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恆亮制釘
-
2 # 印巷小館
三國時期的時候在諸葛亮死後魏延沒過多久也被楊儀給殺了,並且滅了三族,當時五虎上將都已經退出了歷史的舞臺,而魏延在當時可以說算的上第一名將,那為什麼會被楊儀所殺並且滅了三族呢?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許多人認為魏延之死是諸葛亮設計陷害的,因為兩人的關係一直都不融洽,主要證據有三點。1.劉備進攻長沙時,魏延作為降將打下了長沙,還救下老將黃忠,如此功勞,諸葛亮卻要把魏延推出去斬首示眾,這可是兩人第一次見面,理由相當奇葩,說魏延腦後有反骨,以後必定會反叛。2.諸葛亮北返時魏延隨軍出征,他多次提出兵分兩路,一路給自己五千精兵,從子午谷直取長安,長安守將夏侯楙膽小又沒有謀略,長安一定會輕而易舉地得到,結果被諸葛亮否決。3.諸葛亮臨死前沒有召見魏延,而是把軍隊託付給楊儀、姜維等人,並且還給馬岱錦囊妙計,一旦魏延不聽楊儀的命令,就依計行事,結果魏延被殺。《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這樣做只是為了突出諸葛亮是個“神級”謀士,事實上並非如此,歷史上根本就沒有“反骨之說”。雖然《三國志》對魏延的記載不多,但是也可以從中找到諸葛亮和魏延的真正關係。從魏延的行事軌跡也可以找到,諸葛亮去世後,他為什麼會被殺,而且還被夷滅三族的答案。熟悉三國的人都知道,劉備對魏延有知遇之恩。魏延作為荊州降將,隨劉備一同西征益州,其身份和地位並不高,充其量只是個低階將領。可是劉備得到漢中後,讓魏延鎮守漢中,這道任命讓所有人意外,大家都以為非張飛莫屬,因為漢中對蜀國極為很重要。諸葛亮掌權之後,短短几年時間,魏延不僅得到刺史和大將軍,還封了侯,這幾乎是漢朝給異姓臣子最高的獎賞。魏延鎮守漢中近十年,之後又屢次隨諸葛亮北伐,功績顯著。期間魏延多次請諸葛亮給他統領一萬兵,另走一路攻關中,最後與諸葛亮會師於潼關,如同韓信的例子,但諸葛亮一直不許,因而認為自己無法完全發揮才能,心懷不滿。與長史楊儀不和,魏延性格太過跋扈,以至於把滿朝文武都得罪了一個遍,甚至惡名都傳播到了吳國孫權那裡,孫權曾說:魏延豎牧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想他的名聲之差。古往今來,武將戰功卓著而又惡名遠揚的下場一般都不好,魏延當然也不例外。諸葛亮死後,與馬岱矛盾激化,相互爭權,魏延敗逃,為馬岱所追斬,並被夷滅三族。魏延這個人雖然被諸葛亮說成是有反骨的人,其實很有本領。《三國志》中根本沒有諸葛亮安排殺魏延的記載,就算諸葛亮真想殺魏延,他在世時掌管蜀國朝政大權,有無數個機會輕易秒殺魏延,根本不需要臨死前安排。魏延是當時蜀國第一名將,在軍中有很高的威望,這些諸葛亮都很清楚。如果這時候殺掉魏延,必定會引發動亂,削弱蜀國國力,這是諸葛亮不願意看到的。那麼,魏延為什麼會被殺呢?背後原因很簡單,是他自食其果,性格缺陷種下了苦果。魏延儘管戰功卓著,但是性格狂妄自大,不懂謙虛。諸葛亮數次北伐,他就怨言不斷,每次都想自帶一萬人馬,與諸葛亮兵分兩路,在潼關會師,像楚漢之戰時的韓信那樣。被拒絕後,他以為諸葛亮膽怯,總是感嘆自己的才能不得施展。楊儀跟隨諸葛亮多年,對於統兵部署、核算糧草,不需考慮張口即來,備受諸葛亮器重。魏延帶兵打仗也很猛,兩人都有功勞,都受諸葛亮器重,因此常有爭執,搞得魏延幾次都拔刀要砍楊儀。這個仇楊儀記著了。諸葛亮死後,魏延不聽安排,截斷大軍回師的路,被楊儀派馬岱追殺。楊儀殺了魏延父子後,又滅其三族。魏延這種性格,與蜀漢官員的關係都不好,惡名甚至連天下人都知道,孫權就說過他,《三國志》有記載,“魏延豎牧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當楊儀和魏延都上書對方謀反時,董允和蔣琬毫不猶豫地懷疑魏延。由此可見,如果沒有諸葛亮,魏延這種性格,可能死得更早。回答完畢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
3 # 打工人董
任何朝代忠臣、大將、頂樑柱都不會花言巧語,容易得罪人;
主要原因諸葛亮;諸葛亮看人太書本化;不應支援劉備,劉備建立蜀國是違天意;當時漢朝存在,雖然曹操弄權,但他還保留漢室。
魏延的一生受諸葛亮的壓制,孤立魏延;也因為諸葛亮的影響餘黨害死魏延。
-
4 # 道法自然ID
魏延是不是忠臣不好說,但他目中無人,持才自傲,自任為天下無敵的的性格就是招禍的根源,不服從指揮,又非常狂妄,最後又不聽諸葛亮的安排,燒斷棧道阻大軍去路,這都是取死之道,這樣的行為,家庭豈能保得住。
-
5 # Zhang說歷史
魏延,字文長,蜀國的著名武將,一生為蜀國立下了不少的功勞,被封為牙門將軍,後來攻入漢中有提拔為鎮遠將軍,守衛漢中,獨當一面。守了漢中大概十年,隨後又與孔明北伐,戰績良好。這麼優秀的武將為什麼還被馬岱斬殺,而且被滅了三族呢?有很多人說是因為孔明設計要還是魏延,這些人表示孔明的性格就是一個獨裁主義者。而且還收集了四方面的證據。第一點,魏延攻下長沙城且救下了黃忠立下了大功,孔明此時第一次見魏延說要把魏延斬死,因為魏延的頭後有反骨。
第二點,劉備當時很是重用魏延,當時定志成都,而且要留一個大將來鎮漢中,很多人都以為這個將士肯定是張飛,包括張飛也認為肯定是自己,但是劉備卻選擇魏延做了漢中都督,手握大權,前途無量。後來到了孔明的時候,魏延只淪為了軍隊中的一名普普通通的將領。第三點,魏延多次對孔明提出自己的建議進攻長安,而且魏延的計策很好,但是孔明卻對魏延的建議和計謀理都不理。對此魏延很是怨恨自己沒有受到重用。 第四點,孔明臨死前把軍隊交給姜維,楊儀等人,沒有召見魏延,而且讓魏延聽命於楊儀,孔明明知道楊儀和魏延向來不和,並且對馬岱說魏延一旦不聽楊儀的命令就斬殺掉他,導致魏延被冤害,蜀國也因此失去了一名優秀的武將。
不過事實確實是如同以上說的這樣嗎?肯定不是,這裡也有四點來證明。第一點,孔明說魏延頭後有反骨,這僅僅只是需要體現出諸葛亮聰明的意思。如果孔明真的確定魏延頭後面確實有反骨肯定也不會只說不做,一定找個藉口斬殺魏延,但是這麼久過去了孔明也沒有斬殺魏延,而且孔明自己也知道在歷史上因為懷疑手下的將士們導致被反的情況太多了,所以孔明自己不會範這種錯誤,所以說這個言論是不實的。
第二點,魏延確實在漢中被劉備封為了漢中都督,但是孔明對魏延也並不薄。孔明曾封魏延為涼州刺史和丞相司馬,後在曹操帶領三路軍隊進攻蜀國,有兩條路因為下大雨不得不返回,而魏延帶領著一支隊伍攻擊魏國的涼州地區,在前進道陽溪的時候碰到了魏國的將軍郭淮和郭淮,但均不是魏延的對手。最終獲得勝利的魏延被封為南鄭侯。魏延在劉備時期地位其實很一般,但是孔明後封了魏延刺史和大將軍,而後最高封了候。可以說魏延在孔明時期發展的最好。
第三點,魏延向孔明獻計並沒有採用,並不是說孔明和魏延不和,只是當時孔明根據蜀國定製的作戰計劃不是進攻長安,而且長安這個地區是魏國的重鎮。就算可以拿下長安但不一定能守得住,所以並沒有採用魏延的計策。孔明是三軍的統帥,做事要考慮後果和負責,魏延只是一名大將只需上陣殺敵,不需考慮作戰計劃。孔明沒有采用魏延的計策是合理的,孔明這種做法也是對蜀國的負責。
第四點,魏延是被孔明安排馬岱斬殺的,這句話在史籍中根本沒有任何記載,假如孔明真的想至魏延於死地,大可以在劉備還活著的時候就可以殺死魏延,因為劉備大方面的一些事情也是聽從孔明的。劉備去世後孔明更是手握朝廷大權,處死魏延只是一句話的事情,但是孔明不可能不知道魏延在軍隊中的影響力,安排人斬殺魏延肯定會對軍中帶來混亂,自然削弱了蜀國的力量。
說到底魏延的死是自找的,因為魏延身為一名戰功赫赫的將軍卻不懂得謙虛低調,反而很狂妄,在孔明活著的時候就對孔明常有怨言,當孔明去世後更是因為自己戰功赫赫目中無人,此時劉禪年紀還小無法掌管大權。在孔明去世後,楊儀派費禕去詢問魏延看看他什麼意思。魏延對費禕說道:“孔明雖然死了,但是這不還有我呢?我們不能因為孔明一個人的去世就荒廢了蜀國吧,再者說了,我魏延是什麼人,怎麼能受到楊儀的擺佈,做一個斷後的將士呢”。
魏延不知道孔明的良苦用心,而且還反抗朝廷的命令,自然被當做叛亂了。魏延的性格太過狂妄而且不懂得謙虛,導致得罪了太多人。從古至今雖然戰功赫赫但是名聲不好的武將一般都沒有什麼好下場,魏延也沒有例外。魏延的下場完全就是因為自己的狂妄而得到的報應,而且當軍中很多人都在說魏延的壞話時還是孔明一直在重用他,從而才能得到封位。所以魏延還要感謝孔明的寬容,但是魏延並沒有因為孔明的寬容而低調,反而更加狂妄,所以自作孽不可活。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6 # 農村人啊彬
魏延是三國時期著名的將領,是跟隨劉備一起打天下的大將,在戰場上魏延戰功赫赫,勇冠三軍,因此魏延得到了劉備的重用,在劉備稱漢中王后,魏延被委以重任,負責鎮守漢中,成為了漢中太守,但是在劉備去世之後,魏延卻一直得不到諸葛亮的重用,因為在諸葛亮的心中一直認為魏延天生反骨,如果沒有人能夠管得住他的話,他一定會起兵造反。
在諸葛亮死後,由於魏延心中有著很大的抱負,所以一直以來他都和楊儀不和,不願做楊儀手下的將領,最後魏延率領軍隊回到了漢中,並且和楊儀的軍隊發生了爭鬥,最終在戰爭中戰敗逃走,隨後楊儀派馬岱去追殺他,最終被馬岱斬殺,然後楊儀認為魏延有謀反的想法,就下令誅滅了魏延的三族,不得不說魏延雖然有過無數的戰功,但是他的結局卻是非常悽慘的。
-
7 # 小龍女5505
魏延蜀漢忠臣猛將,含冤被殺又被滅三族。冤殺他的主謀楊儀為私怨公報私仇冤殺同僚,他當然是最大的錯,挾憤報復冤殺猛將也是他生最大之罪。
-
8 # 張鐵軍158
歸根結底是諸葛亮害得魏延,因為魏延是諸葛亮專權的障礙。
首先,說魏延。
魏延,義陽(今河南桐柏)人。劉備入川時,魏延因數有戰功被任命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後又將其破格提拔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鎮守漢中。諸葛亮明為北伐,實為攫取漢中軍團,虢奪魏延兵權。從此,魏延從封疆大吏變為偏將。諸葛亮臨死任用楊儀,致使楊儀與魏延矛盾激化,相互爭權,魏延敗逃,為馬岱所追斬,並被夷滅三族。這是蜀國自毀長城的內亂,是諸葛亮用人不當的後果。
其次,說楊儀。
楊儀,襄陽人,劉備擢之為尚書。因與尚書令劉巴不和,調為弘農太守。建興三年任丞相參軍,此後一直追隨諸葛亮,拜中軍師。楊儀內心陰暗,狹隘。建興十三年,因多出怨言,被削職流放至漢嘉郡。但楊儀仍不自省,又上書誹謗,言辭激烈,最後下獄,自殺身亡。
再次,說諸葛亮。
諸葛亮戰略、戰術、為人處世等,都極其失敗,徒有虛名,狡詐險惡,禍國殃民。
第一,隆中對建議劉備荊益分兵,是戰略錯誤,致使劉備與關羽首尾不顧,關羽人死地失。(劉備四個軍團之一,徹底覆滅)
荊州地處魏吳之間,曹操乘北定中原之威勢必南下與孫權火併,劉備正好坐收漁利。此時,劉備應當先取漢中,得手後,可以北取西涼建立騎兵軍團,又可以南取益州為立足之本。
第二,諸葛亮進讒言害死劉封。
第三,後勤保障不利,致使夷陵之戰徹底失敗。
第四,劉備白帝城託孤的遺囑“三年,先主疾病,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見《三國志·劉彭廖李劉魏楊傳 》
結局是,諸葛亮拿下李嚴,攫取荊州軍團掌控權,唯一答案是政變。(劉備四個軍團之二,被諸葛亮攫取)
第五,南方三郡的叛亂原本規模不大,用不著諸葛亮親自動手。事實上,這正是邊將李恢親自剿滅。諸葛亮唯一動機是藉機攫取京畿軍團的掌控權,至此,劉備四個軍團,諸葛亮又據其一。“南土平定,(李)恢軍功居多,封漢興亭侯,加安漢將軍”。。(劉備四個軍團之三,被諸葛亮攫取)
六,自領益州牧,成為蜀國老大(前任益州牧是劉備),已然篡國。
第六,架空魏延這個最後的元老
蜀漢建興六年的首次北伐,目的是為了攻取曹魏涼州或者涼州的一部分,為蜀漢集團尋求一塊出川的跳板。北伐絕無勝算,而諸葛亮六出祁山窮兵黷武耗盡蜀國民力民心,諸葛亮重要目的就是:藉機接管了漢中軍區的魏延軍團。
魏延出身荊州,但與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士大夫關係不深。早年魏延是劉備的部曲將(家將),可以歸入劉備直屬元老行列。劉備之所以選擇魏延鎮守漢中,其“家將”身份是考慮因素之一。諸葛亮調整蜀漢集團內部權力關係,自然也少不了對魏延及其漢中軍團下手。(劉備四個軍團之四,被諸葛亮攫取)
-
9 # 公元前
諸葛亮第一次見魏延時就要把魏延斬死,因為魏延的頭後有反骨。
其實這這只是為了體現諸葛亮本人的聰明。如果諸葛亮真的已經知道魏延頭後有反骨一定會找以個藉口斬殺魏延,但是這麼久過去了諸葛亮並沒有斬殺魏延,並且諸葛亮非常清楚歷史上有很多將士就是因為猜忌才導致被反,所以諸葛亮絕對不會範這種錯誤。
魏延被劉備封為了漢中都督,但是諸葛亮對魏延其實也是不錯的。諸葛亮曾封魏延為涼州刺史和丞相司馬。後來曹操率大軍進攻蜀國,途中因為下大雨不得不返回,而當時魏延親率蜀軍攻擊魏國的涼州地區,當時正好碰到了魏國的將軍郭淮,但郭淮不是魏延的對手。最終獲得勝利的魏延被封為南鄭侯。劉備在位時魏延的地位很一般,但是跟了諸葛亮以後就做了刺史和大將軍,最後還封了候。可以說魏延在諸葛亮時期地位是最高的。
魏延曾向諸葛亮獻計但諸葛亮拒絕採納,這並不能說諸葛亮和魏延不和,只是諸葛亮是根據蜀國的情況而定製的作戰計劃,他是考慮蜀國的大局,所以當時諸葛亮並沒有採納魏延的計策。諸葛亮是三軍統帥,他做事肯定要考慮後果。魏延只是一名蜀國的大將,他考慮的是功績,對於作戰計劃他根本就沒有考慮過。
魏延是被諸葛亮安排的馬岱所斬殺的,其實這段故事在歷史上沒有任何記載,如果諸葛亮真的想至魏延於死地,大可以在第一次見到魏延的時候就殺死了他。劉備去世後諸葛亮是蜀國朝廷的一把手,處死魏延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是諸葛亮也知道魏延在軍隊中的影響力,斬殺魏延肯定會引起恐慌。
說到底魏延的死是其自找的,魏延作為一名戰績赫赫的將軍卻不懂得謙虛低調,反而狂妄自大,諸葛亮活著的時候他就常常對孔明常有怨言,當諸葛亮去世之後魏延更是目中無人了,當時劉禪年紀小無法掌管大權。楊儀派費禕去詢問魏延看看他什麼意思。魏延對費禕說道:“丞相雖死,但我還在,無需擔憂。” 魏延並不知道孔明的良苦用心,而且還對抗朝廷的命令,自然被當做叛徒了。魏延的性格太過狂妄自大,得罪了太多人,所以他的下場是註定的。 -
10 # 一蓑煙雨任平生xy
這是魏延自身性格缺陷導致的。
戰功卓著魏延,字文長,蜀漢將領,深受劉備器重。劉備入川時,魏延因數有戰功,升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拔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鎮守漢中十年。劉備即位後,拜鎮北將軍。
北伐大將,子午奇謀劉備死後,諸葛亮北伐,魏延每次隨軍北伐,都請諸葛亮給他統領萬兵,另走一路攻關中,最後與諸葛亮會師於,如同前漢將領的例子,但諸葛亮一直不許,所以魏延經常說諸葛亮膽怯,恨自己之才不能盡用。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謀:效仿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魏延親自率領五千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於潼關。諸葛亮一向用兵謹慎,認為此計過於兇險且難以成功,故棄而不用。後世有人認為諸葛亮過於謹慎,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大大地失策,錯過了絕好時機;也有人認為,諸葛亮不採用的原因是,諸葛亮根本不打算攻打長安,他的目標應當是先取涼州,然後步步為營、逐步蠶食曹魏。
性情孤傲魏延善養士卒,勇猛過人,但性格高傲,性情極惡,人人都避其鋒。唯獨不屑魏延,與他勢成水火,甚至有數次魏延拿刀作勢要殺楊儀的舉動;愛惜二人,也常為二人調解。
六次北伐時,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大軍都隨徐徐退卻,魏延大怒,日夜兼程,趕在楊儀大軍前面,所走過的地方都燒絕閣道。楊儀和魏延都互相上表說對方謀反,問董允、蔣琬,到底是誰想造反,董蔣二人都擔保楊儀懷疑魏延。魏延先佔據南谷口,率軍出擊楊儀大軍,楊儀命令王平在前抵禦魏延。王平罵魏延的先頭部隊:“諸葛丞相剛剛去世,屍骨未寒,你們安敢如此!?”大軍知道錯在魏延,不聽魏延命令,都鳥獸散了。只有魏延與其兒子數人逃亡,逃到漢中。楊儀派遣馬岱追上了魏延並且斬了他,將頭顱獻於楊儀。楊儀用腳踐踏魏延的頭顱,並且罵道:“庸奴!你還能再作惡麼?”於是誅滅魏延三族 。
夷滅三族諸葛亮總攬軍政大權,由於諸葛亮的限制,魏延只能做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不僅如此,諸葛亮死前還讓馬岱設計殺了魏延。就這樣,魏延在臨死前還囂張的大喊:“誰敢殺我!”魏延含恨而死,他在臨死前大喊的這四個字,可憐的魏延居然就這麼殘死了,這四個字也被後人當成口頭禪,淪為笑柄,不料竟然成了2000年後的流行語。另外馬岱字丁林,殺魏延是不是巧合?嗎丁啉治胃炎。
性格決定命運魏延孤傲,不能容人,是他被殺根本原因,倘若他待人平和,謙卑,又怎麼會落到滅三族的地步。
-
11 # 駐景揮戈861
魏延為什麼會被殺呢?背後原因很簡單,是他自食其果,性格缺陷種下了苦果。魏延儘管戰功卓著,但是性格狂妄自大,不懂謙虛。諸葛亮數次北伐,他就怨言不斷,每次都想自帶一萬人馬,與諸葛亮兵分兩路,在潼關會師,像楚漢之戰時的韓信那樣。被拒絕後,他以為諸葛亮膽怯,總是感嘆自己的才能不得施展。魏延這種性格,與蜀漢官員的關係都不好,惡名甚至連天下人都知道,孫權就說過他,《三國志》有記載,“魏延豎牧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當楊儀和魏延都上書對方謀反時,董允和蔣琬毫不猶豫地懷疑魏延。由此可見,如果沒有諸葛亮,魏延這種性格,可能死得更早。在魏延看來,諸葛亮死後,掌握蜀國軍隊的就應該是他魏延,沒想到諸葛亮卻把軍隊交給了楊儀。魏延想不通的是,他魏延竟然淪落到給楊儀當“斷後將軍”的地步!如果他僅僅不願意給楊儀當“斷後將軍”也就算了,但他還做了兩件蠢事燒燬依山而建的閣道、據守褒谷口對陣楊儀。魏延這樣做盡管是對著楊儀來的,但實際上已經起到了亂軍的效應。假如魏延的目的得逞,蜀國損失的難道僅僅是一個楊儀嗎?幸好“楊儀等鑿山通路,晝夜不停,緊隨在魏延軍後”,沒有造成危局,否則,楊儀所率領的軍隊,兵士在魏國境內逃散了會是一個怎樣的局面?所以,無論是魏延所率領的軍隊逃散,還是擋住了楊儀所率領的軍隊迴歸,都是不可饒恕的罪行。也就是說,不僅僅叛國、謀逆是重罪,亂軍同樣是重罪,再換句話說,叛亂是罪,作亂也是罪!儘管魏延針對的只是楊儀一人,但他對蜀國造成的危害卻是巨大的。這種因個人私慾而拿國家軍隊當籌碼的行為,是任何時候都不能容忍的,何況是在有人告發魏延造反的情況下。魏延軍事能力出眾,為蜀漢國立有大功,既沒有投降魏國的跡象,也沒有謀逆的苗頭,僅僅是和楊儀爭權就被滅三族,這刑罰是不是有點兒太重?用我們現代的觀念和標準來看待此事,的確如此。但社會是個不斷髮展進步的過程,人的認識也有個發展變化的過程,就像我們今天不但廢除了這種株連刑法,還要逐步廢除死刑,只是我們不能用今天的標準來定性古人的是非。魏延的行為所造成的後果,這在當時來說是蜀國一個天大的事件,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幾乎可以和諸葛亮去世相併列。
-
12 # 北岸木子話文史
首先非常感謝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
我們所知道的歷史大致是這樣——劉備當時是非常重用魏延的,當時劉備,想要留一位大將來鎮守漢中,很多人都以為張飛會被定為這個人,當然張飛也非常的自信,但是最後劉備卻選擇了魏延作為漢中的都督。
看起來到孔明時期,魏延只是淪落為了軍中的一名普普通通的將領,當時魏延多次向孔明提出建議,說想要進攻長安,並且他認為他的計策都是非常的完善的,但是孔明卻將他的建議和計謀都放在了一邊,沒有理會。
孔明臨死之前把軍隊交給姜維等人卻沒有召見魏延,這時候得魏延聽命於楊儀,孔明知道楊儀和魏延兩個人一直以來都是有矛盾的,但是孔明對馬岱說,魏延不聽楊儀的話就斬殺他,這樣看起來蜀國從此失去了一名非常優秀的武將。
但是難道說錯誤都出在諸葛亮身上嗎?我們來仔細分析一下,魏延當時在漢中確實被封為了漢中都督,但是孔明對待魏延也並非非常刻薄,孔明曾經封為魏延為涼州刺史和丞相司馬。
當時曹操帶領3路軍隊進攻蜀國,魏延帶領一支軍隊攻擊魏國的涼州地區,這時候碰到了魏國的將軍郭淮,但是此人並不是魏延的對手。之後魏延被封為了南鄭侯,可以說孔明對待魏延其實也是不薄的。
再一點魏延向孔明獻計的時候。孔明有著自己的想法,他想要根據蜀國自身的情況定製作戰計劃,這個計劃並不是進攻長安,因為長安是魏國的重鎮,即使可以拿下長安也不一定守得住,所以他沒有采納魏延的計策。
當時孔明是三軍的統帥,他做的任何事情都是需要考慮後果的,而魏延呢?他是作為一名武將,主要的任務是上陣殺敵,對於作戰計劃方面,應當是不如孔明更為周全的。
歷史上真實的魏延是怎樣的呢?魏延戰功赫赫,但是他這個人是不懂得謙虛低調的,所以對孔明是比較有怨言的。在孔明去世以後,楊儀派人去問魏延,魏延當時的言語就比較的狂妄。從這一方面來說,其實魏延並沒有理解孔明的良苦用心,孔明對待魏延還是比較寬容的。
-
13 # 染零零玖
三國時期,劉備手下有一大批能征慣戰的武將,好比張飛、關羽、趙雲、馬超、黃忠,他們被稱為五虎上將。隨著五虎上將的年邁與逝世,蜀漢中期泛起了一批新生代將領,其中魏延成了頂樑柱,魏延在劉備生前就備受器重和賞識。劉備去世以後,蜀漢政權動盪不安,先是馬謖不平從軍令被斬首,其次是李嚴被廢,連功勞顯著的魏延也難逃一死,他以謀反罪被滅三族。
魏延是蜀漢中後期不行多得的猛將,小說《三國演義》形貌魏延的後腦勺長有一塊反骨,諸葛亮預料他會謀反,效果魏延真的反了。在正史中,魏延謀反一直是三國時期一大疑案,後世之人評價魏延也是批駁紛歧,甚至有人認為魏延之死是諸葛亮一手籌謀的圈套,那麼真的是如此嗎?
(一)魏延備受劉備器重,授命駐守漢中
劉備在漢中稱王以後,準備撤軍回成都,他需要派一小我私家幫他鎮守漢中,此時關羽已經授命鎮守荊州,所有人都認為可靠的張飛最有希望,連張飛自己也是這樣認為,效果出乎意料的是,劉備竟然破格提拔魏延,封他為漢中都督,讓他鎮守漢中,劉備此舉讓全軍上下大吃一驚,可見劉備對魏延的器重。劉備在成都登位稱帝以後,升任魏延為鎮北將軍,劉禪繼位以後,封魏延為都亭侯。
(二)魏延與楊儀反面,為自己的死埋下伏筆
魏延功勞顯赫,備受劉備器重,到了蜀漢中後期,能征慣戰的武將死的死,老的老,魏延便成為蜀國的頂樑柱,今後越發的囂張跋扈,除了諸葛亮和劉備以外,他誰都不放在眼裡,別人都不敢招惹他,總是讓他三分,唯獨楊儀是個破例。
楊儀是文官,自己也很有才氣,劉備也很賞識他,一般文化人多數瞧不起武將,楊儀認為一介武夫怎麼可以對他吆三喝四。
所以楊儀向來跟魏延反面,兩人經常爭吵不休,最後變得水火不容,一次氣得魏延拔刀往楊儀臉上比劃,魏延做出要殺楊儀的態勢,目的是為了嚇唬楊儀,效果楊儀被嚇得啕嚎大哭,最後還是費禕制止了他們。
劉備去世以後,諸葛亮為了完成他匡扶漢室的臨終遺言,前後五次北伐,讓魏延打前鋒,楊儀主要賣力後勤事情,好比糧草的籌備和運輸等。楊儀很有才幹,做事效率高,而且幹得還不錯,諸葛亮很是賞識他的才氣,其實諸葛亮也很是瀏覽魏延的驍勇,怎樣他們倆水火不容。
諸葛亮為此頗感遺憾,他也只能只管化解楊、魏二人之間的矛盾,可是每次都以失敗而了結,楊、魏二人最後鬧得不行開交,到了你死我亡的田地。
劉備劇照
(三)魏延不平從諸葛亮的遺令,把自己送上了斷頭臺
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興兵攻打曹魏,魏延以為自己有漢代韓信的軍事才氣,要求自己帶兵一萬從子午谷進發,目的直搗長安,讓諸葛亮率領剩餘軍隊從斜谷道走,在咸陽與之匯合,可是諸葛亮沒有采取他的計謀。
之後諸葛亮頻頻北伐,每次魏延都要求諸葛亮分給他一萬士兵,要求兵分兩路,最後再會師,可是每次都遭到諸葛亮的阻擋。魏延認為諸葛亮膽小怕事,同時又以為自己是匹千里馬,卻沒有遇到伯樂,不由嘆息自己懷才不遇。
公元234年,諸葛亮因勞累成疾,在第五次北伐途中病重,不久病逝於五丈原軍中,諸葛亮死後,魏延也走到了他人生的止境,以謀反罪誅三族,魏延為什麼會謀反呢?
《三國演義》中把魏延謀反一案塑造得淋漓盡致,楊儀對魏延說:“你敢大呼三聲,誰敢殺我嗎?”沒想到魏延真的大呼誰敢殺他,效果血腥的一幕泛起了,馬岱將魏延斬殺,這究竟是小說家之言,那麼正史上的魏延是如何被殺的呢?
據《三國志》紀錄,諸葛亮彌留之際召集楊儀、姜維、費禕等人開會,集會的主要內容是等他死了以後,立刻撤軍,不能繼續攻打曹魏,撤軍時,讓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從,不用理睬,楊儀可自行率軍回成都。
諸葛亮把一切擺設妥當以後就病逝了。
楊儀在撤軍之前,派費禕試探魏延的意圖,魏延卻說:“怎麼能因為一小我私家的生死而延長國家大事呢?”,讓魏延生氣的是楊儀只不外是丞相的秘書長,沒有立過戰功,怎麼讓他給楊儀斷後。
費禕把魏延的意圖轉達給楊儀以後,楊儀便率軍往南退卻,準備回成都,魏延一怒之下也率軍往成都偏向退卻,而且還趕在楊儀的前面,並燒燬沿途的棧道,斷了楊儀的後路。楊儀撤軍時,只能一邊撤一邊砍伐樹木搭建棧道,解燃眉之急。魏延的一意孤行,不平從軍令,給自己惹來殺身之禍。
(四)魏延之死
魏延和楊儀撤軍後不久,他們都上書劉禪說對方謀反,劉禪召集董允、蔣琬等人商量謀反一事,大臣們都袒護楊儀,說他無謀反之意,而魏延就很難說了,於是劉禪下令讓蔣琬率領禁衛軍北上攔截魏延,與此同時楊儀也率軍南下追擊魏延。兩路軍隊在南谷口將魏延困繞,楊儀命王平抵禦魏延軍隊,王平對魏延軍隊破口痛罵“丞相剛去世,屍骨未寒,你們膽敢如此?”魏延的隊伍聽後,以為有幾分原理,於是一鬨而散,魏延帶著家人逃往漢中,被馬岱斬殺。
魏延死後,馬岱把他的首級交給楊儀,楊儀把魏延的頭顱扔在地上,一邊踩一邊罵道:“庸奴,你還能為非作歹嗎?”魏延為此被滅三族。
(五)魏延是真的謀反,還是他人誣陷?
古代行軍接觸,執行軍令,是武士的天職,既然諸葛亮已經留下遺言,等他死後讓魏延斷後,魏延就應該聽從下令,他不光不平從下令,還擅自揮師南下,甚至把沿途的棧道和橋樑都銷燬。
魏延此舉讓眾人以為他斷了楊儀的後路,目的是為了趕回蜀國起兵造反,這樣一來蜀漢就少了楊儀這支援軍,魏延樂成機率就大些。加之大臣們認為楊儀只是個書生,怎麼可能造反,話說“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而魏延鎮守漢中,多次出征,手握重兵,自然魏延的嫌疑大些。
古代天子要捍衛一個政權,首先對掌握軍權的大臣下手,手握重兵才氣對他們組成威脅,這也是魏延被殺的基礎原因。魏延並無謀反之意,以魏延其時的實力還不足以自立門戶,他如果要造反,唯一的出路是投降曹魏。
所以《三國志》作者陳壽認為魏延南下的唯一目的是殺楊儀,魏延殺楊儀也是為解心頭之恨,他們倆早就水火不容了。
而且以魏延其時的功勞,如果殺了楊儀,他便就可以接替諸葛亮丞相的位置,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朝中重臣,大權在握後,他就可以繼續北伐了。
所以說魏延不是謀反,而是他與楊儀爭權奪利失敗了。魏延的剛愎自用加上楊儀的自負,造成自己的悲劇,一代名將落得被滅三族的了局。
(六)魏延的悲劇是不是諸葛亮一手籌謀的?
據《三國志·魏延傳》裴松之注引《魏略》紀錄,諸葛亮同時下達兩道密令,一道是給楊儀的,讓他接替自己的位置,停止北伐,不要管魏延,另外一道下給魏延,讓魏延接替自己的位置,扶靈柩往南迴成都。
諸葛亮這樣做不是有意挑起事端嗎?而且諸葛亮彌留之際,還上書劉禪,讓蔣琬接替自己的職位,這不是唯恐天下不亂嗎?其實《魏略》的紀錄並不行靠,《魏略》是曹魏的史書,裴松之認為是敵國居心抹黑諸葛亮的傳言。其時諸葛亮的遺體還在楊儀那兒,魏延怎麼扶靈柩回成都,而且《魏略》另有一條紀錄,說魏延欲降曹魏,這條紀錄更不行靠,魏延投降曹魏怎麼會往南走?不是應該往北走嗎?
著名史學家呂思勉先生認為,《三國志·曹魏傳》紀錄也不行靠,他認為諸葛亮的死來得太突然,來不及做好後世的擺設,是楊儀、姜維那幫人一手籌謀的陰謀,他們假傳諸葛丞相的遺命,來到達自己的目的,而蜀漢其時還沒有自己的史官。呂思勉的一家之言不無原理,在權利交替之時,容易泛起動亂,更容易被居心叵測之人鑽空子。
可是筆者認為諸葛亮彌留之際讓楊儀撤軍,魏延斷後的可信度比力高,因為以蜀國其時的實力基礎不是曹魏的對手,諸葛亮也清楚,可是他是個理想家,有萬分之一的時機他都想試試。
諸葛亮深知魏延剛愎自用,自命非凡,不能繼承北伐的重任,北伐的十萬蜀軍可是蜀國的命脈,如果十萬雄師全軍淹沒,蜀國死亡也是時間問題。加上魏延是抗曹努力分子,他預推測等到自己死後,魏延會繼續北伐,所以他才下令讓楊儀撤軍,不用管魏延,民間傳言諸葛亮有意籌謀陷害魏延,是毫無憑據的說法
-
14 # 品鑑不凡
首先,我們看魏延是否是忠臣
魏延的人生之路比同時代將領大都曲折,他先是依附於劉表,因為不同意劉琮部將蔡瑁等拒絕劉備入城而反出荊州。後投身長沙太守韓玄,因不滿韓玄要斬殺黃忠,一怒之下,袒臂高呼,救下黃忠,砍死韓玄,引百姓出城,投降劉備,一生之中追隨過三位主人。此外,據《三國演義》描述,諸葛亮死後,因與楊儀有異,其與馬岱商議:“我等投魏,若何”?被馬岱反對乃止。這雖不為正史記載,但也反映民間對其是否為忠臣早有判斷。因此,從其整個人生幾度改換門庭,及死前流露出的“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的念頭來看,說魏延為忠臣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其次,我們來分析為什麼在他死後會滅三族竊以為有如下幾方面原因:
一是魏延引軍與主力對抗,已被坐實反叛之名。諸葛亮死後,北伐大軍按他生前的安排有驚無險地撤退,但只有魏延一人帶所部與大軍脫離,還燒燬棧道與大軍對抗。這種行為雖未投敵,但與反判何異?且其已死於馬岱之手,無法為自己辯解,所以反叛之名被坐實。而被定為反叛罪的人被滅三族是必然的。
二是在魏延謀反一案中,諸多蜀國將領牽涉其中,為杜絕後患,必然會有人落井下石。魏延勇猛過人,又性矜高,與同時代將領關係均不甚融洽,有的勢成水火,平時人皆避之。這次魏延公然違反諸葛亮的安排,把自己置於所有人的對立面,楊儀等參與誅殺魏延的將領,和平時與之有矛盾的人自然不會放過落井下石的機會,為杜絕後患,斬草除根就是必然的結果。
三是魏延居功自傲,在與蜀國文官相處中“語言虛涎",為蜀國文官系統所厭惡,所謂的反叛事件發生後,必然無人為其嗚冤叫屈。建興十年(232年),魏延與劉琰不和,發生衝突,諸葛亮明知錯在魏延,但為籠絡魏延,仍責備劉琰,劉琰其後"作箋道歉”。
其三,我們來分析到底是誰的錯籠統說錯在哪一方和哪一人都比較片面。各方在事件中均有責任:魏延剛愎自用,所採取的舉措均有把自己推向眾人對立面的效果;楊儀等軍隊將領因為執行諸葛亮的安排,在道義上佔據道德優勢,但在整個危機處理過程中,不能排除挾私洩憤、公報私仇的嫌疑;蜀國高層在魏延已伏法被殺的前提下,僅憑楊儀等一面之詞,不念魏延過往戰功,誅殺其三族,未免顯得不念舊情,刻薄寡恩。
綜上所述,以上原因導致魏延死後會被滅三族,各方在這件事上都有責任。 -
15 # 驚覺五千年
諸葛亮專權又無能,本是操莽一類人物,連封號職位都比照曹操,作丞相水平臭到家了。作為蜀漢實際上的掌權者,沒有人才不說還害死能為超群的魏延,子午谷奇謀不用導致六出岐山而無果。經濟上,天府之國變成益州疲弊,金融上閒的沒事幹擄掠民財,還發行了值百錢,還要值千錢,簡直喪心病狂到了極點。民生上就不用談了,文章錦繡地變成了民困國疲,盡有菜色。連人民的基本生活都不能保證。綜合來看,用人不如劉備,民生上不如劉禪,經濟文化民心上不如劉璋,權謀上不如曹操,軍事上不如司馬懿。就這還能千年吹捧
-
16 # 公子靈均
【品鑑不凡】
首先,我們看魏延是否是忠臣。
魏延的人生之路比同時代將領大都曲折,他先是依附於劉表,因為不同意劉琮部將蔡瑁等拒絕劉備入城而反出荊州。後投身長沙太守韓玄,因不滿韓玄要斬殺黃忠,一怒之下,袒臂高呼,救下黃忠,砍死韓玄,引百姓出城,投降劉備,一生之中追隨過三位主人。此外,據《三國演義》描述,諸葛亮死後,因與楊儀有異,其與馬岱商議:“我等投魏,若何”?被馬岱反對乃止。這雖不為正史記載,但也反映民間對其是否為忠臣早有判斷。因此,從其整個人生幾度改換門庭,及死前流露出的“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的念頭來看,說魏延為忠臣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其次,我們來分析為什麼在他死後會滅三族。
竊以為有如下幾方面原因:
一是魏延引軍與主力對抗,已被坐實反叛之名。諸葛亮死後,北伐大軍按他生前的安排有驚無險地撤退,但只有魏延一人帶所部與大軍脫離,還燒燬棧道與大軍對抗。這種行為雖未投敵,但與反判何異?且其已死於馬岱之手,無法為自己辯解,所以反叛之名被坐實。而被定為反叛罪的人被滅三族是必然的。
二是在魏延謀反一案中,諸多蜀國將領牽涉其中,為杜絕後患,必然會有人落井下石。魏延勇猛過人,又性矜高,與同時代將領關係均不甚融洽,有的勢成水火,平時人皆避之。這次魏延公然違反諸葛亮的安排,把自己置於所有人的對立面,楊儀等參與誅殺魏延的將領,和平時與之有矛盾的人自然不會放過落井下石的機會,為杜絕後患,斬草除根就是必然的結果。
三是魏延居功自傲,在與蜀國文官相處中“語言虛涎",為蜀國文官系統所厭惡,所謂的反叛事件發生後,必然無人為其嗚冤叫屈。建興十年(232年),魏延與劉琰不和,發生衝突,諸葛亮明知錯在魏延,但為籠絡魏延,仍責備劉琰,劉琰其後"作箋道歉”。
其三,我們來分析到底是誰的錯。
籠統說錯在哪一方和哪一人都比較片面。各方在事件中均有責任:魏延剛愎自用,所採取的舉措均有把自己推向眾人對立面的效果;楊儀等軍隊將領因為執行諸葛亮的安排,在道義上佔據道德優勢,但在整個危機處理過程中,不能排除挾私洩憤、公報私仇的嫌疑;蜀國高層在魏延已伏法被殺的前提下,僅憑楊儀等一面之詞,不念魏延過往戰功,誅殺其三族,未免顯得不念舊情,刻薄寡恩。
關於在以上我的精彩的分享是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與看法,都是我個人的想法與觀點,在這裡同時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於分享能夠幫助到大家。
-
17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魏延之死就是個千古冤案,很多人總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認為魏延是諸葛亮設計害死的,因為諸葛亮總是說魏延有反骨,但三國演義就是小說,在歷史上,完全沒有這回事,諸葛亮從來也沒有陷害過魏延,相反諸葛亮總是處處護著魏延,魏延和劉琰有矛盾,諸葛亮訓斥劉琰,魏延拿刀在楊儀面前劃來劃去,諸葛亮反而不處罰魏延。
蜀漢可能是因為人才較少的緣故,對於特別優秀的人才,很是護短,前有關羽,後有魏延,關羽作為劉備的創業夥伴,那性格可是傲到天上去了,馬超投靠劉備,關羽想和馬超比試一下,黃忠被封為後將軍,關羽認為大丈夫不能與老兵為伍,這都是關羽驕傲的表現,魏延簡直就是關羽的翻版,看是目中無人,傲氣十足,看不起車騎將軍劉琰,還看不起長史楊儀,與很多人都有矛盾,一般人都會讓著魏延。
魏延一、魏延是怎麼死的?
魏延是被馬岱殺死的,是楊儀下的命令。
諸葛亮臨死前,定下了北伐大軍撤退的命令,並作好了安排,讓楊儀率領大軍撤退,姜維和費禕協助楊儀,讓魏延斷後,結果諸葛亮去世後,魏延不聽從命令,也不願意斷後,他率領自己所屬的一支軍隊提前向漢中方向進發,搶在楊儀大軍前,透過棧道,然後把棧道給燒了。
在魏延和楊儀分別回軍的時候,兩人都向朝廷上表說對方謀反,然後兩軍都在往漢中撤軍,魏延軍跑得快此,還燒了棧道,棧道一被燒了,楊儀大軍只能走小路和山路,魏延提前率軍到達了南谷口,並派兵攻擊楊儀大軍,楊儀派出王平應戰,王平只是大罵魏延軍隊,諸葛公屍骨未寒,你們怎麼敢這樣做?
魏延魏延手下計程車兵自知理虧,都逃散了,魏延手下的軍隊就這麼沒了,只剩下幾個人跟著他,楊儀就派出馬岱率軍追殺魏延,馬岱追上了魏延,斬殺了他,將魏延首級交給楊儀,楊儀原本老是被魏延欺負,魏延被殺後,楊儀還踩著魏延的首級罵,同時派人誅殺了魏延三族,可憐一代名將魏延,就這麼不明不白的被冤殺。
二、魏延之死原因分析
1、首先是諸葛亮的部署。諸葛亮的部署沒有問題,主帥去世,全軍撤退,魏延雖然在軍中官職較高,但由於性格高傲,並不適合當全軍主帥,諸葛亮讓楊儀當全軍主帥,也只是權宜之計,當時蔣琬不在軍中在成都,費禕資歷較淺,姜維更加不可能,不讓楊儀率軍能讓誰來率領呢?楊儀是諸葛亮丞相府長史,相當於首席秘書或秘書長,讓楊儀率軍也說得過去,況且諸葛亮是丞相,讓誰率軍也是他職責範圍,並沒有錯。
諸葛亮不能因為楊儀和魏延有矛盾,就認為諸葛亮是故意讓楊儀掌權來害魏延的,楊儀不過是臨時是掌握權力,回到成都後,接替諸葛亮職位的是蔣琬,同時費禕作為第二繼承人,楊儀並沒有受到諸葛亮的賞識以及蜀漢朝廷的重用。
諸葛亮讓魏延斷後,就是擔心魏延不聽從撤軍的命令,會有全軍有所影響,打個比方,如果讓魏延當主帥,他不聽從諸葛亮命令撤軍的話,你認為魏延能打過得司馬懿嗎?魏延能有辦法破解司馬懿避而不戰的消耗計嗎?並不能。
魏延是激進型的軍事將領,有一定的才能,但並不是主帥之才,魏延需要有人管著,才不至於鬧出大問題來,激進冒險的策略對於區域性戰爭會有效果,但諸葛亮都五次北伐了,司馬懿大軍始終盯著蜀漢北伐大軍,這個時候就算是韓信轉世,也不能突破司馬懿的防線,更別說魏延了,最好的辦法就是撤軍。
魏延諸葛亮如果不讓魏延斷後的話,讓魏延率軍當前鋒或在軍隊中間的話,會因為魏延自己的情緒影響整支軍隊的情緒,打個比方,蜀軍撤軍,魏延當前鋒或中鋒,他就會做出一些影響整個軍隊撤軍的動作,比如燒燬棧道,堵塞道路,不讓大軍撤退,諸葛亮對魏延太瞭解了,非常清楚他的性格會幹什麼,就是讓魏延斷後,減少影響,即使如此,魏延都跑到最前面去還是燒了棧道,可見諸葛亮讓魏延斷後是正確的決定,是想保全魏延。
2、魏延的抗命和不斷地犯錯誤
諸葛亮去世後,蜀軍中還真沒有人能制約魏延,一個沒有制約的人,本身就是一大隱患,楊儀雖然是諸葛亮選中的臨時負責人,但也管不住魏延,管不住只能不管了吧,就讓魏延按命令斷後,但魏延根本不聽,也不願意斷後,這是魏延第一次抗命,抗命可是重罪,按處罰的話,有可能掉腦袋的,這是魏延的犯的第一個錯誤,抗命不遵。
楊儀魏延犯的第二個錯誤就是私自率領軍隊從斷後的位置,跑到全軍的最前面,這個屬於私自調動軍隊,魏延不願意斷後,也就罷了,還私自把自己的軍隊調動到前面,一直到南谷口,並佈置好軍隊,這種私自調動軍隊的行為就屬於謀反,軍隊不是個人將領的,而是國家的,魏延無權調動,只有在國家同意的軍事行動,魏延才有權力調動軍隊,這是魏延犯的第二個錯誤。
接下來,魏延的行為更加離譜了,私自燒燬棧道,影響楊儀大軍的撤退,屬於攻擊己方軍隊的行為,這種行為論起罪來就是謀反吧,攻擊自己的部隊,還不叫謀反嗎?這是魏延犯的第三個錯誤,燒燬棧道,影響己方軍隊軍事行動。
魏延犯的第四個錯誤就是武力攻擊自己一方的軍隊,魏延搶先到了南谷口,就開始率軍攻擊楊儀大軍,這可是武力攻擊啊,這不是謀反又是什麼?蜀漢的軍隊自相殘殺,這不叫謀反又叫什麼?或者你可以說魏延是在和楊儀爭權奪利,但楊儀可是按照諸葛亮的遺命規規矩矩地撤軍,楊儀這個時候還沒有犯錯,是魏延一直在犯錯,武力攻擊己方軍隊是魏延犯的第四個錯誤,也讓魏延喪了命。
魏延諸葛亮在的時候,能容忍魏延犯錯誤,諸葛亮一死,就沒有人能容忍魏延犯錯誤了,包括蔣琬、費禕等人,諸葛亮護著魏延不代表其他人也都護著魏延,當楊儀和魏延互相告對方謀反的奏章送到皇帝劉禪那裡,蔣琬、董允等人都認為是魏延謀反,而不是楊儀,為什麼?魏延看不起人,處不好人際關係,雖然楊儀也是如此,但是魏延是武將啊,哪有文官謀反的,向來只有武將造反,所以朝廷將魏延定性為謀反。
3、楊儀的錯誤
楊儀派出王平罵散了魏延的軍隊,又派出馬岱殺了魏延,還誅殺了魏延的三族,這就是楊儀所犯的錯誤了,公報私仇,楊儀完全可以把魏延抓起來,送到朝廷,讓朝廷去審理這個案子,因為魏延已經失去了兵權和繼續犯錯的資本,可楊儀不依不饒的,殺魏延本人也就算了,還誅殺了魏延三族,這就是公報私仇,所以楊儀對於魏延之死也有責任。
總結
因為魏延犯錯在先,所以魏延本人要對自己被殺負主要責任,如果魏延老老實實地聽從命令,他會死嗎?當然不會,所以魏延的死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魏延對自己的死和三族被滅負80%的責任,其餘20%的責任得由楊儀來負,而朝廷中雖然認定魏延謀反,可是前線的楊儀已經殺了魏延及其三族,只能被動地接受這個結果,朝廷中的決定只是一個定性結果。
-
18 # 星君說歷史
魏延之死且被誅滅三族,是諸葛亮和楊儀的錯。也可以說是諸葛亮死後楊儀和魏延爭權奪利的結果,他誣陷魏延謀反,是後三國時期蜀漢的最大冤案。諸葛亮身死,魏延被殺直接導至蜀漢再無和魏、吳一爭天下的機會。魏延被滅有兩方面原因。諸葛亮和魏延軍事戰略路線不同,魏延曾向諸葛亮提出過史上有名的“子午谷奇謀”,不被諸葛亮採納。魏延常有怨言,說諸葛亮膽小等等。其實不知諸葛亮北伐僅是一種以攻為守的戰略而已,況蜀漢的那點兵力是諸葛亮在劉備夷嶺大敗後,花了整整五年才積攢的家底,一旦失敗,蜀漢國小民弱就再無翻身機會了。所以諸葛亮臨死不敢將兵權交給當時已是蜀漢軍二號人物的魏延,卻交於楊儀一介文官,還素與魏延不合,魏延肯定不服。楊儀和魏延性格都缺陷明顯,楊儀機警能幹,善於處理各種繁雜政務卻心胸狹隘、睚眥必報。魏延勇武過人,絲亳不亞於蜀漢原五虎上將的關、張、趙等,但魏延性格孤僻高傲,目中無人,像極了關羽的為人。
總之諸葛亮遺命“令楊儀暫領軍權,魏延斷後,姜維次之,若是魏延不聽號令,軍可自發”魏延聽後大怒,不聽排程,他認為諸葛亮死後就該有他繼領兵權,繼續北伐,即便撤軍也不聽楊儀號令。
爭端已起,楊儀與姜維等只有依諸葛亮遺命撤兵,魏延見楊儀與姜維準備撤兵,他搶先撤回,燒燬棧道,截殺楊儀。兩人都上書後主劉禪,誣陷對方謀反,因魏延人緣太差,結果沒人信他皆信楊儀。最後魏延被馬岱斬殺,將其人頭交於楊儀,楊儀踩踏魏延頭顱說“庸奴,還敢幹壞事嗎”遂誅殺魏延三族。
魏延有罪,但罪不及三族,誅其三族實是小人楊儀借題發揮,以洩私憤的結果。
-
19 # 緣禦寒
因為魏延的死是他自己自找的,魏延身為一名戰功赫赫的將軍,但形勢作風卻不懂得謙虛低調,反而狂妄自大,在諸葛亮活著的時候,魏延就常常對其怨氣深重,在諸葛亮死後更是仗著自己的戰功,目中無人,因為當時的劉禪年紀太小無法掌管大權。
諸葛亮死後,楊儀就派人去刺探魏延的意思。當時魏延說,諸葛亮雖然已死,但這不是還有我們在這呢麼,我們不可能因為諸葛亮一個人的死去,就荒廢了蜀國,並且說我魏延是什麼人,怎麼可能受到楊儀的擺佈?去做一個斷後的將士?
並且根據歷史書上的種種表現,諸葛亮對魏延並不厚此彼薄,雖然在有的時候他沒有采取魏延的戰略。但都是根據形勢分析之後做出的最佳選擇,並不是說明諸葛亮和魏延有什麼不合。
並且最後歷史顯示,魏延是被諸葛亮安排馬岱斬殺的。這在歷史之中根本沒有記載。如果諸葛亮真的想殺死魏延,大可不必如此費周章,直接在自己手握大權的時候,一句話的事情。並且諸葛亮不可能不知道魏延在軍隊中的影響力,安排人來刺殺魏延,肯定會給軍中人心帶來波動。在當時那種情況,這是最最下策的做法。
所以說當時魏延死是自找的,最後被滅了三族,也只是因為他為人張狂,被後來的權力者所厭惡。
-
20 # 西門不帶刀
個人比較擅長用陰謀論來解釋一些英雄人物的死。就像關羽是被三王一向合夥謀殺的一樣。魏延也是被4個人合夥謀殺的。
魏延在蜀國得罪了最不該得罪的幾個人:
一個是權傾天下的丞相,
一個是睚眥必報的長史,
一個自稱是丞相接班人,
一個是背後下刀的君子。
魏延就算再有能耐,也架不住這4個人合夥弄死他。
1.劉備活著的時候重用魏延,諸葛亮就是看他不爽就像張飛給呂布起名叫三姓家奴一樣,諸葛亮給魏延起的名就是反骨仔。在名聲重於性命的古代,一個不忠不義就可以讓人一輩子抬不起頭來。
看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對魏延的評價:
食其俸祿而殺其主,是不忠;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
就這樣一個不忠不義的人,劉備活著的時候。卻讓魏延做了牙門將軍,這個官職只有劉備極其信任的人才能做。整個蜀漢歷史上只有兩個人:魏延和趙雲。
蜀國的心腹之地漢中太守這個人選上,劉備力排眾議,堅決讓魏延去做。而胃炎也不負眾望,在這個位置上抵擋了曹軍十幾年,還把曹操的門牙給射掉了一個。
劉備當了漢中王之後,第1個就給魏延封了侯,所以魏延忠心的是劉備。
2.是不是說劉備死後魏延就要反叛呢?魏延之死是在諸葛亮病逝之後,按諸葛亮的遺願大軍要返回蜀國。魏延堅決不同意。這才引來了殺身之禍。
我們先看一看諸葛亮臨死之前的四步棋:
第一:將相權交給了長史楊儀(楊怡與魏延一直不合)
第二:將軍權交給了姜維。(這是諸葛亮的徒弟)
第三:密令馬代潛伏在魏延身邊,準備隨時動刀。
第四:讓魏延斷後。
不客氣的說:實權都給了自己人,斷後的危險卻留給魏延。有失厚道。
我們再看一看當時蜀軍所面臨的實際情況:
司馬懿當時率領魏軍,正在與蜀軍膠著。魏延當時提出:“丞相雖亡,吳今現在,楊怡入川,我領大兵攻司馬懿”
從這幾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魏延並沒有任何反叛之心。而是從蜀國的利益出發,將國家利益放在首位。
更為重要的是魏延當時的官職是前將軍,徵西大將軍,南鄭侯。
他是最有資格,最有能力來領兵的。
3.當魏延大喊出誰敢殺我?馬岱在最在背後偷襲,斬殺魏延之後,劉備生前的心腹全部死光了。蜀國的軍權政權,也全部落到了諸葛亮手中。——以上分析基於三國演義。
三國志中的說法:魏延並沒有反,只是帶著孩子逃回了漢中。楊怡派馬岱把魏延的三族,殺了個精光,還把魏延的人頭當成球踢。
就這樣諸葛亮,楊怡,姜維,馬岱這4個人合夥弄死了蜀國最後一個統帥級的軍事指揮家。
蜀中再無大將,廖化作了先鋒。
回覆列表
蜀國大將魏延生前為蜀漢的建立立下了赫赫的戰功,他也在諸葛亮六次北伐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魏延投奔劉備之前,他本來是想追隨曹操的,但當他見到劉備之後,就一心跟隨劉備了。劉備雖說領兵打仗的能力一般,但其識人能力堪稱頂尖,因此跟隨劉備打天下的名將不少。不過天生謹慎的諸葛亮卻對魏延,有不同的看法。諸葛亮早就對魏延提防了,因此諸葛亮曾對劉備說:“此人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 即便如此,劉備生前一直把魏延視為大將,委以重任。讓他長期鎮守漢中,屏障益州,真可謂是用之不疑。
而劉備死後,魏延不在被重用了。諸葛亮在六次北伐中,始終沒有給魏延安排過重要的任務。諸葛亮在平定西南孟獲的過程中,魏延曾幾次獻計,最終都被做事謹慎保守的諸葛亮否決。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時,魏延就提出了“子午谷奇謀”這一妙計,在當時的情況下,這未必不是一條出奇制勝的妙計,結果諸葛亮卻不採納。諸葛亮不採納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的原因是,此計雖可迅速奪取長安,但長安沒有天險可守,一旦被魏軍圍住,就是死路一條。在街亭之戰前,蜀軍中有能力去鎮守街亭的,只有趙雲和魏延了。但是諸葛亮卻派只會紙上談兵的馬謖,結果造成街亭失守,這也最終導致了北伐的失敗。
魏延的建議一再被諸葛亮否決,他的心中是很不痛快的。在後來諸葛亮死後,魏延與楊儀不和,不聽調遣,慘遭馬岱追殺,並且被夷三族,也就是被滅門了。魏延的死當然有其軍事上的失利一面,但是主要原因還是他性格孤傲,過度的表現自己,做事情比較“激進”,沒有擺正位置造成的。這也就是諸葛亮之前說魏延有“反骨”的意思,所以才設計殺死了魏延。中國有句老話“槍打出頭鳥”,魏延估計就是那隻被打死的出頭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