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3D地理視覺
-
2 # 皇家天使王晗
回覆題主:
安史之亂的後果是極其嚴重的,其影響大致可以分為下列幾點∶
一、社會混亂
戰亂使社會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舊唐書·郭子儀傳》記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楱荊(楱應改為榛),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於相土,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幾乎包括整個黃河中下游,一片荒涼。杜甫有詩曰:“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裡百餘家,世亂各東西”。這說明經過戰亂,廣大人民皆處在無家可歸的狀態中。
二、藩鎮割據
唐末藩鎮割據形勢
安史之亂,削弱了封建集權,為封建割據創造了必要條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此後安史餘黨在河朔形成藩鎮割據。當史思明之子史朝義從鄴城敗退時,唐遣鐵勒族將領僕固懷恩追擊,僕固與唐王朝有矛盾,為了私結黨羽,有意將安史舊部力量儲存下來,讓他們繼續控制河北地區,使安史舊將田承嗣據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張忠志(後改名李寶臣)據成德(今河北中部)、李懷仙據幽州(今河北北部),皆領節度使之職。這就是所謂“河北三鎮“。三鎮逐漸把地方軍事、政治、經濟大權皆集於一身。以後其他地區,如淄青(今山東淄川、益都一帶)李正已,宣武(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李靈曜,淮西李希烈等皆各自割據。
三、剝削加重
由於戰爭,造成勞動力嚴重不足,統治階級不得不增加稅收,使階級壓迫和統治階級的壓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農民和地方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化,最後迫使農民不得不舉兵反叛,形成唐中葉農民叛亂的高潮。安史之亂後,國家掌握的戶口大量減少。潼關和虎牢關之間,幾百裡內,僅有“編戶千餘”,鄧州的方城縣,從天寶時的萬餘戶,驟降至二百戶以下。政府卻把負擔強加在猶在戶籍上的農民。[28]唐憲宗元和年間,由於政令不及,稅收只能徵自東南八道(浙西、浙東、宣歙、淮南、江西、鄂嶽、福建、湖南)。[29]在方鎮統治下的人民,也遭受著“暴刑暴賦”,如田承嗣在魏博鎮“重加稅率”,李質在汴州搞得地區“物力為之損屈”,等等。唐政府和各藩鎮的橫徵暴斂,終於激起了農民的不斷武裝叛亂,代宗一朝,全國各地叛亂四起,[30]其中規模較大的有發生於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的浙東袁晁之亂,同年的浙西方清之亂,以及同期的蘇常一帶的張度之亂,舒州楊昭之亂,永泰年間(公元765年)邠州之亂等等。這些叛亂雖說很快就被鎮壓,但更加削弱了唐朝的力量。
四、邊疆不穩
經過安史之亂,唐王朝也失去了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安祿山亂兵一起,唐王朝將隴右、河西、朔方一帶重兵皆調遣內地,造成邊防空虛,西邊吐蕃人乘機而入,盡得隴右、河西走廊,唐朝仍然控制西域安西北庭,數十年後,約公元790年,唐朝失去西域安西北庭。唐王朝從此內憂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五、經濟重心南移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自兩晉南北朝是就已經開始,在安史之亂後,北民南遷的狀況越來越明顯,致使經濟中心進一步南移。[31]安史之亂對北方生產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大量北方人士南渡。[32]南方相對較為穩定,北方人口的南遷,帶去了大量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南方經濟日益超過北方,南北經濟趨於平衡。[33]
六、西域得失
753年前後,正是唐朝經營西域的全盛時期,但是此後隨著國內政局的的劇烈變化,唐朝在西域的勢力也大大衰退,由高峰跌入了低谷。755年(天寶十四載),唐朝國內爆發了有名的安史之亂,由唐朝蠻族將領安祿山、史思明率領的東北邊疆叛軍長驅南下,攻陷東、西兩京,唐玄宗愴惶逃出長安,南下四川盆地。玄宗的兒子肅宗在靈武繼位之後,調集西北邊軍勤王平叛,守衛西域的安西、北庭節度使屬下的邊兵也被大批調往內地。
-
3 # 七哥探世界
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一直沒有斷過,這是最令中國人驕傲的地方。因為四大文明古國雖然有四個,但是其他三個可以說都經歷過文明的斷層,而只有中華文明是從來沒有斷過的。但是,中華文明也曾經歷過幾次大的危機。其中,安史之亂是筆者認為最危險的時候。可以這麼說,如果不是天佑中華,很可能中華文明就此斷層。
大家在提到唐朝由盛轉衰的時候,總會順口提一句,安史之亂就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但是,好像很少有人深入的去了解,安史之亂的危害究竟有多大?有多恐怖?
在安史之亂之前,唐朝正處在開元盛世,國力強盛,如日中天,被如今的網友稱為“巨唐”,正因為唐朝的強大,至今我們都把“唐”作為中華文明的標誌之一。盛世高歌,長安城下,貴妃起舞,君臨天下,這就是當時的大唐盛世。誠然,在安史之亂前,唐朝在對發動外擴張戰爭的時候,也遭遇過失敗。在公元751年的時候,唐朝的遠征軍就不敵阿拉伯阿巴斯聯軍。但是這樣的失敗無關痛癢,因為在失敗之後,大唐仍然可以捲土重來,對外擴張。
然而,四年之後,也就是公元755年的12月,安史之亂爆發,從唐朝的盛世從此成了歷史,唐朝由盛轉衰,人口驟減六成以上。在安史之亂結束之後,河北一帶就脫離了唐朝的控制,胡化很嚴重。這個曾經的中原地區,直到600年之後,朱元璋推翻元朝,北伐成功,這塊土地才又迴歸到漢人王朝之中。
很多人認為安史之亂的危害一般,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判斷點就是,安史之亂結束後,唐朝並沒有立即滅亡,而仍然存在了150年。但是這150年跟大唐盛世已經不可同日而語,藩鎮割據,宦官作亂,可以說是民不聊生。所以,在一些人的,腦海中,似乎唐朝在安史之亂後就不存在了。然而,在唐朝前前後後接近300年的歷史中,安史之亂其實只發生在唐朝的中期,所以說唐朝的前150年是輝煌的,而後150年是不堪回首的150年。
在安史之亂後,唐朝的元氣大傷,對西域都護府早已經無力控制,甚至連河西走廊一帶,都被吐蕃佔了去。當時的漢人有上百萬被土蕃人控制奴役,漢人盡數吐番化。不知大家知不知道有這麼一首詩,是這麼寫的:漢兒盡作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說的就是當時漢人被吐蕃化景象。
-
4 # 御前帶刀侍衛
第一,戰亂使社會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舊唐書·郭子儀傳》記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楱荊(“楱”應改為“榛”),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於相土,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幾乎包括整個黃河中下游,一片荒涼。杜甫有詩曰:“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裡百餘家,世亂各東西”。這說明經過戰亂,廣大人民皆處在無家可歸的狀態中。
第二,安史之亂,摧毀了統治基礎,削弱了封建集權,為封建割據創造了必要條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後實際上統一的中央王朝已經無力再控制地方,安史餘黨在北方形成藩鎮割據,各自為政,後來這種狀況遍及全國。安史亂起,唐王朝分崩離析,已經沒有力量鎮壓這次叛亂,只好求救於回紇以及由少數民族出身的大將。當史思明之子史朝義從鄴城敗退時,唐遣鐵勒族將領僕固懷恩追擊,僕固與唐王朝有矛盾,為了私結黨羽,有意將安史舊部力量儲存下來,讓他們繼續控制河北地區,使安史舊將田承嗣據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張忠志(後改名李寶臣)據成德(今河北中部)、李懷仙據幽州(今河北北部),皆領節度使之職。這就是所謂“河北三鎮”。三鎮逐漸“文武將吏,擅自署置,賦不入於朝廷”,把地方軍事、政治、經濟大權皆集於一身,“雖稱藩臣,實非王臣也”。以後其他地區,如淄青(今山東淄川、益都一帶)李正已,宣武(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李靈曜,淮西李希烈等皆各自割據,不服朝廷管理。這些方鎮或“自補官吏,不輸王賦”,或“貢獻不入於朝廷”,甚至驕橫稱王稱帝,與唐王朝分庭抗禮直到唐亡,這種現象沒有終止。
第三,由於戰爭,造成勞動力嚴重不足,統治階級不得不增加稅收,使階級壓迫和統治階級的壓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農民和地方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化,最後迫使農民不得不舉兵反叛,形成唐中葉農民叛亂的高潮。安史之亂後,國家掌握的戶口大量減少。潼關和虎牢關之間,幾百裡內,僅有“編戶千餘”,鄧州的方城縣,從天寶時的萬餘戶,驟降至二百戶以下。政府卻把負擔強加在猶在戶籍上的農民,所謂“靡室靡農,皆籍其谷,無衣無褐,亦調其庸”。唐憲宗元和年間,江南八道一百四十萬戶農民,要負擔唐朝八十三萬軍隊的全部糧餉,所以“率以兩戶資一兵,其它水旱所損,徵科妄斂,又在常役之外”。在方鎮統治下的人民,也遭受著“暴刑暴賦”,如田承嗣在魏博 鎮“重加稅率”,李質在汴州搞得地區“物力為之損屈”,等等。唐政府和各藩鎮的橫徵暴斂,終於激起了農民的不斷武裝叛亂,代宗一朝,“群盜蜂軼,連陷縣邑”,其中規模較大的有發生於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的浙東袁晁之亂,同年的浙西方清之亂,以及同期的蘇常一帶的張度之亂,舒州楊昭之亂,永泰年間(公元765年)邠州之亂等等。這些叛亂雖說很快就被鎮壓,但更加削弱了唐朝的力量。
第四,經過安史之亂,唐王朝也失去了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安祿山亂兵一起,唐王朝將隴右、河西、朔方一帶重兵皆調遣內地,造成邊防空虛,西邊吐蕃乘機而入,盡得隴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鎮隨之全部喪失。此後,吐蕃進一步深入,唐政權連長安城也保不穩了。唐王朝從此內憂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第五,安史之亂,促使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安史之亂對北方生產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大量北方人士南渡,“四海南奔似永嘉”。南方相對較為穩定,北方人口的南遷,帶去了大量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南方經濟日益超過北方。
-
5 # 知無為而有益
安史之亂,讓唐有盛轉衰,安史之亂的破壞性是很大的。
第一,安史之亂時間長達八年之久,長期的戰亂讓人口大量減少。
以潼關和虎牢關之間為例,幾百裡內,僅僅存有“編戶千餘”,鄧州的方城縣,從天寶時的萬餘戶,驟降至二百戶以下。
第二,在鎮壓叛亂中,形成的地方勢力越來越大,中央政府失去了對地方的控制, 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一直到唐滅亡,都沒有改變。
第三,唐朝忙於鎮壓叛亂,無暇顧及邊疆,許多地方脫離了唐朝政府的管轄,領土面積大為減少。
第四,安史之亂的戰火幾乎遍及整個北方,經濟遭到毀滅性打擊,而唐的賦稅反而加重 ,極大的激化了階級矛盾,大大動搖了唐朝的統治基礎。
安史之亂讓盛極一時的大唐帝國有盛轉衰。
-
6 # 農村胖哥啊
安史之亂是隋朝末年以來群雄爭霸以來時間最長的戰亂年代,對唐王朝的根基發生動搖的嚴重破壞有以下幾點。
1社會混亂戰亂使社會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人煙斷絕,千里蕭條”,人民流離失所社會生產荒廢,官匪勾結法制喪失。天下一片混亂幾乎包括整個中下游,一片荒涼。杜甫有詩曰:“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裡百餘家,世亂各東西”。這說明經過戰亂,廣大人民皆處在無家可歸的狀態
2藩鎮割據安史之亂,削弱了封建集權,為封建割據創造了必要條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此後安史餘黨在河朔形成藩鎮割據。當史思明之子史朝義從鄴城敗退時許多平叛的將領與唐王朝有矛盾,為了私結黨羽,發展自己的實力在平叛叛軍的時候安排自己的屬下控制收復的藩鎮。在完全平叛以後導致平叛的將領控制了安史之地,造成了新的割據勢力。為唐王朝的覆滅埋下隱患!
3邊疆不穩
經過安史之亂,唐王朝也失去了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安祿山亂兵一起,唐王朝將隴右、河西、朔方一帶重兵皆調遣內地,造成邊防空虛,西邊乘機而入,盡得隴右、河西走廊,唐朝仍然控制西域安西北庭,數十年後,約公元790年,唐朝失去西域安西北庭。唐王朝從此內憂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4、西域得失
53年前後,正是唐朝經營西域的全盛時期,但是此後隨著國內政局的的劇烈變化,唐朝在西域的勢力也大大衰退,由高峰跌入了低谷。755年(天寶十四載),唐朝國內爆發了有名的安史之亂,調集西北邊軍勤王平叛,守衛西域的安西、北庭節度使屬下的邊兵也被大批調往內地。因此在西域的兵力不足導致失去了對西域的控制!由於唐朝無瑕自顧任期自生自滅。
5五、經濟重心南移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自兩晉南北朝是就已經開始,在安史之亂後,北民南遷的狀況越來越明顯,致使經濟中心進一步南移。 安史之亂對北方生產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大量北方人士南渡。造成北方經濟衰落,安史之亂後唐朝財政枯竭不足,因此加大賦稅徭役加大對人民的搜刮!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再後來的農民起義埋下唐朝覆滅的種子!
-
7 # 生活雜談錄1
安史之亂後期,唐朝社會發生了一下
一、社會混亂
戰亂使社會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舊唐書·郭子儀傳》記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楱荊(楱應改為榛),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於相土,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幾乎包括整個黃河中下游,一片荒涼。杜甫有詩曰:“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裡百餘家,世亂各東西”。這說明經過戰亂,廣大人民皆處在無家可歸的狀態中。
二、藩鎮割據
安史之亂,摧毀了統治基礎,削弱了封建集權,為封建割據創造了必要條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後實際上統一的中央王朝對地方的控制力減弱,安史餘黨在北方形成藩鎮割據,各自為政。當史思明之子史朝義從鄴城敗退時,唐遣鐵勒族將領僕固懷恩追擊,僕固與唐王朝有矛盾,為了私結黨羽,有意將安史舊部力量儲存下來,讓他們繼續控制河北地區,使安史舊將田承嗣據魏博、張忠志(後改名李寶臣)據成德、李懷仙據幽州,皆領節度使之職。這就是所謂“河北三鎮“。三鎮逐漸把地方軍事、政治、經濟大權皆集於一身。以後其他地區,如淄青李正已,宣武李靈曜,淮西李希烈等皆各自割據,不服朝廷管理。這些方鎮有的自補官吏,不輸王賦,有的不入貢於朝廷,甚至驕橫稱王稱帝,與唐王朝分庭抗禮直到唐亡,這種現象沒有終止。
三、剝削加重
由於戰爭,造成勞動力嚴重不足,統治階級不得不增加稅收,使階級壓迫和統治階級的壓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農民和地方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化,最後迫使農民不得不舉兵反叛,形成唐中葉農民叛亂的高潮。安史之亂後,國家掌握的戶口大量減少。政府卻把負擔強加在猶在戶籍上的農民,在方鎮統治下的人民,也遭受著“暴刑暴賦”。唐政府和各藩鎮的橫徵暴斂,終於激起了農民的不斷武裝叛亂,代宗一朝,全國各地叛亂四起,這些叛亂雖說很快就被鎮壓,但更加削弱了唐朝的力量。
四、邊疆不穩
經過安史之亂,唐王朝也失去了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安祿山亂兵一起,唐王朝將隴右、河西、朔方一帶重兵皆調遣內地,造成邊防空虛,西邊吐蕃人乘機而入,盡得隴右、河西走廊,唐朝仍然控制西域安西北庭,數十年後,約公元790年,唐朝失去西域安西北庭。唐王朝從此內憂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五、經濟重心南移
安史之亂,促使中國歷史上北民南遷,致使經濟中心進一步南移。安史之亂對北方生產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大量北方人士南渡。南方相對較為穩定,北方人口的南遷,帶去了大量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南方經濟日益超過北方,南北經濟趨於平衡。
六、西域獨立
753年前後,正是唐朝經營西域的全盛時期,但是此後隨著國內政局的的劇烈變化,唐朝在西域的勢力也大大衰退,由高峰跌入了低谷。755年(天寶十四載),唐朝國內爆發了有名的安史之亂,由唐朝蠻族將領安祿山、史思明率領的東北邊疆叛軍長驅南下,攻陷東、西兩京,唐玄宗愴惶逃出長安,南下四川盆地。玄宗的兒子肅宗在靈武繼位之後,調集西北邊軍勤王平叛,守衛西域的安西、北庭節度使屬下的邊兵也被大批調往內地。
其實就歷代原王朝而言,經營西域不外乎內外兩方面的原因。就內部來說,控制了西域既可張揚國威,又保證了絲綢之路貿易的繁榮;就對外來說,控制了西域就可以牽制和削弱北方遊牧民族的勢力,並進而保障河西,隴右的安全,防止南、北兩個方向遊牧民族勢力的匯合。吐蕃攻陷關隴之後,已深入唐朝心腹地區,西域地區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戰略意義,西域的存亡對整個唐朝邊防來說已經沒有多少實際的意義,所以西域雖有“奉國之誠“,朝廷卻因“事勢不及相恤”,不得不採取了任其自生自滅的態度。
所以安史之亂導致了唐朝的迅速衰亡
-
8 # 曾雒
安史之亂對唐王朝的打擊是致命的,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1. 在唐王朝發展到李隆基時代,國家的土地已經高度集中在少部分地主階級手中,廣大人民沒有自己的土地,社會矛盾日益加深;2. 李隆基由最初的事必親躬慢慢變成縱情聲色,朝政荒廢,外戚把持朝政,朝廷內部矛盾日益加深;3. 李隆基無節制的寵信安祿山,而沒有培養節制他的勢利,一旦安祿山叛亂,朝廷措手不及,不能及時鎮壓,導致全國性的混亂,進而動搖了唐王朝統治的根基!
-
9 # 老餘侃大山
安史之亂雖然被平定,但是唐朝從此由盛轉衰,因為戰亂造成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取得的一系列,政治,外交,軍事,文化等成就被毀於一旦。
-
10 # 醉眼朦朧看天下
"安史之亂"從唐天寶開始至寶應元年結朿,歷經三個朝共七年之久。這次戰亂,不僅打斷了"開元盛世"的程序,也使大唐從鼎盛時期走向了衰落。我認為主要的危害性有三點:
一、使大唐帝國的統治權受到了極大削弱。戰亂之後,擁有重兵的藩鎮紛紛割據一方,不服中央的調遣,甚至自立為王,帝國的權威蕩然無存。
二、唐朝統治的中心地區受到嚴重被壞。土地荒廢,人口銳減,生產力遭到非常大的毀壞,使唐朝的元氣大傷。
三、少數民族勢力崛起,國土大量丟失。由於邊境的軍隊都被調去平叛,至使周邊少數民族乘虛而入,侵佔大片國土。如吐蕃佔據了河西走廊,割斷了唐朝與西域的聯絡,從此丟掉了整個西北地區。
-
11 # 孫仲謀l
安史之亂前,唐代的社會可以說是到達了封建社會的頂峰。而安史之亂不僅破壞了北方的經濟生產,還影響了政治格局。安史之亂前,唐代中央集權可以說是很穩定,武則天稱帝這種事都能發生,並且還沒有被推翻,可見其統治的穩固。而安史之亂後,一大批安史之亂中的叛將投降,但唐王朝為了安撫其心,沒有奪其權,反而封了一大批節度使(實權),這批降將本身就對中央不感冒,更何況中央還給他們一個正大光明的名分。由此藩鎮割據嚴重內耗唐王朝。對中央來說,安史之亂打碎了皇帝對臣子的威懾,而歷任皇帝都無力重新振塑皇室權威,宦官掌權,有皇帝想要振作,比如唐文宗,可是結果呢?甘露之變直接擊碎了皇帝最後的權威。實在是可悲。制度上,對生產力發展有巨大幫助的均田制被廢棄,府兵制也遭到廢棄。成就唐太宗貞觀之治的兩個重要制度被廢棄後,經濟軍事一蹶不振。
-
12 # 放開那歷史
安史之亂是一場唐朝爭權奪利的內戰,雖有節度使調解,但卻造成了割據勢力,它成為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其破壞性巨大。
在唐玄宗末年,因唐朝的內部腐敗,朝政荒誕,安史之亂的問題被擺明了,民眾開始憤懣,就像一顆定時炸彈,隨時爆發。而後,安祿山背叛,唐朝施行藩鎮割據的政策,使其各個藩鎮擁有巨大的軍事、經濟自主權,進而逐步脫離中央政治中心,節度使成為擁有最大的掌權者,整個國家分崩離析,不能後統一,中央失去了對周邊民族的控制,邊防無人把關,吐蕃乘機而入,使得內憂外患,大大加劇了國家的滅亡。
所以,一個國家的政治體制尤為重要,安史之亂完成了藩鎮割據,國患無窮,直接導致了且加速了唐朝的衰敗!
-
13 # 龍行天下走虎步
安史之亂是公元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治者內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等等。
一、封建經濟的發展,也加速了土地兼併以至百姓多遷徙流亡農民失去土地成為流民。另一方面,統治階級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促使社會矛盾不斷加劇。
二、奸臣當道,加深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尤其是楊國忠與安祿山之間爭權奪利,成了安史之亂的導火線。此外,西北派節度使哥舒翰與東北派節度使安祿山之間,也素有裂隙。內外交錯,使唐玄宗後期統治階級內部君與臣、文臣與武將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化。
三、中央和地方軍閥勢力之間的矛盾,則是促成安史之亂最為重要的因素。由於唐朝的均田制和府兵制被破壞,從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這些召募來的職業軍人受地方軍閥的收買籠絡,和將領形成一種特殊的盤根錯節、牢不可分的關係。而中央軍則不僅數量不足,而且質量太差,平時毫無作戰準備,打起仗來,不堪一擊。節度使的日益強大,與中央政權矛盾日深,到天寶末年,終於爆發成為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因為是統治階級內部的鬥爭,人民並不是主導也就註定了無法推動社會發展,無法解決根本矛盾,爆發後唐朝陷入了更惡劣的社會危機。
一、《舊唐書·郭子儀傳》記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楱荊(楱應改為榛),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於相土,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老百姓比戰爭前更慘,站前只是吃不上飯沒有土地種,戰後廣大人民皆處在無家可歸的狀態中。
二、安史之亂,削弱了封建集權,為封建割據創造了必要條件,割據藩鎮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使唐王朝自盛而衰。
三、由於戰爭,造成勞動力嚴重不足,統治階級不得不增加稅收,使階級壓迫和統治階級的壓榨更加深重,使農民不得不舉兵反叛,形成唐中葉農民叛亂的高潮。
四、經過安史之亂,唐王朝也失去了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約公元790年,唐朝失去西域安西北庭。唐王朝從此內憂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這些矛盾或者危機都因安史之亂而加重,本來唐王朝已經走下坡路,這等於給下坡的唐王朝又加了v12引擎離徹底倒臺越來越近。
-
14 # 江湖小曉生
唐王朝最心痛的一件事,當然就是安史之亂。在大亂之前,唐王朝的盛世幾乎達到了巔峰,唐玄宗創造的開元盛世,被安史之亂毀於一旦。
在唐肅宗和郭子儀、李光弼等人的努力之下,安史之亂雖然被平定了。但是唐王朝的盛世也一去不復返了。
從此唐王朝進入了中唐、晚唐時期,逐漸走向了落幕。安史之亂的殺傷力有這麼強嗎?這場暴亂,到底是如何重創唐王朝的呢?
01安史之亂被平定後,各地節度使紛紛自立,不受約束。安祿山是唐玄宗非常器重的心腹大將,被任命為河東節度使。這些節度使手裡的權力其實是比較大的,尤其是軍權,直接可以威脅到皇權。
為什麼唐玄宗要做這樣的安排呢?天子有自己的權術謀略,他始終不相信任何一派的力量,就算是自己的親兒子,唐玄宗也不相信。
唐王朝皇子造反的事情,根本就是家常便飯,所以唐玄宗是見怪不怪,必須要提防著。此前太子李瑛因為有作亂的嫌疑,唐玄宗問都不問,就給賜死了。這個時候唐玄宗的新太子李亨,手握重權,在朝中擁有了一定的權勢,這是唐玄宗所不能忍受的。他認為至高無上的權力,只能由他一個人掌控,所以他打算扶植起另外一股忠於自己的力量,以此來制衡太子李亨。這個時候他便看上了安祿山。安祿山肥胖臃腫,一臉憨相。而且行事直接了當,深得唐玄宗喜愛。安祿山趁機還拜唐玄宗為乾爹,拜楊貴妃為乾孃,終於成為了唐玄宗的心腹。從此唐玄宗下放大權給安祿山,使得安祿山有了造反的資本。其實從這個時候開始,地方節度使的力量就足夠強大了。
等到安史之亂爆發以後,各地節度使紛紛起兵平叛,在平叛結束以後,這幫人嚐到了甜頭,似乎有了自立為王的想法。
林甫疾儒臣以方略積邊勞,且大任,欲杜其本,以久己權,即說帝曰:"以陛下雄材,國家富強,而夷狄未滅者,繇文吏為將,憚矢石,不身先。不如用蕃將,彼生而雄,養馬上,長行陣,天性然也。若陛下感而用之,使必死,夷狄不足圖也。"帝然之,因以安思順代林甫領節度,而擢安祿山、高仙芝、哥舒翰等專為大將。---《新唐書》
尤其是河朔地區的節度使,唐王朝中後期根本就沒有能力去控制。這些人擁有募兵權、財權、甚至世襲的權力,完全不受唐王朝管控。
但是他們名義上還都屬於唐王朝的管轄範圍,所以這是造成中後期的唐朝衰敗的重要原因,地方財政都被他們給節流了,朝廷當然是入不敷出了。
02中晚唐時期,中央政府軟弱無能,不足以再造盛世。唐朝最出名的皇帝和丞相,基本上都出現唐玄宗以前的這一段時期。比如說開疆拓土的唐太宗李世民,滅亡高句麗的唐高宗李治,女皇武則天,被老婆女兒毒死的唐中宗李顯,以及被兒子架空的唐睿宗李旦,包括唐玄宗李隆基。
十一月,反於范陽,矯稱奉恩命以兵討逆賊楊國忠。以諸蕃馬步十五萬,夜半行,平明食,日六十里。以高尚、嚴莊為謀主,孫孝哲、高邈、何千年為腹心。天下承平日久,人不知戰,聞其兵起,朝廷震驚。禁衛皆市井商販之人,乃開左藏庫出錦帛召募。因以高仙芝、封常清等相次為大將以擊之。祿山令嚴肅,得士死力,無不一當百,遇之必敗。---《舊唐書》
這些皇帝這麼出名,跟所打造出來的唐朝盛世,是分不開關係的。正是因為他們的努力,所以才會有大唐盛世的出現。
可是你知道唐玄宗以後,還有哪些比較出名的皇帝嗎?完全沒有。正是因為這一點,所以唐王朝不衰敗才是奇怪的事情。
中晚唐時期的唐朝,壓根就沒有比較出色的皇帝,可以說整個中央政府,都是非常軟弱無能的。他們怎麼能允許河朔節度使如此自立的行為呢?如果換成是唐太宗李世民,分分鐘就殺過去了,這有什麼好害怕的呢?他們當然有自己的顧慮,就算是唐肅宗時期,有郭子儀李光弼這些大將在,也沒有跟這幫節度使鬧翻了的情況出現。因為這幫皇帝擔心因為戰爭,再次出現類似安史之亂的情況出現,這幫宰相們覺得,其實他們的日子已經過得不錯了,為什麼還要給自己找不痛快呢?正是因為這種不求上進的想法,使得唐王朝在中後期,再也沒有崛起的可能性。河朔節度使雖然強橫,但是他們也沒有威脅到中央政府的統治,所以就這麼一代代拖了下來。
可是唐朝的皇帝和宰相們不知道的是,這麼拖下去,會使得唐王朝徹底喪失民心。任何一個強大起來的軍事集團都有了挑戰唐王朝最高統治者的膽量。
03日益腐化的唐朝官場,加重百姓負擔,本就是一場浮誇的盛世。開元盛世真的是一場史無前例的太平盛世嗎?很多歷史學者們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可是我不這麼認為。
在姚崇、宋璟等人的努力下,唐王朝的確出現了一段時間的盛世。可是這種盛世是在怎樣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呢?
唐王朝的官場此刻已經腐敗到了極點,尤其是唐王朝的高層們過著各種腐敗糜爛的生活。這些高質量的糜爛生活,都是基於百姓沉重負擔之上的。
朝義悉其精兵十萬救之,陳於昭覺寺,官軍驟擊之,殺傷甚眾,而賊陳不動;魚朝恩遣射生五百人力戰,賊雖多死者,陳亦如初。鎮西節度使馬璘曰:“事急矣!”遂單騎奮擊,奪賊兩牌,突入萬眾中。賊左右披靡,大軍乘之而入,賊眾大敗;轉戰於石榴園、老君廟,賊又敗;人馬相蹂踐,填尚書谷,斬首六萬級,捕虜二萬人,朝義將輕騎數百東走。懷恩進克東京及河陽城,獲其中書令許叔冀、王伷等,制釋之。---《資治通鑑》
因為沒有外匯收入,唐王朝完全是自給自足。這個時候高層們的消費實在是太高,自然是要平坦在各地賦稅之上。
各地官員們也都上行下效似的過著貪汙腐敗的腐朽生活,更加加重了百姓們的負擔。所以說盛世的確是盛世,可是是貴族、官員們的盛世,不是百姓們的盛世。
在這種大前提之下,這樣的盛世早晚都會像泡沫一樣消失不見。而安史之亂就是去泡沫的最好催化劑。
安史之亂過後,唐王朝露出了本來的面目。百姓們依舊負擔沉重,所以再也沒有振興的希望了。
總結:盛世若是真正強大,絕不會因為一場戰亂而消失殆盡。唐王朝的盛世,似乎就是一場短暫的狂歡。因為一場安史之亂,就徹底被銷燬。由此可見,這種盛世,根本就是一場巨大的泡沫表演而已。
貴族們在這場盛世中狂歡不止,官員們在這場盛世中賺的盆滿缽滿,可是老百姓們呢?他們始終都在為這場毫無意義的盛世買單。歷史學者們當然可以吹噓這是盛唐的正常狀況,因為他們要面子,他們覺得盛唐是非常了不起的一個時期,必須要拿出來好好吹噓一番,可是他們就是不懂得反思。一個不懂得反思的人和一個沒有信仰的人,都是非常可怕的。打造盛世不是什麼壞事,可是如果連地基都沒有造好,就想著去蓋摩天大樓,豈不是太可笑了?很多人不懂得是,一棟摩天大樓要蓋起來,百分之六十的資金和時間,都需要花費在地基基礎之上,可是浮躁者等不了。
參考資料:
《舊唐書》
《新唐書》
《資治通鑑》
-
15 # 楓夜刷劇
安史之亂歷時八年,雖然亂事最終得以平定,可是很多後世史家均認為安史之亂不但是唐帝國由盛轉衰的轉捩點,而且對中國後世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對外關係的發展均產生極為深遠而巨大的影響。司馬光《資治通鑑》:“(安史之亂爆發之後)由是禍亂繼起,兵革不息,民墜塗炭,無所控訴,凡二百餘年。”
當時唐室為了早日結束戰事,不惜招撫安史降將如李懷仙、田承嗣等,大肆分封為節度使、觀察使,允許其保留所據地區與兵力,於是藩鎮數量激增,全國各地均置節度使。而安史叛將的舊有軍力得以維持,因此便割據一方,控制了地方的政務,“郡將自擅,常賦殆絕,藩鎮廢置,不自朝廷”,中央無法控制地方,形成藩鎮割據的問題。如安史舊將田承嗣據魏博、李寶臣據成德、李懷仙據范陽,皆領節度使之職,即河朔三鎮。當時藩鎮表面上臣服於唐室,但事實上卻割據一方,使唐帝國陷入分裂的狀態,當中以河朔三鎮為甚。田承嗣在魏博還公然為叛亂的元兇安祿山、安慶緒、史思明、史朝義四人立祠,稱為安史四聖,來攏絡河北士卒,甚至可說明河北軍心懷念安史,而非唐朝。河北的割據狀態可謂一直維持至唐亡乃至五代十國。唐末年,宣武軍節度使朱溫帶兵進入京師長安,控制唐室。其後當朱溫廢唐哀宗,建立後梁,自立為帝,全國各地隨即各自獨立。
安史之亂之影響也包括促使長安、洛陽的衰落與中國政治重心的轉移。自秦漢以來,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一帶均為政治上的首都,是中國的政治中心和中央政府所在地。自安史之亂後,因戰亂持續而殘破不堪,李庾《東都賦》描寫安史軍隊“殺人如刈,焚廬若薙”;洛陽“世治則都,世亂則墟;時清則優偃,政弊則戚居”,故五代之中只有後唐定都洛陽,其他四朝乃至北宋以後的各個皇朝均不再定都於長安或者洛陽。
經濟方面,華北,關中一帶的經濟因此而殘破,經濟重心再度南移,南方取代北方的經濟地位。安史之亂主要蹂躪唐朝人口稠密和經濟發達的地區,北方人民多流徙,北方的經濟大受破壞;相反,江南一帶並未如北方般受到戰亂的摧殘,使南方得以保全。而且大量中原人民南遷,為南方帶來勞動力,使江南的經濟則日益發達,最終其經濟規模凌駕於中原之上。
唐室為了平亂而向外族回紇、大食借兵,回紇自恃平亂有功,也屢屢向唐室勒索威逼財帛,連年的侵擾邊境,唐朝聲威至此淪落,天可汗制度無法維持。原本隸屬於唐朝的西域地區更是在之後三十五年時間內陸續被吐蕃和回紇所完全佔領,結果導致陸上絲路逐漸斷絕。
-
16 # 豫事不急
安史之亂只是一個導火索,真正讓唐朝走向衰敗的,是早就割據一方的藩鎮勢力。
安史之亂之前表面上維持著一個整體,各方勢力相互制約,誰也沒有捅破最後一層窗戶紙,其實就是缺一個理由和藉口。
安史之亂就像是一個轉折點,讓所有的人野心都暴露出來了。
-
17 # 虎嘯一生
盛唐走向衰落的原因不是因為安史之亂,安史之亂主要是一個爆發點,只不過這個爆發點太大,影響太深,把唐朝分成兩個截然不同的時代,因此普遍認為安史之亂是盛唐走向衰落的轉折點。
那麼安史之亂的破壞性究竟有多強呢。安史之亂持續七年零三個月,先後經過安祿山,安慶續,史思明等人領導,給唐朝致命的打擊。主要有二點:
第一,叛軍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江淮以北造成社會混亂,十室九空,生產遭到極大的破壞。
第二,從此藩鎮之間相互聯手,不聽朝廷排程,朝廷無力抵抗,政治威信降低
那麼唐朝真正衰落的原因是什麼呢?可以參考作者另一篇文章,《大唐帝國的末路》
-
18 # 滄海一粟7528
唐代的安史之亂確實狗血,盛極一時的唐王朝就此由盛轉衰。從此一蹶不振,逐漸走向滅亡。造成這個局面的原因有:
一是蕃鎮勢力徹底做大。
安史之亂前,雖然蕃鎮權力較大,但他們並不敢挑戰中央權威。在安史之亂後,唐朝中央軍主力由於唐玄宗的急功近利和楊國忠的瞎指揮,安史之亂初期,就被消滅的差不多了。中央不得不依靠各地蕃鎮平定叛亂,這個過程中蕃鎮趁機擴大自己的權力,中央為讓這些人出兵平叛,也只有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二是皇權衰落宦權崛起。
潼關失守後,唐玄宗逃往蜀中,唐肅宗乘機擺脫玄宗控制,在靈武提前登基,造成既定事實。這個過程中宦官李輔國功勞不小,逐漸掌握朝廷大權。這個李輔國權力大到什麼程度呢?當著肅宗的面把皇后逮住殺了,太子認他作義父。唐玄宗也被他逼死。唐朝的宦官自此掌握朝廷大權。
三是失去少數民族政控制。唐朝為剿滅叛亂不得不向少數民族政權借兵,這些人攻入長安後乘機劫掠,把世界大都城長安毀於一旦。這些政權對唐朝再也沒了畏懼之心,多次向唐王朝發動進攻,甚至多次攻陷長安。
總之,安史之亂後唐王朝內有宦官當道,外有叛亂,為維持國家運轉和軍隊支出,向老百姓大肆徵稅,也就再也沒有了恢復昔日榮光的政治和經濟基礎。
-
19 # 史爭朝夕
假如沒有安史之亂唐朝也會走向衰落。任何東西發展到它制度的極限,除非改變制度,要不然等待它的必須是衰落。這個衰落的過程是緩慢的,是不知不覺的。最可怕的是還沉浸在上一秒的輝煌之中。
但凡盛世必定伴隨著人口增加的問題,原來這點土地是足夠養活這些百姓。但人口增加會導致糧食不夠吃。(吃飯的多了,但產量沒增加。)百姓吃不上飯,會把土地賣給地主。所以封建社會的經濟高速發展,必定伴隨著土地兼併的問題。問題是今年你靠賣土地過去了,明年呢?失去土地的百姓成為流民,成為社會不安定因素。
唐玄宗後期,前有“口蜜腹劍”的李林甫把持相位長達十九年,李林甫在位期間蔽塞言路,排斥賢才。為了杜絕邊將進入朝廷跟他爭奪相位,他向唐玄宗建議重用胡人,導致安祿山座大。接替李林甫相位的是楊貴妃之兄楊國忠,公然接受賄賂,嫉賢妒能。甚至為了籠絡人心,發展個人勢力。讓戶部選官,不論賢能不賢能。年紀大,資歷老的就留下。有空位憑資歷補缺。上仿下效,可見玄宗後期朝政有多混亂。
楊玉環三個姐姐,嫁給崔家的韓國夫人,嫁給裴家的虢國夫人,嫁給柳家的秦國夫人,三個夫人都才貌雙全,李隆基稱她們為“姨”,能隨意出入內宮,幾個夫人權傾天下,她們想辦什麼事,各級官吏立刻奔走執行,比皇帝的詔書都管用。
據說,楊氏姐妹還在長安比賽誰的房子蓋的華麗豪華,一間房屋裝修動輒花費千萬錢,蓋好一看,那個誰超過我了,拆了重蓋。其奢靡程度,堪比西晉時期石崇王愷比富。統治階級這樣做,下面官吏自然有樣學樣。社會風氣為之一變。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從范陽起兵。安史之亂前後持續八年之久,一度波及今天的河南、河北、山西、陝西、山東、安徽等當時的人口稠密地區。直到寶應二年(公元763年)為郭子儀平定。
據後人統計唐朝安史之亂後的肅宗乾元三年,(公元760年),全國各州上報的戶口為2933174戶,大致為1600萬的人口數量,同安史之亂前的玄宗天寶十三年各州上報的人口數量5200萬相比,當時人口損失大致也就是3600萬這個數字。戶數損失率高達67.1%,人口損失率高達67.9%。
唐朝統治階級如此窮奢極欲,給野心家安祿山 、史思明機會。加速盛唐的衰弱,當唐朝統治階級還沉浸在大唐盛世之中,所謂盛唐也不過是虛有其表了。
-
20 # 啊柏影視
安史之亂是唐玄宗輕信安祿山所造成的一場藩鎮之亂,唐玄宗和楊貴妃日夜笙歌,不理朝政,縱容安祿山發展壯大,使得盛唐時代走向中唐。唐玄宗為了平衡太子勢力,扶植安祿山,讓安祿山有機會發展自己勢力,以造成民不聊生
回覆列表
可以說安史之亂對唐王朝是毀滅性的打擊!我就用幾點闡述分析安史之亂對社會產生的影響,大家對這段歷史就會有清晰的認知。
安史之亂的性質是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更具體說,是唐中央政府與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鬥爭。安史之亂的首領們雖曾利用了人民對唐王朝的反抗情緒以及民族矛盾的因素,然而這並不能影響這次叛亂的根本性質。另一方面,在戰亂中由於安史叛軍對人民的殘暴行徑,曾引起了象常山太守顏杲卿、平原太守顏真卿以及張巡、許遠的死守睢陽等的反抗鬥爭,這些區域性地區反暴政的鬥爭是正義的,但同樣也絲毫不能改變整個戰爭的性質。
安史之亂對整個中國的影響
其一,社會混亂
戰亂使社會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舊唐書·郭子儀傳》記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楱荊(楱應改為榛),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於相土,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幾乎包括整個黃河中下游,一片荒涼。杜甫有詩曰:“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裡百餘家,世亂各東西”。這說明經過戰亂,廣大人民皆處在無家可歸的狀態中。
其二,藩鎮割據
安史之亂,摧毀了統治基礎,削弱了封建集權,為封建割據創造了必要條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後實際上統一的中央王朝對地方的控制力減弱,安史餘唐末藩鎮割據形勢黨在北方形成藩鎮割據,各自為政。當史思明之子史朝義從鄴城敗退時,唐遣鐵勒族將領僕固懷恩追擊,僕固與唐王朝有矛盾,為了私結黨羽,有意將安史舊部力量儲存下來,讓他們繼續控制河北地區,使安史舊將田承嗣據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張忠志(後改名李寶臣)據成德(今河北中部)、李懷仙據幽州(今河北北部),皆領節度使之職。這就是所謂“河北三鎮“。三鎮逐漸把地方軍事、政治、經濟大權皆集於一身。以後其他地區,如淄青(今山東淄川、益都一帶)李正已,宣武(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李靈曜,淮西李希烈等皆各自割據,不服朝廷管理。這些方鎮有的自補官吏,不輸王賦,有的不入貢於朝廷,甚至驕橫稱王稱帝,與唐王朝分庭抗禮直到唐亡,這種現象沒有終止。
其三,剝削加重
由於戰爭,造成勞動力嚴重不足,統治階級不得不增加稅收,使階級壓迫和統治階級的壓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農民和地方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化,最後迫使農民不得不舉兵反叛,形成唐中葉農民叛亂的高潮。
安史之亂後,國家掌握的戶口大量減少。潼關和虎牢關之間,幾百裡內,僅有“編戶千餘”,鄧州的方城縣,從天寶時的萬餘戶,驟降至二百戶以下。政府卻把負擔強加在猶在戶籍上的農民。唐憲宗元和年間,由於政令不及,稅收只能徵自東南八道(浙西、浙東、宣歙、淮南、江西、鄂嶽、福建、湖南)。在方鎮統治下的人民,也遭受著“暴刑暴賦”,如田承嗣在魏博鎮“重加稅率”,李質在汴州搞得地區“物力為之損屈”,等等。唐政府和各藩鎮的橫徵暴斂,終於激起了農民的不斷武裝叛亂,代宗一朝,全國各地叛亂四起,其中規模較大的有發生於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的浙東袁晁之亂,同年的浙西方清之亂,以及同期的蘇常一帶的張度之亂,舒州楊昭之亂,永泰年間(公元765年)邠州之亂等等。這些叛亂雖說很快就被鎮壓,但更加削弱了唐朝的力量。
其四,邊疆不穩
經過安史之亂,唐王朝也失去了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安祿山亂兵一起,唐王朝將隴右、河西、朔方一帶重兵皆調遣內地,造成邊防空虛,西邊吐蕃人乘機而入,盡得隴右、河西走廊,唐朝仍然控制西域安西北庭,數十年後,約公元790年,唐朝失去西域安西北庭。唐王朝從此內憂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其五,經濟重心南移
安史之亂,促使中國歷史上北民南遷,致使經濟中心進一步南移。安史之亂對北方生產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大量北方人士南渡。南方相對較為穩定,北方人口的南遷,帶去了大量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南方經濟日益超過北方,南北經濟趨於平衡。
其六,西域獨立
753年前後,正是唐朝經營西域的全盛時期,但是此後隨著國內政局的的劇烈變化,唐朝在西域的勢力也大大衰退,由高峰跌入了低谷。755年(天寶十四載),唐朝國內爆發了有名的安史之亂,由唐朝蠻族將領安祿山、史思明率領的東北邊疆叛軍長驅南下,攻陷東、西兩京,唐玄宗愴惶逃出長安,南下四川盆地。玄宗的兒子肅宗在靈武繼位之後,調集西北邊軍勤王平叛,守衛西域的安西、北庭節度使屬下的邊兵也被大批調往內地。
756年(至德元載)有三支西域唐軍被調回內地,其中李嗣業、段秀實率精兵五千,安西行軍司馬李棲筠率兵七千,馬磷精兵三千,三支軍隊共一萬五千人返回鳳翔,參加了收復長安的戰爭,以後在此基礎上組成了戰鬥力很強的鎮西北庭行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