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羅蕭弋
-
2 # 金風C玉露一相逢
西漢初期,國家剛剛一統,經過多年征戰,國力孱弱,百廢待興,再加上漢高祖劉邦親率大軍北擊匈奴,但是被匈奴包圍在平城白登山,七天七夜無法突圍,後來是賄賂了單于的老婆才得以脫身,自此以後,西漢對待匈奴的態度都是採取防禦態勢加和親政策,來緩解匈奴帶來的壓力,但是匈奴為什麼不滅了西漢呢?
個人覺得,這和匈奴的遊牧民族特性有關。遊牧民族的生活特性之一就是逐水草而居,不會在一個固定的地方修築城池而定點居住,這也是遊牧文化和農耕文明最基本的區別,從秦開始,一直到元以前,北方遊牧民族對於中原王朝最大的襲擾就是搶掠,搶人搶錢搶糧食,搶生活物資,只要沒有了就搶,它強大的時候只要你上貢,他有的用就行,到了宋金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受到中原文化影響,才學會了耕種定居,所以元朝時期蒙古人就入主了中原。
所以,在西漢初期,北方匈奴還沒有這種意識,他還看不上西漢土地,因為沒有適合他大面積遊牧的草場,在他看來就是雞肋,所以也就沒有滅西漢!
-
3 # 北派說書人
樓主所言,西漢初期,匈奴為何不趁機滅掉漢朝,那是因為在漢朝的初期,劉邦在楚漢爭霸當中勝出後,開始逐步平定天下,本來呢,當時動亂的中原和匈奴之間並沒有太多糾葛,畢竟在秦始皇時期,蒙恬的北軍已經將匈奴念入了大漠深處,所以在秦末漢初的時候,北方一直很平靜,但是當漢定天下的時候,劉邦開始封侯,而在北方的馬邑郡,劉邦封韓王信為王,以馬邑郡為都,控制著雁門關隘,但是那個時候的匈奴已經緩過勁兒了,韓王信在與匈奴的對戰當中,幾乎都是打的敗仗,因此令劉邦震怒。
而那時候劉邦已經懷疑,韓王信似乎有通敵嫌疑,而韓王信也感覺出了劉邦的想法,乾脆直接投降了匈奴,還直接南下佔領了太原。
這個時候劉邦可算是徹底的暴怒,帶領32萬大軍便是向著太原襲來,畢竟此時的漢軍那可是久經沙場,是韓王信和匈奴軍不可比的,韓王信兵敗向北逃去,而劉邦乾脆帶著一眾輕騎甩開大軍,獨自帶著7000漢軍向著韓王信逃脫方向追去,後在大同白登山與匈奴40萬騎兵遭遇。
兵力的懸殊,讓劉邦退到了白登山上,畢竟漢軍以步卒為主,而且7000漢軍當中,有3000弓弩手,當時的漢弩那可是從秦弩的基礎上改良的,漢軍守住山口,而40萬匈奴騎兵,只善於平原作戰,幾次攻山,都是留了大批屍體,就這樣劉邦苦苦撐了7天后,陳平獻計,買通匈奴單于的女人,後安然離去,後漢朝開啟了與匈奴人的和親政策。
在這裡歷史上一直認為,西漢初期在面對匈奴是軟弱的,但是那時候的匈奴還沒有一口氣將漢朝滅掉的能力,畢竟那數十萬在秦末及楚漢戰爭淬鍊過的軍士不是蓋的。
-
4 # 當代曹植
楚漢相爭時,是匈奴平定中原的最佳時期,可惜匈奴並未抓住機會。
經過秦末戰亂,西漢初期人口只剩四百多萬人,其中披甲之士二十萬。而同期匈奴人口近三百萬,其中控弦之士三十萬。西漢的人口優勢不明顯,軍隊人數低於匈奴,且西漢是以步兵為主,匈奴是以騎兵為主,擁有機動優勢,幸虧此時尚未發明馬磴,否則漢朝一點希望也沒有。
西漢初期,君強臣強,軍隊經過多年的錘鍊,劉邦以為無敵於天下,於是北伐匈奴,結果被困於白登,陳平用計才使劉邦逃脫。這是劉邦與冒頓單于之間的較量,結果匈奴勝出,從此,西漢再也不敢妄言北伐,轉而推行和親政策,匈奴卻時常南下劫掠,直到漢武帝的出現,才改變了漢朝被動挨打的局面。
漢朝初年,匈奴統一中原的動機不強,匈奴習慣於北方草原,不想到南方多雨炎熱的地方去,匈奴只把漢朝當成倉庫,並不想直接統治。
漢朝嫁公主和親,當然有豐厚的嫁妝,匈奴白白得到女人和財物,為何還要大動干戈?另外,公主嫁給匈奴單于後,依然心向漢朝,會反對不利於漢朝的一切行為,並暗中向漢朝遞送情報,等於漢朝在匈奴安插了一個高階間諜。
綜上,蒙古高原苦寒之地,遊牧民族的經濟比較單一,冬天牛馬凍死無數,缺吃少穿,只能南下去搶。但也通常僅僅限於搶劫。
遊牧民族入主中原,要等到西晉八王之亂後。遊牧民族統一中國,要等到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滅南宋之後。
-
5 # 駙馬君
匈奴不滅掉漢朝的主要原因主要是:“不想滅”。
一、早期遊牧民族最喜歡搶奪財物
匈奴雖然一舉成為北方的霸主,號稱騎兵三十萬,與中原漢王朝南、北對峙。但是,匈奴當時還是典型的遊牧民族,馳騁來往於大漠南北,東到遼東,西達天山。原始的遊牧民族還沒有充分的準備來治理農耕社會。
二、匈奴對漢朝採取的就是搶掠政策
對匈奴來說,他們最喜歡的就是搶奪人口、農作物等,還沒有佔領統治的強烈慾望,這裡從很多當時的文獻都能觀察出來。即便在漢初採取和親政策以後,匈奴仍然伺機搶掠北方。漢文帝時,漢匈小規模的戰爭就時有發生。
-
6 # 微史論
先說結果:那是不可能的。
西漢初年,雖然說經歷了秦二世的折騰和楚漢戰爭,但是大家有沒有發現,其實楚漢戰爭基本上沒有對社會造成特別巨大的破壞,社會根基仍然存在。國土面積依然是由強秦留下的版圖基礎。
為什麼這麼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看看。
第一、政治上劉邦在建立漢朝後,在秦朝郡縣制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分封,將幾個郡縣分給某個諸侯王作為其諸侯國,雖說後期引起了“七國之亂”,但是對於一個新生政權來說,由一些相對獨立的諸侯國組成,對整個國家的穩定是有積極性的一面的。我們做個假如,假如匈奴把劉邦滅了,那麼偏南的諸侯國仍然可以登基稱帝,延續大漢王朝。這也是後世東晉、南宋等的做法。
第二、文化上劉邦建立漢朝,是以推翻暴秦統治為旗號的,有句話相比大家都學過“天下苦秦久矣”,也就是說現在不管秦朝對中國歷史有多麼大的貢獻,但是當時的老百姓還是比較痛恨秦帝國的。那麼劉邦推翻暴秦是順應民心的。而且西漢初期,漢朝施行的是休養生息的國策,老百姓能夠過上安穩的生活。如果匈奴此時發動對大漢的全面戰爭,漢朝百姓為了保護自己的果實,絕對會全民皆兵,全力以赴,匈奴絕對受到空前的損失,而且也不一定能夠戰勝,匈奴的冒頓單于不可能不懂這個道理。還不如打一下漢朝,讓漢給點貢品呢。
第三、國家實力方面匈奴在西漢初期比較強大,但是那也是相對而言的,因為西漢剛剛建立不久,國力還沒有恢復,而且又廢除了秦朝的嚴苛律法,不用軍功爵位制來激勵百姓,所以才顯得匈奴強大。
但是匈奴是沒有蒙古帝國的強大的!為什麼蒙古能夠滅亡南宋,而匈奴無法滅亡西漢,這是有多方面因素的,簡單說就是兩方面,一是中原國家內部,一是中原國家外部。
簡單說一下大家就明白了。
一、內部因素
西漢和南宋是不一樣的,哪裡不一樣?時間不一樣。
西漢是剛剛建國,政治清明,官員清廉,百姓激勵,國家發展是積極向上的,雖然基數小,但是潛力大,而且軍隊是經過滅秦抗楚戰爭洗禮的,戰鬥力不會太弱(參考我們建國初期,抗美援朝勝利)。但是分封制的特點,必然帶來軍隊分散的結果,這樣劉邦王室直接掌握的軍隊數量就有限,如果臨時將諸侯國的軍隊召集起來,戰鬥力也會是參差不齊,這估計就是起初劉邦敗於匈奴的原因吧。
但是南宋發展到後期,政治上皇帝昏庸無能,官員腐敗不堪,百姓雖然生活無虞,但是由於南宋朝廷處處拖鞋北方遊牧民族政權,基本上失去民心。而且,宋朝終其一朝都是重文輕武,而且又是文臣擔任軍事領導,所以南宋的軍隊可以說戰鬥力不高,在面對蒙古鐵騎時,可想而知。
二、外部因素
那就是匈奴和蒙古帝國的對比。那基本上沒有可比性。
蒙古帝國經過成吉思汗的擴張,已經是歐亞最大的帝國,軍隊更是南征北戰、東征西討,經歷了無數次戰爭,然而就是這樣,蒙古帝國也沒有在成吉思汗及其兒子時代攻佔中原王朝,而是在其孫子忽必烈時期,在蒙古帝國西方也是其哥哥建立的王朝的前提下,再加上忽必烈學習漢文化,來統治佔領的漢族地區等等這些前提加上,再加上南宋的虛弱基礎上,才滅亡了南宋!這麼多前提,說實話,那真是巧合了,也就是清朝可以比一下,清朝還有個偶然因素,這裡不討論。
所以,可以想象,北方遊牧民族,想要攻取中原王朝是那麼艱難,想要完全佔領並統治,那更是難上加難。
西漢初年的匈奴是根本不具備這個條件的。
第四、文明屬性其實縱觀歷史,除了蒙元和滿清,其他時期的遊牧民族與中原王朝對抗,尤其是統一的王朝,目的並不是攻佔中原王朝,而是為了更好的生活。
反過來說,那就是中原統一的大王朝,之所以對遊牧民族妥協,那是因為王朝的皇帝知道有更大的矛盾存在,所以對於遊牧民族,想要更好的生活品,選擇了妥協。
比如,西漢剛剛建立,國內恢復國計民生、發展壯大,是最緊迫的任務,是主要矛盾。
再比如,唐朝對於突厥,唐太宗李世民也是選擇妥協,因為當時國內並不安寧,很多人不服氣太宗的得國不正。所以,太宗穩定國內是第一要務。
遊牧民族,你說讓他們佔領中原地區,來種地?估計慢慢的中原地區也變成草原了吧。
總結綜上所述,因為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西漢政治上採用了分封制和郡縣制相結合的方式,對於穩定初期的西漢政權,起到了促進作用,如果匈奴發動全面戰爭,即使滅亡了西漢王室,也動不了西漢政權的根基。
二是西漢推倒了秦朝,採用休養生息的國策,讓百姓過上了安穩的生活,百姓“苦戰爭久矣”,如果匈奴發動全面戰爭,必陷入西漢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三是西漢國家實力上並不是很弱,只是面對國內百廢待興,不得不採取妥協的方式。而且西漢軍隊經歷過滅秦抗楚戰爭洗禮戰鬥力還可以,不過分封的制度,軍隊也必然分散,所以在初期和匈奴戰爭中劉邦失敗。這是有原因的。
而且匈奴本身也不具備能夠滅亡中原王朝的實力。
四是匈奴遊牧民族的屬性,使得他們骨子裡更向往的應該是金銀財寶和其他生活物資。他們想佔領中原應該也是為此,而並不是為了來中原耕耘勞作。
-
7 # 世界全史羅銳
1.【匈奴內因】西漢時期,匈奴就在冒頓時期比較強,因為冒頓軍事能力確實非常強;冒頓父頭曼也是屢戰屢敗的貨色,除此之外還因為喜歡女人兒殺兒子(因為冒頓此前為大月氏質子)(話外:這點做法感覺根春秋晉獻公一樣可惡),也就是說匈奴是在冒頓時期才基本同意其他部落的
2.【匈奴內因】冒頓孫子軍臣,軍事能力簡直爛的一踏糊塗,被漢打敗不說,還導致了漢朝有空子可鑽(以至於到了稀罕末期匈奴單于位竟成了燙手山芋,寧可自殺也不當單于),這點非常重要(話外:鐵板一塊的敵人才是最難對付的)
3.【部隊比對】匈奴部隊的特點是騎兵為主,騎兵的特點是機動性強,缺點是非常不擅長攻防戰;而漢軍特點是步兵為主,對於攻城守城遠強於匈奴,缺點是步兵機動性不足(所以後來武帝打西域大宛也是充分意識到了騎兵在對抗匈奴的重要性)。而匈奴要滅西漢攻防戰是避免不了的,所以想滅漢,除非軍事遠超西漢,否則不可能。
4.【漢朝方面】雖然漢初不斷有王反叛,但其實投靠匈奴的韓王信戰鬥力並不是很強;而且劉邦的政策是堅決消滅各反叛王;另有張良、蕭何、陳平、劉敬等人輔佐,想滅漢談何容易。
所以綜合下來結果就是和親,畢竟匈漢雙方都需要發展。
研究者推測秦末漢初匈奴人口在100萬到120萬之間,而內地人口呢,雖秦末大亂,從3000萬降到2000萬,仍是匈奴的20倍。雙方人口完全不在一個數量級上。
對比一下,抗戰時日本有人口7000多萬,當時中國是4.5億,是日本的6倍多。挾現代工業化的威力,日軍自稱在中國想打到哪兒就打到哪兒,但仍無力征服全中國。更何況匈奴的軍事技術和文化水平與漢還有差距。
以上講得簡單。有人會提出蒙古和清朝都以極少的人口征服了中原大國。這兩個少數民族恰恰是克服自己人口劣勢的高手。比如“宋張弘範滅宋”,比如剿滅南明和義軍殘部的其實是吳三桂等降王。沒有高超的政治智慧,僅靠本部兵馬的戰鬥力,成吉思汗和努爾哈赤皇太極不可能成功崛起。本族戰鬥力起的是槓桿作用。匈奴一直採取的是偷襲和游擊戰,而且主要目的是掠奪財物,牲口和人口。並非侵佔土地。
匈奴認為對漢關係就如同狼與羊的關係,狼吃羊天經地義。而題主的問法就好比“狼為什麼不自己做牧羊人?”這是羊的思維,是農耕民族的思維。並不是土地越肥沃越適合放牧,只有稀樹高草的乾旱、半乾旱地區才是適合放牧的絕佳地點。劉邦有驚無險的“白登之圍”,匈奴也並不想侵佔土地,只是想來一次大搶劫。作為戰力來說,單兵能力,漢不如匈奴,但是團隊作戰,則匈奴不如漢。具體可見。。。論戰。如果正面作戰,或者打陣地戰,我漢分分鐘滅了它。
匈奴強在於機動性,總是打你個措手不及,等你反應過來,匈奴已經望風而遁,逃之夭夭,你追也追不上。另外匈奴屬於全民皆兵,全民皆匪,匈奴大單于組織大型劫掠活動,匈奴人民也會自發的組織小型劫掠活動,不需要匈奴政府批准。空間機動性和時間機動性都非常強。最後,多代人持續嘗試和研究,在武帝一朝發揚光大的方法就是提升漢朝軍隊的機動性,並主動出擊,到匈奴老家打它,經常能夠把它堵在被窩裡一頓胖揍。另外就是趁匈奴馬懷小馬駒的時候出擊。幾個回合下來,匈奴已經疲憊不堪。當然漢朝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衛青和霍去病的戰功高過崑崙山,尤其霍去病還向西開闢了絲綢之路,造福華夏千年。可以說,把匈奴打的它媽媽都不認識它了。
-
8 # 路遙知
我的答案清晰明瞭,一是西漢初期的局勢雙方都不可能打全面戰爭。二是漢朝統一全國後,匈奴對漢的全面戰爭註定要敗。這個問題裡我主要講第一點,第二點其他答案說的很多,這裡就不展開了,有機會的話改天發文另講。
戰國時期、楚漢爭霸時匈奴在幹嘛?匈奴也不是從來就如此強大的,是有一個發展過程的。
戰國時期“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趙國李牧,他一生的偉大功績中就包含抗擊匈奴,當時以趙國一國之力就將匈奴擋在北邊,你估量一下匈奴當時的實力。
其後趙將李牧時,匈奴不敢入趙邊。
秦朝時匈奴已經有了一定的實力,但尚未達到頂峰,已經開始有了入侵動作但被趕了出去。之後始皇帝派蒙恬鎮守北方,修建長城,遷徙數十萬包括主力軍隊和六國罪民的混合部隊戍邊,為抗擊匈奴進一步打下了基礎。但秦末時天下大亂,“河南地”又被匈奴重新佔據。
後秦滅六國,而始皇帝使蒙恬將數十萬之眾北擊胡,悉收河南地,因河為塞,築四十四縣城臨河,徙適戍以充之。
那麼為什麼之前匈奴打不過趙國、秦朝呢?因為匈奴在北邊還有其他敵人——大的有東胡、月氏,小的有渾窳、屈射、丁零、隔昆、薪犁等國。直到弒父自立的冒頓單于統一北方,建立起一個橫跨北方草原的匈奴帝國,才真正強大起來。冒頓單于弒父自立是在秦二世元年,他正式登上歷史舞臺時匈奴周圍也可謂是強敵環繞。
所以回來一開始的問題,為什麼為什麼匈奴不在楚漢爭霸天下大亂的時候滅楚漢兩國呢?因為劉邦打敗項羽建立漢朝時冒頓單于還忙著在統一北方草原呢。
為什麼是白登之圍而不是白登之戰?劉邦剛剛平定了中原,把韓王信改派到代地,定都馬邑。由於匈奴南下侵佔當年被蒙恬驅逐出去的領地,韓王信無力抵抗,多次向匈奴求和。劉邦懷疑韓王信私通匈奴,於是下令責備。韓王信擔心被誅,於是造反叛亂投靠匈奴。匈奴和韓王信合兵,揮師南下,攻下太原。
劉邦親自領兵前去迎擊匈奴,初戰小勝,於是冒頓單于假裝失敗逃跑,引誘漢軍。劉邦棄大軍率部分輕騎向北追擊匈奴。劉邦到達平城時,漢朝的大軍還未全到,冒頓單于指揮他的四十萬精銳騎兵,在白登山把劉邦包圍起來。七天之內,漢軍內外不能相互救助軍糧。結果,雙方損失很大,一直相持不下。匈奴圍困了七天七夜,也沒有佔領白登。後來陳平用計收買了冒頓單于的閼氏,再加上冒頓單于懷疑韓王信是詐降,怕日久生變,才使得冒頓單于放開一道口子讓劉邦率軍撤退。之後雙方以和親的方式締結了和約。
從雙方當時的情況就很好理解為什麼是白登之圍,而不是白登之戰了。其實劉邦和冒頓單于當時的實力應該是半斤八兩,雖然圍住了漢朝皇帝在內的突進部隊,使得漢軍主力無法救援,但是冒頓單于要全滅漢朝軍隊自己也討不了好,畢竟這是民族戰爭,一旦殺了劉邦全面開打很有可能不死不休。劉邦被圍後也瞭解了匈奴的實力,不再提對匈奴開戰之事。
雙方可以說都是一代雄主,不嚴格地說,劉邦和冒頓單于都是開國之君,當時西漢和匈奴都是剛剛統一根基不穩。楚漢爭霸時劉邦封了七位異姓王,即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韓王信。這些異姓王勢力強大,擁兵自重,屢有造反,威脅著王權。匈奴也才剛剛吞併了渾窳、屈射、丁零、隔昆、薪犁等小國,亟待消化,之前打敗的東胡和月氏更是內部的定時炸彈。
雙方都需要穩定內部局勢,避免內部矛盾激化。一旦雙方正式開打,高皇帝和冒頓單于都害怕陷入持久戰的泥潭,內部出現不穩定因素,白白便宜了虎視眈眈的旁人。
所以,雙方妥協之下白登之圍沒有發展成白登之戰,擱置爭議締結和約對當時的高皇帝和冒頓單于來說應該是最好的解決方式。
結語白登之圍5年後,劉邦去世。又過了21年,冒頓單于去世。
再過了18年,即白登之圍44年後,漢武帝劉徹出生。
又過了27年,即白登之圍71年後,漢武帝終於打響了這場本該發生在近百年前的漢匈全面戰爭,不過劉邦和冒頓單于是看不到了。
-
9 # 史海扯談
原因只有一個,匈奴滅不了漢朝。
西漢初期發生了一件大事:白登之圍。事情大概是這樣的: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韓王信在大同地區造反叛亂,並勾結匈奴企圖攻打太原。漢高祖劉邦親自率領32萬大軍迎擊匈奴,先在銅輥(今山西沁縣)告捷,後來又乘勝追擊,直至樓煩(今山西寧武)一帶。時值寒冬天氣,天降大雪,劉邦不顧前哨探軍劉敬的勸解阻攔,輕敵冒進,直追到大同平城,結果中了匈奴誘兵之計。劉邦和他的先頭部隊,被圍困於平城白登山達7天7夜,完全和主力部隊斷絕了聯絡。後來,劉邦採用陳平之計才得脫險。
史書上說陳平用重金賄賂了匈奴冒頓單于的妻子,然後對冒頓吹枕邊風,真實的情況已經不可考,總之最後匈奴撤軍,白登之圍被解。
我們來分析下:從匈奴人的傳統看,女人根本沒有任何地位,即便是賄賂了單于的妻子,最多也就是起到一點點微小的作用,根本不可能左右大局。冒頓是匈奴歷史上一等一的人物,他作出的戰略部署一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不難得出結論:匈奴根本沒有實際滅亡漢朝,西漢剛剛打敗項羽,兵威正盛。論實力匈奴根本不能夠與漢軍對抗,雖然在白登山把劉邦圍住,但是要知道白登山外圍的漢軍已經集結完畢,魚死網破對誰都沒有好處。倒不如順水推舟放劉邦一條生路,這樣既保全了自己還能年年得到漢朝的歲貢,怎麼算這筆帳都是划算的。
-
10 # 大大江
匈奴自古以來就是中國歷史上較為強勁的敵人。
秦朝為了抵抗匈奴人,在北方修築了長城,並且派蒙恬將軍帶領30萬秦精兵駐守北方長城。
那麼秦末漢初這麼好的機會為什麼沒有打進來呢?
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秦末漢初,原秦兵還在駐守北方長城,即便中原地區在戰爭,前方還是有一部分秦兵在鎮守,匈奴要進中原勢必要與秦兵作戰,而秦的精兵部隊作戰能力不弱,對匈奴有一定的震懾力。
匈奴來騷擾,但是規模很小,很快就被平定。在公元前200年,劉邦帶兵征討匈奴,在白登地區(今山西大同地區)被匈奴包圍,後來劉邦採用賄賂的方式,把劉邦等人放走了。所以大規模的匈奴進攻並沒有發生。
同年,劉邦接受婁敬的計策,把一個普通女子打包成貴族的公主,遠嫁冒頓單于,開始和匈奴和親。所以一定程度上也緩解了匈奴的進攻。
度過漢建國初期的這段時間,待漢國力強盛起來後,漢武帝開始派霍去病、衛青等人北伐。
-
11 # 喜歡歷史的妹紙是蓉兒
匈奴他滅不了漢。
當時的匈奴勢力確實很龐大。但是漢朝也不也不差,尤其人多。
當時的白馬之圍也是有很多原因造成的,主要是下大雪。
並不是劉邦的軍隊不如匈奴。
當時冒頓單于也剛整合好匈奴,內部也不穩。
匈奴撤軍的主要原因,也不是閼氏的枕頭風。
他擔心韓王信與漢軍暗通。
而且樊噲也率領三十多萬漢軍趕到了平城。
雙方的人數裝備相差不大,誰都不能百分百嬴。就是贏了,那也是自損八百。
當時的匈奴嘴再大他也吃不下這麼大一個漢地。
-
12 # 煙雨踏秋殤
image.png
在《史記》中記載,匈奴也是華夏一族的分支,屬於苗裔。戰國時期,匈奴就曾經入侵中原,但是這個時候,中原出現醫院大將李牧,多次殺的匈奴丟盔卸甲,損失10萬人,至此匈奴再也不敢在接進趙國邊境。
在以後的時期,匈奴一直都是被欺負的物件,先後被秦國、趙國、燕國等國家,輪番的教育。當秦始皇建立秦國之後,大將軍蒙恬駐守邊關,匈奴直接被逼出河西走廊地區。
image.png
但是到了西漢時期,局勢發生了反轉,尤其是劉邦,被匈奴大軍屢次的擊敗,無奈之下,劉邦只能派遣使者,透過和親的方式,想匈奴妥協,維持邊疆的穩定。
那就很多讀者就會很疑問,秦朝和漢朝時間很相近,為何秦朝就可以很輕鬆的戰勝匈奴,漢朝就不幸呢。
其實戰國時期和秦朝時期,匈奴的發展,還不是很強盛,那個時候的草原,匈奴也並不是絕對的主宰,還要面對其他的少數民族,比如東胡、大月氏等強大的對手。根本的原因就是匈奴,那個時候還不強盛。
但是到了西漢時期,情形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秦朝後期,中原地區紛爭不斷,給予匈奴發展的時機,那個時候匈奴的冒頓單于,自立為王,迅速的消滅東湖,打敗大月氏,解除了匈奴裁員上威脅,隨後先後滅掉草原部落20多個。
到了西漢初期,匈奴的部落疆域,南到陰山,北到貝加爾湖,東到遼河,並用合適的國策,整合草原上所有部落,成為一家,擁有30萬餘人的軍隊。
image.png
這個時期,劉邦所面對的匈奴,比秦朝時期至少強大十倍有餘。在加上,秦朝有熟悉邊疆的將領,比如李牧、蒙恬,而漢朝缺少熟悉匈奴邊塞的將領。
雖然在215年,秦始皇命令蒙恬率領30萬大軍,狙擊匈奴,但是總體上來講,還是處於一種防禦的狀態。一直到漢武帝時期,隨著國力的恢復,也出現了很多傑出的將領,比如霍去病、衛青,才給匈奴致命一擊。
從真正的作用來講,漢朝才是抗擊匈奴的主力,初期雖然和親妥協,但是後期給與匈奴致命的打擊。
-
13 # 歷史紫陌閣
大家好,我是小陌,我來回答。首先部隊優勢的不同,匈奴不擅長攻城;其次人口差距懸殊,後續軍隊不易補充;最後漢朝軍隊實力還沒弱到可以被輕易覆滅的地步。
部隊優勢的不同,匈奴不擅長攻城匈奴是遊牧民族,居無定所。部隊的特點是以騎兵為主的,我們知道騎兵的優點是機動性強,來得快去的也快。有優點也就有缺點了。不足的就是不擅長攻防戰。
而大漢是農耕民族,住所固定,有大量的城池駐地,有城池了也自然就有了軍事防禦。而漢軍就以步兵為主、騎兵較少。優點就是擅長的就是攻城、守城等機動性較為緩和的對陣。缺點就是機動性不足。
歷史上的漢民族政權變換也都是攻城佔地。而大漢軍隊擅長的就是攻城、守城等機動性較為緩和的對陣。匈奴想要滅了漢朝就需要攻打城池。而漢朝的軍隊對於攻城守城遠強於匈奴。
且攻城需要大量的攻城器械,而以騎兵為主且不擅長攻城的部隊來說,無疑是不現實的。想要覆滅漢朝就需要軍事實力對比漢朝強大很多才行。事實上匈奴沒有這麼強大的實力。大漢實力還是可以的,不是宋朝那樣的“弱宋”。
人口差距懸殊,後續軍隊不易補充我們看以往資料,對匈奴人數大概也有個瞭解。匈奴當時大概有100萬至200萬人口。你就給它往多了算。算它幾百萬。
再看我們漢朝的人口。有數千萬人口,雖然經歷的戰亂的洗禮,人口會有銳減,就是在怎麼銳減也是有個數千萬級別的。
我們在人口上對匈奴的10倍,乃至幾十倍。匈奴部隊傷亡之後在補充就有一定的難度,補充少數還可以,補充大量軍隊就不用想了,那樣老弱病殘都得上陣了。
而漢朝軍隊有著人口幾千萬基數的支援,在軍隊補充方面沒得說,優勢顯而易見。就算匈奴前期可以打敗漢軍,在長久交戰之下,匈奴必敗。還談什麼覆滅漢軍,長久戰備的話,匈奴估計都涼了。
漢朝初期實力還沒弱到可以輕易覆滅的地步漢朝初期,雖然戰亂不斷,朝政不是那麼穩定,但是畢竟已經是一個統一的王朝的了,因為秦二世的暴政,百姓也對漢朝有了一定的擁戴。而匈奴此時也沒有那麼強大。而劉邦還有張良、蕭何等的輔佐,這些都是智囊啊,一人堪比一支部隊啊,匈奴想要滅漢哪有那麼容易。
總結匈奴作為遊牧民族,居無定所,主要目的是掠奪財物,牲口和人口。土地對於匈奴來說意義不是很明顯。雖然遊牧民族對比漢族人來說,身體素質較好,單兵能力比漢軍強。但打陣地戰,證明作戰。匈奴是不如漢的,還有城池在那裡擺著,你不打能覆滅漢朝嗎?大家有什麼看法,下面留言評論吧。
-
14 # 風雅商頌
我認為,匈奴不可能滅了漢朝,也不會滅了漢朝。
理由如下,
1.匈奴實力不足,匈奴雖然在冒頓的帶領下走向強盛,但經過秦趙的打擊,仍未到最強大時期,並且剛剛統一各部落,不可能大規模戰鬥。
2.匈奴戰略眼光不足,匈奴沒有佔領中國的野心,歷次匈奴南下均以掠奪資源為主,並非以佔領土地為目標,白登山劉邦被圍,於是陳平向劉邦獻計,想從閼氏身上打主意。劉邦採用陳平之計,派遣使臣,乘霧下山向閼氏獻上了許多的金銀珠寶。於是閼氏就對冒頓單于說:“軍中得到訊息說,漢朝有幾十萬大軍前來救援,只怕明天就會趕到了。”單于問:“有這樣的事?”閼氏回答說:“漢、匈兩主不應該互相逼迫得太厲害,現在漢朝皇帝被困在山上,漢人怎麼肯就此罷休?自然會拼命相救的。就算你打敗了他們,奪取了他們的城地,也可能會因水土不服,無法長住。萬一滅不了漢帝,等救兵一到,內外夾攻,那樣我們就不能共享安樂了。”冒頓單于問:“那怎麼辦呢?”閼氏說:“漢帝被圍了七天,軍中沒有什麼慌亂,想必是有神靈在相助,雖有危險但最終會平安無事的。你又何必違背天意?”冒頓單于本來與韓王信的部下王黃和趙利約定了會師的日期,但他們的軍隊沒有按時前來,冒頓單于懷疑他們同漢軍有勾結,就採納了閼氏的建議,開啟包圍圈的一角,讓漢軍撤出。當天正值天氣出現大霧,漢軍拉滿弓安上箭,從已經解除包圍的一角慢慢地走出,才得以脫險。
3.大漢雖然經歷了秦漢交替的戰亂,但國力仍然比匈奴強大多。
-
15 # 唯戀無名
西漢初期,國力孱弱,國家急需修生養息,反觀匈奴卻是日益強盛,出兵數十萬對於匈奴來說也不是什麼難事,最關鍵的,匈奴騎兵作戰機動性強,善於大規模席捲,西漢軍隊幾乎是無法抵擋的,但是匈奴如此強盛為什麼不乘機滅掉漢朝呢,其實想要吞併漢朝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原因如下:
西漢雖然國力衰弱,但是地大物博,人口眾多,老話說得好,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經過楚漢戰爭,劉邦擊敗項羽,之後滅了秦國,建立漢朝,由於連年的戰爭導致西漢國力孱弱,國家急需修生養息,恢復經濟。但是即便如此,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西漢地域廣闊,而且富有縱深,加上此時西漢民眾尚有2000萬之多。對比匈奴,人口上佔了極大的優勢。飯還是得一口口吃,這麼大的西漢王朝,匈奴人也得有這個胃口吞下去。
匈奴雖然強盛,兵力充足,但是自身卻不太平,況且周邊部族也是虎視眈眈,輕易出兵西漢恐怕後院起火
首先我們說兵力,匈奴人以騎兵為主,而西漢軍以步兵為先,騎兵機動性強,善於游擊戰善於大規模席捲,打完就跑,步兵善於攻堅戰,問題來了,那麼多騎兵又怎麼攻堅西漢軍的城池呢?
其次,匈奴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雖然匈奴人全民皆兵戰鬥力極強,但是內部也是矛盾頗多,覬覦單于位子的也不在少數,況且,匈奴周邊也不是特別太平,一旦匈奴舉舉國之力討伐西漢,估計後院不起火才怪。
最後就是適應力,匈奴人馬背上的民族,在沙漠,人煙稀少的地區佔據著絕對優勢,一旦侵入中原,山丘高嶺頗多,城池堅固,騎兵瞬間喪失作用,加上千裡奔襲,糧草不足,本身,匈奴就是靠著四處掠奪為生,糧草供應不足試問又怎麼能兼顧長期作戰。
綜上所述,匈奴雖然強悍,西漢雖然孱弱,但是,西漢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即便匈奴想吃,也未必一口可以吞下,何況西漢也不是一盞省油的燈,這就是匈奴坐擁數十萬大軍,但是卻不敢動侵吞西漢的原因,之後西漢也採用和親的方式,維持邊疆穩定,最終得以修生養息。
-
16 # 湘野狂客
西漢初期,匈奴為什麼不乘機滅掉漢朝?其實匈奴不是沒有野心,而是實力不允許。1、綜合國力:在古代,地廣人稀,人口就是第一生產力。當時匈奴人口約100—120萬,軍隊40萬左右,青壯年男子幾乎都在軍隊當中,西漢當時人口約1500--2000萬,常備軍隊總共約50萬,其中主力軍隊30萬,後勤和臨時徵調20萬。滅國不是短期就能做到的,必須打持久消耗戰。匈奴是遊牧民族,生存條件惡劣,生產能力低下,能不能吃飽飯都要看老天爺臉色,經濟水平遠遠不如西漢,匈奴孱弱的國力遠遠負擔不起長期的大規模戰爭;2、地理因素:西漢初期疆域不算太大,但有縱深,多山川湖泊,匈奴的騎兵在平緩地帶可以充分發揮機動性,一旦到了複雜的地理環境,就沒有優勢可言。西漢有險可據,有城可守,匈奴沒有重型器械,無法攻城略地。後來的南宋就是依靠天險和堅固的城池,硬扛了蒙古鐵騎半個世紀;3、政治因素:匈奴是有多個少數遊牧民族組成的,政權結構不穩定,中央集權渙散,一旦戰爭失利,容易產生內亂;而西漢取代暴秦,建立了以漢人為主的大一統政權,人心歸附,政權相對穩定;4、軍事因素:匈奴騎兵的戰鬥力主要體現在機動性和衝擊力上,但那時候還沒有馬鐙,騎兵不利久戰,而且因為生產力和文化水平低下,武器裝備相對簡陋,戰術比較單一,主要以劫掠為準,難以應對攻城戰、攻堅戰等艱苦複雜的戰爭形式,而且長線作戰,後勤難以保障。早在戰國時期,秦趙燕三國就讓匈奴吃盡了苦頭。西漢初期剛剛以武力統一,武有樊噲、周勃、夏侯嬰等能征善戰之將,文有蕭何、張良、陳平等智囊,軍隊剛剛經過大戰的洗禮,擁有強勁的戰鬥力和高漲計程車氣;5、文化因素:匈奴沒有統一的文化,難以形成統一思想,凝聚力不強,很難集中力量進行長期的大規模戰爭,以漢族為主的華夏文化,有著深厚的底蘊和強勁的生命力,一旦外族入侵,很容易統一思想,集中力量,團結一致抵抗外來侵略。
-
17 # 炒米視角
在楚漢逐鹿中原之際,中原北面的蒙古高原,匈奴人正在崛起,並達到匈奴草原王朝的巔峰。
這是因為冒頓單于強力推行他的鐵血政策。著名的“冒頓鳴嘀”說的就是匈奴冒頓單于做了個“鳴嘀響箭”,要求自己的箭射到哪裡,其他所有士兵的建必須和他射的同一個方向,否則全部殺死。直到一天,他把箭射向了自己的父親頭曼單于。
自立為單于的冒頓單于東擊東胡,西攻月氏,南並樓煩、白羊河南王,統一了匈奴各部,一個匈奴人的草原王朝就此崛起。
而由於秦末戰亂,中原王朝的更替,無暇北顧。冒頓單于竟然一路南下,收復了蒙恬所奪的匈奴地及朝那、膚施等郡縣,兵鋒直指中原王朝的北境。
漢高祖6年(前201年),異姓王韓王信(不是韓信)本身就是劉邦猜忌,而且面對強大的冒頓單于,硬剛又剛不過,只能暗通款曲。
劉邦對此非常不滿,寫信責備韓王信。結果韓王信一不做二不休,便與匈奴約定共同攻漢,以馬邑之地請降。隨後韓王信與匈奴揮師南下,攻下太原郡。
而此刻漢朝的軍隊也正是受過楚漢戰爭洗禮,不是百戰餘勇,特別是劉邦從項羽那裡收降的3萬鐵騎,到了高祖6年已經孵化出8萬餘鐵騎。劉邦親率32萬大軍,御駕親征,迎擊匈奴。
所以兵鋒所指,雖然冒頓單于有10萬鐵騎,但對於30多萬人,匈奴人並不會佔到什麼便宜。所以匈奴人實際上在他最強大的時期,仍然是沒有能力吞併漢朝,但他在漢朝的北境給漢朝的統治造成憂患。韓王信這樣的地方勢力的妥協與加入匈奴,會使得漢朝再度面臨危機。
從這點上講,可能大家更能體會秦始皇為什麼要北築長城,派扶蘇和蒙恬去鎮守北境?
劉邦的御駕親征,實際上一開始是非常順利的,對最終使得劉邦輕敵冒進,在白登陷入匈奴人的圍困長達7天7夜。
白登山就是一個小土坡,高不過百餘尺,對於騎兵而言,一個衝鋒就過來了。並非那種易守難攻的地勢。冒頓單于就像李雲龍攻打平安城一樣,八輩子沒見過這麼大的大魚,八輩子也沒有這麼富足的兵力,於是下令四面出擊,全是主攻。
這種直接衝到山頂拔帥旗的簡單仗,結果7天7夜,匈奴人都沒有攻得下這個土坡,而且天氣寒冷,漢軍士兵無衣無糧,平均10個就有兩三個人被凍餓而死。這樣的仗,匈奴人竟然沒能夠速戰速決,這說明了漢朝軍隊在當時強大的戰鬥力。
僵持不下的結果,那就是陳平拿金銀珠寶買通了冒頓單于的閼氏。在草原上一個閼氏其實是根本左右不了冒頓單于的決策的。
但其實陳平之計,所以能夠成功,實際上來自於漢朝對匈奴的保持整體優勢情況下的妥協,以及形式可能出現的逆轉。匈奴人也知道自己其實是沒有能力吞併漢朝的,自己玩命所掠奪者無非錢財女人罷了。
而且當時的情況如果再僵持下去,就要開始發生逆轉。一個漢軍的大部隊即將挺近;另一個韓王信的部下王黃和趙利約定了會師的日期已過,但他們的軍隊沒有按時前來,如果王黃和趙利聯合漢軍,冒頓單于將陷入被動。
所以所謂終於趁機滅掉漢朝,那是不現實的。他沒有這個實力,也沒有這個想法。就像中原王朝從來只是驅趕遊牧民族,而不去徹底佔領草原,其實本質上是一樣的。大家雖然都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但彼此的生活方式是完全不一樣的。
-
18 # 小濤說天下
漢武帝之所以沒有徹底滅掉匈奴,根源在於兩點,一是遊牧民族實在難以徹底被消滅,二是付出的代價實在太大。而之所以發罪己詔,則是由於漢武帝對匈奴作戰不僅沒能達到預期效果,且對國內整體形勢造成了極大影響,於是對自己長久以來堅持的國策產生了動搖,對於過往的種種反思。
北方遊牧民族難以被徹底消滅
這個問題不僅存在於漢武帝時期,即使後來的唐朝滅突厥、金國滅遼、明朝滅元實際上都沒有取得預期效果,不久之後遊牧民族再度死灰復燃。我認為問題主要是無法對北方草原實現有效統治。
滅掉遊牧民族建立的國家實際上並不難,如果國力足夠強盛,擊敗其主力,甚至滅其國並不是沒有可能,事實上也有王朝做到過。然而,即使擊敗或滅掉了對方的國家,但卻無力將大草原徹底納入統治,這才是無法根除北方邊患的主要原因。由於特殊的環境的,北方遊牧民族不適宜耕種,因此他們才會採取特殊的遊牧生活,而遊牧生活的根基就在於不固定性,需要經常性的遷徙。而中原國家的統治根基在於城市化,因為土地的相對固定,所以中原百姓的生活範圍也相對固定,這極大方便了朝廷的有效管理。但中原的統治模式並不適於遊牧民族,遊牧的生活方式,在通訊不夠發達、交通不夠便利的時代,註定了草原的粗放式管理。
不同的統治模式,註定遊牧民族處在長期分裂和戰亂當中,而中原王朝則相對較為統一穩定。而也正是這種差異,北方遊牧民族不僅生存能力極為頑強,而且中原王朝無法對其採取行之有效的統治。即使要削弱遊牧民族,代價也極大中原王朝對遊牧民族作戰往往付出的代價極大,原因同樣有兩點,一是古代運輸相對困難導致作戰半徑有限,二是遊牧民族機動能力強且較為分散,而中原王朝缺馬和騎兵,很難對其主力形成毀滅性打擊。
我們以漢武帝對匈奴的作戰為例,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漢王朝為此付出的代價極大,我們以漢朝取得大勝的漠北之戰為例。
元狩四年(前119年),為了徹底消滅匈奴,漢武帝傾全國之力,令衛青和霍去病分別率領5萬騎兵直到匈奴漠北王廷,為保證戰爭順利,先後調集戰馬加上“私負從馬”共24萬匹,步兵數十萬保障後勤。雖然只有十萬大軍直接參戰,但動員總兵力高達50萬人。此戰匈奴損失9萬多人,並損失大量戰馬和牲畜,造成了匈奴無法在漠南立足,逐漸向蒙古高原西北遷移。此戰西漢雖然取得了勝利,但代價同樣巨大,漢軍傷亡高達七八萬,馬匹損失十多萬匹。這直接導致了後來漢朝的戰馬不足,只能選擇步騎協同作戰,而匈奴相對於漢朝來說,恢復能力極為驚人。可以說,漢武帝對匈奴的作戰完全是一種兩敗俱傷的戰法,漠北之戰後雙方長達數年再未爆發大規模戰爭。但由於匈奴恢復力相對較強的緣故,漢朝雖然在前期取得了不少勝仗,但在後期戰馬存量下降之後,已經很難再對匈奴造成威脅,並直接導致了後期的多次戰敗。
漢朝付出代價巨大,不得不停戰
其實與秦朝能夠一統天下一樣,漢武帝的功業同樣離不開前幾任皇帝的積累,尤其是文景兩代帝王,為漢武帝打下了足夠堅實的基礎,然而在多次與匈奴的作戰中,這種積蓄基本被消耗一空。
1、國力損失巨大。雖然漢武帝前期對匈奴作戰導致匈奴損失巨大,但漢朝的損失同樣極為可怕,漢朝前期歷經漢高祖、漢高後、漢文帝、漢宣帝數代帝王恢復的國力被消耗大半,漢朝戶口減半,糧食庫存基本消耗殆盡,在當時生產力相對落後的情況下,根本無法短時內完成恢復。2、戰馬損失殆盡。為應對匈奴騎兵及動力強的問題,漢文帝分別在北部和西部建立了36所馬苑,用官奴婢3萬多人,這為漢武帝組建大規模騎兵軍團提供了基礎。歷經文帝、景帝兩代帝王,到漢武帝初期,全國上下戰馬儲存高達30多萬匹,然而在歷經多次與匈奴作戰後,戰馬損失基本殆盡。在付出瞭如此大代價的情況下,漢武帝卻並沒有達到徹底消滅匈奴的目的,雖然奪取大漠以南的土地,設立酒泉、五原等郡,但這根本就不是穩固的領土,是雙方的交戰區,匈奴隨意來去。匈奴方面雖然損失慘重,無法在漠南立足,卻很快就恢復了實力,再度對漢朝北部造成威脅。尤其是在對匈奴作戰後期,李廣利三次率兵進攻匈奴,結果一次無功而返,兩次慘敗收尾。
漢武帝的罪己詔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的,雖然後期漢朝對匈奴作戰已經難以取勝,但朝野上下卻依舊戰意高昂,漢武帝不得不反思自己長久以來堅持的國策的正確性。武帝下《罪己詔》,單方面宣佈和匈奴停戰,但匈奴在經過數年休養生息後卻恢復了過來,就在漢武帝去世的公元前87年,匈奴入朔方,殺略吏民。不過漢武帝對匈奴作戰雖然沒有取得預期效果,卻也並非沒有積極意義,匈奴左翼遭到了毀滅性打擊,迫使匈奴向西北方向遷徙,加速了匈奴的內部分裂,為後來漢宣帝時期解決匈奴問題打下了堅實基礎。
-
19 # 歷史笑春風
在秦朝末年,在中原大地爆發了連綿不斷的戰爭。直到西漢建立之後,中原大地才得到了初步的穩定。但是,依然是大小叛亂,此起彼伏。當時的西漢,可謂是滿目瘡痍。漢高祖劉邦來到曲逆,說天下只有洛陽能夠和這個縣一樣繁華。可是,曲逆城當時才只有區區五千戶人家。當時史書記載,皇帝的馬車都找不到一個顏色的馬匹,而公卿上朝有的坐的是牛車。可見長年的戰亂,給西漢帶來的是多麼大的影響。
而在當時,在漢朝的北方,有個強大的遊牧民族已經崛起。那就是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匈奴民族。這個民族到了冒頓單于的統治時期,趁著中原混戰的機會,統一了北方的遊牧民族,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在史書上記載,這個時期的匈奴,有控弦之士三十萬。
在西漢建立之後,匈奴經常襲擾漢朝的邊境。漢高祖七年,劉邦親自率領三十二萬漢軍攻打來犯的匈奴軍隊。但是,劉邦中了匈奴的誘兵之計,被匈奴引誘到平城。匈奴以四十萬精騎將漢高祖包圍了整整七天。在危難之時,多虧了陳平用了奇計,這才脫身而歸。從此之後,漢朝和匈奴和親,以此來維持雙方相對穩定的和平。直到漢武帝的時候,才徹底消滅了這個邊患。
那麼,在漢高祖被包圍的時候,看起來,匈奴只要再加一把勁就能俘虜或者殺死劉邦,進而消滅漢朝政權。可是,匈奴放棄了唾手可得的機會,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個原因是,匈奴沒有滅亡漢朝的企圖。
這是因為匈奴的崛起只有很短的時間,在此之前,匈奴曾經遭受過戰國中秦國和趙國的多次打擊。就是在不久之前,秦始皇的年代,秦軍還在蒙恬的率領下,佔領河套地區,給了匈奴沉重打擊。這一切,都給匈奴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在西漢初期,匈奴雖然趁著漢朝邊境防衛空虛,進攻漢朝邊疆。但是,那都是帶有試探性質的襲擾行動。秦朝軍隊造成的影響還在,這使得匈奴軍事行動目的只是為了掠奪財產人口,並沒有戰略性質的企圖。在這一次攻擊中,也是如此。圍住劉邦只是軍事行動上碰巧遇上,並沒有進一步的企圖。
第二個原因是,雙方的文化差異。
當時的漢朝已經是一個接近成熟的封建社會政權,而匈奴則只是一個奴隸社會的政權。缺乏有限的管理機構和管理手段,匈奴想要統治漢朝地區是無能為力的。
匈奴和漢朝的風俗也截然不同。以遊牧民族為主的匈奴政權,在當時只是一個鬆散的政權,它的行政管理手段只適合於遊牧民族,對於農耕為主的漢朝人民是難以奏效的。
這樣一來,即便是匈奴滅亡了漢朝,由於缺乏有效的管理機構和管理手段,它在中原是站不住腳的。雙方的風俗、文化、政治之間的差異,註定了匈奴是無法有效統治農耕地區的人民的。它就是佔領了漢朝的土地,也無法保有下去。
第三個原因是漢朝還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
雖然匈奴圍住了劉邦,但是它所包圍的只是漢朝軍隊的先頭部隊,漢朝的主力還在趕來。漢朝的軍隊不是打不過匈奴,只是漢朝當時的軍隊主要是由步兵組織。在機動性上,漢朝的軍隊是無法和以騎兵為主的匈奴軍隊相比的。
因此,行動遲鈍的漢軍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但是,如果雙方打正規戰,漢軍還是佔有一定的優勢的。這是因為,漢軍經過多年的訓練,有著自己的成熟戰法,並且由於經濟實力和科學技術的先進,在武器裝備上對匈奴有著優勢。
當時的人對比雙方的優缺點,就指出,漢軍多兵種配合,短兵相接的搏鬥,武器裝備的精良,都要超越匈奴。而匈奴則在馬匹的優良,騎射技術和個人吃苦耐勞的素質上要超越漢軍。因此,如果在漢朝的統治區,和漢軍打正規戰,匈奴是打不過漢軍的。
因此,匈奴才會採取機動作戰,以奇襲來攻擊漢軍。試想一下,在漢朝的統治區,一支不能打正規戰的軍隊,怎麼可能滅亡漢朝呢?軍事實力的不足,也是制約匈奴滅亡漢朝的一個主要原因。
結語:
在西漢初年的平城之戰,劉邦由於輕敵大意,被匈奴引進了包圍圈,整整被包圍了七天。在這個時候,匈奴完全可以對劉邦率領的漢軍下手,殺死或者俘虜劉邦。這樣,就會給剛建立起來的漢朝以沉重的打擊,甚至可能造成漢朝的滅亡。
但是,匈奴並沒有這樣做,而是放走了劉邦。這是因為,在匈奴看來,它即便是滅亡了漢朝,也無法統治漢朝的土地,統領漢朝的人民。這是雙方的風俗差異、統治手段不同造成的。而且漢朝還擁有相當強大的軍事實力。所以,匈奴只是抱著搶掠的目的,滿足自己對財物的慾望,沒有去進行下一步的行動。
-
20 # 文史漫談
因為滅不了啊!
哥!你以為當時的漢朝真是個軟柿子嗎?想捏就捏?
漢初的弱和匈奴的強並不是同等標準……漢朝繼承秦體制後,重建的國家體制領先於周邊任何文明。匈奴卻仍還是部落形式的帝國,其軍事力量之強大沒法改變遊牧民族的侷限性。
冒頓身為漠北盟主,可以動員數十萬大軍作戰,不等於每一次大戰都能應有的利益,賴以掠奪為生的民族始終會因分贓問題而不和。先說西漢的軍事力量根本一點也不弱,儘管不能打贏匈奴,可真要打到魚死網破的地步,匈奴也絕沒法全身而退,白登之圍只是戰術失誤,劉邦能等來周勃的部隊繼續作戰,仍舊能持續再戰。
文帝時老上單于深入漢地,直逼彭陽,距離長安只有二百里。文帝湊集十萬大軍反擊,但老上選擇撤退,雙方沒有發生大戰,很顯然雙方的軍事實力相差並不遠。漢初選擇和親是出於國策,先是諸呂和劉氏的政治矛盾,內部洗牌。再就是西漢的東邊全是封國,皇帝的實際疆土只有西邊。經歷戰國和楚漢諸多戰爭對經濟的破壞,漢初將恢復經濟放在首位是明智之舉,而發展經濟需要穩定局勢,所以漢初外交的懦弱並不是真像宋朝那樣,不和談就要被打殘。西漢政治方針傾向於加固中央集權,匈奴則是連這樣的問題都沒去面對,只能眼看著西漢崛起。
漢初大量士兵去種田,也不等於軍事力量弱於匈奴,只是將軍事體制正規化,之前大量農民被徵去打仗了。匈奴號稱三十萬能射之士,但在楚漢相爭時動不動就五六十萬軍隊,這還不算全國兵力。劉濞舉兵時動員封國就有三十萬人馬,周亞夫則統領三十萬六萬軍反擊,加上其餘封國兵力,匈奴那四十萬極限的兵力敢來滅漢嗎?
回覆列表
國力相差巨大,匈奴其實是難民性質。
因為北方蒙古高原極寒之地,而遊牧民族的經濟比較單一就是放馬養牛
冬天以來牛馬凍死無數,沒吃的,只能南下去搶。
所以自古以來遊牧民族都是年年都要犯邊境搶東西的。
我們漢人呢,打仗講究補給物資的,前面十萬人打仗後面就需要幾十萬人提供糧食補給。
而且我們是農耕民族,情況要遠遠比遊牧民族複雜的多。
因為蒙古高原苦寒之地,沒有任何補給,而且天氣寒冷,漢軍出兵的話,找不到敵人主力
補給又困難。所以很難滅匈奴的。
匈奴人只能搶東西根本打不過漢朝正規軍,國力相差太大了。
漢朝最亂的時候都能揍得匈奴滿地跑。
那時候遊牧民族的武器還很差很低階比不上漢人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