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北疆同心聊歷史
-
2 # 度度狼gg
1949年12月10日,盧漢將軍宣佈雲南起義,五星紅旗在昆明五華山省府升起。蔣介石聞迅大怒,於13日親自在臺北主持召開軍事會議,部署對昆明的反攻,將雲南境內的中央軍第8軍和第26軍組成第八兵團,派遣“陸軍總司令部參謀長”湯堯回滇擔任司令官統一指揮。
(李彌)
為什麼派湯堯呢?因為第8軍軍長李彌和第26軍軍長餘程萬已經被盧漢扣押,這兩個軍實際處於群龍無首的情況。湯堯是黃埔教官出身,資格較老,他到達後即以各軍副軍長升“代理軍長”具體指揮,並無恥地宣佈“破城後放假三天”,隨即率領第八兵團60000餘人瘋狂反撲昆明。
滇軍主力早已被調往東北,盧漢手下都是新組建的部隊(多數才成立3到6個月)和地方保安團等,總兵力只有40000餘人,不僅戰鬥力與敵人有差距,主要是火炮和重武器比較匱乏。因此戰鬥從一開始就非常艱苦,戰至12月19日,巫家壩機場失守,起義部隊完全退入城區。
(李彌和餘程萬)
盧漢施緩兵之計,決定釋放李彌和餘程萬回部隊,這倆傢伙也答應回去以後就命令停止進攻,然而一旦脫離牢籠立即加入到反撲的行列。其實也由不得他們倆做主了,不僅湯堯已在軍中,國軍“參謀總長”顧祝同也飛來督戰。當夜敵人組織“敢死隊”企圖突破城垣,昆明群眾則紛紛支前援助滇軍,但畢竟敵眾我寡,形勢非常危急。
顧祝同和湯堯給蔣介石發報,宣稱“收復昆明指日可待”,似乎勝局已定。盧漢緊急致電二野首長求援,已經挺進貴州的第五兵團立即派出一個師乘汽車兼程前來,兵團司令員楊勇同時把這個決定電告盧漢。訊息傳來,昆明軍民大受鼓舞,同仇敵愾死守陣地,儘管期間敵人發動多次進攻,仍然不能攻入核心城區。
(陳賡將軍)
第二野戰軍五兵團先頭師於10月22日趕至曲靖,消滅了第8軍第3師一部和“陸軍總司令部憲兵團”共3000餘人,湯堯的第八兵團聞聽解放軍主力部隊到來,放棄對昆明的進攻倉皇南逃,昆明起義的勝利果實終於保住了。然而負責迂迴大西南的二野四兵團司令員陳賡並不滿足,他要的是反殺敵人,全殲滯留在雲南境內的殘敵。
為麻痺敵人避免其全速南逃,陳賡將軍命令五兵團先頭師於曲靖地區停止前進,以給湯堯造成我軍入滇兵力不足的錯覺。同時命令四兵團第13軍由廣西出動,直插滇南的蒙自機場截斷敵空中逃路,另以第四野戰軍兩個師自廣西百色出發,沿國境線長距離迂迴雲南的金平、河口一線,堵截敵人的陸上退路。
1949年12月27日,四野的兩個師秘密急行軍500多公里,突然出現在滇越邊境的重鎮河口,封鎖了敵第八兵團退入越南的陸路通道。這一訊息驚呆了顧祝同和湯堯,立即開始部署第八兵團從蒙自機場透過空運撤退,但是因為飛機數量有限,每天能夠運走的人馬實在不多。
從廣西百色到蒙自之間共有15個“馬站”,每兩個馬站之間距離為90華里,因此敵人估算我軍主力至少需要20多天才能到達,時間還算寬裕。於是蔣介石召顧祝同和湯堯回臺北會商,鑑於空運能力不足,決定運走餘程萬第26軍,而以雲南人李彌率第8軍留下來“打游擊”,同時晉升湯堯為“陸軍副總司令”,兩人於1950年1月12日飛返蒙自。
(被俘的湯堯,照片中者)
在第二天的軍事會議上,顧祝同宣佈了第8軍掩護第26軍空運撤退的命令,下面則是罵聲一片,顧祝同比較雞賊感覺情況不妙,1月15日便乘機逃離,臨走還囑咐湯堯:“好好照顧部隊,我很快還會回來”。然而解放軍四兵團周希漢軍的主力,一路強行軍9天9夜,於1月16日凌晨突然出現在蒙自城外,黎明之前佔領機場。
湯堯想從天上跑都沒機會了,只好率領殘部向西潰逃,我二野部隊跟蹤追擊全力兜剿,陳賡司令員的命令是:“大膽穿插實施迂迴包圍,堵截敵人,力求全殲,不給雲南人民留後患”,至1月24日追殲戰役勝利結束,生俘湯堯和第8軍代理軍長曹天戈。
湯堯剛一被俘就哭了:“我是被飛機送來的俘虜”,這位剛剛上任十幾天的陸軍副總司令,很快就被送到了功德林,熱播劇《特赦1959》裡就有他的身影。(陳賡將軍進入昆明)
-
3 # 歷史知事
勝局已定卻被反殺,這一點在解放戰爭中出現多次。
抗日戰爭中,以胡宗南為首的第十戰區司令,坐擁40玩大軍,從不出兵潼關以西,反而對陝北抗日根據地實行封鎖圍困和軍事打擊,到了1946年,雙方終於圖窮匕見,在陝北大打出手。
解放戰爭初期,解放軍的控制範圍中,最為貧瘠的毫無疑問是陝北,最難養活大部隊的自然也是陝北。因此陝北部隊大部分東進到其他解放區保衛革命果實,留守的部隊只有六個旅2.8萬人。而同時,胡宗南為首的國軍西安綏靖公署則有30萬人,兵力如此懸殊,黨中央實在是危如累卵。
胡宗南派出劉勘帶著8萬大軍兵臨城下,黨中央只好放棄經營多年的根據地,在陝北與劉勘打轉轉。一系列的運動中,主場作戰的西北野戰軍終於找到戰機,每次都以五比一甚至六比一的優勢兵力殲滅敵人一部,先後取得了羊馬河,蟠龍,青化砭三次大勝仗。
國軍實在是兵多將廣,殲滅了三五個旅可以很快得到補充。反觀西野,就困難得多,損失多少兵力,很難得到補充,損失的軍械消耗的彈藥更是沒法補充。可以說,國軍敗十次也扛得住,西野則是一次失敗就完蛋了。
更為危險的是,黨中央機關一旦被敵人發現,對於全國上百萬的解放軍來說,那就是滅頂之災。當時的黨中央五大書記中的毛周任三位首長,手裡只有200人一個連的兵力,編為崑崙縱隊在陝北的山溝溝裡躲貓貓。
1947年4月,崑崙縱隊被國軍胡宗南部發現了。當時崑崙縱隊在陝北安塞縣的小山村王家灣,而國軍透過美國援助的新式無線電臺“測向儀”發現了王家灣的電臺活動。胡宗南立刻讓劉勘帶著4個半旅殺了過來。
當時情況十分危急,到了6月8日,崑崙縱隊終於離開王家灣開往20公里外的小河村。第二天劉勘就到了王家灣,沒有找到崑崙縱隊。於是劉戡帶隊追擊,最近時距離崑崙縱隊只有四五百米。
這裡面還有一個小插曲,當時化名李德生的毛主席專門命人寫了一個木牌“毛澤東由此進山”,很招搖地掛在了路口。劉戡得知,彙報胡宗南,胡宗南說,別信他,一定不再那條路!就這樣,一個小小的木牌,為崑崙縱隊的轉移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在小河村,黨中央三大書記約定,如果真的被包圍,那就分頭突圍,毛、周、任逃出去一個就算是巨大勝利。所幸,劉戡因為多疑,再加上當夜大雨,他沒有發動貿然攻擊,第二天王震帶著騎兵旅趕到,引開了追擊崑崙縱隊的國軍。
就在小河村遇險的幾乎同時,西北野戰軍主力發動了圍殲敵整編36師的沙家店戰役,當天也是山洪暴發,我軍不得不推遲一天發動總攻。即便如此,一天時間,36師崩潰,6000人被全殲。
沙家店戰役,對於整個西北局勢來說具有轉折性的意義。沙家店戰役粉碎了國軍對西野和黨中央的重點進攻,迫使胡宗南由進攻轉向了防禦。
這一年的冬天,崑崙縱隊秘密渡過黃河,輾轉到了太行山下的西柏坡,比起陝北來說,西柏坡明顯安全得多了。
-
4 # 焱翎玦
三峰山之戰
公元1232年正月,拖雷率領5萬蒙軍精騎與15萬金軍在禹州城外三峰山展開了蒙金戰爭中最為慘烈一次主力決戰。戰役之初,金軍仰攻山上蒙軍,連戰連捷,將蒙軍逼入兩山之間的金溝之中。金軍於是將蒙軍包圍。金將張惠率1萬騎兵從山上衝殺蒙軍,蒙軍損失慘重。隨後金軍在蒙軍四周掘溝,意圖困死蒙軍,蒙軍岌岌可危,隨時可能全軍覆沒。正月15日晚天降大雪(史料載拖雷命人祈雪),氣溫驟降,16日再次下雪。金軍始料未及,戰力大減,然蒙軍極善於嚴寒中作戰,蒙軍士氣大振。拖雷抓住戰機,命令蒙軍四面出擊,全面突圍。突圍成功後與及時趕到的窩闊臺援軍將金軍反包圍,形勢瞬間逆轉。後蒙軍圍三闕一,留出禹州城方向。金軍中計,向禹州城撤退。蒙軍乘勝追擊,金軍全面崩潰,禹州城外血流成河。金軍名將楊沃衍、樊澤、張惠、高英戰死,完顏合達與完顏陳和尚率百騎逃入城中。蒙軍隨後破城,完顏合達與完顏陳和尚率殘軍與蒙軍展開巷戰,全部陣亡。移刺蒲阿被俘後拒降被殺,只有武仙成功脫身逃往新密。至此,金朝最後的名將團隊幾乎全滅,精銳喪失殆盡。蒙軍反敗為勝且大獲全勝。金朝滅亡進入倒計時。
-
5 # 寰宇長劍
1935年5月初,剛剛完成四渡赤水作戰任務、成功在川滇黔地區跳出國民黨軍40萬大軍包圍圈的中央紅軍進入四川南部。此時由於連續作戰,紅軍異常疲勞,黨內關於軍事路線問題再度引發分歧。
為了解決黨內軍內分歧,政治局和軍委在四川會理縣城召開擴大會議,持續七天之久。就在這七天裡,金沙江南岸的國民黨中央軍各部已經全部渡江完畢向會理推進。四川軍閥劉湘、劉文輝也深恐川南、川北兩大紅軍會和後對自己不利,也積極調兵遣將在會理通往成都的大道上部署重兵,嚴防紅一、四方面軍會師。
中央紅軍再次面臨被包圍的險境!
大路走不成,那就只能穿越川康邊境的大涼山少數民族聚居地,走72年前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沒有走通的老路北上,舍此之外再無他途!
於是,由總參謀長劉伯承擔任司令、紅一軍團政委聶榮臻任政委,組建於四渡赤水作戰期間的紅軍先遣縱隊繼續擔任為全軍開道的任務,穿越大涼山,向大渡河挺進。
不過國民黨軍可不願意再輕易讓紅軍溜掉,南線中央軍距離紅軍始終只保持三五天的路程。北面川軍也開始在大渡河沿岸佈防,嚴防死守!
曾經指揮部隊在烏江架橋、用七條木船擺渡數萬紅軍,綽號“軍神”的劉伯承不僅也有點頭大。據身邊人回憶,在挺進大渡河的過程中,劉伯承反覆唸叨一句話“有船我就有辦法”!
當劉伯承率部到達預定渡河地點——安順場時,河西岸的渡船已經全部被川軍收攏到東岸,紅軍僅僅從一個民團頭子手裡搞到兩條小木船。
劉伯承當機立斷,下令利用這兩條小木船強渡大渡河。
5月25日清晨,紅一團一營十八名勇士在營長孫繼先率領下,由船工帥士高等8人擺渡,在嘹亮的軍號聲和口號聲中,劈濤斬浪,飛箭似地向河心駛去。劉伯承和聶榮臻親臨一線指揮,全軍僅有的3門迫擊炮也投入戰鬥,連同幾十挺機槍共同掩護孫繼先等人強渡大渡河。對岸守敵不多,也沒料到紅軍突然發起攻擊,很快被紅軍擊潰。接著一營迅速渡河,風捲殘雲般掃蕩了沿河上下20多公里範圍內的敵軍。
渡口雖然打開了,但還是沒有渡船。渡河成功後,紅軍僅僅只繳獲了一條船。
面對迫在眉睫的敵情,僅僅憑著三條木船把兩萬多紅軍渡過河、複製渡金沙江的奇蹟。由於大渡河水流湍急,紅軍也不可能像渡烏江那樣在大渡河上架橋。
26日,軍委抵達安順場召開作戰會議,最後決定從300多里外的瀘定橋過河。由紅四團團長王開湘和政委楊成武率部沿大渡河西岸開進,劉伯承、聶榮臻指揮先遣隊的紅一團和幹部團繼續在安順場渡河,然後沿著河東岸挺進。兩支部隊最後在瀘定橋會合!中央首長和主力部隊跟隨西岸部隊行動。中央甚至做出了一個最壞的打算,如果不能按時拿下瀘定橋,那就由劉伯承、聶榮臻率紅一團和幹部團單獨到四川搞一個局面。但是在強敵壓境、群眾基礎又不牢固的情況下,單憑几千人想搞出個局面談何容易?
紅四團經過晝夜兼程推進,一天一夜之內強行軍240裡,於29日清晨抵達瀘定橋,於當天下午4時發起攻擊。
按照楊成武的部署,全團兩個主力營擔負火力掩護,另一個營分為三個梯隊,先是由22位戰士組成突擊隊,踏著光溜溜的13根鐵鎖,向對岸突擊。然後由3連組成的第一梯隊緊跟在22位突擊隊員的身後,一面前進,一面鋪橋。
對岸的國民黨軍根本沒想到紅軍動作如此之快、火力如此之猛、戰士如此之勇。僅僅兩個小時的激戰,紅軍就突破了瀘定橋、拿下了瀘定縣城。
到了夜晚10時,從河東岸前進的紅一團和幹部團在劉伯承、聶榮臻率領下抵達瀘定城。簡單聽取了楊成武、王開湘的彙報後,劉伯承隨即在二人陪同下走上那條由16根鐵鏈組成、寄託了紅軍將士多少希望的鐵索橋!
劉伯承狠狠跺了三下腳,感慨萬千的說:“瀘定橋、瀘定橋,我們為你花了多少精力,費了多少心血!現在我們勝利了!我們勝利了!”
30日,中央首長和紅軍主力部隊抵達瀘定橋,停留一天後於31日全部從瀘定橋透過大渡河。
這樣,國民黨軍在以大渡河為中心企圖殲滅紅軍的企圖便徹底破產。總結大渡河之戰,聶榮臻於多年後仍然深有感觸,如果沒有安順場繳獲的那條小木船,紅一師和紅四團夾江而上,吸引敵軍兵力,紅四團能否及時、順利得手?如果奪不下瀘定橋,紅軍將何去何從?
-
6 # 畫素說
這就不得不提“中途島海戰”了,二戰時日本以8艘航空母艦加200艘戰艦攻打美國的3艘航空母艦、23艘戰艦,兩者實力懸殊,最終卻以日本慘敗收場,這絕對是反殺的例子!
中途島海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場重要的戰役,也是太平洋戰區局面的一個扭轉。
在中途島海戰爆發前,日本的海軍可以說是在太平洋戰場所向披靡,橫掃美軍,先後佔領了香港、關島、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緬甸等大部分地區。
這也是日本發動“中途島海戰”的重要原因,覺得自己可以挑戰美國了。
中途島位於太平洋的中部,處於太平洋東西岸的正中間位置,同時也是美國一個重要海軍基地,同時也是美國轟炸東京飛機的出發點,所以日本方面急迫的想要攻下日本這個海軍基地,吸引美國海軍主力前來救援,一舉殲滅美國海軍的有生力量。
為此日本動用了航空母艦8艘、戰列艦11艘、巡洋艦23艘、驅逐艦56艘、潛艇24艘等加起來200餘艘戰艦的航母戰鬥群。
相比之下美國只有3艘航母,23艘軍艦,很明顯這是一場毫無懸念的戰爭,可以說美國敗局已定,或者說日本勝局已定。
本來這事一場毫無懸念的戰鬥日本只要穩紮穩打逐步推進,美國的太平洋艦隊不是日本的對手,問題就出日本的指揮官為了擴大戰果兵分幾路,日本雖然戰艦和航母數量對比美國有碾壓性優勢,卻並沒有一起行動,想搞全方位偷襲,野心太大,想要一口一下子吃點整個美國太平洋艦隊。
不過也因為日本的分兵策略,導致每個分隊之間的距離過遠,真正開戰的時候得不到有效的策應,也給了美國太平洋艦隊各個擊破的機會,最終被美國反殺。
在加上日軍方面,竟然將將航母放到了整個艦隊的前排,這樣子航母既要承擔所有的輸出,又要承擔所有的防護。這樣子導致在中途島海戰中,日本的戰列艦成功的打了一波醬油,這樣子能不輸麼?
-
7 # 執筆灬寫史
戰場之上風雲萬變,不到最後一刻我們永遠也無法得知戰爭的結局,有時候前期巨大的優勢只不過是取勝的助力器而非必需品。
縱觀歷史,中國曆朝歷代發生了各種各樣的戰爭,有的是為了改朝換代,有的是為了守護民族,還有的則是單純的屠殺……由於發生戰爭的次數眾多,歷史自然也給後世之人留下不少經典的戰役,而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就是那些以少勝多的戰爭故事。
說到以少勝多的戰役,我想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最有發言權,短短數十年就發生了三場經典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其中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就是以少勝多戰役的典範,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些本來勝局已定最後卻被翻盤的戰役中去吧。
一、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的參戰方是曹操和袁紹,這次戰役是北方的決勝之戰,誰要是取勝就能直接成為北方最大的統治者,基本統一北方。
戰爭的利益固然很大,但是也得有那個實力擁有。在當時曹操和袁紹的實力根本就不是一個級別的。袁紹此時是天下最大的諸侯,同時坐擁冀州、青州、幷州、幽州共四州之地,而且這四大州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富饒無比,袁紹手下的兵馬也是無比精銳。反觀曹操,不僅地盤狹小,而且手中除了漢獻帝這個傀儡就再也沒有拿的出手的東西,幾乎方方面面都弱於袁紹。
以我們當代人的眼光來看曹操必敗無疑,就連當時的其他諸侯也是這樣認為的,甚至於東吳的孫策都有了奇襲許昌的想法,只不過後來他被許貢的門客刺殺,最後中毒而死,這個計劃也就不了了之了。
外人不支援曹操也就算了,可是連他手下的人都不看好這場戰役,譬如當時頗有聲望的名士孔融,他就整天在許昌內散佈“袁紹必勝、曹操必敗”的言論,搞得人心惶惶,那時只有荀彧、郭嘉等謀士堅定不移地支援曹操,才讓他下定決心要和袁紹開戰。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建安五年,袁紹在官渡擁兵十數萬與曹操相對峙,此時曹操能夠動用的全部兵力只有兩萬,實力懸殊實在太大。但就是在這樣的絕境之下曹操扭轉乾坤贏得了勝利。他能取勝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不甘人下的劉備認為袁紹雖然盛勢浩大卻必輸無疑,隨後他便帶領部隊逃往荊州,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袁紹的力量與士氣;
另一方面,許攸叛逃袁紹投奔了曹操,並且為其獻上一計,讓曹操成功奇襲了烏巢糧倉,使得袁紹軍心大亂,最後大敗而逃。
就這樣,曹操在幾乎不被所有人看好的情況下贏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這為日後曹魏政權的強盛奠定了至關重要的基礎。
二、赤壁之戰
在東漢末年,荊州一直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它連線著西蜀和江東,所以曹操在統一北方之後,第一時間就盯上了這一塊肥肉。或許上天都在眷顧曹操,此時荊州之主劉表不幸病死了,而新主劉琮年齡尚小又無權謀之術,只是一個傀儡罷了,所以他在蔡瑁等人的建議之下向曹操投降,就這樣曹操不費吹灰之力便拿下了荊州。
取得荊州後,又有人勸說曹操順勢而下攻打東吳,此時曹操攜帶大軍南下本就沒有耗費一兵一卒,攻打東吳也只是順帶的事情,再加上他贏得官渡之戰後可謂是意氣風發,實力早已不可同往日而語,手底下兵強馬壯,在這種大好局勢下怎麼能退縮?
於是乎,曹操毅然決然地發動了赤壁之戰。不過這次幸運女神沒有站在他這一邊,曹操遇上了一個強勁的對手——東吳周瑜。周瑜是一位難得的大才,長得英俊瀟灑不說,既足智多謀又善於統兵,在他的一手指揮之下,孫劉聯軍僅僅以三萬的兵馬大敗曹操的十萬大軍。
當然曹操會戰敗並非他指揮有誤,而是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水土不服的問題。這次南下曹操準備得不夠充分,北方士兵們不能一下子適應南方潮溼多瘴氣的地理環境,導致多半兵馬病倒,這大大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
另一方面,則是黃蓋的火攻之計。當時曹操手下計程車兵不習慣坐船,於是他下令將各個艦船首尾全部連線起來,這樣人馬在船上就能如履平地,也就克服了曹操軍隊水上作戰能力不足的問題。周瑜見狀便採取了黃蓋的火攻之計,在曹操船艦上放火,因為鐵索連舟火勢迅速蔓延,最後曹操軍隊傷亡慘重不得不灰溜溜地逃走了。
赤壁之戰基本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勢,為後來幾十年的短暫和平奠定基礎。
永遠不要被驕傲衝昏了頭腦,否則我們不僅可能會失去眼前所有的榮耀,甚至還會為此付出生命的代價。除了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外,歷史上以少勝多逆天翻盤的戰役還有很多,譬如項羽領導的鉅鹿之戰以及前秦與東晉發生的淝水之戰等,雖然這些戰役或多或少都存在著一些偶然因素,但更重要的因素是優勢方的輕敵。本來他們有著大好的優勢,卻因為自己的輕敵而全部葬送,不但沒有獲得更大的利益反而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如此一來失敗不就是他們咎由自取嗎?
反觀當下,在競技賽場上同樣有很多人因為輕敵而輸掉比賽,賽後他們卻使勁地為自己的失敗找藉口,這樣做除了自我安慰又有何用?不懂得找到自己的不足之處,下次比賽也註定會失敗。我們可以在戰略上藐視對手,但是在戰術上一定要重視他們,唯有如此越走越遠,越變越強,這種全力以赴的競爭精神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各位讀者朋友們,你們怎麼看?
-
8 # 我淡如菊
在人民軍隊的歷史上,除了取得過數不勝數的勝利,也遭遇過失敗。其中像湘江血戰、血灑河西、兵敗十字嶺、大青山突圍、皖南事變等都曾遭遇過重大損失,這些都是在被優勢敵軍包圍,我軍處處被動的情況下遭受的失敗。但是卻有一場戰役,眼看我軍勝利在望,卻突遭變故,使得功敗垂成遭受了重大損失,這就是金門之戰。
戰前態勢1949年7月,解放軍第十兵團入閩,先後發動了福州戰役、平潭島戰役、漳州戰役、廈門戰役等戰役、戰鬥,福建絕大部分地區獲得瞭解放。
十兵團司令員葉飛
解放軍自渡江以後,國民黨軍望風披靡,戰鬥意志薄弱。除了在上海戰役中國民黨軍有過稍微像樣點的抵抗,其他地方的國民黨軍幾乎是一觸即潰。十兵團自進入福建後,雖然經歷了一系列的戰役、戰鬥,但是都不算激烈,敵人如果敢抵抗,解放軍只要發起猛烈衝擊,很快就打垮國民黨軍。於是全軍上下都產生了輕敵思想。
解放軍在10月17日第29軍第31軍四個師解放廈門後,下一個目標就是與廈門一海之隔的金門。十兵團安排28軍、29軍解放大金門,31 軍負責解放小金門。
金門戰役253團指揮部
根據戰前情報,駐守小金門的是國民黨軍第五軍軍部及200師,防守大金門的是國民黨第22兵團李良榮的第25軍部及第45師。第五軍和第25軍都是在淮海戰役被殲滅後重建的。後又增派在臺灣由孫立人新訓練的青年軍201師,人員裝備反而強於第22兵團部隊。島上還有戰車一個營主力(1、3連共20多輛坦克),防衛兵力近兩萬人。
解放軍在戰前也已偵知國民黨已調在汕頭的第十二兵團增援金門,只是還不確定是否已經到達登陸。並且,為了設立支援金門戰役的炮兵陣地,解放軍先解放了附近的大小嶝嶼島,在島上抓到了十八軍主力11師的俘虜,但是沒有引起重視。而且,在當時情況下,就算解放軍知道十二兵團登陸金門了頂多會推遲幾日,等多找些船隻再攻金門。十二兵團也是在淮海戰役被全殲後重建的部隊,解放軍也不會對其有多重視。
戰前準備兵團司令員葉飛忙著主持福建省的全省工作,重心放在建立政權,恢復福州、漳州、泉州等城市居民的生活供應。而28軍軍長朱紹清因生病去上海治病,政委陳美藻則忙著福州軍管會的工作,參謀長也不在位。於是,負責金門戰役的指揮任務落在了副軍長蕭峰和政治部主任陳漫遠的肩膀上。葉飛對蕭峰說:“看來在大陸也不會有什麼大仗打了,你們二十八軍就掃個尾吧”。
二十八軍原是華野十縱,擅長打阻擊,但是攻擊不是其強項。葉飛在選擇對金門攻擊部隊時選二十八軍而沒選攻擊力強的三十一軍,已經棋錯一著。
金門距離廈門十幾公里遠,國民黨軍為了防止解放軍渡海攻擊,盡一切可能對能夠出海的船隻進行破壞。派空軍不僅轟炸了福建沿海,甚至連浙江江蘇沿海的船隻也去轟炸,因此28軍短時間內也沒能蒐集到能一次運送六個團部隊的船隻。
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28軍制定了作戰計劃。計劃是先派船隻運送第一梯隊上岸,然後再返回接送第二第三梯隊。計劃報到兵團部,葉飛也沒認真審議,只是命令把31軍蒐集到的八十多艘船隻調給28軍,31軍暫緩攻擊小金門。但就是這樣,也僅僅湊夠勉強一次運送三個團的三百隻船隻。
在分配作戰任務時,各部隊都搶著當第一梯隊。大家都認為這是解放大陸的最後一戰,再不抓緊就趕不上抓最後一波俘虜了。
可以說從兵團司令員到下面的團營連幹部和班排戰士都極度輕敵。於是第82師的244團(軍師主力團),第84師的第251團(師主力團),第29軍的253團(師主力團)搶到了第一梯隊的任務。攻擊以28軍為主自然28軍出兩個團,照顧一下一個師出一個團,而28軍主力師第83師(其247、248團與82師244團是28軍的三大主力團)則沒能參戰。
部隊上下充滿樂觀情緒,指揮作戰的蕭峰認為此戰必勝。由於船隻不夠,為了運送部隊,244團團長兼政委邢永生則把師長的指揮船搶了去,卻也避免了師長朱雲謙和師部的損失。
244團團長兼政委邢永生烈士
雖然船隻緊張,但是船上也裝了一些其他東西:大量的新印製的人民幣,為的是攻佔金門後流通用來購買補給;還有的團的船上裝了幾頭肥豬,還帶上了整桶的油炸花生米和燒酒,為的是戰後慶功宴上用;甚至還堆上了桌椅,便於解放後軍管辦公用。而部隊戰士僅僅只帶了一天給養。
戰鬥經過有一個未經證實的事情是,在戰役發起前,粟裕曾經給十兵團下過指示:一,沒有一次能運送6個團的船隻不打;二,敵人增援了不打;三,山東支援的六千船工不到不打。由於這個是一面之詞,因而當不得真。
24日夜,解放軍登船向金門進發,船工都是花重金僱傭的當地人。而湊巧的是,也是在24日,胡漣的十二兵團在金門島的另一面開始登陸,當天上岸七個團以上。
解放軍三個團分左中右在金門三個地方登陸。登陸伊始,船隊就陷入混亂。解放軍登陸後,建制混亂,排長找不到連長,連長找不到排長。未能組織起有組織戰鬥,但是解放軍各部仍能發揮猛打猛衝的精神,各自為戰,向岸上突擊前進。
古寧頭海灘的國軍碉堡
244團最先於0.30分在壟口登陸。碰巧的是在24日蔣軍坦克一營三連搞坦克訓練,下午,一排的66號坦克陷入沙溝一直維修到夜晚還沒能修好,於是該排的另兩輛坦克就留下來一起停在壟口海灘。這種輕型坦克裝備一門37毫米炮,備炮彈二百多發,兩挺機槍,機槍彈萬餘發,火力足足頂上一個步兵連。
244團登陸時,被前沿的201師發現,於是發生激烈交火。解放軍迅速衝入敵第一道陣地。在解放軍繼續向前衝擊時,就衝到了66號坦克前。66號坦克黑暗中發射了一發炮彈,本意是想借著炮彈的火光察看情況,但是無巧不巧的是這發炮彈剛好打到帆船的桅杆把桅杆打斷,而船帆都是浸過油的,海面又颳起大風,結果引著了旁邊的船帆,海面上大火熊熊。這三輛坦克藉著火光向解放軍開火,244團傷亡慘重。而244團又未帶反坦克武器,幾次用炸藥包攻擊也遭遇失敗。
改變戰局的金門之熊M5A1
不得已,解放軍躲入這三輛坦克的攻擊扇面兩邊,繼續向蔣軍發動進攻。激戰後突破201師防線向縱深發展。在進至觀音亭山附近時,遭遇201師增援部隊和坦克三連的阻擊,而海灘上另兩輛能開動的坦克也沿著海灘向西橫掃,攻擊向前進攻的244團側背。
壟口正面防守的一個營國民黨軍本準備向後逃跑,這時候也藉著坦克壯膽,圍繞那臺趴窩的坦克堅守不退。
天亮後,敵優勢兵力在坦克支援下反擊,244團戰敗,退回到海灘。
244團的任務是向縱深突進到金門的峰腰部瓊林鎮,切斷金門的東西間聯絡。如果沒有坦克三連那幾輛坦克的協助,國民黨步兵是擋不住解放軍的衝擊。如果那樣,金門將被斬為兩段。就算國民黨軍不發生潰退,其後方的增援部隊也不能夠快速調動增援。這樣,面向大陸的金門西半部將掌握在我軍手中,解放軍就有充足的時間緊急調派小股增援部隊並補充糧彈,或者將部隊撤回,而不至於落得全軍覆沒。
中路的251團,攻擊前進到古寧頭,佔領林厝,在向前追擊國民黨敗兵時,遇到增援上來的十二兵團19軍部隊阻擊,雙方形成對峙。
右路在湖尾登陸的253團,打垮了當面之敵,佔領了觀音山和湖尾高地,向金門縣城發動炮擊。
253團登陸的古寧頭海灘
這兩路部隊在當夜進展順利,抓了一兩千俘虜。如果不是由於244團方向失利,情況不至於惡化如此之快。
25日,蔣軍十二兵團部隊繼續登陸,島上力量對比達五萬對九千。十八軍、十九軍、二十五軍合力向解放軍發起進攻。解放軍逐步向253團佔領的古寧頭撤退。
解放軍登陸時正趕上大潮,等到登陸後潮水已經退到十幾米開外,幾百艘帆船全部擱淺在海灘上。
天亮以後,海面上,蔣軍的9艘艦艇也紛紛出動轟擊擱淺的帆船和岸上的解放軍。蔣軍空軍也出動將帆船全部炸燬。
至此,此戰失敗已成定局。
大陸岸邊,數萬名解放軍戰士遠望金門島,看著帆船燃燒的熊熊大火乾著急,但是無船登島增援。
26日凌晨,28軍搞來了最後幾條船,由246團團長孫雲秀帶領246團3營增援。大家心裡都清楚這樣的添油戰術根本無濟於事,只能是有去無回。孫雲秀本已內定不久後要提拔為副師長,但是他仍義無反顧地帶領戰士們登船出發。
246團團長孫雲秀烈士
出發前將手錶、鋼筆交給師領導,莊重的說:“這一回算是革命到底了,這就作為我最後一次的黨費吧”,並讓轉告自己在洛陽城東老家的父母,同時轉告妻子改嫁。
孫雲秀上島後,統一指揮島上剩餘的部隊,並帶領新登陸的部隊向蔣軍發動了進攻。但是很快就遭到優勢國民黨軍的反擊。
26日中午,眼看大局已定,胡漣方才登島統一指揮。在此之前,分別是由十八軍軍長高魁元指揮戰車營、十八軍11師、118師和十九軍的18師;由十九軍的劉雲翰指揮13、14師;由二十五軍的沈向奎指揮第45師和201師。胡漣這時候登島有搶功嫌疑。而且,由於在淮海戰役陷入包圍,最後靠乘一輛坦克突圍的經歷,其在25日激戰勝負未分時也不敢登島。
253團團長徐博烈士
27日凌晨,253團團長徐博最後一次與軍前指通話,報告還剩餘150餘人及244團70餘人,準備到海邊找船。
同是在這天凌晨,251團團長劉天祥與大陸指揮所最後一次通話:“我生命不長了,為了革命沒二話,祝首長好。新中國萬歲!共產黨萬歲!毛主席萬歲!”步話員則最後說了句:“永別了,首長!”耳機裡隨即傳來劇烈的爆炸聲。指揮所裡無不落淚。
北山斷崖,登島部隊最後戰鬥的地方
27日清晨,解放軍彈盡糧絕。國民黨軍發動最後的進攻。解放軍餘部兩三百人退到北山斷崖邊,在這裡進行了最後的戰鬥。上午十時,除一部犧牲外,大部被俘,戰鬥結束。敵人隨即沿海岸四處搜尋我零散人員,至下午四時結束。
下午,246團團長孫雲秀帶領部分戰士在雙乳山隱蔽被被發覺,隨即繼續轉移,28日下午又被發覺,戰鬥中負傷,隨即舉槍自盡。
253團團長徐博潛入島東部的太武山,等待解放軍再次攻島。藏了一百多天,最後被國民黨搜出,不久被殺害。
244團團長兼政委邢永生重傷被俘,後也被殺害。
253團政委陳利華烈士
253團政委陳利華失蹤。有一種說法是他潛伏進國民黨軍隊中,並在國民黨軍中升至上校。兩岸關係開始緩和後,他主動與大陸聯絡,直到1981年方才暴露真實身份,隨即被蔣經國殺害。
戰後影響此戰是國民黨黃埔成軍九十多年來,唯一的一次對共產黨軍隊的殲滅戰(湘西之戰、西路軍、皖南事變等均系國民黨地方軍所為,而且也未達到全殲)。在三年多解放戰爭中被打得大敗的國民黨藉此戰大吹大擂,吹成是大捷,甚至還拍了部電影。很多國民黨兵都被洗腦教育為這是所謂蔣介石領袖的高瞻遠矚,是前方將領的英明指揮。
被果粉們吹成神的胡漣,其實此戰他是貪高佔魁之和其他兩位軍長之功
事實上這只是一場師一級規模的戰役,達不到所謂大捷的程度。解放軍的失敗是由於過份輕敵,不懂得潮汐,拿陸地戰爭的辦法去打複雜的登陸作戰。而且由於一系列的巧合使得我軍大敗,特別是運送第一梯隊的船隻擱淺,第二天被國民黨全數炸燬,而大陸這邊空有大批部隊卻因無船而無法增援,眼睜睜的看著對岸的部隊被圍殲。
此戰對我軍觸動極大。以往我軍也遭受過比這還慘重的損失,但是都不像這次,登島的三個多團9086人(含350名船工)竟然成建制覆滅,沒有一個生還。
此後,我軍對渡海作戰高度重視。吸取了金門之戰的經驗教訓後,第四野戰軍在第二年的海南島作戰中一舉登島成功,打敗了國民黨所謂戰神薛嶽的十幾萬軍隊解放海南島。
而第十兵團也在1953年對胡漣指揮的對東山島偷襲戰中取得勝利,報了一箭之仇。1955年,第三野戰軍發起我軍首次陸海空協同作戰,解放了一江山島。
-
9 # 虞山麓
說到戰爭史上勝局已定,卻被反殺的例子,不得不提到日本戰國史上的關原之戰。
1598年,日本的太閣豐臣秀吉病死。秀吉的兒子尚且年幼,主少國疑。豐臣政權隨即引起了內亂風波,重臣石田三成和德川家康出現了嚴重矛盾,展開一系列明爭暗鬥。
東北大名上杉景勝對德川家康的仲裁提出異議。家康號令全國大名,前往東北討伐上杉。當家康還在前往東北的路上,石田三成在近幾豎起反對家康的旗幟,組成西軍。
德川家康聞訊,隨即調轉行軍路線,返回近幾攻打石田三成,這便是東軍。
關原之戰當天,西軍以逸待勞,佔據優勢地理位置,原本勝券在握。然而德川家康在戰前做好了充分的外交工作,離間了西軍內部。最終西軍的小早川秀秋臨陣叛變,幫助東軍打敗了西軍。
原本西軍佔盡優勢,幾乎必勝,結果世事難料,東軍獲勝。
-
10 # 驍勇34
戰場上的巔峰對決,沒有絕對的勝利,也沒有絕對的失敗。
很多“勝局已定”的戰役往往在最後時刻破反殺,而很多敗相百出的卻出入意料的柳暗花明又一村。
也就是說:即定的勝利是主觀意識,打出來的勝利才是客觀規律。
就像史上的孟良崮一役,雙方最初的戰略思想都很明確……
殲滅。
張靈甫見勝負已沒“懸念”,意欲獨闖“虎穴”,來個中心開花,引周邊四十萬袍澤痛殲“殘敵”收復“失地”。
華野陳毅、粟裕等高階將領將計就計,斬蛇頭、斷蛇尾,雖武器裝備、兵力對比相差懸殊,但畢其功於一役,孟良崮拼掉74師。
最後……
國民黨自認“勝卷在握”的重點進攻計劃全盤皆輸,氣數開始進入倒計時。
下面,我們就將時間撥回到那個烽火歲月……領略一下印在我們心裡的老電影……那場驚心動魄的巜南征北戰》。
1946年6月下旬,蔣介石調集約50萬大軍對我蘇皖解放區大舉進攻。決戰開始後,華中野戰軍在慄裕指揮下雖殲敵五萬、七戰七捷(見相關史料)鞏固了蘇中不利態勢,但在國民黨三大主力猛烈攻勢下,我淮南根據地形勢卻急轉直下,解放軍幾戰失利後,不得已被迫撤出。
當時,國民黨齊頭並進的三大主為是:
張靈甫的整編74師,邱清泉的王牌第5軍,李本一的“鋼軍”第7軍。
隨後,張靈甫親自率領74師沿運河長驅直入,淮陰告急。
淮陰當時是蘇皖解放區的首府,得失至關全域性戰略。為保淮陰不失,山東解放軍主力、華中野戰軍主力傾巢而出緊急馳援。
然而,張靈甫在華野援軍未到時已佔領淮陰,三天後攻取淮安。華野到時見戰機已失,只能撤退。
至此,解放軍兩淮地區完全失陷, 更導致整個蘇中根據地全部陷落。
兩淮失陷後,一時間人心浮動,連解放軍內部也產生了種種悲觀論調,粟裕、譚震林等華野主要將領們更是心情沉重(據後來戰史客觀評價,在兩淮戰役中,必須承認74師的勇猛善戰和張靈甫機智靈活的指揮)。甚至一些“解放戰士”被打怕了(國民黨投誠過來的),見了74師就退縮不前。
接下來,張靈甫藉著兵鋒正盛,不給“敵人”喘息機會,發動了漣水戰役。
漣水城在淮陰東北35公里,是聯結山東、華中兩大解放區的樞紐,雙方交手過後都把戰略意圖盯在這裡。戰事一開始,雙方進入了你死我活的膠著狀態。
10月22日,張靈甫派一個加強團先向城外的茭菱鎮發起佯攻,引起對方第5旅誤判後(守城部隊是華野成鈞第5旅,74師就是突破他的防線佔領了淮陰),他親率74師主力拿下了漣水城南門渡口。(解放軍防禦部隊一個營力戰後全部陣亡)。
25日,張靈甫攻破城南防線,解放軍守備部隊傷亡慘重。眼見城破之際,王必成的6師先鋒第18旅先行趕到拼死增援。6師主力也在東門防線全面阻擊,74師久攻不下,守城部隊暫時守住了陣地。
28日,華中野戰軍主力部隊全部趕到後,張靈甫見勢不妙,撤進淮陰城。
一個月後,國民黨徐洲剿總外圍各部隊趕到,張靈甫重新布暑後,藉著東風對漣水城發動了第二次攻擊。
12月3日,74師、28師用100門重炮轟擊6師陣地。隨後,坦克開道發動猛攻,6師堅守的第一線村莊、陣地先後陷落。
12月14日拂曉,張靈甫又親率74師主攻破漣水城西。傍晚,解放軍多處防守陣地被攻破,漣水形勢危在旦夕。
15日上午,奉命支援的華野16旅趕到後,王必成親自赴城西前線指揮。
當夜,譚震林也緊急命令18旅也回援漣水城(詳見相關史料)。
但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張靈甫趁華野援軍未到,調集城西和城南兩大進攻集團,集中炮火向解放軍城西陣地猛烈轟擊。之後,以營、團為單位,連續發起兇猛的集團衝鋒,從多處沖決解放軍的防線,所有攻城部隊全部殺向漣水城下。
中午時分,74師攻破漣水城西門、南門。進城後展開巷戰。在74師優勢火力打擊下,解放軍6師除部分守城部隊艱難撒出外,其餘大部分被困在城裡,最後全部陣亡(據史料:二戰漣水,光華野6師就有五千多名指戰員犧牲,其中不包括16、18旅犧牲人員)。華野6師餘部撤到鹽河以北後(詳見資料)。陳毅司令員怒氣未消,決定將王必成撤職查辦。在粟裕等說情下主張下暫取消處理意見留職待用。他在接受時曾咬著牙對陳毅、粟裕說: “日後打74師,絕對不要忘了我王必成6師的仇!”
蔣介石親自給張良甫頒發青天白日勳章,並在儀式上大放厥詞:“不是我口出狂言,10個74師,絕對可以統一中國”。
其後,蔣介石借張靈甫74師的鋒芒趁熱打鐵,於二個月後發動重點進攻戰略,集中約五十萬大軍,向山東、陝北大舉進攻,力求一戰解決國內戰事。
3月下旬,國民黨軍正式對山東解放區展開全面進攻。兵力達到24個整編師(軍)、60個旅,45萬人,並圍繞其精銳主力、張靈甫的整編74師、第5軍、整編第11師為核心一路突擊前進。其中第1兵團8個整編師20個旅共計20萬人,在司令官湯恩伯指揮下同時殺向沂水、坦埠一線,計劃目標奪取後再與第2、第3兵團向北、向東進攻,迫使華東野戰軍主力首尾難相顧。
另外,第二“綏靖”區兵團5個軍在泰安以北地區同時發動進攻,第三“綏靖’’區2個整編師在嶧縣、棗莊為策應,同時尋找戰機策應其他兵團作戰。
4月上旬,魯南解放區失守,以74師為軸的三個兵團由臨沂、泰安、泗水三個方向魯中山區發起全線進攻。緊跟其後的還有集中堡壘式前進的13個整編師、34個旅,25萬餘人。
4月19日,由74師攻擊在前,總攻全面開始。
一時間,大地坦克隆隆,鋼盔無邊無際,空中“電閃雷明”,呼嘯聲不絕於耳,整個山東解放區“地盤兒”似乎被籠罩在一片“死亡”當中。而當時,華東野戰軍是9個步兵縱隊和一個特種兵縱隊,大約27萬餘人投入戰鬥,兵力相比居於絕對劣勢。
面對大兵壓境,陳毅司令員、粟裕等華野首長排兵步陣,與敵巧妙周旋進行了幾次接觸和作戰,但除了4月下旬在泰安殲滅了敵第72師主力外,其他戰場並無建樹。其中,就是因為74師靠著優良裝備“興風作浪”,才使華野處處被動,兵力調動捉襟見肘,局面到了最限難階段,也曾是華野多名最高指官最困窘的時刻。
縱觀整體戰略態勢,連蔣介石都認為:勝利!指日可待。
張靈甫更是無所顧忌,與左右各相繼十公里的李天霞、黃百韜兵團成犄角之勢穩步向前推進。
然而,74師的瘋狂,國軍即將“勝利”的喜悅在最後階段衝昏了張靈甫的頭腦,由於他的誤判和孤軍深入,最終鑽進了慄裕給他精心編織的網,使蔣介石的重點進攻以失敗告終。他和他的王牌74師終結篇,最終被釘在孟良崮上。
由於74師的灰飛煙滅、國民黨“袍澤”之間的見死不救,我華野及地方武裝、百姓的同仇敵愾,一場在國民黨眼中看似“穩操勝卷”的戰役最終被反殺。
這就是銘刻戰爭史上的孟良崮戰役。
華野參戰部隊番號,指揮員,參戰人數等詳細請君仔細閱讀相關史料,這裡不再詳敘。
據說,孟良崮戰役結束後,沒人再敢登山一步。
-
11 # 大小王攬天下
用金門戰役回答這個問題不準確。由於過份輕敵準備不足,主觀認為必勝,其實必敗。戰前勝負已定,並不是沒打好。其次,金門防禦主力是李良榮兵團。湯恩伯在金門縣城金防部,未實施具體指揮,日本人根本博中將作為顧問,沒有指揮權。胡璉兵團正在登島,我軍主力已被消滅。再次,北山村彈洞房是我軍最後據點,全部指揮員曾聚此,不僅是253團團指。如有興趣網友,可讀專著《絕戰》。
-
12 # 漢史趣聞
韓信的成名之戰背水之戰,就是這樣的一個戰役,當時韓信是帶領著不到三萬人馬,去攻打擁有二十萬大軍的趙國。
趙國的將領是陳餘,他覺得自己的兵力,將近是韓信的十倍,這個仗無論怎麼打,自己肯定都能勝利的。
所以,這一場戰役,在陳餘看來是毫無懸念的。
可是,他也沒有想想,韓信為何敢帶三萬人馬攻打他二十萬大軍呢?
退一步說,韓信若是沒有幾把刷子,怎麼敢以弱打強呢。但是,這些問題陳餘從來都沒想過,他覺得自己人多,肯定能滅韓信。
陳餘不是明白人,但是,他手下有明白人,這個人也就是軍事奇才李左車。
李左車說,韓信這個人,一定要小心他,既然他敢帶三萬人來打我們,這說明他就有充分的把握。
不如你分兵給我五萬,我去抄韓信的後路,到時候我們前後夾擊他。這樣作戰韓信必死無疑。
對於李左車的建議,陳餘竟然聽都不聽,他就開始教訓李左車,說我們打仗不要用旁門左道的辦法,我們堂堂趙國,是一個大國,我們打仗就要光明正大的和韓信打一下。
說實話陳餘的底氣就是來自他的二十萬趙軍,在他看來,七八個趙軍打一個韓信的漢軍,這個仗肯定怎麼打怎麼穩贏。
當韓信得知李左車出的建議之後,他還是還害怕了。若是陳餘真的採用了李左車的計策,說不定韓信就不敢打趙國了。
但是,當韓信聽說李左車的建議,陳餘沒有采納的時候,他就又開始計劃進行攻打趙國了。
不得不說陳餘確實是個蠢材,有李左車這樣的名將,他竟然不用。
在進攻趙國之前,韓信還是用了一些謀略的。
他先是派了兩千人馬,帶上他們漢軍的軍旗,埋伏到趙軍的城池旁。等趙軍傾巢而出來和韓信打仗的時候,這兩千早已埋伏好的漢軍,就進入趙國的城池,把趙國的軍旗換成是漢軍的。
這樣就給趙軍造成一種他們的城池被人家攻破的錯覺。說白了就是讓趙軍誤以為自己的老窩給人家給佔領了,給他們心靈上造成創傷。
然後,韓信又告訴他計程車兵,在和趙軍打仗的時候,不要戀戰,要把手裡的軍旗和大鼓都丟掉,讓趙軍來撿。
古代打仗繳獲了敵軍的旗幟和戰鼓都是有獎勵的。韓信就是想讓趙軍搶這些戰利品,製造混亂的局面,然後好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
最後我們都知道韓信又來一個背水列陣。這個杯水列陣很厲害,因為此刻的漢軍都是為了自己的生存而戰,所以他們異常的勇猛,打退了趙軍的一次又一次的進攻。
趙軍久攻不下,就在他們打算要休息一會,回到趙軍城池的時候,他們發現自己城池上插滿了漢軍的軍旗。
這時候趙軍就慌了,他們以為自己的城池被韓信給佔領了。
然後局勢就失控了,所有的趙軍都開始逃命,韓信帶領著他的漢軍殺來,同時那兩千換旗的人也從趙軍城池裡殺了出來,把趙軍打了一個七零八落,趙軍主將陳餘被殺了,趙軍也就失敗了。
就這樣本以為能贏得這場戰役勝利的陳餘,一下就被韓信給反殺了。
-
13 # 飛魚說史
戰爭史上有哪些勝局已定,卻被反殺的例子?
不得不說,這樣的例子在戰爭史上屢見不鮮,因為戰爭的取勝是無數因素的疊加,其中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就有可能從大勝轉為慘敗。
飛魚本篇就來說一個發生在春秋時期這類被反殺的例子。
韓趙魏三家分晉,是戰國時期的開啟的標誌,但春秋末期晉國原來卿大夫並不是只有韓趙魏這三家,此外還有智,範,中行三家。
但範氏和中行氏看趙氏很不爽,於是起兵攻打,結果趙氏的封邑晉陽被遲遲攻打不下,這時候智氏看準了機會,於是聯合韓氏、魏氏幫了趙氏一把。
這件事的結果,就是範氏和中行氏被驅逐出了晉國,智氏成為了晉國名副其實最有權勢的卿大夫。
當一個人有了權勢之後,伴隨著的是內心的膨脹。
智氏有了權勢之後,掌門人智瑤也膨脹了,他滿門心思想的都是智氏代晉,於是他把魔爪伸向了韓趙魏三家,直接問他們索要土地。
韓、魏兩家猶豫之後,還是交出了土地,畢竟打不過,但是到了趙家,趙家的掌門人趙襄子死活就不肯交土地,結果智伯那叫一個氣,明裡要不給,那還說什麼,直接開打就是。
於是乎,智瑤帶著韓魏兩個小弟攻打趙氏,趙氏還是退守晉陽,結果智瑤和範氏、中行氏一樣,在這裡栽了跟頭,彆著急,我們慢慢說。
智氏本來就是晉國最強的卿大夫,加上韓氏、魏氏其勢力不可小覷,一個趙氏根本就無法抵擋,如果不是晉陽城的堅固,趙氏的下場就會和範氏、中行氏一樣了。
智瑤圍晉陽,久攻不下,智瑤看到了晉陽城邊的水,於是創造了水攻,於是智瑤“決晉水而灌之”,然後晉陽城就在水中泡了三年之多,《戰國策》記載:圍晉陽三年,城中巢居而處,懸釜而炊,財食將盡,士卒病弱。
這裡就要插一句了,智伯的水灌晉陽是一創舉,後來關羽的水淹七軍是不是也借鑑了智伯的想法呢,只不過智伯不知道的是,水淹城牆之後,經過浸泡,然後把水抽乾,城牆會自己倒塌。
言歸正傳,智瑤圍困晉陽三年之後,趙氏已經面臨了滅族的困境,如果沒有意外,投降也是分分鐘的事情,智伯當然十分得意,於是就拉來韓氏、魏氏的掌門人加以炫耀。
“哈哈哈哈,你們看看,我今日才知道水也可以滅亡一座城池啊。“
這句話,在我們看來,根本沒有什麼啊,就是智伯的炫耀,但傳進韓氏、魏氏的族長的耳朵裡,這話就變了味道。
正所謂: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因為韓氏、魏氏的封邑周圍也有河流,當趙氏滅亡之後,誰能保證智瑤不會用這種方法滅了自己呢,反心已起。
再加上趙氏的家臣張孟談,親自去遊說這兩家的老大,結果韓魏兩家在趙家即將滅亡之際反水,掘開河流,而把水倒灌進了智家的營地,結果智家大敗,智瑤身死。
從此晉國的山頭上,只剩下了韓趙魏三家,這也是為何最後會是這三家瓜分晉國的原因所在了。
飛魚說:正所謂:智伯瑤殘範、中行,圍逼晉陽,卒為三家笑;吳王夫差棲越於會稽,勝齊於艾陵,為黃池之遇,無禮於宋,遂與句踐禽,死於幹隧。
很多人都把智瑤和夫差相提並論,這是因為這兩人都是極武而亡的典型,他們曾有著較高的成就,太過驕縱而目中無人,但是他們自始至終都沒能明白:蚍蜉雖小,卻能撼動大樹。
智瑤的被反殺,雖出人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
-
14 # 兵器世界
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例有很多,但是能夠帶給筆者震撼的唯有第一次中東戰爭,作為一場區域性戰爭,它的規模並不大,參戰國也只是一些阿拉伯國家和剛成立的以色列這些二流國家。然而這場戰爭的實力對比是那樣的懸殊,以色列剛剛建國的第二天戰爭就爆發了,而當時以色列連一支正規軍都沒有,當時的猶太人面對的是磨刀霍霍的阿拉伯聯盟和其背後的英國勢力,然而15個月後,以色列卻贏得了勝利,還佔領了大量的土地,成為中東地區的霸主,還有比這個更奇蹟的嗎?
剛剛成立的以色列,卻遭阿拉伯多國瘋狂“圍剿”二戰結束後,飽經創傷的猶太人決定重回祖先應許之地,而在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的181號決議上,正式規定在巴勒斯坦建立兩個國家,一個阿拉伯人的,一個以色列人的。猶太人等待了千年的復國願望終於實現。1948年5月15日,猶太臨時政府宣佈以色列成立。然而就在隔天的16日凌晨,七個阿拉伯國家就對以色列發動戰爭,這個剛剛誕生的嬰兒就將直面戰場上的廝殺。
西方起初對以色列的支援力度很有限,英國甚至向阿拉伯世界派出軍事顧問很多人以為以色列是在西方人的保護和大力扶持下才發展壯大的。事實上當時的情況遠非如此,當時的猶太人還分散在世界各地,在得知以色列建國和發生戰爭的情況後,他們立即投身回國,展現了超強的凝聚力,而在當時西方人並沒有大力支援以色列,英國人支援的是阿拉伯聯軍,甚至還派出了軍事顧問直接指揮戰鬥。
阿拉伯國家攻佔以色列大片領土而當時的國際局勢對以色列也很不利,阿拉伯聯軍擁有大量坦克,裝甲車輛和飛機等等重灌備,而以色列除了33架飛機之外什麼都沒有。當時許多大國都不願意賣給以色列武器。以色列的情況相當被動,儘管許多猶太人剛下飛機就立即投身戰鬥,甚至語言都不通,還沒來得及留下名字就犧牲了,但是阿拉伯聯軍還是節節推進,很快就佔領了以色列過半的領土。
阿拉伯世界同意聯合國調停,以色列獲得喘息之機,並展開反攻當時的阿拉伯聯軍過於樂觀,居然同意了聯合國的停火要求,如果當時阿拉伯人繼續打擊以色列,很可能以色列剛建國就被滅了,也就沒有以後的什麼事了。可阿拉伯人居然選擇在優勢巨大的情況下停火,給了以色列以喘息的機會。猶太人利用這短短四周的停火機會,動用了他們在全世界的影響力,補充了大量的兵員,從歐洲購買回二戰後廢棄的大量二手武器,優勢開始向以色列傾斜。7月9日,戰爭再次拉開帷幕,當時的阿拉伯人還自信地說戰爭會在10天內結束,結果讓人萬萬沒想到的是,戰爭剛剛繼續,阿拉伯人就接連遭到重創,在約夫戰役、希拉姆戰役、霍雷夫戰役中,阿拉伯聯軍損失了大量的裝備和兵員,以色列將阿拉伯聯軍從被佔領土地上連根拔起,直接將其趕出了巴勒斯坦地區。
以色列贏得第一次中東戰爭最終,戰爭以阿拉伯聯軍的失敗而告終,而以色列的土地甚至比建國時還大了6700多平方公里。幾乎佔據了整個巴勒斯坦的五分之四,而當時聯合國劃定的巴勒斯坦國更是直到1988年才勉強建立,而且一直都不是一個主權國家,以色列在這一仗後,與阿拉伯人的矛盾徹底激化,更多仇恨的種子已經生根發芽,這直接導致了後來的四次中東戰爭,而縱觀整個以色列的歷史,其以狹小的國土面積,800萬的人口對抗整個阿拉伯世界,這本身就是一個以小勝多的壯麗史詩。
-
15 # 貓爺歷史觀
歷史上反敗為勝的戰役不少,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鉅鹿之戰,以及近代的中途島之役等。前三個戰役被稱為中國古代反敗為勝的三大經典之戰。
這三大戰役的共同點就是以少勝多,都是在戰局極其不利,兵力懸殊的條件下取勝的。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是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役。曹操以兩萬兵力打敗十一萬之眾的袁紹,此一戰奠定了他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赤壁之戰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孫劉聯軍以五萬兵力,大敗曹操二十萬之眾。赤壁之戰的挫敗直接阻礙了曹操向南發展的戰略部署,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鉅鹿之戰,秦末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兵力,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秦軍主力在鉅鹿(今河北平鄉)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
項羽破釜沉舟,以大無畏的精神最終打敗秦軍,從此秦軍主力名存實亡。
-
16 # 歷史微點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蔣介石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發動的第3次清剿中,毛澤東、朱德率領的紅四軍被國民黨軍隊一路追殺,陷入困境,在關鍵時刻,紅四軍卻以一場伏擊戰,反敗為勝,穩定軍心,在贛南建立革命根據地,並逐漸發展壯大。
合兵一處1928年12月,彭德懷、滕代遠率領湖南平江起義改編的紅五軍800餘人與毛澤東為黨代表、朱德為軍長的紅四軍在井岡山會師。彭德懷所部編入紅四軍,加強了井岡山紅軍的武裝力量,擴編後紅四軍兵力約為7000餘人。
紅軍的力量逐漸壯大,蔣介石當然不能容忍,他再次集結了湖南、江西兩省大批軍隊,向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發動第3次清剿。
兵分兩路面對敵人的大兵壓境,毛澤東高瞻遠矚,認為井岡山雖然易守難攻,但人口稀少,部隊缺衣少食,供給極為困難,並且隨著紅軍的不斷髮展壯大,在軍事上不能總是佔山為王被動挨打,必須要有人走出去尋找更廣闊的天地。
在召開的軍委聯席會議上,委員們通過了毛澤東的作戰方案,決定分兵兩路,一路由彭德懷、滕代遠率領,留守井岡山堅持鬥爭。毛澤東、朱德率另一路出兵贛州一帶,迫使進犯之敵回援,在緩解井岡山壓力同時,開闢新的根據地。
一敗再敗1929年1月,毛澤東、朱德率約3600餘人的部隊向贛南挺進。不想在途中突然與國民黨李文彬部相遇,遭到襲擊。紅軍倉促迎戰,但敵情不明,兵力分散,很快落敗,受到很大損失。
為了避免受到更大的消耗,紅軍只能被動撤退,尋找安全地帶。但在轉移過程中又遭到了敵劉士毅部隊的突襲,又一次遭到重創。毛澤東與朱德一度被敵軍打散,後來又重新聚到一處,接二連三的打擊下,紅軍幾乎陷入絕境。
為了扭轉被動挨打的局面,毛澤東、朱德決定奔赴江西吉安一帶,與那裡的江西紅軍會合。
國民黨劉士毅部見紅軍一敗再敗,眼看勝利在望,心花怒放,得意洋洋,狂妄叫囂“要徹底消滅紅軍”,一路狂追不放。
反敗為勝當時紅軍確實極為被動,為了擺脫敵人,每天的行軍路程都近百里。不跑不行,因為一旦被追兵纏住,就有可能陷入包圍之中。2月中旬,臨近春節,紅軍進入福建、江西交界處的瑞金大柏地區域,這裡有一條十餘里長的峽谷,周圍林密山高,是個天然的好戰場。
大過年期間被追得如此狼狽,毛澤東、朱德憋了一肚子氣沒地方撒,看見如此地形,心頭都是一震,真是天賜打伏擊的好地方。兩人一拍即合,決定利用這個難得的有利地形,伏擊追兵,打他個措手不及。
2月10日,正是大年初一,紅軍重整旗鼓設好埋伏。下午時分,敵追兵大搖大擺的進入了紅軍的伏擊圈。一聲令下,被追得滿腔怒火的紅軍戰士毫不留情的對敵人發起了猛烈的攻擊。
本來已勝券在握的敵劉士毅部毫無戒備,被突如其來的打擊弄得猝不及防,陷入一片混亂之中。經過一番激戰,紅軍終於全殲敵兵1500餘人,大大出了口惡氣。
大柏地的伏擊戰是紅四軍下井岡山以來的首個勝利,並且是在絕境中反敗為勝,極大地鼓舞了士氣。跟在後面的敵軍見前面的部隊中伏被殲,害怕也遭到打擊,再也不敢無所顧忌的拼命追了。
紅四軍經此一戰,軍心大陣,往日潰敗之勢盡除,士氣高漲,恢復了以前戰鬥力,也在贛南地區慢慢的站住了腳跟。1933年,毛澤東重過大柏地,作詞《菩薩蠻·大柏地》抒發感慨。
-
17 # Mer86
明末農民起義戰爭。
第一次被反殺崇禎元年,陝西、甘肅一帶民變四起,活下不下去的老百姓殺知縣,殺巡撫,形成了一股四處流竄,逃到哪就搶哪的流寇組織。
當時,朝廷的主要精力放在關寧錦方向,對陝甘起火的問題不太看重,對流民問題也是以安撫為主,沒太當回事。結果明廷這一疏忽就把事情就鬧大了。
崇禎四年(1631年),起義軍的三大勢力王左桂、王嘉胤、神一魁三部形成規模,其聲勢之大,嚇得崇禎皇帝不得不抽調洪承疇出任三邊總督,集中力量圍剿起義軍。
同年十月,洪承疇正式到任三邊總督。他一到任就提出了自己圍剿思路——殺!
用他寫在給朝廷的報告裡的話說:雖然參與民變的人數很多,但大部分人都是婦孺,沒什麼戰鬥力。真正能打仗的精壯之人應該也就十之一二而已,只要我們擊其首,殺了帶頭造反的人,流民即可大破之。
後來,事情證明洪承疇的理論是正確的。因為所謂的幾十萬義軍,真正能打仗的,真的也就幾萬人而已。
於是,起義軍的第一次噩夢就開始了。
首先,洪承疇招降了王左桂,然後非常缺德的趁他吃飯的時候,把他給剁了。王左桂這一部人馬遂即被洪承疇遣散,只有少部分人逃走,加入了其它義軍。
其後,洪承疇圍剿王嘉胤,王部義軍由於頂不住官軍的壓力,便實施突圍。洪承疇親赴前線指揮會戰,與名將曹文詔一起圍剿。雙方激戰數十次,農民軍損失慘重,首領王嘉胤被奸細斬殺,其部人馬大部分被遣散,只有少部分加入其它義軍。
最後,洪承疇遣派曹文詔追剿神一魁,殺得神一魁四處流竄,並最終於寧夏被消滅。
至此,最早鬧革命的三大民軍領袖:王左桂、王嘉胤、神一魁全部被消滅。
不過,他們三人雖被剿滅,但義軍的鬥爭仍然在繼續。因為活不下去的人,終究還是活不下去,義軍的頭頭死了,流民們另外再找頭頭就是了。
所以在崇禎六年,分散在各地的義軍合成了一股,離開陝西,進入山西,對明朝進行了第一次反殺。
第二次被反殺當時,進入山西的義軍領袖都是諸如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羅汝才、王自用等知名人物。他們一到山西,當地的貧民立即響應,參與叛亂的民眾瞬間漲到20餘萬人。原本貌似已經被撲滅的義軍,又如星星之火再度燎原了起了。
崇禎得知這一資訊後,立即下令讓山西巡撫全力圍剿。
然而,當時的山西巡撫是個水貨。這位仁兄調兵很有一套,他聽說流寇來了,就馬上四處拉人,陝西、甘肅、寧夏的兵馬都被他拉到了山西,光是總兵就拉來了三個。
但是這位巡撫大人有個毛病,就是不太會指揮打仗。
他拉了一群官軍到山西助戰,可他不會排兵佈陣,把人調來調去,指揮亂七八糟,還沒等他布出個形狀,義軍就已經是連續攻克多地,鬧得山西天翻地覆。
於是,崇禎皇帝惱火了,他決定換人,換一個能讓義軍做噩夢的人——曹文詔。
曹文詔聽說皇帝親自點名,於是他就立即從陝西趕往山西,負責追剿義軍。
還別說,名將就是名將,曹文詔一到,立即就帶著三千精銳鐵騎殺向了義軍。
是的,你的眼睛沒看錯。義軍20萬,曹文詔三千。將近七十倍的人數差距,曹文詔居然就摟起袖子跟義軍開幹了。
開乾的第一戰在霍州,曹文詔直接用三千人沖垮了上萬義軍。第二戰在孟縣,義軍兵力是曹文詔的六倍,但曹文詔毫無費力,直接就擊潰了這股義軍。並且他還在追殺的過程中,殺了義軍的頭目混世王。(綽號,真名不知道)
兩戰全勝,曹文詔不滿足於再殺小嘍囉,於是他決定來票大的——直接殺向高迎祥、李自成、王自用。
後來,曹文詔五戰五勝,只用了三個月即將山西的義軍全部打垮。
彼時,洪承疇在陝西,曹文詔在山西,義軍無處可逃,便只得再次搬家,分散跑到了河北和河南。
後來,河北也待不住了,於是所有的義軍便全跑到了河南。
到了河南後,義軍的日子還算湊合,休養生息了一段時間,義軍的規模又達到了十幾萬人之眾。
不過,好日子終究是不會長久的。當崇禎聽說義軍在河南站穩腳跟後,就又往河南派出了一員猛將——左良玉。
左良玉這個人,名聲不太好,但是他打仗還是有兩把刷子的。他到了河南後,也跟曹文詔一樣,殺得義軍雞飛狗跳,並將其趕到河北,配合山西總兵曹文詔、京營總兵王樸將義軍團團包圍在了河北武安縣。
義軍被包餃子後,按道理來說,此一戰是插翅難逃,必然會被全殲。但就在此時,明朝內部開始內訌了。
崇禎六年九月,御史劉令譽在崇禎面前參了曹文詔一本,崇禎也是缺心眼,就在官軍要發動合圍戰之前,將曹文詔調走了。
曹文詔走後,官軍總指揮變成了王樸(之前的總指揮是曹文詔)。這位王大人是第一次參加平叛作戰,對義軍反覆無常的習性不瞭解。當義軍向他詐降時,他居然答應了。
於是,後來義軍就趁王樸疏忽大意之際,殺出了包圍圈,又跑向了河南。
第三次被反殺聽說義軍又跑了,崇禎極為惱火,據說氣的連桌子都踹了,當即下令處罰王樸,並嚴令各部追擊。
聖旨一到,左良玉跑得最快。他之所以跑的最快,倒不是他責任心有多強,只是按照行政劃分,河南是他的防區,如果義軍再鬧起來,他是要背黑鍋的。
左良玉殺回河南後,一通猛打,只用了二十天時間就肅清了所有義軍。
但是,左良玉這個人很雞賊,他知道義軍不好剿,所以他只追不剿,他所肅清的只是河南境內的民軍,而那些義軍頭領的主力,他全部趕到外省。
哪個外省呢?具體的說,就是湖北。
為什麼去湖北呢?因為洪承疇在陝西,那裡不能去;曹文詔在山西,也不能去;左良玉貌似也很厲害,河南不能再待了。所以,義軍只能再往南逃——逃到了湖北。
不過,湖北當地官軍也不是軟柿子。義軍剛剛到湖北,一個猛人就殺過來了。
崇禎七年(1634)二月,陳奇瑜出任五省總督,統一指揮陝晉豫川及湖廣官軍對義軍進行會剿。
陳奇瑜上任後,花了四個月時間,把所有的義軍首領和義軍,都趕到一個地方,並打算在那裡,把他們全都送進地府。他選中的這個地方叫做車廂峽。
義軍被圍困在車廂峽後,突圍不出,便故技重施,說要投降。陳奇瑜搞參謀出身的,沒見過這種場面。人家說投降,他還真信,結果義軍就全跑了。
第四次被反殺聽說義軍又又又跑了,崇禎又是大怒,再次踢翻了桌子。生完氣,崇禎隨即打出了他的兩張王牌——洪承疇和盧象升。
當時,洪承疇和盧象升都是五省總督,一個負責西北,一個負責中原。他倆對義軍的策略是一樣的——殺。
義軍聽說官軍重新調整,氣勢洶洶的朝自己殺來後,遂即也做出調整,並會師於河南滎陽開了會,史稱“滎陽大會”。
在會上,各路義軍達成共識,決心分三路突圍分進:一路西返陝西,一路北進山西,一路東入鳳陽焚燬皇陵。
義軍分兵之後,高迎祥、張獻忠等人到處流竄作戰,到處捱打,最後沒地方去了,只得再回湖北,打算從鄂西突入關中。
崇禎九年七月,高迎祥出南山,打算揮師直驅西安。然而他這一去就是兵敗子午谷,被陝西巡撫孫傳庭設伏全殲。
高迎祥死後,張獻忠單幹,起義軍餘部復推李自成為“闖王”。
此時此刻,起義軍幾乎是要完犢子了,但是誰也沒想到,清軍在這個時候會殺入關,給了義軍一個喘息之機。
崇禎九年八月,清軍入邊,破昌平、濟南等16城。當時明朝不僅丟城失地,一些山東的藩王還被清軍俘獲,當了俘虜。
眼見華北就要不保,崇禎急調盧象升率軍馳援京城。於是,中原壓力減輕。張獻忠乘機復起,聯合羅汝才等部20餘萬人,沿江東進,分散活動於蘄州、霍山一帶。李自成則率部活動在甘肅、寧夏、陝西一帶。
明朝滅亡崇禎十年,清軍入關的問題解決,崇禎遂即命熊文燦為五省總理,組織新的圍剿。
李自成聽說官軍又殺來了,本來想跑,但沒來得及跑,就被官軍追上,先是被孫傳庭一通砍殺,接著被洪承疇一通砍殺。最後幾萬人馬死傷慘重,只剩一千多人。
與此同時,張獻忠的情況也一樣,他在湖北被左良玉軍擊敗,本人也負了傷。
不得已之下,義軍中的劉國能、張天琳、張獻忠、羅汝才全部又又又嚮明朝投降。而李自成則堅決不降,率殘部躲藏於川陝邊境山區,最慘的時候身邊只有十幾個人。
不過,也是天要滅大明。
崇禎十一年(1638年)九月,清軍再次揮師入關,崇禎為保京師安危,只得把中原鎮壓義軍的精兵東調,比如洪承疇、孫傳庭就都率軍入衛。
他們走後,西北官軍減少。張獻忠經過一年休整,於崇禎十二年聯合羅汝才、張天琳等先後再起,破房縣、保康,在羅猴山(今湖北竹山縣)殲滅了前來圍剿的左良玉部。
崇禎十三年初,就在張獻忠和明軍相互搏殺之際,李自成殺出秦嶺,殺入河南。他趁天下大旱,百姓顆粒無收之際,鼓動老百姓造反,隊伍迅速發展為數萬人。
崇禎十四年,李自成攻佔洛陽,俘獲官軍三千人,收繳了一批武器輜重,大大改善了農民軍的裝備,並使自己第一次擁有了一支裝備精良的部隊。
並且,他還把福王朱常洵烹了,搶了他的福王府,並把他的金銀財貨和大批糧食物資送給了周邊貧苦百姓。
至此,天下人心易手。崇禎皇帝縱然一把鼻涕一把淚的釋出罪己詔,但天下人心還是倒向了李自成。
崇禎十五年,李自成在河南毫不費力地招募了十幾萬人,並且只用了一年時間,就佔領了河南全境。當時他所向披靡,打得老對手左良玉看著他的旗號就望風而逃。
一年後,李自成進入陝西,擊敗了明朝的最後一位猛人孫傳庭,佔領西安。明軍就此再無還手之力。
崇禎十七年(1643)初,李自成在西安集結所有兵力,準備向京城出發,他將終究這已延續二百七十多年的帝國。
大順、大西被清朝反殺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破京城,崇禎皇帝於煤山自縊,明王朝的不義統治被農民起義推翻。
坐上了崇禎皇帝的寶座後,李自成才發現這張椅子真的燙屁股——下面的人喊窮,他需要弄錢餵飽那些人;清朝在關外虎視眈眈,他需要整軍備戰,對付清朝。
此時此刻,他陷入了抓狂的地步,就跟自殺前的崇禎皇帝一樣。
不過,他抓狂的時間也沒多久,他就離開了京城——因為他打不過清軍,被趕出了京城。
離開京城後,李自成回到陝西。不過,清朝不打算讓他日子好過。
清順治元年冬,清軍和投降清廷的明軍分兵兩路進攻西安。次年正月,潼關失守,李自成退出西安,經襄陽進入武昌。
面對如狼似虎的清軍,他打不贏,所以他準備重操舊業,流竄作戰。這是他最擅長的一種作戰模式。
清朝攻入陝西后,兵分兩路,一路東下追擊李自成,一路南下攻打四川的張獻忠。
順治二年,李自成於湖北九宮山被殺,據說是被一個老農幹掉的。他死後,其餘部人馬一分為二,一路由郝搖旗、袁宗第、李來亨等人領導,獨立活動在洞庭湖以及湖北興山地區;另一路由李過、高一功領導,活動在湘鄂贛三省交界處,與南明的湖廣總督何騰蛟、湖北巡撫堵胤錫聯合抗清。
至於張獻忠,清軍由陝入川,攻打他後,他整軍備戰,與清軍作戰,結果他的戰鬥力比李自成還要糟糕。第一戰就被清和碩肅親王豪格發箭射中,不治身亡。
至此,反殺了明朝的起義軍被清朝反殺。
-
18 # 君山話史
在歷史上,勝局已定卻遭反殺這種戲劇化的反轉,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戰國初期的晉陽之戰。在晉陽之戰中,知瑤率韓、魏聯軍圍攻晉陽,晉陽彈盡援絕,陷落在望,然而就在這關鍵時刻,卻發生大逆轉,戰爭的結局是韓、魏突然反水,與趙無恤聯手幹掉知瑤。
晉陽之戰的爆發戰國初期,晉國由四卿統治,四卿中以知氏的勢力最強,趙氏次之,韓、魏二氏最弱。身為晉國執政的知瑤憑恃強大的家族勢力,對其他三家強奪豪奪。他先是向韓氏、魏氏索要土地,韓虎、魏駒懾於知氏之淫威,不敢不從。可是知瑤向趙氏索要土地時,卻遭到趙無恤的拒絕。
氣急敗壞的知瑤決心訴諸武力,把趙氏從晉國政治版圖中抹掉。他召集韓、魏二家,聯合進攻趙氏,韓、魏二氏不敢不從。趙無恤聽從謀臣張孟談的意見,以晉陽為基地,抵抗三家聯軍。
由於趙氏在統治晉陽時,採取惠民政策,故而得到晉陽百姓的擁護。百姓自發提供糧食、武器給趙氏軍隊,並且把晉陽內城與外城的城牆都加高加厚加實加固了。
在趙無恤爭分奪秒地為保衛晉陽城作準備時,知瑤也同樣磨刀霍霍。首鼠兩端的韓虎、魏駒率著自己的囉嘍兵,跟隨知瑤大搖大擺、狐假虎威地開到晉陽城下。如此強大的軍隊,晉陽城如何能抵擋呢?目空一切的知瑤對速戰速決毫不懷疑,優勢在手,晉陽彈丸之地,以雞蛋之脆能擋石頭之堅麼?
然而戰場上總有意想不到的事情。
知瑤指揮三家軍隊猛攻了三個月,晉陽城巋然不動。
長達三年之久的圍城戰晉陽抵抗之堅強,完全出乎知瑤的意料。三家軍隊一波接著一波的攻勢都被一一化解,速戰速決已是不可能。戰爭被拖入持久戰的深淵,誰也不知道究竟晉陽能堅持多久。但不管怎麼說,主動的人始終是知氏,被動的人始終是趙氏。不能強攻,就採用圍困戰術,總有一天,晉陽會耗光弓矢與糧草,不管你有多大的勇氣與犧牲精神,人終究是血肉之軀,終究會在可怕的飢餓中死中,這座城邑將變為死亡沙漠。
顯然,不打倒趙無恤,知瑤就絕不甘心。
晉陽城在一片血色中艱難地度過了公元前455年,在接下來的一年裡,情形並沒有好轉。只是得益於趙氏在晉陽城數十年的苦心經營,民心可用,幫助趙無恤勉強苦撐危局,不致於城毀人亡。
春去秋來,在一片隆冬中,晉陽城迎來了圍城的第三個年頭。
這一年是公元前453年。
晉陽城幾乎看不到勝利的希望。
汪洋中的孤島知瑤的軍隊有充足的補給,不缺糧、不缺武器、不缺兵員,而晉陽城在被圍困三年後,物資已極度緊張,所能依靠的,只有軍民決不屈服的精神意志。這種意志能逆轉戰局甚至締造奇蹟嗎?
知瑤別出心裁地發明了新的戰術,這種戰術絕對是恐怖的:引水灌城!汾水的堤壩被決開,河水灌入晉陽城內。
洪水幾乎淹沒了整個城邑,低矮之處完全被水淹掉,很多人溺死了,在這種巨大的災難面前,人的勇氣與信心幾乎崩潰了。《史記》對此的記載是:“城中懸釜而炊,易子而食,群臣皆有外心。”士氣大大動搖了,很多人甚至開始打算投降了。
知瑤這一可怕的戰術果然起到了雙重效果,既大量殺傷守軍,又嚴重摧毀其士氣。晉陽城有如波濤包圍之下的孤島,危若累卵,隨時有淪落的可能。趙軍已經完全沒有反擊的能力,知瑤顯然勝券在握。
韓氏、魏氏突然反水面對即將到來的勝利,韓虎與魏駒兩人卻緊鎖眉頭,內心深處不斷地湧出冷意。趙氏倘若覆亡了,知瑤下一個鯨吞的物件,便是韓、魏兩家了,這還用得著懷疑嗎?
勝券在握的知瑤邀請韓虎、魏駒兩人一起巡視戰場,三個人共搭一輛戰車,知瑤坐在車左,韓虎當駕駛員,魏駒當陪侍。知瑤一時興起,說了這麼一句話:“我以前不知道水原來可以毀滅他人的國家,今天終於知道了。河水可以灌入晉陽城,也可以灌入平陽與安邑吧。”
韓虎與魏駒兩人聽了面面相覷,臉色蒼白。原來平陽正是韓虎的老巢,而安邑則是魏駒的窩穴。魏駒用肘輕輕撞了韓虎一下,韓虎心領神會,用鞋子踢了魏駒的腳跟一下,這是兩人交換的暗號,不必明言,自然心有靈犀一點通。
知瑤錯誤把韓虎與魏駒認為是可以玩弄於手掌心的泥偶,可是這兩個人不是泥偶,而是頭腦冷靜、深藏不露的殺手。韓虎與魏駒必須為未來未雨綢繆,要贏得未來,就必須與趙氏聯手,幹翻知瑤。可是,如何與趙氏聯手呢?
這時,一個關鍵人物出現了。
此人便是趙無恤麾下謀臣張孟談。張孟談也看出韓氏、魏氏與知氏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如今晉陽危在旦夕,唯一的出路,就是策反韓氏與魏氏。於是他毛遂自薦,潛出城外,私下會見韓虎與魏駒,遊說二人加入反知聯盟。
見到韓虎與魏駒後,張孟談開門見山直指主題:“常言道:唇亡則齒冷。倘若趙氏滅亡,接下來必定是韓氏與魏氏。”
在這個危急關頭,韓虎與魏駒也不能拖泥帶水,必須要擺明自己的態度,於是兩人對張孟談推心置腹:“跟您掏個心裡話,您所說的,我們心裡明白得很。只是怕事還沒做成,陰謀先洩漏了,到時就死得很難看了。”
張孟談微微一笑道:“這件事,從您二位口中說出,入我一人的耳朵中,就咱三人知道,怕什麼呢?”
由是三人秘密籌劃,達成共識,只等機會成熟,韓虎、魏駒便陣前倒戈,趙無恤則出城進攻。
驚天反轉:知瑤的覆滅趙、魏、韓三家制訂一個方案:把汾河決堤口改個方向,灌入知瑤的兵營。
在韓、魏幫助下,趙無恤派出一支精幹的部隊,悄悄地溜出城去,出其不料地襲擊並全殲看守汾河堤壩的知氏軍隊。全託知瑤的福,想出了這麼個水淹三軍的計策,趙無恤依葫蘆畫瓢,引河水灌向知氏的兵營。與此同時,早有準備的韓虎、魏駒已把自己的軍隊移駐到了河水淹不到的高地上。
洶湧澎湃的洪流一下子沖垮了知氏大營,知瑤驚慌失措,狼狽而逃,而他的強大軍隊在大自然的威力下土崩瓦解。比洪水更可怕的是韓虎與魏駒的反水,他們倆的軍隊從高處直衝下來。與此同時,晉陽城打開了大門,守軍蜂擁而出,揮舞兵戈,迎接曙光的到來……
這是戰爭史上的一次奇蹟。
晉陽城在即將陷落的那一刻,竟然神奇般地反敗為勝,而且僅僅一次反擊,就將知瑤的軍隊一網打盡。統治晉國達二十年之久的知瑤淪為階下之囚,他被生擒押到趙無恤跟前,趙無恤毫不留情將他的腦袋砍下來,作為自己的尿壺。
這場大戰不僅是歷史上最富戲劇性的一戰,而且還改寫了歷史。倘若晉陽淪陷,就沒有後來的趙國、魏國與韓國了。
-
19 # 大白白野
戰爭史上有一些勝局已定卻被反殺現象。我在此寫的不一定準確,韓信破趙之戰,韓信張耳帶兵數萬攻趙,趙王陳餘帶領號稱二十萬軍隊拒韓信,陳餘不聽李左車建議,結果韓信採用背水之戰方式以少勝多打敗趙軍。 昆陽之戰,新朝王莽軍隊比昆陽城裡的綠林起義軍多,但新朝將領王邑王尋指揮不當,劉秀王鳳王常領導的綠林起義軍打敗了王邑王尋的軍隊。 東漢末年,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好像是強勢一方被弱勢一方打敗。官渡之戰,袁紹軍隊比曹操軍隊多,曹操採取正確戰略戰術,打敗了袁紹,曹操基本統一了黃河流域北方地盤,赤壁之戰,曹操勢力強,由於輕敵等多種原因,被孫權劉備聯軍打敗,失去統一長江流域機會。 前秦和東晉淝水之戰,前秦苻堅帶八十軍隊伐東晉,好像穩操勝券,結果被東晉謝安謝玄劉牢之率領的八萬軍隊擊敗。
東魏高歡和西魏宇文泰兩位強人幾次交手,存在勝利在望卻被對方翻盤情況。 隋煬帝楊廣伐高句麗,帶領軍隊明顯多於對方,由於指揮不當等原因,被高句麗打敗,這也是導致隋朝滅亡原因之一。
五代十國時期朱溫和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交手,李克用去世後朱溫勢力強,結果李存勖驍勇善戰,指揮得當,在朱溫死後消滅了朱溫建立的梁國。 北宋早期趙光義收復燕雲十六州之戰,宋軍開始順利,由於指揮不當,最後被契丹遼國打敗。
南宋和金國富平之戰,南宋兵力佔優勢,結果被金國打敗。
金國和蒙古野狐嶺之戰和三峰山之戰,都是在金國比蒙古軍隊多,佔優勢情況下,由於指揮不妥,被蒙古軍隊打敗。
陳友諒和朱元璋之戰,陳友諒軍隊比朱元璋多,勢力強,但陳友諒有很多缺點,經過鄱陽湖水戰,陳友諒被殺死,朱元璋勝利。
明朝和後金努爾哈赤的薩爾滸之戰,後金以少勝多,打敗明軍。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軍四次反圍剿勝利,都是在敵強我弱情況下取得的。
解放戰爭時期延安保衛戰,毛主席彭德懷司令員率領的西北野戰軍以少勝多,打敗了胡宗南率領的國民黨軍隊。
-
20 # 夏目歷史君
在中國的戰爭史上,有很多戰爭有一方明明勝利已經偏向於它這邊了,而且這一方的隊伍人數眾多,兵力強盛,卻因為自己的大意輕敵,沒有運用好自己的優勢和戰術,就被弱小的另一方給絕地反擊了,從而讓另一方取得最終的勝利。
就拿鉅鹿之戰來說,當時的秦王朝的統治十分暴虐,很多百姓實在是忍受不了這麼殘酷的欺壓,就爆發了起義,最先起義的隊伍是陳勝和吳廣的農民起義,然後就是項羽和他叔父項梁的楚地起義軍與劉邦帶領的隊伍也相繼加入反秦鬥爭中,之後就是那些被秦朝鎮壓的六國貴族也起兵抗秦。
但秦二世也不好惹,他派出了實力最強的秦軍去鎮壓他們,這些秦軍是由作戰經驗豐富的章邯所帶領的,而且有幾十萬兵力,很快就把陳勝和吳廣的農民起義軍給鎮壓了,然後就去打敗六國的一些起義軍,還與項梁所帶領的軍隊戰鬥,利用了項梁的的弱點打敗了他,還將他殺害了,此次重創了大部分的起義軍,讓他們元氣大傷,這也反映了秦軍形勢一片大好。
但章邯在連續取得勝利之後,就變得大意輕敵,覺得楚軍被重創之後,應該一時半會恢復不了元氣,認為他們不用提防,所以就去攻打趙國的起義軍。 趙軍也被章邯帶領的秦軍打得節節敗退,毫無還手之力,只能退守到鉅鹿,等待其他起義軍的救援,而章邯打算圍困死趙軍,所以趙軍形勢十分嚴峻。
這時的楚懷王也接到了趙國的求救信,認為應當去幫趙國的忙,不然到時候秦軍贏了,一定會來到楚地收拾他的,於是就讓宋義帶領項羽他們去尋找機會反攻秦軍,營救趙軍。
但項羽和宋義來到了安陽之後就沒有再繼續行走了,此時的主帥是宋義,大家都要聽從他的指揮,他與項羽的想法不一樣,他認為要等到秦軍疲憊的時候再去攻打他們才可以取得勝利,就下了命令,誰也不能輕舉妄動,可還沒等到秦軍疲軟,項羽的楚軍就面臨著凍餓的困境,項羽認為宋義的作戰方法不正確,可能還與齊國有聯絡,想要反叛楚國,就將他斬殺了,把這件事情上報給懷王,懷王就任命項羽為主將,所有人都要聽從項羽的號令。
項羽首先就讓人去搶斷供應秦軍的糧食渠道,然後帶兵渡過黃河,還讓他們把軍營給燒了,用斧子砍掉小舟,每人只能帶夠三天的糧食,讓大家都沒有了退路,只能和秦軍拼死一搏,所以就將在鉅鹿的秦軍打得四處逃竄,就連章邯帶兵來救援也沒有擊退兇猛的楚軍。
因此,楚軍取得了九戰九捷的成果,還打敗了秦軍,也讓那些選擇觀望的起義軍也再一次參與了戰鬥之中,把秦軍擊得潰不成軍,再無還手的能力,成功地解救了被困的趙軍。 此次可以說是扭轉敗局、以少勝多的戰爭,讓原本勝券在握、形勢大好的秦軍,迅速淪為了失敗者,給予秦王朝嚴重的打擊,也加速了它的滅亡時間,這場鉅鹿之戰就是反敗為勝的極好之例。
回覆列表
淝水之戰
前秦皇帝苻堅在基本統一了中國北方後,不聽重臣王猛的臨終良言,也不顧及老臣的諫阻,堅持要討伐在當時還是“正朔”之所在東晉!以便實現統一中國的夙願。
結果他所拼湊起來的百萬大軍,卻因為是強佂各族人民當兵,致使軍心不穩。最終在淝水河邊被八萬東晉“北府兵”,給逆襲反殺!苻堅率殘軍逃回了長安後,己無力再去制衡那些心懷異志的其他部族首領。前秦政權很快便瓦解了,北方又重新陷入了分裂、戰亂之中。
官渡之戰
東漢未年,軍閥割據。英雄豪傑,各霸一方。在北方的各支軍閥裡,以袁紹和曹操的實力相對雄厚。尤其是袁紹佔據翼州等大塊地盤,糧多兵眾。相比之下曹操雖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但在軍力上是弱於袁紹的。
因為政治矛盾的加深,袁紹和曹操終於兵戎相見。官渡之戰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爆發了!在此戰中因為袁紹依仗著實力優勢而蔑視曹操,並不接受手下謀臣的正確意見,因而導致了處處捱打的被動局面。乃至最後,因為烏巢糧草被焚而導致軍心浮動。最終被弱勢的曹操打得大敗而逃!此戰之後,袁紹鬱憤而死。他的兒子們為了爭奪權力而大打“內戰”,最終被曹操給各個擊破,逐一消滅了!曹操佔據了北方大部地區後,努力發展生產,逐漸恢復了被戰亂破壞的經濟,維護了北方的穩定。
赤壁之戰
曹操在基本統一併穩定了在北方地區的統治後,雄心勃勃地試圖先一舉消滅割據於江南的劉表、劉備、孫權,而後再消滅割據於西川的劉璋,漢中張魯,西涼馬騰,遼東公孫氏家族,以求中國之完全統一!曹操率數十萬大軍南下荊州,時劉表己死,其子劉琮繼立。他無力抵抗曹操,便舉全土而歸降!曹操不費吹灰之力便佔據了整個荊州,驕傲輕敵之心頓起。
曹操向孫權下書迫降被拒,孫權堅決與劉備聯手抵抗之。孫劉兩傢俱有水戰優勢,而曹軍主力卻並沒有水戰能力。雖有荊州水師,但卻難以為曹操發揮決戰作用!曹操迫於無奈,只得將戰船"連鎖”,以減輕風浪顛簸對戰士的影響。不料這卻成了可以被孫劉聯軍利用的破綻——孫劉聯軍釆取火攻之計,將曹軍戰船焚燒殆盡,大火又延燒到岸上曹營,曹軍在大亂之際無力抵抗孫權聯軍的猛攻!被殺死、燒死、溺死無數,曹操大敗而回,元氣大傷!自此後他重新統一全國的夢想破滅了!三國鼎立之勢即將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