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成成媽媽2013
-
2 # 飯粒52
#讀《父母的格局》有感#是這樣子的,在我小的時候,我的父母對我是放養型的,不會給我太多壓力,自己管好自己,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所以沒有感受過嘮叨父母是什麼樣子。但是對於自己孩子,我覺得面對一些危險的事情,我還是會再三強調不可以去做。比如小孩子一個人不要隨便過馬路,一定要和家人一起過。再比如不要隨便拿陌生人給的東西,更不可以和他走。像這樣類似的事倒是會說很多次。
其它方面還好,沒有想去控制孩子,甚至我會給孩子“留白”,讓她有時間去玩自己想玩的事情。比如自己一個人的塗鴉時間,還有樂高時間,胡思亂想時間,甚至動畫片時間。彼此給予思考玩樂時間,培養自己的獨處能力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
3 # 璨兒媽1
是的,我承認,我正在慢慢變成我曾經討厭的媽媽的樣子。我家寶寶天生慢性子,上學後尤其明顯,起床慢,穿衣洗漱慢,寫作業慢……“快點快點”成了我每天的口頭禪。每天催她的同時,看著她依舊不緊不慢,我的好脾氣和耐心也一點點的抽離我的身體,取而代之的是暴躁和嘮叨。有時候自己都嫌棄自己,也經常反思,但一身臨其境,就又濤聲依舊了。曾幾何時,我是多麼討厭碎碎唸的媽媽呀,可我還是不知不覺中走向媽媽的怪圈,我很苦惱也很困惑。
-
4 # wendy大人
讀《父母的格局》有感!這個問題估計是困擾好多媽媽,因為黃靜潔老師的書,雖然從序看到第一章都沒看完,但是看到黃老師因為給孩子找學校和幼兒園老師的對話,從而根據孩子的喜好選擇了自己的學校!
看完後我就問自己如果也遇到選擇學校的問題時改如何解決,想起了父母在我小時候上幼兒園時也是就近入學原則給我選擇了離家近的幼兒園,我選擇給我女兒報的幼兒園也是選擇離家近的,媽媽在我小時候上學時總喜歡給我變換各種髮型,我現在對自己女兒也是這樣!我們好像不知不覺在把父母當年交給我們的一切重複用到孩子身上!但是我從小到大父母確很少嘮嘮叨叨說很多,都是切中要害說你盡力不要這樣或者那樣做,讓我記憶尤深的是上初中時父親怕我早戀,直接言簡意賅地說“在學校不要跟男生打鬧,如果發現我有早戀現象就斷絕父女關係”!然後隔幾天媽媽就會警告性的說“好好學習,早戀的事情是堅決不能碰的,你知道你爸爸的脾氣!”現在回想起來真的是愛的囑託,但在那個時候的我好像也沒討厭過父母的這種愛的囑託,或者說是嘮叨吧!反而很享受她們每次讓我注意什麼事情的時候就會舉一個現實中的例子,那個人沒有注意這個事情最後有不好的結果等等...........
所以現在我跟五歲的大女兒交流時總會沿用父母舉例子這一方法,女兒每次聽的很認真,也能很快記住我的叮囑,而一歲多的小女兒我更多是鼓勵型的語言!學過幼兒心理學我更能知道說話一定言簡意賅,講究方式!這樣孩子更願意聽,目前我們這兩孩子可能覺得最煩我的嘮叨就是“多喝水,來再喝一口”!
但是我每次觀察孩子的行為習慣,如果發現孩子對我的某種教育方式有牴觸情緒時我會立刻調整,儘量用孩子更能接受的方式去做!建立好的親子關係需要媽媽們用更多的智慧!這就需要我們多讀書,多積累有更大的格局!
-
5 # Lavinia8
「我努力成為她眼中最美的樣子」
當我坐在電腦前寫這段文字的時候,三歲半的女兒跑過來坐到我的腿上,並讓我念念上面的標題,我解釋給她。問她媽媽是不是有時候很嘮叨很煩,她親了親我,說沒有,即便我生氣的樣子她也很喜歡。
她總是很貼心,在一兩歲的時候就很容易察覺到我的喜怒哀樂並懂得安慰我。會用雪花片拼出一朵小花送我,會在我生氣的時候抱抱我,會說很暖心的話... ...
每到這種時候,我就很感動,同時也很內疚,也時刻自我反省。
像多數的媽媽一樣,情到深處我很難自控情緒。哈哈。確切的說,是火到深處。
但我不想變成我曾經討厭的形象,所以我一直在努力~
#讀《父母的格局》有感#
-
6 # 美淑9
#讀《父母的格局》有感#記得我小時候,家裡孩子多,父母忙於生計,就都是大的管小的,根本沒有覺得父母多嘮叨。長大後回到父母身邊,有時還光想把父母嘮叨的細胞給調動起來,聽一聽那些嘮叨,感受嘮叨中的愛意,傾聽我不在家的日子裡村裡的家長裡短,地裡的莊稼……有時一聊不小心就到一兩點,感覺很舒服。現在已為人父母,不免會為孩子的生活起居習慣養成囉嗦重複,但還是儘量會控制,儘量採用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去溝通。呵呵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每位父母都需要修煉自己的心。
-
7 # 民商律政佳人
#讀《父母的格局》有感#
所以,現在我有孩子了,我就會跟更多關注她的生活細節的每個方面,我也不知道我是不是嘮叨,沒有問過她,也不知道她煩不煩我的嘮叨,今晚放幼兒園放學後,問問她。。。
-
8 # 藍蓮花茜茜
#讀《父母的格局》有感#
當我還是孩子的時候,耳邊總是充斥著媽媽、爸爸、奶奶喋喋不休的關照,”這個有危險,那個要當心.......“,心裡總是想怎麼這麼煩,都知道了還要說。一直到自己做了媽媽,才深深地體會到了以前父母的苦心,等媽媽離我而去了,我開始非常懷念母親的嘮叨,真可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生活也總是這樣不斷的輪迴,如今我當上了媽媽,也開始嘮叨,不放心這個不放心那個,儼然一副曾經父母的面孔。雖然我知道自己的出發點沒有錯,多說是盡了自己心,效果達不達到只能應天命了。但是,真的感受到自己已不再可愛,如何才能讓孩子聽從你的意見,而又不囉嗦,真是需要有強大的內心去支援。在育兒的道路上不斷的學習與修煉,讓自己努力成為一個可愛又美麗的媽媽。
-
9 # 蓉城彤媽
記得孩子在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有一次我生氣了批評他,吧啦吧啦說了一長串,當“現在你聽不進去,總有一天你會後悔的”這句話從我嘴裡跳出來的時候,我突然像被閃電擊中一樣愣住了。
這句話怎麼這麼熟悉?在我記憶深處,在我孩童時代,這句話常常出現在我耳邊。那時母親既要上班又要帶我們兄妹三人,除了姐姐聽話一些,哥哥和我都是不省油的燈。因為各種事情母親沒有少罵我,甚至捱打也成了家常便飯。母親每每在教訓結束的時候就會說上這句話。雖說每次被罰時最想聽到這句話,因為這句話後意味著這次受罰就結束了,但我也最討厭聽到這句話,因為這句話我感覺就是一種預言,甚至是一種詛咒。
我被自己嚇著了,怎麼我也成了這樣?看著孩子的眼神,我知道他和兒時的我一樣反感這句話。我什麼都沒有再說,走到孩子面前抱住他:“兒子,對不起,媽媽不該這麼說”。是的,我給孩子道歉了。兒子拍拍我的背:“沒關係,媽媽!”從此我在批評孩子時候再也沒有說過母親對我說過的那些話。
所以在此提醒看到這篇小文的家長朋友,我們先天繼承了父母的遺傳基因,後天不知不覺的也遺傳原生家庭的生活習慣、思維模式、處世方式。我們的所作所為將影響到孩子的人格成長,影響他性格的形成,影響到他管理情緒的能力等等,總之一句話,原生家庭將會影響到孩子一生的幸福。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保持高度的意識覺知,要清楚的知道怎樣做對孩子才是最好。要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因為只有接納才能更好的修正自己。
#讀《父母的格局》有感#
我想我是幸運的,因為我有時間,有機會去學習各種育兒知識,我能夠及時覺察,能知錯就改,能及時向孩子承認錯誤,能和孩子做好連結。父母的格局影響到孩子的格局,我想我對孩子的影響必將是正面的,積極向上的。
-
10 # 朵媽育兒成長筆記
#讀《父母的格局》有感#
大家好!在我小時候的印象當中我的父母不屬於嘮叨型,結婚後隨著父母年齡增大,我發現媽媽變“嘮叨”了,時不時會打來電話,“今天天氣降溫了,多穿點,被子蓋厚點,不要凍去,煮點薑湯喝喝,有時間回家媽做飯給你吃……”,媽媽的“嘮叨”都是一句句噓寒問暖,有的時候有點嫌煩,要是哪天電話不打來吧又會覺得少了點啥,嘿嘿!
我們會放孩子獨立,陪孩子一起做家務,制定家務行程,讓孩子自己去買菜做飯,我們始終認為孩子需要獨立和自由才能成長,自我獨立只有透過實踐才能學會。
把世界帶到孩子面前,讓孩子成為世界的財富。父母的格局越大,孩子的未來才會越精彩。
-
11 # 苗苗教練
#讀《父母的格局》有感# 在我的記憶中,小時候媽媽嘮叨的基本上都是與家族的相處問題及與爸爸的口角,生活艱辛,似乎來不及對我抱怨嘮叨,我就以“別人家的娃”的姿態長大了 。媽媽送給我最大的禮物就是讓我在十三歲小學畢業後的秋天離開了我出生的小島,開始了獨自求學的道路。大學校園的第一個中秋節,舍友們淚眼婆娑地思念家鄉,而我對著那輪明月,不知道怎樣千里共嬋娟,有的電話可以有也可以沒有。與媽媽再次的長時間相處,是卓冉出生的時候,媽媽來上海照顧我們。起初我們有些不適應,媽媽心中乖巧聽話的小女孩如今已經成為堅強果斷的女人,也已經成為了別人的媽媽。而且此時,我喚一聲媽媽,得到的是兩聲迴應,這個世上多了另外一個女人,我也喚作媽媽。
我曾經抱怨過媽媽麼,我只身一人的少年生活沒有媽媽的味道,沒有家人的陪伴,坦白說肯定是有的,只是隨著歲月的流逝,漸漸麻木,沒有感覺。直到有一天,我在靈性學習的課堂上聽到了這個故事,母親送別少年去遠方求學,沒有一絲留戀與不捨,但是少年因為落了外套從後門回去的時候,發現平常拘謹的母親在客廳嚎啕大哭。我頓時淚奔,在那一刻,與過去和解,確實在那個匱乏的年代,我的媽媽能送給我的最好的禮物也只能是送我去遠行。
今天的問題是:自己是否正在變成那個嘮叨的媽媽?我心裡湧起的卻是,我是否忍心如當年我的媽媽一樣,送你去遠行。看著你柔軟的小身體,我是否忍心送你去遠行。
我要在你遠行前,讓你記得我們曾經一起添香並立觀書畫,步月對影踏蒼苔;在十五的夜晚,一起給出差的爸爸打電話,告訴他千里共嬋娟;一起騎車穿過三十幾個綠燈趕上了那堂奧數課;一起在海拔3800的高原上爬上棧道的最後一個踏步,等待若爾蓋草原的日出……
……跑題了。我真的很想把我曾經渴望的都給你……
感恩老師組織的媽媽閱讀寫作夏令營,感恩遇見。
-
12 # 月牙兒萍
為什麼會煩父母嘮叨,大概是因為覺得道理自己都懂,自己都明白。我從小算是個比較聽話的孩子,學習也不錯,所以父母不用特別操心,嘮叨的時候不算多。因為不敢頂嘴,所以父母說幾句就過去了,不過心裡有時候也覺得確實煩,每個人都會有這種情況,很正常。
現在自己當了媽媽,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儘量避免嘮叨,當然更重要的,儘量避免自己情緒失控。有時候孩子寫作業,字跡潦草,我就使勁壓抑著不讓自己發火,孩子就問我,媽媽,你是不是生氣了?所以,孩子其實很聰明,你的情緒他都能感受的到。
參加過一次親子課堂,老師讓幾個家長進行角色扮演,一個家長當孩子,其他家長輪番針對一件事情表達自己的看法。其中一個家長很絮叨,絮叨的我們這些觀眾最後都笑起來了。老師就問演孩子的那個家長是什麼感覺,那個家長說,就開始幾句還能聽進去,後面的基本都過濾掉了。所以,嘮叨,大部分時間起不到你想叮囑的效果。
#讀《父母的格局》有感# 避免嘮叨,做好有效溝通。
-
13 # jmzxwy
#讀《父母的格局》#
我們小時候最討厭父母的某種行為,可當有一天,我們成為父母的時候,我們竟然和自己的父母變得一模一樣了。
我是一名老師,在學生做學生的教育,回到家,孩子行為上一有什麼偏差,我就如同機關槍掃射,不停地說上一通。現在6歲的兒子,經常會說一句:“媽媽,我怕你說我”。這說明了,自己的說教有多麼的可怕,現在兒子是怕,我在想,一旦孩子到了青春期,孩子便會煩,便會反叛。
仔細想一下,為什麼我們會嘮叨,關鍵是我們害怕,怕孩子犯錯,怕孩子犯錯後造成的惡果。我們沒有給孩子時間,相信孩子內在的成長力量。
今天讀了《父母的格局》,讓我看到自己不足,自己不讓孩子犯錯,只會讓孩子年歲大了再頻頻犯錯。所以,當個有智慧的媽媽對孩子有信心,允許孩子犯錯,允許孩子慢慢地改正自己的錯誤。孩子有自己的人生和自己的路,我們不能揠苗助長。
-
14 # 成長快樂20071001
看見這個問題的時候,耳邊還在迴響著昨晚聽黃老師介紹《父母的格局》時的聲音,曾幾何時我對父母的嘮叨置若罔聞,曾幾何時我又成了父母嘮叨的複製品!有人曾經說過在親子關係中你正成為你當初討厭的那個角色,說實話我不想拿原生家庭來給自己找藉口,嘮叨的根本原因是自己與孩子在相處過程當中格局的架構做得不夠好,如真能像黃老師一樣,能傾聽到孩子的內心聲音,徹底瞭解孩子的真正需求,在寬度,廣度,深度方面建立好自己的格局,在面對孩子的各種問題時能從容淡定,放下焦慮,放下糾結,我相信親子關係一定會變得越來越和諧,與孩子相處的日子也會變得美好和愉快!父母的格局有多大,孩子就能走多遠!加油!
-
15 # 懷舊的寶媽
#讀《父母的格局》有感#
回想小時候,奶奶總是大事小事嘮叨個不停,就算同樣的事情,也是能嘮叨個沒完沒了,那時候,我採取的方式好像就是“左耳進,右耳出”。原來,大家都差不多,對於不是自己主動要求的建議,大抵是充耳不聞的。而這種嘮叨個沒完的做法,跟《父母的格局》中所描述的“直升機媽媽”極其的相似,為什麼總是嘮叨呢?就是希望孩子朝著他們自認為正確的方向去選擇、去行動。這樣一種“過度保護”的方式,恰恰是不利於孩子成長的一種教養方式。當孩子對父母的“建議”都言聽計從的時候,孩子已經放棄自己的判斷力,也就失去了獨立成長的機會,長大成人,也像是並沒有長大的小孩,只是身體表現為成人的樣子而已。
父母不可能為孩子承包一生的選擇,孩子的路最終還是要他們自己去走。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應當學會放手,讓孩子學會獨立。非常慶幸,我的孩子還小,學習放手,越早越好。比如,孩子在玩拼圖的時候,只要靜靜地看著他玩就行了,除非他主動提出,需要我的幫助。他想怎麼拼,全由他自己選擇。又比如,出門前,他自己選鞋子,就算他自己選的那雙鞋子跟衣服顏色一點也不搭,我也不會橫加阻攔。
把選擇權交給孩子,不做“直升機媽媽”,讓他從一點一滴的小事中,體會到自己做選擇的快樂,讓他明白,他也是有選擇權的,而且,他選擇的,正是他所喜歡的!
我在學習放手,希望自己不會變成那個不停嘮叨的媽媽!
-
16 # 依依育兒讀《父母的格局》有感
提到媽媽,大家都會將她不由自主的和嘮叨聯絡在一起。那麼,我們有沒有認真想過我們的媽媽為什麼會變得如此嘮叨呢?是天生就如此的嗎?答案肯定不是,沒有人喜歡天天嘮叨個不停,更加沒有人喜歡被人嘮叨。
原因是我們的父母生長的年代,各方面的知識和資源都有限,她們沒有更好的辦法,去處理和解決與孩子之間的問題,只能選擇不停的嘮叨,以達到他們的目的。以這種讓人厭煩的方式去督促孩子的成長。
我也同樣避免不了這樣的厄運,同樣生長在一個愛嘮叨的家庭中。兒時的自己,曾經暗暗發誓,長大後,我可不要像媽媽一樣,那樣嘮叨,多麼招人煩呀!
可是,事情往往事與願違,你越牴觸的,往往越會在你身上發生。當我有了自己的孩子,在不知不覺中,發現自己和媽媽越來越像,特別是說話的語氣,嘮叨時慣用的話語,那一刻,就像魔鬼附體一樣,我似乎不是我,而是當年的媽媽。
我懊惱,我痛苦,我不要這樣!這是自己兒時最討厭的方式,如今難道要沿用到我孩子的身上嗎?我不甘心如此,於是,我開始各種學習,去發掘自己為何和媽媽如此相似。
原來,人們都對熟愁的事物具有天然的親切感,這種模式我們最熟悉,可以說陪伴了我們整個童年。當我們自己有了孩子之後,就會不由自主的加以運用,包括對孩子的大吼大叫,最順手、最便捷的方式。
當我看清楚了,也知道了有更加科學的方法,漸漸明白,這種嘮叨不是媽媽的專利,也不是媽媽的唯一選擇,我們可以有更多的選擇,我願意去嘗試,去改變。
溝通是門藝術,身為媽媽要學會與孩子做有效的溝通,瞭解孩子情緒背後的真正動機,而不是一味的去嘮叨。
-
17 # 江買華
#讀《父母的格局》有感
說到嘮叨這個話題,相信絕大部分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經歷。有的嘮叨是善意的提醒,會讓我們感恩於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懷,一句叮嚀、一聲問候、一個電話……這種嘮叨是記憶裡抹不去的痕跡。而有的嘮叨像孫悟空頭頂的緊箍咒,欲擺不能:清晨不厭其煩的叫你起床,催促你上學要遲到了,怎麼還沒刷牙洗臉,沒時間吃早餐了;飯桌上拼命給你夾菜:這個吃了維生素好、這個吃了補鈣、那個吃了有助消化……;你還玩,再不好好學習,以後你只能掃大街;天冷了,總是讓你多穿衣服,裹得像個粽子一樣才讓你出門;寫作業時,總是不停的提醒你:這個字寫歪了、那道題思路不對、你怎麼這麼笨啊……
往事不堪回首,造成父母各種嘮叨的原因,究其根源,恐怕只是對孩子的各種不信任,總覺得離開了她的視線與嘮叨,自己孩子就會吃不飽、穿不暖、學不好、出門會被欺負、被人騙……就連離家很近的學校,每天都得緊緊地牽著他的手,把她送進校門才安心,就算如此,還是在心裡想:有沒有跟同學吵架?或者被老師懲罰?體育課有沒有摔跤……而一到放學後,一定能在校門口看到那望眼欲穿的身影……過度的嘮叨與保護,造就了一批永遠長不大的孩子,他們缺少處理現實生活中各種來自外界的問題。
對於孩子寫作業拖拉,我跟小女兒經過了漫長的抗爭。小女兒是個慢性子,每天放學總是跟同學在路上慢悠悠地走,聊天、嬉笑、看到野花、野草停下來看看,看看小貓小狗停下來逗逗,而當你氣急敗壞的質問她為什麼這麼晚才回來,還不開始寫作業時,她慢條斯理地放下書包,再坐下來喘口氣,喝點水,找點零食吃……等折騰夠了,她才開始寫作業。於是我帶著急躁的心情,又開始了陪寫作業的過程。“把字寫工整一點、這道題錯了、那個數字寫反了、這個英文字母應該小寫……”每次都是在我們不停的嘮叨爭執裡把作業寫完,可想而知,速度與正確率從來也沒見有什麼成效,有時甚至寫到了晚上十一點半,小女兒的成績也忽上忽下的吊著,沒有驚喜。但也不會太難堪,直到這個暑假又開始了,她給我說:“媽媽,你看你的手機,我去後面房間寫作業了。”當時我正看小說看的起勁,頭也沒抬地說:“嗯,你快寫作業去吧。”就這樣,我們開始了各不相干的模式,然後她花了平時三分之一的時間把當天的作業任務完成了,正確率前所未有的高。我很驚訝,看著她歡快地跑出去玩的身影,我突然覺得以前的陪伴與嘮叨是那麼的多餘。我們應該試著相信孩子,讓她有獨立成長的機會,那麼你會收穫意想不到的驚喜。
《父母的格局》裡,黃靜潔老師提到他的兒子在12歲那年寫的一篇作文《父母總是過度保護孩子》一文中提出了幾個論點:
1、孩子是需要獨立與自由才能成長的。對於青少年或更年幼的孩子,都必須透過親身體驗和自我探索才能學習新的事物,然而仍然有很多家長喜歡把孩子緊緊拉在身邊,很少給予他們自由的空間,不能靠自己去發現,因為可探索的領域都已被父母侷限了。但如果我們不能去探索,那父母如何期望我們有最優異的表現呢?
2、過分保護孩子的弊端是會代代相傳的。父母過分保護的另一個後果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一旦遇到困難或是未知境況時,父母和孩子都容易變得緊張,會害怕嘗試新事物,因此孩子很難有機會學習新知識。長此以往,當孩子有一天自己做了父母后,他們則會承襲上一代教養之道,久而久之這種模式會變成理所當然的家庭“規矩”。
3、獨立是別人教不會的,只有靠自己實踐才能學會。如果總是有人處處為自己築起一道防護線,那麼孩子的阻礙作用可以與電腦遊戲相媲美,過分保護同樣可以讓孩子無法做到自己的最完美,孩子也可能會因此變得中庸,甚至更糟。
這幾個觀點帶給我們的啟迪:在親子溝通和關係上,孩子可能比我們看得更清楚些。其實我們也曾經看得很清楚,只不過因為身份轉換讓我們漸漸看不到、做不到了。我們慢慢把自己從討厭管束的孩子變成了精於管束孩子的嘮叨父母。我們淡忘了生存的本質就是適者生存的過程,如果我們不讓孩子“野”出去,他們是不能很好地“活”下來的。
很喜歡這句話:教育,從來不是孩子的功課,而是父母的修行,愛是一種本能,但高質量的愛,需要永不停息地自我成長。
-
18 # 晨晨媽媽北京
#讀《父母的格局》有感#
還真是的,自己小時候最煩父母嘮叨,但稱為媽媽後,自己卻不知不覺地變得越來越嘮叨了。
當女兒和老公的抱怨越來越多,我不得不開始反思自己了。
為什麼人家不想聽而自己還堅持要說呢?為什麼不靜靜地傾聽一下小朋友的心聲呢?自己堅持的就一定正確嗎?你以為自己是對孩子好就一定會對孩子好嗎?既然所有問題的答案都不是那麼肯定,那麼孩子又何必一定要聽你的呢?
不過在這一刻,我比以前的任何時候都更理解了父母,理解了當年父母的不易,也會慢慢調整自己對孩子的預期,對孩子的態度。
-
19 # 自然美105995876
讀了黃老師的書,讓我明白嘮叨的根本原因是自己與孩子在相處過程當中格局的架構做得不夠好,如能學著做到《父母的格局》書中的種種育兒妙方。相信以後在孩子的各種問題時能從容淡定,放下焦慮,放下糾結。用心傾聽孩子內心真正需求。在寬度、廣度、深度方面建立好自己的格局。
父母的格局有多大,孩子就能走多遠!
-
20 # 紡織妞兒
#讀《父母的格局》有感#第一次聽說“直升機”媽媽這個稱呼,第一反應就是頭上嗡嗡響著飛的直升機,擦,簡直太形象了!
我媽媽是個性格大條的人,她沒有直觀地關照過我的人生大事,雖然有時候也想聽他們的意見,但是沒有結果,也許是力不從心吧。但對於瑣事上,我媽是可以一直嘮叨的,甚至沒有人時也會不停滴。。嘮叨,諸如“我都是為你好”“什麼都不會以後怎麼辦”等等。
這種場景相信在我們的父母之間很常見,而且原生家庭肯定會有影響的。好幾次我都要說出來了“我不讓你XX,都是為你好”,雖然關鍵時候忍住了,但心裡還是後怕——我怎麼也變成這樣了?!
總結經驗是:在孩子面前要注意自己不能過多地“嘮叨”,這也算是負負得正的道理吧。
我婆婆更像是文中提到的“直升機”,孩子都有孩子了,對於出門帶鑰匙,去哪裡怎麼走,開車一定要下車看著,甚至給孩子倒多少白開水都事無鉅細地叮囑你一番。於是,兒子也繼承了這個習慣,來對待下一代。
對於我這種自己做事習慣的人來說,總是被人叮囑小細節,總有種隱隱地不被信任的感覺。而對於嚮往獨立和探索的孩子來說,想必就是令人討厭的“煩”的感覺和無奈。
推己及人,我想,既不會給孩子過多抱怨的精神壓力,也不會事無鉅細地關照孩子的每一件事情。獨立和自主,不是孩子特定時間段的行為,而是需要在成長中一直學習和領悟的技能。
一切,順其自然就好。
回覆列表
我的父母都是當年的最忙的行業從業人員。所以我小的時候都是和奶奶在一起。她很老了,所以對我就是放養的方式。我沒體會過父母的嘮叨。一直都是奶奶在嘮叨。不論我做了啥錯事,奶奶就一個方法懲罰我--幫我綁起來!一開始我還害怕,到最後我能趁奶奶扭頭的瞬間就鬆綁然後撒丫子就跑了。奶奶就恨得在我後面罵我--討吃貨,槍崩猴!
現在說起來這個場景還是歷歷在目!當我生了老大的時候,一直在上班,很少和孩子待在一起,不知不覺他就長大了。我也很少嘮叨。兩年前我生了雙胞胎兒子,才開始了嘮叨暴力崩潰的歷程。他們三個在一起,不是老大打老二就是老二打老三,或者混搭。總之家裡沒有十分鐘就開始有人哭泣,我的耐心早就耗盡,所以我從爆發到責罵就是幾秒鐘的時間。當好的時候我就給老大講大道理。不停的說教。他現在五歲了,懂很多事了,所以他也經常說,媽媽你別嘮叨了!我聽到後,首先覺得我失敗,其次覺得這孩子找削!最後才感慨,真的是為人父母是最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