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皮皮盧985
-
2 # 王柳威
燕雲十六州
古代的行政區域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燕雲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地區、山西北部地區。失嶺北(王維詩中“都護在燕然”的燕然都護府)則必禍燕雲,丟燕雲則必禍中原。燕雲十六州又稱“幽薊十六州”,“燕雲”一名最早見於《宋史·地理志》。
燕雲十六州具體指:幽州(今北京市區)、順州(今北京市順義區)、儒州(今北京市延慶區)、檀州(今北京市密雲區)、薊州(今天津市薊州區)、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省河間市)、莫州(今河北省任丘市北)、新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媯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武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蔚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應州(今山西省應縣)、寰州(今山西朔州市東)、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區)、雲州(今山西省大同市雲州區)。相當於今北京、天津全境,山西和河北的北部地區。
公元936年,中國後晉的開國皇帝石敬瑭(後唐河東節度使)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後晉,遼太宗與石敬瑭約為父子(遼太宗為父,石敬瑭為子)。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使得遼國的疆域擴充套件到長城沿線,往後中原數個朝代都沒有能夠完全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戰略意義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權感受威脅持續長達160多年。
-
3 # 那些年我們追過的歷史
這麼說吧,燕雲十六州就是中原與北方遊牧民族之間的一條鴻溝,燕雲十六州上的長城可以阻擋遊牧民族的鐵蹄,所以燕雲十六州的歸屬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燕雲十六州是指今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地區、山西北部地區。
自五代十國時期石敬瑭把燕雲十六州獻給契丹之後,整個中原地區就相當於失去了一個天然的屏障,直接導致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
也就是說,在後唐的時候整個燕雲十六州就已經掌控在契丹人的手裡了,也是那個時候遼國開始從遊牧民族向農耕民族過去,在燕雲十六州,漢族也和契丹族混居。
後來在後周時期,周世宗柴榮曾組織過軍隊想重新收回燕雲十六州,但奈何柴榮英年早逝,收復三州之後便駕崩西區,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在柴榮病逝後,柴榮手下的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北宋正式建立。
趙匡胤也深知燕雲十六州的失去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他們為了阻擋以後遼軍的入侵,不得不在汴京附近廣植樹木來阻擋遼國騎兵。
後再宋太宗趙光義在位時期,宋軍為了收復失地常年與遼軍作戰,但一直處於劣勢,遼軍的強大遠非宋軍能比,於是北宋便和遼國簽下了停戰合約,也就是歷史上的檀淵之盟。
檀淵之盟建立後,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檀淵之盟固然屈辱,但是停戰確實是當時最好的辦法了,都說打仗就是燒錢,但事實就是這樣,可以說宋朝送給遼國的錢絕對比一直打仗花的錢要少很多很多。
再後來就是金國與宋朝的海上之盟了,宋金約定聯合滅遼後,金歸還宋燕雲十六州,後阿骨打把遼國皇帝趕到西山之後,便歸還了部分燕雲十六州,但對宋朝來說這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因為金打遼時宋朝並沒有出什麼力。
在之後便是靖康之恥的發生了,北宋滅亡後金軍俘虜了徽欽二帝,佔據了中原地區,當然燕雲十六州也包括在內。
總的來說,只要燕雲十六州在中原地區的手裡,北方遊牧民族就不一定能打得進來。
-
4 # 看經典品百味人生
幽雲十六州大概包括了北京,天津的全部以及河北,山西的北部,古代這些地方分為燕(幽)、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共十六州,故稱為幽(燕)雲十六州。其中幽、薊、瀛、莫、涿、檀、順七州位於太行山北支的東南方,其餘的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九州在山的西北。
首先如果從宏觀的地理來看,此處其實是“漢地邊緣”,“漢胡交界”之處,在中國地理當中有一條非常重要的分界線: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這條線以北較為乾旱,古代生產方式以遊牧為主;而以南則是以農耕文明為主的傳統漢地。而這條線大體又和長城重合。
而如果遊牧民族想南下入侵呢?幽雲十六州正好是第一線,不過如果幽雲十六州掌握在中原王朝手裡,那遊牧民族想南下還是有些麻煩的。這一點從地形圖可以反映。
圖中的紅線就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可以看到以北京為核心的華北平原北部地區正好是漢地的邊界。
而如果遊牧民族想南下入侵呢?幽雲十六州正好是第一線,不過如果幽雲十六州掌握在中原王朝手裡,那遊牧民族想南下還是有些麻煩的。這一點從地形圖可以反映。
可以看到,燕山山脈和太行山脈正好攔住了。這兩道山脈構成了保護漢地(華北平原)的第一道防線。
那要是幽雲十六州丟了呢?那就相當麻煩,此處居高臨下,易守難攻,一旦這個地方被遊牧民族掌握,那中原王朝北線,黃河以北、以東地區的北方土地幾乎無險可守,將面臨沉重的國防壓力,而很不幸的是,宋朝就面臨這個情況。
後晉的石敬瑭當年為了取得遼國的支援,“父事契丹”將幽雲十六州拱手送於遼國,這讓後周,北宋等後繼的中原王朝北線面臨很沉重的軍事壓力,而且此處是傳統漢地,如若一直讓外族統治對於中原王朝也是不可接受的,所以後繼的中原王朝也屢次攻打此處。
顯德六年(959年),後周世宗柴榮率軍攻遼,一路勢如破竹,攻克多地,然而大事未竟之際卻突然病故。
宋朝成立之後,也對“幽雲十六州”這故土念念不忘,宋太宗也曾親自伐遼,但在高粱河之戰中慘敗,後來宋遼兩國的勢力呈現均勢,簽訂了“澶淵之盟”,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遼歸還宋莫、瀛二州。但北宋對此“故土”還是念念不忘。
後來金朝崛起,北宋和金約定共同滅遼(海上之盟),成功後金歸還宋幽雲十六州,但北宋實在太弱,金朝滅遼之後連北宋也一起收拾了。
而這片地方,一直到明朝(1367年,明太祖朱元璋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為號召北伐)滅元后,才徹底回到漢人手中,此時,這塊地方已經丟了400多年了
-
5 # 追蹤歷史腳步
幽雲十六州,顧名思義就是“幽州”,相當於現在的北京、天津、河北北部以及山西北部地區在,這裡是中原王朝和遊牧民族的分界。
幽雲十六州包括燕(幽)、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共十六州。其中幽、薊、瀛、莫、涿、檀、順等七州位於太行山北支的東南方,其餘的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九州在太行山的西北。
這裡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戰略位置非常重要。
五代十國時期,原本幽雲十六州屬於石敬瑭的後晉,但是石敬瑭為了得到遼國的支援,將幽雲十六州給了遼國,就這樣,幽雲十六州開始為遊牧民族控制。
北宋建立的時候,趙匡胤深知幽雲十六州的戰略意義,遼國以幽雲十六州為跳板,隨時可以對北宋發起進攻,因此,趙匡胤非常想要收回幽雲十六州卻一直沒有機會。
宋太宗時期,趙光義率部進軍幽州,最終趙光義身負重傷,以慘敗收場;宋真宗時期,也曾試圖收復幽雲十六州,不過最終未能成功,反而與遼國簽訂了澶淵之盟。
後來,宋朝與金國聯合,一起進攻遼國,最終宋朝終於拿下了燕京、涿州、易州、檀州、順州、景州、薊州,不過,僅僅一年之後,金國就揮兵南下,重新奪取了這些地方。事實上,直到朱元璋建立明朝,幽雲十六州才最終結束少數民族的統治。
-
6 # 小熊貓看歷史
幽雲十六州到底在哪
幽雲十六州,指的是北京、天津北部、河北北部以及山西北部等地區。具體來看,幽雲十六州包括幽州(今北京市區)、順州(今北京市順義區)、儒州(今北京市延慶區)、檀州(今北京市密雲區)、薊州(今天津市薊州區)、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省河間市)、莫州(今河北省任丘市北)、新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媯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武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蔚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應州(今山西省應縣)、寰州(今山西朔州市東)、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區)、雲州(今山西省大同市雲州區)。
幽、薊、瀛、莫、涿、檀、順七州在太行山以東,被稱為山前七州,雲、新、媯、儒、武、應、寰、朔、蔚九州則在太行山以西,被稱為山後九州。以幽州(北京)和雲州(大同)為兩大重要的戰略據點,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
幽雲十六州的戰略意義幽雲十六州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這些地方地勢居高臨下,易守難攻,是保衛中原的屏障。 地形上,幽州、武州、雲州和燕山山脈、管涔山脈,形成一道天然的防禦屏障,再加上沿線的外長城,就能把遊牧民族擋在關外。
一旦山前七州失守,身後就是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北方遊牧民族就可以長驅直入。
太行山西面,除了山後九州,山西還有恆山山脈和內長城這一道防線。但是山後九州仍然提供了戰略緩衝,起到了重要的屏障作用。
不僅如此,山後九州還是古代重要的養馬地。在冷兵器時代,騎兵對於步兵有著絕對優勢,中原地區屢屢被北方遊牧民族襲擾,也正是因為他們騎兵的高機動性和衝擊力。
並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適合養馬,所以古代中原王朝擁有的天然養馬地基本只有河套地區和山後七州。一旦這些地方丟失,那隻能在其他地方養馬,將就著用了,由於缺少牧草,成本也會急劇升高。
中原王朝歷經400多年的反覆爭奪,終於拿回了幽雲十六州幽雲十六州第一次作為整體在史書上出現,是五代十國時期,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為了換取契丹人的支援,不惜當“兒皇帝”,並把燕雲十六州這些戰略要地割讓給了契丹,直接坑苦了日後的中原王朝。
丟失了幽雲十六州,中原直接門戶大開。此後,歷朝歷代做夢都想奪回這些地方。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發動徵遼之戰,打算一舉收復幽雲十六州。戰事起初很順利,柴榮順利收復了十六州中瀛州和莫州。然而,就在收復幽州之時,柴榮突發疾病,不久就病逝了,北伐也被迫中斷。
公元979年,趙光義在消滅北漢之後,馬不停蹄地想趁勝收復燕雲十六州。在收復了十六州中的涿州、薊州和順州後,宋軍圍攻幽州,卻在高粱河大戰遭遇大敗,趙光義御駕親征也只能落荒而逃,北伐宣告失敗。
公元986年宋朝捲土重來,三路大軍北伐,一度將寰州、涿州、朔州、應州和雲州收入囊中。但隨後宋軍又遭遇大敗,此次北伐又無功而返,從此再也不敢與遼國爭鋒。
公元1123年,宋金建立海上之盟,聯手覆滅了遼國。北宋以每年二十萬兩銀、三十萬匹絹的價錢,買回了山前七州。好景不長,隨著金人南下擄走了徽欽二帝,北宋宣告滅亡,山前七州再度丟失。
南宋在岳飛等人的努力下,一直想收復燕雲十六州,但是都沒有取得成功。直到南宋滅亡,蒙古入主中原,中國取得了暫時的統一,但燕雲十六州仍然不屬於漢人。
一直到了公元1367年,朱元璋一年之內收復了幽雲十六州全境,此時離石敬瑭出賣燕雲十六州已然過去了455年。
-
7 # 這個歷史很正
幽雲十六州子五代十國時期的失去,一直到明朝才被收復。幽雲十六州對於中原王朝時十分重要的,那麼有多重要呢?
幽雲十六州的出讓,使得幽燕地區的險要地勢盡失,晉北則喪失了雁北的外圍防線,而且幽燕的喪失直接使得整個河北的防禦體系瀕臨破碎,三晉地區就如同一座孤城,失去了大後方的支援。
正是幽燕地區的出讓使得北宋面對北方遊牧民族是幾乎是毫無屏障,使得金國得以在極短的時間裡迅速攻略北宋,完成了金國三年沒遼、宋兩個強大王朝的奇蹟。
幽雲十六州指的是幽燕-並燕-涇延-涼湟地區,既:幽州(今北京順義)、儒州(北京密雲)、薊州、瀛洲、新州、武州等地區。(先進山西、河北、北京一線)
幽雲十六州大致可以分為兩個地區,既太行山脈一線和華北平原。很不幸北宋整個的北方包括京城開封都是暴露在遊牧民族的鐵騎之下,雖然北方城池多,可是對於華北大平原來說,這就是騎兵真正的戰場,擋是擋不住的,只能據城而守。
雖然北宋與遼國簽訂了澶淵之盟,遼國出讓了幽雲十六州之莫、瀛洲,但是對於華北大平原來說依舊不足以防禦北方的騎兵,而且這兩座城池是作為與遼國互通商貿而開放的。
所以呢失去了幽雲十六州這個天然的防禦屏障,中原王朝就完全的暴露在北方的遊牧民族鐵騎之下,一旦北方遊牧民族崛起,中原王朝就勢必要遭殃。
-
8 # 風陵流度
幽雲十六州,也叫做燕雲十六州。是指今天沿燕山山脈自東向西,包括天津、北京,一直到山西北部的一大片地區。
幽雲十六州自秦朝統一以後,一直都在漢人政權的控制之下。最早的漢人政權北部防線自東向西從山海關、天津一帶開始,途徑北京、河北張家口、山西大同太原、一直到甘肅臨洮一線,沿途依靠山脈大河修築長城以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南下侵擾。幽雲十六州就是該防線的東部中部地段。
唐朝末年,天下大亂,先是朱溫篡唐建立後梁,後被李存勖推翻建立後唐。然後就出現了讓幽雲十六州“名垂千古”的後晉兒皇帝石敬瑭。
石敬瑭在推翻後唐過程中為了爭取契丹的支援,和契丹皇帝簽訂盟約,割讓幽雲十六州並認遼太宗耶律德光為父親,每年輸送歲幣。契丹出兵幫助石敬瑭奪取政權以後,石敬瑭按照盟約規定,於公元938年,把幽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
自秦朝開始到後晉建立,漢人政權第一次失去對幽雲十六州一線的控制權,一直到明太祖收復幽雲十六州,漢人對這片土地失去控制權長達數百年時間。
看中國地形圖,我們能直觀的看到,幽雲十六州一線幾乎都是山脈。燕山山脈往南,太行山山脈往東,就是古代漢人政權最核心的基本盤華北平原。
作為農耕經濟為基礎的政權,最重要的國防安全就是保障國內農業地區的安定,只要保證了農民的安定,就能保證政權不被外族推翻。大山大川天然可以抵禦機動性強大的騎兵部隊,強迫騎兵部隊下馬和中原部隊打漢人擅長的兵團作戰。
實際上,自秦朝到唐朝,凡是強盛的朝代,無一不是依靠長城所在的戰略防線狠狠壓制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給國內農耕地區換來和平的發展空間。
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以後,這條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防線就不復存在了。華北平原直接暴露在遊牧民族的鐵蹄之下。由於環境的限制,中原政權無法組建大規模具有戰鬥力的騎兵部隊,步兵的機動性也無法和騎兵相媲美。華北平原地勢平坦,遊牧民族的騎兵部隊就可以依靠優良的機動性為自己積攢戰略優勢。
幽雲十六州的地理地勢奇特,只要扼守關隘,因為道路狹窄,無法進行大規模的排兵佈陣,所以幽雲十六州一線又極其易守難攻,中原王朝的收復程序持續了數百年都沒有任何進展。
北宋時期多次舉兵進攻都沒有結果,由於幽雲十六州無法收回,宋王朝直接暴露在遼國的兵鋒之下,不得不組織大規模的兵力在平原地帶組織防禦。終北宋一朝,對北方的戰爭從沒有贏過,因為始終無法收復幽雲十六州。只輸過一次,直接被遼國的騎兵平推到淮河長江一線,北宋亡國。王室南渡建立南宋。
一直到元末,天下大亂,人民和元朝統治者離心離德,朱元璋才終於收回了這片漢人失去控制長達數百年的戰略要地。
幽雲十六州在封建中國,是漢人政權對抗遊牧政權,保衛華北平原的最後一道戰略防線。一旦失去這條防線,漢族的核心農耕領土就失去了地形地勢的抵抗優勢,只能靠組建大規模步兵兵團,以血肉之軀抵抗遊牧政權的烈馬長刀,守衛家園。也更談不上農耕政權對遊牧政權能夠形成戰略上的壓制。
-
9 # 三思堂
“幽雲十六州”最早應來自燕國的封地,公元前11世紀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之一,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華北的一個諸侯國,在今北京、河北北部、遼寧西部一帶,姬姓,開國君主是燕召公奭。於公元前7世紀滅掉薊國,建都薊(今北京市房山區)。
公元前226年,秦攻佔薊城。公元前222年,秦滅燕。其實,古燕國還要比幽雲十六州大,因為幽雲十六州只包括北京、天津全境,以及河北北部地區、山西北部地區,並沒有到遼寧。燕雲十六州又稱“幽薊十六州”、“幽雲十六州”,“燕雲”一名最早見於《宋史·地理志》,包括燕(幽)、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共十六州。幽、薊、瀛、莫、涿、檀、順七州位於太行山北支的東南方,其餘的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九州在太行山的西北,所處的地勢居高臨下。
公元936年,中國後晉的開國皇帝石敬瑭(後唐河東節度使)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晉國,遼太宗與石敬瑭約為父子。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使得遼國的疆域擴充套件到長城沿線,往後中原數個朝代都沒有能夠完全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戰略意義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權感受威脅持續長達二百年。
燕雲十六州在非漢族的統治者統治了455年(913-1368年)之後,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太祖朱元璋遣徐達、常遇春攻克大都,燕雲十六州得以重新併入漢人勢力範圍。
中國大一統的觀念深入人心,石敬瑭為了自己的皇帝夢,本應開疆拓土,反而割地求援,這位兒皇帝最終淪為歷史上的一個笑柄。要麼平凡為一棵小草,為祖國增添一抹綠色;要麼不俗為參天大樹,為祖國擋風遮雨;千萬不要為了一己私慾,幹有損祖國的事情,終會遺臭萬年。 -
10 # 文史不假
所謂幽雲十六州,具體包含幽州、順州、檀州、薊州、儒州、涿州、瀛州、莫州、新州、媯州、武州、寰州、朔州、蔚州、應州、雲州共計十六個州。其大致範圍包括現在的北京市、天津市全境和河北省的北半部,疆域面積大約十萬平方公里。
五代十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熙熙攘攘和熱熱鬧鬧的階段,大小割據勢力建國稱帝就像是過家家一樣。而且,很少有能長久存在的,都是曇花一現,讓人記住都難。
其中,唯一能讓後人記憶深刻的皇帝,還幾乎真就沒有。唯獨一個例外的,他的名氣甚至比很多盛世的治世能君還要大,這就是被人唾棄的“兒皇帝”石敬瑭。
石敬瑭(892年——942年),五代十國後晉的開國皇帝。早先,他因為在一系列的戰爭中戰功卓著,後唐的明宗皇帝李嗣源對他委以了重任,並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
後唐同光四年時,石敬瑭被授予陝州保義軍的節度使,後又調任河東節度使,併兼雲州馬步軍統領。至此,石敬瑭徹底掌握了後唐在整個河東地區的軍政大權,成為當時最大的實力派。
李嗣源死後,其子李從厚繼位,史稱後唐閔帝。唐閔帝為了防範石敬瑭,將其加授了中書令,但卻剝奪了他河東節度使的兵權,改由潞王李從珂擔任。
結果,李從珂更不省心,很快就發動了兵變,推翻了閔帝李從厚的統治。與此同時,石敬瑭立即歸順了潞王李從珂。
可惜!稱帝后的李從珂,卻從來沒有真正信任過石敬瑭,甚至將其當成最大的威脅來提防。
936年,石敬瑭在太原起兵造反,結果,準備充分的李從珂很快就將石敬瑭擊敗。無奈之下,石敬瑭向北方的契丹族求援。為了說動契丹出兵,石敬瑭主動提出:
一、割幽雲十六州給契丹;
二、尊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為義父;
三、每年向契丹進貢大批財物。
這樣,在契丹軍隊的鼎力支援下,石敬瑭終於消滅了後唐,宣佈改國號為“晉”,定都汴梁,史稱後晉。同時,石敬瑭也遵守約定,將這一地區割讓給了契丹遼國。據《契丹國志》記載:
幽、燕諸州,蓋天造地設以分藩漢之限,誠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也。
丟失幽雲十六州後,我國中原腹地的屏障完全消失,可謂是門戶大開和無險可守。自此以後,北方少數民族的鐵騎,可以輕易向中原腹地進行奔襲和搶掠。
960年,趙匡胤透過陳橋兵變上臺,建立了北宋政權,逐步結束了五代十國的亂局,又一次實現了國家的大一統。從此,北宋開始和遼國進行長期的對峙。
在這種背景下,幽雲十六州的地位顯得無比重要。北方契丹族和女真族,若要進攻中原,必須翻越崇山峻嶺;而南面的北宋政權,若要北伐,也必須首先要攻下幽雲十六州。顯然,這裡是兵家的必爭之地。
幽雲十六州域內包括有燕山山脈,太行山脈和眾多水系,是華夏的中原之地和北方遊牧民族之間的天然屏障,自戰國時期就開始發揮著重要的防守作用。
而此刻,幽雲十六州已失,北宋猶如敞開了自己的門戶,任由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部隊自由出入,甚至不日就能趕到北宋的都城開封。這樣看來,幽雲十六州的重要性簡直不言而喻。
甚至於,趙匡胤還想到了都城南遷的辦法,以避免都城開封無險可守的尷尬境地。在趙光義等強硬派的堅決反對下,北宋才沒有遷都洛陽,得以繼續留都開封。
從開國皇帝趙匡胤起,一直到了宋神宗時期,北宋的皇帝們從來就不曾忘記過這塊土地。
最初,存在諸多軍事顧慮的宋太祖,希望透過和平的手段,向遼國贖買回燕雲十六州。為此,趙匡胤特意在內府庫中設定了“封樁庫”,用於專門儲存贖買燕雲十六州的經費。
不過,還沒到真正贖回燕雲十六州的那一天,宋太祖趙匡胤就被“燭影斧聲”了。
趙匡胤駕崩後,強硬派趙光義繼位,之後北宋政權徹底放棄了原先的贖買之策,改為大規模的軍事行動。由此開始,掀開了宋、遼之間一系列戰爭的序幕,兩方都付出了慘痛的犧牲。
986年,即位後的宋太宗趙光義趁遼國新君初立之時,主動發兵二十萬,分三路對遼國展開了北伐。
其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可以收回幽雲十六州之地。
在戰爭的初期,北宋軍隊連戰連捷,收復了不少失地,甚至攻至了幽州城下,眼看就能奪回幽雲十六州。
由於中路軍的統領曹彬指揮不當,在遭遇耶律休哥的部隊時,中路軍被擊潰,宋太宗只得下令撤軍。
在撤退的途中,北宋西路軍被契丹軍包圍,主將楊業力戰殉國。楊業就是後來小說《楊家將》中楊繼業的歷史原型,被後世所傳頌。
雍熙北伐失敗後,北宋從此陷入泥潭而不振,尤其是軍事力量,再沒有能力可以發起像樣的軍事行動。此後,北宋從之前的積極進攻態勢,轉變為被動防守態勢。據《宋史》記載:
雍熙之後,終宋不振。
而雍熙之戰後,遼國被徹底激怒,主戰派完全佔了上風,發動了對北宋的全面軍事進攻。但是,遼國又沒有實力完全殲滅北宋。最終,北宋和遼國相互妥協,雙方簽訂了“檀淵之盟”,維護了宋遼百年的安寧。
遼國滅亡之後,幽雲十六州又被金國佔領,正式改燕京為金中都,定為都城。女真人和契丹人一樣,以幽雲十六州為跳板,繼續對中原之地虎視眈眈。
女真人被蒙古人消滅後,幽雲十六州又到了元朝手裡。元世祖忽必烈時,改燕京為中都,後又改為大都,成為整個元朝的都城,而幽雲十六州也成為了蒙古人南下的前沿陣地。
明朝建立後,太祖皇帝朱元璋派遣徐達和常遇春率軍終於攻克了大都。至此,幽雲十六州才重新回到了漢人手中,併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圖之內。
從公元936年到公元1368年,期間四百三十二年的時間裡,幽雲十六州來回輾轉於各個少數民族政權之間。
無數的漢人為了收回此地而流血犧牲,而造成這一窘境的罪魁禍首,就是當年的“兒皇帝”石敬瑭。
-
11 # 一路隨鳳
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西、內蒙部分地區!換句話來說,環京津冀周邊地區都是!沒有今天的版圖大,但核心地區都在範圍內!
-
12 # 中玉財經
歷史上幽雲十六洲
實際指的是燕雲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全境,以及河北北部地區、山西北部地區。境域為險要之地,易守難攻,自古以來這些地方便是北方少數民族南下中原的必經之路,也是中原王朝北部邊境天然的防禦陣地。燕雲十六州又稱“幽薊十六州”、“幽雲十六州”,“燕雲”一名最早見於《宋史·地理志》,包括燕(幽)、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共十六州。幽、薊、瀛、莫、涿、檀、順七州位於太行山北支的東南方,其餘的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九州在太行山的西北,所處的地勢居高臨下。
公元936年,中國後晉的開國皇帝石敬瑭(後唐河東節度使)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晉國,遼太宗與石敬瑭約為父子。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使得遼國的疆域擴充套件到長城沿線,往後中原數個朝代都沒有能夠完全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戰略意義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權感受威脅持續長達二百年。
-
13 # 煙雨平生訴離殤
幽州:指今天的北京;雲州:指今天的山西大同
幽雲十六州就是就是今天山西北部和河北的大部分地區。
燕雲十六州這個詞出現在遼宋時期,由於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是中原地區對抗北方遊牧民族的天然屏障。在五代時期由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割讓給當時的遼國,致使中原地區完全暴露在遼國的鐵蹄下,使北宋受到長達160多年的威脅。經過北宋幾代皇帝努力都未收回此地,造成後來的靖康之變,北宋被金滅國。
金朝被蒙古打敗後,由蒙古國佔領,後忽必烈在此地建立元朝。一直到明朝時期,朱元璋派兵收回,燕雲十六州得以重回漢人勢力範圍。
-
14 # 史學達人
幽雲十六州就是指的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山西東北的廣大領域。若是大家熟悉地理的話, 就知道這個地方正是長城的所在地。
長城就是建立在崇山峻嶺當中,主要的目的就是用來抵禦北伐少數民族的一道天然的屏障。因此說來幽雲十六州這個地方,對於中原來說真的是太重要了。
可以說只要這個地方,掌握在中原人的手裡,他們就可以靠著長城的天塹,來抵禦遊牧民族的南下了。
可是,到了五代十國時期,有一個叫石敬瑭的兒皇帝,他把幽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從此之後,契丹的大軍再來中原的時候,就如同進入到自己的後花園一樣方便了。
這就是為何大宋一直要拿下幽雲十六州的原因。
很可惜的是,趙匡胤建立大宋之後,還沒有給契丹開戰,他就稀裡糊塗的死去了。他駕崩之後,他的弟弟趙光義當了皇帝。
趙光義兩次親政契丹,目的就是要拿下幽雲十六州,但是,最終並沒有得償所願。
第二次親征之後趙光義受了傷,此後他再也不親自出徵契丹了。
儘管大宋和契丹在後來也有戰爭,但是,大部分都是沒有贏得戰爭的勝利的。
到了宋真宗的時候,契丹和大宋建立了《澶淵之盟》,100多年的時間裡,兩國再也沒有交戰。
後來北宋和契丹全部滅亡了,他們是被女真人給滅掉的。就這樣幽雲十六州又落入到了女真人的手裡。
南宋一直把女真當爹來供著,他們就更不可能給女真開戰了。
我們都知道後來是蒙古滅了女真,然後又滅了南宋,幽雲十六州再次落入到了蒙古人的手裡。
蒙古人建立的朝代就是元朝,推翻元朝的是朱元璋。
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後,他派徐達又把幽雲十六州給奪了回來。至此,幽雲十六州又落入到了中原人的手裡。
冷兵器時期,幽雲十六州確實是十分重要的一個地方。可以說他是中原和北方遊牧民族眼裡的兵家必爭之地。
-
15 # 夜空中最浪的星
在歷屆漢族政權中,北方地區一直受著遊牧民族的威脅,漢有匈奴,唐有突厥。面對來勢洶洶的入侵者,中原政權依賴著地理優勢守衛自己的家園,這個優勢就是燕雲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的部分地區。簡單來說,燕雲十六州就是中國北邊和西邊的一大堆崇山駿嶺,這些山上有著綿延的城塹,比如:萬里長城;也有著險峻的關隘,比如:山海關。在漫長的歷史中,我們中原的農耕民族,一直靠著這些山脈和上面的長城、關隘抵禦著北方的騎兵。
可見,起地理位置對於中原政權的重要性。
中原政權所在的是一馬平川的平原,北方是騎著高頭大馬的遊牧民族的騎兵,中間隔著的正是遍佈崇山峻嶺的燕雲十六州,正是因為有它的存在,遊牧民族的騎兵從未進入過中原腹地。
直到有一個人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石敬瑭。公元938年,後晉的開國皇帝石敬瑭為了攻滅後唐,求援契丹,割讓燕雲十六州,甘做“兒皇帝”。
從此,遊牧民族和中原地區的天塹消失了,他們的騎兵可以直接南下到中原地區。在一馬平川的中原大地上,騎兵的速度和衝擊力撕破了中原王朝的美夢,中原政權開始了慘烈的用步兵抵禦騎兵的歷史。
直到明朝,大將徐達率軍北伐,才重新收回了燕雲十六州,她像母親的臂彎緊緊的保護著中原大地免受遊牧民族的侵擾。
-
16 # Muandkamu
簡單講,這十六州相當於華北地區,北京,河北,天津。為什麼這麼重視呢?看看這地方就知道了,長城就在這兒,是防範北方唯一存在的山嶺,關卡。過了河北往中原就是平原了,北中國無險可守。這就是北宋朝被北方欺擾,南宋反而能偏安江南的原因之一。明朝晚期沒有叛亂,還能阻滿清於關外,非常重要。
-
17 # 活著1433087
幽:幽州,就是北京,雲:雲州,就是山西大同,幽雲十六州就是燕山山脈以南從北京天津河北北部越過太行山到山西北部的區域,是中原抵抗北方遊牧民族的關鍵地域,尤其是太行山以東的區域,掌握了就可以透過控制燕山的幾道關口,有效防禦,反之,則河北向南直到黃河,大片平原區域,對於遊牧民族的騎兵軍團難以有效防禦。明朝之所以把帝都置於北京就是這個原因
-
18 # 紅崖
幽雲16州,指的是今天河北,北京,山西北部等地方,這些地方之所以讓中遠王朝耿耿於懷,尤其是宋王朝,原因在在於這些地方,有能夠抵擋北方少數民族進攻的山脈和其他天線,缺少這些地方,中遠王朝就直接面臨著北方騎兵的攻擊。還宋朝之前,包括宋朝在內其首都都位於黃河流域。過了幽雲十六州這一帶,遊牧民族的騎兵可以很快兵臨城下!
-
19 # 笑開顏88029851
幽雲16州是指西起大同、東至山海關的一大片地域。它是中原王朝防禦塞外少數民族的屏障。同時也是中原王朝征服塞外的基地。它若有失、中原王朝就永無寧日。這糾結的幾百年就是五代十國起到明初,要不是當年石敬瑭把幽雲16州賣了,那就沒有以後的元朝對中原的統治。
-
20 # 香茗史館
幽雲十六州,又稱燕雲十六州,乃是中原北部的一道重要屏障,正所謂“失嶺北則必禍燕雲,丟燕雲則必禍中原”,幽雲十六州一旦丟失,整個華北平原將完全暴露於北方遊牧民族的鐵蹄之下,進而直接威脅中原腹地。而從後晉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割讓再到明洪武元年(1368年)重回中原王朝之手,幽雲十六州足足被非漢族的統治者統治了455年。
幽雲十六州的重要戰略地位,決定了它是中原王朝的安全保障所謂幽(燕)雲十六州,主要指的便是今天北京、天津北部,以及河北、山西北部地區,包括燕(幽)、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等十六州。因地勢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因而一直都是中原政權東北方向的重要防線,戰略位置極為重要。
自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為防止北方遊牧民族南下,曾沿北部邊疆修建了一道綿延萬里的長城。此後,中原農耕文明與北方少數民族的殺伐征戰,便主要圍繞長城一線的險峻地形展開,雖然中原王朝強盛之時也曾殺入大草原乃至漠北,但由於無法對廣袤草原實行有效統治,長城便成為了以步兵為主的中原軍隊抗擊北方遊牧民族的天然屏障。
地處燕山山脈南北的幽雲十六州,便正好處於中原王朝這條重要的軍事防禦線上,其中幽、薊等十二州位於河北北部,雲、應、寰、朔四州位於山西北部,而長城的要隘山海關、喜峰口、古北口、雁門關也全部處於這一帶。
△沒有幽雲十六州的北宋修築大名府為防線
幽雲十六州因其地理位置的原因,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北部重要防線,一旦有失,北部邊防將從此無險可守,遊牧民族的鐵騎將縱橫馳奔於繁華富庶的千里平原,晝夜即可飲馬黃河。北宋收復幽雲十六州失敗之後,面對契丹的威脅,在丞相呂夷簡的建議下,不得不在太行山與黃河之間修築大名府,構築內部防線防止契丹南下。當然,最終的事實證明,這道防線同樣不如燕山南北的天然防線牢固。
再如明朝末年,當後金攻佔漠南蒙古之後,再度威脅明朝北部邊疆,之後山海關雖然仍是牢不可破,但後金卻在崇禎二年(1629年)至崇禎十五年(1642年)之間,先後六次繞道蒙古攻破幽燕之地的長城防線,進而馳騁於華北平原,甚至一度殺至山東地區。
△佔領漠南的後金先後六次攻入關內
如上所述,正因為幽雲十六州的重要戰略作用,使得割讓幽雲十六州,成為影響中國政治格局和歷史程序的一件大事,收復幽雲十六州則成為每一個漢人王朝夢寐以求的理想,而達成這個理想,則足足用去了四百餘年時間。
從後晉石敬瑭割讓到明朝收復,漢人為此奮鬥長達四百餘年自907年朱溫篡唐建立後梁之後,幽雲十六州先被桀燕和晉王李克用(李存勖)分別佔據,直到913年晉王李存勖攻滅桀燕,進而滅後梁、建後唐,燕雲十六州這才全部由後唐佔據。
△五代十國時曾為後唐佔據
當後唐皇位傳至李嗣源手中後,石敬瑭因多次救過李嗣源的性命,並且擁立其為帝,因而深受其重用,並被任命為河東節度使。李嗣源病逝之後,李從珂與繼位為帝的李從厚發生火併,石敬瑭又擁立李從珂為帝。然而,李從珂即位後仍將石敬瑭視為最大威脅,之後雙方矛盾激化,石敬瑭遂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求救,許諾割讓燕雲十六州,耶律德光逐領兵從雁門關南下大敗後唐軍。
石敬瑭在契丹幫助下滅後唐、建後晉,遂於938年依約割讓燕雲十六州於契丹,並對耶律德光自稱兒皇帝。燕雲十六州被割讓給契丹(遼朝)以後,中原失去了與北方遊牧民族之間的天然和人工防線,遼國也開始從單純的遊牧民族,向遊牧與農耕相交雜的民族過渡。
△後晉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
石敬瑭去世之後,石重貴繼位,結果因不肯向契丹稱臣而慘遭滅國。後晉滅亡之後,劉知遠建立後漢,卻根本無力收復幽雲十六州,幽雲十六州始終被契丹(遼國)佔據。直到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榮率軍攻遼,雖然最終因病未能全部收復幽雲十六州,卻也收回了瀛、莫、寧三州十七縣,其中瀛、莫二州便隸屬於燕雲十六州,此後遼國佔據的其實只有燕雲十四州。
△後周世宗柴榮曾收復了瀛、莫二州
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後,也曾嘗試收復燕雲地區,其曾在內府庫專置“封樁庫”,廣積錢糧或贖回失地,或組建軍隊收復失地。宋太祖趙匡胤駕崩之後,宋太宗趙光義繼位,先後於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和雍熙三年(986年)兩次伐遼,結果均以失敗告終,此後宋朝再也無力收復幽燕之地。
△雍熙北伐
到了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宋金訂立“海上之盟”,約定聯合滅遼之後,金國歸還燕雲十四州,北宋甚至為此預置了燕山府路和雲中府路,金國滅遼之後也曾於1123年將太行山以南的燕京、涿州、易州、檀州、順州、景州、薊州歸還北宋,但在阿骨打死後金國便又反悔,重新於1125年攻佔幽燕之地,並於次年大舉南下攻滅北宋,幽燕之地遂又落入金國手中。
之後蒙古崛起,鐵木真大軍南下橫掃河北,幽雲十六州又全部落入蒙古(元朝)手中。1276年,元朝攻滅南宋,並於1279年剿滅南宋殘餘勢力,就此統一全國,元朝就此開啟了統治中原的一百多年歲月。
△朱元璋滅元
直到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達、常遇春攻克大都,幽雲十六州這才重新回到漢人手中,而此時距離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已經足足過去了455年。
回覆列表
我們先看“幽雲十六州”出於的地理位置。
他有兩個部分,一部分在華北平原上,今天的北京那片,另一部分在山西那片。分別是:
燕(幽)、薊、瀛、莫、涿、檀、順——“(太行)山前七州”
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太行)山後九州”
大家記不住沒事,只要知道,“山前七州”是幽州(今北京)為核心,而“山後九州”是雲州(大同)為核心。
兩者中間隔了一個太行山脈。
而處於“華北平原”的那一部分,被太行山脈+燕山這一系列包圍著。
想必大家知道,古代的時候北方的遊牧民族經常進攻中原,而這一條連成線的山脈,對於中原,是一條天然的屏障。想必大家也能想象,對於騎馬打仗的遊牧民族來說,翻山越嶺這是挺麻煩的事情。
不用怎麼想,也能從地圖上看出來,其實這“山前七州”就是華北平原的一部分,地處河北,而且平原,我們都知道,是一馬平川那種,遊牧民族最喜歡的就是這種戰場,騎兵好發揮嘛!
相信很多人也都知道幽州(北京)在古代的時候是一個重地,當年安祿山就當過幽州的節度使,而明朝直接就把這裡當首都了。
為什麼呢?其實很容易明白,倚靠著太行山脈,北方的遊牧民族進攻,你只要守好每一個山的隘口,吞兵在這裡,遊牧民族不派出來個數十萬上百萬的,付出些代價,打過這裡恐怕是很難的。這裡可以參考明朝末年,清朝從努爾哈赤打到皇太極,即便是打的明朝都亡國了,也沒有打過去,其戰略意義顯露無遺。
試想,如果“山前七州”受不住,你該怎麼守大片平原的河北呢?這麼大面積,又不知道敵人的動向,只能是吞重兵了,在這一片地方當“救火隊”,哪裡著火了就撲哪裡,不然怎麼辦?
這裡看宋朝,因為沒有“山前七州”,宋朝在和遼國在簽訂了“澶淵之盟”這個合約之後,在河北還要囤積軍隊二十來萬,如果交戰的時候,那就更說不好了,沒有個四五十萬,怎麼守衛河北?而且打的又是騎兵,就更是不容易了,可以說,北宋政權一直都沒有安全過,就是因為沒有這“山前七州”(他北宋只有兩州)。
而“山後九州”,這裡就是有價值了,因為這裡有重要的產馬地,在這裡吞兵,能夠提供戰略緩衝,而且這裡也是一處易守難攻的地,明末的時候,太原和大同一線,支撐了清軍進攻很久,清軍圍攻北京,還是靠著長城上的漏洞溜進來的,可見這條防線多有用。
再從軍費的角度上考慮,即便是明朝最後也被邊防的軍費拖垮了,這還是建立在擁有“幽雲十六州”的情況下,如果沒有,要守衛河北,耗費的軍費、軍力會有多恐怖?宋朝要是不富裕,恐怕自己就把自己耗死了。
沒有“幽雲十六州”,即便統一了中原,也不過是暫時的,有怎麼能夠統一天下呢?
收起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