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上官朝夕

    一代詩仙李白,謫仙下凡之後,一身詩詞,劍氣包裹,風流倜儻,但是現實卻很殘酷,懷才不遇,英雄無用武之地,最終離開長安。我們知道,一個人除了有才,更重要的是要融入官場仕途,和上司打好關係和基礎。而我們的李太白,也想功名利祿一生,卻逃不過顛沛流離的日子。相信從蘇東坡的身上也可以看到李白的影子。古往今來,不管是政見不一還是小人詆譭,繁華落盡的盛世之下,無處安放的詩人,卻用他的小筆,描述出一場大氣磅礴的大世界。

    歷史說:“開元十九年,唐玄宗多任宦官,尤寵高力士,時四方表奏,皆先為高力士所決。十月,玄宗駕幸洛陽。李白三十一歲。窮愁潦倒於長安,自暴自棄,與長安市井之徒交往,初夏,離長安。”

    一代大詩人李白,終究在流離失所和仗劍走天涯裡找回了真實的自我。

  • 2 # 費玉山

    謫仙高傲世難容,

    壯志難酬不苟同。

    仗劍天涯尋舊夢,

    松濤飛瀑賞花紅。

  • 3 # 黃秀海

    李白沒有政治才能,他不適合官場,只適合當個文人。做個詩仙就夠了,官場沒有他的一席之地,每個人的特長都不一樣

  • 4 # 文史有意思

    李白是個非常有才氣而又傲氣的人。這樣的一個人,拼盡全力終於獲得皇帝的賞識,得以入宮供奉翰林,一時間聖人御手調羹、貴妃捧硯、力士脫靴,可以說是獲得了無上的榮寵,照理說他也該滿足了。

    但是隻要弄清楚李白在翰林院具體做了什麼,你就會理解他為什麼要離開長安了。待詔翰林,李白最主要的任務便是在唐玄宗有需要的時候為他寫詩文,供以娛樂。

    換句話說,就是一個心懷天下、滿腹抱負的人,只能去寫文章供人取樂,這樣的心理落差是非常大的,他心裡難免產生懷才不遇、有志難舒的憤懣之感。

    《松窗錄》中寫了李白待詔的一件故事。講的是有一年宮中牡丹花開,唐玄宗帶著貴妃往沉香亭畔賞花。玄宗找了包括李龜年在內的梨園子弟作曲唱歌,他說:“觀賞名花,面對愛妃,怎麼能用舊曲舊詞唱呢?”於是命人宣召李白進宮寫詞。李白揮筆寫成了《清平調》三章,“雲想衣裳花想容”,詞是好詞,但是也就僅限於此。

    類似的故事不在少數,試想一下,待詔的李白日夜渴望皇帝召見,委以家國大任,但每次的緊急傳喚,都只是為了寫詩這樣的事,他作何感想。

    面對盛世大唐,李白想做的不只是留下一首好詩,他更渴望的是建功立業、名垂青史,可惜玄宗沒有給他這樣的機會。

    那他只能是憤而離開長安,遊歷四方,到山水之中排遣自己的苦悶。

    安史之亂後,永王藉機起兵,年近六十的李白壯心不死,熱血投營,仍是渴望建功立業,只可惜他再一次認錯了主。

    不管怎樣,都可以看到,李白不是真的想要離開長安,只是長安不需要自己,這才黯然離開,他的熱血報國之心從未變過。

  • 5 # 那朵蓮

    李白離開長安的主要原因不在自己,而在於奸臣當道,朝政腐敗。李白“自知不為親近所容”,也就是說,皇帝身邊的人已經很討厭李白,不可能容忍他繼續待在皇帝身邊,待在朝廷了。

    李白本人也意識到,繼續待在朝廷已經沒有意義。換言之,李白得罪了玄宗李隆基身邊的人,例如楊貴妃,例如高力士。

    當今權威的文學史教材,一般根據李白的自述,認定是因為朝廷中的權貴讒毀,李白被迫離開朝廷,離開長安。換言之,是朝中權貴將李白排擠出朝廷的。

  • 6 # 歷史是個大葫蘆

    首先,我們要分清這個“離開”,是被迫離開還是自願離開,很明顯,李白是被迫離開。

    我曾經說過,世界是存在一些這樣的人類,在他們的領域裡,他和我們根本不是一個物種。

    比如足球運動中的羅納爾多,比如籃球運動中的喬丹,比如繪畫中的畢加索,比如詩人中的李白。

    其中羅納爾多的外號很能反映問題——外星人。

    沒有錯,你們不一樣,真的不一樣。你很難想象,在這個星球上,有這樣的物種的人存在。

    關於李白的成就或是他的生平也無需多說,900多篇流傳於世的千古名作,詩仙太白,人稱詩聖的杜甫是他的迷弟。李白真正想要從事的工作,還是做官,報效國家。寫詩,只是閒來無事的業餘活動,就是這樣的業餘活動,創造了可以寫進整個人類文明史的明珠。

    李白狂傲,蘆蘆哥覺得這個詞很貼切。因為李白的狂傲,已經溢滿了他的生平。

    唐的科舉已經傳承得有模有樣,憑此一飛沖天本是無數讀書人的夢想,可人李白不稀罕。

    他的內心對白是:哼,你們這些愚蠢的人類,老子要和你們這些鹹魚擠在一起去爭那個什麼頭牌嗎?雖然那是唾手可得的,但是戰勝鹹魚可沒有什麼誇耀的。

    所以,他就走了其他的路,直接毛遂自薦,說這個國家少了我就是你們的損失。

    再後面的事就不做過多敘述,而且這後來的事,並不是李白所願意接受的。

    可以說,鬱郁不得志乃至於淒涼悲劇,這些簡單的詞彙大概可以構成李白的一生。

    人們談及李白,更多的是唏噓感嘆,擁有如此震古爍今的才華,卻終年不得志,這大概是黑暗的官場對一個人才的最大摧殘,大概也是整個唐朝的悲哀吧。

    可我想說的是,從公正的角度分析,還真的不能完全把李白的悲劇性的一生完全歸結於當時玄宗後期政治的黑暗。

    這也是有原因的,因為李白身上有兩個最鮮明的特點:無與倫比的才情、政治和人生觀的幼稚。

    我們可以來回顧李白的一生:憑藉當時就已名滿天下的詩文才氣入宮做了翰林,宰相李林甫、楊國忠先後將大唐政治攪和得暗無天日。李白也經歷了人生第一個重大事件——被賜金放還。

    重點看一個“被”字,這就說明,他是被迫離開的。

    安史之亂爆發,負有盛名的李白加入永王的隊伍,卻稀裡糊塗捲入了王位爭奪的戰爭。後來永王兵敗,幸得郭子儀相助李白才得以免死,最終被流放貴州夜郎。

    後遇朝廷大赦,重獲自由的李白,作出了堪稱千古絕響的名篇——《早發白帝城》。

    也是這篇詩文,因為歲月和命運的深厚沉澱,成為了唐詩中無可爭議的排名第一的不朽之作。

    這也是後世人對李白多舛命運扼腕嘆息的重要原因之一,大概很多人都以為,沒有了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永王之流,憑藉李白的才華,大可以在政治乃至於治國安邦上施展拳腳。

    我們如何也不能說李林甫、楊國忠冤枉,正是他們幾乎敗光了大唐的那點兒盛唐風範,把整個朝堂攪得烏煙瘴氣。

    但是,縱觀古今,中國經歷了數千年的封建王朝,毫不誇張的說,當時的中國,當時的大唐,有世界上最完備的官場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充滿了爾虞我詐,處處都是勾魂攝魄的戰場。

    在這樣的地方,想要馳騁並闖出一番事業,自然需要強硬的政治手腕和對現實無與倫比的洞察力,而李白,恰恰缺失這些。

    不得不承認,曾大歌一曲“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李白,是與官場格格不入的。

    他是如此狂傲,以至於在封建中國的朝堂之上,這樣的鋒芒成為了最致命的弱點。

    他不懂收斂,當著玄宗的面讓高力士給他脫靴,只是因為寫詩到了忘性的地步。這樣恣意的人,能夠在官場上活下來,本就已是不可思議的事了。

    關於李白最後的死因有太多的說法。

    其一,他將詩文集交給族叔後,在江邊月下獨酌,終溺亡。

    其二,飲酒過度,酒精中毒醉死於宣城。

    其三,患病(抑鬱症),終引起其他併發症不治身亡。

    其四,傳聞乃是酒具中含鉛過量,死於鉛中毒。

    還有太多的其五、其六……

    而詩文才情獨步古今的那個李白,是沒有死的。他就活在“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裡,活在“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裡,活在“輕舟已過萬重山”裡,活在“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裡……

    古今中外最偉大的藝術家,多數有著不那麼完美的人生,正是因為這樣的殘缺,才使得他們的作品中,又多了許多尋常人無法在自己的人生中體會到的境界。

    每個人都會死,但是藝術卻有了無窮的永恆的生命力,也是因為這種可以穿越萬年的雋永,讓我們有機會切身體會到那些天縱之才們無與倫比的偉大和可愛。

  • 7 # 董元奔古典情懷

    李白是一個理想主義和唯美主義者,在沒進入朝廷中樞之前,他非常自負,認為“天生我材必有用”。待到做了可以直接接觸天子,而且具備日後升為宰相的翰林之後,他才發現官場並非他早先想象的那樣,別說翰林,就連唐玄宗自己都不能按照自己的理想來行使權力。加之唐帝國的積弊特別是上層集團的積弊已深,可以說已經病入膏肓,而這種積弊也是李白做了翰林之後才能看清楚的。失望的李白只能佯裝狂人,而這卻是當權者所不能接受的,於是他自然就受到了排擠。與其說是李白離開了朝廷,離開了長安,不如說李白是被朝廷削職的,這是唐玄宗親自拍的板。

  • 8 # 國學文傳

    詩仙李白,才高八斗,食神傷官過旺,恃才傲物,其追求的共產主義在當時根本不現實,並不受當權者待見,因此失望而走。

  • 9 # 小尚帶你看歷史

    關於李白在長安謀求仕途失敗的原因,有很多不同的答案。有人認為李白當時所處的政治環境非常黑暗,李白之所以離開長安,關鍵在於當時日益腐敗的政治環境,唐玄宗的統治昏聵荒淫,忠奸不辨,聽信奸佞小人對李白的讒言與誹謗,所以唐玄宗漸漸疏遠了李白,打消了重用李白的念頭;有人認為甚至李白離開長安這個行為本身就是唐玄宗統治日趨腐敗黑暗的標誌。這些觀點的核心是:李白離開長安的主要原因不在自己,而在於奸臣當道,朝政腐敗——這樣的客觀環境導致李白無所作為並遭到排擠。那麼,李白當時所處的具體政治環境究竟如何呢?具體說來,李白所涉及的主要政治人物有唐玄宗、李林甫、楊玉環、高力士等,在當時,能夠對李白政治命運產生影響的主要也是這幾個人

  • 10 # 阿蠻你好呀

    大家新年好,小阿蠻來回答。

    這個問題分幾個部分來說。

    第一,李白怎麼進的長安和他為什麼會離開長安?

    李白進長安的是在公元742年,這一年李白多少歲呢?李白已經42歲了。由於玉真公主還有賀知章的交口稱讚,另外唐玄宗看了李白的詩歌之後非常欽慕,李白就進了朝廷。進朝廷之後,唐玄宗雖然很賞識他,但是並沒有給他一個實權的官職給他做,而只是讓他供奉翰林。

    好,那李白為什麼會離開長安?

    首先從李白這這一方面來說,李白進了朝廷,當了供奉翰林,做的事情只是一個御用文人,陪玩的,陪吃的,陪喝的,寫寫詩,只是這樣的一個官職。這樣對李白來說是一種侮辱,他不樂意幹,所以他就走了。

    另一方面從唐玄宗來看,唐玄宗對李白的評價其實是很低的。在唐玄宗看來,第一,當時政治非常清明,非常強盛,他不需要李白有多大的能力,唐玄宗本人他都不想管,他都交給李林甫去管理了。再說李白他就不是能夠當宰相的人,沒有這種能力。唐玄宗評價李白:非廊廟器也。

    再有一點,李白當了供奉翰林之後,咱們都知道了,他對楊貴妃,高力士,李林甫都沒放在眼裡。這樣就把當朝有權勢的人都給得罪光了。得罪光之後,這樣一個攤子給唐玄宗,他怎麼處理呢?是不是?所以唐玄宗不管是認為李白有沒有治國的才能,肯定是不能把李白留在朝廷了。

    也就是說李白離開長安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他自身的。另一方面和當時的朝廷局面是有關係的。

    第二點,咱們就來看一看李白他有什麼樣的政治理想。

    用李白自己的話來說就是:

    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慧,願為輔弼。

    他就是想當管仲,想當晏子那樣的人,能夠輔佐皇帝,能夠來治理國家的宰相級別的人。

    我們只要讀一讀李白的詩就能知道。李白這個人是非常複雜的。他除了想做宰相,還想當劍客,還想當道士,還想當神仙。總之李白就是一個特別浪漫,特別愛幻想的一個人,可以這麼說吧,只要覺得他認為是什麼好的,他就想要什麼,這麼一個人。

    也就是說,李白所謂遠大的政治抱負,其實只是他的浪漫情懷而已,在他讀了書之後的自視甚高,是虛幻的,非現實的。

    另一方面,李白的性格決定了他在政治上肯定不會有什麼大的作為的。

    前面怎麼已經介紹過了,他在供奉翰林的時候,發現皇帝只是把他當成一個御用文人而已,沒有讓他來治理國家。所以他就覺得很不甘心,所以他就很放縱,天子呼來不上船,像這樣鋒芒外露的性格,是不可能在政治上有作為的。

    而且之後,李白離開長安之後,也是一肚子的怨氣。一直抱怨。像這樣情緒化,不懂得收斂自己情緒的人,怎麼可能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甚至包括到最後他參加永王李麟的幕府,也是對政治形勢的判斷是有錯誤的。有幻想的。

    咱們可以對比一下李白的那些偶像,管仲,張良,諸葛亮這些人,他們都有什麼樣的目標跟性格?

    歷史上這些偉大的人,他們都是喜怒不形於色,都是能夠很好的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最重要的是能夠處理君臣關係的。在面對複雜的政治鬥爭形勢的時候,能夠保持很冷靜,很清醒的判斷。這是能力之外的東西,用咱們現在的話說就是情商。

    李白的情商是很低的。

    這個不需要掩飾什麼。李白很有才華,沒錯,但是他的情商是低的,什麼是情商呢?簡單說就是,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怎麼能夠處理好?而不是很尖銳的,很情緒化的,很容易激動發怒這樣的人。

  • 11 # 西路壩七杯茶

    這個問題分幾個部分來說。

    第一,李白怎麼進的長安和他為什麼會離開長安?

    李白進長安的是在公元742年,這一年李白多少歲呢?李白已經42歲了。由於玉真公主還有賀知章的交口稱讚,另外唐玄宗看了李白的詩歌之後非常欽慕,李白就進了朝廷。進朝廷之後,唐玄宗雖然很賞識他,但是並沒有給他一個實權的官職給他做,而只是讓他供奉翰林。

    好,那李白為什麼會離開長安?

    首先從李白這這一方面來說,李白進了朝廷,當了供奉翰林,做的事情只是一個御用文人,陪玩的,陪吃的,陪喝的,寫寫詩,只是這樣的一個官職。這樣對李白來說是一種侮辱,他不樂意幹,所以他就走了。

    另一方面從唐玄宗來看,唐玄宗對李白的評價其實是很低的。在唐玄宗看來,第一,當時政治非常清明,非常強盛,他不需要李白有多大的能力,唐玄宗本人他都不想管,他都交給李林甫去管理了。再說李白他就不是能夠當宰相的人,沒有這種能力。唐玄宗評價李白:非廊廟器也。

    再有一點,李白當了供奉翰林之後,咱們都知道了,他對楊貴妃,高力士,李林甫都沒放在眼裡。這樣就把當朝有權勢的人都給得罪光了。得罪光之後,這樣一個攤子給唐玄宗,他怎麼處理呢?是不是?所以唐玄宗不管是認為李白有沒有治國的才能,肯定是不能把李白留在朝廷了。

    也就是說李白離開長安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他自身的。另一方面和當時的朝廷局面是有關係的。

    第二點,咱們就來看一看李白他有什麼樣的政治理想。

    用李白自己的話來說就是:

    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慧,願為輔弼。

    他就是想當管仲,想當晏子那樣的人,能夠輔佐皇帝,能夠來治理國家的宰相級別的人。

    我們只要讀一讀李白的詩就能知道。李白這個人是非常複雜的。他除了想做宰相,還想當劍客,還想當道士,還想當神仙。總之李白就是一個特別浪漫,特別愛幻想的一個人,可以這麼說吧,只要覺得他認為是什麼好的,他就想要什麼,這麼一個人。

    也就是說,李白所謂遠大的政治抱負,其實只是他的浪漫情懷而已,在他讀了書之後的自視甚高,是虛幻的,非現實的。

    另一方面,李白的性格決定了他在政治上肯定不會有什麼大的作為的。

    前面怎麼已經介紹過了,他在供奉翰林的時候,發現皇帝只是把他當成一個御用文人而已,沒有讓他來治理國家。所以他就覺得很不甘心,所以他就很放縱,天子呼來不上船,像這樣鋒芒外露的性格,是不可能在政治上有作為的。

    而且之後,李白離開長安之後,也是一肚子的怨氣。一直抱怨。像這樣情緒化,不懂得收斂自己情緒的人,怎麼可能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甚至包括到最後他參加永王李麟的幕府,也是對政治形勢的判斷是有錯誤的。有幻想的。

    咱們可以對比一下李白的那些偶像,管仲,張良,諸葛亮這些人,他們都有什麼樣的目標跟性格?

    歷史上這些偉大的人,他們都是喜怒不形於色,都是能夠很好的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最重要的是能夠處理君臣關係的。在面對複雜的政治鬥爭形勢的時候,能夠保持很冷靜,很清醒的判斷。這是能力之外的東西,用咱們現在的話說就是情商。

    李白的情商是很低的。

    這個不需要掩飾什麼。李白很有才華,沒錯,但是他的情商是低的,什麼是情商呢?簡單說就是,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怎麼能夠處理好?而不是很尖銳的,很情緒化的,很容易激動發怒這樣的人。

  • 12 # 二十一世紀新文化運動

     不知何時“學而優則仕”成了中國文人的一個秉性,然學何可以為仕?又學到什麼程度是優?這都沒有詳細的解答。似乎只要是文人,只要手裡沾了幾本聖人的書,就算所學是正途,若有幸博得了世人的幾許誇讚,則可以成佳了。在唐朝,科舉取仕正在成為朝堂的正途,李白為什麼不參加科舉呢?李白歷史上假若參加了科舉,何以後世無中舉記載呢?我們知道,王維,這個同時期的大才子,以狀元入仕,終成終南山的隱士,也甚快哉!

         李白以詩文成名,然終究不通官場,一生狂傲不羈,在朝堂之上卻一生無立錐之地。李白,因詩文而出名,因出名忘記了躬身為官,虛心委蛇。於世人而言,李白的才華給我們提供了詩文的另一種境界;於李白而言,這通天的詩才卻也矇蔽了他的雙眼,矇蔽了他的內心,看不懂人情世故,終究落得個“賜金歸還”。幸哉?悲哉?

  • 13 # 王松林

    李白一心想做官, 唐玄宗給他一個官位:翰林待詔,這個官位,相當於中央的一個文官,是為了隨時可以召見李白,拿李白的才華取樂。而李白認為自已有政治抱負,應該大展宏圖管理國家大事,至少封個宰相。而唐玄宗拿李白當文人,沒有作為政府官員對待,他把做學問和搞政治分得很開,李白這個官跟政治一毛錢關係都沒有,這引起李白的大為不滿。

    唐玄宗親自給李白喂醒酒湯,賜李白可以到處吃喝,逢州吃州, 遇縣吃縣,州1000錢,縣500錢,所遇官府、兵勇不得慢待和轄制, 實際上,唐玄宗知道李白有才,但是性格和行為狂羈,沒有政治頭腦,不是可以做高 官的人,所以唐玄宗背地裡說李白“固窮相”。實際,言外之意已經 明顯說,李白實際就是個小人,就是個狂妄的文人,作為文人是大唐一流的,不可否認的,做官李白差遠了。 李白醉臥長安,到處散佈當朝腐敗,按說應該是處斬的,死幾百次沒問題的。李白醉臥長安,皇上召見自己還大發醉話,自稱酒中仙,天子呼來不上船。李白實際是借酒炒作自己,讓高力士伺候過四朝皇帝的將軍脫靴,讓國舅楊國忠扇扇子,讓李林甫研墨,託著貴妃的手飲賜酒,都是李白裝的糊塗。李白想做什麼?標榜自己與眾不同?實際李白是一個十足的政治野心家,投機者。 唐玄宗放歸了李白,實際是給李白一個文人的面子。李白自己吹噓說是自己辭官,實際與史實根本不相符。唐玄宗無奈才放歸的李白,歷代皇帝都沒有像唐玄宗那樣對待一個文人。唐玄宗為什麼不找個理由驅逐李白離開長安呢?那是因為唐玄宗本身是個文人,不僅是詩人,還是音樂家,書畫家,而且是梨園的鼻祖。他知道一個文人需要怎麼樣的臺階,更知道李白的社會影響力。民間開始並不在乎李白這個狂妄之徒,後來因為讓高力士脫靴成為傲視權貴的代表,人們才對他有了認識。 李白這個人大俗大雅,俗氣到走馬鬥雞與流氓打架,與妓女時常同居,雅的是,可以與當朝的各個雅士文人交往。李白的詩篇大多都是溜鬚拍馬的詩文,都是為了一鳴驚人而做的干謁詩文。只有後期的詩文具有人情人性味道和山水詩意,實際內涵也是發著牢騷的。

    真正壞了李白前途的是李白自己,在長安街頭醉酒寫詩文,表達對皇上的不滿,在翰林院用詩歌大罵翰林院裡都是蒼蠅之輩。李白官場幾乎沒有政見相同的人和朋友。 李白那些所謂朋友都是什麼人?失意不得志的杜甫,高適、孟浩然,酒中長醉的“八仙”都是有名的牢騷大王,事業無成牢騷不少的一些落魄的文人,你說李白能成就什麼事業?那些執掌朝政的人如唐玄宗、宰相李林甫、駙馬爺張垍本來都有機會交流一下政治抱負和理想,都是可以幫助他的人,其中包括楊貴妃、高力士,他都得罪了,你讓李白自己怎麼能做高官?怎麼做子牙?李白最夢想的官就是做宰相,唐玄宗一句“固窮相”難道不是真實的評價了李白?難道不是真實的認清了李白? 李白實際上是自己斷絕了自己的仕途之路。

    有人說了,既然李白有如此志向和遠大的抱負,為什麼不去參加科考呢?因為只有參加科舉中進士才能進入最高統治階層。有學者這樣講解李白不去考科舉的原因,“不能”與“不敢”。

    一是不能考。李白沒有戶籍,他父親逃歸家鄉後躲到偏僻的山區,李白25歲之後雲遊四方,直到去世也沒回去過,當然不能考,再說他父親是商人,當時商人的後代不許考。

    二是不敢考。雖然李白才華橫溢,聰明絕頂,但是他沒有受過儒家的正統教育。就象現在的應試教育一樣,不經過“正規的訓練”是很難考取的。杜甫一生考了三次都落榜,便是一個最好的例證。更何況從李杜作品可以看出,杜甫對儒家經典的熟悉程度遠超過李白,李白要考不會比杜甫更幸運。李白是一個很要面子的人,當然不會出這個醜。 

    於是,他只好選擇了求人推薦這條路。

    李白想當官,實力不允許,只好離開長安,到處寫詩,還好,寫了許多詩,成了天下第一大詩人。也不錯了。

     

     

  • 14 # 痾病

    一心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的李白,由於處在御用侍從文人的位置上,在長安並沒有得到唐玄宗在政治上的重用。然而這並不等於說李白在長安沒有任何的政治機遇,相比較其他的讀書人而言,李白身居長安宮中,玄宗身旁,獲得政治機遇的機會要大得多,尤其是他身居翰林院詩文供奉,地位比其他型別的供奉要高,獲得政治提升的機會更大。但是,李白並沒有獲得他所期望的政治機遇,當然也更談不上政治業績了。那麼,李白為什麼沒有能夠獲得政治機遇呢?他為什麼沒有獲得唐玄宗的器重賞識?民間盛傳楊玉環、高力士在唐玄宗面前詆譭、誹謗李白,使他不得不離開長安,這究竟是真還是假?

    雖然李白擔任的不是翰林學士而是翰林供奉,但只要他繼續隨侍在唐玄宗身邊,也許還有機會。事實上,後來有不少像李白這樣的翰林供奉或者翰林待詔,甚至地位更低,只要真的具有政治才能,也有機會一展身手。難道,李白真的在長安沒有遇到任何機會嗎?

    有資料顯示,唐玄宗似乎曾有意授予李白官職,或者說存在這種可能性,但最終因為種種原因沒有付諸實施。我們現在不妨做個假設,除去翰林學士這個體制性的原因,李白如果真的有獲得做官的機會,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唐玄宗收回成命呢?

    關於李白在長安謀求仕途失敗的原因,有很多不同的答案。有人認為李白當時所處的政治環境非常黑暗,李白之所以離開長安,關鍵在於當時日益腐敗的政治環境,唐玄宗的統治昏聵荒淫,忠奸不辨,聽信奸佞小人對李白的讒言與誹謗,所以唐玄宗漸漸疏遠了李白,打消了重用李白的念頭;有人認為甚至李白離開長安這個行為本身就是唐玄宗統治日趨腐敗黑暗的標誌。這些觀點的核心是:李白離開長安的主要原因不在自己,而在於奸臣當道,朝政腐敗——這樣的客觀環境導致李白無所作為並遭到排擠。那麼,李白當時所處的具體政治環境究竟如何呢?具體說來,李白所涉及的主要政治人物有唐玄宗、李林甫、楊玉環、高力士等,在當時,能夠對李白政治命運產生影響的主要也是這幾個人。

  • 15 # 晉銓369

    理想,理念有餘但現實,實踐不足。其超然物外的性格造成了他在處理現實事物時的不夠圓融,最後離開,不了了知。出世有餘,但入世不足。

  • 16 # 詩驀詩書畫

    開場白

    李白說:“吾平生喜好詩與酒,崇尚浪漫,追求自由的生活,何談政治理想。再說誤入長安並非所願,是非之地還是不宜久留。”

    話說天寶初年,李白南遊到會稽,和友人吳筠相聚並一同入京到了長安,也正好去拜見了好友賀知章,二人吟詩作賦好不痛快。賀見李白的詩非同一般,於是沒隔多久就在唐玄宗面前提起李白。唐玄宗很快下令徵召李白進宮,入職為官。李白當時就蒙圈,心想為啥官?我都沒有心理準備,但畢竟是聖旨,抗旨是死罪,於是入宮在金鑾殿見到了唐玄宗。唐玄宗讓李白待詔翰林,雖然只是個候補位置,但卻如唐玄宗和楊貴妃的隨從一般,隨叫隨到。

    上述是唐玄宗與李白的相識經過,下文才是重點。

    李白進宮吃香喝辣為什麼要離開長安?

    說法很多,有好事者傳說李白與楊貴妃有曖昧,被唐玄宗得知;也有人說李白惹了自認為一向高貴的太監——高力士,只因替李白脫鞋而當作恥辱,故在楊貴妃面前挑撥離間,阻礙李白升職;還有人說李白愛喝酒,常常喝醉胡言亂語,唐玄宗怕李白洩密,於是被迫離開長安。

    眾說紛紜啊!

    李白說:“吾冤啊!楊貴人是唐玄宗專寵,吾不敢有非分之想,況且她23,吾42,年齡不合適。吾是生性愛喝酒,醉了吟詩作賦,但從不胡言亂語。倒是那廝高力士太監,給俺脫只鞋怎麼啦!怎麼啦!你就活該當太監!”

    原來李白是被迫離開長安,但他沒想到會敗在一隻鞋上。

    李白曾陪唐玄宗飲酒,醉了,讓高力士替他脫鞋,高力士認為你李白只是一詩人而已,也配我給你脫鞋,就這樣故意挑李白詩中的毛病來激怒楊貴妃。本來李白得到唐玄宗的賞識,要賜李白一官半職,這下好了,楊貴妃再三阻撓,李白自己難被唐玄宗親近所容忍,於是懇求還山,唐玄宗也沒多留,賜金放還,辭退了李白。

  • 17 # 東海書畫

    第一李白的才華太出眾,李白擔任翰林供奉,長期昨夜玄宗皇帝身邊,為皇帝招若嫉妒,小人對李白進行讒言與誹謗,玄宗漸漸疏遠了李白,打消了重用李白的念頭。

    第二點是重要的完全是李白自身造成的。李白酗酒,酒後做詩,常口無遮攔,這是讓玄宗皇帝頭痛的事兒。

    玄宗看李白在長安宮中的確很難立足,於是在天寶三年(公元744年),賜給李白不少金銀盤費,送他回家。史書記載四個字:賜金放還. 讓其風光的離宮了。

  • 18 # 三尺講臺兩袖清風

    先來看《新唐書·李白傳》中的記載:

    ……故白亦至長安。往見賀知章,知章見其文,曰:“子,謫仙人也!”言於玄宗,召見金鑾殿,論當世事,奏頌一篇。帝賜食,親為調羹,有詔供奉翰林。……帝愛其才,數宴見。白嘗侍帝,醉,使高力士脫靴。力士素貴,恥之,植其詩以激楊貴妃,帝欲官白,妃輒沮止。白自知不為親近所容,益驁放不自修……懇求還山,帝賜金放還……

    意思是:“……因此李白也到了長安。去拜見賀知章,賀知章看到他的文章(《蜀道難》),感嘆說:“李白,你是天上下凡的仙人!”。並且常在玄宗面前說起(李白),玄宗就在金鑾殿召見李白,談論當代的大事,李白於是獻上一篇賦頌。玄宗皇帝賜李白吃的東西,並且並自為他調羹,下詔命他為翰林供奉……玄宗愛他的才華,好幾次召見並設宴招待他。李白曾陪玄宗皇帝飲酒,醉了,讓高力士替他脫鞋。高力士平素為朝中顯貴,還替李白脫鞋,把這深深地當作恥辱,於是他就挑剔他詩中的行病,並加以附會,用以把楊貴妃激怒。玄宗皇帝想讓李白當官,楊貴妃是一直從中作梗加以阻止。李白自己知道不被玄宗的親近所容忍,愈加桀驁不群,放蕩不羈……李白懇切請求引退還居山林,玄宗皇帝也就把金錦賞賜於他,讓他回去……”

    先看文中提到的高力士是何許人也?高力士是唐玄宗最信任的“老奴”,唐玄宗曾言“力士當上,我寢則穩。”意思是說只要高力士在宮中值班,我就可以睡個安穩覺,可見高力士是唐玄宗身邊舉足輕重的人物。李白是一個天才的詩人,但絕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他太沒有眼力見了,竟然得罪了唐玄宗身邊這樣一位紅人,可想而知,他在朝中不知得罪了多少大臣權貴!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遊天姥吟留別》)豈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權貴,使我不能有舒心暢意的笑顏!蔑視權貴,傲岸不群是李白至死不渝的性格。他這樣的性格真的不適合走仕途。寵臣的讒謗,奸佞的排擠接踵而來!李白被賜金放還後寫過一首詩《古風·其三十七》:"群沙穢明珠,眾草凌孤芳。"明珠、孤芳是詩人自比,把高力士、楊貴妃之流比作群沙、眾草,表達出詩人對現實的極度不滿!

    受到大臣權貴的排擠,是李白離開長安的一個原因,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唐玄宗對他的態度。

    從《新唐書·李白傳》"帝賜食,親為調羹,有詔供奉翰林。……帝愛其才,數宴見。"可以看出,唐玄宗一開始對他還是不錯的,仰慕他的才華,讓他做翰林供奉待詔。"翰林供奉是什麼職務呢?"李白在《贈崔司戶文昆季》中有這樣一句詩:"布衣侍丹墀,密勿草絲綸。"意思是,以布衣身份待詔于丹墀內廳之側,擔任起草詔書的機要之職。簡單的說,李白沒有正式的官職,還是平頭老百姓一個,先做著一些起草詔書的工作,等待封官。

    李白呈上辭職信,唐玄宗很爽快的批了,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清朝王琦懷疑李白"曾醉中洩露禁中事機,明皇因是疏之。"意思足李白曾經因為喝醉酒洩露了宮中機密,唐明皇玄宗因此疏遠了他。李白為了宣洩心中的痛苦和矛盾,終曰借酒澆愁,並寫了很多詩文,大發牢騷,有時把宮中機密透露出來,這是唐玄宗不能容忍的,他認為李白已經誤了他的事!所以李白被"賜金放還"是一個必然的結局!

  • 19 # 八弓塬

    李白離世,距今已有一千兩百多年了,可是,李白始終是人們繞不開的話題,如題所說,李白一生追求實現政治理想,為何當年又要離開長安?

    話說天寶元年(742),在號稱皇宮“座上賓”的吳筠和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薦下,朝廷接連下詔召請李白入京。已經四十二歲的李白,終於走進了他夢寐以求的大唐京城長安。此刻,李白一副得志的模樣:“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嵩人”(《南陵別兒童入京》)。

    李白初到長安,太子賓客賀知章一見嘆為“摘仙人”,唐玄宗“降輦步迎”,並且“御可調羹以飯之”,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榮耀。他躊躇滿志地期待著唐玄宗與他共商國家大計。

    唐玄宗大概考察過李白沒有政治才能。在一次非正式宴會上,唐玄宗問李白:“朕與天后任人如何?”意思說,我與則天皇后相比,用人怎麼樣?李白說:“天后選用人,就像小孩子買瓜,不澤香味,只是撿個兒大的、長得肥的挑;而陛下選用人,如同淘沙取金,剖石採玉,選擇的都是精華。”這樣的回答,一聽就是拍馬屁,拍得太直接,以而顯得笨拙。唐玄宗笑著說:“李學士把我說得太好了。”他最終把李自安排在文化部門,供奉翰林。

    應該說,唐玄宗對李白的安排是合適的,但李白的內心卻感到越來越失落,他感到懷才不遇。他千辛萬苦來到長安,是想幹一番偉業的,而不是在宮裡寫詩。

    作為李白來說,他是帶著盛唐社會薰陶出來的理想主義去敲仕途大門的,但身臨其境後,他看到那些權貴並不是自己想像中的人格高潔,長安也並非天堂,與自己想像中是兩個世界。唐玄宗似乎永遠不會給他共商國事的機會,而面對當朝權臣的誣陷、排擠,他也毫無還手之力。

    事實上,李白一直活在一種誤區裡,自我認識嚴重偏差,他一直把自己的詩才當成了政才。更要命的是,李白的一切慾望和喜怒哀樂都寫在險上,他的性格、氣質、個性與政治格格不入,但他卻認識不到這些。他想喝酒就喝,想使性子就使,竟然敢讓朝廷紅人高力士給他“脫靴”,最終發展到“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地步。唐玄宗只好將他“賜金放還”,讓他還是盡情去寫詩好了。

    公元744年的一個春天,李白帶著極度的惆悵與悲憤,離開了這個曾讓他魂牽夢繞的帝都。從此,李白再也沒有踏回這塊土地。

  • 20 # 大江侃歷史

    一心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的李白,由於處在御用侍從文人的位置上,在長安並沒有得到唐玄宗在政治上的重用。然而這並不等於說李白在長安沒有任何的政治機遇,相比較其他的讀書人而言,李白身居長安宮中,玄宗身旁,獲得政治機遇的機會要大得多,尤其是他身居翰林院詩文供奉,地位比其他型別的供奉要高,獲得政治提升的機會更大。但是,李白並沒有獲得他所期望的政治機遇,當然也更談不上政治業績了。那麼,李白為什麼追去實現政治理想,卻又要離開長安呢?

    《新唐書》本傳說是李白自己懇求退出朝廷回到家鄉的,“懇求還山,帝賜金放還”。這當然是有緣故的,即李白“自知不為親近所容”,也就是說,皇帝身邊的人已經很討厭李白,不可能容忍他繼續待在皇帝身邊,待在朝廷了。李白本人也意識到,繼續待在朝廷已經沒有意義。換言之,李白得罪了玄宗李隆基身邊的人,例如楊貴妃,例如高力士。當今權威的文學史教材,一般根據李白的自述,認定是因為朝廷中的權貴讒毀,李白被迫離開朝廷,離開長安。換言之,是朝中權貴將李白排擠出朝廷的。

    範傳正說李白“乘醉出入省中,不能不言溫室樹”,清人王琦懷疑李白“曾醉中洩漏禁中事機,明皇因是疏之”,應該是喜歡飲酒的李白洩露了宮廷的秘密。本來,玄宗召李白進宮是為了點綴文采、“潤色鴻業”的,孰料李白是一個貪杯嗜酒、口沒遮攔的主兒,這當然使玄宗大失所望,大為不滿。李白原本有意模仿漢朝的東方朔,但實際上他做不到東方朔那樣超脫飄逸。《玉壺吟》一詩中“世人不識東方朔,大隱金門是謫仙。西施宜笑復宜顰,醜女效之徒累身”四句,就透露了李白承認自己由於沒有學到東方朔隱藏真實心跡、滑稽調笑周旋於帝王身邊的本事因而弄巧成拙的意思。李白不是司馬相如,也不是東方朔,他有較強的自尊心,言語之間難免有鋒芒,他常常醉酒,難以做到守口如瓶,他不甘心於只扮演“俳優”角色,忍不住要批判現實。這些,應該就是李白被迫離開長安的主要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70、80後有些從業者會忍受企業的各種壓榨,服從不合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