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河洛浪子
-
2 # 七追風
民國廢止春節,完美詮釋了什麼是“一紙空文”。你該廢就廢,我該過還過。
(民國春節照片)
當初政府廢止春節的原因其實很簡單,使用新曆,移風易俗。說白了就是新政府要有新氣象,從衣食住行、民俗習慣方面,都要有個新氣象。
但是,幾千年的傳統習俗,和底層勞動者息息相關的傳統曆法,怎麼可能一紙檔案就廢除了?
1912年,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時候,就宣佈廢除舊曆,改用公曆。當時為了貫徹執行,還專門有警察督促檢查。
不過,農曆春節僅僅在少數幾個南方大城市被禁止,北方照樣過,廣大農村地區也是照樣過,絲毫不受影響。
(民國春節照片)
1914年的時候,那些禁止過農曆春節的城市也繃不住了,各地都開始慶祝傳統春節。居民們放鞭炮、貼對聯,該放假的全放假了。大街上熱熱鬧鬧的,雜耍賭博的到處都是,春節又恢復了往年的熱鬧。
從1929年起,國民政府又開始強調和廢除傳統春節,只過陽曆新年。當時有不少文化人認為,傳統春節是封建殘餘,必須廢止,要和世界接軌才行。
於是,國民政府嚴禁民間在春節期間貼春聯、燃放煙花爆竹、互相拜年,甚至還不允許民間繼續印刷傳統日曆。比如1929年的長沙,春節期間警察出動,發現賭博的、遊玩的、互相拜年的,立即驅散。
而且,政府不允許春節期間各類店鋪企業放假,強迫必須要上班,要開門營業才行。以至於到了1930年,警察挨個店鋪督促上班營業,不準休息。各地的傳統民俗,比如舞龍和划龍舟,也完全被禁止。
(民國春節照片)
當然,這種粗暴的方式被廣大民眾所反感。所以私底下該怎麼過還怎麼過,尤其是農村地區,完全沒有受到禁令的影響。
這種不顧實際情況的禁令,很快就成了一紙空文。不僅民間過傳統春節,就連國民政府的官員也正常過春節了。
所以,民國廢除傳統春節,僅僅是幾年的時間,而且只是在部分城市稍微嚴格,大多數地方影響不大。
畢竟,傳統春節承載著中國人的文化、情感,以及美好願望,哪這麼容易就廢除了。
-
3 # 史論縱橫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一個傳統節日,在古代時候一直把正月初一當作歲首也稱元旦,是新年的第一天。
在將近兩千年的封建社會里,很少有改動,可是民國成立後,中國的新年經歷了一波三折,差點就被咔擦了!你說嚇人不嚇人!
民國初年春節就差點被廢除然而,民國初年差點就被廢除了,說起來還要感謝袁世凱幫助我們保住了春節。
辛亥革命後,將1912年定為民國元年,採用公曆紀年,公曆就是我們老百姓所說的陽曆,在此之前,我們一直採用的是農曆,是中國古代形成的歷法,也稱為陰曆。
採用公曆紀年可以說是與世界接軌,比較科學,也符合世界潮流,尤其是辛亥革命永珍更新,以前的辮子要強行給剪了,以前的衣服要改良,反正以前的東西能改的就改,因此臨時政府規定1912年1月1日為新年。
但是我們知道,當時南北還在打仗,北方大多數地區都採用農曆正月初一為新年,只有南方的一些城市實行新規定,當然,執行的過程也並非一番風順,為了不讓老百姓在農曆過春節,廣東政府甚至出動警察廳進行“嚴厲干涉”“嚴禁商民慶賀舊年”,結果就是很多老百姓對新政府並不滿意。
在抵制了兩年春節後,發現效果並不好,當時中國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村人對傳統文化很看重,並非一朝一夕就能更改過來的,尤其是袁世凱擔任大總統後,對新曆和舊曆並不是特別在意,除了曆法外,相繼恢復了一些清朝時期的制度,而針對春節“屢禁不止”的情況,袁世凱接受內務總長的節假報告,批准正月初一為春節,並且同意在這一天放假。
1914年的春節因此格外熱鬧,不止民間老百姓歡欣鼓舞,就連遜位的清室宣統帝也升殿受賀,大總統袁世凱和副總統黎元洪還派代表前去拜賀,彷彿一切都回到了沒有被推翻之前。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再次要廢除春節對於袁世凱批准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這個行為,很多反對袁世凱的人都非常排斥這件事,尤其是孫中山先生,在1924年更是提出廢除春節的建議。
當然,孫先生事情比較多,實力也沒達到巔峰,無法完成這個事情,1925年的時候,孫先生駕鶴西去,1928年北伐勝利,東三省改旗易幟,國民政府完成全國形式上的統一,蔣介石一直“秉承先總理遺志”當然要有點搞頭了。
在國民政府看來,想要廢除農曆,實行公曆必須廢除公曆的節日,因此極力阻撓民間過農曆節日。
國民政府宣佈從1929年開始,只過陽曆新年,堅決廢除春節,將春節描述成封建迷信的醬缸,打破封建就是要禁止春節,為了不讓老百姓過春節,政府命令不讓貼春聯,燃放煙花爆竹、拜年等習俗,甚至一度到了,用舊曆寫的文書不具有法律效力。
在有些地方的報紙上甚至刊登了這樣的內容“如果有玩龍燈獅子的,便請他嚐嚐鐵窗風味,至於喊拜年,喊恭喜發財的,我們即目他為反動口號,硬指他為不奉民國正朔的反動派。”
春節這一天的民警最忙碌,不但要禁止賭博,到處抓賭還要到城市交通路口勸阻老百姓拜年,有一些賣農曆的甚至會被抓進警察局拘留。
春節“屢禁不止”,國民政府只能妥協當然,跟皇權不下縣一樣,政府的政令也只能停留在城市,在廣大的農村照樣是我過我的年,政府即使是三令五申也無法干涉到農村。
國民政府的這種強制改變民俗的行為遭到廣大老百姓的十分不滿,有些地方甚至有抗議行為,反應了當時政府與民眾在曆法問題上和習俗問題上的對峙,政府認為老百姓頑固不化,老百姓認為政府不通人情。
之所以國民政府廢除春節的行為沒有成功,在於他對習俗變革的難度沒有充分的認識,尤其沒有考慮到中國社會的複雜結構,正如國民政府始終發動不了群眾一樣,他根本就不瞭解民眾。
當時很多老百姓稱陽曆為“洋歷”,認為這是洋人的東西,不但不能容納,反而要進行抵制,老百姓不是愚昧,而是政府缺乏引導。
面對強大的傳統習慣和民俗文化,國民政府最終意識到強制廢除春節反而失去了政府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到1934年春節的時候,政府表示對於民間習俗不再進行干涉。
-
4 # 小道乾貨
民國是個激進轉型的時代,當局做事奉行矯枉過正。當時是有輿論要求廢除春節,以公曆元旦為新年,主要理由是除舊佈新,與國際紀年接軌。
但是,北洋時期的民國,南北分裂,各種勢力割據,政令根本無法通達全國,更遑論執行力了,好多關係國計民生的政策都是無疾而終,不了了之,廢除春節也只是紙上談兵熱鬧一陣而已。
-
5 # 松46788361
民國要廢除春節過元旦是有的 主要原因是自1840開始中國被西方列強蹂躪的一定民族自信都沒有了 特別是日本明治維新以後全面西華迅速崛起 更是認為自己民族的所有習俗 所有文化都是愚昧落後的代名詞 不僅要廢除春節的 還有人想要廢除文言文 廢除漢字 廢除中醫等一切中國傳統文化 現在國學再次興起也是中國崛起 民族再次自信的體現
-
6 # 鹹魚閒聊
民國政府確實曾下令廢除過春節,究其原因就是為了推行公曆,與世界接軌。不過這種強行廢除已有四千多年曆史的傳統節日的行為根本不會得到老百姓的擁護,甚至還引起了很強烈的抵制,即便是孫中山也無法消除“春節”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
辛亥革命後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他上任後改1912年為民國元年,1月1日為公曆歲首,在全國推行公曆,不過此時由於農曆對普通百姓生活作息的影響還很根深蒂固,所以這時候的民國政府(包括後來的袁世凱)並沒有強制廢除農曆。甚至在1914年,袁世凱還正式批准了把農曆正月初一作為一年的歲首,稱為“春節”,把公曆1月1日稱為“元旦”的規定,所以我們現在過的春節其實是袁世凱定下來的。
然而袁世凱的這種溫和中庸的做法很顯然引起了孫中山等人為首的革命派人士的不滿,南方革命人士認為推翻舊思想就要連農曆一起推翻,所以等到國民黨北伐成功後,南京國民政府立即下令於1929年1月1日正式廢除春節以及農曆紀年。
為此南京政府還頒佈了一系列的禁令,像政府機關,學校,部隊等禁止放假,民間禁止印刷農曆曆書曆本,店鋪禁止關門,民間禁止燃放鞭炮,禁止貼春聯,郵局禁止收受投發賀年片、賀年電,工廠不準停工等等。
為了保證公曆新年的推廣和農曆春節的廢除,南京政府還曾一度採取暴力,比如很多地方查處售賣春聯的商販,沒收在農曆春節期間張掛的燈籠,武力驅散農曆春節期間的各種慶祝活動等。
除此之外南京政府還曾在1930年年末請出了教育界泰斗,原北大校長蔡元培發表了“國曆遠勝陰曆,各界應切實奉行”的演講,想讓人們從思想上徹底放棄春節。
然而還是那句話,中國幾千年的傳統習俗哪裡是南京政府說放棄就能放棄的?所以自廢除春節的禁令下達之後的幾年,每到農曆春節,任憑南京政府如何禁止,民間慶祝春節的活動永遠都有,大家都在偷偷摸摸的慶祝春節,甚至愈禁止愈熱鬧,而政府推廣的公曆新年除了政府官員之間慶祝寒暄之外,老百姓鮮有理會。
所以面對老百姓“屢禁不止”照舊過春節的現狀,南京政府意識到跟誰做對都不能跟廣大老百姓做對,於是在1934年年初,南京政府終於尊重了老百姓的意願,正式廢除了持續五年的禁令,老百姓也終於可以名正言順的過春節了。
-
7 # 再來1234
因為民國時期和國際接軌,國際以公曆為主。春節是農曆一年的結束。為了和國際接軌所以廢除春節。從五四運動開始,中國當時比較落後,為了和國際接軌,我國的許多知識分子開始學習以及引進西方的文化,摒棄中國的傳統,把西方的耶穌誕生日作為中國的元年,耶穌誕生日之前的為公元前,耶穌誕生日之後的為公元后。
-
8 # 歷史愛好者88
春節乃是中國傳統佳節。延續至今已有幾千年歷史。
古時民眾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崇尚天人合一的精神。古人們不斷地探索天地日月之間奧秘,依照太陽,月亮,地球執行的軌跡,將氣候分為一年四季,再將農作物播種,收割的節氣分為一年二十四節氣。分別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小寒,大寒等二十四節氣。
古人將立春的第一天喻為春天的伊始,亦是春耕的開始。每年的立春第一天起,古人便舉行慶祝活動,喻為慶祝新年第一天,風調雨順,六畜興旺,萬事如意。
春節定型於周朝,盛於漢唐宋明朝。已是古代法定節假日。民眾燒爆竹,貼對聯,家家張燈結綵,喜氣洋洋。包餃子,遊花街,樂也融融。春節乃成為中華傳統佳節,亦成為中華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輻射甚遠,古時越南,朝鮮,日本等中華文化圈的朝代亦將春節定為法定假日,放假數天與民同樂歡樂年年。
公元1644年,滿清軍事集團入關,滿清攝政王多爾袞攜幼主順治入關。其後一統天下,定都北京,頒剃髮易服令,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毀掉漢人傳承三千多年的漢服,並禁止民眾不準過春節,違者嚴懲。
滿清軍事集團統住中華大地267年,毀掉中華文明之衣冠民俗文明,奴役漢人,禁錮民眾思想,封關鎖國,不與時勢接軌。造成社會文明大倒退,令到中華文明領先世界數千年的優勢到清朝時蕩然無存。
公元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全國響應,大清風雨欲墜,而大失民心。
公元1912年,袁世凱逼宮,隆裕太后頒《退位詔書》,仍合滿漢蒙回藏為一體的中華民國。
袁世凱五族共和,維護國家領土和民族不受分裂,再創共和。保護清王室成員和滿人不被革命黨人清算,避免民國走向分裂,袁世凱是立下大功的,而有功於中華民族。
袁世凱恢復漢人天下,恢復傳統佳節一春節。春節被滿清禁數百年,民眾得已揚眉吐氣,歡天喜地在1914年首次過春節。
公元1916年,袁世凱錯估形勢,受部下楊度和兒子袁克定唆弄,公然登基稱帝,實乃是袁世凱冒天下之不韙,遭到全國人民聲討,袁世凱登基八十三天愴惶撤銷帝制,乃因尿毒症併發病逝。
袁世凱一死,群龍無首,中華大地軍閥再度割據。孫中山在廣州建立民國政府,與黎元洪,吳佩孚的北洋政府抗衡。
公元1927年,蔣介石民國政府擊敗北洋政府。各路軍閥無不投誠蔣介石民國政府。
蔣介石頒發新政,皆認為春節是封建民俗,應加以取諦,通行西曆。將西曆的元旦(1月1日)為新年,廢除春節。此舉在全國引起軒然大波。
春節已傳承幾千年,已深入民心,大部份民眾已對新政嗤之以鼻,你過你的洋年,我過我的農曆年,年三十晚照樣殺雞斬鴨燒鞭炮過年。
可見民國政府崇尚西人曆法,而對傳承數千年的中華文化一春節給以禁止,崇洋媚外。皆認為西方文明勝過中華文明,實則是坐井觀天夜郎自大。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累積幾千年文化底蘊,決不是蔣介石要更改就要更改中華文化民俗,而大失民心,開歷史倒車的人,註定被人民群眾所拋棄。
新中國成立後,將春節納為節假日,全國人民歡樂年年,共慶新春佳節。
-
9 # 號角催人紅旗飄
中國官員都穿燕尾服持文明棍,武將都穿歐式大禮服配指揮刀!所以在反封建的旗號下不過陰曆大年了!改過西曆元旦了!老舍自述描繪過機關學校不放假!當時執政者和有識之士並不是要全盤西化和挾洋自重,是要反對封建餘毒喚醒國人自強奮進開創國家新局面!
-
10 # 新知傳習閣
一
春節對於中國人來說是最重要的一個節日,這預示著新的一年到來了。根據天干地支和二十四節氣的分法,就意味著立春,新一年的工作就要開始了。
對於中國人來說是非常隆重的一件事,要祭拜各種神仙和祖先,讓他們保佑在新的一年裡紅紅火火,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最早的春節並不特指正月初一這一天,基本上有20多天,從年23一直過到年後。直到後來才演變成了過完元宵節,才算春節結束。
就是這樣一個隆重的節日,在民國時期也差一點就被廢除了。幾經波折,民國政府才最終妥協,承認了這個節日,但原則上仍然禁止政府官員過春節,但實際上很難控制。
二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同時他通電各省,宣佈中華民國與國際接軌,採用陽曆,廢除陰曆。1月13日,孫中山命令內務府編制新曆法。
孫中山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的很多想法都屬於空想,不切合實際。接替的袁世凱這是一個現實主義者,他充分考慮了民眾生活的需要,於1914年增加了4個節日:春節、端午、中秋、冬至,在這一天給全國人民均放假一天。
當時的中國還是傳統的農業社會,城鄉二元制社會結構。縣級以下的社會仍然屬於宗族式社會,政府對這一區域的管制基本上處於空白狀態。廣大農民依然以陰曆為主,陽曆為輔,根本就不理會政府的這個規定。
根據山西太原鄉紳劉大鵬記錄的2019年春節的見聞,春節五更時分,廟宇鳴鐘警醒世人祭拜神仙和祖先,鞭炮聲連綿不絕。而對於陽曆新年,只有政府表示慶祝,老百姓不以為然,渾然不覺。
三
北伐戰爭結束後,蔣介石從形式上完成了對全國的統一。他作為孫中山三民主義的信徒,從1929年開始要求各地雷厲風行的取消陰曆春節,從1930年起開始執行。
政府派出警察逼迫商人在春節期間開門營業,並且將各種祭拜物品全部搗毀,甚至還要追繳罰款。當時的新派文人也對中國傳統節日十分不以為然,他們對祭神送年禮、壓歲錢、燃放鞭炮、娛樂賭博打麻將等這些行為通通予以批判,認為中國的春節就是糟粕。
上海的申報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政府組織的社會教育團前邊還在告誡市民不要過陰曆春節,後邊回到家中還要準備過年的物品,就連政府官員也不能免俗,可見這一規定多麼不得人心。
到了1932年,隨著日本侵華步伐的不斷加快,政府發現在廢除陰曆上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民眾們照樣過自己的春節,政府也無可奈何。最終於1934年春,南京政府宣佈:對於舊曆年關,除公務機關,民間習俗不宜過於干涉。
就這樣一年一度這個傳統節日春節又在廣大人民的爭取下,成為了中國人最盛大的一個節日。直到現在還流行著有錢沒錢回家過年的說法,只有回家才叫過年依然是社會主流。
-
11 # 孤客生
民國時期思想的衝突非常激烈,在那個中西文化碰撞的異常激烈的年代,人們開始在觀念道路上走向了兩個不同的極端。
那時候,民國數量更多的是保守派,這些保守派中,又分為極端保守派和開明保守派。
在那些極端保守派看來,所有的傳統文化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應該毫無保留地傳承下去。
而西方文化是不入流的東西,無論如何都不能接受絲毫。
而比較開明的保守派就不同了,他們覺得西方文化很多東西都是值得學習的,應該吸取融合到自己的文化中。
至於自己文化中一些有用的東西也應該保留下來,這樣才好形成一個全新的、與時代接軌的文化。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非常極端的開放派,在他們看來,所有傳統的東西都是糟粕,不應該保留下來,應該全面融入西方的文化中,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強大起來。
民國時期除了廢除春節這種令人們無法接受的事情之外,當時的人們甚至想廢除漢字,全面使用西方人的拉丁文字來向民眾們普及文字。
由此可見民國時期極端開放人士想法的偏激,接下來我們簡單瞭解一下關於民國時期廢除春節的事情。
新曆和舊曆的並存是從孫中山建立南京臨時政府開始,我們才開始使用起了和西方世界接軌的新曆曆法。
不過當時的老百姓們使用慣了舊曆,對當時推廣的新曆根本不感冒,所以南京臨時政府推行新曆的想法一直沒有一個好的著落。後來時間沒過多久,在袁世凱逼迫清朝退位後,袁世凱就成為了民國的大總統、掌握起了民國的中心權力。
袁世凱是一個徘徊在開放與保守之間的人,在他主導大權後,他並沒有徹底廢除舊曆的想法。
在官方、在面對國際方面,他使用起了新曆。
而在面對百姓方面,他則讓百姓們使用起了舊曆,由此在當時形成了一個新曆和舊曆並存的現象。
廢除春節想法的產生而在袁世凱主導了民國大權之後,孫中山開始在南方的滄海一角里經營起了他的小地盤。
在他經營南方一角的時間中,他沿襲了自己以前的做法,全面推廣起了新曆、廢除起了舊曆。
在他廢除舊曆的過程中,他發現傳統節日中的新年、端午、中秋等節日嚴重影響到了自己廢除舊曆的程序,他發現這種現象後,他就在自己的地盤中展開了一系列廢除傳統節日的行動。不過因為他當時沒有實力擊敗北方的北洋軍閥以及其他實力強悍的南方軍閥,所以這種廢除新年的行動對人們並沒有太大的影響,只能在他的小地盤裡起到一點作用。
孫是1925年去世的,在他去世後,蔣介石繼承了他打造出來的小江山,並透過東征、北伐等影響重大的戰爭迅速強大了起來,成為了民國的主人。
在北伐戰爭還沒有真正取得成功之前,國民政府內部就明確表示要貫徹孫中山全面廢除舊曆、廢除新年等傳統舊曆節日的想法。
蔣介石轉移春節時間而在蔣介石率領國民政府一統江山之後,這種做法更是全面施展開來。
國民政府是在1928年才徹底取得北伐成功、成為整個民國之主的。
他們取得北伐成功後,一直致力地想廢除舊曆、廢除新年,但效果一直很不理想。
直到1930年,蔣介石對於廢除舊曆做出了一定的妥協。
這一次他不再堅決地想要廢除新年、端午等舊傳統節日。
在蔣介石的規定下,國民政府決定要把新年、端午等舊節日的時間轉移到新曆之中。
例如新年春節原本是舊曆的大年初一開始的,在他的規定下,新年春節將要被轉移到新曆的一月一號,也就是我們現如今元旦那天。
為了能達到自己預想的目標,蔣介石禁止了所有官方部門在舊曆新年的時候放假。
更是禁止了民眾們在舊曆新年的時間裡做任何跟傳統新年有關的活動。
如果有人違反了規定,他們將接受到懲罰。
不過無論他怎麼做都抵擋不了百姓們過新年的熱情。
百姓們可不管什麼三七二十一,春節一降臨,他們就會仍舊做著各種迎接春節的活動。
1934年的時候,在發現自己怎麼做都無法取得想要的效果、在發現自己這樣做下去會使得百姓們越來越怨恨自己後,蔣介石就斷絕了廢除舊曆、轉移新年等舊傳統節日的想法。自此之後,我們的春節、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才不受影響的保留了下來。
所以說這就是民國之所以要廢除春節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想要廢除舊曆,因此他們才產生了這種想法。 -
12 # 鳶飛九天2018
我們都知道,中國其實同時實行這兩個曆法,一個是西洋曆法,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公曆,而另一個則是中國的傳統曆法,也就是我們認知中的農曆。而春節,也就是農曆正月初一,作為中國人最重視、也是最隆重的一個節日,幾乎融入了每一個人的生活之中。然而許多人可能並不知道,在民國時期,春節甚至曾被廢除。
1912年,隨著辛亥革命的勝利,腐朽沒落的清政府,被推翻中華民國成立。在建立民國的革命者們看來,除舊迎新,學習西方以自強是必然的選擇,因此,他們將春節也作為封建糟粕摒棄,提倡按照西曆,號召大家過公曆一月一日的新年。
當然,臨時政府存在的時間很短,對於全國的控制力也十分薄弱,因此,這個政策雖然被提出來,但並沒有具體實行,在1914年袁世凱成為大總統之後,這個政策也被折中,舶來品的公曆和傳統農曆同時並行,春節被繼續承認,而公曆1月1日被叫做元旦,也是自袁世凱開始的。
因此,廢除春節的說法,其實主要是由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提出的。孫中山在北洋軍閥時期,仍多次提出了廢除春節的說法。而兩次北伐勝利,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之後,以“孫中山繼承者”自居的常凱申,開始“繼承孫中山遺志”,廢除農曆自然也在南京國民政府的施政之列。
然而,廢除農曆,也就是廢除春節這個說法,不過是統治者完全不顧中國文化想當然的結果,地方老百姓既不支援、也完全漠視南京國民政府的這一條法令。因此,在動用行政手段都未能阻止老百姓繼續過春節之後,國民政府在1934年正式廢除了這一政策。
作為一箇中國人,春節是中國傳統文化節日中最重要、也最不可或缺的一個節日了,為什麼南京國民政府和許多革命者、文人不顧實際和民意,一再要求廢除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迫切希望中國趕上西方的心情和自卑感作祟,使他們變得矯枉過正甚至過激。
1840年,隨著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開啟天朝上國的大門之後,領先了幾千年、也驕傲了幾千年的中華民族突然發現,曾經的中央王朝、天朝上邦,徹底被他們看不起的蠻夷超越,並以絕對優勢碾壓。
他們在不服不忿之後,面對西方絕對的武力優勢,又變得茫然恐懼。有的人變成了頑固派,如鴕鳥一般無視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以為自己不承認事實就不存在,頑固堅持封建傳統習慣,有的人則積極的希望學習,“師夷技長以制夷”。
與此同時,也出現了這樣一種人,他們盲目的推崇和崇拜西方的一切,無論西方的先進科技還是糟粕,都都是為先進經驗加以學習甚至膜拜,而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他們則不加辯駁的全部批判。在民國時期,要求廢除漢字這一聳人聽聞的說法,也是在這種環境中喊出來的。
其實包括廢除漢字、廢除春節的提出者,未必一定是漢奸,也未必是不愛國,有的人恰恰是太想讓中國重新崛起,反而矯枉過正,過於自卑之後,反而開始否定自己的一切。猶如魯迅所說:他們倒洗腳水的時候,連孩子都一起倒掉了。
當然,無論提出廢除春節的出發點如何,無論是他們是過於迫切的希望中國重新崛起,還是已經拜倒在西方文化面前、迫切的想否定中國的一切,這些人的這種做法和思維,既不現實,也不可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援。中國傳統文化的強大魅力和生命力,也絕不可能是他們的一個口號和政策所能決定的。而包括春節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也從來不是中國崛起的障礙。
-
13 # 薛白袍
不知不覺新年都過去好幾天了,這幾天人們在老家或者回到城市碰見人,會不會說一句新年快樂,恭喜發財之類的吉祥話?如果有人穿越回到1929年大年初一,走在大街之上和人拱手說句:新年快樂,馬上會有巡街警上來就上來就一鞭子,然後就會給人給戴上手銬關進大牢。
1912年後,果府曾經數次折騰過春節這個傳統節日,但是又屢屢被傳統的力量打的灰頭土臉。
1,袁世凱保住了小長假1911年10月10日武昌的小火苗迅速燒成了燎原之勢,這一年是農曆辛亥年豬年。
1912年1月1日,西曆元旦,孫文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上任伊始,他就通電各地:
中華民國改用陽曆,以黃帝紀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
同時宣佈廢止舊曆春節。
後來袁世凱接了孫先生的班,當上了總統,為了緊跟潮流老袁的很多法規條文都是照著孫文的舊規在辦,比如說廢除農曆春節,和國際接軌過元旦這事兒,一開始袁世凱也挺支援的。
不過他執行的沒有那麼嚴苛,在印製日曆的時候,允許陰曆陽曆一起印,為了區分把公曆新年稱為元旦,農曆新年呼為春節。
老袁也不禁止民間過春節,只是政府機關,學校不過春節而已。
袁世凱是個很會變通的人,禁了一年多春節,發現人們並不買賬,很多人依舊私下偷偷的過春節,對元旦不太感冒。
於是他乾脆放開禁制,讓人們自由過春節,他還批准了內務長,春節期間給政府工作人員和學校放假的報告。
開禁的1914年的春節格外熱鬧,連廢帝溥儀都升殿慶賀。
2,春節,越禁越歡樂對於袁世凱讓老百姓過春節這事兒,孫先生恨得要死,不過袁世凱很快身故,果府也進入北洋時期。孫先生實力不濟,自己開始飄蓬漂泊,禁止民眾過春節這種事自然有心無力。。
1924年孫中山建立黃埔軍校,同年十月曹錕被推翻,馮玉祥、段祺瑞、張作霖先後電邀孫中山北上共商國是,孫先生的地位再次舉足輕重起來,這時候他再提廢除舊曆春節。
轉年1925年3月12日孫先生因為肝癌去世,隨後就是軍閥混戰,亂紛紛你方唱罷我登場,廢春節這事兒就又被擱淺了。
1928年,東北易幟,孫中山的好學生常凱申達到了他事業的巔峰,自認為孫先生的好學生,常凱申自然要完成一些先生未竟的事業。
修十萬公里鐵路好像一時難以達成,但是廢除春節看著是最容易達成的目標吧,於是他開始全面推行廢除農曆春節的活動。
1928年5月提出來的《實行廢除舊曆普用國曆案》,規定:廢歷新年不許放假,亦不得假借其他名義放假。
從1929年1月1日強力施行的廢除舊曆年的規定,強力推行,有人在街上說句新年好,被巡警聽到都會被抓住坐牢判刑的。
那些在街上替人寫春聯的文人,鄉間售賣曆本的小販,亦一併捉去拘役,一時間人心惶惶。
季羨林曾在當時的日記中寫道:
明天是舊曆年初一,今天晚上就是除夕。我覺得我還有一腦袋封建觀念。對於過年,我始終擁護,尤其是舊曆年,因為這使我回憶到童年時美麗有詩意的過年的生活。
可見果府推行的廢除春節的政策是多麼不得人心,一時間城市裡怨聲載道,鄉下,由於果府鞭長莫及,依舊年照過舞照跳。
甚至果府越禁止,民間越是偷偷摸摸的慶祝,元旦無人問津春節過的快樂,這大約就是禁止的快樂吧。到了1934年果府發現對抗幾千年的民俗,吃力費錢不討好,於是乾脆放開,釋出通知:
對於舊曆年關,除公務機關,民間習俗不宜過於干涉。
被孫先生恨得牙癢癢的春節,終於沒有被廢止,依舊紅紅火火的過到了現在。
==============
-
14 # 大通遼人
春節這個傳統的節日,已經流傳了千年的歷史,但歷年記載的文字中,“春節”的名字,曾一直叫做“元旦”。
這個名字為什麼變成如今的“春節”,而它與現在的“元旦”又有什麼關係,這話還是需要從一百多年的辛亥革命說起。
在辛亥革命之前,元旦(即如今的春節),一直是中國人民最重要的節日,而元旦之前的除夕夜,也是中國人最初的過年情結,回家過年,也成了最有中國特色的的民俗文化。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會將這段時間定為假日,開始歌舞昇平的表演,而民間也會隨之慶祝起來。
不過,在辛亥革命後的一段時間裡,有些激進的改革派,想跟西方國家的文化靠近,在經過激烈的爭論下,這些所謂的革新派,頒佈了一紙法令,要求即日起,廢除原有的歷法,正式起執行西方的歷法,而原先農曆的大年,也被廢除,期間的假期,相應的調整到公曆元月一日。老百姓以後只准過公曆的新年,而傳統的除夕和春節,直接併入了公曆的新年。
這個已經有千百年歷史的節日,就這樣極其荒唐的被廢止了,但已經習慣了過農曆大年的老百姓,對西方文化的排斥,可謂頗為直接,民間依舊過著傳統的大年,對這一紙法令更是不屑一顧。
這讓制定者頗為惱火,於是乎,再次頒佈了一道命令:過年期間,凡有貼春聯和放炮仗的,執行老舊習俗的,皆可入獄。
一時間,擺攤兒寫春聯的老秀才,被抓的抓,攆的攆,放鞭炮貼春聯的,也紛紛被捕,這讓過慣農曆大年的老百姓怨聲載道,民間的輿論,也是一邊倒的批評起這個餿主意。
在第二年的時候,到了所謂的除夕時,老百姓幾乎沒人出來慶祝,整個放假期間,與平常的日子別無兩樣。而到了傳統除夕之夜的時候,家家戶戶開始忙碌起來,傳統的新年的到來,從人們喜慶的臉上,都可以感受到這樣的氣氛,隨著除夕午夜時分,第一聲鞭炮清脆的響起,越來越多的煙火飛上了天空。這個荒唐的一紙決定,徹底在震耳欲聾的聲音中消失。
推行不下去的法令廢除了,春節放假的日期,又改回原來的日子,而在這片土地生活的老百姓們,又能繼續幾千年的傳統,歡歡樂樂的過年了。
-
15 # 小小看歷史
春節不單單只是一個節日,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這裡面所蘊藏的知識更不是一兩句話就可以解釋清楚的。既然春節如此重要,為何在民國時期要廢除這樣重要的節日呢?民國是清朝滅亡到新中國成立這短短的幾十年,可以說是翻天覆地的變化,要翻天自然就要經歷很多的十字路口,直到走出最完美的一條路,而廢除春節就是當時一部分人主持的。
民國時期是我們大轉型的時期,好的東西自然就會被留下,不好的自然就被淘汰,從後來春節被留下的結果來看,很顯然春節這個節日的意義非凡,是萬萬不能去掉的。民國時期不單是局勢動亂,就連思想也是很動亂的,所以就有很多人受到西方思想的影響,但是仍然有很多保守人士,這些保守人士自然認為廢除春節是大逆不道,畢竟春節是老祖宗留下的,怎麼可以說廢除就廢除。
也不能因為學了幾句洋文就不過春節了,這更加是不行的,應該毫無保留的傳承下去。當然保守人士有理由,那些廢除春節的人自然也有自己的理由,他們堅持認為西方的文化值得學習,應該改變自己的原有的文化,把西方的文化融合到自己的中,當然文化的融合是正確的,畢竟去其糟粕,把好的留下來,但是那些被西方文化影響過度的人就認為所有的傳統文化都是糟粕,都應該放棄,而春節自然也就要廢除。
把西方所有的文化全部的融入到自己這裡,這樣才能可以和西方一樣的慢慢強大起來,從現在來看這樣的思想簡直可笑,為了進步為了強大難道就必要把自己的東西都全部丟棄嗎?但是在那種思想衝突極大的年代,有這樣的思想的人也算是壯士了。在辛亥革命之後,開始使用公曆,也可以叫做是陽曆,這樣的做的目的就是引入新的文化,為了和世界接軌,但是同時也會使用農曆。
隨著日曆改了,在1912年,新年的時間也改成了一月一日,但是很多老百姓仍然以農曆為準,對於新定下的規矩不以為然,為了阻止老百姓在正月初一過年,甚至還出動了武力,但是效果並不好,農民依舊很牴觸改變新年的時間,後來袁世凱又恢復了正月初一為新年的制度,但是在蔣介石主持政權之後又想要廢除春節,但是老百姓仍然全力抵制政府,直到1934年政府才徹底的放棄干預春節這一傳統節日。
-
16 # 小鎮月明
民國時期是中國近代史一段非常特殊的時期,也是東西方進行激烈碰撞的一個時期。
自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工業革命過後的歐洲列強,以堅船利炮撬開了清政府的大門,以武力為後盾,不斷的從清政府手中掠奪資源。
西方列強的氣焰之盛,與清政府孱弱形成了顯明的對比。一時間,讓很多知識分子的內心遭受到了極大的衝擊。再加上和清政府一樣閉關鎖國的日本,在西化之後竟然打敗了清朝,這更加讓很多知識分子認為:西方的制度遠勝於清朝的制度,應該學習西方的制度。
甚至還有一些知識分子極端的認為:中國數千年來的傳統文化是中國落後的根源,必須要全盤向西方學習,廢除一切舊有的東西。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像漢字這種中國的國粹,在民國初年都差點被廢除,取而代之以西方的拼音文字。而春節,這個最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節日,也差點遭遇到了廢除的命運!而擁有這個想法的人,正是孫中山和他的繼承者蔣介石。
辛亥革命之後,孫中山在南京成立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新政權新氣象,必須要和國際接軌,以前舊的天干地支紀年法就不適合了,因此孫中山開始採用新曆,也就是西方通用的公元紀念法。不過,習慣了使用舊曆的老百姓對新曆並不十分感冒,依舊使用舊曆。
孫中山在臨時大總統的寶座上屁股還沒有坐熱,袁世凱就火急火燎的上來了。相比於孫中山,袁世凱是一個更加務實的人,新政權要與國際接軌,沒問題,那就把新曆作為官方紀年法;老百姓更加習慣舊曆,也沒問題,那老百姓就繼續使用舊曆,官方不強制。對於袁世凱這種折中的對方,很多人表示不滿,其中就包括孫中山。
偏居南方孫中山仍舊沒有放棄要推廣新曆的想法。當時孫中山在他所能控制的地方,大力推行新曆,但是效果一直並明顯。孫中山認識到,新曆之所以難以推廣,就是因為春節這些傳統節日在中國人心中影響太大,如果能夠廢除春節這些傳統節日,推廣新曆的阻力就會小很多。
但是,孫中山還沒有來得及廢除春節,自己就先病逝了,所以這個主張被擱置起來。然而,北伐戰爭以後,國民政府取代北洋政府成為民國的新主人,蔣介石為了表明自己是孫中山的接班人,決定把當年孫中山想做而沒有來得及做的事情做完,那就是廢除了春節。
不過,蔣介石倒也沒直接去廢除春節,而是採取另外一種手段,把舊曆的春節放到新曆中去。在傳統的舊曆中,新年的第一天是正月初一。蔣介石說現在不是了,新年的第一天是1月1日,以後的正月初一就是非常普通的一天。
而且,為了阻止人們在正月初一進行慶祝,拜年等活動,南京國民政府甚至還出動了警察。不過,結果也可想而知,蔣介石失敗了。
-
17 # 歷史伶俜者
廢除春節?那我們現在過的是什麼?夏節?
好吧,開個玩笑 民國年間,有對聯曰:男女平權,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陰陽合曆,你過你的年我過我的年。這個就是描述當時陰陽曆共行時,老百姓過完陽曆年再過陰曆年的現象。
究其原因,跟當時的革命思想有關。
1.跟舊傳統割裂當時清朝剛剛覆滅,民國政府實行新曆法,原意是最大限度的擺脫前朝的影響,移風易俗,繼承勇於改革創新的革命精神,建立一種新的、充滿朝氣的社會風氣。
2.跟國際接軌當時的歐美國家掌握著整個世界的話語權,這些國家都不過春節。革命者在向這些國家學習的時候,認為農曆春節是舊社會留給中國的糟粕,中國想要與國際接軌,就必須實行新曆。
舉個例子吧,當時的社會比較混亂,新舊文化思想文化碰撞激烈,大致分成了兩派:溫和派和改革派,而當時的主導者也為這所謂的“改革派”,在當時的思想衝擊下,改革派思想逐漸“激烈”起來,出現了許多現在看起來“荒誕”的提議,這其中就包括去除農曆新年(公曆和農曆的衝突),魯迅先生也曾說過“漢字不滅,中華必亡”的言論,這種言論正確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但在當時也是“一種出路”,總得來說是當時的大時代造成的。
最後簡單的說一下就是思想的衝擊和大時代背景下的影響以及時代的侷限,民國是一個“嶄新”的時代,一切都可以說是從“0”開始,改革和創造也是必不可少的。
-
18 # 仁勇校尉
2019年的春節現在剛剛過完不久。在現在絕大部分中國人心目中,過年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大概是無法想象會有人想著做廢除春節不讓中國人過年這麼喪心病狂的事情。但在民國時代,春節一度被徹底廢除,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時代,過春節是被嚴厲打擊的違法行為。
1840年以來遭遇列強入侵的百年恥辱,讓清末民國的知識分子徹底沒有了天朝上國的驕傲自大,但很大一部分人走向了相反的方向。他們開始質疑任何中國的東西都是中國落後的原因之一,恨不得否定中華文明的一切東西,民國時代廢除春節就是這類思潮的產物之一。廢除春節以外,民國時代還有一股強大的思潮主張徹底廢除漢字,採用拉丁字母文字,類似的激進主張比比皆是,直到今天還有一定的殘餘影響。
袁世凱妥協之下,將傳統的元旦改為春節。現在意義的春節這個稱呼其實歷史非常短,僅僅只有100年多點。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與西方接軌,正式採用了公曆。
傳統的農曆新年在民國之前被稱為元旦,表示一年的開始。民國官方採用公曆,元旦的名號自然被公曆新年佔據。
雖然官方採用了公曆,但民間基本上還是隻認可農曆新年。一部分激進人物主張嚴禁民間過春節,包括孫中山等革命黨人。
袁世凱在這個問題則相對不那麼激進。1914年,當時的大總統袁世凱聽取建議,將農曆新年定為春節,一定程度上認可了農曆新年的地位。我們現在所說的過春節,就是從袁世凱時代開始的。
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廢除春節北洋軍閥時代,對春節延續了袁世凱的政策,官方不鼓勵但默認了農曆新年的地位,老百姓還可以過年。
1927年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上臺後,雖然總體上是個很反動落後的政權,但在春節這事上卻要刻意表現自己的革命性。
南京國民政府釋出政令,嚴禁民間過春節,徹底取消農曆。農曆新年期間,政府和學校不準放假不準慶祝,商店不準停業,民間不許舉行各類慶祝春節的活動。
農曆新年期間,南京國民政府會派警察取締各類過年慶祝活動,處罰春節關門的商家,甚至有小販因為販賣黃曆被警察抓進監獄。
當然,南京國民政府的控制力是有限的,禁止過農曆新年的政令也就在蔣介石政權實際控制的幾個省的大中城市和大型集鎮實際執行過。農村地區不會去理會這種荒唐政令。
新中國建立後,繼續採用公曆,同時也認可了農曆新年的地位,中國人才能安心慶祝春節。
-
19 # 貓眼觀史
春節一直都是中華民族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宣佈廢除舊曆,改用公曆,用民國紀年,定1月1日為新年,而不是傳統的元旦,然而此時的北方大多還是用舊曆過春節,只有少數南方城市改用。
1929年1月1日,民國政府北伐勝利後,以革命的名義,再次頒佈政令,廢除舊曆,禁止過舊曆春節,那麼民國為何要廢除春節?當時民國政府作為新政府,比起之前的封建王朝,他們的意識非常高,認為傳統的都應該拋棄,因為清朝就是這樣覆滅的,他們除舊佈新,尤其是一些在國外留學的新派人士,他們學習了西方文化以及生活方式,回國之後一直推行西方文化。
還有民國政府認為傳統舊曆年時常會出現賭錢打牌的一切不良陋習,必須要嚴禁,維護地方治安,公曆春節推行之後就會拋棄這些陋習。
所以就出現了推行公曆,廢除舊曆和春節的做法,當時民國政府是這樣做的,他們規定每年的公曆1月1日為新年,12月31日就是除夕,舉辦年夜飯,1月1日就舉辦春節宴會,1月15日就定為元宵節。
為了這項政令能夠得到全面實施,他們除了大力宣傳之外,還電令各省官員派人到各個村去檢查和督導,將一些仍然使用舊曆書以及老黃曆的百姓家全部查封,倘若學校在舊曆年節放假也要進行相應的處罰。
就連春節當天賣春聯、門神的一些小商販也被警察驅趕,有的省份甚至採取暴力手段,強行禁止舊曆春節當天進行的一切遊樂活動,就連掛起來的燈籠也被沒收,這一波操作可謂是雷厲風行,強行霸道。
1930年是民國政府推行這種做法最為嚴厲的一年,許多商店、紅牌樓、八角亭、南陽街等繁華的街市,全都被查封,唯獨一些村民依舊在家中“逍遙自在”的過著舊曆年。
春節畢竟是千百年來積澱下來的,百姓心中的思想早已更深地骨,各地又有著不同的風俗習慣,民國政府越是禁止,百姓群眾就越是我行我素,唯有一些政府機構奉命行事,但是私底下照樣和家人玩得不亦樂乎,他們依然過著舊曆春節,反觀政府規定的公曆新年卻是冷冷清清。
民國政府在強行推行幾年之後,其他的一些做法被百姓群眾接受,比如以公元紀年,然而唯獨廢除舊曆和禁止過舊曆年沒有得到認可,民國政府最後不得不放棄,恢復舊曆年的民間傳統,保留各地的春節習俗。
1949年9月27日,正式改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因此舊曆春節再次被作為節日確立下來。
-
20 # 歷來現實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這首《元日》,除了反映了宋代時人們是怎樣過年的,還證明那時候春節並不叫春節,而是叫做元日。
除了元日,還被叫做元旦,從漢武帝時期把夏曆的正月初一定為“歲首”之後,不管它叫做什麼,老百姓都按照這一天來過年。
辛亥革命後,遠在重洋的孫中山先生迅速趕回國內,接下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的重任,宣佈從1912年1月1日起,中國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正式進入了中華民國時代,1月1日就是“大中華民國元年元旦”。
不僅僅是經年累月在海外忙著推翻帝制的孫中山先生認同國際通用的公曆,就連各省派來的代表也一致認為,初生的民國要堅決與舊帝國決裂,放棄傳統紀年方式(夏曆、農曆),該用國際通用的公曆紀年。
我們這個嶄新的國家,已不再是封建帝王“家天下”的國家,而是一個屬於全體民眾的國家,在很多方面需要摒棄原有的陳舊秩序、腐朽思想,我們要建起的是一個充滿希望的三民主義的政治制度,這段路程一定是荊棘叢生,但只要有著決心與毅力,就應該披荊斬棘負重前行。別的東西不好改,可以慢慢地改正,但改元還是比較容易操作的事,必須與舊傳統劃清界限,與國際相接軌,移風易俗,給國家帶來一股新鮮氣象。
從這一天起,元旦的光環被公曆的1月1日給搶到了頭上,再也沒還給人家舊曆大年初一。元旦的名頭沒有了,但在平民百姓的心目中,過年還是過的原來的舊曆年,你新的元旦放假,固然很好,但我過年的時候,也是該貼春聯就貼春聯,該放爆竹就放爆竹,憑空多出一個熱鬧日子。
新的民國臨時政府連自己的位置都普遍難保,自然也顧不上民間的反應,風俗難易,這也可以理解,慢慢來吧。
袁世凱當政後,他的心態遠遠沒有革命黨人激進,對中華傳統文化也有著深厚的感情,從他熱衷尊儒、復辟也不難得出這個結論。1913年初,時任內務總長的朱啟鈐呈送上來一份報告,報告裡“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每個季節都設定一個公休日,所謂“春節”一詞,即來源於此,至今不過一百多年的歷史。值得注意的是,並不是說古代沒有“春節”這個詞,但這個詞是指的立春那一天,跟過年那一天毫無關係。
打那時候起,原來民間的“元日”、“元旦”改叫做“春節”。在袁氏當政時期,春節時期政府機關都可以放假三天。後來的黎元洪當政時,一度為了革命黨人的面子,表面上強力推行了一陣子新曆,命令春節不放假,繼續上班,他的政策只是苦了有公休日的公務人員,民間百姓沒有人搭理這茬。
官府和民間各過各的年,並行不悖,和諧存在了很長一段時間。
有趣的是,自從過年被命名為“春節”,似乎這過年時的人氣就更加旺盛了,民間興起了春節廟會,比之前的“元旦”還要熱鬧的多。與北洋政府的“不陰不陽”、“一年各表”、“官民同樂”相比,南方的革命政府卻始終如鯁在喉,在北伐成功之前的南方就大力查禁“春節”,推行元旦,甚至專門成立了單項運動辦公室機構——“廢除舊曆運動委員會”,專門監督機關單位學校廠礦甚至民間,不準放假、不準慶祝、禁放爆竹、禁貼春聯,意欲打好這場移風易俗攻堅戰,爭奪“過年”的解釋權。
北伐成功後,國民政府下決心不再在不新不舊之中“蒙羞”,讓國際友人看笑話,從1928年開始查禁春節,但與民間百姓的拉鋸戰苦苦堅持二十年,始終沒有見到大的成效。套用胡適的一句話:“今日的政府無恩惠到民間,而偏要用全力剝奪民間的新年娛樂,令不能行而禁不能止,則政府的法令更受人輕視了。”便可體味國民政府“只過元旦、不讓過年”政策難以推行的尷尬。
事實上,就連名義上歸屬國民政府的延安,在1943年元旦過後的春節,也堅決放了七天假,讓大家享受新年乘以二的開心。
即便在經濟凋敝的戰爭年代,即使是平日裡精打細算的貧民家庭,也都難以抵抗過年的傳統誘惑,辛辛苦苦勞作一年,不就是圖個一家人整整齊齊,吃點好的喝點好的,盼個明年的好彩頭嘛。你取消了春節,臘八喝粥不?小年兒辭灶不?初二送財神不?十五鬧花燈不?二月二龍抬頭不?一系列的傳統慶典,完全串聯不起來啦不是!
行政命令什麼都可以阻斷,唯一不能、也不該阻斷人們對寒冬過去、煦春將至的嚮往。
回覆列表
國民政府就是要全盤西化,就是美國的跟屁蟲,無自主自立思想,不奮發圖強,不顧底層百姓的訴求,一味迎合西方口味,說白了,就是沒弄清楚中國的實際情況,把中國千年文化遺產當成垃圾,全部扔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