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溫馨陽光24

    青年史學家,我看你稱不上這個頭銜,你嫩得很。楊永泰是個蠢貨,就是因為他格局太小。他的攝外必先安內政策提出是沒有看清國際形勢,最後導致日本全面侵華,如果不是共產黨摘統一戰線,中國就要亡種,象他這樣投機取巧之人必然淪為汗奸,成為日本的走狗,沒有民族大義,他本事越大,害中華民族越厲害。他的三項計策,無非就是從三國演義中學到的一些技術遊戲,爾虞餓詐,相互吞併,充其量是個幕僚角色,幹不了一把爭,以至於後來被刺也是必然。這種人就是典型的有才無德,永遠成不了正神,只能是申公豹式的人物,雖然一時能戰勝姜子牙,但最終必然失敗。

  • 22 # 歷史步道

    楊永泰從小就聰明、好學,受過嚴厲、良好的教育,十七歲便中了秀才。青年時的楊永泰承受過西方近代教育,後又考入北京政法學校學習法律。

    楊永泰積極主張君主立憲,撰寫不少文章為立憲運動呼籲,並於1912年中選為廣東省議員。楊永泰才氣橫溢,但政治上卻是遠見缺乏,他曾跟隨孫中山,後又投靠滇軍軍閥李烈鈞,再轉投北洋政府,曾先後擔任過財政廳廳長、廣東省長、北洋政府議員等職。曹錕賄選被揭露後,北洋政府的舊國會也被解散,時任北洋政府國會議員的楊永泰便回到家鄉蟄居起來。

    老蔣在北伐之後並不是一家獨大,相反,除老蔣這個總司令外還有其他三位中央實力派軍閥,特別馮玉祥擁兵四十多萬,還有山西的閻錫山和李宗仁虎視眈眈。而在中原大戰前,楊永泰便對老蔣進言,說道:用政治手腕處理閻錫山,用軍事手腕處理李宗仁,用經濟手腕處理馮玉祥,這便是著名的削藩策。結果老蔣墨守成規的施行楊永泰的計策,使得李宗仁兵敗下野,馮玉祥孤家寡人,閻老西至此之後不斷龜縮于山西,楊永泰也因而被老蔣極端重用,譽為“當代臥龍”。

    楊永泰終身能夠說就是戰國時期的門客式人物,小才雖可營生,但私德缺陷致命!當然,由於楊永泰寡婦多嫁,也讓他對當時軍閥割據的諸多特性比擬分明,對社會的根本認識愈加接地氣,因而出了一些比擬有針對性的計策。但是,和當時社會的大背景和國度與人民的切盼相比,和其被刺身死的結局看,其才智上不能報國,下不能全身,中缺乏顧家,完整稱不上是一個合格的謀士!

  • 23 # 十一老爹

    老夫是來砸場子的。對於楊永泰來說,用“被譽為”三個字妄圖營造一份光榮是徒勞的;用“當代諸葛”四個字妄圖顛覆人們的三觀也是徒勞的。長得這麼醜陋,再敷多厚的粉也無濟於事。

    諸葛亮和楊永泰唯一的共同點,就是都生在亂世。不同之處在於諸葛亮自矜身份,等人來請;楊永泰不甘寂寞,自我推銷。諸葛亮高屋建瓴,審時度勢;楊永泰坐井觀天,誤判形勢。諸葛亮非梧桐不棲,非明主不依;楊永泰朝秦暮楚,有奶就是娘。諸葛亮官居宰相,還是軍師,有內政、外交、軍事實權;楊永泰只是幕僚秘書,最高職務是省長,這種人是“參謀不帶長,放屁也不響”。

    諸葛亮與楊永泰貌似共同點還有個天下三分。諸葛亮出山時,劉備還沒有割據一方。著名的隆中對策,要義就是預見到天下三分。後來諸葛亮鞠躬盡瘁,運籌帷幄,策劃並實現了佔領荊州,奪取四川的戰略目的,實現了天下三分。楊永泰投靠蔣介石時,黃郛、戴季陶等已經策劃並採取了清共,離俄,親日,維護財閥,拉攏軍閥等措施,實現了建立南京政府的戰略目的。那時候北京張作霖,武漢汪精衛,南京蔣介石建立了三個民國政府,好象已經天下三分了。吹噓楊永泰給蔣介石的“隆中對策”實現了天下三分,純屬無稽之談。楊永泰的建言獻策是削藩和滅紅。實現與否,地球人都知道的。

    真臥龍和假臥龍的雲泥之別很多。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自詡臥龍,又在民國那麼複雜,險惡的氛圍裡混,你總得有點思想吧。楊永泰卻是一門心思,只搞陰謀詭計。他早期接受嚴格的封建正統教育,後來積極為君主立憲制搖旗吶喊,再後接受了革命的思想,還率先加入中華革命黨。再後來打著政學會的旗號,實際成了一具沒有思想的行屍走肉,在各路軍閥之間左右逢源,到處依附。

    楊永泰沒有基本的政治眼光。他最早的選擇是加入孫中山組織的中華革命黨,後來參加護國運動,在滇系李烈鈞軍中服務,此後還多次投靠北洋軍閥。在段祺瑞獨裁,孫中山奮起護法的關鍵時候,楊永泰卻投靠雲南軍閥唐繼堯,廣西軍閥陸榮廷,通電與北洋政府媾和,改組護法新政府,排擠孫中山。這次針對孫中山先生的政變,使絕大多數國民黨人看不起和恨透了楊永泰,自己也沒臉在道上混了。

    據說楊永泰才華蓋世,第一件大功勞就是削藩。對有一定政治資源,軍事實力,剛剛被蔣介石利用來對付共產黨的幾個軍閥大佬,楊永泰也敢於鬥爭,善於鬥爭。他主張用政治手段解決閻錫山,用軍事手段解決李宗仁,用經濟手段解決馮玉祥,用外交手段解決張學良。當時是勝利了,四個方面的勢力都暫時屈服。但是除了張學良的部隊完全被瓦解,其它三個軍閥的勢力一直存在,並且一直威脅蔣介石的獨裁統治。其中閻錫山和李宗仁都曾經成功的篡黨奪權。

    據說楊永泰才華蓋世,第二件大功勞就是提出對付紅軍的上中下三策。上策是以土地改革對付土地革命,中策是嚴密的全面封鎖,下策是單純的軍事手段。他也不想想,如果蔣介石也搞土地改革,那麼還和共產黨翻臉幹什麼?後來紅軍長征,有人說就是被楊永泰逼得沒有辦法。這叫那些在前線和紅軍拼命的中央軍和地方軍情何以堪。

    據說楊永泰才華蓋世,第三件大功勞就是提出臭名昭著的“攘外必先安內”,意思是先收拾紅軍,再收拾國民黨內的實力派,再收拾那些大大小小的地方軍閥。這個屎盆子一直扣在蔣介石頭上,原來是拜託當代諸葛所賜。聲稱用外交手段解決張學良,難道以為東北三省不是中國的領土。蔣介石的威望,在中國人民偉大抗日戰爭勝利時達到最高點。如果聽楊永泰的,堅持不打日本人,必將遺臭萬年。

    楊永泰死後兩個月,西安事變爆發;楊永泰死後九個月,國共合作的全面抗戰爆發。鐵的事實證明,削藩,滅紅和“攘外必先安內”已經失敗。但是吹噓楊永泰為蓋世奇才的人還繼續囈語:如果楊永泰不死,就不會發生西安事變,就不會爆發全面抗戰,就不會有紅軍的活路。問題是,還有人相信這些鬼話嗎?

  • 24 # 覃仕勇說史

    答:楊永泰為何能擁有“當代諸葛”之譽呢?

    未出山就獻策蔣介石“三分天下”,一如當年南陽隆中之對。

    為虎作倀,一道“出師表”,就逼迫得我工農紅軍移師西去。

    如此人物,堪稱世之奇才。

    可惜,其所輔非人,一味與人民為敵,最終血染揚子江畔,成國民黨派系爭鬥的一縷冤鬼。

    下面簡略說一下楊永泰的不凡經歷。

    楊永泰生於1880年,廣東茂名人,家境富裕,其父母早死,由伯父贍養。

    楊家家風醇厚,族中多有俊才,族叔楊頤能文能武,辦團練、中進士、點翰林,是族中矚目人物。

    楊永泰幼以叔父為榜樣,其本人天賦異稟,聰穎過人,七歲時便名噪鄉中,“逢塾師考問,應對如流”,有神童之贊。

    1897年,17歲的楊承泰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高中榜首,有了秀才的功名,鬨動當地。

    如果不出意外,楊永泰應該會沿著科舉這條路走下去,繼續考舉人、考進士,入朝做官,建功立業,甚至封侯拜相……

    但意外還是發生了,1898年戊戌變法期間,維新派主張廢除八股。

    楊永泰眼光獨到,預感到科考會遭到廢除,轉入張之洞在廣州創辦的廣雅書院求學。

    在摒棄科舉之路的前提下,有心從政的楊永泰選擇到北京政法專門學校學習法政。

    這樣,當1905年科舉制度被廢除,楊永泰已經完成了法政專業的學習,領先了同齡人的好幾個身位。

    為了在從政獲取政治聲望,楊永泰率先投身報業,做《廣南報》的編輯,不斷髮表各種深度文,引領輿論潮流,迅速成為了立憲運動在廣東地區的代表性人物,於1908年選為廣東諮議局的議員,1912年中華民國正式成立後,又被選為國會議員。

    這一年,他才32歲。

    到了1928年,政學系黃郛和熊式輝向蔣介石推薦楊永泰時,大讚楊永泰“既擅文事,又長武備;既懂立法,又精行政”。

    蔣介石傾慕之心頓生。

    楊永泰初見蔣介石,大發宏韜方略,縱談天下大事,提出以經濟方法瓦解馮玉祥的第二集團軍,以政治方法解決閻錫山的第3集團軍,以軍事方法解決李宗仁的第四集團軍,以外交方法對付張學良的東北軍等等奇謀。

    不過寥寥數語,蔣介石卻猶如撥雲見日。

    於是,楊永泰被蔣介石任命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議,一躍而成蔣介石的“首席智囊”。

    這之後,蔣介石對楊永泰計聽言從,遵循行事,莫不如志。

    但如前面所說,楊永泰乃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與反人民的蔣介石同流合汙,終不免死於非命。

    可笑的是,楊永泰遇刺斃命之際,仍以諸葛亮自比,對左右侍衛說:“吾早知必有今日,身已許國,為國而死,夫復何恨?所可惜者,有志未逮,國禍方長耳。”

  • 25 # 阿呆有點呆

    1936年10月25日,楊永泰在漢口碼頭被暗殺身亡。兇手譚戎軒系受原國民黨CC派中央黨部宣傳部副部長劉廬隱指使,後劉廬隱在上海被捕入獄,處有期徒刑10年。中華民國成立後,楊永泰於1912年任臨時參議院議員,當選第一屆國會參議院議員。

    1932年,當蔣介石在漢口組織“鄂豫皖三省剿匪總部”之際,時任秘書長的楊永泰藉機大肆強調集中黨、政、軍力量於“剿匪總部”,楊永泰透過“剿匪總部”把鄂、豫、皖等省、市國民黨組織予以變更,在省、市黨部設主任委員,由該地軍政大員兼任。

    在河南,楊永泰讓河南綏靖主任劉峙兼任河南省黨部主任委員。主任委員之下設書記長,書記長多系主任委員私人。原來的執行委員與監察委員則一併被送進冷宮。楊永泰還在各縣設書記長,同樣把原來的執行委員與監察委員送走。不論省或縣都由書記長負全責,工作報告徑送到“剿匪總部”黨政處。經費也減少,並由“剿匪總部”發給。從此這些省份的國民黨省、市組織便由“CC”手中轉到“新政學系”手中,而且其政治地位也一落千丈,成為當地軍政頭子的附庸。

    對此打擊,當時“CC”系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因為楊永泰的這種偷天換日之計,乃是以蔣介石名義實行之,並由蔣介石命令國民黨中常會追認為合法辦法。

    CC系從大體上講,銳氣大減,對蔣介石亦起了離心,嚐到了狡兔死,走狗烹的滋味。經過許多曲折的鬥爭,總算獲得勝利,把三省黨部的領導權奪回手了。不過,其組織則仍維持楊永泰時的原貌,並且還推行到其他省、市,都一律改為書記長負責制。

    CC派系不甘示弱,“CC”的骨幹打進行政部門和教育部門;暗中發動部屬們掀起所謂“護黨運動”,實際就是護“CC”集團運動,叫各級黨部向國民黨中常會告狀,稱政學系正在進行毀黨的活動,於是1936年CC派系暗殺了楊永泰,從此蔣介石少了一位謀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讀研究生與不讀研究生的區別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