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3思而後行
-
22 # 歷史研究課
安史之亂是唐朝少數民族將領安祿山史思明對唐朝發動的戰爭,也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這場戰爭使唐朝元氣大傷,再也沒有爬起來。
那麼這場叛亂破壞力到底有多大,我們從三方面來闡述。
1:人口數量要看安史之亂的破壞力,最直觀的就是看安史之亂前後天下的人口。
《資治通鑑》的記載,754年,戶部奏天下郡321個,縣1538個,鄉16829個,有9069155戶,人口數為52880488;到了764年,戶部奏290多萬戶,人口數1690萬。
這場叛亂使唐王朝人口銳減,大概有三千多萬百姓死於這場戰亂,由於安祿山所用兵丁多為胡人, 其好殺戮, 戰地民眾多被屠戮殆盡, 除逃走的難民以外, 留守人員幾乎無人生還。尤其是在“安史之亂”後期, 由於進攻不利, 以史思明領導的叛軍為洩憤大肆屠城。不僅如此, “安史之亂”中雙方陣亡士兵數量不計其數, 以至於戰爭後期甚至無兵可補。
安史之亂親歷者杜甫的三吏三別深刻描寫了安史之亂中百姓的銳減
借問新安吏:“ 縣小更無丁?”
“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
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
百姓家中所有壯丁都拉去打仗了,可想而知被攻陷的城池百姓到底有多少。
儘管平定了安史之亂,可天下十室九空,盛唐的衰落不可避免。
2 國家經濟嚴重下滑都說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持續八年的叛亂使百姓流離失所,人丁銳減,可為了打仗,必須要剝削,所以陷入了一個惡性迴圈,在這八年中,唐朝的國力是倒退的,以至於後期爬都爬不起來。
安史之亂波及地區
3 國家政治嚴重破壞為了鎮壓“安史之亂”, 唐朝在內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 只能內調鎮守外藩的節度使, 從而導致邊疆兵力空虛, 部分少數民族趁機入侵, 導致國土失守。
唐中央實力被嚴重削弱, 地方藩鎮勢力明顯強化, 藩鎮割據已經成為一種常態, 中央無力約束其行為, 進而導致了內部政治分裂的局面。藩鎮之間為爭奪勢力範圍經常發動戰爭, 中央政府對此毫無辦法。
在這種情況下, 中央政府名存實亡, 各地藩鎮僅僅是在形式上對唐朝統治者俯首稱臣, 但實質上卻不受管轄, 進而形成了一種“默契”的對立局面。後期雖打贏了幾次戰爭,但無關痛癢,獨立的藩鎮就像毒瘤一樣,腐蝕著唐朝。
最終唐王朝在苦苦支撐150年之後被農民起義軍推翻, 自此淹沒於歷史長河之中。
-
23 # 唏噓不已
安史之亂直接讓唐朝中期貌合神離的統一局面出現破裂,也直接導致唐朝後期一蹶不振。五代十國的出現就是地方蕃鎮割據土地兼併中央集權逐漸分崩離析的結果。
仔細說來,唐朝皇帝李隆基之前,地方蕃鎮割據勢力已抬頭並壯大,中央權利集中在皇帝身上,高度的人治必然出現兩種極端情況:遇到好皇帝出現開明盛世,遇到昏庸無道皇帝,出現朝政混亂民不聊生的世道。李隆基就是典型。前段政治生涯和後段形成鮮明對比,恰好朝政大權嚴重被亂黨掌控,地方蕃鎮軍事勢力不斷擴大。大唐盛世猶如絢麗的餘暉即將消亡一樣。
安史之亂最終依靠了地方少數民族的干涉才幫忙把長安搶了回來。李家王朝終歸逃脫不了歷史輪迴的命運。
-
24 # TonyDeng
唐朝的漢人本來就不強,所謂的強盛是外族打出來的,正是因為依靠外族建立的政權,所以必須要分給他們相應的利益,那就是封給領地,而當他們離心,馬上就散,漢人根本控制不住,這就是迅速衰落的原因。唐朝的強,是吹出來的,至少不是漢人的輝煌——中國人並不僅僅是漢人,不要被當今的種族主義者帶偏。
-
25 # 文史閱微
安史之亂,是唐玄宗天寶年間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的一場叛亂。這場叛亂延續了八年之久,給唐朝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都帶來嚴重的破壞。
給當時北方中原廣大地區經濟帶來極大的破壞,也阻礙了南方長江流域一帶經濟的發展。安史之亂嚴重地摧殘了北方經濟,給人民帶來一場浩劫。在戰亂期間,長安洛陽一帶受到交戰雙方軍隊來來去去的洗劫,一度還被吐蕃趁虛侵入,戰後出現了人煙斷絕,野獸出沒的景象。
由於人民大量死於兵災並在戰亂中大量流亡,唐政府所控制的戶數由戰前的900多萬戶下降到不足200萬戶,中央政權元氣大傷,實力削弱。
在利用地方兵力平定變亂的過程中,藩鎮割據勢力進一步擴張,出現了更多的割據一方的軍閥,從此唐帝國由統一走向了分裂的道路。可以說天寶十四年(755)爆發的安史之亂,是個分水嶺,唐帝國由盛而衰,一蹶不振。它是藩鎮割據的開端,唐末藩鎮割據的混亂局面是安史之亂的繼續和發展。
事實上,安史之亂只是表面上被平定了下來。
唐朝中央政權並沒有真正地收復成為安史之亂基地的河北。史朝義失敗之後,一批安史集團的降將在地方上還有相當的實力。
為了儲存實力,向負責平定河北的鐵勒族將領僕固懷恩表示降服。而樸固懷恩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獲取政治資本,就向朝廷建議讓這批降將在河北地區分別擔任節度使。
其中勢力發展最大的是安史集團的骨幹田承嗣,李寶成,李懷先,他們分別建立了魏博鎮、成德鎮、盧龍鎮,唐史上稱作河北三鎮。
此外還有一些藩鎮也在安史之亂後不久就公然效仿,連線河北三鎮與朝廷對抗,比如淄青鎮、淮西鎮。
這些割據一方的軍閥完全不遵守朝廷的政令,自行任命官吏,制定法律,掌握地方的財賦,不向中央上繳,建立強大的軍隊,形成割據政權。他們的職位或由親屬世或被部將攘奪,朝廷不能干預,只是事後授與旌節,形式上予以承認。
安史之亂後的唐王朝不僅實力削弱,元氣大傷,而且宦官的權力惡性膨脹,在官僚集團中有出現了朋黨之爭,朝政越來越紊亂。唐朝中央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重重,錯綜複雜,對藩鎮割據的方針政策舉棋不定。
以牛僧孺為首和以李德裕為首形成了兩大官僚集團。牛李黨長達40年之久,為了集團的利益而忽視國家的利益,互相擠兌,彼此反對。
李德裕主張平叛藩鎮,牛僧儒則主張對藩鎮採取姑息放任的政策,反對平叛藩鎮。他們在平定藩鎮問題上的分歧,導致了唐文宗對問題的舉棋不定。
藩鎮與藩鎮之間爾虞我詐,唯利是圖,有時彼此勾結,有時互相爭奪火拼,大大小小的戰爭經常發生。唐中央政權軟弱無力,沒有制服藩鎮的實力,只能採取以藩鎮制藩鎮的政策。在戰爭過程中,交戰雙方經常勾結起來反對朝廷或者另一方政使得矛盾更加複雜,戰亂更加擴大。
有時候發動叛亂的藩鎮被平定取消了,其地盤卻又被平定叛亂的藩鎮所吞併。比如李正已本來擁有十個州,透過戰爭擴大到了十五個州。
所以,安史之亂表面上被平定了,但它給唐王朝帶來嚴重的破壞,唐朝從此一蹶不振,由盛轉衰。
回覆列表
安史之亂是指安祿山、史思明起兵反對唐朝的一次叛亂。於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歷時八年,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安史之亂緣由,
1,唐玄宗開元時期,社會經濟雖然達到空前繁榮,出現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時由於封建經濟的發展,也加速了土地兼併,“王公百官及豪富之家,比置莊田,恣行兼併,莫懼章程”,以至“黎甿失業,戶口凋零,忍棄枌榆,轉徙他土”。均田制破壞,均田農民失去土地成為流民。
開元后期,由於安定繁榮的日子已久,唐玄宗逐漸喪失了以前那種勵精圖治的精神。改元天寶後,他縱情享樂,寵愛楊貴妃,信任宦官高力士,把朝政全交給宰相李林甫處理。李林甫對玄宗事事逢迎,私下卻利用職權,專橫獨斷。林甫死後,楊貴妃的堂兄楊國忠繼任宰相,更是排斥異己,貪汙受賄,使政治日益敗壞。加上土地兼併劇烈,貧富懸殊嚴重,政治、經濟、社會漸呈衰敗之象。
2,唐朝對外開拓,邊疆廣大。唐玄宗為了有效管理在邊境駐以重兵,設立十大兵鎮,以節度使為最高軍事長官。節度使領若干州,權力很大,初時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後往往入朝拜相。天寶以後,李林甫為了鞏固本身權位、堵塞邊帥入相的路徑,藉口文官不懂軍事,多用胡人擔任節度使。以至於胡人掌控軍權加以做大。
由於唐朝的均田制和府兵制被破壞,從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這些召募來的職業軍人受地方軍閥的收買籠絡,和將領形成一種特殊的盤根錯節、牢不可分的關係。
以上種種導致邊鎮兵力龐大。而且安祿山更是一人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擁兵20萬。而中央兵力不滿八萬,形成了外重內輕的軍事局面。
戰爭過程,
安祿山起兵之初,勢如破竹,所過之處,官兵望風而逃,直至攻取洛陽兵臨潼關,被哥舒翰擊退。與此同時,郭子儀李光弼也在河北擊敗史思明。本來形式即將好轉,結果唐玄宗輕信讒言,一波微操作,導致潼關失手,長安被破。自己落荒而逃。
戰爭中期,安祿山稱帝建燕國,沒過多久被自己兒子安慶緒殺死。同時唐玄宗殺死楊貴妃,逃到蜀中,其子李亨自行繼位是為唐肅宗,重整兵馬,開始了有效抵抗,逐漸反攻。
戰爭後期,史思明先是投降,又復而反叛,最後殺安慶緒,接著被自己兒子史朝義殺死。史朝義在唐軍和回紇軍的圍剿下覆滅。
戰爭後果,
1,戰亂使社會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唐朝的統治中心,經濟中心遭到毀滅性破壞。
2,蕃鎮做大,導致中央無力控制地方。
3,邊疆不穩,為了平叛調回邊兵,造成邊防空虛,最後丟失西域。
4,由於戰爭,造成勞動力嚴重不足,統治階級不得不增加稅收,使階級壓迫和統治階級的壓榨更加深重。導致農民起義。
歷史上盛極而衰者眾多,
西漢歷經文景之治、武帝徵匈奴收西域、昭宣中興,轉眼被王莽所篡。
大明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接著土木堡之變轉眼即衰。
等等。
歷朝歷代都是實行人治,君王的賢明決定了王朝的走向,而往往權利的集中會導致封建統治者的自我放縱。所以個個朝代終將不可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