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珍世神之草

    崔琰,字季珪,清河郡東武城縣人。東漢末年名士,司空崔林從兄,丞相曹操謀士。

    相貌俊美,生有一部虯髯,很有威望。初隨袁紹,拜騎都尉。曹操平定河北,以為別駕從事,十分敬畏,遷東曹掾。曹操晉封魏公,以為魏國尚書,遷中尉。

    建安二十一年,通訊楊訓,寫道“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被曹操認為有不遜之意。坐罪下獄,為曹操所賜死。

    建安二十一年,出了什麼事?曹操稱王!這可不是小事,楊訓上表稱讚曹操的功績,誇述曹操的盛德。當時有人譏笑楊訓虛偽地迎合權勢。這楊訓可是崔琰舉薦而來的。崔琰在讀了楊訓的表文以後,就寫了一封信給楊訓: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

    這句話的意思其實本意是諷刺那些批評者好譴責呵斥而不尋求合於情理,以後他們就明白了。但是卻有人報告說崔琰這封信是傲世不滿怨恨咒罵。

    好夢中殺人的曹操一聽,疑心病立馬就上來了,從此罰崔琰為徒隸,派人去看他,崔琰言談表情一點也沒有屈服的意思。曹操的令文說:“崔琰雖然受刑,卻與賓客來往,門庭若市,接待賓客時鬍鬚捲曲,雙目直視,好像有所怨忿。”於是賜令崔琰死。

    就這樣含冤而死。

  • 2 # 歷史在記錄

    曹操為魏王時,崔琰所推薦的楊訓上表稱讚曹操功績,誇述曹操盛德,就有人譏笑楊訓虛偽、迎合權勢,認為崔琰推介不當。崔琰從楊訓那裡拿表文來看,便寫信給楊訓:“讀過你的表文了,寫得很好!時勢啊時勢,總會有變化的時候(省表,事佳耳!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崔琰的本意是諷刺那些人喜歡譴責、呵叱別人,而不尋求情理。但有人誣陷說崔琰此信是傲世不滿且怨恨咒罵,曹操便生氣說:“諺語說‘生女耳(只不過是生個女兒罷了)’,‘耳’不是個好詞,‘會有變的時候’的意思為很不恭順。”於是崔琰被罰為徒隸,派人監視,但他也不屈服,曹操便下令文:“崔琰雖然受刑,但仍與賓客來往,門庭若市,接待賓客時鬍鬚捲曲,雙目直視,好像有怨忿。”於是賜崔琰死。

    《魏略》記載,有人得到崔琰給楊訓的信,並用來包裹籠,並拿著籠在街上行走。當時有位與崔琰不和的人,從遠處看見用來包裹籠的信紙上有崔琰的名字,便拿走了信,向曹操告發崔琰。曹操認為崔琰心懷不滿,於是將崔琰收監,並削去他的頭髮要他當勞役。那人又向曹操告發說:“崔琰雖為勞役,但他鬍鬚捲曲,雙目直視,好像有怨忿。”曹操認同,便想殺死崔琰。曹操便派人去處理崔琰,那官員向崔琰說:“你的事三日後會有訊息。”崔琰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幾日後,那官員告訴曹操崔琰未死,曹操憤怒地說:“難道崔琰非要我動刀不可嗎!”那官員將此言告知崔琰,崔琰便說:“我真不好,沒想到曹公是這樣的意思!”然後便自殺。

    就這樣,崔琰無辜地自殺死了。因為曹操性忌,凡是不可容忍的人如孔融,許攸及婁圭都因為是操老朋友,有不恭敬者被殺,而崔琰是世人痛惜之者,至今為其抱怨。崔琰死後,毛玠十分不愉快。

  • 3 # 向陽花開7290

    因為崔琰犯了所有當下屬不該犯的錯誤,當眾頂撞老闆;干預老闆的家事。

    曹操剛剛打下冀州,得知冀州還有人口三十多萬,心情十分高興,那時候在他眼裡心裡裝著的都是打仗打仗,自然關心擴充兵力的問題。三十萬這個數字就代表兵源充足。

    然而,崔琰是個文人,滿腦子的儒家思想,他看到的是冀州經歷了戰亂後百姓惶惶不安,社會秩序不穩定的一面。

    他們兩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自然考慮的也問題也不同,崔琰表達了應該積極安撫百姓的看法並沒有錯,相反是為了曹操的長遠發展。錯就錯在表達方式上面,曹操正興高采烈,當著眾人,崔琰一盆冷水澆過來,語氣生硬,曹操的威嚴收到了嚴重的侵犯,曹操那麼高傲的人,當時居然忍了沒有發火,還向崔琰道歉。但不代表他心裡不記著這個事,如果崔琰再生事,舊賬隨時都可以一起來算。

    另外一件崔琰最不該的事情,就是摻和曹操的最敏感的立儲之事。曹操本來想先偷偷做個民意調查,讓人們都私信給他看誰好,結果崔琰卻搞了個群發,公開表示支援曹丕。這不是等於把儲位之爭放到檯面上來了嗎?一下子把曹操架到火上烤!這樣的下屬哪個老闆能容得下?

  • 4 # 說史歸真

    曹操賜死了崔琰。這裡面是由奧妙的。

    崔琰,河北第一名士,輔佐曹操,官高位顯。為什麼會被曹操賜死,原因有二個。

    1、崔琰其人偉岸不屈,品行高潔。剛正不阿。不能很好的維護曹操的威嚴與形象,不會奉承曹操,甚至有些時候頂撞曹操,讓曹操對他心生敬畏。這讓猜忌成性的曹操開始對崔琰心生芥蒂和猜忌。為以後崔琰被殺理下伏筆。這是崔琰必然被殺最重要的原因。

    2、崔琰介入了立位的權位之爭之中。加大了曹操殺崔琰的決心。

    崔琰之死並非是所謂那句讓人琢磨不透的話,被政敵利用。那隻不過是曹操殺他的一個起因和藉口而己。沒有這句話曹操遲早也會殺死崔琰。

  • 5 # 歷史湮滅的足跡

    崔琰是三國名望非常高的人,他正派儒雅,儀表堂堂,一身正氣 在朝堂上威望非常高!曹操殺崔琰其實對曹操自己的名聲甚至歷史對他的評價都是有影響的,那麼曹操為何一定要殺崔琰呢?

    正是崔琰太正氣了

    這個說法聽上去很奇怪,為什麼這麼說?崔琰是個非常有氣節的人。他正氣到什麼程度?崔琰是曹植的老丈人,而當時參與奪嫡的主角就是曹植和曹丕,自古太子是立長,但曹操極其寵愛曹植。於是曹操秘密徵求百官的意見,目的就是想摸下底,瞭解下群臣的想法。

    很多人都秘密回信給曹操表達了自己的想法,惟獨崔琰公開回信,說:《春秋》大義立嫡以長,你選接班人要選年紀最大的,也就是要選曹丕,何況五官中郎將——就是曹丕了——仁孝聰明,應該當太子,我崔琰願意以死來捍衛這個正道。

    曹操看了以後大吃一驚。雖然佩服他的正氣,但他這樣的做法確實打亂了曹操的計劃。曹操在當時,其實是傾向於曹植的,他的做法相當於公然否定了曹植,而且崔琰威望很高,他這一做法也會影響其它朝臣。

    被小人丁儀出賣

    在曹操稱王后,有一位叫楊訓的官員,為了表忠心,上了一道表章稱讚曹操的功勞,馬屁拍得非常肉麻。人都是喜歡被誇獎和認可的,當時魏國有很多臣子都是漢臣 不太認同曹操稱王,這篇文章正是肯定了曹操。所以曹操看了很高興,但是在別人看來卻是一身雞皮疙瘩。於是很多人在私下議論紛紛,順帶也把曾經舉薦過楊訓的崔琰一起批評了。

    於是崔琰寫了一封公開信,為楊訓辯解。信上是這樣說的:“省表,世家耳,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意思就是你寫的文章我看過了,事情還可以嘛,但隨著時間的遷移,人都是變化的。這句話傳到了小人丁儀的耳朵裡。丁儀是曹植一黨於是丁儀就告知了曹操。當時正是曹操稱王的敏感時期。於是曹操下令 將崔琰下獄。

    太清高了反而害了自己

    史書記載:“於是罰琰為徒隸,使人視之,辭色不撓。太祖令曰:"琰雖見刑,而通賓客,門若市人,對賓客虯鬚直視,若有所瞋。"

    意思就是:崔琰下獄後一點沒有認罪的意思,他覺得自己沒錯,所以並沒有向曹操屈服,甚至還像往常一樣和賓客接觸,曹操派人巡視得知這些情況,更加憤怒於是賜死崔琰。

    王的威嚴是不能被輕易觸動的,伴君如伴虎,一代名仕崔琰是這樣被冤死了。

  • 6 # 閏土看歷史

    崔琰之死可謂是三國時代的一樁文字獄冤案。當然與他平時就得罪曹操惹下積怨也是分不開的。崔琰在當時是清中高亮而聞名於世,大家都認為他是一個很正直不會溜鬚拍馬的人。建安二十六年,六十二歲的曹操被加封為魏王,這使當時許多人感到不滿。但是誰也不敢明說,就是在私下議論,但是一個叫楊訓的人卻寫了一道阿諛奉承,誇讚曹操文成武德的肉麻的表文。楊訓的行為惹來了人們的議論,有罵楊訓虛偽輕浮的,也有人把矛頭對準了舉薦楊訓的崔琰。認為是他舉薦失當,把這樣一個沒有士大夫風骨的人舉薦給朝廷。崔琰聽說後把楊訓的草稿找來看了一遍,並回信給楊訓說:“省表,事佳耳。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大意是說:“表文我已經看了,你所歌頌的事情都很好,一切總有轉變的時候,你不要在意那些人對你的誹謗。”但是這句話傳到曹操耳朵裡可就不是這個意思了,他認為:

    諺雲:”生女耳。“”耳“非佳語,”會當有變時“,意指不遜。《三國志·崔琰傳第十二》

    原來當時民間生了女兒就會不滿意的說一句:”生女耳“。意識就是隻生了個女兒而已。久而久之形成一句諺語,這個耳字也就帶上了不好的意思。而後半句”會當有變時“則完全是對自己出言不遜。你想讓時機變成啥樣?就這樣,曹操把崔琰免職罰為做苦工的徒隸。然後派人去檢視崔琰的態度,崔琰的語氣和神色仍然不卑不亢。這讓曹操更加惱火,於是下了一道命令以崔琰受罰後與許多賓客來往,並且對自己很不尊敬,有犯上的表現為理由把他殺了。

    曹操也是一代雄才大略的英雄,為何會為了幾句話就附會成死罪呢?其實崔琰已經觸怒他很多次了,這次不過是藉機把他殺了罷了。其實仔細看崔琰之前的舉動就能看出崔琰的死其實是自己的接近虛偽的清高弄出來的。

    一,過分的清高不近人情。

    曹操打敗袁紹後,為自己地盤又擴大了而高興。他興奮的對崔琰說:“昨天我檢查了袁紹地盤的戶口人數,有三十萬之眾。如今都是我的了,就像得到了一個大州郡一樣啊。”曹操歷經艱辛總算吞併了袁紹的地盤,他是發自真心的高興,想跟自己的部下分享這份喜悅。但是崔琰聽完後,板著塊臉說:“如今天下分崩離析,百姓在水生火熱中,沒有聽到您關心民間疾苦。卻在這裡統計繳獲的戰利品,這難道是百姓願意看到的麼?”本來很開心的大小臣子都被他這句話嚇的鴉雀無聲。曹操也沒想到他來這麼一句。只得尷尬的向他賠罪,連連稱自己說錯了。崔琰的話確實是金玉良言,但是在大家都慶祝勝利的時候,就他一個跳出來拿著一些大道理掃興,這就很有貶低所有人來抬高自己的品德的嫌疑。《三國志》稱曹操敬憚崔琰的清高品行,就是崔琰總是從大道理上壓制人,讓你心裡極不舒服又不能發洩出來。其實這種作風還蠻像一些單位的小領導的作風,總是大道理一套一套的搬出來,無非就是要在大家面前表示自己的境界有多高。讓領導看到自己是多麼高尚的人。這類人做事往往不顧常理,總是一副聖人面孔。表面上你想找他的毛病吧,還真找不出來,但就是覺得這人虛偽,只好敬而遠之。普通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曹操呢。

    二,有違常理只為沽名釣譽。

    崔琰如果只是動動嘴皮子功夫或許還不會死,但是他是一個行動派。他是曹丕的老師,曹丕喜歡到處遊玩,也是被崔琰拿出一番大道理來壓著,最後曹丕只得服軟,因為崔琰這帽子扣得太大了,動不動就天下呀,黎民呀,三代聖人呀的,搞得曹丕無法反駁,只得表面上尊敬他,其實內心估計也是覺得這老頭沒有人情味。崔琰的侄女嫁給曹植,當時曹操下令節儉,但崔氏卻穿著華麗的衣服到處張揚,曹操估計也是恨烏及烏了,崔琰的侄女居然違背自己的禁令,賜死吧。於是崔琰的侄女就這樣丟了性命。崔琰當時也沒啥反應,又過了一段時間,曹操在到底立曹丕還是曹植做繼承人的問題上猶豫了,於是秘密 的探大臣們的口風。第二天,崔琰直接在朝堂上當著文物群臣的面挑明瞭說:“古人定的規矩,立長子為繼承人。我崔琰堅決擁護曹丕做世子,況且曹丕聰明仁孝,我就算是死也要擁立他做繼承人。”崔琰的行動讓曹操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他本來是秘密的瞭解大臣的意見的,這倒好,崔琰直接扯破這層窗戶紙了。況且前不久他的侄女才被自己賜死呀。他還這麼關心我的事情,這個人太可怕了,簡直違反常理呀。崔琰的舉動其實有那麼一點讓曹操下不來臺的意思了。當然,也許他根本就是老脾氣犯了,又要這樣凸顯自己的忠貞與正直 。但是法理不外人情,像崔琰這樣的脾氣,真是已經有些虛偽造作了,真是為了名聲啥都敢幹。於是就有了開頭的文字獄,曹操就覺得這個人是要跟自己做對,早看不順眼了,順手殺掉得了。

    三,曹操殺崔琰之我見。

    雖然崔琰確實死的冤枉,但我個人的認為,崔琰是自己找死。換做我們是曹操的話,估計也受不了他。一個人太過於表現自己的高尚那就容易給人留下偽君子的感覺。像崔琰這種不管場合和時間都在端著一些大道理的人,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君子劍嶽不群,真是令人討厭。在現實生活中,特別在一些大單位裡,崔琰這樣的人也不在少數,這些人為了在大領導面前顯示自己,往往是拿其他的同事來襯托自己。有些還會哪一些假大空的道理和領導爭論,說半天都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但是這類人就喜歡講,表達的意思就是你看我多麼忠心於你,我多麼的有大局觀念。而別人只會溜鬚拍馬。以此來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這種人大家都會表面上尊敬他,其實內心很排斥。崔琰拿性命要保證曹丕做世子,可是被殺的時候曹丕啥態度也不表示,可見他在人情事故方面有多糟糕,崔琰這種沽名賣直的性格害死了自己。所以他死的還真不冤枉。曹雪芹說過:“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其實是至理名言。一個人為了顯擺自己而不顧大家的感覺的話,就真的是在坑自己了。崔琰就是一個拼命把自己粉飾成聖人的虛偽之人,卻一不小心讓自己陰溝裡翻船了。在現實生活中,這種沽名釣譽的人,可是令人恐懼的很呀。

    總結:

    曹操殺崔琰,雖然理由有些牽強附會,是透過文字獄這種手段殺掉的。但也可以看出曹操平時對他有多深的怨恨,與其說是覺得崔琰不尊敬自己,不如說是厭惡這類假道學的可恨更合適些。畢竟崔琰這種性格的人在誰身邊,誰都容易憋火。還是老話說的好啊,不怕真小人,就怕偽君子。

  • 7 # 蘇墨白夕

    首先起因是崔琰捲入了奪嫡之爭,而且還有違曹操的命令。曹操本來是讓朝臣秘密發表看法,但崔琰光明正大直接支援曹丕,這種明顯有違曹操命令,挑戰曹操威嚴的事情,是肯定會惹曹操不高興的。不過當時曹操沒發作,而是後來因為崔琰說了句“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然後這句話由丁儀之口傳到曹操耳朵裡,丁儀是個小人,也是曹植一黨的人,在迫害崔琰毛玠兩人上費了不少力【是時西曹掾沛國於儀用事,之獲罪,儀有力焉】。曹操聽了丁儀的告狀後,本來就對崔琰不滿,再加上當時是敏感時期(曹操稱王),所以就把崔琰打下牢獄。

    不過這時候曹操還沒下定決心殺崔琰,真正害死崔琰則是崔琰下獄之後的場景和表現。史書記載【於是罰琰為徒隸,使人視之,辭色不撓。太祖令曰:"琰雖見刑,而通賓客,門若市人,對賓客虯鬚直視,若有所瞋。"】

    崔琰下獄後一點沒有認罪也就是向曹操屈服的表現(不過本來崔琰也是冤枉,但即使如此他這麼做還是顯得情商不夠),而且還像往常一樣和賓客接觸,曹操派人巡視得知這些情況,更加憤怒於是賜死崔琰。

    這裡我再舉一個非常相似但結果截然不同的例子,曹操南征孫權的時候,其臣子賈逵死諫曹操,勸其停止南征。曹操大怒隨而把賈逵打入牢獄,不過因為賈逵之前也是當官的,所以獄卒對他都很客氣,連枷鎖都不給他帶,然而這時候賈逵卻急了,忙叫獄卒給自己帶上枷鎖,越重越好,其理由是這樣的“促械我。尊者且疑我在近職,求緩於卿,今將遣人來察我。】”翻譯過來就是,趕緊給我戴枷鎖吧,曹公懷疑我憑著身居要職的緣故,而請求你們(指獄卒)善待我,馬上他就來派人來檢察了。獄卒聽完趕忙給賈逵帶上枷鎖,賈逵也一副已經走到末路的樣子。不久曹操果然派人巡視,看賈逵這樣子,曹操二話不說就放了賈逵還讓賈逵官復原職。【逵著械適訖,而太祖果遣家中人就獄視逵。既而教曰:"逵無惡意,原復其職。"】

    對比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出,對於這些言語過失(崔琰失言,賈逵死諫),曹操殺不殺你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你的態度。你要是態度剛硬,就是不服曹操,那曹操也就下狠手殺了。但反之如果你在獄中很慘,曹操就會體恤你,赦免你甚至還會讓你官復原職,更受重用。崔琰不明白所以冤死了,賈逵明白曹操的心思所以官復原職了。

    至於毛玠嘛,也是因為失言,再加上丁儀的陷害,惹怒了曹操。不過毛玠和崔琰不一樣,毛玠首先人家不參合曹丕曹植的事情,再加上和崔琰這個攻破鄴城後才加入曹操軍的後來者不同,毛玠可以說是曹操集團的骨幹也是老資歷了。所以曹操對待毛玠和對待崔琰雖然都是責罰卻完全不同,首先毛玠有個審理過程,而崔琰那是一句話就被打下牢獄。這就好比給毛玠一個上法院申辯的機會,而崔琰連這樣的機會都沒有就下獄了。結果曹操沒有讓毛玠這個老骨幹遭受什麼牢獄之苦,只是把他解職。後來毛玠病死後,曹操還派人給其置辦葬禮,還給毛家補貼,並提拔他兒子,可見曹操對毛玠還是有舊情的。至於當初牽連毛玠,1是當時是敏感時期。2是小人的陷害。

  • 8 # 睿讀西遊

    殺的應該是崔琰!

    殺崔琰,首先起因是崔琰捲入了奪嫡之爭,而且還有違曹操的命令。

    曹操本來是讓朝臣秘密發表看法,但崔琰光明正大直接支援曹丕,這種明顯有違曹操命令,挑戰曹操威嚴的事情,是肯定會惹曹操不高興的。

    不過當時曹操沒發作,而是後來因為崔琰說了句“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然後這句話由丁儀之口傳到曹操耳朵裡,丁儀是個小人,也是曹植一黨的人,在迫害崔琰毛玠兩人上費了不少力【是時西曹掾沛國於儀用事,之獲罪,儀有力焉】。

    曹操聽了丁儀的告狀後,本來就對崔琰不滿,再加上當時是敏感時期(曹操稱王),所以就把崔琰打下牢獄。

    不過這時候曹操還沒下定決心殺崔琰,真正害死崔琰則是崔琰下獄之後的場景和表現。史書記載【於是罰琰為徒隸,使人視之,辭色不撓。太祖令曰:"琰雖見刑,而通賓客,門若市人,對賓客虯鬚直視,若有所瞋。"】

    崔琰下獄後一點沒有認罪也就是向曹操屈服的表現(不過本來崔琰也是冤枉,但即使如此他這麼做還是顯得情商不夠),而且還像往常一樣和賓客接觸,曹操派人巡視得知這些情況,更加憤怒於是賜死崔琰。

    這裡我再舉一個非常相似但結果截然不同的例子,曹操南征孫權的時候,其臣子賈逵死諫曹操,勸其停止南征。曹操大怒隨而把賈逵打入牢獄,不過因為賈逵之前也是當官的,所以獄卒對他都很客氣,連枷鎖都不給他帶,然而這時候賈逵卻急了,忙叫獄卒給自己帶上枷鎖,越重越好,其理由是這樣的“促械我。

    尊者且疑我在近職,求緩於卿,今將遣人來察我。】”翻譯過來就是,趕緊給我戴枷鎖吧,曹公懷疑我憑著身居要職的緣故,而請求你們(指獄卒)善待我,馬上他就來派人來檢察了。獄卒聽完趕忙給賈逵帶上枷鎖,賈逵也一副已經走到末路的樣子。不久曹操果然派人巡視,看賈逵這樣子,曹操二話不說就放了賈逵還讓賈逵官復原職。

    【逵著械適訖,而太祖果遣家中人就獄視逵。既而教曰:"逵無惡意,原復其職。"】 對比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出,對於這些言語過失(崔琰失言,賈逵死諫),曹操殺不殺你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你的態度。你要是態度剛硬,就是不服曹操,那曹操也就下狠手殺了。

    但反之如果你在獄中很慘,曹操就會體恤你,赦免你甚至還會讓你官復原職,更受重用。崔琰不明白所以冤死了,賈逵明白曹操的心思所以官復原職了。 至於毛玠嘛,也是因為失言,再加上丁儀的陷害,惹怒了曹操。

    不過毛玠和崔琰不一樣,毛玠首先人家不參合曹丕曹植的事情,再加上和崔琰這個攻破鄴城後才加入曹操軍的後來者不同,毛玠可以說是曹操集團的骨幹也是老資歷了。所以曹操對待毛玠和對待崔琰雖然都是責罰卻完全不同,首先毛玠有個審理過程,而崔琰那是一句話就被打下牢獄。

    這就好比給毛玠一個上法院申辯的機會,而崔琰連這樣的機會都沒有就下獄了。結果曹操沒有讓毛玠這個老骨幹遭受什麼牢獄之苦,只是把他解職。後來毛玠病死後,曹操還派人給其置辦葬禮,還給毛家補貼,並提拔他兒子,可見曹操對毛玠還是有舊情的。至於當初牽連毛玠,1是當時是敏感時期。2是小人的陷害。

  • 9 # 見yun卸甲

    崔琰是三國時期一位非常值得敬重的名士,初時在袁紹處賣力,但在曹操攻下鄴城後,崔琰的一番話(現在天下分崩,生靈塗炭,王師到處不先詢問風俗,不先關心民眾疾苦,安撫百姓,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得了多少好處,有多少糧食,軍隊等,這難道是百姓寄希望於明公的嗎?)令曹操肅然起敬,曹操非常敬佩崔琰的德行操守,所以決定重用崔琰,但最後卻因一封信被曹操冤殺,可悲可嘆!

    事情的起因是曹操做了魏王,當時一個叫楊訓的人寫了一封奏章給皇帝,對曹操盡是歌功頌德之說,大拍了曹操的馬屁,這就引起了朝廷大臣們的注意,說楊訓這個人是個馬屁精,朝廷怎麼會選拔這個人做官呢?進而牽扯到了崔琰的身上,因為就是崔琰提拔的楊訓。既然崔琰知道了這件事情,就問楊訓把奏章拿來看看,想知道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崔琰看完後回了一封信,原文是:「省表,事佳耳,時乎時乎,會當有變之。」沒想到就是因為這句話,崔琰惹上了殺身之禍。

    要知道崔琰一直以正直著稱,作風非常正派,在選拔官員的時候更是出於公心,唯才是舉,要求德才兼備,受到朝廷上下的一片稱讚,曹操對其也是敬佩有加。在一次匈奴使者來訪的時候,還讓崔琰冒充自己接待使者,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卻被曹操以「腹誹心謗」的罪名殺了,就因為一句「時乎時乎,會當有變之。」

    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事情是會有所變化的。當時崔琰說這句話是給楊訓的回信,意思應該是對楊訓說你上表歌頌曹操的功德,這個事情是可以的,隨著時間的變化情況也會有所變化。這個情況崔琰沒有明說,這就給了小人以可乘之機。崔琰所說的情況應該是當時楊訓受到眾人的批判,但以後人們是會理解的。但被小人告到曹操那卻是另外一種理解,那就是崔琰不看好曹操,曹操雖然現在稱王,但以後還不知道怎麼樣呢?所以曹操看到後大怒,就判處了崔琰「發刑輸徒」之罪,就是剃掉頭髮去做苦工。

    雖然被判了刑,但崔琰並沒有憤怒或是抱怨什麼的,也沒有去解釋自己所說的話,表現的很是坦然,三天後曹操問崔琰怎麼樣了,有人告訴他崔琰並沒有絲毫的怨言,神色自若,沒有任何不妥。曹操這時候就說崔琰這是什麼意思?難道還要我親自動手嗎?這句話傳到崔琰那裡,崔琰明白了曹操的意思,自殺了。

    就因為這麼一句話,那麼崔琰當時為什麼不解釋呢?史料記載叫「恃舊不虔」,也就是說仗著是老朋友,所以表現的不夠尊敬虔誠。但崔琰是什麼樣的人?正人君子,道德高尚,一生坦坦蕩蕩,知道自己為人的不用解釋,不知道自己為人的去解釋了也是白解釋。曹操肯定是知道崔琰的為人,但還是沒放過崔琰,顯然也知道自己想要稱王稱帝,崔琰是橫在自己面前的一道坎。崔琰顯然也知道曹操的想法,知道曹操不會放過自己,所以沒說什麼就自殺了。

  • 10 # 公子獨悠

    原因如下:

    1、曹操在得到冀州後,當著很多賓客的面對崔琰說了這樣一番話:昨案戶籍,可得三十萬眾,故為大州也。這話的意思很簡單,也沒有多少特殊的含義,但是崔琰的回答不但使得曹操“改容謝之”,而且把在場的賓客嚇的“皆伏失色”:今天下分崩,九州島幅裂,二袁兄弟親尋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聞王師仁聲先路,存問風俗,救其塗炭,而校計甲兵,唯此為先,斯豈鄙州士女所望於明公哉!這話被後來的元人胡三省注意到了。胡三省還特別提到:此(曹)操之所以重崔琰,而亦不能不害崔琰也。按照胡三省的說法,從這一刻開始,曹操就開始同崔琰心生芥蒂,為以後的崔琰被殺埋下了伏筆。

    2、崔琰被殺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他介入了曹家的立世子的權位之爭。

  • 11 # 歷史小八卦迷

    在曹操絢爛的人生華章裡,有一個永遠都無法抹滅的黑點——崔琰之死。

    公元216年,也就是建安二十一年,崔琰寫信給楊訓,信中寫道“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這是那麼簡單的一句話,卻給崔琰帶來了殺身之禍。

    說到這裡,不得不感慨,中國語言文化之博大精深。“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在我等看來,不就是感慨一下時光嘛。可是,在當時那些有心人的眼中,這是“變天”的徵兆,這充滿著對曹操的不滿。

    曹操那麼聰明的一個人,他就真的看不透這句話的含義?曹操為什麼一定要殺死崔琰呢?

    一.崔琰是曹操稱皇道路上的絆腳石。

    曹操那時候雖然名義上還是丞相,但是他那稱皇的野心,是眾人有目共睹的。崔琰,是個正直的好官員,他耿直正氣,頗有儒家氣質。這樣的崔琰,說他會強烈反對曹操稱皇,也不是沒這個可能。

    二.崔琰參入了曹操兒子們的戰爭之中。

    奪嫡之爭,怎麼說呢?自古以來,傷亡總是慘重的。作為領導者,又有誰願意常常談論下一任的繼承者呢?作為手下,你偷偷地支援曹丕就行,為什麼要光明正大的說出來呢?這不是,用刀子戳曹操的心嗎?

    三.崔琰被罰後,態度讓曹操十分不爽。

    史書記載【於是罰琰為徒隸,使人視之,辭色不撓。太祖令曰:"琰雖見刑,而通賓客,門若市人,對賓客虯鬚直視,若有所瞋。"】

    就算是曹操的錯,作為手下,你要自知之明,怎麼可以這麼硬氣呢?被罰了,不在家好好反省也就算了,崔琰還要大宴賓客,明庭若市。這不是在跟曹操對著幹嘛,這樣一來,曹操能不生氣?

  • 12 # 柚香樹葉

    一、原因:

    1、曹操在得到冀州後,當著很多賓客的面對崔琰說了這樣一番話:

    昨案戶籍,可得三十萬眾,故為大州也。

    這話的意思很簡單,也沒有多少特殊的含義,但是崔琰的回答不但使得曹操“改容謝之”,而且把在場的賓客嚇的“皆伏失色”:

    今天下分崩,九州島幅裂,二袁兄弟親尋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聞王師仁聲先路,存問風俗,救其塗炭,而校計甲兵,唯此為先,斯豈鄙州士女所望於明公哉!

    這話被後來的元人胡三省注意到了。胡三省還特別提到:

    此(曹)操之所以重崔琰,而亦不能不害崔琰也。

    按照胡三省的說法,從這一刻開始,曹操就開始同崔琰心生芥蒂,為以後的崔琰被殺埋下了伏筆。

    2、崔琰被殺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他介入了曹家的立世子的權位之爭。

    二、人物簡介:

    崔琰(163-216年),字季珪,清河東武城(今河北省清河縣)人。東漢末年名士,司空崔林的從兄,曹操帳下謀士。崔琰相貌俊美,很有威望,曹操對他也很敬畏。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崔琰在給楊訓的書信中寫道“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曹操認為此句有不遜之意,因而將崔琰下獄,不久崔琰即被曹操賜死。

  • 13 # 歷史漫談君

    魯迅先生說: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是的,在東漢末年的群雄紛爭中,曹氏異軍突起,虎踞北方而雄視天下,為魏國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霸業的興建過程中,曹操曾旗幟鮮明地主張“唯才是舉”。這充分說明,曹氏是非常重視人才的。確實,曹操發現、招聚了如荀彧、郭嘉、程昱、荀攸等不少人才,並且都能予以重用。可他也殺了不少的名人異士,如邊讓、許攸、孔融、崔琰、楊修等。如曹操這般人物,殺人總得有個說得過去的理由。那麼,他殺死崔琰的理由是啥呢?

    ——“腹誹心謗”。

    這是個啥理由,到底是咋回事呢?下面咱就聊一聊這一公案的來龍去脈。

    崔琰,字季珪,今河北故城縣人。東漢末年名士,儀表堂堂,德行俱佳。事業之初追隨袁紹,職任騎都尉。為曹操所用後,先後任別駕從事、東曹掾、魏國尚書、中尉等官職。

    曹操晉封為魏公之後,有個叫楊訓的人,就寫了一封表章,上奏到朝廷,對曹操大加頌揚吹捧。有些大臣知道後,就在批評楊訓讒事曹操的同時,抨擊時任組織部長兼人事部長的崔琰,認為他選用人才不當,應當接受處罰。當崔琰知道楊訓上奏表章一事後,就把楊訓所奏章的底稿要來看了看,然後給楊訓寫了封簡訊,說:“省表,事佳耳!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這句話的意思,可以這樣解釋:表章看了,這件事做的還不錯嘛,時間啊時間,有些事情會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也可以這樣理解:楊訓的這份表彰寫得還可以,隨著時間的遷移,人們對楊訓的看法也是會發生變化的。除非挖空心思、別有用心,頓然間看不出崔琰的信有什麼不妥當的地方。可告密的人,卻不是按這個意思理解並向曹操彙報的:表章我看過了,曹某人做的那些事還可以嘛!天時阿天時,總會有變的時候。

    曹操聽後憤怒地說:“總會有變的時候”,是出言不遜,是別有用心!於是,曹操下令,逮捕並嚴加審訊崔琰。此時(曹操、劉備、孫權三方鼎立)的曹操,已是自覺德行巍巍、天下獨尊(漢獻帝存而不在),是絕對不允許什麼阿貓阿狗隨便編排了,對崔琰這樣的清正廉潔、學識淵博、智慧非凡的大老元臣也不再有什麼顧忌,甚或憐惜。經過司法審訊,認為崔琰確實包藏禍心,應予嚴懲。但曹操還是念及老崔為他選用人才之功,只賞了他一個“髡刑輸徒”。就是剃個陰陽頭,去接受勞動改造。崔琰受刑後,也沒有太大的不良反應,一如既往地發表者自己對時局的理解、看法。激動起來,抖動著白鬍子,很有點“憤青”的味道。曹操瞭解到崔琰既無悔改之意,也沒有絲毫“自處”的意思,很是不爽,便下手令說:崔琰雖然受刑,卻仍結交賓客,門庭若市,說話情緒高漲,好像心懷不滿嘛!三天後,負責監管崔琰的官吏曹操:崔琰並未自殺。曹操就憤怒地責問監管者,崔琰難道一要我去動刀鋸嗎!?崔琰知道了曹操對他服刑後的態度後,明白了。他明白,老闆已然不再需要他,他該隱沒了,他該另找歸宿了!於是,崔琰從容自盡了賬。

    事實上,曹操對崔琰的殺心早已有之。在曹操打敗袁紹,攻破冀州城後,異常興奮的對被他剛從獄中釋放發出來的崔琰說,昨天我查了一下戶口冊子,這下我可得三十萬人,冀州可真是個大州!當時的崔琰非但不感激曹操的解救之恩,而是慷慨陳詞地說:如今天下分崩,九州分裂,袁氏兄弟同室操戈,冀州民眾露屍荒野。王師駕到,不聞仁聲,不救民於塗炭,反倒先算計能得到多少兵甲,以擴充實力為當務之急,這難道是冀州民眾之望?當著許多有頭有臉的人物的面,崔琰就這樣不講情面,讓曹操很是尷尬。有些賓客嚇白了臉,怕出什麼狀況。好在曹操立馬收起得意的神態,立即向崔琰道歉,表示錯了,不該不顧民眾死活,只想著什麼招募兵將。

    事情雖然過去了,但疙瘩、樑子是結下了。什麼時候解開,那就只有曹操說了算了。專制時代,那些掌握了權力的傢伙,沒有一個不打擊報復、公報私仇的,曹操當然也不例外。縱觀三國時代曹操的一些作為(如屠徐州等),可知曹操也是個報復心極強的人,能在隱忍多年(始於2004年,結於216年)後再發作,已屬不易。

    另外,對曹操晉封魏公之事,崔琰可能也發表了些不合曹操心意的言論。那就更沒救了!

    時機到了,曹操就就不猶豫地解決了被他稱之為有“伯夷之風”、“史魚之直”,“貧夫慕名而清,壯士尚稱而厲”的清明剛正之臣。

    陳壽在《三國志》中說:“太祖(曹操)性忌,有所不堪者,魯國孔融,南陽許攸、婁圭,皆以恃舊不虔見誅,而(崔)琰最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

  • 14 # 勵史趣事

    一、原因:

    1、曹操在得到冀州後,當著很多賓客的面對崔琰說了這樣一番話:

    昨案戶籍,可得三十萬眾,故為大州也。

    這話的意思很簡單,也沒有多少特殊的含義,但是崔琰的回答不但使得曹操“改容謝之”,而且把在場的賓客嚇的“皆伏失色”:

    今天下分崩,九州島幅裂,二袁兄弟親尋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聞王師仁聲先路,存問風俗,救其塗炭,而校計甲兵,唯此為先,斯豈鄙州士女所望於明公哉!

    這話被後來的元人胡三省注意到了。胡三省還特別提到:

    此(曹)操之所以重崔琰,而亦不能不害崔琰也。

    按照胡三省的說法,從這一刻開始,曹操就開始同崔琰心生芥蒂,為以後的崔琰被殺埋下了伏筆。

    2、崔琰被殺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他介入了曹家的立世子的權位之爭。

    二、人物簡介:

    崔琰(163-216年),字季珪,清河東武城(今河北省清河縣)人。東漢末年名士,司空崔林的從兄,曹操帳下謀士。崔琰相貌俊美,很有威望,曹操對他也很敬畏。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崔琰在給楊訓的書信中寫道“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曹操認為此句有不遜之意,因而將崔琰下獄,不久崔琰即被曹操賜死。

  • 15 # 幸福宇筱

     崔琰被殺還得從他的職位說起。建安十三年,曹操恢復了丞相制度。在下面設立了東曹和西曹兩個辦事機構,他任命崔琰為東曹掾。這個官職雖然不是特別大,但卻掌握著朝廷官員的考評和舉薦,相當於我們現在組織部的領導,負責官員推薦和升遷,所以是個非常吃香的崗位。

      不過崔琰為人正直清廉,他在這個崗位上做得非常出色,為曹操選拔了一大批優秀的人才,他還杜絕拉關係、走後門等潛規則,所以深得曹操信任和敬重。

      造成崔琰之死的直接原因是跟曹操稱王有關的。當時,有一位叫做楊訓的官員,為了表忠心,他上了一道表章稱讚曹操的功勞,馬屁拍得非常肉麻。曹操當然看了很高興,但是在別人看來卻是一身雞皮疙瘩。於是很多人在私下議論紛紛,說楊訓太不要臉了,順帶也把曾經舉薦過楊訓的崔琰一起批評了。

      於是崔琰寫了一封公開信,為楊訓辯解,崔琰的原意是諷刺批評者只會譴責呵斥,而不按常理解釋,不料有人卻報告說崔琰這封信是“傲世怨謗”。曹操聽後勃然大怒,將崔琰罰為徒隸,並派人看管。這個徒隸的罪是什麼呢?就是把人的鬍子和頭髮全部剃了,可能有人覺得這不是很好的事嗎?免費理髮多好呀,卻不知道這對於古人來就卻是一個很大的恥辱。

      崔琰無罪被罰,他心裡非常不滿,因此毫不屈服,更不知道低調,竟然呆在家裡天天會客,門庭若市,這就好比是形成了一個小團體,而且還是以崔琰為首的小團體。崔琰是這個小團體的中心,犯了錯誤還不認罪,這還了得,於是曹操下令賜崔琰自盡,一代名士就此殞命。

  • 16 # 漫漫史話

    原因無非就兩個

    一是崔琰曾經撅過曹操,曹操記仇

    二是崔琰直接介入世子之爭,曹操生氣。

  • 17 # 鄧大仙

    為了斬草除根,每個人的原因都不一樣

    崔琰之死,是當時最大的冤案。崔琰用死證明自己是君子。曹操用崔琰的死,證明自己是奸雄。

  • 18 # 歷史名將錄

    曹操手下最厲害,也是貢獻最大的軍師荀彧之死,讓人覺得曹操確實挺陰險的。不過也有很多人覺得曹操殺荀彧還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荀彧畢竟想阻止曹操以及他的子孫篡漢,這個對曹操來說是無法妥協的,他辛辛苦苦奮鬥了一輩子不就是為了這一天嗎?所以不管怎麼說荀彧都是必須死的。不過對於曹操手下的另一個謀臣崔琰的死,這個曹操真的無法洗白了,就算是挺操派,也只能用冤案來評論了。

      所以千萬年來崔琰之死,一直都是曹操屠戮名士的一大罪狀。在陳壽等史學家的筆下,曹操就是一個愛猜忌、疑心重的人。除去荀彧不說,他在殺崔琰之前,就曾經幹掉過漢末大儒孔融,幫助過自己消滅袁紹的許攸,還有輔佐自己平定馬超的婁圭。陳壽在評價此三人之死時說“皆以恃舊不虔見誅”,意思是都和曹操有舊交情,但是都對曹操做了一些不夠恭敬的事,結果都被殺了。不過崔琰跟他們還不一樣,他也沒有對曹操不恭敬,所以在幾位大才子中,崔琰被殺是最讓人感到冤枉,感到痛心的。

      崔琰被殺還得從他的崗位說起。建安十三年,曹操恢復了丞相制度。在下面設立了東曹和西曹兩個辦事機構,他任命崔琰為東曹掾。這個官職雖然不是特別大,但卻掌握著朝廷官員的考評和舉薦,相當於我們現在組織部的領導,負責官員推薦和升遷,所以是個非常吃香的崗位。

      不過崔琰為人正直清廉,他在這個崗位上做得非常出色,為曹操選拔了一大批優秀的人才,他還杜絕拉關係、走後門等潛規則,所以深得曹操信任和敬重。

      造成崔琰之死的直接原因是跟曹操稱王有關的。當時,有一位叫做楊訓的官員,為了表忠心,他上了一道表章稱讚曹操的功勞,馬屁拍得非常肉麻。曹操當然看了很高興,但是在別人看來卻是一身雞皮疙瘩。於是很多人在私下議論紛紛,說楊訓太不要臉了,順帶也把曾經舉薦過楊訓的崔琰一起批評了。

      於是崔琰寫了一封公開信,為楊訓辯解,崔琰的原意是諷刺批評者只會譴責呵斥,而不按常理解釋,不料有人卻報告說崔琰這封信是“傲世怨謗”。曹操聽後勃然大怒,將崔琰罰為徒隸,並派人看管。這個徒隸的罪是什麼呢?就是把人的鬍子和頭髮全部剃了,可能有人覺得這不是很好的事嗎?免費理髮多好呀,卻不知道這對於古人來就卻是一個很大的恥辱。

      崔琰無罪被罰,他心裡非常不滿,因此毫不屈服,更不知道低調,竟然呆在家裡天天會客,門庭若市,這就好比是形成了一個小團體,而且還是以崔琰為首的小團體。崔琰是這個小團體的中心,犯了錯誤還不認罪,這還了得,於是曹操下令賜崔琰自盡,一代名士就此殞命。

  • 19 # 國學小故事

    1、曹操在得到冀州後,當著很多賓客的面對崔琰說了這樣一番話:昨案戶籍,可得三十萬眾,故為大州也。這話的意思很簡單,也沒有多少特殊的含義)(昨天核查戶籍,可以得到三十萬人口,所以稱為大州),但是崔琰的回答不但使得曹操“改容謝之”,而且把在場的賓客嚇的“皆伏失色”。“今天下分崩,九州島幅裂,二袁兄弟親尋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聞王師仁聲先路,存問風俗,救其塗炭,而校計甲兵,唯此為先,斯豈鄙州士女所望於明公哉!”這話被後來的元人胡三省注意到了。胡三省還特別提到:此(曹)操之所以重崔琰,而亦不能不害崔琰也。按照胡三省的說法,從這一刻開始,曹操就開始同崔琰心生芥蒂,為以後的崔琰被殺埋下了伏筆。2、崔琰被殺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他介入了曹家的立世子的權位之爭。總所周知,曹操是最忌諱別人插手其“家事”的。

    注:人物簡介:崔琰(163-216年),字季珪,清河東武城(今河北省清河縣)人。東漢末年名士,司空崔林的從兄,曹操帳下謀士。崔琰相貌俊美,很有威望,曹操對他也很敬畏。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崔琰在給楊訓的書信中寫道“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曹操認為此句有不遜之意,因而將崔琰下獄,不久崔琰即被曹操賜死。

  • 20 # 不負韶華plus

    關於崔琰之死

    一說:

    曹操為魏王時,崔琰所推薦的楊訓上表稱讚曹操功績,誇述曹操盛德,就有人譏笑楊訓虛偽、迎合權勢,認為崔琰推介不當。崔琰從楊訓那裡拿表文來看,便寫信給楊訓:“讀過你的表文了,寫得很好!時勢啊時勢,總會有變化的時候(省表,事佳耳!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崔琰的本意是諷刺那些人喜歡譴責、呵叱別人,而不尋求情理。但有人誣陷說崔琰此信是傲世不滿且怨恨咒罵,曹操便生氣說:“諺語說‘生女耳(只不過是生個女兒罷了)’,‘耳’不是個好詞,‘會有變的時候’的意思為很不恭順。”於是崔琰被罰為徒隸,派人監視,但他也不屈服,曹操便下令文:“崔琰雖然受刑,但仍與賓客來往,門庭若市,接待賓客時鬍鬚捲曲,雙目直視,好像有怨忿。”於是賜崔琰死。

    二說:

    《魏略》記載,有人得到崔琰給楊訓的信,並用來包裹籠,並拿著籠在街上行走。當時有位與崔琰不和的人,從遠處看見用來包裹籠的信紙上有崔琰的名字,便拿走了信,向曹操告發崔琰。曹操認為崔琰心懷不滿,於是將崔琰收監,並削去他的頭髮要他當勞役。那人又向曹操告發說:“崔琰雖為勞役,但他鬍鬚捲曲,雙目直視,好像有怨忿。”曹操認同,便想殺死崔琰。曹操便派人去處理崔琰,那官員向崔琰說:“你的事三日後會有訊息。”崔琰不明白這是甚麼意思,幾日後,那官員告訴曹操崔琰未死,曹操憤怒地說:“難道崔琰非要我動刀不可嗎!”那官員將此言告知崔琰,崔琰便說:“我真不好,沒想到曹公是這樣的意思!”然後便自殺。

    就這樣,崔琰無辜地自殺死了。因為曹操性忌,凡是不可容忍的人如孔融,許攸及婁圭都因為是操老朋友,有不恭敬者被殺,而崔琰是世人痛惜之者,至今為其抱怨。崔琰死後,毛玠十分不愉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賈母為什麼不賞黛玉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