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然之
-
2 # 歷史是啥
因為維新運動本質上就是為了保護皇權的統治,這勢必觸及到慈禧等守舊派的利益,如果維新成功那麼皇帝將永遠更大的權利,這是慈禧不願意看到的,慈禧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肯定不會讓維新成功。
-
3 # 陳亞慶
戊戌變法指1898年(農曆戊戌年)以康有為為首的改良主義者透過光緒帝所進行你資產階級政治改革,是中國尼緒年間(1898年)的一項政治改革運動。主要內容是:學習百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丶工丶商業等。這次運動變法損害到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利益而遭到強烈反對。這年九月慈禧太后為首等發動政變,光緒帝被囚,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行法國和日本,譚嗣同等六人(戊戌六君子)被殺害,歷時僅一百零三天的變法終於失敗,因此戊戌變法也叫百日維新。
-
4 # 愛新覺羅溴隱亭
其實從古至今 任何的變法 任何的改革 歸根結底都是因為 現在的不正確 不令人滿意 所以要去改變 那麼你憑什麼改變呢 當然是要靠自上而下的推行政策 你要完成這個 首先就要有話語權 就要有發言權 再直白點就是先要奪權
戊戌變法的起因是因為清庭在甲午海戰中的失利 又簽署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之前雖然清庭被列強欺凌 但是中國廣大知識分子 有識之士並未意識到是什麼的落後 大多人都認為是武器的落後 所以洋務派搞起了洋務運動 甲午海戰當頭一棒 讓我們知道武器其實只是落後的一部分 最重要的是 我們輸給了日本 這代表我們已經不再是當年的亞洲老大了 所以維新派號召自上而下的推行改革 改封建帝制為君主立憲 向西方學習 也向明治維新學習
但是改革勢必會損害一部分人的利益 甚至可以說一定會損害當權者的利益 因為現有的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就是現在的當權者 我們不知道維新派的改革有沒有私心 但是無可厚非 無論他們再怎麼粉飾自己 他們都是想借著這個機會一步登天 掌握權力 對於他們個人而言改革的目的就是為了變成新的既得利益集團
所以 與其說他們政見不同 其實更多的是他們所代表利益階層不同 與其說是 改革的鬥爭 歸根結底還是一場爭權大戰 甚至現在看 戊戌變法的很多變革最後都會將清庭推向萬劫不復
-
5 # 使用者748478553020
當然只是新舊派爭執,因為康、粱等人只是在封建體制下成長起來的人,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意識深入骨髓,清末的他們雖然也接受了一點西方的資本主義思想,照貓畫虎,沒有根據當時國情,急功進利,當了光緒皇帝的槍,很明顯皇帝只想在慈禧手中奪權,變不變法他無所謂,最後“六君子”成了又一個歷史變法車輪中的塵埃掛了,讓“袁大頭”成了怨冤大頭。他們可不象馬爺、恩爺在長時間理論和實踐中去完善一套政治治度,最終走向成功。所以戊戌政變只能是“政變”,不是變法。
-
6 # 官人睡不著
1887年17歲的光緒皇帝名義上開始親政,實際上權利依然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此時的大清帝國內憂外患,統治階層從天朝上國的黃粱美夢一次次被列強的炮聲所驚醒。
1896年沙俄以迫使日本歸還遼東半島為由,與清政府簽訂《中俄密約》,規定東三省的鐵路修築與經營權歸俄國,戰時開放港口等條件,這引發了列強紛紛迫使清政府劃分勢力範圍,掀起了帝國主義劃分中國的狂潮。
1898年(農曆戊戌年),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在光緒皇帝的支援下,發起了資產階級政治改革,面對被列強劃分的危險,慈禧太后同意光緒皇帝的改革,這裡是重點,戊戌變法運動共進行103天,也叫百日維新,可是如果沒有慈禧太后的同意,這變法一天都進行不下去。
這次變法主張在光緒皇帝的領導下進行政治改革,使中國擺脫君主專制,走向君主立憲的近現代化道路。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
首先我們來看看戊戌變法究竟是為誰代言,我們知道任何一場革命都是代表著某一階級的利益,戊戌變法打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幌子效法西方實行君主立憲制,君主立憲的根本是實行憲法,開創議會,實行民主,而康有為卻以"民智未開"為由,反對中國開議會,勸光緒帝"不宜操之過急",康有為雖是最早提出民權的,實則側重於君權,這與君主立憲背道而馳。
再來看看戊戌變法在政治方面的主張"允許官民上書言事,裁汰冗員,廢除旗人特權。"
由此可見,前半句跟歷朝歷代的"虛懷納諫,廣開言路"沒有任何區別,沒有新意,關鍵部分是後半句,"裁汰冗員",何為冗員?誰是冗員?當然是不服光緒管理,不支援光緒皇帝的太后黨了,這一條可以直接理解為"排除異己,削弱後黨"。而"廢除旗人特權",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以康有為為首的新貴族,挑戰舊貴族的權威。
在其他內容中也沒有對資產階級地位進行提升,更沒有提到具體的對資產階級的保護措施,總而言之,這次由中國中小封建主提議,中國最大封建主所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實際上就沒資產階級什麼事。
由此可見,這個康有為與陳歐一樣,為自己代言。
榮祿曾對光緒說過康有為這個人不可用,康有為知道後懷恨在心,對光緒說"殺一兩個一品大員,變法即成矣"。就在即將動手的前一天,袁世凱還對光緒皇帝說過類似的的話,大概意思是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人士雖然勇氣可嘉,但沒有政治經驗,缺乏政治智慧,皇帝不能重用這樣的人。可這個光緒也不是什麼好餅,他自然清楚若變法成功能給自己帶來多大利益,說他支援變法圖強,為國為民就是扯淡,他明知珍妃賣官鬻爵,卻不加管教,更沒有責罰,由此可見,國家在他眼中也不是特別的重要事。
榮祿對光緒的威脅並沒有那麼大,反而還對光緒有恩,當年慈禧想廢光緒立載漣之子,可是榮祿保的光緒,他是一個反對變法,但不反對皇帝的複雜人物,是有希望爭取的物件,可光緒皇帝卻聽從康有為公報私仇,分不清自己幾斤幾兩,欲誅殺榮祿。後面的事大家都清楚就不講了。
由此可見,這個戊戌變法各方可以說是各懷鬼胎,當然也有戊戌六君子這種真正甘願為國為民拋灑熱血的義士。而康梁師徒二人政變失敗逃亡日本,有慢慢改變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又維新派變成了保守派,對此筆者有四字評語——這倆孫子!
所以如果說光緒皇帝打著變法的幌子搞政變爭奪政權並不過分。
-
7 # 塵微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了解一下戊戌政變指的是什麼。
戊戌政變指的是清光緒年間二十四年,在清政府內部,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勢力以光緒帝為首的改良派思念發起了一項血腥武裝政變。
在戊戌政變之前,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派期望透過變革的方式拯救國家命運,發起了“戊戌變法”也稱之為“百日維新”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他們的這場變法得到了當時清政府皇帝光緒帝的支援,資產階級改良派希望透過這場變法進行資產階級改革,救國救民,而當時的光緒帝,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實質的權利,國家政權都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這場變法從一開始就註定失敗。
變法只是一種手段,光緒帝希望透過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力量,重新成為國家政權的掌握者,這勢必會激起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勢力的反對。
對慈禧太后來講,變法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保持自己大權在握,而光緒帝從戊戌變法開始,就開始逐漸的重掌大權,他啟用以譚嗣同為首的資產階級改良人士,並且大刀闊斧的裁減抵制變法的守舊官員,這讓慈禧內心感到深切不安,他必須保證自己的大權不被支配。因而她發動了戊戌政變。最終他囚禁了光緒帝,將戊戌六君子斬首示眾,隨後又罷免了數10名支援改良派的官員,廢除了所有新政,這場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宣告失敗。
總的來講,戊戌政變就是慈禧太后為維護自身統治而發動的,它的最終目的是重新掌握國家政權。
-
8 # 自立自強165914275
在下認為,新派無論如何變,都不會擺脫掉自己的地主階層,還是會保留皇權,況且整個經濟基礎沒有變,封建階級內部的改革變法實際最終只有妥協這一個結局。所以實際上是政權爭奪問題。
-
9 # 舊時樓臺月
所謂“政變”,肯定是牽扯到了權力的爭奪。戊戌政變亦是如此。因為慈禧從始至終並沒有完全將權力交給光緒皇帝,而慈禧在變法中的態度也說明了這場政變是因政權爭奪而起。
百日維新由變法向政變的轉變。1895年,清軍在甲午戰爭中大敗於日本並簽訂了又一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由此舉國悲憤,變法強國之聲愈發強烈。如康有為和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在收到馬關條約的簽訂訊息後聯合上千明考生在京發動公車上書運動,請求光緒帝變法圖強。
當然,這場運動並沒有立刻促使變法開展,而是直到1898年康有為的多次上書懇請,光緒帝於當年6月10號令翁同龢起草《明定國是詔》並上呈慈禧太后,在得到慈禧太后的認可之下,這場維新變法運動才正式展開。
如此看來,慈禧太后對於這場變法運動是採取支援的態度。當然,這種支援並非完全放權於光緒帝。比如,當變法運動開展到了第五天時,慈禧要求光緒帝頒佈了三道指令:
第一,罷免翁同龢協辦大學士和軍機大臣職務。第二,對於官員的任用以及品級的調升都必須過問皇太后(即慈禧)第三,任用慈禧心腹大臣榮祿擔任直隸總督之職,掌握軍政大權。而從這三條來看,明顯是慈禧擔心光緒在變法的過程中將其權力奪取。所以,他在第一條中先是罷免了帝黨中權力較大的翁同龢,即位除舊。在第二條中,又將官員任命之權攬於己身,斷絕了光緒皇帝任用新貴培養自身勢力的念頭。而在第三條中,則是將至關重要的軍權緊緊握在自己手中。
可以說這三條無一不體現了慈禧太后的權力慾望,就她而言,無論如何變法,權力必須始終在自己手上,這是慈禧太后在支援光緒帝變法的基本前提。
顯然,在慈禧太后等頑固派勢力的掣肘之下,變法更本無力完全展開而是束手束腳,縱觀中國歷史上的無數次改革,無論成功失敗與否,變法者都是在掌握國家權力或者得到統治者的完全支援下才能開展。
而此次維新變法運動的主導者雖然是光緒帝和康有為為代表的維新派,但是在變法的過程中卻是屢屢受到慈禧等頑固勢力的刁難。如此一來,變法能否成功就取決於變法者所掌握權力的多少,就目前來看,光緒帝所掌握的權力是顯然不夠的。
光緒帝也看到了這一點,所以在之後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意圖奪取掌控朝野的絕對權力,比如起草密詔令康有為等人著手奪權之事,以及拉攏袁世凱透過政變的方式軟禁慈禧太后,清君側,復大權。這便是光緒皇帝對於慈禧太后做出的反擊,也是帝黨與後黨的權力之爭。而這次權力爭奪最終演變成了一場政變,光緒帝和維新派人士在袁世凱的出賣之下以失敗告終,六君子伏法而光緒帝則因此被軟禁於瀛臺。
結語:
戊戌變法運動僅僅維持了百日,他的失敗除了是因為變法的方式和內容太過激進之外,還與慈禧為首的頑固派勢力的阻礙有著很大的關係。慈禧在這場變法當中始終將權力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這使得光緒帝維和新派派的變法運動難以正常開展,而政變奪權似乎成為了他們的唯一選擇。
-
10 # 再見路星河
資產階級維新派:光緒帝(愛新覺羅·載湉),戊戌六君子,譚嗣同、林旭、楊銳、楊深秀、劉光第、康廣仁。
封建帝制守舊派: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杏貞)、和以李鴻章為首的晚清權臣。在此不一一介紹。
資產階級維新派與封建帝制守舊派的爭奪,其實質是權利的爭奪
變法原因:《馬關條約的簽訂》
變法伊始,光緒皇帝釋出《明訂國是》詔書,宣佈變法開始。
變法過程:康有為、梁啟超創辦《萬國強報》,演復創辦《國聞報》。宣傳變法強國,除舊佈新
變法結果:慈禧太后軟禁光緒帝,戊戌六君子被捕。中國第一次資產階級革命以失敗告終。
在此我們設想:若變法成功。資產階級的萌芽必然伴隨著封建帝制的倒臺。以慈禧為首的帝國實際掌權者,是絕對不允許這樣的情況出現。因為他們是守舊派的既得利益者
變法失敗的結果不用我多說,歷史課本都有寫。
戊戌變法其實質可以看為維新派光緒皇帝和守舊派慈禧太后的政權爭奪。
若資產階級維新派變法成功,則光緒皇帝成為大清國實際掌權者。那時中國或許可以迎來一次強大的新生。
-
11 # 夢客
以下僅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當時清帝國,外有強敵環視,內有婦人干政,可謂內憂外患。而且剛剛經歷了《馬關條約》的簽訂,可謂喪權辱國,國之大廈將傾。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變法,似乎是無可厚非的,亦是最後的救國之道,就連慈禧也應該知道,若清亡,她這個太后也得死,又怎能大權在握,不顧死活。
可壞就壞在這個權字上了,你光緒,康有為手上沒權啊,沒兵,又沒錢,一個兒皇帝,一個窮書生,僅有一正統大義爾。你拿什麼跟人家慈禧為首的舊派鬥?就像一個小孩拿著雞蛋扔向一個拿著刀槍的大人,還叫人家滾蛋。
另外你一上來就動人家蛋糕,讓人退位罷官,你若大權在握還好說,可你啥實在的都沒有,人家能甘心的讓你擼了官帽子?加之慈禧干政十幾年,該做的不該做的都做了,天下人怎麼看的她?一誤國妖婦,光緒做了這麼多年的傀儡皇帝,心裡還不知道怎麼惱著呢,若還大權於帝,那舊派的日子今後能好過嗎?那慈禧失了權,今後怕也是不死也囚,你若是慈禧能幹嗎?不殺你殺誰?你若順著她變法倒還可行,可那樣有什麼用,不過晚幾年亡國罷了,你若逆著她,那就得死。所以啊手上得有權,有錢糧,有兵將,那樣才好辦事。刀槍在手,天下我有。
所以後來爭權了,可沒爭過人家啊,四處奔波聯絡,結果找了個袁世凱,狼子野心,還是個二五仔。好嘛,你看看,天時(時機不對)地利(無權無勢)人和(識人不明),那樣都沒有,
最後,戊戌變法以康有為為首的新派被斬殺,光緒被囚,而失敗告終。而後清帝國也隨之走向滅亡,其實不論變或不變,只要清帝腐朽制度還存在便最終會滅亡,只不過早晚而已,此乃大勢所趨,是一個時代的淘汰,話說沒有清帝國,就沒有新中國嘛。
無舊代所受之艱苦磨難,
何來新中國之發奮圖強。
-
12 # 華章同人
戊戌變法時新舊兩派的鬥爭,所爭者多屬於“人”的問題,“法”的問題反居於次要地位。換言之,是兩派人在爭奪政權,決非單純為了政治理想。
首先舊派反對康有為個人。按康有為發表兩部奇書(即《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的目的本在於為變法找一歷史理論根據,抬出孔子來震懾反對派,不意反因之樹敵頗多。據說(梁啟超語)曾向光緒皇帝密薦“康有為之才過臣百倍,請皇上舉國以聽”的翁同龢,也認為《新學偽經考》是經學家“野狐禪”。當他看完《孔子改制考》後,便向皇帝警告“此人居心叵測”。竭力倡導新政的湖南巡撫陳寶箴見反對康有為者舉國皆是,遂請毀兩書之版,以息紛爭而平眾怒。與康有為甚接近的孫家鼐亦請旨禁《孔子改制考》。湖南葉德輝認為康有為“其貌則孔,其心則夷”,主張“其言即有可採,其人必不可用”。其甚者,上書請斬康有為。朝廷中如文悌便攻擊康有為“欲將中國數千年相承大經大法一掃刮絕”。禮部尚書許應騤稱:“康有為與臣同鄉,稔知其少即無行,迨通籍旋里,屢次構訟,為眾議所不容,始行晉京,意圖倖進。終日聯絡諫臺,匯緣津要,託辭西學以聳視聽,……其居心尤不可測。若非罷斥,驅逐回籍,將久居總理衙門,刺探機密,漏言生事。長住京邸,必勾結朋黨,快意排擠,搖惑人心,混淆國事,關係非淺。”許應騤則更進一步攻擊康有為的品德。
其次是主張變法的絕大多數都是漢人,滿人親貴自不能不疑懼。事實上推行新政的人士,確也有種族舊恨梗在心頭,表現得最露骨的如譚嗣同。譚嗣同著有《仁學》一書,該書反對君主專制,又認為比君主專制更壞的事情,便是異族入主中國。
天下為君主囊橐中之私產,不始今日,……然而有知遼金元之罪浮於前此之君主者乎?其土則穢壤也,其人則羶種也,其心則禽心也,其俗則毳俗也;一旦逞其兇殘淫殺之威,以攫取中原之子女玉帛,礪猰貐之巨齒,效盜蹠之奸人,馬足蹴中原,中原墟矣!鋒刃擬華人,華人靡矣!乃猶以為未饜,峻死灰復燃之防,為盜憎主人之計,錮其耳目,桎其手足,壓制其心思,絕其利源,窘其生計,塞蔽其智術。……夫古之暴君,以天下為其私產止矣;彼起於遊牧,直以中國為其牧場耳。……雖然,成吉思之亂也,西國猶能言之;忽必烈之虐,鄭所南《心史》紀之。有茹痛數百年,不敢言、不敢紀者,不愈益悲乎?《明季稗史》中之《揚州十日記》《嘉定屠城記略》,不過略舉一二事。當時既縱焚掠之軍,又嚴剃髮之令,所至屠殺擄掠,莫不如是。……亦有號為令主者焉,及觀《南巡錄》所載淫擄無賴,與隋煬、明武不少異,不徒鳥獸行者之顯著《大義覺迷錄》也。
這一段文字將兩百餘年來漢人對滿人仇恨一吐無餘。他又說:
若夫山林幽貞之士,固猶在室之處女也,而必脅之出仕,不出仕則誅,是挾兵刃摟處女而亂之也。既亂之,又詬其不貞,暴其失節,至為《貳臣傳》以辱之。是豈唯辱其人哉,實陰以嚇天下後世,使不敢背去也。
抱有這種思想的人紛紛入掌大權,無怪乎滿人要大為恐慌。新政中有詔令滿人親貴出洋考察,親貴大譁,帝乃取消此令。又令“八旗人丁如願出京謀生計者,聽其自由”,滿人表示反對。文悌(滿人)曾對康有為說:“勿徒保中國四萬萬人,而置我大清國於度外”,便是滿人竭力反對新政的肺腑之言。滿洲親貴的眷屬得以經常入頤和園侍奉慈禧,乘間向太后訴苦這種疑懼的頗不乏人,對太后有極大的影響。無怪乎政變發生時,慈禧要對光緒說:“痴兒,今日無我,明日安有汝乎?”
再次便是廢除八股所引起的紛爭。廢八股與興學校,是維新中最重要的政令,也可以說是唯一涉及根本問題的措施。但因此舉受影響的人太多,於是仍然牽涉人的問題,即新人與舊人之爭。天下濟濟多士,窮畢生之力才研摹而成作八股文的本領,以求青雲直上,光耀門庭,一旦廢去,其心中之憤恨自不待言。而康、梁諸人,對廢八股一事卻非常堅持。覺醒了的在野知識分子的救國運動,竟因此議而失去大多數為個人前途打算計程車大夫之支援。梁啟超戊戌年間在京城鼓吹廢八股、興學校激起眾怒,險遭毆辱。反對新政的集團之所以聲勢浩大,與大家對廢八股痛心疾首的心情大有關係。
所以,我們可以說戊戌政變中新舊派的爭執,不是變法的問題,而是政權的爭奪問題。在擯斥康有為個人、滿人恐懼漢人掌權、舊人因進身之階被中斷而反對新人的各種不同的動機之下,各方力量利害一致,結成舊派,對抗以光緒皇帝為首,想奪回皇帝喪失的權力的新派,結果是新派失敗。對此梁啟超看得最清楚,他說:“今舊黨之阻撓新法也,非實有見於新法之害國害民也,實乃為了保持政權而已。”簡而言之,戊戌政變不是因為變法而引起的政變,而是因為變人而有的鬥爭。儘管康、梁等人是為了實現一種救國的理想而以奪取政權為初步手段,但是反對者把保持政權當作了目的。
爭奪政權得靠實力,再不然,也得運用極高妙的政治手腕才能成功。光緒皇帝是一個十足的傀儡皇帝,康有為起初對這一點並不瞭解,他拼命上書想說動皇帝,以為皇帝一採納他的意見,便可以使自己的理想得以實現。經過十年的奮鬥(自1888年第一次上書到1898年維新),他的第一步目的達到了,然後他才發現皇帝是傀儡。事已至此,他只得將理想暫時擱起來,先為皇帝爭權。康有為爭回帝權的方法,確不高明。康廣仁便批評他的哥哥:“規模太廣,志氣太銳,包攬太多,同志太孤,舉行太大。當此排者、忌者、擠者、謗者盈衢塞巷而上又無權,安能有成?”
譚嗣同頗有自知之明,他說:“嗣同之紛擾,殆欲新而卒不能新,其故由於性急,而又不樂小成。不樂小成,是其所長;性急,是其所短。性急則欲速,欲速則躐等,欲速躐等則無所得矣!”
譚嗣同的“性急”之短,與康有為的速變、全變政策相契合。新政諸人大都熱情氣魄有餘、智慮縝密不足,如是艱鉅的工作,而操切從事,焉能成功?
-
13 # 書史煙雲
隨著國門的開啟,資本主義思想在中國生根發芽,以康有為和梁啟超為首的知識分子希望借光緒皇帝之手在國內進行資本主義改革,於是轟轟烈烈的“戊戌變法”在全國展開,然而以慈禧為首的保守派認為變法威脅到了他們的統治和利益,所以這次變法僅僅百日便隨著“戊戌六君子”被斬殺和光緒帝被幽禁瀛臺而宣告失敗。
因此,在戊戌政變中,名義上是新舊派因為變法問題而爭執,但實際上是以慈禧為首的保守派和以光緒帝為首的革新派之間政權的爭奪,只要誰掌控了最高權力,誰就說了算。
-
14 # 李雨涵
高高高vvggvcbvgcxdgffg……這種事情就應該這樣的生活了……在外漂泊不成正比……這種事情就應該這樣的生活習慣也不可能改變的生活中有什麼意義、在於他們都能看到的只是一個月而已、不想讓人擔心自己太過於依賴你說我最近怎麼那麼喜歡我嗎、不過這個時候
-
15 # 小怪軟體管家
大家好,這裡是小青春,一個熱愛歷史的小青年!
為什麼會說戊戌政變產生的不是變法的問題,而是權力的爭奪呢?這是因為想要發動政治變革,就一定會觸碰到舊派人士的利益,就一定發生權力的碰撞,當改革派的權力超過守舊派的時候,這樣改革才能進行下去!
戊戌政變是慈禧太后發動的反變革政變,這個過程當中光緒帝被囚,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殺,標誌著歷時103天的戊戌變法的失敗。
戊戌變法勢力的興起是因清政府在《馬關條約》簽訂之後,一群年輕人發動了公車上書,又創辦了很多的報社來宣傳變法思想,後來光緒帝被影響,戊戌變法才走向政治舞臺!戊戌變法的主要內容這樣的: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開辦新式學堂吸引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訓練新式陸軍海軍同時規定,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取消多餘的衙門和無用的官職。
如果您仔細看過改革的內容的話,就會發現戊戌變法的人士已經嚴重威脅了守舊派的勢力!大量任用維新人士就會使得變法勢力逐漸擴大,守舊派的實力就會被削弱!廢除八股取士的制度,就斷絕了守舊派的升官之路。這些政策的實施無一不需要強大權力和勢力的支援才能進行下去!但當時清政府最大的統治者是慈禧太后,她一開始並不反對變法,最初曾指示“今宜專講西學”,但是,當她感到變法觸及到她自己的權力和清廷王公貴族的利益時,就動手遏制、鎮壓。
而且康有為提出改革的背後有個人的考慮,而且手法激進。其中譚嗣同更認為所有變革要流血才會成功。康有為跟日本關係密切,力邀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策劃中日甲午戰爭的主要人物)當光緒顧問。更甚的是,為了奪取政府的權力,康有為等策動暗殺慈禧,事情敗露,康有為、梁啟超流亡海外,譚嗣同拒絕逃亡,要用自己的血肉來明志。慈禧對於光緒要殺害自己十分震驚,但在她有生之年對這件事情絕口不提。康有為在國外,竭力把慈禧、光緒描繪成今天一般人理解的模樣。
一場維新改革運動逐漸變成政治鬥爭和權力的爭奪,這已經改變了變法運動的實質,但同樣也是無法避免的問題!
-
16 # 歷史復活
戊戌變法一開始慈禧和光緒都是認可和贊同的。
但是為什麼後來就不行了呢?變法要辦工廠,買裝置,整民生,建銀行,興科技,辦醫療、辦學校等等,這些都是慈禧所贊同的。
但是弄起這些多專案時,錢聰哪裡來?要把宏偉藍圖執行下去,國庫就那點銀子,今用一些,明用一些,撐的起眼前的資金運轉,要撐得更久更合理,就還要改掉更多官場上的閒職和官場的開銷俸祿問題,目的只有一個:開源節流!當然光緒的目的是不是隻有一個,這個只有他心裡知道。
這其中也包括慈禧自己的職位,所以改革不是請客吃飯,是要大刀闊斧的改,這下引起了她和她的同僚官員的極大不滿,然後與光緒帝開始各種意見分歧,再轉向明爭暗鬥。
爭論極端之時,光緒已聞慈禧要有大動作之前,讓譚嗣同去聯合袁世凱動用武力先發制人,準備幹掉慈禧,誰知袁世凱反告密給了慈禧。
這結果就悲劇了,光緒被軟禁。維新變法徹底結束,8個代表人物當中,康有為和梁啟超逃出國,其他6君子被斬殺。
問題的關鍵不在變法本身的內容是對是錯,是好是壞,關鍵是變法真正執行後,打壓了以慈禧為首的等官員的政權和俸祿問題,他們就開始覺得乳酪要被動了,於是慈禧太后開始了政變,維護起了老傳統,以便保住自己的鐵飯碗,並且要求鐵飯碗裡的飯菜絲毫不能缺斤短兩!結果她做到了,但另一方就崩塌了!
-
17 # Z先生評說歷史
瘋狂的政權爭奪下,戊戌變法不到百日便宣告失敗,可見變法本身已經深深觸及了當權者的利益!!!
在“百日維新”進行之前,彼時的清政府已經進行了長時間的洋務運動,對西方的學習也進行的如火如荼。
所以說,整個朝廷對於西方的東西都是見怪不怪,可以接受的,特別是老佛爺慈禧對此已經處於預設的態度。她曾對準備維新變法的光緒說過這麼一句話“汝但留祖宗神主不燒,辮髮不剪,我便不管。”
到底發生了什麼,導致慈禧食言血腥解決了維新這個“稚童”的命?光緒不停擴大自己的權力邊界,挑戰慈禧權威。我們都知道慈禧從垂簾聽政開始就一直把持著朝政,此女權利慾望極大,雖然說到了光緒這,稍微放了一點權給光緒,但是慈禧還是掌握著命脈。但是,到了維新開始,一是一些高階官員的任免,光緒竟然不知會慈禧,自己就一手決定了;二是光緒準備成立一個直接對自己負責的機構,把現有的一些重要部門給廢除掉,慈禧和一些重臣肯定不樂意了。康有為等維新派主力干將想一口氣吃掉老舊的勢力。康有為是一個沒有腦子的維新派,他對那些重臣喊打喊殺,一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架勢,激進的態度迫使那些掌握實權的朝臣站在了對立面。沒有清醒認識到慈禧的能量,更沒有爭取慈禧的支援,頭腦發熱“欲除之而後快”。本來要殺慈禧,就足夠愚蠢了,更加愚蠢的是找到袁世凱去做謀反這件事,直接把慈禧推到了對立面上。慈禧心想,你變法就變吧,還想要了老孃的命,我看誰要誰的命!!變法的內容,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改革派的新勢力和那些重臣的老勢力演變成了你死我活的權利鬥爭,那擁有絕對權力的老舊派當然取得了最後的勝利。所以說,戊戌變法失敗,肯定不是變法本身受到阻力,而是新舊勢力在爭權奪利之後的必然。
-
18 # 滷哈哈蛋
支援變法最主要的人光緒皇帝。光緒這個人從小就是生活在深宮之中,婦人之手的。沒有出去過的。這種人做事一般比價陰柔寡斷,而且脾氣暴怒無常。性格比較懦弱的。不是說鄙視他,這個確實是由於他特殊生長的環境造成的。他面見康有為的時候竟然真的相信康有為說的假如變法的話最多三年就可以超過日本了。這個和日本說三個月滅亡中國一樣可笑。你不想想,日本變法也是變了三十年才成為現在這樣。有人說變法的時候光緒沒有實權,這話有點不靠譜,光緒在變法的時候曾經撤過六部尚書其中幾個人的職。你想想這個是國家領導人級別的都說撤就撤,怎麼可能沒有一點實權。 我們看一下變法的內容。具體的比較多我們就不細說主要是在政治上面,經濟上面,教育上面,軍事上面。但是光緒在實行君主立憲上面這一點沒有采納。可見光緒只不過是想透過變法奪取慈禧手中的權利,並不是想限制自己的權利。而且變法的這些方面。想不說這些變法對不對,看一個數據就知道了,變法一共是103天,但是光緒在這段時間釋出的詔書就多達一百多次。這個就相當於我們現在天天下達紅標頭檔案似的。那下面當官的肯定說皇帝是怎麼了,一天一個樣,是不是有病。所以大多數地方的關於都是不理會這些詔書的。感覺皇帝是心血來潮。而且皇帝確實沒有治理過國家的經驗。 我們看一下變法其中一些內容,比如裁撤官員,,廢除八股,廢除旗人制度,裁撤驛站設立郵局等等。我們知道一項新的制度的實行肯定會得到那些舊制度受益者的反對,你把他們這些都撤了,總得有個說法吧,而且你撤了之後得給他們留個活路吧。即使你說撤就撤。你總得有足夠的準備來對抗他們的反對吧。畢竟你不能說你們不能反對我,我想幹嘛就幹嘛。當別人都沒有活路的時候別人哪管你是什麼皇帝,你什麼變法。我們當時的變法說是向日本學習,就沒有看到當時日本在裁撤大名的時候還天天發工資給大名嗎。即使是國債那也會讓人有點指望。你也是在道德上佔理的。而你是什麼都沒有就直接撤了。 我們看一下變法失敗的主要原因,慈禧反對。其實後來《辛丑條約》之後,有個清末新政。我們就會發現慈禧也是想變法的。畢竟她手裡有實權,變法實行的可能性比較大一點。即使這樣還是失敗了。這個是為什麼?其實最主要一點他們沒有一個人認同民主這個詞。即使是光緒也是不認同的。所以即使沒有慈禧的干預,個人認為變法也還是會失敗。 慈禧太后在“百日維新”中是守舊派的代表,因為正是她鎮壓了維新運動。但慈禧真的一味守舊、反對變法嗎?且不論此前變革自強的洋務運動就靠慈禧在背後推動,即便是戊戌變法,如果得不到慈禧的默許,只怕別說“百日”,連一天都維持不下去。在辛亥革命百年紀念時,歷史學家袁偉時曾接受採訪,也強調“其實慈禧在戊戌變法期間是支援改革的”。不僅如此,在戊戌變法失敗不到三年後,由慈禧本人主導推動的“新政”,實際上步子還邁得更大。金觀濤、劉青峰所著《開放中的變遷:再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對中國傳統社會持明顯的批判態度,但也承認:戊戌變法的失敗導致意識形態認同危機更大範圍湧現,而“自1901年區域性意識形態認同危機加劇後,清廷所實行的改革比戊戌變法時的方法要大膽激進得多” 。
根本上是光緒為首的戊戌變法觸動了守舊派的利益,尤其在康有為這種毫無政治經驗的小白,註定失敗。
-
19 # 玉之溪
戊戌變法,是清朝在經歷了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後,的第一次覺醒,這次覺醒和振動,使得當時部分開明之勢士意識到了東西方科學、技術、文化,上全方位的差距,主導這次變法的群體,在實施變法初期得到了清庭的同意,圍繞變法開始了辦新式學堂、練新軍、辦工廠、發展近現代產業,辦的紅紅火火。
但是新的理念、新的事業出現,他的操控權是掌握在,有思想的人手中,伴隨著這些思想的進入,西方一些政權組織新式也出現了,什麼議會制、君主立憲制、保皇派等等等!
這些新的思想出現,也出現了不少小圈子,開始爭權奪勢,還有部分人喊出了,要光緒皇帝親政的呼聲,這就嚴重違反了以慈溪太后為首的既得利益團體的當權派的不滿,於是他們開始反擊,罷免了一批傾向改革的官員,處斬了一批比較激進的年輕人,叫停了戊戌變法!
事實上是在維護舊有體質機制,是一種權利爭奪和維護的現象。叫停的是政治思想上的變法,事實上戊戌變法的物質產業,還是沒有停,李鴻章辦的上海輪船招商局、張之洞辦的漢陽鐵廠、袁世凱操練的新軍等都沒有叫停,近現代的一些產業任然在推進。
-
20 # 一寸三分
這麼說其實是很有道理的,因為縱觀整個戊戌變法,可以看得出來幾乎就是一場代表著光緒皇帝一派的新的權力中心還有對慈禧一派老的權力中心的挑戰。
實際上,不可否認的是戊戌變法是一場改革維新的運動,而且還是一場目的是為了改革體制,促進新的發展的一場運動。其實就相似性,和日本的明治維新其實有著很大的相似性,但是不同的是,日本的明治維新是由他們的掌權者由自身開始逐漸展開的運動,而戊戌變法卻完全來自於新興力量。
而就變法而言呢?實際上也是對資產還有權力等各種狀況的的一種洗牌,其目的就是在洗牌中除去其中的一些糟粕,然後建立一種更為合理的體系。
不過既然是洗牌,那麼作為維新派,光緒以及他身後的那一批人必然會觸及到其他人的利益。怎麼說呢?鬥地主應該都會,這個時候假設光緒是地主,但是他手中握著的牌面其實是很不好的,但是其他的三位農民拿著很好的牌面,於是贏面就會向農民的那一邊嚴重傾斜,作為地主這個時候洗牌重來一局豈不是很好的選擇。
所以呢,光緒還有維新派的意思其實有一定程度就是這個意思。他們期望著打破來自對方的優勢,但是這又怎麼可能呢?很顯然,對面的實力太強了,他怎麼可能得逞,所以給予光緒也就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硬著頭皮打下去。
在這一場變革之中,光緒始終是處於劣勢的一方。他們與舊黨的對抗簡直就是在給對方撓癢癢,舊黨過於強大,光緒可以說是毫無作為,而到了最後他也只能選擇破釜沉舟了,但是這種做法其實還是及其不明智的,不如韜光養晦等待著下一把翻盤,總比掀桌子好。
就像是後來的袁世凱一樣,他可以輕易的攪動風雲,在眾多黨派中如魚得水其實也就是這個道理。只可惜光緒瞭解到了要想掌控局面必須要掌握權力,但是他卻不清楚奪權,尤其是在大權在握的人手中奪權無異於虎口拔牙。
戊戌變法最後的圍圓弒後其實更是說明了這些問題,一個是虎口拔牙的危險性,也是驗證了他們想要奪權的野心。
回覆列表
維新派在處理與人民群眾的關係方面的一些做法也是值得我們今天商榷和推敲。可以說,他們對民眾的不信任、不理解甚至鄙視群眾在改革中的作用是其變法最終歸於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變法失敗不久,梁啟超回顧整個過程說,康有為最先提倡民權,“然,其言實施政策,則注重君權”。理由是中國數千年的陋習未改,民智未開,驟然給予權力,難以行通。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維新派主要領導人對民眾力量的忽視和認識不清。
在對待民眾參政的問題上,康有為在《日本變政考》裡有一段比較“精闢”的回答。他稱之所以反對中國開議院(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運動的主流派都主張“尊君權”,“以君權雷厲風行”變法,拒絕開議院),主要原因就在於中國民眾的“民智”低下。他說,“民智”的基礎在於建立學校,而學校和議會的關係是相聯絡、相始終的。“故學校未成,知識未開,遂興議會者,取亂之道也。學校既成,知識既開,而猶禁議會者,害治之勢也。夫議會之終不能禁,猶學校之必不能廢也”【5】又說,日本國勢大振,能夠與西方國家改訂條約,恢復本國的自主權力,發揚民權,收效神速!“然,必自大開民智始。民智不開,遂用民權,則舉國聾聲,守舊愈甚,取亂之道也。故立國必以議院為本,議院又必以學校為本。”【6】兩段話看來都是強調開議院、興民權,但又都是和當時民眾的教育水平聯在一起,或混為一談,並由此推斷出教育不發達,講民權不但無益反而是“取亂之道”。對民眾的鄙視可見一斑,更因此勸光緒切不可操之過急。中國“民智未開,蚩蚩自愚。不通古今中外之故,而遂使之議政。適增其阻撓而已。令府州縣開之,以奉宣德意、通達下情則可。日本亦至二十餘年始開議會,吾今於開國會,尚非其時也”。【7】走君主立憲資本主義政體的維新派其根本目標就是開議會、行憲法,但其主要領導人在這點上不但沒有堅持走群眾路線、積極到群眾中去宣傳自己的變法思想和救亡圖存的抱負,從群眾中獲得更多的同情和支援,反而藉口“民智未開”,有意拉大自己和民眾運動之間的距離,抬高自己的同時卻喪失了來自民間那股巨大的力量源泉,這不能不說是維新派在處理與社會各階層關係的時候的一著敗棋。後來的歷史表明,決定了中國改革或革命最終成敗與否的決定性力量都源於民間,這不能不說是對維新派忽視群眾力量在變法過程中的作用的一個巨大的諷刺。
在“百日維新”短短的103天內,光緒共釋出各種諭旨三百餘件,平均每天頒佈三道變法詔令。這些詔令可以說是不分輕重緩急、雪花般地狂飛而下,改革官制、改革法律、改革軍事、改革經濟、改革文教、改革人才選拔制度等等,齊頭並進。幾乎每一項變法措施都涉及到千家萬戶,牽動億萬人心。但由於缺少必要的步驟和充分的宣傳、組織工作,廣大人民缺乏應有的思想準備。結果,這場突如其來、全面迅猛實行變法的傾盆大雨,澆得人們暈頭轉向,無所適從。人們信心不足,疑問很多。不少人處於觀望、疑慮,甚至牴觸情緒之中,就連變法者內部,對變法能否取得成功也毫無把握。如康廣仁就認為變法“規模太大”,“包攬太多”,“安能有成?”康有為也深感變法難行,他自謂在百日維新中“身冒十一死,思以救中國”,如果最後變法成功那就是天意,已預感到失敗得危險。維新派自己對變法都沒有必勝的信念,卻簡單的把“民智未開”拿來做擋箭牌顯然是不成立的。
此外維新派在一些具體的變法措施上也侵犯了一部分人民群眾的利益,引起了這部分人的不滿和憤怒,更加深了自己與人民群眾的誤會,從而更孤立了自己這一方的力量。如下令禁止在前門大街設攤貿易,將所有攤販趕至東西兩河沿,甚至店鋪禁止懸掛幌子,違者受處罰,致使平日熙熙攘攘的大街為之一空。這種過激的做法,直接損害了一些下層群眾的現實利益。還有那些“除去矇蔽錮習”之舉,本意是為了掃除頹風,但此舉觸動了社會風氣和人民群眾的習俗。人們的風俗習慣是一種歷史現象,是在長期社會生活中形成的,非一紙命令可以革除。譬如光緒意欲改變中國辮子的風俗的詔令一傳出,旗人的不滿達到了頂點。剪辮子與否無關大局,可以暫緩推行,由於過早強令推行,增加了本可避免的騷動。
維新派把自己的活動範圍侷限於帝黨官僚和士大夫階層的少數人的小圈裡面,沒有去觸及或者說不願觸及占人數大多數的勞動人民(主要是農民)的問題即土地問題和與之相關的溫飽問題,這也引起農民對變法的漠視甚至牴觸。加上戊戌前,因教案四起,人民群眾正反洋教、反洋人,戊戌維新不僅未涉及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反而主要是學習、仿效西方文明,自然與下層人民的利益相距太遠而得不到支援。由此可見,缺乏必要的社會基礎,是戊戌變法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天我們所正在進行的改革已經到了非常關鍵的時刻,其中會影響以後改革的走向和成敗的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三農”問題。我們說改革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得到普遍的響應和支援,是改革成功的重要社會基礎。而在中國,占人口大多數的是農民階級,因此任何改革者想跳過這個問題而直接去解決經濟、政治領域的其他問題都是不可能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