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歷史中的詩和遠方

    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總有一個能撐起一片天的女人。一開始,朱元璋還想封官給一些外戚,即馬皇后的親屬;只不過,遭到了馬皇后的婉拒:“國家官爵,當用賢能。妾家親屬,未必有可用之才。且聞前世外戚家,多驕淫不守法度,每致覆敗。陛下加恩妾族,厚其賜予,使得保守足矣。若非才而官之,特寵致敗,非妄所願也。”(《明史紀事本末》)外戚專權,自古就是所有為帝王者應當極力避免的事情,但很多開國之君,因為在征戰過程中受到了來自妻家的幫助才會封官外戚;然而這也給日後的外戚專權留下了隱患。歷史上此類事件雖屢屢發生,卻依然成為很多君主躲避不及的雷區。

    好在朱元璋有一個賢明的皇后。她說,朱元璋賜給自己的親人足夠安享富貴的財富即可,如果有人特寵而驕,必會成為國家的隱患,這是她不願意看到的。馬皇后,當初她在硝煙中看中了朱元璋,後來她陪伴他走過了從無名小卒到君臨天下的征程。而現在,在她本應享受榮華的時刻,她卻依然保持著清醒。

    這樣看來,她對自己的親人有些無情;但誰能明白,這其實是最大的恩情。政治鬥爭歷來是最殘酷血腥的,處於鬥爭旋渦的馬皇后自然明白這其中的利害。讓自己的親人遠離宮鬥,實在是她能為家族爭得的最大的賞賜;同時,她又為自己的丈夫免去了外戚專權的隱憂。這個女人,不簡單。

    開國後的朱元璋,一面“無為而治”,一面廣招賢能,一邊制定各種律法,一邊又設辦學校,忙得不亦樂乎。作為一個過過苦日子的人,朱元璋明白百姓要的是什麼,他也知道,如果自己不能使天下太平,不能使人民安居樂業,那麼,就會有無數個李元璋、王元璋站起來反他。他不容許自己打來的天下,自己卻守不住。所以他一直在努力,也一直很勤政。朱元璋的勤奮,在中國歷史上的皇帝當中實屬少見,甚至勤奮得有點過頭。無論大小事務,他必定親自過問,每天審閱奏摺不計其數,睡眠時間少得可憐,真正是日理萬機。而令人不敢相信的是,他居然把這種作風一直保持到駕崩之前。這樣的勤政,算得上是帝王的表率了。

    只可惜,他的勤政,並沒有作為基因遺傳給他的子孫。除了朱棣,明朝就幾乎看不到像朱元璋一樣勤政的皇帝了。當然,這是後話。

    此時的朱元璋,坐在龍椅上,想著自己打下來的江山,能有一個如此深明大義的皇后,實在是倍感欣慰,也為後朝樹立了典範,使外戚專權遠離了國家大事的決策。

  • 22 # 三點文墨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外戚干政最嚴重的朝代可以說是漢朝了,一直就有“西漢亡於外戚,東漢亡於宦官”的說法。今天透過對比漢朝和明朝的制度,從三個方面權衡一下,為什麼到明朝就少有外戚干政呢?01.官員的出身不同

    漢朝的官員選拔主要有三種方式:

    第一種是舉賢良。這種不定期的選拔方式由中央決定,選舉的形式為“策問”,就是根據國家目前所面臨的問題,像士大夫階層詢問。

    參加策問的人們,針對國家的問題提出解決的“對策”,如果對策被中央選中,就會被任命為官員。歷史上比較出名的對策有董仲舒的“天人三策”,賈誼的“治安策”等等。

    第二種是特殊選舉。透過這種選舉的一般都是具有一定專業知識,在自己的領域中有一定影響力的人物,比如在建造、治水、刑法方面有著突出貢獻的人物。

    第三種是由地方推舉的孝子和廉吏,也就是最廣為人知的“舉孝廉”。這種推薦主要掌握在地方政府手裡,“孝廉”們被推薦後,進入中央學習培訓,最後分配在各種崗位之上。

    這種官員選拔的制度在當時是很高明的,但是卻有著一個嚴重的缺陷,那就是官員選拔的權利和被選拔的人群,集中在少部分的門閥和士族手裡,這也就導致外戚在得勢後很容易在短期內形成自己的政治集團,最終威脅到統治者的地位。

    回過頭在看一下明朝的官員選拔制度。

    明朝的官員選拔也有三種途徑:分別是進士、舉貢、雜流,其中又偏重進士。

    從英宗時期起就有了“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規定,同時也規定了南北禮部尚書、侍郎以及吏部侍郎,非翰林不可擔任。這個規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為影響重要官員任命的權利,使得官員的選拔和任命不在受少部分人操控。

    相比於進士出身的官員,明朝的中後期出身舉貢和雜流的官員少之又少,而且鮮有身居高位的官員,這也就使得外戚和勳貴集體對文官的任命沒有了直接的影響力。這種制度在文武官員之間建立了一道鴻溝,導致了文武疏途。

    在這樣的情況下,外戚最多隻能獲得一兩個爵位,和一些賞賜的土地,想要形成自己的政治勢力是難上加難。

    02.皇后的出身和權利

    漢朝的皇后並不是每個都出身高貴,平時也沒有絕對的權利,但是如果從皇后熬成了皇太后,那麼就算是熬出頭了。

    漢朝的第一個皇太后就是呂雉,呂雉在劉邦死後開始獨掌大權,在她掌權期間,呂氏一門的人物遍佈朝堂,最顯赫的時候呂雉的兄長弟弟以及侄子,都被封王。可以說呂雉一手開啟了外戚專政的先河。

    自她之後的皇太后在得到權利後,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會在第一時間想辦法把自己家族的兄弟親戚安插在中央或者地方上的重要位置,而這些外戚為了穩固權利,也會在第一時間選拔出一批忠於自己的官員,隨著皇太后掌握權利時間的長短,會迅速積累雄厚的軍事和政治資源。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漢元帝的皇后王政君。

    王皇后從皇后到皇太后,再到太皇太后,一直到最後王莽掌權的時期,她掌握權利的時間長達56年,也就是在這56年裡,王氏外戚集團把自己人安插到中央和地方各處,最後兵不刃血的吞併了西漢的劉氏天下。

    在看看明朝的皇后,明朝的皇后除了初期是出身勳貴之外,後期的皇后無一例外都是平民出身。

    而對於皇后的兄弟,普遍的都是封個伯爵,賞賜一些皇莊的土地。由於出身平民的原因,這些外戚大多是沒有獨當一面的本領,在成為勳貴後也沒有實權,最多是有個鐵飯碗而已。

    在這樣的情況下,外戚只能夾著尾巴做人,稍有做的過分的地方就會引起文官集團的群起而攻之,最出名的就是弘治年間,李夢陽彈劾國舅張鶴齡後,還曾經當街鞭打張國舅。由此事可以看出外戚在明朝的時候已經沒有發展壯大的土壤了。

    03.國朝制度不同

    說道制度,不得不說兩個職位,分別是“大將軍”和“丞相”。

    這兩個官職想必都是耳熟能詳,看過三國的都知道。在漢朝“大將軍”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史籍中記載:“漢興,置大將軍,位丞相上”“大將軍內秉國政,外則杖鉞專征,其權遠出丞相之右”。

    而這兩個職位在外戚集團強大的時候都是被外戚把持的,比較出名的就是東漢末年的何進。

    而在明朝,在朱元璋廢掉丞相後,權利分散到了六部之中,在到之後的內閣制度的形成,權利都沒有集中在某一個人身上。

    而內閣以及六部高官非翰林、進士不得擔任的制度,也讓外戚徹底告別了進入中央階層的途徑。

    04.明朝的外戚

    明朝混的最好的外戚可以說是萬通了。萬通是萬貴妃的弟弟,在成化朝擔任錦衣衛僉事,和萬貴妃裡應外合,把持朝政,可謂是權傾一時。可是隨著成化皇帝駕崩,地位是一落千丈,瞬間被貶。

    萬通之所以能禍亂外庭,說白了還是依靠著皇權,失去了皇權的靠山後,自身沒有立身的根基,完全不能和漢朝的外戚集團相比,只能依靠皇權,而不是操控皇權。

  • 23 # conan888

    有很多原因。

    先秦時期,和歐洲列國一樣,公侯伯各室互相聯姻,後宮多是異國女子,這段時期外戚專權很少見。

    外戚專權從漢朝開始的,高帝死後,惠帝年幼,呂后攝政,這時候朝廷裡有兩大勢力,一是以三公九卿為代表的軍功勳貴集團,二是劉氏宗室諸侯王集團,呂后這時期能依靠只有孃家人了,為了穩固自己及惠帝的地位,打造第三股政治勢力,大封重用諸呂。呂后這一招玩過了火,導致軍功勳貴集團和劉氏宗室集團嚴重不滿,最後呂后一死,呂氏一門遭滅族。但呂氏專權卻開啟了外戚專權的先河,後面的衛氏霍氏外戚集團、王氏外戚集團大體也是這麼回事,新帝年幼繼位,為穩固自己的皇位,平衡朝中政治勢力,太后和新帝重用外戚,便於和元老和宗室集團爭奪權力。西漢先後出現了衛青、霍光、王莽等外戚權臣,最後王莽篡位。東漢也是這情況,不同的是,東漢中後期增加了宦官集團,因為土地兼併集中,外戚集團往往還掌握了大量土地莊園,經濟政治勢力龐大,比如東漢竇憲集團、梁翼集團。漢朝有個特點,外戚集團牽領頭人往往擔任“大司馬大將軍錄尚書事”這個職務,這個職務為漢武帝首創,衛青、霍光、王莽、竇憲、鄧陟、梁翼都擔任過這個職務,建立內朝,和以丞相、太尉等外朝勢力抗衡。曹操也是外戚,最終篡漢。

    從西漢晚期開始,土地兼併已經很嚴重了,出現了大地主豪強階層,地主豪強掌握著大部分土地等生產資料,光武帝陰皇后就出身河北大地主家庭。曹魏實施九品中正制,大地主階層壟斷了國家權力,並且經濟政治地位可以世襲,門閥士族集團正式形成,全國出現了一些大名鼎鼎的“郡望”。所以從晉朝開始,皇帝要想穩固自己的位置,就必須選擇幾家門閥士族聯姻,所以兩晉南北朝後妃大部分出身士族門閥。兩晉南北朝外戚專權已達到歷史頂峰,最出名的就是北周上柱國獨孤信,三朝國丈,他女婿楊堅也是以外戚身份篡位的。

    隋唐為解決大地主階層的政治權力世襲所帶來的門閥士族問題,加強皇權和中央集權,開創科舉選仕,從平民中選拔官員,採取摻沙子的辦法,逐步瓦解世襲士族的政治勢力。但因為隋唐都是在關隴軍事豪強集團支援下建立的,以致隋朝和唐朝前期,后妃都從北方豪門望族中選,唐朝中後期愛從新興軍閥集團和上層官僚地主家庭中選。同樣的原因,太后新帝為從元老勳貴集團和宗室諸王手中奪取權力,也倚重外戚集團,所以唐朝前期先後出現了長孫外戚集團、武氏外戚集團、楊氏外戚集團。楊氏集團後來玩得太過火,導致楊氏外戚被滅族。安史之亂後,雖然後妃們大部分出身大官僚地主家庭,卻因為朝中有宦官勢力、地方有藩鎮軍閥集團的制衡,外戚集團很難壯大發展,唐朝中後期再沒出現外戚專權情況了。大太監魚朝恩廢掉唐肅宗張皇后就是新興宦官集團和外戚集團較量。

    從宋朝開始,宋太祖不僅瓦解了番鎮軍閥集團,而且還徹底解決了外戚專權狀況,宋朝後妃大部分都來自普通地主家庭和中下層官僚家庭,外戚政治勢力弱小,作為一股政治勢力慢慢消聲滅跡了。就算權勢較大的宋真宗劉皇后攝政時期,也沒有出現外戚專權情況。同時從宋代開始,隨著科舉制度的發展,士大夫集團作為核心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程朱理學興起,女人有了“三從四德”的封建禮教束縛,忠君思想根深蒂固,外戚專權也沒有空間了。

    明朝師從宋朝,除了第一代后妃很多出身淮西軍功勳貴集團家庭外,後來的后妃基本都來自中下層地主士大夫家庭,甚至平民家庭。再加上科舉制度的興盛,外戚要入仕必須參加科舉,否則在明朝也只能授予侯、伯之類爵位,給你榮華富貴,不授予官職。所以外戚作為一股政治勢力在宋、明兩朝徹底消失了。

    最後說一句,外戚並不是全是毒瘤,外戚專權也並非全是壞事,我們不能用封建士大夫的思維去看,要用唯物主義歷史觀去辯證看待。

  • 24 # 桃葉蓁蓁

    在中國歷史上,很多朝代都出現過外戚干政,可是何為外戚呢?所謂外戚亦稱外家、戚畹,多指封建社會中的君主的母族、妻族,即君主母親或妻妾孃家的人。而外戚干政便是古代皇帝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無能把持朝廷政權的現象,而中國尤以漢朝為烈,而在明朝卻沒有出現外戚專權,跟明朝的建立背景和建立體制都有很大的關係。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王朝,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時期定都北京。傳十六帝,共計276年。

    明朝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他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他出生在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在家裡排第四。他出生在元朝末年,當時老百姓賦役沉重,再加上災荒不斷,廣大民眾都在死亡線上掙扎,朱元璋的母親哥哥都相繼去世,為了活命,朱元璋在走投無路之下開始四處漂泊,在機緣巧合下參了軍,最後逐漸建立了大明王朝。由於朱元璋是百姓出生,沒有什麼家族勢力,所以他幾乎也沒有根生地固的母族和妻族,以至於也沒有勢力太過龐大的外戚存在。

    再者,明初官僚機構沿襲自元朝,朱元璋對其進行了改革,明初廢丞相、設立廠衛特務機構,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以至於明朝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加強。洪武十五年(1382年),出於監控官員的需要,朱元璋將管轄皇帝禁衛軍的親軍都尉府改為錦衣衛,並授以偵察、緝捕、審判、處罰罪犯等權力,錦衣衛是一個正式的軍事特務機構,由皇帝直接掌控。

    明朝政治體制開明,從明初朱元璋開始,便從制度上賦予了言官廣泛而重大的職權,官員可以暢所欲言,並且建立了歷史上最為完善的監察制度與組織機構,並由此形成了一個十分獨特的言官群體。所以在這樣的背景和體制下,明朝的外戚根本沒有能力把持朝政,以至於整個明朝都沒有出現過外戚干政,可是明朝中後期卻出現了嚴重的宦官專政。

  • 25 # 御史大夫001

    也不能說外戚專政歷代都有的,基本最嚴重的就是西漢和東漢時期。

    造成這個問題的出現和漢朝的制度是分不開的,漢朝以孝治天下,所以外戚的勢力在兩漢時期是很強大的。對國家穩定也造成了嚴重危害和後果。

    西漢時期外戚王莽乾脆就自己當了皇帝結束了西漢。東漢也是因為外戚造成了亡國。

    除了兩漢以外,外戚有在政府當官的,但基本沒有達到專政的程度。

    秦朝沒有,兩晉沒有,唐沒有,宋沒有,元,沒有,明沒有,清更沒有,所以並不是明朝才沒有的。

    唐,和宋是有外戚在朝當官,不過沒有達到專政,唐中期郭子儀一開始她並不是外戚,後來才是的,這個不應該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王夫人放晴雯出去的根本原因是什麼?為何不將真實的情況告訴賈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