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個人的歷史

    說到這個問題,就要看看孫權這三十年都幹了些什麼事,如果說孫權的前半生執政能力十分出色,聯劉抗曹奠定了三分天下根基的話,那麼他的後半生則慘不忍睹。看過孫權經歷的很多人會認為,這簡直就是判若兩人,前後的表現大相徑庭。孫權繼承兄長孫策江東基業的時候,他雖然只有十九歲,但他能夠團結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等人,從而穩固了江南的統治。更為難得的是面對來勢洶洶的曹操,他沒有選擇和劉琮一樣繳械投降,而是選擇了聯合劉備和曹操對抗,這得益於孫權聽取了魯肅的建議。並在赤壁之戰中依靠周瑜的出色指揮,一戰成功擊敗了不可一世的曹操,同時也扼殺了曹操一統天下的夢想。這個時候的孫權,對身邊人給予的是極大的信任,但同時也不是無原則的信任,他既用人也掌控人,這就所謂用控有術。如果按照這種情形發展,江東一統天下也不是不可能的,最佳的時機就是夷陵之戰前夕曹丕篡漢的時候。但孫權、劉備都錯過了機會,劉備的一意孤行導致吳蜀兩家元氣大傷,而曹魏則坐觀成敗、漁翁得利。在隨後的日子裡,孫權走的路急轉直下,他從一個英明君主變成了殘暴、昏庸的主君。這主要源於他的一個不良嗜好就是酗酒。據史料記載,孫權有一次大宴群臣,一位臣子因為不勝酒力,所以說自己不能再喝了,孫權因此大怒要將其斬首。如果不是張昭等重臣勸阻,恐怕這位大臣早就已經人頭落地了,孫權的孫子孫皓也由於酗酒無德,才導致了東吳最終的敗亡。如果說孫權的前半生敬賢任能的話,那麼他的後半生就是殘害棟樑了。孫權後半生的精力,主要用在了自己繼承人的選擇上,儘管孫權立了孫和為太子,但他卻喜歡魯王孫霸,這導致手下的大臣分為兩派,一派支援太子孫和,而另外一派則支援魯王孫霸,其中陸遜就是太子孫和的堅定支持者。按照常理講,孫權應該在太子孫和和魯王孫霸中選擇一位,但他卻獨闢蹊徑廢除了太子孫和,又處死了魯王孫霸,並且逼迫丞相陸遜憂忿而死。孫權選擇立自己的另外一個兒子孫亮為自己的繼承人,並指定了諸葛恪為輔政之臣。但後來事情的發展證明,孫權為自己兒子選擇的這個輔政之臣很不稱職,諸葛恪儘管聰明絕頂,卻好大喜功攻伐曹魏徒勞無功,導致國內動盪,不僅自己被殺吳主孫亮也被廢黜。後續的東吳陷入了內亂,最後吳主孫休依靠老臣丁奉出掉了權臣孫綝,東吳才終於恢復的正常。但好景不長,不久之後吳主孫休病逝,繼承人孫皓將東吳徹底推向了覆滅之路。

  • 2 # 四川達州人

    統一天下又不是看個人能力。

    就如某些提問一樣,窮究周瑜,諸葛亮,郭嘉不死,能不能提前統一?

    戰爭,講究的是綜合實力。

    換言之,三國為何是西晉統一,就是江東與蜀漢最終滅亡的原因。

    孫權又怎麼樣?曹操劉備死了又怎麼樣?

    孫權能以一當十?能變出騎兵?能讓江東人口超越北方?能讓江東民風強悍?

    江東最終失敗的原因非常清楚,北方是華夏精華主體部分,江東和蜀漢都只有很少地方是富庶地區,人口、人才、錢糧、馬匹、鋼鐵遠比不上快速恢復的北方,最終只能失敗。

    赤壁之戰為何是曹操失敗呢?

    因為當時北方剛剛統一,綜合實力與孫劉聯軍相比於荊州並不佔據壓倒性優勢。

    正因為蜀漢最差,所以263年最先滅亡。江東則因為水軍優勢拖了十多年,然後似一個爛蘋果一樣被西晉統一了。

    就這麼簡單。

  • 3 # 廿二層雲

    孫權之能在守不在攻,只是守成之君,沒做大事的膽略。

    《三國志·卷四十六·吳書一·孫破虜討逆傳》孫策“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

    其兄孫策評孫權最為公允,其之能也僅僅如此。當關羽破樊城時,背盟偷襲實斷了兩家盟友情意,也宣告兩家必為魏所滅的結局(後來司馬懿撿了便宜)。此貪利而忘義,自掘墳墓之舉也證明其的眼光。

    《三國志·卷四十七·吳書二·吳主傳》二十四年,關羽圍曹仁於襄陽,曹公遣左將軍于禁救之。會漢水暴起,羽以舟兵盡虜禁等步騎三萬送江陵,惟城未拔。權內憚羽,外慾以為己功,箋與曹公,乞以討羽自效。…………閏月,權徵羽,先遣呂蒙襲公安,獲將軍士仁。…………十二月,璋司馬馬忠獲羽及其子平、都督趙累等於章鄉,遂定荊州。

    世人言關羽輕慢吳侯,吳侯討之。當是中演義之毒,關羽雄據一方,手握重兵,不結交吳侯亦是向大哥示忠。吳侯一貪荊州之地,二貪求曹操割江南與之承偌,遂行背信偷襲之事,古代政治家不要臉的居多。

    《三國志·卷三十六·蜀書六·關張馬黃趙傳》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司馬宣王、蔣濟以為關羽得志,孫權必不願也。可遣人勸權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曹公從之。

    孫權守土為明君,懼張遼不敢北上,攻盟友以求利,指望這等無膽無義鼠輩統一天下,貽笑大方。

  • 4 # 歷史紅塵

    實際上在赤壁大戰後,劉備進取益州,天下便已然三分。而三方的君王,曹操年紀最大其次曹操、再次孫權,按常理說孫權是曹操侄子輩的人,才能居然能與操、備三分天下,按常理說實力是非常可怕的。

    那為什麼曹操、劉備死後二人並沒有發揮出相應的才能呢?並且自己建立的吳國也被曹魏滅亡?我來解答這個問題。

    首先來說孫權在曹操、劉備死後東吳面臨的局面

    公元220年,曹操病死,曹丕繼魏王位後,發動政變奪取漢室天下,東漢滅亡。公元223年劉備經歷夷陵大敗後,病死於永安。可以說三分天下其餘兩國的奠基人都已經死亡,此時只有東吳孫權還在人世,理應進攻蜀漢以及曹魏政權。

    東吳的局面是非常樂觀的,蜀漢大軍剛剛被擊敗,正逢大勝,孫權理應成趁機攻取益州,可領兵大都督陸遜接到了命令是:請陸遜大都督速回建業,議事。孫權召集他回去的原因是什麼呢?

    可以認為孫權是怕陸遜掌兵時間一長,與之前東吳大都督一樣架空孫權,他最怕這樣的事情發生,所以就以害怕曹魏偷襲為由將陸遜召回。陸遜歸後,立馬交出大都督的帥印,並告訴孫權只有您才能統領江東的兵馬。

    可以得出東吳君臣關係並不是很融洽,陸遜交還帥印就是要告訴孫權,我沒有反心,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東吳,可孫權並不買賬,認為權利還是把握在自己手裡比較安心。

    其次來說孫權晚年的昏庸

    公元241年,孫權寵愛二十餘年的太子孫登病死,這件事情對於孫權的打擊是巨大的,而此時的孫權將近六十歲,重新培養一個太子實在是難上加難,因此孫權準備在眾多皇子中挑選一位才幹強、政治能力強的人。

    最終絕對孫和為太子,魯王孫霸與其有一樣的權利,相當於一個單位出現了兩個級別相同的領導,結果只能是導致二人內鬥,孫權原本認為自己這個主意不錯,卻不知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餿主意,因此也能看出其昏庸。

    十年後孫權病逝於建業留下一團遭的朝廷傳給了後世之君。

    再次來說東吳後繼無人

    《三國演義》記載:自東吳四大都督死後,東吳再無可用之人。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才子,不過他也是一個妄自菲薄十分自負的人,因此最終東吳的權利都在他的手中掌控。

    他是有才幹的,可惜他對自己犯的錯誤從來不改,甚至誣陷他人,一點都沒有叔叔諸葛亮知錯就改的優良品質,而東吳並沒有其他可用之人,因此才會導致東吳的慘敗曹魏,根本沒有抵抗的餘地。

    綜上所述:孫權的變化全完是由於太子孫登的死,孫登離世對孫權的影響太大的,直接導致東吳朝廷沒有人會說真話,朝政腐敗、國君還在想此前的太子,這樣的人怎麼會一統天下呢?

  • 5 # 阿輝看歷史

    與孫權對立的劉備和曹操死後,他為什麼不能統一全國呢?本來都是互相對立的,但是當曹操和劉備死後,孫權應該就能輕易的統一全國,為什麼他卻沒有呢?首先我們從魏國的曹操來看,他的確是一個梟雄。無論他個人的偉略,還是他看人的眼光,都是很精明,似乎只要看一眼就知道你在想什麼。

    而且曹操手底下的將領也都不是吃素的,而且還有荀彧這樣一個有實力的人物為他出謀劃策。而且曹操他已經猜到了他自己死後可能會發生的事情,他也提前做好了安排,在他臨死前,囑咐曹丕,千萬不要對司馬懿委以重任。因為司馬懿這個人擁有很高的智慧,曹操擔心自己的兒子算計不過他。雖然曹操死了,但是孫權還是不敢突然的攻打魏國,其中就有司馬懿這個人的原因,因為孫權也知道司馬懿這樣的一個人有多厲害。

    從此也可以看出,司馬氏家族是一個忍耐性極高的家族,不然最後統一三國的怎麼可能是司馬氏家族呢?而對於當時的蜀國來說,那就更不用說了。雖然劉備去世的早,但是,蜀國卻還有武侯這麼一個重量級的人物坐鎮呢!雖然蜀國的後代劉禪感覺傻傻的。但在,劉備去世前,跟武侯交代過,如果自己的兒子沒有實力的話可以取而代之,來統一三國,但是諸葛亮並沒有謀反篡位,還是忠心的為蜀國效力。

    諸葛亮也知道,當他死後這天下肯定會被魏國給“吞噬掉”。於是乘著自己還在人世,不顧自己身體的年邁,組織了幾次的北伐,就想著趁自己還沒去世,幫助劉禪掃掉一些障礙。而對於在他死後,劉禪到底應該怎麼辦?其實他死前就已經幫他想好了,因為蜀國的地勢,是一個物資極為豐富的地方,也是一個易守難攻之地。所以只要姜維好好的守護蜀國,不出什麼太大的意外,蜀國應該也能延續下去!

    所以說,即使在曹操和劉備死後,因為諸葛亮和司馬懿這兩個智囊的存在,所以孫權也不敢輕易的出兵討伐,而且孫權也不具備攻打蜀國和魏國的實力,自然也就無法統一天下了!

  • 6 # 柴火灶美食記

    統一天下需要有利的形勢,歷史機遇對何方來說是不平等的,但是各方卻都有機會去爭取。

    曹操劉備的時代過去後,緊接著就是諸葛亮主政蜀國,和曹丕主政魏國的時代。三方都沒有給對方太多機會,整體上還是三國鼎立。到了孫權暮年,由於自身的問題,吳國內部也是危機四伏。

  • 7 # 驛棧長陽

    吳大帝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縣(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

    他一共享年71歲,孫權在位期間,魏國和蜀國都已經更換了君主,為什麼在曹操和劉備去世後,他不能統一三國呢?大概有四點原因。

     一、 孫權不善於作戰

      在東漢末年,諸侯們為了勝利不擇手段,對於將領也是十分珍惜,每個諸侯早期招兵買馬的時候自己都親自披甲上陣,完全沒有架子,一方面是自己軍隊實力不夠,一方面想鼓舞士氣。而劉備曹操都是這樣過來的,他們有的甚至一度在別人手下打過工,所以戰場經驗十分豐富。

    而孫權算是在父親成名之後才出生的,每次孫權帶領十餘萬軍隊出征,最後都被人打的落花流水,例如張遼在合肥帶領八百人的軍隊擊破了十萬人軍隊,一度進攻到吳軍內部,彷彿可以將孫權斬落,以後東吳小兒聽到張遼的大名都不敢啼哭。

     可見孫權確實不善帶兵,但是孫權的知人善用的能力非常強,辛棄疾說過“生子當如孫仲謀”,可見孫權治理國家的能力很好,善於處理內政,但是不善作戰的因素制約了他統一三國的步伐。

      二、 江東內部派系嚴重

      東吳由於士族特別多,導致很多問題都沒有一個統一的答案,並且東吳也有著分派的壞風俗。對外作戰方面,有的人要想曹魏投降,有的堅持統一三國;在派系方面,東吳士族和舊族的關係也很差,所以東吳一直內部矛盾不斷,很多地方都產生了叛亂,孫權在這一片混亂中也沒有足夠的實力來統一排程,所以這也是阻礙東吳統一三國的原因。

     三、曹魏和蜀國並未衰敗

      雖然這兩國都更換了統治者,但是實際上他們的繼任者曹丕和劉禪都是有能力的君主,而且老一輩君主留下的將領也是很有能力的將領,幫助這些繼任者接管國家。蜀漢的諸葛亮七次出征,曹丕勵精圖治,這樣強大的國家又怎麼能輕易擊敗呢?

      四、 統治者正統理由

      曹操在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後,強大的實力讓無數人不得不低頭,而蜀漢的劉備則是漢朝皇室宗族,孫權則只有一個傳國玉璽,所以相比於其他兩位在正統方面的說服力確實差很多。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 8 # 晨影漫客

    真以為這三人是同一水平?

    孫十萬就是吃他爹和他哥哥留下的政治遺產,苟活了那麼久

    查查正史裡東吳大帝御駕親征了幾次合肥,摸下來了嗎

    政治水平,軍事才能頂破天跟李傕郭汜一個水平,幹啥啥不行,背叛第一名

    能力不行也就算了,背地裡還全都是齷齪事

    都以為曹操疑心重,沒有容人之心,孫權也不遑多讓,逼死陸遜這種事兒他都幹得出來

    武聖不死,荊州也是你孫家小兒能染指的? 別鬧了 換你哥小霸王來還差不多

    你以為以一州之力六出祁山北征曹魏一十三州是個人都能玩得來的?

    拿孫十萬跟阿瞞和漢昭烈帝比,是在侮辱人

  • 9 # 愛笑畢生

    畢竟是個地方政權,那個時候政治經濟中心還在北方,人口也未南移,江東的能力還是受限的。而且偏安江南,戰鬥力也不足,人心更難以動員。

  • 10 # 史客不輕鬆

    感謝誠邀

    孫權之所以在曹操劉備死後三十多年沒有一統天下,主要原因還是在其本人身上。諸位聽我細說到來。首先簡述一下孫權履歷。三國時期東吳的開國皇帝孫權生於182年,其先後繼承父(孫堅)兄(孫策)基業,赤壁之戰破曹;荊州之戰破劉,殺死關羽;彝陵之戰打敗劉備,於229年武昌稱帝,後遷都於建業(今南京);245年逼死大都督陸遜;252年死於建業,享年71歲。其次,縱觀孫權一生可分為兩個部分,稱帝前和稱帝后。孫權有個好爹好兄,年紀輕輕(18歲)就繼承江東基業,令人羨煞,這是同時期曹操和劉備沒法比擬的。在兄長“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的理論下,很快穩定了局面。大家都知道東吳素來派系林立,都是軍閥共存,想坐穩地位,平衡各方面的利益那就很有學問了。不得不承認孫權在這方面確實是高手,在兵不強將不優的情況下,打敗過實力強大的曹操不可一時的關羽視報弟仇的劉備,啟用一批儒將(周瑜 魯肅呂蒙陸遜等),硬生生打出一片天地,繼而造就三足鼎立之勢,成就帝王偉業。歷史上記載孫權“方頤大口,碧眼紫髯”,乃奇人異相,早期的孫權能納柬,善用人,制衡之術更是運用高明。他沒有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政治旗號,也沒有劉備的漢室正統為政治宣傳語。他其實就是一個大軍閥家族,既不是正統,又不願當逆臣,治理東吳既沒有曹操的規章制度(更為科學些),也沒有劉備的忠君仁義作為政治宣傳口號,全靠一套權謀和制衡之術。所以縱觀其一生政治上是沒有主張的,是一貫的模糊,在這方面孫權一直猶豫不決,難以決斷,不能正確的公正的給自己定位和樹立遠大的規劃。所以東吳根本沒有統一天下的資本和動力,其實問題就出在最高決策人手裡。這就是縱然曹操和劉備死了三十多年,孫權也無法完成天下統一的根本原因。況且,曹操死了曹魏有司馬懿這樣的 “冢虎”坐鎮,劉備死了有“臥龍”諸葛亮掌控全域性,他孫權自己也得掂量掂量,有必勝的把握嗎?國力人力財力他都沒有任何優勢,統一天下那就是痴人說夢。再說,孫權當上了皇帝后期,日漸驕奢獨斷,荒廢朝政,繼而賦役日益繁重,整個東吳就成江河日下的局面。245年逼死陸遜,在接班人問題上更是屠刀舉起,幾個兒子相繼處死,只留下一個最無能的孫亮,已經是分崩離析無力迴天了。252年死於建業,280年晉武帝司馬炎滅吳,至此三國結束,天下歸晉。

  • 11 # 兩湖風輕雲淡

    先說北方曹魏,相對穩定。北方地盤大,人多。

    西蜀,在諸葛亮治理下也很平穩。西蜀山川險峻。易守難攻。

    平穩一二十年後,孫權晚年表現一般。

    天時地利人和,三樣佔一樣都勉強。守住父兄留下來的基業算是勉強了。

  • 12 # 聖道傳承

    如果孫策沒死,比劉備和曹操多活三十年,我覺得倒是有可能大殺四方,甚至統一天下。而孫權,明擺著是先天不足。

    首先,孫權沒有創業經歷,小的時候是孫堅庇護著一家老小,孫策作為長子,早早在父親那裡得到了歷練,孫堅死的時候已經能夠讀擋一面了。而孫權呢,那時候還小,即便是孫堅有心歷練他,所涉及的範圍也是有限的。何況作為一方霸主的兒子,錦衣玉食那是肯定的。孫堅死後,又有大哥孫策護佑,孫策憑一己之力打下了江東六郡八十一州,孫權接收的時候已經比他爹在的時候地盤都大的多了。就像一個公司從創業到上市,孫權沒經歷過。他其實和曹丕一樣,屬於創二代,而他的公司又沒有曹丕的實力強。

    其次,江東偏安一隅,憑著天險長江割據一方,讓江東在軍事上形成了明顯的短板。那就是水軍作戰實力雄厚,陸軍卻很菜。主力部隊大部分都是在水邊駐紮,對於陸路攻堅經驗缺乏。作為守成的當家人,孫權自己參與的戰爭幾乎沒有一次戰勝過。可見孫權在軍事上是多麼得菜。部隊綜合實力不強,一把手戰略戰術又不行,你說,他憑啥統一天下。

    再次,孫權下半場已經沒有了最初的賢良淑德,對有能力的大臣無端猜忌,甚至痛下殺手,最典型的就是陸遜,太子黨事件,讓孫權身邊的忠臣良將涼透了心,漸漸的東吳失去了往日的昌盛氣象,以至到後來朝堂之上竟然無人可用!你說,他又有什麼能力去統一天下?

    總之,孫權其人其事,註定他只是個守成的將軍,而不是一個雄霸天下的霸主。

  • 13 # 磁縣董海龍

    孫權是繼承他爹和他哥的政治遺產上臺的,他只有守成之力,沒有開疆拓土之魄,處理內政可以,不善作戰。赤壁之戰,吳蜀聯盟雖然阻止了曹操南下,也只是水軍佔了便宜,雙方暫時取得了戰略平衡。孫權親自領軍向淮河地區擴張,一點便宜都沒佔到。並且後破壞吳蜀聯盟,雖然得了荊州,但需要面對兩面做戰,要不是陸遜,夷陵之戰勝負難料。

    雖然曹操和劉備死了,但都有成熟的官僚休制和軍事部署。曹操方面,曹丕年富力強,勵精圖治,並且有曹操留下的班底,孫權面對這樣的對手,只能自保,談何吞併。劉備留下一個諸葛亮,這人都神化了,就不用說了吧,平內亂,穩經濟,擒孟獲,固後方,以一州之地,六伐中原。如果孫權和蜀國開惡,諸葛亮專門對付孫權,後果難料。

    孫權老老實實守住江東,已經是很正確的選擇了。你看他老了,乾的那此事,加速了三分歸晉。

  • 14 # 邸家姑娘

    孫權不能一統天下,這是必然的結局,原因一下幾點

    一:江東的雄偉霸業,在於其父親孫堅的打拼,父親在荊州遇難後,其哥哥孫策,智勇雙全,經過父親舊部的扶持加上自己的英勇奮戰,為江東博得了一番天地,因為孫策的遇難,孫權才回來繼承了王位,準確說,在他回來之前江東的地盤,都不是他取得的,在江東群臣中,外有周瑜,內有張昭,所以在他們內心並不是很服孫權的。

    二,江東之地,本身就是偏安一隅,當初的曹魏,人口數量超過400萬,兵力也有45萬左右,這是當時東吳的兩倍,再看當時相對弱小的蜀國,處於長江中上游,而江東處於長江中下游,地理位置也沒有蜀國佔有優勢,天時地利,沒有一個有利的條件。

    三,孫權本身實力不強,雖然曹操曾經說過,生子當如孫仲謀,但是那是他小時候,在孫權親臨陣前指揮的戰役中,有十幾次有餘,均未取得勝利,其中,赤壁大戰後,他率領十萬大軍乘勝圍攻合肥,攻百餘日不能下,這足以證明,孫權自身的能力不及,

    綜上所述,孫權雖然在曹操,劉備死後活了30年,但是都不能統一天下的,

  • 15 # 藍色國土海之藍

    孫權雖然是吳國的一把手,我感覺他還沒有手下人的名氣大,比如:周瑜、魯肅、黃蓋、呂蒙、陸遜等。他就是個官二代,不會創業,怎能一統天下;不懂守業,怎能保住祖業。

  • 16 # 大彪了

    心子黑不如曹操,臉皮厚不如劉備,更不及司馬氏。

    李宗吾同志的著作中有如下描述:

    三國英雄,首推曹操,他的特長,全在心黑:他殺呂伯奢,殺孔融,殺楊修,殺董承伏完,又殺皇后皇子,悍然不顧,並且明目張膽地說:“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心子之黑,真是達於極點了。有了這樣本事,當然稱為一世之雄了。

    其次要算劉備,他的特長,全在於臉皮厚:他依曹操,依呂布,依劉表,依孫權,依袁紹,東竄西走,寄人籬下,恬不為恥,而且生平善哭。做三國演義的人,更把他寫得維妙維肖,遇到不能解決的事情,對人痛哭一場,立即轉敗為功,所以俗語有云:“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這也是一個本事。他和曹操,可稱雙絕;當著他們煮酒論英雄的時候,一個心子最黑,一個臉皮最厚,一堂晤對,你無奈我何,我無奈你何,環顧袁本初諸人,卑鄙不足道,所以曹操說:“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

    此外還有一個孫權,他和劉備同盟,並且是郎舅之親,忽然奪取荊州,把關羽殺了,心之黑,彷彿曹操,無奈黑不到底,跟著向蜀請和,其黑的程度,就要比曹操稍遜一點。他與曹操比肩稱雄,不相上下,忽然在曹丞駕下稱臣,臉皮之厚,彷彿劉備,無奈厚不到底,跟著與魏絕交,其厚的程度也比劉備稍遜一點。他雖是黑不如操,厚不如備,卻是二者兼備,也不能不算是一個英雄。他們三個人,把各人的本事施展開來,你不能征服我,我不能服你,那時候的天下,就不能不分而為三。

    後來曹操、劉備、孫權相繼死了,司馬氏父子乘機崛起,他算是受了曹劉諸人的薰陶,集厚黑學之大成,他能欺人孤兒寡婦,心子之黑與曹操一樣;能夠受巾幗之辱,臉皮之厚,還更甚於劉備。我讀史見司馬懿受辱巾幗這段事,不禁拍案大叫:“天下歸司馬氏矣!”所以得到了這個時候,天下就不得不統一,這都是“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諸葛武侯,天下奇才,是三代下第一人,遇到司馬懿還是沒有辦法,他下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決心,終不能取得中原尺寸之地,竟至嘔血而死,可見王佐之才,也不是厚黑名家的敵手。

  • 17 # 江湖小曉生

    曹操和劉備都可以稱之為優秀的戰略家、政治家,可是孫權只能稱之為優秀的政治家,他在軍事上的成就簡直是一塌糊塗。

    曹操和劉備死了足足30年的時間,孫權愣是沒多打下一寸江山,可見他的戰略眼光多麼低。正因為他在軍事上拙劣的表現,所以他才不具備一統天下的可能性。

    孫權和曹丕是一個水平,完全不是曹操、劉備的對手。屬於吃政治老本的角色,根本承擔不起一統天下的重任。

    一、江東集團的進攻性不強,但是善於防守。

    江東集團其實有一個很鮮明的特徵,那就是善於防守。孫權帶領下的東吳大軍,在防禦戰上,基本上沒有輸過。

    防守戰:曹操數十萬大軍南下,眨眼之間便奪取了荊州,可是赤壁之戰的時候,在周瑜的強有力反擊之下,居然慘敗北歸,可見東吳防守能力之強。荊州被奪取以後,劉備帶領大軍前來奪取荊州,順便為自己的兄弟報仇雪恨,這個時候陸遜指揮夷陵之戰,痛擊劉備,獲得了巨大的勝利。曹丕見孫權剛剛擊敗劉備,立刻派遣20萬大軍分為三路進攻東吳,想要坐收漁翁之利。孫權在這種情況下,依舊將這三路人馬擊退,保住了江東地盤。

    這三場大戰,都是三國時期著名的防禦戰,每一場都是東吳集團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可以說在防守方面,孫權沒有怕過任何人。

    備、瑜等復追至南郡,曹公遂北還,留曹仁、徐晃於江陵,使樂進守襄陽。時甘寧在夷陵,為仁黨所圍,用呂蒙計,留淩統以拒仁,以其半救寧,軍以勝反。權自率眾圍合肥,使張昭攻九江之當塗。昭兵不利,權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荊州還,遣張喜將騎赴合肥。未至,權退。---《三國志》

    這難道代表著孫權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嗎?當然不是這樣,在進攻方面,孫權永遠都能夠表現出自己最愚蠢的一面。

    進攻戰:孫權第一次北伐,當時赤壁之戰尚未結束,不甘寂寞的孫權決定發動對合肥的偷襲。這是他的一貫伎倆。可惜圍攻了數月,合肥就是打不下來,曹操本人都有些納悶。孫權第二次北伐,曹操和劉備在漢中正在大戰,孫權覺得是個機會。所以他帶著十萬大軍直奔合肥而來,結果張遼也能夠800人馬就擊敗了孫權,差點生擒了他。孫權第三次北伐,孫權剛剛稱帝,依舊打算進攻合肥。這一次他用誘敵之計,多次引誘之下,滿寵就是不上當。無奈的孫權只好選擇撤軍。

    在這之後孫權還有一些不太知名的戰爭歷史,無疑都證明了一點,他的進攻能力實在是太差了。這或許是他無法完成一統天下的重要原因。

    二、孫權只想保住江東之地,不願與劉備、曹操多生事端。

    在孫權的人生履歷當中,可以寫下防守之王的稱號。為什麼他的防守如此厲害,可進攻卻那麼糟糕呢?其實這裡面的原因相當複雜。

    第一,孫權所處的江東地區,家族林立,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的兵馬。這些兵馬可以為了保衛家鄉而奮鬥,卻未必願意為了孫權個人的宏圖大業而上戰場。第二,江東集團的兵馬,大多數以水軍為主,缺少有力的陸軍將士。所以在防禦戰中,多以水軍取勝,可是到了對方的陸地上,則會功虧一簣。第三,孫權個人,並沒有一統天下的志向。他沒有打江山就坐了江山,繼而花費數十年時間,其實也只是在守江山而已。沒有創業時期的艱辛,自然也沒有鬥志爭奪天下了。

    針對第三條,我認為孫權的確不想惹事。他上位不久便遭遇了赤壁之戰,這個時候的孫權個人的權威還沒有樹立起來,更別說跟別人爭奪天下了。

    這個時候的孫權,所能選擇的,只有先保住自己的地位。所以跟曹操交戰,其實是不得已而為之,為了保住自己在江東的地位,只能選擇一戰。

    未戰,會曹公入漢中,備懼失益州,使使求和。權令諸葛瑾報,更尋盟好,遂分荊州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備。備歸,而曹公已還。權反自陸口,遂徵合肥。合肥未下,徹軍還。兵皆就路,權與淩統、甘寧等在津北為魏將張遼所襲,統等以死扞權,權乘駿馬越津橋得去。---《三國志》

    在擊敗曹操以後,孫權的志向立刻體現出來了,他並沒有像劉備那樣瘋狂地多角度奪取荊州,只是讓周瑜死攻南郡,結果讓劉備撿了個便宜。

    當時荊州是無主之地,誰搶到的地盤多,誰就能夠成為荊州之主,可惜孫權壓根就不在乎荊州的地盤,結果在荊州問題上,處處被劉備脅迫。

    三、與軍事相比,孫權更適合搞政治鬥爭。

    孫權在軍事上的成就的確太低了,可是我們能否認孫權的全部能力嗎?當然不能。孫權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這絕對是不錯的。

    可以說三國君主當中,最會玩政治的,就是孫權了。他跟劉備和曹操不同,曹操和劉備有一套屬於自己的軍事武裝力量,他們可以依靠強權來奪取政治資本。

    廢太子和,處故鄣。魯王霸賜死。冬十月,魏將文欽偽叛以誘朱異,權遣呂據就異以迎欽。異等持重,欽不敢進。十一月,立子亮為太子。遣軍十萬,作堂邑塗塘以淹北道。十二月,魏大將軍王昶圍南郡,荊州刺史王基攻西陵,遣將軍戴烈、陸凱往拒之,皆引還。是歲,神人授書,告以改年、立後。---《三國志》

    可是孫權不行,孫權的江山是繼承來的,這輩子最大的軍事成就,可能就是偷襲了荊州。所以他只能依靠自己的政治手段,維繫自身集團的穩定。

    看似非常簡單的事情,其實非常難以做到。從後來曹魏和東吳集團內亂的狀況我們就能看得出,要想平衡手下人的力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曹叡去世以後,打算以曹爽和司馬懿共同輔政,彼此合作的同時,再彼此監督。可是結果天平失衡了,司馬懿奪取政權。孫權去世以後,打算讓中書令孫弘和大將軍諸葛恪等五人輔政。結果孫權剛死,孫弘就要殺掉諸葛恪,結果被諸葛恪反殺。此後諸葛恪掌握朝政,權傾一時。算起來劉備的託孤是最成功的,但是不具備可複製性。因為諸葛亮的忠誠,才確保了這次成功的託孤,否則一家獨大的諸葛亮也是十分可怕的。

    由此可見,孫權在位的時候,平衡各位大臣的關係,成為了重頭戲。這個時候他搞出了一個魯王和太子的黨爭案,藉機滅了各大家族中的不少俊傑,總算是削弱了豪族們的力量。

    總結:孫權無法奪取天下,自身性格有很大原因。

    朱元璋在選擇明孝陵地址的時候,發現孫權墓就在自己的陵寢前面。手下人詢問是否要把孫權墓搬遷了,朱元璋想了想表示拒絕,他說就讓孫權給自己看大門好了。

    由此可見,一統天下的朱元璋,其實是瞧不上這位三分天下的孫權的。那麼朱元璋瞧不上孫權,這件事有道理嗎?當然是有的。

    孫權性格上有天生的缺陷,那就是不懂得持之以恆。多次北伐的結果為什麼是失敗呢?連曹操都想不通其中的道理,其實就是因為孫權急功近利,卻又無法完成既定的目標。

    孫權每次進攻的時間都很短,打不下來,那就撤軍,也不想點其他辦法,這件事註定了孫權無法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

    參考資料:《三國志》

  • 18 # 影像視界丶

    據《三國志》中載:“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於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賜厥孫謀以燕冀於者哉?其後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遠觀齊桓,近察孫權,皆有識士之明,傑人之志,而嫡庶不分,閨庭錯亂。”

    眾所周知,三國時代,曹魏、蜀漢、東吳之中當屬當曹操的勢力是最大的。時曹操佔據了北方大部分地區,是最大的一個諸侯,然曹操卻也是三人當中最先死的一個。而劉備則是在關羽被殺之後,執意率軍攻打吳國,最終卻遭遇了慘敗,最後鬱悶而死。

    我們都知道曹操、劉備和孫權這三人都是沒有能夠一統天下的。曹操、劉備去世得早,但孫權活的時間是最長的,那麼為何他沒有能夠一統天下呢?

    思想保守,不圖上進

    對於孫權無法一統天下的原因,胡三省曾在《資治通鑑》中說道:“孫權自量其國之力,不足以斃魏,非如孔明真有用蜀以爭天下之心也......”

    這與後代的許多的史學家觀點一致:認為孫權自足於偏安,對於這一點,也確實有所依據。

    首先,孫權家族在東吳的勢力根深蒂固。其統治的區域可以說是漢末三分時代經濟條件最好的地方,因為這裡受戰亂影響最小。

    所以江東地區非常富庶,這裡的百姓幾乎沒有經歷戰亂。而且,江東的土地肥沃,氣候又溫潤,物產甚是豐富,水陸交通條件好,商業經濟比較發達。

    一統天下必定要有足夠的後勤基礎,這其實就是錢財和糧草。若是戰爭爆發,那麼錢糧就必須從百姓身上負擔。所以普通的民眾自然是最不願意看到戰爭的人了。並且更加重要的是,江東地區父老並不願意為了一統天下而過上動盪不安的生活。

    所以當時東吳安居樂業的百姓並不贊成戰爭。而孫權的家族勢力又在東吳根深蒂固,便極為容易形成一種保守思想且不圖上進的思想。

    這一點從孫權多次發表過自己保守的觀點來看就可得知一二了。而他手下的大臣們也是大多都持保守的政治觀點,臣子是不贊成戰爭的,甚至因為自信自己國家的戰船非常厲害,變得更加的保守了。

    其次,孫權的性格也決定了他對於稱帝和一統天下並沒有十分濃厚的興趣。在孫權的哥哥孫策臨死前,曾經對孫權說過“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這也是孫權沒能一統天下的原因

  • 19 # 吳建彬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讀罷辛棄疾的《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後,我們再看孫權是個什麼樣的人?

    曹操同志說過一句名言 “生兒子就生孫權那樣的!”可見,一代英雄(說奸雄,我也同意)對孫權的讚賞是非常不得了的。

    孫權的主要簡歷:

    孫權出生於公元182年,字仲謀。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建立吳國。承襲父(孫堅)兄(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的江東基業。在公元208年,與劉備聯盟,在赤壁之戰中打的曹操落花流水,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公元219年,派呂蒙成功襲取劉備的荊州,領土面積大大增加,國力大增。公元222年,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公元229年,在武昌正式稱帝,國號吳,不久後遷都建業。公元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歲,在位二十四年,諡號大皇帝(此諡號可以說是申請了專利,後世再無),廟號太祖,葬於蔣陵。

    孫權的主要政績:

    孫權稱帝后,設定農官,實行屯田,設定郡縣,並繼續剿撫山越,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在此基礎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公元230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抵達夷州(今臺灣,所以說臺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孫權外交工作非常出色,先後派人與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南方)諸國建立友好關係,後又派部下出使南洋諸國,與印度建立了外交關係。

    孫權的主要失誤

    孫權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反覆無常,引致群下黨爭,朝局不穩。

    孫權是個什麼人?

    我非常認同以下三名流對孫權的評價,特輯錄如下:

    諸葛亮(孫權曾經的戰友和後來的敵人)評價孫權:“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

    趙諮(孫權的部下)評價孫權:“聰明仁智,雄略之主也。……納魯肅於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於行陳,是其明也;獲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三州虎視於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毛主席評價孫權:“孫權是個很能幹的人。”“當今惜無孫仲謀。”

    瞭解了孫權。毛主席都說孫權很能幹,他又是三國時活的最長的帝王。但是,他為什麼沒能實現天下一統的偉業呢?

    請各位看官再耐住性子繼續看:打架是要看實力的,動嘴是萬萬不行的!那我們再看看三國的實力。

    魏國的實力:領土有今天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遼寧、陝西、寧夏、甘肅,以及江蘇、安徽、湖北的一部分,可能還包括內蒙古的一部分,總之長江以北,盡歸魏國所有。魏國共有人口,66萬戶,443萬人。魏有陸海軍約40萬。魏國堅持中央集權,把私人武裝改編為中央直屬,同時推行軍屯制,積極組建隸屬於國家的軍隊。

    蜀國的實力:領土只有大西南。包括現在的陝西南部、重慶、四川,貴州、雲南,以及廣西的一部分。這裡只有三國滅亡之時蜀國的人口統計資料:蜀國共28萬戶,94萬人(估計人口少,於孔明一個勁揍魏國,劉備氣昏頭打吳國有關係)。只有陸軍10.2萬。因劉備大半生流浪、轉戰各地,是個標準的外來戶。劉備的政權也屬於外地人政權,戰鬥力既差,而且不接地氣。

    吳國的實力:領土有今天的江蘇南部、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以及越南北部。人口共52.3萬戶,230萬人。吳有陸海軍23萬。吳國由於孫氏父子是外來戶,建立國家就必須和當地的豪族勢力尋求合作,讓給人家一部分權利,因而造成豪族勢力過於強大,尾大不掉,所以吳國的政治體制,從表面上看,屬於中央集權,實際上近似各大豪族的聯合政權。

    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我們可以輕易看出三國的實力之比:三國當中,魏國最大最強,就像是一個魁梧的大漢。蜀國最小最弱,就像一個弱不禁風的少年。吳國還湊合,不過,猶如一個書生。

    諸君看到這裡,強弱分明,而且大家都知道,魏國人才濟濟,戰將如雲,我在這裡說上三天也說不完。蜀國就那麼幾牛逼哄哄的個人。吳國數的過的也就是周瑜、陸遜幾個人。孫權再有“昊”字的本事,也不可能,而且絕不可能一統天下。英雄能改變歷史,加速歷史的程序。但,英雄不能創造歷史!所以我該休息休息了。

  • 20 # 獨輪車賣西瓜

    你好,感謝提問:

    據《三國志》中載:“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於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賜厥孫謀以燕冀於者哉?其後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遠觀齊桓,近察孫權,皆有識士之明,傑人之志,而嫡庶不分,閨庭錯亂。”

    眾所周知,三國時代,曹魏、蜀漢、東吳之中當屬當曹操的勢力是最大的。時曹操佔據了北方大部分地區,是最大的一個諸侯,然曹操卻也是三人當中最先死的一個。而劉備則是在關羽被殺之後,執意率軍攻打吳國,最終卻遭遇了慘敗,最後鬱悶而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醫護工作者在高速路口測體溫算一線,300元一天合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