的宰相胡惟庸被殺,主要罪行是謀反和通倭。胡惟庸既是李善長的親信,又與他有親戚關係,朱元璋便想借此案來打壓李善長。時隔十年之後,有一批要發配邊疆的京城要犯,丁斌是其中之一,他不但與李善長拉親,還曾經侍奉過胡惟庸,於是朱元璋藉機逼丁斌交代李存義與胡惟庸交往的事實。 隨後又逮捕李存義父子,並迫使他們揭發胡惟庸曾勸過李善長一同謀反。
“善長驚不許,然頗心動”。“會有言星變,其佔當移大臣”。朱元璋便以此作為誅殺李善長的強有力藉口,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長被賜死,連累全家七十餘口,僅公主駙馬未被治罪。朱元璋並未作罷,將李善長的罪行作《昭示奸黨錄》,公佈於全天下。
誠然,李善長傾盡一生之力輔佐朱元璋,雖不敢說毫無私心,但的確是為朱元璋的帝業百般規劃。在達到人生榮譽的頂峰後,李善長迎來的卻是全家人被殺戮的悲劇命運。
四、結語李善長的晚節不保,一方面是自身原因,不懂得功臣身退以自保,反而致仕後一直參與朝政事務,尤其是後期為官有失謹慎,重用和扶持淮西官員,使該集團長期處於統治上層,其中一些官員還驕奢跋扈,成為了損害封建統治的破壞力量。但是歸李善長為“胡黨”之列,實在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另一方面是,在當時朱元璋大肆誅殺開國功臣以及重典治官吏的大形勢下,李善長的才智、榮譽、過失等等,落在朱元璋眼裡都成為了對政權穩定的威脅,疑忌心甚重的朱元璋勢必會拔去這根眼中釘,所以功勳卓著的李善長也只能落得如此結局。李善長在洪武朝的境遇,是明朝開國功臣的一個縮影。
-
20 # 無根樹花正孤
農民起義的成功從來都不是偶然的,朱元璋之所以能夠在元末天下大亂之中贏得天下,和他知人善任是離不開的,這些人才有文武之分,而其中文臣又有屬於管理經營型的,李善長早期輔佐朱元璋後方穩定發展功不可沒,但是後面為什麼到了76歲高齡還會被朱元璋殺掉呢?
李善長作為淮西集團的首領,很大程度上威脅到了朱元璋的皇權。 中國政治的站隊和派系之分是十分嚴重的,每一個派系和集團都有成為新貴族的可能,他們始終是皇權的巨大威脅。 明朝初期的派系勢力雖然說很複雜,但是醉心於歷史的人也知道大致分為四派,一派是以朱明皇族為首的皇族勢力。一派是以淮西集團李善長為首的勳貴勢力,還有一派是以明教教眾為一系的中層貴族,還有一方是以就是廣大基層百姓為上升渠道的基層官吏。 而淮西集團就是當時僅次於皇族勢力的一個勢力,他們人數眾多,掌握著大明朝廷高層的行政權力,他們和李善長共同進退,皇帝要懲治某一個人,都要面對一群人的壓力,這讓朱元璋很是反感李善長。 晚年涉嫌胡惟庸謀反案觸及朱元璋逆鱗。 造反是每一個皇帝的逆鱗,不管之前關係有多親密,最後都只是想要弄死對方。 李善長雖然在朝中囂張跋扈,但是皇帝念在以前的舊恩和功勞還可以容忍他,再加上李善長自己也不是傻子,他覺察到皇帝對他態度的變化,便及時的上書退出了朝廷。 但是後面被殺,錯就錯在他沒有完全退出,雖然說他已經告病回家,但卻在朝中培養了代言人,對他唯命是從,這一點讓朱元璋很是反感。後面胡帷庸被殺之後,他又試圖勾結倭寇顛覆大明,這更是觸犯了朱元璋的逆鱗。年輕時期的朱元璋可以對這些事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畢竟這些人都是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兄弟,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但是晚年的朱元璋就不同了,他不為自己著想,也要為子孫著想,急著為自己兒子朱標鋪路使得朱元璋對功臣開始了大清洗。
回覆列表
李善長跟隨朱元璋多年,功勞卓著,身為第一功臣,備受朱元璋信任,朱元璋也多次對其網開一面。而最後終究不得善終。除了李善長一系列堪稱老糊塗的操作外,更主要是,他的地位與功績觸到了每一個帝王都有的"逆鱗"——皇權。只要碰到這條底線,不管是多麼大的功勞,多麼地受寵,終究難逃一死。更何況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嗜殺的朱元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