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素清雲
-
22 # 金雨荷藝術
書法臨帖時的正確方法是什麼,怎樣去觀察每一個字?
雖然碑帖種類繁多,風格各異,但我們學習書法,不外乎學的就是字的結構和筆法。
一、如何找結構
一個字好看與否,與它的結構搭配息息相關,我們臨帖,必然要遵照原貼的結構。那如何更快速的找準結構,現如今是大媒體時代,我們學字也可以與時俱進。我平時練字的時候,都習慣用電子帖,把每個字裁出來,用米字格紙附在電腦上,先把這個字雙鉤下來,用米字格的輔助線去分析結構,還是比較方便準確的!也可以附上透明膠片在電腦螢幕上,然後附上宣紙直接摹帖,也是可以的。電腦螢幕就充當了一個複製臺的作用,電腦螢幕更為靈活,可以任意調整字的大小。
(這是我練習《張玄墓誌》的時候雙鉤的帖)
二、如何練筆法
剛才給大家分享了找結構的方法,下面來說筆法。在進入一個字型的時候,先通臨幾遍,初步感受一下這個帖的筆法。然後再深入去總結分析這個帖筆法。每個書體的特點不一樣,差別就在筆法上,要想寫出這個帖的味道,就得掌握筆法。我們可以把這個字帖的基本筆畫都先提煉一下,或者按照偏旁分類也可以,不管哪種分類,就是為了找共性的筆法。寫著寫著就對這個帖的筆法形成了慣性。最後再對整個帖上的字逐一攻破,不在多,在於精準。假以時日想必對這個帖就有深刻的理解了!
-
23 # 張善軍書法
一個筆頭,上端五分為貯墨,每一筆可以寫很多字,大家千萬不要養成寫一筆一蘸墨的壞習慣。筆頭下端五分再分為三份,就有了一分、二分、三分筆。我們在臨帖前,要善於觀察筆畫粗細,到底是幾分筆去表現。像二王書法一脈的字,用到一分到一分半筆足矣;顏真卿用到三分筆;黃庭堅、蘇東坡等風格,二分筆足矣。我們寫字時,不要像很多書家將毛筆用成小刷子去抹字,所謂“小筆寫大字”,要練就“淺筆重力”、“提筆攝墨”的功夫,這需要很長的訓練過程。切忌線條空洞無物,沒有資訊量。初學書法,入門須正,取法要高,立志欲遠,所謂“高”即當以秦漢、魏晉、六朝、唐宋為師,但因這些時代傳下來的作品大都是碑刻,古人書丹上石,經刻工鑿刀,筆意已失,就很明顯地帶上了斧鑿刀刻之痕,即使有刻工極佳者,也很難表現出用筆的細膩精到之處,像發筆時偶露的筆鋒、收筆回鋒帶出的牽絲,逆勢澀行時的質感以及運筆節奏不同產生的枯筆飛白、渴筆等墨色變化都會喪失殆盡。而且這些碑刻歷經千載,在風雨侵蝕和人為錘拓後,石質磨泐,字口斑駁,字形由肥變瘦,加之歷代好事者輾轉翻刻,面目全非,在這些因素影響下,給初學者學習楷法帶來很大困難。那麼如何來你補這缺憾呢?我認為可以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一是遍閱、研究近現代著名書家的用筆方法,或者投拜到當代一些名書家門下,叩求筆法,在這基礎上循序上溯。二是要高度重視名家墨跡的作用,它是研究筆法的最佳資料。
我的方法是將該碑帖前幾十字讀透、精臨,力求點畫妥帖,一一盡理,然後再通臨以博其興趣,由生漸熟,熟能生巧,結法自成。次則研究筆勢,楷書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性情,其勢盤紆於虛,為無形之使轉,雖筆斷而意連,形不貫而氣貫,寫到得勢時,自然會生動起來。次則研究行氣與章法,點畫與點畫之間、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的微妙關係以及落款、鈐印、幅式、裝潢形式等。最後再研究筆意,即通幅作品的統一筆調和精神境界。在臨摹碑帖過程中有一種值得推薦的方法,即時時離開帖,並按此帖的筆意去寫一些詩文,此時心中無我,只有此帖,力求與原帖相符,寫好後再與原帖相較,如此反覆,可以培養一個人離開帖的書寫能力,並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明智的學習方式是從變幻迷離的形式中找出它內在的具有共性規律的東西,做到觸類旁通,而後能臻以一馭萬,知常達變的自由王國。
-
24 # 中正行楷
書法臨帖主要是手與眼的配合同時也要相應地記憶所臨內容。具體到方法論的話,單就觀察一個字為例:
1.先看整體形狀,一般字形分為正方形與長方形(有立的有扁的)。
2.看筆畫粗細,像篆書有時就粗細一樣,隸書粗細相間等。
3.看筆畫的起筆收筆,有露鋒、藏鋒、切鋒、駐鋒、蹲鋒、措鋒、裹鋒等。
4.看筆法,運筆、翻筆、捻管、牽絲引帶、輕重緩急等。
5.看結構,中宮緊收型、四面停勻型、左緊右松型、左松右緊型、上收下放型、上放下收型等。同時也要注意各個筆畫之間的角度、間距和粗細對比。
這樣基本上就可以把握一個字的形態了,勤加練習之後融會貫通風規自遠。
-
25 # 筆尖寫字課堂
“書法臨帖時正確方法是什麼,怎樣去觀察每一個字?”我的回答是:書法臨帖時正確方法首先是精臨,然後要注重指法,腕法,身法和眼法的合理配合。觀察每一個字就得具體從筆法,結構入手。一,精臨
學習書法的不二法門就是就是臨帖,然而臨帖千萬不要陷入了“抄帖”的迷霧中不能自知,臨帖最正確,最經濟的辦法就是精臨,也就是精準臨帖,提倡一個字寫十遍,不主張十個字寫一遍。
孫過庭在《書譜》中告誡我們:
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這句話有兩層意思,概括得簡單而且明瞭,“察之者尚精”說的是就是讀帖要準確,“擬之者貴似”傳達的資訊是臨帖要精準,要做到和所臨字帖形似進而神似。〔孫過庭《書譜》區域性〕
古人要求臨帖時要達到“重影”和“合掌”的高度,我想是極有道理的,只有要求高了,再精準臨帖,進步才是顯而易見的。
趙孟頫曾說:
昔人得古刻數行,專心臨之,便可名世。趙孟頫這句話裡有兩個關鍵詞,一是“數行”,一是“專心”,這也告誡我們臨帖需要精準臨習,不能泛泛地臨,更不能進行“抄帖”這樣的無用功行為,若能精準臨習,雖一二本字帖足矣,若走馬觀花,則千百本字帖也無濟於事!
正確的臨帖方法除了精臨之外,還要注重指法,腕法,身法和眼法。
二,指法指法就是指執筆的方法,欲學書法,先學指法,只有能輕鬆且合法度地執筆,才能揮運自如,創作俱佳!
蘇東坡在執筆時說過:
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在這裡,蘇東坡雖說“無定法”,但是“虛而寬”其實就是法。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指實掌虛。”
因此,習字者應對執筆法予以重視和研究,有人習字筆畫輕浮乏勁,結構鬆散拖沓,用執筆的正確與否有很大的關係。〔蘇東坡《赤壁賦》〕
對於毛筆而言,通常採用唐代陸希聲提出的“五指執筆法”,即擫,押,鉤,格,抵,五個手指頭髮揮五個作用,將毛筆自然,輕鬆,合理得握住。
《宣和書譜》裡有一段記載:
錢若水常言,古之善書鮮有得筆法者,唐陸希聲得之,凡五字:擫,押,鉤,格,抵。自言出自二王,斯與陽冰得之。沈尹默先生也認為,“五指執筆法”是執筆的唯一方法。
而如果是對於硬筆而言,由於工具的差異性,則採用“三指執筆法”,雖少了兩指,但無名指和小指的“格擋”和“抵住”的作用還是依然存在的,所以,毛筆和硬筆在執筆方面可謂是一脈相承的。
三,腕法古人有云:“執筆在指,運筆在腕。”
臨帖時,保證手腕的運用自如是很關鍵的,不管是對於楷書,行書或者說是草書,手腕不能揮運自如,那麼寫出來的字往往也容易顯得僵化,遲滯。
腕法是建立在指法的基礎上的,只要執筆時做到了“虛而寬”,那麼手腕自然是靈活的。
虞世南也說過:“用筆頭指實腕虛。”
再則是懸肘懸腕,古人寫字大概沒有“枕腕”一說,都是懸起腕,懸起肘,“米芾書壁”就是懸肘懸腕的一個很好的例子。
其實只要肘不能懸起來,也就不曾懸腕,因為肘擱在案几上,腕即使懸起來,也不能“隨己左右”地靈活運用。正所謂“以腕著紙,則筆端有指力而無臂力”。
〔虞世南楷書〕
所以在平時臨帖時,就要注重懸肘懸腕的練習。對於提高觀察能力和臨寫能力都有很大的幫助。
四,身法身法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雙姿”中除了握筆姿勢之外的坐姿。
因此,身法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臨帖時身法不對不但直接影響臨習的效果,而且長此以往還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損壞。
身法的要領是:頭正,身直,臂開,足安。這與我們現在講的,頭部端正,上身挺直,手臂自然放開,兩腳平放是一致的。
倘若我們的身法不正確,臨帖的時候東倒西歪,這不僅會直接影響到臨帖的實際效果,而且還會對我們的心理產生影響,導致注意力不集中,精神煥散,對於臨帖而言是得不償失的。
五,眼法眼法指的就是我們在臨帖時的觀察能力,我們往往會有這樣的體會:成績相當的兩個學生在做同一題目時,一個能準確無誤,而另一個或許常常會錯誤百出,這其實就是觀察能力的問題。
而在臨帖的時候,誰觀察得仔細,一般來說,誰就臨得更像,效果也就更好。
宋姜夔在《續書譜》中說:
皆須是古人名筆,置之几案,懸之座右,朝夕諦觀,思其用筆之理,然後臨摹姜夔在這裡說得極為明白,臨帖時不要著急臨寫內容,而是應該先觀察,思索如何用筆,整個字的來龍去脈,這樣不僅能提高臨帖效率,而且還會提高觀察能力,為臨習其他字帖打下觀察,分析的基礎。〔姜夔書法〕
以上所說的精臨,以及指法,腕法,身法,眼法五種方法都是針對臨帖的正確方法而言的,前面我們說過怎樣去觀察每一個字,就得具體從筆法和結構入手了。
一,筆法趙孟頫學習王羲之書法,在《蘭亭十三跋》中有這麼一段話:
法書,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而用筆千古不易趙孟頫這段話說明,自古以來,書法的筆法是有規律可循的,這就是筆法的傳承性。
雖書體不同,筆法都包括了起,行,收提按頓挫等內容,只不過因不同的需要宿舍罷了。
我們在臨帖的時候,不能泛泛地臨,更不能“抄帖”,而是應該從每一個字入手,每一個筆畫入手,因為字與字有相通之處,筆畫與筆畫之間亦有相通之處,因此我們需要掌握其中規律,來為自己所用。
對於筆法具體而言,我們應該關注這個筆畫的形態,是平的?是斜的?角度大概是多少?是露鋒還是藏鋒?整個形態是方筆還是圓筆?這個筆畫在一個字當中的位置,長短,粗細等等,這些都是筆法的要素,也是臨習者必須照顧到的。
我們以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中的“上”字為例來分析筆法。〔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例字〕
以這個“上”字的底部橫畫為例,這個橫畫顯然是起,行,收的典範,需要注意的是起筆是方筆,中間稍細,並且略帶“抗肩”角度,使整個橫畫有向右上方傾斜之勢,而末尾收筆穩重,形態也是方筆,從而形成了這個筆畫兩頭粗,中間細的特徵。整個筆畫也顯得瘦勁有力。
如果這樣來觀察一個字和它的筆畫,分析它的筆法,是不是要比胡亂臨寫有效得多呢?
二,結構結構是一個字的骨架,一個字的結構也是小章法,這裡麵包含了許多的法則,古人總結的論著也有很多,常用的有黃自元的《間架結構九十二法》等等,都對結構的研究大有裨益!
如果說筆畫是一個人身上的某個部位,那麼結就是這些部位的合理搭配,也就相當於是一個人的顏值,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結構是比筆畫還要重要的,況且我們平時寫字第一注重的就是結構問題,筆畫還是其次,只有臨習古帖才是筆畫結構並重的。
我們仍然舉例來說明:
(1)左收右放
左右結構的漢字大概佔漢字總數的百分之三十,因此在臨習的時候需要把握其結構規律,熟練地書寫。〔《九成宮醴泉銘》單字〕
例如這個“悅”字屬於左右結構,而且是左收右放的,我們從中可以得出結論:凡是偏旁在左的字,偏旁都要收斂,為的是給右邊的部件留出空間,以顯示其結構的合理性。
(2)撇捺伸展
撇捺伸展是一個很重要的結構規律,也因為撇捺這兩個筆畫的難度比較大,所以撇捺伸展是研究結構不可繞行的一步。〔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單字〕
撇和捺因其自身的特點,在字的結構當中起著平衡重心,靈活化板的作用。並且撇捺在每個字當中都是很出彩和很重要的筆畫。這類字還有帶“春字頭”“大字頭”的。 因此,在觀察時就要舉一反三。
(3)中正平穩
中正平穩基本上是每一個字的結構規律,因為只有平穩,整個字才顯得均衡端莊。歐陽詢的楷書,大多數字取斜勢,卻依然穩固如山,這和中正平穩的結構規律不無關係。〔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單字〕
以這個“中”字為例,我們可以發現,當一個字當中出現豎筆,那個這個豎筆為了適應中正平穩的規律一般都會在字的正當中。而且一般是上短下長,顯其穩重平和。
所以,總結起來臨帖並非易事,需要在指法,腕法,身法和眼法方面仔細探究,除此之外,臨寫一個人就要具體從筆法和結構上面深入研究,如果要想學好書法,以上所講當是入門必須了。
回覆列表
很多人初學書法對於臨帖的理解都很淺顯,表現在於臨帖只知道依樣畫葫蘆,基本上都是在於畫字,而不知“書寫”為何。關於臨帖方法很很多,並沒有單一固定的標準,只要是合理的臨帖方法都可以用,都是正確的臨帖方法。下面我就來說說有關臨帖的一些方法,希望可以幫到題主。
落筆之前先讀帖,讀帖亦是臨帖當中的重要一環很多人在學書法時,總是習慣一邊寫一邊觀察,這是不合理的。也許你會說很多書法家臨帖都要一邊看一邊寫,這裡我要說明,書法家臨帖一邊看一邊寫,只是看寫的這個字是什麼。而對於書法中的一些要求:筆法、結構,他們已經瞭然於胸了,不需要觀察。而初學者學習書法便沒有這些經驗與內容,要想獲得這些內容而使得臨帖時下筆從容就必須讀帖。
漢《張遷碑》
那麼如何進行有效的讀帖呢?首先來了解一下讀帖這個概念。讀帖即是,仔細觀察字帖的筆法、結構、章法等內容,因為此觀察發與閱讀類似,因此取讀一字。對於讀帖的好處,送黃庭堅曾說:
“學書時時臨摹,可得其形,取古書細看,令入神,乃到妙處。”
這段話大意即是學習書法除了要勤奮練習之外,還需仔細對帖,觀察到位,體會到字帖的韻味之後下筆才會符合字帖要求。
平時我們應該怎樣進行高效的讀帖呢?首先在動手臨帖之前,先將字帖拿出來,翻看一下,得其大意,這時候你的胸中就會醞釀成這個帖的意。之後就需要,仔細看帖中的用筆方法,如起、行、收、轉各個筆法的動作具體是怎麼樣的,字形結構中多筆畫字結構呈一個什麼樣的幾何形狀,少筆畫字形又是什麼樣的特點,最後章法組合上面是怎麼變化的。
這樣一番觀察思考之後,你再開始動手臨帖,這時你就會發現下筆已經明顯更有感覺,更為流暢了。
漢張芝草書
臨帖之法有很多,這裡只列舉一個在短時間內最為有效的辦法首先要明白臨帖的目的是什麼,只有明白臨帖目的,在臨帖時才會更有方向,有方向才能在短時間內快速得到提高。那麼何為書法臨帖的目的?臨帖目的旨在能夠用帖中所學,因此臨帖只是學期筆法、結構、章法等。
對於筆法、結構、章法該怎麼學習呢?先引用一下清代書法家朱和羹的話:
他在《臨池心解》中說:“臨池之法:不外結體,用筆。結體之功在學力,而用筆之妙關性靈。苟非多閱古書,多臨古貼,融會於胸次,未易指揮如意也。能如秋鷹博兔,碧落摩空,目光四射,用筆之法得之矣!”
朱和羹認為臨帖就是學筆法和結構,結構在骨力,用筆在於性靈,應該是屬於天賦一類用筆感覺,他濃重的描繪了字外功夫對書法的作用。如多讀書,這樣和臨帖搭配就能達到指揮如意。
古人書論總是類比方式多,難免會有聽起來雲裡霧裡的感覺。下面我來說說我實踐而得到的臨帖方法。
章草《出師頌》
首先是精臨,在讀帖之後,每次動手臨帖要力求與原貼一樣,這裡的一樣並非單指字形結構機械的像,而是其大的感覺要符合,當然字形也不能偏差太多。很多人初學書法旨在字形結構上筆畫堆砌,這樣不僅寫的累,往往一番努力之後還會越寫越死,了無生氣。
那麼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就是我說的把握大感覺,寫一個字首先要把握它的大字形結構,其次找到主筆畫,如最長、最重、或是最輕的筆畫,最後在這個字大的字形感覺上,其它筆畫進行疏密得當的自由組合。這樣臨帖不僅輕鬆,而且字越寫越活,成熟時還有意外之喜。
其次是意臨,都知道意臨這個詞,那麼如何進行有效的意臨呢?方法其實很簡單,先精臨數行,然後取這個帖意,看一眼要臨的字進行自己的安排,只要結構、筆法合理就可以。這個臨帖方法關鍵就在於意,而得意就需要精臨。意臨有什麼好處呢?它會使你的字更加有神,用筆更為自然,是可以實現隨心所欲而不越矩的標準。
最後是背臨,復歸精臨。再進行前面兩個過程之後,就可以開始背臨了。背臨也不難,平時精臨時多記字,實在記不下就拿一張草稿紙將帖中的字用鉛筆隨意寫下來,然後開始回憶帖中是怎麼寫的。這樣一個過程可以逼著你進行輸入,一開始或許很難,但熟練之後你會覺得背臨比以上兩個臨帖方式自由的多。這樣一個過程之後,你就能明顯感覺到自己在用筆、結構上面的大變化,背臨之後還需迴歸精臨,背臨多了容易放飛自我,因此需要精臨來規範自己。
這一套方法需要迴圈進行,不可只擇其一用功,這樣就會得不到長足的進步。
褚遂良楷書
關於帖裡面字的觀察方法這個觀察方法就是屬於讀帖裡面的,觀察一個字首先就是需要得其意,這一點古人已有明確規定:
清代朱履貞在《學書捷要》中說:“臨摹用工,是學書大要,然必先求古人意指,次究用筆,後像行體。”
他這段話的大意就是臨帖需要下功夫,但是必須先求其意,因此我們觀察一個字最先就要感受它的意。
這個意怎麼解釋呢?它就是一種感覺,如唐楷給人的法度森嚴之感,王羲之《蘭亭序》給人清媚飛逸的感覺,而每個字帖都有它的感覺。那個感覺就是一開始不帶任何思考看字帖,它帶給你的感受。
《蘭亭序》觴
得其意之後,就要仔細觀察其用筆特點,是方筆多,還是圓筆多。之後再觀察它的結構,其疏密特點是怎麼樣的,主筆畫在什麼位置。這樣一番觀察,你就明白字帖裡字的特點。
以上就是我的解答,希望可以幫到題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