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日暈三更雨
-
22 # 老威觀史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秦國能夠一統天下,原因就在於商鞅改革的成功,商鞅改革的成功使得秦國擁有了當時最強的動員能力,把整個國家變成了一部機器,一部專門為戰爭而存在的機器,其他國家則沒有秦國的改革這麼成功,從而最終被秦國消滅。
改革者悖論歷史上,凡是改革,成功率極低,因為存在著一個改革者悖論。
改革者悖論的意思,就是凡是要改革的人,他即是依託要改革的利益階層上臺,也要改革先有利益階層的利益,也就是革掉先有利益階層的利益,由此造成了改革的失敗率極高。
我們縱觀中國的古代歷史我們會發現,中國古代史上的改革只有商鞅變法成功過,其他的改革實際上全部失敗,這種情況的發生其實並不是偶然的。
就拿當時的吳起變法來說,當時的楚國絕大多數領土都被之前的楚王分封給了手下的貴族們,導致楚國的動員能力不強。因為楚王實際上控制的領地非常少,遇到國家有事需要動員的時候,那些貴族往往不會積極響應楚王的號召。比如,本來楚國能動員20萬人參戰,但楚王手上的領土範圍內只能動員5萬人,另外15萬人的動員能力在貴族手上,貴族們並不積極動員,只動員了5萬人參戰,結果本來能動員20萬人參戰的情況下,最終只動員了10萬人。
吳起要做的就是收回那些貴族的封地,變成楚王的直轄地,革除分封制,變為郡縣制,也就是地方上所有的官員都是由楚王直接任命,從而增強國家的動員能力。但這個改革必然會遭到貴族的反對,他們是絕對不想失去自己的封地及其利益的,由此造成了吳起最終被殺。
吳起能夠上位,是因為有楚王的支援,而當時楚王是依靠著貴族來運作楚國這個國家的,但是吳起的變法是要革除貴族的利益,所以也就必然會遭到實力強大的貴族的反對了。
對於商鞅來說,他也並不是一開始就革除貴族的利益,而是在他變法9年之後開始對貴族的利益動刀。一開始,他透過廢除井田制等方式,使得貴族手上的領地增收,從而增加了貴族的收入,對此,秦國的貴族自然沒有反對他。在實行了9年的新政之後,有秦孝公的全力支援以及他自身在秦國培養的大量的勢力,時機成熟的情況下才開展了深層次的改革,從而成功。
當時的變法很多,除此之外還有魏國的變法、韓國的申不害變法、齊國的變法等等,但都沒有秦國這麼成功,之後的中國歷史也有過數次的變法,如王安石變法、戊戌變法等等,也沒有秦國的商鞅變法那麼成功,實際上這些並不是偶然,首先改革者悖論就註定了改革本身失敗率極高。
改革後的秦國與其他國家的比較其實當時改革的主流就是變分封制為郡縣制。
從春秋到戰國,戰爭越來越殘酷,由以前的小打小鬧戰爭變成了大打出手的戰爭再升級為滅國級的戰爭,在這種戰爭情況下,如果一個國家動員能力不行,不能充分動員本國的資源投入到戰爭中,那麼這種國家將很容易在戰爭中失敗,從而被別國消滅。
其實我們看歷史就會發現,春秋前期的霸主齊國,能夠出動三萬軍隊就成為了霸主,即便是後來的春秋大國之間的戰爭,能出動十萬的已經是超級軍團了。而到了戰國時期,十萬人基本成了起步價,甚至出現了長平這樣,兩國投入超過百萬軍隊的世紀大戰,原因就在於郡縣制代替了分封制。
秦國的商鞅變法不僅僅是變分封為郡縣這麼簡單,商鞅實際上是把秦國變成了一部戰爭機器,專門為戰爭而存在的這麼一個國家。
除了行政上的改革,商鞅更多的是從人的思想上來控制整個國家,說白了就是法家的所謂的“愚民、弱民、賤民”的“三民主義政策”。
商鞅曾說:
政作民之所惡,民弱;政作民之所樂,民強;民弱國強,民強國弱。就是說如果國家政策是老百姓喜歡的,那麼民眾就會富裕起來;如果政策都是老百姓不喜歡的,那麼民眾就會貧困起來。如果一個國家,民眾富有了,國家就弱了;如果民眾都貧窮了,國家就有錢了,國家有錢的話,國家就強大了。
所以商鞅做的就是國家控制了所有的資源,老百姓要想獲得資源只能從官府那裡獲得,那麼老百姓最終就會唯官府唯命是從了。
全國實際上只分成了兩種職業:農民和戰士。農民負責生產,戰士負責打仗,除此之外就是少量管理的官吏。
從行政上,秦國是郡縣制。從思想上,秦國成為了唯秦王馬首是瞻的國家,任何人都要無條件地服從秦王,從而做到了全國上下的“萬眾一心”,使得秦國擁有了當時最強的動員能力,在戰爭中也就逐漸地越打越強了。
其他國家來說,無論是魏國還是齊國、楚國、趙國等國,其都有過改革,但是都沒有秦國這麼深刻。這些國家雖然都在行政層面上進行了改革,或是軍事層面的改革,或是經濟層面的改革,但是都沒有秦國這麼徹底而全面,也沒有秦國這麼深刻,所以其動員能力都不及秦國,最終逐步在戰爭中落敗。
-
23 # 北冥有魚 其名為~~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諸侯之間攻伐不斷,為何秦國最後能脫穎而出呢? 我們先來看看戰國後期的其它六雄。即韓、趙,魏,楚,燕,齊。韓國是七雄中實力最弱的,且夾在其它強國之間,屬於四戰之地;魏國是戰國時期的第一個中原霸主,是秦國東出的最大障礙,但是在後期開始逐漸衰弱,特別是在公元前341年的馬陵之戰和公園前354的桂陵之戰中,魏國兩敗於齊,損兵折將,從此一蹶不振;趙國在趙武靈王時期,實行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趙國實力大增,但在公元前262年至260年的長平之戰中,趙國大敗,幾乎全軍覆沒,再加上後期趙王昏庸,殺李牧,自毀長城,從此再也無力阻止秦國統一的步伐;楚國是七雄當中面積最大的國家,春秋時期,楚莊王大敗晉國,使楚國成為當時的五霸之一(晉文公,齊桓公,楚莊王,越王勾踐,吳王闔閭),但是到了戰國後期,楚懷王昏庸,用人不當,再加上秦國不斷的攻伐和秦相張儀的欺詐,楚國開始衰落;齊國是春秋第一個霸主,戰國時期,經過馬陵之戰和桂陵之戰,齊國大敗魏國,取代了魏國的強國地位,到了後期,齊國開始走下坡路,特別是在秦國統一六國的戰爭中,齊王昏庸,不懂唇亡齒寒的道理,隔岸觀火,坐視其它五國被滅,最終難逃亡國命運;燕國在燕昭王時期,重用樂毅,連破齊七十二城,幾乎使齊亡國,造就了燕國的鼎盛時期,到了後期,幾乎無所作為,是除韓之外的弱國。 說完六國,我們再來看看秦國,正如漢代賈宜《過秦論》中所說的: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秦國自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富國強軍,後經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的努力,秦國國力蒸蒸日上,成為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在滅六國的戰爭中,秦國實行遠交近攻、分化離間、各個擊破的方針和策略,重用王剪、李斯等賢才。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國先後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春秋戰國後的第一次大統一。 秦國能完成統一,根本原因是在歷史發展中,秦國勵精圖治,賢君輩出,重用人才,不斷變強,反觀六國,雖有一時輝煌,只不過是過眼雲煙,越到後面,君主越昏庸,即使有千里馬也得不到好的任用,正如《過秦論》裡總結的一樣,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
-
24 # 散落君
秦國為什麼能統一天下?漢代的人也在納悶。畢竟戰國時期沒有人能夠預料秦國會完成統一。當時比較看好的是齊國,齊閔王滅掉了燕國,這是戰國七雄中第一次出現一雄滅掉一雄的現象,引起了其他國家極大的恐慌,於是出現了五國攻齊,齊國就垮了。還有楚國也比較被人看好,地盤大,兵力多,哪知戰國中晚期後的歷代楚王都不像話。這才輪到了秦國。
-
25 # 熱愛生活的天行健
想要發動戰爭就必須具備倆個條件,一要有大量人口,二是要有大量的資源。人口多基數大,才能有足夠的青壯年去當兵打仗,戰爭是要死很多人的。在就是國家糧食儲備也要有保證。既要保證打仗的軍隊供給,還要保證國內的生產生活需要。而秦國這倆個方面都具備了。
秦國地處關中平原地區,後又佔據巴蜀地區。這些地區在經過秦國幾代君王的努力經營,都成為當時中國較大的產糧區。糧食多了,秦國的人口基數自然就大了起來。由於秦國地處邊境地區,時刻面臨著遊牧民族的騷擾。為了保衛國家,國中需時時警惕,人人努力,致使民風彪悍。秦國又是以軍功才能升遷的國家,所以秦人參軍立業的積極性很高。這樣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才能最後一統六國。
回覆列表
秦國能統一天下,除了我們所說的秦國自己的實力,還因為秦國有良將明君,而六國不具備這個軟實力。
我們談談各國的發展歷程。從晉文公開始,就埋下了三分晉國的禍根,到了春秋末期,晉國的公族和宗室勢力的衰微,卿大夫實力的增長,逐漸形成了智氏,中行氏,範氏,韓氏,魏氏,趙氏,六家並立,史稱“晉國六卿”,在不停的兼併中,只剩下了韓、趙、魏三家。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分晉國
魏國韓、趙、魏三家分晉,魏國是其中得利最多的國家之一。
魏國是七雄中第一個稱霸的國家。文侯重用李悝,再加上吳起為魏國訓練出的魏武卒,使當時的魏軍所向披靡,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單獨面對魏國的進攻。
魏國的衰弱。孫臏、田忌合作伐魏。桂陵、馬陵兩場大戰,魏國龐涓、太子申雙雙斃命,魏武卒幾乎全軍覆沒,至此,齊國替代了魏國,成為最強大的國家。公元前293年,伊闕之戰。韓魏兩國出聯軍二十四萬,扼守函谷關,以阻秦國東進之路。秦昭襄王派出左庶長白起出兵迎戰,於伊闕大敗韓魏聯軍,斬首二十四萬。魏國主將公孫喜也在亂軍之中被殺,從此魏國一蹶不振,再無力與秦國抗衡。
韓國三家分晉,韓國最為弱小。但韓國佔據中原膏腴之地,土地肥沃,鐵資源多,韓國軍隊是戰國時期裝備最好的軍隊,而且韓國的弓弩號稱戰國最強,射程可達800步。雖然如此,韓國土地小,四面強敵,又無良將明君,縱然裝備再好,也無濟於事。
趙國趙國是戰國後期的霸主,也是這一時期關東之地唯一能抗衡秦國的國家。
趙武靈王繼位的時候,趙國還比較弱小,中山和草原人時常騷擾。為了改變現狀,增強實力,趙武靈王推行了“胡服騎射”
《戰國策·趙策二》記載:“今吾(趙武靈王)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也記載:“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宮,召肥義與議天下,五日而畢,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習騎射。”胡服就是採用胡人的服裝,即改穿短裝,束皮帶,用帶鉤,穿皮靴。
這一改革,徹底改變了戰國的窘境,趙國滅了中山,出擊匈奴、林胡、樓煩,到達雲中、九原。“攘地北至燕、代”。強大騎兵的建立,使趙國迅速崛起於六國之間,成為了誰也不敢忽視的存在。
趙國的衰弱。
趙武靈王去世,趙國雄起的腳步也就戛然而止。守舊勢力的重新上臺,意味著趙國的衰弱已成定居
長平之戰是戰國衰弱的直接原因。
白起於長平坑殺趙國降卒四十萬,徹底掘了趙國的根基,讓趙國再也沒有了與秦國正面抗衡的實力。
齊國齊威王在位之時,重用鄒忌變法,再加上孫臏、田忌這樣的人才,一度讓田齊政權重現了齊桓公時的榮光。在馬陵大敗魏國之後,齊國就接過了魏國手中的大旗,成為了新的中原霸主。
而齊國的衰敗在於統治者的作死。齊宣王在為,趁燕國子之之亂,出兵入侵燕國,燕國差點兒滅亡,從此齊燕兩國便結下了深仇大恨。
閔王在位,齊國先是先是出兵破楚,然後破秦,之後破燕,隨後又在宋國的問題上與曾經的盟友韓、趙、魏三國發生爭端,最終獨吞宋國,引發了轟轟烈烈的“五國伐齊”,齊國差點兒滅亡,
楚國楚國最巔峰的時刻,就是楚懷王即位的時候。但楚國的衰落,也是從楚懷王開始的。
楚國派出大軍伐秦。結果丹陽、藍田、召陵三戰皆敗,楚國頓時名聲掃地。
韓魏兩國趁機攻取楚國,搶佔了楚國大片土地。昔日的南方霸主,徹底開始走向衰落。而鄢城之戰,楚國失了西南國土,徹底的苟延殘喘
燕國燕國的崛起始於昭王。燕昭王千金買馬骨,覓得良將樂毅,樂毅伐齊,讓齊國失去了霸主地位,還差點滅亡了齊國,這個時候是燕國的巔峰。而燕昭王去世之後,燕國開始衰弱。
燕惠王騎劫換樂毅,導致伐齊功敗垂成。緊接著燕國內亂,燕惠王被殺,權臣公孫操扶立燕武成王。
武成王這一代開始,連續三代燕王沉迷於伐趙。結果燕趙兩國就在互相攻伐之間,國力越來越衰弱。
秦國秦國處於關中,是周朝龍興之地,盛產勇武之人,而且秦國得到了巴蜀,平定了義渠等部。
秦國的強大還來自於明君良將。秦孝公、歷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秦始皇,都是有能力,有志氣的君主。反觀關東六國,楚威王、齊威王、燕昭王、趙武靈王、魏文侯、韓昭侯雖然是明君,將國家帶上一個高峰之後,但死去之後,後代君主無能,導致國家迅速走向衰落。
秦國所據關中是周朝龍興之地,君主都是興國之君。秦國統一六國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