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歷史紅塵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是除了沙俄之外的歐洲最大國家,有5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打完戰之後,德國作為戰敗國,被割讓了7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等到第二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又是戰敗國,又被割讓了1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到現在就只有35萬多平方公里。

    要問為什麼打第二次世界大戰,就必須要說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其實第一次世界大戰並不是德國挑起的。

    說到德國的歷史,日耳曼人在10世紀初建立了德意志封建國家,13世紀中期走向封建割據,在18世紀初奧地利和普魯士崛起,組成了德意志聯邦,1848年德國各地爆發革命,普魯士邦首相俾斯麥於1864年聯合奧地利擊敗丹麥,收回北方被丹麥佔領的土地,1866年的“七星期戰爭”中擊敗奧地利,次年建立了北德意志聯邦,1870年發動普法戰爭,德國南部多個邦脫離了法國統治,1871年完成了德意志統一併建立了德意志帝國。

    在19世紀70年代以後,各國實力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英、美、德、法四國工業生產所佔的比重到1913年的時候,英國從第一位變成了第三位,美國從第二位變成第一位,德國從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而在20世紀初,世界已經被瓜分完畢,英國佔有的殖民地最多,面積是德國的11倍。

    回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其實是非常突然的,是帝國主義列強們把區域爭端玩脫了才引發的大戰,不過主要背景還是因為帝國主義列強們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所致。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就是薩拉熱窩事件,奧匈帝國的王儲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槍殺,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下達最後通碟,德國表示支援,得到德國支援的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而塞爾維亞是沙俄的保護國,於是沙俄向奧匈帝國宣戰,因為德國和奧匈帝國有同盟條約,所以德國就向沙俄宣戰,然後德國因為法俄是協約國,所以德國詢問法國的意圖,結果法國很實在,回電說“見機行事”。

    這法國擺明了想漁翁得利,因為法國的實力要比沙俄強,德國害怕跟沙俄開戰的時候法國在後面偷襲,隨即向法國宣戰,因為施裡芬計劃需要經過比利時,然後德意志一記右勾拳打到了吃瓜群眾比利時的身上,而英國在比利時有大量商業利益,再加上想遏制成為歐洲強國的德國,於是英國向德國宣戰。就這樣世界大戰爆發了。

    本來奧匈帝國是想趁著有德國的支援,又有王儲被殺的口實,奪取塞爾維亞來排擠沙俄勢力的,一來沙俄的實力在列強中並不是很強,二來塞爾維亞只是沙俄的保護國,三來協約國非常鬆散,各國是否支援沙俄還不知道。因此奧匈帝國認為沙俄不敢輕舉妄動。

    而沙俄則錯誤估計形勢,也以為奧匈帝國不敢輕舉妄動,想著和奧匈帝國宣戰恐嚇一下,最多就是軍事對峙,所以在宣戰之前也沒有進行戰爭動員,沒想到奧匈帝國卻真的動手了。

    而德國在戰前一時口快,只是因為德國高層也覺得不會爆發大戰,以為塞爾維亞危機只會停留在紙面上,結果答應大力支援奧匈帝國,所以在戰爭爆發當天,德國皇帝還在出巡狩獵,都沒想到奧匈帝國會真的動手,這戰事一開,德國就被帶到坑裡了,德法的矛盾使得法國向沙俄靠攏,最主要的是德國原以為英國不會為了比利時而打仗的,但是德國加緊擴充海軍讓英國深感威脅,因此趁德國和法俄兩國開戰的機會,找了個藉口加入戰場,就這樣歐洲這個炸藥桶被引爆,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延續,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後,戰勝國對德國提出很苛刻的賠償條件,特別是法國就想著要弄死德國,不過英國並不想滅了德國讓法國更強大,但是協約國主張德國進行戰爭賠償,德國共需賠償2260億馬克且以黃金支付,德國既沒有被削弱也沒得到安撫,就是這筆沉重的賠償讓德國經濟戴上一付沉重的枷鎖,也間接導致了以後納粹黨在德國的崛起。

    德國在一戰後,經歷了數次經濟危機,通脹極其嚴重,矛盾不斷激化,而各國也在全球金融危機之下自顧不暇,根本沒空管德國,也給希特勒提供了絕好的機會,在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由於在上臺前開的空頭支票太大,使得納粹黨無法依靠正常發展來兌現承諾,希特勒為了保住自己的統治,於是開始大加利用之前的民族主義政治宣傳,進行國民經濟軍事化,走上戰爭軌道,短暫的使得國民經濟和就業率有了很大的提升。

    戰爭在控制更多的人口和礦產,為國內產業提供充足的市場和原料的同時,也滿足了德國日益膨脹的民族自尊心,加深了民眾對納粹黨的支援,征服帶來了市場和資源,也繼續推動著戰爭機器,直到德國再次戰敗才停了下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各國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賠償條約間接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反思,在賠償金額上大大減少了德國的賠款。

  • 22 # 寧小楊

    19世紀初,普魯士王國擺脫拿破崙的控制,得到了完全的解放,成為德意志境內第一大強國,同時也是歐洲列強之一。

    待到威廉一世成為國王后,任命俾斯麥擔任首相,隨即策劃德意志統一大業。透過巧妙地利用國際糾紛和時機,透過三次王朝戰爭擊敗丹麥,奧地利,法國,終於實現德意志統一。

    剛成立的德意志帝國,掃除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透過容克地主階級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使是德意志成為當時的歐洲五大強國和世界列強之一。

    作為後起之秀,德國的海外殖民地少的可憐,國內沒有一個像樣的出海口。因此,德皇威廉二世想要迫切的從英法等老牌殖民地國家口中分一杯羹,以便發展中的德國能夠獲取更多的原料,輸出更多的商品。到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發展已經達到極不平衡的狀態,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矛盾重重,圍繞世界霸權和殖民地展開激烈鬥爭。法國想要報普法戰爭之仇,壓制德國崛起,英國想要維持歐洲大陸的平衡,防止德國強大,過分壓縮德國的生存空間。俄國又和奧匈帝國有矛盾,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彼此各自結成同盟。剛好薩拉熱窩事件促成一戰爆發,最終以同盟國失敗告終。

    巴黎和會上簽訂《凡爾賽和約》,德國失去所有殖民地,喪失13.5%的領土,軍事受到制裁,還有鉅額的賠款,使德國生存空間徹底被壓縮,為二戰埋下種子。

    到1929年,世界性經濟危機爆發,整個歐洲都處在大蕭條所帶來的嚴重影響,德國國內人民生活負擔加劇,失業嚴重,國家動亂,法西斯主義迅猛發展起來,加之德國國內對《凡爾賽和約》極為不滿,懷有怨恨,復仇之心高漲。隨著矛盾的日益激化,在希特勒鼓吹重新劃分世界,恢復帝國昔日的輝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為什麼說兩次大戰德國越打越少,德國還是要打?作個比喻,德國就好比一個新青年,有了本錢,想賺大錢,無奈好多行業都被幾個大佬給壟斷了,他只能寄希望去賭場搏一搏,結果輸光了本錢,還負債累累,都沒辦法生存了,債主對他又那麼苛刻。如果想要翻身,是不是要反抗,打倒債主就不用還債,債主還要跪下來求饒,那麼他要什麼就有什麼。德國有這麼一個機會,為什麼不打二戰呢。

  • 23 # 世界歷史唯物觀

    為什麼漢朝一定要打下河西走廊?為什麼沙俄一直醉心於尋找遠東的出海口?為何英國當年一定要控制直布羅陀海峽?

    這些都是為了國家戰略,甚至可以說都是為了國家未來的命運,從這一點來解釋,便能明白當年德國為何要發動一戰和二戰。

    德國在歐洲內陸,屬於四戰之地,歷來歐洲國家都在阻止德國完成統一,因為強大的德國不符合他們的利益。

    而德國地理位置決定,其是一個海岸線狹窄的國家,同時缺乏真正意義上的戰略出海口。

    德國扼住東西歐的交通命脈,然而德國的戰略環境卻是極差,時刻都處於各國的虎視之下。德國需要未來,則必須要出海口。

    並且德國還需要同各國的戰略緩衝區,所以德國從俾斯麥開始,一直奉行的侵略政策,不斷蠶食要地。

    其實對於德國當時的現狀而言,德國最缺乏的就是出海口,德國工業化之後,出海口又關乎其國家命運。

    從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德國成為了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其工業能力爆發之下,面對的是嚴峻的外部環境。

    首先英國推行貿易保護政策,使得其殖民地國家只能購買英國商品,而英國強大的海軍,一直將歐洲各國的海岸線視為其家門口。

    正是面臨這種威脅,德國才需要在陸地上拓展,才需要奪取新的出海口,且必要時德國必須將英國趕出歐洲大陸。

    所以德國頻頻發動戰爭,主要原因還是外部環境導致,外部環境使得德國沒有多餘的戰略空間。為了未來,德意志必須賭國運。

  • 24 # 夢嘗君

    無論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都由於戰敗而喪失了大量的領土,那麼為什麼德國不選擇默默發展國內經濟,而一定要不惜一切代價發動兩次世界大戰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普魯士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指揮下逐步統一了原本鬆散獨立的德國聯邦,至此德國經濟、軍事的發展都進入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至一戰爆發前,德國的綜合國力已經傲視群雄。“鐵血宰相”俾斯麥在擔任普魯士王國首相期間,在列強之間縱橫捭闔,他充分利用自己高超的軍事指揮才能,先後取得了1866年的普奧戰爭和1870年的普法戰爭的勝利,俾斯麥依靠“鐵血政策”逐步統一了德國全境,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國。德國在完成統一之後,經濟飛速發展,截止到一戰爆發之前,德國佔世界貿易的比重已經高達13%,是世界第二大貿易國,但是德國的國際市場佔有率卻和它的工業產值嚴重不符,此時的德國急需擴充套件國際市場,但是當時全球的殖民地已經被英法等歐洲傳統強國瓜分完畢,作為後起之秀的德國基本無法透過“正規”途徑獲得殖民地。1888年,普魯士國王威廉二世正式登基,年輕的威廉二世登基之後意氣風發,他對於俾斯麥的“均衡外交”政策十分不滿,他希望改變德國的外交策略,他解除了俾斯麥的首相職務,轉而實行更加激進的外交策略,使得德國與鄰國的關係迅速交惡,雙方已經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一戰爆發之前的德國,國力蒸蒸日上,綜合國力傲世歐洲傳統列強,但是與經濟實力不相匹配的國際地位,使得德國心生不滿,再加上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年輕氣盛,推行強硬的外交政策,使得歐洲就像一個火藥桶,最終由巴爾幹的一聲槍聲引爆。

    一戰之中,德國戰敗,但是德國國內仍然有眾多的軍國主義者,希特勒上臺以後,大肆鼓吹納粹主義、種族主義、反猶主義,將德國人民綁上了自己的“戰爭機器”。1918年,德國戰敗,德國簽訂了被人戲稱為“二十年休戰的”《凡爾賽和約》,該條約極大的打擊了德國經濟,使得一戰後的德國國內經濟面臨著崩潰的局面,國內物價飛漲,失業率居高不下,國內政局動盪,民眾怨聲載道。鼓吹民粹主義的納粹黨趁機崛起,納粹黨黨魁希特勒於1933年成為德國總理,希特勒上臺以後,撕毀《凡爾賽和約》,鼓吹種族主義、反猶主義,公開擴充軍備,歐洲再次陰雲密佈,1939年,希特勒發動“閃擊戰”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再次將德國拖入了戰爭的泥淖,截止到1945年,德國再次戰敗。

    德國發動一戰的動因,是不滿足於糟糕的國際地位,二戰的爆發源於德國國內殘餘的軍國主義,二戰之後,德國痛定思痛,採取實際行動,堅決打擊德國國內的納粹主義、軍國主義的毒瘤,反思那段黑暗的歷史,為德國贏得了良好的國際聲望!

  • 25 # 千佛山車神

    包括希特勒在內,如果德國人要早知道自己戰敗,肯定不會發動戰爭

    在一戰之前歐洲大陸的局勢確實非常緊張,德國與自己的日耳曼兄弟奧匈帝國,以及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義大利王國結為軍事同盟,組成同盟國集團,而英法則與沙俄聯合成立了協約國集團,雙方互相對立。

    德奧與英法的矛盾屬於新興帝國主義與老牌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作為後起之秀,德國在普法戰爭後一躍成為歐洲數一數二的強國,其工業實力早已超越英法,雄踞歐洲第一。

    不過20世紀初的世界並不是要一個貿易自由的時代,西歐列強都是依靠壟斷對殖民地的貿易往來過活。假如你的殖民地不多,這就意味著你會在許多工業原料上被別人卡脖子。

    但是此時的世界早已經被瓜分完畢了,英法對於德國的要求自然不會同意,就在一戰爆發幾年,德國和法國圍繞摩洛哥展開了激烈的爭奪。

    摩洛哥地處非洲西北角,這裡北臨直布羅陀海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英國和法國曾圍繞該地有過長期的摩擦。

    1904年4月英法達成和解,法國承認埃及歸屬英國,而作為交換,英國則承認摩洛哥是法國的勢力範圍。但英法的媾和嚴重侵犯了德國在摩洛哥的利益,引發了德國的不滿。

    次年,法國要求摩洛哥政府依照法國的要求進行改革,企圖使摩洛哥為法國的保護國,德國則立即進行抗議。德皇威廉二世隨即訪問摩洛哥,表示支援摩洛哥獨立,要求所有外國勢力在摩洛哥利益均沾。

    隨後在德國的要求下,法國與德國開始了談判。起初德國的態度很強硬,但是由於英國、沙俄、義大利、西班牙都支援法國,德國只得作出退讓。到1906年法德達成協議,法國保證摩洛哥獨立,但德國也承認法國和西班牙對摩洛哥的控制權。

    不過在法德議和後,法國反而加緊了對摩洛哥的侵略。1907年摩洛哥爆發人民起義,法國以護僑為由強行出兵摩洛哥,再度引發德國不滿,德國要求法國必須割讓一塊殖民地給德國做補償。

    為此法國割讓法屬剛果的一塊殖民地給德國,這才暫時瞭解了摩洛哥爭端。

    除了法國與德國在非洲對抗不斷以外,奧匈帝國與沙俄在巴爾幹地區也是矛盾沖沖,這些矛盾都大大加劇了兩大軍事集團的對抗。到一戰前夕,雙方一直都在為戰爭做準備,而且雙方的想法都出奇的一致,大家都認為戰爭越早進行越好。

    德國方面認為,由於在日俄戰爭中損失慘重,俄波羅的海艦隊已經是蕩然無存,沙俄一時半會還難以重整旗鼓,而法國此時也還沒有完成新的一輪擴軍備戰。如果再等上幾年,待俄法實力恢復,那麼再動手可就危險了,因此德軍總參謀部參謀長小毛奇主張儘快進行戰爭。

    德國的想法其實也正中英國下懷,英國人深知如今德國的工業實力遠在英國之上,鑑於德國與英國並沒有就限制海軍軍備競賽達成協議,德國已經放開手腳打造海軍,倘若在這樣下去,德國海軍遲早要趕上英國,對英國本土造成威脅,所以英國也希望早點進行戰爭。

    從英德兩國的態度來看,這二位大哥都認為儘早進行戰爭對自己有利,但誰也沒想到戰爭來的如此突然。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被一個名叫普林西普的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槍殺,到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而塞爾維亞則趕緊向斯拉夫老大哥沙俄求救。作為塞爾維亞的盟友,沙俄自然不能坐視不管,於是在兩天後也向奧匈帝國宣戰。(斐迪南大公的遇刺意外點燃了一戰)

    不過宣戰歸宣戰,俄奧兩國在互相宣戰後並沒有任何的軍事舉動,直到又過了兩天,德國也加入戰爭對俄宣戰。在眼瞅著德國參戰了,奧匈帝國正式出兵沙俄與老毛子幹起來了,至此一戰東部戰場點燃了。

    在東線開打之後,德國並不怎麼擔心沙俄,因為同盟國的四個盟友,奧匈、奧斯曼、保加利亞、德國都在東線,四家揍一個沙俄還是壓力不大的。

    而反觀西線就不同了,雖然義大利在當時也是同盟國成員,但這個牆頭草不見會往哪邊倒,後來的事實證明,義大利在開戰後就義無反顧的投入到了英法的陣營中,果然是靠不住。所以在西線德國將獨自面對英法的挑戰,這對德國的壓力極大。

    所謂先下手為強,德國感覺法國已經憋了一肚子壞水,索性在8月3日先向法國宣戰。

    對於與法國的戰爭,德國早就制定了“施裡芬計劃”,準備來個速戰速決。但是“施裡芬計劃”要途徑比利時,而比利時則拒絕德軍過境的要求,於是德國在向法國宣戰後的第二天又接著想比利時宣戰了。

    其實原本英國還沒有立刻介入戰爭的想法,英國最初還是希望法國與德國能多打上一陣子,消耗下雙方的實力,自己好坐山觀虎鬥。可是德國入侵比利時嚴重損害了英國在歐洲大陸的軍事存在,因此英國也在德國對比利時宣戰的當天正式對德國宣戰了。

    (一戰爆發後的兩大陣營)

    在戰爭開打之後,兩大軍事陣營都是竭盡全力,在戰爭之初德國是想不到自己會輸的,如果德國人有先見之明,那麼德國肯定不會向英法開戰,德國人又不傻!

    一戰結束後,英法對德國制定了非常苛刻的懲罰,不僅劃分了德國所有的海外殖民地,連德國本土也損失了12%的領土。除此以外還對德國苛以高額的戰爭賠償,給德國人民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不過英法對德國的懲罰執行並不嚴格,因為在一戰中出了個大意外,那就是沙皇俄國突然倒臺了,世界上首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由此誕生。

    由於社會制度的不同,英法十分敵視蘇聯,但是隨著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解體,在歐洲能替英法擋住蘇聯的只剩下德國了,為此英法慢慢地開始縱容德國的復興和擴張。

    而對於一戰的結果,德國人是非常不服氣,德國無論是民眾還是上層精英都渴望再戰一雪前恥。

    (希特勒就是利用德國民眾對《凡爾賽和約》的不滿而上臺)

    德國在吸取了一戰的教訓後,深知兩線作戰對自己的威脅,於是德國在戰後的外交策略是左右逢源,既和蘇聯搞好關係,又跟英法眉來眼去,在東西方中來回遊走。在經過精心的準備後,德國對於發動二戰非常有信心,只是人算不如天算,德國最後還是輸掉了二戰,並且輸的比一戰還慘一百倍。

    包括希特勒在內,如果德國人早就知道二戰的結果,那麼他們是肯定不會發動戰爭的。

  • 26 # 可可西里L

    哥來給你解釋。 你說反了 怎麼能拿結果來推原因呢。是想擴大所以打仗。打了仗打敗瞭然後縮小了。而不是早知道會縮小而打仗

  • 27 # qquser89517

    這問題……你早上吃飯,然後被毒死了,然後你的靈魂自己問自己,吃了這頓早飯就要掛掉,你為啥還要吃這頓早飯呢?

  • 28 # 吆呵天怎麼又亮了

    1.打仗的目的就是想贏,沒想到輸。

    2.繼續打是為了報仇雪恨和擴充生存空間。

    3.當時德國的發展模式,唯有對外戰爭才能繼續。否則,必起內亂,內耗,無法持續。(民心烈火已經點燃,不向外就自燃)

  • 29 # 島主說事

    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領土越打越少,還不如不打,那麼德國當時為什麼還要打呢?這個問題要反過來說,正因為德國的領土減少資源匱乏,希特勒才野心膨脹對外擴張,這不僅是他本人的畢生追求,也是利用了整個德國上下的不滿情緒和生存本能。

    一方面,一戰後德國的生存空間受限,英法綏靖政策讓德國重新崛起。

    英法對德國發動二戰有沒有責任?這個問題有很多人質疑,實際上,從當時的歷史環境來看,英法想繞開這個話題是不可能的,沒有英法的綏靖政策慫恿,德國是不會崛起那麼快的,尤其是軍事力量的崛起更是讓世人吃驚。

    1919年,英法與德國簽訂了《凡爾賽條約》,規定戰敗國德國不僅只能保留十萬陸軍用於自衛,而且還要賠償高管戰爭賠款,客觀上講,這兩個苛刻的條件像兩座大山壓得德國上下抬不起頭來,對於一個資源有限前不靠海後不靠江的內陸國家來說,德國的生存空間受到了極大限制。

    好在英法國內民眾這時候卻從一戰的戰亂洗禮中,紛紛出現厭戰情緒,不僅首相張伯倫帶頭高唱和平歌出臺綏靖政策,而且英法還共同把賺取高額利潤的目標放在德國身上,妄圖透過增加對德國的投資而收回鉅額回報,他們拉攏美國給德國貸款提供方便,允許蘇聯與德國發展合作伙伴,目的就是要讓德國成為英法的加工廠。客觀上講,英法綏靖政策的結果,讓德國率先衝出了經濟蕭條的危機,還帶動了工業的發展。

    德國的重新崛起是希特勒一己之功嗎?當然不是,在英法綏靖政策保護下,前任政府到第三帝國的崛起都受益。本身德國民眾尤其是參加過一戰的軍官精英們,一直就不承認德軍是戰敗國,他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寓軍於民創造性地暗中發展軍事力量,為希特勒發動二戰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另一方面,希特勒上臺只是藉助了民眾求戰情緒,為實現自己的野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有些人認為希特勒不懂軍事也不懂經濟,發動二戰就是他的野心作怪。實際上,希特勒如果一點能耐沒有,也不可能在眾多德國精英和貴族中脫穎而出,說明他還是瞅準了德國的政治和社會環境,為自己野心理想找到了出路。

    從希特勒的發跡歷史看,他在一戰受過傷,曾經沒落過,在上臺之前也坐過牢,還寫了《我的奮鬥》一書。是他的擴張野心與當時社會情緒保持了一致,沒有德國民眾的求戰心理,沒有德國軍官們的求戰渴望,希特勒想發動二戰也是紙上談兵罷了。

    所以,在社會輿論方面,希特勒充分利用了民眾對政府的不滿,得用衝鋒隊這塊平臺為軍事崛起作必要準備。工廠學校和企業成了希特勒發展軍事的陣地,拖拉機廠生產坦克,民用航空學校培訓戰鬥機駕駛員等,明裡不讓擴軍,他慢慢地寓軍於民,到1935年時乾脆衝破《凡爾賽條約》束縛,實行義務兵役制,1936年時,德軍不再受英法限制。

    在軍事力量準備上,以古德里安、戈林、戈培爾等一批高階將領們的支援,閃擊戰很快與希特勒的擴張理論相吻合,快速進攻快速佔領成為德國的首選,而德國民眾瘋狂的支援正是積壓在內心多年的不滿和衝破英法制約的爆發,所以,德國發動二戰不僅僅是希特勒一人想這麼做,整個德國已經有了求戰的氛圍,而對於在一戰中丟掉的領土僅僅是這次風暴的其中一個因素罷了。

    從上面分析看出,對德國來說,一戰二戰領土的減少並不能成為他們發動戰爭的由頭,其根本原因還是德國上下對資源的渴求和衝破生存空間受限的希望,而希特勒發動二戰正是利用了德國民眾的這兩個願望,為他本人擴張野心得到滿足搭建了一個平臺。

  • 30 # 青山健身

    一戰德國剛統一,二戰只是希特勒創新軍事理論,效果和拿破倫創新軍事理論差不多,當然他們歸宿是類似的。都敗在蘇俄名將庫圖佐夫和朱可夫手裡。

  • 31 # 北疆同心聊歷史

    德國雖然也是歐洲強國,但畢竟實力有限。然而,就是這麼個僅有幾十萬平方千米國土的國家,卻成了兩次世界大戰的始作俑者。

    如果說一戰是一場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為了重新瓜分世界的內訌,那麼二戰則是法西斯國家野心膨脹、自不量力的結果。

    德國為什麼寧肯冒著東西兩線受敵的窘境也要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因為德國自認為已經長大了!德國的前身是“神聖羅馬帝國”。然而,這個帝國卻既不神聖也不統一。

    儘管哈布斯堡家族統治者歐洲部份國家和地區,但卻始終無法切實控制神聖羅馬帝國。因此,無論是軍國主義強邦普魯士,還是除奧地利以外的其他地區沒少受法國等國的欺負。

    所以,當普魯士終於統一了德國之後,便想憑藉其已經成長起來的經濟與軍事實力,重新分配包括歐洲在內的世界利益。

    而要達到這個目標就必須首先打倒其他歐洲強國——首先就是法國和沙俄,其次則是遠隔英吉利海峽的大英帝國。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儘管德國拉籠了奧匈帝國和義大利,但卻沒有料到奧匈帝國外強中乾,而義大利又是個首鼠兩端見風使舵的傢伙。結果,戰爭開始後義大利便背叛了同盟國,而奧匈帝國又不禁打。於是,德華人只得獨自支撐戰爭。

    可德國畢竟實力有限,再加上戰爭後期隔岸觀火的美國加入了戰爭,結果導致德國的戰爭持續能力便越來越弱,最後終於因為人力、財力、物力幾近被耗盡而戰敗。

    戰後協約國懲罰了德國,但卻並末徹底消除德國的報復能力,反而出於某種需要給德國輸血療傷。因此,僅僅過了20年德國便滿血復活了。

    隨著1929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愈演愈烈,深陷其中的德國也出現了經濟凋蔽、社會動盪、政治不穩的趨勢,而魏瑪共和國政府又軟弱無力。

    在這種形勢下,大壟斷資產階級便決定扶持希特勒和他的納粹黨上臺執政。

    希特勒極其善於煽動民意和蠱惑人心,在納粹宣傳機器不間斷地洗腦下,德國掀起了一股法西斯狂熱,許多德華人深陷其中無法自拔,他們成了希特勒的鐵桿粉絲。

    於是,希特勒便藉助德華人痛恨《凡爾塞和約》的民族情緒,迅速組建起了龐大的法西斯軍隊。令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眼見希特勒磨刀霍霍蠢蠢欲動,但英法兩國卻依然無法擺脫綏靖主義的束縛。

    英國首相張伯倫、法國總理達拉第非但沒有制止希特勒的試探性擴張,反而採取了縱容姑息態度。英法的如意算盤是既要儲存實力又能禍水東引,透過滿足希特勒的貪婪,將法西斯的侵略戰車引向蘇聯!

    於是,希特勒的野心便愈發地膨脹了,居然做起了與日本、義大利瓜分全世界的春秋大夢。然而,無情的現實給了希特勒和他的徒子徒孫當頭棒喝!希特勒的侵略軍在斯大林格勒城下折戟沉沙,從此法西斯勢力便由頂峰滑向了低谷。

    此後,美國再次加入了世界大戰,發揮了為反西斯國家輸血打氣和增強反法西斯陣營實力的作用。

    歷史驚人地相似,德國又一次淪入東西兩線受敵的不利局面,而德國的人力、物力、財力也在長期的消耗戰中耗費殆盡。結果,希特勒的“第三帝國″重蹈了老德國的覆轍——戰敗投降!

    不過這一次美英法蘇等國吃一塹長一智,不僅對德國進行了大清算,而且還肢解了德國,重新劃分了德國的邊界,致使德國徹底失去了包括東普魯士在內的大片領土。

    結果,德國的領土非但沒比戰前增加反倒縮水了。即使後來東西德重新統一了,也無法更無力改變這一既成的歷史事實。

    其實這又怪得了誰呢?一戰中德國已經受到了教訓,本應吸取教訓永不再犯。誰知德華人卻在20年內便好了傷疤忘了痛,結果是做繭自縛。若非託了美蘇冷戰的"福”,別說東西德重新統一了,德國甚至將可能永遠失去出頭之日!

  • 32 # 張生全精彩歷史

    一戰和二戰,德國都是最主要的發起國之一,但是兩次大戰德國都失敗了。而且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德國還被肢解成了東西兩部分,在經過了漫長的歲月以後,兩德才終於統一。從這裡可以看出,德國顯然有些得不償失。

    那麼,德國為什麼要連續挑起兩次世界大戰,造成自己的領土越打越小,國家越打越弱呢?

    (二戰盟軍宣傳畫)

    德國之所以要挑起世界大戰,主要的原因就是德國發展資本主義比較晚。

    歐洲和其他地方一樣,都是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發展過來的。不過,在進入資本主義的過程中,歐洲又是發展很不平衡。

    說起來,資本主義啟蒙運動,是從義大利、德國這些國家發展起來的。但是,真正進入資本主義發展模式的,卻是英國、西班牙、葡萄牙、法國等國家。這些國家之所以能夠非常快地進入資本主義工業革命,是因為他們擁有出海口。

    我們知道,西方工業革命能夠發展起來,是需要依靠海外資源、人力物力,以及市場的。同時,更重要的是還需要掠奪海外的財富。如果沒有海外,歐洲的近代工業革命,就不可能發展起來。

    擁有出海口的英國、西班牙、葡萄牙、法國等國家,他們依靠海洋,更容易從海外獲得資源,因而能夠更快地進入了工業革命,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這些國家在掠奪海外資源的時候,他們一般採用的是殖民地模式。也就是說,透過對海外國家的征服,把海外的那些國家,都變成了他們的殖民地,同時也就變成了他們的勢力範圍。

    (二戰時期資料照)

    德國由於是內陸國家,沒有出海口,因此進入資本主義就比較晚。等他們也完成了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也按照西方的模式,發展資本主義的時候,海外的殖民地基本上已經被英國、法國等老牌殖民國家給瓜分完了。因此德國想要發展資本主義,就顯得非常困難了,當時,唯有中國等少數的國家,還沒有完全被歐洲的殖民者瓜分,所以德國才會成為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領袖。可見他們對中國這塊地域的渴求,有多麼強烈。但是,中國這塊地域,並不是那麼好啃的,在亞洲,日本又快速崛起,所以德國在中國,顯然是沒什麼希望的。

    德國發展得很慢,但是另外有兩個國家卻又後來居上。這兩個國家,一個是美國,一個是蘇聯。

    美國雖然立國很晚,崛起比較遲,但是美國有一個非常好的優勢,就是遠在美洲的美國,不處於矛盾的焦點地區,而且他擁有非常不錯的出海口。所以美國能夠強勢崛起,後來居上。

    俄國原本和德國一樣,是老邁的封建帝國。但是十月革命後,蘇聯建立。同時,蘇聯以加盟的方式,讓周邊的許多國家和它結合在一起。這些國家,因為地域的限制,又主要是內陸國家,因此它們和英、法的利益,並沒有直接的衝突,所以蘇聯在崛起的時候,並沒有構成對英、法等老牌殖民國家太大的挑戰。蘇聯崛起,威脅最大的,就是德國。

    (裝備精良的德國士兵)

    總之,對於德國來說,前有來者,後有追兵,它完全處在夾縫之中。因此,要使得其資本主義發展起來,一方面他要和英、法、美等國家爭奪海外殖民地,另一方面,他必須要想辦法擁有自己的出海口,再一方面,還要破除蘇聯對它的威脅。

    所以,對德國來說,他們唯一的出路就是擴張。先打周邊的那些弱國和小國,再向英、法等老牌殖民國家挑戰。

    這就是德國之所以要發動兩次世界大戰的原因。

    不過,非常可惜的是,德國的兩次世界大戰都失敗了。

    德國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德國所採用的方式,相當於在挑戰當時世界的既定秩序。畢竟英、法、美等國已經在世界上有了很好的佈局,德國想要從他們的嘴裡爭奪食物,他們當然是不會同意的。

    同時,德國在道義上又輸了。雖然在德國看來,英、法曾經就是最大的侵略者,是在瓜分世界中,犯下罪行最多的國家。但是那已經是過去,已經形成了一種既定的模式,已經得到了世界的基本認可,世界的秩序已經基本上趨於穩定。德國重新打破這種秩序,自然就對英、法構成挑戰,在英、法等國家看來,德國就屬於侵略。所以大家才會對德國群起而攻之。

    中國古代有一句話,雙拳難敵四手。德國不僅在輿論上不佔優勢,同時在力量上也無法抗衡英、法、美、蘇等其他國家的圍攻,盟友義大利又不強硬。所以德國兩次大戰都失敗了,也讓他們沉寂了很多年。

    (參考資料:《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史》《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等)

  • 33 # 江湖小曉生

    不打一下,你怎麼知道一定會少呢?

    1871年,普魯士王國,透過普丹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這3次立國之戰的勝利,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當時的德國,坐擁5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妥妥的西歐一哥。

    1914年,一戰爆發。到了1918年,德國戰敗以後,國土面積銳減8萬平方公里,只剩下了46萬平方公里。

    1939年,德國閃擊波蘭,標誌著二戰歐洲戰場開打。可到了1945年,德國再次戰敗。國土面積,又縮水了11萬平方公里,只剩下了35萬平方公里。

    這事兒怪奇怪的,戰爭把德國的領土越打越小,為啥德國還非要發動一二兩次世界大戰呢?難道真的好玩嗎?

    一、德國的領土,是在戰爭中不斷擴大的。

    有德意志第二帝國,自然就有德意志第一帝國。其實第一帝國,指的就是神聖羅馬帝國。那時候的德意志第一帝國,地盤比第二帝國還要大。只可惜在1806年,被拿破崙給滅了。

    拿破崙滅了德意志第一帝國以後,德國境內成為了諸侯林立的狀態。不過其中有兩大諸侯,實力強勁。一個是奧地利,一個是普魯士。

    但從1806年到1871年,這幾十年下來,北方的普魯士,已經完全壯大了起來。普魯士的霍亨索倫家族,就是不服哈布斯堡家族的管理。

    因此雙方打了一仗,結果奧地利敗給了普魯士。而普魯士的霍亨索倫家族也因此在1871年,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當然了,這一帝國,是將奧地利排除在外的。

    從一個默默無聞的諸侯,逐漸成長為帝國領導者,霍亨索倫家族可謂是賺大發了。而他們所依靠的就是戰爭!普魯士的勝利,告訴了德華人,只有靠戰爭,才能使得地盤不斷擴大。

    過去普魯士王國,只有3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可透過3場立國之戰以後,德意志第二帝國,擁有了54萬平方公里,這還不算獲利嗎?

    二、一戰過程中,德國也獲利頗豐。

    一戰為何要開打?很多人立刻想到了薩拉熱窩事件,奧匈帝國的王儲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極端分子給槍殺了。

    這事兒其實只是導火索,真正的原因還在德國這邊。當德意志第二帝國成立以後,忽然發現,全世界能佔領的殖民地,基本都被英法西葡等國給霸佔了,只剩下一堆沒人要的邊角料。

    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統治者們瞬間就不爽了,他們一邊罵罵咧咧地撿著邊角料,一邊要求遊戲重啟:不行,這樣的世界秩序,我們德國絕不答應,必須要推倒重來!

    這就是一戰爆發的根本原因,英法等國為了維持自己在世界的殖民霸權,而德國則為了重新瓜分這些殖民地。

    一戰爆發以後,德軍瞬間就佔領了比利時和盧森堡,甚至還拿下了法國東北部的部分土地。此後德國和法國在馬恩河附近僵持著,沒能再往前走。

    而東邊的德軍,則耐心了東普魯士、波蘭、拉脫維亞、立陶宛等地,甚至霸佔了沙俄的部分地盤。可謂是賺了個盆滿缽滿,波蘭這個國家很有意思,地盤不小,可一言不合就亡國。

    所以說,誰說德國在一戰中沒有獲益呢?只不過由於後來德軍戰敗了,這才都還了回去罷了。

    當然了,戰敗的代價,那可就慘了。

    首先,德意志第二帝國滅亡,霍亨索倫家族的掌門人威廉二世皇帝,宣佈退位。其次,德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給法國,同時恢復普法戰爭前夕的邊境。再者,承認波蘭獨立,甚至割讓了波蘭走廊、但澤等地。還有,將東上西里西亞割讓給捷克斯洛伐克。此外,割讓尤本、薩爾梅迪給比利時。

    這麼一來,德國才從54萬平方公里,變成了46萬平方公里,嚴重縮水了8萬平方公里。至於海外殖民地,那就更是啥也沒得到了。

    三、二戰中的德國,也獲得若干土地。

    1919年,《凡爾賽和約》簽訂以後,就有人預言,這哪裡是一份和約,這分明是20年的停戰協議。

    很顯然,一戰過後,德國的損失慘重,所付出的代價,德國本身完全扛不住。所以到了20世紀40年代,德華人的小日子過不下去了。

    德華人的勞動力遭到嚴重剝削,一片面包價格高達1000億馬克,一杯牛奶則需要3000億馬克。猶太人掌握了國家財富,魏瑪共和國瘋狂印錢,很顯然,這是不想好好過了。

    因此當希特勒振臂一呼,只說了一句話就讓若干德華人站了起來。他說了什麼呢?他說:我會讓德國每戶人家的餐桌上,都有牛奶和麵包。

    這是多麼樸實無華的承諾啊,卻把那一代德華人給感動哭了。因此到了1939年,希特勒這才發動了閃擊波蘭的戰爭。

    在閃擊波蘭之前,德軍已經佔領了萊茵非軍事區以及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此後德軍佔領的地盤,那就多了去了。

    1939年9月,德軍閃擊波蘭,1個月之內,和蘇聯一起把波蘭的地盤給瓜分乾淨了。此後歐洲的全面戰爭正式爆發。

    此後德軍佔領了歐洲大陸上的絕大多數國家。

    西歐包括了法國、荷蘭、盧森堡、比利時。中歐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匈牙利。北歐包括芬蘭、丹麥、挪威。東歐包括烏克蘭、白俄、摩爾多瓦、愛沙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以及大片俄國的地盤。南歐包括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希臘、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此外,還有非洲的摩洛哥、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

    可以說,歐洲除了英國和俄國,其他國家都臣服在了德國的腳下。希特勒這是要當歐洲秦始皇的節奏有沒有?

    所以說你能想象戰爭為德國帶來了多少領土嗎?只不過二戰的結果,又是德國戰敗了。這才喪失了這些領土,如果勝利了呢?後果不敢想象。

    當然了,戰敗以後,德國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不僅退回了所有佔領地,而且還割讓了不少土地出去。

    首先,在北部,石勒蘇益格割讓給了丹麥。其次,在西部,阿爾薩斯和洛林,再次歸屬了法國。再者,在東部,西里西亞州、勃蘭登堡州、奧德河流域、但澤自由港等等都割讓給了波蘭。主要是波蘭向蘇聯要失去的領土,蘇聯不給,反而給波蘭出了個主意:你可以向德國要嘛!還有,在南部,工業基地波西米亞則歸屬了捷克。此外,蘇聯佔據了東普魯士的大片地盤。

    總體算下來,德國在二戰戰敗以後,損失了11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而且就連他們本土,都被英法美蘇等幾個國家給瓜分成了殖民地。

    總結:德國發動一戰和二戰,都是為了資源。

    威廉二世之所以發動一戰,是因為他想要獲取更多海外殖民地,他覺得當時德國的工業化程度,已經超越了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可他們的殖民地卻少得可憐,這不公平。

    而殖民地,就是市場,就是資源。剝削殖民地的人民,才能讓自己國家的人過上好日子。反之亦然,如果沒有殖民地,而統治者又想要擁有更多的話,那本華人民可就倒黴咯。

    二戰之前的魏瑪共和國就是這麼個情況,因此希特勒開闢二戰歐洲戰場,也是為了掠奪資源。只有把其他國家變成殖民地,那麼他讓德國每個家庭的餐桌上都有牛奶和麵包的承諾,才能真正兌現。

  • 34 # 三人行左中右

    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受資源及大陸經濟內部矛盾壓力,他唯一的出路,就是向外掠奪,發動戰爭,現在如此強大的美國照樣擺脫不掉這種困境,這是資本主義國家的特性。

  • 35 # 致遠245868409

    幹任何事情都有風險,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如果二戰結局是德國勝,世界格局又是另一番模樣。當然這也與德國當時的領導人有關係,如果不是希特勒執政,換為一個穩健不冒進的領導人,也許不是現在這樣的結局,但歷史沒有假設,發生就不會再改變,但今後會有什麼事再發生誰都無法預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媽們都在奉行寶寶在一歲以內不吃鹽不吃糖這種做法,這樣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