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秋之海棠

    對建文帝而言:千古忠臣,死得其所,滿門忠烈;

    對成祖永樂大帝而言:不就驢下坡,食古不化,死有餘辜;

    對族類門下而言:堅持己見,頑固不化,遺害無窮。

  • 2 # 鳴人不會說暗話

    方孝孺原是建文帝輔臣,朱棣攻破南京城後,方孝孺寧死不降,始終不為朱棣所用,被收監後收到多次朱棣的入仕請求,最終因多次拒絕並惹怒朱棣被誅十族。

    要知道,明朝和宋朝在對待文官方面是挺相似的,文官就算指著當朝皇帝罵,皇帝也不會把他砍頭,最嚴重的也就是免職罷官。再加上方孝孺是當時的文官之首,朝廷官員基本以他馬首是瞻,所以,朱棣礙於這兩點就沒有馬上殺他,反而是想勸降方孝孺為他所用。

    令朱棣沒有想到的是,方孝孺這塊老骨頭竟如此頑固,寧死也不願臣服於他,並且多次當面辱罵朱棣是謀朝篡位的不義之徒,朱棣一生最忌諱的就是別人說他篡位,氣急敗壞的朱棣怒吼道:你是不是想被誅九族!方孝孺回道:誅我十族又如何?

    最終方孝孺因激怒朱棣,加上同門一共十族被誅。看待方孝孺這個人,肯定有許多人會覺得他迂腐,為了堅守一個信念,令到無數條無辜人命被殺。但我覺得,這應該就是以前文人所有的人氣結吧,那時候的讀書人,自認讀的都是聖賢書,對於不忠不孝不義是非常唾棄的,他們覺得自己讀了聖賢書,就不該與這些人為伍。

    可能我們無法理解得了,就像日本人的一根筋,軍人打了敗仗,政府官員失職,他們很可能就切腹自盡了。對於我個人而言,我還是非常敬佩方孝孺可以有這種氣節的。

  • 3 # 萬曆不上朝

    方孝孺自幼聰明好學、機警敏捷,長大後拜大儒宋濂為師,為同輩人所推崇。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死,惠帝即位後,即遵照太祖遺訓,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後讓他出任翰林侍講及翰林學士。 燕王朱棣誓師"靖難",揮軍南下京師。惠帝亦派兵北伐,當時討伐燕王的詔書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 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王進京後,文武百宮多見風轉舵,投降燕王。方孝孺拒不投降,結果被捕下獄。

    後因拒絕為發動"靖難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擬即位詔書,被朱棣殺害。方孝孺強忍悲痛,始終不屈。被處死於江蘇南京聚寶門外,時年四十六歲。《明史》中為施以凌遲。南明福王時追諡"文正"。

    方孝孺,字希直,又字希古,寧海人 。父親方克勤,是洪武年間的一名奉公守法的官吏,在《明史·循吏》中自有傳記 。方孝孺年幼時十分機警敏捷,兩眼炯炯有神,每天讀書超過一寸厚。鄉親們稱他為"小韓愈" 。成年後跟著宋濂學習,宋濂的門生中的知名文人都不及他。就連前輩的胡翰,蘇伯衡也自認不如。方孝孺反而輕視文辭寫作的學問,常以宣明仁義治天下之道、達到時世太平為己任 。他曾因病臥床,家中糧食斷絕。僕人將情況向他報告,他笑著說:"古人三十天僅進食九次,貧窮困擾何止我家啊!"父親方克勤因"空印"事獲罪而被處死,他扶持靈柩歸鄉安葬,哀情感動了行路的人們 。

    摺疊步入仕途

    洪武十五年(1382年),因吳沉、揭樞 的推薦,被朱元璋召見。朱元璋欣賞他舉止就莊嚴肅,對皇太子朱標說:"這是一個品行端莊的人才,你應當一直用他到老。"隨後按照禮節送他回家 。後來,被仇家連帶舉發,逮捕到京,朱元璋在案卷上看到他的名字,便釋放了他 。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又因為別人的推薦被召到宮廷。朱元璋說:"現在還不是任用方孝孺的時候。"授予其漢中教授之職,每天給眾儒學生員講學,毫不倦怠 。蜀獻王朱椿聽說方孝孺的賢名,聘請他當世子的教師。他每次見面,就向世子陳說道德。蜀獻王以特殊的禮遇表示對他的敬重,把他讀書的廬舍命名為"正學" 。

    到朱允炆即位,徵召他任翰林侍講。第二年又升調他做詩講學士,國家重大的政事皇帝都要向他詢問。朱允炆喜歡讀書,每當碰上疑難,就召見他讓他講解 。朱允炆臨朝,百官奏事,決定群臣的面議可否施行時,朱允炆有時命令方孝孺趨身屏風之前批答文書。當時修撰《太祖實錄》以及《類要》諸多典籍,方孝孺都擔任總裁。更定職官制度時,方孝孺的官職改為文學博士。燕王朱棣起兵南下,朝廷議定討伐,詔令、檄文皆出於方孝孺的手筆 。

    輔佐建文

    建文三年(1401年),燕軍攻掠大名府。朱棣聽到齊泰、黃子澄已經奔竄的訊息,上書請求朱允炆命盛庸、吳傑、平安諸將停止軍事行動 。方孝孺建議:"燕軍長期駐紮在大名府,天氣暑熱降雨,他們應該會不戰自疲。火速命令遼東諸將進入山海關,進攻永平府,真定府諸將過盧溝橋直搗北平,燕王他一定回軍救援。我方以大量軍隊追隨燕王之後,可以取得擒拿他的結局。現在他的奏事文書恰好送到,應暫且給以答覆,文書往返時間超出一月,就會使得他的將士心 意懈怠。我方商定合擊的態勢,進而消滅燕軍,就不會很費事了。 "朱允炆表示贊同,命令方孝孺起草詔書,派遣大理寺少卿薛巖乘車馬疾行,答覆燕王,完全赦免燕王的罪行,讓他罷兵迴歸自己的屬地。又寫下傳佈的諭旨數千字交給薛巖,拿到燕軍之中,秘密散發給眾將士。薛巖到燕軍中,他將諭旨藏匿起來,不敢出示給將士們,燕王也沒有尊奉詔令 。

    建文三年(1401年)五月,吳傑、平安、盛庸派遣軍隊擾亂燕軍糧餉運輸線。朱棣又派遣指揮武勝上書朱允炆,伸訴以前的請求。朱允炆想要應允,方孝孺說:"此時若停止軍隊作戰,以後就難以再次凋動集中了,願皇上不要被燕王所迷惑。"朱允炆便殺了武勝來,拒絕朱棣的請求 。不久,燕兵搶掠了沛縣,燒燬糧船。這時候,討伐河北的軍隊疲乏無功,而德州運送糧餉的道路又被斷絕,方孝孺以此深感憂慮。由於朱棣的世子朱高熾性情仁厚,他的弟弟朱高煦則狡獪譎詐,又得到朱棣的寵愛,曾想奪取世子的地位,方孝孺謀劃用計策離間他們,造成他們內部變亂 。於是將這一建議稟報朱允炆,派遣錦衣衛千戶張安攜帶著有皇帝璽印的書信,前往北平賜予燕世子。世子收到書信沒有啟封,連同張安一起送往燕王軍前,方孝孺的離間計謀無法實行 。

    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軍到達江北,朱允炆下詔徵集各地軍隊。方孝孺說:"事情太緊迫了。派人前去以割地向燕王作許諾,拖延幾天,東南一帶徵募的軍隊會漸漸彙集,北方軍隊不善於駕舟操揖,決戰於江上,勝負還是難見分曉的 。"朱允炆派遣燕王的堂姐慶成郡主前往燕王軍中,陳述割地議和的條件,燕王不聽。朱允炆命眾將調集水軍於江上,而陳瑄率戰艦投降了朱棣,燕軍便渡過了長江,時間是六月乙卯日 。朱允炆憂慮畏懼,有人勸他前往別的地方,圖謀復興。方孝孺堅決請求守衛南京城池以待援軍,即使事不成功,也應為社稷而死。乙丑日,金川門大開,燕軍入城,朱允炆自焚。這一天,方孝孺也被抓進了監獄 。

    被誅滅族

    當初,朱棣率軍從北平出發時,姚廣孝把方孝孺託付給朱棣,說;"南京城攻下之日,他一定不投降,希望不要殺他。殺了方孝孺,天下的讀書種子就滅絕了。"朱棣點頭應承。

    至此,朱棣想要方孝孺起草即位詔書。方孝孺被召到朝廷,悲切哀慟的聲息響遍大殿的臺上臺下 。朱棣走下臥榻慰問他說:"先生不要自取憂苦,我的打算只是想要仿效周公輔佐成王的方式。"方孝孺問:"周成王在哪裡?"朱棣答:"他自焚而死。"方孝孺又問:"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兒子?"朱棣說:"國家有賴於成年的君王。"方孝孺說:"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弟弟?"朱棣答道:"這是我們朱家的事。"回頭示意左右侍者授予方孝孺紙筆,說道:"詔示天下,非得由先生您來起草不可。"方孝孺把筆擲到地上,邊哭邊罵道:"死就死了罷,詔書我絕不能起草。"朱棣發怒,命令將方孝孺車裂於街市 。建文四年六月二十五日 (1402年7月25日),方孝孺慷慨赴死,作絕命之詞說道:"上天降下戰亂憂患啊,誰知道其中的緣由,奸邪的臣子如了願啊,求取國柄耍弄計謀。忠正的臣子憤怒悲怨啊,血淚淌流;以此血淚為君殉葬啊,或者另有什麼企求。嗚呼哀哉的悲鳴啊,大概不是我的怨尤。"時年四十六歲。他的門生、德慶侯廖永忠的孫子廖鏞與其弟廖銘收拾他的遺骨,掩埋在聚寶門外的山上 。

    方孝孺有位兄長方孝聞,他致力學問,舉止淳厚,先於方孝孺去世。弟弟方孝友與方孝孺一同赴刑場,也賦詩一首而死。妻子鄭氏及兩個兒子中憲、中愈事先自縊身亡,兩個女兒跳進秦淮河溺死 。

    方孝孺的著作從此也被列為禁書,永樂年間凡藏書者皆為死罪。但是,仍有人冒死藏之,如《侯城集》等,使方孝孺的文章得以傳世。

    摺疊身後之事

    朱高熾即位後,吩咐禮部:"建文朝眾臣,已遭處決示眾。他們的家屬淪為官籍奴僕者,都釋放為民,發還他們田地。其外親戍邊者,只留下一人於戍守之處,其餘釋放還鄉。"

    萬曆十三年(1558年)三月,釋放因方孝孺獲罪而被貶謫守邊者的後裔,浙江、江西、福建、四川、廣東共有一千三百多人 。然而方孝孺一家死絕,無後代,惟有方克勤之弟方克家有兒子名孝復。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方孝復曾上書皇帝,請求減損信國公湯和增收的寧海縣的賦稅,被貶謫戍守慶遠衛,因編入軍籍,在誅滅方孝孺"十族"時得以免死。方孝復的兒子方琬,後來也獲釋為民。 明世宗時,松江人俞斌自稱是方孝孺的後裔,一時士大夫們都相信了他的話,還為此纂成《歸宗錄》。不久方氏覺察到其中的虛假,告到官府,才了結此事。明神宗初年,有詔旨褒揚、編錄建文朝的忠臣,在南京建起表忠祠,被旌表者,徐輝祖為首,其次就是方孝孺 。

  • 4 # 小龍女5505

    方孝孺明初著名的忠臣、也是一位才華橫溢又愚忠而死的悲情名臣,他忠於建文帝朱允炆氣節堅貞,寧死不降於明成祖,最終被明成祖處死還被滅十族,他一人的愚忠不僅害死了自己,也害死了自己女兒和無辜受牽的大批族人,可悲又慘烈,既是一位愚忠之臣,又是一位不稱職的父親。

  • 5 # 兵史雜說

    讓我們看看歷代對他的評價吧。

    朱元璋:此莊士,當老其才。

    姚廣孝: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

    朱高熾:若方孝孺輩,皆忠臣,詔從寬典。

    李贄:孝孺自幼精敏絕倫,雙眸炯炯,日讀書積寸。為文雄邁深醇,鄉人呼為小韓子。

    錢士升:孝孺十族之誅,有以激之也。愈激愈殺,愈殺愈激,至於斷舌碎骨,湛宗燔墓而不顧。

    乾隆帝:當時永樂位本藩臣,乃犯順稱兵、陰謀奪國,諸人自當義不戴天。雖齊泰、黃子澄等輕率寡謀,方孝儒識見迂闊,未足輔助少主;然跡其尊主鋤強之心,實堪共諒。及大勢已去,猶且募旅圖存、抗詞抵斥;雖殞身湛族,百折不回,洵為無慚名教者。

    張廷玉:帝王成事,蓋由天授。成祖之得天下,非人力所能御也。齊、黃、方、練之儔,抱謀國之忠,而乏制勝之策。然其忠憤激發,視刀鋸鼎鑊甘之若飴,百世而下,凜凜猶有生氣。是豈洩然不恤國事而以一死自謝者所可同日道哉!由是觀之,固未可以成敗之常見論也。

    蔡東藩:方孝孺一迂儒耳,觀其為建文立謀,無一可用,亦無一成功。至拒絕草詔,猶不失為忠臣,然一死已足謝故主,何必激動燕王之怒,以致夷及十族,試問此十族之中,有何仇怨,而必令其同歸於盡乎?

    胡適:方孝孺是明初一個了不起的人。外人常說中國很少殉道的人,或說為了信仰殺身殉道的人很少,但仔細想想,這是不確的。我們的聖人孔夫子在2500年前,就提倡‘有殺身以成仁,毋求生以害仁’,這是我們的傳統。在中國歷史上有獨立的思想、獨立的人格而殉道的不少。方孝孺就是為主張、為信仰,為他的思想而殺身成仁的一個人。方孝孺在燕王進入南京後,因拒絕起草即位詔被殺了十族。當時姚廣孝曾勸明成祖給讀書人留個種子,明成祖不聽,終於把他滅九族,滅十族。甚至留有方孝孺片紙隻字也是有罪的,這是明成祖要毀滅方孝孺的政治思想。所以以後明朝200年,再沒有政治思想家。我國政治思想在14世紀以前,決不遜於歐洲,但近500年來何以不振,這是由於方孝孺被殺的慘劇所造成的。

  • 6 # 愛古典的好娃娃

    明代方孝孺(1357—1402),浙江寧海人,建文帝的大臣、著名古文家、文學家、散文家、思想家。字希直,一字希古,號遜志,世稱“正學先生”。

    方孝孺拒絕為篡位的燕王朱棣草擬即位詔書,剛直不屈,孤忠赴難,被誅十族。

    寧死不屈,過分愚忠方孝孺寧死不屈,確實讓人敬佩,其人氣節雙全。但是他後面又多說那一句痛快話,導致株連十族,多斷送一百多條人命,實在不可取。

    實際上當時朱棣大位已定,形勢已經明朗了,沒有必要再殺身成仁。他應該知道,激怒暴君,殺戮起來是視百姓如草芥的,他這樣做,也為中國歷史上君王惡意殺人開了一個壞例。

    按照儒家的傳統觀念,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稍有損傷”。方孝孺作為稀世大儒,應該非常愛惜身體愛惜生命才對,就算不愛惜自己的身體,也應該為保全他人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

    他應該知道,所謂君子戒慎恐懼,小人無所忌憚,當時朱棣謀反奪位,大勢已定,勢必要樹信立威,激怒暴君根本於事無補,反而有害。孔子時代的儒家,絕對不會為工作拼命,更絕對不會跟暴君死磕。

    像方孝孺這樣,跟明太祖朱棣死磕,被滅掉十族,已經完全不是孔子所提倡的價值觀了。

    可悲可嘆

    當時,明成祖朱棣奪位成功,聽說方孝孺是當時國中第一大儒,便下令要他寫即位詔書。他回答說死也不寫,朱棣說:你不怕死,不怕連累誅你九族嗎?方孝孺脖子一昂:誅十族又如何?

    朱棣於是大怒:好,成全你!按當時的倫理邏輯,家族一共就九族,沒有十族這一說。朱棣創新地發展了一族,就把他的學生也全殺了,算第十族。

    方孝孺被後世評為中國歷史節烈第一,孔子若知道有這樣的“大儒”,肯定會認為迂腐不堪。大丈夫當審時度勢、能屈能伸,沒必要為了一點點虛名葬送自己的生命,更何況又連累了別人。

    史書上說,方孝孺一案,八百多人被殺,一千三百多人流放。這麼多人一次殺不完,又接連殺了好多天,行刑者把當天要處決的人帶到大牢裡去,讓方孝孺看見他害死了這些人。劊子手當著方孝孺的面處決他的弟弟。

    方孝孺始終不肯屈服,他受的是磔刑,割裂肢體而死,類似“五馬分屍”,死時四十六歲。

    實際上,為了一種毫無意義的堅持,為了一種愚忠,方孝孺丟掉了十族性命,顯然成本太大,令人唏噓。

    方孝孺是明初的名臣,他曾寫了十篇《深慮論》,以此來總結各朝各代的興衰教訓。方孝孺認為歷代的君王片面吸取前代滅亡的教訓時,往往忽略了另外一些被掩蓋的問題,冰得出“禍常發於忽微之中,而亂常起於不足疑之事”的結論。

    但他又強調治理天下不能依賴人的智術,而把一切歸之於縹緲的“天道”。

    清張廷玉《明史·方孝孺》記載: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解縉和方孝孺相約以死徇建文皇帝,但解縉最終食言了。

  • 7 # 風吹雲漫飛

    明史 記載:建文帝憂懼,大臣勸帝暫離南京,以圖興復。孝孺力請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濟,當死社稷。乙丑,金川門啟,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執下獄。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如果朱允炆在南京城破之前逃走,還是有機會反攻朱棣的,畢竟朱棣才只控制了大明王朝幾個城市,而朱允炆是名正言順的明朝皇帝,朱棣是反賊,是不得人心的。

    如果朱允炆率百官逃出南京,到了南方,下令天下兵馬勤王,誰敢不聽?

    當初唐朝安史之亂時,唐玄宗李隆基在都城長安陷落之前,倉皇出逃,一直逃到成都,然後禪位於太子,最終,名將郭子儀和李光弼率領的官軍擊敗了叛軍,保住了大唐江山。

    建文帝朱允炆聽信方孝孺的迂腐之見,在南京城坐以待斃,是最不明智的。(後來朱棣的後代崇禎帝和他犯了一樣的錯誤)與其坐等援兵,還不如逃走,奮力一搏,說不定還有一線希望。

    公元1402年6月朱棣攻破南京城,要擬即位詔書,遂命人將其從獄中召來,方孝孺當眾嚎啕,聲徹殿庭,明成祖也頗為感動,走下殿來跟他說:“先生不要這樣,其實我只是效法周公輔弼成王來了。”方反問:“成王安在?”明成祖答:“已自焚。”方問:“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道:“國賴長君。”方說:“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道:“此朕家事!”方提筆寫下四字“燕賊篡位”。成祖大怒火說:“即死,獨不顧九族乎?”方孝孺怒聲道:“便十族奈我何?”方孝孺到底端的一顆什麼心啊,對死去的皇帝忠心對活著親人冷漠。

    朱棣一怒之下,下令處死方孝孺親友門生共計873人,由於此事牽連甚廣加之後世對方孝孺的同情,故而有了明成祖“滅十族”的傳說。

    後世對方孝孺的評價

    李贄:孝孺自幼精敏絕倫,雙眸炯炯,日讀書積寸。為文雄邁深醇,鄉人呼為小韓子。

    錢士升:孝孺十族之誅,有以激之也。愈激愈殺,愈殺愈激,至於斷舌碎骨,湛宗燔墓而不顧。

    乾隆帝:當時永樂位本藩臣,乃犯順稱兵、陰謀奪國,諸人自當義不戴天。雖齊泰、黃子澄等輕率寡謀,方孝儒識見迂闊,未足輔助少主;然跡其尊主鋤強之心,實堪共諒。及大勢已去,猶且募旅圖存、抗詞抵斥;雖殞身湛族,百折不回,洵為無慚名教者。 [5

    張廷玉:帝王成事,蓋由天授。成祖之得天下,非人力所能御也。齊、黃、方、練之儔,抱謀國之忠,而乏制勝之策。然其忠憤激發,視刀鋸鼎鑊甘之若飴,百世而下,凜凜猶有生氣。是豈洩然不恤國事而以一死自謝者所可同日道哉!由是觀之,固未可以成敗之常見論也。

    蔡東藩:方孝孺一迂儒耳,觀其為建文立謀,無一可用,亦無一成功。至拒絕草詔,猶不失為忠臣,然一死已足謝故主,何必激動燕王之怒,以致夷及十族,試問此十族之中,有何仇怨,而必令其同歸於盡乎?

    胡適:方孝孺是明初一個了不起的人。外人常說中國很少殉道的人,或說為了信仰殺身殉道的人很少,但仔細想想,這是不確的。我們的聖人孔夫子在2500年前,就提倡‘有殺身以成仁,毋求生以害仁’,這是我們的傳統。在中國歷史上有獨立的思想、獨立的人格而殉道的不少。方孝孺就是為主張、為信仰,為他的思想而殺身成仁的一個人。方孝孺在燕王進入南京後,因拒絕起草即位詔被殺了十族。當時姚廣孝曾勸明成祖給讀書人留個種子,明成祖不聽,終於把他滅九族,滅十族。甚至留有方孝孺片紙隻字也是有罪的,這是明成祖要毀滅方孝孺的政治思想。所以以後明朝200年,再沒有政治思想家。我國政治思想在14世紀以前,決不遜於歐洲,但近500年來何以不振,這是由於方孝孺被殺的慘劇所造成的。

    擴充套件資料

    方孝孺

    年僅9歲的兒子方德宗先逃匿到寧海縣,再透過航海到了上海奉賢奉城投奔方孝儒門生俞允。俞允收納後將養女嫁其為妻,並易為俞姓,方德宗改名為俞德宗,後又將俞姓改為余姓,現在上海浦東航頭就有很多方孝孺的後代。去年方孝孺紀念館也在航頭建立了。

  • 8 # 史觀菌

    方孝孺因拒絕為朱棣草擬即位詔書而被滅十族,被誅殺的親人共達873人。我國曆史上文人雖弱,但是風骨最硬,方孝孺始終不屈服朱棣的淫威,被後被處以極刑,終年46歲。

    一、方孝孺為什麼是歷史上唯一一個被滅十族的人人呢?

    因為滅十族是朱棣為殺方孝孺的首創。我國古代封建專制統治長達2000多年,封建統治者為了鞏固統治,同時也為了懲罰犯罪之人,採用許多極其殘忍的刑法,滅族就是其中之一。

    然而滅族這個刑罰在明朝之前只有滅九族或滅三族,沒有出現過滅十族,而所謂的滅十族,是在九族的基礎上增加“門生”一族。十族即:高祖、曾祖、祖父、父親、自己、門生、兒子、孫子、曾孫、玄孫。

    幼學瓊林·卷二·祖孫父子類:"何謂九族?高、曾、祖、考、己身、子、孫、曾、玄。方孝孺為什麼會被滅“門生”生這一族呢?

    方孝孺是明朝建文帝的大臣,也是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宋濂的學生,是明朝之初第一大儒。方孝儒門生故里遍佈天下,因此朱棣如果收服了方孝孺,那麼等同天下文人孝忠朱棣,因此殺掉方孝孺的學生,也等同於給天下讀書人一個警告,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李贄評價到,孝孺自幼精敏絕倫,雙眸炯炯,日讀書積寸。為文雄邁深醇,鄉人呼為小韓子。

    小時候被稱為"小韓愈"。方孝儒小時候聰明好學,村裡人看他讀書認真,眼睛裡好像盡是學問,而韓愈小時候家境貧寒,但是他讀書刻苦,七歲讀書、十三歲寫文章,因此被大家稱之為"小韓愈"。

    姚廣孝經朱棣的“靖難之役”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他曾經叮囑朱棣一定不能方孝孺,他說;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可見,他在天下讀書人心目中的地位。

    二、方孝孺缺乏的是制勝之策,徒有一刻忠君愛國的熱心。

    雖然他在天下讀書林心裡的地位很高,但是他卻不能保建文帝的皇帝寶座,“觀其為建文立謀,無一可用,亦無一成功 ”這對於建文帝來說是一個遺憾。

    (一)圍點打援戰術。

    公元1399年,朱棣因建文帝削藩而起兵造反。公元1401年,朱棣軍隊開始進攻大名府,然而朱允炆這邊力主建文帝削藩的齊泰、黃子澄早就逃之夭夭。朱棣一看齊泰、黃子澄逃了就寫信給朱允炆,目的是讓他停止軍事抵抗。

    此時,方孝孺給出了建議。他認為燕軍是北方兵士,在大名府一定會因為酷暑悶熱而不能長久,給燕王朱棣回信就說赦免他的罪行,然後在這書信送回的期間,我們調集軍隊包圍北平,攻打朱棣的老巢,朱棣定會回援,我們可在半路截殺。這一計策聽起來是很不錯,但是朱棣看到信後沒有上當,方孝孺的計策宣告失敗。

    (二)方孝孺的離間計。

    1401年5月,朱棣的燕軍搶掠沛縣,燒燬了朱允炆軍隊的糧船,而這時候,處於河北的軍隊也疲勞不堪,運送糧餉的道路又被朱棣切斷,為此方孝孺極力尋找解決的辦法。

    朱棣有四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朱高爔。朱高爔年幼早逝,因此只有三個兒子在世。這三個兒子中朱高熾老實仁厚,朱高煦則陰險、狡猾,朱高爔和他是一夥,因朱高煦酷似朱棣,又得到朱棣的寵愛,這樣他便有奪世子地位的想法,這一點正好被方孝孺抓住。

    方孝孺的計策是離間朱棣的兒子們,造成他們內耗,從而不攻自破。方孝孺在得到朱允炆同意後,派遣錦衣衛千戶張安帶著有朱棣加蓋的皇帝玉璽印的書信前往北平,想把朱高煦奪取的想法告訴朱高熾。

    這位平時看起來老實敦厚的世子,在接到這封來自敵人的書信後,並沒有自己開啟瀏覽,他選擇把這件事告訴朱棣,於是把書信和送信的張安一同押往了朱棣前,方孝孺的離間計謀失敗。

    三、對方孝孺的評價

    方孝孺雖然被譽為"讀書種子"的大儒,但“齊、黃、方、練之儔,抱謀國之忠,而乏制勝之策”方孝孺缺乏的是制勝之策,徒有一顆忠君愛國的赤誠之心。

    聖人孔子提倡"有殺身以成仁,毋求生以害仁",面對朱棣的叛亂,方孝孺雖然沒有制勝之策而保住建文帝的皇帝之位,但是他對建文帝而殺身成仁,也是一個忠臣。

    方孝孺被誅殺十族,就連他的書籍也被朱棣禁止傳閱、收藏,朱棣是要斷絕他的思想。因此胡適先生就說過:“我國政治思想在14世紀以前,決不遜於歐洲,但近500年來何以不振,這是由於方孝孺被殺的慘劇所造成的。”可見方孝孺這人的歷史影響。

  • 9 # MichaeScofie

    忠憤激發,視刀鋸鼎鑊甘之若飴,百世而下,凜凜猶有生氣也!

    這大概是後人對明朝大忠臣方孝孺的最貼切的評價了,也無疑是對方孝孺節操、風骨的最高概括。說此言者是清朝傑出政治家、著名歷史學者張廷玉。其實張廷玉對於方孝孺的評價不全是褒揚,他也承認方孝孺的才能有限:“抱謀國之忠,而乏制勝之策”。今天咱們暫不討論方孝孺是否真的有治國安邦之才,僅就他的風骨或節操來探討一下,大義凜然死於朱棣屠刀之下的他,究竟算不算一條好漢?若換成後來的胡適或者魯迅先生,他們會怎麼做?

    也許你認為這樣的假設比較扯淡,胡適和魯迅跟方孝孺根本不在一個時代,沒有什麼可比性。錯,其實對於方孝孺的捨生取義,胡適和魯迅先生都是有他們的看法的,做為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他們其實都有共通之處,當然也有很大區別。咱們先看方孝孺。

    (一)方孝孺是不是必須得死?

    答案是肯定的。首先,方孝孺是一位很正統的儒士,他四代從儒,自小接受的就是最正統的儒學教育。而儒學最為標榜的就是風骨,是節操,是德。你可以無才,但不可以無德。所謂“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其中“德”的分量最重。而殺身成仁(語出《論語》)和捨生取義(語出《孟子》)均是儒家思想最高境界的體現。方孝孺做為儒士的傑出代表,命中註定,他是不懼任何人的屠刀的。

    第二,方孝孺的死其實也是有歷史淵源的。其父方克勤,就是明初洪武年間的一位清官,曾任山東濟寧知府。後來在著名的“空印案”中,方克勤被朱元璋冤殺(此案被株連遭殺害的官員達數百人)。就是說方孝孺的父親已經為他做出了表率,子承父志,方孝孺只有做得更好。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一字希古,號遜志,亦稱“正學先生”,浙江台州府寧海(今浙江寧海)人。僅從他的名、字、號中的:“孝”“直”“古”“志”“正”中,就可以窺見他的風骨。

    方孝孺自幼聰明好學,曾拜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的大儒宋濂為師。據明代著名哲學家李贄記載,“方孝孺自幼精敏絕倫,雙眸炯炯,日讀書積寸。為文雄邁深醇,鄉人呼為小韓子”。就是說他每天讀的書的厚度超過一寸,被稱為“小韓愈”。明朝的印刷術已經比較成熟,那時的書字跡已經比較小了,紙張也比較薄了,每天讀書一寸厚絕對不是一般讀書人能達到的水平。

    而且方孝孺對於寫文章,並不太重視文法修辭,而注重對於道義的宣揚,“孝孺顧末視文藝,恆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明史·方孝孺傳》)。方孝孺不追求物質生

  • 10 # 蒹葭不再蒼

    方孝孺是儒家文化的產物,明末清初明朝很多武將沒抵抗就降了清軍,可許多文官寧願一死也不肯向清軍低頭。這就是儒家文化對文人的薰陶。

  • 11 # 大江侃歷史

    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號遜志,寧海人,是明朝初期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諡號文正。

    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後,朱允炆自焚。

    朱棣想要方孝孺起草即位詔書,示意左右侍者授予方孝孺紙筆,說道:“詔示天下,非得由先生您來起草不可。”方孝孺把筆擲到地上,邊哭邊罵道:“死就死了罷,詔書我絕不能起草。”朱棣發怒,命令將方孝孺車裂於街市,並滅其十族。

    有人說方孝孺是一個了不起的人,方孝孺為了儒家的信仰,為儒家的思想而殺身成仁的一個人。

    也有人說方孝孺書生氣十足,不知變通,拒絕給燕王朱棣寫即位詔書而導致家破人亡,被滅了十族。你寫不寫即位詔書,燕王朱棣都是要當皇帝的,何必搭上那麼多人的性命呢?太愚笨了。

    所以,每個人的看法、觀點都不一樣。

  • 12 # 生生相關

      其實關於方孝孺之死,相信很多人多少都一點,畢竟給了他死刑的是明朝比較有爭議的皇帝朱棣,而且方孝孺還是傳說中的,歷史上唯一一個被誅十族的人,聽說他死之前大義凜然,完全不畏懼,所以也有很多人欽佩他的氣節。

      這件事呢,其實說起來也挺簡單的,朱元璋把皇位傳給孫子朱允炆,也就是建文帝,不過從能力來看,確實是朱棣更強,朱棣有實力,也有野心,何況他還是朱元璋的兒子,怎麼說皇位也該輪到自己來做吧,結果就是他自個舉兵上位了,發動了靖難之。

      靖難之役歷時四年左右,結果就是朱棣如願所償,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當上皇帝后,對內改革,經營到位,對外加強鞏固,收復安南,著名的鄭和下西洋也是在他這個時期發生的。

      可以說,朱棣確實是位好皇帝,在他的統治下,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永樂盛世廣為稱讚。不過他當皇帝的這個手段一直受人詬病,有人喜歡他,覺得他就是有當皇帝的實力,也做得不錯;也有人diss他,指責他這時篡位,大逆不道,說起來就得‘呸’一句。

      這其中,就包括方孝孺。方孝孺在朱元璋在世的時候就當官了,到朱允炆即位後,他還是繼續在朝廷做官,官做得也挺大,是詩講學士,國家重大的政事皇帝都要向他詢問。

      朱允炆喜歡讀書,每當碰上疑難,就喜歡向他討教,這君臣兩人的關係可以說,還是很不錯的。

      到後來朱棣明確起兵造反,朝廷決定討伐時的詔令、檄文也都是方孝孺寫的。

      這四年裡,朱棣算是從分見證了方孝孺的文筆了,等到這場戰亂結束,朱允炆下落成謎,方孝孺也被打入大牢,朱棣拿穩了這天下,但古代歷來講究名正言順,究竟規矩儀式。

      朱棣想要坐得光明正大,必須得有正統之名,為此他不惜改稱馬皇后為自己的生母,除此之外,他還需要一個極有分量的繼位詔書。

      放眼整個朝廷,方孝孺是最合適的人選了,他又才氣,有德行,有名聲,還是前任皇帝朱允炆的人生導師,最關鍵的是文筆還不錯,畢竟朱棣可是親身領教過的。

      朱棣雖然有鐵血手腕,但也挺想招攬人才的,他原想的是隻要方孝孺好好給他寫一封詔書,自己或許可以不計前嫌,留他一命。

      然而,方孝孺拒絕了,任朱棣如何威逼利誘,方孝孺寧死不從。據說朱棣被方孝孺氣得不行,還叫人把他的嘴豁開,從嘴角一直割到耳朵,並揚言滅他十族,但方孝孺始終不肯屈服!真不知他是有氣節還是愚忠。

      方孝孺始終認定,朱允炆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而不是朱棣。但問題是朱棣和朱允炆都是朱元璋的子孫,一個是兒子,一個是孫子,這天下不管是落入哪一個人之手,它都是老朱家的,方孝孺又何必如此死心眼地認定朱允炆呢?

      他到底是忠於朱允炆,還是忠於朱家,還是忠於天下?忠於朱允炆的話,可能是有他的私人情感在,死也可以,但死得這麼慘烈實在有點不該;忠於朱家,也不至於這麼抵抗另一姓朱的吧,要是忠於天下,就更不應該接受這樣的死法了。

      不管是朱元璋的兒子還是孫子當皇帝,於大明臣民究竟有何不同呢?歷史上的每個朝代,都有更換的一天,國家政權的交接,說到底還是老朱家的“家務事”,一代代的“孝孺”為帝王的“家事”操心,豁出性命,甚至還連帶著那十族八百多人的命,實在是不該。

      方孝孺死前,曾作絕命詩一首:“天將亂離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猷,忠臣發賁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嗚乎哀哉兮庶不我尤。”

      從這首詩裡可以看出他的“盡忠”思想,其實是很有儒家道義的,這種方孝孺式的犧牲“教義”,說的好聽點為忠義慷慨赴死,說實在的,是愚忠、愚用,有時候讀書人的堅守就是固執,就是教條化下的犧牲品。

      方孝孺或許可以選擇自己為自己的信念忠義去死,但因此拖累如此多的親朋好友,哪些人才是死得太冤了。

  • 13 # 德平不惑

    談談自己的一點想法:

    一,這是一位可以讓所有信奉儒家的知識分子高山仰止的角色。在他面前,所有的知識分子都會為自己信仰和行為之間的差異而汗顏。

    三,他的確是讀書人的種子。

    四,他為了自己內心深處的信仰,看著家人在自己的眼前一個個死去,這是一種怎樣的悲涼?當他看到弟弟臨刑的時候,他淚流滿面,他也是一個和我們一樣的普通人,也有同樣的愛恨情仇,只是他沒有拋棄他堅守著的信仰。這或許就是給我們普通人的差異所在。

    五,“不為五斗米折腰”,誰能?;“不為五斗米滅族”誰敢?

    六,當後來的後來,同是大儒的錢謙益率領眾大臣在風雨中,跪在南京城外,迎接新主入城的時候,誰都知道那顆種子的心早已被屠刀嚇壞了,再也不能發芽。

    七,雨冷?還是水冷?不如心冷。

  • 14 # 一夫壹歷史

    方孝儒被滅10族的事出自祝枝山的書。事實上是很多人受到他的連坐而已。他有個堂兄在他死後還做著官,他的屍首也是被他的學生收斂。如果真的都死了,誰給他收屍呢?

  • 15 # 鄉村大導

    方孝孺(1357~1402) 明代散文家.字希直,又字希古.寧海(今屬浙江)人.曾以遜志名其書齋,蜀獻王替他改為正學,因此世稱正學先生.福王時追諡文正.

    方孝孺曾從宋濂學習,他的文章、學問為宋濂諸弟子之冠.但他輕文藝,重教化,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洪武二十五年(1392)任漢中府教授,蜀獻王聘他為世子師.惠帝時任翰林侍講,頗受信任,凡大政多所諮詢,當時《太祖實錄》及《類要》等書皆由他總裁.惠帝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發動爭奪皇位的戰爭.惠帝廷議討伐,詔檄也都出於方孝孺之手.朱棣奪得皇位後要他投降並命他起草詔書,他卻寫了燕賊篡位四字,於是被殺,宗族親友株連者數百人.

    方孝孺主張作文要神會於心,反對摹擬剽竊,其文風格豪放雄健.《四庫全書總目》說他學術醇正,文章乃縱橫豪放,頗出入於東坡、龍川之間.他的散文常以物喻理,直抒胸臆,文筆暢達,言簡意明,為 時人所傳誦.如《蚊對》一文,以蚊喻人,揭露世之衣冠禽獸公然在白晝乘其同類之間而陵之,吮其膏而醢其腦,使其餓踣於草野,流離於道路的猙獰面目.並指出對這些食人者如採取聽之任之的態度,不是君子先人後身之道.《指喻》一文,則以拇病為戒,指出天下之事發於至微而終為大患,勸喻人們要防患於未然.

    方孝孺的著作今存《遜志齋集》及《方正學先生集》等.由於永樂中凡藏有他文章的俱遭死罪,留傳於世的詩文是由後人輯錄的,因此其中難免雜有他人之作.據《南濠詩話》記載,《勉學》24首是陳子平作,《漁樵》1首為楊孟載作,《牧牛圖》為元人詩.宋濂

    …………………………………………………………………………

    附加內容:方孝孺夷十族

    方孝孺是建文帝最親近的大臣他也視建文帝為知遇之君,忠心不二,明成祖的第一謀士姚廣孝曾跪求朱棣不要殺方孝孺,否則“天下讀書的種子就絕了”,明成祖答應了他.南京陷落後,方孝孺閉門不出,日日為建文帝穿喪服啼哭,明成祖派人強迫他來見自己,方孝孺穿著喪服當庭大哭,叫人反覆勸他歸順,不聽明成祖要擬即位詔書,大家紛紛推薦方孝孺,遂命人將其從獄中召來,方孝孺當眾嚎啕,聲徹殿庭,明成祖也頗為感動,走下殿來跟他說:“先生不要這樣,其實我只是效法周公輔弼成王來了.”方反問:“成王安在?”明成祖答:“已自焚.”方問:“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道:“國賴長君.”方說:“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道:“此朕家事!”並讓人把筆給方孝孺,說:“此事非先生不可!”方投筆於地,且哭且罵:“死即死,詔不可草.”成祖暗壓怒火說:“即死,獨不顧九族乎?”方孝孺用更大的聲音答道:“便十族奈我何?”

    朱棣氣急敗壞,恨其嘴硬,叫人將方孝孺的嘴角割開,撕至耳根,大捕其宗族門生,每抓一人,就帶到方面前,但方根本無動於衷,頭都不抬.

    明成祖徹底絕望了,也橫下一條心,把方孝孺的朋友門生也列作一族,連同宗族合為“十族”,總計873人全部凌遲處死~!

    方孝孺一介書生,手無束雞之力,卻面對專制君主的屠刀視死如歸,抗節不屈,這可謂感天地泣鬼神!受到後人的無限敬仰和讚頌.就其個人氣節來看,歷史上實在不多見,這正應了中國人的一句話:“士為知己者死!”

    另解十族為:

    誅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即: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兒之子(外、孫)、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姊妹、兒子);母族三即: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從母子(孃舅);妻族二是岳父、岳母.誅十族,就指明代方孝孺一案了,第十族:方孝孺的所有弟子,也有的說所有朋友門生

  • 16 # 肯思

    方孝孺是明朝大思想家和文學家,知識分子的代表,他忠於建文帝,提出"削藩"建議,反對燕王朱棣。後來燕王朱棣謀反,成功當上皇帝,要求方孝孺起草即位詔書,遭拒絕,被滅十族。在我看來,方孝孺忠於建文帝為大名王朝做事,是忠臣。後來皇家發生內訌,皇帝易主,但依然是朱家王朝的事實未改變,作為大臣,方孝孺依然可以為明朝做事,沒必要為了忠於前任皇帝被滅十族。這代價太大了。何況,後來證明,靠政變上臺的朱棣是很有作為的皇帝,對大明王朝貢獻很大。

  • 17 # 6622chen

    擇明主而忠之,審世度事而知進退,這才是大智之才。 歷史上只有曾國藩是成功者。 所以說方孝孺大愚之人無才可言。明知不可為之而為之可悲呀!

  • 18 # 使用者半瓶散人

    我不理解……他為什麼忠幹老朱而怒罵小朱……得以名傳千古而付出全部親朋的代價……值嗎?……非外族入侵……只是同室操戈……而以後的事實證明朱棣是老朱之後大明朝最 做為皇帝……大中華必排名進前十的皇帝……一介愚儒……千古慘事……老方決對可排在歷史上最愚腐名人前三甲……千古最愚腐人之一碰到千古最有最有做為人之一……自然留下千古奇事之一……滅十族……老方愚腐與悲壯阻礙不了朱棣的傑出與偉大……千古之後……記得朱棣者大有人在……航海修書抗蒙……記得老方者能有幾人?……人生不值得……悲愚方孝孺!!!!……

  • 19 # 曹宗國

    朱棣違背了先王指定繼位人的規矩,而且採用了武力專橫和陰謀手段,他的得國顯然是不正當的,但這只是帝王家事,並非大逆不道。方孝孺為此而死磕,且不惜銖滅十族,只能顯示其忠於先王的死節和人格上的剛直,算不上為大仁大義而捨身赴死。朱棣誅其十族倒是殘暴至極,為帝王之最。

  • 20 # 夏雨風

    方孝孺寧死不屈是儒家文人以死諫丶武將以死戰的一大典範。被明成祖朱棣滅以十族是慘不忍睹。從方視死如歸,表現了華夏士大夫頭可斷丶志不移的氣節和精神,是可歌可泣的。

    這種氣節和精神在共產黨人身上更加壯烈。革命烈士李大釗丶楊開慧丶楊虎城丶肖楚汝丶江雪筠丶劉胡蘭等,在絞刑架上丶斷頭臺上丶在刑場上,大義凜然,氣衝霄漢!

    中華民族自古有赴湯蹈火丶萬死不辭的英雄豪傑,他們是民族的脊樑,華夏的英魂,撐起了神州的天。5000年的古文明,會一脈傳承到今天。都是方孝孺般精神在發揚光大!

    中外歷史學者在探討東方文明時,無一不被中華士為知己死的民族精神所感動。不論五胡亂華還是列強宰割,中國志士是殺不完、趕不絕的。中華民族所遭遇過的苦難丶所進行的反抗丶所展現的鬥志,是世界上任何民族都不能比擬的。十四年抗戰,孤軍奮戰,戰至一人一馬也仍然決不退縮。抗美援朝,用最落後的武器同最強大的美軍和十七國聯軍,展開生死對決,逼使其籤城下之盟。全世界不多,人類史罕見!

    有5000年古文明的底蘊,有近代百年的恥辱,有共和國70年的壯烈奮鬥,中華民族將更加慷慨激昂,一往而不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一件事有陰影,一想到就會緊張害怕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