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滿豫看文化歷史
-
2 # 阿輝看歷史
歷代王朝在面對天命與叢林時,都不免會產生潛藏於這神聖權力背後的隱性焦慮。在中國歷史上,靠兵強馬壯打下江山,登上天子寶座的人不在少數。然而,如項羽、王莽、王世充、李自成等等在登上寶座之後,又瞬間失去的也大有人在。正如五代十國,在五十多年的時間裡產生了幾十位皇帝,卻都只是歷史長河裡的曇花一現,終歸塵土。
在玄武門之變中勝出的唐太宗李世民與在靖難之變中登上皇位的明成祖朱棣,可謂是將這種的焦慮與“民心”相結合,開創了時代的典型。
在李世民的皇冠上永遠無法抹掉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血跡。因此,有著這一黑歷史的唐太宗必須要做得更加出色,才能贏得“民心”的口碑,也才能打破正統的天命所帶來的焦慮。於是,李世民一方面發展國家經濟,力求治理出一個經濟繁榮,政治寬容,社會開放的內部環境;另一方面則努力開疆拓土,力求以強大的軍事力量打造出一個幅員萬里,四夷臣服,八方來朝的外部環境。當然,李世民在一幫貞觀名臣的輔佐之下,實現了這一目標,成就了“貞觀之治”的歷史功績。即便如此,玄武門上的刀光劍影依然無法消散,成為了此後整個大唐王朝權力更迭的制高點。
與唐太宗有著相似經歷的明成祖也同樣面臨著來自正統天命的焦慮。與李世民力求打造寬容開放的內部環境所不同的是,朱棣在對內政策上卻採取了嚴格管控的治理方式,而這種方式在日後給大明王朝帶來了嚴重的後果。在對外方面,朱棣則面臨著兩個方面的焦慮:一是來自北元蒙古政權的威脅;二是他的侄子建文帝下落不明。於是,朱棣一面親征蒙古,一面派三寶太監鄭和遠赴西洋。儘管,朱棣在對內控制與對外征服中都成就了自己的功績,但其解決焦慮與“民心”的方式卻讓未來的明朝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其實李世民和朱棣頗為想像,都是跟隨自己的父親打下來江山,功勞很大。但他們也有很多不同,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是不流血的奪位,而朱棣則是打下了江山。這其實也怪朱元璋在太子朱標死後直接將皇位傳給了孫子朱允炆,朱允炆崇文,聽信大臣削藩,成了朱棣起兵的導火索,而朱棣也是個狠人,最終導致了靖難之役。
文章僅代表個人理解與觀點
-
3 # 月影漫千峰
李淵統籌指揮,李世民親自打下來大半個唐朝,功勞太大,而且麾下集中了唐朝大半的將領和謀臣。
朱元璋親自打下來的天下,軍事能力極強,朱棣可謂坐享其成;當時諸侯王都是朱元璋兒子,朱棣敢造反,就得面臨朝廷和諸侯王的雙重打擊,也註定不可能成功。
-
4 # huangyuanlang
這兩個怎麼能相提並論呢?李淵靠誰奪的天下,朱元璋靠誰奪的天下?
李淵在起義時,三個兒子都成年了,三個兒子都起了作用。最主要是靠李世民才奪的天下。幾個兒子自然都有自己說話的權利。
朱元璋完全是自己奪的天下,兒子們基本沒參與,朱元璋之於他的兒子們就是神一般的存在。
所以玄武門之變能發生在李淵生前。而“靖難之役”在朱元璋死後。朱元璋活著他的兒子們就跟老鼠見貓一樣。
-
5 # 荒山野嶺中的小草
公元626年7月2日,大唐武德九年6月初四,秦王李世民在長安宮城玄武門發動政變,一舉殺死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齊王李元吉,逼迫自己父親李淵退為太上皇,自己繼承皇帝位,成為了千古一帝唐太宗。
700多年後,又一位開國皇帝的兒子一舉推翻先皇所欽定繼承人,自己當上了皇帝,也成為了一位充滿爭議性而又公認成就甚大的皇帝——他就是發動“靖難之役”推翻了自己侄子建文皇帝的明成祖朱棣。
從古代君臣尊卑的角度來看,李世民與朱棣的行為基本屬於“謀逆”。對李世民來說,其雖然也是唐高祖兒子,但爵位最高只是秦王,而太子是國家儲君,地位僅次於皇帝,對李世民而言是君。在皇帝並未廢黜李建成的太子之位的前提下,李世民便殺死了太子,這就是以臣弒君,並且事後逼迫自己父親成為太上皇,而自己強行即皇帝位,更是在千百年來為人詬病。
而朱棣則是赤裸裸地起兵造反,經過3年戰爭,直接把明太祖朱元璋確立的明代第二任皇帝推下了龍椅。
同樣都是“謀逆”,李世民是在開國皇帝在位期間成功幹掉法定繼承人上位,而朱棣則是在自己老爹朱元璋去世之後方才舉兵造反,是不是朱棣的膽量氣魄不如李世民呢?
但我們從當時二人的身份處境來看,就知道這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一、李世民權勢滔天而朱棣影響僅限於燕地
我們來看玄武門事變前,李世民在朝廷中的官職地位:
其他的待遇還有:
邑戶至三萬:唐制,王爵食邑一萬戶,李世民的秦王單獨增加到三萬戶。
禁中騎馬:古時宮禁中除皇帝外嚴禁其他人等騎馬,但唐高祖允許李世民可以這樣做。
劍履上殿:臣子上殿參拜皇帝時,要先於殿外解下佩劍並脫鞋,但李世民可以不用脫鞋直接帶劍上殿。三國時曹操也有這個待遇。
贊拜不名:臣子朝拜皇帝時,贊禮官吏只稱呼有這一殊榮的大臣官職,而不直呼其名。三國時曹操也如此。
從這裡可以看出,當時李世民不但有名,獲得了高於其他親王的地位待遇,也有實,掌握了京畿周邊和部分禁軍兵權,還有著自己的文武官員班底。實際權力已經超過了太子。
在這種條件下,李世民在大唐帝國的心臟位置發動一擊,取得政權是輕而易舉的事。李世民作為長期領軍征戰的傑出將領,膽子自然不小,有了這等便利條件,自然就敢在老爹眼皮子地下殺死哥哥弟弟,再逼迫老爹退休。
而朱棣就沒有這麼幸運了,雖然他就藩燕王時手握重兵以抵禦北方異族,但他畢竟是臣子的身份,朱元璋是其君父,又極有手段。與李世民控制了長安周邊及部分禁軍的強權不同,朱棣僅僅只能掌握屬於他名下的燕軍,在南京朝廷也沒有很大的影響力。在建文帝實行削藩政策時,朱棣甚至不得不裝病來逃避朝廷官員的監管,“靖難之役”更是打了三年,多次差點讓朝廷軍隊取了性命去。朱棣在建文帝時期造反都如此困難,更不要提在朱元璋在世的時候造這位手段狠辣的老爹的反了。
二、李淵和朱元璋對於局勢的掌控能力也高下分明
李淵和朱元璋這兩位老爺子雖然都是開國皇帝,但兩人對局勢的掌控能力顯然不在一個水平上,李淵對於自己兒子們的管理能力大大不如朱元璋。
李淵從太原留守而成為唐朝開國皇帝,政治手段不能說沒有,但他的起事,更多的是李世民和劉文靜等人的促成,多少有些為形勢所迫的意思,在政治眼光和膽魄手段上顯然有所不足。成為皇帝后,不管是出於對太子的制衡還是真心實意想要封賞李世民,他對李世民權力的一再加封,使得李世民在實權上遠遠超過了李建成,也助長了李世民的政治野心。從這一點上,李淵作為皇帝,在兩個兒子的地位和權力管理上做得很不成功,也是李世民敢於在老爹在世的時候就弒兄殺弟逼迫老爹的重要原因之一。
朱元璋在世時,對於自己的眾多兒子也採取了分封親王的方式,但與秦王李世民和齊王李元吉等人都在京師不同,朱元璋的兒子們都被要求到自己的封地去就藩,有能力的秦、晉、燕、寧諸王並不在南京,也就無法從中樞上發動行動,直接威脅皇帝的地位。並且,朱元璋心狠手辣,對局勢的掌控能力極強,對功臣的屠戮也使得自己的兒子們不敢有異動。
不過,朱元璋在世時,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們抵禦異族入侵,讓許多藩王擁有自己的軍隊,還不聽葉伯巨的“節其都邑之制,減其衛兵,限其疆土”限制藩王勢力的諫言,以至於他去世後,藩王們擁兵自重,尾大不掉,逼迫建文帝不得不實行削藩,也加速了朱棣的反心。這也是朱元璋政策中的隱患。
此外,李世民以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排擠迫害他為理由,強調自己是“正當防衛”,名義上並不反自己的老爹。而朱元璋在位時,對藩王們的權力也較為寬容,朱棣沒有反自己老爹的理由。
從以上來看,李世民和朱棣雖然都以推翻法定皇帝繼承人而上位,但兩人當時不同的處境使得兩人走了不同的道路。無論如何,李世民和朱棣的皇權之路都是一出骨肉相殘的血腥慘劇,皇位面前,最是無情帝王家。
-
6 # 登哥讀歷史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皇帝的掌控力李淵當皇帝,其實是被收下將領和李世民逼的。李淵性格天生柔弱,缺乏帝王的乾坤獨斷,就就導致了李淵的兒子們並不怕他。
而朱元璋呢,放牛娃出身,天下是他一手打下來的,心狠手辣。一身王霸之氣誰都怕他。朱元璋的兒子們個個怕的要死,對整個朝堂的掌控力遠比李淵強多了。
朱元璋不死,沒人敢亂。
太子人選的差距李建成雖然是太子,但李世民掌控著軍隊。這就導致了太子比王爺實力弱。反觀朱標,是朱元璋唯一培養的繼承人,為兄為臣都沒得說,從小就開始參與朝堂事物,大臣和周圍兄弟都十分尊重他,自然不會反。
皇帝的支援其實李淵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就一直在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間憂鬱不決,這就給大臣們造成了一種錯覺,李世民當太子也是可以的。所以朝堂產生了兩派,太子黨和秦王府互鬥。
而朱元璋很早就將朱標定位唯一繼承人,早早就熄滅了朱棣等人對皇位的念想。朝堂很穩固。
-
7 # 書法志
玄武門之變發生之時李世民都已經是戰功赫赫,如果是這個時候他老爹偏向他的兄長他還不動手,如果一旦成了既定事實叫人家捷足先登那基本上就沒他什麼事了,什麼是時機,什麼是先下手為強!
永樂皇帝也是 當時他要不反抗估計也沒有他的什麼事了,就被別人削藩了,此時不舉更待何時,還能出師有名。所以有所不同的!
-
8 # 春滿故鄉
因為,朱棣的能力和綜合實力比李世民差遠了,特別是在政治、軍事、戰略水平和智囊團隊組成上,和李世民相比,朱棣就是草芥螻蟻。所以,朱元璋在世的時候,朱棣連個臭屁都不敢放,豈敢妄想政變?可能嗎?
-
9 # 胡漢三哥
玄武門之變”是唐朝統治階級內部一場爭權奪利的鬥爭。唐朝建立後,李淵封長子建成為太子,協助處理軍國大事,實力雄厚的次子世民文武雙全,武功卓著,由此形成兩大勢力。太子建成聯合四弟元吉,準備除掉世民。
在唐高祖統一全國的過程中,世民先參與策劃了太原起事,而起事之後,在討平群雄的戰爭中,他又立功最大。李世民能征慣戰,智勇兼備,已成為唐軍事實上的最重要的領導人,被高祖李淵封為“天策上將”,位在諸王之上,併兼司徒、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還詔令在秦王府中設定官屬。世民自恃才能和顯功,在府中開置文學館,延攬四方文學之士,這些人都成了世民的謀臣策士。此外,世民南征北討,逐漸在天策府中網羅了不少勇將猛士。擁有了如此眾多的謀士與勇將,秦王世民的周圍自然形成了當時政壇上一個強有力的政治集團,直接威脅到太子建成。建成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就聯合同樣對世民不滿的齊王元吉,採取曲意聯絡唐高祖的妃嬪以為內助、加強自己的軍力、收買世民的部下等策略來強化自己並削弱世民的勢力,甚至發展到在世民酒中下毒的地步。
到了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建成、元吉和後宮妃嬪更是常常在高祖耳邊說世民的壞話,使高祖漸漸對世民產生了猜疑,局勢對世民十分不利。世民決定先發制人。6月4日,世民率長孫無忌等人經玄武門入皇宮,埋伏在臨湖殿附近,突然射殺了準備入朝的建成和元吉,然後聲稱“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並派親信“宿衛”高祖,迫使高祖接受了既成事實。三天之後,唐高祖宣佈立秦王為太子,國家大事,一律由太子處理。當年8月,唐高祖被迫讓位,自稱太上皇,李世民即位,就是唐太宗。第二年,改年號為貞觀。歷史上把這次政變,叫做“玄武門之變”。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1399年-1402年由朱棣發動的與建文帝奪取政權的戰爭。 1398年5月朱元璋病故,皇太孫朱允炆繼位為帝,並在之後開始削藩。朱棣因不滿朱允炆和削藩政策,在1399年7月起兵反抗明朝中央政府,發動了持續三年的靖難之役。1402年6月13日燕王軍攻入金陵,江山易主,靖難之役結束。
共同點在於政變方勢大。不同在於李世民當時發生政變即後便逼得李淵退位了政權集中於李世民一身,而燕王朱棣是屬於藩王,本身屬於被朱元璋削權,朱元璋剛剛奪得天下第一時間便是集中了權利,藩王比較而言地遠,發展比較好,但多多少少燕王還是怕朱元璋的,畢竟燕王的權利可不如李世民的集中,還有很多的藩王分割了,還有便是削藩這一政策也是相當於逼急了燕王,沒權了這不就急眼了。個人見解哈
-
10 # 府少爺的歷史觀
李淵唐朝的建立,自始至終都有李世民的影子,
建國初期天下大亂 各路反王,皆視已經建國的大唐為敵,當時情況自然十分兇險!
而李世民的 軍事 政治才能,此時已經初露鋒芒,可以說大唐定鼎天下主要靠的就是李世民!而且李世民在戰鬥之中培養自己的勢力 已是兵多將廣! 又因為天策上將之身份 自立百官 自闢僚屬 儼然已經成了一個小朝廷!
綜上種種原因, 李世民在李淵在位期間已經
勢力大成,得官員效忠!所以才能發動玄武門之變!
而 大明朝乃是朱元璋一步步打下來的天下! 真真正正的開國之君!其在位時權力集中,甚至為了穩固皇位,不惜編織罪名殺害開國元勳!所以
當時無人可以撼動其位置!
也正因為如此,朱元璋大封王位 ,兒子們全部賜予封地甚至可以自建軍隊!
朱棣因此才有能力發動靖難之役!
-
11 # 國史觀
首先一個,李淵和朱元璋對於權力的把控不是一個級別的,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唯二農民出身造反成功的皇帝,另一個是劉邦。
朱元璋對於權力十分的敏感 ,這一點從他後期大肆誅殺功臣就能看出來,而他之所以分封自己的兒子到各地為藩王 ,也是為了鞏固皇室的權力 ,而朱元璋是十分自信自己能夠掌控住這些藩王的,作為歷史上唯一一個從南到北統一中國的皇帝,他的手腕絕不是當時的朱棣能夠想象的。
所以得到朱元璋死了之後,朱棣的野心才能冒出來,而建文帝朱允炆的大肆殺戮藩王也讓朱棣深感不安,加上對於這位侄子的不屑以及非常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能打的武將都被朱元璋殺光了,留下的就是李景隆這樣的草包二代,當時鎮守北方的朱棣應該算是最能打的人了,所以才會下定決心起兵“靖難”。
而李淵父子的情況不一樣,李世民的能力是比李淵高出太多的,偉人就說過,中國古代最會打仗的皇帝就是李世民。
而當時的最能打的武將都在李世民手上,加上握著軍權,李淵對於立太子的反反覆覆讓李世民很不滿,所以最終發動了玄武門之變。
-
12 # 微史論
先說答案,那是因為皇帝的政治影響力和政變雙方部下的利益需求導致的。
這個問題其實很好理解,能把唐初和明初皇室的情況瞭解一下就不難理解。
唐初,李淵打天下時,皇室基本上分為三派,從政治地位來分:
第一是身為唐王的李淵一派,擁有大多數舊臣,也是攏西舊貴;
第二是身為太子的李建成,他坐擁東宮,有自己的權臣和智囊(魏徵),還有一些王子跟隨,比如齊王李元吉。
第三就是身為秦王的李世民,他由於戰功卓著,被封為“天策上將”,坐擁自己的天策府,也有文武大臣,文有劉仁靜、徐茂公、長孫無忌等,武就不得了了,有秦瓊、尉遲恭、程咬金等等。主要是這些臣子都聽他的,李淵基本上調不動。
以上是基本上的勢力劃分。那麼為什麼玄武門之變發生在李淵生前呢?我們都知道玄武門之變是大唐二代皇帝座位的爭奪戰,先不說野史怎麼評論,以正史來說,李世民的功勞太大了,大到什麼地步呢,大到他爹唐王李淵都忌憚的地步!以至於肯定想過要更換太子之位,但是我們都知道古代的立嫡長子的觀念根深蒂固,很難在正式的官方檔案中廢長立幼。可以說,李淵身為唐王,其政治影響力已經無法調和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的矛盾了,一直在想辦法,但是讓他沒想到的是會這麼快發生。
另外一方面就是李世民的部下利益需求,這些文臣武將大多都是當時的能人,跟著你李世民打天下,馬上要到勝利的最後時刻了,結果要被削了兵權,屈居第二,我想這些部下肯定不樂意,必然要為了自己乃至後代的切身利益考慮的。李世民本人肯定也有爭位的想法,文臣們猜到了,就做了李世民想做但是又不能太過直白做的事情,也就是說李世民及其部下們等不及了,萬一到時候李淵頒佈聖旨,雖然透過戰爭可能也能搶過來,但是已經名不正言不順了,不得民心了!
再說說明朝時為什麼靖難之役會發生在朱元璋去世之後。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是純白手起家的,曾在郭子興麾下,後來由於自己的能力才被委以重任。也就是說,朱元璋的領導力那絕對是首屈一指的,他對自己麾下的那些大將,如徐達、湯和、常遇春、以及藍玉等,駕馭起來是沒有任何問題的,這些大將也都服他,其他的皇子除了太子朱標,其他的根本指揮不動這些大將,太子朱標可能也指揮不動,但是畢竟比其他皇子有更大的影響力。文臣像李善長、胡惟庸等也是如此,所以朱元璋在死之前,為了這些權臣不惑亂大明天下,就逐一將他們剷除,這就導致後來繼位的建文帝朱允文在靖難之役時沒將可用。
而燕王朱棣根本沒有能力在朱元璋活著的時候發動靖難之役,根本想都不敢想!
也就是說,如果朱元璋不死,明朝根本不會發生靖難之役,別說是朱元璋了,哪怕是朱標不死,都基本上不會發生靖難之役!
其實,還有個原因,那就是唐朝和明朝的制度不一樣。
唐朝皇子們可以擁有軍隊,還可以擁有自己的將軍和謀臣。這就導致了,皇帝的影響力有很多達不到的地方。但是明朝的皇子雖然都封為王,但是根本沒有實權,還要受當地的行政官員監督,這就使得皇帝的影響力可以達到末端!
-
13 # 狐羊樹
這與李淵和朱元璋兩個人的經歷,個性,權力有關!
李淵是貴族出身,平生比較謹慎,連是否起義,什麼時候起義,都是兒子們和屬下的鼓動。他個性還溫和,不愛出頭,不粗暴,行軍打仗大都兒子們和屬下去規劃,只是讓他權衡而已,即使是皇帝,亦是如此,還有,當時李世民已樹大根深,他太瞭解自已老爸,所以敢發動玄武之變!
當時李建成也不錯,也有自己的團隊,但李世民在奪位時是"狠""快""準",李建成真是大意失荊州!
朱元璋出身平民,從社會底層拚打出來,親自征戰,個性強悍,性格堅軔,權力控制在自己手中,攻城殺戮毫不手軟,在兒子和屬下心目中絕對是一個強勢領導,他們怎敢輕舉望動?
-
14 # 西魏書生
朱元璋的皇位更穩固。
一,李淵和朱元璋在新建王朝的功勞不同。李淵是世家大族,跟隋朝皇族是親戚,自己是唐國公。李淵起兵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兒子們的攛掇,特別是李世民用計策逼迫李淵起兵。在唐王朝建立過程中,李淵坐鎮長安,主要是李世民等外在攻城略地。一大批有功勞的文臣武將,只知道有秦王,不知道有皇上。
朱元璋出身貧苦,為了混口飽飯不得不出家當和尚。開始連個像樣的名字都沒有,叫朱重八,參加紅巾軍後是郭子興給取名朱元璋。在紅巾軍中沒根沒底,一切都要靠自己去打拼,消滅陳友諒、張士誠都是親力親為,北伐滅元也是親自指定戰略。朱元璋在大明建立過程中擁有無可爭辯的權威。
二,兒子們的年齡。
李淵起兵時候已經為官多年,兒子都已長大,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在建立唐王朝過程中,立下了不同的功勞,也培植了不同的派系。朱元璋的兒子們在建立明王朝時候都還小,也是朱元璋能幹,在41歲時就建立大明王朝。就是長子朱標,也是在金陵長大,沒有經過戰場。其他兒子就更不我用提了,都是小孩兒呢。
三,皇帝的態度。
李淵按照宗法制,立太子為李建成,由於李世民功勞大,立李世民為秦王天策上將位置在諸王之上。李淵的曖昧態度,讓李世民有了奪位之心,讓李建成有了保位之念。骨肉相殘悲劇的發生,很大程度上是李淵造成的。既然讓李建成當太子,就要打壓李世民。讓李世民黨太子呢,就早點明說。這樣不明不白的乾耗著,兄弟之間兵戎相見是早晚的事。
朱元璋很早就立太子是朱標。朱標是名正言順的太子,這一點在大明王朝建立之前就已經明確,而且朱元璋非常愛他的長子,其他兒子一點機會都沒有,更別說非分之想了。可以說,只要朱元璋活著,任何一個兒子都不敢造次。但是朱皇帝千算萬算,沒料到朱標先死了,孫子朱允炆是皇太孫。朱棣起兵造反,一點合法性都沒有,還不如李世民呢!
四,對皇位的控制力。李淵一直安居長安,把軍國大事委託給兒子們。內政交給太子李建成,軍事交給秦王李世民,自己就是個甩手掌櫃。朱元璋一直牢牢把握著軍政打算,乾綱獨斷。而且朱元璋設定特務機構,這種情況下,誰有非分之想就是找死。
李淵和朱元璋都是開國皇帝,但是皇位傳承都沒有處理好。看來王朝傳承,到了什麼時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15 # 酒味悠悠過
首先李淵在位時,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的繼位之爭已經水火不容。
李淵在起兵反隋的過程中,李建成與李世民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在戰功和威信方面,李建成都不如李世民,因此他聯合弟弟齊王李元吉處處排擠陷害李世民和他的嫡系功臣。
因為李世民在平定天下的戰爭中功勞第一,很多重臣大將都是李世民的嫡系心腹,所以李淵一開始在傳位的問題上搖擺不定。
但後來李淵猜忌李世民手握兵權功高震主,也為了維護嫡長子繼承皇位的封建傳統,所以對以李世民為首的功臣集團進行了打壓,但並沒有徹底消滅秦王集團,李世民仍然擁有很強的實力。
在父親和兄長的雙重打壓下,李世民的處境岌岌可危,玄武門之變其實也是李世民的自保之計和無奈之舉。他和手下人經過精心謀劃,在玄武門埋下伏兵擊殺了太子和齊王,控制了父皇李淵,很快李淵把皇位傳給李世民,是為唐太宗。
綜上,玄武門之變發生的原因主要是李淵沒有處理好兒子們的儲位之爭。
再看朱元璋,朱元璋的天下是自己打下來的,他的幾個兒子在他平定天下的過程中年紀尚小,所以朱元璋在位期間軍政大權都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他在全國軍民中的絕對權威是李淵不能比的。
按照立嫡立長的原則,朱元璋早早就把大兒子朱標立為太子,當然朱標各方面也為父皇喜愛,因此在他活著的時候朱棣沒有動機也沒有實力沒有膽子公開造反。
在朱標病亡後,朱元璋把這種喜愛轉移到朱標的兒子朱允炆身上,並立他為皇太孫,這也符合立嫡的封建繼位傳統,並沒有錯。
朱元璋錯就錯在他在位期間沒有意識到分封的諸子諸王實力日益增長,已經對中央政權構成威脅。但這也是無奈之舉,北方面對蒙古的威脅,派兒子領兵鎮守北方總比派其他大將要放心,這也符合朱元璋一貫的猜忌之心。
建文帝朱允炆繼位後,意識到藩王的威脅,但他年輕氣盛操之過急,立即做出了削藩的決定,引起了朱棣的不滿與恐慌。
於是朱棣很快發起了“靖難之役”,但這個過程也是充滿了曲折,因為建文帝是朱元璋親自指定的合法繼承的皇帝,當時的民心軍心包括軍事實力應該說大半還是在建文帝一方。但朱棣最終憑藉自己多年的統兵經驗和謀略,經過四年的艱苦戰爭,打下了南京,自立為帝。
綜上,朱元璋活著的時候擁有絕對權威,朱棣沒有造反的動機、威望、實力和膽子。而李淵在位的時候對大權尤其是軍權沒有絕對權威,李世民有造反的動機、威望、實力和膽子,所以就有了玄武門之變。
-
16 # 䴉香
一、李世民權勢滔天而朱棣影響僅限於燕地。
我們來看玄武門事變前,李世民在朝廷中的官職地位:
邑戶至三萬:唐制,王爵食邑一萬戶,李世民的秦王單獨增加到三萬戶。
禁中騎馬:古時宮禁中除皇帝外嚴禁其他人等騎馬,但唐高祖允許李世民可以這樣做。
劍履上殿:臣子上殿參拜皇帝時,要先於殿外解下佩劍並脫鞋,但李世民可以不用脫鞋直接帶劍上殿。三國時曹操也有這個待遇。
贊拜不名:臣子朝拜皇帝時,贊禮官吏只稱呼有這一殊榮的大臣官職,而不直呼其名。三國時曹操也如此。
從這裡可以看出,當時李世民不但有名,獲得了高於其他親王的地位待遇,也有實,掌握了京畿周邊和部分禁軍兵權,還有著自己的文武官員班底。實際權力已經超過了太子。
在這種條件下,李世民在大唐帝國的心臟位置發動一擊,取得政權是輕而易舉的事。李世民作為長期領軍征戰的傑出將領,膽子自然不小,有了這等便利條件,自然就敢在老爹眼皮子地下殺死哥哥弟弟,再逼迫老爹退休。
而朱棣就沒有這麼幸運了,雖然他就藩燕王時手握重兵以抵禦北方異族,但他畢竟是臣子的身份,朱元璋是其君父,又極有手段。與李世民控制了長安周邊及部分禁軍的強權不同,朱棣僅僅只能掌握屬於他名下的燕軍,在南京朝廷也沒有很大的影響力。在建文帝實行削藩政策時,朱棣甚至不得不裝病來逃避朝廷官員的監管,“靖難之役”更是打了三年,多次差點讓朝廷軍隊取了性命去。朱棣在建文帝時期造反都如此困難,更不要提在朱元璋在世的時候造這位手段狠辣的老爹的反了。
二、李淵和朱元璋對於局勢的掌控能力也高下分明
李淵和朱元璋這兩位老爺子雖然都是開國皇帝,但兩人對局勢的掌控能力顯然不在一個水平上,李淵對於自己兒子們的管理能力大大不如朱元璋。
李淵從太原留守而成為唐朝開國皇帝,政治手段不能說沒有,但他的起事,更多的是李世民和劉文靜等人的促成,多少有些為形勢所迫的意思,在政治眼光和膽魄手段上顯然有所不足。成為皇帝后,不管是出於對太子的制衡還是真心實意想要封賞李世民,他對李世民權力的一再加封,使得李世民在實權上遠遠超過了李建成,也助長了李世民的政治野心。從這一點上,李淵作為皇帝,在兩個兒子的地位和權力管理上做得很不成功,也是李世民敢於在老爹在世的時候就弒兄殺弟逼迫老爹的重要原因之一。
朱元璋在世時,對於自己的眾多兒子也採取了分封親王的方式,但與秦王李世民和齊王李元吉等人都在京師不同,朱元璋的兒子們都被要求到自己的封地去就藩,有能力的秦、晉、燕、寧諸王並不在南京,也就無法從中樞上發動行動,直接威脅皇帝的地位。並且,朱元璋心狠手辣,對局勢的掌控能力極強,對功臣的屠戮也使得自己的兒子們不敢有異動。
不過,朱元璋在世時,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們抵禦異族入侵,讓許多藩王擁有自己的軍隊,還不聽葉伯巨的“節其都邑之制,減其衛兵,限其疆土”限制藩王勢力的諫言,以至於他去世後,藩王們擁兵自重,尾大不掉,逼迫建文帝不得不實行削藩,也加速了朱棣的反心。這也是朱元璋政策中的隱患。
此外,李世民以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排擠迫害他為理由,強調自己是“正當防衛”,名義上並不反自己的老爹。而朱元璋在位時,對藩王們的權力也較為寬容,朱棣沒有反自己老爹的理由。
從以上來看,李世民和朱棣雖然都以推翻法定皇帝繼承人而上位,但兩人當時不同的處境使得兩人走了不同的道路。無論如何,李世民和朱棣的皇權之路都是一出骨肉相殘的血腥慘劇,皇位面前,最是無情帝王家。
-
17 # 陸一說歷史
答:因為在王朝的建立過程中,李世民比朱棣強,李淵比朱元璋弱,這種差距是天差地別。
下面我分兩組,“李世民-朱棣”、“李淵-朱元璋”,來聊聊這件事。
李世民與朱棣李世民:李世民是李淵的嫡次子,李建成是他的大哥。
評價唐朝,經常有人說“兒子打天下,老子坐皇位”,這個事雖然有所誇大,但唐朝的半個天下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真不假。
自從入主長安後,李淵和李建成就安心在長安理政,外面王世充等一眾割據勢力都是李世民帶兵去打的;換句話說,李世民手上有兵權,而且自己經歷過沙場的磨練。
“玄武門之變”時,李淵已經60歲了,而太子李建成性格有點懦弱,這兩個人都不是李世民的對手。
朱棣:首先,朱棣的地位就與李世民不符;大明的天下是朱元璋打下來的,他作為朱元璋的兒子之一,被分配到了北京地區坐藩王。
打天下的過程中,他的貢獻對比其他皇子沒有什麼特別突出的地方。
雖說自身的實力在各個藩王裡能排個上流水平,個人能力強,但並沒有特別拔尖。
要不是朱允文太廢物,下令不能弒叔,朱棣早就死於亂軍之中了。
別說是朱元璋不死,就算太子朱標不死,朱棣也不敢造次,畢竟自己的實力和地位與李世民不可同日而語。
李淵與朱元璋李淵:和朱元璋不一樣,他本身就出生於貴族家庭,手上有兵有錢,按當時的話來說,李淵算是大士族。
要說唐朝的建立沒有李淵的功勞,是抹黑李淵了;但連起兵造反都是李世民在617年時提議的,李世民對唐朝的貢獻肯定要比李淵大一些的。
相對於父子關係,李淵和李世民更類似於互相成就的關係。
朱元璋:朱元璋是乞丐出身,那真正是刀尖上舔血,一點點打下江山的。
在大明朝的建立過程中,朱元璋是絕對的核心。在諸多兒子中,嫡長子太子朱標對於大明朝的貢獻最大,至於朱棣那都得往後排。
同李淵和李世民不同,朱棣是跟著朱元璋沾光的,要沒他老子,朱棣連個藩王都做不成。
-
18 # 御史大夫001
李世民戰功赫赫,身邊有很多的將領都依附於李世民。
引起了太子李建成的猜忌和不安。曾三番五次陷害李世民置於死地。
隨著李淵的年紀越來越大,身體也越來越差。李淵活著李建成對付李世民還有很多顧忌,只能透過陷害栽贓的手段。
等李淵一死,李建成當了皇帝情況就不一樣了,那時候李世民就是板上肉了。
李世民之所以趕在李淵沒死之前發動政變,一來是為了自保,二來是趁李淵沒死李建成還是太子,不是皇帝,天下未定,殺了太子自己就是皇帝。
朱棣之所以在朱元璋死了以後發動靖難之役,因為朱棣在朱元璋活著的時候,手裡沒有可實際控制的軍隊,實力不行。
朱元璋手下的將領沒有人聽朱棣的,和李世民的情況大不相同。李世民那時候什麼都有,要兵有兵,要將有將,要軍師有軍師。
當時朱標是太子,太子仁慈寬厚,深得百官的愛戴。朱元璋又很強勢,權利把握的相當牢固。
朱棣要是在朱元璋活著的時候就發動政變,那是打著燈籠拾糞~找屎。朱元璋會把他送往精神病醫院,因為朱棣瘋了
-
19 # 域城居地產張偉
兩個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是皇室統治階層內部為了爭奪皇位的鬥爭。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是在李淵不知情,或者不經意的情況下已經將皇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這兩個最有威脅的皇位爭奪者除掉。然後迅速逼宮。李淵猝不及防,被逼無奈禪位。這是李世民在皇城內部,且秦王府兵將都聽從指揮而一舉成功。
靖難之役,朱棣引用朱元璋—《皇祖明訓》,‘’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討誅,已清君側"。靖難之役的口號就是‘’清君側,靖國難。‘’所謂師出必有名。如果朱元璋在世,怕是朱棣就變成了無名之師。而且朱元璋如果在世,就軍事和用人來說要比建文帝朱允炆老道厲害的多。朱棣也深知成功的希望不大。也不敢輕易舉兵。況且兵還將未必聽命。畢竟要背謀逆的罪名。
-
20 # 飛入雲顛
你好,我認為這兩個歷史事件有以下兩個不同點:
一是處境不同。
李當時還是很受他老爹的器重的。
朱當時完全不受他老爹的待見。
二是實力不一樣。
李當時勝利歸師,手握重兵且文臣武將不乏支持者。
朱當時只有幾個府兵,連像樣的武器都沒有多少,還是後來在豬圈底下偷偷打了幾年才攢出來的家當。
第二點也是最主要的一點,沒有一點本錢就像創業,特別是這種超高風險的專案,不成功便成仁的買賣,可不得謹慎再謹慎的。
回覆列表
朱元璋出身貧苦,幼年時當過牧童,和尚,為了反抗不平的世道,他依然投身與農民軍,憑藉自己的雄才大略和英勇善戰成長為傑出的農民起義軍領袖。在群雄逐鹿的農民起義軍征戰中,他廣納賢士,韜光養晦,積蓄力量,最後擊敗群雄,推翻元帝國,建立大明王朝。 建立明朝後,朱元璋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促進了國力的恢復和經濟的發展,使人民的生活有了一定的好轉。他還一手建立了明朝的各種政治,法律制度,進行了一系列的整頓和改革,將大權集於一身。 作為卓越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朱元璋一生勵精圖治,奮鬥不息,使中國的封建經濟在他的統治時期發展到了最高峰。他的軍事才能和政治謀略並非天生,二是在長期的浴血奮戰中鍛煉出來的。 但是朱元璋也有他消極的一面,為了強化皇權,他濫殺功臣,大興文字獄,他實行的集權政治,獨裁思想超過了前代的君王。
先帝朱元璋為了抵禦外患,鞏固疆土,將他的幾個兒子分封到各地,成為“藩王”。藩王勢力日積月累,成為朱允炆登基後的巨大阻礙,其中燕王朱棣的力量一直是朱允炆的心頭之患。
建文帝朱允炆毫不手軟地向他的叔叔們舉起了屠刀,幾位勢力較小的藩王先後被削,被貶庶人。與此同時,朱允炆和親信大臣密謀逮捕燕王朱棣。採取逮捕行動的張信是朱棣的舊部,將訊息偷傳與朱棣。
朱棣得知,裝瘋以自保,並訓練死士,積聚力量,準備反攻。1399年,朱棣起兵反抗,打著“誅齊黃,清君側,靖國難”的口號,攻佔金陵,而朱允炆也在皇宮大火中不知所蹤。朱棣即位,江山易主。
建文帝書生氣十足,毫無治國經驗,並不具備一國之君的才能。相反,朱棣有勇有謀,與明太祖朱元璋頗像。《奉天靖難記》中記載,太祖謂“異日安國家,必燕王也”,朱元璋一直對朱棣寄予厚望。朱棣在看到侄子朱允炆登基後,心有不甘,一直隱忍,在封地培植自己的力量,等的就是這樣的一個機會。總而言之,朱棣造反,就是為了自己登上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