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漣漪29919

    這是一種極其不付責任的說法。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為他還沒有分辨是非對錯的能力,他的行為,他的言詞是否符合道德標準,甚至是否符合法律標準,你不開導他,指證他,他會有一個基本的概念嗎?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真要用血淋淋的事實來教育他嗎?那時也許已經定型,無法挽回。

  • 2 # 曉久春鳴

    注意,管,是為了不管!孩子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要多給他們訴說的機會,多聽聽他們的想法!多多溝通,注意是平等的溝通,不能以一個長者的身份經常批評他!平時多給他展示的機會,適當的表揚他,從中提少量的建議!時間一長,關係就好了!不要以管他為出發點!要以溝通為出發點,達到管的目的!

  • 3 # 硒客聯盟

    當你還有這個權力的時候,就管管吧

    別等孩子習慣了放養的生活,你想管也沒法管了

    再去管他,只會惹得他反感,你們的隔閡也將越來越大

    當你一段時間沒去管孩子,他前期可能會做一些想要引起你注意的事,但如果長時間你不當一回事,你會發現不會再有這種情況,因為你們中間的已經產生隔閡了,到了後期,你去管他,他可能會有很多委屈想要說,卻不會說,只會和你吵,到了最嚴重的時候,你們可能將會失去對話的機會

    孩子成長的過程需要“父與母”

    孩子成長的過程需要父母“呵護”

    孩子成長的過程需要父母“管教”

    且行且珍惜,莫到最後以淚洗面。當然啦也不要到最後了一味的責怪孩子,造成這樣的結果,難道是孩子想要的嗎?父母也應該適當體諒體諒孩子,不是你做的什麼事都是你自以為的對孩子好,孩子的興趣,愛好也是很重要的

    最後說一句,在外工作的父母,多給留守在家的孩子打打電話吧,別讓他覺得“沒爹疼,沒母愛”,老師有時候會給孩子出“父愛”“母愛”這類的作文題,別讓孩子沒話可說,沒文章可寫

  • 4 # 愛家mxx566

    感覺現在有些孩子確實太難管,但要是不管他就不會明辨是非,就會任性胡為,只管不教是不負責任,不僅要管,重要是要教,這個教是要教孩子做人,關鍵有的家長的是非觀就不明確,這是最難解決的,光依靠家長也不行,有的孩子不聽家長的,看來還是老師教育比較有力度,自古老師職責就是教書育人,有的孩子不怕家長怕老師,個人認為這也是個好現象,嚴師也出高徒。

    孩子生下來,家長從小就應該管,不僅是照顧吃喝穿,還要教他怎樣是對,警告他哪樣是錯,錯的一定不能做,否則就受懲罰,對的要表揚,讓孩子也有自信,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就應該是言傳身教,身體力行,孩子會向父母學習,久而久之孩子形成習慣,孩子就會朝著父母心中想要的樣子成長,如果覺得孩子錯了,家長就該反思,是不是自己身上也有這問題,如果有就趕緊改正,並提醒孩子,對孩子要恩威並施,該關心關心,該教育就教育,助孩子成長,努力讓孩子將來有好結果才是真的愛孩子,在家家長正確管教,在校老師正確引導,不論將來出息大小,孩子起碼懂的怎樣做人,知道怎樣做人,他自己懂的怎樣做人了,大了就用不著大人操心了,將來孩子自己也有個好結果,不說別的,自己對孩子的教育努力了,盡力了,起碼自己也不後悔,僅個人想法,請隨意

  • 5 # 楷書13

    教育孩子是一項長期複雜的綜合工程,只問結果式不出事不管教的做法是不負責任的,而夢想一蹴而就的做法又太過天真。教育孩子,歷來強調“因材施教”,應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行事,不能用成年人的眼光看待孩子、要求孩子,要知道我們面對是從身體到心志都不成熟的毛孩子,必須要耐心耐心再耐心。另外,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是至為重要的,而良好的習慣又需要施教者目標明確、寬嚴結合、言傳身教、潛移默化。

  • 6 # 孔祥安說

    注:父母的保質期是十年。如果十年之內你不管,十年之後孩子就會很難管。

    孩子的成長是循序漸進的,它是一條圓潤的曲線,不是跳躍式的。所以不管孩子的年齡有多大,如果他以前的成長是不連續的,是跳躍的,後期都會補回來,而所需要的心力和代價就會更多、更大。

    舉個例子,比方孩子小時候,我們把孩子交給祖輩去帶或者孩子留守在家,其實這都屬於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的中斷。等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孩子因為跟父母沒有建立很好的親密關係,所以就會不服父母的管,而爺爺奶奶又管不住,這就是在還債,還小時候親子中斷的債。

    舉個例項,當初我班上有一個小女孩就是這樣,很聰明,數學成績很好(我當時帶數學),但是就是小時候親子中斷,父母家其實離的很近,但就是交給奶奶帶。奶奶帶大了以後,因為缺少父母之間的關愛,孩子缺愛就四處找愛,初二就開始談戀愛。尤其值得人注重的是,對小女生吸引力最大的不是學習好的男生,往往都是會玩的男生,而會玩的男生學習不好的比例會更大,因此,剛開始和學校的男生談,後來和社會上的男生談戀愛。奶奶管不住了,交給爸爸管,爸爸想管,但是女兒已經大了,不服管。她爸一兇她,她就反懟他這麼多年都不管她,為什麼現在要管?所以爸爸最終就放棄了。

    去年我還見到這個女生,高中就沒有念,混社會了。可惜了,其實當時她的成績應該是可以上高中,完全走一條不同的人生路的。

  • 7 # 沬蕗炷宰巡山人

    謝謝邀請!我用身邊的實際情況來回答這個答題:關於孩子教育問題,我雖然不是很有經驗,但從身邊感受到了很多。說白了誰家的都是人,所以誰家的父母大多數都把自己孩子當少爺公子看。即使他知道自己能力根本達不到老爺地主的資格他還是一樣的寵,一樣的溺愛!

    要知道脫離了傳統教育有多可悲。我們古代的先祖透過多少代的代價才規範了家教,以前家教都不外傳的。現在唾手可得了。別人卻不要!

    大家都知道小孩的教育都是在一到六週年之前就會基本定位了。很多家長從小就順著他由著他。甚至有些朋友和鄰居都看不下去的說句吧!就連父母家人都不高興。大家想想自己的教育都出現了問題那裡能教的好自己的下一代!

    個人認為家庭教育問題就好比社會就是一記耳光或很多耳光。咱們做父母的給了他(她)那麼他們在社會上就基本不要挨那沒必要的耳光了。要是父母不給社會自然會給他無數的耳光!因為別人不都是孩子的父母更不是孩子的親人。

    在加上教育問題導致誰家的孩子都自私。誰又願意讓過誰。如今只到七零末和八零初的還好些!之後的教育都是挺讓人擔憂的。當然相信也有些繼承傳統的實在人。家庭教育問題也是從來不鬆懈的。

  • 8 # 阿峰說體育

    這種說法是板為不負責任的,孩子就像一棵小樹苗,像一張白紙,家長是榜樣,有什麼樣孩子就有什麼樣的家長?從小培養良好的習慣,平時注意自己的言行,孩子自然就好管理,不能一遇問題就撂挑子。

  • 9 # 元哥扒娛樂

    管孩子的最關鍵一步,就是從孩子能“聽懂人話”開始,就要用孩子能聽懂的語言教育。千萬不要用“孩子太小”給自己找“溺愛”的藉口,真正的大愛是把孩子培養成堅強、能獨立思考、有主見、有好的生活習慣的人。而這一切從小就要開始。

    老警有個8歲的女兒,她2歲時在超市看上一個玩具要買,並且被我拒絕後躺在地上打滾,我警告她一次以後轉身就走……從此,她再也沒有這種做法,包括不喝飲料、不吃零食,都是這樣。

    其實,當她躺地下打滾我轉身毅然決然離開時,我也很心疼,甚至淚水在眼裡打轉轉——但我橫下一條心,堅決不回頭,心裡在想:“女兒,老爸這是為了你好”。因為爸爸是個警察,不可能常伴孩子身邊,還因為人生很短,我們無法陪伴孩子到老,必須讓孩子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當然,包括吃飯不能剩飯、不能吧嗒嘴兒、不能用筷子敲碗……都要管教孩子,從四歲時女兒吃米飯就知道“粒粒皆辛苦”不剩下一個米粒。

    其實,管教孩子最難的是學習,老警的觀點是“從小學開始培養好的學習習慣。”包括獨立完成作業,不認識的字查字典等等,父母只負責檢查作業,早晨起床只喊一次……

    最後,不管孩子多麼難管教,也一定是家長的方法問題,關鍵是要有耐心,不要急於求成,要準備好孩子能接受的各種讚美語言,表揚孩子鼓勵孩子,千萬不要和某某家的孩子進行比較,這就是一點點教育孩子的建議。

  • 10 # 姜宗維

    現在的孩子難管是不爭的事實,難管而放棄就大錯特錯。“子不教,父子過”這是古訓,關鍵是家長要樹上自己的牌子。若吃喝拉撤不拘小節,隨心所欲,難能教好孩子。“父形子肖”,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 11 # 豔麗讀書

    當下存在一個很普遍的問題就是教育沒有統一性,一個家庭養育一個孩子有太多人的幫忙: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叔叔阿姨,因為我們過分的“寵”,從而導致了後面我們對孩子的“管”。我一直認為,如果孩子出了問題,就是我們父母本身出了問題,只有父母有了改變,孩子才會有所改變。謝謝。

  • 12 # 6373373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我們吃的大米都知道是農民伯伯種的。

    農民種稻子是需要:

    1,整地

    2,提前育苗種,

    3,插秧

    4,除草除蟲

    5,施肥

    6,排水

    7,收成

    8,曬乾(去除雜草)

    這些還只是屬於一部分減縮步驟,還未解析。

    我爸總和我講:你教育孩子太急了,這個養育孩子,其實就和農民種稻子是一個道理,需要的是很多的耐心,和等待,瞭解他真正需要什麼,你總是罵他,打他,把他逼的太緊,會適得其反,牛耕完田都要人服侍,何況是人,他的適應也是需要過程。

    但是你說不想管就不管,那就是看著這顆苗長歪,長壞,。

    教育孩子需要時間,耐心,以及自己以身作則。

    其實你沒有去了解你的孩子,不知道他需要什麼,就對他發火,孩子身上的表現都是他接觸的東西,從而也反映了這個人家庭教育問題,

    希望,你能好好的去了解,你的孩子,再談教育。

  • 13 # 被放假的幼師小姐

    謝謝邀請。以前的封建思想教育讓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就是我的,我說的,孩子你就要聽要去做。很少會去想,我要求孩子做的,到底對不對。或者說,我要求孩子做的,是不是他想要的。很多家長按著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要求,要孩子做這個做那個,學這個學那個的,忽視裡孩子心裡的想法,也慢慢地讓孩子的心理有了抗拒的感覺。

    孩子長大之後,有自己的心事,很少會跟家裡人說。因為一說,不是罵就是打,完全不能幫助孩子解決問題。所以首先家長要調整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態度。試著去了解你的孩子,他需要什麼?他想幹什麼?對待孩子的事情,要上心要耐心要有恆心,儘自己的能力去幫助孩子,我相信孩子如果感受到家長對他的在意和努力,不可能會漠視的。

    管不了就不管了,那就放任自流咯...以後就更沒法管...

    孩子的問題,首先從家長自身找問題,他就是你教育之下的成果。

  • 14 # 清靜悠遠好

    不管是什麼時代,小孩都是很難管的。所以有句話講家有隔夜糧,不當孩子王。家長不容易,老師要管那麼多小孩更不容易。

  • 15 # 森琳媽媽愛說話

    這幾天的新聞,應該都是圍繞12歲男孩弒母的新聞。看到新聞中的畫面,想象著一個12歲小男孩如何向自己的媽媽下手,手段殘忍。當他的刀砍到自己媽媽身上的時候,眼裡應該沒有一絲的對於媽媽的依戀之情。訊息一出,頓時一片譁然。

    孩子到底要不要管,答案是肯定的。作為父母有撫養教育子女的責任和義務,當然中國的那句老話“子不教,父之過”也是最好的詮釋。有很多家長面對問題孩子是束手無策,心力交瘁,只能說,在最初,父母就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

    自己生養了孩子,就要教育。當然這個教育是個廣義,子女的教育不單單是學習上的教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方方面面都要教育。一絲一毫的懈怠可能就會葬送孩子的前程,一個孩子的培養也是父母畢生必修的內容。教育子女不是吃得飽,穿得暖就好,心理上的關愛比這些要重要的多。為什麼貧窮的家庭照樣可以有高材生?為什麼富家孩子也會誤入歧途?懂得教育子女的父母,不是給錢,是給真心。

    所以家長不能有“管不了就不管”的念頭,有這種想法,不是放棄了孩子,也是放棄了自己,放棄了家庭。孩子不就是整個家庭的希望嗎?孩子不就是我們生命的延續嗎?難道眼睜睜看著孩子走上歪路,我想,這時候,家長的心會更疼!

  • 16 # 日語培訓葉老師

    看到這個問題,我也稍微思考了一下。

    這讓我想到了很多社會現實,就是有太多不明不白的現象了。

    比如,不明不白的被生下來,不明不白的就結了婚,不明不白的就生了小孩,不明不白的就生病住了院,甚至死都死的不明不白的…

    教育,從概念上來說,它包括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是相互的。中間嫁接的橋樑是教什麼?

    第一,你教了什麼?教的怎麼樣?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最常見的就是說一套做一套。但這也是大忌。

    第二,孩子學什麼?學的怎麼樣?

    孩子的智商也許很高,但是情商怎麼樣?

    身心都往著健康的方向嗎?

    作為一名教育者,曾被這個高帽一直扣著,“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換個角度,家長是否也一樣呢?

    接上面的話題,孩子難管,說明在反抗,說明任性,說明寵慣了,沒規矩了,沒規律了…然而這一路走來,不排除孩子先天的習性。而自身的壞毛病,到底是誰給造成的?

    是孩子自己嗎?

    所以,意識到問題比看不到問題要好很多了…

    起碼知道問題所在,然後想辦法去改善和解決問題。

    不好意思,沒有回答到什麼具體可參的做法。反倒是一頓自我反思。這個問題很好,很有啟發性。深思,警惕…

  • 17 # 路宜海中學生學涯規劃

    是這些家長耐心不足的表現,也暴露出了家長對於孩子教育沒有進行相關學習和自身經驗。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環境。孩子的教育分三個階段,其中小學一至三年級的教育最為關鍵,這個時期要給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時間管理分配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將來可以很省心。不建議這個時期的孩子技不壓身學習太多技能。幼兒時期一定要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孩子放鬆,孩子的智力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各類學習不能壓的太緊,要做到有張有弛。這個時期的孩子可以嚴格規範時間和紀律,多用潛意識引導和表揚鼓勵孩子樹立學習興趣。

    四年級-初三階段要放下身價,和孩子成為朋友,凡事以商量溝通為主,將自己的人生經驗和社會經驗言傳身教,啟發孩子的情商融入智商。這個時期孩子教育成功了,不存在什麼逆反期,所謂逆反就是孩子與家長意見不統一抗爭的一個過程。

    孩子不聽話家長要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然後再分析孩子的錯。多看家庭教育方面的書籍講座影片,每次遇到孩子溝通教育難題,要先做批評與自我批評,人生讓你擁有了一個天使般精靈,那是天大的緣分,一定要用心呵護,嘔心教誨,將來才能舒心的陪伴左右,繁衍後代,家族興旺。

  • 18 # 入青0601

    有的家長一管孩子就心亂如麻,這是管得過寬;有的家長說管不了孩子就不要管了,這是放任自流。在我看來,兩種情緒都不可取,都是家長越位、錯位的體現。

    言傳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父母天天捧著手機,打著遊戲,聊著八卦,想著吃喝玩樂,怎麼能教育出愛學習、愛運動、有思想的孩子呢?父母不孝順父母、善待朋友,怎麼能讓孩子聽父母話、有好人緣呢?父母給孩子買本課外書嫌貴,買套名牌服裝卻毫不猶豫,怎麼能要求孩子尊重知識,勤儉節約呢?

    父母對孩子的管教,不是一時興起的教育,而是點點滴滴的影響。從小培養孩子明辨是非、遵守時間,從小引領孩子讀書鍛鍊、尊規守紀,孩子長大後自然做到自律、向上、懂規矩。

    你管孩子時心亂如麻,孩子會和你頂撞衝突;管不了孩子就不管,孩子早晚會品嚐到被別人管的滋味。切記,孩子是自己的,想要什麼樣的孩子,父母先要做什麼樣的人。

  • 19 # 老黃新觀察

    家長一管孩子就心亂如麻。除了說明孩子不聽話之外,還說明家長在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缺乏足夠耐心和專業素養。

    家長教育孩子需要耐心。不要一碰到孩子頑皮不聽話就責罵。要苦口婆心地反覆教育。不能一碰到難題就放棄。要教育在平時,從點滴小事抓起。

    家長教育孩子需要言傳身教。試想下,如果家長一天到晚捧著手機看,又如何教育孩子不沉迷遊戲呢?

    總之,如果家長用足夠的耐心,多給孩子一點關愛,努力做到以身作則,就不會感到煩了。

  • 20 # 平涼家長之家

    十二歲女孩,堅決“不要你管”怎麼辦?家有小學生,管要嚴而不傷害,家長應當怎麼做?

    家長邀答:女兒十二歲,上五年級,最近老跟我衝突,嫌我管得太嚴。我應當是個還算有章程的媽媽,可最近一管她就心亂如麻,不敢太鬆,又不能太嚴,愁白了頭啊有木有!到底怎麼管才能讓家長和孩子雙方都不難受?

    答:有人說小孩子就是家長手心裡的一隻小鳥,握太鬆還沒學會飛的小鳥會摔著,握太緊連氣兒都沒得喘的小鳥就死了——到底要怎麼做,才能既不摔著又不拘著,還可以學一身過硬本事衝向高遠藍天展翅翱翔?我從許多個成功家庭教育案例中提煉總結,得了十六個字:嚴而守理、嚴應守度、嚴要守恆、嚴且守方。這個“十六字法”,又該如何針對性實踐於不同家庭、不同孩子的日常養育與教育呢?

    1、十二歲女孩說“不要你管”時候,她在說什麼?

    十二歲女孩說“不要你管”時候,她在說什麼?她在說:“請你做好你自己,我也會做好我自己!”

    再往透裡掰一掰,當孩子強烈抗議要求“不要你管”的時候,往好聽了說她是在強調“請你做好你自己,我也會做好我自己!”往不好聽說,就是孩子瞧不起你!因為你連你自己都做不好你又有什麼理由和立場強迫孩子做的更好呢?

    十二歲的女孩子,她們的生理和心理正在發生化學反應般的、異象頻生的巨大變化。她們除了要用盡一切力氣和心理能量來適應這種變化之外,還得盡一切可能迎合並滿足家長對她們的高期望值,更得分出心神應對自己生理狀態、性別變化而引動的外部世界人與事的相應反饋……真的,她們實在是沒有多餘精力和心力再周旋和抵擋來自於至親至愛至信父母的傷害或綁縛!

    是的,家長們喪失了感覺眼前頭這個孩子一切心理變化並與之同頻共振的能力,也越來越不在乎眼前頭這個孩子本身了,家長們全部的注意力和全部的在乎,都只指向這個孩子考試成績、音樂特長等等外在功利所能夠帶來的榮耀、成功與面子——“不要你管!”這是孩子向家長髮出的深自靈魂的求救!

    十二歲的女孩子,她們到底要承受哪些遠遠超出於大人們想象的重壓?

    第一,要承受青春期生理成長的疼痛。

    青春期來臨,女孩兒們要承受身體急劇變化、肌肉骨骼急劇成長、身高體重急劇增加的生理性疼痛,她們還得承受第二性徵日趨顯露與成熟,乳房發育、脂肪增多等等引起的心理性焦慮……而這些變化,是要持續兩年多時間才能夠達到青春盛期!兩年,兩個三百六十五天的每一個白天與黑夜,她們都要一個人扛著捱著這些隱秘的成長與隱秘的痛苦。

    當然,如果她們的成長髮育與同齡人相對滯後或超前,她們需要承受的心理壓力與熬煎更會翻上好幾倍。發育滯後了、發育超前了,她們都會覺得自己被同伴瞧不起、被同伴的成長所壓抑,有一種名為“自卑”的東西就會如同附骨之疽,一點點蠶食她們心裡頭的光與熱、蠶食迎接青春到來時候的飛揚與明亮,她獨自一個人一點點墜入黑暗、墜入深淵,家長卻看不見,卻以“都是為了你好”的名義落井下石般只管追著趕著要一個好成績和好表現!

    第二,要承受對自我進行重新評價的焦慮。

    十二歲女孩子,伴隨著性成熟本身引起的心理焦慮感,身體本身的生理變化也會催生又自豪又自卑的焦慮——以前對自己身體的固有認識、身體功能信賴等將遭受嚴重懷疑!她們需要重新發現自己、探索自己。而這些對自己的發現與探索,需要透過周圍夥伴在與她們往來過程中的新反應及新人際關係、新群體價值的新效應來實現,尤其是家長的觀點和評價,對十二歲女孩子原有道德標準及自我價值實現是否穩定、女孩兒性別與角色是否穩定有著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

    尤其是,當父母的觀點和評價,明顯與同伴或其他重要人物的評價不同甚至相反時,對女孩兒身心靈的和諧或矛盾、重建或毀滅簡直具有原子彈爆炸般的毀滅效能量。

    第三,要承受原生家庭依戀關係變化的挑戰。

    十二歲的女孩兒,從原本與爸爸媽媽親密無間的百分百依戀關係,慢慢轉向於自我精神與心靈的獨立,傾向於同性和異性夥伴的交往,她們既要扮演父母的乖女兒角色,又要挑戰於夥伴群體中具有獨立話語權的社會角色,還得想方設法平衡這各種角色在自己身心中所佔比例、生活中所佔時間的矛盾。而處理這各種角色及關係所獲得的正面經驗、反面經驗,都將成為女孩兒們成年之後所遭遇大量問題能夠得到良好解決的基本經驗來源——在這個關鍵階段,父母是嚴管、忽略、拒絕或適度放手鼓勵她們走出去,便顯得尤為重要。

    第四,要承受認知改變導致的初級叛逆。

    十二歲的女孩子,正是心理性格定性的初期過度階段,最明顯的性格特徵必然是“不服管教”。她們會想方設法“裝成熟”——“裝成熟”的背後是什麼?是需要被肯定的極度渴望。尤其是來自於父母的,像對待一個體面成年人那樣平等的尊重、真誠的肯定,對女孩兒們願意自動自覺管束自己的“胡思亂想”和“胡作非為”簡直具有定海神針的作用。比如小夥伴之間彼此促生和攀比的虛榮心把控、與異性交往的分寸把握、想要吸引別人最大注意力的本能、極度需要獨立空間而父母無界限干涉的讓步程度等等,都是在擁有了父母妥帖陪伴、合理理解、充分尊重的前提下才會趨於正向。

    2、如何在嚴管與不管之間找準合理尺度,進而順暢實施對孩子的教育職責?

    什麼是嚴格管理?我們只需要瞭解與之完全相反的寬鬆式管理,對其精髓要義便會一目瞭然。

    寬鬆式管理是管理者向被管理者提出一個標準和倡導,但是並不使用某些強制手段來要求被管理者執行——很顯見的,寬鬆式管理有一個基本前提,它只適合於高道德素質水平、高自理自控能力的人。

    我們家這個才上小學的、調皮搗蛋又精靈可愛的小姑娘,她們符合這個條件嗎?當然不!高道德素質水平和高自理自控能力,是樹立在遠遠處的、引誘孩子去朝拜的成長方向,是較遠的將來才可能抵達和實現的成長目標。十二歲的女孩兒,說她們是一個裝滿了汽油的桶子都不為,這一桶汽油是要轉化為建設效能量?或是轉化為破壞效能量?關鍵的關鍵便在於家長“管與不管”之間尺度的把控。

    寬鬆式管理,確實可以激發孩子們的自主創新力、發散性思維和自我能動性,確實能夠讓孩子們在家庭和學校中有更多的表現機會和發展機會,確實能夠豐富孩子們的精神情操,讓孩子們有更多自由發展的餘地。

    但是,寬鬆式管理的問題與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尤其對於十一二歲的小學生而言。寬鬆式管理在有意識培養她們獨立人格方面的“無為”在對求知過程及學習習慣培養方面的“無效”,以及對身心靈綜合成長及未來社會高素質人才需求適應方面的“無力”,都是對有些家長以西方式所謂自由所謂民主為藉口稀裡糊塗放羊吃草而喪失了對女孩自律自控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良好習慣定型化培養最佳時機的警告!

    “教育的基本任務是使每個孩子的潛能在一個有準備的環境中得到自我發展的自由。”蒙臺梭利所強調的“有準備的環境”是指什麼?是指家長要“有意識的”為孩子創造一個能夠輕鬆、愉快、自由、主動去發現、去思考、去探索並從中獲得知識經驗的家庭生活環境,這種家庭生活環境如同陽光滋養萬物那樣滋養著身在其中的孩子,會讓小姑娘們在情感、信念、意志、行為和價值觀方面不知不覺被濡潤和養育——能夠促進教育目標實現的家庭生活環境和家長教育方式應當是什麼樣子呢?十六個字:嚴而守理、嚴應守度、嚴要守恆、嚴且守方。

    3、嚴而守理、嚴應守度、嚴要守恆、嚴且守方的“十六字法”,如何落地?

    家長對小學階段孩子們有效管理嚴與松分寸把控的“十六字法”,其中有四個字是重複的——“守”!“守”這個字在家庭教育中的重大意義和釋義有兩層:

    “守”字,從宀從寸,其造字本義是說,房屋裡面有人手持器械,是謂護衛家園、禦寇入侵,這也是我所理解“能夠促進教育目標實現的家庭生活環境”的第一層釋義;

    第二層釋義是指“能夠促進教育目標實現的家長教育方式”, 宀表房屋、寸為法度,合起來表示掌管法度,即職責、職守。

    身為家長,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最重要的職能無非有二:一是保護孩子身體和心理不被外界損傷,二是在嚴管與不管之間找準合理法度以便順暢履行對孩子的養育職責。這兩層職能,進一步拆解開來,就是“嚴而守理、嚴應守度、嚴要守恆、嚴且守方”,這“十六字法”在家庭教育過程中要如何落地?

    第一,嚴而守理

    何謂理?原義是指物質本身的紋路、層次,及客觀事物本身的次序,也有“事物的規律及是非得失的標準”之義。與此相應的,“十六字法”第一法“嚴而守禮”有兩個含義:

    一是指家長在管理孩子生活與學習過程中,要尊重和遵循孩子的生理、心理成長規律。

    要將自己變成孩子去管理和引導孩子,而不是高高在上以自己的所情所願所思所想為管理出發點而完全無視甚至悖逆孩子的成長規律。

    二是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長自己必須先做到。

    有太多家長在家庭教育中最常乾的事就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給孩子安排了嚴格的作息時間表並打印出來貼在牆上,要求早早起床、晚晚休息、抓住每一分每一秒讀書學習做作業。可家長自己呢?要麼是嘩啦啦搓麻將聲徹夜不休,要麼是無所事事狂追百集百集的口水劇,要麼葛優癱沒日沒夜玩手機……與其唾沫飛濺跟孩子說幾火車道理還不如以身作則讀一本好書、做一件實事給孩子看來的更有效。

    有個小學生不小心打碎了學校玻璃,之後被老師要求賠款和罰款500元——“奶奶,我前天把學校的玻璃撞碎了,我知道要受到懲罰,所以我跳樓了。”這是孩子的遺書,是寫給奶奶的。按常理與常情來說,不是應當將事情告訴給最親最愛的爸爸媽媽嗎?為什麼卻沒有?因為爸媽事無鉅細過度嚴格近乎嚴苛的管理,使爸媽在小孩子心目中像擇人而噬的怪獸一樣只代表了“恐懼”和“可怕”,理所當然的,當遭遇重大挫折時候,小孩子又怎麼可能有勇氣和底氣向他們求助?

    是的,孩子們都會害怕為嚴而嚴、絕對權威的家長,卻會敬愛“嚴而守理”、以身作則的爸爸媽媽。害怕催生的是畏懼和遠離,敬愛催生的是尊敬和親近。尊重和遵循孩子成長規律並以身作則的、“嚴而守理”的父母,將會成全十一二歲女孩兒們知行合一的自我肯定,成全她們心理性格初期過度階段內部成長與外部肯定的平衡。

    第二,嚴應守度

    何謂“度”?古者五度:分、寸、尺、丈、引謂之制。與此相應的,何為家長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第二法的“嚴而守度”?最簡單的解釋是指,家長管理孩子的“善惡界限”與“心之界限”。

    一是謹守善界限。

    正所謂善惡一線間,每一個身為家長的人們,都是煙火紅塵中的平凡男女,誰不曾在善與惡之間搖擺徘徊?關鍵的關鍵在於,搖擺或徘徊的最終結果是心靈的天平偏向了惡還是偏向了善?偏向善,便會生出勇氣和智慧,同時又能戰勝更多的惡;偏向了惡的話,又有什麼好說的呢?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惡狼怎麼可能養育出如花的羔羊或翱翔的雄鷹?

    二是謹守心之界限。

    謹守“心之界限”的家長們,對待孩子的任何時候、任何事情上都會有一條絕對清晰又堅定的界限。這條心之界限落地於“能夠促進教育目標實現的家庭生活環境和家長教育方式”,便是對孩子心理界限和空間界限的起碼尊重。

    沒有“心之界限”意識的家長是如何對待孩子的呢?

    ——我的事我說了算,你的事兒我說了算;我的就是我的,你的還是我的。

    有“心之界限”意識的家長是如何對待孩子的呢?

    ——我的事兒我說了算,你的事你說了算;我的就是我的,你的就是你的。

    說難聽點,街邊亂串的野狗撒一泡尿當標誌,其他的野狗便都知道不能侵犯,這是它們的地盤意識和界限意識,嚴而無度到沒有“心之界限”的某些家長簡直還不如它們呢。這些家長侵犯孩子們的心理邊界和空間邊界時候為何會如此理所當然?是因為這些家長表面上看起來是個成年人人,但心理狀態上依舊是個小嬰兒,所以會以小嬰兒的心理模式與自家孩子形成情緒心理的共生關係中。

    三是剝離情感共生關係。

    家長與子女之間的情緒和心理共生關係中有兩組矛盾,一是付出與剝削,二是控制與服從。

    對小嬰兒來說,他哇哇大哭,爸爸媽媽就圍著他轉,所以他就會有一種“媽媽得圍著我轉,我說了算”的錯覺,他的潛意識裡慢慢就會形成“我可以自由使用這個世界”的錯覺——小嬰兒的此種意識,如果在成長過程中沒有被正確的引導和矯正,而是被養育者越來越過分的嬌縱、過度的寵溺而強化,那麼,即便他們成為了成年人、成為了其他孩子的父母,他們與自家孩子相處時候的心態也還是嬰兒式的:“我可以自由的使用這個世界,我的我說了算,你的還是我說了算!”

    所以,親愛的家長們,為了不讓孩子在成長過程將自己複製成了另一個可憐又可恨的我們,為了讓孩子在大資料無隱私時代學會並懂得守護僅屬於自己的那一點點私有空間,請在家庭教育時“嚴而守度”,請在為人處事時“以身作則”,請以自己為最美的航標燈,引導女孩兒們學會溫和而堅定地,建立和守護自己的善惡界限與心之界限!

    第三,嚴要守恆

    何謂“恆”?“恆”,常也。“恆”卦是易經第32卦,既有“通達、沒有過失”的意思,也有“如月之恆、如日之生”漸趨盈滿及永久持久的意思。能夠“促進教育目標實現的家庭教育方式”最核心的一條,就是“嚴要守恆”——“嚴要守恆”至少包括兩層含義:

    一是家庭所有成年人或養育者,愛孩子的動機和管理理念、管理方法要保持一致。

    中國式家庭教育中有一個萬能模板叫著“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爸爸打一棒子的話媽媽就趕緊給個甜棗,媽媽敲一棍子爸爸就趕緊給些蜜糖,這樣做的惡果是什麼呢?一方面會導致孩子的反彈和反抗越來越激烈、與家長的心理距離也必然越來越疏遠;另一方面,家庭養育者在對待孩子態度上、處理具體事件時彼此之間互相拆臺、意見相左或矛盾頻頻,甚至將這紛爭與矛盾肆無忌憚暴露於孩子面前,就是強迫孩子們基於生存與自我保護而去習得欺軟怕硬、看人下菜、見風使舵、坑蒙拐騙等不良心裡和行為習慣。

    二是家庭的每一個成年人或養育者自己,愛孩子的動機和管理理念、管理方法要始終如一,絕不能自相矛盾、前後矛盾。

    正如老人們常說的,“小兒無動餓之患,而有保暖之災。”身為父母,應當自始至終心明眼亮,懂得對孩子施予什麼樣的愛、怎樣去愛去管才會得到好的結果。

    第四,嚴且守方

    嚴且守方之“方”,當然是指方法了。如果說“十六字法”的“嚴而守理、嚴應守度、嚴要守恆”是家庭教育當絕對遵行的“大道”,那麼“嚴且守方”則是家庭教育中機靈百變、一百個人可以有一萬種法子的“小道”技巧。小道技巧很多很多,但萬變不離其宗,內裡那個不變的“宗”,當遵兩條:

    一是要從子女的長遠利益出發,去愛去管。

    比爾·蓋茨宣佈退休期的同時宣佈了要把自己的全部身家580億美元全額回饋給社會。為什麼要這樣做?他說,“擁有不勞而獲的財富,對於站在人生起跑點的子女來說絕非好事。”與比爾·蓋茨的家庭教育理念有異曲同工之妙且深得我心的,是一個作家詩意溫情又著眼長遠的一句:我們希望有兩份永久的遺產能夠留給我們的孩子,一個是“根”,另一個是“翅膀”。

    “根”就是一個人的心性和品質,“翅膀”則代表了他適應世界的生存能力。“愛之太殷、憂之太勤”,對本來就盡享沒有兄弟姐妹、生活條件極好、父母之愛強烈集中等絕對優勢的獨生子女而言,是斬斷“根”的利斧,是捆住“翅膀”的繩索。

    二是從實際出發,循序漸進,量力而行。

    影響非常深刻的一個慘烈案例,說是被強迫學琴的孩子用剪刀剪斷了自己的手筋!問她為什麼要這樣?她說,“把手筋剪斷了,我只疼一時。如果不剪斷手筋的話,我就要痛苦一輩子!”之所以有那麼多由於家庭教育而導致的人間慘劇,不是因為家長們不愛自己的孩子,相反,他們是太愛了——太愛,而不會愛,於是家庭倫理悲劇便會在某個不可預知的時間或地點緩緩拉開帷幕。

    所以,家長們不要為了自己的面子或虛榮心強迫孩子做她不願意、不擅長的事兒,應當根據孩子的先天稟賦、個性特點、興趣愛好等實際出發,遵照和尊重孩子不同年齡段生理和心理成長規律循序漸進,既不落後於孩子的身心發展水平,也不超越孩子的身心發展水平,使孩子在家長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引導中,自然且自在的生活,和諧又統一的成長。

    小結:先嚴後松,比先松後嚴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當十二歲女孩說“不要你管”的時候,她在說什麼?她在說:“請你做好你自己,我也會做好我自己!”家長應當給予的迴應是什麼?嚴而守理、嚴應守度、嚴要守恆、嚴且守方“十六字法”!總之就是,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候,既要“守”理、“守”度,還得“守”恆、“守”方——濃縮成一句精華的話,即為:先嚴後松比先松後嚴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電影《七月與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