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娛樂前前沿

    為了西楚霸業的統戰大局。項羽的設想是建立霸業,而不是王業和帝業。霸業就是諸侯聯邦性質,各諸侯國各自為政,但是承認項羽的老大地位,如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王爺就是楚國位在各諸侯國之上,各諸侯國對楚王俯首稱臣,如西周周王。諸侯王每年上貢,彙報工作,但是各自為政。帝業就是皇帝為全國至高無上的主宰,各地沒有諸侯國,全是郡縣,帝國中央政府派遣官吏統治各地,各地官吏對皇帝絕對服從。基於這個戰略規劃,項羽對其他諸侯國都是相對寬容的。只要你承認我的老大地位,我就不打你。劉邦承認了,叫項羽大哥,給項羽做低伏小,項羽很高興,就放了劉邦一馬。後來項羽所攻擊的諸侯國都是不服項羽霸王地位,挑戰他霸王權威的國家。那些聽話的諸侯國都沒事。不像劉邦是要建立帝國,逮誰滅誰。

  • 2 # 火星駐地球記者

    應該不是!項羽太自負了,身為天下反秦義軍首領,他眼中沒有任何人能與自己比肩,確實力拔山河的個人魅力也使他成為唯一能帶領各路諸侯一起反秦的首領,但是過度的自負也使他錯過了很多人才,也錯過了很多機會!比如最終讓他兵敗並且身死的韓信!也有劉邦先入關中稱王,雖然最終劉邦最後還是把關中讓出來了,但是劉邦搜刮走的奇珍異寶絕對不再少數!這些也是劉邦屢戰屢敗,屢敗再戰的資本,最後劉邦只是贏了一場,就坐上了那個位置!

  • 3 # 不歪的週末

    鴻門宴雖然在表面上來看來是一場宴會,但是宴會中殺機四伏。亞父范增曾經一再暗示項羽殺掉劉邦,但是項羽卻一直猶豫不決,直到最後劉邦在眾人的幫助之下逃脫了軍營。

    很多人認為項羽沒有殺劉邦,是因為項羽缺乏雄才大略,項羽也只是婦人之仁。其實不然,項羽這個人是非常重視兄弟情義,當初劉邦歸順項梁之時,項羽和劉邦兩個人的關係便非同一般。在當時,項羽受到了楚懷王的排斥,正是劉邦對項羽伸出了援助之手,並且項羽的兵權被楚懷王剝奪之時,劉邦還願意收留項羽,也正是因為以前這些原因,項羽才沒有殺劉邦。

    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項羽的叔父項伯年輕時被張良所救,於是項伯在知道項羽要殺劉邦之時,便將這個訊息偷偷告訴了張良,張良得知後便快速的傳給劉邦,並且幫助劉邦想了一些應對之策。隨後項伯便被利用了起來,項伯到處傳播如果不是劉邦打入關中項羽,那麼項羽就不會如此容易進入關中,劉邦立了天大的功勞,項羽卻要去攻打劉邦的傳聞。於是項羽顧及到這些傳聞,所以他也不敢輕舉妄動。並且在當時項羽從來不聽從亞父范增的計劃,以至於項羽一直被劉邦所矇蔽,直到看清劉邦的真面目之時,項羽卻仍然執意放劉邦走,以至於釀成了大禍。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在當時秦朝已經滅亡,在當時理論上的國君是楚王。並且所有的諸侯都是楚王封的,如果項羽貿然將劉邦殺死,那麼天下肯定會大亂。雖然項羽有40萬軍隊,這當中只有10萬是自己的嫡系部隊,剩下的30萬都是各路諸侯的。如果項羽也會擔心劉邦死之後剩下的30萬人會出現叛亂,於是項羽在不得已之下便把劉邦放走。

    並且在當時去過項羽殺了劉邦之後,項羽肯定會失去諸侯們的信任,並且在劉邦死後,他的軍隊肯定會為他報仇,那這樣項羽便要用自己的兵力去解決這些問題。項羽認為反正在當時劉邦又不是多麼強,於是他放劉邦走也無大礙。

    歸根到底,項羽不殺劉邦在現在看來是他最大的失誤,但是在當時那種特殊的歷史條件之下,不得不說放掉劉邦也算是一個正確的選擇。雖然項羽的結局是悲慘的,但卻十分悲壯,今天來看項羽還有種特別感人的力量,所以項羽雖死,但不失英雄本色。

  • 4 # 都市閒人品史讀書

    這才是鴻門宴的真相。

    其實,鴻門宴真正上當受騙的是劉邦,只不過最後劉邦勝利了,鴻門宴就反過來寫了。

    自古以來,歷史的事實總是由勝利者說了算,寫了算。因為勝者王侯敗者寇,你勝利了,想怎麼黑對手就怎麼黑。

    我們現在看歷史,當然看起來清清楚楚,其實當時除了項羽一支獨大以外,還有很多和劉邦實力相當的各諸侯國軍隊,以當時劉邦的勢力,根本不可能和項羽抗衡,項羽也不是把劉邦作為主要對手。

    而且,項羽的思想還很老套,他並沒有一統天下的思想,而是想承襲周朝的那一套,分封諸侯,你看,後面他在咸陽不是封了幾十個王嗎?劉邦漢王的封號就是項羽給的。

    在項羽的眼裡,劉邦頂多作為一個諸侯王而已,哪裡敢跟他這個西楚霸王叫板。所以在當時的情況,項羽根本沒有殺劉邦之心,他只要劉老老實實的聽話就可以了,至於以後劉邦迅速的壯大,項羽也沒料到。

    我們知道的鴻門宴是劉邦,張良等人把項羽給耍了!說是劉邦大智大勇逃離了虎口。其實,項羽哪有那麼傻,他只不過是將計就計,放劉邦逃走而已!

    只不過項羽演地太妙了!以至於後人都沒有看懂。那項羽為什麼要故意放走劉邦呢?

    我們只要瞭解一下當時的歷史情況,就一目瞭然了!我們來回顧一下當時鴻門宴的一個情節:

    劉邦第二天帶領一百多人馬來見項羽,到達鴻門,謝罪說:“我和將軍合力攻打秦國,將軍在黃河以北作戰。我在黃河以南作戰,然而自己沒有料想到能夠先入關攻破秦國,能夠在這裡再看到將軍您。現在有小人的流言,使將軍和我有了隔閡……”項羽說:“這是你左司馬曹無傷說的。不是這樣的話,我怎麼會這樣呢?”

    劉邦這麼一坦白,項羽也說了,我做得也不好,不過要不是你那個曹無傷說事,我也不會這麼做啊。看來這兩個人是要維持關係的,全是外人在搗鬼。是啊,原來兩人關係很好,都結拜為兄弟了,怎麼居然發展到都準備火併了。噢,原來是曹無傷這小子使得壞,項羽供出曹無傷。

    關鍵的人物出現了!他就是曹無傷 ,曹無傷是何許人也?司馬遷的《高祖本紀》說:沛公初起兵時斬秦泗川守壯的功臣就是左司馬曹無傷。

    史載,曹無傷的力氣在項羽之上,當時可以和項羽單打獨鬥的也就曹無傷一人。就是說,當時的項羽天下無敵,就曹無傷可以和他過招,他肯定巴不得早點把曹無傷幹掉,機會終於來了,借劉邦之手幹掉曹無傷,項羽借刀殺人大功告成。

    果然,曹無傷對劉邦大哥太信任了!喝的醉醉醺醺的時候被他大哥劉邦給做了!

    當然,以看人識人見長的劉邦不可能那麼傻,他知道曹無傷是什麼樣的人,他明白

    曹無傷不可能出賣他。

    但劉邦是誰啊!他也知道項羽的心思,所以只有犧牲親愛的小弟曹無傷了!不是嗎?劉邦可是老爹被項羽抓了,想分一杯羹喝的人啊!

    所以,劉邦也是將計就計,以犧牲曹無傷

    的性命來矇騙項羽。也只有曹無傷死,自己才能得以保全。

    其一他想告訴項羽,看見沒,我就這麼蠢,你略施小計我就上當了,幹不了什麼大事。

    其二,幹掉曹無傷你不就天下無敵了嗎?那就隧了你的心願吧!

    所以看見了,古代得天下的一個比一個心黑,誰最黑誰勝出。

  • 5 # 小俗事

    你好

    我覺得項羽放過劉邦,既不是婦人之仁,也不是政治智慧,只是現實考量。

    但項羽在鴻門宴上的做法,十分具有政治智慧。

    看歷史,最忌事後諸葛亮。

    滅秦的勢力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項羽這種六國貴族出身;另一種是劉邦、英布這種草莽之流。

    鴻門宴之前發生了什麼?項羽在鉅鹿之戰大破秦軍,受降章邯並封其為王,讓其他人看到跟著項羽的好處,拉攏了散戶入夥一起做莊。項羽為首的取代舊七國君王的“新興武將集團”成立。

    劉邦攻入關中,封鎖了函谷關。這一獨霸關中的舉動激怒了諸侯聯軍。項羽也因此找到藉口消滅劉邦。準備偷襲之前,項伯洩密了!劉邦知道了項羽的計劃。偷襲洩密還怎麼偷襲?聯軍人數雖多,但鬆散。劉邦雖兵馬僅10萬,卻是單體兵馬最多的軍閥。縱然項羽能消滅劉邦,但是損失會很大,損失過大不利於日後的篡位與分封后威懾諸侯,對初期資源太少的項羽而言不划算。那麼只能從軍事鬥爭轉化為政治鬥爭。

    鴻門宴是政治鬥爭的產物,只要項羽和劉邦不傻,劉邦就不會被殺

    從轉化為政治鬥爭的那一刻,劉邦便脫離了生命危險。

    項羽要的是什麼?篡懷王的位,自己做老大;分封諸侯,把諸侯國從七個分成更多,讓諸侯們便弱,方便消滅諸侯國統一天下。

    那完成上述目標的前提是什麼?新興武將集團支援你項羽篡位與分封。如何讓新興武將集團支援?給諸侯相應的好處唄,讓新興武將集團相信你能給且不會失信。封章邯為王就讓新興武將集團們看到好處,但是殺劉邦呢?

    事實上,軍事偷襲洩密後,大家也都知道,劉邦並沒有罪,且鴻門宴上劉邦是要入夥新興武將集團的,且拿了關中之地來當投名狀。無罪殺功臣,必定人人自危。倘若如此,聯盟瓦解,分封失敗,項羽輸定了。所以,不殺劉邦的危害遠遠低於殺劉邦的危害。我們廣大網友都看得出來,何況長期處於政治鬥爭中心的項羽呢?

    結果表明,不殺劉邦是正確的

    新興武將集團穩固了,項羽成功分封了18路諸侯,成為西楚霸王。劉邦含辛茹苦打下的關中之地拱手相讓,以被流放的形式“發配”到巴蜀,軍隊更是從10萬被削減到3萬。

    分封了諸侯,從下改變了懷王為首的統治結構,於是懷王體系崩塌,項羽成功篡位了,雖然名義上沒有。項羽創造的“諸侯皆弱,西楚獨強”的天下形式已經成型,為統一奠定了基礎。這個結果表明,不殺劉邦是正確的。至於後來失敗,則又是另外一個話題了,與此無關了。

    綜上,我認為不殺劉邦可以算政治智慧。不過在我個人看來,談不上智慧,只能說一個正常結果吧。

  • 6 # 我的17號書桌

    關於這個問題真的很難回答。

    項羽心裡想什麼只有他知道,而項羽早已不在人世了。

    一個兩千年前梟雄,他的內心世界是怎樣,我們已不能對他進行現場拜訪,除了猜測,已經是無能為力。

    現在留下來的資料,都是旁人所述,就算是所謂的第一首資料,也不免烙上勝利者的偏見。

    關於項羽在鴻門宴沒有殺劉邦,從目前的資料來說,並非是“於心不忍”,而是項羽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不僅面子過得去,而且拿到了自己想要的財富與土地。

    第一、當初楚義帝向天下約定,先入咸陽者為關中王。

    劉邦率先攻進咸陽,符合義帝的要求,就算是自立為秦王,也是無可厚非。項羽在鉅鹿之戰擊垮了秦軍主力,雖然戰功顯赫,但是並不是第一支入關的隊伍。

    如果項羽冒然殺了劉邦,顯然公開與楚義帝唱反調。

    項羽是楚國貴族出身,他與叔父項梁打著復興楚國的旗號起家,公開與楚義帝為敵,在面子上過不去,很難跟自己的江東父老交代。項羽殺劉邦就變得師出無名,這是項羽無法越過的一道坎。

    第二、項羽的怒氣因為劉邦的順從,已經消掉,殺心不再。

    項羽聽說劉邦率先入關,搶了自己的風頭,非常生氣。當年秦國滅楚,殺戮甚多。楚國人發誓:“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身為楚國貴族的項羽非常渴望滅秦這種榮譽。項羽對劉邦的怨恨也到了極點,不殺劉邦無以解恨。

    可是劉邦主動求見項羽,獻上厚禮,卑躬屈膝,肆意討好,願意當項羽的小弟,獻出關中領土。這正中了項羽的脾胃,項羽最喜歡被人吹捧,更何況有錢財和土地到手。於是項羽對劉邦的怒氣頓消,還有點看不起劉邦。劉邦安全上岸,躲過一劫。

    第三、張良的謀劃起作用。

    劉邦的軍師張良,年輕時候曾救了項羽的小叔父項伯。正是項伯的通風報信,劉邦才知道項羽想殺自己,主動去鴻門負荊請罪。張良拜託項伯在項羽面前為劉邦開脫罪責,項伯也盡力而為。鴻門宴上,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項伯極力保護劉邦,劉邦才能免於被殺。

    結合以上因素,項羽對劉邦殺意全無,放過了劉邦,是出於利益的衡量,而非婦人之仁。

  • 7 # 時尚FASHION

    在下認為,鴻門宴上項羽之所以不斬殺劉邦,其原因無非有二!第一,項羽過於自負,吾乃天下第一,誰人不從?他從骨子裡歧視劉邦,這一點眾所周知,無需鄙人多說。項羽與劉邦無論是拼家世、拼權勢,項羽都遠遠高於劉邦,項羽要殺劉邦易如反掌,所以十分歧視劉邦。第二,受制於當時形勢,項羽雖統兵百萬,但並非想象中那樣無所顧忌。這百萬人馬遠遠多於劉邦的部下,但大家不要忘了項羽是攜各路諸侯入關中的,項羽所率部隊是一支由各路諸侯構成的聯軍部隊,並非全都是項羽的人馬。那麼項羽此時到底有多少真正屬於自己的人馬呢?據史料記載,項羽在河南安陽殺宋義奪兵權時擁兵六七萬,後又有援兵兩萬,也就是說在鉅鹿之戰之前項羽擁兵不足十萬。在鉅鹿之戰之後,項羽自燕趙魏齊四國接壤處入關,這四國均有派兵聯合,其中少則派兵二三萬多則派兵七八萬,再加上各路其他義軍,所以估計項羽實際領兵不會超過三十萬。同時,這麼多的將士總需要巨大的糧草供應吧,這個時候就極易出現糧草供應不足的情況。有人會問,不是有楚懷王可以提供糧草嗎?這裡,大家不要忘了,項羽在安陽殺宋義是在奪懷王的兵權,楚懷王還會心甘情願的供給項羽軍糧嗎?我認為不會。反觀劉邦,在反秦的各路義軍之中,劉邦固然戰績不如項羽,但畢竟先入咸陽。項羽與劉邦的功績比如是一人斷虎爪一人取虎首一般。二人在反秦中的功績可可謂平起平坐。項羽若在反秦戰火尚未熄滅之時火併劉邦輕易裸露本身獨吞天下的意圖,其他諸侯為求自保很有可能結合在一路合縱攻項。到那時項羽軍既無糧草,在關中又容身未穩,必定艱苦重重。與其這樣,還不如留下劉邦狗命一條,扣下一家老小,將其獨自貶到又窮又遠的巴蜀之地。同時項羽以義帝之名分封諸王,藉機分化減弱各路諸侯,趁機擴大自身的權勢,待諸侯因分封不均互相討伐而兩敗俱傷時項羽再出兵清剿各路諸侯,到那時再回頭解決劉邦這隻籠中之鳥。豈不甚好嗎?這就是我所理解的原因,其中尤為第二為重。

  • 8 # 我叫老2

    我認為這個為人不忍只不是是婦人之仁罷了

    在鴻門宴上項羽不殺劉邦鄙人認為原因有二

    一.項羽過於自信,輕視劉邦

    不用在下多說,眾所周知。項羽與劉邦無論是論家世,還是論勢力,項羽都遠遠高於劉邦。項羽要殺劉邦易如反掌。所以十分輕視劉邦。

    二.受制於天下形勢,另有打算

    在鴻門宴時項羽雖號稱統兵百萬,但鄙人認為項羽並非想象中那樣無所顧忌沒有短處。項羽統兵四十萬,在人數上遠遠高於劉邦十萬人馬。但大家不要忘了項羽是攜各路諸侯入關中的。項羽統領的四十萬大軍是一支以項羽為總指揮,由各路諸侯組成的聯軍部隊。四十萬人不全都是項羽的人馬。那麼項羽此時到底有多少人馬呢?據我所知項羽再安陽殺宋義奪兵權時擁兵六七萬,後英布蒲將軍率兵兩萬來援。也就是說在鉅鹿之戰之前項羽擁兵不足十萬。在鉅鹿之戰之後由於是在燕趙魏齊等國地界,所以項羽再怎麼招兵擴軍數量也增加不會太多。燕趙魏齊各國派兵入關中必然出兵少則二三萬,多則七八萬。再加上各路其他義軍。所以鄙人估計項羽實際領兵不會超過二十萬。還有大軍每日所耗軍糧數目巨大,各路諸侯兵馬必然是由本國供應。而大家不要忘了項羽在安陽殺宋義是在奪懷王的兵權,楚懷王熊心會長途供應項羽軍糧嗎?我認為不會。我估計項軍軍糧一部分是靠繳獲和就地籌集,但應該不會太多。大部軍糧恐怕還是來自友軍救濟。

    在反秦各路義軍之中劉邦雖然戰績不如項羽,但畢竟先入咸陽生擒秦王者是劉邦。項羽與劉邦的功勞好比是一人斷虎爪,一人取虎首一般。二人在反秦中的功勞可可謂不相上下。項羽若在反秦戰火尚未熄滅之時火併劉邦,容易暴露自己獨吞天下的意圖。其他諸侯為求自保很有可能聯合在一起合縱攻項。到那時項羽軍無糧草,在關中又立足未穩,必然困難重重。與其這樣還不如留下劉邦狗命一條,扣下家小,貶到又窮又遠的巴蜀之地。再派三秦鎮守關中(三秦部下皆被項羽坑殺,唯有三秦獨生關中百姓恨透三秦料那三秦也難在關中生根易於駕馭)料那劉邦短期內難有作為。同時項羽以義帝之名分封諸王,藉機分化瓦解削弱各路諸侯,趁機擴大自己的勢力。待天下諸侯由於分封不均互相征伐兩敗俱傷時,項羽再出兵橫掃天下剿滅各路諸侯。到那時再回頭解決劉邦這隻籠中之鳥。豈不甚好?

    第一是次要原因,第二點是主要原因

  • 9 # 江寒古冷

    大家都喜歡用後世的眼光去分析當時的事情。畢竟我們都知道後來劉邦成為項王最大的對手,後來逼得楚王鄔江自刎。劉邦當時不過是眾多諸侯的一員,和項王又是同盟,並且最先攻入秦國的都城咸陽,是消滅秦朝的功臣。如果當時殺了劉邦,其它諸侯都將人人自危。劉邦有亡秦之功都不能倖免,更何況他們。再說當時的項羽才20幾歲,又是名門出身做為年輕人能在幾年間有如此成就難免傲嬌。總有點看不起草根出身的劉邦。只是最後誰也不知道劉邦是最後的勝利者。至於君子之度,婦人之仁,那不存在的。鉅鹿之戰,宋義說殺就殺了。歸根結底,劉邦手下能人居多,他自己也懂得駕馭人才。

  • 10 # 護一世情zl

    鄙人認為在鴻門宴上項羽不殺劉邦原因既不是為人不忍,那這種為人不忍是婦人之仁。也不是所謂的君子之度。在鴻門宴上項羽不殺劉邦鄙人認為原因有二一.項羽過於自信,輕視劉邦不用在下多說,眾所周知。項羽與劉邦無論是論家世,還是論勢力,項羽都遠遠高於劉邦。項羽要殺劉邦易如反掌。所以十分輕視劉邦。二.受制於天下形勢,另有打算在鴻門宴時項羽雖號稱統兵百萬,但鄙人認為項羽並非想象中那樣無所顧忌沒有短處。項羽統兵四十萬,在人數上遠遠高於劉邦十萬人馬。但大家不要忘了項羽是攜各路諸侯入關中的。項羽統領的四十萬大軍是一支以項羽為總指揮,由各路諸侯組成的聯軍部隊。四十萬人不全都是項羽的人馬。那麼項羽此時到底有多少人馬呢?據我所知項羽再安陽殺宋義奪兵權時擁兵六七萬,後英布蒲將軍率兵兩萬來援。也就是說在鉅鹿之戰之前項羽擁兵不足十萬。在鉅鹿之戰之後由於是在燕趙魏齊等國地界,所以項羽再怎麼招兵擴軍數量也增加不會太多。燕趙魏齊各國派兵入關中必然出兵少則二三萬,多則七八萬。再加上各路其他義軍。所以鄙人估計項羽實際領兵不會超過二十萬。還有大軍每日所耗軍糧數目巨大,各路諸侯兵馬必然是由本國供應。而大家不要忘了項羽在安陽殺宋義是在奪懷王的兵權,楚懷王熊心會長途供應項羽軍糧嗎?我認為不會。我估計項軍軍糧一部分是靠繳獲和就地籌集,但應該不會太多。大部軍糧恐怕還是來自友軍救濟。在反秦各路義軍之中劉邦雖然戰績不如項羽,但畢竟先入咸陽生擒秦王者是劉邦。項羽與劉邦的功勞好比是一人斷虎爪,一人取虎首一般。二人在反秦中的功勞可可謂不相上下。項羽若在反秦戰火尚未熄滅之時火併劉邦,容易暴露自己獨吞天下的意圖。其他諸侯為求自保很有可能聯合在一起合縱攻項。到那時項羽軍無糧草,在關中又立足未穩,必然困難重重。與其這樣還不如留下劉邦狗命一條,扣下家小,貶到又窮又遠的巴蜀之地。再派三秦鎮守關中(三秦部下皆被項羽坑殺,唯有三秦獨生 關中百姓恨透三秦 料那三秦也難在關中生根 易於駕馭)料那劉邦短期內難有作為。同時項羽以義帝之名分封諸王,藉機分化瓦解削弱各路諸侯,趁機擴大自己的勢力。待天下諸侯由於分封不均互相征伐兩敗俱傷時,項羽再出兵橫掃天下剿滅各路諸侯。到那時再回頭解決劉邦這隻籠中之鳥。豈不甚好?鄙人認為第二條是主要原因,第一條是次要原因。

  • 11 # 李才哥

    要正確理解歷史,首先要搞清歷史背景。項羽之所以不殺劉邦,是因為項羽打心眼裡就不贊同殺劉邦。

    因為不好直接否定亞父的意見,只好演了一場連劉邦都被矇在鼓裡的戲。項羽之所以不殺劉邦,原因如下:

    1、秦朝剛滅,正是收拾人心的時候,邦子的約法三章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關中建立起了威望,再殺有功之將,與人心不利。

    2、項羽過去坑殺秦軍是為了減少滅秦的壓力,現在秦朝已經滅了,要開始改善形象,因此要“大度”的放過劉邦;

    3、劉邦先進關中,出乎意料,項羽如何處置這件事情,所有諸侯都在看著,包括九江王英布、彭越這些都不是善茬,如果劉邦被害,他們為了自保也會聯合起來搞掉項羽。那樣項羽就需要重新掃平天下。所以不能殺劉邦。

    4、從個人感情來講,項羽和名義上拜過把子的劉邦較英布這些人要親一些,所以在多方博弈的情況下,他寧願保留劉邦和自己一個陣線來防備其他何能的反叛。即便要殺,殺劉邦的順序也當在其他諸侯之後。而不是在鴻門宴上。

    還有人認為在鴻門宴上項羽不殺劉邦原因既不是為人不忍,那這種為人不忍是婦人之仁,也不是所謂的君子之度。在鴻門宴上項羽不殺劉邦鄙人認為原因有二:

    一.項羽過於自信,輕視劉邦不用在下多說,眾所周知。項羽與劉邦無論是論家世,還是論勢力,項羽都遠遠高於劉邦。項羽要殺劉邦易如反掌。所以十分輕視劉邦。

    二.受制於天下形勢,另有打算在鴻門宴時項羽雖號稱統兵百萬,但鄙人認為項羽並非想象中那樣無所顧忌沒有短處。

    項羽統兵四十萬,在人數上遠遠高於劉邦十萬人馬。但大家不要忘了項羽是攜各路諸侯入關中的。項羽統領的四十萬大軍是一支以項羽為總指揮,由各路諸侯組成的聯軍部隊。四十萬人不全都是項羽的人馬。

    那麼項羽此時到底有多少人馬呢?

    據我所知項羽再安陽殺宋義奪兵權時擁兵六七萬,後英布蒲將軍率兵兩萬來援。也就是說在鉅鹿之戰之前項羽擁兵不足十萬。在鉅鹿之戰之後由於是在燕趙魏齊等國地界,所以項羽再怎麼招兵擴軍數量也增加不會太多。燕趙魏齊各國派兵入關中必然出兵少則二三萬,多則七八萬。

    再加上各路其他義軍。所以鄙人估計項羽實際領兵不會超過二十萬。還有大軍每日所耗軍糧數目巨大,各路諸侯兵馬必然是由本國供應。而大家不要忘了項羽在安陽殺宋義是在奪懷王的兵權,楚懷王熊心會長途供應項羽軍糧嗎?我認為不會。我估計項軍軍糧一部分是靠繳獲和就地籌集,但應該不會太多。大部軍糧恐怕還是來自友軍救濟。在反秦各路義軍之中劉邦雖然戰績不如項羽,但畢竟先入咸陽生擒秦王者是劉邦。項羽與劉邦的功勞好比是一人斷虎爪,一人取虎首一般。二人在反秦中的功勞可可謂不相上下。項羽若在反秦戰火尚未熄滅之時火併劉邦,容易暴露自己獨吞天下的意圖。其他諸侯為求自保很有可能聯合在一起合縱攻項。到那時項羽軍無糧草,在關中又立足未穩,必然困難重重。與其這樣還不如留下劉邦狗命一條,扣下家小,貶到又窮又遠的巴蜀之地。再派三秦鎮守關中(三秦部下皆被項羽坑殺,唯有三秦獨生 關中百姓恨透三秦 料那三秦也難在關中生根 易於駕馭)料那劉邦短期內難有作為。同時項羽以義帝之名分封諸王,藉機分化瓦解削弱各路諸侯,趁機擴大自己的勢力。待天下諸侯由於分封不均互相征伐兩敗俱傷時,項羽再出兵橫掃天下剿滅各路諸侯。到那時再回頭解決劉邦這隻籠中之鳥。豈不甚好?鄙人認為第二條是主要原因,第一條是次要原因。

    我們來看看歷史經過吧:

    公元前206年,在咸陽的郊區一場宴席正在舉辦,參加該宴席的人物有很多,但是無一例外,都是當時的軍閥頭子,也可以說是一個大型造反頭子成功後的分贓儀式。但是類似的宴會,古來今往還是有著很多。歷史長河裡面帝王將相不知道多少,所以看起來似乎也不足為奇,但是就是這場宴會卻走出了不一樣的路線,可以說是為中國文化添磚加瓦,平添了無數的專有名詞和典故,比如說“摔杯為號”,比如說“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比如說“鴻門宴”……為了避免拖沓,咱們直接說這場宴席的高潮。

    項羽征戰沙場

    這時候劉邦坐在下面,看著上面的項羽,心想:“年輕真是好。”然後轉念一想,突然又有點害怕,因為他想起了自己這麼大的時候,大概還是在二十年前。自己在做什麼呢?打架鬥毆,勾引寡婦,到處惹是生非,天不怕地不怕。於是想到這,劉邦就有些坐立難安了,心道:“這項羽可別太年輕直接把我給殺了,不過他好像也不是幹不出來,這犢子前幾天才把二十萬士兵給活埋了,什麼事做不出來?”似乎感覺到了劉邦的不安,不遠處的張良輕咳了一聲,給劉邦送過去了一個安心的眼神。劉邦收到這個眼神,鬆了口氣,隨後又有些自嘲起來,怎麼年紀越大,膽子越小?想當初自己去參加呂公宴席,那時候自己可真是膽大包天,甚至還摘取了全縣一枝花呂雉做老婆。想到這裡劉邦有些跑神,下意識地端起酒杯喝了起來。

    劉邦

    項羽坐在上首,座位要比劉邦高一些,看著劉邦的表情不禁覺得好笑。就是這麼個慫包竟然贏得了賭約。想到賭約,項羽的心情就有些不好起來了?他覺得自己不是不認賬那種。但是自己幹掉了四十萬秦國大軍,你一個賤民偷襲了秦朝,抓了子嬰,這算什麼?正在項羽想到這裡的的時候,耳邊突然傳來了一聲輕呼。原來是亞父范增。項羽搖了搖頭,繼續端起了酒杯,一口飲下,然後大聲道:“漢王,你立下滅秦首功,實在是了不起,來,本王敬你一杯。”劉邦趕緊端起了杯子,說著就準備站起來,但是突然發現張良在皺眉頭。他才突然意識到不對勁,因為項羽還坐在那裡,杯子也只是稍稍的舉起。這哪裡是“敬”,分明是“賜”。但是他卻不敢生氣,臉上飛快的浮現出笑容,說道:“哪裡哪裡,都是霸王的功勞,我只不是是僥倖入了咸陽。這算什麼本領?如果說滅秦大業,霸王當舉首功,誰要是說半個不字,我劉邦第一個就不答應。”

    影視中的霸王形象

    項羽頓時哈哈大笑了起來,杯中酒一飲而盡,然後才說道:“話雖然如此,但是我項氏家族歷經千年,絕不是食言之人。想我大父,想我伯伯,甚至我父親,從來都是敢作敢當,我這後輩怎麼敢敗壞門風。既然咱們當初約定誰先入咸陽者,我等共王之,那就這麼做。我項羽怎麼能說話不算話?若是辱沒了祖宗名聲,百年之後怎有顏面見我列祖列宗?”劉邦聽到這暗想道:“你不就是想說你項家一直都在抗秦嗎?功勞很大唄。”雖然這麼想,但是他臉上卻出現了一絲慚愧之色,這個技能他在家裡吃白食的時候就已經練就的爐火純青了,劉邦接著說道:“霸王何須折辱劉某?劉邦一介山野粗民,雖有微末之功,但已經封王侯怎麼還敢多想?而天下之主非有大才者不可擔任?若是被無能者所居,天下恐怕又是一場災難。百姓無辜,何苦再受磨難?眼前除卻霸王誰能擔當此位?若是旁人坐這個位置的,劉某第一個不服,但若是霸王,劉某願意稱臣下。”說著劉邦捧起了杯子,高舉著,大聲道:“為百姓賀,為霸王賀。”

    劉邦深謀遠慮

    項羽哈哈大笑了起來,端起重新倒滿了的酒杯,也站了起來,說道:“項某如今不過三十歲,還需要諸位多多指教。”而這個時候范增早就等不及了,但是項羽偏偏對自己的暗示不以為然。項羽還是太年輕了。范增牙一咬,直接走出了賬外。不一會項莊就走了進來,范增跟在他的身後,然後站在項羽旁邊。反觀劉邦看到項莊提著劍走了進來,頓時心一緊,趕緊向張良看過去。張良的眼神卻越發堅定起來,這時候輕輕搖了搖頭,示意劉邦不要緊張。

    霸王項羽

    而這時候在項羽這邊,卻有個人跳了出來,正是項伯。於是接下來這個成語就出現了,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但是因為項伯的緣故,項莊始終還是沒有成功。於是很多人忍不住都在想,如果下場的是項羽呢?估計項伯是攔不住的。更何況還有後面的五百刀斧手?所以很多人都覺得是項羽太過輕敵了。畢竟三十歲的項羽在四十六歲的劉邦面前還是顯得太稚嫩了一些。但是小編仔細想了想這只是一方面原因,項羽的確有點看不起劉邦,因為當時的諸侯實在是太多了,一個劉邦的確是絲毫不起眼。

    項羽虞姬

    所以不是項羽因為驕傲不殺劉邦,而是因為在當時的情況下,像劉邦這樣的諸侯太多了,項羽根本就不在乎,而且也沒有必要。年輕的他還沒看懂劉邦的本質,而范增即使看懂了,他終究只是一個謀士。如何能越俎代庖?更何況從後面的歷史也可以看出來,陳平用計就輕易的離間了項羽和范增,所以范增的權力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大,而且驕傲的項羽對於范增也絕非沒有一點防範心理。

  • 12 # 莊蘇谷

    項羽不殺劉邦當然不是因為“個人不忍“。

    會稽起兵前,太守殷通想拉攏項家叔侄。項梁招項羽入內,項羽即斬殷通首,又擊殺殷通手下百多人。

    鉅鹿之戰前,楚王發動援趙軍隊,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只是次將。宋義行軍至安陽,停留不前,整日飲酒高會。項羽即將宋義斬殺。

    所以項羽不是心慈手軟的人,若想殺人,從來乾淨利落!

    那麼為何鴻門宴項羽不殺劉邦?

    要從兩方面分析。

    一 項羽的個人性格。

    項羽出身高貴,性格驕傲,對於想要騎到他頭上的人,擺明架勢和他作對的人,絕對不會給他好果子吃。

    例如宋義,作為上將軍處處針對壓制項羽,對項羽說:“衝鋒陷陣我不如你,籌劃計策你就不如我。“又在軍中宣稱“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不聽話的人,都要殺!”

    於是項羽殺了宋義。

    但是鴻門宴上劉邦則相反,把姿態放得很低,讓項羽沒有了殺人的衝動。

    二 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

    其實項羽並非一勇之夫,不殺劉邦亦有他政治、軍事上考量。

    從政治上講,楚懷王說“先入關中者可以為王”。劉邦先入關中,理應為關中王。項羽若殺他,道義上說不過去。

    從軍事上講,劉邦當時有十萬人馬。而項羽的諸侯聯軍雖然號稱四十萬,但經過鉅鹿血戰後的本部楚軍不過五六萬。項羽若殺劉邦,引起關中混亂,他這點人馬並不佔優勢,只會讓其他諸侯漁翁得利。

    所以對項羽來說,藉著鉅鹿之戰的威勢,再透過鴻門宴敲打震懾劉邦,繼而使自己在接下來的分封中可以佔得主動權,已經是最好選擇。

    當然,他對諸侯的分封處理有很大隱患,為他後來敗亡埋下伏筆,這又是另一個話題了。

  • 13 # 史海鉤沉

    項羽在“鴻門宴”上之所以不殺劉邦,我個人認為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項羽性格高傲,“鴻門宴”之所以不殺劉邦並不是不忍殺之,而是不屑於去殺劉邦。

    和西方國家崇尚的騎士精神一樣,項羽出身楚國貴族,雖然後來楚國被滅,但是他身上的貴族習氣卻並未消失。

    這種習氣使得他不屑於去跟劉邦搞一些陰謀,換句話說,項羽對敵喜歡真刀明槍地用硬實力來跟對方決戰,而不是耍陰謀詭計。

    而恰巧,流氓出身地劉邦,則擅長用陰謀詭計,以彌補自身實力的不足。

    鴻門宴上,項羽咄咄逼人,而劉邦愈發小心應對。這在項羽看來,覺得劉邦就是一宵小之輩,難成大事,更別提做楚霸王的自己的對手了。既然劉邦不配做自己的對手,那還殺他幹什麼呢。

    二、項羽身上舊貴族習氣太重,太過愛惜自己的羽毛,他害怕殺了劉邦會損害自己的名聲。

    項羽自詡行事光明磊落,他害怕殺害劉邦會損害自己的名聲,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當初相約起兵反秦之時,項羽與劉邦在楚懷王面前約定過“先入關中者為王”。而恰好劉邦先入了關中,這個時候如果項羽再殺劉邦覺得會被天下人所恥笑,故而為了自己的名聲並沒有下令殺劉邦。

    當然,在這裡並不是說項羽就是傻白甜,能做到楚軍頭號人物,項羽必定是有很多過人之處的,不光是武力,謀略也必定出眾,只是在面對劉邦時,相比較之下,說他傻白甜不為過。

  • 14 # 月夜歸舟

    不是。

    在鴻門宴的前夜,當項伯去向張良報信,並帶著劉邦的囑託回來,為劉邦做說客的那一刻,鴻門宴的結局,已經註定了。

    鴻門宴前夜,項伯從劉邦軍營裡回來,跟項羽說,劉邦就是一個給你鋪路的小子,沒他你能這麼輕鬆入關?人家有大功,你還打人家,不仗義,不如給他個臺階下吧。項羽的反應是什麼?

    “項羽許諾。”

    鴻門宴的主角,既不是項羽也不是劉邦,而是張良。鴻門宴,可以說就是張良設的局。而他之所以能攢成這個局,正是因為他非凡的政治智慧。

    最高的權謀術只有六個字:知人心,識人性。

    項伯的立場轉變

    有人說,項伯最大的錯,就是在項莊舞劍的時候,自己也出手舞劍,為劉邦擋槍,並不是。

    項伯早年殺人犯了事兒,幸好張良幫他疏通關係,保住了他。鴻門宴前夜,項羽決定偷襲駐軍在灞上的劉邦。項伯知道後,為了還張良的人情,到劉邦軍中找張良。

    張良是什麼人?劉邦集團最有遠見的謀士。他立刻安排項伯見劉邦,酒席上,劉邦當場和項伯約為兒女親家。有了這個身份在,項伯現在是哪方的人,還有什麼疑問嗎?

    老項家的人都不壞,重情重義,個個勇猛,但是他們有一個致命缺點:短視。項羽的叔叔項梁,前期和秦朝打了幾場勝仗,就狂起來了,死在章邯手裡。項伯也是,他真的沒有想太多,只是想讓張良趕緊跑,沒想到意外跟劉邦搭上線。在當時的處境,他是真心相信劉邦不會對項羽有異心。

    老項家人做事,不看資料,不憑邏輯,憑的是第六感。如果項伯有什麼錯,那就是,他難以走出基因的侷限。

    屠夫樊噲的一席話

    在項莊和項伯玩二人轉,玩得歡的時候,張良出去叫樊噲進來。

    如果說這時候項羽還有點兒看熱鬧的意思,樊噲的一席話則讓他下定決心,絕不能殺劉邦。

    樊噲拿出楚懷王的關中之約來說事兒,先破秦入關的為王,可是我們老大還軍霸上等你老人家,不封爵位就算了,還要殺他。秦國為什麼亡國?就是因為秦用酷法,隨意殺人,失了民心。他評價項羽的行為,

    “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將軍不取也!”

    一番話,既點名項羽的理虧之處,更戳到項羽心中的恐懼。

    這話不是從別人口中所出,偏偏是從樊噲,這個殺狗賣肉的屠夫嘴裡說出來,更讓項羽震撼。連一個屠夫都懂的道理,天下人該怎麼看我。

    看到這裡你一定已經明白了,這麼精妙的一環套一環的話術,是樊噲這樣的粗人能說得出來的嗎?顯然不是,教他的人,除了張良,不做第二人想。

    項羽的格局

    “為人不忍”,有人說這是項羽的婦人之仁,也有人說這是他的貴族風度。我認為,這是由項羽的格局和眼界決定的。說白了,就是格局小,眼皮子淺,空有一身匹夫之勇。

    項羽殺了秦王子嬰,號令天下之時,韓生勸說項羽往關中,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楚漢之爭後一千餘年間,關中一直是政治中心。韓生的眼光是很準的。可是項羽說什麼?他說了那句名垂千古的話:

    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

    韓生當時就已經預見到項羽的敗局,他譏笑項羽,楚人沐猴而冠。被項羽煮了。

    項羽這個人,該懷仁的時候吧,他逞勇鬥狠,屠了5座城池,火燒秦宮之時,大火燒了三月不滅。劉邦為什麼得人心,除了他一些表演行為,有一半也是靠同行襯托。

    該決斷的時候,又開始婦人之仁。封有功者,那塊印在手裡磨圓了都捨不得給出去。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項羽的烏江自刎,反而成就了他的聲名。

    心理學上有一種近因效應,就是新近獲得資訊對人的影響,會遠遠超過原有的資訊。他的自刎太過壯烈,以至於人們忘記了他曾經是怎樣殘暴的霸王。

    曾於烏江贈名馬,又恐情深累美人。戲劇性的愛恨情仇,更讓這一份悲壯成為中國人心中永恆的一幕。

  • 15 # 斷琴抿紅顏

    項羽在後人遺留下來的評論中,算是個悲情人物,先天條件優厚的他,擁有著蓋世武功,和令人驚豔的軍事才能,更重情重義,至此都忘不了他的虞姬和烏騅馬,一曲霸王別姬唱哭了多少人,然而這樣的人最終卻自刎烏江,任誰都感到可惜,多少人為他嘆惋,歌頌他的精神,又對他做出的那個決定而嘆惋不止。

    在這裡,我們一直探討項羽在鴻門宴上為什麼沒有殺掉劉邦。我也看了本問題其他朋友的回答。可是回答這個問題,不妨換一個角度——歷史逆轉,重新回到鴻門宴的那個瞬間,難道殺掉劉邦真的是個極佳的選擇嗎?

    如果項羽當時聽從了范增的建議,並且殺掉了劉邦,其實引發的後患也許更大。首先劉邦自身就有很多追隨者,如果他藉著吃酒席來殺掉劉邦的話,他的那些追隨者們一定不會善罷甘休,恐怕霍出性命也要和項羽一拼。再者說,分明打的幌子是吃酒席,劉邦也親身前來謝罪,如果在此情此景被擊殺的話,項羽一定會背上個不義的名頭,不僅會落人口實,其他諸侯們就一定不會再同意項羽主持分封,那麼他那九個郡的封地也就會不復存在了。

    如果再往後想一想,當時的劉邦手下大將不少,如果劉邦就這樣慘死,他那佔據關中的軍隊一定會聯合秦國剩下的王室和其他不服項羽的諸侯軍,聯手起來對付項羽,這其中還牽扯到利益關係,因為一旦他們聯合起來殺掉項羽,那麼就會取得更多的封地。

    而且根據學者們的調查研究中,儘管當時項羽已明確有四十萬的大軍,然而難道這四十萬人的軍心都是統一的嗎?都會真正以他為領導而心甘情願的赴死嗎?實際情況是當時四十萬人裡,一半都不是他自己的人,是諸侯的手下,他們大多數都處於觀望狀態,一旦有新的情況,倒戈並不是不可能。如果在這種情況下,他殺掉劉邦,而且還沒有任何理由,就難以樹立起自己的威望,而且還會在戰爭中自己元氣大傷,兵力損減。

    那麼反過來看他放走劉邦,反而是個更好的選擇了。不僅可以樹立起自己的威望,獲取眾心,更能不費吹灰之力就奪得關中,取得分封權,所以說項羽這個決定,根本就不是一時腦熱,一時心軟,而做出的頭腦簡單的決定。

  • 16 # 傻吃悶睡871

    鴻門宴上項羽之所以不殺劉邦,主要在項羽年輕氣盛。

    項羽與劉邦都是屬蛇,劉邦卻比項羽大兩輪。當時項羽26歲,劉邦已經50歲;項羽軍隊40萬,劉邦軍隊只有10萬。項羽有萬夫不當之勇,劉邦則手無縛雞之力。年齡、身體與軍隊力量的巨大差異,使得項羽根本不把劉邦放在眼裡;加上打敗章邯之後,楚軍氣勢極為強盛,漢軍也沒法與之對抗。

    諸多原因,使得項羽根本不想使用下三濫手段去對付劉邦,故而對亞父范增的“舉所佩玉珏以示之者再三”而默然不應,以至貽誤千古良機。

    一句話概括:年輕氣盛,不知貽誤戰機的後果嚴重。

  • 17 # 農夫說歷史

    前言:項羽的勇猛沒能幫他鎖定最後的勝利,他的“失算”似乎從鴻門宴之時就已經註定,那麼在實力上遠遠要碾壓劉邦的項羽,為何會在鴻門宴上放任范增的越俎代庖,又為什麼能眼看叔叔替“敵人”打掩護,而視若無睹?劉邦借尿遁倉皇而逃,為何沒有即可前往追殺?這一切真的是因為項羽的“為人不忍”?筆者以為不是!

    “為人不忍”這話是誰說的?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這話是項羽的謀士范增對項莊說的,意思是項羽太仁慈了,不好意思對劉邦下手,現在的機會是你藉機舞劍助興,伺機殺掉他,如果不成功你們講會被他所虜!范增對項莊的交代很明確,就是殺掉劉邦!那麼,這樣的安排項羽是否同意?項莊沒有徵求項羽的意見,而是按照范增的交代行事了。當時項羽與劉邦這兩者的兵力懸殊還是很明顯的,范增何以會說出不殺劉邦,就會被劉邦所虜之言?唯一可以解釋的就是范增口中所言的“

    為人不忍”!簡單地說,就是要將危險扼殺在搖籃之內,因為在他范增看來項羽的仁慈終究會害了自己。

    鴻門宴上項伯阻止項莊的原因分析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在范增召喚項莊除掉劉邦之時,項羽的叔叔項伯也出來舞劍,只不過他不是要協助項莊殺劉邦,而是阻止項莊的刺殺行動!為什麼要阻止自己的侄子除掉潛在敵手?一方面,項伯聽說要在鴻門宴上拿劉邦開刀,出於昔日恩情的緣故,覺得在道義上應該告知恩人張良,初衷是不想張良被殃及池魚。後被張良引薦給劉邦,在較為融洽的談話氛圍中卻成了“兒女親家”,有私人的因素在裡面,項伯自然會出面從中調和。另外一方面,項伯在楚營的排位顯然要低於范增,連是不是要除掉劉邦,范增都能違拗項羽的意思,私下讓項莊動手,這樣的謀士不是替主分憂,有點越俎代庖的意思。

    鴻門宴上的項羽為何那麼“遲緩”?“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王許諾。

    這是項伯私下見過張良與劉邦後勸項羽的話,意思是人家幫你探路,現在關中你能如此進入是人家的功勞,應該善待他而不是攻打他!項羽的表現是許諾。這就一定程度上導致項羽在酒席間會如此表現。那麼,項羽真的因為他叔叔的一句話,就這麼輕易地放棄對劉邦的問責了?顯然不是!在鴻門宴的架勢擺開後,劉邦是什麼表現?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帶著幾百人的排場就來了!說明什麼問題?說明項羽的強大,足以讓年紀比自己大的多的劉邦俯首帖耳!

    對方不管是裝還是真的怕,對於項羽來說此時他很享受,就就為什麼在劉邦陪著笑臉說: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卻。意思是有小人在從中挑撥自己與項將軍的關係!對於態度謙卑,而且不論年紀,還是實際的功勞,項羽也不好意思發飆,加上項伯的勸言,項羽也“投桃報李”迴應劉邦,告訴他劉邦身邊的小人,即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

    結語:因為項羽知道,之所以會有鴻門宴這樣的鬧劇,期初是對劉邦奪關中可能會為關中王而惱火,後加上了劉邦身邊的左司馬的“煽風點火”,說什麼: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很直白地告訴項羽,劉邦這老小子進入關中後,關中王的派頭就出來了,連秦王子嬰作為降臣也被召為國相,無數珍寶都要屬於劉邦。年輕氣盛額項羽自然要把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劉邦問罪,因為他覺得劉邦不配擁有這一切!這就導致鴻門宴開始前,項羽想要發的雷霆之怒,到最後卻是推杯換盞,和風細雨了,說到底不是因為項羽的“為人不忍”,而是項羽自己覺得本身就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 18 # 稽聖

    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一、為什麼要設定鴻門宴

    當初,楚懷王安排了以宋義為主將,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北上支援,安排了劉邦進攻關中,同時,約定了先入關中為王。項羽的軍隊,將會面對秦朝章邯的主力軍。這兩者比較下來,相當於劉邦拿了個簡易的副本,而項羽拿到了一個地獄模式的副本。

    對於楚懷王來說,他的目的在於消耗項羽的軍隊。在他心中,項羽、范增這些人,威脅實在是太大了。如果能夠在戰爭中消耗他們,楚懷王就可以坐收漁翁之利。如果項羽當權,那麼楚懷王將會是一個傀儡般的皇帝罷了,可能還會有性命危險。

    果然,劉邦由於拿到的副本難度低,一路高歌,沒有經過太大的麻煩就進入到了關中。項羽支援北上回來後,聽說劉邦已經入關了,暴怒,直接就將大軍開到函谷關。這時候,項羽安插在劉邦營內的曹無傷,偷跑來向項羽告密,說劉邦想要稱王,佔據咸陽內的所有財物。項羽聽完後,馬上就準備進攻了。當時,實力上的對比,項羽有四十萬的軍隊,而劉邦只有十萬的軍隊。

    就在這天夜裡,楚國的項伯,跑到了好朋友張良那邊,跟他說了項羽的計劃,叫張良趕緊逃跑。張良聽說後,馬上就跟劉邦彙報。劉邦聽完後,非常害怕,便向項伯解釋說,自己進入關中,完全是為了項羽大人啊,我是幫他看管住關中,不被他人入侵而已,並不是自己想要佔領。接著,還準備跟項伯聯姻。這下好了,項伯也成了半個劉邦這邊的人了。

    於是,項伯回到楚軍營中,跟項羽彙報了這件事情,向項羽解釋了劉邦的目的不是為了佔領關中,而是為大王守住關中,如果殺了劉邦,那是不仁不義。項羽聽完之後,就暫緩了進攻的計劃。第二天,劉邦便帶領張良、樊噲等百來號人,來鴻門見了項羽,當面跟他“澄清”自己的想法。鴻門宴的故事,便從這裡開始。

    二、項羽的想法

    鴻門宴,本質上是一場利益的博弈。項羽這邊的需求,是拿下關中。而劉邦的需求,是暫時保全自己。可以說,透過鴻門宴之後,雙方都拿到了自己想要的利益。但是,問題也在於,項羽沒有及時解決掉劉邦這個巨大的隱患,使得最後天下易主。

    劉邦見到項羽的時候,說了一句:“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隙。”我們來分析這段話。

    首先,我們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反抗秦朝,只不過將軍進攻的方向是河北,劉邦進攻的方向是河南。接著,我劉邦進入關中,完全是“不自意”的,也就是說,我完全沒有稱王的心,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項羽您。隨後,還解釋說,這一切,都是小人從中汙衊,請大王不要相信。

    項羽聽完之後,是什麼反應呢?項羽回了一句:“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直接就把自己的線人給出賣了。

    想到這裡,項羽心中的怒氣也減弱了,便拉著劉邦,留下來喝酒。范增多次暗示項羽殺了劉邦,項羽都無動無衷。

    項羽內心想法的轉變,是經過多個階段的。首先,是聽說劉邦進入關中之後,暴怒,直接就拉著軍隊想要攻破函谷關。其次,是得到項伯的彙報之後,怒氣減弱,同意了項伯的分析,認為劉邦不敢反。最後,劉邦還親自前來道歉,更是證明了項伯的彙報是沒錯的,劉邦真的不敢反。

    也就是說,此時的項羽,面子已經奪回來,關中也奪回來了。在他心中,自己不需要透過戰爭,也能夠得到一切,洋洋自喜。後來,樊噲入營頂撞了他,他也沒有生氣。看到劉邦像一條喪家犬一樣,圍著自己轉,項羽心中非常滿意。

    所以說,項羽不殺劉邦,不僅僅是不忍,而是拿到了他所要的一切,這才把劉邦放掉。

  • 19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要想解釋項羽為何不殺劉邦,就得從項羽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同時也得從人性的角度來解讀問題,其實項羽是一個非常感性的人。

    什麼叫感性?

    感就是感情,性就是本性,合起來就是感情本性,意思就是:感情用事、多愁善感、容易情緒化、喜怒哀樂全部寫在臉上並且馬上爆發。比如說有人罵項羽,項羽知道後,就把這個人給殺了,就是簡單粗暴的報復和情感的宣洩,楚人沐猴而冠的成語就來自這個故事,同時也說明了項羽的性格。

    項羽劇照

    項羽是楚國名將項燕的孫子,楚國被秦國滅亡了,項羽的爺爺項燕也被逼自殺了,所以項羽從小在心中就滿是對秦國的仇恨,項羽在反秦戰爭中這種仇恨被無限放大了,這是人性使然,項羽要報仇,於是在戰爭中經常屠城,攻破了秦國人守的城,然後把全城人殺掉,項羽才不管城中人是什麼人,反正沒有投降自己的,都是仇人,全都殺了,這就是感性,不考慮別的,就想報仇。

    章邯殺了項羽的叔父項梁之後,北上去打趙國了,項羽的第一反應就是要為項梁報仇,這是本性使然,報仇最好的辦法就是打進咸陽城,滅亡秦國的朝廷,所以當楚懷王讓劉邦西進滅秦時,項羽也一直堅持要去,還是因為楚懷王強力堅持,項羽才被迫答應北上,可在心中就對楚懷王恨起來了,所以項羽滅亡秦朝後,第一個就把楚懷王給殺了,這就是項羽的復仇,他才不管你是誰,有仇必報。

    項羽和劉邦

    項羽和劉邦在反秦戰爭中,原本就是同一戰壕中的兄弟,項羽感性,劉邦厚黑,兩人正好相反,項羽重義氣,看重感情,劉邦混社會,看重義氣,在這一點,兩人又相同,項羽年輕,劉邦年老,差不多是項羽年齡的兩倍,劉邦看項羽,那就相當於一久經沙場的社會人看一個剛出校門且品學兼優的大學生一樣,一眼看穿

    但是項羽看劉邦,則又不相同,相當於心高氣傲、頗有能力的青年才俊看著出身底層、年齡一大把卻沒啥成就的老兵油子一樣,有點看不起,又有點無所謂的感覺

    自從項梁戰死後,項羽與劉邦基本上沒有交集了,當項羽在鉅鹿之戰拼死力戰的時候,劉邦憑藉張良的謀略居然先攻破武關,打進了關中,估計劉邦自己也沒有想到進展這麼順利,於是劉邦也膨脹了,人性嘛,得總都會忘形,聽從了手下人的建議,把函谷關給封了,壓根就不去想在鉅鹿之戰勝利的那一批反秦義軍將來會如何。

    項羽

    項羽在鉅鹿之戰打敗秦軍主力的那一年,只有26歲,26歲的年齡,取得如此成就,天下的諸侯都匍匐在項羽腳下,這事放在誰身上,那都是一幅“天下捨我其誰”的英雄氣概,項羽在自己心中想,秦朝主力都被我項羽給滅了,天下還有誰是我的對手呢!那氣概基本上是膨脹到天上去了,比劉邦第一次進咸陽還要膨脹。

    兩個膨脹的人,就這麼在函谷關前撞出了矛盾,項羽作為天下反秦義軍的首領,帶著40萬人來到函谷關前時,看到大門緊閉,還有人守關,一下子就把項羽心中的怒火給激發出來了,秦軍主力都被我項羽給滅了,誰敢把函谷關給我堵上,不開門就給我消滅他,項羽都是很直接、很本能的反應,尤其是劉邦手下曹無傷的告密,更是把項羽的怒火給激發到天上去了。

    項伯救張良

    項羽這個時候的觀念就是:我就是天下共主,我就是天下的王,誰不服,就幹誰,你劉邦居然敢給我堵函谷關,我就把函谷關攻破然後再消滅你劉邦,不服,來打,然後就準備在第二天打劉邦。

    當天晚上,項羽的叔父項伯不知道哪要筋抽了,想起當年張良救過自己一命,本著義氣、有恩報恩、有仇報億的原則,項伯就想救張良,讓張良離開,然後張良就知道了項羽的軍事秘密,就馬上告訴劉邦,劉邦也知道了,於是就有了第二天的鴻門宴。

    鴻門宴對於項羽來說,是劉邦前來解釋情況和賠禮道歉的,項羽原本就是這麼想的,天下沒人敢反對我項羽,誰敢反對我,我就滅了他,項羽能同意劉邦來解釋,本身從心中就有了先見之主,本身項羽就認為劉邦這麼做肯定是有誤會的,他認為劉邦是不敢反對自己的,這是傲氣,也是自信,更是能力的體現。

    鴻門宴

    鴻門宴對於劉邦來說,是如何化解眼前危機的公關行為,是主動示弱的行為,因為劉邦就是劉邦,能伸能屈,好漢不吃眼前虧,要不然劉邦也混不到現在,劉邦就是懷著目的來鴻門宴的,以劉邦當年對項羽的瞭解,他認為自己有把握說服項羽,因為當年劉邦看項羽,認為自己一眼就看穿了項羽,沒有把握劉邦是不會把自己送進危險處境的。

    鴻門宴其實沒有開始,就已經註定了結果,從項羽同意聽劉邦解釋開始,項羽其實已經默認了劉邦不敢反對自己,我26歲就消滅了秦軍40萬主力,他劉邦能不怕我?別說項羽,你放到其他人身上,也一定會這麼想的,武力是個好東西,不服就消滅你。

    劉邦

    至於鴻門宴上的劉邦的表現,每個人都知道,就是示弱和忽悠,然後趁機溜走,項羽就是個感性的人,感性的人統統是吃硬怕軟的,你硬他越硬,你軟他更軟,劉邦一軟,項羽就更軟,劉邦一示弱,項羽的虛榮心就滿足了,看吧,劉邦果然跟我想的一樣,我項羽果然沒看錯劉邦,劉邦就是那個德性。

    劉邦如果敢在鴻門宴激怒項羽,項羽一定會毫不猶豫地殺掉劉邦,就像他殺掉楚懷王和那個勸他定都關中的儒生一樣,但問題是劉邦主動示弱、賠禮道歉,所以項羽就放過了劉邦,這就是人性,一個感性的項羽對政治事件的感性理解,你不能把項羽當成一個政治人物,首先項羽是一個感性的人,他考慮問題的角度就是自己的直觀反應和所思所想,有時候政治就是這麼簡單,尤其是在不懂得政治的人物就是這樣

  • 20 # 壹都歷史

    那其實我在另一個問題也論述過項羽與劉邦。我說項羽只是一個將才,究其原因就是他在性格上有很大的缺陷,時而仁慈,時而暴戾,小事上當機立斷,大事上卻優柔寡斷。就讓人們很是不安心在其帳下做事。這是前提。

    再來分析一下鴻門宴,相信很多人對這段歷史已經很熟悉了,就不過多贅述了。只提幾個關鍵點。

    一、曹無傷告密。從這一點其實我們可以看出來,項羽還是智商線上的,當下就決定要攻打劉邦。但其實啊,他惱怒的不是劉邦想要稱王的事,僅僅是因為劉邦攻咸陽不告訴他。

    二、項伯告密。項伯都是項羽的叔父,自家人都不能一條心,還談什麼天下。而且如果項伯要是想救張良的話,把劉邦打敗之後,跟項羽提一嘴就行了呀,為什麼選這麼蠢的方法?正是因為項羽的性情難以琢磨,他怕啊。那張良得到這個訊息之後,肯定劉邦就有救了。張良的謀聖名號也不是白叫的。當即提出一計,就是鴻門宴。那其實從這裡開始,事情都還有轉機。

    三、鴻門宴。這個時候真的就是毫無轉機可言,當時項羽可能覺得劉邦就像一隻掌控在自己手中的螞蟻,想捏死就捏死,於是就輕視了。但是還有謀士范增啊,但凡他聽一點點話,他不忍下手,讓范增來解決多好。事後把范增一殺,賴個罪名,安撫劉邦的妻小,不還是個仁君嗎?但他沒有這樣做,他覺得殺劉邦有違仁義,然後就無了。所以說,這點帝王心術都沒有,只能是將才。鴻門宴之後,楚漢局勢一朝逆轉,項羽戰敗之勢已是必然。再加上後續一系列的決策失誤,最終導致烏江自刎。

    那其實我覺得就是為人不忍。因為在我對為人不忍的解釋上來說,就是我不想的意思。項羽也正是因為他不想殺,所以就沒有殺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蒙古可以再次在亞洲乃至世界範圍內崛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