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帝國的臉譜
-
2 # 張生全精彩歷史
1907年7月15日,年僅32歲的鑑湖女俠秋瑾,在紹興軒亭口英勇就義。犧牲前,曾向監斬官李鍾嶽提出三個要求。
(秋瑾劇照)
那麼,秋瑾究竟向李鍾嶽提出了哪三個要求?李鍾嶽面對秋瑾的要求,為何只答應了兩個,另一個不答應?事情還得從秋瑾被捕說起。
1907年7月6日,光復會成員徐錫麟在安慶刺殺了清廷安徽巡撫恩銘。隨後,在奪取安慶槍械庫的戰鬥中,徐錫麟不幸被捕,英勇就義。
由於徐錫麟起義失敗,直接導致秋瑾所在的大通學堂處於十分危險的境地。7月7日,浙江巡撫張曾楊命令紹興知府福貴,搜查大通學堂並逮捕秋瑾。
山陰知縣李鍾嶽在接到福貴的命令後,心中十分的痛苦。他私下裡和秋瑾有過接觸,十分欽佩秋瑾的膽識和才幹。尤其是對身為弱女子的秋瑾,不但能吟詩作對,還心繫家國天下,大膽追求婦女解放,提倡民主革命,印象極為深刻。
此刻的李鍾嶽,唯一的念頭就是如何儘可能地拖延時間,讓大通學堂裡的秋瑾和學生們能從容撤退。在福貴的一再催促下,李鍾嶽才不得不在7月13日,硬著頭皮帶領清兵前往大通學堂。
即便這樣,李鍾嶽仍然還在為秋瑾考慮。他為了阻止清兵開槍射殺學堂師生,故意坐轎走在隊伍的最前面,並在抵達現場後,下令“但加逮捕,弗許傷害”。
秋瑾既沒有逃走,也沒有做任何抵抗。她已下定決心,為革命流血,從容被捕。李鍾嶽隨後押著秋瑾等8人回到山陰縣衙。
(李鍾嶽劇照)
福貴當夜對秋瑾進行了審訊。縱使福貴百般拷問,秋瑾始終只承認參與了婦女解放運動,對指控參與推翻清政府的政治革命活動,一概矢口否認。一無所獲的福貴只好暫時作罷,將秋瑾交由李鍾嶽繼續審訊。
第二天,李鍾嶽在縣衙提審了秋瑾,不但沒有刑具加身,還對她禮讓有加,專門為她放置了一把椅子。審訊的整個過程,就像會客般平靜而禮貌。最後,秋瑾的供詞只有一句話,這就是傳頌百年的名句“秋風秋雨愁煞人”。
福貴在得知訊息後勃然大怒,痛斥李鍾嶽故意偏袒秋瑾,責問:“為何不用刑?”李鍾嶽回到:“均系讀書人,面對弱女子,礙難上刑。”
但李鍾嶽畢竟只是一個區區知縣,能量有限,他無法阻止清廷殺害秋瑾的險惡用心。
7月14日晚上,李鍾嶽接到了張曾楊的手諭,“將秋瑾就地正法”。
李鍾嶽試圖做最後的抗爭:“供證兩無,安能殺人?”
但他的話不夠分量,根本沒人理睬。即便李鍾嶽“竭力阻拒,幾至衝突”,但仍然無法挽救秋瑾被害的命運。
行刑前,李鍾嶽對秋瑾說到:“餘位卑言輕,愧無力成全,然汝死非我意。”隨即“淚隨聲墮”,左右之人也“相顧側然”。
但秋瑾卻毫無懼色,只給李鍾嶽提出了三個要求:一是准許寫家書訣別;二是不要梟首;三是不能剝去衣服。
李鍾嶽爽快地答應了秋瑾的後兩個要求,但對第一個要求,李鍾嶽卻最終沒有應允,這又是為什麼呢?
(李鍾嶽和秋瑾劇照)
其一、李鍾嶽沒有膽量答應秋瑾。
秋瑾被害的“罪名”,是參與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她在清廷眼裡,就是個“政治犯”。
實際上,清廷坐臥不安的,並不是什麼婦女解放運動,而是忌憚秋瑾倡導的民主革命。害怕國人在秋瑾的號召下,掀起轟轟烈烈的反清起義,推翻腐朽清王朝的統治。
因此,對於這樣的革命者,清廷是不會有絲毫仁慈的,更談不上同情。絕不會讓秋瑾在犧牲前,還有書信存世,哪怕是訣別家書也不行。
再說了,秋瑾如果寫家書,還可能因此連累更多的家人。李鍾嶽不願意出現這樣的後果。
其二、李鍾嶽沒有機會讓秋瑾寫訣別家書。
從7月14日凌晨2點,李鍾嶽接到了浙江巡撫張曾楊處斬秋瑾的手諭起,直到凌晨4點,秋瑾被押赴刑場,英勇就義。在這短短的兩個小時中,李鍾嶽和秋瑾的一言一行都在福貴的監視之下。因為清廷已經不再信任他了,但福貴又不希望自己手上沾染革命者的鮮血,只好讓李鍾嶽做監斬官。
因此,李鍾嶽即便敢冒殺頭的風險,答應秋瑾的要求,秋瑾也沒有機會完成訣別家書。
實際上,李鍾嶽還是為秋瑾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在秋瑾犧牲後僅僅3天,清廷就以“庇護女罪犯”為由,將李鍾嶽革職了。
離任的李鍾嶽終日鬱鬱寡歡,對秋瑾的死始終無法釋懷,整日不斷地重複唸叨同一句話:“我雖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最終,李鍾嶽因內疚而上吊自殺。
此時,距秋瑾被害不過百日。
(參考資料:《辛亥革命中的秋瑾》)
-
3 # 鹹魚閒聊
秋瑾,是我國著名革命家,女權主義者,亦是我國第一批為推翻滿清政權和數千年封建統治而犧牲的革命先驅,為辛亥革命及國內婦女解放運動都做出了巨大貢獻,包括孫中山,周總理等在內的眾多革命家都對秋瑾做出過很高的評價。
秋瑾出生名門望族,從小生活富裕也接受了非常全面的文化教育,但由於家庭包辦婚姻導致其後來的婚姻生活並不美滿,再加上她的丈夫是一個思想守舊,不思進取的人,使得她婚後一直迫切的希望打破傳統思想的禁錮,這也是促使她後來留學日本的主要原因之一。
1904年,秋瑾不顧丈夫反對,自費留學日本,“秋瑾”之名就是她留學日本後重新起的,在日本她接觸到了先進的民主思想,也結識了孫中山,陶成章,黃興,宋教仁等一大批民主革命家,受這些人的影響,她開始參加在日留學生的革命活動,並逐漸成長為一名成熟的反清革命志士,以“解放女性,推翻滿清專制統治”為畢生事業。
1905年回國後,她在上海結識了徐錫麟並加入了光復會,後再赴日本加入同盟會,1906年,秋瑾回到浙江積極開展同盟會地下活動,並發展了一大批同盟會骨幹成員,此時全國正處在反清革命爆發的前期,秋瑾也時常往返浙,滬兩地,暗中準備起義,最後與徐錫麟約定,兩人在安徽,浙江同時起義。
1907年7月6日,徐錫麟策劃的安慶起義失敗,徐錫麟英勇就義,而秋瑾也被徐錫麟之弟徐偉供出,於是一場逮捕秋瑾的計劃正悄然實施……
其實從抓捕審訊到最終的結案行刑,秋瑾都沒有受到任何的屈辱虐待,因為當時主持抓捕工作的山陰縣令李鍾嶽是一個非常敬佩愛惜秋瑾的開明之人。
李鍾嶽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山陰縣令,但他很欣賞秋瑾的人才華,他曾以秋瑾“馳驅戎馬中原夢,破碎山河故國羞”的詩句教育自己的兒子,並感嘆“以一女子而能詩,勝汝輩多矣!”
後來秋瑾反清被告發,李鍾嶽第一時間接到上司貴福的命令立即發兵逮捕秋瑾等一干民主人士,但李鍾嶽卻以“並無越軌行動,不可武力摧殘,驚動地方;容俟暗中調查,是否確實,再定辦法”等理由推脫搪塞,其目的就是想給秋瑾等人充足的時間令他們逃跑以保全性命,但一來朝廷的逼迫日甚一日,甚至貴福親自前來呵斥李鍾嶽立即發兵,二來秋瑾已經下了犧牲的決心,所以秋瑾最終還是被捕了。
秋瑾被捕後,朝廷立即下令審問,雖是審問,但李鍾嶽卻從未對秋瑾有過一句質問之詞,甚至還在公堂之上為秋瑾破例設座,令秋瑾與其單獨相談,也正是在那次單獨相談之時,李鍾嶽應秋瑾之情,給她紙筆,使秋瑾寫下了“秋風秋雨愁煞人”的著名絕筆。
李鍾嶽對秋瑾如此尊重引來貴福大怒,他質問李鍾嶽為何不用刑,李鍾嶽淡然的回答“均系讀書人,且秋瑾又系一女子,證據不足,礙難用刑”,於是貴福暗中面見浙江巡撫並得到“就地正法”的手諭,當李鍾嶽看到手諭後雖然據理力爭,但依舊奈何不得,畢竟官微言輕。
李鍾嶽最後一次“提審”秋瑾,他對秋瑾說:“餘位卑言輕,愧無力成全,然死汝非我意,幸諒之也”,說完便大哭起來,在場所有人無不動容,而秋瑾也非常感激李鍾嶽的暗中保護,她知道李鍾嶽是一個大義之人,於是行刑前,她對李鍾嶽提出了三個要求。
一,希望給家裡人寫一封訣別信,二,希望不要梟首,保留全屍,三,希望死後不要剝開她的衣服,給她留一份尊嚴。對於後兩個條件李鍾嶽答應了,而且即便沒有秋瑾留下的遺憾,我想李鍾嶽也會這麼做的,但第一個要求,李鍾嶽沒有答應,當然秋瑾也沒有責怪他。
因為,李鍾嶽雖然同情秋瑾,可他畢竟是朝廷命官,如果讓秋瑾留下訣別書,無疑會給自己留下一個“暗通革命黨”的罪證,這次為了保護秋瑾,他已經得罪了上司,雖然自己不怕死但為了自己的家人,他還是狠心的拒絕了秋瑾這一要求。
但,李鍾嶽得罪的不僅是權貴還是小人,秋瑾死後,李鍾嶽就因“庇護女犯罪”而被革職,臨走時,當地士紳百姓紛紛出城相送,可見李鍾嶽平日裡也是一個愛民如子的好官。
可處死秋瑾成了李鍾嶽心中的痛,被罷官後,他嘴中時常唸叨“我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心中充滿了內疚之情,最終他趁家人不注意於家中自縊身亡,時年53歲,此時距離秋瑾犧牲只有百餘日。
-
4 # 謝金澎
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
咋一看,都以為這是熱血男兒的豪邁情懷,殊不知,這是一介弱女子秋瑾在日本會友的詩作。箇中的英風俠氣、豪邁情懷力透紙背、氣貫長虹。秋瑾原本也是官宦人家,嫁得一個好人戶,還生了一個孩子,無論從任何角度來看,也當是花前月下、相夫教子、終了此生的命。
再不濟也似李清照吟哦揮灑,寫盡閨怨寂寞、千古閒愁、悽切情愫,成就千古才名。但是,李清照卻在那種封建勢力對女性的嚴苛約束中走了不屬於女人的路。毅然投身革命,救亡圖存,不惜以一窈窕嬌軀,接受血與火的淬鍊。壯哉,巾幗競雄,壯哉,鑑湖女俠。俠之大者,以柔弱之軀,承擔家國興亡之重,莫此為甚!
每一個人選擇了自己的路,就要承擔相應的結果。熱血豪烈如秋瑾,依然如是。秋瑾在革命失敗後被捕了,她對負責對她執行刑罰的山陰縣令李鍾嶽提出了三個要求:
一、准許寫家書與家人作別;
二、不要梟首(亦即不能砍頭,畢竟也是風華絕代的女子,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三、不能剝衣受辱。
李鍾嶽答應了後兩條,卻沒有滿足第一條,這是為何?貌似第一條更容易達成啊。
其實,李鍾嶽原本也是胸懷廣博,一心想致仕報國的人,奈何在那個只要有銀子就能買官的時代,他這種清流不被重用,做了一個小小的山陰縣令,原本他也洞察世事,對為國捐軀的革命者抱以了同情之心。而且其對秋瑾的大名早有耳聞,也很景仰秋瑾的人品。秋瑾到案後,他也以竭盡所能代為周旋,已經引起上司貴福的強烈不滿。
處決秋瑾已經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了,如何處決,由於他是監斬,許可權範圍內,他還可以為其擔待。但是要讓秋瑾寫家書,確實勉為其難。
第一、秋瑾的革命者身份是滿清深惡痛絕的,按照處置慣例,沒有凌遲處死就很不錯了,脫衣遊行以打擊革命者形象,這在清末是司空見慣的,尤其是對女性造反起義者。李鍾嶽讓秋瑾體面赴死已經是冒了風險,盡了努力。
第二、按照清末的慣例,參與革命的最少也是要梟首的,參照戊戌變法國際影響力巨大的戊戌六君子,清政府可是頂住外交壓力對他們公開砍頭的,這也讓李鍾嶽揹負了壓力。
第三、留家書看似平常,對於參與革命者來說卻很不平常。不但可能因此連累家小背上同謀之名,為其傳信者更是難逃株連。如果李鍾嶽網開一面,日後一旦事發,他就不是同情“女匪”的問題了,而是參與革命的同黨。因為口頭的承諾與交流可以一概否認,書面的東西卻是鐵證如山。
李鍾嶽不同意秋瑾留家書,一是為了秋瑾好,省得連累家人;二是最後自保,不敢涉案太深。畢竟要想做一點有意義的事情,先得能夠自我保全性命,而且手上有權,否則淪為庶民,又如何實現報國抱負?
儘管如此,事後不過三日,李鍾嶽還是被貴福參了,以“同情女匪”的罪名罷職還鄉。他時常念起秋瑾的英風節烈,常以“馳驅戎馬中原夢,破碎山河故國羞”的秋瑾詩句教育子女:一個女子能有如此壯烈情懷,更勝多少鬚眉。
李鍾嶽每憶及此,鬱鬱寡歡,恨自己當初不敢放掉秋瑾自行擔當,常念:“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最後在愧疚、後悔中上吊自殺。到其自殺時,秋瑾被殺不過百日、腐朽晚清官場,此人也算是一股清流了,值得敬佩。
-
5 # 新知傳習閣
一
1906年秋瑾和徐錫麟從日本返回國內,在上海謀劃發動起義推翻滿清政權。因為徐錫麟在安徽巡撫恩銘手下做官,秋瑾則在浙江大通學堂擔任督辦,因此雙方決定同時在兩省發動武裝起義,原定的日期是農曆六月初十。
徐錫麟在安徽的起義計劃洩漏,被迫倉促起事,時間是1907年7月6日,農曆5月26。起義失敗後徐錫麟被殺,心肝兒被掏出來炒菜吃。叛徒就把秋瑾給出賣了,電報火速發給了浙江巡撫張曾揚。
張曾揚命令紹興知府貴福,立刻查封大通學堂,抓捕秋瑾。因為大通學堂在山陰縣,這個任務就交給了山陰縣令李鍾嶽。他是1898年中的進士,1907年正月才被調往山陰縣擔任縣令。
李鍾嶽是比較開明的文人,他中進士的那一年正好是戊戌變法的那一年。因此他比較同情革命,在山陰期間與當地計程車紳關係交好。秋瑾夫家也算是浙江的名門望族,自然多方也希望李鍾嶽能夠保全。
二
再加上李鍾嶽也是書香門第出身,對大通學堂向來也是關愛有加。他在家中教育自己的兒子,經常以秋瑾做榜樣:一女子而能詩,勝汝輩多矣。當他讀到秋瑾的詩“馳騁戎馬中原夢,破碎山河故國羞”時,不禁有些神往。
因此當他接到抓捕秋瑾命令的時候,並沒有馬上採取行動,而是強調證據不足,需要調查。然後李鍾嶽就像水滸傳中的宋江一樣,派人通知了當地計程車紳,暗示他們安排秋瑾逃跑。1907年7月13日,貴福傳李鍾嶽到紹興來見他,給他看了巡撫的命令和公文。貴福反覆強調:你要馬上派兵,把大通學院的亂黨全部擊斃。否則你就是亂黨的同謀,一起等死吧。
李鍾嶽第一時間趕回了縣衙,對當地計程車紳們講:事已至此,他個人也無可奈何了。只能盡力而為,儘量多保全一些人的性命罷了。但還是希望他們勸告秋瑾離開,否則形勢不可挽回。
三
這一天下午四時,貴福率兵趕到。李鍾嶽帶隊抓捕,為了避免士兵亂開槍傷人,他乘坐自己的轎子走在最前邊。到大通學堂後,他又下令:都是些文人,只抓捕就可以了,不許開槍打人。就這樣秋瑾師生8人被抓,被帶到縣衙三堂會審。
當徐錫麟在安徽起義失敗後,就由革命黨的同志安排秋瑾到上海發租界去暫避一事,但被她拒絕了。譚嗣同在戊戌變法失敗後,沒有選擇逃跑,他願意用自己的死去喚起中國人的覺醒。
秋瑾同樣如此,她對自己的同志說:革命要流血才能成功。如果滿奴能將我綁赴斷頭臺,革命至少可以提前5年。當然她還有僥倖心理,因為目前的證據不能證明她是革命黨,況且她並沒有造反的行為。
1907年7月14日,李鍾嶽被貴福要求去搜查秋瑾的孃家。當他看到秋瑾住的獨樓時,卻下令不要上去。據秋瑾的弟弟後來回憶,樓上有很多和革命黨來往的書信,一旦被查抄到,必定會株連到很多人。也就是說李鍾嶽救了秋瑾一家人。
四
1907年7月14日下午,三堂會審正式開始。秋瑾承認自己是革命黨,但沒有犯罪事實,當堂錄下了口供:秋風秋雨愁煞人。隨後秋瑾又用鋼筆為自己寫了一份自傳,並希望有人能為自己伸冤。
貴福看到供狀後非常不滿意,要求動刑。李鍾嶽認為大家都是讀書人,何況對方還是一個女子,這樣做非常不妥。貴福隨後通報了浙江巡撫張曾揚,要求就地處決。
李鍾嶽無力迴天,但他還是把這個訊息告訴了秋瑾。秋瑾希望他答應自己三個條件:與家人見一面,死後不要剝去自己的衣服,不要斬首示眾。李鍾嶽答應了她後兩個條件,但不允許她見自己的家人。不答應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上司根本就不允許,時間上也來不及。
7月15日,秋瑾被綁赴刑場,斬首處決。這件事在當時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上海媒體給清政府施加了巨大壓力。報界認為殺人證據不足,況且當時對女人只有絞刑和剮刑,不能斬首。
最終浙江巡撫張曾揚被迫調離,貴福也被調走,後來還投靠了偽滿洲國當了漢奸。李鍾嶽被罷官還鄉,當地計程車紳紛紛為他送行。回到家中後,他反覆都在說一句話“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最終在安頓好家人後,於10月29日懸樑自盡。
-
6 # 斯幽故事會
秋瑾是我國近代早期革命家,她一生勵志推翻晚清統治,結束封建王朝,不過秋瑾的祖上都是晚清大臣,秋瑾父親也曾在清朝做過知州。
1907年7月6日,安慶起義失敗,徐錫麟的弟弟徐偉被清廷逮捕,徐偉承受不了清政府的嚴刑逼供,最終招出了秋瑾。
1907年7月10日,清政府派兵包圍了當時秋瑾任教的學堂,將秋瑾抓捕。第二天清晨,秋瑾英勇獻身。
秋瑾在走上刑場之前,曾對李鍾嶽提出了三個條件。李鍾嶽本人並不壞,他也儘可能去滿足秋瑾的要求,但是秋瑾的三個要求中特別簡單的一個,李鍾嶽卻最終也沒敢答應。(秋瑾劇照)
秋瑾臨終之前,有何遺言,她又提出了哪三個條件?在秋瑾被審訊期間,她只用一句話應對審訊,這句話就是“秋風秋雨愁煞人”。可見秋瑾是報了必死的決心,既然如此,秋瑾還有什麼話要說呢?
秋瑾的三個條件分別是,第一,讓自己寫一封家書;第二,不能砍了自己的首級;第三,不能脫去自己的衣服進行羞辱。
當時清政府為了鎮壓起義,被逮捕的革命者,往往會被梟首示眾,如果是女性,還會脫去衣服押赴刑場,進行羞辱。所以秋瑾的最後兩個條件能理解,秋瑾飽讀詩書,她不想自己被侮辱。這兩個李鍾嶽也都答應她了。
那麼為什麼,就是簡單地寫一封家書,李鍾嶽卻不同意呢?(秋瑾劇照)
李鍾嶽不同意秋瑾寫家書的真正原因。李鍾嶽當時只是清朝的一個縣令,在秋瑾死後不久,他就因為害死秋瑾,而感到內疚,自殺了。李鍾嶽不同意秋瑾的要求,其實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福貴的逼迫,李鍾嶽根本沒有時間。
李鍾嶽在審訊秋瑾期間,一直都沒有用刑,反倒像是對待客人一樣,他的上司福貴就曾因為這件事而怒斥李鍾嶽。
李鍾嶽也清楚,秋瑾落在清政府的手裡是難逃一死,如果自己不監斬,恐怕秋瑾要被福貴不斷折磨。
再者當時福貴不斷施加壓力,李鍾嶽也很難找出時間讓秋瑾去寫完一封家書。(秋瑾)
第二,秋瑾的家書,內容並非簡單家書內容。
秋瑾被抓比較突然,所以她肯定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安排清楚,這些事情既有家事,也有革命的事。秋瑾若是把一些機密事件透露出去,那麼李鍾嶽恐怕是性命難保。
此外,就算是李鍾嶽想讓秋瑾向外傳達情報,可是福貴對他監視的死死的,這封信最終還是會落到福貴手裡。李鍾嶽害怕牽扯出更多的革命人士,所以不願意讓秋瑾寫這封家書。
第三,秋瑾被捕的原因不能外露。
其實當時秋瑾等革命者是站在百姓的角度,為民請命的,所以百姓都十分擁護他們。秋瑾家書肯定會寫出被捕原因,可是這個原因清政府是不想讓人知道的。因為這完全是政治鬥爭,而在這場鬥爭中,百姓是站在秋瑾這邊的。
“鑑湖女俠”秋瑾,最終英勇就義,她為革命獻身,革命最終也沒有辜負她,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
7 # 小鎮月明
清朝末年,雖然清政府極力鎮壓,但是各地反封建的活動還是如火如荼。而國門的被迫開啟,為更為先進的思想傳播提供了渠道,無數有志之士紛紛求學。而這其中,並非只有魯迅等好男兒,更有第一批為革命事業奮鬥終生的秋瑾女同志。
作為第一批發起反對滿清政府和數千年封建統治而犧牲的先驅,秋瑾其貢獻一點都不亞於後期成功了的孫中山。若不是沒有秋瑾在前面奠定了基礎,給了清政府第一波攻擊,恐怕清政府的命數還能在延續幾年。而當時雖然說倡導男女平等,但實質上還是男權社會為主。而秋瑾卻致力於倡導女權主義,立志將其推廣,為婦女運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只可惜秋瑾雖然在外名聲赫赫,卻引來了清政府的忌憚。那個時候的清政府還幻想著自己仍然在自給自足的社會中,民間倡導革命性運動只引來他們的忌憚,卻沒有給他們帶來改革的念頭,反而秋瑾成為了殺雞儆猴的第一個犧牲品。
當時秋瑾與徐錫麟一同為革命事業勞心勞力,以大通學堂為根據地秘密進行軍事訓練以及秘密進行起義。本來一切都準備的順當,若是此事能夠成功肯定能給清政府一次重擊。但仍然百密一疏,起義被知曉,無奈之下提前起義的後果就是秋瑾被供了出來,壓上刑場。
而當時執行的人正式李鍾嶽。李鍾嶽雖然是清朝的官員,但是心中卻有著和秋瑾一般救亡圖存的心,更被秋瑾的舉動所折服。但是畢竟還是隸屬於清朝,何況李鍾嶽也只是一個七品縣令,左右不了秋瑾的生死,只能儘自己最大的力量走迂迴之路,救助藏在暗處的革命者。
而當時秋瑾也提出了三個條件:第一,准許家書作別;第二,不要梟首;第三,不要剝去衣服。按理來說,這三個條件對於一個縣令來說都是很好辦的。但是李鍾嶽卻只答應了後兩個條件,至於第一個卻是怎麼也沒有答應。
明面上來說,家書雖然只是對家人的叮囑以及後事的一些交代。但是古人在書信方面尤其擅長藏頭或者是藏尾,很有可能這封書信裡面會牽涉大通學堂的秘密。李鍾嶽往大了說確實是一個官,但是這個官職上面還有無數人壓著,若是他自己輕而易舉答應了秋瑾這封家書。就算是這封家書是一份簡簡單單的書信,李鍾嶽也不會有好果子吃。畢竟在古代,與罪犯勾結可是一大罪過,李鍾嶽的身後還有一大幫子家人呢!
其次,因為對大通學堂的保護,李鍾嶽早就引起了上面的不滿。可以說,上面已經對李鍾嶽的身份產生了懷疑。若李鍾嶽是個孤家寡人,李鍾嶽是不會懼怕的。但李鍾嶽牽連的人太多,稍有不慎,全部都得死,所以這封家書書說什麼也不能寫。
所以,李鍾嶽只能答應後兩個,至於第一個或許是因為斬殺秋瑾的愧疚,最終自縊而亡。
-
8 # 中國歷史研究所
中國現代的每一個女性都應該感謝秋瑾,因為她是中國最先一批的女權提倡者,秋瑾中國近代最出名的女權和女學思想倡導者,中國近代最出名的女革命家,也是第一批為推翻和數千年封建社會的革命先驅。秋瑾所做的為之後的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可以說如果沒有秋瑾的話,中國近代女權不會發展的如此之快,為婦女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秋瑾本來是嫁了一個好丈夫,不愁吃穿。但是秋瑾還是毅然決然的要選擇去日本留學,而且還是自己掙錢去的,之後在日本認識了很多中國近代革命家,比如說孫中山,黃興,魯迅,宋教仁,陳天華等等。1905年的時候秋瑾回國,之後認識了蔡元培,徐錫麟並且加入了光復會,之後秋瑾再次去日本並且加入了同盟會,
但是在愛1907年7月6日,安慶起義的時候,當時徐錫麟領導的光復會發起了武裝起義,組織刺殺安徽巡撫恩銘,但是僅僅4個小時起義就宣告失敗,之後徐錫麟被捕,英勇就義。但是徐錫麟的弟弟徐偉在供詞中卻把秋瑾說了出來,結果就是秋瑾被牽連進來。
當時秋瑾還是有機會離開的,在7月14日的時候清軍才逮捕了秋瑾,15日秋瑾就被殺了。秋瑾在臨死之前向當時的山陰縣令李鍾嶽提出了三個條件,第一個就是寫一封家書,第二個就是不要梟首,第三個就是不要剝去衣服。當時李鍾嶽答應了後面兩個,但是就是第一個不答應,也就是不讓秋瑾寫家書,按照一般道理來說犯人臨死之前寫一封家書還是可以的,但是李鍾嶽為什麼不答應呢?
最大的原因還是李鍾嶽和秋瑾的關係很不一般,李鍾嶽其實一直是非常佩服秋瑾的,李鍾嶽也是光緒24年的進士,也是一個愛國志士,所以他看到國家危難,也是非常的佩服秋瑾等這些革命志士的,所以說李鍾嶽對於秋瑾除了崇拜之情,還有同情。李鍾嶽其實也是一直想保全秋瑾等人的,但是奈何當時情況不允許。不讓秋瑾寫家書最主要的還是為了不連累到其他人,特別是秋瑾的家人。
其次就是沒有膽量更沒有時間,我們看到當時還是在大清的統治之下,皇權至上,秋瑾這些人就是造反,是要誅九族的,作為一個小小的縣令李鍾嶽能夠做什麼呢?李鍾嶽和秋瑾關係走近一點的話都可能讓他牽連進去。而且秋瑾被捕是在7月14日,在7月15日凌晨就被處死了,當時李鍾嶽根本沒有機會單獨給秋瑾,所以怎麼答應秋瑾寫家書的要求嗯?其他的兩個條件因為都是秋瑾死後才可以完成的,所以李鍾嶽可以答應。但是第一個李鍾嶽肯定是不能答應,也答應不了的。
秋瑾被處死之後僅僅三天李鍾嶽也被革職了,可以說秋瑾這個案子對李鍾嶽還是有很大的影響的。
-
9 # 孤煙暮彈
在社會動盪不安之時,也是舊有事物和新生事物之間產生矛盾的階段,所以在清朝末年,當時因為大量先進思想開始湧入國內,也讓很多人開始漸漸“覺醒”,對於所處的封建社會開始有了清醒的認識,而這些抱持先進思想的國人也闖出了一條嶄新的道路,以秋瑾為代表的革命者成為了先進思想推廣和傳播的領頭人,同時也是犧牲者。秋瑾等人的存在雖然在很多民眾看來有如汪洋中的燈塔一般,可是在清政府看來,這些革命者就是危害自己統治地位的毒蟲,需要徹底根除。
在光緒三十三年時,秋瑾成為了大通學堂的督辦,這個學堂當時聚集了大量的革命黨人,在秋瑾的帶領下,也建立了很多革命組織,並開始秘密的招收革命者,後來因為組織開始有了一定的規模,他們就開始策劃起義。但是後來因為起義的時間和計劃被清政府得知,所以秋瑾被抓。在秋瑾犧牲之前,她對李鍾嶽提出了三個請求,而李鍾嶽當時只同意了後兩個,對於秋瑾提出的第一個請求李鍾嶽斷然拒絕了。可是李鍾嶽本來並不想要拒絕秋瑾,而是他也有很多難言的苦衷。
那麼李鍾嶽當時究竟是怎麼想的呢?這還要從李鍾嶽的經歷和當時的處境來看,李鍾嶽其實在光緒二十四年時就已經中了進士,可見李鍾嶽這個人是非常有才華的,可是卻只做了一個縣令,所以李鍾嶽屬於懷才不遇。後來李鍾嶽見識了很多革命志士的英勇豪邁,也深受新思想浪潮的影響,所以在他心目中,秋瑾作為當時劃時代的革命先驅,他對她是滿懷崇敬之意的。但是李鍾嶽當時的官職非常小,而且他的頂頭上司貴福一直都逼迫李鍾嶽抓拿秋瑾,李鍾嶽為了爭取時間讓這些革命黨人順利逃脫,他用證據不足等理由和上司周旋過多次,也在這段期間內讓大量的革命黨人紛紛逃走。
後來在重壓之下李鍾嶽不得已來到了大通學堂,並逮捕了秋瑾。但是逮捕後他一直都善待秋瑾,只不過他必須要按照上級的命令處死秋瑾。臨死之前秋瑾想要寫一封家書,還希望不要砍頭,並要求有衣服遮體。後面的兩個條件李鍾嶽都答應了,但是他擔心如果讓秋瑾寫家書,他會落人口實,也被戴上革命黨人的帽子,所以才沒有答應第一條請求。
但是日後李鍾嶽的上司貴福因為對他在處理秋瑾這件事中非常不滿,就以消極待命的理由革了李鍾嶽的職務,後來李鍾嶽回到老家,因為感懷秋瑾和心中憤恨無法紓解而自殺身亡。
-
10 # 墨梅逸清寒
1907年7月15日凌晨,32歲的秋瑾被斬首於紹興軒亭口,就義前向監斬的山陰知縣李鍾嶽提出了三個條件,李鍾嶽卻只准了後兩個。
秋瑾,作為反清反封建的革命先驅和婦女解放運動的領路人,不僅能詩能賦而且兼具男子的豪氣和擔當,作出“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這樣的詩,也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了這首詩,人稱“鑑湖女俠”,孫中山、周恩來等都對她有高度的評價。
秋瑾生於官宦人家,父親是清朝知州,丈夫王廷鈞整日錦衣玉食遊手好閒,秋瑾對這包辦婚姻很不滿意,1904年留學日本,在那裡結識了孫中山、陶成章、黃興、宋教仁等。一年回國後結識了徐錫麟,加入了上海光復會,後又去日本加入了同盟會,並在山陰縣做了大通學堂的督辦,培養革命骨幹宣傳民主思想。
1907年,秋瑾和徐錫麟約定好農曆六月初十在安徽浙江同時發動起義。可惜徐錫麟起義前計劃洩露,被迫於7月6日提前行動,在安慶策劃組織刺殺安徽巡撫恩銘、攻佔槍械所,激戰4個小時,最終起義失敗,徐錫麟被捕,英勇就義,心肝被殘忍挖出炒菜吃,徐錫麟的弟弟徐偉供出了秋瑾。
7月7日,浙江巡撫張曾楊命令紹興知府貴福搜捕秋瑾。秋瑾留日的同學胡道南聯合鄉紳舉報秋瑾在大通學堂。貴福命山陰知縣李鍾嶽去抓捕,但是李鍾嶽本身早就結識秋瑾併為她所感染,常以秋瑾的“馳騁戎馬中原夢,破碎山河故國羞”來教育兒子,所以不逼到份上,就藉故一拖再拖,但是一來貴福一直催捕,二來秋瑾拒絕一切躲避的勸告,以譚嗣同慷慨赴死喚醒國人的決心一直待在大通學堂。李鍾嶽為拖延時間和避免士兵射殺,親自坐轎走在最前面,並下令“但加逮捕,弗許傷害”,7月14日逮捕了秋瑾師生8人押去山陰縣衙。
三堂會審貴福用盡酷刑,秋瑾堅貞不屈,視死如歸。貴福只好交由李鍾嶽來審,李鍾嶽對秋瑾不僅不動刑,反而搬來座位讓秋瑾坐下,在供詞上秋瑾留下了“秋風秋雨愁煞人”的絕筆。貴福得知後責問李鍾嶽不用刑,同時奏請立即處決秋瑾。本著殺人不過夜的原則,7月15日凌晨,貴福命將秋瑾斬首。
李鍾嶽因為不能救下秋瑾性命反而要監刑在秋瑾面前失聲痛哭,秋瑾沒有怪他,只提了三個要求:一寫一封家書;二不要梟首;三不要剝去衣服。李鍾嶽答應了後兩條,但是第一條是打死都不能答應的:一來清政府不會允許作為“反革命”的秋瑾有任何書信留世;二來李鍾嶽一旦做了,不僅牽扯秋瑾家人,還會牽扯他自己被視為同黨;貴福的監視和時間的緊迫也都沒有這個條件了。秋瑾最終貴福幕僚餘某斬首。
秋瑾被斬首以後,李鍾嶽依然沒有逃脫被冠以“庇護女罪犯”的罪名被革職的命運,眾多鄉紳父老送別。此後他每天自責,唸叨“我雖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10月29日,安排好家人,上吊自縊!
上海媒體報道了秋瑾的死訊,引起很大反響,當時對女犯已經廢除了斬首,只留有絞刑和剮刑,清政府收到很大的壓力。舉報秋瑾的胡道南被暗殺,逮捕秋瑾的李益智被燒死在船上,斬首秋瑾的餘某逃亡沒有音信,浙江巡撫張曾揚請求調往江蘇、山西,江蘇山西都拒收,退隱湖北,貴福請求調往安徽寧國,同樣沒人敢要,隱姓埋名於民間。只有心有餘而力不足以死明志的李鍾嶽為人扼腕嘆息。
-
11 # 歷史飛揚
開門見山,先讓飛揚帶大家來看一看秋瑾就義前,曾向監斬官山陰縣令李鍾嶽提出過哪三個條件?
一、准許寫家書作別;
二、不要梟首;
三、不要剝去衣服。
對於這三個條件,作為監斬官的李鍾嶽聽完後,果斷的答應了她後兩個條件,然而對於第一個條件,李鍾嶽卻考慮再三沒有同意。
一個死刑犯為何還能和監斬官談條件?監斬官為什麼只答應了後兩個?“不要剝去衣服”怎麼會被秋瑾當成一個條件特意提出來?這背後的動人而又悲壯的歷史故事,請聽飛揚為你道來。
奇女子、革命家、女權運動者、鑑湖女俠秋瑾其人如同李清照是中國南宋歷史上的一個奇女子,秋瑾在中國近代史上的所作所為和影響力毫不遜色於李清照,她是中國首位女權運動者、近代中國女性革命的象徵、 “辛亥三傑”之一。
出生於官宦人家的秋瑾,卻不同於一般的古代大家閨秀,從小起,她便表現出了奇女子的特徵:
秋瑾幼年隨兄讀書家塾,好文史,能詩詞,15歲時跟表兄學會騎馬擊劍。
嫁作人婦後,秋瑾並未像人們所想象的封建婦女那樣,相夫教子,平淡地度過一生,恰恰相反的是,秋景的人生激揚歲月才剛剛開始。1904年7月,不顧丈夫王廷鈞的反對,衝破封建的束縛,自費東渡日本留學。
留日期間,秋瑾接觸了一大批進步人士和民主革命家,如周樹人(魯迅)、陶成章、黃興、宋教仁、陳天華等。透過和這些人的交流,一方面秋瑾受到了革命思想的極大影響,從此投身民主革命。另一方面,作為一個進步的女性,一個有了學識的女知識分子,秋瑾開始為自身所代表的廣大女性發聲,他積極開展婦女運動,解放婦女思想,宣揚女權主義,她曾與陳擷芬發起共愛會,作為開展婦女運動的團體。
留日的經歷,使她從一個勇於追求個人理想和目標的女子成長為了一個投身革命、宣揚女權、解放婦女的女革命家。
1905年7月,在日本,秋瑾在黃興寓所加入同盟會,被推為評議部評議員和浙江主盟人。1906年,因抗議日本政府頒佈取締留學生規則,憤而回國。回國的她開始冒著被清政府逮捕的風險積極參加民主革命運動,然而不久以後,秋瑾被捕,歷史就進入了本篇文章開頭的一幕。
遭受背叛身份暴露,明知危險毫不退縮,秋瑾被捕入獄1907年7月6日,同盟會的徐錫麟在安慶起義失敗,大量同盟會革命人士被捕入獄,其弟徐偉的供詞中牽連了秋瑾。此時的秋瑾,正在同盟會培養人才的據點浙江大通學堂主持校務,同時聯絡各地同盟會會員,組織各地起義事宜。
清政府決心要徹底剿滅亂黨,浙江巡撫張曾楊命令紹興知府福貴,搜查大通學堂並逮捕秋瑾。紹興知府收到指令後,馬上下令山陰知縣李鍾嶽前往大通堂逮秋瑾及其學生。
其實在7月10日,秋瑾已得知徐失敗的訊息,但她拒絕了要她離開紹興的一切勸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會成功”,她遣散眾人,毅然留守大通學堂。14日下午,山陰縣令李鍾嶽清軍包圍大通學堂,秋瑾被捕。
此後,秋瑾與李鍾嶽的故事拉開了帷幕。
秋瑾與李鍾嶽,悲壯的傳奇烈女,懦弱的傳統書生其實,山陰縣令李鍾嶽對秋瑾早有耳聞,他讀過秋瑾的詩,聽說了不少秋瑾的事蹟,對這個奇女子李鍾嶽內心佩服不已。秋所寫的“馳驅戎馬中原夢,破碎山河故國羞”這樣的詩句更是被李鍾嶽反覆吟讀,拿來教育兒子說:一個女子能做出這樣的詩,比你們男兒有出息多了。
接收了紹興知府的逮捕秋瑾命令後,李鍾嶽內心是極其不願去執行這個命令的,他想盡各種辦法反覆拖延,向知府貴福反覆陳述該校並無越軌行動,請求暗中調查,從長計議,實則為了拖延時間。大通學堂的學生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有時間逃脫。然而令李沒有想到的是,秋瑾竟然如此剛烈,明知危險仍舊不撤退。
知府逼迫甚急,恐嚇李鍾嶽再不行動就以通敵同謀罪論處,懦弱的李屈服了,7月14日帶兵前往大通堂逮捕了秋瑾。
秋瑾被捕後,李鍾嶽也處處給予周全,審訊時,讓她坐在椅子上,兩人促膝長談,形同會客。有人將此事報給貴福,知府貴福大怒,氣勢洶洶的責怪李鍾嶽,並命令他當監斬官立即處決秋瑾,否則要追究李通敵的罪過。
李鍾嶽(《競雄女俠》劇照)
李鍾嶽這個懦弱的傳統書生,還是上級受不住壓力,他知道自己保不住秋瑾了,再次面見秋瑾說:“餘位卑言輕,愧無力成全,然死汝非我意,幸諒之也。”說完便淚如雨下,並詢問秋瑾還有沒有需要自己做的?於是,秋瑾這才說出了,文章開頭的那三個條件:
一、准許寫家書作別; 二、不要梟首; 三、不要剝去衣服。
李鍾嶽為何不答應第一個條件?秋瑾提出的這三個條件裡,後兩個其實都是為了保持自己死後女兒身的清白,但是她作為造反罪的死刑犯,這兩條操作起來似乎難度更大。而第一條僅僅是留書給家人交代後事,反而應該沒有什麼難度。可是,李為什麼果斷的答應了後兩條,而做不到第一條呢?
在飛揚看來主要原因還是懦弱的傳統書生李鍾嶽的自保心理。在遇到危險時保持自身的周全,這是人類的本能。與秋瑾這樣明知危險卻毫不退縮的奇女子相比,更多人是想李鍾嶽一樣以保全自身為前提。
李雖然內心對秋敬佩不已,也想盡一切辦法來保全和優待她,但是“通敵”的罪名他不敢承擔。作為監斬官,具體怎麼殺死秋瑾和處理屍體,這一點上李還是有相當的自主權力,所以秋瑾的後兩個條件李確實能做到。
但是對於第一個條件,本來知府貴福就已經對他多有不滿,要是還幫秋瑾傳遞書信,一旦被巡撫抓住把柄,誣陷他為敵傳遞情報,那麼李自己甚至全家人都在劫難逃。最終,自保的心理壓倒了他對秋瑾的敬意,他沒能答應秋瑾的這一臨終遺言。
最終的結果秋瑾遇害後,知府貴福仍然沒有放過李鍾嶽,李鍾嶽被冠以“庇護女犯罪”的罪名遭到革職。李鍾嶽實現了他對秋瑾的諾言,沒有梟首和剝去衣服,但是秋瑾的屍首無人敢為其收,最終秋瑾生前好友呂碧城、吳芝瑛等人設法與人將其遺體偷出掩埋。
李鍾嶽回到杭州寓所後,對秋瑾之死內心非常愧疚,難以釋懷,常常獨自唸叨“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之後趁家人不備,在房中自縊而亡,時年53歲。
一代奇女子,一個懦弱書生,一位進步的民主革命家,一個傳統的封建官員,原本風馬牛不相及的兩人,卻在各自生命的最後時光裡產生了交集,他們之間的故事遠比文學和影視作品都來的更加傳奇,這一段真實的歷史也遠比虛構的作品更令人心神震動,更使人慨嘆不已!
青花瓷一般製作精美卻又色澤淡雅,青銅器一樣體量厚重而又造型獨特,這是飛揚看到的歷史,願與你一起共賞。
認準飛揚專屬logo,點關注,不迷路
-
12 # 野史也是史
1907年7月13日下午,秋瑾在山陰大通學堂被捕,15日凌晨四點(14日晚)在紹興軒亭口刑場被斬首。在押赴刑場前,秋瑾曾向同情革命的山陰知縣李鍾嶽提了三個請求,而李鍾嶽只答應了其中兩條。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秋瑾的俠義革命生涯秋瑾,祖籍浙江紹興,生於福建閩縣,自稱“鑑湖女俠”。秋瑾從小就仰慕漢代的著名俠士郭解、朱家等人,她的豪放性格不弱男子。長大後,秋瑾遵照父親的意思與故交之子王廷鈞結婚。但這段婚姻並沒有持續多久。
離婚後的秋瑾,任然秉持豪俠的脾性,喜歡讀各種俠士名人之書,還喜歡女扮男裝,她的很多詩作都是以此為內容。二十九歲的秋瑾,不顧家人反對,變賣私產赴日留學。在日期間不加化妝,在她身上看不到絲毫的脂粉氣。
秋瑾將自己稱為“鑑湖女俠”,她在日本與中國間往來時,經常隨身佩戴一把倭刀。她的朋友曾回憶,秋瑾有一次回國,在酒席上即興舞刀,並唱日本歌曲,歌聲悲壯動人。在革命人士的影響下,秋瑾加入了同盟會。
秋瑾被任命為同盟會在浙江的主事人,回國後她接替徐錫麟,主管大通學堂。她以學堂為中心,發展革命力量,並聯合金華、紹興、處州三個地方的會黨,準備舉行起義。她同時與在安徽的徐錫麟約定同時起義,會師南京。
由於計劃的過早洩露,徐錫麟在安慶提前起義,結果遭到清廷鎮壓而失敗。秋瑾被此事牽連。清廷派兵包圍了大通學堂,而提前知道訊息的人紛紛勸秋瑾暫避風頭,但她此時已抱有必死的決心,讓其他人員趕緊撤離。
秋瑾對同志們說:“推翻清廷的事業,一刻也不能停止。男子當中死於革命的,在唐才常以後,仍有不少,而女子為革命而死的,至今還沒聽說過,這是婦女們的恥辱。”之後,秋瑾在山陰大通學堂被捕。
秋瑾留下遺願英勇就義山陰知縣李鍾嶽負責此次的抓捕事件,此人受戊戌變法思想影響,對秋瑾所宣倡的女性解放思想暗自支援。此次秋瑾的許多戰友之所以能順利逃脫,就是出於李鍾嶽對革命人士的同情,故意在緝捕時拖延時間所致。
事後的李鍾嶽也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在知府貴福傳的命令下,李鍾嶽親率三百多名兵士前去緝捕秋瑾等人。李鍾嶽明令士卒:“但加逮捕,弗許傷害。”隨後清軍與學堂師生髮生槍戰,最終秋瑾等八人被捕。
當晚,知府貴福便讓李鍾嶽審訊秋瑾等人。秋瑾在堂上只承認家庭革命和夫婦革命,否認參與同盟會的起義革命。次日貴福又命李鍾嶽查抄秋瑾孃家,而李鍾嶽只是走了個過場。貴福想借李之手殺掉秋瑾,便令李將秋瑾押回山陰。
同情革命的李鍾嶽,不忍對秋瑾下毒手,只是問及秋瑾家庭等情況,並請秋瑾題字。秋瑾也知李對她有同情之態,便題了陶宗亮的名句“秋風秋雨愁煞人”。隨後貴福質問李鍾嶽:為何不用大刑?李鍾嶽稱:秋瑾乃讀書女子,不便大刑逼供。
貴福一怒之下,便向巡撫張曾敭謊稱秋瑾已承認密謀起義,騙得處決秋瑾的手諭。貴福為避免殺士惡名,便將手諭交給李鍾嶽。李鍾嶽大驚曰:“案情未清就處死犯人,人心必然不服,望大人三思呀!”史料中說雙方“幾至衝突”。
當晚子夜,李鍾嶽提審秋瑾時說:“事已至此,餘位卑言輕,愧無力成全,然汝死非我意,幸亮之也。”說完後李鍾嶽是“淚隨聲墮”,而旁邊的衙役也是“相顧惻然”。絕望的秋瑾提出了三點請求:一是准許寫家書訣別;二是不要梟首;三是不要剝衣。
李鍾嶽答應了秋瑾的後兩項請求。當晚凌晨四時,貴福率兵前來催刑。李鍾嶽被迫押秋瑾赴紹興軒亭口。臨刑前,李鍾嶽問秋瑾是否要留遺言,秋瑾搖頭不語。沒有說話。據周建人說劊子手第一刀沒有砍斷秋瑾的頭,再加一刀才算完事。
李鍾嶽為何不答應秋瑾寫家書?李鍾嶽之所以沒有答應秋瑾的第一個請求,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革命黨活動在當時是極其敏感的事情,李鍾嶽不想有人再受到牽連,包括秋瑾的家人。二是李鍾嶽當時畢竟還是朝廷命官,如果秋瑾留有大逆之言,他是無法下臺的。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貴福親率兵士就在李鍾嶽跟前,李鍾嶽完全沒有機會來讓秋瑾寫訣別信。這應該是最主要的原因,李鍾嶽無法完成,自然不會答應了。
秋瑾就義後,李鍾嶽令人買來棺材盛殮,後交慈善機構葬於府山,二十多天後由其兄移葬龍山家墓。1908年又由摯友移葬到杭州西湖西泠橋邊,次年冬,秋瑾之子再遷母柩迴歸湘潭,與其夫王延鈞合葬。
秋瑾就義第三天,李鍾嶽以庇護女犯的罪名被革職。離任之日,紹興紳民數百人為其送行。李鍾嶽賦閒杭州後,仍不斷受到貴福與張曾敭的責難。他們要求朝廷對李鍾嶽問罪懲處。李鍾嶽終日憂傷嘆息,最後自縊家中,距秋瑾被害僅68天。
-
13 # 史之策
很多人都說李鍾嶽懦夫,就因為他沒有保全秋瑾,但是卻沒有人看到他的難言之隱,小小的“芝麻品官”使出渾身解數護秋瑾安危。▲劇照下同
一個小小的縣令答應了秋瑾兩個要求,已經是仁至義盡,而第一個要求他也是萬萬不能答應的,他究竟有什麼難言之隱呢?
李鍾嶽出生於1855年,1907年擔任山陰縣令。清朝眾多官員腐敗,但是李鍾嶽卻不腐敗。在未出任陰山縣令時,他早就仰慕秋瑾的才華,對於文人之士以禮相待。
早在1906年底,秋瑾與徐錫麟等光復會領袖在上海開展集會,密謀起義推翻滿清政權。滿清政府得知後,派遣李鍾嶽到山陰縣徹查,而此時秋瑾等人已經回到陰山縣,在大通學堂主持校務。
主持校務其實是用來掩飾他們積蓄革命力量,培養革命青年的據點。但是不久之後,據點敗露,徐錫麟慘遭殺害。浙江巡撫緊急命令知府貴福徹查大通學堂,而負責人則是李鍾嶽。
李鍾嶽雖然是負責人,但卻一直以藉口搪塞知府貴福,遲遲不肯將秋瑾等人抓捕歸案。許多人士知道李鍾嶽是一位清官,也是一位開明的縣令,相約數十人來懇求保全。但是,以李鍾嶽一己之力,根本無法保全他們所有人的性命,但卻可以拖延時間,讓他們趁機逃走。
李鍾嶽向知府貴福撒謊說,大通學堂目前並沒有什麼驚人的舉動,不能急於求成,武力威逼,以免打草驚蛇。李鍾嶽還建議,應該暗中觀察,再一舉抓捕。
知府非常痛恨革命黨,恨不得拿槍直接摧毀大通學堂。但是李鍾嶽既然已經上言要暗地抓捕,他也不能不留情面。
李鍾嶽三番五次被貴福訓斥,並且被威脅說他與革命黨同謀。李鍾嶽被逼無奈,只好動手。貴福親自監視,命李鍾嶽帶兵前往大通學堂說拿革命政黨。
李鍾嶽真怕士兵開槍殺人,還親自走在了最前面,並且一路上叮囑不能隨意開槍,只能抓捕涉案之人。由於在拖延的時間裡,秋瑾、程毅等人為了保護學生周全,堅持到最後。但是沒有想到,貴福已經下了狠手,他們被當場抓獲。在公審堂上,秋瑾不卑不亢,堅決否認自己參加推翻清政府的活動中。
為了讓秋瑾招供,福貴不擇手段,命令李鍾嶽前往城外抓捕秋瑾的孃家搜查證據。但是李鍾嶽怎可能乖乖領命呢。
李鍾嶽不允許手下進入秋瑾的居住小樓,只能在他指定的地方搜查。由於李鍾嶽時刻冒著危險違反上級命令來阻撓貴福搜查革命黨證據,才避免了更多的革命黨人士受害。
秋瑾被捕,其實一直被以禮相待,並沒有受刑。李鍾嶽經常一個人“審問”秋瑾,其實是因為李鍾嶽想讓秋瑾多在世上多活幾日,看看有什麼迴旋之地。
而他與秋瑾的交談更像是文人墨客相處,還讓秋瑾寫文,才有了“秋風秋雨愁煞人”的名句。
但不論李鍾嶽怎麼想方設法讓秋瑾免於死亡都是徒勞的,因為他還有上級貴福在監視。貴福密探得知後,勃然大怒,厲聲呵斥。但是李鍾嶽依舊以證據不足來搪塞,貴福知如果自己不親自審問,李鍾嶽不可能對秋瑾動刑。於是親自去浙江巡撫面談張曾揚,謊稱秋瑾已經招供,要求立即“就地正法”。
貴福得到巡撫手諭之後,快馬加鞭回到山陰縣,要求李鍾嶽立即處決秋瑾。李鍾嶽依舊苦苦反抗,但是貴福拿出手諭,並且再次威脅他說要上報他與革命黨同謀之事。李鍾嶽被逼無奈,只好當了處決秋瑾的壞人。
在刑場上,貴福一直監視,生怕李鍾嶽拖個一時半會兒。李鍾嶽對秋瑾說,並非是他無情,而實屬無奈,說著說著就落淚了。他又問秋瑾有何要求時,秋瑾說出了三個要求:
第一,准許寫訣別信回家;第二,不要梟首;第三,死後不能剝衣服。
李鍾嶽告訴秋瑾說後兩個要求他都能答應,但是第一個要求,他是做不到的。秋瑾亦知他的難處,也就從容就義了,一代女英雄,就這樣被處決了。但讓人疑惑的是,李鍾嶽在處決秋瑾之前設身處地保她,為何在刑場上卻拒絕了她的第一個要求呢?
其一,不是李鍾嶽貪生怕死,而是為了讓更多的革命黨不受牽連。試想一下,如果李鍾嶽讓秋瑾寫信回家,那麼貴福一定誣陷李鍾嶽私通革命政黨,下一個被處決的一定是李鍾嶽。
李鍾嶽倒不是個貪生怕死之人,但是李鍾嶽一死,派遣來擔任陰山縣的新縣任一定不會會像他一樣,處處保護革命人士。並且在貴福的指使下,說不定會對其他革命人士再次展開搜捕,處決更多的人。
其二,護兩家周全:私通革命政黨的罪一旦被戴上,李鍾嶽就是死路一條。而死的不僅僅他一個。私通之罪,在封建社會里,是要誅全家的。李鍾岳家裡上有老下有小,不能不考慮家裡人的安危。
李鍾嶽若死,貴福一定再次徹查秋瑾家,那麼到時候秋瑾一家人都有可能受牽連。若李鍾嶽尚存一條命,依舊有方法阻撓貴福的瘋狂行為,從而保護兩家的安全。
秋瑾死後不久,李鍾嶽被迫離職,紹興數百人乘十幾只船來送行,可見,李鍾嶽深得人心。但是李鍾嶽是處死秋瑾的執行官,秋瑾死後也不能繼續以縣令的身份保護她的家人,一直抑鬱,深感內疚。每每看到秋瑾親筆寫的“秋風秋雨愁煞人”他的內心就懊悔無比,以至於逐漸失去了生的意識。1907年10月,李鍾嶽帶著無盡的愧疚與懊悔上吊身亡,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愧疚之情。
百姓以及士紳聞李鍾嶽自殺後,內心十分悲痛,甚至有些人絕食三天以此悼念。
李鍾嶽在小小的職位上,傾盡全力保護革命政黨,已經是仁至義盡。他未能答應秋瑾的全部要求,並非他懦弱,而是有他自己的打算,只可惜自己一件無能為力。
李鍾嶽雖是處死秋瑾的執行官,但是他也是迫不得已,而他的行為也深受百姓讚賞,理應也算是個有骨氣的男兒。
-
14 # 魏青衣
1907年的農曆七月十五,這一天是秋瑾行刑的日子。
秋瑾,一名為了推翻滿清政府昏庸統治,寧願像譚嗣同那般視死如歸,也不願意揹負人民的期待,狼狽逃竄的革命女英雄。
秋瑾是革命黨的又一名代表人物,早在革命剛出現萌芽的時候,秋瑾就成為了革命黨的一份子,為了革命的事業,秋瑾不顧個人安危,建立體育會,秘密訓練革命戰鬥人員,策劃起義的進行。
秋瑾被殺的地方正是山陰縣,當時的山陰縣令名為李鍾嶽。
別看是李鍾嶽是親自行刑斬殺秋瑾的人,李鍾嶽對秋瑾,可是一見如故,從頭到尾,都沒有打算與秋瑾為敵的。
早在李鍾嶽剛剛上任山陰縣令的時候,就已經拜訪過當地的名宿大家,這其中自然也有秋瑾,秋瑾的才華讓李鍾嶽佩服至極,如果不是立場不同,想必李鍾嶽萬不會做出對秋瑾不利的事情。
早在秋瑾被殺之前,其實他們就已經在策劃發動起義了,只不過因為奸人陷害,起義尚未發動,就已經被官方覺察到了,起義也因此失敗。
起義失敗,起義的領導人徐錫麟當場身死,而秋瑾卻是在不久後就被抓捕。
晚清政府對起義行為深痛惡極,甚至是浙江巡撫,還親自下令,派出御史官員親自前往觀看行刑的全過程。
行刑之人,李鍾嶽,其實對秋瑾一直都是能放過儘量放過,抓捕秋瑾的時候,李鍾嶽就儘量的拖延了時間,誰想,秋瑾竟然學起了譚嗣同,寧可被殺,也不要放棄革命,終於還是被抓到了。
在實行的前夕,秋瑾向李鍾嶽提出了三個請求,除了第一個李鍾嶽做不了主以外,另外兩個李鍾嶽都滿口答應了。
第一個請求,是能夠給她秋瑾時間來寫一封家書,第二件事,是能夠不脫衣物,第三件事,就是斬首以後,首級不可示眾。
為何只有第一件事無法答應呢?因為秋瑾的行刑時間不是李鍾嶽規定的,而且巡撫大人還派來了專門的檢查官員督管這次斬首事件,如果晚了個一時半刻,李鍾嶽和身邊的大小官員可都得吃不了兜著走。
也正是因此,秋瑾的第一個請求才沒有達成。
並非是李鍾嶽不願意答應秋瑾的請求,實在是力有不逮,無能為力。
李鍾嶽也確實是一個好官,秋瑾為了革命而身死,而李鍾嶽也因為招撫秋瑾而被罷官,後來甚至是用自殺,給了秋瑾一個交代。
-
15 # 歷史好奇怪
“秋風秋雨愁煞人。”,這半句絕命詩是鑑湖女俠秋瑾的絕筆,她本是要把這首詩寫完的,但是最終劊子手沒給她機會,讓人唏噓不已。
秋瑾,和魯迅一樣,同屬浙江紹興人,但她卻生在福建廈門。早年留學日本,自號鑑湖女俠。
生於1875年,1896年結婚,1897年生下兒子元德,1901年生下女兒桂芬,1903年和丈夫因為感情不和離婚,離婚之後,變賣首次籌集資金,赴日本留學,開啟了人生的第2個階段,同時也是迥然不同的女性人生。
她是光復會的早期會員,同時也是同盟會的早期會員。
回國之後開始四處參加反抗清朝的革命,並在徐錫麟被捕之後,居然不離開紹興,認為革命要流血才會成功。因此被當時的山陰縣令李鍾嶽趕到所在的大同學堂,將秋瑾緝拿,下至臥龍山監獄。
最終在1907年7月15以造反為名,被殺於浙江省紹興古軒亭口,年僅31歲。
當時秋瑾在臨終之前又向李鍾嶽提了什麼樣的要求呢?其實有必要說的是當時的山陰縣令李鍾嶽並不打算輕易殺秋瑾,他甚至想糊弄糊弄混過去算了。因為他曾經在私下裡和秋瑾是有過相交的,李中嶽是一個有著理想主義的文人官員,並且對秋瑾的個性和學識都非常敬佩,在上級的壓力下,李鍾嶽被迫提審秋瑾,但是禮貌有加,而且沒有像當時官員對待犯人那樣的,用上刑罰。
後來的知府貴福責問為何不用刑,李中嶽只是說她是讀書人,而且是弱女子,不應該上刑,而且上刑對她也沒有用處。
但李中嶽並沒有能阻止處斬秋瑾的命令,當時巡撫下令將秋瑾就地正法,李鍾嶽還竭力抗爭:
供證兩無,安能殺人。
但最終沒能救下秋瑾,秋瑾對於這位家鄉父母官還是有些好感的,起碼對她同情自己是看的出來的,所以她並沒有太為難或者謾罵李鍾嶽,而是在臨終之際向他了三個要求。
對於不砍頭,不扒衣服,身為縣官的李中嶽還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李中嶽萬萬不能答應她寫家書的要求。
原因其實也不難猜到。
所謂的家書很有可能就成為了向革命黨人通風報信的情報,即便只有萬分之一的可能,朝廷自然也不願意承擔這個風險,芝麻小官自然無能為力。
而上級最討厭的就是,像秋瑾這樣的亂黨,自古以來都是嚴厲鎮壓的,怎麼可能還讓他高高興興的寫訣別書和家人訣別呢?恐怕會迎來雷霆震動……
而且寫家書的許可權也不在山陰縣令的手中,早已被收歸,更高級別的官員,諸如知府和巡撫手中,這些人是絕對不可能讓她安然寫家書的,既然明知道不可能,所以他也無法答應,一個將死之人。
但是李中嶽不斬頭,不扒衣服的做法仍舊遭到了知府貴福的不滿,最終李鍾嶽被免職,免職之後的李鍾嶽雖然無官一身輕,但仍舊對秋瑾的死耿耿於懷。
甚至因此而魔怔了,總是迴圈往復的說,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最終可能是由於心理壓力太大,回家後不久便上吊自殺了。
可以說李鍾嶽算是一個有著良心和良知的讀書人了,只是可惜了……
-
16 # 摯守靜篤
秋瑾就義前提出的條件,李鍾嶽只准兩個,有一個堅決不同意。似乎李鍾嶽是壞人,但事實是,李鍾嶽曾竭力想救出秋瑾,但因上級反覆逼迫而不得不殺了秋瑾。秋瑾被殺後,李鍾嶽整日難安,在秋瑾就義後百餘日自殺身亡。李鍾嶽不同意秋瑾的第一個條件身不由已。我們先來看秋瑾就義前究竟提出了三個怎樣的條件,李宗嶽準了哪兩個,為什麼要準這兩個?
秋瑾提出的三個條件是:
寫一封家書;行刑後不要梟首;死後不要剝去衣服。這後兩個條件是秋瑾作為女性的尊嚴。可是在清王朝看來,她是要謀反,所以這樣的要求其實是不能滿足的。同時為了威嚇百姓,封建統治者針對女性謀反者還專門要剝去她的衣服來達到羞辱的目的。
但李宗嶽未向上級請示,當場就答應了她的後兩條要求。李宗嶽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原來李宗嶽一直仰慕秋瑾的和氣節,以他為榜樣,並在秋瑾暴露後竭力保護秋瑾。
李宗嶽是山陰縣令。當時秋瑾就在山陰縣任大通學堂督辦,李宗嶽就經常以她的詩句“驅馳戎馬中原夢,破碎山河故國羞”來教育自己的兒子。
在秋瑾暴露後,紹興知府貴福,立即就命令李宗嶽查封紹興的大通學堂。李宗嶽對貴福說,大通學堂並沒有越軌的行動,不能夠用武力摧毀,所以準備暗中調查再決定怎麼辦。以此來拖延時間,以便師生們逃走。
但秋瑾以“革命要流血才會成功”為理由拒絕離開大通學堂。李宗嶽在貴福的壓力下,不得不逮捕了秋瑾。
兩天後(1907年7月14日)的下午,貴福持浙江巡撫張曾揚的“就地正法”的手諭,要求李宗瑞立即殺死秋瑾。
李宗嶽已“證據兩無,安能殺人”的理由據理力爭,但未能成功。
到第二天凌晨三點,已無法再拖延的李宗嶽只好對秋瑾說:
餘位卑言輕,愧無力成全,然死汝非我意,幸諒之也。
說完後淚如雨下,身邊的人也感覺極為傷心。
同時對於秋瑾提出的三條,未經請示就很快的答應了前面的兩條。
那為什麼李宗嶽不答應他的第一條呢?首先,不讓秋瑾寫家書,是為了不連累到其他人,特別是秋瑾的家人。我們知道秋瑾為了不連累家人,在參加革命之初就宣告脫離了家庭。
因為李宗嶽知道自己的身邊都是貴福的人,自己也處於被監視的狀態。秋瑾的這封信一寫,不管是寫給誰,都會被貴福他們知道。最穩妥的方式就是不寫。
其次,李宗嶽沒有時間,也沒有單獨的機會給秋瑾寫家書。李宗嶽從收到貴福要求處死秋瑾的命令,到貴福規定的時間只有兩小時,而秋瑾提出寫家書時只有一小時了。
這短短的時間裡還有貴福的人在監視著,所以根本沒辦法答應秋瑾的要求。
就這樣,李宗嶽三天後就因“庇護女犯罪”被革職。革職後的李宗嶽,整日悶悶不樂。
雖然殺死秋瑾,非他自願,但他整日唸叨: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可見他對秋瑾的事充滿愧疚。
1907年10月29日上午9時,他在家中自縊而死,讓人遺憾不已。
-
17 # 覃仕勇說史
答:秋瑾是一個個性非常張揚的人,她雖是一個女兒身,卻能騎馬擊劍,而且,性情豪爽,不拘小節,豪氣沖天。
說來也奇怪,秋瑾曾祖、祖、父三代仕清,父親秋壽南,更是官湖南郴州知州。
但秋瑾內心卻有強烈的反滿排滿願望。
她曾賦詩興嘆“莽莽神州嘆陸沉,救時無計愧偷生。博沙有願興亡楚,博浪無椎擊暴秦”,恨不得效仿漢初張良,拿個大鐵椎去椎死清帝。
秋瑾東渡日本留學,結交到魯迅、陶成章、黃興、宋教仁、陳天華等一批反清志士仁人,意氣相逢為君飲,結秘密會,以“反抗清廷、恢復中原”為宗旨,創辦《白話報》,加入洪門天地會。
特別要說明的是,在天地會,秋瑾還被受封為“白紙扇”(軍師)。
再後來加入同盟會,被推為評議部評議員和浙江主盟人。
這個時候,秋瑾的詩作越發慷慨激昂,她經常一手執酒杯,一手提刀,大唱“危局如斯敢惜身,願將生命作犧牲”,“拚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
……
不難看出,秋瑾對於反清活動,是熱情高漲、信心百倍的。
有人勸秋瑾低調一點,內斂一些,立刻被她斥為膽小鬼、鼻涕蟲。
周作人在《魯迅的故事》中記敘了一段秋瑾斥罵魯迅的史實。
當時(1905年)日本政府為了限制中國留學生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在這一年的十一月二日頒佈了所謂《清(韓)國留學生取締規則》。
留學生們群起罷課,以示抗議。
湖南留學生陳天華甚至投海自殺以勉勵同學們進行鬥爭,維護愛國的權利。
面臨被“取締”的命運,留學生們分成了兩派。
一派主張回國實行革命,另一派主張忍辱負重,辦學救國。
秋瑾屬第一派,魯迅屬第二派。
《魯迅的故事》中寫:“《取締規則》發表後,留學生大起反對。秋瑾為首,主張全體回國。老學生多不贊成,因為知道‘取締’二字的意義並不怎麼不好。因此,這些人被秋瑾在留學生會館宣告了死刑,有魯迅、許壽裳在內。魯迅還看見她將一把小刀拋在桌上,以示威嚇……”
秋瑾認為魯迅等人是貪生怕死,大罵這他們,並拔刀威嚇。
在場的徐雙韻在《記秋瑾》中寫:“秋瑾發言,力主回國,詞意激昂,隨手從靴筒取出利刀,插在講臺上說:‘如有人回到祖國,投降滿虜,賣友求榮,吃我一刀’。”
秋瑾回國後,果然和徐錫麟等人積極謀劃起義反清。
他們約定:農曆六月初十在安徽浙江同時發動起義。
這徐錫麟也是個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人物,他在1907年7月6日行非常之事,刺殺了清廷安徽巡撫恩銘。
但在隨後奪取安慶槍械庫的戰鬥中,徐錫麟不幸被捕,英勇就義。
秋瑾在7月10日收到徐錫麟失敗的訊息,但拒絕了要她離開紹興的一切勸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會成功”,她遣散眾人,毅然留守大通學堂。
由此可知,秋瑾已抱定了必死之心,目的是要喚起世人的覺醒。
這一點,和維新英雄譚嗣同的死頗為相似。
對於秋瑾的死,魯迅是非常沉痛的,他在《娜拉走後怎樣》一文中嘆息說“我們無權去勸誘人做犧牲,也無權去阻止人做犧牲。況且世上也盡有樂於犧牲,樂於受苦的人物。……只是這犧牲的適意是屬於自己的,與志士們之所謂為社會者無涉。”
也就是說,慷慨就義,正是秋瑾求仁得仁所想要的結果。
但是,卻讓送秋瑾上刑場、並負責監斬的山陰知縣李鍾嶽精神上受盡折磨,最終不堪忍受,自盡以求解脫。
李鍾嶽是安丘縣輝渠鄉謀家河村人,自小刻苦讀書,18歲中秀才,39歲中舉人,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中進士,先是代理浙江衢州府江山縣縣令,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正月調任山陰縣令。
李鍾嶽的人生軌跡是自科舉考試誕生以來,成千上萬貧苦讀書人走向仕途、走向自己人生輝煌的艱苦奮鬥歷程。
如果說,李鍾嶽出生的時候早一點,是在康熙、乾隆甚至道光時代,他應該是個好官,造福地方、效忠朝廷,幸福地度過一生。
但他生活在清末,又偏偏遇上了秋瑾,而他又是個想當好官,心地善良。
在審問秋瑾過程中,他覺得秋瑾講的東西好有道理,慚愧自己為滿人效忠,不想讓秋瑾死。
但,這怎麼可能?
一來,秋瑾堅決求死。二來,頂頭上司浙江巡撫張曾楊及紹興知府福貴一再嚴令處決秋瑾。
那麼,秋瑾就只有一死了。
這其實也不能怪浙江巡撫張曾楊及紹興知府福貴的,他們沒有李鍾嶽的覺悟,他們食君之祿,就必須為君分憂,從階級立場來說,他們必須要秋瑾死——無論在哪朝哪代,造反都是死罪,甚至是株連九族的大罪。
1907年7月15日凌晨,32歲的秋瑾就義於紹興軒亭口。
對比一下徐錫麟就義後的遭遇——心肝被殘忍挖出炒菜吃。
秋瑾也有自己的擔心。
在就義前,她向監斬的山陰知縣李鍾嶽提請三件事:
1、準寫家書與親友訣別;
2、臨刑不脫衣物;
3、勿以首級示眾。
由於清廷沒有明確提出在秋瑾死後“脫衣物”和“首級示眾”的要求,所以,李鍾嶽爽快地答應了後兩個要求。
但對第一個要求,他沒法應允。
明擺著,秋瑾一心要推翻清王朝的統治,是個名副其實的“政治犯”,怎麼可能讓她在死前留有書信?
而且,秋瑾也是傻,您留這書信下來,豈不是要牽連入自己的家人?
所以,李鍾嶽就“死活不同意”了。
饒是如此,三天之後,李鍾嶽還是被清廷以“庇護女罪犯”為由革職。
離任後的李鍾嶽一直糾結於自己是殺害秋瑾的兇手而內疚,不久就上吊自殺了。
李鍾嶽上吊之時,距秋瑾被害之日,不過百天時間。
-
18 # 希望星晨58298869
1907年7月13日“鑑湖女俠”秋瑾被捕,當天夜裡,邀功心切的紹興知府貴福,便對秋瑾展開了審訊,但傲骨嶙峋的秋瑾任憑酷刑加身,也沒吐出半點秘密,貴福無計可施,只得宣佈退堂。第二天上午,改由山陰知縣李鍾嶽審訊,李鍾嶽雖是大清的官員,但為人正直誠實,對秋瑾這位奇女子欽佩有加,所以審訊時態度平和,沒有加刑,更不勉強秋瑾回答什麼。秋瑾也沒指責李鍾嶽,只是義正辭嚴地宣稱:“我所主張的是男女革命,並不知道觸犯了什麼法令”,還在寫供詞的紙上留下“秋風秋雨愁煞人”的詩句,表達對起義失敗的惆悵與慨嘆。貴福知道,秋瑾志堅如鋼,軟硬不吃,要取得她的供詞是痴心妄想,於是,在7月14日致電浙江巡撫張曾揚(清朝漢臣張之洞的兒子),要求將秋瑾“就地正法”,以免夜長夢多,招來革命黨人劫獄,張曾揚不問青紅皂白,立即覆電同意。7月15日凌晨,數十個全副武裝的清兵,從獄中提出了憔悴疲憊的秋瑾,儘管傷痕累累,但她從容自若,淡定如常,面色不改,由囚車押至軒亭口,秋瑾忍住劇痛,走出囚車,向監斬官李鍾嶽提出了三點要求: 1.給自己的親友寫封訣別信;2.臨刑時不得剝去自己身上的衣服;3.不要梟首。而李鍾嶽只承諾第二、第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硬是沒有答應!這時為什麼?
本來,按秋瑾的“罪行”,挖心(如徐錫麟)、凌遲、剝衣遊街藉以打擊革命者的熱情,這在清末是司空見慣的現象,尤其是對女性起義者懲罰更是變本加厲,李鍾嶽應允第二條,讓秋瑾體面赴死,以全其節,自己已經承擔了很大的風險;在清末這個黑暗時期,革命者被行刑時,身首異處是慣例,梟首後曝屍街頭是常態,如戊戌六君子楊旭、譚嗣同等,儘管第三條也讓李鍾嶽揹負了壓力,但他依然含淚承諾:遵循秋瑾遺願。而第一條寫訣別信看似稀疏平常,為什麼李鍾嶽拒絕了呢?因為卑鄙無恥的滿清政府大有興“文字獄”的遺風,訣別信上稍不小心就會連累家小與親友,而且有可能株連傳信者,所以李鍾嶽予以拒絕是為保護秋瑾家人,還有寫訣別信時間較長,有可能節外生枝,發生其它變故,如換監斬官、革命黨人劫刑場等等,到時,就不是自己能擔待了的,所以,李鍾嶽作出瞭如此決定;秋瑾對李鍾嶽的舉動是感激的,對第一個條件沒應允也是理解的,她在李鍾嶽作出決定後,挺直身軀,走向刑場,“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33歲的秋瑾視死如歸,為革命灑盡了自己的滿腔熱血。事後,李鍾嶽被以“同情女匪”的罪名罷職,他時常唸叨:“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常以“馳驅戎馬中原夢,破碎山河故國羞”詩句勉勵教育子女,最後在愧疚、抑鬱中上吊自殺。
-
19 # 蟈蟈的文史原創
秋瑾,中國女權和女學思想的倡導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第一批為推翻滿清政權和數千年封建統治而犧牲的革命先驅,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她提倡女權女學,為婦女解放運動的發生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
1907年回到紹興後,負責大通學堂校務,並聯絡附近地區的會黨,準備響應徐錫麟的起義,後徐錫麟起義失敗後,其弟徐偉供詞牽連出秋瑾,本來她已經知道自己起義訊息洩露,但拒絕離開大通學堂,認為革命要流血才能成功,1907年7月14日,清軍將秋瑾逮捕,最終於1907年7月15日,秋瑾從容就義於紹興軒亭口,年僅32歲。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得不提李鍾嶽,很多人認為因為是李鍾嶽親手監斬了秋瑾,他是罪魁禍首,實際上卻不是這個樣子。在得知貴福僅憑一張告密紙就治人入罪的做法頗為不滿與其爭辯,但因官卑職小,他不能違抗。在審問秋瑾的時候,他不加刑訊,並提供紙筆讓秋瑾自供,於是秋瑾寫下“秋風秋雨愁煞人”。李鍾嶽將此呈給貴福,貴福以李鍾嶽不肯用刑,所以秋瑾沒有交代同夥為由,痛斥李鍾嶽審訊不力,後秋瑾被問斬。
在秋瑾就義前,曾向李鍾嶽提出三個請求,但三項內容卻有兩個版本,第一種是《中國史上最殘酷的刑罰》中寫的是:一是請作書別親友,二是臨刑不能脫衣帶,三是不得梟首示眾。李鍾嶽同意了後面兩個。
第二種是黃進華在《秋瑾就義始末》中寫到:一是我係一女子,死後萬勿剝我衣服,二是請為我備棺木一口,三是我欲寫家信一封。李鍾嶽一一應允,瑾遂不再言語。
不管哪種版本是符合當時的歷史事實,都說明了當時李鍾嶽在處理秋瑾問題上已經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尤其在當天貴福命令李鍾嶽去抄秋瑾的家,檢視是否私藏軍火,李鍾嶽到秋家後態度溫和,屢次囑咐秋家人不必驚慌,每到一室僅粗略一查而已,並親鎖房門。在得知東僻院的小樓是秋瑾臥室後,故意避開不查。當時秋瑾家還藏有兩支蓮蓬式手槍和子彈若干,一旦被查出秋家老小將無活口,可以說李鍾嶽救了秋瑾一家。
而如題所問,李鍾嶽為什麼要堅決拒絕秋瑾給親人寫家書的請求呢?我認為這都是出自對於秋瑾家人的保護。在我們看來,斬首不脫衣和不示眾在富貴看來,李鍾嶽已經表露出對於秋瑾的同情,那一份家書又有什麼呢!但是,家書一旦寫好並透過李鍾嶽傳出,如果讓貴福知道,為了能夠向主子邀功,勢必要將此事進一步擴大,一定會將秋瑾的很多人牽出作為秋瑾的同夥和同謀,這樣秋瑾的家人都得不到好的結果,甚至是全部被殺,而秋瑾不懈家書告別信,貴福他沒有理由將事態進一步擴大,再加上李鍾嶽的微不足道的勸諫,能夠保全秋瑾的一家老小,所以,李鍾嶽堅決拒絕了秋瑾的這一要求。
7月15日秋瑾遇害,他也因此被卸去山陰縣令之職。自此便 鬱鬱不樂,悔恨不已,於1907年10月29日上午9時許自縊於旁舍,年53歲。距秋瑾死難只有百日。
-
20 # 大國布衣
秋瑾就義時年齡僅僅只有32歲,自然也有許多人為她感到惋惜,當然這裡也包括當時執行這一命令的縣官李鍾嶽。
秋瑾雖說作為女流之輩,但她當時的地位個影響力一點也不差,自幼飽讀詩書,自然也就造就了她不俗的文學造詣!
即使在當時被抄家之時,面對無奈何尷尬的境遇,也是留下了:“秋風秋雨愁煞人”的絕句,而我們主題,關於秋瑾就義前提出的三個條件到底是什麼?畢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生命即將終結的那一刻,也會盡可能滿足除了死亡之外的大部分請求,難道有什麼難言之隱?或者還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嗎?
就拿這三個要求來說:
第一:准許寫家書訣別。
第二:不要梟首。
第三:不能剝去衣服。
其實看來這三個條件也不足為過,並沒什麼不能做,或者是不可告人一說,但是為何李鍾嶽死活不同意第一個呢?
何況李鍾嶽是相當仰慕秋瑾女士的,他還經常以秋瑾為榜樣,教育子女,也算是他家裡孩子的精神導師了,為何要如此謹慎呢?
其實我們可不要忽略當時秋瑾被捕的原因,以及為什麼就要那麼倉促行刑的緣由,畢竟這才是問題的關鍵。當時相關政府人員給秋瑾安排的罪名是:“推翻清王朝的統治”。這樣的罪名確實有點大了,畢竟威脅清王朝的統治地位,自然所有人都不敢輕視。
李鍾嶽仰慕秋瑾歸仰慕,但是有些時候也只能是身在官場身不由己,沒有辦法的事兒。我覺得當時李鍾嶽不讓她寫家書的原因有三:
第一:家書的潛在危險
首先作為一名革命者,同事具有很高的學識,當然也會具有很紮實的文字功底,對於文字的把玩也瞭如指掌。
要是留下家書,其實能否傳到家人手中都是個大問題,即使傳到了秋瑾女士家死人手中,到底給誰說了什麼,相信也會是許多人注意的焦點,難免不會牽連到不該參與這場風波的家人之中。
第二:其實凡事都要求我們講究證據。但是儘管當時沒有找到確鑿的證據,但是秋瑾女士也還是被關押起來,限制人生自由的,寫家書這件事兒。
但當時李鍾嶽已經沒有審批的權利了,畢竟他的上頭已經對他有所懷疑,難免會因此被人抓住把柄惹禍上身,雖說是簡單的家書,但是在那種情況下更不敢輕易為之,畢竟是政治層面的問題。
第三:時間上也來不及
儘管李鍾嶽不想讓秋瑾死,但是最令他沒有想到的是,福貴已經提前上報謊稱秋瑾已經招供的革命事實,雖沒有確鑿的證據上頭也是很快就給了行刑的批覆,完全沒有留任何迴旋的餘地。
福貴自接到手諭,就已經注意上李鍾嶽的一舉一動了,凌晨兩點接到通知,凌晨四點就已經被押到了刑場,時間上倉促,並沒有給李鍾嶽思考的機會,更沒有給秋瑾寫家書的時間。
儘管並不是李鍾嶽的本意,但是官大一級壓死人,所以李鍾嶽即使出於本意,做了自己內心最本真的決定也已經於事無補了,其實寫家書也不過是多此一舉,傳不到家裡不說,還連累更多的人。
當然後來的結果也正如李鍾嶽所想的一樣,不僅內心承受了極大地譴責,他的上級對他也不肯放過,僅僅就在秋瑾死後的三天後,已經被下達革職通知。
到這裡,相信大家已經明白為什麼看似簡單的條件,背後卻有這樣的故事了吧,殘酷的現實,那段不堪回首的歷史,絲毫沒有人情味可言!
回覆列表
7月15日,農曆“七月半”,俗稱“鬼節”,是祭祀亡魂的陰慘慘的日子。1907年7月15日凌晨,浙江巡撫張曾揚向紹興知府貴福,下達了立斬秋瑾的命令,張曾揚和貴福以屠殺革命黨人不過夜的精神,要為這個“鬼節”再增添一個活生生的冤魂!
行刑的時間定在寅時,寅時剛到,直接負責秋瑾一案的紹興府山陰縣令李鍾嶽匆匆走進關押秋瑾的地方,將她提到大堂,以朋友的面目和態度,真誠地對秋瑾說:“餘位卑言輕,愧無力成全,然死汝非我意,幸諒之也。”隨後,詢問秋瑾有何遺願。
秋瑾知道自己赴義的時刻到了,但她早已下了赴死的決心,她要做喚醒民眾的犧牲者,她要以自己的生命祭奠革命,她要以自己的血道,引革命同志前赴後繼,所以,視死如歸的秋瑾,坦然向李鍾嶽提請三件事:
1、準寫家書與親友訣別;
2、臨刑不脫衣物;
3、勿以首級示眾。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秋瑾的要求,確實很低,相對於頭臚落地、血濺山河的人生抉擇,已經很低很低。所以,對於臨刑不脫衣、勿以首級示眾的要求,李鍾嶽滿口答應,而且拼死答應,倘若做不到這兩條,寧願死,他都會讓秋瑾實現遺願。
然而,對於寫家書,他卻沒法答應了,因為貴福就在門外,他是監斬官,他是秋瑾的催命鬼,有他現場指揮,有上頭的立斬令,有等待秋瑾人頭落地的巡撫,李鍾嶽縱有十顆腦袋,也沒法改變秋瑾受刑的時間。所以,李鍾嶽無法答應秋瑾的第一條要求,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能。秋瑾也理解李鍾嶽的難處,因此還當面謝了李鍾嶽的通融。
其實,對於秋瑾,李鍾嶽不僅做到了仁至義盡,甚至因為秋瑾的死而懊惱神傷,最後自殺身亡。李鍾嶽1907年初調到山陰任縣令,當時遍訪山陰的名流,其中就包括秋瑾。李鍾嶽對秋瑾一見如故,深為佩服。
後來,因為秋瑾在日本留學的同學胡道南聯絡當地士紳舉報秋瑾在大通學堂搞革命,被紹興知府報告到浙江巡撫衙前,成為浙江巡撫的督辦大案,李鍾嶽作為當地縣令父母官,受命直接辦理此案。當接到要抓捕秋瑾的命令後,李鍾嶽還一再拖延,給秋瑾逃跑的時間,然而秋瑾視死如歸,像譚嗣同一樣,寧死不逃,才有了後面的刑戮。
所以,李鍾嶽作為當地縣令,受巡撫、知府節制,人在官場,身不由己,只得被動成為殺害秋瑾的幫兇。他本意無此,卻不得不如此。他因為照顧秋瑾,遭到紹興知府貴福的彈劾,最後罷官。
然而,罷了官還不能平息李鍾嶽心頭的悔恨,最後因為自己沒在秋瑾一案中救下秋瑾,李鍾嶽後悔莫及,最後在家中自殺身亡,給了他最敬重的秋瑾,一個最終的交待。作為清朝官員,對秋瑾敬重仗義如此,再無第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