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望不到的孤城
-
22 # 小胖講歷史
元朝末年,全國各地反元勢力紛紛興起,由於常年累月的戰爭導致民不聊生,老百姓顛沛流離,甚至有些地方的人幾乎全部被殺,最後由朱元璋勝出。
朱元璋登基稱帝以後,大封有功之臣,其中有六位爵位最高,史稱“開國六公”。李善長為韓國公,雖然他們的爵位子孫後代都可以世襲,但是大部分都沒有傳過兩代。
連李善長也不例外,他有朱元璋親賜的免死金牌,還跟朱元璋是親家,在已告老還鄉的情況下,也沒有得以善終,為何朱元璋這麼狠心?
朱元璋劇照
(一)李善長的功績不如劉伯溫,他的官爵遠遠高於劉伯溫
李善長(1314年-1390年),今天安徽定遠縣人,朱元璋南下攻打滁州時 ,李善長來到朱元璋身邊,他提議讓朱元璋效仿漢高祖劉邦知人善任,便可以奪取天下,朱元璋採納了李善長的建議,並任命其為幕府書記。
在朱元璋攻打滁州時,他主要管理糧草的運輸,在此期間李善長還幫朱元璋把關投靠他的人,以及安撫降者。後來郭子興猜忌朱元璋,開始奪走他的兵權,還想順便把李善長也挖過來,卻遭到李善長的拒絕,從此以後朱元璋對李善長更加器重。
朱元璋攻克太平以後,自封元帥,任命李善長為帥府都事。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下集慶以後,將其改為應天府(今南京),朱元璋攻下鎮江後不久,升任李善長為參知政事。
1364年,陳友諒戰死以後,文武百官推舉朱元璋為吳王,此時李善長為右相國。朱元璋出征以後,便命李善長留守根據地,他的工作就是往前線運輸物資和糧草,安撫百姓。
1368年,朱元璋經過十幾年的艱苦奮鬥,在今天的南京登基稱帝,定國號“大明”。第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其中有六位授公爵,分別是韓國公李善長、 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茂、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其中只有李善長一位是文官,可見朱元璋對他的器重。
古代爵位等級是王、公、侯、伯、子、男,雖然劉伯溫的功績不在李善長之下,卻只封了個伯爵,比李善長的公爵低了兩級,他們的工資也不能比,劉伯溫的年薪只有240石,而李善長的年薪有四千石,相差將近17倍。
除此之外,李善長的爵位和俸祿都是可以世襲的,朱元璋還賜給李善長鐵券(免死金牌),李善長可用兩次,他的兒子只能用一次。
李善長劇照
(二)朱元璋為什麼這麼器重李善長?
李善長論出謀劃策、領兵打仗,遠遠不如劉伯溫,而朱元璋卻把李善長定為文官之首,這是為何?筆者認為朱元璋重用李善長的主要原因有兩點。
第一、打天下時,領導最需要的是像徐達、湯和這類能征慣戰的猛將。而治理天下時,卻要依靠才華橫溢,能治國安邦的文官。而李善長在朱元璋出征期間,替他堅守根據地,安撫百姓,他有治國安邦的經驗。
第二、李善長長期居於幕後,管理後勤,他的功績沒有威脅到朱元璋的地位,他跟劉伯溫不一樣,劉伯溫不僅有治國安邦之才,在軍事謀略方面也是個能人,朱元璋忌憚他,所以不能給劉伯溫太大的權利,而李善長則反之。
當時明朝的文官分為兩大派系,一派是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派,這一派是跟著朱元璋起兵的老鄉,另外一派是以劉伯溫為代表的浙東派,兩派之間相互爭鬥,而朱元璋卻是漁翁得利。
一次李善長與劉伯溫爭論法令,李善長沒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對劉伯溫破口大罵,氣得劉伯溫向朱元璋辭行,要求告老還鄉,卻遭到朱元璋的拒絕。朱元璋當然不想讓劉伯溫辭官,劉伯溫走了誰與李善長抗衡,那麼李善長在朝中不就一家獨大了嗎?朱元璋需要權利平衡。
朱元璋劇照
(三)李善長早已退休,為何朱元璋還是不放過他?
公元1371年,57歲的李善長因身體不適辭官回鄉養病,李善長經過一年的治療,身體得以康復。朱元璋讓他去負責修建臨濠宮殿,並將江南一帶的富民遷徙到濠州種地,李善長留在濠州好幾年。
朱元璋對李善長很器重,還把自己的長女臨安公主許配給李善長之子李伸。李家跟皇家攀親帶故,讓眾人羨慕不已。
可是李祺與臨安公主才結婚一個月就有告訴朱元璋說李善長恃寵驕縱,連朱元璋生病也不探望,駙馬李祺也多日不來朝見。李善長因此被降工資,一年的工資降了1800石。
後來李善長推薦知縣胡惟庸,胡惟庸一路飆升,最終官至左丞相,胡惟庸被誅殺時,三萬多人受到牽連,李善長卻沒有受到連累。
公元1390年,這一年李善長76歲,是他人生中的最後一年。李善長想修建府宅,找到了他以前的部下信國公湯和,向他借300士兵充當勞動力,去不料湯和把李善長借兵建宅之事全部告訴了朱元璋,朱元璋認為李善長擅自用兵,對他更加猜忌。
朱元璋劇照
同年四月,一些受到牽連的老百姓被髮往邊疆守邊,李善長請求朱元璋赦免自己的外甥丁斌,朱元璋本來就對李善長不滿,沒有想到李善長早就退休了,還喜歡管國家大事。朱元璋一怒之下不但沒有赦免丁斌,還對丁斌嚴加審訊,他供出李存義以前和胡惟庸私底下有過往來,朱元璋下令逮捕李存義,後來審來審去,牽涉到了李善長。
原來事情經過是這樣的,胡惟庸以前派人勸李善長謀反,並許諾事成之後,封他做王,李善長沒有同意,後來胡惟庸親自出馬勸說李善長叛明,卻仍然遭到拒絕。胡惟庸無奈之下派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去勸說李善長,李善長卻說:“我老了,我死後,你們好自為之”。
胡惟庸劇照
雖然李善長沒有參與謀反,但他知情不報,罪不可赦,但罪不至誅。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監察御史彈劾李善長:當年胡惟庸謀反時,派封績去見北元皇帝,並向北元俯首稱臣。胡惟庸失敗以後,封績就不敢回南京了,直到後來藍玉征討北元,俘虜了封績,並把他帶回了南京,李善長知道了以後,把封績扣留了下來,不想讓朱元璋知道。這個筆者認為基本上也是誣告。
後來李善長自家的僕人告發他與胡惟庸私底下有往來,而且還互相賄贈。
此時朱元璋還是半信半疑,不知如何處理。不久負責觀測天象的官員來報,有大臣要遭災。朱元璋聽後相信了,他認為殺李善長是老天爺的意思,朱元璋終於找到殺李善長的藉口了,將其滅三族,他的妻女弟侄全家一共70多口人,全部被冤斬,只有他的兒子因是駙馬都尉的緣故被流放。
其實朱元璋心知肚明,李善長是冤枉的。李善長死後,王國用替他鳴冤,朱元璋並沒有處罰王國用,這足以說明朱元璋心裡很清楚李善長是冤枉的。那麼朱元璋殺李善長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李善長劇照
一次太子朱標對朱元璋說:“父皇你殺戮太多,會傷和氣”,朱元璋聽後扔給他一根帶刺的棍,讓朱標撿起來,朱標很是為難。朱元璋對他說:“棍子上的刺我已經幫你拔掉了,我殺的都是壞人,沒有壞人,你才能更好的治理國家。”一句話暴露了朱元璋濫殺功臣的動機。
-
23 # 江湖小曉生
導語:
李善長被殺,誰都不會意外。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朱元璋的屠刀,對幾個功臣是手下留情的呢?實話實說,朱元璋讀書還是太少,所以很多道理他都不懂。
或者說,他壓根就不需要去懂這些道理。他認為歷史上發生的一切,到了老朱家,都不可能發生,他們老朱家是天底下獨一份的家族,不會出現任何歷史上出現過的麻煩。
他對自己的龍子龍孫比較放心,對自己的功臣們卻依舊不放心。殺功臣一直以來都是歷史上比較忌諱的事情,可惜朱元璋讀書少,依舊還是我行我素。
01分封制和殺功臣,成了朱元璋不可磨滅的錯。朱元璋是沒有讀過漢朝、晉朝的歷史嗎?就算他不怎麼識字,可他身邊劉伯溫、李善長這些大學者們,難道也沒有給他講過這些故事嗎?
西漢時期劉邦分封諸侯王,老劉家的子孫個個都有自己的封地,可是過了幾十年,情況發生了微妙的變化,諸侯王的實力有些太強大,逐漸可以跟朝廷相抗衡了。
在這種情況下,漢景帝打算削藩,結果導致了七國之亂。漢景帝花費了大代價才化解了這一場災難,卻也沒能解決諸侯王的問題。要不是後來漢武帝的推恩令,可能西漢的地盤壓根就不夠封的。
西晉王朝也是一樣,司馬家族分封了那麼多諸侯王,結果傻皇帝司馬衷上臺以後,八王之亂爆發,天下大亂,導致了五胡亂華的局面出現。
這些血淋淋的例子,朱元璋視而不見。他認為自己老朱家的子孫,跟那幫沒出息的蠢犢子不一樣,所以他依舊分封諸侯王。結果他四兒子燕王朱棣造反,滅了孫子朱允炆的朝廷。
西漢劉邦殺了一批功臣,結果導致呂后亂政的時候,沒有人願意出來為老劉家說句話,這也是夠寒心的。此外開國皇帝很少有殺功臣的,所以說朱元璋殺功臣,開了一個不好的頭,讓人家不願意為老朱家賣命。
北征還,夜扣喜峰關。關吏不時納,縱兵毀關入。帝聞之不樂。又人言其私元主妃,妃慚自經死,帝切責玉。初,帝欲封玉梁國公,以過改為涼,仍鐫其過於券。玉猶不悛,侍宴語傲慢。在軍擅黜陟將校,進止自專,帝數譙讓。西征還,命為太子太傅。玉不樂居宋、潁兩公下,曰:“我不堪太師耶!”比奏事多不聽,益怏怏。”---《明史》
這也間接地導致了後來,朱允炆壓根就沒有能人可以任用,丟失天下的局面,其實從朱元璋殺功臣開始,就已經註定了。
02李善長恰好是功臣裡面,最出色的一個。如果說殺胡惟庸,是朱元璋為了廢除宰相制度的話。那麼殺李善長,就純粹是為了消滅功臣。開國功臣,在開國的時候,起到了開天闢地的作用。但是開國了以後,功臣卻成為了朱元璋最礙眼的那幫人。
因為朱元璋認為,打天下要功臣,可治理天下就必須要換一幫人。因為功臣們功勞太大,如果給他們足夠的權力,極有可能會做出對老朱家不利的事情來。
十三年,惟庸謀反伏誅,坐黨死者甚眾,善長如故。御史臺缺中丞,以善長理臺事,數有所建白。十八年,有人告存義父子實惟庸黨者,詔免死,安置崇明。善長不謝,帝銜之。又五年,善長年已七十有七,耄不檢下。嘗欲營第,從信國公湯和假衛卒三百人,和密以聞。四月,京民坐罪應徙邊者,善長數請免其私親丁斌等。---《明史》
但是要想殺功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人家有巨大的功勞,你無端殺了人家,會造成怎樣的結果?誰也無法預料。所以殺功臣,必須要找到合適的理由。
比如說殺藍玉吧,朱元璋就找了很多理由,說藍玉有反叛的情況出現:
藍玉收了很多義子,這些義子在藍玉軍中充任各種重要的職責。可關鍵是,他們只聽從藍玉一個人的話,不聽皇帝的話。
藍玉北上追擊元軍的時候,居然順便把北元妃子給睡了,導致人家被逼自殺,都沒跟老朱打個招呼。
藍玉喝醉酒,在回來的路上,遭到喜峰關守將的盤查,結果藍玉大怒,連自家的關隘都敢攻陷,這是犯了大罪。
反正能找的理由都給湊上來了,結果朱元璋就宣判了藍玉的死刑,還順帶著斬殺了1.5萬人。連傅友德、馮勝這些出生入死的老將也被朱元璋給收拾了。斬草要除根,他們全家人都被誅殺,沒有一個活口。
李善長是在胡惟庸案爆發十年後才被殺的,為什麼十年後還扯上這個案子呢?因為殺李善長的理由,實在是不好找。
李善長是朱元璋最信任的大臣,所以朱元璋有時候也下不去手,想等著李善長自己早點去世,可是李善長能活啊,一口氣活到了76歲。老朱實在是受不了了,再這麼活下去,老朱死了他都未必死。
既然如此老朱只好舉起了屠刀,把李善長全家七十幾口人全都給宰了。而理由讓人笑掉大牙,居然跟十年前胡惟庸的案子扯在了一起,皇帝殺人真的是什麼理由都敢找。
03清除功臣,朱元璋是為了給子孫鋪路。朱元璋是一個極端自私的人,他除了自家人外,誰也不會相信。所以他必須要透過屠殺功臣的這種方式,為自己的子孫後來掃清障礙。
不管是兒子朱標,還是孫子朱允炆,那都沒有他老朱這種雷霆萬鈞的性格,所以他們未必能夠鎮得住這幫功臣。
獄具,謂善長元勳國戚,知逆謀不發舉,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會有言星變,其佔當移大臣。遂並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餘人誅之。而吉安侯陸仲亨、延安侯唐勝宗、平涼侯費聚、南雄侯趙庸、滎陽侯鄭遇春、宜春侯黃彬、河南侯陸聚等,皆同時坐惟庸黨死,而已故營陽侯楊璟、濟寧侯顧時等追坐者又若干人。---《明史》
更何況後來他兒子朱標還去世了,這就更加讓朱元璋不放心了。朱元璋認為,這幫老傢伙活著,那對朱允炆來說,就是一個威脅。
他難道從來沒有想過,殺了這些功臣,如果其他兒子造反,朱允炆依舊沒辦法抵抗嗎?他當然是有想過,可是這又能怎樣呢?
就算是其他兒子造反成功了,那當皇帝的是不是還是老朱的子孫?當然是,既然如此,那就沒什麼問題。
只要皇位沒有落在那些功臣手裡,還在老朱家手裡,那什麼問題都不是問題。這種神邏輯,似乎還真的有點道理。
所以說朱元璋是一個極端自私的人,一點毛病都沒有。朱元璋為了子孫後代的江山,可以說是操碎了心,李善長的死就顯得很正常了。
總結:飛鳥盡良弓藏的只有朱元璋。我們縱觀歷史,開國之君屠殺功臣的案例,真的不多。很多人說劉邦屠殺功臣,的確是有可是沒那麼過分。
劉邦殺韓信,那是因為韓信太牛了,誰都壓不住。這種情況下,不得不殺。此外劉邦殺的都是異姓諸侯王,他是為了推行非劉姓不得封王的制度。
此外蕭何、張良都好端端地活下來了,他們可是開國重臣。武將中諸如樊噲、周勃這些沒有封王的,基本也都活下來了,所以不能說劉邦屠戮功臣。
朱元璋就不同了,他是見誰都想來一刀的那種人。文臣中,李善長、胡惟庸包括劉伯溫的死,都跟朱元璋有關係。武將就更別說,藍玉、傅友德、馮勝這些人都是因為功勞太大被朱元璋給宰了。
所以真正飛鳥盡良弓藏的人,歷史上只有朱元璋一人罷了。他讀書少,手段狠,所用的辦法自然是簡單粗暴的那種。比如說吧藍玉的皮剝了送給藍玉的女兒珍藏,這是人乾的事情嗎?當然,這一切都是張廷玉在史書裡所出具的資料,如果有人要抹黑老朱,我們也沒辦法,誰讓他家丟了天下呢!
參考資料:《明史》
-
24 # 御馬暖通
李善長在胡惟庸案中的默許性不作為,另外李是朱氏王朝建立的元老級人物根深蒂固,關係網錯綜盤根,門生黨羽遍佈天下,對皇權形成了威脅,為此生性多疑的朱元璋為了鞏固朱氏王朝的統治,殺掉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
25 # 孤竹西園
縱觀歷史,創立霸業之後,皇帝屠殺功臣是常有的事。其中最為狠毒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了,與他一起開創大明盛世的有功之臣幾乎被他殺絕了,李善長即使已經到了七十六歲了,也未能倖免。
李善長投靠朱元璋後,跟隨征戰,出生入死,功勞頗多,比肩漢代丞相蕭何。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後封宣國公,洪武三年,授號“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晉升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進爵韓國公,洪武二十三年,以胡惟庸一派追問,朱元璋將李善長連同其妻女弟侄七十餘人一併處死,年七十六歲。
朱元璋從一個放牛娃到開國皇帝,經歷了太多太多,他內心深處深深知道這種好日子來之不易。為了能緊緊抓住手中的權力,不讓自己的子孫後代受苦,他盯住了那些有可能威脅到自己家族地位的人們,特別是那幫開國功臣,因為它們都具有那種能力啊。
老朱自有能力控制住那幫“老人”們,但小朱們能不能控制住就是一個未知數了。朱元璋出於對朱家王朝利益的考慮。為了江山穩固,為了下一任繼任者考慮,為了大明江山永遠屬於朱氏一族,朱元璋選擇了消滅他們這個方式了。這些久經沙場的軍事將領們一個個都是虎狼之心,人人都有謀取皇位的權力與能力。朱元璋大開殺戒也是“大勢所趨”,是家族王朝的政治需要,也就成了必然結果。
胡惟庸過於專權,得罪人太多,朱元璋“順民意”把他殺了,李善長長期順風順水,權勢地位到了頂點,自然嫉妒者不少,而李善長也難容他人異見,李飲冰、楊希聖被他參掉了官,連劉伯溫都被他罵跑回鄉了,老朱見李善長的“餘熱”也用得差不多了,又有人舉報他是胡惟庸一黨,便再次“順民意”了,因此,李善長雖然有老朱贈送的“免死金牌”,但也不得不死了。
順便說一下李善長的身世。李善長是半道跟朱元璋“幹革命”的,李善長死後,他的籍貫成為未解之謎 了。
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日前在文物普查中,發現記載明代首任宰相李善長祖籍、生平及棺柩易址四葬的族譜,勾勒出了李善長的早年行跡及其裔孫譜系概覽,解開了李善長出生地和早年經歷空白之迷。
歷史有載,李善長,濠州定遠(今屬安徽)人,明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封宣國,受胡惟庸黨案牽連被處死。李善長雖為明朝開國勳臣、首任宰相,但其40歲以前的生活蹤跡在明代的官方史籍均無任何記載。
這次發現的族譜共五冊,均為線裝手抄本。《註釋李氏譜序卷三》之《吾祖之皇明開國左丞相記載》:“李復祖,字善長,號百室,系廣西潯州府貴縣二圖下埠……公生於大元朝皇慶二年(1313)歲在癸丑三月初八,歿於皇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庚午十月十八,享年七十有七……遊學至外始稱李善長耳……至元朝至正十四年(1354)巧遇朱元璋並共同舉事矣……大明朝開基封開國左丞相矣……葬於京城郊東野狼坡矣。”
族譜還記載了李善長靈柩安葬後三次遷葬棺柩遺骸的事。永樂二十二年冬,李族兄弟“封棺起冢扶靈柩至就近乃善長公徙軍之地安徽臨濠明鳳陽能仁村東坡地”;宣德元年清明,貴州威寧府、廣西貴縣、湖南邵陽、湖北大冶疑府等李族兄弟“破土起冢開棺殮骨裝罐遷葬湖北大冶疑府北坡地矣”;嘉靖二年九月初九,“眾裔孫徙湖北大冶疑府北坡地把李復祖公遺骸之金罐遷回老家,乃廣西潯州府貴縣二圖下埠沙塘下葬……落葉歸根也。”
同時發現的清康熙三年(1664)編譜、康熙三十一年(1692)修訂、監修付梓的另一本族譜,為港北區震塘村李姓儲存,李善長八代孫李彬為族譜作序。清代初期,族譜中李善長任明宰相之事雖著墨不多,但關於李善長的記載與明代族譜以及曾任廣西學政徐樹屏為同科進士李彬題寫的墓誌銘高度契合。
回覆列表
李善長推舉胡惟庸當丞相,時間久了老朱想一把手,找幾個御史以反叛的莫須有彈劾胡惟庸,形成“胡獄”大肆捕殺黨羽,然後殺到胡惟庸所謂的聯盟李善長,只有李善長死了老朱才能真正的廢除丞相制達到中央集權的目的,當上黨政軍一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