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夫壹歷史

    迎回二聖根本不是個問題。不要說徽 欽2宗,就看唐明皇和李亨就一目瞭然。落水的鳳凰根本難以對當權的皇帝難以產生威脅。所以真正的原因就是北伐,宋最輝煌的時代就是宋太宗時代,以傾國之力北伐都是打敗。何況這會是軍事力量是遠低於北宋那個時期的。北伐力量不足 ,打仗打的是錢糧。失敗了損失的是朝廷的錢 糧 的人馬。即使成功了 能不能形成再次的陳橋兵變或者割據都是未知數。那個時代朝廷是很理智的,他們明白彼此的勢力對比。作為武人的岳飛只看區域性不看全域性才是他失敗身死的根本原因。

  • 2 # 周朝文DMU

    不能。

    北宋建立之初,趙匡胤和趙光義兩位帝王,也曾不止一次北征,志在奪回燕雲十六州,卻始終未能實現。之後兩宋的那些皇帝,能力和眼光均不如宋太祖,即使有開疆拓土的心願,卻也無能為力,面對北方的遼、金及蒙古,自保都成很大問題。

    公元1125年,金國把曾經不可一世的遼國滅掉,隨後就揮兵南下,並於兩年後攻破大宋都城汴京,徽欽二帝及幾千王公大臣、妃子宮女,皆被金人擄走,這也標誌著延續一百六十多年的北宋滅亡。倖免於難的皇九子趙構,跑到應天府登基稱帝。

    金兵起初並未善罷甘休,一直追著趙構不放,江南一部分城池很快落入金兵之手,趙構發揮出逃跑的強項,從揚州逃到杭州,又從杭州逃到舟山、溫州等地,直到敵軍從江南撤走,趙構才敢回到杭州,以此地為新的都城。

    亂世出名將,岳飛、韓世忠等人逐漸顯露出作戰天分,尤其是岳飛,堪稱金兵的剋星,幾乎無往而不勝,接連收復許多失地。正當岳家軍氣勢正盛,準備揮師北伐,直搗金國大本營,趙構不但不給予強有力支援,反而下旨讓岳飛停止行動,以最快的速度班師回朝。

    岳飛心裡很清楚,一旦奉旨回京,將會面臨怎樣的境遇,這麼多年的努力肯定付諸東流,“靖康恥,猶未雪”將成為心中永遠的傷痛。果不其然,宋高宗在秦檜的慫恿下,把岳飛父子處死,絕大多人都認為,宋高宗擔心皇位不保,才對岳飛痛下殺手。

    如果岳飛北伐成功,迎回徽欽二帝,趙構的皇位還能不能保得住、岳飛能否避免被害呢?關於這個問題,我認為,即使宋徽宗和宋欽宗回來,對趙構是有一定的威脅,卻不能奪走皇位,岳飛依然會被害,其中有兩個重要原因:

    第一點,岳飛是在公元1142年被殺,此時趙構已經做了十五年皇帝,而父親宋徽宗七年前就死在金國,最多是哥哥宋欽宗帶著父親的屍骨回來。包括岳飛在內的南宋文武大臣,基本都是趙構一手提拔,於情於理,他們也不可能站在宋欽宗這邊。

    岳飛確實喊過“迎回二帝”之口號,這樣做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方面,定下明確目標,鼓舞岳家軍的鬥志,力求把戰鬥力發揮到最大程度;另一方面,就是報靖康恥之仇。其實,即使接回宋欽宗,岳飛也不會擁立他當皇帝,畢竟趙構才是岳飛忠心對待的天子。

    第二點,趙構雖然與雄才大略四個字不沾邊,但跟哥哥欽宗相比,能力絕對超出一大截,稍微用點手段,就能牢牢地穩住皇位。或許有人會拿明英宗復辟之事反駁,但我們要清楚,明英宗是在弟弟病重時復位,趙構身體倍棒,比欽宗晚去世30多年,所以欽宗壓根沒機會奪位。

    透過以上分析,即使岳飛迎回二帝,對趙構不會有多大影響,那為何他不讓岳飛繼續北伐呢?其主要原因是擔心岳飛本身功高震主!

  • 3 # 東秋妮

    如果岳飛北伐時,只提收復疆土,不提迎回二帝,也不能免遭被害!因為"精忠報國"的岳飛是秦檜以"莫須有"殺害的!為什麼秦檜一定要害死岳飛呢?

    秦檜原為北宋時期大臣,他和老婆王氏曾與徽、欽二帝一同被金兵俘虜。

    秦檜在金太宗面前奴顏屈膝,百依百順,深得金太宗歡心,派他到大將撻懶(完顏昌)部下當軍事參謀。

  • 4 # 饕餮中國

    不能。口號只是用來喊的,不會打消趙構的顧慮,這和口號無關,最重要的是讓趙構相信他,不然岳飛手握重兵,還是會被算計。

    改個口號,並不能徹底打消趙構的疑慮,岳飛只說收復疆土,沒提恭迎二聖的事,岳飛心裡的想法趙構還是不知道,不怕一萬,就怕萬一,趙構寧可錯殺,也不會放過隱患。

    岳飛還是要像趙構表明忠心,而且趙構在當時的局面下,是穩定政權,鞏固自己的皇位,倉促北伐,趙構可能會為別人做嫁衣,北伐的事情必須是趙構皇位坐穩之後的事。若是岳飛猜透趙構的心思,只要幫其消滅國內的叛亂,剿滅地方士族力量,讓趙構集權,下一步趙構肯定是北伐,那個帝王不想建功立業。

  • 5 # 淡忘憶

    我的答案是:“不能"。

    我們先來複習下簡介:岳飛是南宋時期抗金名將、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書法家、詩人。唯獨不是政治家!

    沒有政治的慧根,就得有政治的“會跟”,這樣才能獲得最高統治者的信任。很可惜,岳飛兩者都沒有。所以,他只能冤死。歷史上這種名將數不勝數,蒙恬、白起、李牧、周亞夫、韓信、高仙芝……

    岳飛屈死風波亭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宋朝兵變得江山,最怕兵變失江山。因此整個宋朝,揚文抑武,武將的生存環境非常惡劣。

    二、身為武將,功高震主,而十二道金牌召不回,更讓統治者無法信任。

    三、要迎二聖,犯了統治者的忌諱。(其實我認為即使迎回,也不一定動得了高宗的皇位,畢竟一朝君子一朝臣)

    四、幾次妄議立儲,管了份外的事。立儲之事一般都是統治者的逆鱗,歷朝屢見不鮮。

    五、得民心、軍心,軍隊強大,百姓依附。 我認為這是最重要一條,“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不是吹的,他已經具備了改朝換代的實力,只有防患於未然。

    六、高宗、秦檜與金議和,金完顏宗弼提出的和平條件就是殺岳飛。

    七、秦檜設計,載髒陷害。很多部下如王貴、張俊等誣告岳飛謀反,證據是找到一封信,有張憲勸進。

    凡此種種,都能致死。如果非要總結的話,只能說岳飛太過優秀,鋒芒畢露,使高宗感受到了威脅。

    太剛易折…

    最後欣賞下岳飛的巜滿江紅》!

  • 6 # 紅塵未覺

    不能!

    首先,“迎回二聖”是宋高宗趙構自己先提出來的。其即位後即頒詔書說:“同溪兩宮之復。”岳飛在紹興五 年(公元1135)的《乞宮祠札子》等文中說要"奉迎二聖”飛響應宋高宗的號召,並沒有什麼問題。而且在宋微宗死訊傳到南宋後,岳飛就再也沒有提過要迎回二帝的這種話,就算把宋欽宗這個廢物迎接回來聲望能力也完全無法威脅趙構,所以,這非岳飛被殺害的原因。

    岳飛被害的主要原因有二:

    1.宋高宗的忌憚。對武將的猜忌和防範,向來是趙宋恪守不渝的家規(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原是後周的武將,後來奪了後周江山)。宋朝政治制度的一大特點,就是實行重文輕武,以文制武,使武將受制於文官。只要武將功大、官高而權重,就意味著對皇權構成威脅。其時岳飛功高權重,聲望日隆,必然深受猜忌。

    2.秦檜的推動。其作為當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當朝宰相,朱熹說他“正以其始則唱邪謀以誤國,中則挾虜勢以要君”,說秦檜玩弄高宗於鼓掌之上,可見當時秦檜權利之大。作為一名堅定的求和派,秦檜被認為是金國在大宋的代理人,他自己也明白,只有金國存在他才有價值,才能保證自己和子孫後代的榮華富貴。這顯然是和岳飛這個主戰派的思想是對立的,所以秦檜本身是想殺岳飛的。

    因為岳飛直接威脅到宋高宗和秦檜二人的核心利益,就算不提迎回二聖,被殺也是必然的事。

    參考資料:

    1、王曾瑜《岳飛之死》,《歷史研究》

  • 7 # 杉竹居士

    我的觀點是,在那個時局和環境之下,嶽武穆之死恐是必然,難以避免,原因有三:

    1、岳飛生不逢其時,遇上宋高宗趙構這樣的昏君,註定了悲劇,趙構胸無大志,不惜卑躬屈膝稱臣求和以換取偏安一隅享樂,這與岳飛盡收失地直搗黃龍的雄心壯志和家國情懷之間是完全相悖的;

    2、奸臣當道,自古昏君必出奸臣,這二者屬於焦不離孟的黃金搭檔,以秦檜為首的求和派不可能允許岳飛這樣的英雄人物存在,在與金國的勾結下無論如何都會想辦法除去他們共同的眼中釘;

    3、岳飛雖胸懷坦蕩壯志凌雲但也並非不知變通,對於趙構忌諱迎回徽、欽二帝之事他已逐漸知曉,因此他在1137年3月上書的《乞出師札子》中已經不再提及迎還二聖,只陳述恢復中原的規劃,但即便如此,由於上述兩個核心原因對其而言屬於不可調和之矛盾,他終究無法避過被冤殺的劫難。

  • 8 # 知無為而有益

    大宋的皇位是趙匡胤透過陳橋兵變獲得的。

    以兵變的形式擁立皇帝上臺,在五代不斷上演,且多次取得成功,在那個時代,誰的兵力強,誰就可以把皇帝趕下臺,自己做皇帝。

    趙匡胤建立大宋之後,當然害怕歷史重演,所以採取一系列措施用來鞏固皇權,來杜絕兵變的發生,整個宋朝的基調是重文輕武的,換句話說對武將是不相信的,是打壓的。

    岳飛手握幾十萬重兵,軍隊被稱為岳家軍,戰鬥力十分強悍。

    過去大宋的精銳軍隊,都是有中央直接掌控的,將不諳兵,兵不識將。現在岳飛直接掌控軍隊,已經和大宋的基本國策相違背。

    加之岳飛本人在軍隊中威望極高,收復大量失地,戰功越來越大,宋高宗賞無可賞。

    人的心理是隨著社會形式的變化而變化的。宋高宗的皇位本身做的就不太穩,前面有武將苗傅叛亂的先例,宋高宗差點被逼退位,宋高宗心有餘悸。

    所以說無論岳飛說自己多麼忠於朝廷,在那個亂世,宋高宗對岳飛都是不放心的,而岳飛雖然是個軍事天才,政治上卻很幼稚,不知道宋高宗想的是什麼,最後屈死風波亭。

    所以說,岳飛就是不提迎回二聖,只提北伐,自己手握重兵,始終是宋高宗的一塊心病。岳飛不懂宋高宗的心思,悲劇一樣不可避免。

  • 9 # 我是阿生

    岳飛在後期,也表述過自己子願收復疆土。不在迎回二帝,但是岳飛為人太完美。

    沒有汙點不好色,不斂財。所以這種人是掌權者眼裡,最不能容忍的,也是不能控制的。在加上 岳家軍屬於私軍,私人武裝。皇帝不能完全掌控,更加劇了岳飛必死無疑的籌碼。而且帝王善妒,岳飛雖然表示了不會迎回二帝。但是話總歸是話,很難到皇帝的信任。中間還有秦檜攪局,所以岳飛很難不死。 造成岳飛必死的局面基本可以認定為3個方面。

    1,岳飛是中興四將中,唯一一個能在平原戰鬥的將領。所以對同樣善於平原戰鬥的韃子威脅是最大的。2,秦檜在金國的身份很特殊而且是被放回宋朝的,所以秦檜的身份很敏感。很多人都認為秦檜被擄去金朝的那一刻,已經變節徹徹底底的變成了漢奸。3,岳飛的岳家軍是私軍,岳飛的私人武裝。對於這麼強的武裝,不能掌握在皇帝的手裡。這是任何一個皇帝都不能容忍的。

  • 10 # 玳玖

    十分有幸的回答這個問題,談到岳飛能否免遭被害?那我們就要捋一下被害的幾個重點原因。

    首先岳飛一直提倡並執行的就是“收復失地,迎回二帝”那宋高宗心裡肯定不舒服,他的位置是在二帝被俘才坐上去的。假如迎回二帝,那宋高宗的位置該有多尷尬。

    2.岳飛呀,功高震主。並且岳家軍的兵力已經達到了南宋的一半以上,也是南宋和高中皇帝最仰仗的軍事力量。這樣的一支軍隊肯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是最安心的。

    3.宋高宗因為一些特殊原因失去了生育能力,養著自己親戚的孩子作為皇子,而岳飛居然提議宋高宗立太子,這也極大地激怒了宋高宗。

    4.岳飛此人剛正不阿,不懂得與朝中權臣打好關係。這便有了後來的秦檜張俊的陷害。

    綜合以上幾點,岳飛在不提迎回二帝的情況下,他還是依然可能被處死,被陷害。

    最後送上一首岳飛的滿江紅。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 11 # 黃昏的離別

    靖康二年,金兵攻破開封,俘虜徽、欽二帝。同年,倖存的趙氏宗室趙構於應天府即位,史稱南宋。

    岳飛北伐,為了敗滅金兵,迎回二帝,也為了收復失地,恢復漢家疆土。然而,趙構集團得位不正,是既得利益者,迎回徽欽二帝將損害其利益,故岳飛的北伐有道德和名義上的支撐,卻得不到實際的有力支援。朝中有目光短淺者從中作梗,實際上的支撐未到,就算民心所向,捷戰連連,也是無水之源,目標無望。

    而且,自古能人遭記恨。越接近勝利,小人越發心生殺意。嶽將軍的北伐,動搖了皇帝以及文官集團的利益,無法善終,已是定局。只恨,嶽將軍生不逢時,當權者嫉恨其勇武威名和精忠抱負,遂定計害之,無法可擋。

  • 12 # 百事順心

    應該能。

    宋朝一直是以孝義治國,就連趙構也高呼口號直搗黃龍迎回二帝,但口號只是口號,不能當真,岳飛就是當真了。

    直搗黃龍基本是不可能的,當時的南宋雖然經濟還行,但畢竟趙構建立南宋不久,地盤也笑了不少,綜合國力比起北宋鼎盛時期差了太多。

    再說金國本是草原民族出身,弓馬嫻熟,雖然金國在佔領了汴京,掠奪了大量的金錢美女後,有些貪圖享樂,並且內部和南宋一樣,也是矛盾重重。

    要想直搗黃龍,就必須滅了金國,或者是給予金國以極大的重創。

    但是,趙構不相信幾乎所有的領軍主將,加上主和派比如秦檜等的挖牆腳,南宋最多也就是有和金國的一戰之力,收復一些失地,直搗黃龍卻是不可能的。

    至於迎回二帝,徽宗和欽宗一個是趙構的爹爹,一個是他的哥哥。把他們迎回來的話,趙構怎麼辦?他是把皇位讓給他哥還是他爹?趙構是自己在商丘自立為帝的,不讓的話就是不孝,讓的話是實在不想讓啊!因此,口號喊的震天響,卻在暗地裡下絆子。

    岳飛是大大的忠臣,他想一血靖康之恥,他想飢餐胡虜肉渴飲匈奴血,他想恢復漢家河山。但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趙構不想,趙構都被金國嚇萎了,甚至都沒了生育能力,趙構只想和金國談和。岳飛只是趙構的臣子,主子都不想迎回二帝,他一個臣子卻是誓要迎回二帝,要不然,也不會十二道金牌才把他召回來。

    所以說,可能是秦檜想的辦法,出的餿主意,但是下命令處死岳飛的,應該還是趙構。

    因此,岳飛如果只提收復疆土,而不提迎回二帝,並且和朝中的大臣搞好關係的話,應該不會被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

  • 13 # 尹禾

    慾加之罪何患無詞

    岳飛被殺是一系列綜合作用的結果,通常情況下,我們都認為“迎二聖”是最主要原因,其實是斷章取義,沒有將語句放在大環境下分析。

    迎回二聖是宋高宗提出的說法

    趙構在即位詔書中寫道:同徯兩宮之復。也算是作為一條國策方針,為此事定調。雖然有些欲蓋彌汗的意思,投機之臣《乞出師札子》中明確寫道:「異時迎還太上皇帝、寧德皇后梓宮,奉邀天眷歸國,……陛下高枕無北顧憂,臣之志願畢矣。」是站在趙構的角度,只提了“太上皇”而將欽宗歸在“天眷”之列,就是想讓高宗“高枕無憂”。事實上,關於二帝歸來後是否會動搖趙構的地位,千百年來也是爭論不休,但是很多人都覺得遭受過奇恥大辱之後,二人很難在直面皇位了,畢竟宋代的皇帝沒有明朝皇帝的血性。

    不僅如此,岳飛為了打消趙構的顧慮,還上書勸諫,將趙構的養子、親宗子侄趙昚立為皇子(可憐的趙構早年經歷比較坎坷,據說是被嚇得失去了生育能力,故沒有子嗣),這就表明即使二帝歸來,天下依舊由你說了算。

    岳飛之死要歸於宋朝的傳統

    宋朝的建立,起於兵變。因此太祖皇帝深知武將之害,演繹了一出千古聞名的“杯酒釋兵權”。效果很好,被子孫後代推廣應用。但是削弱武將給宋朝帶來兩大弊端,一是重文輕武,軍事力量較弱,二是武將匱乏,戰時無人可用。另外還有一層心裡負擔——武將容易造反。

    實話講,宋朝的中央集權控制的非常好,常見的外戚、後宮、宦官、武將謀反禍亂都很少,主要是蛋糕夠大、有錢,大家都能分到,就不容易亂。但是對於無關的堤防,是刻在趙家皇室骨子裡的,當有武將展現出空前的公眾認可度時,老趙們就會心裡犯嘀咕,會不會哪天再來個陳橋兵變或者李橋兵變呢。所以,武將一旦做大,那就必須死。

    木秀於林 風必摧之

    除了老趙家畸形的遺傳基因,岳飛的性格也是導致他被陷害的一大原因。像他這樣優秀的人,本該燦爛過一生,奈何三十多年到頭來,因為功高蓋主被人陷害……岳飛的存在,將一些人比的很卑微。人們都有這樣的習慣,就是看不得別人好,一個道德完人是很容受到排擠的,而小人做事,要麼不做,要麼做絕,所以乾脆就將岳飛陷害致死。

    恢復疆土 就是功高蓋主

    無論岳飛提不提到“迎回二帝”,只要他持續北伐,只要他不斷建功,趙構就永遠睡不踏實。為岳飛效力的是岳家軍,民間崇拜的是民族英雄,那把趙構置於何地?如果擺在你面前一次投資機會,回報十分可觀,但是需要你傾其所有,並且投入保障僅有擔保人的人格,你會選擇投資嗎?擔保人的人格信得過嗎?傾其所有又真的值得嗎?

    人們都愛賺錢,但是沒人喜歡傾家蕩產,所以這次投資不要也罷。

  • 14 # 楠楠自詡

    畢竟歷史已經過去,帝王將相,過往雲煙!縱觀岳飛的一生,個人情懷及忠君愛國思想,個人認為仍然難逃厄運!

    假設如果的話,只提及恢復疆土,那麼岳飛還是會一樣的結果,為什麼這麼說呢!其一:宋太祖的治國安邦理念——強幹弱枝,內外相維,以文制武;岳父乃是武將出身,就其情商而言,可謂是不敢恭維,官場之道人心難測,更何況帝王心術;其二:收復國土,迎回二帝是高宗為了迎合民心提出來的口號,岳飛只是擁護這個口號而已,並不是他自己提出來的,所以即便他只是純粹的為了收復國土,到最後也難逃悲劇命運。

    很多人都說岳飛的死是因為不懂帝王心術,不會迎合領導的心聲,其實就當時的大背景及客觀原因上來說,太祖制定的治國理念就決定了宋朝的武將大多沒有好下場!

  • 15 # 嘻哩咕嚕水果

    假設岳飛不提迎接徽宗、欽宗二帝回來,老老實實的只做一員戰將,宋高宗趙構還能免岳飛一死嗎?答案是不太可能!

    那面對北面金國咄咄逼人的強勢壓迫,南宋朝廷正是需要用到能征善戰猛將之際,在這個節骨眼上,為何非要殺害一員戍守邊關要隘的忠貞良將?或者說待戰局穩定下來再殺,不是對南宋朝廷更有利嗎?宋高宗為何就那樣的迫不及待?

    要破解這個千年冤案的背後邏輯,還要從當時的社會時局、以及已經形成的隱形矛盾說起。

    大家知道,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是被手下眾將領黃袍加身當上皇帝的。趙匡胤是武將出身,他這皇帝是怎麼來的,他比誰都清楚。所以,待他逐漸坐穩位置後,他開始擔憂起那些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部將們——是否哪天也來效仿他,搞出第二、第三個陳橋兵變,於是用了一招杯酒釋兵權,把這些將領們“卸甲歸田”了。兵權收回來後,趙匡胤還是不放心,於是一不做二不休,乾脆透過國家立法來提高文臣在朝廷中的地位、並遠遠高過武將,從而達到以文抑武的政治制衡。不得不說,這一招很厲害,很起效!

    趙匡胤和他的繼位者——他的弟弟趙光義,在國家治理這塊更是有一套。大宋立國之初,他們為了讓老百姓吃穿不愁,便大力興修水利,發展農耕,還輕徭薄賦,讓天下百姓耕有其田、住有其所。經過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宋朝很快從五代十國的戰亂廢墟中站立起來,國力逐漸強盛,百姓生活富裕。有得吃、有得穿了,老百姓誰還去造反?老百姓不造反了,武將也沒兵權了,天下太平,皇帝也就高枕無憂!

    俗話說“倉廩實而知禮節”,宋朝的詩書禮樂很快發展起來,一派歌舞昇平,欣欣向榮。

    但是,你一門心思閉門發展,不想惹事,可別人不是這麼想的啊!伴隨著北宋、南宋的歷史程序,北方周邊遊牧民族相繼建立的政權——遼、西夏、金、蒙古如群狼般環伺左右。大宋因為國策,一直以來的缺憾就是文治可以,武功不行,所以只得忍氣吞聲,歲歲納幣,從而換得一絲安寧。這是何等的恥辱啊?可沒辦法呀,誰叫你武力不行呢?

    大宋是真的武力不行嗎?不是! 不管是北宋還是南宋,民間武將人才多的是,像北宋的狄青、楊家將,南宋的岳飛、韓世忠、文天祥等。可武將不被待見啊,不到萬不得已,朝廷是絕對不會鼓勵和啟用武將的。就連那麼有名的岳家軍、韓家軍都是由民團發展起來的,是愛國百姓自發組建的,一開始連正規軍都不算。

    因為祖訓,宋朝歷代皇帝寧願用低聲下氣的歲幣換來相安無事,也不願看到自己的疆域裡有一個強大的軍事集團在威脅自己。這句話怎麼理解呢?在宋高宗的眼裡,岳飛的岳家軍就是個有威脅的軍事集團,還很強大。社會上傳頌的那句“撼山易撼岳家軍難”更是讓宋高宗膽戰心驚,如坐針氈! 他的眼前彷彿又看見了老祖宗在陳橋發動兵變的畫面。

    可人家岳飛是忠臣良將啊,沒說要謀反啊,他背後還有“精忠報國”四個大字以銘心志,你宋高宗是不是杞人憂天了?還是聽信小人讒言了?

    是的,岳飛是忠臣良將,他保家衛國,百姓都看在了眼裡,傳頌在心上。可宋高宗卻不這麼認為,在他的認知裡,你岳家軍就是個威脅,是個隨時會爆的炸彈! 現在,不但有你岳家軍,還有韓世忠的韓家軍,還有其他多個軍,這些都是隱患,哪天你岳飛振臂一呼,各方呼應,還有我活的?對不起,只能拿你岳飛殺雞儆猴了,宋高宗暗起殺心。

    宋高宗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最終向岳飛舉起來屠刀。作為一個皇帝,確實可以用莫須有的罪名殺死一個人,但殺岳飛不行! 岳飛威望太高,太受百姓愛戴,還有他背後強大的軍事力量,這些,都有可能造成社會劇烈動盪,甚至導致南宋政權的土崩瓦解! 必須得萬無一失!

    於是,宋高宗只能帥鍋給了秦檜。

    個人觀點,非正史,望勿噴。

  • 16 # 聊史說今

    如果岳飛北伐只提恢復疆土,不提迎回二帝,能否免遭迫害?我認為不可能,因為岳飛的被害,與他北伐提出的迎回二帝,關係不大,為什麼這麼說呢?很多人認為趙構是因為害怕岳飛北伐成功,將他的父親跟哥哥救回來,會威脅到自己的皇位,所以不得已必須殺了岳飛,其實這種想法本身是錯誤的,其中有兩個重要原因。

    第一點,岳飛是在公元1142年被殺,此時趙構已經做了十五年皇帝,而父親宋徽宗七年前就死在金國,最多是哥哥宋欽宗帶著父親的屍骨回來。包括岳飛在內的南宋文武大臣,基本都是趙構一手提拔,於情於理,他們也不可能站在宋欽宗這邊。

    岳飛確實喊過“迎回二帝”之口號,這樣做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方面,定下明確目標,鼓舞岳家軍的鬥志,力求把戰鬥力發揮到最大程度;另一方面,就是報靖康恥之仇。其實,即使接回宋欽宗,岳飛也不會擁立他當皇帝,畢竟趙構才是岳飛忠心對待的天子。

    第二點,趙構雖然與雄才大略四個字不沾邊,但跟哥哥欽宗相比,能力絕對超出一大截,稍微用點手段,就能牢牢地穩住皇位。或許有人會拿明英宗復辟之事反駁,但我們要清楚,明英宗是在弟弟病重時復位,趙構身體倍棒,比欽宗晚去世30多年,所以欽宗壓根沒機會奪位。

    那麼既然趙構不怕他迎回二帝,那麼為什麼要殺掉岳飛呢,其實我認為不過是趙構擔心岳飛功高蓋主,權大欺主罷了,要知道當時的岳家軍可不是鬧著玩的,聽名字還以為是私人武裝,那可是岳飛一手建立而成,手下精兵強將無數,再加上紀律嚴明,說這支部隊是當時頂尖的大軍都不為過,再加上岳飛本人治軍及其嚴格,已經到了令行禁止的地步,說白了就是這些岳家軍聽到岳飛傳來的口號之後就會果斷去執行,哪怕前方是刀山火海,他們也會勇往直前,這樣的軍隊是可怕的,尤其對於皇帝而言那可能是致命的,因為趙皇帝明白當初他祖上趙匡胤的江山怎麼來的,即使岳飛衷心不二,萬一哪天手下也按耐不住來個黃袍加身,那岳飛該怎麼辦,是脫下來回頭受死,還是為了自己活命放手一博呢,那樣的話自己的江山是姓趙還是姓岳就不一定了,所以無論如何皇帝必定會處死岳飛。

  • 17 # 楓葉0829

    說實話,我覺得這個問題可以這麼問下,岳飛北伐成功了,到時候這個功績是算岳飛的還是宋高宗的?可以說要是岳飛北伐成功,那麼宋朝的半壁江山都是岳飛打下來的,岳家軍的將領很多也都只認岳飛,宋高宗到時候應該怎麼安排岳飛?

    退一步說就算當時二帝都已經死在北疆了,岳飛北伐恢復了疆土,宋高宗的皇位就能坐安穩嗎?要知道宋太祖趙匡胤的皇位是怎麼來,就是武將兵變得來的。所以整個宋朝對於武將都有一種天然的提防心理,更別說到時候對於宋朝有再造之功的岳飛了。

    宋高宗對於岳飛北伐一事之所以不上心,一個是不相信當時南宋軍隊的戰鬥力,認為當時南宋北伐無法成功,所以制止北伐,第二個就是怕岳飛藉此奪取兵權,進一步威脅到皇位。當時要想免遭被害,要不就只能自己玩北伐,要不就應該以防禦為主,支援高宗的策略。

    說到底宋高宗對於皇位的渴望比收復失地的渴望要大的多。

  • 18 # Bao

    答案是不能,原因如下:

    一,擁兵自重。岳飛長期帶兵在一線抗金,隊伍逐漸發展壯大,且不知避嫌才有了岳家軍的名號,難免受到高宗猜忌。

    二,干涉皇帝家事。高宗不育,沒有儲君,而岳飛多次上書催促立太子,心是好心就是用錯了地方,讓高宗難堪就算了,介入皇帝繼承人問題的大臣很難有好下場。

    三,不聽調遣。高宗和岳飛是否在軍事戰略上有分歧暫且不論,單十二道金牌才將岳飛調回,可見皇帝的命令不好使。

    四,不懂皇帝的真實想法。高宗的皇位是撿漏得來的,得位不正,且南北對比實力懸殊,北伐和迎回二聖都只是政治口號,安撫人心而已。

    五,沒處理好同事之間的關係。岳飛潔身自愛,與朝中大臣不同流合汙,早被別人忌憚,且自身長期在朝堂之外,被誣陷是遲早的事。

    以上幾條觸犯了任意一個都是非死即傷,何況五毒俱全,所以各朝各代的忠臣都不好當!!!

  • 19 # 從頭越58139384382

    如果岳飛只是收復失地,不提接回二聖,他的結局應該也是改變不了的。這個要從岳飛的為人和害他的人來分析。

    岳飛字鵬舉,南宋抗金名將,中興四將之首。岳飛治軍嚴整,律己寬人,體恤下屬,一生清廉。從20歲時起前後四次參軍,四次北伐,經歷大小戰役數百次,未嘗敗績。收復建康,收復襄陽六郡。同庭湖平叛剿滅楊么,揮師北伐,順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最後一次北伐岳家軍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在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大有直搗黃龍之勢。這樣的將領哪個皇帝會不喜歡,但是岳飛偏偏碰到了喜歡求和,信賴奸臣的宋高中趙構。

    岳飛為人耿直,一生精忠報國,一心收復失地,光復河山。堅定的主戰派,誓不與金人求和,驅除韃虜,迎回二聖。很多人認為岳飛的死和他堅持要迎回二聖有關,認為岳飛迎回二聖,會對宋高宗趙構的皇位造成動搖,趙構就得脫袍讓位,所以趙構心裡不希望迎接二聖回朝,才會默許秦檜害死岳飛。其實不然,岳飛在江州駐紮時,收到金國要放回宋欽宗的太子趙諶的諜報,對此表示擔憂,在覲見趙構時提議立趙構養子趙瑗(即後來的宋孝宗)為皇儲,以示高宗之正統。但趙構對此提議不滿,責備了岳飛,雖然如此,趙構心裡應該還是很高興的。這說明岳飛是向著他的。而且趙構雖然可能有點擔憂,但還是很清楚,南宋是他一手建立起來的,雖然多是北宋舊臣,但一朝天子一朝臣,即使二聖回來,現在南宋的這些大臣也不會去擁戴宋欽宗趙桓繼續當皇帝的。所以岳飛要迎回二聖,對宋高宗趙構來說並沒有什麼威脅,這也不足以造成趙構默許秦檜害岳飛的理由。

    那麼宋高宗趙構為什麼會配合秦檜陷害岳飛呢?趙構雖然建立了南宋,但也是懦弱的本性,心裡對金國發怵,而且還被金兀朮趕到海上呆了好幾個月,要不是岳飛和韓世忠打跑金兀朮,趙構還不知道得在海上漂多久呢,也許也會被金兀朮捉了也不得而知。所以趙構一心想求和,安樂於江南一隅。這與岳飛的驅除韃虜收復河山的志願相反,趙構的理想是和、和、和,岳飛是打、打、打,而且岳飛耿直,認為是對的就會堅持,不會考慮別人的想法,哪怕是皇帝,這點才是觸動趙構的地方,再加上秦檜不斷打求和小報告,讓本來就傾向求和的趙構更加反對打仗。在岳飛第四次北伐時,打的金兀朮準備放棄開封過黃河逃走,正在這時有人對金兀朮說:“不用走,自古有權臣在朝中,沒有將軍可以在外立功的”。金兀朮煥然大悟,派人和秦檜聯絡,想法讓岳飛撤軍,這也就有了後來在朱仙鎮十二塊金牌追回岳飛。

    岳飛回朝後請求解除他的軍權,辭職還鄉,趙構以仗沒打完為由拒絕了岳飛的請辭。有人說秦檜誣告岳飛擁兵自重,有謀反之意,也是趙構默許秦檜殺掉岳飛的理由,但從岳飛請辭趙構沒同意來看,趙構是相信岳飛不會叛亂的,根本不相信秦檜的誣告。但他對岳飛是否能真的打敗金兵,是沒有把握的,心裡對金兵還是恐懼,要不也不會那麼積極的求和。

    沒過多久,金兀朮捲土重來,岳飛領兵馳援淮西,痛擊金軍。經過和岳飛的數次交戰,金軍元氣大傷,已無力征服南宋,準備重新和南宋議和,在秦檜的鼓動和趙構的默許下,開始對手握重兵的將官開始打壓,同時,金兀朮又給秦檜密信中說,只有殺了岳飛,議和才能成功。這種訊息秦檜不會不和趙構說的,想殺岳飛還得保住自己,這事得有趙構參與才行,殺岳飛才能求和,這才是趙構默許秦檜陷害岳飛的原因,和岳飛是否主張迎回二聖沒關係。秦檜開始了對岳飛的陷害,先剝奪了岳飛的兵權,又製造罪責誣陷岳飛謀反,以莫須有的罪名陷害岳飛,對岳飛百般折磨,但岳飛的供狀上只留下八個絕筆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趙構下令賜死岳飛,時年39歲。

    秦檜在金營時就被破了膽,被金軍放回,實際是做了南宋的奸細,自然要暗中幫助金兵,對岳飛這樣抗金名將要加以陷害,但單憑他自己的能力,想置岳飛於死地,太難了,所以就得經常給宋高宗趙構打小報告,讓本就對金軍膽寒的趙構迫切的想要議和,以保證他可以坐穩半壁江山。但岳飛卻是議和最大的障礙,所以,岳飛只要是不支援議和,他被陷害是必然的,與是否接回二聖沒關係。

  • 20 # 史學長空

    岳飛只提恢復疆土,不提迎回二帝,同樣會遭到迫害。

    宋高宗殺害岳飛,主要原因是岳飛一貫主張主戰拒和,阻礙了趙構與金達成的“紹興和議”,而趙構求和,不是為了休養生息,以報國恥,而為了自己的貪圖享樂,活得舒適。

    宋高宗殺害岳飛,受到了宋太祖建國初,制定“重文抑武”國策的影響,岳飛抗金聲勢日益壯大,擔心節制不了這支強悍的軍隊,皇權受到威脅。

    一、太祖建國初制定的“重文抑武”的國策,高宗沿用“祖宗之法”

    宋太祖“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然後結束了戰亂的局面。宋朝初期,太祖採取“杯酒釋兵權”,削奪武將的兵權,後以文臣掌樞密,皇帝親領禁軍。推行了“重文防武”的官制體系。

    高宗沿襲“祖宗之法”,崇文抑武,猜忌限制武將為基本策略,他是不折不扣的遵守祖宗之法的執行者。南宋政權初建,內部矛盾重重,高宗實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岳飛多次觸及皇帝之間的君臣猜忌,他的存在,成了高宗實施內政外交政策的絆腳石,所以才引來的殺身之禍。

    南宋時期,那些失去土地的流民,為了生存,才揭竿起義。最為著名是鐘相,楊麼起義,歷時六年之久,雖然此起義被鎮壓,但給高宗這些統治階層來說,造成了極大的恐慌。

    南宋內部流民起義,對高宗來說,前後狼顧,根本不敢放手與金朝一搏,如果成功,那些手握重兵的武將,有可能對皇權造成威脅,甚至有可能取而代之。如果北伐失敗,再加上朝內流民的起義,那麼大宋王朝有可能改朝換代,於是他與金達成議和,才能騰出手來,處理內部的叛亂。這樣可以保住南宋在江南的半壁江山。

    二、趙構與金達成議和,岳飛成了最大的阻礙

    宋高宗要殺岳飛,主要是因為岳飛一貫主戰拒和,堅決要求抗金,矢志收復失地,成為趙構對金求和,達成“紹興和議”的最大障礙。

    宋高宗是繼“靖康之恥”之後,南遷江南,繼皇帝位,他原本就不是胸懷大志,只圖貪樂的皇帝。在他剛繼位不久,岳飛上書,要求揮軍北上,收復失地,趙構以“小臣越職,非所宜言”,把他逐出軍營。

    宋高宗只有在大軍壓境,威脅到皇位和性命時,才肯主戰,不然他寧願求和。他本身就不顧親情死活的君主,也不要祖宗國土臣民的皇帝,怎麼可能愛惜岳飛的性命。

    岳飛的作為,有三點觸痛了他的神經。

    1、 岳飛戰功累累,地位的提高,觸到他制定的“重文抑武”的神經;

    2、 向高宗建議立趙瑗為儲君,犯了武將干政的大忌,引起了高宗的反感;

    3、 岳飛深得民心,軍紀嚴明,有點功高蓋主之勢,威脅到皇權。

    他把“直搗黃龍,迎回二聖”為人生目標,讓他的享有極高的清譽。觸及了高宗一直繃緊的神經。在秦檜與金達成議和後,岳飛成了他的眼中釘,肉中刺,不除不快。

    岳飛享受這些清譽,對高宗來說,是他所懼怕和擔心的,從大局來說,岳飛是大宋的忠臣,但對高宗來說,岳飛就未必是忠臣。對高宗來說,只有保住江山和權勢,即便與金議和,輔首稱臣,才是他的重中之重。而岳飛屢次主戰拒和,成了高宗的絆腳石,才造成岳飛必死的局面。

    總結:

    高宗是不折不扣執行太祖“重文抑武”的執行者,太祖的前車之鑑,是他的難以相信武臣。

    當時高宗初期,正處於內憂外患時期,內有流民起議,社會很不穩定。朝廷出現主戰與求和兩派,武將主戰,文臣求和,而宋朝的政策就是重文輕武,宋朝內部求和派最後佔具了上風。再加上高宗心裡存有偏安江南,活得舒適,並沒有挺進中原的意圖和收復失地的雄心壯志。

    岳飛多次觸及高宗的繃緊的神經,造成君臣猜忌。岳飛在民間的聲望極高,再加上手握強兵,直接威脅到高宗的皇位。高宗與金達成議和,而他一味的主戰拒和,成了高宗的絆腳石,才導致岳飛的殺身之禍。

    不管岳飛是否提出迎回二聖,都會成為政治的犧牲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聽過最搞笑的笑話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