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冬瓜影視劇
-
2 # 史小柒
小丑這部電影中有段是這樣說:
小丑在富蘭克林的節目上說的很清楚。因為富人從不站在窮人的角度上看問題,他們一點也不想知道一個像小丑這樣的失敗者生活如何、心情如何、腦子裡在想什麼。韋恩只把小丑當作兇手、失敗者、精神病、變態;他說所有無所建樹的失敗者都是小丑、都是笑話;至於他自己,從蝙蝠俠系列裡我們知道他是個大慈善家,他(還有他兒子,也就是蝙蝠俠)一定覺得自己光輝偉大,無懈可擊。
可韋恩們都不懂《了不起的蓋茨比》裡的那句話:“每當你想批評別人的時候,要記住,這世上並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擁有的那些優勢。”
小丑也想活得不那麼像個笑話,如果不能是正劇的英雄,至少做個悲劇的角色。可他沒有那個資本,他做不到。
美國鐵鏽地帶的失業藍領工人恐怕也有和小丑類似的心路歷程。因為技術創新和全球貿易,他們沒有了工作,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一路下滑。可是精英階級只會說:你們失去工作是因為你們學歷低,能力差,為什麼不去多受教育、轉型再就業?我猜那些失業的工人一開始也和小丑一樣,每天揹負著“是我的錯,對不起給他家添麻煩了”的標籤。可是,如果等不來幫他們脫困的幫助,他們不可能永遠無休無止地對不起下去。
小丑看到生活中的希望一個個破滅:丟掉工作,成為最不好笑的脫口秀藝人,他不是富翁的私生子,鄰居女子並不如他所想。然後他看到韋恩們是多麼冷酷無情,毫不關心他的死活:社會救助專案被砍掉,費盡心機見到韋恩只得到一記老拳,然後韋恩卻在電視上一直宣傳他的慈善晚宴和競選計劃。失業工人看到的也是希望的破滅:製造業的工作越來越少,整個本地社群越來越衰敗。有人建議他們重回學校提高教育程度,但是對於一個高中畢業、離開校園幾十年的人,那是難於登天的事情;何況學費很貴,他們根本負擔不起。然後他們看到造成金融危機的大銀行拿到政府的大筆救助,他們看到華爾街的人誰也沒進監獄,他們看到高管們短短几年以後繼續拿天文數字的薪酬。天長日久,他們開始想:真的是“我們”的錯,不是“你們”的錯嗎?
小丑說:對錯是“你們”定的,好不好笑也是“你們”定的,憑什麼”我們”要活在”你們”制定的標準裡?“你們”憑什麼以為“我們”會永遠像個乖孩子一樣安靜地任憑“你們”擺佈?
也許沒有人能永遠忍受屈辱和踐踏,即使那些侮辱“事出有因”(小丑確實是個殺人犯,藍領工人也確實缺乏今天的市場需要的生產技能);也許沒有人能永遠忍受不公,即使那只是他們以為的不公。
韋恩們認為哥潭的世界是很公平的,他自己做了那麼多慈善,小丑們卻只知道索取和破壞。現實世界裡的,美國新崛起的精英階級甚至不是韋恩那樣的富二代,他們是矽谷的那批人,很多人只是中產出生,高學歷高技能、工作勤奮努力、憑自己的雙手創造了大量的財富。他們自然覺得自己富裕天經地義,而什麼也不會、一味索取的窮人毫不佔理。
大家都活在自己的邏輯裡,積累憤怒和分歧。
曾經有一個朋友對我引述了《經濟學人》上的大量資料,理性中立客觀地解釋了貿易保護主義和逆全球化其實對窮人的損害比對富人的損害更大。
我當時覺得他講得好對,為什麼窮人那麼愚蠢,就不能看清這麼簡單的事實呢!?
現在我想問他一個問題:你知道失業的藍領工人平均學歷是高中嗎,你高中的時候看得懂《經濟學人》嗎?也許批評別人之前應該先提醒自己一下:並不是每個人都和你一樣有博士學位。
我相信《經濟學人》是對的,逆全球化確實對窮人害處更大;就像富蘭克林怒斥小丑的話也是對的:你怎麼可以殺人?殺人是錯的!
可是富蘭克林的話對小丑不會有幫助,《經濟學人》對失業工人也不會有幫助。
不管韋恩或者富蘭克林或者《經濟學人》的讀者認為自己多麼正確,民粹陣營自有他們自己的力量:小丑發現自己可以殺人,藍領工人發現自己可以投票。
所以哥潭市的街上火光沖天,特朗普成了美國總統。
但我總覺得現實可以比電影更黑暗:哥潭市民擁戴的小丑好歹確實是他們中的一員;美國的民粹主義者選出的總統卻是個億萬富翁,他分明是韋恩們的一員。
最後,小丑殺死了一直給韋恩寫信、對精英階級始終抱有幻想的母親。也許這標誌著他徹底斬斷了對韋恩們的幻想,站到了所有社會秩序的對立面。他成了一個和電影開頭完全兩樣的人。他說:也許這才是真正的我,也許我本來就是這樣。可我總覺得他這麼想只是為了合理化自己行為而已。看過電影的前半段就知道,他並非天生就是妖魔鬼怪,他曾經是一個跟我們一樣的人,一個孤獨無助、走投無路的善良人。
-
3 # 小濤看電影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小丑》這部電影整體的基調就是壓抑的。整部電影觀看完,我僅能用悲哀來形容,悲哀的小丑、悲哀的社會、悲哀的制度、悲哀的思想、悲哀的主觀定義。每一個體制都會或多或少的存在自身的缺陷,小丑代表的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普通人,他們在深夜裡無助地掙扎著,渴望被社會關注,以至於在經歷了滿目瘡痍後,選擇用那麼極端的方式去報復社會。
人人都喜歡正義,對那些英雄充滿崇拜,以為反派就應該被誅殺。但在這個世界上,又哪裡存在真正的正義和真正的邪惡,就像天才和瘋子也不過是一念之差,所以看人看事關鍵在於你站在什麼角度。小丑便是一種見不得光的正義,可喜可悲。
-
4 # 花兒影視廳
2019年《小丑》電影想要表達這些事情!
都說出生法決定,亞瑟也是一樣。可是我們比他幸運很多,因為他的母親為了自己的自私,為了有一個受虐的物件。亞瑟就是這樣被他的媽媽收養的,就因為他媽媽的虐待,亞瑟就留下了一生都不可逃脫的笑病,也就留下了給周圍身邊人嘲笑、歧視的理由,從童年開始就沒有享受過周圍人正常的眼神和關愛,埋下了壓抑的種子,之後慢慢演變了他的抑鬱。
亞瑟其實也是有理想,有偶像,有追求。在自己有疾病的狀態下,忍受著人們的異樣看待,和生活在底層的各種窘迫。這一切的一切,都沒有阻止他去看脫口秀表演,一直想著自己也可以像自己的偶像那樣,站在舞臺上表演自己的脫口秀,帶給人們歡笑。 最後他站在舞臺上了,完成了表演。為什麼大人的過錯,讓孩子還默默承受著一切。儘管韋恩和他媽媽沒有添堵關係,但是作為有一定社會地位的韋恩,也不應用同樣鄙視的去對待亞瑟,讓他的心有對社會大環境失望了點。你的的角色有多高,你的影響力就有多大。只要群體中有第一個乾站出來的人,之後就會慢慢的多起來,小丑也就成為了一種普遍的精神符號。發起了不滿、宣洩的各種爭鬥。代表了一個不被重視的底層人群,長時間的被欺侮和壓榨,當那個不滿點達到了,就爆發了一場戰爭。
所以表達了社會需要和平、需要公平,需要仁愛。有愛才有大家。更要關注心理,要去傾訴內心的想法,要去學會傾聽內心。由愛出發,去體驗生活百!
-
5 # 布丁放映室
在底層生活久了,收到的委屈多,侮辱多了,沒存在感,被欺負,沒有能力,沒背景!各種條件彙集之後承受不住了就反抗!暴力反抗!不惜用自己的所有!可本來自己就什麼都沒有!
-
6 # I影視君
你好 我來解答:
主要是從一個極端的惡劣環境下用反派的角度展現現代人的內心世界。
總的來說,就是“我們的壓力從何而來?”
你有沒有幻想的朋友和伴侶?
你有沒有想過一些可怕的想法?
你有沒有恨一個人恨之入骨?
你有沒有覺得別人對你冷漠?
你有沒有覺得壞人比好人輕鬆?
——這些,小丑都有。那麼,你是小丑還是個壞人?可能都不是。
比起講述小丑這個角色和哥譚市的意義,這部電影更像是一部情感宣洩片。
小丑是個壞人,所以他該做壞事,所以對某些人來說小丑可以幫他們發洩一些東西。
比如說,遭遇性騷擾和惡作劇的不良少年不是抓他們起來,而是直接開槍射擊。
比如自己的朋友和愛人不理解自己,所以他們該被懲罰。
比如有錢有勢的人高高在上目空一切,所以該被幹掉。
這樣的想法不該出現,但這就跟網路上的噴子一樣,他們認為有小丑的存在,這些邪惡的想法可以合理的宣洩出來。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部電影跟暴力遊戲一樣可以發洩人的不良情緒。但是對於一些不懂世事的人來說,可能會造成誤導。
以上是我個人的觀點
-
7 # 閉上眼天黑了
這部影片就是在侮辱被壓迫階級的反抗,偏偏有被壓迫階級認為它表達了自己的心聲。概括的說,片中的小丑就是因為童年虐待致腦損傷的精神病患者,某種程度上他的遭遇值得同情,但他的暴力完全不能等同於反抗壓迫。
小丑的角色形象是可悲的,荒唐的,他的悲劇來源於他的病也好,他的身世也好,都過於荒誕,以至於難以獲得身邊人的同情和理解,所以他說自己的人生不是tragedy,而是comedy。誰是tragedy?蝙蝠俠。父母雙亡才是世人認可的悲劇,他才是超級英雄,這是一組鮮明的對比。
小丑只能是無法衝破大環境的前提下的資本主義的黑暗面,亞瑟這個小人物的卑微人格徹底被抹殺。
總之,小丑不過是一個社會的現象人格,遠沒有上升到政治的高度。
-
8 # 剪秋JQJX
片中的小丑就是因童年虐待致腦損傷的精神病患者,某種程度上他的遭遇值得同情,但他的暴力完全不能等同於反抗壓迫。小丑不過是一個社會的現象人格,遠沒有上升到政治高度。或者說,脫口秀上的亞瑟已經自殺成功了,留下了一具純粹的“惡”的肉體化身。
-
9 # 象棋對局覆盤
《小丑》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好電影。
大多超級英雄的電影起源,都是從一名平凡人如何被命運點金之手碰到講起,又如何如何陰差陽錯輾轉反側地變成一位披風凜凜的大英雄。但鮮有反派角色是從頭到尾交代的,反派們多數是“已經完成式”,突然就冒出來,沒有來由地,就已經變態得不得了了。
最多用自白倒敘一下自己是如何到了這般田地。所以Joker這部以超英史可能最有名的反派為主角的電影,真的令人眼前一亮,終於知其所以然了。看畢這部電影,在影院燈還未亮起時,就已經屏息緊張,害怕有人突然開槍掃射,走出電影院,更覺得尋常街頭都危機四伏,像得被害妄想症。
因為這部電影的渲染力度真的太高,即使是優良公民,看完電影都覺得三觀短暫顛倒,大腦暈眩,險些要與主人公共情。這部電影儘管是由DC出品,卻不是被歸類為超級英雄片,因為裡面既沒有超級英雄,也沒有超能力。
主人公是一個普通的底層藍領,醜陋,貧窮,有癲笑症,因為人生中堆積了太多糟糕的一天,終於如堤壩潰洩,開槍射殺第一個人,第二個人,第三個人……又因為他現諸報端的形象恰好是他工作被辭退後還帶著的小丑妝容。
頃刻間小丑這個iconic面容被憤怒的群眾視為代言人,模仿者眾,成為現象。傑昆菲尼克斯的表演實在太驚人了,我要是魯妮瑪拉看完電影已經嚇得立即逃婚分手。外形極端暴瘦,駝背,雙腳長短不一,面容溝壑密佈,每一條皺紋都像是被社會掌摑八十八次之後形成的。
一登場故事就自動汩汩流淌出來了。為了角色暴瘦成這種嶙峋的地步 令觀眾不得不即刻肅然起敬。因為人物設定中有一條是小丑會不受控制地大笑,常常發生在他想要獲得社會認可的重要時刻,又因為莫名的大笑會瞬間毀滅他想要得到認可的願望。
所以他又想抑制,又痛苦崩潰,需要笑哭結合,簡直是高難度動作,稍有不慎就會演成臉部神經抽筋或者油腔滑調。但他每次大笑兼慟哭都演得極有說服力,令觀眾也為他揪心,因他的處境而感到切實的難堪與尷尬,甚至希冀有醫學奇蹟出現他可以瞬間停止大笑。
電影的故事是非常瘋狂而扭曲的,只要換一個演員,很可能就沒辦法令故事完整立起來。這名底層的可憐人,被青少年欺負毆打,被領導辭退,被社會上形形色色各類人用鄙視目光砍殺,岣嶁身軀,模糊面目,像是永遠要這樣匍匐到死了,但突然他爆炸了,變成了一個兇手。
然後又變成了一個icon。在電影末尾,他因為車禍被撞擊昏迷,他的追隨者們將他從車中救出,放在車的引擎蓋上,然後開始歡呼膜拜。這是非常非常古怪的景象,但有了他之前的表演鋪墊,一切都變得合理起來。
電影的故事設計、畫面和音樂無疑都是很好的,但演員的表現實在過於搶眼,整部電影是傑昆酣暢淋漓的狂舞,說服力強到看完電影的那個晚上走在街上和那些流浪漢模樣的人擦肩而過會開始想象會不會其中就有這樣一個人。
生活窘迫,被欺侮,毫無希望可言,突然發起難以停止的犯罪行為,然後被更多類似的人共鳴,然後引發更多的衝突。電影要表達的東西太多太深了,如果說諾蘭的蝙蝠俠前傳三部曲講了要成為一個超級英雄需揹負多少不為人知的血淚。
更驚喜的是,這部電影意外地從某種程度上complete了蝙蝠俠這個故事。我們在這部片裡看到了布魯斯韋恩和他的父親托馬斯韋恩。這是超級英雄第一次以背景板配角的身份亮相,他們不再是第一敘述主體,觀眾也不再透過他們的視角看電影裡的世界。
而只是主人公眼裡那個不近人情的闊佬和他養尊處優的小少爺,在豪華的電影院裡看卓別林的《摩登時代》,和資本家們一起大笑黑白熒幕裡被資本家剝削成怪人的卓別林。結尾處蝙蝠俠父母的遇害,也被放到了更大的時代環境裡去。
不再是被一個無名無姓的亡命之徒莫名搶劫,而是,在小丑槍殺了電視喜劇主持人引發全城轟動之後,有一個人有樣學樣,對城中富豪開槍,以示憤怒。這一筆令我非常震動,簡直是把蝙蝠俠和小丑這段故事重新定義了。
小丑不再是一個突冒出來痛恨蝙蝠俠的反派,他們結下的樑子,命運的羈絆,原來從更早的時候就開始了。蝙蝠俠父母的死,也不是一個意外,而變成了disadvantaged group憤怒累積直上雲霄之後最終爆發的結果。
-
10 # 影視匠心
《小丑》的主題表達的是跟風狗的無腦。全程講的是一個普通人被推上聚光燈成為精神領袖,後來又為了維持人設徹底改變的故事。
主角是個隨波逐流的底層人士,別人讓他幹啥就幹啥,也不敢反抗。
後來偶然殺了人,本來怕得要死,結果發現大家居然都支援他。
但他殺人是為了自衛和一時衝動,根本啥也沒想,可媒體解讀為仇富,盧瑟們認為這是替天行道,開始跟風。
主角是有點享受這種追捧,但也不至於太迷失,只是剛好生活遇到重重打擊,所以決定參加節目再自殺。
結果節目上隨便說兩句又不想死了,衝動殺了惹了他的人。
本來都認命上了警車了,結果突然又被救了,還圍著他拍馬屁歡呼。
大家都想崇拜我,那就將錯就錯吧。
然後就變成了真正享受一切,肆無忌憚的殺人犯。
從仇富,到崇拜主角,完全是跟風狗們腦補出來的。
-
11 # 佳捷剪輯
電影《小丑》是由託德·菲利普斯執導,傑昆·菲尼克斯、莎姬·貝茲、羅伯特·德尼羅、弗蘭西絲·康羅伊、布萊特·卡倫等聯袂出演的犯罪劇情片。
影片第一幕,在亞瑟給自己化妝時,展現了人物性格。小丑的唇部妝容應該呈現上揚的弧度,但是他畫到唇部妝容時停了下來,將自己的臉部表情故意呈現微笑的狀態,這時候他的眼神裡已經透露出悲傷。
他以小丑的形象為商店進行促銷宣傳時,五個男孩子把他的廣告牌搶走,他極力追趕,這也表達了他其實很在意這份工作。最後,幾個男孩對他施行了暴力,但是他並沒有反擊。這是影片中他第一次受到不公對待。
在公交車上,亞瑟想要逗坐在前排的孩子開心,卻被他的母親責怪他在騷擾自己的孩子,亞瑟再次發病,這也是他第二次被不公平對待。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亞瑟其實還是對社會抱有期待的。
回到家,他的母親叫他“happy”,這也與後來所提到的他的母親想讓他為社會帶來歡笑前後呼應。這裡他的母親第一次提到托馬斯韋恩,並說他虧欠我們,也為她母親的幻想症埋下伏筆。
他與母親兩個人一起觀看莫林脫口秀,當電視熟悉的聲音響起時,從母子二人的神情中可以看出兩個人對莫林脫口秀的喜愛,以至於亞瑟幻想自己有一天能到現場,與莫林交流。幻想中的他非常自信,與真實的自己判若兩人。
故事發展到影片中他第二次工作的場景,在兒童醫院進行小丑表演。在表演過程中,他隨身攜帶的手槍不小心掉落,他卻因此而被公司老闆開除,這也成為亞瑟黑化的導火索。
在回家的途中,因為“大笑”而被同車廂的乘客誤會,最終,亞瑟用那把掉落的槍結束了他們的生命。亞瑟也因此開始黑化。
其實在此之前,亞瑟對社會抱著很大的希望,他希望社會對他公平,他愛自己的工作,也希望工作能夠平等地對待他。但這些給過亞瑟傷害的人卻不知道,他們的所做所為正在擊垮亞瑟心裡的最後防線。
亞瑟透過自己的努力,開始了第一次的登臺喜劇演出,但是這場演出卻成為了《莫瑞弗萊克林秀》節目的笑料。
亞瑟在母親寄給托馬斯韋恩的信中得知,自己是托馬斯韋恩的兒子,他找到托馬斯韋恩,並說自己僅僅是想要得到“父親”的一個擁抱,但卻被他告知並不是他的兒子,亞瑟也是被母親領養的,因為亞瑟的母親患有幻想症。
亞瑟到母親治療過的精神病醫院查詢病歷檔案,在病例檔案中得知自己正如托馬斯韋恩所說,確實是母親領養的,母親也的的確確患有精神疾病。同時,也在病歷檔案中得知自己變成今天這個樣子,都是因母親造成的。
亞瑟回到母親住的醫院,用枕頭結束了母親的生命。這是影片中亞瑟殺害的第四個人,他每殺害一個人時,表現出的不是痛苦和恐懼,而是一種解脫,而且越來越自信。
在錄製節目的過程中,亞瑟說作為一名喜劇演員,這世界上的好笑或者不好笑從來都由不得自己決定,其實也是在對映當今這個社會,很多事物的判斷方式並非真的正確和公平。他也希望用自己的方式,來讓社會上的壞人得到應有的結果,正如他在日記中所寫的“我希望自己的死亡比我的生命更有意義”,所以,他再次殺害了一個人,莫林。
影片的最後,很多人在街上扮演著小丑,這些“小丑”也許是與亞瑟有著同等遭遇的人,他們把亞瑟從出了車禍的車裡解救出來,併為亞瑟的做法歡呼。
亞瑟在地鐵上殺害三個人之後變得越來越自信,是因為他知道在很多人關注他的同時,也有很多人跟他站到了一起,他終於感受到自己存在於這個世界上了。
亞瑟從拼命工作,遇到壞人也不反抗,到最後的逢敵必殺,這中間的遭遇其實正在一步步地將他擊垮。
他想努力工作,卻遇到搶走廣告牌並向他施以拳腳的男孩,在兒童醫院工作時,不小心掉落了手槍,卻使他丟了工作。
他想治好自己的精神疾病,卻遇上並不負責任的心理醫生。
他想要逗同車的孩子開心,卻被其母親認為是騷擾孩子。
他一直很崇拜的脫口秀主持人,有一天卻拿他的表演,在節目中當成笑料。
他叫亞瑟,他的母親卻一直叫他“happy”,在得知自己的這一切都是母親造成時,他到底要怎樣做到真正的“happy”呢?
影片中的亞瑟很平靜,卻讓觀眾的內心無法平靜。
“小丑”雖然是一個反派,但他的做法真的是反派嗎?亦或者僅僅是作為“正派”的一種反義詞的存在形式罷了。
-
12 # 人間精選
小丑是從一個極端的惡劣環境下用反派的角度展現現代人的內心世界。
總的來說,就是“我們的壓力從何而來?”
你有沒有幻想的朋友和伴侶?
你有沒有想過一些可怕的想法?
你有沒有恨一個人恨之入骨?
你有沒有覺得別人對你冷漠?
你有沒有覺得壞人比好人輕鬆?
~這些,小丑都有。那麼,你是小丑還是個壞人?可能都不是。
比起講述小丑這個角色和哥譚市的意義,這部電影更像是一部情感宣洩片。
小丑是個壞人,所以他該做壞事,所以對某些人來說小丑可以幫他們發洩一些東西。
比如說,遭遇性騷擾和惡作劇的不良少年不是抓他們起來,而是直接開槍射擊。
比如自己的朋友和愛人不理解自己,所以他們該被懲罰。
比如有錢有勢的人高高在上目空一切,所以該被幹掉。
這樣的想法不該出現,但這就跟網路上的噴子一樣,他們認為有小丑的存在,這些邪惡的想法可以合理的宣洩出來。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部電影跟暴力遊戲一樣可以發洩人的不良情緒。但是對於一些不懂世事的人來說,可能會造成誤導。
-
13 # 青汁帶你看歷史劇
大家好,我是青汁。今天我們一起來聊聊《小丑》這部劇。
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提名名單公佈,《小丑》以獲得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等11項提名領跑。小丑的故事來自於DC漫畫,是虛構城市哥譚的一個大反派人物。10年前,演員希斯·萊傑因為飾演《蝙蝠俠前傳Ⅱ:黑暗騎士》中的小丑獲得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獎。但在影片上映之前,他因服藥過量而去世,《黑暗騎士》成為希斯·萊傑的絕唱,片中的小丑也因出神入化而被評論界稱為無法超越的高峰。10年之後,小丑終於以絕對主角身份回到了大銀幕上,並且斬獲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和金球獎電影劇情類最佳男主角獎、電影類最佳導演獎,併成為本屆奧斯卡金像獎最熱門的電影。
超級英雄(Superhero)是美國DC和漫威公司出品的漫畫作品中的主要角色,他們的對面則是超級反派(Supervillain)。因為是漫畫,主要面對青少年,所以往往正邪分明,超級英雄都是高大威猛、能力超凡、所向無敵的角色,扮演著人類的保護神,順應了大眾對英雄的渴望。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超級英雄被大量搬上銀幕,成為好萊塢最重要的電影型別。超人、蜘蛛俠、蝙蝠俠、鋼鐵俠、美國隊長等等,成了好萊塢最賺錢的電影角色。
隨著時間的推移,正邪分明的人物設定,邪不壓正的情節設定,慢慢被觀眾所厭倦。於是,以克里斯托弗·諾蘭導演的“蝙蝠俠三部曲”為代表,超級英雄的暗黑化開始流行。超級英雄蝙蝠俠成了“黑暗騎士”,離當年陽光、正義的超人漸行漸遠。到了《復仇者聯盟》裡,暗黑化的趨勢愈發強烈,最終,大反派滅霸一個響指,居然讓復仇者聯盟的超級英雄們灰飛煙滅。看到這裡,觀眾們不得不懷疑人生:這個世界究竟還有沒有希望?看了《小丑》,我才知道,《黑暗騎士》和《復仇者聯盟》的暗黑實在算不上什麼,傑昆·菲尼克斯飾演的這個小丑亞瑟·弗萊克才真正稱得上暗黑。
《小丑》雖然源出於DC漫畫,裡面也有著托馬斯·韋恩和童年的蝙蝠俠布魯斯·韋恩,但和所有的DC超級英雄電影完全不同。首先是沒有超級英雄,只有超級反派。其次是,這個超級反派並不是生來就壞,而是一個被社會拋棄和逼瘋的小人物。再次是影片把這個超級反派當作超級英雄一般來歌頌了。
亞瑟·弗萊克是一個以賣笑為生的“派對小丑”,專門被演藝公司派出去給人逗樂。他得了一種抑制不住大笑的怪病。先是在街頭表演時,被一群不良少年搶走廣告板並揍了一頓,然後又在兒童醫院表演時意外掉出了懷揣的防身手槍,被公司開除,最後在地鐵上遭遇三個惡棍的毆打凌辱,被迫開槍打死了他們,被媒體和公眾稱為“除暴安良的英雄”。
當從他母親口中聽說自己是富豪托馬斯·韋恩的兒子時,亞瑟·弗萊克到韋恩的豪宅求證。韋恩告訴他,他母親是妄想狂精神病人,他是被收養的棄兒,並得到了醫院病歷的證實。憤怒的亞瑟·弗萊克悶死母親,捅死演藝公司的同伴,又在電視臺演播室開槍打死了嘲笑他的主持人默裡·富蘭克林,引發哥譚市民仇富的暴亂。在暴亂的大街上,站在車頂的亞瑟·弗萊克終於覺得自己的人生有意義了。“我這輩子都不確定自己是否真的存在,但現在我確定了,人們開始注意到我了”。何止是注意到?他已經成了罪惡哥譚的領袖。
毋庸置疑,傑昆·菲尼克斯飾演的亞瑟·弗萊克是漫畫改編電影乃至所有美國電影中最獨特的人物形象之一,其痛苦、陰暗、瘋狂、冷酷的程度,恐怕無人能出其右。給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他的狂笑。因為童年時代受到虐待,導致大腦損傷,得了狂笑怪病的亞瑟·弗萊克,總會不可遏制地狂笑。影片中有多段亞瑟抑制不住狂笑直至窒息的場景,傑昆·菲尼克斯的表演入木三分,臻入化境,讓人看到狂笑背後的痛苦,令人觸目驚心。
可以說,這是電影史上最恐怖、痛苦和悲涼的笑聲。用形體來展示人物內心是《小丑》的又一個亮點。據報道,傑昆·菲尼克斯為了演好亞瑟這個角色,瘋狂減重24公斤。瘦骨嶙峋的身體和凹陷的眼眶,凸顯了精神病人的瘋狂和詭異。傑昆·菲尼克斯還用舞蹈來展示亞瑟的內心。地鐵槍殺後在公共廁所裡,參加默裡·富蘭克林秀之前在家裡的洗手間,去電視臺的路上在那個長長的臺階上,影片結尾在暴亂的車頂上,亞瑟都有舞蹈,用舞蹈的形體完美地實現了心理外化。從怪誕的舞蹈動作中,我們清晰地看到,瘋狂在亞瑟的體內慢慢滋長,一個惡魔誕生了,我們這個社會造就的惡魔。
所以,我以為,本屆奧斯卡獎的最佳男主角獎無疑應該頒給傑昆·菲尼克斯,其他4位獲得提名者都無法與他相提並論。但是,對《小丑》體現出來的價值觀,我卻並不認可。
為了比較,我重新觀看了《黑暗騎士》中希斯·萊傑飾演的小丑。相比較希斯·萊傑的小丑,傑昆·菲尼克斯的小丑更著重於他的底層普通人性質,著重展現了一個惡魔形成的過程。影片開頭,我們看到,亞瑟只是一個窮苦的街頭藝人,身患殘疾,先後遭遇街頭暴打,因掉落手槍被開除,地鐵上開槍殺人。這些情節,無不強調亞瑟的無辜,亞瑟的被凌辱,強調這個社會逼瘋了亞瑟·弗萊克。但是我們不能忘了,促使亞瑟轉變的還有他自己內心的陰暗和病態心理。正是社會的歧視、欺凌和亞瑟自身的陰暗心理的混合作用,一步一步把一個精神病人演變成冷血、殘暴的惡魔。我們知道,讓一枚雞蛋孵出小雞,需要同時具備兩個條件:一枚受精雞蛋以及合適的溫度、時間。兩者缺一不可。同樣,精神病人亞瑟變成嗜血狂魔小丑,也是社會和自身的雙重原因造成。把小丑的形成簡單歸罪於哥譚市這個混亂的社會,顯然是不客觀的。《黑暗騎士》中有個情節,小丑在兩艘渡船上安放炸藥,而起爆遙控器則在另一艘船上,並留下字條:如果一艘船爆炸,另一艘船的人可以生還。
最終,兩艘船的人共同以人性的善良擊破小丑關於人性醜惡的判斷。這是一個很好的明證,不管在如何黑暗的時代,人性總會給我們留下希望。而《小丑》最後那幕街頭狂歡則令人不寒而慄。一個動輒可以悶死母親、捅死同伴、槍殺電視臺主持人的嗜血狂魔,居然享受到超級英雄般的歡呼!
所以,我的觀點是,奧斯卡評委會可以把最佳男主角獎頒給傑昆·菲尼克斯,卻不能把最佳影片獎頒給《小丑》。因為它的價值觀實在有巨大的偏差。
-
14 # 麻辣彼得
主題表達的是跟風狗的無腦。全程講的是一個普通人被推上聚光燈成為精神領袖,後來又為了維持人設徹底改變的故事。
主角是個隨波逐流的底層人士,別人讓他幹啥就幹啥,也不敢反抗。
後來偶然殺了人,本來怕得要死,結果發現大家居然都支援他。
但他殺人是為了自衛和一時衝動,根本啥也沒想,可媒體解讀為仇富,盧瑟們認為這是替天行道,開始跟風。
主角是有點享受這種追捧,但也不至於太迷失,只是剛好生活遇到重重打擊,所以決定參加節目再自殺。
結果節目上隨便說兩句又不想死了,衝動殺了惹了他的人。
本來都認命上了警車了,結果突然又被救了,還圍著他拍馬屁歡呼。
大家都想崇拜我,那就將錯就錯吧。
然後就變成了真正享受一切,肆無忌憚的殺人犯。
-
15 # 火炬手影視
最後是一個開放式的結局,以及導演透過這個結局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你可以把整部電影看成兩個故事(甚至可以更多),第一個故事講訴亞瑟從一名可憐底層小人物變成一個小丑的故事,這個故事佔據了全片95%以上的內容。
第二個故事只有5%,但是推翻了一切,電影只有最後幾分鐘以及一開始閃過的小丑在精神病院猛撞頭部才是真實的世界,此時的小丑被關在阿卡姆精神病院,他從未越獄。小丑在人才輩出的阿卡姆精神病院接受治療,或許是不滿,或許是無聊,或許是想開個玩笑,在11:11分時,他用頭猛撞房門,在腦海裡妄想出亞瑟這一虛擬人物,利用真實發生過的事情(比如托馬斯夫婦之死)以及臆想的事情(比如自己間接造成了托馬斯夫婦的死亡),自導自演了一個無辜可憐蟲被社會壓迫最終走上犯罪道路的故事。
導演在電影裡給出了以下提示:
2.開頭閃現和結尾小丑被關的兩個白色房間裝修風格是一樣的,比如牆上的瓷磚和字型。
3. 亞瑟高頻出現的一句臺詞:我這輩子都不確定自己是否真實存在。
4. 片尾小丑在精神病院裡對著治療師發笑的情節對應電影開頭亞瑟在社群醫生面前哭笑的情節。
而這,就是《小丑》的迷人之處,他需要觀眾高度參與進來,這兩個故事都是合理的(甚至還能有其他解讀),觀眾可以憑自己的理解、喜好去解讀整部電影。
第一個故事寫實,它把觀眾想知道的一切都交代得一清二楚,包括小丑的生世、經歷以及誕生過程,我們能很好地感受主角的情緒,更深入地瞭解小丑, 瞭解 “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而且電影的主題也更加深刻。
關於小丑的起源,DC電影要麼參考《致命玩笑》的化學池,比如1989年版《蝙蝠俠》,要麼模糊處理,不去探討小丑的起源,比如《黑暗騎士》,但是《小丑》做出了大膽的創新,第一個故事明顯把小丑的誕生歸結為社會問題,把哥譚市混亂的根源指向了韋恩集團所代表的資本主義。
30年前創造一個小丑需要把他推入化學池,而30年後,我們只需把他推向糟糕的社會。
韋恩企業的不食肉糜造就了小丑,小丑又反過來造就了蝙蝠俠,然後再細想下去你就會發現恐怖的事情:
哥譚市有蝙蝠俠,那麼那些擁有“韋恩”企業卻沒有蝙蝠俠的城市呢?
對於他們來說,無論是門外憤怒的市民還是電影裡憤怒的工人階級,都只是一出笑話,他們根本不關心底層民眾的死活。
那麼既然是批判資本主義,是否意味著導演同情和支援小丑的做法?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在電影的最後幾分鐘,託德·菲利普斯宣讀了對小丑的判詞:邪惡的,非正義的,而這也正是結尾的精彩之處。
菲利普斯在展現小丑人物弧光時參照了《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透過讓小丑不斷在壓力下做出選擇來揭示人物性格真相,而且還在敘事的過程中展現人物內在本性中的弧光變化:先是被壓迫被歧視,然後是反抗(地鐵槍殺案),接著是復仇(殺死藍道以及默裡),而跟著主角,觀眾的情緒大抵也經歷了同情、鼓掌再到質疑/支援。
然後精彩的來了,菲利普斯沒有在電影的高潮部分揭示小丑的真實性格,他把小丑的性格真相放在了高潮過後的幾分鐘。
如果說極度壓力下的選擇可以讓我們看清楚一個人,那麼極度放鬆的情況下也可以。
於是我們看到了帶著鐐銬的小丑踩著音樂,慢悠悠地走出病房,在地上留下一個個清晰的血腳印。
毫無疑問,他殺害了治療師,一個無辜的人。
而治療師的死亡很可能僅僅是她讓小丑想起了之前社群福利治療時的不愉快回憶。
而這也恰恰是迴應了存在爭議的“復仇”環節。
藍道和默裡是否真的罪大惡極,非死不可?
還是僅僅是欺騙、利用過亞瑟,就必須以死謝罪?
這一個個血腳印似乎在嘲諷小丑對社會的控訴,大家不妨回憶一下小丑是怎麼殺藍道的?剪刀插動脈後又插眼,在藍道必死的情況下瘋狂的撞擊他的頭部,這是復仇嗎?這是赤裸裸的虐殺。
所以也許正如默裡所說,小丑所做的一切只是在為自己的殺戮找藉口:
小丑在假借社會不公,來合理化自己的殺人動機。
所以把這兩點結合起來,第一個故事要表達的觀點也就十分清晰了:以托馬斯為代表的資本主義使得哥譚市階級分化嚴重,貧富懸殊,是哥譚市混亂的根源,不解決它,再多的蝙蝠俠也無濟於事。但是我們也應該警惕那些假借社會不公,來合理化自己暴力行為的小丑們,他們極其危險。
從這點講,第一個故事極具批判性,不止探討了資本主義存在的問題,而且否定了小丑的做法。但是,這是有代價的,那就是小丑不再神秘,不再迷人,他是孤兒,他受盡虐待,他沒有高智商,他病態,他內心扭曲,他只是一個被社會逼瘋的可憐蟲,光環不再。
所以,第二個故事的小丑更符合漫畫的設定,這所有的一切只是小丑思想的一角,小丑依舊神秘,他依舊意味著混亂,意味著更多的可能性,也許過幾天,他又能給你整出個更精彩的故事,或許更可憐,或許更可恨,可又有誰知道呢?而影迷津津樂道的高智商也保留了,你猜猜小丑是怎麼在帶著手銬的情況下殺死治療師的?
而且第二個故事跟觀眾的互動性更強,在電影最後幾分鐘,精神病院裡的小丑一直在發笑,治療師忍不住問他:“What so funny?”小丑沉醉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低著頭,自言自語般輕輕從嘴裡吐出一句話:
“只是在想一個笑話”。
然後小丑的腦海裡浮現起蝙蝠俠父母被殺的那個夜晚。
“你能告訴我嗎?”
“你不會懂的”
那麼這個笑話是說給誰聽的?或者說誰又會懂得這個笑話?
答案有很多,可以是亞瑟,也可以是蝙蝠俠,甚至還可以是正在看電影的觀眾。
當你選擇相信第二個故事時,你其實是在窺探小丑的精神世界,而此時的小丑正透過妄想,在腦海裡創造出亞瑟這個人物,把亞瑟的不幸通通歸因於哥譚市的社會問題,進而合理化亞瑟的暴力與謀殺,一方面是為了好玩,另一方面是為了證明一個觀點:
任何人只要像我一樣經歷了糟糕的一天,也會發瘋。
還記得亞瑟那不受控制的笑聲嗎?是的,那個笑聲來自小丑,每當亞瑟遭受不幸或者想展現自己的時候,小丑總會出現,利用笑聲嘲笑他,打擊他,撕裂他。但是這個笑聲其實也是在嘲諷那些同情亞瑟的觀眾。
-
16 # 小劉影院
小丑表達講述的是:
主人公亞瑟是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他生活的哥譚市貧富兩極化,他有個夢想,就是當一個諧星,逗大家開心。可現實是,他患有奇怪的精神疾病,只要一受到刺激,就會不自主地大笑,失落、絕望、痛苦,都會大笑,他每天生活的都不開心,這注定他無法完成自己的夢想,他只能扮成小丑,幫人宣傳商品,賺賺小錢。
街上的小混混經常欺負他,搶他的廣告牌,對他拳打腳踢。在車上,他想做鬼臉來逗小孩子,可換來的卻是孩子母親的“別騷擾我的孩子”。亞瑟就是這樣一個卑微的小人物,沒人真正的在意他,就連他的精神病醫生也只是每週問他相同的問題,開著相同的藥,從不認真聽他講了什麼。終於有一天,畫著小丑妝的他在地鐵上看到幾個男人騷擾一個女人,受刺激的他又忍不住狂笑,這吸引了幾個禽獸的注意,開始欺負亞瑟,終於精神崩潰的亞瑟掏出朋友送的槍,失手殺死了他們,從此小丑名聲狼藉。
亞瑟要照顧體弱多病的母親,生活拮据,而他的母親曾是韋恩家的女傭,她寫了數封信,訴說自己的困苦,她相信韋恩老爺是個好人,如果知道他們過得那麼慘,一定不會不管。直到有一天,亞瑟拆開了母親的信,只見信上寫著“你兒子和我都需要你的幫助。”
亞瑟震驚了,他開始去找韋恩,同時在莊園遇見了少年蝙蝠俠,並表演魔術逗他笑,可正在競選市長的韋恩老爺其實是一個虛偽自大的人,他說亞瑟不是他的兒子,亞瑟的母親有妄想症,並告訴亞瑟離小韋恩遠點。
這個社會的邊緣人又一次被拋棄,他跑去查明母親是否確實有精神疾病。原來亞瑟是他母親領養的,而亞瑟的母親有精神疾病,在小的時候虐待過他,導致他腦組織受損,患上了影響一生的疾病,這樣的真相讓他絕望。
精神上的疾病和壓力逼瘋了他,他開始有目的的殺人,他殺了帶給他這樣人生悲劇的養母,殺了曾欺負、坑騙他的同事,殺了他一直崇拜卻嘲笑他表演的諧星偶像。他被警察抓住了,可沒想到的是,哥譚裡已經不只這一個小丑,所有的窮苦邊緣人都站起來反抗,城市一片混亂。
最後,亞瑟被解救,他在車上緩緩站起,看著下面千千萬萬的小丑,他成了所有窮苦邊緣人的精神象徵,從此再無亞瑟,小丑誕生。
《小丑》無疑是成功的,這部DC漫改電影和其他的不一樣,它並沒有那些特效和炫酷的打鬥場面,它更注重人物的塑造,所以也有人說這是男主傑昆.菲尼克斯一個人的成功。相比與其他的超級英雄電影,《小丑》更容易讓人深思。亞瑟形容自己是“被體制忽略的人”,沒人在意他的存在,他說“我的身體有毛病,但貧窮才是最大的病。”電影有很多人物塑造上的細節,小尋只是對電影做了個概括,無法寫出電影真正的靈魂。
電影的設定很有趣,虛偽自大的韋恩老爺改變了我們對韋恩家族的一貫看法。富人們從沒真正關心過那些窮人,身邊的人一步步逼著亞瑟,我們看到了亞瑟一步步變壞、變殘忍,變成了邪惡的君主。但事實上亞瑟無路可走,是哥譚創造了小丑,千千萬萬的小丑。這部《小丑》名副其實,它帶我們走進了小丑的內心世界,而不是像從前只是簡單的認為他是個瘋子,他是社會的產物,你喜歡這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小丑嗎?
-
17 # 澤宇剪影
《小丑》這部電影沒有華麗的特效,有的只是編劇的用心和演員精湛的演技。這部電影非常壓抑,充斥著滿滿的負能量。不能說是從頭到尾血花四濺,但每一次見血都恰到好處,也體現了小丑的每一次蛻變,當然也足夠被定型為R級了。但也不用擔心看了可以抑鬱,或者說可能會讓抑鬱的人看著會有些安慰吧。
一個瘋狂的小丑背後一定也有個瘋狂的時代。小丑的出現不是偶然,而是黑暗社會的必然產物,亞瑟只是其中的一個犧牲者,小丑令人畏懼也令人惋惜。
-
18 # 和氷氷一起來看劇
主要是從一個極端的惡劣環境下用反派的角度展現現代人的內心世界。
總的來說,就是
我們的壓力從何而來?
你有沒有幻想的朋友和伴侶?
你有沒有想過一些可怕的想法?
你有沒有恨一個人恨之入骨?
你有沒有覺得別人對你冷漠?
你有沒有覺得壞人比好人輕鬆?
這些,小丑都有。那麼,你是小丑還是個壞人?可能都不是。
比起講述小丑這個角色和哥譚市的意義,這部電影更像是一部情感宣洩片。
小丑是個壞人,所以他該做壞事,所以對某些人來說小丑可以幫他們發洩一些東西。
比如說,遭遇性騷擾和惡作劇的不良少年不是抓他們起來,而是直接開槍射擊。比如自己的朋友和愛人不理解自己,所以他們該被懲罰。比如有錢有勢的人高高在上目空一切,所以該被幹掉。
這樣的想法不該出現,但這就跟網路上的噴子一樣,他們認為有小丑的存在,這些邪惡的想法可以合理的宣洩出來。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部電影跟暴力遊戲一樣可以發洩人的不良情緒。但是對於一些不懂世事的人來說,可能會造成誤導。所以對於電影我們要有一個自己的獨立的判斷,從裡面得到一些好的東西,而不是被電影所影響。希望這個小丑不會像黑暗騎士裡面的小丑一樣,成為絕唱。
-
19 # 傑威爾娛樂
主要是從一個極端的惡劣環境下用反派的角度展現現代人的內心世界。
總的來說,就是“我們的壓力從何而來?”
你有沒有幻想的朋友和伴侶?
你有沒有想過一些可怕的想法?
你有沒有恨一個人恨之入骨?
你有沒有覺得別人對你冷漠?
你有沒有覺得壞人比好人輕鬆?
——這些,小丑都有。那麼,你是小丑還是個壞人?可能都不是。
比起講述小丑這個角色和哥譚市的意義,這部電影更像是一部情感宣洩片。
小丑是個壞人,所以他該做壞事,所以對某些人來說小丑可以幫他們發洩一些東西。
比如說,遭遇性騷擾和惡作劇的不良少年不是抓他們起來,而是直接開槍射擊。
比如自己的朋友和愛人不理解自己,所以他們該被懲罰。
比如有錢有勢的人高高在上目空一切,所以該被幹掉。
這樣的想法不該出現,但這就跟網路上的噴子一樣,他們認為有小丑的存在,這些邪惡的想法可以合理的宣洩出來。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部電影跟暴力遊戲一樣可以發洩人的不良情緒。但是對於一些不懂世事的人來說,可能會造成誤導。
-
20 # 年代放映機
一
舞蹈
如果你把小丑和亞瑟當做兩個人格來理解,你就能更容易理解編劇為什麼要在電影中加入那麼多段舞蹈。
亞瑟代表被邊緣化的普通人,而小丑代表他內心暴戾的陰暗面。
一體兩面,互相對話,也互相對抗。
舞蹈則被處理成了一個面向“亞瑟”這個個體的象徵符號。
它更接近於一個進度條的作用,透過每一次亞瑟的起舞來暗示“小丑”這個人格侵入亞瑟的程度。
電影除了結局,一共出現了三次完整的舞蹈,對應亞瑟黑化成小丑的三個階段。
第一次起舞,0%
電影一開始,亞瑟的登場是穿著小丑服,畫著油彩妝,舉著廣告牌在商店門口用跳舞招攬顧客。
因為這段在電影一開始就出現了,導致很多人可能忽略都忽略了這一段舞蹈。
但是對於電影的對比手法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對照組”。
這是電影的第一次起舞,也是唯一一次相對輕快的小丑舞步。
那個時候亞瑟還是對生活報以希望的。小丑對於他來說僅僅還只是一種工具,是他熱愛的謀生工具。
他依舊信仰著母親賦予他的使命感:
“你生來就是為了給別人帶來歡笑的。”
他會在公交車上逗小孩開心,雖然換來的是孩子媽媽的厭棄和驅趕。
會按時吃精神類鎮定藥物,雖然政府正在逐漸削減社會福利開支。
會繼續努力想成為一名帶給大家歡笑的脫口秀演員,雖然在大部分人眼裡,亞瑟自己就是個笑話。
會微笑著聽母親講述那些精英政治家的善良和偉大,會幻想被精英主義擁抱,會幻想在電梯裡遇到喜歡的女孩。
他意識不到生活正在把他逐漸拋棄,依舊相信精英主義可以治療好這個千瘡百孔的哥譚市。
而那一聲地鐵的槍響,直接撕碎了他所有的幻想
第二次起舞,50%
三個代表精英階層的華爾街子弟,在地鐵上想羞辱剛剛被公司的辭退的亞瑟來取樂,亞瑟拔槍自衛,一場地鐵屠殺,亞瑟沒有放過任何一個。
隨後,編劇讓逃跑的亞瑟遁入了城市最骯髒的公共廁所,沉默之後,亞瑟突然對著鏡子第二次起舞。
這裡表現出了導演高超的鏡頭語言。
為了能夠具象化小丑逐漸佔據亞瑟的過程,他先聚焦起舞的亞瑟,遮蓋虛化對面的鏡子,而後慢慢地切換景別,聚焦到鏡子裡的小丑,虛化亞瑟本體,最後的定格更是讓亞瑟直接出畫,暗示小丑已經在亞瑟體內佔據了上風。
鏡子裡,亞瑟的彩妝早已被弄花,但不重要了,亞瑟的惡念已經被開啟,小丑降臨。
在那一幕之後,小丑(亞瑟的惡念)開始頻繁地被外部環境逼著現身。
第一次是看到那個自己曾經相信的政治家,在電視節目中評價地鐵槍擊案是“在我們這些功成名就的人眼裡,那些一事無成的人,永遠都是跳樑小醜。”
這裡甚至都不需要油彩,只是亞瑟的兩聲乾笑,一次後仰,不停抖動的雙腿,你就知道,小丑已經快和亞瑟劃為等號了,這一幕也預示著亞瑟對精英主義(執政者)的幻想徹底破滅。
第二次出現是他幻想裡的那個女孩對他說:哥譚市少了三個混蛋,還剩一百多萬個。
他和那個女孩的故事都是亞瑟的幻想,這句話代表的只是他快蠢蠢欲動的邪惡,也就是內心的小丑在和他對話。
他在對自己說:“你沒有殺錯,要不停地殺下去。”
第三次是他發現唯一能讓自己感受到愛的母親,其實一直在欺騙自己,自己的精神疾病都是來自母親曾經間接家暴和虐待。
這種破滅感讓亞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歇斯底里。
什麼都沒了。
在弒母的那一刻,小丑和亞瑟徹底合二為一,第三段舞蹈出現,黑化的進度條也進入爆表。
第三段舞蹈,100%
當小丑一邊起舞,一邊從那個樓梯拾級而下,計程車司機,喜劇之王,V字仇殺者在那三分鐘裡靈魂附體。
世界的棄嬰,入海的泥牛。
當小丑們的路被炸燬,彩妝被血蓋住,他們還有什麼選擇。
小丑的整一個角色語態都是極端被動式的,這是整部電影的壓抑之源,你會下意識地被捲入進去,然後全程和亞瑟一樣被推著向前。
你以善待人,別人以惡報你。
這種推並不是一種動作,而是一個普通人在生活中本該有的選擇和權利被逐一關閉剝奪後,被逼入一種走投無路的困境。
但沒有選擇,本身就是一種選擇。
當小丑拿起手槍,這就是它最後的唯一選擇。
沒有人永遠會被欺負,只能以暴制暴,只能不停地以暴制暴。
“我已不在意深陷骯髒,因為這世界本就不滿汙穢。”
最後,電影陷入一種極端的癲狂之中。
配樂大提琴聲轟擊每一處聲色犬馬,一切泥沙俱下,世界在以每個人肉眼可見的速度下沉,人們在街頭高舉民粹主義狂歡。對錯黑白全部被重新洗牌。
“是我想太多,還是這個世界太瘋狂?”
何其微妙,何曾相識。
二
樓梯
如果說“舞蹈”指向的還是電影中個體內部變化的符號。
那麼樓梯,就是在代表《小丑》裡那些外部社會因素的重壓。
電影一共出現了4次樓梯,2次向上走,2次向下走。
每一段樓梯都非常陡峭,寓意也很明顯,就是階級的高低落差。
第一個樓梯出現是在亞瑟第一次舞蹈之後的階段,亞瑟一共步行向上了兩次,也是整部電影唯二的兩次向上。
那是亞瑟唯一的一個想要努力打破階級鴻溝的希望階段。
但很妙的是,導演兩次都給了我們亞瑟背後的視角,我們能看到亞瑟這唯一一次“向上爬”有多麼的疲憊和吃力。
第二個樓梯出現在第二個階段,是被公司開除後從公司離開的樓梯。
這是他第一次向下走,導演給了我們極端狹窄的視角,那個時候小丑已經快佔領了他的身體,那是小丑的視角。
“如果世界在下沉,那我就順著那個樓梯一起向下。”
最明顯的暗示就是,在往下的時候,亞瑟塗掉了自己以前信仰的“別忘了微笑”,改成了陰暗化的“別微笑”。
最後一次也就是全片最高光的第三次舞蹈。
亞瑟一邊跳舞一邊向下,那是全片他最從容的三分鐘。
他不想要往上了, 他嘗試過往上,但那沒有用處,沒有任何人告訴過他光明在哪,“樓梯”上面到處都是互相毫不尊重,自相殘殺的動物市民。
他嘗試過生活,嘗試過去說一個脫口秀,嘗試每天按時吃藥,嘗試把自己的幻想帶給每一個身邊的人,嘗試用他媽的最正能量的方式在這個不斷崩壞的城市裡面生活。
後來他就想活在自己的幻想裡,可是他們連這個也不允許了。
當他想努力給你們帶來歡笑的時候,你們沒有人把我當一回事。
當他嚴肅地想給你們說一些話的時候,你們又都只知道笑他。
他說他殺了那三個華爾街的人渣,你們說你們在等他抖下一個笑料呢
小丑只是想要有些人明白。
一個國家,一個社會,是否真的健康,看得不是有多好的經濟和多少的富人,而是他們如何對待那一群少數窮困的邊緣人。
三
《小丑》到底想要表達什麼?
煽動?
不是。
電影想給我們看的不是一個個體的瘋魔。
而是透過這個個體去表現出,當架構這個社會的人瘋了,才會導致組成這個社會的人陷入一種集體性,無意識的瘋狂。
它只是想給我們看,一個個體遭遇是如何凝結成社會運動,整個過程其實可以完全是無意的,被動的。
它想給我們看,壓迫和反壓迫,最後都會被推向了暴力的惡念深淵。
那麼《小丑》又只是單面的在抨擊精英主義嗎?
又不是。
它根本就沒有立場,再仔細看看,開頭暴打亞瑟的青年人,和結尾擁他為反抗的精神符號的人,難道不是同一群嗎?
到底誰在毀掉這個城市?
注意,矇住小丑眼睛的,是兩隻不屬於同一個人的手。
回覆列表
這片子就是在侮辱被壓迫階級的反抗,偏偏有被壓迫階級認為它表達了自己的心聲。概括地說,片中的小丑就是因童年虐待致腦損傷的精神病患者,某種程度上他的遭遇值得同情,但他的暴力完全不能等同於反抗壓迫。唯一的亮點在於男主角的演技確實把這個精神病患者詮得很到位。
小丑的角色形象是可悲的,荒唐的,他的悲劇來源於他的病也好,他的身世也好(母親的妄想症),都過於荒誕,以至於難以獲得身邊人的同情和理解,所以他說自己的人生不是tragedy,而是comedy。誰是tragedy?蝙蝠俠。父母雙亡才是世人認可的“悲劇”,他才是“超級英雄”,這是一組明顯的對照。
如果對一個人精神世界的剖析就等於為他的罪行找理由,那麼所有同類電影都是三觀不正。看來小丑這個人物的悲劇確實難以獲得理解,不管在電影裡還是外。至少原po把這一點給體現出來了。
小丑只能是無法衝破大環境的前提下的資本主義黑暗面,亞瑟這個小人物的卑微人格徹底被抹殺了。總結起來,小丑不過是一個社會的現象人格,遠沒有上升到政治高度。或者說,脫口秀上的亞瑟已經自殺成功了,留下了一具純粹的“惡”的肉體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