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探照燈
-
22 # 潘先森說
余光中教授
余光中教授(1928-2017)逝世,他是中當代著名作家、詩人、文學教授。
要評價這樣一位有影響力的作家,隨時可以寫成百萬言的鉅著,在此只能借題發揮,從詩人的余光中談談新詩這種現代中國文學重要文體的後運。
王國維論詩國學大師王國維(1877-1922)《人間詞話》有云:
「四言敝而有楚辭,楚辭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詩敝而有律絕,律絕敝而有詞。蓋文體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習套。豪傑之士,亦難於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體,以自解脫。一切文體所以始盛終衰者,皆由於此。故謂文學後不如前,餘未敢信。但就一體論,則此說固無以易也。」
律絕與詞漸「敝」王大師的說法有其道理,卻未全部是真。
今天中國詩人創作四言詩、楚辭體長賦已罕見,就算有人寫,也會因為缺乏讀者而難以流行。
甚至律詩絕句和宋詞作品仍有,但是許多在大學主修中文(或曰中國語言文字學)的年青人都不懂得欣賞。所以律絕與詞的漸「敝」,主要原因恐怕還是讀者群消亡。
新詩的盛行新詩這種文體基本上脫離了中國傳統文學入面韻文這一支的舊規,句式自由、平仄韻腳不拘,結果是隨讀隨忘的居多。
今天中國年青讀書人為甚麼還在讀新詩?恐怕是因為中小學課本循例選入新詩,好像冰心(1900-1999,本名謝婉瑩)的《紙船──寄母親》,徐志摩(1897-1931)的《再別康橋》,又或者是余光中的《鄉愁》。
以詩論詩以詩論詩,《鄉愁》的風格還是因襲了《詩經》主流手法,每章只改數字,其餘都是重複。
只不過這在二三千年前是佳構傑作,在二十世紀就太過「自成習套」了。
新詩的本質新詩的本質,十居其九已經化為一篇標點不全、隨意起行、強佔篇幅的散文而己。
餘詩人之逝,將是一個時代的終結,新詩將要「敝」,比律絕和詞都要「敝」得很多。
[潘國森]答
-
23 # 天天薦書
驚聞余光中病逝,無比悲痛,深表哀悼!
先生被人熟悉,最重要的恐怕是因為一首傳遍大江南北海內外的《鄉愁》,為表敬意,先摘錄先生的詩為敬!
先生祖籍福建永春,1928生於南京,曾就讀於金陵大學(後併入南京大學)。1949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臺。余光中從事文學創作超過半個世紀,馳譽海內外,一曲《鄉愁》在全球華人世界引發強烈共鳴。
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詩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國的統一,又將鄉愁描寫的淋漓盡致.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同時,臺灣和大陸人為的長期隔絕、飄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特定的廣闊內容。
余光中先生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熱愛中國。禮讚“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說:“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余光中走了,在七十年的臺灣文化史上,是一個時代的結束。從疼痛徹骨的遷徙流亡思鄉,到意氣風發的“希臘天空”的追尋,到回眸凝視決定擁抱枋寮的泥土,到最後在自己擁抱的泥土上又變成異鄉人,余光中的一生就是一部跨世紀的疼痛文化史。
余光中先生出生在南京,在南京度過了他難忘的童年時代,是個貨真價實的“南京小羅卜”,當年在石頭城白牆紅瓦的小樓上,每當夕陽西下,面對紫金山美麗的夕照,一顆少年的詩心便隨之跳動,他的第一首詩作“就是對著那一脊起伏的山影寫的”。不論身在何處,這位金陵子弟江湖客最牽掛的依舊是他的故土南京。
先生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馳騁文壇已逾半個世紀,涉獵廣泛,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其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沉,為當代詩壇健將、散文重鎮、著名批評家、優秀翻譯家。現已出版詩集21種;散文集11種;評論集5種;翻譯集13種;共40餘種。
對先生一句話評價: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熱愛中國,經歷過割裂時代後感情得以昇華的偉大詩人。 -
24 # 塞外的風
我不敢妄評餘老先生的一生,但他的那一首《鄉愁》卻恆久地根植於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中,歷久彌新。《鄉愁》是一個符合,更是一種情懷。每每讀來,都心潮起伏,難以抑制心中某種莫名的情愫。
-
25 # 於行歌
詩人余光中今天逝世,享年90歲。
出世余光中是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出生,這位臺灣詩人,一路坎坷經歷過,一路榮譽掌聲也不斷,也就在今天,他的一生畫上了一個句號。歷經戰亂流離,漂洋過海,他用一段愁腸寫下動人的《鄉愁》,用一紙思念,寫下《鄉愁四韻》。
浮生是年華余光中一生留下不朽的著作,也攬獲諸多獎項。他曾獲得《吳三連文學獎》、《中國時報獎》、《金鼎獎》、《國家文藝獎》等臺灣所有重要獎項,獲得第十三屆花蹤世界華文文學大獎。
藝術的綻放余光中是位複雜的詩人,一生中他的寫作風格在不斷變化,可以說他的寫作風格的轉變恰恰影射了中國文學的發展歷程。他的詩就像他自己說的那般“少年時代,筆尖所染,不是希頓克靈的餘波,便是泰晤士河的河水,所釀業無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他是人間的精靈,看過的世間的聚聚散散和坎坷,他用一場憂愁一場鄉夢,在這片他所摯愛的中國大地上、海洋上自由地遨遊、馳騁。
如他所願,“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他的思想已經融入了我們這個民族的記憶之中。
回覆列表
余光中先生在大學工作了一輩子,當教授,教書育人一輩子。早年在臺灣東吳大學、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大學、臺灣政治大學任教,後來又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任教,還去過美國兩次,在大學任教,最後在臺灣中山大學當教授,直到去世。
余光中學生研究方向是外國文學,在大學工作後,從教的專業課是英國文學,六位也會在大學開設文學翻譯課程,還有詩歌創作課程和散文研究課程。余光中先生認為,大學教書和學術研究,對他的散文和詩歌創作非常有幫助。
這十幾年裡,余光中頻繁往來大陸,進行文化和學術交流活動,其中還擔任過北京大學、廈門大學、浙江大學、江南大學等高校的客座教授外,還擔任過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文學院榮譽院長。其中,在北京大學當過2012年北京大學“駐校詩人”,這一次呆的時間最長。
到現在為止,余光中功出版了70多本書,其中繁體字有40多種,著簡體字有50多種。最新的一套書,應該是華文天下出版的一套書,收錄了余光中最經典、最權威作品,套裝全8冊,分別是散文集《聽聽那冷雨》、《望鄉的牧神》、《隔水呼渡》《青青邊愁》、《日不落家》、《逍遙遊》,《憑一張地圖》,和評論集《分水嶺上》、。
在各種文體寫作當中,余光中最看重的還是詩歌創作,一生追求詩藝的提升。早在1967年,余光中在《五陵少年》的自序中,就宣稱自己是“藝術的多妻主義者”
余光中說,“藝術的多妻主義“可理解為“藝術的多美主義”。在長達五十年的創作生涯中,他以近一千首詩,為“多妻多美”的信念下了完美的演繹。
深圳海天出版社編著《當代中國散文八大家》一書,將他與冰心、汪曾祺、餘秋雨等並列;《余光中詩選》被列入北京學界評選的“百年百種優秀中國文學圖書”;詩集《與永恆拔河》被列為”灣文學經典三十部之一。
在不同時期內,余光中曾經獲得臺灣文藝獎、吳三蓮散文獎、吳魯芹散文獎、霍英東成就獎等獎項,我工作的南方報業集團旗下的《南方都市報》主辦的、第二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散文家獎曾經頒給了余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