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柯談事

    1.乾隆對皇權的迷戀:乾隆皇帝在剛繼位的時候,曾經發誓說自己當皇帝的時間絕對不會超過祖父康熙,可是沒想到乾隆沒想到自己的壽命會那麼長,可是自己的誓言絕對不能背棄,所以在乾隆六十年的時候,不得已讓位給嘉慶皇帝,自己當上了太上皇,雖然皇位是讓出去了,但是乾隆仍在養心殿掌控朝政。這就是所謂的讓位不讓權,天下大事還是乾隆說的算,只有一些祭祀禮儀的事情才交給嘉慶皇帝處理。甚至最後乾隆連話都說不利索,依然不放權,可見他對皇權的迷戀痴迷到一定程度。

    2.嘉慶的鬱悶日子:有了乾隆這位太上皇坐鎮,嘉慶帝的日子自然不好過了。就連和珅這樣乾隆皇帝的寵臣,嘉慶帝都得避讓三分,因為當乾隆皇帝身體變差,話說不清楚的時候,只有和珅能聽的懂乾隆皇帝的話,傳達乾隆的旨意,這就是為什麼嘉慶帝在乾隆沒死之前不敢動和珅的原因。而且每天嘉慶帝還得去太上皇那請安,聽太上皇的訓斥、嘮叨,無論太上皇怎麼說,嘉慶帝也只能隨聲附和,可見這三年嘉慶帝過得非常鬱悶。

    所以雖然乾隆讓位,但是大權還在自己手裡掌握之中,嘉慶帝手裡沒有實權,等到乾隆死後,嘉慶才得以親政,施展自己的抱負。

  • 2 # 坐古談今

    歷史上的皇帝禪位主要有以下四種情況:

    其一,被逼迫,這點是最常見的“禪位”原因。例如曹魏代漢、晉朝代曹魏、唐哀帝禪位朱溫等。同時,這種情況也多出現於朝政混亂時期,例如東漢、唐朝的諸多帝王禪位。

    其二,厭倦政務、理想破滅,享清閒,例如宋孝宗。

    其三,能力有限、遇到國事困難主動退位,例如宋徽宗。

    其四,因為“演戲”說大話,結果話付前言,例如乾隆。

    (1)乾隆25歲登基,他的高壽是連他自己都沒想到的事情。結果,他自己給自己下了“絆子兒”,結果,不得不禪位

    早在乾隆即位之時,他就說康熙掌權61年,我可不敢比,如果老天爺眷顧,我在位60年也就是85歲時就會“歸政退間”。其實,康熙8歲登基,在61年,享年69歲。在中國古代帝王中年齡並不大。然而,乾隆25歲登基活到85歲已經不錯了。

    歷代活過80歲的皇帝且在位六十年的統一政權皇帝沒有一個人。

    (2)乾隆徹底掌握權力後,皇位極為穩定下,“85歲退休”在嚴厲懲處“建儲”主張後已經實際被放棄

    隨著皇位穩固,乾隆準備食言,曾經說:只要崇慶皇太后活著,即使“周甲”到期,自己也不會退位。

    同時,乾隆四十二年,金從善作為生員建議“立儲”,乾隆勃然大怒,竟然將金從善斬首示眾,並下詔怒斥天下:我雖然六十八歲了,但身體非常好,我還要為管理百官不辜負祖宗給我的責任,絕對不會放棄責任的!

    (3)隨著85歲來臨,乾隆為了自己不食言,只好採用“訓政”方式繼續掌控權力

    等到執政60年的時候,為繼續保住地位,要求嘉慶登基後也要繼續“訓政”,也就是要求嘉慶“歸政後,凡遇軍國大事及用人行政諸大端,豈能置之不問,仍當勃幾體健,躬親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訓諭,可以知所察承,不致錯失。”

    由此,我們會看到,在嘉慶元年、二年,實際上乾隆仍然大清帝國“唯一”的掌權者。寧壽宮也並非他的居住地,大事小情仍然由其決定。直到88歲時,乾隆才最終離世。嘉慶才真正成為皇帝。

  • 3 # 小小嬴政

    1796年,乾隆下詔退位,其十五子愛新覺羅永琰登基,取年號為嘉慶,乾隆成為太上皇,與趙構不同的是,乾隆退位但是沒有退權,在長三年半的時間內,乾隆依舊成為清王朝的實際最高統治者。那麼,既然不想著放權,又為何將皇位禪位給自己的兒子呢?

    1、太上皇介紹

    我國曆史上,存在著幾十名太上皇,當然成為太上皇的原因不同。有的是被後世追封,例如老子、秦始皇的父親以及朱元璋的父親等;有的是被迫無奈成為太上皇,例如李淵、司馬衷與朱祁鎮等人;有的是自己退位成為太上皇,例如轉嫁責任的趙佶、殺害岳飛的趙構、以及為了兌現其年輕諾言時候的愛新覺羅弘曆等人。

    被追封的以及被迫無奈退位的太上皇,當然沒有實權,而被迫無奈成為太上皇,往往在屈辱中去世,例如李淵與李隆基等人。

    而主動退位的皇帝,是否有實權,還是看太上皇的意願。例如趙佶,將皇位交給自己的兒子之後不久,國家就被金朝滅亡,當然沒有實權。

    56歲的趙構,在退位之後,聲稱自己頤養天年,不再過問政治,雖然趙構在25年太上皇歲月中,偶爾干預一些人事任免,但是大權完全被其養子以及後來的繼承人所控制,例如其養子為岳飛平反以及北伐等,趙構完全沒有過問。

    而乾隆退位為太上皇之後,仍然牢牢的把握著皇權,永琰只不過是他的代言人罷了。

    2、乾隆成為太上皇時候的政治危機

    乾隆成為太上皇,雖然清朝還是在鼓吹天朝上國,但是已經面臨著危機四伏的局面。

    一是乾隆年輕時候的承諾,具有乾隆在與大臣談論康熙帝的時候,乾隆感慨其爺爺取得豐功偉績,說了一堆的奉承話語。

    最後說自己沒有德與能在皇位年限上超越自己的爺爺,因為古代具有人活七十古來稀的規律,而古代的皇帝壽命一般都不是太長,活到七十的屈指可數,而乾隆繼位時候已經25,如果在皇位上60年,那麼其壽命達到85,這已經超越了古代任何皇帝的壽命了。

    但是乾隆會養生,壽命比較長,在85歲的時候,依舊不糊塗。為了兌現君無戲言的承諾,乾隆下詔退位,當然沒有將權力交給自己的兒子。

    二是清朝危機四伏,雖然乾隆帝自詡十全武功,但是在乾隆末期,土地兼併非常嚴重,朝廷腐朽,因此清朝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尤其是在退位時候,四川與湖北地區爆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八旗軍前去鎮壓,結果節節敗退。在鎮壓白蓮教起義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八旗軍已經走向沒落了。乾隆皇帝學宋徽宗,在危機時刻,將皇權讓位給自己兒子。

    三是北部灣戰役,法國對於北部灣地區垂涎欲滴,先後向清軍多次挑釁。儘管清朝宣佈抵三是北部灣戰役,法國對於北部灣地區垂涎欲滴,先後向清軍多次挑釁。儘管清朝宣佈抵抗法國取得了勝利,但是清朝損失非常的慘重。在這場戰役結束之後,拿破崙感嘆道,清朝是一個熟睡的獅子。

    在乾隆成為太上皇之後,仍然牢牢的掌握著大權。嘉慶雖然坐在龍椅之上,但是沒有一點兒實權。決策等都由乾隆制定,而嘉慶只要有一點想要奪權的意思,就會被乾隆大聲呵斥,成為這樣的皇帝,嘉慶自然非常委屈。不僅如此,嘉慶還受權臣和珅的欺負。

    而和珅成為了首席大學士與軍機處大臣,權傾天下,即使嘉慶帝也要對於和珅畢恭畢敬。當然嘉慶對於和珅的飛揚跋扈非常的反感,嘉慶越是對於和珅謙卑,和珅越是得意忘形,甚至騎馬到圓明園等。這也為嘉慶後來除掉和珅埋下伏筆。

  • 4 # 小姐姐講史

    嘉慶元年(1796年) 正月初一,風和日麗,在太和殿內,85歲的乾隆舉行隆重的歸政大典,他正式升級為太上皇帝。他在皇位上已經工作了六十年,乾隆授傳國玉璽後,禮部鴻臚寺官員大聲宣讀,乾隆的第十五子顒琰(嘉慶帝)欽奉太上皇帝傳位詔書,金鳳頒詔,天下皆知。

    (乾隆晚年畫像)

    這次禪位可是乾隆爺主動禪位,讓人感到他和歷史上大多數皇帝的腦回路不同,縱觀歷史無數的皇帝都是死死地護住皇位,有的為了保住地位不惜血洗皇宮。

    即使有少數讓位給兒子的皇帝也多是無奈,例如李淵讓位李世民,那是因為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把自己的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都殺了,李淵一看情況不妙不得不讓;北宋宋徽宗時,內憂外患,農民起義不斷,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爆發,金軍兵臨城下,宋徽宗才匆匆把皇位傳給太子。

    作為和平年代的乾隆主動禪位,這是怎麼個情況呢?

    原因及其中包含的政治危機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乾隆對康熙大帝的崇拜

    原來乾隆非常崇拜他的爺爺康熙,他爺爺康熙在皇位上工作了61年,是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8歲登基。16歲鬥敗鰲拜奪回大權,軍事上削三藩,收臺灣、驅沙俄,被尊為“千古一帝”。乾隆在位期間也一直學習康熙的治國之道,就連自己的墓地也是選在康熙的清東陵。乾隆不想讓自己的在位時間超過自己的爺爺,這有很重要的意義。此外,為了給雍正和自己的皇位再一次正名。

    (康熙畫像)

    二、藉助禪位為父親雍正和自己的皇位正名

    由於康熙在位時間太長,這讓他的太子爺胤礽非常焦急,熬到30多了還是太子,不知何時是個頭。所以康熙最愛的兒子太子胤礽想要提前上位,表現太露骨被康熙廢了,還一連廢了兩次。皇子們之間鬥得你死我活,觸目驚心,康熙為此心力交瘁,因此到死都沒有明確確立皇位的繼承人,導致最後發生了更為慘烈的皇權之爭。

    所以很多人認為乾隆的父親雍正的皇位來的名不正言不順,他的上位經過慘烈的“九子奪嫡”手足相殘,讓天下人懷疑,爭議他“矯詔”。試想,自己父親的皇位都不正,自己的皇位能正?乾隆曾多次向大家展示“康熙對自己的喜愛和親自撫育,祖孫情深”,也多是這個原因。

    三、乾隆曾經的誓言:

    乾隆剛一上位就對列祖列宗焚香立誓,為了尊敬自己的皇爺爺康熙,為了大清江山的穩固他決定只在位六十年,絕對不到第六十一年。但他怎麼也沒有想到自己會活這麼大年紀85歲了還很健壯,超過了自己的爺爺康熙(69歲駕崩)和父親雍正(45歲登基58歲駕崩)。他心裡後悔自己當初嘴賤發了這麼個誓言,禪讓皇位自然不是真心。

    在禪讓大典上他下詔說:

    “我25歲繼位時,曾經對天發誓,我如果能在位60年,就一定會傳位給皇太子不敢和皇祖(康熙)在位年數一樣,現在我已經在位60年了,不敢食言,決定禪位於皇十五子永琰,他如一時難以處理朝政,由我訓政。”

    從詔書中可看到,乾隆的禪讓只是個形式。實際上乾隆也並沒有讓出皇權,朝政仍被太上皇乾隆爺控制,顒琰暫時居住在毓慶宮,顒琰成了標準的傀儡皇帝。(嘉慶畫像)

    嘉慶在聽乾隆的訓政時恭敬慎重,一點都不敢違備。

    《清史稿·仁宗本紀》載:“初逢訓政,恭謹無違。”

    其他史料也有記載,嘉慶帝侍坐乾隆旁邊,乾隆笑他就陪笑,乾隆憂他就陪憂,就像個木偶。直到禪讓又過了3年零4個月後(1799年),這位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最長壽的皇帝、乾隆駕崩,39歲的顒琰才開始親政,誅殺權臣和珅……忙的一塌糊塗。

  • 5 # 波波戲說歷史

    在中國歷史上的數百位皇帝當中,深居二線當太上皇的,也只有幾十位,不少還是形勢所逼,如李淵、宋徽宗,但終歸是少數。被後人津津樂道,創造康乾盛世的乾隆,為何禪讓皇位選擇當太上皇呢?

    一、乾隆確實太老了。

    乾隆登機時已是25歲,退位時已是85歲高齡,執政60年。人到七十古來稀,人人都想長命百歲,更別說皇帝,但這畢竟只是個美好的想法。估計年輕時的乾隆,也沒想到自己能活到這般歲數,所以喜歡拿爺爺的執政時間說事。要是知道自己這麼能活,他還會這樣說嗎?

    二、向爺爺康熙致敬。

    乾隆從小就受到了康熙的厚愛,有很多史書都說,康熙的九子奪位大戰之中,康熙之所以最終傳位給雍正,真正原因是因為看中了雍正的兒子乾隆。

    皇家血統是皇帝執政的根基。

    父親雍正的嚴苛政策,幾乎得罪了天下人。將父親雍正作為楷模,很顯然是不明智之舉。乾隆很自然的將一代聖君康熙,作為自己學習的楷模。康熙只當了61年皇帝,在歷史上也是排得上號的,自己在執政60年時選擇主動退位,既是向爺爺致敬,也必將載入青史。

    三、退位不放權,兩全其美之事。

    乾隆雖已退位,但並未真正放權。嘉慶皇帝大小事物還是得請示乾隆,早請示、晚彙報制度堅持的非常不錯;再加上有和珅這樣的權臣鞍前馬後,聽後差遣,王朝的實際權力還是掌握在乾隆手中。再加上乾隆確實年歲已高,精力有限,讓兒子歷練歷練,分擔點瑣事,也是兩全其美之事。

    四、轉嫁矛盾,成就十全之美名。

    和珅是乾隆時期有名的大臣,其知名度並不亞於主子乾隆。和珅的出名在於貪,據統計,其貪汙8億至11億兩白銀,加上所有黃金及古玩珍寶,超過了清政府當時15年財政收入的總和。和珅是乾隆時期政治生態的縮影,正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官場之腐敗可想而知。在貧窮落後的封建社會,老百姓的生活狀態自不待言。以十全自稱的乾隆,自然能夠意識到。交出皇位,自然將矛盾轉嫁到兒子嘉慶頭上。

    乾隆也是有操守的,你說呢?

  • 6 # 雨霽視角

    乾隆會退位,是因為虛榮心,而他退位不讓權也是他的虛榮心。85歲的乾隆當了太上皇,卻不服老,說自己身體很健康,仍然能處理政事,他認為嘉慶經驗不足,需要學習,不願意放權力,直到他89歲壽終正寢也沒有離開養心殿。

    中國歷史上的禪讓起源於堯舜,是否真有其事,不得而知,自秦始皇統一中國以來,皇帝禪讓的就很少,而像乾隆這樣實踐自己諾言的,而主動傳位的,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即使他退位並不徹底,但是也是非常難得的。

    受上天詛咒的皇太子

    乾隆的晚年一直被立儲這個問題所困擾,雖然乾隆的兒子多,但是他自己實在是太能活了,把許多優秀的兒子都熬死了,他還依然身體健康。

    雍正還在位的時候,當時還是寶親王的乾隆的第二個孩子出生了,他是乾隆的嫡福晉所生,以前從來沒有一位嫡長子繼位,所以雍正非常重視這個孫子,並親自給他取名叫永璉,暗示乾隆立這孩子為太子。

    乾隆繼位後,很快就將傳位給永璉的詔書放在了正大光明匾後面,但是可惜永璉只活了9歲就離開了。

    之後不久,皇后又生了第二個孩子,皇七子永琮,乾隆又決定將這個孩子立為太子,但是可惜傳位詔書剛放上正大光明匾,2歲的永琮也離開了人間。

    連續失去2個孩子的乾隆,就像受了詛咒一樣,再也不敢立嫡子為太子了。

    乾隆只得在其他孩子中選擇繼位人,第三位太子皇十五子永琰,忠厚老實,就被乾隆選為繼位人了,但是乾隆一直沒有敢宣佈他是太子,害怕再次受到詛咒,永琰也被上天所帶走,於是直到他禪位的前一年,才正式公佈於眾。

    禪位--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乾隆禪讓皇位的想法從繼位開始就已經產生了,在乾隆的登基大典上禱告:“

    昔皇祖御極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蒼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壽躋八十有五,即當傳位皇子,歸政退閒。

    乾隆在康熙和雍正70多年的苦心經營下,接手了一個太平盛世,60年的為君生涯,讓他嚐盡了當皇帝的甜頭,傳位思想開始產生了變化。

    乾隆25年的時候,乾隆表示:”只要自己的母親健在,即使在位 60年,也不進行傳位,雖然公開表示了傳位的想法,但是行動上卻十分消極,真是語言的巨人,行為的矮子。

    乾隆42年,皇太后去世,乾隆失去了不歸政的藉口。

    第二年,有一個叫金從善的官員上書,請立太子,這讓乾隆十分惱火,他認為這是對他不傳位的挑戰,於是下令將金從善斬首。在這樣的強壓之下,大臣們再也不敢提立太子的言論了,更不敢提及禪位了。

    乾隆40年,乾隆的健康開始出現問題,到乾隆45年時,他開始行走困難,到了乾隆49年的時候,開始失眠,記憶力減退等老年病,這使得乾隆不得不將繼位是許下的諾言實現。

    乾隆58年的時候,終於將禪位事情提上了日程,並乾隆60年9月公佈了38年前立下的儲位密旨。

    終於在85歲的時候,決定將皇位傳給皇十五子永琰,並於新年的時候舉行傳位大典。

    三年傀儡皇帝

    乾隆終於在大臣們連哄帶騙下,交出了玉璽。年近90的乾隆皇帝,當起了太上皇,但是卻只是將:“郊、壇、宗、社諸祭祀”的行禮的事情交給嘉慶做。

    各部門的重要奏章、接近百官等事情都需要乾隆一同批閱。這讓嘉慶非常鬱悶,有他這位十全武功的父親在,嘉慶就只能當傀儡皇帝。更要命的是,除了年老錯邁的父親外,還有一個權傾朝野的和珅處處攬權,處處與自己作對。

    這三年的傀儡皇帝時期,給了嘉慶韜光養晦的機會,讓嘉慶看清朝局,得以在乾隆殯天后,一舉剷除朝中的貪汙勢力,正所謂“抄了和珅,肥了嘉慶”,這大概是乾隆送給自己兒子最大的登基禮物了。

  • 7 # 溫讀

    歷史上,乾隆皇帝在嘉慶元年將皇位禪讓給了皇太子顒琰,也就是嘉慶皇帝,自己做了太上皇,但禪位之後的朝政仍然由乾隆一手掌控,嘉慶皇帝雖然有皇帝之名,卻沒有什麼權利,一直到嘉慶四年乾隆駕崩,嘉慶才真正成為清朝的最高統治者。

    乾隆在位60年一直將最高權力牢牢抓在手中,不可能有人逼迫他。既然他不想交出權力,那為何還要主動禪位呢?有人說,乾隆是自己把自己逼得禪位的,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在乾隆常把自己的祖父康熙皇帝視為榜樣,曾經立下承諾,說自己在位的時間不能超過自己的祖父康熙(康熙在位61年),最多隻做60年皇帝。立志的時候還覺得自己佔了很大便宜,因為康熙登基時只有8歲,當了61年皇帝,享年69歲。而乾隆登基時已經26歲了,給自己定下一個60年的目標首先他就得活到86歲。這可不容易,歷史上活到80歲的皇帝沒有幾個,能活到像他祖父康熙那麼大歲數的都很少。可能年輕時候的乾隆覺得自己能活86歲的機率不大,所以才做出這樣的承諾。

    沒想到,乾隆就這麼打破了記錄,非常健康的活到了86歲,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為長壽的皇帝。皇帝說出去的話那叫金口玉言,出口成憲,不能改的。再加上乾隆60年的時候出現了一次日食,古時候的皇帝都把自己比作太陽,眼看著天上的太陽被天狗吃掉,本來就心虛的乾隆嚇壞了,以為上天要懲罰自己,於是趕緊兌現承諾,禪位給了嘉慶。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乾隆在為這麼多年,其他事情都還好,就是在立儲這件事上十分艱難。大家都知道清朝立儲都是把皇儲的名字寫好藏在乾清宮正大光明的匾額後面,等皇帝一死就讓大臣把密旨拿出來,宣讀新的皇帝人選。

    乾隆也是這麼幹的。乾一生有17個兒子,但是有11個在他去世前就死了。早在乾隆剛剛即位的時候,就密定皇次子永璉為太子,藏在匾額後面。結果兩年之後永璉就死了。之後乾隆又立皇七子永琮為皇太子,結果永琮兩歲時得了痘症,也死了。這下乾隆不敢輕易的立儲了,直到乾隆五十四年,感覺兒子剩的不多了,可以選擇的也少了。他才把比較看好的顒琰封為和碩嘉親王,怕再發生一些不好的事,就沒敢立為皇太子。直到乾隆六十年,他才立了忠厚老實的顒琰為皇太子,第二年直接禪位給他,這樣皇儲才算是立下了。

    將皇位禪讓給嘉慶之後,雖然改了年號,但是朝堂上的權利還握在乾隆手裡,每次上朝的時候嘉慶只能穿著龍袍坐在乾隆下面,只聽不發表意見,甚至皇帝居住的養心殿也被乾隆霸佔了去,嘉慶只能再另找宮殿居住。

    早在禪位的時候乾隆就對嘉慶說:“我禪位之後,那些軍國大事、人員安置的事,我怎能不管。我會親自教你處理這些事,皇帝你要好好學,將來知道該怎麼辦,不至於出錯。”(歸政後,凡遇軍國大事及用人行政諸大端,豈能置之不問?仍當躬親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訓諭,將來知所稟承,不致錯失)。可見,當初的禪位就是乾隆皇帝不情不願的選擇。

    但是這種形式也有好處,可以使國家平穩的度過皇權交接的敏感時期,還能培養國家繼承人的執政能力。如果歷代皇帝都可以在感覺自己年老體衰、精力不濟時將繼承人扶上馬,送一程,大臣也就不用面臨站隊的問題,也就不會出現那麼多在改朝換代時的動盪,國家也就會少一分內耗,多一些安穩。

  • 8 # 尚宮女史

    盛極必衰似乎是任何一個朝代都擺脫不了的魔咒,在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恐怕就是大唐了,而造成這種轉折的皇帝就是唐玄宗,開元時期,大唐走向極致的繁盛,天寶末期,安史之亂爆發,大唐的盛世戛然而止,此後就是一百多年的大唐憋屈史。而在大清朝,同樣也有這麼一位處在節點,準確來說應該是製造節點的皇帝,即乾隆帝。

    所謂康乾盛世是在乾隆皇帝時期真正實現的,這種實現並非全是乾隆帝的功勞,畢竟在他之前的數位皇帝,從後金的建立者努爾哈赤一直到雍正帝,都稱得上是好皇帝,早已經為康乾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乾隆帝不過是站在祖宗們的肩膀上繼續為盛世的到來點一把火。

    但很顯然,乾隆帝確實點了火,盛世也確實到來了,但將所有功勞不知不覺據為己有的乾隆帝飄了,自稱什麼十全老人。他不知道或許假裝不知道,盛世的表象下是已經僵化的制度和從根部開始腐爛的吏治。乾隆或許已經意識到了問題,但是年齡的增加讓他滋生了享受的因子,花錢如流水已經不足以形容乾隆帝,動輒大排場、大動作、大消費。

    有功之人自然應該享受最高級別的待遇,但是乾隆時期的土地高度集中,賦稅加重,和珅遍佈全國的關係網使得各種名目的盤剝越來越多,在這樣的環境下,百姓的日子自然好過不到哪裡去,極致的享受與極致的困頓一碰撞,那就是嘭的一聲炸裂。

    從乾隆執政的四十年開始,民間的起義就開始冒頭,越到乾隆晚期越嚴重。而乾隆皇帝不知不覺已經在皇帝這個位子上做了將近六十年,眼看就要超過康熙爺爺了,孝順的乾隆決定讓位於兒子嘉慶帝,然後自己做了一個太上皇帝。實際上這個讓位也只是個形式而已,大事還是乾隆說了算,嘉慶這個皇帝的地位頂多比太子高那麼一點點。

    明明是一國之君,卻對大部分的國政沒有干涉的權力,這放在誰身上也不好受。但是國無二主,也就是說嘉慶帝只是多了一個身份,但手中的權力很可能更加的少,父子倆的關係自然好不到哪裡去,乾隆讓位不代表讓政,嘉慶登基不代表親政,該有的權力沒有,必將導致矛盾。

    這方面的例子古已有之,比如春秋戰國時期趙國的趙武靈王為了專注對外軍事擴張,讓位於兒子趙惠文王,後來趙武靈王被圍困在沙丘行宮三個月,活活餓死,身為兒子的趙惠文王自始至終沒有出現在沙丘,彷彿不知道這件事。

    再比如唐睿宗曾在712年讓位於太子李隆基,而“三品以上除授及大刑政決於上皇,餘皆決於皇帝。”結果後來李隆基除掉了太平公主逼著唐睿宗真正讓位然後正式親政。

    自古以來,沒有任何一位想有所作為的皇帝甘願將自己手中的權力拱手讓人,所以太上皇和皇帝的關係都很微妙,最正常的情況就是太上皇被軟禁起來,以防他作妖。但是嘉慶帝還沒有那個實力與乾隆做對抗。但父子倆的鬥法必然一直沒有停,暗流湧動中的權力競爭是這一時期的第一重危機。

    嘉慶帝的憋屈並不僅僅是乾隆帝的不讓權,還在於乾隆帝給他留下來的爛攤子,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嘉慶帝登基的那一年,僅僅隔了不到兩個月,白蓮教起義就開始在各地如火如荼的進行,這一起義傳播範圍極廣,持續時間也極長,一直到嘉慶七年才被平定。

    而白蓮教之所以起義,自然是在乾隆帝時期就已經埋下的禍根,前文說了,乾隆和和珅等官員的極致享受與百姓的極致困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白蓮教正式利用百姓心中的怨恨來對抗朝廷。

    如果說乾隆的不放權是現實給嘉慶帝的第一個打擊,那白蓮教起義就是第二個打擊,而和珅的功高震主就是第三個打擊。和珅一度在乾隆晚年被稱為二皇帝,權力甚至在嘉慶帝之上,嘉慶帝受制於乾隆也就罷了,居然還要受制於一個大臣,他內心的憋屈可想而知。

    但他的反抗優勢那麼的微不足道,畢竟和珅經營多年,早已經將帝國的整個吏治攪得不成樣子,而且有乾隆帝在那裡,嘉慶帝很難放開手去處理和珅的問題。

    吏治問題得不到解決,國庫的虧空就一直是個大問題,而平叛需要大量的錢財,這個錢財從哪裡出?從百姓出的話,又會反過來讓白蓮教起義更加強大,如果從國庫出、從官員那裡出,又無從下手。所以我們看在乾隆為太上皇的這段時間,嘉慶帝對於白蓮教是有鎮壓的,但是鎮壓的效果並不明顯。

    直到時間到了1799年的正月,距離嘉慶帝登基已經過去了三年,乾隆去世,嘉慶帝迅速親政,然後又迅速拿下了和珅,開始整頓吏治,處理貪汙腐化問題,全面鎮壓白蓮教起義。

    所以我們看乾隆為太上皇的這段時間,嘉慶帝太難了,他面對多重政治危機,其一就是乾隆的不放權;其二就是和珅的位高權重;其三就是吏治貪汙問題;其四就是白蓮教等農民起義。當然這只是國記憶體在的政治危機,而國際上來看,嘉慶帝出生的時候,正是工業革命開始的時候。在這個工業革命的浪潮裡,我們落後了,一步落後步步落後,巨大的政治危機已經埋下,在不久的未來等著清朝的皇帝們。

  • 9 # 壹刀令

    愛新覺羅·弘曆,年號乾隆,是中國有文字記載以來享年最高的皇帝(89歲),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政時間最長的皇帝(63年)。(乾隆皇帝)劇照

    乾隆的一生,可以說是一場“馬拉松”式的長跑,他“跑”到了康乾盛世的頂峰時期,但卻沒能趕上當時世界大勢的發展潮流!

    我們先捋一捋乾隆的“馬拉松”長跑,和為什麼他會選擇禪位了?

    乾隆25歲即位,執政60年,身位一國之君,活了89歲,這算是對他“長跑”的一個完美落幕,他能在有生之年做出禪位的決定,是尤為難能可貴的!

    1778年9月21日,乾隆宣諭:至六十年禪位

    他這樣說到:“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蒼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壽八十有五,即當傳位太子,歸政退閒。”

    這道諭旨什麼意思了,大概就是說,他爺爺康熙在位六十一年,自己不敢和他老人家相比,如果自己能夠在位六十年,那就應當傳位給太子。

    時間轉眼即逝,為了兌現自己的承諾,在1795年,乾隆爺便在圓明園勤政殿,宣佈立皇十五子嘉慶王——顒琰為皇太子,舉行內禪大禮,顒琰即皇帝位,尊弘曆(乾隆)為太上皇,訓政!(乾隆皇帝)劇照

    但乾隆的禪讓,真的就只是因為自己曾經的“君無戲言”嗎?背後究竟還有什麼複雜的因素了?

    其實我們可以透過嘉慶來窺探乾隆禪位背後深層次的原因!

    嘉慶從乾隆手中接過權力,也同時接過了乾隆盛世外衣下掩藏的一連串危機,其中在嘉慶登帝初期,最緊迫的就是解決和珅問題!

    說起和珅,今天人們從電視上看到的,滿是油頭滑腦、阿諛奉承、不學無術又常常被正直大臣捉弄的奸臣形象,但事實究竟是這樣嗎?

    史書這樣記載到和珅:“少貧無籍,為文生員。”

    區區十個字,就可知曉和珅既沒有高大的貴族家庭背景,也沒有進士出身的學歷,如果他沒有一身真實本領,又怎麼會做到內務府大臣、御前大臣、議政大臣、戶部尚書等等高官了?在乾隆在位時期,穩穩的坐起了“二皇帝”,就連嘉慶也沒放在眼裡。(嘉慶)劇照

    嘉慶早在做皇子——嘉慶王時,就對和珅不滿。所以在嘉慶登帝初期,乾隆就留給了他一個重大的政治考驗,如何來處理位高權重的和珅!此為政治危機。

    除比之外,乾隆留給嘉慶的考驗還在後頭。

    乾隆禪位後的翌年,(1796年)白蓮教爆發大起義,戰火遍及川、豫、甘、陝五省,參加起義的群眾多達數十萬,綿延近十年,這對才登帝的嘉慶來說,無疑是當頭一棒!

    然而,白蓮教的事情還沒解決,在1813年,又爆發了天理教起義,這次起義就發生在嘉慶的家門口(京師),當時起義軍頭子林清率領著北京郊區的一支兩百人隊伍,在宮內太監的協助下,一舉攻入紫禁城,在隆宗門一帶與清軍展開激戰。這不得不讓後來的嘉慶驚呼:“這是漢、唐、宋、元、明以來未有之禍”!這是嘉慶即位後,面臨的重大政治危機!

    然而除了國內戰亂不斷,乾隆晚年時期,國際上發生的事,更讓他顯得一臉懵逼!(西方工業革命)

    為什麼我要這麼說了?且看當時西方到底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兒。

    乾隆三十年(1765年),英國紡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 1776年,美國發表了“獨立宣言”,在美洲建立了獨立的資產階級共和國——美利堅合眾國; 1789年,法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並發表《人權宣言》; 1780年, 美國科學院在波斯頓建立; 1784年,哥倫比亞大學成立; 而反觀此時的中國了,尚還陶醉於曾孫打著“百歲觀場”的燈籠,照著太爺爺參加科舉考試的“盛世”呢!

    晚年乾隆統治下的“盛世危機”已經充分暴露,表面上乾隆是為了兌現當初自己的承諾,展現自己“賢君”的形象,但實際卻是把這個“爛攤子”,扔給了他的兒孫去承擔和收拾!

  • 10 # 漩渦鳴人yy

    政治陰謀也談不上,畢竟說實話嘉慶對於一個人的處理已經很證明問題了。

    很多人都在想乾隆這麼老了,然後又被嘉慶抬出來做了太上皇,而嘉慶自己做了皇帝,那是否說明乾隆最後就已經被架空權力成為了一個傀儡呢?

    那大家想想當時在朝廷內誰最活躍誰又是群臣之首,毫無疑問就是和珅,和珅是在乾隆死了以後才被嘉慶處理的,和珅這個人代表的什麼東西代表著乾隆在朝廷內部的眼線,在朝廷內部的事例和生這個人這一生最大的本事不是說斂財,也不是說如何去治理朝政,而是如何去迎合乾隆的意思,乾隆想什麼他就做什麼,所以乾隆一直這麼無條件的信任他。

    因此和珅的存在與否證明著乾隆是否放棄朝政,我們必須得說的一件事情便是乾隆這個人,雖然他嘴頭說的特別好,聽說自己當皇帝當了這麼多年肯定不能夠超越康熙爺,所以他才退位當了太上皇,可是他名義上面是太上皇,可實際上他還是皇帝,嘉慶雖然是皇帝,可他還是太子,這種情況之下,嘉慶有什麼能力去搞什麼政治陰謀?他如果真的能搞政治陰謀,那就算乾隆還活著,只要她當了太上皇,嘉慶把權力攥在自己的手裡面,和珅必須死。

    其實乾隆這麼做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自己曾經誇下海口,沒辦法得兌現諾言,所以才做出了這樣的事情,可是這種事情呢,其實是換湯不換藥,你如果真的把權力交給你的下一代,那你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很難想象。

    歷史上面,當太上皇的有這麼幾位,一位是唐玄宗,唐玄宗的是被逼無奈自己的權利被自己的兒子給架空了,然後自己只能去當太上皇了,然後自己這個兒子也不把自己當回事兒。

    第二位是宋徽宗,宋徽宗面對女真人進攻的時候,直接把自己的兒子宋欽宗扔在了汴京,自己淘到江南去了,後來自己的兒子在別人的幫助之下把女真人給逼退了,宋徽宗回來自稱自己是老朽,而且自降身份想要去江南,他這個兒子死活不同意,結果雞蛋全部放在一個籃子裡面,被女真人一窩給端了。

    第三位宋高宗趙構,這一對是已經算得上是能夠有一些人情味兒的,但是最終結果呢,是自己的繼任者對女真人的仇恨態度和自己對於女真人的妥協態度,最終導致了兩種不同程度的差距,最終造成的結果就是無論自己對自己的繼任者多麼的好,哪怕這個繼任者本來不應該登上皇帝的位置,自己硬把他給抬上這個皇帝的位置,可面臨國家大政方針的時候仍然還是藥材。帶著前任的屍體往前走,宋高宗趙構也成了這種屍體,當然這個罪責他必須得帶,這是他殺了岳飛所必須要負的責任,這一點無可厚非,但是一般來講這個罪責可以稍微減輕一點,可是卻偏偏被他的繼任者一五一十的全部訴說給了後人,由此可見他的繼任者就是直接狠狠地扇了她一個巴掌。

    所以說大權旁落這可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有可能會造成你晚節不保的命運,所以乾隆雖然他這一生看起來有一些傻,但是其實乾隆對權力這個東西抓的特別緊,這麼多的潛力放在前面,乾隆也自然不願意把權力給放鬆,所以無論是合身還是整個國家的行政大權全部掌握在乾隆的手裡面,加慶表示,你們鬧騰,隨意,我就旁邊在那裡看看。

  • 11 # 秋媚讀史

    乾隆在位六十年間,文治武功都有所建數。他對此十分滿意,自詡“十全老人”。正當天下臣民以為乾隆還會再創輝煌時,他卻突然宣佈要禪位給嘉慶,自己去當太上皇。歷朝歷代很少有皇帝主動退位,乾隆為何如此呢?

    第一,為自己博取一個空前的美名。

    禪讓這種事,都是堯舜時代的事。在古代,人們讚美一個君王,往往都說他有堯舜之風。可以說,堯舜是古代君王的楷模。

    乾隆比較自負,是一位好大喜功的君王,對名聲看得也很重。他從上位之初就就想著建功立業,還不斷地自封頭銜。禪讓之前,他就得意地說出心裡話:

    秦皇之後,禪讓都是徒有虛名的。上古雖有堯舜禪讓的美談,但都是異姓之間的“外禪”。而他舉行的禪讓,才算實至名歸,“以視堯舜,不啻過之”。

    言外之意,乾隆覺得自己比堯舜更高一籌。因此,乾隆在禪讓時,還不忘自我吹噓,“今明足授受,為千古第一全人”。乾隆認為,他已經獨步古今,完美得不能再完美了。

    第二,在世時就解決繼位問題,避免權力交接時的震動。

    清朝自努爾哈赤開創基業以來,每次權利交接都會伴隨著比較大的波動。尤其是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乾隆見識過其中的殘酷。所以,乾隆提前讓位,既可以降低風險,也能讓新皇帝有一個適應期。

    第三,拉弓沒有回頭箭,放出去的話,到了該兌現的時候。

    早在乾隆剛上位時,他就焚香祈禱上天:

    昔皇祖御用極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卷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壽躋八十有五,即當傳位皇子,歸政退閒——《清高宗實錄》

    這意思是說,他要將在位時間最長的帝王記錄留給康熙。堂堂天子,說話不能出爾反爾。

    第四,他自己年事已高,也沒精力處理一些禮儀性質的工作,不如退居幕後遙控。

    在退位前,乾隆為了權力不旁落,已經做了很多準備。他曾明確宣佈,只是將一些開會、祭祀等形式上的工作交給嘉慶,至於“軍國大事及用人行政諸大事端,”還是繼續由他說了算。

    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帶著嘉慶到奉先殿,舉行禪位典禮。隨後,乾隆到太和殿,親手將皇帝玉璽傳給嘉慶,由此標誌著歷史上最平穩的權利交接完成。

    乾隆禪讓前後,大清看似四海昇平,實際上已經危機重重。清朝經歷幾代皇帝的勵精圖治,在乾隆中期達到頂峰,緊接著就是掉頭向下。

    朝堂之上,君臣自欺欺人,不願承認潛伏的危機,由此誕生無數個“和珅”那樣的人

    清朝的財政沒有嚴格的監察審理機制,到處都是漏洞,一個正常人只要動了歪心思,撈一點錢財都不是問題。尤其到了乾隆中後期,皇帝對下面放縱,很多事情都是睜隻眼閉隻眼,甚至連乾隆本人也樂於接受臣子的禮物。上行下效,臣子也都積極踴躍為自己謀福利。

    乾隆朝中後期的貪官汙吏層出不窮,還有一個重大原因,那就是盛世經濟大發展。蛋糕做大了,可以搜刮的空間也變大了;臣子經手的錢財多了,數目也大了。

    在這些因素的合力下,“和珅們”以驚人的速度成長、擴散。在很短時間內,乾隆王朝就完成從前期的紀律嚴明到後期的遍地“和珅”。和珅的橫空出世,就是乾隆晚年社會情景的真實寫照。

    此外,和珅還創造性地發明了“議罪銀製度”。所謂議罪銀,就是臣子犯錯,花錢就能解決問題。而且議罪銀全部進入乾隆的個人口袋,過程以及數額都不必公開。

    “議罪銀”不僅降低了臣子犯罪的成本,還助長了他們違法的風氣。有些聰明的大臣發現其中的妙處,為了討好皇帝,故意犯小錯而出大錢,搞得乾隆都不好意思了。

    這些弊端,沒人知道嗎?也有明白人,有位叫尹壯圖的臣子就對乾隆提過,議罪銀問題很大,結果被處分。後來,大家乾脆裝聾作啞,報喜不報憂,乾隆也繼續陶醉於盛世的幻覺之中。

    增設兵額,卻收不到平白蓮教的捷報

    清兵入關後,旗人的數量不斷增加。人多了,但兵額有限,有些閒散的滿人就當不了兵。不當兵就收入微薄,窮困者也越來越多。八旗貧困化,直接動搖大清的基礎。

    乾隆為了鞏固通知,給旗人找出路,不斷地增加兵額,企圖以兵餉養活八旗人口。到了乾隆後期,還增設綠營兵,甚至還給武官增加養廉銀。

    但是,國庫畢竟有限,為了不讓國庫虧空,朝廷只好一邊擴大兵額,一邊壓縮基層兵餉。只是這支看似強大的部隊,到乾隆去世也平定不了白蓮教。

    白蓮教起義,其實是乾隆晚年社會危機的一個體現。乾隆晚年,社會人口急劇增加,可以耕種的田地卻開發完了。許多人流離失所,躲進一些川鄂陝邊界的原始森林。

    無處謀生的人多了,自然就會滋生問題。乾隆禪位沒幾天,就發生了白蓮教起義。

    乾隆在當太上皇的三年期間,除了享受生活,其他精力幾乎都用於平定白蓮教。僅僅三年時間,朝廷出動十萬軍隊,花掉軍餉七千萬兩。乾隆雖對捷報望穿秋水,結果卻適得其反,白蓮教的實力還在蔓延。

    滿朝文武,關係到這場戰爭的每個人,都將其當成了中飽私囊的機會。八旗、綠營已經迅速墮落,基本喪失戰鬥力。

    這次起義,撕掉了盛世的面紗。

    拒絕了馬嘎爾尼,也拒絕了時代,讓大清與世界潮流擦肩而過

    乾隆不瞭解世界形勢,對世界的變化一無所知,缺乏與時俱進的能力。所以,馬嘎爾尼送帶來的先進科技,並未引起乾隆的重視,也沒讓他看到大清的落後。

    乾隆一生都致力於排除大清的威脅,可面對最大的威脅——時代,他卻無動於衷。

    秋媚說:乾隆晚年,盛世的本質已經變成一件皇帝的新衣。乾隆樂在其中,臣子看破不說破,只圖一時安逸,哪管死後洪水滔天。人口壓力、“和珅們”湧現、與世界潮流漸行漸遠、君臣愚昧等問題潛伏於大清朝水下,一旦遇事,就會不堪一擊。

  • 12 # 二辻四畫生

    大家都知道乾隆雖然傳位給了嘉慶,但是大權還都是在乾隆手中,乾隆傳位只是為了實現當初的諾言,更是為了成全自己“千古第一全人”的自詡。雖然乾隆為了退位做了大量的準備,修寧壽宮、加恩百姓、公佈建儲密旨,來彰顯自己退位的決心,但是當了太上皇的他,依然大權獨攬,嘉慶只是名義上的皇帝,和之前當太子沒什麼區別。

    至於這背後隱藏了什麼樣政治危機,我想說的是盛世下的危機已經非常嚴重,乾隆這三年太上皇當得也並不是很舒服,大量的精力都用在了平叛上。而等到嘉慶真正成為實至名歸的大清皇帝時,這個大清王朝,已經只是表面光鮮,內在已經暗波洶湧,盛極而衰的特徵已經顯現出來了。

    在乾隆年間,由於乾隆仿效康熙六次南巡,到處遊山玩水,興建行宮,過得奢侈的生活,導致下面的王公貴族、文武百官也跟著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我們說“和珅一倒,嘉慶吃飽”是一點不為過的,要知道光是跟著和珅混的戶部尚書福長安的一座花園,就有六百七十四間房,樓亭二百八十二間,再想想自己為了一間房辛辛苦苦還房貸真是不能比啊。

    這樣的社會風氣帶來的會是什麼?大家對號入座也會知道,那肯定是貪汙腐敗、吏治敗壞。清朝制度沿襲的明朝,所以官員的俸祿也不高,即使像總督、巡撫這樣的封疆大吏,一年也不過一二百兩的俸祿。一邊是低收入,一邊是高消費,可想而知手握權力的官員們會做出什麼樣的事情。

    接著隨著官僚體制的崩壞,很快就汙染到了軍隊,在乾隆末期的時候清軍已經戰鬥力不行了,就連鎮壓各地的起義都要靠地方團練,大家不要以為是曾國藩李鴻章那個時候才開始到地方拉團練的,早在乾隆時期已經這麼幹了。

    至於最底層的勞苦大眾,也就不用多說了,都是等著被割的韭菜。

    那清朝都到了這種地步了,乾隆會不知道,就不知道管管嗎?他還真不覺得是什麼事,乾隆晚年喜歡稱自己是“十全老人”,依然陶醉在歌舞昇平的夢幻盛世中,就算有所發現,他也更願意千方百計的粉飾太平,讓人們去歌功頌德。

    乾隆對於這樣的危機不僅自我陶醉,也做不到像年輕的時候那麼賞罰分明瞭,晚年的乾隆喜歡重賞,花起錢來大手大腳,毫不吝嗇。為何清朝後期的這些皇帝們都不喜歡鋪張浪費,還提倡緊衣縮食,那不是他不喜歡,實在是沒錢讓他們浪費了。

    另外乾隆還喜歡輕罰,官員們有什麼過錯意思意思就行了,比如他在當太上皇的時候不是忙著平叛嗎,他任命負責絞殺白蓮教的幾個官員都做的相當差勁,不僅平不了叛,還經常打敗仗。但是乾隆爺大度啊,不就死些當兵吃軍餉的嗎?沒關係,罵兩句出出氣就可以了,處罰就不必了。

    若要問當時隱藏了什麼危機,就要看乾隆到底留給了嘉慶怎麼樣的爛攤子。嘉慶對這些問題有著清醒的認識,但是一切都太遲了,清朝還是不可避免的走了下坡路。

  • 13 # 星輝650

    乾隆晚年,社會問題積壓如山,

    人口老齡化嚴重,社會經濟困難重重,

    乾隆知難而退,把個爛攤子交給兒子打理,

    以和紳為代表的贓官官僚集團腐敗貪墨,民間怨聲載道,

    國際上工業化起步,乾隆農業帝國卻老態龍鍾

  • 14 # 尚武菌

    乾隆是清王朝乃至整個中國歷史上比較幸運的皇帝,在那個“人活七十古來稀”的年代,他在八十五歲時依然明白事理,這是非常難得的,二十五歲登上皇位,一直持續了六十年,最後乾隆竟然選擇以禪讓的方式將皇位讓給嘉慶帝,著實令人費解。乾隆在位時清王朝還算政通人和,整體上的發展狀態很好,他完全可以名正言順的讓出皇位,不再幹涉朝廷事務,然而他卻把皇位禪讓給嘉慶帝,自己當了三年太上皇,把握著政治實權,這件事就變得沒那麼簡單了,乾隆帝必定別有用心。

    第一,歲月不饒人

    年過八十歲的乾隆皇帝已經沒有精力繼續處理朝廷事務,各種繁瑣的工作顯然不適合這個年齡的乾隆,於是他選擇將皇位禪讓給嘉慶帝,瑣碎事務交由他去處理,自己在幕後把控著政權。與歷史上很多其他的太上皇不同,乾隆為期三年的太上皇是有著政治實權的,嘉慶帝只是一個名義上的皇帝,他的政治權利是虛的,真正決定政治走向的,依舊是乾隆,只要嘉慶帝有一絲掌控政權的想法,乾隆帝就會大加批評。儘管乾隆已經如此高齡,好在他的意識還算清醒,把控政權也並沒有胡作非為。

    第二,乾隆帝愛慕虛榮,禪讓能夠為他留下一個好名聲。

    乾隆皇帝對名聲的重視程度想必無需多言了,常常拿自己與堯舜皇帝相比,甚至吹噓自己要強於堯舜二帝,禪讓皇位也是效仿堯舜二帝的做法,希望讓後人稱讚他,可見乾隆帝有多麼好大喜功,在位期間建功立業也無非是為了留下一個好名聲,乾隆帝對名聲的重視,在史料上也不難看出,因此追求名聲絕對是乾隆帝主動禪讓皇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當時的清朝統治已經搖搖欲墜,乾隆皇帝也是無力迴天,同時為了不讓皇位繼承出現問題,他選擇在自己有生之年將皇位禪讓給嘉慶帝。

    乾隆時期的清王朝不再是那個政治清明,國泰民安的朝代,國內國外都出現了一系列威脅清朝統治的勢力,白蓮教起義給了八旗軍一次慘痛的教訓,同時也讓人們清醒的認識到王朝統治危機,由法國挑釁發起的北部灣戰役更是重創清軍,這些事情乾隆帝都看在眼裡,但是也無能為力,他不想讓清朝毀在自己的手裡,於是藉機讓嘉慶帝承擔這一切後果。此外乾隆帝考慮到皇位繼承時可能會出現的差錯,儘快將皇位繼承的事情定下來,禪讓皇位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

    看似簡單的一次皇位禪讓,背後卻隱藏著重重危機,乾隆皇帝已經沒有足夠的精力,而政權交到其他人手中又覺得不放心,自己統治下的清王朝一片繁華,可如今完全變了模樣,清王朝的統治隨時都有可能被終結,一世英名也不復存在,乾隆帝自然是不甘心,他可是講究名聲的人,經過權衡之後他終於將皇位禪讓給嘉慶帝,自己在背後掌權。這件事也正應驗了一句話,一個簡單的歷史真相背後往往隱藏著更深的歷史背景。

  • 15 # 大臉看歷史

    乾隆為了彰顯自己的孝與賢,他早年許下承諾,不會超過自己爺爺康熙帝的在位時長。

    為何在身體條件還行的情況下兌現這個承諾,我覺得有三層意思:

    1、致敬康熙,表示對祖輩的尊重,彰顯孝心;

    2、主動退位,表示自己的謙遜和大度;

    3、避免再出現“九子奪嫡”的人倫慘劇,確保皇權順利交接。

    首先,乾隆確實是很崇拜康熙的,康熙在位期間,乾隆正是少年時,這位平定三藩之亂、北御沙俄、親征準葛爾的爺爺肯定給他的童年留下了無比耀眼的形象,而康熙對這個孫子也很滿意,很喜愛他。所以乾隆為了保持康熙最長在位時間的記錄,做出這樣決定是合情合理的。

    其次,乾隆自認為文治武功無人能及,做人做事都是最優秀的。那麼,主動退位更能彰顯自己不貪念權力的優良品質,為後世留下一個好名聲,也給自己那些眼巴巴望著皇位的兒臣們餵了一顆定心丸,讓他們放心地等待,皇位交接不會遙遙無期的。

    最後,由於康熙退位時,他的子嗣為了爭奪皇位,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這樣的經歷讓乾隆對於皇位傳承更加謹慎,雖然他爸爸雍正創立了用遺詔立太子的做法來避免兒子們對太子位的爭奪,但這依舊不保險,假傳遺詔的事依然有可能發生。於是乾隆採取了放位不放權的方式,確保權力平穩過渡,我想這也是乾隆選擇當太上皇的政治考量。

    乾隆退位僅三年就駕崩了,他一死,權傾朝野的和珅就被剛親政的嘉慶乾淨利索的除掉了,再看看康熙除掉輔政大臣鰲拜的驚險經過,就知道乾隆這個權力平穩過渡的政治效果達到了。

  • 16 # 段亦明

    自古以來,能主動禪讓皇位的皇帝屈指可數,大多數都是在鬥爭中產生的。據記載上古的舜是主動禪讓皇位的。

    唐朝的李旦,說是禪讓給李隆基,但形勢所迫的成分也比較多。隨後,李隆基禪讓給李亨,做了太上皇。

    到了南宋趙高宗(趙構)禪讓給孝宗趙昚,這個禪讓倒是比較真心,那會趙構做皇帝做厭倦了,要追求灑脫的生活,因此就放手讓位了。

    到了清朝乾隆這裡,他也選擇了禪位,傳給嘉慶,自己當了三年太上皇。那麼乾隆禪位給嘉慶,背後隱藏了怎樣的政治危機呢?

    承諾的壓力

    作為一國之君,說過的話不算話的話,那就失去威嚴了,因此才有“君無戲言”這個詞。乾隆本身就是有些許沽名釣譽的人,他不允許自己破壞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

    乾隆當年剛上位,祭拜祖宗上香時,曾經說過“若蒙眷佑,得在位六十年,即當傳位嗣子,不敢上同皇祖紀元六十一載之數。”

    意思是說,倘若上天保佑國泰民安,他能做夠60年皇帝,立馬禪讓給下一代,絕不超過爺爺康熙(康熙在位61年)。

    那麼時間到了,大家都在看著,不禪讓也不行了。

    未來的憂慮

    乾隆,已經上年紀了,他在禪位這個事情上也很傷腦筋。這麼多兒子人選,都不是很理想。

    這麼多王子中,數皇八子和十一子才情最高,但也只是書生氣質,缺乏魄力。年長的皇長子和皇三子,品性不行。十二子因為皇后烏拉那拉氏的被廢,連候選名單都入不了。剩餘的那些,都有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一圈下來,挑來挑去也只能是十五子永琰了。

    但在乾隆心中,十五子永琰也是不夠完美的,差中挑好,實在沒辦法。正因為乾隆知道永琰的能力,所以他覺得更有必要,提前讓他自己開車上路實習。

    乾隆禪讓給永琰,有一個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永琰聽話,是個乖乖兒。

    據《清史稿》記載,說嘉慶面對乾隆的訓斥,不敢吱一聲。乾隆是與嘉慶一起上朝的,嘉慶就坐在乾隆的旁邊。乾隆生氣,嘉慶也跟著發怒;乾隆高興,嘉慶也跟著傻笑,儼然就是毫無主見的一個傀儡。

    儘管乾隆是為了嘉慶好,手把手的教,但是他犯了大多數為人父母的毛病,管的太多,把小孩自立的能力都管沒了。

    乾隆看似是在幫嘉慶,事實上等於是害了他,幾年後的事實就足以證明。

    擔心歷史重蹈覆轍

    乾隆認為,不能重複父輩的歷史,尤其是他父親雍正那時的“九子奪嫡”,就是一個深刻的案例。

    雖然他這些兒子們不成氣候,但他也擔心有其他權臣,會窺視自己的江山。自己這時已經年老,對付不了幾年了,出於私心,趁他有能力時,提前鞏固好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免得落入旁人之手。

    再者,禪讓皇位,說起來名聲也好聽。

    如題,乾隆禪位給嘉慶,做了三年太上皇,隱藏的危機其實就是,接班人面對國家未來的危機。

  • 17 # 史不知味

    乾隆皇帝從一開始就不是真心誠意地想要禪位給兒子嘉慶皇帝,他之所以突然在乾隆六十年的時候決定禪位給嘉慶,只是為了不讓自己的“皇帝工齡”超過爺爺康熙皇帝。

    所以,乾隆禪位於嘉慶的核心是——讓位不讓權。

    只不過,誰也沒想到的是乾隆禪位的時候已經84歲了,禪位之後竟然又熬了三年,當了三年的太上皇。

    那麼,乾隆當太上皇的這三年,清朝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政治危機呢?

    第一個危機是嘉慶皇帝的皇權危機,他雖然當了皇帝,可卻無異於一個“傀儡”。

    乾隆六十年九月,乾隆當著滿朝文武的面宣佈:“立皇十五子嘉親王為皇太子,明年為嗣皇帝嘉慶元年。”

    可是,僅僅過了三個月,他又忍不住頒佈了一份諭令:“朕於明年歸政後,凡有繕奏事件,俱書太上皇帝,其奏對稱太上皇。”

    乾隆的意思也很明顯,朕呢,雖然已經說了要在明年歸政給兒子,可是,朕歸政之後,你們文武百官但凡誰要上奏什麼事,也得統統上奏給朕,你們在奏疏稱朕為太上皇便可以了,知道了不?

    嘉慶對此什麼反應呢?他什麼也不敢說,因為權力確實一直被乾隆拿著,他要真敢反對乾隆的做法的話,他自己也怕會被乾隆給廢了。

    所以,嘉慶不但不敢有絲毫的不滿和抱怨,還得急忙地向乾隆表態,我的爹呀,兒子求您過了100歲後再歸政給兒子吧!

    乾隆也很滿意兒子的態度,所以欣然地接受了嘉慶的請求,當起了仍然總攬皇權的太上皇,這一當就是三年。

    這也就是說,嘉慶的皇權實際上一直在受到乾隆的打壓,長久之後,不僅會對嘉慶的性格造反負面影響,他將來即便親政了,皇權也將會受到來自朝臣的壓制甚至是威脅,如果嘉慶能力不足以應付乾隆突然病逝之後的局面的話,清朝很可能會迎來一場動亂。

    對於這一點,嘉慶絕對是深有體會,乾隆的寵臣和珅就是一個讓嘉慶沒辦法忍受的人,早在乾隆宣佈立嘉慶為皇太子並且禪位給嘉慶的時候,和珅就已經知道了這事,然後偷偷跑去告訴嘉慶,想要巴結巴結嘉慶。

    可是,這事讓嘉慶很敏感,明明他才是乾隆的兒子,和珅只是一個外臣,為什麼乾隆卻更願意相信和珅?

    和珅提前知道了乾隆想要禪位給嘉慶的事,如果他不想讓嘉慶接乾隆的班的話,故意去找嘉慶的茬,或者故意讓嘉慶犯錯,讓乾隆改變主意的話怎麼辦?和珅的嘴,可是能夠忽悠乾隆的鬼呀!

    更何況,當時乾隆年邁,他又更親近和珅,所以給了和珅很大的權力,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和珅已經能夠仗著乾隆的寵信去壓制嘉慶了。

    所以,和珅的存在就是對嘉慶的皇權的一個威脅,這也是嘉慶親政後迫不及待地對和珅下手的一個原因。

    嘉慶的皇權不僅受到了來自乾隆的打壓,還受到了來自和珅的壓制和威脅,同時也受到了群臣的質疑。

    所以,嘉慶才會在乾隆死後立刻對和珅下手,為的就是用最快的速度樹立起他作為一個皇帝的權威,告訴所有人一個道理——皇權不可侵犯。

    第二個危機是清朝的吏治危機,乾隆中晚年的時候已經差不多將清朝的吏治給弄得一團亂了。

    乾隆寵信和重用和珅,實際上就是清朝吏治敗壞的一個開端。

    吏治是一個朝代得意穩定和發展的根本,縱觀歷史,歷朝歷代之衰亡,莫不始於吏治的敗壞,一旦吏治敗壞了,也就意味著這個朝代的根要爛了。

    乾隆早年一直很重視吏治的整頓,可是後來重用了和珅之後,這一切就開始變了,他讓和珅擔任吏部尚書,和珅則運用職權打壓異己,讓乾隆早年好不容易整頓好的吏治又陷入了泥淖之中。

    聽和珅的,能升官。

    不聽的,自然會被和珅想方設法地打壓。

    所以,滿朝上下可以說是遍佈和珅的黨羽,除了劉墉這樣勉強還能和和珅鬥一鬥的之外,已經沒有人是和珅的對手了。

    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乾隆讓和珅當吏部尚書的同時,還讓他兼管戶部,吏部和戶部,一個是管官的,一個是管錢的,清朝六部之中最重要的兩個全讓和珅給佔了,這能不亂嗎?

    想升官,得求和珅。

    想讓朝廷批點經費,還是得求和珅。

    所以,和珅想不腐敗都難呀!清朝的吏治想不敗壞都難呀!

    但是,嘉慶親政之後卻想不出什麼好的辦法去整頓吏治,他甚至不敢動吏治這一塊,他所謂的“整飭吏治,以清廉為本”,事實證明是雷聲大雨點小。當時處理和珅的時候,有人建議他繼續深挖,他根本不敢答應,只處理了和珅就了事了,因為乾隆和和珅將吏治敗壞得太嚴重了,他要真敢牽一髮,那就得動全身了。

    所以,嘉慶不敢動。

    第三個危機是清朝國力衰退的危機,這個危機註定了無法避免。

    康熙和雍正給乾隆留了一個好底子,所以乾隆能夠肆意地揮霍,然後就揮霍出了一個所謂的“乾隆盛世”。

    從這一點看,乾隆確實用錢將“康雍乾盛世”推上了頂峰,可是,清朝鼎盛於乾隆,也衰落於乾隆。

    乾隆留給了嘉慶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對於能力平平的嘉慶而言,他能夠扭轉頹勢嗎?顯然不能,能夠打倒一個和珅,發一筆橫財,嘉慶就已經高興得不行了,可是打完了和珅,他也就沒轍了。

    乾隆選了一個只能守成、不能進取的嘉慶,嘉慶選了一個不能守成、又不敢進取的道光,道光又選了一個更怕事的咸豐......

    所以,清朝國力衰退的危機也就這麼延續下去了。

  • 18 # 空夢歷史

    乾隆讓位不讓權,朝廷依舊是乾隆在把控,同時也想讓權力交接更加平緩,讓整個清朝的運作和權力的交接產生影響達到最小。

    時間問題

    在六十年前乾隆繼承皇位期間就說過,執政期間不會超過他爺爺康熙的61年,說以說自己還沒有死,而且身體還算健康的情況下,已經度過六十年,需要實現這個承諾,所以會選擇禪讓嘉慶,但是依舊迷戀權力的味道。

    在民間還有一種傳言,那就是乾隆已經做了很久的皇帝,很多人認為他是迷戀各種至高無上的權力和特權。

    退位不退權

    在乾隆三十五年,就建造了一座以後養老的院子,同時也在暗示眾人,我不是以迷戀權力的人,結果打臉啪啪響。退位之後依舊住在養心殿,同時讓嘉慶無法搬遷依舊住在毓慶宮中。

    用著皇帝還年輕,沒有經驗,我就繼續幫助大家,以免嘉慶出錯,用這樣的幌子繼續進行執政。也就造成一種情況,大事乾隆說了算,小事雜事嘉慶說了算。一些祭祀、謁陵或者日常雜務這樣的事情嘉慶做,家國大事嘉慶打醬油。

    蓄勢待發

    嘉慶在當傀儡期間,並沒有露出不舒服的狀態,也知道自己這些做的還不夠,因為敵人不是乾隆而是和珅。和珅是乾隆最寵信的大臣,不僅權力大,說的話還能影響乾隆。在這種情況下嘉慶身邊自然少不了各種間諜,嘉慶對這些間諜也是和和睦睦。

    三年之後乾隆消逝,嘉慶在第5天之後直接將和珅逮捕,查抄家產,10天后賜死。

    權力的追逐

    乾隆、嘉慶、和珅,這三個人是大清王朝交接的關鍵人物,乾隆不可能不知道和珅是鉅貪,乾隆禪讓之後依舊把持權力可能是防止嘉慶被和珅左右,也有可能是對這個位置的迷戀。

    有沒有一種可能是在一定程度上乾隆是為大清而考慮,乾隆在位時間太長,很多兒子都已經老了,甚至有的已經比自己先死,長時間的坐在皇帝這個位置上會讓下面的人產生一種厭惡的情緒。

    權力交接瞬間會出現不可控的現象,加上和珅是一個老油條,如果直接全身而退,嘉慶極有可能玩不過和珅。所以禪讓之後依舊把持朝廷,先讓嘉慶熟悉,同時讓嘉慶開始鞏固位置。

  • 19 # 蟈蟈的文史原創

    乾隆六十年即1795年九月三日,乾隆帝御勤政殿宣示建儲密旨,立皇十五子永琰為皇太子,定於1796年歸政,改為嘉慶元年。表面看上去乾隆帝要交出大權,安心當他的太上皇,但是在嘉慶元年即1796年正月十九日,太上皇在圓明園召見屬國使臣,告訴他們:朕雖然歸政於皇帝,大事還是我辦。言外之意就是大清王朝還是我說了算,只是讓位不讓權。

    乾隆

    那為何乾隆要這樣做,一直當皇帝到去世不就得了,乾隆給出的解釋是自己能力不及爺爺康熙,所以執政時間不能超過爺爺康熙的執政年限。但我認為這只是最表面的理由,並未觸及到真正的原因,我認為深層次的原因是背後一系列的危機。

    嘉慶

    【1】整個大清王朝實力的迅速下滑的危機。

    縱觀乾隆王朝我們會發現,乾隆帝只打了半局的好牌,餘下的半局打的一團糟。繼位之初,在父親雍正帝的積累下,乾隆也算是一位勤政廉政之君,對社會各方面的改革發展都十分重視,鼓勵發展生產,減輕賦稅,注重軍隊建設等等,這些都讓大清帝國實力在雍正朝的基礎上又上了幾個臺階,如雍正二年,全國可耕面積683萬餘頃,到乾陵三十一年擴大到741萬公頃,國家財政從乾隆二十八年開始逐年提高,由原來每年的三四千萬兩,二十八年就達到47063610兩,四十二年達到最高點81824044兩。

    下江南

    但是,在成績取得的同時,本來勤政廉政的乾隆皇帝開始變得驕奢淫逸起來,他一生六下江南,這六次江南之行中一方面花費國庫中大量金銀,另外一方面也對地方上造成了巨大的負擔,建行宮、接待南巡隊伍等等,給百姓帶來了巨大的苦難。同時,晚期窮兵黷武,發動安南之役、廓爾喀之役,以及平定國內的蘇四十三起義、四五起義和湘黔苗民起義等,耗費了國家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讓本來就薄弱的大清財政更加雪上加霜。

    影視劇中的和珅

    【2】國內民間積怨叢生,農民起義爆發的危機。

    而與此同時,大清的官僚隊伍已經出現很大的變質,如朝中有和珅這樣的大貪官,地方上各級官吏都搜刮民脂民膏。乾隆中期以後,官場中形成了層層陳規陋習,下級官員覲見上司時,要饋送銀錢;年節生辰,要進送禮品;官員外放,要通賄吏部官員及京中大員;欽差及督撫大員赴仕途經地方,地方官員必須饋贈盤費。因此“州縣有千金通融,則胥役得乘而牟萬金之利;督撫有萬金之通融,州縣得乘而牟十萬之利”,這進一步加重了官與民之間的對立和衝突,可以說乾隆晚期的大清王朝是矛盾叢生,起義橫行,此消彼長。而面對如此混亂之勢,乾隆老爺子早已無心去應付,也沒有精力去應對。

    影視劇中的乾隆

    【3】父與子之間覬覦權力的危機。

    爺爺康熙之時的九子奪嫡,最後父親從九子中脫穎而出後,對其餘皇子的打壓和迫害,乾隆應該瞭解得一清二楚,在皇權面前,父子之間的那種感情早被權力的慾望所泯滅,只不過還沒有到爆發的臨界點,一旦達到臨界點,後果將不堪設想。雖然此時乾隆帝繼承父親秘密立儲的方法,但是隨著自己年事已高,諸皇子對於權力的覬覦是始終存在的,都在躍躍欲試,尋找合適的時機,透過各種方法來攫取皇權和皇位。

    所以,乾隆對於權力的透徹的認識,讓其決定了在自己還能夠掌控大局的前提下,提前公開太子之位,並禪位給太子,一方面實現權力的平穩過渡,另外一方面自己還能夠繼續掌握大權,何樂而不為呢?

    影視劇中的乾隆

    【4】乾隆帝自己的私心作祟。

    乾隆自己號稱“十全”老人,闡明自己這一生的十大所謂的經典戰役,實際上裡面貨真價實的沒有幾個,但皇帝自己總結的誰敢不認。而此時的大清王朝,民間起義經常爆發,而且表現出勢力強、持續時間久、戰鬥力強的特點。面對如此形勢的大清王朝,如果乾隆一直佔著位置,而不能夠順利的平定民間的各種起義力量,那豈不是對其所謂“十全武功”有很大的損傷。所以,他也可能通過當太上皇的方法,如果平叛勝利則記在他的頭上,如果失敗,那是嘉慶王朝的事情,自己怎麼都是受益者。

  • 20 # 歷史紅塵

    乾隆退位做太上皇不過是為了當初的一個承諾,乾隆皇帝登基後,便承諾:康熙皇帝是千古一帝,他在位六十年,我是絕對不能超過他的。乾隆爺當初說這句話的時候,根本沒有想到自己會真的做皇位六十年,康熙皇帝之前根本沒有一位皇帝,在龍位上做了六十年之久的人,但禪讓皇位之後,嘉慶皇帝有實權嗎?問題中政治危機到底是怎樣的呢?

    乾隆皇帝退居太上皇后,嘉慶皇帝有實權嗎?

    1796年,乾隆下詔書退位後,嘉慶皇帝成為皇上,乾隆自立太上皇。乾隆退位後本想放權給嘉慶,可和珅建議:昔日李淵退位成為太上皇,將權利全數給了李世民,最終還不是孤獨終老,鬱鬱寡歡而死嗎?

    因此嘉慶皇帝沒有實權,還好乾隆皇帝在當太上皇並沒有多長時間,相信時間再多一些的話,嘉慶很有可能篡位,畢竟這種等待是非常痛苦的,嘉慶一上位就殺和珅,與建議乾隆繼續掌權脫不了干係。

    乾隆退居太上皇本就是想頤養天年,不過由於和珅的經驗,嘉慶皇帝失去了這次提前實踐的機會,在乾隆的庇佑下,和珅我行我素依舊不把嘉慶這位皇帝放在眼裡,但此時的嘉慶並無實權,這樣被對待也算意料之中。

    政治危機

    我覺得當時最大的政治危機那便是大清王朝表面的強盛,實則特別腐敗。天朝上國都是清朝統治者自居的,從沒有人承認過,乾隆晚年大批的宗教、農民起義,將腐敗的大清王朝差一點就要推翻,可見大清是多麼慚愧,當時的八旗兵已經沒落。

    可以說此時的大清已經不是當初入關時鼎盛的大清了。

    北部灣戰役,法國對於北部灣地區垂涎欲滴,先後向清軍多次挑釁。儘管清朝宣佈抵抗法國取得了勝利,但是清朝損失非常的慘重。在這場戰役結束之後,拿破崙感嘆道,清朝是一個熟睡的獅子。此時的清朝就已經成為獅子了,拿破崙曾說過:中國是一個沉睡的獅子,一旦醒來必定矗立東方,但我們一定不會讓他醒來。

    相信乾隆並不想退位,只不過是由於自己當初的一個承諾,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幫孩子克服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