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影視分享喚醒記憶
-
22 # 酒徒影視
其實這部影片所取得的成就是世界公認的,幾乎每一位看過影片的觀眾都對它讚不絕口。有人甚至評價“這是一部必看的影片”。作品在未拍成影片之前就已經收穫了大批讀者,成為紐約時報的暢銷書冠軍不說,還被翻譯成30多種語言在多個國家暢銷。
小說作品就已經獲得高評價,何況是拍成電影后。《肖申克的救贖》播出後大獲好評,併入選了美國電影學會20世紀百大電影清單,甚至有許多學校將這部影片作為教育片要求學生們觀看。能獲得全世界的認可,甚至被學校看中,這部影片的評分必然會獲得高評價。
高評價的背後自然有足以支撐它的硬實力,就劇情而言它就和很多影片與眾不同。大多數影片選擇用主人公視角講述,塑造出一個英雄主義的人物,但《肖申克的救贖》不同,它以第二主人公瑞德的視角描寫了主人公。
瑞德是第三視角,而觀看影片的觀眾也是用第三角度看待安迪,這樣一來更增添了安迪這個角色的真實感,也變相地豐滿了安迪的形象。成功塑造一個角色在這部影片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就這一小細節都是經過導演的精心設計。
影片還有一點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人物設計,它把正義賦予一位入獄的罪犯,又把醜惡新增在典獄長與獄警的身上,這與其他影片不大相同。它模糊了觀眾對善與惡的認知,告訴觀眾不是表面代表正義就真的代表正義,也不是表面罪惡就真的永世不能翻身。
典獄長利慾薰心,為了地位和利益重用犯人安迪;安迪為了生存選擇替典獄長做違法的事;瑞德為錢財在牢獄中賺錢。說到底誰都不是一個真正的好人,但就是這樣才是最真實的故事,因為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做到絕對的完美,總有人多多少少做錯過什麼事。這大概也是影片想傳達的思想之一,同時讓人物的形象更加飽滿。
當然這部影片更多的是塑造了一個堅持不懈、有著頑強信念的英雄人物。他在獄中的勵志做法顛覆了無數觀眾的觀念,從弱小被欺負變成了典獄長都碰不得的重要人物。雖然安迪也不是一個完美的英雄,但卻足以讓人稱呼他為君子,因為“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明明已經快到刑滿釋放的日子,但主人公安迪還是選擇了越獄,這其中原因恐怕還是因為他已經看透了那群道貌岸然的偽君子,認清這個世界的是非並不是那麼的黑白分明。
同樣,影片也透過安迪的故事告訴觀眾,哪怕深處絕境也不要放棄生還的希望!
影片的高評價不僅在於劇情本身,還在一些小細節中。連著八年寫的申請信、安迪牢房裡牆上的海報、那本看似普通的聖經……看似平常卻在影片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申請信要來了鉅額的申請款,海報掩藏了為逃獄挖下的隧道,聖經裡藏著挖隧道的工具,影片埋下一個個伏筆,令觀影的人們驚訝感嘆。
除去劇情,讓觀眾評價更高的應該就是臺詞。毫不誇張地講,有些經典臺詞可以受用一生。影片講述的是對自由的渴望,可有位被體制化管理了一生的圖書管理員卻不希望獲得自由,甚至在出獄後選擇自殺。關於這件事,影片這樣說“心若是牢籠,處處為牢籠,自由不在外面,而在於內心”。
還有那句最經典的話“生命可以歸為一種簡單的選擇:要麼忙著活,要麼忙著死。”就只是一句簡單的話卻把困擾著萬千人的問題給準確無誤的解釋出來,多少觀影的人被這一句話驚醒,又有多少人為這句話努力。這也是《肖申克的救贖》魅力所在。
影片名叫《肖申克的救贖》其實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影片安迪透過自身的努力成功越獄獲得了自由,這是對自我的救贖。贈予瑞德口琴、教育年輕的獄友並用自身的語言和行動對獄中朋友進行了救贖;改善監獄的看書條件,播放音樂這是對整個肖申克監獄的救贖。同樣的他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觀眾的思想,這也是一種精神上的救贖。
-
23 # 楊小白話
這麼說吧,若當年沒有《阿甘正傳》,《肖申克的救贖》就是當年的奧斯卡獎的歸處。但是隨著時間的沉澱,越發的感覺這個電影價值已遠超奧斯卡獎,這部電影也是我心中的無冕之王。
時至今日,依然記得第一次看這部影片是高中時期班主任帶我們看的,想讓我們知道理想信念與堅持的重要。
《肖申克的救贖》講的是銀行家安迪因為妻子出軌,被控酒醉後誤槍殺死了妻子和她的情人,從而被判了無期徒刑。
該片透過監獄這個無自由,高紀律的環境,來展現獄中人隨時間打磨後,對環境改變的恐懼。
所謂的救贖,並不是只針對安迪本身,因為他不但拯救出自己,也拯救了他的獄友,和一眾獄友的精神世界。
安迪曾經對獄中年輕人說過一句話,“人,不是忙著生,就是忙著死。”人生的不同境遇,在於人的選擇,當面對的是絕望的時候,你會怎麼選擇,死亡還是生存下去?一個人能夠在痛苦的監獄生活,不放棄對自由的嚮往,所以他成功了,獲得了自由。
這個電影可以當做人生路上的指明燈,雖然燈光微弱,但卻可以持久長明。
-
24 # 小妹視野
肖申克的救贖》的評價高的原因如下:
一、總結。 一個看似離日常生活特別遙遠的監獄故事,卻深深戳中人心,讓人時常覺得從中看到了自己,能引發這樣的共鳴,大概是因為,體制化,不僅僅存在於高牆之內。從社會制度到世俗規約,概莫能外,他們共同的作用,不管是有意設定,還是無意為之,其最終效果無不是剝離身處其中的個體的自由意志,透過提供統一準則省去個體的自主思考選擇,漸漸習慣被決策的個體便再離不開體制,以為從中獲得了安全感,亦為了這種安全感,不惜放棄自我乃至所有。
二、現實意義。 該片主人公安迪為了追求自由而堅韌執著的奮鬥精神使該片具有鮮明的現實意義。它啟示我們:任何人,不論他身處順境還是逆境,只要追求不息,奮鬥不止,終能達到目標。
在片中,我們處處能看到安迪即使面對困境仍然不放棄目標、堅持不懈的情景,如他在監獄內與體制的化身獄警、獄長、牢房、以及其他想要制服他,使他服從體制、泯滅自我追求的惡勢力的抗爭;還有他為了獲得資金資助來擴建圖書館而六年如一日寫信申請的不懈堅持;最為動人的是他用一把小錘從牆壁上挖出一個逃生之洞的驚人毅力。
人不是一定要接受命運的安排,也不是一定要反抗命運的安排,而是在命運發生的當下,看清楚自己的本色,明白自己為什麼處在命運這個關口下。唯有把自己看明白了,才會在命運的面前,做出屬於自己的最合適的選擇。
說到底人生的結局,哪有什麼好壞對錯,當一個船伕,當一個銀行家,都不過是命運呈現的不同模式罷了。真正重要的應該是,成為船伕或者銀行家,是自己心甘情願下的選擇。人生沒有實現不了的美好之說,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自己關於美好的獨特定義,真的順應內心做了選擇,終究會達到那個終點。
以上是我的腦洞!
-
25 # 可樂看電影video
有這麼一部影片,它雖然在當年奧斯卡頒獎典禮上一無所獲,但是它的口碑,以及在日後全球影迷心中的地位,卻永遠成為了經典中的經典,它就是《肖申克的救贖》。之所以可以得到世界上眾多影迷的喜愛,就是因為它的深刻性並不影響普通影迷甚至是普通人的觀看。以下兩點可以說明: 1 劇情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肖申克代表著現實社會,人們也都生活在無形的高牆之中。最初的堅如岩石、豔如玫瑰的年輕人,帶著獨有的個性和理想,走進社會集中營。經過幾年的洗禮,被模式化、體制化。無法適應者,開始上網搜尋相關的處事哲學、職場規則等經典語錄惡補,以實現在江湖中行走自如。 2 場景簡單,表演真實
場景90%都發現在肖申克監獄裡,出現最多的是監獄操場、宿舍、食堂、典獄長辦公室等。正是因為沒有豪華的背景,絢爛的特技,觀眾的視線才能一直停留在幾位主演的神情變化,心理活動上。 最後《肖申克的救贖》作為一部兩大榜單排名第一的電影,其實電影完成度很高,是一部非常有實力的影片。同時電影傳達的理念也感染了幾代人,成為影史不可磨滅的經典作品。
回覆列表
《肖申克的救贖》因為這部突破了許多這型別片子的限制,更好的詮釋夢想與救贖這兩個詞的關聯和真諦,電影予人帶來心理的震撼與洗滌從未如此的深刻。在影片中,有人在改變,也有人在習慣。影片中的“肖申克監獄”隱喻著一個相對封閉的社會環境,對於在監獄裡呆了50年的老托馬斯來說,改變意味著毀滅;但對於年輕而富於激情的安迪來說,改變則是一種救贖。《肖申克的救贖》其實是對自我的一種救贖。斯蒂芬・金這位懸疑大師也只是想透過這樣的方式告訴人們,追求自我的人生並非只是一個夢想,只是在於自己怎麼去做。不管結果怎麼樣,這個過程很重要。在牢獄題材電影中突破了型別片的限制,拍出了同類作品罕見的人情味和溫馨感覺。影片觸及的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和當下的不可迴避困境。電影的結構比原小說更精當,臺詞比原小說更有節奏感,更加有所推敲錘鍊、也更有深意,人物形象比原小說更鮮活有力。導演以豐富、機巧的藝術文字,將自由精神高揚在天地之間。
1994年弗蘭克-德拉特將它搬上熒幕之後,這部電影就和《教父》一直爭奪IMDB第一的位置,而近些年來,這部電影更是蟬聯影史第一。有時候,很多人都會問,為什麼本片能夠被這麼多人認可?它究竟向我們傳達了什麼?而在我看來,傳達的是人類生存最重要的一個要素:自由。
1994年弗蘭克-德拉特將它搬上熒幕之後,這部電影就和《教父》一直爭奪IMDB第一的位置,而近些年來,這部電影更是蟬聯影史第一。有時候,很多人都會問,為什麼本片能夠被這麼多人認可?它究竟向我們傳達了什麼?而在我看來,傳達的是人類生存最重要的一個要素: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