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少年強

    慎獨

    儒家的一個重要概念,慎獨講究個人道德水平的修養,看重個人品行的操守,是個人風範的最高境界。出於《大學》、《中庸》對於其含義,東漢鄭玄注《中庸》“慎獨”雲:“慎其家居之所為。”人們一般理解為“在獨處無人注意時,自己的行為也要謹慎不苟”《辭海》,或“在獨處時能謹慎不苟”《辭源》。另外出土於湖北沙洋的郭店楚簡儒家類的典籍《五行》各有二章特地議論“慎獨”簡本《五行》16~18雲: “淑人小人,其義一也”。能為一而後能為小人,小人慎其獨也。 “展望弗及,興高采烈”。能差池共羽而後能至哀,小人慎其獨也一. “慎”就是小心謹慎、隨時戒備;“獨”就是獨處,獨自行事。意思是說,嚴格控制自己的慾望,不靠別人監督,自覺控制自己的慾望。二. “慎獨”:是一種修為境界。三. 怎麼達到“慎獨”這種境界:樹立遠大理想和抱負,不斷地提高自己的修養。四. 包含態度與方法。謹慎治學態度,推動”知行反“認識模式,以窮理盡性地形成完整的系統知識,慎全獨一。

  • 2 # 心智玩家

    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們現在一般把孔子看作是位知識分子,把《大學》看作是某種知識:孔子的學問。

    這,其實是對孔子天大的誤解!

    我們在前文中,給大家介紹過:

    《大學》,是一部“動態入定”的教科書

    孔子,是一位傳授“動態入定”的教練

    “動態入定”通俗的說,是種心智功夫:讓人在日常的生活,進入一種類似佛教“入定”的心智狀態。

    人,為什麼要“動態入定”呢?

    這是因為,一個人進入“動態入定”的狀態後,就能達到孔子說的“從心所欲不逾矩”,王陽明說的“隨感而應、無物不照;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的生命境界。

    這種生命境界,從某種角度來看,是人之所以成為人”的目的所在,《大學》“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指的就是為了進入這種生命境界。

    孔子到了70歲才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生命境界,所以,看不出什麼人生成就。

    而王陽明則不然,他在龍城頓悟之後,達到了“隨感而應、無物不照;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的生命境界。從此之後,不論是在官場,還是戰場,王陽明幾乎戰無不勝,成為了人生的大贏家。

    所以,“動態入定”這種心智功夫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是一筆非常寶貴的財富。

    ……

    那麼,我們今天應該怎麼學習“動態入定”呢?

    就像學習武功一樣,需要三樣東西,才能學會武功。

    第一樣,是武功的功法,這門功夫的基本原理、組成、過程是怎麼回事。

    第二樣,是用法練法,這門功夫的使用套路是什麼,其中基本功的練法是什麼。

    第三樣,也是最為重要的,心法。有了心法才能把功法與用法練成武功。

    《大學》“動態入定”,從原理、過程,到過程中每個步驟的具體方法。

    儒家“六藝”中的“禮”《大學》用法。“六藝”“樂、射、御、書、數”《大學》練法

    沒有心法《大學》只是一種孔子學問的知識,“六藝”也只是一些形式。

    那麼,把【孔子學問】練成【心智功夫】的心法是什麼呢?

    慎獨

    是把【孔子學問】練成【心智功夫】的心法!

    那麼,究竟什麼是“慎獨”呢?

    我們先來看一個進入“動態入定”後,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智狀態?

    這種狀態在《大學》中有非常詳細的描述:"……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也就是說,人一旦進入“動態入定”的狀態,身心就會沒有忿懥、沒有恐懼、沒有好樂,沒有憂患。是一種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的意不動心不動的心智狀態。

    進入“動態入定”狀態的方法就是《大學》中的正心誠意、格物致知”

    一個人從平常的心智狀態進入“動態入定”的心智狀態,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你把孔子所有的書都倒背如流,講得頭頭是道也進不了這種心智狀態。

    要進入“動態入定”的心智狀態,就必須在意識清醒的時候,時時刻刻運用“正心誠意、格物致知”的方法,感知自己的心智系統、調整自己的心智狀態。如此,假以時日,才有可能逐步進入“動態入定”的心智狀態。

    這種時時刻刻運用“正心誠意、格物致知”感知自己的心智系統調整自己心智狀態的,就是“慎獨”

    要真正學儒,功夫全在於“慎獨”。真正學儒的人都自稱“慎獨之人”,就是這個道理。

    韓愈在《答李翊書》中有一段是描寫慎獨中樣子的,“……處若亡,行若遺,儼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 3 # 生命解碼之易學堂

    如果要徹底把慎獨解釋清楚,其內容可以成為一本小書。我只能概略的解釋。懼獨是《道德經》第一章的內容。大意是:有達到通神水平的道家取的一個好名字,道家在取名時會告知什麼是份內的福報,什麼是份外的福報。“故恆無慾也以觀其眇“,譯文:因此,有一個好名字的人,那怕是看到份外的、垂手可得的、巨大的功、名、利、祿,他就象瞎子一樣看不到,不去輕鬆的獲取(這才是老子說的無為)。“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有一個好名字的人,那怕是知難自己份內的、以追求和謀取的丁點功、名、利、祿,他都要去拼命的追求和謀取(這就是老子的無不為)。知命的意思是知道自己份內的福報和份外的福報,這是自律、慎獨的根本和保證。這種慎獨一點都不需治制的約來,這是道家崇尚的有根之德。所以,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孔子說:“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意思是:君子早上知道份內的一丁點利益,馬上行動去追求謀取,不會等傍晚才去行動的”。這就是老子的”無不為”。只要是知命的人,不管他是高官或文盲等,他們都是君子。我經過五十多年的實踐論證,案例最低一萬以上,凡是知命的人最終都是有地位、有財富、有高壽之人。多說一點,老子用第一章來說明人的名是影響人生的四大要素之一:一是命,二是運,三是名,四作為。老子怕人們不信,再次重複一遍。三十二章,“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譯文:制訂幸福的人生規則是從取一個好名字開始,好名字的標準是:既是最大福報,又是消滅災報的武器,結合正確的人生規則,終生無難。止是幸福的人生規則。《大學》中的”在止於至善”就出至這裡。我說過,如果不讀懂《繫辭》和《道德經》的人,就去講解《論語》《中庸》《大學》這三本經典,任憑他講得多麼的悅耳動聽,都是“正確的廢話“。

  • 4 # 昔時人

    這是儒家的一個重要概念,是個人風範的最高境界。慎獨,是一種修為境界。字面的解釋,慎,就是小心謹慎,獨,就是獨處,也就是"克己復禮"而不需要別人監督,自己完全的自控。大儒劉宗周思想就是以"慎獨"為核心。

  • 5 # 掌控乾坤

    慎獨,什麼是獨?就是對人和事物有了不圓滿的看法。世間所有的事物原本是密不可分的圓滿,一旦有了看法,必然起了分別心,也就是界限,就會片面,就會障礙自己的心,所謂陰陽合一,一真法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了了分明而心無掛礙!君子修心養性,就是一顆玲瓏剔透自由自在的清淨通達心,不可陷於分別對立人我之中而不可自拔!

  • 6 # 卜耐夫哲學

    解“慎獨”二字,請先不要去翻“現代漢語字(詞)典”——因為“慎獨”二字,出自幾千年前的古人文章中(古人是不懂我們現在的漢語的)。慎者,向下或向內退縮也。獨者,封閉,遮蔽也。故,“慎獨”者,即退縮回原本處封閉了自我呀。你不一定認可我的解,因為“連大儒朱熹”都不是這樣解的。

  • 7 # 清楓閣

    慎獨:我個人的是在獨自一人的時候更需要謹慎。因為我們與人交往,往往會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來,不管是自己的外在形象還是內在的氣質,眾目睽睽之下必定會努力的保持自己良好的形象與好的道德素養。

    慎獨就是在自己一個人的時候更要保持好良好的操守。比如做壞事肯定是越少人知道的越好。人多的時候不太會很衝動的去做壞事,第一是有時候有人阻攔,第二做了就會受到懲罰,法的制裁。但是一個人的時候,沒有人管自己,監督自己,自己內心的邪惡想法滋生沒有壓制的力量,就容易做出一些不好的事情來。這就是為什麼慎獨非常重要,他面對的敵人就是自己,自己的內心。能夠把慎獨做好,想必在外人面前體現的素養會高許多。

  • 8 # 2020步步為贏

    一. “慎”就是小心謹慎、隨時戒備;“獨”就是獨處,獨自行事。意思是說,嚴格控制自己的慾望,不靠別人監督,自覺控制自己的慾望。二. “慎獨”:是一種修為境界。三. 怎麼達到“慎獨”這種境界:樹立遠大理想和抱負,不斷地提高自己的修養。四. 包含態度與方法。謹慎治學態度,推動”知行反“認識模式,以窮理盡性地形成完整的系統知識,慎全獨一。

  • 9 # 建章君

    《大學》中有:“所謂誠其意者:勿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慊,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解釋一下這一段,就能知道“慎獨”是什麼含義了。

    慎獨的目的是為了使人“誠其意”。什麼是“誠其意”呢?就是不要自欺欺人,要懂得分辨厭惡哪些是壞的臭的,哪些是好的美的,這也就是說應心懷恥辱,為此之故君子一定要於獨處無人之時也要充滿謹慎。那些小人平常無事若不見人時常幹種種不善的見不得人之事,可以說是隻要沒人見就沒有什麼不敢幹的,直到再遇見有旁人君子時才感到沮喪有愧,便拼命掩蓋剛剛乾過的那些見不得人之事的痕跡,假裝表現出始終不變似的善行。但其實旁人一見其神色,早已是如同看穿其五臟肺肝了,因此這又有什麼用處呢?這也就是說,一個人心中是否果真是誠懇不偽,是會自然暴露顯形於其神色之外的,(是無法掩蓋的),所以君子一定得謹慎於其獨處之時,(要完全做到表裡如一,否則必會被人看透乃至揭穿)。”

    君子的人格是強大而不虛偽的,君子的人格是可以養成的;而養成君子人格的關鍵還在於從獨處之時開始。譬如,不要以為自己獨處時就可以隨便偷偷打一炮,沒什麼大不了的,甚至個別的還無恥地要在朋友圈中炫一通。若要是染上這類不“慎獨”的毛病,那麼這個人內心就永遠強大不了,永遠就只能是個小人物。再譬如,現代社會中的偷窺、偷拍之類的下流之事,也是應當“慎獨”禁戒的。社會中,但凡是個大人心量的人,基本上都不大會有這類上不了檯面的毛病。

    慎獨,令人自省,自省者必強大,這是古聖賢之道的入門之處。

  • 10 # 安水閒人

    所謂儒學講,慎獨,這一點晚清曾文正公做的比較深入。我個人認為,簡單釋意,獨處也須謹慎,舉手投足亦須穩重,避免清靜心被塵俗浸擾,時常不忘敬畏神明,把正自心,不昧天良,日三省乎已,曾子言三。顏子四勿,都是來規範那顆易受外相干預的靈明心志的。其中用一句佛家的用語講,心是地,性為王,王居心地上,性住王存,性去王無。此乃慎獨之體吧,,,,

  • 11 # 貳讀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中庸》

    慎獨出自於《中庸》,大意是:上天賦予我們本性純良,依據本性行事是為道,修行道行是為教,通俗的講,率性行事,依據本心,不做虧心事,不做於德行有虧之事。道,是不可分離的,而分離開來的東西,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在別人看不見的時候,在別人聽不到的時候,也要謹慎自己的言行。

    君子慎獨。此為修身的最高境界。

    獨處一個私人環境,才是最容易暴露本性的。一個人的時候,很容易自我放飛。

    如:平時挺注意自己的行為,但是在一個沒人看見的角落吐口痰、扔點垃圾;人前的時候嘻哈笑臉,人後卻詆譭謾罵;明裡一套暗裡一套,陽奉陰違等等。

    尊重人,不管人前人後都一個樣;行為準則,不管有無人聽到看到,都一個準則。

    借用《白鹿原》朱先生的輓聯:自信平生無愧事,死後方敢對青天。

    人生,不總是繁華熱鬧奢華,更多的時候是寂寞寂寥孤獨甚至無聊,而只有在孤獨的時候,仍需要求自己不失行為規範,“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重點在找到自己的“道”,或者說自己的“本性”!

  • 12 # 王志敏60

    慎獨是講人的道德行為修養的,慎就是謹慎小心,嚴格律己,獨就是獨自閒居而無人監視。慎獨是說在自己獨處思考問題的時候,要小心謹慎防止錯誤的發生。在燈紅柳綠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尤為重要,人本是神性和魔性的共同體,在金錢美女的誘惑下,很多人的魔性慢慢地滋生,違背天理良心去做壞事,甚至不怕觸犯法律紅線,如現在的貪官就是這樣。如果能時常反省自己,抑制魔性,增強神性,那麼所體現的就是人品的高潔。獨自閒居,心存僥倖,往往私心雜念和非份的慾望,會偷偷地跑出來,引誘心靈去流浪去沉淪,人格會被扭曲,道德會滑坡喪失,做傻事而懊悔終生,因此“君子必慎其獨也”。

    然而談慎獨何易,為道日損,這是一種痛若的選擇,心靈的洗滌,人格的養護,道德的迴歸。應當大力提倡,注重修心,以道德為準繩,把道德修養落實到自己的行動中,這才是德行,不為人知者為陰德,做為官員應以德修身,以德服眾,遠離貪腐,才會以德立威,才能受到老百姓的愛戴和信任,不威而威。作為老百姓,可以沒有地位沒有金錢,但不能沒有修養沒有人格。若無德行人品倒了,人生還有什麼意義呢?

    慎其獨遵紀守法,公正廉潔,加強自身休養,不斷增強神性一面,乃國之幸,民之福,社會才會文明和諧,人民自會誠信友善,國家必然民主富強,中華民族才是真正的禮義之邦。

  • 13 # 金扣

    “慎獨”指的是認知建構論: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對世界的理解和賦予意義卻是由每個人決定的,即由每個人根據自己的經驗來建構和解釋的,學習是學習者運用自己的頭腦形成對事物或現象的解釋和理解的過程,是探索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知識需要由學習者主動地建造在自己的頭腦裡從而產生自己的想法,所以要“慎獨”。

  • 14 # 浮雲流風

    慎獨,就是做一個純粹的自己。

    要麼環境改變你,要麼你改變環境。一個君子不會隨波逐流。應有自己的觀念,行為方式,人前人後,秉持一樣的操守,原則。

    當獨自一個人的時候,就不用向別人表現什麼了,這時候的自己是不是才是你自己?君子就算獨自一個人的時候也是一個君子,故而,慎獨。

  • 15 # 和悅茶道

    慎--透徹認識,謹慎把控;

    獨--自己的獨特之處。

    可以不識字,但不能不識人,更不能不“知己”。

    慎獨的本意就是:透徹認識,謹慎把控自己的特長,無為而為,方能遠禍致祥。

  • 16 # 尊尊灬

    慎獨其實是自律高階篇,不是怕別人笑話自己看輕自己,而是要修己身時刻保持最優雅的狀態。絕非做做樣子,是內外兼顧的修行。憋屈著自己迎合別人或者場合,絕非慎獨。

    還有一層就是慎獨是貴族品格,是君子與生俱來的良好品質。非邯鄲學步者能模仿的。內外兼修得有那種血統。

  • 17 # 老孔

    1,慎獨的出處,原話讀一下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中庸》

    2,慎其獨的意思

    從上面的句子中,很容易看出,戒慎=恐懼,慎就是小心謹慎,擔心。

    所以慎其獨,可以有兩種說法

    1,君子非常小心他一個人獨處。(因為獨處可能讓你有機會去“悟到”日常無法看到的精微處)

    2,君子非常小心自己獨處(應該群聚分享,避免一個人看問題片面)

    上述分析都是對的。

    我說這些的意思是,大家不要太糾結文字了,尤其是讀古典哲學文章,我建議是設身處地的“角色扮演”。而不是訓詁學。

  • 18 # 作者陳橋

    慎獨,我認為包含三層意思:

    1、一個人待著的時候,你要謹慎自己的言行舉止;

    2、和一群人在一起的時候,你要謹慎自己的起心動念;

    3、更深入地來說,一個人待著的時候,也要謹慎自己的起心動念。

  • 19 # 豫鄉文旅

    慎獨一詞,出自禮記中庸篇: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上天所給予人的氣質叫做性,依照本性去作事叫做道,修道的方法就是教化。這個道,不能離開片刻我的身心;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正道了。所以,君子就是在別人眼睛看不到的地方,要謹慎小心;在別人聽不到的地方,要警惕注意。隱秘的事情,沒有不被人發現的;細微的事情,沒有不被顯露出來的,所以,君子在個人獨處的時候,也要謹慎警惕。

    其實這句話沒玩,還有下句: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後符合節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育了。

    慎獨,說的就是一個人的氣質和修養,到了一定的境界,就會言行合一,不管是群居還是獨處,所作所為是一樣的。在人前不趾高氣揚,也不卑賤下作,在一個人的時候,也不放浪形骸,率性而為。

    這就是君子的作為啊。原文全篇所表達的思想就是清靜無為,行之有度。

    我們都是凡人,這樣的氣節很難達到。古人說,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但出淤泥而不染,只要一心向善,敬畏生命,道法自然,做一個胸懷坦蕩的人,還是能達到的。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告訴我們怎麼為人處世,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告訴我們不必太苛求完美。只要保持一顆初心,就能心存浩然之氣,無愧於心。

    慎獨,是修養自己,不是要求別人,好好生活,工作,學習,就是慎獨。

  • 20 # 耕讀先生

    凡是讀過連環畫的朋友也會理解“慎獨”二字的意義,“慎”就是謹慎、小心,“獨”就是一個人,或者幾個人的小團體等等,這樣講朋友們沒有異議吧。

    何為慎獨呢?例如半夜裡過馬路,亮紅燈了,四周瞅瞅沒有人、沒有車、也能保證安全就跑過馬路了,為啥這樣做呢?因為沒人看見呀!不會有人去說,這人怎樣怎樣……這個例子應該說明一些道理,有的人就是表裡不一。

    修養好慎獨,是一個很好的習慣,學生呢,老師在和老師不在都一樣去遵守紀律,好好學習,職場就領導在和領導不在一樣努力工作……至於在外西裝革履,回家換成家居服躺在沙發上睡一覺,如果養成慎獨的習慣,也會整得乾淨、利索、闆闆整整,這樣去講,不知朋友們信不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職場中,哪些思維方式只有做了領導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