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五葉談
-
2 # Luciano6
陳玄禮,在馬嵬坡對唐玄宗落井下石的主要原因,有兩個。
第一,陳玄禮覺得這是除掉楊國忠等勢力的最好機會。楊國忠禍國殃民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問題。楊國忠尾大不掉,一旦處理不掉,和唐玄宗入了蜀之後將再無機會。
第二,陳玄禮獻給太子的禮物。
唐玄宗已經徹底不行了。明眼人都知道。這就涉及到陳玄禮的二次投名狀。需要給自己站隊準備。所以在那個時間段除掉楊國忠和楊貴妃,就是對太子最好的表態。
出於以上兩個原因,所以陳玄禮就殺死了楊國忠和楊貴妃。對唐玄宗落井下石也無可厚非。
-
3 # 正史五千年
陳玄禮並沒有落井下石,相反是在救唐玄宗。
唐玄宗出逃是偷著跑的,許多大臣都沒通知,甚至包括當時的宰相都沒通知,本身許多人都怨言。
皇帝出逃,威嚴掃地。所以出了長安城後唐玄宗在軍中的威信就大大減弱了,他已經不是盛世之君,而是一個出逃皇帝,被敵軍追上後就完蛋了。同時這次出逃過於慌亂,所以準備不足。官兵和皇帝一路上風餐露宿,還要提心吊膽。一路上士兵們怨氣越積累越大。這時再不找一個替罪羊,很可能玄宗被人殺了,當做是投名狀送給安祿山。
而此時太子墊後的人馬都是太子自己的親信,兩個親兒子帶兵。太子兩千人,玄宗三千人。人馬對比不是很懸殊。而且據推測兵變很可能就是太子主導的,自古無情帝王家,唐代的皇帝更是如此。
這是在陳玄禮面前的路有兩條,一.保護玄宗與太子開戰,這樣很不明智,三千對兩千勝算不大,而且這三千人還不一定忠心賣命。二.就是他的選擇先順著太子殺了人們以為的罪魁禍首楊國忠。而楊國忠可能不足以洩憤,所以有殺了楊貴妃。此時人們心中的怒氣已經很大程度的被削減。皇帝認識到錯了,這個皇帝曾經帶給他們那樣繁華的盛世。只要認識到錯誤一定可以帶領人們鎮壓安史之亂。
這時陳玄禮再去保護玄宗,這樣的話太子在想殺害玄宗,奪取皇位,就要仔細估算雙方兵力了。恰好陳玄禮也是這樣做的,而且再後來玄宗做太上皇時,陳玄禮也確實一直守護在玄宗身邊,這足可以見證陳玄禮的忠心了。
-
4 # 大獅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不到半年叛軍便直達長安,玄宗皇帝李隆基在沒有通知皇子皇孫的情況下,帶著楊玉環和太子在龍武大將軍陳玄禮的護衛下向西奔逃,到達馬嵬坡之時,御林軍出現譁變,斬殺奸佞楊國忠,逼迫玄宗皇帝賜死楊玉環。最終馬嵬坡前,楊玉環香消玉損,自此於李隆基勞燕各自飛。
陳玄禮好大膽子,竟然要挾皇帝,這可是誅九族的欺君之罪,陳玄禮追隨玄宗50餘年,當時已經70來歲,一個快入土的老頭子圖的是什麼呢?
有人說是太子李享早就與陳玄禮密謀好,在馬嵬坡進行兵變逼宮,藉此落井下石。但我看未必,陳玄禮自打年輕那會就跟隨李隆基身邊,兩人雖為君臣,但也為摯友。唐朝自太宗李世民玄武門之變登基為帝,便時刻提防太子篡位,更有令皇子郡主郡王不得與禁衛軍有染。當年李隆基也幹過這事,不可能不提防自己兒子。陳玄禮是個什麼人,李隆基還是信得過的,要不然也不會讓他管理禁軍左右金吾衛。
馬嵬坡兵變實質更傾向於一場純粹計程車兵譁變,因為常年沒有經歷戰爭,這些禁軍也算養尊處優,如今跟著皇帝惶惶如喪家之犬的奔波,早就心生埋怨。加之安祿山的造反很多人認為跟楊玉環和楊國忠有干係,於是才發生譁變。
陳玄禮知道這個時候唯一能平息禁軍譁變的做法,就是殺了楊國忠和楊玉環。陳玄禮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殺了這倆人來換取李隆基的生命安全,這是最好的選擇。
至於落井下石,我想不應該存在,因為陳玄禮自始至終忠於李隆基。後來長安光復,陳玄禮又護著李隆基回到了長安,李隆基此時已經是太上皇了,從此鬱鬱寡歡,陳玄禮不久也死了。
-
5 # 不羈得有學問
說落井下石就過分了。
陳玄禮對唐玄宗還是忠心的,那麼為何在馬嵬坡時要逼迫唐玄宗殺死楊貴妃呢?
首先大家知道楊貴妃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白居易的《長恨歌》中這樣寫到“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由此可以想象楊玉環的美麗。而古人素有紅顏禍水的說法,事實也證明了楊玉環這個溫柔鄉就是李隆基的英雄冢。越來越驕奢淫逸的唐玄宗從兒子壽王李瑁那裡搶到楊玉環後,更是荒唐。為了迎合楊玉環的喜歡服裝的喜好,有專門為貴妃服務的七百多人給她做衣服。為了讓她吃上喜歡的荔枝,李隆基下令開闢了從嶺南到京城長安的幾千裡貢道。
而且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由於楊玉環的受寵,族兄楊國忠做上了宰相,三個姐姐被分為夫人,其他的親戚也做了高官。一時間,楊國忠權傾朝野。
正是由於李隆基的任人唯親,唐朝慢慢的由盛世開始轉向衰落。
而作為跟隨了李隆基這麼久的老臣,見證了李隆基從登基為帝到開創盛世再到慢慢走向衰落,陳玄禮不僅痛恨李隆基,而且也痛恨楊玉環 。所以在馬嵬坡才有逼死楊國忠和楊玉環一事。這不是對他的落盡下石,而是一種恨其不爭的體現。
杜牧也曾寫到“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只是荔枝來。”
-
6 # 天宇的文史情懷
並不是陳玄禮對唐玄宗落井下石,而是當時形勢危機,如果不除楊國忠兄妹,那護駕部隊真有叛亂可能。
在安史之亂前,楊國忠依賴妹妹受寵,就是在朝中胡作非為,當時可以說也是天怒人怨,安祿山謀反楊國忠也有很大的責任。而楊貴妃也是生活奢侈,當時朝野內外可以說都是敢怒不敢言,而當時唐玄宗也喪失了即位時的進取的精神,整日吃喝玩樂不理朝政,以至於大權旁落,失去了對安祿山等人的控制。
在安祿山叛軍殺進長安時,唐玄宗領著楊國忠等人逃跑,而這時候楊國忠還在吃喝上擺譜,完全不管隨軍將士們的死活,結果激起了兵變,楊國忠可以說就是在找死,而陳玄禮不過是順應民意,當時如果陳玄禮不這麼做,那就兩種可能,一是別的人代替他舉兵殺楊國忠兄妹,弄不好自己的命也得搭進去,第二,不殺楊國忠和楊貴妃,而當時護駕軍隊做鳥獸散,那唐玄宗和陳玄禮還有楊國忠兄妹就沒人保護,一旦遇到叛軍,一樣保不住命。
所以權衡利弊,在楊國忠被亂軍殺死後,陳玄禮控制了局勢,逼唐玄宗賜死了楊貴妃,這在當時是對的。但也不能說陳玄禮這麼做不對,畢竟在當時保命才是上策。
-
7 # 史不知味陳玄禮不是落井下石,是護主心切,是用心良苦,當然結果也是苦的。陳玄禮從始至終只想當李隆基的忠臣,也始終將維護李隆基的利益放在首位。
安祿山打著“誅楊國忠以清君側”的旗號在范陽起兵,史稱“安史之亂”。當時的唐朝因為藩鎮的崛起已經呈現君弱臣強的態勢,安祿山的突然發難,讓沒有思想準備的唐朝瞬間敗勢如潮,隨後唐朝首都長安城淪陷,唐玄宗在陳玄禮的保護下逃離長安。唐玄宗跑路時仍然不忘帶上他最愛的楊貴妃、最寵信的楊國忠,可是跑到馬嵬坡時,在已經被皇太子李亨“策反”的陳玄禮的授意下,軍隊譁變,要挾皇帝誅楊國忠以毀安祿山“清君側”的旗號,唐玄宗沉吟過後點頭答應。可是,讓唐玄宗沒想到的是,在楊國忠被誅以後,軍隊竟得寸進尺要求玄宗賜死楊貴妃,以免將士後顧之憂。最終,唐玄宗忍痛割愛。
在“馬嵬兵變”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便是陳玄禮將軍。
皇太子李亨忽悠陳玄禮,陳玄禮對唐玄宗李隆基“落井下石”:陳玄禮作為李隆基的忠臣,按理說是不會違背李隆基的意志的,可是“馬嵬兵變”卻是實實在在地扇了李隆基耳光,可是我想,即使歷史重演,即使他曾經後悔過,我相信他仍然會做出這個選擇。從李隆基誅韋皇后與安樂公主,到登基當皇帝,再到“開元盛世”,陳玄禮都站在李隆基旁邊給予李隆基最大的支援。每次面對墮落得越來越深的李隆基,陳玄禮皆是欲言又止,因為李隆基是君,他只是臣。
這時候皇太子李亨跳出來了,對陳玄禮說,老陳啊,這些年我老爸將好不容易攢下的家產幾乎揮霍完了,現在又遇上安祿山造反,我大唐江山危在旦夕呀,你願不願意幫我,不,你願不願意幫我老爸?!
陳玄禮沉吟許久,重重地問,怎麼幫?
李亨眼神跳躍,清晰地吐出兩個字,逼宮!
李隆基是皇帝,不論是李亨還是陳玄禮,在李隆基面前都只是臣,臣想要給君撥亂反正,除非是君同意,否則只能逼宮,沒有別的路可以走。陳玄禮被李亨忽悠了,成了被李亨利用的工具。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陳玄禮的初衷只是希望透過這場兵變讓李隆基醒悟過來,不要繼續沉迷美色,更不要再寵信奸臣小人;可是李亨的目的卻是讓藉此李隆基退居二線,然後自己上位當皇帝。當然,陳玄禮最終決定發動兵變,也有李亨作保的原因,所謂“天塌下來有個高的頂著”,李亨便是那位個高的。
馬嵬兵變從策劃到實施,陳玄禮所能主導的幾乎只有授意他手底下計程車兵譁變,讓他們鬧起來,威嚇李隆基,畢竟當時李隆基的逃命,沒有軍事力量怎麼逃?李隆基只能選擇妥協,要麼是楊貴妃和楊國忠死,要麼便是他陪著楊貴妃和楊國忠一起死,他能怎麼選?同時,晚年的李隆基不論是在政治上還是軍事上都是屢出昏招,導致朝野離心離德,為了挽回人心和政治名譽,李隆基也不得不選擇犧牲楊玉環和楊國忠。陳玄禮的初衷正是如此,逼迫李隆基拋棄楊玉環和楊國忠,讓他在這股壓力下,重新變回當初那個盛世明君,因此,他同意並全力支援了李亨的“清君側”計劃。
然而,結果卻並沒有朝著陳玄禮設想的方向發展,經過馬嵬兵變的李隆基不僅沒能振作,反而是威信更不如此前。這也是陳玄禮當初沒有考慮到的事,皇帝被手下人逼宮,作為皇帝李隆基的威信必然是一落千丈。李亨則迅速抓住這個機遇,收攬人心,獲取政治和軍事支援,然後以最快的速度“先斬後奏”宣佈即皇帝位,逼著李隆基退居太上皇。陳玄禮完全沒有料到李亨會這麼做,竟然已經等不及了。
馬嵬兵變從始至終便是李亨利用安史之亂而設計的以逼宮奪位為根本目標的“陰謀”,陳玄禮則只是被矇在鼓裡的沉浸在自己幻想裡的可憐蟲。
-
8 # 千千千里馬
世界上沒有偶然的成功。
陳玄禮是唐玄宗的親信級的大臣。從唐玄宗發動政變起家,到成為開元天寶盛世的創造者,陳玄禮始終是唐玄宗最信任的人。
因為陳玄禮從來不居功自傲,也不提出任何自私自利的要求。
同樣的唐玄宗親信王毛仲就不怎麼樣。生了個兒子,唐玄宗親自幫他祝賀請客,但是,嫌唐玄宗給他兒子的官小,氣得唐玄宗,說,你這傢伙不知好歹,乾脆把你流放算了。於是,正是唐玄宗開元盛世的開元十九年,就把王毛仲給流放了。
陳玄禮是個無慾之人,幾十年如一日,所以,唐玄宗帶她如同親兄弟一般,都不是誇張的話。
那麼,為什麼在馬嵬坡發生了一次“逼宮事變”?
這不是簡簡單單的事情,而是關係唐朝生死存亡的大事。
唐玄宗是六月十二日從長安逃出的,走了兩天,十四日到達馬嵬驛,休息。十五日陳玄禮主導殺死楊國忠與楊玉環。然後,準備繼續西逃四川。這時不知哪來一幫老百姓,不許太子李亨走。唐玄宗一看,沒辦法,楊國忠殺了,楊玉環殺了,也許“不聽話”就該殺自己了。於是嘆息一聲“天也”。撂下一句話說:“太子仁慈,可奉宗廟,汝曹善待之”。
從此,唐玄宗走他的道,太子李亨走自己的路。
這場戲,為什麼唐玄宗這麼被動?他不是還是皇帝嗎?為什麼制止不了士兵譁變?
其他大臣為什麼沒有為唐玄宗說話?
我們推測,安史之亂爆發以後,不久。太子李亨一定在活動。
在太子的活動中,已經得到了大臣的支援。否則,太子李亨也沒有這麼大的底氣。
所以,陳玄禮就是為了唐朝能夠順利完成傳位。
因為,事實證明,唐玄宗在處理安史之亂問題上 錯誤十分嚴重,而且還要逃跑,這對平息安史之亂,形成強有力的中央軍事領導權利非常不利。
所以,必須殺楊國忠和楊玉環以謝天下。重新樹立中央集團的凝聚力和權威。
事實證明,唐玄宗逃到四川,還沒有到成都,就馬上下達了一個重要的人事安排指示,其中一項是任命太子李亨為“天下兵馬元帥”,這實際已經是二號人物的地位。
但是,唐玄宗的這個決定晚了。他做指示的日期是七月十五日。
而李亨與七月十二日已經即位了。然後派人給唐玄宗把他即位的報告送來是時間是八月十二日。唐玄宗一看這形勢,估計一定是有預謀,怎麼反對呢?只好接受啊。
所以,從前後來看陳玄禮的行為 都不應該是孤立事件。
-
9 # 小雪26994
對於像陳學禮這樣的,大將來說,他們的政治敏銳度是非常高的,安史之亂一爆發,其實對於唐玄宗來說,他的政治生涯幾乎就已經結束了,因為向唐玄宗,來說,一段從西安出逃,等於,他完全放棄了,對於江山的掌控和對於皇位的,留戀等於是拱手將皇位讓給了他人,這個時間作為,唐玄宗貼身的大將,陳玄禮就必然要為自己的將來所考慮。
陳宣禮作為跟隨唐玄宗幾十年的大將,其,一生一直經歷了武則天后期的神龍政變,包括針對於,堂,宗宗偉後,太平公主等一系列的,政治活動,所以陳玄禮是唐玄宗不可或缺的一個大將,也是非常信任的,唐玄宗完全將自身的安全放在陳玄禮的身上,所以信任他,重用他,用它來保護自己,但唐玄宗確實完全沒有想到有一天陳玄禮會將他逼迫到如此地步。…
陳宣禮之所以如此做,其實非常好的理解,就是作為心向唐朝的大將,陳玄禮也想借此機會徹底的,清除掉唐國忠,等一干人,的危害,唐國忠這一干人,對於唐朝的大將來說,應該是深惡痛絕的,也正是由於他們的存在,而讓繁盛的天,開元盛世,轉入到了衰敗的天寶年間,所以作為,唐朝的大臣,對於唐玄宗以及楊貴妃,等,也早已深懷不滿像,楊國忠更是必欲除之而後快。
唐玄宗老了,明顯靠不上了陳宣禮,也一定知道,在唐玄宗後面會有像唐述忠等這樣的皇子登基,那這樣的情況為何,不,好好的送給新皇一個大禮,繼續自己的榮華富貴呢,所以基於以上的想法,馬嵬坡的兵變就成了必然,而唐玄宗雖然保了性命,但卻永遠失去了楊貴妃。
-
10 # 李王世家
首先說明一點:以陳玄禮逼迫唐玄宗誅殺楊貴妃來下定論說其對玄宗落井下石並不準確。
簡單解釋一下:一 陳玄禮為玄宗皇帝從龍之臣,從玄宗登基之前就跟隨玄宗皇帝。平定韋后、安樂公主、太平公主等事件均為主力臣子。玄宗皇帝繼位之後長久擔任禁軍大將,跟隨玄宗皇帝四十多年,天寶十五載玄宗皇帝幸蜀也隨從護駕,可以說陳玄禮與玄宗皇帝有很深的感情,玄宗皇帝對其深度信任,否則也不可能讓其執掌禁軍且四十多年寵幸不衰,反過來陳玄禮的個人政治生命也嚴重依賴玄宗皇帝,所以二人早已成為榮辱共同體,從主觀感情和客觀現實講陳玄禮不會放棄玄宗皇帝。
二 雖然直接勸說或者說逼迫玄宗皇帝誅殺楊貴妃的的確是陳玄禮,但這裡面有幾點原因:
1 從前期的李林甫到後期的楊國忠,這些玄宗提拔的政治新貴確實將唐朝廷的中央政治環境徹底搞亂,激起了關係到唐朝廷生死存亡的大動亂,從這個角度講,大多數朝臣都是唐朝廷的效忠者和既得利益者,他們憎恨李林甫楊國忠等,必欲殺之,從私人感情上可以理解。
2陳玄禮代表的是支援玄宗皇帝奪得帝位的功臣集團且掌握權力較早,而面對李林甫楊國忠等後起的遠枝宗室(李林甫為高祖皇帝堂弟長平肅王李叔良曾孫)及外戚勢力的權力爭奪時,必然會產生激烈的矛盾,殺楊國忠也算是藉助大勢剷除政治對手。
3馬嵬驛之變雖然史上記載語焉不詳,但肅宗皇帝為最大的受益者,因此我們有理由推斷馬嵬驛之變為肅宗皇帝發動,至少是默許的。當時朝中局面必已為其掌握。政治人物重要的是審時度勢,在此局勢下陳玄禮也不得不順從肅宗逼迫玄宗皇帝誅殺楊氏,且禁軍群情激憤,玄宗皇帝如必欲逆眾之意,御駕安全性也得不到保證,人心必散,更何談興復大業,陳玄禮也是以這個理由說動玄宗皇帝下旨的,從這個角度講,陳玄禮也是真心為玄宗皇帝和唐朝廷考慮。從誅殺楊氏後陳玄禮帶頭向玄宗皇帝表示效忠上看,他也是怕玄宗潛在的政治對手,例如肅宗等威脅玄宗的安全,所以以自己軍中威信來給潛在的政治對手以訊號和威懾,史書上就說:馬嵬塗地,太子不敢西行。
所以陳玄禮不僅沒有對玄宗皇帝落井下石,反而是從大局上支援玄宗皇帝的。
-
11 # 柳氏異聞錄
陳玄禮在馬嵬坡的作為絕對不是為對唐玄宗這老東家落井下石,而是為了保他的老東家,也是為了保大唐。這裡說李隆基是陳玄禮的老東家也不太對,因為雖然在馬嵬坡譁變這件事上,陳玄禮是同太子李亨等等合作,但是從後來他依舊選擇跟著李隆基去四川來看。其實,他同太子李亨合作的初衷,僅僅是為了保李隆基和大唐。要是想要更換東家的話,馬嵬坡之後,他大可以從李亨去靈武。
因為馬嵬坡事件之後,隨著李隆基去四川的人基本上都是立場支援他的人,而且從李亨一起去武靈的人,基本上都是太子黨。陳玄禮從後續來看,他絕非是太子黨,而是不折不扣李隆基的支援人。為什麼支援李隆基的人還要在馬嵬坡譁變這件事上,幫太子李亨。答案,是環境所迫。因為行至馬嵬坡的時候,隨行計程車兵因為糧食供給不足等等一系列的問題,他們對上面不滿的情緒達到了冰點。這些人不滿的焦點,無外乎楊家人或者李家人。但是不想反的話,焦點只能是楊氏人。就是明著已經反的人,比如發動安史之亂的安祿山,他的口號都是誅楊國忠等,清君側。楊國忠和楊家人算是天下禍首。
殺楊國忠,誅楊氏,平民憤。這顯然是當時情況下,需要去做的。李隆基對楊家人確實很好,他出奔的時候,把自己的親妹妹霍國公主忘在了長安,但不忘記帶著楊貴妃和她的姐妹。顯然要好言相勸李隆基在這時候捨棄貴妃還是挺難。文的不行,只有武的來,所以只有來場譁變了。就是譁變的情下,李隆基賜楊貴妃死,他都猶豫再三才決定的。可見,單純和平地好言相說基本上是不可能達成的。所以,陳玄禮才不得已而為之。從當時的情況來說,恐怕高力士大概是有所參與的。
-
12 # 尚宮女史
唐玄宗李隆基這一生經歷的政變、兵變太多,先是看著神龍政變發生,後來主導唐隆政變、先天政變。為帝時期猜忌多疑往死裡打壓太子,一日之內處死了三個兒子。他始終是高高在上的,掌握生殺予奪的大權,卻不曾想在他安逸享樂的晚年,安祿山跑出來弄了個安史之亂,生生逼著李隆基拋下江山和子民逃跑,而在逃跑的路上,他又經歷了一場背叛式計程車兵譁變。
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馬嵬兵變和神龍政變是有相似之處的。神龍政變是以宰相張柬之等五位大臣聯合李唐王室發動的一場以誅殺二張兄弟為目的的宮廷政變,而太子李顯是他們拉來充作保護神的,以確保政變的合法性。當然結局是出人意料的,在二張兄弟被殺之後,他們又逼著武則天讓位於太子李顯。
馬嵬兵變則是龍武大將軍聯合太子李亨發動的一場以誅殺楊國忠兄妹為目的的兵變,其結果就是楊氏兄妹被殺,而李亨在靈武僭越稱帝遙尊李隆基為太上皇。
兩者的不同點就在於誰是主導的問題。神龍政變中張柬之是謀劃已久的,太子李顯是被動的參與,而馬嵬兵變則是太子李亨主導的,說動了陳玄禮來領導兵變,但他們的目的並不盡相同,陳玄禮只想誅殺楊氏兄妹,而李亨則還想要逼宮。
我們先來看看馬嵬兵變的背景。唐玄宗時期,“內重外輕”的府兵制已經遭到重創,不要說對外的征戰,即便是宿衛京城,能調動的府兵也已經是達不到唐初的水平。723年,宰相張說建議實行募兵制,招募兵士護衛京師,這就是彍騎的由來,最開始彍騎還有十二萬人,但到了天寶年間則數量上已經達不到十萬,不過七八萬人的樣子。而相對的,這一時期方鎮的設定卻使的使得邊鎮兵力變大。全國設十大節度使,總領495000兵士,這已經是相當嚴重的“內輕外重”。
節度使制度的設立最終導致節度使擁兵自動,逐漸與中央政府相抗衡,尤其是宰輔與節度使之間矛盾重重。節度使與方鎮中計程車兵黏度很大,他們幾乎成了節度使的私家軍團,他們服從的是節度使而不是皇帝,這讓皇帝對節度使的把控空前變弱。而節度使們一面擁兵自重一面還要提防朝中重臣的暗算,說起來也是很幸苦的。
安史之亂的導火索就是宰相楊國忠和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之間的矛盾。楊國忠不斷向李隆基進言安祿山會謀反的事實,安祿山能證明一次卻不願意二次、三次甚至無數次的證明自己,所以本就有反心的安祿山就起兵造反了,造反的名義就是誅楊國忠以清君側。
當時安祿山號稱有大軍20萬,浩浩蕩蕩南下,勢不可擋,很快就攻下了洛陽,直逼潼關。李隆基一錯再錯,殺了封常清和高仙芝,又用上了哥舒翰,只是在哥舒翰堅壁不出的時候,楊國忠又攛掇李隆基逼哥舒翰迎戰。20萬大軍毀於一旦,長安也陷落在即。
72歲的李隆基拄著柺杖踏上了逃亡之路。一路南下,陳玄禮帶著幾千禁衛軍護送。天氣炎熱,飢渴難耐,士兵們心裡有一萬隻草泥飛奔而過,陳玄禮看著還圍在李隆基身邊的楊國忠就氣不打一處來,正是此人讓他那曾經英明神武的上司變得昏聵不堪。如果能除掉楊國忠的話,可能這一切的災難就過去了。
真是想什麼來什麼,很快,太子李亨就讓心腹太監李輔國找到了陳玄禮,想要合作除掉楊國忠。李亨在找陳玄禮之前實際上已經策反了不少士兵,但僅僅是士兵還不夠的,陳玄禮才是最關鍵的人物。
陳玄禮跟了李隆基至少已經45年,在李隆基還是臨淄王的時候,果毅都尉陳玄禮就跟隨李隆基發動了唐隆政變,成為李隆基信任的武將,然後在李隆基登基後,宿衛宮中,成為龍武大將軍,只向李隆基盡忠。所以在這次逃亡中,李隆基讓陳玄禮統領禁軍負責護衛工作。
李亨只要將陳玄禮拉攏過來,自然事半功倍。當然,陳玄禮也的確選擇和李亨合作,在到達馬嵬驛的時候,士兵譁變了。他們將楊國忠亂刀砍死,又殺了楊國忠的兒子,以及御史大夫魏方進,韋見素也差點被殺。聽到動靜的李隆基出門詢問發生了什麼事,眾人異口同聲說楊國忠謀反。已經狼狽至極的李隆基無心細問,只是讓眾將士退下,但是大家整整齊齊站在那裡,誰也不曾退去。
李隆基只好派高力士來問話,陳玄禮說:“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意思很明顯,楊國忠已經被殺了,楊貴妃不能留,她,也要死。雖然李隆基認為楊貴妃並沒有什麼罪,想要保下她來,但是眾怒難犯,將士們並不願意留下楊貴妃。
最終,楊貴妃還是被高力士帶去佛堂,然後被勒死了。陳玄禮親自看過楊貴妃的屍體之後,第一時間帶領將士們下跪,叩頭謝罪,以示忠誠。李亨見是這個局面,知道逼宮之事已經不可能進行下去了。之後,唐玄宗由陳玄禮護衛著繼續南下入蜀,而李亨則選擇留下來平叛,然後北上靈武。
當唐玄宗還在入蜀的路上的時候,李亨已經在靈武僭越稱帝,遙尊李隆基為太上皇。李隆基無法,只得承認唐肅宗李亨繼位的合法性。這是陳玄禮萬萬沒有想到的,他之所以願意發動兵變只是為了除掉楊國忠這個禍害,卻自始至終對李隆基盡忠,所以並不存在落井下石一說,但是,不得不說,李隆基能成為太上皇確實有他的功勞。
成為太上皇的李隆基在最後幾年裡過的相當憋屈,尤其是被迎回長安之後,被軟禁了起來,起初還有高力士和陳玄禮的陪伴。最後,李輔國在唐肅宗的默許下將李隆基變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在孤獨中死去。更有意思的是,過了還不到半個月,唐肅宗也去世了。
-
13 # 大福讀史
很簡單,楊國忠不僅惹怒了社會最底層的老百姓,也觸犯了帝國最上層官員的利益,陳玄禮不過是他們的其中之一,而且也算是被士兵裹挾作案的人。先來看看楊國忠一人兼領多少官職即可知曉楊國忠弄權是如何惹怒了天下人。
在公元748年,楊國忠已經取代了李林甫,史載時任度支使兼侍御史的楊國忠因為擅長窺伺玄宗的愛憎而逢迎,在當年就已經達到了身兼15個職位。四年後,也就是752年,距離安史之亂2年,當上宰相的楊國忠,身上的兼職更是達到了四十餘個。
如御史大夫(唐朝監察部最高檢察官)、判度支(主管全國財政)、權知太府卿事(暫管皇家庫藏)、蜀郡長吏(四川省秘書長)、劍南節度副大使(劍南戰區副司令)、支度副大使(劍南戰區後勤補給副總管)、劍南道營田副大使(戰區屯墾副總管)、劍南道採訪處置使(劍南道巡察特使)、山南西道採訪處置使、太府出納監倉(管理皇家部分庫藏財務)、祠祭使(管理祭祀)、木炭使(負責木炭供應)、宮市使(管理宮內市場)、長春宮使(長春宮總管理。長春宮是北周武帝所建,隋文帝進行了擴建。位於朝邑,三面懸崖,東臨黃河,河對岸是蒲津關。同時,距離玄宗常常臨幸的驪山很近,所以地位尤其重要。唐朝初起時,李淵派李世民抵抗劉武周,並駐軍長春宮。)九成宮使(陝西麟遊境內)、關內道採訪處置使、京畿採訪處置使、吏部尚書、集賢殿學士(皇家編書譯書部門研究官員)、崇玄館學士(宗教部門研究官員)、紫微宮使(紫微宮總管理)、修國史(國史館館長)、太清宮使(太清宮總管理)、管當租庸(全國田畝賦稅並差役總管理)、鑄錢使(國家造幣廠總監)等。
以上可以看出,楊國忠大小官職通吃,能力可謂不小。但是隨之也會引起一個問題,偌大的唐朝僅剩楊國忠一個能人了?可以說,如果沒有楊國忠,唐朝中央算是不能正常辦公了。其實,這也從側面看出楊國忠排斥異己,獨攬大權。縱觀歷史各代王朝,人才永遠都不會枯竭,只不過當權者沒有發現而已。要知道安史之亂爆發後,財政方面就湧現出了能人第五琦、劉宴,武將就有郭子儀、李光弼、張巡、來禛,還有堪稱奇人的鬼才儒生李泌。所以,當少數權臣獨攬朝政,身兼多職,且不許他人染指時,那麼社會底層、中層、高層的那些不能提升的官員或會倒流到其他陣營,或會積蓄對楊國忠的怨恨。此時,表面平靜的大唐,不過是缺少了一根導火索罷了。
唐玄宗與楊貴妃尋歡作樂
此外,《資治通鑑》還記載了這麼兩件事,一件是750年唐朝朔方戰區發生一場兵變,最高軍事長官張齊丘因處理軍糧不公平招致了士兵譁變,幸虧時任兵馬使的郭子儀保護,張齊丘才安然無事。自古以來,軍隊是最有組織觀念,且服從性最強的群體。除非積怨太久,否則不會有犯上行為。519年,時任郵遞員的北齊武帝高歡看到北魏亂兵毆打當朝權貴徵西將軍時,他就立刻警覺到北魏即將大亂,回到家鄉便散財結交勇士。第二件事是751年,楊國忠的黨羽鮮于仲通逼反了南詔國王,隨後率軍討伐南詔國的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不僅屢戰屢敗,還丟了32個羈縻州。但是當唐朝再次發兵征討時,百姓們卻再也不願從軍。當時,政府有規定,凡是有功的平民可以免除兵役和差役。楊國忠為了湊足人數,建議唐玄宗廢除這種優待。而且,首先徵發的就是這批人。於是,“行者皆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雖然如此,迫於唐朝政府機器的強大,所有的人們都還在忍耐。
後來楊國忠直接逼反了安祿山,而安祿山造反的矇騙口號就是誅殺楊國忠。隨後,在哥舒翰阻擋安祿山於潼關,河北各地戰場都在向好發展的時候,楊國忠又向玄宗進讒言,逼迫哥舒翰出關作戰,這直接導致了玄宗出逃。隨從的人們上到官吏,下到士卒長時間飢腸轆轆地奔波逃命,眼見帝國政府機器已經瓦解,人們隨即爆發了他們的怒火。史載“玄宗至咸陽望賢宮,榛蕪敝路,官吏四散,從官皆怨國忠。”
《高力士外傳》:“扈從至馬嵬山,百姓驚慌,六軍憤怒。”
《長恨歌傳》:“道次馬嵬亭,六軍徘徊,持戟不進。”
《舊唐書—玄宗本紀》:“次馬嵬驛,諸衛頓軍不進。”
《舊唐書—肅宗本紀》:“六軍不進,請誅楊氏。”
-
14 # 美麗青春您真痘
唐玄宗李隆基前半生輝煌,後半生悲催。
712年李隆基稱帝后,他清除武氏餘黨、平息韋氏亂政,將太平公主勢力斬盡殺絕;虛心納諫、勵精圖治,又大破契丹、吐蕃,創造了“開元盛世”。
737年寵妃武氏死亡,將22歲豐腴貌美、儀態萬方的兒媳楊玉環曲線弄進宮中,從此兩人過起了神仙眷侶版的生活,享受著帝國的一切榮華富貴。唐玄宗已不是即位時的唐玄宗,整日吃喝玩樂不理朝政。楊貴妃一家昇天,堂兄楊國官至丞相,朝中胡作非為,早已天怒人怨,楊國忠不斷向李隆基進言安祿山要謀反,加之安祿山與之爭相無望,終於在755年安祿山打著“誅楊國忠以清君側”的旗號在范陽起兵造反。
當時安祿山號稱有大軍20萬,很快就攻下了洛陽,直逼潼關。李隆基錯上加錯,殺了名將封常清和高仙芝,啟用年老體弱的哥舒翰,哥舒翰堅壁不出勝利在望之際,楊國忠又讒言李隆基逼哥舒翰迎戰,20萬大軍毀於一旦,潼關陷落。
72歲的李隆基拄著柺杖在沒有告知大臣情況下,帶著楊貴妃等一路逃往四川,陳玄禮帶著幾千禁衛軍護送。天氣炎熱,飢渴難耐,原本由計劃由地方供給軍糧,因為地方官逃逸而落空,禁軍斷糧之後軍心不穩,而此時楊國忠還在吃喝上擺譜,完全不管隨軍將士們的死活,禁軍群情悲憤激發兵變,楊國忠等人被殺死。李隆基出門詢問,眾人異口同聲說楊國忠謀反。李隆基心知肚明無心細問,只是讓眾將士退下,但是大家整整齊齊站在那裡,誰也不曾退去。
陳玄禮說:“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無奈楊貴妃被高力士帶去佛堂,然後被勒死了。陳玄禮親自看過楊貴妃的屍體之後,第一時間帶領將士們下跪,叩頭謝罪,以示忠誠。
作為禁軍統領的陳玄禮,已追隨李隆基四五十年,平定韋后、誅滅太平公主兩次政變中,陳玄禮都是堅定地率領禁軍站在玄宗一邊。為玄宗登基可說是居功至偉,李隆基登基後,宿衛宮中,成為龍武大將軍,只向李隆基盡忠。所以這次逃亡中,李隆基讓陳玄禮統領禁軍負責護衛工作,他享有的一切都來自於玄宗的恩賜,斷然沒有謀害玄宗的理由。此時的禁軍已經殺紅眼,當玄宗面誅殺楊國鍾等人就是明證,陳玄禮知道這個時候唯一能平息禁軍譁變的做法,就是殺了楊國忠和楊玉環。陳玄禮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殺了這倆人來換取李隆基的生命安全,是明顯的丟車保帥, 不是落井下石,是護主心切,是用心良苦。
當唐玄宗在繼續逃亡蜀的路上的時候,李亨在靈武稱帝,遙尊李隆基為太上皇。這或許是陳玄禮萬萬沒有想到的,但不得不說,李隆基能成為太上皇確實有他的功勞。 -
15 # 青年史學家
陳玄禮不是落井下石,而是被人利用。從他的表現在,在跟著李隆基的45年裡,從最開始的神龍政變到李隆基作為太上皇最後的日子,陳玄禮一直都在其身邊,並沒有背叛唐玄宗。
只是楊國忠誤國,安史之亂髮生,唐朝由盛轉衰,必須要有人為這個事件負責。那麼首先應該負責的自然是楊國忠,太子李亨,即後來的唐肅宗正是看到了這一點,也利用了這一點。楊國忠是楊貴妃的哥哥,貴妃是玄宗的愛妃,肯定會為自己的哥哥報仇,為了自保,所以也必須把貴妃殺掉。賜死貴妃,自然是要挾皇帝,皇帝之後肯定會秋後算賬,所以將士們不得已,只有跟著太子以求自保。
再加上李隆基在執政最後的日子裡,確實是花天酒地,剛愎自用,難辭其咎,一些將士心中自然也有想法。太子統兵在外,跟隨他的將士們或者為了逃避日後責罰,或者想成為新君的親信,反正在各種各懷鬼胎之下,讓玄宗做了太上皇。
-
16 # 玄坤文史
馬嵬驛兵變,其實要說陳玄禮對唐玄宗落井下石,不如說陳玄禮是在儘自己所能幫唐玄宗收拾爛攤子,如果沒有陳玄禮,說不定不只是楊國忠和楊玉環要死,可能唐玄宗也性命難保。陳玄禮加入兵變的一方,穩定了亂軍,在不傷害唐玄宗的情況之下,誅殺了亂臣賊子,平息眾怒,同時保全了唐玄宗。
唐玄宗前面的大半身時間,是一位十分稱職的好皇帝,執政英明果斷,撥亂反正,勵精圖治,肅清了太平公主亂黨,仍用了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等名臣,以法治國,嚴於律己,開啟了開元盛世,這使得唐朝在一時之間極為鼎盛,但是好景不長,開創了盛世也開始讓唐玄宗自滿起來,後來楊玉環的出現,也讓他開始不思朝政,寵幸李林甫、楊國忠等奸臣,任用楊玉環的乾兒子安祿山,導致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也使得唐朝迅速由鼎盛轉向衰微。
通常情況下,妃子們為了得寵會想方設法套皇帝歡心,但是唐玄宗卻是想方設法的討好楊貴妃,這也讓唐玄宗過得越來越奢侈,其他大臣們紛紛效仿,由於楊貴妃的關係也讓他的哥哥楊國忠在朝堂之上,結黨營私,專權獨行,很多大臣都被他打壓排擠,朝政變得越來越混亂,玄宗執政晚期,唐朝的經濟也開始快速的倒退。大唐王朝在暗中開始變得危機四伏。
其中潘鎮安祿山和楊國忠不和,其實這才是安史之亂爆發的源頭,當然還有各類社會矛盾也是導致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公元755年安祿山帶領二十餘萬大軍向東,以征討楊國忠為由發動了政變,短短月餘洛陽就被攻陷了,唐玄宗卻在這個時候聽信楊國忠的讒言處死了大將封常清、高仙芝,並不斷催促唐軍迎戰,導致了唐軍大敗,這也讓軍中將士們十分不滿,安祿山的大軍乘勝追擊,很快大唐都城長安陷落,這是唐玄宗才大驚失色,率領百官逃跑。陳玄禮在這期間一直擔任唐玄宗的護衛,在唐玄宗身邊保護他的安全,陳玄禮等人在楊國忠專權時一直都受到楊國忠的打壓,於是他太子李亨就和陳玄禮商議,一定要除去國賊楊國忠。
當長安淪陷之後,唐玄宗的禁衛軍們一路逃到了馬嵬坡,將士們一路奔波早就已經疲憊不堪了,但是糧草卻因為急於出逃補給不上,士兵們早就心生不滿了,太子李亨等人也深知落得如此下場都是拜楊國忠等奸臣所賜,就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楊國忠還騎著馬在軍中招搖,一天他的馬被一群吐蕃使節攔下,在向他討要糧草時,士兵們突然大喊道:“楊國忠與胡人造反!”被士兵被亂箭射下馬後,大卸八塊,士兵們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又把楊國忠的兒子楊暄,御史大夫魏方進殺死。士兵們隨後又圍住馬嵬驛站,唐玄宗得知兵變趕忙出來慰勞將士們,想讓將士們撤走,但是將士們卻把驛站圍得水洩不通。
陳玄禮見士兵們情緒激動,他也明白將士們擔心什麼,於是在穩定住軍士們的情緒之後,代士兵們向唐玄宗進諫:“楊國忠謀反,居心叵測被軍士誅殺,楊貴妃不該在侍奉皇上了,請陛下將其處死。”但唐玄宗哪裡捨得,侍奉在其旁邊的高力士就向玄宗說道:“皇上如不處死楊貴妃,那麼軍士們誅殺了楊國忠,他們定會擔心日後受到楊貴妃的報復,又怎麼會撤退呢?”唐玄宗逼不得已只好下令高力士處死楊貴妃,又讓陳玄禮等人進驛站查驗屍體。陳玄禮見楊貴妃已死,告知了譁變的軍們士,這場叛變也就由此平息了。
-
17 # 蘇綻
陳玄禮沒有對玄宗落井下石,陳玄禮作為龍武大將軍,唐玄宗的貼身侍衛,一生都忠於唐玄宗。但是,陳玄禮在忠於唐玄宗的同時,也宗於唐朝,他只是在玄宗與唐朝之間做最大的平衡。
安史之亂以後,玄宗倉皇從長安出逃。目睹這個情況的陳玄禮,內心的感受是很複雜的。從唐玄宗開闢的開元盛世,到唐玄宗寵幸楊貴妃導致的江河日下,以及安祿山的揭竿而起,再到長安失守。這一切的過程,陳玄禮比誰都清楚,當然也比誰都清楚這其中的原因和解決方法。
因此,在馬嵬驛中,當太子向陳玄禮尋求支援,誅殺奸臣楊國忠和楊貴妃的時候,陳玄禮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因為安史之亂的主要根源之一,對於陳玄禮來說,問題就在楊國忠和楊貴妃身上。陳玄禮答應幫助太子,主要還是為了維護大唐江山。
不過,太子誅殺了楊國忠和楊貴妃,試圖向唐太玄逼宮的時候,出於對唐玄宗的忠誠,陳玄禮選擇了支援唐玄宗。太子的計劃因此徹底敗露,被迫遠走朔方。
由此可見,在馬嵬驛中,陳玄禮雖然幫助太子除掉了奸佞,但是陳玄禮只是為了大唐的存亡考慮。而當太子威脅到唐玄宗的時候,陳玄禮還是毫不猶豫地站在唐玄宗這邊的,不存在對唐玄宗落井下石的情況。
馬嵬驛事變以後,陳玄禮繼續隨唐玄宗南下,伴隨玄宗在蜀中度過了最艱難的一年。玄宗回長安後,被繼位的肅宗軟禁,而陳玄禮依然對玄宗形影不離。直到陳玄禮被唐肅宗勒令歸養故里,陳玄禮對唐玄宗的盡忠才算終結。
-
18 # 歷史哨聲
落井下石?杜甫可不如此認為,反倒認為陳玄禮參與、發動馬嵬之變是偉大的救國行為:
《北征》:
“桓桓陳將軍,仗鉞奮忠烈。微爾人盡非,於今國猶活。”杜甫將陳玄禮在馬嵬之變中的行為提拔到“國猶活”的地步,很是讚賞!在杜甫看來,陳玄禮在馬嵬之變中的行為,非但不是背叛,還是巨大的救國行動。
陳玄禮參與馬嵬驛之變只有一個原因——殺楊國忠楊國忠在擔任丞相之後,權力太盛,加上堂妹楊貴妃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導致楊氏一族威名過剩。
安祿山起兵是以殺楊國忠為口號。但想要殺楊國忠的人,並非只有安祿山一個人,還有太子李亨和陳玄禮。
安祿山因為楊國忠搜查他在長安的住宅、日夜蒐集安祿山謀反證據而不得不以清君側起兵。
太子李亨,在李林甫時因為李林甫想要擁立武惠妃兒子壽王李瑁為太子,而幾次被陷害;李林甫死後,楊國忠執政,楊國忠繼續打擊太子李亨:
“後又楊國忠依倚妃家,恣為褻穢,懼上英武,潛謀不利,為患久之。”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則在安祿山起兵剛開始起兵時就想要殺楊國忠:
“及安祿山反,玄禮欲於城中誅楊國忠,事不果,竟於馬嵬斬之。”陳玄禮要殺楊國忠的理由很充分:
“逆胡指闕,以誅國忠為名,然中外群情,不無嫌怨。今國步艱阻,乘輿震盪,陛下宜徇群情,為社稷大計,國忠之徒,可置之於法。”1、安祿山以殺楊國忠名義起兵,殺了楊國忠安祿山就失去了正當性,正式成為反賊;
2、滿朝大臣都恨楊國忠,要求唐玄宗出於穩定人心必殺楊國忠。
內有滿朝大臣的殺楊國忠的要求,外有安祿山殺楊國忠的旗號,陛下你如何能夠不殺楊國忠?
基本上,馬嵬驛之變是由太子李亨、李輔國、陳玄禮三人策劃、發動的。對於太子李亨及其心腹李輔國而言,楊國忠不死,就不可能有靈武即位的發生;對於陳玄禮而言,楊國忠已經是唐玄宗的最大負資產,必須清除。
馬嵬驛之變之後,陳玄禮和杜甫一樣繼續支援唐玄宗;李輔國和李白支援有重新整理天下的唐肅宗李亨。唐玄宗在馬嵬驛之變之變後,讓太子李亨回京,其實就是對太子李亨的懲罰——讓他自生自滅!
唐玄宗沒有想到——河朔邊鎮將軍們反而支援太子李亨即位。這讓不惜處死楊國忠、楊貴妃以保住自己皇位的唐玄宗很是悲劇!
-
19 # 史飛卿
唐玄宗可以說是一個充滿傳奇性的皇帝,他一生經歷了多次政變,他把唐朝推向全盛時代,又是他,在他的統治之下大唐王朝開始由盛轉衰
20歲,早年經歷了神龍政變,後來又和太平公主發動了唐龍政變,扳倒了韋后集團和安樂公主,稱帝后又發動兵變賜死太平公主,晚年的時候“被兵變”,在馬嵬坡失去了最心愛的女人,失去了自己的皇位。“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白居易的《長恨歌》對馬嵬之變也有記載。
而馬嵬兵變的原因就是安史之亂,而安史之亂的直接原因就是安祿山和楊國忠之間的矛盾,二人算是互不順眼,楊國忠多次向玄宗進諫說安祿山的不軌之心,雖然玄宗不信他會謀反,但是安祿山早有反心,楊國忠的多次進言讓安祿山在玄宗面前也是如履薄冰,忍無可忍的安祿山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起兵造反,原因自然是藉著誅殺楊國忠之名,實際自己想登上皇位。
這場叛亂也長達八年之久,天寶十四年,安祿山於范陽起兵,號稱20萬之眾討伐楊國忠,可能是經過的盛世太久了,士兵懈怠,官員軟弱,使得叛軍發展勢力快,但是唐玄宗真是老年痴呆了,安祿山反叛之後的六七天,他才相信這個會拍馬屁的死胖子真的起兵造反了,於是和楊國忠商量計策,招募兵士。但是楊國忠畢竟是個小混混出身,他當宰相唯一的用處就是溜鬚拍馬還有貪汙腐化,哪裡懂得什麼兵法,安祿山很快就攻破洛陽,很多大臣也都向安祿山俯首稱臣,幾個月後,他就在洛陽稱帝。
真是一步錯步步錯,洛陽失守後,唐玄宗又錯殺了封常清,高仙芝,任用哥舒翰,打了幾場勝仗。但是事情又壞在楊國忠的手裡,哥舒翰知道安祿山善用計謀,但是楊國忠卻認為這個哥舒翰是故意按兵不動的,所以哥舒翰被迫出征,潰敗而逃。而叛軍卻勢如破竹,很快就攻破了長安,哥舒翰也被俘虜。
沒辦法,唐玄宗只能狼狽而逃了,帶著楊貴妃,楊國忠以及諸人,後來行到馬嵬驛,將士早已飢餓不堪,陳玄禮認為楊國忠就是罪魁禍首,太子李亨也是想到一塊去,讓李輔國找到陳玄禮,要發動兵變殺死楊國忠。他們將楊國忠殺死,畢竟發生了叛亂,只憑李隆基一個人恐怕是眾口難調,在陳玄禮的逼迫下,楊貴妃被殺掉,大家繼續擁戴。
本來意圖逼宮的李亨也繼續留下平定叛亂,終於忍不住稱帝,稱李隆基為太上皇。這件事和神龍政變真是神似,唯一的不同就是陳玄禮並沒有想到李亨會有逼宮稱帝的念頭,陳玄禮參與政變的原因是殺掉禍害楊國忠和楊貴妃而已,有楊國忠一天,李隆基就會聽信讒言多一天,然後叛亂就更加難以平定,但是李亨參與政變的原因就是逼迫李隆基退位,但是因為陳玄禮的忠心耿耿,導致這場逼宮失敗,他也只能趁玄宗還在出逃的時候趁機稱帝,因為這個時候他有軍隊,玄宗也已經七十多歲,老了就變的比較昏聵了,面對叛軍已經讓人頭大,再加上對付兒子,恐怕也是力不從心,只能聽之任之。
所以,認為陳玄禮並非落井下石,只能說是好心幹了錯事吧。
-
20 # 張生全精彩歷史
說陳玄禮是唐玄宗最忠誠的部下,體現在以下幾點:
其一,陳玄禮是從小隨唐玄宗一起長大的。
其二,陳玄禮是唐玄宗發動唐隆事變,殺死韋后與安樂公主的主要策劃人和執行者。
其三,唐玄宗當了皇帝以後,陳玄禮一直跟隨在他身邊,唐玄宗封他為龍武大將軍,掌管禁軍六軍,負責整個皇宮的安全保衛。
其四,唐玄宗是一個疑心病很重的人,要是發現了哪個不如意,唐玄宗立馬就會給他降罪,但是他從來沒有降過陳玄禮的罪。
其五,陳玄禮發動“馬嵬之變”後,並沒有隨太子李亨去靈武。到四川又回長安後,雖然被李亨封為蔡國公,但是他一直和太上皇唐玄宗住在興慶宮,並沒有到前朝當李亨的官,直到去世。
(陳玄宗劇照)
為什麼又說陳玄禮在“馬嵬之變”中,背叛了唐玄宗呢?
其一,殺死楊國忠。“馬嵬之變”是陳玄禮發起的,陳玄禮看到士兵躁動不安時,便和東宮宦官李輔國聯絡,讓他轉告李亨,請他出面殺掉楊國忠。當李亨猶豫不決的時候,最終士兵譁變,把楊國忠殺掉。普遍認為,這其實是陳玄禮在背後指使。畢竟他是禁軍之首,士兵都聽他的招呼。
其二,殺死楊貴妃。陳玄禮不僅殺掉楊國忠,還逼迫唐玄宗殺掉楊貴妃。雖然唐玄宗多次表示不忍心,但是陳玄禮卻反覆堅持。最後唐玄宗被逼無奈,只得在佛堂縊死楊貴妃。
可以說,整個“馬嵬之變”,主要就是陳玄禮發動起來的。在這個事件中,陳玄禮有三點背叛唐玄宗的地方。一是楊國忠是唐玄宗的大臣,不管他是不是忠心,是不是奸邪,陳玄禮殺他,都是僭越的表現。二是唐玄宗一直非常忌憚他的太子李亨,本來安史之亂爆發的時候,就有想禪讓給李亨的想法,但因為知道陳玄禮聯合李亨發動“馬嵬之變”,唐玄宗改變了想法,還要把皇位繼續攥在手裡。造成李亨與唐玄宗分道揚鑣,北上靈武,自立為帝。陳玄禮交通太子,顯然是唐玄宗所不容的。三是陳玄禮逼迫唐玄宗殺掉楊貴妃,讓唐玄宗此後孤苦無依,寂寞空虛。正如白居易在《長恨歌》裡寫的:“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唐玄宗劇照)
那麼,陳玄禮為什麼會在關鍵時刻,背叛唐玄宗呢?
我認為,陳玄禮這樣做,其實並不是背叛唐玄宗,而是在苦心孤詣地幫助唐玄宗。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先來看看唐玄宗從長安逃跑時候的狀況。
那時候,他已經失去了天下人對他的信任。他失去了那些信任呢?其一,正是由於他輕信安祿山,才造成“安史之亂”的禍害。其二,他走的時候把一眾嬪妃、皇孫以及眾多的皇親貴族丟掉,讓這些人怨恨他。其三,他假裝要御駕親征討伐安祿山,實際上是丟掉文武百官逃跑。讓文武百官怨恨他。其四,他讓天下百姓流離失所,讓天下百姓痛恨他。
(楊貴妃劇照)
可以說,那時候的唐玄宗,完全是眾叛親離。
當時禁軍六軍躁動不安,其實就是如此眾多不信任,如此眾多怨恨的集中表現。陳玄禮作為唐玄宗最忠實的部下,那時候非常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若在那時候,不找一個替罪羊來代替唐玄宗去死,唐玄宗是保不住命的。
陳玄禮為唐玄宗找的第一個替死鬼,就是楊國忠。當然了,他自己沒膽量直接殺楊國忠,所以才聯絡太子李亨。但是李亨猶豫不決。因此他鼓動士兵譁變殺死楊國忠。
楊國忠死後,顯然還不足以平民憤,還得再找一個替死鬼。因此才又縊殺了楊貴妃。
所有這些,都是陳玄禮為了保住唐玄宗的小命的手段。都是陳玄禮最忠誠於唐玄宗的表現。
(參考資料:《舊唐書》《資治通鑑》)
回覆列表
利益,不滿
陳玄禮,唐朝名將,跟隨李隆基發動“唐隆政變”,平定過韋后及安樂公主的叛亂,成為李隆基的心腹,因此在李隆基登基後一直擔任宮中宿衛大將
而在唐玄宗中期,唐玄宗變的不務政事,終日跟楊貴妃嬉戲,而朝廷內外由楊國忠等楊氏家族的人操控
而楊國忠等人把持朝政後公行賄賂,妒賢忌能,驕縱跋扈,不可一世,這樣一來就損害了其他利益集團的利益,其中就包括陳玄禮等人
因此在爆發安史之亂時,陳玄禮等人互送唐玄宗撤退,在路過馬嵬坡時,發動兵變,先令唐玄宗殺死楊國忠,後又殺死楊貴妃
其實,馬嵬坡之變並不算陳玄禮對唐玄宗的落進下石,說好聽點是為了國家大局,說不好聽點是為了自己利益
而實際上陳玄禮等人已經和太子李亨聯合好了,這也算是逼李隆基下位,在馬嵬坡之變後,李亨在靈武繼位,為唐肅宗;而唐玄宗毫不知情,被尊為太上皇。在平定安史之亂後,唐玄宗回到長安復位,而由於局勢已經不能受唐玄宗控制,陳玄禮等人也沒有收到懲罰
總之來說,陳玄禮雖然為唐玄宗心腹,但是因為自己利益受損,而且唐玄宗過於寵幸楊貴妃並把朝政大權交給楊國忠等人,引起陳玄禮不滿,為了補回利益,於是和太子李亨等人發動了馬嵬坡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