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當代曹植
-
22 # 經典守望者
這個問題非常好,不僅涉及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形態還涉及到了秦漢時期的國家認同。為何秦朝耗盡六代君主勵精圖治的結果才得以統一的國家,而到了劉邦時期卻只用了7年時間就實現了統一。
第一,社會均勢平衡。戰國時期的七國爭霸實際上是在一種動態平衡之中,秦國春秋初年才剛剛成為諸侯國之一,發展的時間比楚國齊國之類的老牌國家短了很多。秦國的東面有三晉大地的韓趙魏,北方有義渠部落等少數民族,南方是巴蜀崎嶇之地。這些國家和部落已經在當地深耕熟耘多年,有了很好的社會基礎根本沒有辦法在短期內一舉攻克。所以秦國北討蠻夷,南平巴蜀,再使用鯨吞蠶食、遠交近攻等多重策略才最終得到成功。
第二,秦統一後時期國家認同並沒有很快地建成,所以基本上是各自為戰一盤散沙,加上項羽一共分封了十幾路諸侯,每個諸侯的實力就變得非常的分散。劉邦正是採取了逐步蠶食的策略才真正快速統一天下。換言之,秦國面臨的是七個具有相當勢力,百姓同仇敵愾,內外實力充足的強國。劉邦面臨的是十八路力量分散,不得民心的諸侯,只要打敗了項羽,天下即告統一。
-
23 # 武士盜
秦要面對是六個有國家,抵抗要很激烈,他們有自己的宗族的觀念,劉邦面對的主要對手是項羽,各地也存在一些諸侯,但不是什麼國家,只是一個地方勢力,
-
24 # 鹹魚放映室影視剪輯
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回答:
1 所處時代不同 :自從春秋時期開始,秦國建國之初就四面楚歌,強敵環繞 ,東鄰春秋第一強晉國,南有強楚,西有西狄,這時候保住根基已是頭等大事,想要稱霸更是難上加難!在戰國時代,經過一代代國君的奮發有為,秦國已今非昔比,三家分晉大大削弱了東進阻礙!楚國日落西山,腐朽沒落!西邊少數民族更是向強秦俯首稱臣!各諸侯國後來被秦國遠交近攻,利用各國矛盾,逐個擊破!
而漢朝的統一就相對簡單的多!
2 文化認知: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都有自己的語言文字 !所以這時候武力統一併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源所在,秦始皇統一後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於是進行多項變革,其中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統一貨幣以此來加強國人對文化的認知,穩定社會發展,從而達到穩固統治的目的!而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就是在秦統一的文化思想上建立的!
3 民心所向:春秋戰國時期大大小小几十個諸侯國都形成了類似西方城邦國家的形態,各自為政,那時候的百姓只認同自己的城邦國家,秦國僅憑一己之力要戰勝東方各諸侯國強於自己幾十倍的人口,這讓秦國統一之路變得異常艱難!而到漢朝時期,百姓只有一個國家概念,天下太平,安居樂業是每個平民百姓晝思夜想的事情,這時候只要能統一百姓就會全力支援!
-
25 # 小宋史趣
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俗話說,前人栽樹後人乘涼,自秦奮強變法到秦掃滅六國中間一共經歷了一百餘年的時間。
而如果上溯到有秦國始到秦一統天下中間也經歷有五百餘年的時間。
這期間,自西周以來實行的分封制度在人們的心中根深蒂固。戰國時期形成的七雄諸侯,每一個諸侯國都是歷經了數百年的發展,小國小家的思想在各諸侯王以及自己所治下的臣民心目中遠比所謂的大一統要重要的多。
而且,自戰國初期開始的列國變法使得各個國家之間的力量更加趨於均衡。這之後秦雖強大,但是一直難以達到制領全域性的高度。在此基礎上,圍繞本國利益得失,合縱、連橫思想在戰國時期風靡於各個國家的統治階級,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秦統一全國的難度。所以,秦耗幾世之功才達到可以一併天下的局面。
而反觀秦亡以後,劉邦僅僅用數年時間就統一全國,較之秦統一過程中的時間確實耗費幾少。除了我們常說的劉邦的個人魄力、收攬人心和正確的抉擇外,同時還要歸功於項羽這個超級英雄,將秦末的戰局打成了楚漢兩超的爭霸局面,從而減少了劉邦一統天下的難度。
除卻這幾個人人都知道的因素之外,還有一個最被人們所忽略,同時也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個原因,那就是秦末漢初人們價值觀念的轉變。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統一天下, 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同時間,統一後秦國,把跨時代的政治制度、文化思想迅速推廣到全國。 歷經數千年的中華文明從未展現過如此強大的政權凝聚力。雖然原六國貴族、王族在秦王朝的統治下心有怨念,心心念念企圖恢復以往的尊貴。但是在最底層的百姓心中,政權的大一統,思想的高度集中,令行禁止下的國家魄力才是他們一直所期待的,這就是植根於中華民族心中最初的國家價值觀。
無可否認,秦的暴政浪費了這極好的機會,全國人民的凝聚力沒有在政權一統的前提下發揮出它應有的爆發力,沒有前車之鑑的秦始皇,把秦國這駕馬車開往了懸崖絕壁,也造成了秦的速亡。
歷史無法重來,秦王朝來不及塑造輝煌就宣告覆滅,但是秦統一的這短短十數年,已經使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根本轉變。渴望統一,已經成為大勢所趨。這種觀念不僅僅在普通百姓心中開始生根同時也在原貴族階級中開始萌芽。劉邦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降服的各路諸侯都是在這種信念的驅使下才屈膝於強者。
所以,信念的力量是強大的,正是依靠著廣大人民的價值觀念的巨大推動,才使得中國又一次的大一統時代迅速到來。
回覆列表
孫中山先生曾說過一句話:“世界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把這句話中的“世界”二字換成“歷史”,就是這個問題的答案。歷史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秦統一六國之時,也漢初的天下歷史大勢有什麼不同呢?
秦統一之前,與秦統一之後的中國,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政治制度。這一點,在中學的歷史上就講得很明白了。秦之前,中國的政治制度是諸候分封制,而在秦之後,中國政治便成了郡縣制。這兩個政治術語的內涵有什麼不同呢?諸候分封制,不是天下統一的政治制度。周天子只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諸候王雖然有朝供天子的義務。但這種義務不是比較鬆散的。諸候國天子的義務不是強制性的。也沒有具體的數字規定。所以,到春秋戰國時,許多諸候國都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到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的實際影響力,大約也就是京城附近的一點地方。所以才有了春秋五霸,春秋五霸其實就是諸候輪流做莊管事而已。那家諸候違反規則了,諸候中最強的那一方,就出來說話,維護規矩。
我們先看看六國反的是什麼?
不少朋友會說:當然是暴秦了。為何反暴秦?因為百姓需要休息,而始皇帝不允許。
春秋、戰國數百年戰亂,老百姓早厭煩了。好不容易天下一統,七國歸一,能歇歇了吧,始皇帝卻忙著修馳道、打南越等等。
始皇帝做的事情,我們後來人是最大受益者,所以我們可以說功在千秋!畢竟站著說話不腰疼。
老百姓既煩戰爭,又煩秦,也許更煩秦。
於是六國聯合起來推翻大秦。
七國難一統,除各國國力外,主要的原因便是之前沒有一統的勢力,誰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會怎麼樣,未知最可怕。
秦始皇讓天下百姓過了十年的和平日子,沒對比就沒傷害:原來這就是統一的滋味啊,真香!
爭權奪利是上層的事,底層百姓考慮最多的還是怎麼生存。
普通老百姓想什麼,還有比劉邦他們更清楚的嗎?
劉邦的功臣集團完全是底層出身,能做出符合更多人利益的決定。漢朝的建立,除了劉邦等人的努力外,普通老百姓的選擇也很重要。
得民心者得天下,真當隨便說的?玩弄民心的,終會被他人背棄。
曹操一步步奪取漢室權柄,先是丞相,後是魏公,既而魏王。因為以前沒人玩過啊,第一次的阻礙都比較大。
司馬昭玩得比較大,想透過弒君來篡位,結果不太好。整體來說有曹操、曹丕的“經驗”,還是比較順利的。
到東晉南北朝,大家更習慣了,一代完成篡權,也算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1.劉邦真的完成統一了嗎?
公元前209年,劉邦起兵反秦,公元前202年西漢建立。但202年的西漢真的完成了統一嗎?事實似乎並非如此,漢王朝初期同樣擁有許多異性諸侯國。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韓王信。都是作為一方的諸侯。另外,西漢王朝初期,還擁有許多同姓諸侯國,趙王劉如意、梁王劉恢、淮陽王劉友、燕王劉建、齊王劉肥、代王劉恆等等。他們都擁有自己的行政官署,以及掌管各自王國的財權,軍權。即使後來劉邦除掉了六位異姓諸侯王,但劉氏的諸侯王,仍然不在中央的管控之下。這樣的統一,很大程度上只是名義的統一,真正漢王朝的統一,要到了景帝、武帝削藩,加強中央集權時期。
2.局勢不同
要知道,秦國和劉邦當時面臨的局勢完全不同。秦國是從一個西隅小邦發展而來,戰國前期被魏國欺負,山東各國都“卑秦”,讓他們“醜莫大焉”。從孝公之時的商鞅變法,一直到秦始皇。秦國一步步發展強大,從一個偏遠小國,變為了大國。秦國由弱到強是一個逐步的過程。
劉邦卻不同,他正好趕上了天下反秦的大好時機。跟隨起義軍攻打秦國,收籠了一大批更碎他的人,被稱為“豐沛集團”。隨著浩浩蕩蕩的潮流,劉邦的勢力發展十分迅速。相比秦國面對的山東六國,劉邦面對的只是還不成氣候的各地軍隊。這樣天下大亂的局勢,更適合統一。
3.面對的對手不同
秦國面對的對手,都是根基深厚的山東老諸侯國,他們也經過了幾百年的發展,,底子十分雄厚。並且時常合縱攻秦,秦國時常遭到三四國的圍攻。想要一舉統一根基深厚的國家,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例如南北朝時期,歷時長達300餘年,就是因為南北雙方都實力根基深厚。秦始皇時期,是秦國勢力已經對其他國家形成碾壓,才加速了統一。
而劉邦面對的都是一些根基不深的武裝,例如韓王信,臧荼等等,立國不到幾年就被劉邦消滅了。在滅秦的時候,更是有項羽在前方的牽制作用。最大的對手便是楚漢戰爭時期的項羽,但劉邦是獲得了相當諸侯勢力支援才打敗項羽的。並且項羽真正的基地在江東,自己卻不肯渡江與劉邦形成割據勢力,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劉邦統一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