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小蘿談談吧

    乾隆當太上皇的這三年,清朝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政治危機呢?

    第一個危機是嘉慶皇帝的皇權危機,他雖然當了皇帝,可卻無異於一個“傀儡”。

    乾隆六十年九月,乾隆當著滿朝文武的面宣佈:“立皇十五子嘉親王為皇太子,明年為嗣皇帝嘉慶元年。”可是,僅僅過了三個月,他又忍不住頒佈了一份諭令:“朕於明年歸政後,凡有繕奏事件,俱書太上皇帝,其奏對稱太上皇。”

    乾隆的意思也很明顯,朕呢,雖然已經說了要在明年歸政給兒子,可是,朕歸政之後,你們文武百官但凡誰要上奏什麼事,也得統統上奏給朕,你們在奏疏稱朕為太上皇便可以了,知道了不?

    嘉慶對此什麼反應呢?他什麼也不敢說,因為權力確實一直被乾隆拿著,他要真敢反對乾隆的做法的話,他自己也怕會被乾隆給廢了。所以,嘉慶不但不敢有絲毫的不滿和抱怨,還得急忙地向乾隆表態,我的爹呀,兒子求您過了100歲後再歸政給兒子吧!

    乾隆也很滿意兒子的態度,所以欣然地接受了嘉慶的請求,當起了仍然總攬皇權的太上皇,這一當就是三年。這也就是說,嘉慶的皇權實際上一直在受到乾隆的打壓,長久之後,不僅會對嘉慶的性格造反負面影響,他將來即便親政了,皇權也將會受到來自朝臣的壓制甚至是威脅,如果嘉慶能力不足以應付乾隆突然病逝之後的局面的話,清朝很可能會迎來一場動亂。

    對於這一點,嘉慶絕對是深有體會,乾隆的寵臣和珅就是一個讓嘉慶沒辦法忍受的人,早在乾隆宣佈立嘉慶為皇太子並且禪位給嘉慶的時候,和珅就已經知道了這事,然後偷偷跑去告訴嘉慶,想要巴結巴結嘉慶。可是,這事讓嘉慶很敏感,明明他才是乾隆的兒子,和珅只是一個外臣,為什麼乾隆卻更願意相信和珅?

    和珅提前知道了乾隆想要禪位給嘉慶的事,如果他不想讓嘉慶接乾隆的班的話,故意去找嘉慶的茬,或者故意讓嘉慶犯錯,讓乾隆改變主意的話怎麼辦?和珅的嘴,可是能夠忽悠乾隆的鬼呀!

    更何況,當時乾隆年邁,他又更親近和珅,所以給了和珅很大的權力,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和珅已經能夠仗著乾隆的寵信去壓制嘉慶了。所以,和珅的存在就是對嘉慶的皇權的一個威脅,這也是嘉慶親政後迫不及待地對和珅下手的一個原因。

    嘉慶的皇權不僅受到了來自乾隆的打壓,還受到了來自和珅的壓制和威脅,同時也受到了群臣的質疑。所以,嘉慶才會在乾隆死後立刻對和珅下手,為的就是用最快的速度樹立起他作為一個皇帝的權威,告訴所有人一個道理——皇權不可侵犯。

    第二個危機是清朝的吏治危機,乾隆中晚年的時候已經差不多將清朝的吏治給弄得一團亂了。

    乾隆寵信和重用和珅,實際上就是清朝吏治敗壞的一個開端。吏治是一個朝代得意穩定和發展的根本,縱觀歷史,歷朝歷代之衰亡,莫不始於吏治的敗壞,一旦吏治敗壞了,也就意味著這個朝代的根要爛了。

    乾隆早年一直很重視吏治的整頓,可是後來重用了和珅之後,這一切就開始變了,他讓和珅擔任吏部尚書,和珅則運用職權打壓異己,讓乾隆早年好不容易整頓好的吏治又陷入了泥淖之中。

    聽和珅的,能升官。不聽的,自然會被和珅想方設法地打壓。所以,滿朝上下可以說是遍佈和珅的黨羽,除了劉墉這樣勉強還能和和珅鬥一鬥的之外,已經沒有人是和珅的對手了。

    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乾隆讓和珅當吏部尚書的同時,還讓他兼管戶部,吏部和戶部,一個是管官的,一個是管錢的,清朝六部之中最重要的兩個全讓和珅給佔了,這能不亂嗎?

    想升官,得求和珅。想讓朝廷批點經費,還是得求和珅。所以,和珅想不腐敗都難呀!清朝的吏治想不敗壞都難呀!

    但是,嘉慶親政之後卻想不出什麼好的辦法去整頓吏治,他甚至不敢動吏治這一塊,他所謂的“整飭吏治,以清廉為本”,事實證明是雷聲大雨點小。當時處理和珅的時候,有人建議他繼續深挖,他根本不敢答應,只處理了和珅就了事了,因為乾隆和和珅將吏治敗壞得太嚴重了,他要真敢牽一髮,那就得動全身了。所以,嘉慶不敢動。

    第三個危機是清朝國力衰退的危機,這個危機註定了無法避免。

    康熙和雍正給乾隆留了一個好底子,所以乾隆能夠肆意地揮霍,然後就揮霍出了一個所謂的“乾隆盛世”。從這一點看,乾隆確實用錢將“康雍乾盛世”推上了頂峰,可是,清朝鼎盛於乾隆,也衰落於乾隆。

    乾隆留給了嘉慶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對於能力平平的嘉慶而言,他能夠扭轉頹勢嗎?顯然不能,能夠打倒一個和珅,發一筆橫財,嘉慶就已經高興得不行了,可是打完了和珅,他也就沒轍了。

    乾隆選了一個只能守成、不能進取的嘉慶,嘉慶選了一個不能守成、又不敢進取的道光,道光又選了一個更怕事的咸豐......

    所以,清朝國力衰退的危機也就這麼延續下去了。

  • 22 # 歷史橘子說

    乾隆最為中國古代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足足活了89歲,在位60年,禪位之後又當了三年多的太上皇,但在這三年的“過渡期”,卻隱藏著許多政治危機,這些危機大多都是相對於嘉慶來說的,那都是哪些危機呢?

    其一、乾隆對權利的把控,一直不放權

    像乾隆這種好大喜功,一生都想有所作為的皇帝,是不會甘願將自己手中的權力拱手讓人的,即便是自己的兒子。不放權也是為了防止父子相互鬥爭,因為皇帝和太上皇的關係本身就很微妙,有些皇帝沒駕崩就退位的話,作為太上皇,多數情況是會被軟禁起來的,防止與新任皇帝爭權。

    但嘉慶即位的時候,他的實力顯然不足以跟老爹乾隆做對抗,但嘉慶也不是個百依百順的皇帝,他與太上皇乾隆的權力爭鬥,是當時的第一個危機。

    其二、朝廷內部危機,貪汙腐化問題嚴重

    乾隆早期,清朝的發展還算平穩,但到了中後期,各種問題就開始出現,僵化的制度和官吏的貪汙腐敗已經嚴重阻礙到清朝的發展。乾隆隨著年齡增大,也開始了享樂主義,花錢如流水都不足以形容乾隆燒錢的速度,到嘉慶即位時,國庫幾乎是空空如也了。

    而乾隆的寵臣和珅,也是歷史上有名的大貪官,貪汙的錢財之多,那就是“富可敵國”。和珅在朝中勢力龐大,對嘉慶執政來講,也是個巨大的隱患。但在乾隆做太上皇時,和珅有乾隆這個大靠山,嘉慶也拿他沒辦法,直到乾隆去世後,嘉慶迅速親政,首先就拿下了和珅。乾隆後期疏於對朝政的治理,留下的爛攤子也是嘉慶親政要面對的一個危機。

    其三、農民起義,社會秩序嚴重不穩定

    上文已經說到,乾隆後期朝政出現了嚴重問題,官員貪汙腐敗,他們極致的享樂與百姓生活極其的困難形成鮮明對比,從乾隆執政四十年開始,民間起義就不斷增多,到了乾隆晚期尤為嚴重。

    嘉慶剛登基那年,白蓮教起義就開始了,勢力迅速擴大,而且持續時間也相當久。白蓮教的起義,與乾隆後期對國家的治理有關係,老百姓怨聲載道,起義反抗朝廷也就不難理解。更嚴重的是,平叛起義需要大量的錢財,而國庫卻虧空拿不出錢來,這也是乾隆一朝給嘉慶留下的危機。

    其四、西方工業革命讓清朝出現外部危機

    前三條都是嘉慶所要面對的國內危機,而當時的國外危機,清朝統治者都不以為然,也使清朝沒能參與到工業革命的大潮中去,從而快速落後於西方世界。外部危機直到清朝滅亡也沒能解決,這也給中國歷史留下了一段落後捱打的屈辱史。

    在乾隆去世後,嘉慶皇帝才真正獨掌大權。掌權後的嘉慶開始整頓官吏,打擊貪汙腐敗。但嘉慶並沒有雍正那樣的政治手腕,他的改革收效甚微,貪汙腐敗問題甚至更嚴重了。從內部危機到外部危機,在乾隆做太上皇的這段時間,嘉慶真是困難重重,危機四伏。乾隆一朝留下的危機,嘉慶也並未完全解決,這就導致問題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直至爆發。

  • 23 # 澳古說歷史

    對於乾隆來說,其實沒啥政治危機,他只是遵循著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九月二十一日所頒佈的一道諭旨:“不知朕踐阼之初,曾焚香告天雲,昔皇祖御極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蒼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壽躋八十有五,即當傳位皇子,歸政退閒”,這道諭旨大意是說乾隆在初登大寶時曾向上天禱告,說如果上天眷顧,讓我能享國六十年的話,壽命達到八十五歲時,乾隆就會主動退位,傳位於皇子,然後自己歸政退閒。

    說實在的,當時的乾隆若不想退位,則無人能逼他退位,這大清天下乾隆早已執掌六十年的時間,滿朝文武都是他的奴才,誰敢反他?誰敢忤逆他。當了六十年皇帝的乾隆在用人上,在操控文武百官上,他早已是爐火純青,試問就是這麼一個老辣的皇帝,他的晚年能有什麼政治危機呢?退位後的乾隆,雖名義上是太上皇,但實際上大清的朝政大權依然還是掌控在乾隆的手上。

    當然對於乾隆來說這其中雖沒有啥政治危機,但對於嘉慶來說,這三年他的確是面臨著不小的政治危機,而這個政治危機就是來自於乾隆時期的大寵臣、大奸臣和珅。

    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日,乾隆在太和殿舉行禪位大典,顒琰(嘉慶)即帝位,授傳國玉璽,尊乾隆為太上皇。但是,此時乾隆雖退位,但朝政卻仍被其所控制,乾隆在圓明園召見屬國使臣就曾說:“朕雖然歸政於皇帝,大事還是我辦”,如此實際上在當時嘉慶只是一個傀儡皇帝,無實權,只有一個皇帝名分。

    同時嘉慶不但得無時無刻面臨著乾隆的全面壓制,他還需時時刻刻的提防和珅這個臣子的“暗算”。當時退位後的乾隆已是85歲高齡,日益老邁,記憶力下降,更是“昨日之事,今日輒忘,早間所行,晚或不省”,因此你認為這樣的乾隆他能順利的去處理朝政嗎?顯然是不可能的,但是此時就是如此狀態的乾隆他依然是不願意放權,那他自己又沒有精力去處理朝政,可又不想放權,乾隆怎麼辦呢?很簡單那就是讓自己的絕對親信和珅去替他處理朝政。

    因此擁有如此實權的和珅,那是藉著出納帝命,口銜天憲之權力,在朝堂上是頤指氣使,為所欲為,那是手握著文武百官的生殺予奪之權,如此當時的和珅是“封擅甚於前日,人皆側目,莫敢誰何”,朝中重臣皆畏懼和珅,或淪為其黨羽,或致仕歸隱,如大學士王傑稱病告退,董誥丁憂回老家。

    而隨著朝堂上反對和珅的朝中重臣皆歸隱田園,和珅在朝中是說一無二,人稱“二皇帝”。想想看,乾隆是大皇帝,和珅是二皇帝,那嘉慶算什麼?三皇帝?如此可想而知嘉慶在乾隆最後三年的處境有多尷尬。

    在當時可以說作為皇帝的嘉慶反而是像臣子,而作為臣子的和珅反而卻像是皇帝。自嘉慶元年到嘉慶三年,嘉慶為了不惹怒和珅,為了安撫和珅,是做盡了低三下四,委曲求全之事。比如當年曾有臣子數次向嘉慶上諫,希望嘉慶能嚴懲和珅,可是此時的嘉慶卻不敢有任何的異動,他明知那個大臣說的是對的,可是卻什麼也不敢說,他反而是訓斥那個大臣,違心的說道“我可是要依靠和珅來治理國家的,你們為什麼要反對他呢?”。

    同時嘉慶每次有事要奏明乾隆時,為了不讓和珅懷疑,他每次都先跟和珅說,然後由和珅代他上奏乾隆。此外,嘉慶為了讓和珅完全的放心,他還特意下詔和珅除在公開場合外,其餘的時候皆不需行三跪九叩之禮。

    想想看,這對於君主來說是何等的屈辱,嘉慶無時無刻都得提防著和珅做出一出逾越之事,可是他卻是什麼都不能做,他不能去對付和珅,而且不但不能對付,還得諂媚於他。在當時一旦嘉慶惹惱了和珅,恐嘉慶帝位都難保。

    當然,嘉慶不虧是乾隆選出來的皇帝,他十分懂得隱忍,即使被和珅如此壓制著,他也從未在乾隆在世時與和珅發怒,如此正因嘉慶的隱忍,和珅最終被嘉慶麻痺,認為他太愚蠢,沒有資格與自己為敵,最終和珅也為自己的愚蠢付出了代價,他的勢力被隱忍三年的嘉慶連根拔起。

  • 24 # 餘與虞

    乾隆從小就和他祖父康熙“混”,康熙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影響著乾隆,可以說康熙是乾隆最大的偶像。乾隆也夢想著能達到祖父的高度,所以他曾許下願望,若是上天給機會,讓自己能在位六十年(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此生就圓滿了。就算是不能執政六十年,至少是在壽齡上能超過祖父也行(乾隆即位25歲,康熙即位時8歲)。

    但是,隨著自己執政時間越來越長,他漸漸感到權力的好處。他也自認為自己平生的功績甚偉,一直當皇帝也是順應民意。

    他這麼想,可大臣們就不這麼想。乾隆在位三十多年都沒冊立儲君,這讓大臣們感到乾隆是個貪戀權力的皇帝。乾隆漸漸感到壓力,最後在乾隆三十八年,宣佈已然冊立儲君。在乾隆六十年,乾隆取出藏在光明正大背後的詔書,宣佈嗣皇帝是皇十五子永琰。

    但在這之後,乾隆當了三年太上皇,而且軍政大權全部牢牢把控在自己手中,一切規格禮儀都比嘉慶要高。乾隆如此迷戀權力,但又因為年老,許多事執行起來力不從心,導致危機重重。

    危機1滿漢仇怨越來越嚴重

    清朝的統治者是滿族,在中華民族中屬於一個少數民族。因此,他們要想維持自己的統治,就不得不抑制多數民族漢族的勢力。

    這個現象在清朝開國時就一直存在,而在乾隆一朝發展到頂峰。

    乾隆在即位之初,就出臺一系列尊滿抑漢的政策。這就比如,在同等條件下競爭官職滿族人優先,將原來“內滿外漢”的制度改為“內外皆滿”。

    後來,這些個政策在乾隆的大力支援下嚴格執行了幾十年。許多漢族官員看不下去,就紛紛向皇帝諫言,但乾隆卻振振有詞的說:

    滿族人不一定不如漢人

    並且,他還把上書進言的漢官都治了罪。

    乾隆如此扶植滿族官員,但滿族官員又個個不給力。由於他們本身就是“貴族”,所以又要去管理“貴族”,若是要管理起來就很困難。久而久之,官官相護,結黨營私,貪腐之風盛行。由此,漢族官員個個都有怨言,乾隆皇帝治了那些個“代表”才平息了民憤。

    可隨著乾隆的執政時期越來越長,滿族人口越來越多。而他們只會放牧,也不懂種植和經商,自己又是“貴族”,所以生計問題又成了一大難題。沒辦法,乾隆只好把他們安排到管理部門來。

    乾隆皇帝尊滿抑漢,至後期,朝廷之上皆是一群無能之輩。而滿族官員和漢族官員的矛盾又越來越深,大臣對皇帝的怨言越來越重,導致乾隆皇帝的一些政策也無法徹底執行。不得不說,乾隆皇帝尊滿抑漢,真是一大失敗。

    危機2貪汙之風盛行

    科舉夾帶之風盛行

    在清朝,滿族人當官,幾乎沒什麼壓力。科舉考試,對他們來說也僅僅是走個過程。可當的官就那麼點,又被滿族人佔了一大半,殘存的幾個名額才留給漢族人。

    因此,漢族人想要當官一點都不容易,競爭比當今高考還要激烈數倍。

    雍正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在他執政期間,就對科舉考場上的作弊行為進行過大力打擊。在乾隆即位以後,皇帝又施行寬仁的政策,作弊行為又開始肆虐考場。

    前面也說了乾隆是“尊滿抑漢”的“集大成者”,因此漢族人想要透過正規的科舉考試入朝為官就極其困難。

    因此,這些考生在考場上無所不用其極,什麼都可以當做他們打小抄的材料——衣服、帽子、筆墨硯臺。因此,乾隆皇帝規定在考場之上僅僅允許穿單薄的衣服,不準戴帽子,筆墨紙硯皆為朝廷提供,並讓主考官即檢查官員嚴格執行。

    不過,乾隆皇帝想的太簡單,考生往往會做兩手準備,除了打小抄以外,他們還會賄賂檢查、巡邏人員,甚至是主考官。

    因此,有志之才被埋沒,無用庸才反而當上了官。這些靠著賄賂、作弊當官的人,自然也把貪汙腐敗之風帶到了朝堂之上,清朝也開始走向下坡路。

    官場之上,賢臣少,“和珅”多

    乾隆皇帝早年間嚴打貪腐之風,可以說是親賢臣遠小人的典範。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大, 乾隆漸漸開始好大喜功。那些能說會道的小人自然就討得了乾隆的喜歡,比如說和珅。

    和珅和乾隆第一次相遇時25歲,乾隆65歲。和珅雖是滿洲八旗人,但是他的出身卻並不算高。在和乾隆見面後,靠著一番溜鬚拍馬的本事,哄得老皇帝開心了,這才一路青雲直上。

    而這個人又特別懂得經營,他大量地囤積土地,並把他租給農民,在京城裡還買了大量的典鋪。而且,他又靠放高利貸迅速累積財富。因此短短十幾年,和珅就已經富可敵國。

    再加上得到皇帝賞識,和珅漸漸成為朝中最大的勢力。不少官員想要加官進爵,都得先去拜訪一下和珅。所以,朝堂之上結黨營私之風盛行,貪汙腐敗之風盛行。

    乾隆越來越老,對和珅等人又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讓貪官汙吏們更加猖狂。因此,清朝表面上一片太平,實則危機重重。

    危機3四處起義不斷

    清水教起義

    乾隆渲染的盛世,不過只是自吹自擂,許多百姓連溫飽問題都無法解決,這種現象在乾隆末年愈演愈烈。

    白蓮教起源於宋朝,宣揚佛法,起初只是個小門派。在乾隆末年,災荒不斷,官員不但不幫助百姓解決糧食問題,反而加重賦稅。白蓮教在這個時候走進這些普通人中間,逐漸發展壯大。

    乾隆三十九年,山東連年歉收,無數人因饑荒而死。而官員又不把實情上報朝廷,百姓忍無可忍,這才發動了叛亂。清水教(白蓮教支派)首領王倫和數千教徒發動了叛亂。

    起義軍聲勢浩大,一鼓作氣攻佔了幾座縣城。只可惜,由於起義軍經驗不足,沒過多久就被鎮壓。

    乾隆皇帝在事後選擇了野蠻鎮壓,凡參與此事者無不被流放或是斬殺。其實他也意識到是官員隱瞞災情,百姓無可奈何才發動了叛亂,但是這個“十全老人”囿於自己的面子,不相信大臣會這麼不盡心辦事,僅僅把原因歸結為百姓尋釁滋事。所以,他下令:

    百姓不可持鳥槍等武器,一律上繳朝廷。若有私藏者,必將嚴懲之。

    白蓮教起義

    1793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六被處決,身死國亡。路易十六的死,不但沒有引起乾隆皇帝的反思,反而加強了他對於權力的控制。他認為,應該把一切“反動勢力”掐死在搖籃之中。

    於是,在清朝末年不斷髮展壯大的白蓮教就成了他的清繳物件。

    不過,由於白蓮教教徒甚眾,清理起來不容易,再加上前線將領皆是一群只會爭搶戰功的小人,真正有能力的指揮官卻先後戰死,清軍一度節節敗退。

    從嘉慶元年,白蓮教發動起義開始,僅僅過了三年,動用的糧餉就達7000萬兩。乾隆在早年積累下來的財富,就這樣白白流失。

    而且,直到嘉慶九年,起義才被鎮壓完畢。由此可見,康乾盛世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看來,乾隆也難逃老皇帝詛咒(如漢武帝、唐玄宗、康熙)

    參考資料:

    《乾隆六十年

    《乾隆大帝》

    《清仁宗嘉慶》

  • 25 # 執斧談史說事

    中國古代歷史上有不少皇帝提早退位當了太上皇,但是他們要麼是因為遭遇政治危機不得已禪位,要麼就是因為厭倦了政務纏身選擇主動禪位,唯有乾隆皇帝既沒有遭遇政治危機也不想主動禪位,卻因為要履行登基時的一個誓言不得已禪位給嘉慶皇帝,還因此上演了一場非常搞笑的鬧劇。

    遭遇政治危機被逼退位可以說是許多皇帝禪位當了太上皇的原因,像西晉的晉惠帝就因為遭遇八王之亂,不得不把皇位禪讓給屬於他爺爺輩的司馬倫,唐朝的唐高宗李淵也因為遭遇玄武門之變,在其子唐太宗李世民的逼迫下不得不禪位,北宋的無道昏君宋徽宗就非常的搞笑了,在靖康之恥前硬拉哭著不想繼位的宋欽宗登上皇帝寶座。

    因為厭倦政務纏身選擇主動退位變成太上皇的皇帝也有不少,像北齊無道昏君高湛就覺得處理政務太累了,嚴重影響自己吃喝玩樂逍遙快活,於是乾脆就禪位給其子高緯自己當了太上皇,南宋的昏君宋高宗為了自己清閒也禪位給了其養子宋孝宗,後來厭倦了政治的宋孝宗又禪位給了其子宋光宗。

    可以說中國歷史上絕大部分太上皇都是因為以上這兩個原因產生的,有一個特殊的太上皇就是漢高祖劉邦的父親,他沒有當過皇帝就成了第一個活著的太上皇,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太上皇就是乾隆皇帝,因為他既沒有遭遇政治危機也沒有厭倦政務纏身,卻因為要履行登基時的誓言非常不情願的退位了。

    原來乾隆皇帝登基時曾發下毒誓,表示自己只當60年皇帝就退位,在位時間絕不敢超過其在位時間61年的爺爺康熙皇帝,這在當時的群臣內心看來,乾隆皇帝無疑是在吹牛皮惺惺作態根本履行不了這個誓言,恐怕乾隆皇帝自己也想不到會有履行誓言的這一天。

    這是因為康熙皇帝是8歲繼位虛歲70歲去世才得以在位61年,而乾隆皇帝繼位的時候卻已經是25歲了,如果他要在位60年以上就必須要活到80多歲,而對於平均壽命不到40歲的中國皇帝來說,活到70歲的康熙皇帝已經可以算非常高壽了,比康熙皇帝活的更長的中國皇帝並不多見,能夠活到80歲的中國皇帝更是屈指可數了。

    中國歷史上活到80歲的皇帝,除了自稱南越武帝活到104歲的趙佗不算,在乾隆皇帝之前也就只有86歲的梁武帝蕭衍、82歲的女皇武則天、81歲的宋高宗趙構和80歲的元世祖忽必烈4位而已,其中忽必烈還只是活到虛歲80歲實際不到80歲,可見乾隆皇帝要活到80多歲履行誓言有多難。

    然而不曾想乾隆皇帝卻活到虛歲89歲,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因此他最終不得不面臨是否履行誓言的問題,如果乾隆皇帝選擇不履行誓言誰也拿他沒轍,但是這樣既是對自己爺爺康熙皇帝的不尊重,也會招致天下人和後世的恥笑,因此權力慾望極重的乾隆皇帝權衡利弊後,最終還是非常不情願的選擇禪位給嘉慶皇帝,卻依舊是鬧了一個笑話。

    當嘉慶皇帝將要舉行登基大典的時,乾隆皇帝卻鬧起了小孩子脾氣,聲稱象徵皇帝權力的玉璽給了嘉慶皇帝也沒用,還是自己保管比較好拒不交出玉璽,就像一個不肯交出自己玩具的小孩子一樣,而沒有了玉璽嘉慶皇帝的登基大典就有點不倫不類了,玉璽都沒有繼的是什麼皇帝位啊?

    所以嘉慶皇帝的老師劉墉等一班大臣不得不連哄帶騙帶搶,才得以從乾隆皇帝手中接過玉璽勝利完成嘉慶皇帝的登基大典,而乾隆皇帝早就說過玉璽給嘉慶皇帝也沒用,因此嘉慶皇帝需怎麼做也就可想而知了,凡事都需要向乾隆皇帝這個太上皇彙報請他做決定,直到乾隆皇帝去世嘉慶皇帝才掌握實權。

    這時嘉慶皇帝才得以大展拳腳,打倒乾隆皇帝寵臣中國歷史上最大貪官和珅,然後推行一系列反腐倡廉為主的嘉慶新政,然而清王朝的腐敗問題在乾隆皇帝的縱容下已經積重難返了,乾隆皇帝強力的閉關鎖國政策又使得中國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因此才能有限不敢大破大立的嘉慶皇帝也無法挽救國家危機,最終清王朝覆滅和近代中國飽受列強凌辱的悲慘命運也就無可避免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幫孩子克服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