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孺子牛衛士
-
2 # 安慶之聲
洪承疇,對於清朝來說,是個大大的功臣,但是對於明朝來講卻是個罪人,甚至很多人認為他對於漢民族來說都是罪人。
關於洪承疇被勸降的經過,很多都能知道的。
洪承疇松錦之戰被俘以後,清兵把他帶到主帥面前,強迫他下跪,他輕蔑地說:“我乃天朝大臣,豈能在小邦王子麵前下跪! ”擺明了已將生死置之度外。
但是到了清朝的首都盛京,他卻改變了主意投降清朝了,這個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在盛京洪承疇絕食數日,拒不肯降。皇太極派所有能動用的人前去勸降,均被大罵而回。
皇太極仍不放棄,特命最受寵信的吏部尚書范文程前去勸降,看他是否果有寧死不屈的決心。范文程到了洪承疇的關押指出,洪承疇則大肆咆哮,而范文程百般忍耐,不提招降之事,與他談古論今,同時悄悄地察言觀色。談話之間,樑上落下來一塊灰塵,掉在洪承疇的衣服上。洪承疇一面說話,一面“屢拂拭之”。范文程不動聲色,告辭出來,回奏太宗:“承疇不死矣。承疇對敝袍猶愛惜若此,況其身耶?”
皇太極接受了范文程、張存仁等的專業意見,對洪承疇備加關照,恩遇禮厚。
隔日,皇太極親臨太廟,洪承疇立而不跪。皇太極問寒問暖,見洪承疇衣服單薄,當即脫下自己身上貂裘,披在洪承疇的身上。就這樣洪承疇投降了清朝。
在野史上記載上說,洪承疇至死不屈,以絕食而抗降,後來皇太極派孝莊皇后去獄中勸降。但洪承疇看到這絕色美女後,一下子動了心。孝莊皇后從家庭和兒女情長的角度來分析他的前途,孝莊皇后一媚一笑、三言兩語就把洪承疇心裡防線摧毀,終於開始吃飯、飲酒、喝水。最後投降滿清,成為清朝一員大將,為推翻明朝建立了功勳。
而從歷史的角度看,洪承疇是歷史的罪人、叛徒、漢奸、賣國賊!
-
3 # 求之
洪承疇,字彥演,號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英都鎮良山村霞美)人 。 1616年(萬曆四十四年)進士,累官至陝西布政使參政,崇禎時官至兵部尚書、薊遼總督,松錦之戰戰敗後被清朝俘虜,後投降成為清朝漢人大學士。
對於這些歷史人物,我們應該持辯證唯物主義看待,有時候不能單純用好壞來衡量,洪承疇是大明祟禎皇帝的肱股之臣,文武兼備,謀略過人,是不可多得的良才。他降清後,清太宗命隸鑲黃旗漢軍,表面上對他恩禮有加,實際上並未放鬆對他的防範,使其在家,不得任意出入。終皇太極一朝,除諮詢外,也沒有任以官職。他建議清延採納許多明朝的典章制度,完善清王朝的國家制度,獻計甚多,大多被順治採納,加以推行。從這方面看,他對清朝的發展起到了一定促進作用。
洪承疇剛開始拒不投降,絕食七日,“只求速死”,到後來的剃髮降清,什麼原因使他發生這樣的變化呢?是功名?是怕死?不是,是為天下百姓。洪承疇降清是經過深思熟慮、審時度勢後決定的。他看到清的強大最後必然代替腐朽沒落的明王朝,當時清實行的民族壓迫政策,歧視漢人,勢必會給漢族人民帶來的無窮災難。比如清軍南下是多爾袞率領的清軍凡遇到漢人的頑強抵抗,其屠殺是駭人聽聞的,“揚州十日”、“江陰三屠”就是血寫的歷史。正式在這種情況下,他權衡了“一身”與“天下”之間的大小,最終以“天下為心”,忍辱負重,拋棄了中國傳統儒家的“忠君”思想,忍受著天下的罵名,走上事清的道路。
-
4 # 一聲雷傳媒工作室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君不正臣不忠,臣投外國、父不慈子不孝,各奔他鄉。洪承疇是忠於大明還是降順滿清,在歷史上他是怎樣一個人,完全取決於大明和滿清最高統治者的智慧。(崇禎皇帝)
顯然大明崇禎皇帝明顯輸給了大清崇德皇帝,他洪承疇註定要做一生中最艱難的決定:作毫無意義的大明忠臣作還是保全漢族衣冠的大清二臣……最後,他選擇了後者。(洪承疇)
我們現代人應當體會到他當時痛徹心扉的苦楚?所以,忠臣也好,逆臣也罷,全是崇禎皇帝造成的!
-
5 # 以禮觀書
向敬之
1
洪承疇,文人出身,愛讀兵書,明萬曆四十四年進士,最初不過做些文職之類,直至崇禎二年,義軍王左掛進攻宜川城堡,三邊總督楊鶴手中無將,情急之下,令督糧參政洪承疇領兵出戰,結果俘斬三百餘人。此戰,成為洪氏人生首次血戰。
頓時,洪承疇名聲大噪。他因此被朝廷授為延綏巡撫,進入封疆大吏的行列。
楊鶴提出招撫為主、追剿為輔的策略,使朝廷下令“剿撫兼施,以撫為主”。王左掛降而復叛,洪承疇一改上司力諫中央建立的招撫為主的既定政策,剿而殺之。上了王左桂後,洪承疇又同總兵杜文煥在清澗縣大敗張獻忠,引起朝廷主剿派對楊鶴的招撫大計提出抗議,聯合控告沒有起到真正的防患作用,反而使義軍首領時降時反,最終釀成幾近席捲大半個明朝之大禍。
崇禎帝下旨,將楊鶴罷官下獄,升洪承疇為三邊總督。洪承疇再接再厲,連續剿滅有功,被朝廷嘉獎:仍任三邊總督,加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銜,總督河南、山西、陝西、湖廣、四川等地軍務。
書生報國的洪承疇,拼軍功創拼成收穫巨豐,成為了明廷鎮壓農民起義的軍事統帥。
是時,農民軍聚集陝西有二十餘萬人。高迎祥自稱闖王,李自成為高部大將,力量最強。洪承疇調兵遣將,兵出潼關,在河南信陽集結諸將,準備對義軍實行大規模圍剿,迫使各路義軍分兵奔還陝西,張獻忠與高迎祥會師。
電視劇《江山風雨情》
洪承疇在乘勝追擊途中,也損兵折將。總兵曹文詔遇伏,因救援不及而被迫自殺。有人向崇禎帝報告,洪承疇統轄太廣、勢難兼顧,於是朝廷下令:以盧象升統領江北、河南、山陝、川湖軍務,管理關外明軍;洪承疇專管關內兵。
權力小了,轄區窄了,洪氏發威了。他授計陝西巡撫孫傳庭在陝西周至黑水峪設伏,將作為十三家七十二營民變隊伍之首的高迎祥就擒,押至京師,凌遲處死。李自成成為新闖王,但洪承疇還是多次打得李自成等大敗而逃。崇禎十一年六月,洪承疇令曹變蛟在潼關設伏邀擊,大敗李自成,使之僅帶劉宗敏領十七騎逃入陝南商洛山中。農民起義陷入低潮。
清兵犯邊,遼東危急,明軍防禦不濟。崇禎帝急調常勝將軍洪承疇救火,出任薊遼總督。崇禎十二年初,洪承疇領陝西兵東來,與山海關總兵馬科、寧遠總兵吳三桂兩鎮合兵,拯救遼東危局。
明崇禎十四年(清崇德六年,1641年)春,洪承疇率宣府總兵楊國柱、大同總兵王樸、密雲總兵唐通、薊州總兵白廣恩、玉田總兵曹變蛟、山海關總兵馬科、前屯衛總兵王廷臣、寧遠總兵吳三桂等八路兵馬,領精銳十三萬、馬四萬來援,集結寧遠,與清兵會戰。
清太宗皇太極不顧鼻子出血,經過六天急行軍到了松山,親率大軍進攻,不意碰到了比袁崇煥更難對付的洪承疇。袁崇煥善於守城,藉助紅衣大炮,逼退過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洪承疇的軍事能力要遠強於袁崇煥,以兵分力弱,主張持重以待。兩軍在松錦相持不下。
兵部尚書陳新甲主張速戰速決,寫信激將洪承疇貿然出兵。陳新甲雖很有才幹,曉習邊事,但仍以以前清軍實力評判新的戰局。他與司禮監太監王德化關係密切,洪承疇無法抗拒命令,只好要與清軍決一死戰。然而,各部總兵官主張南撤,最後集議背山突圍。最後十數萬人,因為各自指揮而很快土崩瓦解。洪承疇派六千兵丁夜襲清軍,又被擊敗,最後死守松山孤城半年後,糧食殆盡,援兵不至,清軍破城,承疇被俘。
洪承疇之敗,並非敗於軍事才能和戰爭心理,而是受陳新甲掣肘,不能實現自己的戰略思想,致使最後在松山一戰中徹底失敗,被敵俘虜。
清軍乘勝進攻,殘殺曹變蛟,迫降祖大壽,相繼拿下錦州、塔山、杏山。明軍聲勢浩大的錦寧防線,實際上已不復存在。
2
皇太極大費周章,冒著被傳聞出賣小老婆色相的流言蜚語,降服洪承疇。而他生前卻只是對洪承疇表面恩禮有加,將他安排隸屬自己親率的鑲黃旗漢軍,但只做明朝國情諮詢,不委任實際職務,大部分時間將洪氏軟禁在家,不使之外出活動。
或許是洪承疇出工不出力,同意與滿人進行政治合作,但並未做到知無不言。好在崇德後期,太宗因宸妃過世,情傷過重,無心南下,一年後暴卒。順治即位,睿王攝政,統兵破關,洪承疇隨徵。崇禎帝自縊煤山,李自成攻陷北京。不知洪承疇是哀故主之慘死,還是怒敗將之驕縱,他先拍多爾袞的馬屁“我軍之強,天下無敵”,接著切入主題獻策:“宜先布號令,示此行特掃亂逆,不屠人民,不焚廬舍,不掠財物。其開門歸降者,及為內應立大功者,破格封賞。法立令行,此要務也。”洪氏“三不”禁令和“二賞”政策,雖然為清軍入關攻佔燕京,招來了不少與洪氏為伍的貳臣同類,但對尚武野蠻的八旗兵瘋狂殺戮,起到了很好的節制作用。
攝政睿親王接受了洪氏建議,並採納了他如何追剿李自成和張獻忠的策略。多爾袞下令,明朝降臣仍任原職,洪承疇仍以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原銜,入內院佐理機務,遂為內秘書院大學士。
《大清風雲》張豐毅版多爾袞、許晴版莊妃與姜文版皇太極
明朝覆滅,故主已亡。洪承疇即便對滿人再有仇恨心理,也只能對新朝忠誠效命。順治二年五月,多鐸率師攻佔南京,多爾袞下“剃髮令”激起江南人民的反抗。危難之中,多爾袞忙派洪承疇取代多鐸,敕賜“招撫南方總督軍務大學士”大印,給予便宜行事大權。
後來,洪承疇丁父憂,朝廷準其回家守制,並未罷黜其秘書院大學士一職。歸來時,攝政王對其寵信有加,一連數日召見垂詢各省應興應革之事,所有建議,無不採納,並讓他出任太宗實錄總裁官、會試正考官,加少傅兼太子太傅。雖然這些都是暫時性或榮譽性虛職,但也是書寫國史、選拔人才的政要大事。
3
洪承疇得多爾袞信任,但他善於站政治隊。順治帝親政後,立馬命洪承疇為都察院左都御史,後相繼調任弘文院大學士、國史院大學士,授命其太保兼太子太師、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處地方,總督軍務兼理糧餉。敕諭撫鎮以下鹹聽節制,攻守便宜行事。滿兵當留當撤,即行具奏”。此時洪承疇已六十一歲,臨行前,順治帝設宴餞行,賜寶馬、寶刀。
一個前朝降將,被順治帝如此倚重,付與重大兵權,實屬罕見。雖然在清朝定鼎中原之際,洪承疇沒有做到大將軍,但論其此時的權力,比一個大將軍有過之而無不及,在經略西南、追擊李定國孫可望時,可以節制滿、漢兩路大將軍王,直接向順治帝回報信郡王兼安遠靖寇大將軍多尼、平西王兼平西大將軍吳三桂的戰況。
洪承疇
著名的三藩,最初駐守地方,也是洪氏建議。洪承疇奏請推薦原任大學士李率泰為兩廣總督,與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繼茂駐守廣東,順治帝應允,又給他鑄給“經略湖南江西雲南貴州內院大學士”印。平西王吳三桂鎮守雲南,也是洪承疇回京前的請示所成。至於後來三藩坐大,釀成席捲全國的戰亂,是洪承疇病逝八年之後的事情了。但是,他建議三藩王駐守兩廣、雲貴,為清朝確立對全國的統治確實建立了特殊的功勳。而清朝對他們由原先的控制使用改為放手使用,讓他們獨承方面之任,且在一切軍事活動中也“假以便宜,不復中制,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財,戶部不得稽遲”( 劉健《庭聞錄》卷四《開藩專制》),這是最終釀成大禍的客觀原因之一。
蕭一山在《清朝通史》第一卷中說:“運籌策劃,經略四方,筦理機要,創制規模者,如范文程、洪承疇、金之俊、馮銓輩,雖以漢人投效,行節有虧,史書所載,黜之貳臣;然經營勤勞,亦不失為開國之良輔。”論政治出身,范文程投效時只是一個秀才,不如洪承疇等為明朝高官重臣,故而算不上真正的貳臣。而洪承疇作為貳臣,在順治後期為清軍經略中原、開疆拓土,可謂是立下了汗馬功勞。
4
至於洪承疇是怎樣降清的,有幾種說法。
大多關於孝莊文皇后軼聞秘史的影視劇,都會安排一出情感戲,讓著名的明朝降臣洪承疇成為暫時的男主角。故事是紅袖添香、情亂忠誠,讓英雄過不了美人關。崇德七年(1642)三月,清軍俘獲明薊遼總督洪承疇,皇太極下令把他押到盛京,派心腹漢臣范文程、張存仁等輪番勸說。洪承疇始終不屈,為此皇太極頗費躊躇,食不甘味。永福宮莊妃毛遂自薦,親自去勸說,“以壺承其唇”,一口一口給他灌下人參汁,動之以情,喻之以理,經過數天的努力,終於說服洪承疇投誠清廷。
《孝莊秘史》莊妃和洪承疇劇照
這是一個挺煽情的傳聞。當征服者處於半開化狀態時,為了收穫和利用征服者的智慧與價值,完全可能採取有違倫常的野蠻手段,近乎犧牲地融化文明人為道義澆注的心門,使之成為征服者權力和富貴的新奴僕。電視劇《孝莊秘史》並未安排莊妃自薦,而是設計接受過儒家禮制觀念教育的范文程,為主子獻計獻策,採取冷暴力的手段強迫莊妃上陣。當然,皇太極和多爾袞都是不情願的,劍拔弩張地蹲守在房外察聽動靜,好在莊妃一語驚醒夢中人,洪承疇感激地臣服。
莊妃勸降洪經略一事,並不見諸正史,就是《清史列傳》將洪氏納入貳臣之列,也沒有記載這一出軍營辦不了的事拿到床榻上去辦的好戲。但是,民間還是傳說甚廣,成為了一樁學術界的迷案!
昭槤《嘯亭雜錄》卷一說:“洪感明帝之遇,誓死不屈,日夜蓬頭跣足,罵詈不休,文皇命諸文臣勸勉,洪不答一語。”洪承疇以裝瘋賣傻,不再顧及士大夫斯文,蓬頭散發,赤腳待人,任皇太極派遣的漢臣范文程等人如何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總是尋求速死,來實現他作為明末士大夫所共有的“那種虛幻的道德英雄主義”(魏斐德《洪業——清朝開國史》)。
洪承疇弄成了一副視死如歸的樣子,卻被細心精明的范文程察覺,洪氏對樑上掉落在肩頭的灰塵,不時輕拂,於是向皇太極回稟:“承疇必不死,惜其衣,況其身乎?”(《清史稿·洪承疇傳》)皇太極親自出馬,至拘禁洪承疇的處所,“解貂裘與之服”,噓寒問暖。
《孝莊秘史》劉德凱飾皇太極和寧靜飾莊妃
洪承疇在明朝,幾年時間由一個提學道臺、藩臺屬官,逆襲成為封疆總督、軍事統帥,但只要他一出差錯,暫時無功,就遭政敵權臣彈劾,被皇帝削職,困守孤城時久不見救援。而今太宗紆尊降貴,解裘披肩,更暖人心,讓洪承疇感激涕零:“真命世之主也!”
洪承疇如此一個大反差,其實也想試著與滿人合作,尋求一個新的政治改革機會。他久在官場,征剿義軍,對明末宦寺擅權亂政、皇帝平庸剛愎、文官貪贓枉法、武將虛功冒賞,導致國家臃腫破敗、百姓艱難困苦,不無痛心。他在道義極度不安的情勢下,仍想施展自己遠大的政治抱負,而不是為了實現簡單的仁義之死。
清史名家李治亭在《洪承疇降清考辨》中說:“洪承疇順應歷史大勢,棄暗投明,把他的才能獻給了新的統一事業,併為此做了不懈的努力,是功不是過,更與投降外來侵略者的‘漢奸’風馬牛不相及。時代已經變了,舊的史學觀念也在變。只有拋棄那種以華夷之分的標準評價歷史人物,才能對洪承疇及其他降清的人做出科學的評價。”
皇太極熱忱對待洪承疇,終於使之屈節臣服,於是在賞賜無數財寶後,還搭臺唱戲百場作賀。諸王公大臣不悅,問太宗為何對“洪承疇一羈囚”如此優遇。太宗問,我們櫛風沐雨地玩命拼殺,是為了什麼?諸人說為入主中原。太宗道出了洪承疇的價值:“譬諸行者,君等皆瞽目,今獲一引路者,吾安得不樂也!”(《嘯亭雜錄·用洪文襄》)文襄者,洪承疇死後,康熙帝給的追諡。
昭槤在《嘯亭雜錄·用洪文襄》中,除了說皇太極解下自己身上的貂裘為洪氏禦寒暖心外,並沒說太宗安排莊妃上陣,擺弄騷姿媚態玩美人計。這倒不傷大雅!昭槤繼續寫道:“毛西河謂洪初不降,繼命優人誘惑。洪故閩人,夙習好男寵,因之失節。”洪氏好男寵?洪氏開始堅決不降,真如毛奇齡所說,洪為同性戀,因為抵不住男寵的誘惑嗎?
昭槤援引清初學者毛奇齡之說,貌似為孝莊太后曾委身降臣闢謠,雖又加了一句“何厚誣之甚”,筆鋒一轉:“故明帝初聞其死,設壇以祭,非無因也。”崇禎帝初聞洪氏殉國,為他舉行大祭,活動進行一半,前方送來可靠的情報,洪已降清,崇禎帝哀傷不已。這,潛在地說洪承疇有斷袖之癖,可能和崇禎帝之間有不清不楚。難道他對皇太極親切的關愛,解裘披身,也想入非非。
清·朱鶴年《洪經略像》
明末博物學家謝肇淛在《五雜俎》中說,當時的官僚士大夫絕大多數有孌童之好,在京城外交友接客時,總以自己有一個或幾個文人書生為相好而炫耀。這樣的同性戀,最早出現在晉代,士大夫們熱衷此道。後來隨著宋朝道學的興起,而日漸衰落,但至明末再次興盛。而以廣東、福建為中心區域。洪承疇即為京官文人,福建泉州人士,難免有孌童的喜好。昭槤說,洪承疇為福建人,素來喜愛男寵。
孰真孰假,孰是孰非,也只能留給那一段近四百多年前的歷史煙雲了。昭槤如此攻擊為清朝攻略中原的主要干將(甚至說是最為得力的鷹犬之一),也是受了乾隆帝將洪氏欽定貳臣的影響。乾隆四十一年,清高宗下令國史館編纂《明季貳臣傳》,洪承疇、金之俊等順治朝大學士和其他降清的叛臣一樣,都因為“開創大一統之規模,自不得不加之錄用,以靖人心而明順逆。今事後平情而論,若而人者,皆以勝國臣僚,乃遭際時艱,不能為其主臨危授命,輒復畏死刑生,靦顏降附,豈得復謂之萬人”入列。
-
6 # 蒲仔搞嘢
不管怎麼說,對於明朝來說,他是罪人,也是叛徒。他是“開清第一功”也是“滅明第一人”。雖然他成了清朝的第一個漢族大學士,但是歷史是公平的,“父成醜,子成醜,父子成醜洪承疇;君可法,史可法,君臣可法史可法”和《洪母罵疇》這樣的曲目將會一直流傳下去。
-
7 # 王孫阿狸
洪承疇是一個複雜的有爭議的人,他的一生要分兩部分來說:
一、前半生:明朝重臣
洪承疇雖是望族,但出身貧寒,24歲中進士,初授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歷任員外郎、郎中,浙江提學僉事、兩浙承宣佈政左參議、兵部尚書、薊遼總督等職,以才高識士,所選人才皆俊奇,為朝廷所器重。洪承疇治軍有方,鎮壓農民起義連連勝利,俘殺高迎祥,又多次打敗李自成,時人稱洪承疇的軍隊為“洪軍”。洪承疇所在任上均盡職盡責,可謂明朝重臣!
二、後半生:明之叛臣,清之良臣
松錦之戰後,洪承疇被清朝俘虜投降,後隨清軍入關。洪承疇宣導儒家學術,建議清廷採納許多明朝的典章制度,完善了清王朝的統治;建議滿洲統治集團也須"習漢文,曉漢語",瞭解漢人禮俗,淡化滿漢之間的差異。1653年受命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處,總督軍務兼理糧餉,1659年督清軍攻佔雲南後回北京,1661年自請致仕,1665年逝世。諡文襄。
洪承疇如果站在清朝的角度來說,是國之良臣;如果從明朝角度來說,是叛臣,漢奸。如果清朝就像後來的日本,沒有統一天下,被趕出關外,那麼洪承疇只能是漢奸!乾隆因洪承疇為叛明降清的人,列於貳臣甲等並列入《清史·貳臣傳》。
-
8 # 滿樓書坊
洪承疇是明末崇禎朝有名的大臣,後來投靠了清軍後就更有名了。這話怎麼說呢?
洪承疇,字彥演,號亨九,福建南安人,他少年科第,一路上春風得意,23歲中舉,24歲考上進士。
不僅如此,洪承疇在仕途上也是一帆風順,先後做過刑部主事、兵部尚書等職務。
後來,李自成等農民軍興起於陝西后,洪承疇率部在潼關大破之,李自成被迫敗走商洛山中,一時陷於低潮。
之後,清兵侵犯邊關,洪承疇又被授為薊遼總督,率軍出山海關救援錦州。
不幸的是,在松山之役中,洪承疇部彈盡糧絕,因副將夏承德叛變導致松山城破,洪承疇和巡撫邱民仰、總兵王廷臣、曹變蛟等都被俘虜。
訊息傳來,明廷大震,大家都以為洪承疇必死無疑。
眼看要失去這樣一個重臣,崇禎也感到極為痛心,其下令輟朝三日,並以王侯的規格在京城舉行了隆重的悼念儀式,“予祭十六壇”(七日一罈)。
而且,崇禎還親自到場致祭,並寫了一篇“悼洪經略文”的昭書,佈告天下,讓大家認真學習。
不料,這才祭到第九壇,洪承疇降清的訊息傳來,弄得大明君臣們尷尬無比,祭奠也被無聲無息了。
有這麼個說法,說洪承疇四人被俘後,皇太極將邱民仰、王廷臣、曹變蛟三人殺了,而特意留下洪承疇。
洪承疇開始也是誓死不屈,其日夜詈罵不休,只求速死。皇太極卻不殺他,而是令人百般勸降,據說還出動了妃子博爾濟吉特氏(即後來的孝莊太后)。
事後,皇太極去見他,《清史稿》對此描述說:“洪承疇瞠視久,嘆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頭請降”。
不過,在投降後的最初兩年裡,洪承疇既不做官,也不為清廷效勞,直到崇禎吊死在歪脖子樹上,他再度出山,以求拯救萬民於水火。
後來,清廷多采用洪承疇的建議,錄用明朝降臣,沿用明朝制度,約束軍紀,不殺不搶不燒,並免除三餉,減輕老百姓的負擔。
這樣說來,洪承疇雖有漢奸之名,但能在戰亂後穩定局勢,也算對老百姓做了點好事。
-
9 # 時說新語
史鑑清流真可法
洪恩未報反成仇
(一)“貳臣”說 洪承疇為明朝大臣時,深受崇禎皇帝寵幸,他自己也得意洋洋,曾在廳堂掛出一副對聯:“君恩深似海,臣節重如山。”後來洪承疇在松山戰役失敗後降清,於是有狹齪士人將他這副對聯各加一字:“君恩深似海矣!臣節重如山乎?”
洪承疇破南京,要在石頭城搞一個大的悼祭清軍陣亡將士的法會。操辦時,他早年學生金正希望門投謁,說是“百篇文章請老師指點指點”。洪承疇多年兵戎,厭聽文事,託以目疾“看不清字”。金說:“不妨。學生讀給老師聽。”於是當眾展卷,亢聲朗誦,抑揚頓挫擲地有聲,卻是《崇禎皇帝御製悼洪經略文》。同時還有一位被俘的老將軍囚在南京,洪承疇念及舊日情分勸他投清。這位將軍掩耳大叫:“你們別騙我,我根本不相信洪亨九會投降!這個洪承疇一定是冒牌貨、是假的!哪有像洪亨九那樣受恩深重的人會投降的!你們一定搞錯了!”這兩件掃興事出來,二人同日赴難。
錢泳《履園叢話》載,明未崇明有一個叫沈百五的,名廷揚,號五梅,家甚富。他曾在一個客舍碰到洪承疇,當時洪不過十二、三歲,相貌不凡,談吐不俗。沈認為當時洪雖然貧困不堪,將來會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於是,就把洪邀到自己家中,供給衣食用項,還替他請了老師。洪對沈感恩戴德,稱沈為伯父。後來洪果然身居要職,沈也因獻糧有功而被封官。
幾年後,洪承疇降清,又做了大官;而沈百五卻狹隘認為,大明臣子怎能投降異族!結果成了清朝階下囚。洪承疇到牢房看望,勸他投降,沈故意當作不認識,說:“我眼睛已瞎,你是誰?”洪說小侄是洪承疇,伯父難道忘了嗎?百五大聲斥責說“洪公受國家厚恩,早已殉節了,你是什麼人?想陷我於不義嗎?”就這樣,洪承疇被斥退了,而沈百五也就殉難於南京的淮清橋下。
順治四年,洪承疇從江南總督任上奉召回京後,派人奉迎老母北上,說是要好好盡一番孝思。及至奉派迎接的人到達福建南安,洪母居然束裝就道,一副真準備去接受兒子奉養的架勢。鄉里鄉親,無不詫異:以洪母之為人,何以會一改素節?
哪知洪老太太到京一下車,看見跪迎的兒子,掄起棗木柺杖,夾頭夾腦就打,口中罵道:“你這個不孝的畜生!我七十多歲了,你教我到旗下來當老媽子?我打死你,替天下人除害。”
洪承疇成為鑲黃旗漢軍,按清朝定製,旗下命婦須輪番入侍太后。洪老太太二千里迢迢征程,不辭跋涉,借題發揮,就是要為前明遺民出一口惡氣。
洪承疇做了清廷高官後,一次在陰曆“穀雨”與客人對弈。其間丫鬟送茶,客人飲罷,只覺清香撲鼻,便隨口道:“我道茶香這樣濃——原來是‘雨前茶’!”洪承疇張口吟出:“一局棋枰,此日幾乎忘穀雨。”洪客人續下聯,客人道:“兩朝領袖,他年何以別清明?”他高官厚祿,威勢顯赫,但親朋故舊卻視之為奇恥大辱。
洪承疇任五省經略回鄉省親時,擇地於泉州市舊城區東部、東接菜巷、西至西邊巷處(在東街通天宮對面的一條小巷)建造豪華府第,人們稱為洪衙,故取名洪衙埕巷。
他所建府第,當時竟沒有一個親人願意居住。傳說洪府落成後,洪承疇曾到家鄉搬請母親。他母親深明大義,故意穿著出嫁時的衣裳,端坐堂上,就是不肯住洪承疇所建的府第。洪承疇又去找他的弟弟洪承畯,其弟痛於國亡兄降,發誓“頭不戴清朝天,腳不踏清朝地”,在家鄉英都造了一隻船,偕母坐在船裡,泛於江上隱居生。後人為紀念他的民族氣節,在他舶舟隱居的石壁上,刻下“素月孤舟”四個大字。
洪承疇的妻子蓮心愧於丈夫的變節,憤然剃光頭髮住進尼姑庵。
親故不齒,鄉里難容。洪承疇只好返回京都,在泉州古城留下了一座無人居住的府衙,同時也留下“洪衙埕巷”這個古街巷名。
相傳泉州桂檀鋪有一“雙忠廟”,系洪承疇之弟洪承畯所建,祀唐朝的許遠、張巡。當時洪承疇已降清,其弟深惡痛絕,於是在該處建立此廟,而廟中的許遠兩個手指頭正指著洪承疇家的大門。
乾隆帝因洪承疇為叛明降清的人,列入《清史·貳臣傳》,但因其功大,列於貳臣甲等。
(二)肯定說 明朝忠臣的產生,正如黃宗羲所說,最大沖動產生於東林黨運動的道德和精神英雄主義。但是同時,東林黨運動也引發激烈黨爭,一直持續到南明也沒有停止,導致了福王的南京朝廷和桂王的追隨者的分裂。黨爭對於明朝的危害是持續性的這些明朝忠臣強烈反對入清朝為官,他們蔑視“漢奸”,鄙夷這樣的叛國行為,在前一個版本的詞條中說他們“驚訝的發現,那些透過與清朝政府合作的叛臣正在進行一系列的政治、經濟、法律改革,並且逐漸取得了成就,國家得到了發展,老百姓得到了安定,大清政權越來越穩固,而這些改革,在明朝根本就無法進行。”
明遺王邦畿 《耳鳴集》自序:“十年以前不復存,十年以後不敢存,其或託微辭以自見,亦自聽之,人不得已而聽之也,故曰耳鳴雲”的詩中也多有揭露清朝統治下的黑暗情形有詩云“已知世界全無地,遂令波濤盡拍天” 戊子歌(揭露清軍罪惡) “鳩居雀巢,主人鼠竄。不能鼠竄,朝夕供餐。雖則供餐,猶怒不繁。束刀入市,奪民之食。駕言行邁,擄民供役,千里不犯,中道絕息。嫦娥者妝,羅列成行。幾微失意,飲劍以亡。或撻未死,逐出路旁。見者飲泣,不敢匿藏。
……民之憔悴,莫甚於此。” 癸巳歲 “天地已如此,人民豈復論?賣田供賦稅,得米鬻兒孫。辛苦將誰告?憂思只自存。念予還有姐,飢餓在南村”
“昔時鬼少今鬼多,昔時鬼子多白頭,今時鬼子多缺頭。缺頭持頭來,持頭續頭去。老僧面向鬼子陳,眼前黑麵是仁人”
然而有些人顛倒黑白,在這個詞條的前一個版本有這麼一段話“ 明末思想家迷茫於這種現象,在反省明亡的同時,也做出了思考。比如顧炎武就努力想將個人為王朝效力和為儲存文明所區別開來。
在《日知錄??論正始風俗》中,顧炎武寫道:“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顧炎武認為,如果清政府能延續中國的文明,比如儒學、禮儀,那就應該得到老百姓的擁護,為了腐敗無能的明朝政府盡忠的事應該只是“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從另一方面看,為了不“亡天下”,明朝的忠臣甚至應該和清朝政府合作。”
然而這段話明顯是在歪曲乃至侮辱顧炎武的思想,顧炎武真實觀點是什麼?他恰恰是認為清朝的統治是“率獸食人”的亡天下看一下顧炎武的經歷,“崑山城陷,死難者四萬餘人,顧炎武的生母何氏被清兵砍去右臂,兩個弟弟遭 殺害,好友吳其沆也被捕蒙難。顧炎武奉嗣母王氏避兵於常熟,王氏聞城陷,絕食十五天死節,臨終時給顧炎武留下遺言:‘我雖婦人,身受國恩,與國俱亡,義 也。汝無為異國臣子,無負世世國恩,無忘先祖遺訓,則吾可以瞑於地下。’” 他一生為反清事業奔波勞碌,雖然沒有成功,但對清朝黑暗統治的厭惡,卻終生沒有改變 1680年,顧炎武夫人死於於崑山,他在妻子的靈位前痛哭祭拜,作詩說“貞姑馬鬣在江村,送汝黃泉六歲孫。地下相逢告父姥,遺民猶有一人存。”
對於洪承疇的評價,不能單純以忠奸來評判。洪承疇確實做了不少危害漢族百姓的事,但是他畢竟為清初中國的穩定做了一些事,他只不過是以清朝官員的身份,鎮壓了前朝的反抗運動,而並非完全的壞人。
降清首惡,身為明朝高階官員,卻屈膝為奴,乾隆皇帝把他列入貳臣傳裡真沒屈了他。
-
10 # 梅里一了
謝遨,這是我參與問答以來最有挑戰的問題。
洪承疇。才子,不錯。能臣,不錯。劊子手,不錯。漢奸,不錯。漢文化的保護者,不錯。大明的罪臣,不錯。大清的開國元勳,不錯。
這該是怎樣的一個東西,具有這樣多絕然對立的評價而又不錯呢!我們還是把歷史擺出來讓大夥評說吧。
洪承疇,福建泉州人。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小時候家境貧寒,中途綴學,老師免費招回,繼續學習,給予八個字的評價,”家駒千里,國石萬鈞”,什麼意思?在家也算千里馬,在國也能挑萬鈞的大梁。有才吧,不錯。二十四歲殿試十四名考中進士,在歷代名人中巳是很牛逼的了。
洪承疇入仕最開始是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相當於現代江西省法院組織部的紀檢組長。在省法院一干六年。後提升為浙江提學僉事,相當於現代浙訌省教育廳副廳長。他在這個位置上為國家選抜了一批人才,得到了朝廷重用。他也因此兩年提升到兩浙承宣佈政左參議。相當於現代直轄市的秘書長。有能力吧,不錯。在地方官中,明末冗官擁擠的官場他靠業績成長已算夠牛逼的了。
1627年(天啟七年)洪承疇調仼陝西督道參議。這是一個怎樣的概念?上前線。那時陝西連年大旱,饑民遍野,人心浮動,這時候出仼陝西總督的參謀長對智力和能力都是一個考驗。
果然,第二年1628年,也就是崇禎元年,高迎祥,李自成舉起闖字旗,高喊開啟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的口號反了。烽火燎原,崇禎皇帝給陝西總督楊鶴的指示是剿撫並舉,以撫為主。楊鶴手中無將可用,情急之下把文官出身的洪承疇臨時委仼為前敵總指揮,鎮壓農民起義,洪逆朝廷指示而行,鐵血鎮壓,拒絕招安。因為他發現這些義軍,官兵強則降,官兵弱則反。於是他採取消滅有生力量的辦法,殺無赦。說他是劊子手不錯吧。在他的鐵血鎮壓下高迎祥戰死,張獻忠投降,李自成只剩十八騎逃亡商洛山中。洪承疇也因此一路擢升陝西三邊總督,太子太保。兵部尚書,也就是國防部長吧。
當時國防的最大威脅是位於東三省後金滿人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咄咄逼人的攻城掠地。於是崇禎皇帝把陝西平叛有功的洪承疇調往遼東,仼薊遼總督。這次洪承疇就沒有那麼幸運。在遼東會戰失敗後,所據之城松山副將夏承德投敵,滿人夜襲松山。洪承疇做了俘虜。在經過幾天的絕食抗議之後,終被滿人所勸服。說他是漢奸不錯吧。
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皇帝煤山自盡,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形勢急轉直下。當多爾袞的大軍直取南京,推行漢人留髮不留頭的滿化政策,激起江南士民以死相抗時,洪承疇勸清順治皇帝尊從漢文化,被採納,多爾袞對他也是言聽計從,這主觀上幫助了清兵順利南下,客觀上避免了大規模的屠殺,推動了滿人的漢化,保護了漢文化,不錯吧。
洪承疇的被俘變節加速了大明的滅亡,也加快了大清的統一穩定,說他是大明的罪人,大清的元勳不錯吧。
這樣一個特殊的歷史人物該如何評價呢?引兩個特殊人物的評價供讀者參考吧。
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皇帝聽說洪承疇被虜後絕食抗爭,以為他死了,評價為死事重於泰山,意氣化為長虹。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孫中山給予了他這樣的評價。
五族爭大節,華夏生光輝。
生靈不塗炭,功高誰不知。
滿回中原日,漢戚存多時。
文襄韜略策,安裔換清衣。
看來孫中山沒把滿族當外人,所以辛亥後清帝遜位,待遇從優。對洪承疇也是貢獻看得多,變節之事有些迫於無奈。各位看官怎麼看呢?
-
11 # 鐵馬冰河wu
洪承疇,字彥演,福建泉州人。洪承疇於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中進士 。後歷任員外郎、郎中等職 。 他主事刑部長達六年。洪承疇是晚明重臣 ,素以精明幹練、智略過人著稱於世。
天啟七年(1627年),洪承疇任陝西布政使參政 。後任督道參議。崇禎時,總督三邊的洪承疇在圍剿農民軍的戰鬥中表現得可圈可點,成了縱橫數省、所向披靡之農民軍的勁敵與剋星。他謀勇兼具,頗有戰績。
明史載,他治軍有術,指揮有方,並不辭鞍馬勞頓,頻頻親臨前線,督率部下死命圍追堵截 。最終立下大功。洪承疇率軍剿滅不沾泥、楊老柴、杜三等各股農軍 。苗美所率農軍亦被洪擊垮,餘部四處逃竄。在他有力的督促、指揮下,明軍獲得潼關南原大捷 。是役,明軍俘斬高迎祥,陣斬其麾下農軍五萬餘眾。他還數次擊潰張獻忠、李自成、羅汝才,並逼其殘部狼奔豕突,四處流竄。迫於官軍施加的巨大壓力,張獻忠無奈詐降 ;羅汝才渡黃河遠走山西 ;李自成率十數人竄入商洛大山中藏匿不出。面對咄咄逼人的洪承疇,張、李二人似乎已經窮途末路 。曾經聲勢浩大的明末農民起義陷入低潮,眼見得難成氣候了。
洪承疇在明統治階級內部聲譽鵲起,高官厚祿接踵而至 。他先官至兵部尚書,後任薊遼總督,儼然成了拯救大明的柱石之臣。
1638年9月,八旗勁旅乘明軍主力注意力在西北,華北兵力空虛之際,兵分兩路浩蕩南下。真定、廣平、大名等戰略要地接連被清軍攻陷。名將孫承宗敗亡於高陽 ;盧象升戰死鉅鹿。北京城一日數驚,全城戒嚴。明廷見京師兩面受敵,四顧卻無善戰之將 。於是急忙將洪承疇從西線戰場調回來指揮京城防守。
1639年,洪承疇被任命為薊遼總督 。從此,靠鎮壓農民軍發跡的他站在了抗清第一線上。洪承疇率陝西巡撫孫傳庭麾下的數萬陝軍東下,與駐守三海關的總兵馬科,駐守寧遠的“關寧鐵騎”統帥吳三桂兩鎮合兵一處。
明軍枕戈待旦,密切監視清軍動向。在洪承疇的有力阻擊下,清軍主力退回關外。
1640年冬,清軍圍攻錦州、寧遠。洪承疇調兵來援,可惜出師不利,一敗再敗。1641年初,明廷為解遼東危局,特命宣府、大同、密雲、薊州、玉田、三海關、寧遠、前屯八鎮總兵率十三萬人馬盡歸洪承疇節制,意欲決一死戰。此時,皇太極正集結重兵圍困錦州 。 錦州總兵祖大壽力戰不支,頻頻向洪告急。
洪承疇聞警急領八鎮精兵支援錦州。他指揮得當,加上將士用命,明軍接連重挫清軍。已經危若累卵的遼東形勢有所好轉。洪承疇本想暫緩用兵,先壓住陣腳,觀察下敵情,再想想下一步對策。
不料,暴脾氣的崇禎帝卻急不可耐,他想速戰速決,以最快速度解遼東危局。兵部尚書陳新甲一貫嫉妒洪承疇 。他不懷好意的催促洪主動邀擊清軍,以儘早解錦州之圍為名連連促逼其用兵。洪承疇無奈,本無決戰之意的他只得草草出兵攻擊敵軍。陳新甲派來的監軍屢屢作梗,洪承疇無法按自己的預判排兵佈陣 。加上糧草被清軍所劫,導致軍心動搖。明末的將領以兇暴、桀驁,難以羈縻而出名 。果然,見形勢不利,各將領都有些不聽指揮了。大同總兵王樸率先率部乘夜逃走。 馬科、吳三桂也率本鎮人馬逃奔杏山 。一時間,明軍兵敗如山倒。清軍沿路追殺,明軍損失慘重。八鎮十餘萬精銳人馬在清軍的追蹤夾擊下,死的死,逃的逃,早已經潰不成軍。
松山戰役,明軍被清軍斬殺五萬三千餘人,自相踐踏以及蹈海淹斃者不計其數。洪承疇領萬餘面無人色的殘兵敗將困守松山 。殘餘明軍已經無糧無餉,更無外援了。洪承疇被困在松山這座孤城內長達半年。明軍缺衣少食,軍械、彈藥難以為繼,已呈坐以待斃之勢 。期間,他多次組織官兵突圍,均告失敗 。後來,副將夏承德意志崩潰,他以子為質,勾引清軍來攻 。裡應外合下,松山城破 。薊遼總督洪承疇、巡撫丘民仰被俘 ;總兵曹變蛟等將領被亂兵所殺。
松山淪陷後,被圍困已久的錦州守將祖大壽力竭,被迫獻城降清。至此,松錦戰役結束,清軍取得完勝。由明軍耗費大量心血精心部署的寧、錦防線已經土崩瓦解。從此以後,明軍在遼東已經組織不起任何像樣的攻勢了,明廷對其地的控制權也已徹底喪失。
洪承疇是大明重臣,崇禎帝朱由檢最為倚重的紅人。 他的大名,皇太極早就如雷貫耳,亦早有招攬之意。出於利用洪承疇的威望與號召力拉攏中原人心方面的考慮,皇太極一心想招攬洪承疇歸順。於是,他以“滿漢之人均屬一體”為幌子命人將洪護送回盛京。回盛京後,皇太極命滿漢大臣輪番勸說洪承疇歸降滿清 。洪不為所動,一口拒絕。皇太極惱羞成怒,下令將與洪一同被俘的丘民仰等督撫大員牽來當面一刀剁了,以此恫嚇洪承疇 。誰料這倔犟老兒面不改色,還是堅決不肯答應歸降。旁邊一員清將怒極,拔刀威脅,洪承疇居然作引頸就戮狀,臉上毫無懼色。
面對威逼利誘,洪承疇軟硬不吃,拒絕歸降。皇太極抓狂,他徹底沒招了。史載,洪承疇被關在大廟裡,他光腳披頭散髮,不吃不喝,整日裡怒罵不休。
洪承疇絕食數日,以實際行動拒絕歸降滿清。皇太極打聽到洪承疇素有好色的雅癖,於是選十名絕色女子,每日輪流陪侍 。誰知還是沒有效果。皇太極情急之下,腦海裡忽然想起一個人——莊妃博爾濟吉特氏。彼時的莊妃,綺年玉貌,風姿妖嬈 。她平日裡又極度喜愛並收藏羊脂玉器,正如其乳名大玉兒一樣,堪稱人間尤物。
讓自己的愛妃去獻媚降將,有些不合情理 。但捨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看來只有讓善解人意的她親自出馬了。
當夜,莊妃攜一碗人參湯來到洪承疇下處。屋裡一片昏暗,洪閉目面壁,對翩翩而至的佳人不理不睬。莊妃命人點起明燭,柔聲道:“將軍對大明江山社稷如此忠義,實在令人佩服。將軍絕食,但總不能連口水都不喝就慷慨就義吧?您還是喝口水吧”!已經餓的頭暈目眩的洪承疇,睜眼望著眼前這如花美眷,耳聽這溫情脈脈的呢喃軟語,鼻子裡又聞到陣陣異香,頓時心蕩神迷,有些把持不住了。洪承疇抗拒心已失去大半 。他接過碗,不假思索地喝了個精光。一碗“水”下肚,洪承疇只覺頓覺渾身燥熱。望著眼前這位從天而降的豐腴美人,他的老毛病又犯了,手也開始不老實起來了······
第二天,一貫剛直不阿、拒絕歸順的大明骨鯁忠義之臣洪承疇宣佈願為大清效勞 。洪承疇前倨後恭,幾乎判若兩人。箇中機緣,引人浮想聯翩。
關於莊妃小博爾濟吉特氏色誘洪承疇歸順滿清一事,並未見諸於任何官修正史。所有繪聲繪色的傳聞,均為私家筆記記載。私家筆記即野史。 洪承疇降清與莊妃獻媚究竟有無牽連,恐怕只有他倆自己知道了。
博爾濟吉特氏是蒙古族,少數民族婦女生性豪放,身上也沒有漢家女子那麼多的束縛與顧忌。之後莊妃究竟有無為兒子福臨的前途委身小叔子多爾袞一事,均被史家視作清初謎案。莊妃的豪放性格與精明果決,於斯可見一斑。
洪承疇精明過人,或許他歸降滿清,無法抵擋莊妃的美色只是其一,其他方面也是時勢使然了。以他的精明,不可能看不清崇禎剛愎自用、戾狠猜忌的性格 。況且崇禎喜歡越級瞎指揮,經常弄的前線將帥因無所適從而祭出昏招。如今的大明早已腐敗不堪,明軍將驕兵惰,士氣低迷,惹得煙塵四起,滿清又屢屢入侵,且屢撲不滅。明廷積重難返,眼見氣數將盡。自己與清軍周旋、鏖戰多年,對八旗兵兇悍的戰鬥力領教頗深 。這大明天下怕是要歸清了!因此,他審時度勢,棄明降清,也算個識時務的“俊傑”吧?
洪承疇降清後,改隸鑲黃旗漢軍。他積極為皇太極出謀劃策,為八旗兵傾巢殺入關內、逐鹿並最終問鼎中原立下汗馬功勞。 順治時,洪承疇參與清朝中央佐理要務,併為大清東征西討。在協助吳三桂追殲並招撫李闖餘部的戰鬥中,他獻計獻策,並親自上陣,立下大功。在招撫江南時,洪承疇力勸清軍將領切不可濫殺無辜,避免了大規模生靈塗炭事件的發生 。 清軍進軍福建時,洪承疇勸降擁兵抗拒的鄭芝龍,擊走負隅頑抗的鄭成功。此事被順治帝譽為“開清第一功”。 洪承疇審時度勢,棄明降清,其功過是非難以一言蔽之 。他究竟是忠是奸?至今更是難以蓋棺定論。
值得一提的是,他最終成為大清的開國重臣,而且是其中屈指可數的幾位漢人之一。
插圖源自網路
-
12 # 孤狼嘯月31600808
(一)“貳臣”說
洪承疇為明朝大臣時,深受崇禎皇帝寵幸,他自己也得意洋洋,曾在廳堂掛出一副對聯:“君恩深似海,臣節重如山。”後來洪承疇在松山戰役失敗後降清,於是有狹齪士人將他這副對聯各加一字:“君恩深似海矣!臣節重如山乎?”
洪承疇破南京,要在石頭城搞一個大的悼祭清軍陣亡將士的法會。操辦時,他早年學生金正希望門投謁,說是“百篇文章請老師指點指點”。洪承疇多年兵戎,厭聽文事,託以目疾“看不清字”。金說:“不妨。學生讀給老師聽。”於是當眾展卷,亢聲朗誦,抑揚頓挫擲地有聲,卻是《崇禎皇帝御製悼洪經略文》。同時還有一位被俘的老將軍囚在南京,洪承疇念及舊日情分勸他投清。這位將軍掩耳大叫:“你們別騙我,我根本不相信洪亨九會投降!這個洪承疇一定是冒牌貨、是假的!哪有像洪亨九那樣受恩深重的人會投降的!你們一定搞錯了!”這兩件掃興事出來,二人同日赴難。
吳偉業(1609—1671),字駿公,晚號梅村,江南太倉人。崇禎四年進士,為翰林院編修,官至左庶子。後屈節事清,官國子監祭酒,不久,請假歸。吳偉業的詩有一些歌詠明清之際的時事,如《臨江參軍》、《琵琶行》、《松山哀》、《圓圓曲》等篇,都是他的代表作。《松山哀》寫洪承疇戰敗降清,甘心為敵效勞,消滅抗清力量,含有諷刺之意。詩中寫道:“出身憂勞致將相,徵蠻建節重登壇,還憶往時舊部曲,喟然嘆息摧心肝。”
錢泳《履園叢話》載,明未崇明有一個叫沈百五的,名廷揚,號五梅,家甚富。他曾在一個客舍碰到洪承疇,當時洪不過十二、三歲,相貌不凡,談吐不俗。沈認為當時洪雖然貧困不堪,將來會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於是,就把洪邀到自己家中,供給衣食用項,還替他請了老師。洪對沈感恩戴德,稱沈為伯父。後來洪果然身居要職,沈也因獻糧有功而被封官。幾年後,洪承疇降清,又做了大官;而沈百五卻狹隘認為,大明臣子怎能投降異族!結果成了清朝階下囚。洪承疇到牢房看望,勸他投降,沈故意當作不認識,說:“我眼睛已瞎,你是誰?”洪說小侄是洪承疇,伯父難道忘了嗎?百五大聲斥責說“洪公受國家厚恩,早已殉節了,你是什麼人?想陷我於不義嗎?”就這樣,洪承疇被斥退了,而沈百五也就殉難於南京的淮清橋下。
順治四年,洪承疇從江南總督任上奉召回京後,派人奉迎老母北上,說是要好好盡一番孝思。及至奉派迎接的人到達福建南安,洪母居然束裝就道,一副真準備去接受兒子奉養的架勢。鄉里鄉親,無不詫異:以洪母之為人,何以會一改素節?哪知洪老太太到京一下車,看見跪迎的兒子,掄起棗木柺杖,夾頭夾腦就打,口中罵道:“你這個不孝的畜生!我七十多歲了,你教我到旗下來當老媽子?我打死你,替天下人除害。”洪承疇成為鑲黃旗漢軍,按清朝定製,旗下命婦須輪番入侍太后。洪老太太二千里迢迢征程,不辭跋涉,借題發揮,就是要為前明遺民出一口惡氣。
洪承疇做了清廷高官後,一次在陰曆“穀雨”與客人對弈。其間丫鬟送茶,客人飲罷,只覺清香撲鼻,便隨口道:“我道茶香這樣濃——原來是‘雨前茶’!”洪承疇張口吟出:“一局棋枰,此日幾乎忘穀雨。”洪客人續下聯,客人道:“兩朝領袖,他年何以別清明?”
他高官厚祿,威勢顯赫,但親朋故舊卻視之為奇恥大辱。
洪承疇任五省經略回鄉省親時,擇地於泉州市舊城區東部、東接菜巷、西至西邊巷處(在東街通天宮對面的一條小巷)建造豪華府第,人們稱為洪衙,故取名洪衙埕巷。
他所建府第,當時竟沒有一個親人願意居住。傳說洪府落成後,洪承疇曾到家鄉搬請母親。他母親深明大義,故意穿著出嫁時的衣裳,端坐堂上,就是不肯住洪承疇所建的府第。洪承疇又去找他的弟弟洪承畯,其弟痛於國亡兄降,發誓“頭不戴清朝天,腳不踏清朝地”,在家鄉英都造了一隻船,偕母坐在船裡,泛於江上隱居生。後人為紀念他的民族氣節,在他舶舟隱居的石壁上,刻下“素月孤舟”四個大字。洪承疇的妻子蓮心愧於丈夫的變節,憤然剃光頭髮住進尼姑庵。
親故不齒,鄉里難容。洪承疇只好返回京都,在泉州古城留下了一座無人居住的府衙,同時也留下“洪衙埕巷”這個古街巷名。
相傳泉州桂檀鋪有一“雙忠廟”,系洪承疇之弟洪承畯所建,祀唐朝的許遠、張巡。當時洪承疇已降清,其弟深惡痛絕,於是在該處建立此廟,而廟中的許遠兩個手指頭正指著洪承疇家的大門。
乾隆帝因洪承疇為叛明降清的人,列入《清史·貳臣傳》,但因其功大,列於貳臣甲等。
(二)肯定說
明朝忠臣的產生,正如黃宗羲所說,最大沖動產生於東林黨運動的道德和精神英雄主義。但是同時,東林黨運動也引發激烈黨爭,一直持續到南明也沒有停止,導致了福王的南京朝廷和桂王的追隨者的分裂。黨爭對於明朝的危害是持續性的這些明朝忠臣強烈反對入清朝為官,他們蔑視“漢奸”,鄙夷這樣的叛國行為,在前一個版本的詞條中說他們“驚訝的發現,那些透過與清朝政府合作的叛臣正在進行一系列的政治、經濟、法律改革,並且逐漸取得了成就,國家得到了發展,老百姓得到了安定,大清政權越來越穩固,而這些改革,在明朝根本就無法進行。”
明遺王邦畿 《耳鳴集》自序:“十年以前不復存,十年以後不敢存,其或託微辭以自見,亦自聽之,人不得已而聽之也,故曰耳鳴雲”的詩中也多有揭露清朝統治下的黑暗情形有詩云“已知世界全無地,遂令波濤盡拍天” 戊子歌(揭露清軍罪惡) “鳩居雀巢,主人鼠竄。不能鼠竄,朝夕供餐。雖則供餐,猶怒不繁。束刀入市,奪民之食。駕言行邁,擄民供役,千里不犯,中道絕息。嫦娥者妝,羅列成行。幾微失意,飲劍以亡。或撻未死,逐出路旁。見者飲泣,不敢匿藏。……民之憔悴,莫甚於此。” 癸巳歲 “天地已如此,人民豈復論?賣田供賦稅,得米鬻兒孫。辛苦將誰告?憂思只自存。念予還有姐,飢餓在南村”
“昔時鬼少今鬼多,昔時鬼子多白頭,今時鬼子多缺頭。缺頭持頭來,持頭續頭去。老僧面向鬼子陳,眼前黑麵是仁人”
然而有些人顛倒黑白,在這個詞條的前一個版本有這麼一段話“ 明末思想家迷茫於這種現象,在反省明亡的同時,也做出了思考。比如顧炎武就努力想將個人為王朝效力和為儲存文明所區別開來。在《日知錄??論正始風俗》中,顧炎武寫道:“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顧炎武認為,如果清政府能延續中國的文明,比如儒學、禮儀,那就應該得到老百姓的擁護,為了腐敗無能的明朝政府盡忠的事應該只是“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從另一方面看,為了不“亡天下”,明朝的忠臣甚至應該和清朝政府合作。”
然而這段話明顯是在歪曲乃至侮辱顧炎武的思想,顧炎武真實觀點是什麼?他恰恰是認為清朝的統治是“率獸食人”的亡天下看一下顧炎武的經歷,“崑山城陷,死難者四萬餘人,顧炎武的生母何氏被清兵砍去右臂,兩個弟弟遭 殺害,好友吳其沆也被捕蒙難。顧炎武奉嗣母王氏避兵於常熟,王氏聞城陷,絕食十五天死節,臨終時給顧炎武留下遺言:‘我雖婦人,身受國恩,與國俱亡,義 也。汝無為異國臣子,無負世世國恩,無忘先祖遺訓,則吾可以瞑於地下。’” 他一生為反清事業奔波勞碌,雖然沒有成功,但對清朝黑暗統治的厭惡,卻終生沒有改變 1680年,顧炎武夫人死於於崑山,他在妻子的靈位前痛哭祭拜,作詩說“貞姑馬鬣在江村,送汝黃泉六歲孫。地下相逢告父姥,遺民猶有一人存。”
對於洪承疇的評價,不能單純以忠奸來評判。洪承疇確實做了不少危害漢族百姓的事,但是他畢竟為清初中國的穩定做了一些事,他只不過是以清朝官員的身份,鎮壓了前朝的反抗運動,而並非完全的壞人。
降清首惡,身為明朝高階官員,卻屈膝為奴,乾隆皇帝把他列入貳臣傳裡真沒屈了他。
-
13 # 策馬揚鞭天下唯我獨尊
看了看大家的評論,覺得都沒有什麼定論。中華幾千年來,評定一個人的是非功過,一定是這個人死了以後才能完成,是為蓋棺定論。何謂漢奸,敵未出境而言和,國未敗亡而跪降。不論一個人生前有多大的才華和能力,為國家和人民做了怎樣的犧牲和貢獻,作為一個民族危難時刻的見證者,更應該無所畏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況洪承疇堂堂大明三邊總督乎。洪承疇與文天祥比,不過雲泥之分。與汪精衛比,尚過之無不及。吾家鄉鄰洪承疇故居,昔曾往也,香火不絕,吾當場謂友人(洪氏子孫)曰,挫骨揚灰者,安敢居於廟堂之上;其母其弟不認其人,有何面目在後人面前受人香火。言畢,唾地拂衣而走。
-
14 # 曉木曰兮歷史系
有的人有能力有機遇又想做出成就,這樣的人是天選嬌子;
有的人有能力沒機遇也接受了現實,這樣的人是洞穿世事;
有的人沒能力有機遇卻總做出成事,這樣的人是尸位素餐;
有的人有能力沒機遇卻偏要去做事,這樣的人是遲早溼鞋。
洪承疇的一生,恰恰屬於第四種人。
從洪承疇的經歷看,他是一個有能力的人,也迫切希望建功立業的人。在前半生,他藉著時代給予的機會,確實很好的展示了自己。為大明王朝立了大功。前半生他既是大明的忠臣又是大明的能臣。但是必須注意,這裡能臣這個身份是他努力得來的,忠臣這個身份是恰好成為的。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他努力建功立業的想法與給大明續命這一客觀情況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洪承疇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客觀上就是大明重要的忠臣。歷史上的忠臣中,有多少是真正忠誠的?有多少是這種只是個人要建功立業恰好顯得很忠誠的?許多時候是無法分辨的。對於許多歷史沒有給這種分辨機會的人來說,也不需要後人去揣測。但很不幸,洪承疇的後半生遇到了這種檢驗機會。
松錦之戰的失敗,洪本人不該是主要責任,是客觀情況導致的。關鍵是被俘後他的選擇很值得玩味。
第一種選擇顯然是殉節。如果這麼做了,個人名節得以保全,也足夠為後世尊敬。但這種選擇的問題就是失去生命。“臨事方知一死難”,遇到生命抉擇時候,絕大部分人都不會想自己想象的那麼堅決。洪這一點上也和大部分人最終一樣。
第二種是暫時投降,日後逃跑或反正。詐降反正得事例是存在的,像東晉朱序那樣,一時忍辱,後來成為孤膽英雄。但這麼做的問題是操作太難。既要個人有足夠能力和耐心,又要對手連續犯錯,還得己方陣營有足夠的時間和對方耗著並有耐心等著自己。沒有各種機緣巧合,是做不到的。
第三種是投降後當活死人,不再作為。這樣做的人其實不少,打又打不過,死又不想死,逃又逃不掉,那就索性吃吃喝喝玩玩算了,以後啥事也不幹了。這樣做的人並不少,其實在洪承疇前後就有類似,比如先前被俘的祖大壽,後來因為水太涼被後人嘲笑的錢謙益等人。其實,雖然這類人也被嘲笑被批評,但是至少相比起來,對他們的批評輕得多,最多不過是沒骨氣貪生怕死。
第四種就是投降後努力替新主子幹活。比如洪承疇,比如後來的三藩。
現在問題在於,就算理解洪承疇希望保命,但為什麼他不選擇第三種而一定要當第四種呢?既然先前祖大壽已經展示了走第三種路個人安全甚至富貴還沒問題,為什麼洪承疇就算貪生怕死,不願意也那麼雖然窩囊卻又安穩的走第三種路線呢?
因為洪承疇本質上最看重的是自己要做事要成就功績,至於忠誠與否,那是副產品。自己成就功業恰好與忠誠一致,那就做大忠臣;如果不一致,那就拋棄忠誠。這一點,註定了他和祖大壽等人的不同。這一點,也註定了他不僅僅是缺少骨氣的問題,而是赤裸裸的帶路黨,明晃晃的對本國人的劊子手。
所以,有時候,人如果有才而無德,那比無才無德還恐怖,因為他們既有迫切的成事慾望,又沒有道德底線,還偏偏有能力,這種人什麼事都能幹出來。一個穩定的朝代都不可能宣傳這種行為,這也是後來即便清朝也將其放入貳臣行列的原因。當然,反過來說,對於有才的人,如果放著不用又是大浪費,所以對於這種人更需要有更高超的領導者去領導,假如崇禎真的才能優秀,那麼洪承疇未必不能一直在他手裡做一個忠臣加能臣。
可惜,崇禎不是一個有能力的好皇帝,洪承疇卻終究是一個無道德底線卻有能力的能臣。這不僅是這二人的悲劇,也是中原王朝的悲劇。
-
15 # 歷史江湖一葉舟
洪承疇是一個很具有爭議性的人物,有人認為他是天下第一號的漢奸、賣國賊,有的人則認為他是結束亂明促進民族融合的英雄。明崇禎帝曾經把他視為“英烈”,設十二壇祭奠,清廷把他視為“開國第一功勳”。不管是賊奸還是英雄,洪承疇是先事明後效清的千古“貳臣”是鐵定無疑的!
一、降清之前,對明朝忠肝義膽
1、求學經歷——“家駒千里,國石萬鈞”
洪承疇的家鄉至今流傳著他賣豆乾對對聯的故事。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洪承疇出生於福建泉州。因為家境貧寒,11歲就輟學在家幫母親做豆乾、賣豆乾。鎮上有個水溝學館,是英都的才子洪啟胤開的。洪承疇在水溝學館附近賣豆腐乾,學生愛吃,生意最好,他幾乎天天都去那裡賣。洪啟胤對學生要求很嚴,常讓學生對對子,對不出來的,就不能回家。
有一天,洪承疇去那裡賣豆腐乾,幾個學生圍過來,每人買了一塊,洪承疇要他們多買一塊,學生們愁眉苦臉地說,對子還沒對出來,不敢多耽擱。洪承疇就答應幫他們對對子,但每人必須多買一塊豆腐乾。這一天,洪啟胤看了幾個學生對的對子,很滿意,連聲說對的好。這件事在學生裡漸漸傳開來,請洪承疇幫助作對子的學生越來越多,洪承疇的豆腐乾也不用再到別處去賣了。洪啟胤見他的學生作對子都要出去一趟,慢慢地也產生了懷疑。
一天,洪先生拉著一個學生讓他當場對對子,這個學生對不出來。只好承認是個賣豆腐乾的小孩幫他對的。洪啟胤立即讓學生把洪承疇叫來,見這孩子樣子很聰明,瞭解到是因家境不好不能繼續唸書,就想試試他的才思,於是出了一副對子的上聯,讓洪承疇對。洪啟胤指著桌上的硯臺說:硯臺長長,能賦詩文百篇。洪承疇看著自己賣剩的豆腐乾很快答道:豆腐方方,猶似玉印一章。洪啟胤聽了很高興,就又出了一副對子的上聯:白豆腐,豆腐白,做人清正博學學李白。洪承疇明白,先生既倒過來以豆腐為題,他就也應以硯臺做答,於是就隨口讀出:黑硯臺,硯臺黑,為官鐵骨叮噹當包黑。
先生聽了覺得這孩子不僅有天分,而且抱負不凡,就去找洪承疇的母親,勸她送孩子上學,並答應不收學費。洪承疇的母親自然很高興,洪承疇就這樣又進了學館,很為洪啟胤器重,成為他的得意門生。洪承疇在水溝學館學習非常用功,經常到恩師洪啟胤家裡借書看,從《史記》、《資治通鑑》到《三國志》、《孫子兵法》無所不讀。尤其是反映政治和軍事的書籍,他更是愛不釋手。洪啟胤見了也很高興,認為他小小年紀,就喜讀治國平天下的書,將來定會有出息。洪承疇在一次作文時寫了一篇讀書心得,在文中讚賞蘇秦的“合縱抗秦”,認為做官就應當為國家出好主意,替黎民百姓分憂,千萬不要讓天下混亂,國不成國,百姓遭殃。那時洪承疇只有十五六歲。洪啟胤看了他的文章,拍手叫絕,還寫下了“家駒千里,國石萬鈞”的評語。
洪承疇在水溝館讀了五年書後,又到泉州城北學館讀書。萬曆四十三年,23歲的洪承疇赴省參加鄉試,考中舉人。萬曆四十四年,洪承疇赴京會試,連捷登科,為殿試二甲第十四名,賜進士出身。
2、圍剿流寇——“以撫愚之”“計善後擒”
崇禎繼位之時,天下已經打亂,民不聊生,以陝西最為嚴重。從崇禎元年(1628年)至崇禎三年間,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等先後起義,陝西境內共有義軍100餘部。
崇禎二年,由於叛亂越來越大,當時的陝西總督楊鶴手中無將可用,便派當時還是參政的洪承疇領兵出戰,斬殺叛兵三百人,一個文人立了戰功,洪承疇的名聲由此大噪。他很快總結出作戰原則——“以撫愚之”“計善後擒”,就是招撫引誘投降,然後趕盡殺絕。史書中留下了洪承疇多次殺降記錄。這種策略不僅得到地方富豪、官吏的支援,還得到朝廷甚至崇禎帝的認可。因為殺降不必安置善後,既省錢又省事,是瓦解農民軍的良策之一。
電視劇《江山風雨情》洪承疇影像
到了崇禎七年,在鎮壓叛亂中崛起的洪承疇已經成為明朝的陝西三邊總督,功加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銜,總督河南、山西、陝西、湖廣、四川五省軍務,成為明廷鎮壓農民起義的主要軍事統帥。此時的洪承疇在明朝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明朝鎮壓農民起義的最大功臣,他的軍隊戰鬥力很強,被稱為“洪軍”。
二、兵敗被俘,最終投降清軍
1、松錦之戰、兵敗被俘
崇禎十一年,清軍兩路南下,京師戒嚴。明朝不得不把洪承疇從西線調來,擔任薊遼總督。崇禎十四年春,為挽救遼東危局,明朝廷遣洪承疇率十三萬、馬四萬,集結寧遠,與清兵會戰。洪承疇主張徐徐逼近,步步立營,且戰且守,勿輕浪戰。但兵部尚書陳新甲促戰,在崇禎皇帝也希望持重的情況下,採取了速戰速決的方針。皇太極看準時機,切斷明軍糧道,斷絕洪承疇歸路。洪承疇被迫決一死戰,而各部總兵官主張南撤,最後集議背山突圍。最後十數萬人土崩瓦解。松山一直被圍困了半年之久,城中糧食殆盡。松山城被清軍攻破,洪承疇被抓。
2、堅貞不屈到投降變節
洪承疇從堅貞不屈到有所心動、投降變節、死命效清,經歷了一個相當複雜、漫長的過程。
被清軍從松山押至瀋陽,洪承疇寧死不屈,白天黑夜的捶胸頓足,罵個不停。抱定盡忠殉國的必死信念,皇太極先是派滿將勸說,他總是怒目而視,一言不發。皇太極再派文臣去勸,仍然是一言不打。這時的洪承疇,惟願一死了之,一死了之,既抱崇禎感遇之恩,又可以像文天祥那樣“留取丹心照汗青”。
然而,洪承疇面臨的卻是自己無法掌控、難以擺脫的兩難境地——生,不容易;死,更難。他想死,明朝也希望他為國捐軀,可清廷卻千方百計想讓他活下去。當然是換一個活法,洗心革面,為清廷而活。如果他堅如磐石、威武不屈,就能流芳百世;如果他意志薄弱、貪圖榮華,就會墜入深淵。
結果我們都知道,他沒能經受住考驗,最終變節降清。對洪承疇最終為何背信棄義投降異族,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是稍微梳理一下,不外乎民間、官方兩種說法。
民間最為流行的是“孝莊皇后誘降說”。
皇太極為了招待洪承疇費盡了心機,但毫無效果。於是用重金收買與洪承疇一同被俘的僕人金升,金升深知洪承疇的弱點,獻計以女色打動洪承疇。
一個又一個絕色美女前去侍候,但洪承疇毫不動心,莊妃聽到這一訊息後,決心為皇太極立一功,親自去勸洪承疇。以皇妃這樣的身份去侍候一個降將,有失身份。男人天生的嫉妒心使皇太極很不願意,但莊妃一番表述,使皇太極豁然開朗,女人事小,江山事大,何況也不一定非戴綠帽子不可,皇太極就同意了莊妃的要求。
正在絕食的洪承疇身體虛弱,他茫然地注視著窗外。突然,他只覺得眼前一亮,一個漢家女子走進室內,又一個勸降的美人計,洪承疇心想。但這個女子一到眼前,一股幽香沁人心脾,天生麗質,皓腕凝雪,美目含情,氣質高雅,不同凡人,一聲“洪將軍……”,溫存委婉,讓人百聽不厭。如此端莊秀麗,婀娜多姿,特別是她的氣質令人敬佩,與前幾天那些嬌聲嬌氣,庸俗不堪,恬不知恥,故作多情的女人相比真是天壤之別。
電視劇《孝莊秘史》劇照
“洪將軍為國盡忠,令人敬仰,難道您不先喝一點水再慷慨捐軀嗎?”莊妃雙手遞上參湯。面對如此美麗的女子,話又說得如此得體,怎麼能拒絕,既是出於禮儀,也不能拒絕?洪承疇接過參湯,喝了起來,這一喝,要想死可不容易了,堅強的堤壩,打開了一個缺口。
以後幾天,莊妃為洪承疇端酒送飯,悉心侍候,二人無所不談,如膠似漆,洪承疇視莊妃為自己的紅顏知己,感慨自己命運多舛,將赴刑場,否則,擁此美人,實天下之樂。莊妃看火候已到,就按預定計劃,先讚揚洪承疇智勇雙全,人才難得,對明朝忠心耿耿,令人敬佩。待洪承疇唉聲嘆氣之時,話鋒一轉分析天下大勢,指點迷津,提出:“大明氣數已盡,清皇必主中原,皇太極求賢若渴,不如順從大勢,為清王朝建功立業,留名後世。”莊妃一番肺腑之言,打動了洪承疇,洪承疇經過長時間的沉思,決定降清。
其實,明眼人一看便知,“孝莊皇后誘降說”不符合事實,但是他代表了反清人士以及明朝遺民的觀點與情緒,意在貶低洪承疇和孝莊皇后。
而官方流行的主要是“太宗感化說”。
這一天,皇太極領著洪承疇去參拜太廟,洪承疇佇立一旁依舊處於面癱模式——突然,皇太極解下自己身上的貂裘,披在了洪承疇肩上。“關外的氣候多變,洪總督住得可還習慣?”洪承疇驀然愣住了,木木地望著皇太極,終於,撲通一聲跪了下來——“君上胸襟遼闊,確是個真命天子啊!”
這種說法有意美化皇太極,可見出自清朝皇室或者其他大臣之口,也不可信。應該說,招降洪承疇成功,漢人降官范文程起了極大作用。
在當時,很多人勸降無效的情況下,另外一名著名降將范文程出場了。他面對洪承疇的暴跳如雷不但不惱怒,反而和風細雨與之談古論今,讓洪承疇不得不反思: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人就怕冷靜,就怕想到值不值,一旦從牛角尖中鑽出來,發現天地之大,就不會一心求死了。恰在這時,積在房樑上的灰塵飄落下來,落在了洪承疇的衣服上,洪承疇不由自主地用手輕輕撣去。這個細微的動作被范文程看在眼中,他暗自一笑,隨即告辭出來,徑直向皇太極稟報:“承疇不會死,這種時候,他連衣服尚且愛惜,何況生命呢。”
此時的洪承疇,內心必然十分矛盾,充滿著激烈的思想鬥爭,在崇禎與皇太極,明朝與清朝,盡忠與投降之間反覆權衡、比較選擇,心中的天平來回稱量,砝碼最終傾向後者,他背叛了自己的初衷與理想,成為貳臣和漢奸。
洪承疇一答應投降,皇太極害怕其情緒波動,立即下令剃髮,當天晚上執行。第二天又舉行了隆重的受降儀式。
而明朝文臣武將,都以為洪承疇盡忠守節、為國捐軀了。為了褒揚“忠烈”,崇禎帝在京設壇,親自前去祭奠。
-
16 # 妙妙爺爺16
給大家講一個我聽到的故事,或許大家就能夠理解明未為什麼那麼多的明朝重臣投靠清朝的原由了。在中國歷史上,外族入侵的危機時刻都有大批文臣武將寧死不屈,康慨就義,決不投降。而明未清初卻很少有這樣的情況,反而大批的文臣武將,成批的投靠了大清。為什麼?七十年代初,我在滿州族祖先發源地,遇一近百歲的老婦人,當地人都稱她為老主子,誰家有大事小情,都必請她到場以壯聲勢,讓她拿主意。在她家住了幾天,聽她講大清朝的很多故事,她講到大清是大金時從大宋抓掠來的徽欽二帝及王公大臣之後,是了不得的貴族,只不過是被難了留落到了北國,所以,在抓到大明重臣後,都把這一絕密告之,但絕不允許對外走漏任何訊息,只能自己知道即可,這樣就瓦解了這些文臣武將的必死的抵抗決心,透過這樣的政治思想工作,有效的勸降了寧死不屈的那麼多的明朝重臣,為大清朝不遺餘力的賣力。
-
17 # 歷史有妖氣
這幅對聯,上聯說的是抗清名臣史可法,下聯說的是明末大漢奸洪承疇。
洪承疇,字彥演,號亨九,福建泉州南安人,崇禎時官至兵部尚書、薊遼總督, 松錦之戰戰敗後被清朝俘虜,後投降成為清朝漢人大學士。1644年隨清軍入關,帶著隊伍下江南,一直到15年之後,1659年攻佔雲南,與吳三桂聯手滅掉南明,看著永曆皇帝被弓弦勒死,他才回到北京。
鮮為人知的是,“大漢奸”洪承疇的塑像還曾經被北京的關帝廟供奉過。
天啊!
原來,當年崇禎皇帝聽說洪承疇陣亡的訊息後,立刻下了聖旨:全國致哀,並在北京前門外的一座關帝廟供奉洪承疇塑像。 聖旨一下,衙役們從關帝廟裡請出了關老爺,塑上洪承疇的像。崇禎皇帝還親率文武百官來到廟裡上香。
後來,前線隨軍太監從清軍軍營裡逃出來,洪承疇投降的訊息立刻傳遍京城,老百姓們衝進關帝廟,一起動手把洪承疇塑像砸爛了。
比洪承疇早五百年的南宋,有個福建老鄉施宜生,對比下二人經歷,很有意思。
金兵攻佔了汴梁,他投降了,官至翰林學士。
1159年,他作為副使跟隨金朝高官出使大宋。
當時,宋金已“和平相處”二十年,但是金主完顏亮讀到柳永的《望海潮》“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垂涎江南,遂起投鞭之志,計劃渡過長江,統一天下。
而南宋朝廷依然是“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並未引起基本的警惕。
施宜生雖然做了“漢奸”,但還是心念故國。
只是大庭廣眾之下不知道該怎麼告訴南宋官員,而且當時犬牙交錯、魚龍混雜,也許對面的南宋官員就是金朝間諜,所以他也不敢冒昧行事。
臨走之前的一個夜裡,幾個宋朝大臣和他聊天,他抓住機會,對著他們說:“今日北風甚勁”,暗示北方有情況,又索要紙筆,說“筆來,筆來!”,諧音是“必來,必來”。
幸虧其中一個南宋大臣很機靈,馬上領悟了意思,趕緊向宋高宗報告,做好戰爭準備。
果然隨後完顏亮率領六十萬大軍,兵分四路對南宋發動全面進攻。
幸虧南宋已有準備,采石之戰遏制了完顏亮攻勢,才倖免於亡國,一直堅持到1279年。
但施宜生卻因為“洩密”,回到北方之後便被一口大鍋活活煮死。
緊要關頭,他獻出自己的生命,為南宋延續了120年壽命。
同樣是同鄉,同樣是讀書人,同樣做了漢奸,卻在歷史舞臺上扮演了不同角色,從中似乎可以看出人性的巨大差異。
-
18 # 天涯看點歷史號
洪承疇,在明清兩朝均任高官,但是歷史對他的評價卻不高,因為他投降了清朝,做了漢奸,這就讓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汙點。但是,不可否認,他還是很有能力的。
崇禎年間,農民起義軍的實力日漸壯大,農民軍的特點是流動作戰,今天在陝西,明天在山西,下個月可能又跑到河南去了,這讓地方官員很頭疼,畢竟不好隨意越境作戰,另一方面,只要把農民軍趕出自己的管轄範圍就可以了,沒必要拼命。而這些農民軍也掌握了地方官員的心理,所以他們總是在兩省或者幾省交界的地方活動,一旦有一省出兵,馬上就撤到另一個省去。一來二去,農民軍沒被剿滅,反而越來越壯大。後來崇禎皇帝吸取了教訓,設定一個總督,可以管兩個省,協調作戰更加方便了。但是農民軍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他們馬上到兩省之外的地區活動,最後這個總督管轄的範圍越來越大,最後總督管理的範圍多達五個省,而五個省幾乎是當時明朝和清朝的半壁江山了。
明末農民戰爭圖
崇禎七年(1634年),崇禎皇帝命令陝西三邊總督洪承疇總督河南、山西、陝西、湖廣、四川五省軍務,負責對活躍於這一地區的農民軍的聯合剿滅行動。有了這樣的一個總督自然方便了各省之間的統一行動,剛開始是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明軍在洪承疇的統一排程之下形成了對農民軍各部的包圍,農民軍遭受了重創。但是就在農民軍陷入低潮時,關外的皇太極入侵明朝,導致崇禎不得不抽調部分兵力前去抵擋,最終讓起義軍死灰復燃,之後農民軍幾乎成了不可抵擋之勢。
洪承疇劇照
洪承疇之後還有熊文燦等人管理過五個省,但是洪承疇最傳奇的是他不僅僅在明朝管理過五個省,到了清朝,他還管理過五個省。洪承疇在1642年松錦之戰中兵敗被俘,被俘後洪承疇投降了清朝,據野史記載,是皇太極的妃子(後來的孝莊太后)用美人計勸降了洪承疇,當然這只是野史的緋聞罷了。但是,不管怎麼樣,洪承疇投降了清朝,而且也為清軍入關、打下江南等地出謀劃策,立下了汗馬功勞。
洪承疇畫像
順治十年,洪承疇在清朝的仕途達到了頂峰,由於大西軍餘部孫可望、李定國的聯明抗清,清朝在湖廣、雲貴等地的軍事壓力十分巨大,在這個時刻,洪承疇被委以重任,順治皇帝命他“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五省,總督軍務兼理糧餉”,五省軍政大權一把抓,可以說清朝的半壁江山都在他的掌握之中,而洪承疇也不負眾望,在他的排程之下,南明遭受了軍事上的重創,而永曆政權的核心人物孫可望、李定國之間也發生了內訌,最終洪承疇招降了孫可望,徹底瓦解了南明永曆政權的抵抗,李定國孤立無援,失敗已經在所難免。
1653年形勢圖
洪承疇在明清兩次都出任五省總督,可以說兩朝的半壁江山都在他的掌握之中,而洪承疇做的事情就是與農民軍作戰(清朝時期,南明軍隊也基本是由原來的張獻忠餘部組成),洪為明朝作戰則是報銷君父、為國分憂,最終崇禎皇帝也沒有負他,洪承疇被俘後傳來了他的死訊,崇禎誤以為真,還特地設靈臺祭奠,可見崇禎皇帝對他的重視;而在清朝,洪承疇為滿清最終政府明朝立下汗馬功勞,最終卻被授予一個“三等輕車都尉”,是低於“公侯伯子男”的第六等爵位,而且死後還被乾隆列入《貳臣傳》,這樣的待遇不知道洪承疇泉下有知,會作何感想?
-
19 # 榮光與溫柔
提到中國歷史上的大漢奸,洪承疇時絕不可能繞過去的一個人,此人文韜武略,才識過人,是當時漢人精英階層的傑出代表。當時,國家和人民對他寄予厚望,奈何此人竟然兵敗被俘,最後投降了滿清,並不遺餘力的為滿清出謀劃策來滅亡明朝政權。在滿清滅亡明朝的過程中,此人之功,幾無出其右者。
洪承疇像
洪承疇以進士出身,先是憑藉剿滅陝甘地區農民起義軍的功勞坐上陝西三邊總督,是不折不扣的封疆大吏。在剿滅義軍的過程中,洪承疇進退有據,指揮有方,這些軍事行動無不顯示了他國人的軍事才能。非但如此,他在與農民起義軍鬥爭的過程中所展現的對大局的預判能力更為出色,如果洪承疇的故事到這裡便終結,那麼他至少還會給大家留一個好印象。但是,歷史沒有如果。
崇禎十一年(1638年)九月,清軍兩路南下,京師危急,崇禎帝不得不調洪承疇來防衛北京,其後,更是封洪為薊遼總督,將復遼之重望,寄託在他身上。不料松錦大戰兵敗,又加上叛徒出賣,致使洪失身被俘。
洪承疇在被俘之初,堅決不降清。清廷每每派人前去招撫,皆被大罵而歸。到後來,皇太極對洪降清之事已幾乎不抱希望,無奈只能派自己的寵臣范文程前去招降,若還是不成,只能殺了以絕後患。范文程雖然勸降無果,不過在勸降過程中,范文程注意到了一個小細節:“兩人談話之時房樑上掉下來的灰塵落在洪承疇的肩膀之上,洪承疇隨即抬手拂去”。因此,范文程判定洪未必是真的想死。回去後,范文程對皇太極說,若是一個真心求死的人,怎麼會在乎身上的灰塵呢,再勸勸吧,還是有希望的。最後皇太極親自為洪承疇披上大氅,洪才決意歸降。
野史盛傳莊妃委身勸降洪承疇,恐不足為信
本來那時崇禎帝以為洪承疇已經殉國,更是為他主持了規格及高的葬禮,洪作為松錦之戰的指揮官,對於戰事失利,肯定有無法逃脫的責任,但習慣於遷怒他人的崇禎並沒有為難洪的家人。試問一下,明廷可有對你不住的地方?
我看來,洪承疇歸降,一是惜命,二是惜才,惜自己的才華隨自己的生命而去。
洪在明朝多年為官,這些經驗使得他對明朝內部所有的情況幾乎瞭若指掌。滿清有了洪承疇,就能在決策層上處處壓制明朝。而洪承疇為了證明滿清政權是天命所歸,為了證明自己降清一事是順應天命,真是為了他的新主人殫精竭慮,夙夜憂會。如同哈巴狗一般出謀劃策。而清朝統治者們,則對他處處提防,不肯委以實權。當年滿清決定入關,便是他極力促成的。
在洪承疇為清廷經略江南時,更是大肆撲殺抗清義士。屠戮同胞這種事,他幹起來真是得心應手的很。之後勸降鄭芝龍,更是讓清廷兵不血刃佔領福建全境。
本事張獻忠義子的南明將領李定國,在與清廷作戰的過程中,連戰連捷,並兩次擊殺清廷的親王,打破了八旗兵野戰無敵的神話。抗清的事業迎來了新的高潮。
這一系列事件搞得清廷惶惶不安,竟想要與南明議和。這是洪承疇挺身而出,力主堅持作戰,並被委任五省經略。他在湖南前線,機關算盡,對南明將領各種分化拉攏,最終拖到了孫可望與李定國內訌,並招降了孫可望。自此,南明政權再也沒有與清廷鬥爭的本錢了。
清廷對這種漢奸走狗,從來都沒有誠心對待過。卸磨殺驢、過河拆橋這種事幹起來真是熟練之至。洪死後,僅僅封了一個三等車騎都尉。這個連五等爵(公侯伯子男)都不入的爵位,更像是一種赤裸裸的侮辱。
到乾隆執政時,更是把洪承疇打入“貳臣”的佇列之中,想你一代人傑。自詡安邦定國之才,竟留罵名於千古,不亦悲乎?
-
20 # 大山裡的幼稚鬼
亨九先生是一個不計個人名譽得失,從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為促進中華民族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貢獻和巨大犧牲的人。
他的情操是極其高尚的,為了完成他民族融合的偉大事業,他的母親和家人同他反目成仇。亨九先生忍辱負重,努力實踐孟子“魚與熊掌”得理論,舍小家為大家,舍個人小義為民族大義,簡直就是民族英雄的典範!
雖然他辭世以後,被乾隆列入了《貳臣傳》,但三百年以後,他的後人和那些研究歷史文化的專家學者們還銘記著他的貢獻,為他建了紀念館。
洪承疇用極大的個人代價成功實踐了汪主席沒有成功的“曲線救國”,把自己的個人才華完全奉獻給了他熱愛的民族事業上面。
他不是一個人,他身後還有無數個人,與他一同奮戰,忍辱負重已經不足以形容他所受到的詆譭。他不怕誤解,不怕揹負罵名,不怕道德指責,不怕輿論攻擊。我相信在他內心煎熬的那些年裡,他心裡一定會有這樣一句話:時間會證明一切。
是的,亨九先生,時間證明了一切,你生前享受了富貴,死後隨著時間的推移,你變成了最敏感的人物,敬重你不要節操甘於奉獻的人,視你為民族英雄,鄙視你不顧天下專門利己的人,視你為國賊漢奸。
我只想說,我從來沒有想到亨九先生時至今日還能成為翻案的物件。他的卑劣是最醜陋的投降派代表,但遺憾的是,歷史的需要,他依然可以享受一部分人的歌功頌德。是洪亨九偉大如斯,還是當今社會渺小不堪,非要給一個做古的漢奸洗地?
在我看來,洪亨九一切的行為只是體現出了一個極端自私利己小人的真實面目,他讀的那麼多年聖賢書都讀到了狗身上去了。
哪怕真的可以把他說成是一個對民族融合做出大貢獻的人,我也會唾棄他的人品。因為他的一生所做所為,沒有一件事是出於家國情懷的,都是為了自己考慮的卑劣者。
這樣的人,我是不敢與之為伍的,他們是高舉大義大旗的利己主義者,時代背景下人格扭曲的典型。
我們應該銘記亨九先生的所作所為,作事先做人,正人先正己,千萬不要打著愛國者的旗號幹那些自私卑劣扭曲三觀的事情。
回覆列表
明朝後期,統治非常腐敗,宦官專權,統治者重用小人,丟棄賢臣。冤殺袁崇煥松山之戰崇禎不聽洪承疇的建議而聽信陳新甲之計,是導致松山戰敗的關鍵原因。明末,土地兼併十分嚴重,經濟崩潰,社會動盪不安。至此,明王朝已經危機四伏,遙遙欲墜,這注定它必然要走向滅亡。新王朝取代舊王朝已經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明朝後期,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八旗制度,促進女真社會的發展。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當時清的軍事實力非常強大,而且他們對漢官漢將的招降政策突出體現了他們禮賢下士的胸襟。皇太極曾經說過作戰的事由由他來指揮,政治制度的建設主要聽明朝降臣的,對漢將的處罰也比較寬厚。相反的,明廷對部將處罰卻十分嚴酷。隨著清實力的強大,以清代明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趨勢。
明清兩朝政權興衰形成鮮明的對比,兩國君主的襟懷也大不相同。在這種情況下,洪承疇確實難以抉擇。剛開始拒不投降,絕食七日,“只求速死”,到後來的剃髮降清,什麼原因使他發生這樣的變化呢?是功名?是怕死?不是,是為天下百姓。洪承疇降清是經過深思熟慮、審時度勢後決定的。他看到清的強大最後必然代替腐朽沒落的明王朝,當時清實行的民族壓迫政策,歧視漢人,勢必會給漢族人民帶來的無窮災難。比如清軍南下是多爾袞率領的清軍凡遇到漢人的頑強抵抗,其屠殺是駭人聽聞的,“揚州十日”、“江陰三屠”就是血寫的歷史。正式在這種情況下,他權衡了“一身”與“天下”之間的大小,最終以“天下為心”,忍辱負重,拋棄了中國傳統儒家的“忠君”思想,忍受著天下的罵名,走上事清的道路。
在順治御筆批發的“御授攝政王洪大經略奏對日”中記事言志:“上曰:管仲何以不死子糾?對曰:君臣有分,所關者在一身,華袞,所繫者在天下------蓋權衡大小之間,而以天下為心也久矣”。這是他降清目的最好的材料證明。而且我們可以從事清後的所作所為證明他的天下為心,以民為本。
摺疊二、以民為本,盡心盡力
洪承疇事清以來,一心繫著天下的百姓。他提出很多保護民生的建議。在進入北京時、在招撫江南時、在經略湖廣、雲貴時候,時時刻刻體現出他以民為本的思想。(一)勸施仁政,保護漢民
據《霸猿集》記載:“當滿漢一家之日,洪承疇密室造清竟建以漢人養旗人,不令旗人營工商之策。從此滿漢分居,漢人得以安其農工商之業,二百七十年來免授其擾。從此洪承疇之有功於漢族。”
據《奏對比記》載:“上問切時要務。對曰:興北方水利,以省漕運之案。除天下扼塞要隘留兵外,其餘城守半用兵民。即扼塞要隘處宜仿屯衛之制,以養兵之費。而厚官僚,以蘇民困,是切時之要。”
以上兩則材料說明,清軍入關後,滿人成為統治階級。如果任其遊牧民族的習俗胡為,漢人必將在生產和生活諸方面遭受騷擾。因此洪承疇想順治帝建議滿漢分居,正是為裡避免這種騷擾。為了減輕人民和國家大筆軍費負擔,承疇建議城守半用兵民,邊防要塞實行屯衛制等等。這樣不但減輕了人民的負擔,而且鞏固清朝的江山社稷。(二)招撫江南,為民輕負
順治二年(1645)豫親王多鐸率領軍佔領南京,明福王朱由崧就擒。清軍乘勢攻佔蘇嘉湖諸要地,清廷決策者多爾袞被勝利衝昏了頭腦,悍然頒佈雉發令。這種野蠻的民族壓迫,激起江南漢族人民的強烈反抗。為了緩和尖銳的民族矛盾,清廷忙派洪承疇取代多鐸,授予“撫江南地方總督軍務大學士”的重任,敕賜“便宜行事”。
洪承疇到南京赴任後,面對這種嚴峻局勢,採取以撫為主、以剿為輔的策略,比如利用舊關係,招撫了故明兵部尚書張縉彥在江西、湖廣、河南三省交界防守自固的一般抗清力量。“縉彥投,則三省交界地方四十餘寨,漸次馴服。”(李光濤《論洪承疇之招撫江南》上)在福建招撫鄭芝龍等,迅速瓦解了一大批抗清力量,使江南人民免受戰爭所帶來的災難。而且他還多次上疏減免賦稅,如針對明季蘇杭賦稅繁重,向朝廷上疏:“江南地方,因明季賦稅繁重,官兵抗害,百姓極為困苦------人民逃亡,田地荒蕪。流寇搶劫,民無與居。頻死殘黎,人情驚惶,宜於貧苦州縣,分別免徵折價。”(《明清史料》)獲准減免蘇杭錢糧,停徵漕運。這一系列文治措施,緩和民族矛盾,穩定江南局勢,促進了江南生產的恢復和發展。(三)經略五省,安邦濟民
“順治十年(1653)五月,上命承疇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處地方,總督軍務兼理糧餉。”洪承疇招集兵將後就走馬上任。到了湖南、湖北後,瞭解到當時形勢較為嚴峻,採取了“以守為戰”,先安湖廣,然後平定雲貴的方針。1654年,到達湖南長沙,當時長沙一片荒涼“城內城外,盡皆瓦礫,房屋全無”,“民人逃亡,工匠絕少”,“荒涼景象,慘苦難言”。針對長沙這種荒涼現狀,洪承疇令撫巨,道巨招集流散出去的百姓。經“兩月內,多方招集,民人漸次入城,各佔原日地基,以竹草蓋房。”經過兩個月的努力,“城內城外,住者約有數百間,各有買賣生理,日已增添。”滿蒙官兵到來之後,洪承疇令軍隊“共念地方之,計切安民。”官兵注意嚴明紀律,不去騷擾百姓,民心得到安定。
順治十六年(1659),洪承疇抵達昆明,“疏奏滇民疾苦,帝憫之。即渝戶部撥內帑銀三十萬兩,並命戶部、兵部譴官前往洪經略軍前以十五萬兩賑濟雲貴二省貧民,十五萬兩由洪經略收貯為軍需備用”在雲貴地區濟賑貧民,為人民解憂解難,而且他還嚴肅軍紀,不擾百姓,並要求順治帝“特頒清漢敕諭,或部發清漢告示,馳傳三路營前,大行曉諭,俾各欽奉遵守。”也就是說要把軍紀要求用滿文、漢文書寫成告示,在三路大軍營前宣佈張貼,讓將士們人人都能知道,都能遵守。這樣即安定民心,又保證人民的生命和財產,為他收復雲貴奠定了群眾基礎。
洪承疇奉命經略五省,採取一系列以民為本的措施,減輕了人民的負擔,促進生產的發展。同時也為清初統一中國,穩定政局、維繫民族團結作出重要貢獻。
據清光緒年間舉人任內閣中書舍人戴希朱(南安詩山人)總纂的《南安縣誌》卷二十七〈洪承疇傳〉後的一段按語記載:“希朱嘗讀文襄奏對筆記,見其論斷施行,皆王者長治久安之道,無纖毫雜霸術,過於管仲遠矣。況清朝非勝國之仇,文襄當孤軍無援時,太宗厚遇之。又絕粒累日不死,不得不隱忍從事,以俟後圖。世祖屢加禮,每以孟子稱之,尤以天下才重之,則為其運籌帷幄,以安社稷。數省經略,一代佐命,其功過與管仲,其心更苦於管仲。”這段按語精闢地概括了洪承疇的韜略、才能、功績及其內心的隱衷,他當年隱忍從事,為的是緩和滿漢民族矛盾,使億萬生靈不塗炭;維護漢民族利益,減輕人民負擔,促進生產的發展等等。
洪承疇博古通今,閱歷豐富,觀其史蹟昭然可敬。其文韜武略之才,可謂蓋世絕倫。他事清十八年間,忍辱負重,以民為本,我們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正如孫中山先生所寫的:《贊洪文襄》五族爭大節,華夏生光輝。
生靈不塗炭,功高誰不知。
滿回中原日,漢戚存多時。
文襄韜略策,安裔換清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