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duh23333
-
2 # 隨雨飄渺
爭奪歐洲國家間的霸權,德國的統一,逐漸增加的國家綜合國力,開始妄自尊大,野心勃勃,讓德國人產生了想統一歐洲,為了實現夢想,德國人走上了一條稱霸世界的不歸路。
因為德國的崛起,已經打破了歐洲國家間的平衡性,遏制德國成為歐洲各強國必須要聯合起來,共同對抗德國,共同組建反德同盟。
這跟法國拿破崙時代一個樣,當法國崛起後,有野心統一歐洲國家,但歐洲傳統的強國會坐以待斃嗎?同樣會建立起反法同盟,這就是地緣政治影響力。
德國拋棄了俾斯麥平衡外交路線,這讓德國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中,想取勝都難。
-
3 # 荷村公
勝者為皇;
敗者為寇。
不過:
天都不幫希特勒,
德國的兵都打到紅牆腳下的了,天不作美,來了一埸百年不遇的暴風雨雪;
德軍的後續部隊和重型武器半路跪低。
才給了蘇聯紅軍一個反攻的機會,使德軍兵敗如山倒。
在半路的坦克;大炮全讓蘇聯紅軍繳械了。
反攻一直打到柏林。
-
4 # 華來士1969
奧地利和德國本是一家。奧地利王儲薩拉熱窩被刺,德國便支援奧地利就向塞爾維亞宣戰,英法俄反對便向德奧宣戰,至此大國紛紛下水。規模越來越大,直打得歐洲整個滿目瘡痍,德奧慘敗。德國喪權辱國,簽了投降協議。心懷仇恨。20年後。希特勒掌權,為復仇再次向英法俄開戰,最後再次慘敗。事實證明戰爭不能解決問題。軍隊再強也不可窮兵黷武。
-
5 # 真誠地看著你
德國是新興資本主義帝國,需要海外殖民地和市場,而當時世界已被瓜分完畢,想要只能從老牌殖民帝國(英法為首)手中爭奪。德國自恃實力足夠強,聯合奧匈帝國和義大利等國組成同盟國抱團向英法發難,英法俄等國組成協約國抗衡。這是一戰背景。
一戰後,德國作為戰敗國被凡爾賽合約限制得死死的,為還戰爭賠款,德國民眾苦不堪言。希特勒乘機上臺,煽動民族情緒,一步一步破壞凡爾賽合約,試探英法底線。因為一戰殘酷,英法等戰勝國畏懼戰爭,奉行綏靖政策,縱容了希特勒的挑釁行為,助長了希特勒的野心。這是二戰的背景。
在事件結束之前你看不到結局。所以,你也不要拿結局去判斷事件該不該。
-
6 # 古風93814281
謝邀,十賭九輸,為啥賭博的人還要去賭呢?因為誰都想當那1個贏家啊。星爺曾經曰過:“人沒有夢想,和鹹魚有什麼區別?!”何況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現在戰爭結束了,你看到德國一打就敗,面積越打越小。可是你怎麼不看看德意志國家立國之初,普魯士三戰三捷,把一個地理名詞德意志變成了一箇中歐強國,改變了歐洲乃至世界地緣政治的格局,成為當時世界強國俱樂部裡的重要玩家。它怎麼就不能挾統一戰爭之威,產生完全改變世界政治格局的想法呢?所以不知道國家雖強,好戰必亡道理的威廉二世雖然擁有強大的國力和當時最高效的戰爭機器,卻因為政治頭腦缺乏,外交手段低劣和交友不慎輸掉了一戰。凡爾賽條約的苛刻和老牌殖民帝國的貪婪毀掉了一戰之後的政治格局,逼迫德意志民族最終選擇了極右翼的法西斯主義,在它們卑劣的政治外交手段下,希特勒德國成功滿血復活,叫囂清算舊賬和奪取生存空間,因此再次將世界拉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深淵,最終讓德國戰敗,失去了一切榮光。
-
7 # 九品侍衛
這個就好比呂布,你太厲害了,大家群毆你,並且閹割你 ,看你還牛不牛!一戰的凡爾賽和約是屈辱,肢解領土,賠償軍費,軍隊限制,要多慘有多慘啊!
1919年,作為戰勝國,英、法等國對德國提出了苛刻的制裁條件,比如軍事力量的約束方面,只允許德國保留一支10萬人的陸軍和一支1.5萬人的海軍,除此任何進攻性的武器,都不允許保留。事後,對於制定的這個框架,很多樂觀人士人認為,已經將德國栓牢,未來後者既沒有實力也沒有心思去發起戰爭了。
因為不甘心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凡爾賽和約》簽訂之後,法國福煦元帥曾表示,一戰的結局,並非眾所期待的和平,而只不過二十年的休戰。此後很不幸,這一言論得到了驗證。在一戰結束之後,在短短的二十年時間裡,德國就迅速恢復實力,組建了強大的軍隊,開始對整個歐洲乃至全世界開始復仇計劃。在希特勒的帶領下,德國聚集108個師,230萬兵力,2400輛坦克的強大軍隊,用對波蘭的入侵行動做開端,指向所有那些曾經傷害過德國的人,而且來勢,比第一次世界大戰還要氣勢洶洶。
-
8 # 沉140769451
希特勒上臺時,德國正處於經濟危機,他利用經濟危機引發的不滿情緒,挑動民族主義上臺。但他並沒有有效的拯救經濟的手段,他透過搶劫猶太人和擴充軍備來解決問題,大量找不到工作的德國人進入軍隊,由國家供養起來,暫時解決了他們就業、吃飯問題,不打仗去掠奪,他們就不產生任何價值,只是造成消耗,大量軍隊加速了消耗,德國承受不起這種消耗,又沒有辦法解決就業問題,戰爭是它唯一的選擇,否則,就是整個德國的經濟,徹底崩潰。美國人解決就業的辦法是將大量失業人口組織起來植樹造林、建生態公園和基礎設施建設,而不是讓他們“白吃”政府救濟。而戰爭爆發,刺激了軍火製造業和軍隊擴充,美國自然資源的優勢就體現出來,它比德國資源充足百倍,可以比德國人堅持的更久,而且它生產的軍火併非全由美國軍隊消耗,它可以賣給別人獲得收益。
-
9 # 孤獨的人209381559
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的領土越打越少,還不如不打,可是它為什麼卻還要打呢?本來,在德國偉大的政治家俾斯麥還在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首相時,俾老就制定了交好除法國以外的國家的國策。以達到在四鄰皆惡的險惡環境中,最大限度的孤立德國的千年世仇法國,從而保障德國自身的安全。然而,正如“人心不還蛇吞象”的這句天朝古話所說的那樣,隨著德國版崇禎威廉二世的上臺,俾老為德意志民族苦心打造的安身立命的國策,卻被德崇禎威廉二世所拋棄。愚蠢的德崇禎採取了四面出擊、四面樹敵的對外國策,促成了英法羅(剎)三國協約的組成。而這三個協約國的創始國,其實本來就不可能抱成一團的。可是由於德崇禎的四處樹敵、咄咄逼人,出於自保的考慮,這三個本來就既不同床而更兼異夢的國家,卻不得不攏在一起抱團起暖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果我們就不用多說了,以德奧土保四國(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然而,作為戰勝國的協約國,它們的屁股也是和戰敗國的協約國一樣的不乾淨。於是,協約國並沒有懲辦同盟國的頭號戰犯——德崇禎、土耳其蘇丹、奧匈帝國皇帝、保加利亞國王,而是讓它們富貴終老。對於同盟國產生戰爭的根源,協約國也沒有進行剷除,而只是勒令這些戰敗國向鄰國割讓一部分領土,以及交出它們的海外殖民地,並向戰勝國交出鉅額的賠款而了事。戰敗國的社會結構,依然和戰前的那樣一如既往。協約國對同盟國這樣的處罰結果可想而知,並沒有得到改造的戰敗國,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臥薪嚐膽後,恢復了實力,又伺機起來發動報復戰爭了。拜1929年-1933年席捲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所賜,德國以希特勒為首的復仇主義勢力,在1933年1月30號攫取了全國的政權,拉開了德國向協約國復仇的序幕。而原來是協約國成員的日本和義大利,由於對一戰戰後的分贓結果極為不滿,和意欲報復而尋找盟友的德國臭味相投、一拍即合。於是,一個新的世界戰爭集團——軸心國集團誕生了。然而,出乎這個法西斯擴張侵略集團的意料,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在經歷了最初幾年的挫折後,就開始了對法西斯陣營的步步反攻。到1945年的5月8號,法西斯德國宣告無條件投降,歐洲戰爭結束。1945年的8月15號,日本宣告無條件投降,世界人民艱苦卓絕的反法西斯戰爭,終於迎來了她最後勝利的時刻。根據戰後對軸心國的懲處條例,軸心國的成員國,都無一例外的向戰勝國割讓了部分領土,以懲罰它們發動戰爭的罪行。而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割讓領土的基礎上,又重新向它的四鄰割讓了大片的領土,並忍受了長達四十五年之久的東西德國的分裂對峙。但是,這怪誰呢?(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屬於圖片創作者及始發媒體。)
-
10 # 穿越再現彼岸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的領土是除俄羅斯外最大的歐洲國家,面積有54萬平方公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凡爾賽條約》的簽訂,德國割讓了大約8.8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如下圖所示:
第一、承認奧地利、盧森堡國家獨立。
第二、將阿爾薩斯-洛林地區歸還法國,薩爾煤礦區劃歸法國託管15年,最後公投決定歸哪一個國家。
第三、割讓尤本和及薩爾梅迪給比利時。
第四、北石勒蘇益格公投回歸丹麥。
第五、承認波蘭獨立,並給與波蘭海岸線。
第六、東上西里西亞劃給捷克斯洛伐克。
第七、東普魯士的梅梅爾(默默爾)劃給立陶宛。
1936年時,德國的領土面積大約46-47萬平方公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割讓了大約1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德國國土面積357376平方公里。(兩次世界大戰後德國被分割形勢圖)
割讓土地細則如下:
第一,東普魯士被前蘇聯強佔(一部分),現在為俄羅斯的飛地——加里寧格勒。
第二、德國南部波西米亞劃歸現在的捷克。
第三、西里西亞州、波茨坦、但澤自由港、勃蘭登堡部分和奧德河流域、切仕青等大片領土劃歸波蘭。
第四、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劃給法國。
第五、石勒蘇益格劃給丹麥。
第六、蘇聯佔據東德,英法美佔據西德,柏林分割槽佔領,英法美佔據的西柏林成為飛地。
德國為什麼要打第二次世界大戰?自1871年普法戰爭勝利後,普魯士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隨著工業和經濟的發展,德意志的軍人希望尋找“陽光下的地盤”和“海神手中的三叉戟”,要對當時大局已定的世界格局重新劃分地盤和勢力範圍(海外殖民地),只有透過戰爭才能實現這一目標,這是德國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動因,不過德國被打敗了。(二戰德國擊敗法國,希特勒和將領們在埃菲爾鐵塔)
為什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短短二十年後,德國再次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吶?我私下認為主要是一下幾個原因:
一、被嚴重壓抑的德國民族主義情緒。
從歷史追溯來看,德國人是一個十分好戰的民族,民族自尊心非常強,如果受到極端打壓後肯定會反彈,整體民族都會嚮往俾斯麥時期的軍國主義,重現民族的輝煌。
一戰戰後的《凡爾賽和約》,卻是一個懲罰性和報復性的條約,這個條約讓德國損失了8.8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約佔當時德國領土的13.5%;損失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損失了12.5%的人口,隨著割讓領土而損失;16%的煤炭開採量,50%以上的鋼鐵產量。
這還不算,戰勝國要求德國於1921年5月前,馬上償付賠款200億馬克,這時具體賠償金額還沒有定下來,全部黃金、商品、船舶、有價證券以及實物的形式賠付,德國還要負擔所有佔領軍在其領土上的所有費用。萊茵河兩岸50公里不能設定軍事防禦工事。
戰勝國的主要目的是懲罰德國和一勞永逸的削弱德國,讓德國永無翻身之時。
當一個國家和民族遭受巨大壓力的時候,一般會產生兩種極端效果,一種是觸底反彈,一種是壓力被消化緩解,德國日耳曼民族作為一個戰鬥的民族在重壓下觸底反彈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人已經分析研究德國發動戰爭的這種民族復仇情緒,採取了與一戰後截然不同的做法,他們推進“馬歇爾計劃”,援助發展歐洲國家,包括德國(西德),將這種民族復仇情緒逐步消融瓦解,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蘇軍佔領柏林照)
二、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瓦解了德國人的希望。
德國為了還債,拼命掠奪人民財富,人民生活生活困苦,大部分企業集團舉步維艱,整個德國的經濟隨時面臨崩盤。
1929年自美國開始爆發的世界經濟危機衝擊著整個資本主義世界,舉步維艱的德國經濟更是雪上加霜。德國工業生產下降了40%,農業生產下降了30%,600萬人口失業,銀行企業紛紛倒閉,德國社會階級矛盾加劇。
三、希特勒上臺,法西斯推行。
《凡爾賽和約》嚴重傷害了德國的民族自尊心,被德國人稱之為“屠夫的合約”,加之經濟危機的加重,德國的民族危機加重了。
此時德國為納粹運動提供了土壤,希特勒成功調動了德國民眾對《凡爾賽和約》的仇恨情緒,將激昂的民族主義演變成民族復仇主義。此時軟弱的魏瑪共和國已經被德國民眾所摒棄,他們需要新的強大的政府,新的強硬的國家領導人。在希特勒成長髮展的過程中,德國絕大多數企業選擇了支援希特勒,譬如:克虜伯、西門子、賓士等,企業也面臨絕境。
希特勒是德國民族復仇主義的代表,被認為是引領德國復興的領導人。1934年,興登堡去世後,希特勒掌握了德國的黨、政、軍大權。
上臺伊始的希特勒就積極發展經濟,尤其是軍事工業,並打破《凡爾賽和約》對德國的禁錮,組建軍隊,1935年時已建成了足可以對外擴張的軍事力量,1936年3月,德國軍隊開進了萊茵河非軍事區進行佈防,從此後希特勒將德國拉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車。(希特勒自殺焚燒屍體的地點)
戰爭是希特勒評估當時歐洲各國軍事實力的情況下進行的一場豪賭,至於戰爭的最後結局誰也難以下結論,只有打過了才知道結果。戰爭的任何一方絕對不會在預估自己失敗的情況下開戰的,希特勒對戰爭的前景是非常樂觀的!
-
11 # 快樂小金金
問題是不打怎麼知道領土會變小還是變大呢?只能說德國人野心勃勃,無休止的慾望反讓其自食惡果。如果適可而止,德國不至於這樣。
-
12 # 關東俠客
現代德國是由普魯士王國統一的,1871年,普法戰爭獲勝,割讓法國工業區阿爾薩斯和洛林。德國領土有54萬平方公里,在歐洲國家裡僅次於俄羅斯,名副其實的大國。德國人雄心勃勃"我們也要日光下地盤",瘋狂向外擴張勢力,可是命運不濟,1914年一1918年,歷時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了,成了任人宰割的國家。
1921年巴黎和約對德國人進行種種限制,阿爾薩斯和洛林歸還法國,萊茵河西岸為不設防區,只允許德國保留十萬軍隊,禁止生產重型武器,德國海外殖民地被刮分,德國領土剩下約46萬多平方公里。當時一個歷史學家說過:"這簡直等於二十年休戰!"這句話後來不幸被言中啦!
1929年一1933年遍及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席捲了德國,物價飛漲,工人失業。在此背景下,1933年,以阿道夫-希特勒為首的法西斯登上德國曆史舞臺。希特勒是天才演說家,他宣揚國家社會主義,給每戶居民提供一部大眾轎車,家家都有面包和牛奶,德國經濟飛速增漲。柏林成為世界科技中心。德國人過上了小康生活,希特勒獲得德國民眾普遍支援。
在經濟實力增長的基礎上,德國瘋狂狂軍備戰,陸軍擴充套件到六十萬人。一九三六年德軍開進萊茵不設防區。英國首相張伯倫實行綏靖政策,想禍水東引。慕尼黑會議上,強行把捷克的蘇臺德地區割讓給德國。希特勒更加有侍無恐,不久吞併捷克和奧地利控制了大量人力和物力資源。1939年,德軍閃擊波蘭,1941年,德軍橫掃歐洲,佔領了除英國以外的幾乎整個歐洲大陸,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德國人發動的歐洲戰爭,是一場復仇之戰,差點改變了歐洲歷史。俗話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德國人的侵略擴張是不得人心的,給本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帶來無盡的災難,最後被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國家打敗。歐洲政治家們打算撤底消滅德國軍國主義勢力,首先要消滅德國軍事根源。普魯士被刮分,從地球上消失。德國給被侵略的國家以鉅額經濟陪償。德國被割去十二萬平方公里土地,剩下三十五點七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還分裂成東西兩個國家,幾十年後才重新統一。德國人想透過戰爭手段實現民族復興,卻一次比一次失敗得慘,如今沒了這個念想,一心一意發展本國經濟,如今成了歐洲屬一屬二的大國。德國人的時間和效律觀念是值得人欽佩的。
-
13 # 靜夜史
這個問題用姚明的一句名言來說就是:“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放棄一定失敗。”
對德國而言,情況又何嘗不是如此?作為帝國主義陣營的後起之秀,德國在1871年完成統一時,其他資本主義強國,特別是美國早已進入了工業化,並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第二次工業革命。而發展逐漸力不從心的英法等國,即使國力大不如前,也仍然牢牢掌握著全球1/4以上的殖民地。留給德國的發展空間不是很少,而是根本沒有。
在這樣的情況下,你讓德國怎麼辦?
而最要命的是即便德國的容克大資本家自我閹割,失去了征服星辰大海的宏偉野心,但在帝國主義的洶湧浪潮中,沒有野心的德國註定會淪為其他帝國主義的下酒菜。
所以對德國而言,擴張不一定成功,但不擴張一定會死得更慘。
所以德國先後兩次發動世界大戰,並不是嫉妒心作祟,看不慣他人過得好,而是為了德國的國運在努力。
作為德國在一戰中的主要對手,英國的殖民地是德國夢寐以求的目標,可惜由於隊友義大利的反水,奧匈帝國的弱雞,更重要的是美國在1917年的參戰,使得戰爭的天平迅速向協約國一方傾斜,德國最終輸掉了戰爭。
對於德國而言,戰敗的代價是極其慘重的,德國除了要支付協約國鉅額的戰爭賠款,軍隊規模被大大壓縮,更重要的是德國不得不割讓但澤走廊等一系列戰略要地,此舉不僅讓德國損失了大片土地,更讓龍興之地東普魯士徹底成為德國的飛地。
雖然因為協約國的相互扯皮,德國最終避免了國土被大卸八塊,重新回到邦國林立的解放前的命運。但因為凡爾賽體系的殘酷壓榨,仇恨的種子在德國民眾的心中埋下,並最終使德國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
二戰對於德國而言,不僅僅是爭奪生存空間,更是對一戰時期協約國的猛烈報復。
而報復的效果是極其明顯的,德國在1940年消滅法蘭西,幾乎完全控制了西歐大陸,又在1941年的蘇德戰爭前期,幾乎佔據了蘇聯的整個東歐地區。
此時的德國,實際控制面積遠超500萬平方公里,這和本土的43萬多平方公里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不過極端的膨脹帶來的是更加極端的報復,隨著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以德國為核心的軸心國最終被徹底打回了原形。
由於二戰初期蘇聯對波蘭寇松線以東的西烏克蘭和西白羅斯地區進行了瘋狂掠奪,二戰後的蘇聯力主對德國領土進行大規模瓜分,以補償二戰初期波蘭在寇松縣線以東失去的土地。
於是德國奧德河以東的所有土地,包括加里西亞全部被劃入波蘭,德國的東普魯士被蘇聯和波蘭兩國瓜分,而在蘇聯內部又分為立陶宛的梅梅爾地區和俄羅斯聯邦的加里寧格勒。
不僅如此,美蘇英法四國還對剩餘的德國本土進行了瓜分,並最終形成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兩德並立的局面。
更悲慘的是連德國的首都柏林也被強行分割,直到1990年兩德統一才徹底結束。
看起來德國輸得很慘,而且一次比一次慘,但這並不能說明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努力沒有意義。除了鞏固德意志民族情感,實現了德國科技的快速飛躍,更可怕的是,透過兩次世界大戰,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掠奪了海量的財富和資源,這是二戰後德國經濟迅速騰飛的物質基礎。
所以,從德國發展的角度來看,發動戰爭並沒有錯,錯的是沒有打贏,而且輸得一次比一次慘。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14 # 海事先鋒
德國地處歐洲的四戰之地,但是德國又是一個典型的歐洲大國,德國曆史上一直有爭霸歐洲的雄心,但是德國也總是要面對法國和俄國在德國東西兩邊的夾擊,還要面對英國在海上的圍困。德國在1戰爆發之前,有57萬多平方公里的國土,是僅次於俄國的歐洲第二國土面積大國。
兩次世界大戰打完之後,德國如今的國土面積只有36萬多平方公里,兩次世界大戰一共損失了20多萬平方公里國土,連自己的“龍興”之地,東普魯士都給丟掉了。眾所周知,德國這個國家歷史上並不是一開始就在如今的位置上,他的發源地,或者說是歷史核心區域其實是在東普魯士地區,正是從普魯士兼併巴伐利亞等其他城邦開始,德國走向了大一統。
普法戰爭後,德國擊敗了法國,奪取了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走上了國家實力的巔峰,我們小時候都學過的一篇課文《最後一課》就是反應普法戰爭後法國人對戰爭結果不滿,被逼迫學習德語,想要奮起反抗的民族情緒。當然,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德國作為一個統一的國家進入了歷史舞臺,也一舉取代了和英國爭霸幾百年的法國,成為了英國在歐陸的第一對手。
為了對付德國,英國從一開始就挑起德國和法國、俄國的矛盾,使用離岸平衡的手段,在德國周邊煽風點火,這些手段像極了如今美國對世界第二大國的所作所為。英國成功的讓德國和法國、俄國埋下了仇恨和對抗的歷史基因,使得三國難以走出對抗的怪圈,正是這一怪圈,主導了此後一戰、二戰的基本格局,也就是德國想要衝破這一秩序體系,打破東西方壓力,但是總是面對著東西兩個戰線的壓力,最終崩盤。
可是既然形勢如此險惡,那德國為什麼要選擇打呢?這一方面和歐洲國家的戰略邏輯有關,歐洲各個列強都崛起於戰爭和對殖民地的控制,骨子裡帶有好戰和動用武力的想法,一旦事情遇到困境,總是會想到戰爭,而且往往選擇組成不同的軍事集團,這也給了這些國家發動戰爭的底氣,比如德國每一次都拉上義大利,當然,義大利也每一次都拋棄了德國。
在一方面來說,德國兩次發動世界大戰的時候,契機也都還算不錯,德國當時的實力確實已經超過了他的主要對手法國和英國,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德國雖然沒有在總體國力上超過英國,但是也超過了沙俄和法國一大截,德國聯合了奧匈帝國和土耳其義大利就開始了一戰,一開始確實打的法國和沙俄叫苦不堪,甚至還擊敗了沙俄,沙俄成為第一個在一戰中投降的國家。
二戰中,德國一開始也是風捲殘雲一般的席捲了歐洲大陸,法國被一個月擊敗,波蘭一禮拜就被擊敗,英國也陷入了被德國空襲的困擾,西班牙早已經投靠了德國,德國還控制了義大利,打下了整個東歐和大片蘇聯國土,當時的歐洲大陸儼然就只剩下德國一家的力量了。所以,德國在一戰和二戰爆發前,是有國家實力作為基礎和底子的,他敢於宣戰。
現在,德國已經損失了近半的國土和人口,軍力連波蘭都不如,以色列都比德國軍力強,真正強大的德國已經埋沒在歷史中,正應了那句話:好戰必亡。德國對舊秩序的挑戰是失敗的,作為第二對第一的挑戰也是悲劇式結尾的,這給了後人無盡的思考,當然,英國作為一戰和二戰中的戰勝國,雖然成功限制和削弱了德國,但是自己也實力大損,早已經不是那個一流強國,所以戰爭時沒有勝者的,只有合作才能雙贏。
-
15 # 北玄武
越打越少,是後世觀之,不是開始時德國就能預測到的,更不是德國所要實現的“雄偉目標”。試問,當初威廉二世、希特勒要知道後果是如此不堪,斷然也就不會發動一戰、二戰了。
一戰之前,歐陸已形成英法俄與德奧意兩大對抗性軍事集團。德國作為後起強國,世界範圍內殖民地已經不多,都被英法等國拿下。同時,在歐陸的發展空間也所剩無幾,還引起英法俄老列強的仇視。弱肉強勢態勢之下,德國以武力攻取土地勢在必然。時德國發展迅速,實力強悍,又加之德皇威廉二世性高氣傲,不似俾斯麥時代沉穩老辣,遂有一戰。
一戰之後,德國慘遭列強割肉喝血,尤其是法國,極盡削弱德國之能事,欲讓德國永世不得超生。德國上下,仇恨的種子就此種下,莫不期望報仇雪恨,恢復德意志榮耀。時希特勒借勢而為,加之英法此刻行綏靖之政策,讓德國更加膨脹,遂有二戰。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德意志無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復哀後人也。
-
16 # F高山松
德國不是越戰越敗的唯一國家,不是在戰爭中失去土地的唯一國家。實際上,不止戰爭,包括做生意,包括生兒育女,包括人為生活所做的每一件事。很多事都事與願違。每一件事都有兩種結果。世界就是股市。股市有風險,投資須謹慎。有人說,人生從自己的哭聲中開始,在別人的淚水中結束。這中間的時光就叫做幸福。年輕人結婚也未必就能傳宗接代,未必就能延續香火。不孕不育的夫婦也有,生一大群全是女兒的夫婦也有。人生緊握拳頭而來,伸直兩手而去。這就是人生。投資開公司的很多,投資房地產穩賺不虧的全世界只有中國。不過中國在外國投資也不全是賺錢。在伊朗投資在伊拉克投資在俄羅斯投資,在菲律賓投資,等等,也都像抗洪救災,都像捐款。小孩讀書也是打仗。很多孩子想長大當什麼什麼家,當音樂家,當舞蹈家,當歌唱家,當科學家,當總統。但是,真正能如願以償的可能只有百分之零點八。那些環衛工人,那些殯儀館的工作人員可能就是那些上小學時進幼兒園時想當總統想當歌唱家的孩子。那些能在奧運會上拿金牌的運動員可能佔不到全部運動員人數的百分之十。毋庸置疑,每一個運動員都有到奧運會上拿金牌的夢想。都是夢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蔣介石當初也絕對想不到會落到逃到臺灣落腳的地步。日本也想不到會喪失北方四島。兵敗如山倒啊?
-
17 # 六菠蘿說歷史
我是六菠蘿,閩南小生一枚。
如果買彩票的人事先知道中一等獎的號碼,那他還會選其它的號碼嗎?同樣,德國如果能知道兩次戰爭自己領土會越來越小,他還會打嗎?
恰恰相反,德國的本意是想過得更大的利益,就像德國外長說的“我們也要求陽光下的地盤”。
兩次戰爭德國的戰略目標都是如此,只是在具體規劃上有所不同而已。
比如一戰。德國想要獲得更多的海外殖民地。作為後起之秀,德國在帝國主義的“功課上”做的很差,只能透過武力來解決。而之前的德國,最重要的殖民地是青島,非洲幾乎沒有它的羹。
再者二戰。二戰至少以及初期德國的目的並沒有稱霸歐洲那麼雄偉,僅僅是恢復在歐洲的一強。只是英法的姑息縱容,才讓德國“紅杏出牆”。
所以,事後諸葛亮和吃後悔藥是一個概念,德國在大戰前是一個“沒有故事的女同學”。
-
18 # 小小小百科全書
一戰的爆發原因很簡單。那就是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對世界利益的劃分不均引發了不滿,最後導致新興國家以戰爭的方式來企圖重新劃歸世界的掌控權。一戰之前整個世界的殖民地基本上都被英國和法國所佔領了。眾所周知資本主義的發展就是要靠對外掠奪。而一戰前德國崛起之後猛然發現整個世界竟然被英法瓜分的一乾二淨。德國想找個國家侵略侵略掠奪點能源物資之類的竟然無從下手。這就導致德國對於英法兩國極度的不滿。
當時的局面就很尷尬了。德國強烈要求英法要分一部分利益給德國。而英法又不願意把吃到嘴裡的肥肉吐出來。再加上法國和德國之間本來就有很大的矛盾。所以德國的崛起自然是法國不願意看到的。所以和平談判沒有達成。而這個時期的美國工業也已經崛起。但是海外市場被英法死死的握在手裡。美國的工業產能過剩問題也一直困擾著美國。所以美國夜迫切的想要改變世界的格局。德國和英法的矛盾自然被美國看在眼裡。所以美國就不停的蠱惑德國以武力解決問題。德國人也覺著和平談判進行不下去那就比比誰的拳頭大了。就這樣戰爭的隱患已經埋下了。而薩拉熱窩事件就成了戰爭的導火索。
二戰的爆發原因久更簡單了。德國一方面不甘被剝削壓迫想要挺起胸膛來做人。而蘇聯又野心勃勃的想以顏色革命染紅整個歐洲。美國也想終結英國的霸主地位並且取而代之。英法一方面兩國內鬥不休。另一方面兩國深深的感到了來自蘇聯的威脅所以英法也想借德國之手徹底把蘇聯打翻在地。就這樣,貌似整個世界都有發動戰爭的理由,也都迫不及待的想要發動戰爭。
而一場金融危機又成了二戰爆發的導火索。1929年10月美國華爾街紐約證券交易所股票崩盤。經濟危機席捲了整個資本主義國家。1929年10月24日美國華爾街紐約證券交易所出現了大規模拋售股票的狂潮。當天收盤時轉手的股票高達1300股創下了歷史新高。資本主義國家中無數的企業破產倒閉,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紛紛遭受重創。伴隨著股票崩盤的就是銀行擠兌風潮。這次的經濟危機使美國經濟陷入絕境。而這也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最嚴重的一次全球性質的經濟危機。經濟危機後各國都需要刺激國內市場,但大肆的生產製造又會導致產能過剩。而唯一可以刺激國內市場又可以避免產能過剩的方式就是戰爭。所以德國趁著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開始了對外侵略的征程。而同一時期對外侵略的還有蘇聯。只不過後來蘇聯搖身一變又成了正義的代言人。而德國這種一根筋的傢伙自然就成了戰爭的替罪羊了。
-
19 # Minecraft壞孩子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德國總共有55萬平方千米的領土,是歐洲除了沙皇俄國最大的國家。
為什麼德國要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的時候,避免不了與其他國家爆發戰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英國、法國、俄國已經完成了“三國協約”,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也完成了“三國同盟”。兩大集團為了利益衝突也是不可避免的。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波刺殺了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這直接成為了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同盟國可以以協約國的人刺殺斐迪南大公為借囗,進攻協約國。協約國也可以以同盟國進攻其他協約國為借囗,進攻同盟國。總的來說,一戰,可以這麼說:1914年,周圍已經沒有肥肉可以搶了,餓狼們只有相互撕咬,打得頭破血流,才可以得到,肥肉。至於為什麼要打二戰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凡爾塞條約》欺人太甚。《凡爾賽條約》讓德國損失了13.5%的領土、16%的煤礦產地、50%的鋼產量,並且不能擁有超過10萬的軍隊,不能製造、擁有坦克、機槍、火炮等大型殺傷力武器,不能擁有空軍,海軍只能擁有六艘萬噸大驅。可以說,《凡爾賽條約》為二戰埋下了火種。
2.義大利作為戰勝國卻只獲得了東北部貧疾之地。
3.在1921年,一戰戰勝國又簽訂了《華盛頓條約》,並命令日本只能擁有8.1噸的海軍總噸位,可是日本海軍早已經超過限制了,所以他們只能拆幾艘船。
我可以肯定的說,二戰,就是為了報二戰的仇,中間相隔的二十一年則是休養時間。(順便告訴你們一個小秘密,就算德國不爆發一戰二戰,俄國蘇聯也會爆發一戰二戰,所以說一戰二戰是不可避免的)我是一個不想取名的人,帶你一起揭密歷史的真相。
-
20 # Mer86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奧匈帝國發動的,德國只是被動參戰而已。
一戰的爆發順序是這樣的:
奧匈帝國王儲在薩拉熱窩遇刺,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下達最後通牒;沙俄警告奧匈不要輕舉妄動,奧匈怕沙俄,遂求助於德國。
德國出於利益需要,表示支援奧匈;奧匈有了德國的支援,繼而對塞爾維亞宣戰;沙俄同樣出於利益需要,因此也對奧匈宣戰。
奧匈與沙俄相互宣戰後,德俄以為宣戰只是做做樣子,都沒太當回事。結果,奧匈這個棒槌居然真的出兵了。
奧匈這一出兵,沙俄蒙了,牛皮吹了,不能不算數吧。於是,沙俄也出兵。
由於沙俄實力強於奧匈,且因為簽了《德奧同盟條約》的關係,德國怕奧匈崩盤,就也只能硬著頭皮對沙俄宣戰。
至此時,一戰的宣戰關係是奧匈和德國對塞爾維亞和沙俄相互宣戰。當時英國和法國均未表示會參戰。
英法不參戰,沙俄尷尬了。遂立即催促英法參戰。否則它一家單挑德奧,它會是會被打出屎來。
德國害怕法國宣戰,就致電法國,詢問法國意圖。結果法國回電聲稱:“見機行事”。
收到回電後,德國很不滿。
為啥不滿呢?道理很簡單,法國想讓德奧俄三國互掐,它坐收漁翁之利,藉機報普法戰爭的血海深仇。
德國一看法國憋著壞屁,於是就在沒有做好跟法國決戰的情況下,向法國先宣戰。
但是因突襲法國的計劃(施裡芬計劃)需要經過比利時,而比利時又不對德軍讓道,德國便在對法國宣戰的同時,對比利時也宣了戰,繼而發動對比利時的突襲。
比利時捱打,英國怒了。因為英國在比利時有大量的投資,並且德國如果贏了法國,德國就壯了,英國可能鎮不住德國了。於是英國以德國打比利時為藉口,向德國宣戰。
至此,一戰正式開打。具體的宣戰關係是德國和奧匈與沙俄和塞爾維亞相互宣戰;德國對法國和比利時宣戰;法國、比利時、英國對德國宣戰。
從這個宣戰可以看出:一戰的爆發在有其必然性的前提下,也有偶然性。可以說一戰是帝國主義列強在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把一場區域爭端玩脫了的表現。
當時,德國的戰略是盯著英國,同時防著法國和沙俄,打世界大戰不是德國的訴求,並且德國也不認為會爆發大戰。比如在戰爭爆發的當天,德皇威廉二世在出巡狩獵,參謀長小毛奇也正在度假。奧匈諮詢德國,威廉二世以為奧匈只是常規操作,就想也沒想的就答應了支援奧匈。
然而,德國千算萬算,卻沒有算到奧匈帝國是個大坑,居然真的開戰,直接把德國帶溝裡去了。
所以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時代背景下的整個帝國主義國家的矛盾總爆發,大家都是戰爭發起國。如果一定要找一個唯一的一戰的發起源頭國,那也只能是奧匈,不是德國。
再說二戰。
德國是二戰發起國之一,這沒問題。發動的原因很簡單:德國人對一戰結果不服氣,報仇心理強烈。希特勒利用民族仇恨上臺,叫囂會帶領德國人一雪前恥。德國人迷信了希特勒的鬼話,就選了他上臺。希特勒上臺之後,為了兌現他的選舉承諾,以及解決經濟問題,就大力發展軍事工業和擴軍。當戰爭機器發動後,戰爭就不可避免了。
具體來說,一戰後,英法對德國的懲罰太厲害了,激起了德國人的報仇心理。並且當時德國的經濟不景氣,民眾對時任魏瑪政府的領導能力也持懷疑態度。
民怨沸騰,報仇心理又強烈。於是,希特勒這個極其會煽動人心的奧地利人,就借民眾的復仇和求富心理,透過選舉上了臺。
希特勒上臺之後,由於他要兌現他之前的競選宣言(零失業、補貼、工人權益,保護資本家等),而他又不可能真正解決德國貧富差距過大的問題。
於是,他就只能想了一個歪招:利用民族主義政治宣傳,進行國民經濟軍事化,即依靠大量的軍事訂貨和瘋狂修基建為企業提供市場,進而帶動產業發展。讓資本家和老百姓都有錢可賺,有事可做。
這樣做,確實可以短暫的解決國民經濟和就業問題。
但是,這只是治標不治本,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德國的現實問題。因此,當德國的軍事訂貨飽和,政府欠債加劇後,希特勒就只能想另一個歪招了——對外發動戰爭。
以上說的都是當時的“大勢”,德國參與兩次世界大戰,還有兩點直接原因。
首先,當時的資源分配不合理,德國要突破發展瓶頸,就必須開戰。
具體來說,英法俄佔據了大量資源,德國只是它們的零頭,其擁有的資源無法滿足德國對於原料和勞動力的要求。如果不解決這個現實問題,德國可能會被英法俄擠壓的連一點渣都不剩。在這種情況下,德國選擇先發制人可能還有點活路,如果被動挨打,最終只能是死路一條。而當時德國又具備了挑戰英法的實力,打兩次世界大戰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其次,民族矛盾無法解決。
舉個例子,美國在一戰後提出民族自決,讓小民族投票表決,自行建國或者加入某一國。這個建議得到了英法的響應。於是一時間,各個小國家紛紛建立。
然而,當德國人想民族自決時(波蘭的日耳曼人想加入德國),英法美卻不幹了。德國人說你們這是玩雙標,不公平。英法美直接就說你丫一個戰敗國,沒資格跟我們戰勝國談公平。
這麼玩,二戰爆發也就不稀奇了。
回覆列表
德國參戰和發動戰爭的目的都是為了建立新的國際社會秩序,實際上就是為自己爭得國際利益。在爭取的過程中不免與老牌帝國主義的利益相沖,爆發武裝衝突(戰爭)。但兩次努力均以失敗而告終。領土戰後變小也是戰爭後德國不得不面對的結果,並不是德國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