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北斗實驗室小胖
-
2 # 羅蕭弋
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
這是崇禎皇帝的自縊書裡的話,其實崇禎還是挺有骨氣的,他這自縊書就是告誡李自成,反正我已經死了,我的屍首隨便你怎麼處置,但是不要傷害京城無辜百姓。
崇禎皇帝做到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壯舉。單憑這一點就已經是勝過了很多君王了,再說,他已經盡力了,但無奈力不從心,只能以死以謝國人!
-
3 # 長公子扶小蘇
明,天子守國門。崇禎有骨氣,奈何實力不允許。
崇禎從他爹手裡接下來的攤子,並沒有多好。閹黨,東林黨,黨同伐異,內鬥殘烈。閹黨固然橫,恃有東廠,禍國怏民,但也做些實事,好事。東林黨,一群文人士大夫,知識分子,做為國之柱石,卻並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諸多不作為,憑口舌之能而內鬥聞名於天下。這些個士的階層,自私,無恥者居多。居然出現了國庫虧空,而官員們中飽私囊,宅第高門財富如山的現象。在崇禎無奈下要求官僚們支援北方戰事籌款軍備的情形下,捐者了了!而滿洲入關進京,卻掠得大員們驚人數額的巨量財貨。而且,隨意扣首降清,毫無節操可言,丟盡了士人的顏面。黨爭,內耗,也導致了用兵失誤,頻換前線戰將,不信任主帥,嗑扣軍糧,爭權。這是東北戰事失利的主因。兼之,地方民眾生活苦難,流民四起,李闖應勢而反,迅速壯大,地方無力征剿,以至李自成流民軍攻陷京都。大明江山風雨飄搖!
崇禎,一個自省以圖興國的君主,可惜,生在了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方。一個帝王,殺死了大批親舊,宮人,親手殺死了自己的骨肉,自掛東南枝,寧死不降,以死明志。有言:朕非亡國之君,爾等乃亡國之臣爾!
嗚乎
-
4 # 歷史小小生
非常高興能回答您這個問題。我認為崇禎最終煤山自縊既談不上有骨氣,也不是軟弱不能,應該跟當時社會環境和個人複雜孤僻的個人性格有關。
一、關於崇禎的性格問題。
崇禎帝朱由檢生長在一個畸形的家庭和社會中,因而其性格也是畸形的,他的性格比較複雜,一方面有“勤於政務、生活簡樸、不玩物喪志、不沉迷酒色”好的一面,也有“多疑吝嗇、剛愎自用”的一面。這樣的性格特徵,在形勢越危重的時候,其性格缺陷就會暴露的就越厲害,導致對事變的處置毫無章法。
崇禎帝談不上“明君”,頂多算是一個“中主”,剛登基時,自我感覺頗佳,懷著重整山河的抱負,勤於政事,按照自己的理想整飭著朝廷內外的一切。敢於清除魏忠賢及其黨羽,任用賢能,重新組織內閣,肅清吏治等,在當時明朝千瘡百孔的形勢下已經很不容易了。但是好景不長。朝廷內黨爭又起,後金又咄咄逼人,農民軍的風起雲湧……使得朱由檢性格中迷信權力、果於用法、以及自信而猜疑、焦躁而輕信的缺陷充分暴露出來,幾乎步步走錯,把國家越治越亂,終於釀成一幕歷史悲劇。
二、當時的社會環境
千瘡百孔的大明王朝在崇禎出生前就已露出亡國的端倪,在朝廷中,黨派紛爭,崇禎不能冷靜地掌握事實,而是輕信一方的說法, 去打擊排擠另一方,結果自己攪入黨爭裡去了。在外部,後金的實力逐步壯大,在崇禎冤殺袁崇煥後,自毀低御後金屏障, 給後金軍的長驅直入創造條件。在他當政17年間,千千萬萬的百姓被天災人禍逼得背井離鄉,許多人餓死溝壑,這是更大的一幕催人淚下的悲劇。加之愈演愈烈的農民起義,崇禎性格上的缺陷充分暴露,最終導致他煤山自縊。
希望以上回答您能滿意,也希望有時間我們可以多多探討歷史知識。
-
5 # 朝花夕拾杯中酒
明思宗朱由檢(1611-1644)於天啟七年(1627)八月丁巳即皇帝位。17歲登基的崇禎執政時,明朝處於內亂、外患、龐大的文官集團把持朝政,整個明帝國可謂內憂外患,風雨飄搖。崇禎勤儉勤勉,兢兢業業,付出全部的精力與明末龐大的文官集團抗爭,17年來用盡心力意圖復興明室,最終城破自縊。崇禎皇帝最大的性格特徵是剛愎自用、獨斷多疑。崇禎有幹一番大事業的雄心,但是他過於急功近利,又很多疑,不信任人,主觀固執,不管什麼人,一有小錯或疑點,他就罷人家的官,或者下獄、殺頭、充軍。所以,真正的人才,在他手下,大都不能充分發揮作用,而一些善於拍馬逢迎、沒有真才實學的人,又常圍在他身邊。因為他越來越與他的大臣們對立,就越來越重用親信宦官。宦官又大多是勢利小人,兇險時候都背叛了他。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凌晨,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進攻北京,33歲的崇禎皇帝命後宮嬪妃包括周皇后盡皆自殺,親手想砍殺自己的兩位女兒,其中長女長平公主因用手擋劍手臂被砍斷,又命貼身太監小毛子帶三位皇子出逃,然後跟太監王承恩逃亡至煤山,自縊於煤山半山一棵歪脖樹上。統治中國二百七十七年的大明王朝就此滅亡。臨終前,崇禎皇帝寫下遺詔:
“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崇禎當了17年皇帝。17年間,他在帝王之術上做得一塌糊塗。但從這一點上看,還是頗有骨氣的。
崇禎死得極其慘烈,史書記載:“披髮御藍衣,跣左足,右朱覆”。李自成驗看崇禎屍體時發現崇禎外面龍袍下,裡面的衣服盡是補丁打補丁。所以李自成也不禁動容,並沒有繼續侮辱其屍體,相反李自成還準備將崇禎安葬在明皇陵。李自成命人將其遺體臨時安放到東華門的門後面,幾個太監在那守護著崇禎的屍體,並給崇禎換上了乾淨的衣裳,將崇禎和周皇后的屍體被裝進很簡陋的兩口棺材。明朝故臣皆從此經過,卻無人有戚容——這些所謂的讀書人都在忙著為新朝勸進,根本顧不得故主。倒是有幾百個投降的運糧者和武臣經過時為之痛哭。
而在他死後第三天,北京東華門外數千百姓啼哭,請求李自成厚葬崇禎。崇禎的葬禮,李自成依然按照帝王禮節操辦。到了二十四日,李自成正式發出詔書,為他舉行葬禮。李自成為崇禎搭建靈棚,明朝故臣真正來哭祭的也不過三十人而已,所謂道德淪喪,於此可見。李自成與太子朱慈烺見面時,朱慈烺請求他安葬父親,李自成應允了,還給崇禎和周皇后各換了一口較好的棺材。雖然葬禮遠沒有皇家葬禮那麼厚重,不過,該有的也都有了,崇禎的三子、四子也前來弔唁,李自成還下令讓禮部的人幫忙置辦葬禮,集錢340千,僱傭民夫數十人將崇禎入葬。葬禮之上,朱由檢原先的重臣們,只敢遠遠觀望,沒有一個敢靠近的,唯一一個給朱由檢哭葬的,只有兵部主事(六品小官)劉養貞一人,失聲痛哭,來回奔走三天三夜,最後暈倒在地上。如此種種,皆讓勝利者李自成嗟嘆不已,他登基後的詔書裡,還特意說:崇禎皇帝朱由檢,並不是一個昏君,即使他被所有的大臣孤立,依然做了許多好事。崇禎生前沒有心思考慮給自己準備陵寢,禮妃田氏兩年前去世,葬於十三陵,於是,李自成就把崇禎和周皇后葬在了田貴妃陵中。田妃是原揚州千總田弘遇的女兒,少時便入信王府,為朱由檢側妃,以多才多藝,深受寵愛。朱由檢繼承帝位後,封其為禮妃,於崇禎十五年去世,她入殮於崇禎十七年一月,墓址便是今天的思陵。思陵前那一套小五供,便是她的墓上舊物。陵址雖有,但崇禎葬得可說寒酸,因為他的整個葬儀,僅僅花了不到二百四十兩銀。這與他前任歷代帝王動輒花費幾百萬兩銀子相差甚遠。這是不可思議的。
清兵入關之後,多爾袞為了討好漢人,便下令再次為崇禎發喪,為其增加了大量的陪葬品,並將陵墓周圍的城牆修高五尺。順治是清朝入關後第一個皇帝,只是其為政前期為多爾袞攝政,後期則屢屢為情所困,甚至有出家為僧的傳說。順治曾到崇禎的陵上,或許因為當皇帝也當得不順心,所以提到這個倒黴的同行常慘然不樂,甚至潸然淚下。在這位“知己”推動下,崇禎的陵墓在順治年間得以整建,增加了明樓、祾恩殿、祾恩門、石五供等,從一丘荒冢變得有些帝王陵的氣象了。順治下令修繕崇禎陵時,資金不足,經原崇禎身邊的司禮監太監曹化淳等百般設法,甚至動員降清的文武大員出資捐輸,才算將思陵的修建完成。監修崇禎陵的三位內官(也許還有曹化淳等推進者),還給崇禎增加了一套新的石五供。原來那一套是田妃的,崇禎再怎麼說也是皇帝級別的人物,總不能用貴妃規格的貢品吧,那簡直近乎戲弄。到了康熙年間,吳三桂造反,康熙為了籠絡人心,派人維修崇禎的陵墓,並於康熙十二年的九月親自前去祭拜崇禎,於十月前往南京祭孝陵。
所以崇禎雖然死得慘烈,可他的遺體還是得到了很好的安葬,後人為了政治目的也一直在為其修繕墓地,相比其它亡國之君,他應該算是不幸中的萬幸吧。
明朝的滅亡原因,主要還是由於明朝自世宗、神宗、熹宗以後,政治腐敗,民窮財盡,國力崩潰,不是誰能夠挽回的。明朝從萬曆皇帝以後,就陷入了無休無止的黨爭,積重難返。崇禎一朝,依然如此:“各是所是,各非所非,恩怨相尋,冰炭互角。”崇禎皇帝既不能採取有效的辦法平息黨爭,又不能讓黨爭為自己所用。最終,導致黨爭愈演愈烈,崇禎皇帝本人也喪失了控制內外局面的能力,以至於大廈傾覆,斷送了明朝近300年社稷江山。所以,崇禎帝最後落得一個悲慘的下場。
-
6 # 尋找有趣兒
姑且不說有骨氣,但肯定不是無能軟弱。崇禎皇帝是勤政的恨不得事事操心的皇帝,前線的戰鬥都去瞎指揮。剛愎自負又不能用人,誅殺袁崇煥,逼洪承疇決戰,典型的瞎指揮領導,在某種意義上還不如無能軟弱。但他確實不是無能軟弱,而是能力差,帝王大學沒畢業。
骨氣這事就很有爭議了,你很難認定為社稷死是骨氣,還是圖謀東山再起是骨氣,這就和評價項羽烏江自刎一樣富有難度。但他臨死前殺妻滅子的決心打動了我,我認為他雖然能力差,還是有骨氣的,如果換一個大臣身份,或許他會是個諍臣未可知。
-
7 # 峰峰說史
首先來說,性格決定命運!崇禎帝剛愎自用,獨斷專行。直到生命的最後,崇禎帝都認為:明朝覆亡原因,都由“諸臣誤朕”!他臨死還不認錯,也不自省。其實許多人同情崇禎帝,是認為他還是一個勤政之君,同情他的“生不逢時”。雖然出生不能違逆,但可以順應。
崇禎帝登基後,殺了太監魏忠賢,卻啟用太監高起等對於宦官頑症問題,其實是換湯不換藥,改革無決心,僅做個案處理,沒做制度改革。崇禎帝用人的一大特點是:對太監是極度信任;對忠臣是極度不信任。能殺就殺。看看他殺了哪些人。
1,殺王治。明崇禎朝六部中的兵部,第一個下獄死的是兵部尚書王治。
2,殺袁崇煥。袁崇煥也是掛兵部尚書銜,在皇太極率領八旗軍攻打北京城時,崇禎帝中皇太極反間計,惱羞成怒,不聽大臣“敵在城下,非他時比”的諫言,先將袁崇煥下獄,後將其凌遲處死。
3,殺陳新甲。陳新甲,崇禎十三年(1640年)正月,為兵部尚書。後也將陳新甲凌遲處死。
崇禎朝十七年間,“易中樞十四人,皆不久獲罪”。王治、袁崇煥、陳新甲三人都修遭酷刑,千刀萬剮不得全屍。崇禎帝剛愎自用,不聽諫言,專制獨斷,酷刑大臣,必自食其果。唐太字說:用功不如用放如有唐太宗的大度與胸懷,對王治、袁崇煥、陳新甲等,不僅能用其功,而且能用其過,那麼,大明江山會或許會是另一番局面。起碼不會上演最後末日之悲。
當李自成兵臨城下的時候,崇禎帝知道自己大勢已去,這種情況下,崇禎帝開始上演末日的瘋狂,殺皇后,殺妃子,殺公主,最終自己選擇上吊。這種情況下我認為選擇上吊是有骨氣的,起碼好過被俘虜,受盡折磨,重演靖康之恥。最終為自己的剛愎自用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也丟掉了整個大明江山!
-
8 # 秦曰漢雲
崇禎上吊不能看成他逃避現實和無能軟弱,至少他自己不這樣認為。
其實歷史上的崇禎皇帝是一個非常有抱負的皇帝,只不過他生不逢時,江山輪到他手裡時,已經是風雨飄搖、內憂外患了。他十七歲即位,立即著手鏟除閹黨、鞏固政權,首戰告捷,讓很多人對明室復興看到希望。
然而崇禎接下來要面對的,還有一大堆爛攤子:朝廷內,東林黨人橫行;地方上,各地農民起義崛起;邊關上,後金顰顰犯境。可以說,崇禎在他今後的所有歲月裡,都在與這三個敵人苦苦周旋,直到他死去。
面臨的敵人很多,為他所用的力量卻很少,他左支右絀,能夠堅持十幾年,已經非常不錯了,中間甚至把李自成打得快要滅亡,可惜給了李自成喘息的機會,讓他得以死灰復燃;啟用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等人,一度讓滿清無可奈何,可惜崇禎又是一個生性多疑又剛愎自用的人,他自毀長城,用對人卻沒有堅持用下去,導致滿清有了可乘之機。
人們都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這末代的皇帝也得早熟一點。崇禎十七歲開始,就要為復興明廷擔負責任,這個壓力是相當大的,苦苦支撐十幾年,終於無力迴天。
他是一個豪氣又悲情的皇帝,寧願上吊也不被俘虜,要知道古代皇帝被俘,很多情況下不一定被殺,後來的皇帝為了顯示自己的寬容仁慈,一般都會善待前朝皇帝。崇禎寧願放棄生命,就是為了表達自己骨氣的一面。
-
9 # 老李頭有話說
明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進北京,崇禎在煤山上吊自盡。崇禎一上吊,皇后皇妃、太監、宮女、朝中大臣、紳生也都跟著上吊,半天吊死幾千口,太悲壯,太有骨氣!明朝真是一個有骨氣的朝代!
天子守國門,寧死不當俘虜,於是崇禎帝上吊了。崇禎一上吊,宮中大多數人都找出了繩子。周皇后帶頭上吊,嬪妃緊跟其後。太監上吊成百,宮女上吊三百有餘。紳生生員等七百多家、三四千口人集體上吊。在自盡殉國的人中,官最大是下面這幾位,可稱“明亡殉國九大臣”。
1、倪元璐(1593—1644)歷官至戶、禮兩部尚書,明朝書法家,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陷京師,倪元璐自縊殉節。
2、範景文(1587—1644),官至工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破宣府,烽火逼京師,眾臣請帝南幸,範景文勸帝“固結人心,堅守待援”,不久崇禎自縊。範景文留下遺書曰:“身為大臣,不能滅賊雪恥,死有餘恨。”後投雙塔寺旁古井自盡。
3、李邦華(1574-1644),左都御史,追贈吏部尚書,李自成破城後,寫下絕命詩,而後上吊自盡。
4、施邦曜(1585—1644),左副都御史。崇禎上吊後,施邦曜認為“慚無半策匡時難,惟有孤忠報國恩”,隨即解帶上吊自殺,僕人見狀急忙解救。施邦曜甦醒後說:“爾等誤我!”即命僕人買來砒霜,和酒吞服而死。
5、凌義渠(1591—1644),官至大理寺卿、贈刑部尚書,明代文學家、雕版印書家。崇禎上吊後,扶牆哀號,以頭觸柱,血流滿面。門生勸其保重身體,他厲聲陰止,獨坐焚燒平生愛好之書。天明,穿紫衣拜闕,作遺書辭別父母,然後懸樑自盡。
6、王家彥(1588—1644),兵部右侍郎,北京城被攻陷,王家彥跳下城,結果沒有摔死,於是在市民的房子裡上吊自殺了。
7、吳麟徵(?—1644),太常寺卿。崇禎上吊後,乃入道旁祠,作書訣家人曰:“祖宗二百七十餘年宗社,一旦至此,雖上有亢龍之悔,下有魚爛之殃,而身居諫垣,無所匡救,法當褫服。殮用角巾青衫,覆以單衾,以志吾哀。”解帶自縊。
8、劉理順(1582-1644),左中允。崇禎上吊後,劉理順和妻妾家僕12人都上吊自盡。義軍制將軍李巖是劉理順同鄉,到劉宅欲加保護,見劉全家已死,命軍士守護,禁止搶掠,嘆息而去。
9、孟兆祥(?—1644),刑部右侍郎。李自成進攻北京時,家人勸他逃,他堅決不肯,守正陽門,城陷,不屈死於門下。隨後,其妻、其子妾亦舉家投井殉國。
除以上九位大官自盡外,級別低一些的官員及全家自盡者多達上千人,六部官員自盡者最多。另外,還有駙馬都尉鞏永固全家,劉文炳全家十六口,衛時春全家十八口以及百餘家皇親國戚集體自盡。除北京後,地方官員舉家自盡殉國者亦有數千,留下姓名的就有幾百人。
中國歷史五千年,改朝換代好幾次,像明朝這樣文武官員大規模殉國,還真是不多見。因此可以說,明朝是最有骨氣的朝代,就連清朝都非常敬佩,殉國大臣許多都賜了諡號,並傳旨國人為崇禎服喪三天,舉國哀悼,國家雖亡,但從皇帝到大臣,能讓對手佩服,這在歷史上也非常罕見。
-
10 # 南公懿
1.崇禎皇帝上吊是因為走投無路,而又不肯屈服於李自成的起義軍所致,所以就事情本身來說,是有勇氣有骨氣的表現。
2.崇禎皇帝上吊是不是為了逃避現實,是不是懦弱無能的表現呢?依我看,逃避現實的因素是有的,軟弱無能就無從談起了。
3.崇禎登基後無論是對起義軍,還是對關外的後金都是堅決打擊的,從未妥協過。曾經有大臣向他提出招降李自成,和後金議和結果都被以通敵大罪問斬。由此觀之崇禎非軟弱之人。
4.起義軍逼近北京時,眾大臣提議遷都南京,崇禎力排眾議堅守京城,此非軟弱之人能決斷。
5.義軍攻破京城時,眾大臣四處逃散,除太監王承恩外,竟無一人護衛皇帝。深感絕望的崇禎想起京城被圍時各處諸侯王無一人肯出兵勤王,如今即使化妝逃到南京,孤家寡人也很難得不到南方朱氏皇族的真心擁護,甚至還有可能成為任人擺佈的傀儡。帝王的孤傲使他不可能委曲求全於李自成,更不願苟活於亂世,完全絕望之下崇禎帶著對祖宗的愧疚,以上吊的方式結束了他悲情的一生。
-
11 # 知乎學堂
崇禎上吊不是有骨氣,是絕望加無奈,也不是逃避現實,而是逃不出現實,不是無能軟弱,而是人格有缺限。
我們先來看看崇禎上吊前所發生的事件。
第一、 不是逃避現實,而是逃不出現實。1643 年 12 月 30 號,李自成揮師東進。朝庭要員李明睿為崇禎提出了整套逃跑方案。先借朝聖孔老廟為由離開京城,然後再由濟寧轉道淮安,最後到達明朝另一個都城南京。1644年的2月21號,崇禎把逃跑這件事讓大臣們商議,結果是沒有一人贊成,討論得到最後的定論是“君死社稷”不能逃跑。最後崇禎沒有辦法只能坐鎮京城。所以崇禎到死的那一刻都在說“諸臣誤朕也“。
崇禎十七年保定失手,這就讓京城門戶大開危在旦夕,此時崇禎就想調山海關總兵吳三桂赴京勤王。但這提議還是沒能得到朝臣的贊同。直到大同淪陷,崇禎才不得不下定決心詔吳三桂前來救駕。但是這個決定實在是來的太晚了,吳三桂也無回天之力。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的大軍已經包圍了京城,當晚崇禎帶人準備偷偷跑出城,無奈被守城侍衛炮轟而回。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崇禎領太監王承恩逃亡至煤山,最後連左腳的鞋都跑掉了。所以說,崇禎上吊不是骨氣,也不是逃避現實,而是逃不出現實。如果不想跑、想想死的有骨氣,直接端正衣冠上吊於皇宮,不必披散著頭髮,左腳光著,上吊煤山。
第二、 不是無能軟弱,而是人格有缺限。崇禎自縊煤山,完全是由他自己一手造成的。理由是崇禎人格有嚴重缺限。
首先,薄恩寡情。
崇禎手下有一名忠勇猛將,孫傳庭。公元1636年3月,闖王起義軍正在大勢擴張。在這危難時刻,孫傳庭主動請纓組建了秦軍,負責剿滅義軍。到公元1638年時,闖王義軍幾乎全軍覆沒,李自成僅以18騎兵突圍而走。此時大明轉危為安,情勢大好。
公元1639年,受奸臣陷害,孫傳庭引病告休。崇禎因此大怒,把孫傳庭降為平民,並關入大牢。1640年,李自成借河南發生大飢謊的機會,擴兵數十萬。攻城掠地、勢如破竹,而大明軍隊卻是連遭敗退。公元1642年二月,崇禎帝在這緊急時刻,又想起了孫傳庭,下旨釋放孫傳庭,並令他率勁旅前往開封剿滅義軍。公元1643年10月,孫傳庭在寡不敵眾,缺少糧草的情況下戰死,時年51歲。而崇禎卻沒有認可這樣一位忠勇之人,反而一口咬定孫傳庭詐死潛逃,沒有給予贈蔭。
第二、沒有擔當。
1642年,“松錦之戰”爆發。這時,大明王朝面臨著清軍和李自成的義軍,二面夾攻的局面。這是朝中一名賢臣——陳新甲。從大局出發,就跟崇禎密談,與清軍談和,把主要精力對付李自成。崇禎一聽有道理,就派陳新甲去談判。後來訊息給洩露了。滿朝文武譁然。崇禎就把所有錯誤推到陳新甲一人身上,最後把陳新甲生給殺了。
第三、喜怒無常。
史書記載“兵部尚書王在晉罷,帝召見群臣,奇洽狀貌,即擢任之。”意思就是,兵部尚書王在晉辭職,於是崇禎就召叢集臣來商量,看到王洽長的帥,就提拔他為兵部尚書。後來王洽又在沒有任何錯誤的情況下,崇禎又把他給殺了。所以,崇禎不是無能軟弱,而是人格有缺限。
-
12 # 歷史神秘人
崇禎認為自己上吊不是逃避現實和無能軟弱,而是履行祖宗的誓言,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朝都亡了,你崇禎是罪人,不上吊還能怎樣,至少這樣死的尊嚴!
當然崇禎也不是一味求死那麼慷慨英勇,他也是怕死的,在李自成沒有攻破北京時,他也計策過逃跑,跑去南京,不過由於崇禎多疑刻薄寡恩,沒有成功!本來崇禎叫人去南京考察做好逃跑準備,結果機密洩露,崇禎好面子死不承認,把那個人給殺了,這就很沒有擔當了!又想逃跑,又想不擔當棄國家不顧的罪名,這怎麼可能呢,世上沒有兩全其美的事!崇禎就是優柔寡斷,軟弱無能,跑就跑嘛,怕什麼,祖宗訓言算什麼,都沒命還顧什麼面子,崇禎是有機會和時間跑路的,可崇禎就是死要面子,就是不肯擔當逃跑的罪名,想讓大臣們去說出來,自己就順坡下驢,逃跑就做成了!可大臣不相信崇禎啊,這崇禎是刻薄寡恩的主,不能相信,之前很多人替崇禎背黑鍋,結果好處沒撈到,個個被砍頭,誰還願意相信崇禎呢!大臣說了,還不被你用叛國的罪名殺頭嘛,所以所有大臣都堅決反對遷都逃跑,誰逃跑就是千古罪人,崇禎也就無可奈何了!
崇禎是死要面子活受罪,明朝滅亡有他的責任,都說崇禎勤政,可沒用啊,功夫用錯了地方,那些為他剿滅農民起義的將領,沒有獎賞,到頭來還被殺了,這樣的皇帝誰給你賣命呢,連袁崇煥都被一個小小的反間計給殺了,這樣愚蠢的皇帝,誰還跟他混呢!結果北京城破,眾叛親離,沒有一個大臣護送崇禎逃跑,人混到這個份上,除了死還有什麼呢!崇禎終於明白,這是所有人都盼著他死呢,不死還能跑到哪裡去,他也不識路,沒人帶路逃不了,崇禎絕望了,生無可戀,也就吊死在煤山,至少這樣做還保留點尊嚴,被李自成抓住了,也許就沒有什麼好下場了,反正都是死,這樣還留個全屍,李自成不就把崇禎的屍體收了葬去皇陵,這比投降待遇好多了!
崇禎上吊那是自作自受,該跑時不跑,跑了還能有機會東山再起,這明朝滅亡,還不是他一手造成的嘛,本來有機會不那麼快滅亡的,結果自己操作失誤,白白葬送了明朝,怪不了別人!
-
13 # 我的征程是星辰大海20
到底是有骨氣還是無能的表現,首先先了解下崇禎這個人。
朱由檢,明朝的最後一個皇帝,繼位後的全國形勢複雜,明朝已經日薄西山,關外滿清虎視眈眈,數次與關內流賊“配合”而突進關內燒殺搶掠。民間因為氣候反常,糧食減產;農民起義不斷,且越做越大。
旱災不斷:
《漢南續郡志》記,“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崇禎朝以來,陝西、河南、河北、山東等北方大部分地區年年有大旱,百姓多流離失所。
瘟疫爆發:
崇禎十三年(1640年),順德府、河間府和大名府均有大疫,並且是烈性傳染病的流行,“瘟疫傳染,人死八九”。
崇禎十四年(1641年),疫情進一步發展。在大名府,“春無雨,蝗蝻食麥盡,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歲大凶”。死亡人口的比率相當高。廣平、順德、真定等府,類似的記載相當多。甚至瘟疫傳染至北京。
崇禎十六年(1643年)夏秋間發生的腺鼠疫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春天轉化為肺鼠疫。北京城中的人口死亡率大約為40%甚至更多,十室九空。之後天津、山西等地也爆發肺鼠疫。
江南地區也不太平:
江南在崇禎十三年(1640年)遭大水,崇禎十四年(1641年)有旱蝗並災,崇禎十五年持續發生旱災和流行大疫。
由此可見,崇禎繼位時明朝已經是爛攤子不可收拾了,換了任何一個皇帝面對這種天災人禍不斷的國家形勢都會焦頭爛額。
崇禎是有骨氣,但他的一生只能說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如果崇禎生在明朝中期或前期,或許會是個不錯的有作為的皇帝,只可惜生在明末那麼悲劇的局面,讓自己性格上的弱點體現在了一次次激進的舉措上。
-
14 # 川娃子123
個人覺得崇禎上吊是既有骨氣,也無能軟弱,逃避現實。
公元1644年,4月25日,崇禎皇帝在太監王承恩的陪同下,在煤山眺望著北京城滿城的烽火以及混亂嘈雜各色人群,心境淒涼到了極點,他痛苦的寫下了生平最後一份遺詔,就攜帶著不甘和憤恨,便與他最忠實的奴僕王承恩一起在一顆歪脖子樹上自縊身死,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解讀這一分遺詔,準確的說應該稱為遺書,其中雖然有自我反省之意,但是更多的則是對他臣子的責備。怨恨之情,躍然紙上。
作為大明帝國的大boss,崇禎是有骨氣的,面對大明江山的支離破碎以及首都的失守,他用一種錚錚鐵骨的豪氣激發起後世的人們對他的無限的同情 心。自崇禎元年即位便以雷霆的手段掃除魏忠賢,他那時候是何等的豪邁!然而經過十七年的親政,面對天下越來越糜爛的局勢,以至於最後一發而不可收,讓這位年輕的帝王常常心驚肉跳、憂心不已,他想不通為什麼局勢在他手裡如此糟糕,以至於他在臨死的時候還在怨恨他的臣子們,在北京危若累卵的時候,他不願意南下,何嘗也不是對現實的逃避呢?不可否認,他的臣子有一些尸位素餐之輩,但是何嘗沒有為國為民的忠勇之士啊,像袁崇煥,盧象升,孫傳庭以及被他直接或者見接致使的一批批名臣宿將, 他們為這個朝廷流血犧牲,抵禦外虜內寇,最後卻成了他們所效忠的皇帝口中的絆腳石,何其可悲。所謂御下無法,臨事的時候只知道把錯誤推諉給他的屬下,這些種種,透過崇禎的遺書把他的無能懦弱彰顯的淋漓盡致。
綜上所述,崇禎是有骨氣,但是在他的性格里 同樣充斥著逃避現實、懦弱無能的基因。
-
15 # 文獻歷史
崇禎,最後上吊,羞愧而死!坑了整個朝代,無顏見列祖列宗。折騰夠了,不死還能活著?
歷史上朝代更替,有能活著的皇帝嗎?就算3歲登基6歲退位,的清末代溥儀,沒有關外那些旗主,王爺能活嗎?退到關外,以免戰爭了,可是整個關在在人家個個旗主手裡,沒有這些人,溥儀能建立滿洲國嗎?
任何政權,必須有武力依託情況下。6歲退位溥儀,如果只有一些太監,沒有軍隊,能繼續回到關外繼續當皇帝?
看看崇禎怎麼折騰的,上來就殺魏忠賢,天天換宰相,換了50個,平均3月一個。殺總督7人,巡撫11人,派兵部職方司郎中馬紹愉秘密跟滿族人義和,大臣陳新甲洩露議和被處死,
李自成打進京城,才想起來分送太子跟3個兒子去成國公朱純辰等人家避難。殺掉6歲昭仁公主,砍了15歲長平胳膊,然後砍死數位嬪妃。催懿安張皇后自盡,逼周皇后自盡後,騎馬跑到東華門被阻,又跑到齊化門,沒跑了,最後歪脖樹吊死,左腳光腳,(跑丟一隻鞋)右腳穿紅鞋。
明亡不是因為崇禎殺了多少人,殺掉袁崇煥,而是不應該上來就殺魏忠賢。東林黨獨大,天平失衡,大變時候求穩,穩定時候才能求變。魏忠賢一死,誰能制約東林黨?難道是崇禎想沒事換宰相玩嗎?換了50個?想沒事下昭獄,殺大臣?實在是沒有任何辦法。整個以東林黨為首的百官,寧可亡天下,也要跟崇禎置氣,想恢復張居正時期,皇帝不用來了,來了就是御史一頓臭罵,從國法家法,到列祖,列宗,最後整個朝政,張居正把持。雖然最後張居正貪汙。
皇帝你可以玩木匠,練丹,哪怕你弄個豹房養動物,養孌童。都沒人阻止你,但是朝政,對不起,跟你沒關係。除非培養出一把刀,比如魏忠賢,或者明珠跟索額圖,和珅。最後把刀一殺,大臣跪下齊呼,皇上聖明。
明末大趨勢,從經濟上來說,美洲銀礦,墨西哥銀礦,跟秘魯銀礦發現,跟日本銀礦發現,1562年到江戶時代,這漫長的400多年時間裡,位於日本島根縣大田市的石見銀礦是日本乃至全世界最大的銀礦。
因為朝政癱瘓,明中期之後的閉關政策等於沒有,大量白銀走私進來衝擊明朝銀本位。日本只需要不停採礦,可以換走大量米麵糧食,瓷器,絲綢。茶葉。歷史只說資本萌娃,沒有人說米價飛長。民不聊生,哪個朝代,哪個時期都有天災,明末有天災很正常,遍地災民,沒有糧食易子而食地步。最後災民打進皇城,滅了的朝代只有明朝!
再說小冰川期,二三百年不遇寒冬,什麼概念呢?朝鮮戰爭說是五十年不遇的寒冬,結果室外零下氣溫40度。血戰長津湖,大家都應該知道一些吧。這裡不多說,二三百年不遇寒冬。長城以北牛羊都凍死。南下不可避免。沒有努爾哈赤還會有別人。這以註定。而且不用什麼號召,不必有領袖氣質,空山團結。
明朝不多做評論,現在明粉,恨不得整個世界地圖都是明朝的,就算明朝只有兩京十三布政司。很沒看到一樣,自己騙自己就嗨皮了。廣西,寧夏,雲南,貴州,四川都是土司牽絆。這都無所謂,就連東北,內蒙都畫到明朝地圖裡。什麼是天子守國門?北京八達嶺長城之外,都是關外知道不?你們家天子在國家中心守護國門了,你這門離國外好遠啊。然後什麼明朝火器世界無敵。人家滿清滅了朝鮮,拿到朝鮮跟日本打仗,的火器南下的。
明朝計程車兵,是最底層的一幫人,沒有任何身份地位。也從不被人尊敬。
再說明朝納貢體系,人家外國文獻沒提。帶個土特產就回饋大量絲綢瓷器白銀。也先為什麼跟明朝打起來,是有一年也先突然3000多人朝貢,結果沒有回饋那麼多東西。才打起來了。
-
16 # 桑榆情感說
一代帝王投繯去,心謎留於後人猜
我們沒法知道崇禎皇帝自殺時的心理,我們只能根據普通人的心理來推測一下了。崇禎皇帝在位時也是一個勤於政事的好皇帝,比他的父親,他的哥哥都好一點。可見他也是想把國家治理好的。只是,他的運氣實在太差,首先是他的父親哥哥留給他一個爛攤子,國庫空虛,官員腐敗。然後是天災加重,民不聊生,所以各地百姓紛紛起義,李自成成了氣候,直搗北京。還有後金虎視眈眈,這個強大的對手,覬覦關內已久,又有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鰲拜等極具文韜武略的人。所以他的失敗在所難免。那麼,他也可以如南宋東晉一樣逃到江南偏安一隅。他沒有,他選擇了自殺。他丟了江山,可能是覺得沒臉見列祖列宗,他丟了江山,可能是對不起臣民百姓。所以他選擇死,不選擇苟活。也可能是覺得人間太難,一了百了。於是,一路淚流滿面,萬箭穿心,不知道見了那個被他凌遲處死的袁崇煥說什麼,後悔懊惱憤恨……一路狂奔,找了棵歪脖樹,扔上一根褲腰帶,閉眼了,離開了。是骨氣?是懦弱?淚眼婆娑!
-
17 # 當代曹植
忠賢若在,局面何至糜爛如斯?
崇禎一上臺便搬倒魏忠賢,自毀長城,從此東林黨人坐大,明政府逐漸轉變為向東林黨人服務,明朝進入倒計時……
崇禎上吊是既有骨氣,也是無能軟弱,逃避現實。崇禎即無助,也無奈,更無能。
公元1644年,4月25日,崇禎皇帝在太監王承恩的陪同下,痛苦的寫下了生平最後一份遺詔,就攜帶著不甘和憤恨,在一顆歪脖子樹上自縊身死,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崇禎本來是做為王爺來培養的,不懂帝王之術,驟然登上大位,即是他的悲哀,更是大明的悲哀。
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從崇禎的所作所為來看,崇禎當然是一個想有所作為的皇帝,奈何明帝國大廈將傾內部矛盾重重,非一人之力可以力挽狂瀾,王朝興衰歷史定律。
崇禎殫精竭慮夙興夜寐,急於拯救一個註定衰落的王朝,做事就未免操之過急,對於臣下的賞罰過於偏激,重則枉殺大將,導致臣下離心做事畏縮。
崇禎算是個勤君,勤勉政事,奈何大明王朝千瘡百孔已經腐朽不堪,外有強敵虎視眈眈,內有農民起義此起彼伏,非短時間能夠扭轉局面。
從繼位開始的雄心壯志到城破國滅的壯志難酬。崇禎最多隻能做一個守成之君,他的性格決定了他做不了中興之主,可以說他軟弱。崇禎是一個悲劇人物,裹挾在歷史的車輪中不能有自己的人生選擇。
綜上,性格決定命運!崇禎帝剛愎自用,獨斷專行。直到生命的最後,崇禎帝都認為:明朝覆亡原因,都由“諸臣誤朕”!他臨死還不認錯,也不自省。其實許多人同情崇禎帝,是認為他還是一個勤政之君,同情他的“生不逢時”。雖然出生不能違逆,但可以順應。
-
18 # 商山長河
崇禎皇帝自縊煤山和國人自有的骨氣沒有太多關係,說起逃避現實,軟弱無能更是有失公允。
每每談起明朝歷史,心中總是五味雜陳,想起太祖開國何其威武,永樂大帝智勇雙全,可奈何後世之君多玩物喪志之輩,文官集團內訌喋喋不休,宦官奸佞橫行於世,可悲可嘆,獨留崇禎何以能力挽狂瀾,扶大廈之將傾!大明之悲哀,君主之悲哀,百姓之不幸猶是而已!翻閱厚重的歷史,有喜有悲,喜開國之君奮發圖強,吏治澄清,海內承平,悲後世之君懈怠朝政,小人當道最終禍起蕭牆,最終國破山河碎。置於崇禎皇帝之前的歷史,再提已無實際意義,畢竟終究已成事實,或許作為帝國的主人,他無可奈何,只有盡力而為,甚至明知不可為還要為之。煤山之死,不僅僅是骨氣,更多是尊嚴。
經歷國破家亡,即使是君王也難逃妻離子散的命運,大明帝國就這樣即將在自己手裡灰飛煙滅,而之前的一切努力都付諸東流,到頭來還是一場空。回想太祖開國何其壯哉,再回首自己,或許唯有一死,才能給這早已暗淡無光的帝國,增添點尊嚴。
假若崇禎皇帝忍辱負重,投降滿清。17年來的多少個日日夜夜,多少場與文官鬥,武將鬥,拆東牆補西牆的一幕幕,有怎能輕易從腦海中消失呢。習慣了孤獨,適應了輾轉反側,憂心忡忡,永無寧日的生活,投降或許會換來錦衣玉食,可這是崇禎皇帝想要的嗎,不是,那是遙遠之前的事了。為了帝國為了祖宗家業,為了億萬百姓,苦苦支撐有何用。不論歷史如何評說,堅毅也好,剛愎自用也罷,一切都將結束。
反觀歷史,多少投降的文臣武將終得悽慘下場,亡國之君,有幾人能安享晚年,子孫保全。傳統文化的中國,是鄙視賣國求榮之徒,更不屑於投降叛國之輩。同時,封建專治的政治制度,也決定了投降的亡國之君不會有好下場,即使亡國之君想要獨善其身,而那些別有用心之徒也會唯恐天下不亂。亡國之君子孫後代終將身死人手,已成定律。崇禎皇帝歷經多少大風大浪,豈有不知之理,與其長痛倒不如短痛。
崇禎皇帝自登基伊始,便意圖奮發圖強,革除弊政,即使是後來的農民起義,還是關外的滿人侵襲,都一如既往,兢兢業業。面臨權勢熏天,天怒人怨的閹黨作亂,崇禎皇帝立竿見影,快刀斬亂麻,朝政為之一新,天下動容。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席捲西北的闖王,何曾讓他後退,喋喋不休的文官內訌,黨派之爭他又何曾讓步,內有起義肆虐,天災降臨,關外滿人蠢蠢欲動,關城撼動之時,他又何嘗不是絞盡腦汁,尋求破解之道。他逃避了嗎,他退縮了嗎,他軟弱無能了嗎,他沒有,他已經盡力了。
一個王朝已經走到了歷史的邊緣,內部早已腐爛不堪,屋漏偏逢連夜雨,強敵壓境,內憂外患,豈是一人之力所能挽救得了。不論他是百姓,武將,文人墨客,還是君王,他都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煤山之上的枯樹老藤,雖然不起眼,但或許是崇禎皇帝此刻最想要的歸宿,一切都過去了,我已無力,留給後世評說吧!!
-
19 # 大大江
你的問題我來答!
首先我們先了解骨氣和軟弱的字面意思,再代入到崇禎皇帝身上。
骨氣,百度百科註釋為:剛強不屈的人格以及操守。
軟弱,百度百科註釋大意為:無能無力。
我們接著再聊崇禎皇帝。
崇禎皇帝是明最後一位皇帝,大家可以看一下我下面放上的崇禎皇帝的生平經歷!
18歲坐上皇帝寶座,次年改年號為崇禎。崇禎皇帝繼承其兄長的皇位,上位就面對著危機四伏的政治局面,崇禎也很著急的尋找治國方針,想把明王朝從水火中拯救出來,所以崇禎皇帝勤於事政,事必親躬。
新上位的崇禎皇帝第一件事就是剷除魏忠賢等閹黨人士,其閹黨二百六十餘人或被處死、發配邊疆、囚禁終身。在處置閹黨的同時,崇禎皇帝平反冤案,重新任用天啟年間被罷黜的官員。同時,任用袁崇煥為兵部尚書,賜尚方寶劍,託付袁收復遼的重任。
崇禎皇帝在國家治理上面一直節儉自律,但是上天卻在難為他。
自崇禎皇帝上位起,北方持續大旱,寸草不生,尤其以陝西為主。據古書上記載到: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蝗可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大旱。自崇禎皇帝以來,陝西一帶年年有旱!不僅天災作難,民間還瘟疫流行,百姓哀聲哉道!
雖然崇禎皇帝在治理國家上面用了很大的心思,但在天災面前他也無能為力。
說完天災,要說戰爭。
北方有愛新覺羅皇太極的騷擾,有起來造反的民間勢力,明朝廷苦於多方作戰。戰爭上頻繁更換作戰將帥,經費也入不敷出,明軍裡時常會有騷動。在加上崇禎皇帝生性多疑,剛愎自用,所以在朝中也經常犯下錯誤。
其中還有很多故事,這裡就不細說。
崇禎十五年,松山,錦州失守。崇禎十七年,崇禎不想做亡國之君,想要南遷首都到南京,卻收到臣子陳演和光時亨的阻止,遂未能成功。
後來聽到其他臣子說江淮一帶往北走,一路上沒有人,只有草木,不見雞鴨狗,也不見耕田之人,不知陛下是怎麼治理國家的。崇禎聽到這裡,流下了眼淚。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打入北京,崇禎皇帝在景山自殺。(自殺前,逼皇后自殺,自己的女兒們也被崇禎手刃。)
個人看來崇禎皇帝的自殺,我覺得有骨氣的一面,也有軟弱的一面。
-
20 # 隱愚者
崇禎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了“天子守國門”的祖訓,大明王朝早已大勢已去。
本想恢復大明榮威,現實卻讓崇禎回天乏術
崇禎在位的時候,正趕上小冰河期,是一千年來最寒冷的時候,氣候急劇變化導致的旱災、蝗災和瘟疫波及大半個中國。使得糧食收成銳減,百姓民不聊生,餓殍遍野。當時的重災區甘肅已經出現人相食的情況了,死亡人口超過八成。
而朝廷內部,黨爭愈演愈烈,為了利益相互攻擊。對待朝政,這些人根本不顧百姓死活,強行收取賦稅,本就生活艱苦的百姓還要被官員剝削。
於是農民起義大爆發,李自成、張獻忠逐漸崛起壯大,讓明朝疲於應付,關外的後金也已經成為巨大威脅,時刻準備入關推翻明朝統治。
在各種天災人禍的疊加下,公元1644年,李自成起義軍攻入北京城,崇禎拒絕南逃,在煤山自諡而亡,大明王朝就此終結。至於他到底是怎麼想的,我們不是崇禎,無法知曉他的真實想法。
我想,他應該很失望,失望他的先祖們為何把一個強大的王朝帶到如此境地,以至於根本無法扭轉局面,卻要讓他承擔亡國的責任,這不公平。
回覆列表
崇禎皇帝上吊是一種有骨氣的抗爭,以死抗爭,崇禎皇帝繼位後剿除大宦官奸賊魏忠賢及其黨羽,整頓吏治,是一位想勵精圖治的皇帝,只是明王朝發展到他這個時期已經千瘡百孔,憑他一人之力已扭轉不了乾坤,崇禎皇帝年間旱災嚴重,瘟疫橫行,民不聊生,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最具實力的李自成打到北京城,崇禎皇帝面對起義軍無力反抗,有一位太監勸他投降,他立刻把這個太監殺了,然後他殺掉他的皇后妃子女兒後自己到煤山自縊,所以崇禎皇帝絕對是有骨氣的死去而不是逃避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