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伴讀歷史

    題主好,孫權沒能一統天下,我覺得有以下三個原因:

    1.思想保守,偏安一隅

    對於孫權無法一統天下的原因,胡三省曾在《資治通鑑》中說道:“孫權自量其國之力,不足以斃魏,非如孔明真有用蜀以爭天下之心也......”這與後代的許多的史學家觀點一致:認為孫權自足於偏安,對於這一點,也確實有所依據。首先,孫權家族在東吳的勢力根深蒂固。其統治的區域可以說是漢末三分時代經濟條件最好的地方,因為這裡受戰亂影響最小,所以江東地區非常富庶,這裡的百姓幾乎沒有經歷戰亂。而且,江東的土地肥沃,氣候又溫潤,物產甚是豐富,水陸交通條件好,商業經濟比較發達。所以當時東吳安居樂業的百姓並不贊成戰爭。而孫權的家族勢力又在東吳根深蒂固,便極為容易形成一種保守思想且不圖上進的思想。這一點從孫權多次發表過自己保守的觀點來看就可得知一二了。而他手下的大臣們也是大多都持保守的政治觀點,臣子是不贊成戰爭的,甚至因為自信自己國家的戰船非常厲害,變得更加的保守了。其次,孫權的性格也決定了他對於稱帝和一統天下並沒有十分濃厚的興趣。在孫權的哥哥孫策臨死前,曾經對孫權說過“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這對孫權來說也算得上比較中肯的評價了,孫權確實是沒有一統天下的決心,他甚至從未提出過爭奪天下的政治口號。

    2.孫氏政權的不穩固,缺乏人心所向

    曹丕和劉嬋當時都是皇上,而孫權只是吳王,東吳的內部他要做一個團結士族的人,那麼他為什麼要團結士族呢?這一點並不難想,因為士族在古代是很有權勢的,且往往割據一方,一般情況下,諸侯要打戰,這些士族的支援是十分重要的。並且孫氏集團最開始並非在江東地區。孫堅和孫策父子當初是靠著殺戮當地士族來獲得的天下,並非征服了當地計程車族。等到孫權在位時,當地計程車族還是沒有能夠百分百的認可他,所以東吳若是想要統一中國,卻又很需要士族的支援。因此在那種情況下,孫權只能選擇防住士族。

    3.軍事實力不如其他兩方

    孫權在世時的軍事實力,並不足以打敗曹魏,也無法吞併西蜀。而且孫吳的主力軍是水軍,其戰鬥力在赤壁之戰雖然很厲害,但是水軍在陸地上的作戰的能力卻是很弱的。其步兵和騎兵實力遠不及蜀國和魏國的,因此孫吳自保尚可,但統一天下卻是不行。若是孫權進攻魏蜀兩國,那麼無疑佔不到便宜。因此,即便他最大的兩個對手都已經離世,但其兩大陣營裡的能人卻是還有很多,而東吳當時卻沒有多少能人可出。因此,這樣的條件就註定了孫權只能守著已經有的土地。

  • 22 # 茅匯

    統一天下的條件,不是說誰在後世更出名,誰就能統一天下的。

    孫權確實是個英雄,在後世的知名度也挺高的,可是這不是他能夠統一天下的理由。

    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環境,孫權算不得什麼。

    不然他就統一了,沒有做到統一,還是說明他不行,他的自身與外部條件都有所欠缺。

    根據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能一統天下的只有北方政權。

    時勢造英雄,誰也不可能憑藉一己之力,征服整個天下。

    曹操,劉備,孫權,是當時三個集團的代言人,曹操代表的北方政權是最佔據時勢的。

    北方政權,在政治方面,挾天子以令諸侯,僅這一條,就佔盡天下人心。

    經濟方面,當時北方還是全國的農業重地,有糧就有兵。

    文化方面,當時的北方政權才是人才濟濟,雖然好像吳蜀的那些人才更出名,可是吳蜀就那麼幾個人才,根本沒法和曹魏比較。

    所以,誰佔據北方政權,誰就有了統一天下的最大機率。

    如果佔據北方政權的是孫權,而不是曹操,最後統一天下的,應該就是孫權了。

    綜上所述,就是沒有曹操,劉備,如果孫權佔據不了北方政權,他還是很難統一天下。

  • 23 # 高山流水1714595

    孫權不能在曹操、劉備死後一統天下,原因有三:1、與孫權個人胸懷有關,不能心懷天下,廣納賢士。例如對待關羽問題上,曹操待之為上賓,三天一大餐,兩天一小餐。而孫權是一殺了之,把事做絕,全然不顧當時蜀吳聯合方可對抗魏國的局面。2、小富即安,偏安一隅。依靠長江之險,富庶之地,過著國泰民安,自給自足的小康生活,再加人過中年,全無宏圖大志。3、全國人口嚴重不足,難以有充足的兵源。據史書記載,公元280年,西晉滅吳時,吳國有戶五十二萬三千,吏三萬二千,兵二十三萬,男女口二百三十萬人。而魏國人口是四百三十萬人,接近吳國兩倍。以上是導致孫權沒法統一的主要因素。

  • 24 # 歷史紫陌閣

    大家好,我是小天,對於題主“曹操、劉備死後,孫權活了30年,為什麼沒能一統天下?”問題我來回答。首先在三足鼎立中,曹魏集團的實力是最大的,劉蜀集團也是比較強的。其次孫權本人不擅長於軍事,相對比曹操和劉備是差了不少。再有孫吳集團江東內部權力的分化。總結這些孫權最終也沒能一統了天下。

    據《三國志》中載:“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於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賜厥孫謀以燕冀於者哉?其後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遠觀齊桓,近察孫權,皆有識士之明,傑人之志,而嫡庶不分,閨庭錯亂。”眾所周知,三國時代,曹魏、蜀漢、東吳之中當屬當曹操的勢力是最大的。時曹操佔據了北方大部分地區,是最大的一個諸侯,然曹操卻也是三人當中最先死的一個。而劉備則是在關羽被殺之後,執意率軍攻打吳國,最終卻遭遇了慘敗,最後鬱悶而死。

    我們都知道曹操、劉備和孫權這三人都是沒有能夠一統天下的。曹操、劉備去世得早,但孫權活的時間是最長的,那麼為何他沒有能夠一統天下呢?下面幾個觀點,大家來和小天看一下:

    東吳的實力終究不如曹魏和蜀漢的強大

    雖然經過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後,魏國和蜀國都得到了極大的削弱,但經過了多年的恢復,兩國都恢復了元氣,曹丕和諸葛亮絲毫不亞於曹操和劉備,讓孫權有些力不從心。

    正如老將廖化所言。“智不出敵,而力少於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

    縱觀東吳的發展軌跡,孫權在稱帝之後,參加的戰事並不多,只有討伐五溪蠻夷,親征合肥新城,攻淮南等,此外幾乎是沒有再發動過戰爭的。很顯然,孫權在世時的軍事實力,並不足以打敗曹魏,也無法吞併西蜀。而且孫吳的主力軍是水軍,其戰鬥力在赤壁之戰雖然很厲害,但是水軍在陸地上的作戰的能力卻是很弱的。其步兵和騎兵實力遠不及蜀國和魏國的,因此孫吳自保尚可,但統一天下卻是不行。若是孫權進攻魏蜀兩國,那麼無疑佔不到便宜。因此,即便他最大的兩個對手都已經離世,但其兩大陣營裡的能人卻是還有很多,而東吳當時卻沒有多少能人可出。因此,這樣的條件就註定了孫權只能守著已經有的土地。江東內部權力分化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則是在於東吳的內部。孫權是一個擅長團結士族的人,那麼他為什麼要團結士族呢?這一點並不難想,因為士族在古代是很有權勢的,且往往割據一方,一般情況下,諸侯要打戰,這些士族的支援是十分重要的。並且孫氏集團最開始並非在江東地區。孫堅和孫策父子當初是靠著殺戮當地士族來獲得的天下,並非征服了當地計程車族。等到孫權在位時,當地計程車族還是沒有能夠百分百的認可他,所以東吳若是想要統一中國,卻又很需要士族的支援。因此在那種情況下,孫權只能選擇防住士族。在位的晚年,孫權任用了呂壹,一舉挑起了“二宮之亂”,並迫害了陸遜、顧雍等出身江東士族的賢臣。因而他與和陸遜為代表的江東士族,展開的一場持續了幾十年的鬥爭。無異於是損耗國力、摧殘人才。事實上,縱觀孫權的一生也可知,他靠著江東才俊們得以建立吳國基業,但是卻不得不忌憚他們,並不放權於他們,甚至是聽取建議。因此,才導致了一次次錯過絕好的機會,終其一生也沒有能夠統一天下。孫權本人並不擅長軍事

    大家都知道,無論是曹操還是劉備,他們都是有一定的軍事才能的。曹操的軍事才能不用多說,劉備在漢中之戰,也體現了他強大的能力。

    而孫權呢?他雖然多次御駕親征,有開疆拓土之野心,然而敗多勝少,幾次都是大敗而歸。在合肥之戰時,他曾被張遼以800破軍10萬,可謂是東吳巨大的恥辱。

    孫權所擅長的,只是內政和用人,並不擅長對外征戰和擴張。主要還是曹魏和蜀漢的強大,這一點才是根本原因。

    總結

    孫權作為中國歷史上,對抗中原大一統王朝並割據了江南地區的第一人,無疑是首開數千年青史的先河。就這點來說,孫權做得確實是出色,正如曹操所說:“生子當如孫仲謀”。也是對孫權的認可。

    孫權一生無法統一天下,這其中也有著歷史條件的侷限,還有著上述多種因素,並非僅僅是他自身的原因所造成的。孫權掌控的東吳固然實力無法真正一統三國,即便是沒有了劉備的蜀漢和沒有了曹操的曹魏同樣是不可小看的。

    這也是孫權此後三十年也無法統一天下的真正原因。因此,即使曹操劉備都死了,孫權也未能統一天下!

  • 25 # 教你吃瓜

    據《三國志》中載:“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於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賜厥孫謀以燕冀於者哉?其後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遠觀齊桓,近察孫權,皆有識士之明,傑人之志,而嫡庶不分,閨庭錯亂。”

    眾所周知,三國時代,曹魏、蜀漢、東吳之中當屬當曹操的勢力是最大的。時曹操佔據了北方大部分地區,是最大的一個諸侯,然曹操卻也是三人當中最先死的一個。而劉備則是在關羽被殺之後,執意率軍攻打吳國,最終卻遭遇了慘敗,最後鬱悶而死。

    我們都知道曹操、劉備和孫權這三人都是沒有能夠一統天下的。曹操、劉備去世得早,但孫權活的時間是最長的,那麼為何他沒有能夠一統天下呢?

    思想保守,不圖上進

    對於孫權無法一統天下的原因,胡三省曾在《資治通鑑》中說道:“孫權自量其國之力,不足以斃魏,非如孔明真有用蜀以爭天下之心也......”

    這與後代的許多的史學家觀點一致:認為孫權自足於偏安,對於這一點,也確實有所依據。

    首先,孫權家族在東吳的勢力根深蒂固。其統治的區域可以說是漢末三分時代經濟條件最好的地方,因為這裡受戰亂影響最小。

    所以江東地區非常富庶,這裡的百姓幾乎沒有經歷戰亂。而且,江東的土地肥沃,氣候又溫潤,物產甚是豐富,水陸交通條件好,商業經濟比較發達。

    一統天下必定要有足夠的後勤基礎,這其實就是錢財和糧草。若是戰爭爆發,那麼錢糧就必須從百姓身上負擔。所以普通的民眾自然是最不願意看到戰爭的人了。並且更加重要的是,江東地區父老並不願意為了一統天下而過上動盪不安的生活。

    所以當時東吳安居樂業的百姓並不贊成戰爭。而孫權的家族勢力又在東吳根深蒂固,便極為容易形成一種保守思想且不圖上進的思想。

    這一點從孫權多次發表過自己保守的觀點來看就可得知一二了。而他手下的大臣們也是大多都持保守的政治觀點,臣子是不贊成戰爭的,甚至因為自信自己國家的戰船非常厲害,變得更加的保守了。

    其次,孫權的性格也決定了他對於稱帝和一統天下並沒有十分濃厚的興趣。在孫權的哥哥孫策臨死前,曾經對孫權說過“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這對孫權來說也算得上比較中肯的評價了,孫權確實是沒有一統天下的決心,他甚至從未提出過爭奪天下的政治口號,這與劉備與蜀漢的“恢復漢室”口號無疑是形成了鮮明對比的。

    孫氏政權的不穩固,缺乏人心所向

    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則是在於東吳的內部。孫權是一個擅長團結士族的人,那麼他為什麼要團結士族呢?

    這一點並不難想,因為士族在古代是很有權勢的,且往往割據一方,一般情況下,諸侯要打戰,這些士族的支援是十分重要的。

    並且孫氏集團最開始並非在江東地區。孫堅和孫策父子當初是靠著殺戮當地士族來獲得的天下,並非征服了當地計程車族。

    等到孫權在位時,當地計程車族還是沒有能夠百分百的認可他,所以東吳若是想要統一中國,卻又很需要士族的支援。因此在那種情況下,孫權只能選擇防住士族。

    在位的晚年,孫權任用了呂壹,一舉挑起了“二宮之亂”,並迫害了陸遜、顧雍等出身江東士族的賢臣。或有人認為他是昏庸暴虐,但作為身為出生漢末之人,他並沒有看清歷史大勢,他並不明白在此之後整整三百多年計程車族當道、門閥天下的發展趨勢。

    因而他與和陸遜為代表的江東士族,展開的一場持續了幾十年的鬥爭。無異於是損耗國力、摧殘人才,這也為東吳的滅亡埋下了隱患,這便是歷史侷限性所致。

    事實上,縱觀孫權的一生也可知,他靠著江東才俊們得以建立吳國基業,但是卻不得不忌憚他們,並不放權於他們,甚至是聽取建議。因此,才導致了一次次錯過絕好的機會,終其一生也沒有能夠統一天下。

    荊州之役的戰略失誤

    此外,還有一個原因便在於,荊州之役的戰略失誤。

    雖然在荊州之役之中,東吳得了實利,但同時也增強了曹魏的實力,從大局角度來看,無疑是戰略的失策。

    在三國鼎立之初,曹魏佔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且處中原之地,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因此即便吳蜀合力相抗,還尚且不敵,最終自相殘殺,更是大大削弱了與曹魏的抗衡力量。

    所謂的天時、地利、人和,其實便是政治、經濟、軍事的總和。

    要知道,優劣之勢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當關羽於荊襄得志之時,若孫權劉備合力前進,以劉備揮漢中之眾以出秦川,而孫權則集全力指向合肥、徐州。當下便可以對東西萬里全線進擊,彼此呼應,一舉得勢,中原必然震動,人心亦會思變,前途自然是不可限量。

    然而孫權卻因忌憚關羽而轉變了戰略,雖然是一時得志,卻成就了曹魏,最終三國鼎立成必然之勢,且不易打破。

    而在夷陵之戰後,此後的吳蜀雖然重結和好,仍頻頻出擊於曹魏,卻終究是因為實力過弱而各存異心,終歸是以失敗而告終。

    東吳的實力終究不如曹魏、蜀漢

    其實說到底,孫權之所以一直沒能夠一統三國,且在赤壁之後沒有較大的功績,其真正原因正如老將廖化所言。“智不出敵,而力少於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

    縱觀東吳的發展軌跡,孫權在稱帝之後,參加的戰事並不多,只有討伐五溪蠻夷,親征合肥新城,攻淮南等,此外幾乎是沒有再發動過戰爭的。

    很顯然,孫權在世時的軍事實力,並不足以打敗曹魏,也無法吞併西蜀。而且孫吳的主力軍是水軍,其戰鬥力在赤壁之戰雖然很厲害,但是水軍在陸地上的作戰的能力卻是很弱的。

    其步兵和騎兵實力遠不及蜀國和魏國的,因此孫吳自保尚可,但統一天下卻是不行。若是孫權進攻魏蜀兩國,那麼無疑佔不到便宜。

    因此,即便他最大的兩個對手都已經離世,但其兩大陣營裡的能人卻是還有很多,而東吳當時卻沒有多少能人可出。因此,這樣的條件就註定了孫權只能守著已經有的土地。

    所以即便是活到了71瑞,孫權卻沒有更高的成就,正是因為多方掣肘以及現實的不允許。

    個人觀點

    孫權作為中國歷史上,對抗中原大一統王朝並割據了江南地區的第一人,無疑是首開數千年青史的先河。就這點來說,孫權做得確實是足夠的出色,已然勝過了千千萬萬人。

    然而孫權一生也無法統一天下,這其中有著歷史條件的侷限,還有著多種的因素,並非僅僅是他自身的原因所造成的。孫權掌控的東吳固然實力無法真正一統三國,即便是沒有了劉備的蜀漢和沒有了曹操的曹魏同樣是不可小看的。這也是孫權此後三十年也無法統一天下的真正原因。

    無可否認,曹操、劉備、孫權此三人都是三國時代第一流的英雄人物。孫權可謂是在推進三國鼎立過程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且吳國在江南的建設和開發之中,也是促進了長江流域經濟的發展,對於當時社會和後來朝代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因此,即使曹操劉備都死了,孫權也未能統一天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醫護工作者在高速路口測體溫算一線,300元一天合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