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鐵血金戈
-
2 # 碼字先鋒
縱觀李鴻章一生,可圈可點處眾多,但是在皇權體制下,沒有實現其抱負,這是民族和個人的悲哀。
但李鴻章也不會放棄任何一個為在美華人移民爭取權利的機會,在訪美結束後,他有意避開了美國西部,而選擇了加拿大作為他回國的路線,引起了美國記者的注意,就此事對他採訪。李鴻章藉機請求美國媒體幫助中國移民:“我期望美國的新聞界能助中國移民一臂之力。你們因你們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們的排華法案對華人來說是自由的嗎?……我相信美國報界能助華人移民一臂之力,以取消排華法案。”
李鴻章為了廢除強加在中國人頭上的鴉片貿易還做了許多努力,為此在1894年8月27日會見了世界禁菸聯盟執行秘書英國人約瑟弗. G.亞歷山大----後鴉片貿易為英國國會議案所禁止。
李鴻章也得到同時代優秀人物的認可,比如(在義和團之亂時)時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出面與諸大臣商議對策。北京不保,萬一太后與皇帝在戰亂中罹難,中央政權面臨崩潰,國家將陷入徹底無序的混亂。為免出現這種情況,群臣合議,到時就共同推舉李鴻章出任中國“總統”以主持大局。
李鴻章重視西方科學,派出中國第一批留學生赴美學習現代科技知識。這批留學生曾經考入耶魯等名校,詹天佑就是這批留學生的代表。此外,中國的電報業也是由這批學生開拓的。李鴻章積極學習新鮮事物,一次問一個留洋生什麼是“拋物線”,小夥子解釋了半天,李仍一頭霧水。小夥子急了:“撒尿就是拋物線!”李恍然大悟。
即使是在生前大部分時間極力否定“帝國主義”曾經在中國存在的美國哈佛漢學家費正清老先生在晚年也總算是良心發現,說了些公道話:“列強未能‘分裂中國’的部分原因是由於中國善於巧妙地利用一個國家來牽制另一個國家 。”而且這個避免八國聯軍肢解中國的人物就是李鴻章。
李鴻章應該對甲午戰爭的失敗負責,因為工業化的日本和農業化的中國作戰,勝負在戰爭前已經決定了。李鴻章是晚清最傑出的外交家,他的後半生致力於中國的外交事業,在當時那種國際大環境下他已經盡到一個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
李鴻章生逢大清國最黑暗、最動盪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場”無不是在國家存亡危急之時,大清國要他承擔的無不是“人情所最難堪”之事。因此,國人在對他咒罵痛斥之時,確實“不可不深自反也”,確實不可“放棄國民之責任”。觀李鴻章一生,可圈可點處眾多,但是在皇權體制下,沒有實現其抱負,這是民族和個人的悲哀。
但李鴻章也不會放棄任何一個為在美華人移民爭取權利的機會,在訪美結束後,他有意避開了美國西部,而選擇了加拿大作為他回國的路線,引起了美國記者的注意,就此事對他採訪。李鴻章藉機請求美國媒體幫助中國移民:“我期望美國的新聞界能助中國移民一臂之力。你們因你們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們的排華法案對華人來說是自由的嗎?……我相信美國報界能助華人移民一臂之力,以取消排華法案。”
李鴻章為了廢除強加在中國人頭上的鴉片貿易還做了許多努力,為此在1894年8月27日會見了世界禁菸聯盟執行秘書英國人約瑟弗. G.亞歷山大----後鴉片貿易為英國國會議案所禁止。
李鴻章也得到同時代優秀人物的認可,比如(在義和團之亂時)時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出面與諸大臣商議對策。北京不保,萬一太后與皇帝在戰亂中罹難,中央政權面臨崩潰,國家將陷入徹底無序的混亂。為免出現這種情況,群臣合議,到時就共同推舉李鴻章出任中國“總統”以主持大局。
李鴻章重視西方科學,派出中國第一批留學生赴美學習現代科技知識。這批留學生曾經考入耶魯等名校,詹天佑就是這批留學生的代表。此外,中國的電報業也是由這批學生開拓的。李鴻章積極學習新鮮事物,一次問一個留洋生什麼是“拋物線”,小夥子解釋了半天,李仍一頭霧水。小夥子急了:“撒尿就是拋物線!”李恍然大悟。
即使是在生前大部分時間極力否定“帝國主義”曾經在中國存在的美國哈佛漢學家費正清老先生在晚年也總算是良心發現,說了些公道話:“列強未能‘分裂中國’的部分原因是由於中國善於巧妙地利用一個國家來牽制另一個國家 。”而且這個避免八國聯軍肢解中國的人物就是李鴻章。
李鴻章應該對甲午戰爭的失敗負責,因為工業化的日本和農業化的中國作戰,勝負在戰爭前已經決定了。李鴻章是晚清最傑出的外交家,他的後半生致力於中國的外交事業,在當時那種國際大環境下他已經盡到一個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
李鴻章生逢大清國最黑暗、最動盪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場”無不是在國家存亡危急之時,大清國要他承擔的無不是“人情所最難堪”之事。因此,國人在對他咒罵痛斥之時,確實“不可不深自反也”,確實不可“放棄國民之責任”。
-
3 # 李小chun
李鴻章本名叫章銅(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
家鄉:安徽省合肥市東鄉今瑤海區磨店人
簡介:晚清的名臣,洋務運動領導人之一,與左宗棠、張之洞、曾國藩被人稱為“中興四大名臣”他的一生討伐過太平軍、平定捻軍、洋務運動、中法戰爭、甲午戰爭、義和團運動,是清朝地方武裝淮軍的建立者和領導者,並且建立了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為清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李鴻章官拜東宮三師,直隸總督,爵位一等肅毅。
慈禧稱讚他是“再造玄黃”之人。李鴻章去世的訊息傳來,慈禧的眼淚當場就流了下來,感嘆說:“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曾國藩的評價:“少荃天資與公牘最相近,將來建樹非凡,或竟青出於藍也未可知。”
梁啟超在《李鴻章傳》,稱:鴻章必為數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李鴻章必為十九世紀世界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梁啟超說他“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之識”“悲李鴻章之遇”等等對他的讚譽。
作品,收錄於桐城吳汝綸主持編纂的《李文忠公全書》亦稱《李文忠公全集》,全書一百六十五卷,六百餘萬字。
《入都》是清朝大臣李鴻章組詩共十首。
李鴻章《臨終詩》:“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閒看。
從詩意上來說可以看出李鴻章的文學水平不過後來一些文史學家對他這首詩有爭議。
在與外國侵略者們談判時,自己以身患重病知道命不久矣,想盡快定下談判協議,而外國聯軍對害怕沒有人再來承擔事務想盡快解決,李鴻章躺在病榻之上,指揮著下級官員從原來的十億白銀降到把損失降到最低點———4億5000萬兩,分39年還清,年息4釐;4億5000萬兩,是對4億5000萬中國人所定的數字,“人均一兩,對所有中國人表示的侮辱。這項條約就是著名的《辛丑條約》,簽訂完而後病逝北京。
總得來說歷史上對他爭議不斷,但我覺得他是個英雄。
-
4 # 歷史長河有你有我
李鴻章在中國近代史上是一位舉足輕重的歷史人物,也是在清末曾國藩之後非常重要的漢族官僚。晚清名臣,也是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省合肥人,世人稱“李中堂”。
李鴻章致力於創辦洋務,是洋務運動領袖之一,是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建立了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官至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爵位一等肅毅伯。一生參與了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包括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鎮壓捻軍起義、洋務運動、甲午戰爭等,代表清政府簽訂了《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1901年李鴻章病逝於北京。李鴻章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
李鴻章曾經說過:“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李鴻章盡力維護中國的利益,洋務圖強,然而無法改變中國落後的現實。對於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他曾據理力爭,然而無奈國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與曾國藩等人主導洋務運動是其進步的表現。他也有外交上維護中國的事蹟,如在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獨自前往談判,最終不割地;在甲午戰爭處於不利情況時曾據理力爭用最小代價來達成和解,減少賠償等,都是他對國家有利的一面。
但他是地主階級的代表,更多的是維護清王朝統治。他曾經殘酷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也曾作出錯誤決策。比如過於注重自身利益,實行避戰自保導致北洋海軍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全軍覆沒,因為重視海防而願意犧牲整個新疆放棄疆防;1885年在完勝日本的情況下籤訂的《中日與日本的中日甲午戰爭中的指揮失誤導致軍艦在威海衛被全殲;中法戰爭勝利後對敵妥協退讓簽訂不平等條約,導致中國不敗而敗!
總之,我認為李鴻章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人物。是非功過,要站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的觀點去看待!
-
5 # 史海清流
庸庸碌碌但不可或缺
說起晚清權臣李鴻章,人們總是會想到“賣國賊”、“千古罪人”這樣的評價。但是,當我們平心靜氣、理性來思考李鴻章所處時代大廈將傾的尷尬境地的時候,我們發現,李鴻章無法也不能承擔晚清對外交往失敗的悲劇後果。
李鴻章是近代中國一位重要的人物,他既是《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者,又是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和實踐者。
作為一名歷史大變革時代的政治家,李鴻章早年考取秀才,後中舉人,進京會試時,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湖南大儒曾國藩門下,學習經世之學,奠定了一生事業和思想的基礎。
太平軍起時,曾、李各自回鄉辦理團練,曾國藩還將自己編練湘軍的心得諄諄信告李鴻章,足見期望之殷。李鴻章也開始編練淮軍,前期雖然屢戰屢敗,但尚未沒有動搖他的剿匪決心,此後更是使用淮軍各部對太平軍逐一擊破,老師曾國藩逝世後,李鴻章繼承其衣缽,擔當重任,復興民族資本,建立北洋水師。
當大清在甲午海戰中失利後,李鴻章被慈禧太后冷處理,逐漸失去權力。後病死。
他一生為大清耗盡心血,立場雖然“保皇”但改革的心思天地可鑑,雖然 過於迂腐,但不妨礙他心存天下,憂國憂民!
-
6 # 鯊說科技
說起晚清權臣李鴻章,人們總是會想到“賣國賊”、“千古罪人”這樣的評價。但是,當我們平心靜氣、理性來思考李鴻章所處時代大廈將傾的尷尬境地的時候,我們發現,李鴻章無法也不能承擔晚清對外交往失敗的悲劇後果。
理想與現實的兩難
中西衝突,是兩個獨立發展的文明體系的衝突。這樣的衝突既是局勢上的衝突,也是士大夫內在觀念的衝突。因此,晚清外交的兩難本質上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困境。把李鴻章放到中西對比的世界環境中去評價,有助於深刻理解李鴻章和晚清的命運。處在中國傳統外交體制解體的歷史悲劇中,李鴻章是晚清中國官僚集團中較為清醒和理性地對待“千古變局”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力圖建立中國對外關係的新的明確的原則和適應性的方式,但他的思想充滿著矛盾:他認識到時代變局需要中國變革,而又無法從體制上乃至文化上採取根本的變革;他實現了從崇拜皇權到推崇國權的政治價值觀的轉變,證明他本質上仍是一位現實主義的外交家,但他在外交操作上的現實主義與晚清外交面臨的兩難:既要維護帝國的傳統外交體制??天朝禮治體系或朝貢體系的傳統理想,又要適應完全對立的現代民族國家的國際關係體系的現實,便構成了難以調和的矛盾。
兩難之下,對李鴻章對外交涉的評價,必須對他的鮮明的時代意識予以充足的關注。客觀的說,在晚清權臣中,李鴻章是最具洞察力的。李鴻章對時局有明確的看法,併為此提出著名的“千古變局”的命題。在1865年、1872年和1874年他在致友人的信及若干奏摺中,多次強調,中外之局勢是“實為數千年未有之變局”,深切認識到中國必須開放,與西方競爭。這才有了後來洋務運動的興起。
李鴻章的變局觀如實地反映了當時的時代特徵,沒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就提不出“數千年未有之變局”的命題,也就不會有對時局的冷靜思考。
塞防與海防之爭:李鴻章的現代海權意識
1875年,清廷內部出現塞防和海防之爭。當時清廷面臨著雙重危機:西部新疆幾乎完全喪失,東面日本正凱覦臺灣。實際上這還牽涉到兩個問題,一是財政預算,二是國防思想的現代化。前一個問題又和左文襄(左宗棠)與李中堂(李鴻章)的個人權力有關。在愛國情操之外,兩人多少都有些本位主義,左宗棠督師西北,而新疆是西北要塞,力爭收復新疆自然是“份內”之事。而當時國家財政不可能同時打贏兩場戰爭。左宗棠後來出師新疆相當一部分還是靠自籌資金。不過,左宗棠比李鴻章的理論似乎更有煽動性,他主張塞防和海防並重。能否可行姑且不
-
7 # 茶水chashui
李鴻章,一直是近代史上爭議頗大的一個人物:甲午海戰指揮無方,簽訂多個喪權辱國的條約、,甚至阻止左宗棠收復新疆;但《走向共和》中卻為他翻案、洗白。條約本不是他想籤、他為國家做出了巨大犧牲,甚至用“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把李鴻章塑造為為時代所迫的民族英雄形象。於我看來,李鴻章是有心報國,卻做不到“死忠”而不倫不類;他有愧於民,更說不上是民族英雄。
初中歷史老師就說,評價歷史人物要看兩面性,不能非黑即白,這也是歷史界評價人物的原則之一。然而這個原則似乎是被矯枉過正了,在過去李鴻章被批判得太狠,於是翻案的人更加下大力氣。李鴻章死後兩個月,梁啟超寫出《李鴻章傳》,稱“李鴻章必為數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任務,無可疑也;李鴻章必為十九世紀世界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這句話也被許多人當作評價李鴻章的理論基礎。但卻忽略了這篇文章的背景和其他內容,且不說梁啟超同時強調李鴻章“不識國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勢,不知政治之本源”,再者這篇文章本質上是抨擊清政府的低劣,梁啟超現在文章中誇讚李鴻章,再將其與外國同行們對比,得出的結論是李鴻章與他們差的太多太多。連這樣子的人都能在清政府身居高位,可見清政府之低劣。梁啟超的邏輯目的在於貶低清政府,而非捧高李鴻章,也有人用李鴻章簽訂條約前的表現來為他洗白開脫,先不說日本浪人行刺李鴻章一事是否屬實,甲午戰敗後伊藤博文是指名道姓要求李鴻章來談判的,伊藤博文總不會找一個聰明人給自己找麻煩吧?很多人說李鴻章只是簽字的,真正的賣國賊、罪人是慈禧,是腐壞的清政府。但甲午海戰確確實實是李鴻章打輸的,“避戰保船”成為戰爭史上的一大笑話,這麼一看,《馬關條約》的責任怎能不算李鴻章的一份?現今有人用“東方俾斯麥”來稱頌李鴻章的作為,首先史料對這個稱呼是李鴻章自稱抑或是他人評價未作詳細考究;再者,俾斯麥聽到此稱呼後對其嗤之以鼻 “我不知道李鴻章是不是東方的俾斯麥,但沒有人會說我是西方的李鴻章”。俾斯麥何許人也?結束德國分裂、完成德意志統一、復興德意志的鐵血宰相,讓拿破崙三世率近十萬名法軍在色當投降的卓越軍人,是德國的建築師、德國的領航員。此等人物,豈是一生以簽訂屈辱條約聞名、臨戰指揮失當、沉迷權力鬥爭的李鴻章所能相提並論的?李鴻章被稱為“清政府的裱糊匠”,和“德國的建築師”、“德國的領航員”何來相似之說?李鴻章或許並非如教科書、民間評價的賣國賊、大漢奸,但也絕不是背上什麼“背鍋俠“”一人之力救大清“稱謂的偉人。
李鴻章的一生最大的成就莫過於推進了晚清的西化。晚年李鴻章評價自己為“少年科第,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最後一句還算客觀。在早年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李鴻章認識到西洋文化的先進性,那時清王朝和列強特別是日本的關係已經緊張,各國對滿清虎視眈眈,他曾說:“中國但有開花大炮、輪船兩樣,西人即可斂手。”李鴻章計劃著學習西方的先進文化和技術,同時也有了組建北洋水師的想法,然而滿清腐朽,加之正值左宗棠徵新疆,根本無法籌集足夠的資金,李鴻章捉襟見肘,“洋務運動”便成了他解決困境的唯一途徑。在求富的過程中,李鴻章等人建立了江南製造總局、天津機器局等滿清從未有過的工廠,同時,李鴻章阻止英國從香港到大陸的海底電報電纜,堅決不讓其上岸,自己組織鋪設了天津到京城等電報線路和受詬病頗多的南滿鐵路等設施。李鴻章的運籌帷幄使得洋務運動發展到工業、紡織業等絕大多數方面,可謂是被打出來的現代化。不可否認的是洋務運動將中國的現代化程序想起推進了一大步,然而洋務運動並不像許多人所說的那麼百利而無一害。表面上,洋務運動給腐朽的晚清注入了不少新鮮血液,但李鴻章的做法可以稱道麼?不,洋務運動沒有脫出框架,只是為封建腐朽打了一劑強心針,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李鴻章試圖得到外國資本主義的資助,這些錯誤的做法非但沒有解決真正的問題,反而給了晚清虛無縹緲的希望。另一值得稱讚的自然是李鴻章與世界各國的周旋。先不論效果如何,李鴻章死後,大清上下失去了唯一能於洋人周旋的人。“太后及帝哭失聲”大清國猶如“梁傾棟折,驟失倚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我以為,李鴻章實乃19世紀中國最偉大的愛國者。”梁啟超亦言“吾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日本有無數伊藤博文,中國卻只有一個李鴻章”。在晚清腐朽不看,內外形勢極其悲觀的背景下李鴻章從未放棄救大清、救中國。實乃有大勇氣、大智慧之人!單憑這兩點貢獻,李鴻章已經不能被稱為所謂的賣國賊、大漢奸。李鴻章雖不能做到對大清的“死忠”,但其忠誠卻是無可辯駁的。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雖有他指揮不當等過錯,但他卻並不是真正的主要責任人。某種程度上,李鴻章確實是為慈禧代言簽名。甚至在《辛丑條約》簽字儀式上,李鴻章阻止了雖然手抖卻依然想簽下自己名字的奕劻。“天下最難寫的是自己的名字,慶王以後的路還長,你沒必要把自己搭進去,這賣國條約還是讓我來籤吧!”據說簽完字的李鴻章老淚縱橫,再一次大口地吐血。也許這個老人並沒有做出流芳百世的貢獻,但這種擔當和愛國情懷也確實值得尊重。
然而,李鴻章所做的錯事並不比他的貢獻要少。李鴻章的恩人曾國藩剿捻軍的時候,因為湘軍裁撤比較多,而淮軍距離近,而且本身就是在淮軍的老家打仗,所以調動淮軍參戰,結果淮軍按照李鴻章的命令,故意抗命還差點鬧出兵變,擠得對李鴻章有厚恩的曾國藩下課。李鴻章自己接手,結果開始的尹隆河大戰中,淮軍大將劉銘傳違反約定先出兵,被捻軍打得屁滾尿流都要自殺了,這時候湘軍的鮑超趕過來救了劉銘傳,結果回過頭來反而被劉銘傳和李鴻章反咬一口,說他失期,直接彈劾得罷官回家…… 左宗棠在西北圍攻河州的時候,急缺大炮攻城,李鴻章甚至派盛宣懷等在上海堵胡雪巖,不讓胡雪巖給左宗棠買大炮。河州戰役最艱難的時候,左宗棠十萬部隊只有三百萬不到的軍費,李鴻章還跟人聯合起來,打算把劉銘傳的一萬多部隊派到陝西去拿左宗棠的軍餉,而且一年至少要吃掉200萬,這是擺明想吃垮左宗棠。 最後胡雪巖怎麼死的?就是因為他承擔了西北籌餉的重任,犯了李鴻章的忌諱,所以李鴻章發動江南的官府一起擠兌,活生生逼死了胡雪巖。做出這些事的原因無他,只是單純的黨爭。為了權力李鴻章甚至阻擾左宗棠收復新疆。若說這是一時衝動,李鴻章人生最大的黑點蘇州屠城卻是無法洗白的黑點。1863年2月李鴻章圍蘇州,1863年12月太平軍開啟城門向李鴻章投降。李鴻章設宴招待納王郜永寬等八大王。酒席間,李鴻章讓身邊的八人手捧紅頂花翎的武服遞呈八人,郜永寬等人正要接受時,武弁們隨即撥出腰刀砍殺了郜永寬等八個降將。接著城內降卒皆屠,具體多少已難考證,一般認為兩萬多。李鴻章殺降甚至都引起了“常勝軍”戈登的不滿,稱李鴻章背信棄義,提著槍去李鴻章軍營尋釁,中外輿論都指責李鴻章。李鴻章為讓戈登閉嘴,委託朝廷聘請的西方官員赫德給戈登送去七萬元的犒賞費。再加上甲午海戰的指揮失當、兒子資敵等等,李鴻章也許不是十惡不赦,也絕非什麼善男信女。更不是忍辱負重的民族英雄,改革開放的先鋒。
《走向共和》裡的李鴻章是務實人傑,,所做一切不能成功皆因清末諸臣內耗嚴重,李鴻章一面要辦洋務,一面要應付內部的黨爭掣肘,皇族猜忌。光緒軟弱無能,慈禧把持朝政,翁同龢自認清廉,實際和李鴻章爭名爭權,“實幹”你去,“耍嘴”我來。“黑鍋”你背。似乎是有大毅力,大決心之人。似乎是英雄豪傑為了國家民族不顧自我,負重擔則,有著“義之所向,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概!然而戲劇終究是戲劇,美化和粉飾必不可少。但單單因為一部《走向共和》,許多人不顧官方教科書的解讀,就帶起了一股為李鴻章翻案的風潮。不得不讓人感慨當今時代戲劇的影響之大,民眾跟風的習慣之強。陳寅恪先生說評價古人要“同情之理解,理解之同情”,講的是對古人要抱有同情之理解,理解之同情的態度,苛求是不正確的。對李鴻章而言,他確實是對大清有忠君之實,但也行了中飽私囊、黨爭禍亂之過。他不是賣國求榮的漢奸賣國賊,但也稱不上是勇擔民族責任的英雄豪傑。對李鴻章的一生我想用標題來評價:確實有心報國,卻因為背景、私慾而最後誤國誤民。所謂“年少不知李鴻章,年長方知真中堂”的話,我更願意理解為隨著年齡的增長的隨波逐流。
-
8 # 憶藍色的LOVE
李鴻章揚名於鎮壓太平天國、捻軍等農民起義,咸豐年間的太平天國破壞了江蘇地區固有的資本經濟萌芽。捻軍為匪,重於劫掠破壞輕於民生建設。縱觀近代史,統一的國家才能生存,軍事政治力量複雜的國家大都成為列強介入的殖民地,鎮壓起義為功。
洋務大臣是李鴻章最重要的職位,向朝廷上奏挖掘煤礦、開鐵路、建設海軍,推動著已經沒落的帝國艱難向前。從同治年間至光緒末年,長達三十餘年的洋務運動為中國帶來了世界先進的科技、軍事和民生建設。
這場失敗的改革讓更多的學子、國民眼界大開,同時也成為中國近代經濟、軍事的基石。然而在改革期間,李鴻章並未注重改變百姓勞作方式,在維護了國家利益的同時,損害了百姓的利益。洋務運動改變了國家現狀,卻讓百姓無力生存。
作為清政府的外交使者,李鴻章簽訂了一系列條約,以《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尤其受人詬病,因為政府逼迫和時局導致李鴻章大節有失,其過失難以置評。然而在李鴻章外交事件中,他事事以國家大局為關鍵,保證清政府得以生存,而使國民的權益受損。這些條約的存在,讓近代的中國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李鴻章的功勞和過錯大都是時局所致,很多並非是出自他的本意。縱觀李中堂一生,於時局功勳卓著,於百姓多有過錯。
-
9 # 情商第一課
1、李鴻章盡力維護中國的利益,洋務圖強,然而無法改變中國落後的現實。對於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他曾據理力爭,然而無奈國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
2、他與曾國藩等人主導洋務運動是其進步的表現。他也有外交上維護中國的事蹟,如在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獨自前往談判,最終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戰爭處於不利情況時曾主動用最小代價來達成和解等,都是他衛國有利的一面。
3、但後人也多詬病李鴻章曾作出的錯誤決策。如過於避戰和重視海防而願意犧牲整個新疆放棄疆防;
4、1885年在完勝日本的情況下籤訂的《中日天津會議專條》,給予了日本可以派兵進入朝鮮的權利;
5、與日本的中日甲午戰爭中的指揮失誤導致軍艦在威海衛被全殲;中法戰爭勝利後反而簽訂了不平等條約等。
6、雖然這些不利條約和做法受制於各種客觀條件,但他依然要為這些事件的誤國行為承擔很重的責任。另外在早期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他殺人過多。這也牽涉到湘軍和淮軍的整體評價。洋務運動和他的一系列措施並沒有改變中國繼續淪落,也讓他的功勞並不顯著。
-
10 # 愛吃肉的狗
每一個人都不能單純的用好人和壞人來劃分的,人性是複雜的,李鴻章在早年的時候也是個一心想為國家做事的熱血青年,創辦淮軍來平息太平軍叛亂,一個書生來練兵,在作戰的過程中積累了不少經驗,他就成長為一個指揮軍隊的武將後來他還和一些大臣弄了洋務運動,希望透過學習西方先進的武器製作來達到強軍的目的,雖然洋務運動並沒有是徹底學習西方先進的思想。但是對於當時守舊的清朝也是革命的一件事。每一個革命者都必須有著堅定的信念還要有面對困難的能力。李鴻章都做到了,在他那個時代他就是英雄。
後來洋務運動雖然讓軍隊配備了先進的武器,卻還是失敗了。北洋水師的配備是不弱於日本的,但是士兵計程車氣卻沒有跟上,清朝那種腐敗要凋零的味道是很影響士氣的。所以說最後失敗了,還是失敗在清朝國內的制度啊經濟策略的一些問題上。去簽訂馬關條約之後,李鴻章痛心疾首,覺得是奇恥大辱,立誓言永遠不踏上日本的土地,後來在他年老的時候有次路過日本要換船,他拒絕下船,就在兩條船之間弄個甲板,白髮蒼蒼的老人就那樣顫顫巍巍的走過甲板,你怎麼能說他心裡沒有這個國家。
後來馬關條約簽訂之後,國內的百姓們很憤怒,需要去發洩,總不能怪到慈禧頭上,還要不要命了,大家全都去指責李鴻章是賣國賊,忠心為國卻並不得民眾理解,也是很悲哀了。告別曾經的輝煌,卸官回了老家。但是辛丑條約,慈禧又把會談判的李鴻章找來了,那個時候李已經是古稀老人,家人勸他不要再去,別又成了替罪羊。但是他還是北上了,最後在談判桌上跟列強爭取把賠款降低。因為悲憤他在談判桌上吐血。之後的日子他因為病痛因為這一趟談判的悲憤,種種複雜的情緒,就離開人世了。亂世之中,我覺得李做得已經很好了。我是很尊敬這位有家國大義的臣子的。
-
11 # 鼎玉軒轅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李鴻章是清末的重臣,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是封疆大吏之首,又有軍權。在當時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下。同時李鴻章是清末四大中興名臣之一,洋務運動的代表之一,做了很多的實業,像江南製造局,輪船廠,還有中國的第一家銀行,招商銀行的前身,李鴻章的軍功同樣不可小覷,協助曾國藩剿滅太平i天國,接著又滅了捻軍,建立大清的海軍,北洋水師,李鴻章還是一個背鍋俠,甲午戰爭失敗,代表大清跟日本談判,簽訂中日馬關條約,在日本還被行刺,回來被國人罵賣國賊和漢奸,其實對李鴻章是不公平的,他簽訂這個條約是清政府統治者的意志,他只是執行而已,外國人的評價,李鴻章是東方的俾斯麥,後來李鴻章去歐洲考察,外國人都是以國家元首的禮儀接待的,可見李鴻章在外國人心目中的位置,但是奮鬥了大半生也沒看見中國富強的影子,李鴻章也是個悲劇人物。我的回答完畢,希望隨您有所幫助,謝謝!
李鴻章
李鴻章
李鴻章
李鴻章
李鴻章
李鴻章
-
12 # 昱越影視
縱觀李鴻章一生,可圈可點處眾多!但是在皇權體制下,沒有實現其抱負;這是民族和個人的悲哀,李鴻章是那個時代的精英!國之大器,百年一遇!建國後對李鴻章的看法評價較為偏頗,往往把李鴻章化為賣國賊,其實這個觀點和歷史是不符合的。
李鴻章(1823.2.15-1901.11.7),字少荃,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諡文忠。世人多稱“李中堂”。道光18年與曾國藩同年考取同榜進士。 1872年,被任命為直隸總督,兼任北洋通商事務大臣 。自此,李鴻章在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任上秉政達25年,參與了清政府有關內政、外交、經濟、軍事等一系列重大舉措,成為清廷倚作畿疆門戶、恃若長城的股肱重臣。隨著李鴻章地位、權利的上升,責任愈巨,視野愈闊,綜觀世界各國的發展,李鴻章痛感中國之積弱不振,原因在於“患貧”,得出“富強相因”,“必先富而後能強”的認識,將洋務運動的重點轉向“求富”。 他一手創建出的淮軍,陸續被清廷派防各地,成為充當國防軍角色的常備軍;而以他為領袖的淮系集團,成為當時實力最強的一個洋務派集團,並在其帶領下,開始了中國早期的洋務——自強——近代化運動。
3. 生活的時代背景
三千年之大變局,海禁大開,強林環繞的時代。是中華文明受到西方文明挑戰,中國開始重新認識自己,從封建專制國家向近代國家轉型的時代,中國第一支海軍、第一批留學生、第一個煤礦、第一個駐外使館、第一條鐵路、第一份電報,這些第一個無不刻著李鴻章的名字。
自1840年英國人用艦炮開啟中國的國門以後,中國人沿海岸修築的所有整齊對稱的炮臺和花費巨銀買來的位居世界第六的艦隊,沒有一次阻擋住“蠻夷”的入侵:“自道光中葉以來,外患漸深,至於今日,危迫極已。咸豐十年,英法聯軍入都,毀圓明園,文宗出走,崩於熱河……自此以後,法並安南,日攘朝鮮,屬地漸失。各海口亦為列強所據,德佔膠州,俄佔旅順大連,英佔威海九龍,法佔廣灣……”而就在李鴻章死時,因為允許外國在中國駐軍和幾近天文數字的賠款而成為“將來無數困難問題發生之源”的《辛丑條約》剛剛簽訂,外國聯軍仍在整個朝廷逃亡在外的情況下佔領著大清國的都城北京。
4. 為華工爭取權利
李鴻章也不會放棄任何一個為在美華人移民爭取權利的機會,在訪美結束後,他有意避開了美國西部,而選擇了加拿大作為他回國的路線,引起了美國記者的注意,就此事對他採訪。李鴻章藉機請求美國媒體幫助中國移民:“……我只期望美國的新聞界能助中國移民一臂之力。我知道報紙在這個國家有很大的影響力,希望整個報界都能幫助中國移民,呼籲廢除排華法案,或至少對《格力法》進行較大的修改。……中國移民在加州等地未能獲得美國憲法賦予他們的權利,他們請求我幫助使他們的美國移民身份得到完全承認,並享受作為美國移民所應享有的權利。而你們的《格力法》不但不給他們與其他國家移民同等的權利,還拒絕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因此我不喜歡經過以這種方式對待我同胞的地方……排華法案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法案……你們不是很為你們作為美國人而自豪嗎?你們的國家代表著世界上最高的現代文明,你們也因你們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們的排華法案對華人來說是自由的嗎?這不是自由!……我相信美國報界能助華人移民一臂之力,以取消排華法案。”
李鴻章為了廢除強加在中國人頭上的鴉片貿易還做了許多努力,為此在1894年8月27日會見了世界禁菸聯盟執行秘書英國人約瑟弗. G.亞歷山大,當時的《倫敦每日新聞》曾有報道:“……他以最強勁的語言聲稱,中國政府一如既往地強烈反對鴉片貿易。這種貿易是列強透過戰爭強加給中國的,中國政府根據條約不得以允許印度鴉片進入大陸。……李總督最後明確宣稱:你們也許明白,如果你們停止毒害我的人民,我們就會立即禁止他們獲得鴉片。我(約瑟夫)告訴他,英國議會已經透過投票,將指定一個專門委員會來華調查鴉片是否真的像有人指控的那樣有害時,他氣憤地回答:‘荒謬絕倫!’似乎十分的憤怒和蔑視,緩和了一下語氣又說:‘任何人都知道,鴉片是有害的。’當我起身告辭時,他仍很善意地用熱情的語言讚揚了英國公民為使中國擺脫鴉片所表現出來的仁慈。”這位秘書結束訪談時還發表了一通感慨:……中國的政治家們反映出了這個國家的國民熱愛和平的精神,如果任何制止戰爭的手段可以找到,他們不可能為了報復而認可戰爭的持續。(以上資料出自同時代的《紐約時報》)————後鴉片貿易為英國國會議案所禁止。
即使是在生前大部分時間極力否定“帝國主義”曾經在中國存在的美國哈佛漢學家費正清老先生在晚年也總算是良心發現,說了些公道話:“列強未能‘分裂中國’的部分原因是由於中國善於巧妙地利用(對這種方法我們還缺少研究)一個國家來牽制另一個國家 。”而且這種巧妙地利用一個國家來牽制另一個國家(Tradition)來避免八國聯軍肢解中國的人物就是李鴻章。
5. 李鴻章與太平軍
他鎮壓太平軍,維護了封建統治,在他的人生留下了揮之不去的汙點,可是我們再仔細想一想作為清政府的官員他能怎麼辦,(自古“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再說當時他的太平軍真的能代表中國先進的領導嗎? 答案是顯然的,也是肯定的不能,不然他也不會失敗,李鴻章應該對甲午戰爭的失敗負責他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策略把戰爭寄託在了外國人身上,從而失去了戰爭的最佳時機,但是甲午戰敗的根本原因不在於其個人。因為工業化的日本和農業化的中國作戰,一個落後腐敗的封建專制和一個近代文明的強國,勝負在戰爭前已經決定了。(如果他成功了則是偶然、奇蹟,失敗了是一種必然,中國抗日戰爭的失敗就是一種偶然同時也是一種必然。)
我感覺太平軍想好沒有勝利,他不能代表中國新進的階級從他定都天京以後做的就可以看到,你們知道辛丑條約中雖然有大量賠款為什麼沒有割地嗎?據我所查到的資料記載因為當時清政府的理由就是義和團叛亂相要挾最後屠殺義和團,當時清政府也不能消失他也必須存在以為一旦沒有國家將陷入無政府的狀態對當時的中國來說這個更加災難(為什麼在西安事變中蔣介石沒有死,在華容道諸葛亮派雲長去)當一種新的文明沒有到來一種制度誕生時或者不足以取代舊文明舊制度時這個舊文明舊制度還必須存在。
6. 伴隨李鴻章的30多個條約
李鴻章一生簽訂了30多個條約根據我所收集的資料,由李鴻章作為清政府代表與列強簽定的不平等條約有:1871年8月《中日修好條約》;1876年9月中英《煙臺條約》;1884年5月中法《會議簡明條款》;1885年4月中日《天津條約》,同年6月《中法新約》;1895年4月中日《馬關條約》,同年11月中日《遼南條約》;1896年3月,中德《膠澳租借條約》,同年6月《中俄密約》;1898年6月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條約》;1901年9月八國聯軍《辛丑條約》等。與耆英、桂良、奕欣(此三人也是公認的賣國賊)相比,李鴻章是代表清政府簽定不平等條約最多的大臣。其中《馬關條約》賠款二億兩,《辛丑賠款》本為四億五千萬兩,平均每名中國人賠款一兩,“卅九年還清, 年率四釐,母子利息”,共約十億兩庫平銀。另加民間賠款二千多萬兩,以關稅、鹽稅作保。中國從此失去關稅主權,國內工業倍受摧殘。
由此看,李鴻章似乎真的是十惡不赦,犯下了滔天大罪。可是,我們仔細想想,是不是李鴻章不籤這些條約,這些條約就不存在了,不會被簽定了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帝國主義列強的目的是開啟中國的國門,他們只要求與中國簽定條約,而不在乎是誰來代表中國簽定條約的,當然了,對他們而言,中國代表越懦弱越好。有人引用石勒對王衍的評價——“你到了那個位子,就要為這個政權的興衰榮辱負責”——來發表對李鴻章的批判。可是,我覺得一個政權的興衰榮辱並不能由一個人來負責。說白了,清政府姓“愛新覺羅”又不姓“李”,要負責也得由愛新覺羅氏負責啊!一個政權的興衰榮辱代表著一段歷史的興衰榮辱。歷史,誰能來負責?
換一個角度,不平等條約的簽定是由誰來決定的?是最高統治者。“官大一級壓死人”,這句話在現在都很吃香啊!在那個時代,最高統治者比李鴻章官大幾級?能“壓死”他多少次?李鴻章畢竟只是由八股文出來的儒生,不是超塵脫俗的聖人,反抗上級的命令,借他一百個膽估計他都不敢。說到底,李鴻章只是一枚棋子,權利再大,也要受制於人,這是幸還是不幸?不平等條約的簽定讓李鴻章揹負了洗不去的汙名,他也是受害者啊!
我們想一想這些跳躍大多數是在什麼情況下籤訂的,而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也就是所謂的侵略者他們需求的是什麼,是由誰向他們簽訂條約?答案同樣是否定的,他們需求的是利益,假如沒有李鴻章了這些條約就不存在了嗎?答案同樣是否定,難道這些條約都可以定身到他一個人身上嗎?我覺得這樣是不公平的,他的錯不在於他。是歷史的責任,不是某一個人可以承擔的,也是他們承擔不起的。(大家都看過王貴與安娜吧,你們說安娜沒有考上大學是她的錯嗎?不是歷史的錯誤,是歷史的悲劇,)的確作為封建的代表李鴻章在有的條約簽訂時為自己的利益謀劃,於國家於人民他都犯下了一個不可饒恕的罪過,所以在這點上他就是自私的同時也是失敗你的。
歷史就是一種探索,作為後來人我們沒有資格把他定性為“賣國賊”。歷史不是某個人所能左右的,對於他的功績我們銘記在心,對於他的失敗我們引以為戒。才算公正。史界奉行“蓋棺定論”,舉目試觀歷史,某人身亡業消、某事時過境遷數十年數百年而仍未有定論者,比比皆是。都說中國人厚古薄今成性,殊不知口口相傳、人云亦云的怪僻更有甚於前者。歷史有遠近之分,功業有前仆後繼之續,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是也,處在今天的中國,怎能不飲水思源?回眸歷史,燈下漫筆,不求合肥含笑九泉,半夜託夢於我說“孺子知我”,但求無愧於案上經史腹中點墨:知而不言,視而不見,我所不為。
7. 洋務時期貢獻
在中日戰爭以前,李鴻章嘔心瀝血,專辦洋務。前人心血,不可丟棄,今列之於下:
設外國語言文字學館於上海 同治二年正月
設江南機器製造局於上海 同治四年八月
設機器局於天津 同治九年十月
籌通商日本並派員往駐 同治九年閏十二月
擬在大沽設洋式炮臺 同治十年四月
挑選學生赴美國肄業 同治十一年正月
請開煤鐵礦 同治十一年五月
設輪船招商局 同治十一年十一月
籌辦鐵甲兵船 光緒元年十一月
請遣使日本 光緒元年十一月
請設洋學局於各省,分格致測算、輿圖、火輪機器、兵法、炮法、化學、電學諸門,擇通曉時務大員主之,並於考試功令稍加變通,另開洋務進取一格 光緒元年十二月 派武弁往德國學水陸軍械技藝 光緒二年三月
派福建船政生出洋學習 光緒二年十一月
始購鐵甲船 光緒六年二月
設水師學堂於天津 光緒六年七月
設南北洋電報 光緒六年八月
請開鐵路 光緒六年十二月
設開平礦務商局 光緒七年四月
創設公司船赴英貿易 光緒七年六月
招商接辦各省電報 光緒七年十一月
築旅順船塢 光緒八年二月
設商辦織布局於上海 光緒八年四月
設武備堂於天津 光緒十一年五月
開辦漠河金礦 光緒十三年十二月
北洋海軍成軍 光緒十四年
設醫學堂於天津 光緒二十年五月
李鴻章是晚清最傑出的外交家,他的後半生致力於中國的外交事業,雖然幾乎所有的賣國條約上都有他的簽名,但是在當時那種國際大環境下他已經盡到一個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所有對外關係交涉的失敗是因為當時中國腐朽的政治制度,貧弱的經濟基礎和軟弱的國際地位,而這一切歸根到底是因為以慈禧為首的滿清皇室勢力。這些人為了掩飾自己的無能只能把所有的罪過都推給直接出面做事的下人——李鴻章。從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一直到新中國建立這將近100年的時間裡以李鴻章為首的一代又一代中國外交家利用紛繁複雜的國際環境盡一切可能的維持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維護了中國的國體大致完整使中國沒有像南亞各國那樣徹底的淪為殖民地,為中華民族的崛起復興保留的一份堅實的基礎。
-
13 # 生活達人w
晚清的李鴻章應該是對清朝有著很大的貢獻,當時的李鴻章的官職在今天來說應該就是和總理差不多的官銜,處理外交關係,從他本人內心來說,也很想把國內發展強大,讓國民過上好日子,在位期間。也曾大力發展海防,組建海洋軍隊。奈何那時的晚清,在慈禧老佛爺的統治之下,被搞的四面楚歌,風雨飄搖,先有八國聯軍被打的離京逃命,後又和日本黃海大戰,皆以失敗告終。最後不得不割地賠款,雖然在李鴻章的努力斡旋之下,最後依然賠了鉅額白銀。但在那個弱國無外交的情況之下,李鴻章能把那個賠款數額降了一部分下來,也是嘔心瀝血費了好大周章,甚至還被日本的殺手暗殺,後搶救及時活了過來。可以說,李鴻章是悲哀的,悲哀的是他生不逢時,遇上了慈禧把政,把個朝廷搞得搖搖欲墜。之後叫他收拾爛攤子,可以說他是盡了最大的努力,有心救國,無力迴天。
-
14 # 城北光未來
讀後李鴻章的一生,你才會瞭解李鴻章真實的人生。或許我們作為後人在評價李鴻章時,更應先拋棄世人對他“賣國賊“的片面普世看法。論李鴻章的功與過,他恰如是那個暗波湧動、百波複雜的社會的悲哀產物,又恰如是開啟中國工業化,試圖打破封建枷鎖的先驅者。以一首詩來評李公:
一生榮華出曾門,三朝輔政至中堂。
少時有志匡華夏,老來失策親虎浪。
馬關喋血賣國契,糊裱難堵漏風牆。
辛丑疊恨終嘔命,至死屈身背罵名。
以一首詩講訴李公的一生,也稱得上評價中肯。
自己對李公沒有達到深入瞭解的境界,所以也只是寫寫自己的鄙見罷了。就李公是當時時代悲哀產物一說而言,首先不可否認的是李公是忠臣。雖為漢人,但與其師曾國藩那樣為了清朝鞠躬盡瘁,嘔心瀝血,其忠君之德令人佩服。在此期間,他曾有多次機會能登首稱帝,就像袁世凱那樣,即使這樣看似太直接,但也可以像曹操那樣“挾天子以令諸侯“成為實質的統治者。但這些都似乎是無稽之談,忠君思想已根深蒂固於李鴻章的大腦中。手握當時最有戰鬥力的淮軍,有最廣博的友人支援,李鴻章可謂是東方當時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連許多外國人都要對他忌憚三分,但也有數量極多的外國友人對他尊敬萬分,他們是把李鴻章當做真心朋友幫助他,他們撇開了國籍,撇開了語言,也許是被李鴻章的個人魅力征服了吧。很多人在評價李鴻章時說他對慈禧太后阿諛奉承,把很多國庫的錢都用於討慈禧的歡心。但如果我們從客觀角度分析的話,會發現李公的這些行為都恰是無奈之舉。為了得到支援,他不得不這麼做。而事實也證明了他最後也得到了慈禧太后的青睞和力保。在當時魚龍混雜的中國社會,李公的這一無奈之舉也不失為上策。
我們同時也肯定李公在領引中國走進工業化、現代化的作用。暫且撇開李公這一系列洋務運動是為了豐厚自己的家業這一前提來說,李公確實有不乏的遠見。這一遠見不僅體現在他引進機器大生產的舉措,更體現他敢於在封建天朝大國思想矇蔽的眾多大臣組成的朝廷中勇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也許是侷限於那個時代的原因,他的變革也沒有徹底下去。
論李公的功與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做的只是在眾說紛紜的評價中找出相對中肯的評價。在我看來,李鴻章其實很多時候都是被迫擔任替罪羊的角色。其實,在與外國殖民者的交涉談判中,他一直以強韌不屈的形象去談判,但迫於自身那種忠君思想的束縛,他也只能默默地承擔這一臭名遠超的責任。試想一下,假設簽字的不是李公,而是其他人,我相信那個人也同樣會被人稱道為遺臭萬年的賣國賊。所以個人覺得李公只是無奈之世的犧牲品罷了。
綜合了多位名人對李公的看法,覺得梁啟超的點評最中肯——“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
-
15 # 太白不白bb
正面評價:
他盡力維護中國的利益,洋務圖強,然而無法改變中國落後的現實。對於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他曾據理力爭,然而無奈國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與曾國藩等人主導洋務運動是其進步的表現。他也有外交上維護中國的事蹟,如下:
1.在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獨自前往談判,最終不割地而平息事件;
2.在甲午戰爭處於不利情況時曾主動用最小代價來達成和解等,都是他衛國有利的一面。
負面評價:
主要來自於他曾作出的錯誤決策,如下:
1.過於避戰和重視海防而願意犧牲整個新疆放棄疆防;
2.1885年在完勝日本的情況下籤訂的《中日天津會議專條》,給予了日本可以派兵進入朝鮮的權利;
3.與日本的中日甲午戰爭中的指揮失誤導致軍艦在威海衛被全殲;
4.中法戰爭勝利後反而簽訂了不平等條約等。
-
16 # 論今談古
李鴻章是過渡時代的過渡性人物,是晚清中國政壇上少有的開明的封建官僚。作為地主階級代表人物,他首先要維護地主階級的利益,鎮壓太平天國、興辦洋務都是這一階級屬性的具體體現。李鴻章清楚地意識到中國的落後,主張透過向西方學習來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並身體力行,客觀上有利於中國的近代化;但他沒有真正認識到中國落後的根源是其政治制度本身,向西方學習存在著本質的侷限性,不可能使中國真正走上富強之路。李鴻章在對外戰爭中,指揮失當、極力妥協,戰後代表清政府簽定賣國的《馬關條約》等條約,儘管是被迫的,但客觀上確實是喪權辱國,他是清朝的主要賣國賊之一。
-
17 # i歷史
“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這句話是梁啟超先生對李鴻章的中肯評價。作為推動中國近代化的第一人,李鴻章功在千秋!
-
18 # 噯de海誓山盟
李鴻章別名:李中堂、李二先生或李合肥國籍:清朝民族:漢族出生地:安徽合肥東鄉(今瑤海區)磨店出生日期:1823年2月15日逝世日期:1901年11月7日職業: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代表作品:《李文忠公全集》主要事蹟: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參與洋務運動歷史貢獻:積極倡建近代海軍、建立北洋水師身後哀榮:贈太傅、晉一等肅毅侯、諡文忠評價: 大清國旗李鴻章一生共簽下30多個條約,大多為不平等條約。近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史料出現,對這位清末重臣也逐漸評價多元化。 他與曾國藩等人主導洋務運動是其進步的表現。他也有外交上維護中國的事蹟,如在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獨自前往談判,最終以義和團叛亂挾持清廷為外交藉口,不割地而平息事件。 英國及美國對李鴻章最為著名的評價:不僅是中國在當代所孕育的最偉大的人物,而且總和各方面的才能來說,他是全世界在上一世紀中最為獨特的人物。以文人來說,他是卓越的;以軍人來說,他在重要的戰役中為國家做出了有價值的服務;以從政三十年的政治家來說,他為這個地球上最古老的人口最繁盛的國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認的優良設施;以一個外交家來說,他的成就使其成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日本人對李鴻章的評價是:知西來大勢,識外國文明,想效法自強,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清史稿·李鴻章傳》評價說:“中興名臣,與兵事相終始,其勳業往往為武功所掩。鴻章既平大難,獨主國事數十年,內政外交,常以一身當其衝,國家倚為重輕,名滿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為己任,忍辱負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氣自喜,好以利祿驅眾,志節之士多不樂為用,緩急莫恃,卒致敗誤。疑謗之起,抑豈無因哉?” 梁啟超《李鴻章傳》對其評價是:“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吾欲以兩言論之,曰:不學無術、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勞苦、不畏謗言,是其所長也。” 孫中山上書李鴻章時,這樣說李鴻章:“我中堂佐治以來,無利不興,無弊不革,艱難險阻,尤所不辭。如籌海軍、鐵路之難,尚毅然而成立,況於農桑之大政,為民生命脈之所關,且無行之難,又有行之人,豈尚有不為者乎?” 美國總統格蘭特稱李為當時世界四大偉人之首,與當時英國首相本傑明·迪斯雷利,法國總理甘必大,德國首相俾斯麥齊名。 近代史學家唐德剛(安徽合肥人,李鴻章同鄉)認為其“內悅昏君,外御列強”,是自有近代外交以來,中國出了“兩個半”外交家的其中一個,(另外周恩來是一個,顧維鈞是半個。) 李鴻章對自己作為嘗作出以下的總結:“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一間淨室,雖明知為紙片糊裱,然究竟決不定裡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風雨,打成幾個窟籠,隨時補葺,亦可支吾對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種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術能負其責?” 李鴻章生逢大清國最黑暗、最動盪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場”無不是在國家存亡危急之時,大清國要他承擔的無不是“人情所最難堪”之事。因此,國人在對他咒罵痛斥之時,確實“不可不深自反也”,確實不可“放棄國民之責任”。 只是,該怎樣評價100年前這位不同尋常的大清重臣,中國人一向的定論與百年以來的世界輿論截然不同。 在中國,評價一個人是很容易同時也是很難的事情。
-
19 # 犬尾巴草
李鴻章是我國那一段特殊歷史階段,一位飽受爭議的人物。對待歷史人物,應該歷史地、辯證地看待。不能簡單地給他扣上“賣國賊”“千古罪人”的帽子,也不能多麼歌頌之。李鴻章從一個進士,慢慢成長為晚晴不可或缺的重臣,其城府、能力、眼界等各方面是比同時期其他晚晴政壇人物,尤其長處。但其作為清廷這一封建王朝的“手術大夫”是不可能超越他所處的環境和時代。從清廷角度,其在內陸戰場、海上事物、國際外交等方面,維護封建統治,挽救“國家”(這裡特指封建社會的國家內涵,即家國一體,一家即為一國),揚國威,保民生等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在這其中,對於中國近代化的一些客觀上的開端探索,也是值得肯定其功績的。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其未能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將自己投入“反帝反封建”的大潮中,又是需要批判的。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李鴻章,是那個時代不可或缺的,就算沒有李鴻章,也會又其他人站出來,完成他應當的任務。同樣的,也正應為清廷有李鴻章那樣的人,那個時代才有那樣的發展。李鴻章和其他歷史人物一樣,都是時代的產物。也有人說,李鴻章錯生了時代。歷史浩浩湯湯,萬千變化。我們後人評價歷史人物,不應該囿於對人物的好壞的直觀評價,而應該歷史地、辯證地、具體地、全面地瞭解其思想、行為,特別是對其歷史行為進行深刻認知與理解。以史為鑑,立足當下,開創未來。我們看前人,更重要地從中汲取經驗教訓,不要求創造多大歷史貢獻,也應當修身知性,尋求內心的安靜。
一言以蔽之,李鴻章是清廷的臣子,也是其所處階段不可多得的雄才,也是革命的物件。
-
20 # 堅毅忍耐
李鴻章是我國晚清時期的四大名臣之一,北洋水師的總負責人,建立了號稱遠東第一艦隊的“北洋水師”,曾經是躊躇滿志,想要振興大清的海防事業,然而,此時的大清王朝已經處於歷史的風雨飄搖中,內憂外患,加上此時的皇帝沒有實權,實權都已經掌握在了慈禧太后的手中,慈禧太后僅僅只為自己的私慾,對於李鴻章的北洋水師的經費都不予支援,導致李鴻章沒有辦法強大海軍,在1894年與鄰國日本的海戰中,遭到慘敗,代表清政府與日本議和,簽訂了歷史上著名的《馬關條約》,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李鴻章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實屬無奈之舉,但李鴻章也已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將損失降到最低,實屬不易,是一位忠於國家的人。
回覆列表
我認為把李鴻章單純地說成是功臣,或者賣國賊都是不負責任的評價。人本身就是複雜的,更何況是李鴻章這樣充滿爭議的人呢?用一個詞去定性這麼複雜的一個人,顯然不是客觀、理智的做法。
李鴻章作為清朝末年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的一切功過都對這個大帝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是可以關係的亡國的級別的影響力。那麼,李鴻章對得起他的影響力嗎?或者說有幹好他的本職工作嗎?並沒有。沒錯,在小編看來,李鴻章這個中堂大人是失職的。很多人可能就會不服氣了,他們認為李鴻章對清朝可謂是盡心盡力,或者說力挽狂瀾都不為過。
李鴻章手裡握有什麼級別的資源呢?有一個資料可以佐證,李鴻章去世的時候,他的資產大概是四千萬兩白銀!講道理啊,清朝是真捨得出錢,李中堂也是真捨得吞錢,竟然吞了這麼多!難怪當時有這麼一種說法,“宰相合肥天下瘦”。且就不說他當時在清朝裡面是什麼地位了,那絕對是位極人臣。
如果做一個比喻的話,清朝給了李鴻章造別墅的錢,李鴻章卻只造出了一個木頭房子。造出木頭房子算不算功勞?當然也算,多少是一房子嘛,但是這事兒值得大書特書嘛?值得歌功頌德嗎?恐怕李中堂自己也會臉紅吧?
至於甲午戰爭的失敗,中堂大人當然是第一問責人,這口鍋還得他老人家來背啊。北洋水師作為甲午戰爭中,清朝的主力部隊,也可以認為是李鴻章一個人的戰爭。但是,北洋水師的戰鬥力到底怎麼樣,相信大家心裡應該有數。當然,對於那些英勇犧牲的戰士,民族英雄,是要肯定的,比如鄧世昌這樣的烈士。然而,更多的將領是丟盔棄甲地逃跑的,簡直是恥辱。
至於很多人認為,北洋水師的失敗,是由於武器裝備不夠先進,沒錢購買新軍艦。這種說法基本上不靠譜,因為戰鬥力很強的平遠艦在1888年才下的水,距離甲午戰爭爆發也就六年的時間,無論如何也說不上是舊武器吧?而且,就算是沒錢買新軍艦,那這口鍋也應該中堂大人來背,因為錢都進他口袋裡面了嘛。
李鴻章作為北洋水師的建設人,自己的軍隊有如此表現,腐朽墮落到如此地步,這責任肯定是要承擔的吧?所以《馬關條約》是他去籤的,畢竟自己的屁股要自己擦,也算是敢作敢當了。事實上,在敢於承擔責任這一方面,李鴻章還是非常值得欽佩的。他一生大概簽了三十多個條約,有十幾個都是不平等條約。當然,在不平等條約中,清朝是處於吃虧的那一方,這是不用懷疑的。
當然,上面的這些質疑呢,也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嫌疑。因為當時的清政府已經是爛到根裡了,不想辦法搞到錢,真的是什麼事情也做不了,更別提搞什麼洋務運動了。錢在自己口袋裡可能比在國庫裡還要保險一點,至少要用的時候能用得上。
那麼,李鴻章在歷史中有如此地位,肯定有做過什麼大的貢獻吧?前面說了那麼多中堂大人的不是,下面是該肯定一下了。李鴻章最大的貢獻,莫過於開展了洋務運動了,這是大清帝國“中興”的關鍵因素,李鴻章當然功不可沒。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派當然為中國的近代化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但是,在整個洋務運動中,李鴻章並不是最出風頭的那一個,只能說是順勢而為,沒有中堂大人,難道就沒有洋務運動了嗎?當然還是會有,因為當時學習西方的思潮正盛,有點遠見的大臣都會想到要師夷長技以制夷。比如左宗棠就是這樣有遠見的大臣,他在福建興學堂,引進技術,修船廠,自力更生,建水師,和李中堂相比,也是不相伯仲吧。
總的來說,李鴻章承擔了他的責任,做了他應該做的事情,但是都沒有做到位。他明明有做成80分的能力,卻只做了55分,從某種意義上說,李鴻章的功勞並不能掩蓋他的過失,實在是讓人又惋惜又憤怒。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情,李鴻章終究是凡人,和他的老師曾國藩相比,終究是兩個層次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