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求之

    顒琰,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被密建為皇儲。五十四年(1789年)被封為嘉親王。六十年(1795年)九月,被正式宣佈立為皇太子。第二年正月初一日,受乾隆帝禪位即帝位。其後,朝政仍被太上皇乾隆帝控制,顒琰暫時居住在毓慶宮。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帝死後,開始親政。面對乾隆末年危機四伏的政局,嘉慶帝打出“鹹與維新”的旗號,整飭內政,整肅綱紀。誅殺權臣和珅,罷黜、囚禁和珅親信死黨。詔求直言,廣開言路,祛邪扶正,褒獎起復乾隆朝以言獲罪的官員。詔罷貢獻,黜奢崇儉。要求地方官員對民隱民情“纖悉無隱”,據實陳報,力戒欺隱、粉飾、怠惰之風。但其對內政的有限整頓,未能從根本上扭轉清朝政局的頹敗。

    一、乾隆不希望放權,更不希望繼承人打破他的統治框架

    首先要說一點,乾隆皇帝是一個權力慾望極強的皇帝,他一直死死的把權力攥在手裡,即便是自己的兒子也休想分權。在召見朝鮮使臣時,乾隆甚至直接告訴朝鮮使臣“不要看我們換了皇帝,大事還是我說的算。”乾隆禪位給嘉慶也是被迫的,乾隆的偶像是他的爺爺康熙皇帝。康熙在位61年,乾隆在登基之初就說過“如果自己能夠在位60年,就會退位,絕對不能超過康熙。”乾隆也沒有想到自己會那麼長壽,一口氣真的在位60年。可是隨著時間的臨近,乾隆當真不想把位置讓出來,可是不讓有不行。在這樣的情況下,乾隆選定了嘉慶。嘉慶這個人十分孝順,而且很古板。選擇這樣一個繼承人,乾隆可以保證自己在有生之年的權力不受侵蝕。

    在乾隆看來,嘉慶是一個非常保守的人,這也是符合乾隆要求的。乾隆認為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建設以後,大清盛世會一直持續下去。只要後世子孫沿著自己已經制定好的路線發展就沒錯,因此不需要那種喜歡折騰的繼承人。創業難守業更難,乾隆喜歡選擇一個穩重的繼承人。嘉慶正好就是這樣的人,在乾隆長時間的觀察中,嘉慶是一個穩重又保守的人,這樣的人最合適。當然,這是在乾隆中期的事情,在乾隆前期,這些庶出的孩子連繼位的資格都沒有。因為乾隆一心想讓自己和皇后的孩子接班,可是幾個孩子先後夭折,乾隆不得不在後幾位皇子中選擇繼承人。最後,乾隆選來選去也只剩下了嘉慶。

    二、嘉慶也並非庸主,但他無力迴天

    其實嘉慶也是有威脅,他的一個哥哥永瑆也很有能力,並且得到了乾隆的欣賞。這就是乾隆晚年的不確定因素大大增加,不過嘉慶有一個好兒子。在中國歷史上,因為一個好兒子得到皇位的人比比皆是。明成祖朱棣之所以要把皇位傳給朱高熾,就是因為朱高熾有個好兒子朱瞻基。康熙把皇位傳給雍正的原因,也有乾隆這個乖孫子的成分。現在在選定自己的繼承人問題上也不例外,乾隆十分喜歡自己的孫子道光。不要看在近代史上,道光皇帝窩窩囊囊。他可是一位弓馬嫻熟的皇帝,乾隆感覺道光身上有自己當年的樣子。這諸多的因素疊加在一起,確保了嘉慶的位置。60年的大限來臨以後,嘉慶正式繼承帝位。不過起初,他仍是一個傀儡,真正的權力在太上皇乾隆手裡。

    在乾隆還在世的時候,嘉慶不敢絲毫違背乾隆的意願。但是在乾隆去世的第四天,嘉慶的改革就開始了。首先是迅速扳倒了權臣和珅,然後把全國的封疆大吏也進行的人事調整。嘉慶皇帝的反腐工作開始了,嘉慶這個皇帝看出了一些問題。不過嘉慶看的還是太淺,他認為只要整頓幾個貪官,就可以使天下重新恢復到太平盛世的局面。可是哪有這麼簡單,如果貪腐問題在高壓之下仍屢禁不止,那這就不是人的問題,而是體制的問題。在清朝那樣的專制統治之下,沒有形成完善的監察權,官員們貪腐是根本禁不住的。順便說一聲,就在乾隆皇帝去世的同一年,美國國父華盛頓去世。華盛頓為美國留下了一個三權分立的國家,而乾隆給嘉慶留下了一個爛攤子。

  • 2 # 他的祖父

    乾隆是沒得選了,乾隆一生十七個兒子,過繼給別人2個,因為乾隆活得年紀太大的,兒子們熬不過乾隆,陸續都病死了,就剩下3個,其中一個還是瘸子,這個肯定不能當皇上,有損國威。還剩下2個,十五和十七。十五性格沉穩,城府頗深。十七是個敗家子,整天沾花惹草,不學無數。所以只好給十五了

  • 3 # 博65773938

     乾隆皇帝有十七個兒子,但是卻沒有出現康熙朝代時候“九龍奪嫡”兄弟相殘的局面,主要一方面是因為乾隆皇帝實在是一個非常有成就的皇帝,做這樣一個皇帝的兒子,長期在父親的光芒背後很難有什麼大的動靜。另一方面,乾隆皇帝的這些兒子們基本上沒有遺傳到乾隆皇帝的優點,基本上都資質平庸,沒有突出的人才。

    乾隆歲朝像

    我們都知道,乾隆皇帝在選擇嘉慶皇帝為太子之前還立過兩位太子,說明嘉慶皇帝並不是乾隆皇帝最好的選擇。被乾隆選中的第一個人是二皇子永璉,永璉是乾隆的嫡皇后孝賢純皇后富察氏所生,是乾隆最寵愛的皇后。因此乾隆對這個兒子寄予了厚望,認為他是皇后所生,身份貴重,天資聰穎,所以就立了永璉為皇太子。但是永璉長到九歲的時候就不幸去世了,之後乾隆皇帝又立了皇后所生的第二個兒子永琮,但是永琮兩歲的時候就因為痘症而死了。

  • 4 # 趙佳巖律師瀋陽

    其實乾隆也不滿意嘉慶的!

    眾所周知,乾隆曾經至少有4次秘密立儲過!第一次是嫡長子永璉,第二次是嫡次子永琮,第三次是著名的五阿哥永琪。可惜,前面三個都死了!所以乾隆也一直認為自己命硬,喜歡的女人,兒子,都活不久,都先於自己而去!比如以上的三個兒子,比如元后孝賢,皇貴妃慧賢,包括著名的令妃,年齡比乾隆小很多,也是40來歲就去世了。所以,乾隆認為自己註定是個孤家寡人!

    所以,乾隆在後期也就不想著立儲這件事兒了!第一是因為立誰睡死,第二也是因為滿意的都死光了,剩下的都那麼回事兒,沒有特別滿意的!

    根據朝鮮史料記載,當時乾隆在選擇繼承人上曾經有過思量,因為他實在太能活了!以致於生生熬死,熬老了前面幾個兒子!後面年輕力壯的兒子又沒有出彩的,所以也有人建議乾隆仿照前朝。在孫子裡面選一個出彩的繼承皇位!當時最受寵的皇孫是定恭親王綿恩。這個綿恩是皇長子永璜的次子,但是他的長子早逝,所以綿恩的地位和建文帝是一樣的,都是老皇帝的大孫子!但是乾隆皇帝吸取了明朝的教訓,認為跨過兒子直接立所以會造成動亂,不利於皇朝的統治!所以孫子輩的所有人都被排除在外了!

    前面說了,乾隆太能活了,前面的兒子死的死,養廢了了的養廢了!所以前面幾個兒子不予考慮!後面的兒子,除了廢后生的不予考慮,朝鮮妃子生的不予考慮,最大的就剩嘉慶了!剩下的都比嘉慶還小呢!最主要是乾隆最小的幾個兒子都被令妃包圓了,立誰都一樣……

    然後乾隆就愁啊,嘉慶他也不滿意啊!於是,據說,他在祭天祭祖宗的時候就發下誓言,列祖列宗在上,今有皇十五子永琰,若不可立為儲君,就讓他隨了幾個哥哥去孝敬各位祖先。若是尚可立為太子,就讓他好好的活著。最後,永琰活的好好的,乾隆地也都80了,所以就立了永琰當太子了!永琰當時也35歲了。乾隆帝考察了永琰也考察了10來年……最後,沒招兒了,沒別人了,然後這孩子也命硬,沒被儲位剋死,所以他就當了皇帝了……當然,據說最後嘉慶是被雷劈死的,所以,看來這列祖列宗的也還是不滿意他啊,就是反射弧長了點兒……

    當然,乾隆皇帝不止一次的說過,如果最小的最受寵的十公主(就是嫁給豐紳殷德的那個)是個男孩子,必立為儲君!這個孩子不止長相上,包括性格上,為人處世上都像極了乾隆!可惜她就是個女孩兒……這事兒就連嘉慶也是知道的!在繼位後也是對這個妹妹多有照顧……

  • 5 # 存酒寶

    因為乾隆很長壽,但是他的好幾個得意皇子卻英年早逝,比如皇長子 永璜、皇次子 永璉和皇五子永琪(還珠格格里的五阿哥)。等到乾隆後期,真正可供選擇的接班人只有皇十一子永瑆和皇十五子永琰。兩人性格截然不同,永瑆才華橫溢,做事很有主見;而永琰性格內向,比較守規矩和孝順。乾隆即使到了後期,內心還是捨不得放權。所以他選擇了聽他話的皇十五子永琰,也就是後來的嘉慶帝作為了接班人,嘉慶14歲立儲,35歲才登基。嘉慶即位後,乾隆玩兒過“傳位不傳璽”的鬧劇,甚至在宮廷裡還是用乾隆年號。可以說嘉慶做了很多年的傀儡皇帝。

  • 6 # 創史人

    乾隆皇帝在選擇嘉慶皇帝 為太子之前還立過兩位太子,說明嘉慶皇帝並不是乾隆皇帝最好的選擇。被乾隆選中的第一個人是二皇子永璉,永璉是乾隆的嫡皇后孝賢純皇后所生,是乾隆最寵愛的皇后。因此乾隆對這個兒子寄予了厚望,認為他是皇后所生,身份貴重,天資聰穎,所以就立了永璉為皇太子。但是永璉長到九歲的時候就不幸去世了,之後乾隆皇帝又立了皇后所生的第二個兒子永琮,但是永琮兩歲的時候就因為痘症而死了。

    兩位皇子死後,孝賢純皇后也在東巡的途中去世了,乾隆非常傷心,下令不準在提此事。到了乾隆三十八年,此事已迫在眉睫,不得不提,當時乾隆有六個兒子,兩個過繼給了自己兄弟,剩下的也都很平庸,沒有辦法只能瘦子裡面選胖子。

  • 7 # 滿樓書坊

    乾隆一生共十七子,在各朝皇帝裡面算是比較多的。

    但是,乾隆這個人氣場太強,堪稱克妻克子,因而多數妻、子都走在了他的前頭。

    以兒子為例。其中,十歲前夭折的有七人,分別為皇二子、皇七子、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三子、皇十四子、皇十六子;

    長到二十而未滿三十去世的有五人,分別為皇長子、皇三子、皇四子、皇五子、皇十二子。

    而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年紀稍長的皇六子去世。

    換言之,乾隆總共十七個兒子中,只有四個活到其身後,即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顒琰、皇十七子永璘。

    當然,一方面是乾隆自己太長壽了,兒子再多,也經不住他活那麼久。

    而在另一方面,乾隆最開始是刻意打算立嫡的。

    但不幸的是,孝賢皇后所生的皇二子永璉與皇七子永琮相繼夭亡,而緊隨其後是孝賢皇后本人。立嫡之願,遂化為泡影。

    此後二十餘年,乾隆再未認真考慮過立儲之事。

    當然,如果乾隆還迷戀立嫡的話,也不是沒有機會,畢竟他當時只有四十歲左右,還屬青壯力強之年。

    乾隆十五年(1750年)後,原嫻貴妃烏喇那拉氏被立為新後,其先後生下二男一女,即皇十二子永璂、皇五女與皇十三子永璟。

    儘管後兩個很快夭折,但皇十二子永璂畢竟順利地長至成年。如果要立嫡的話,永璂還是完全符合要求的。

    但不幸的是,乾隆三十年(1765年)四度南巡時,繼皇后烏喇那拉氏與乾隆發生嚴重衝突而被打入冷宮。次年,烏喇那拉氏在淒涼無助中死去。

    由此,永璂的命運被迅速扭轉,當其以二十五歲之齡去世時,他什麼都沒有,只有一個皇子身份。

    如此一來,可供選擇的皇子有皇四子永珹、皇五子永琪、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和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七人。

    最後,也實在是沒什麼好人選,只好從矮子裡面拔將軍,選中了皇十五子永琰為皇位繼承人了!

  • 8 # 汾淮居士

    我認為:乾隆一直到了晚年才認真地考慮到立太子的問題。而他又是個貪戀權力之人,要不是他早先就吹上,最多在位六十年而不能超過爺爺康熙六十一年的孝心。他是不會當太上皇的,身為金口玉言的皇帝是不能隨便更改的。而嘉慶雖不是打江山的料,但坐江山當個《守成之君》還是可以的,後來的歷史也證實了這一點。汾夕河畔。

  • 9 # 詩文觀止

    作為“十全老人”乾隆皇帝,壽命夠長,在位夠長。他有十七個兒子,但基本上都沒有遺傳到乾隆皇帝的優點,資質比較平庸,沒有突出的人才。

    乾隆皇帝在選擇嘉慶皇帝為太子之前曾立過兩位太子,分別是永璉、永琮。這說明嘉慶並不是乾隆皇帝最好的選擇。

    第一任永璉,是乾隆的嫡皇后孝賢純皇后富察氏所生,孝賢純皇后富察氏是乾隆最寵愛的皇后。因此乾隆對這個兒子寄予了厚望,立為太子。

    可惜永璉在九歲左右不幸去世了。之後乾隆皇帝又立永琮為太子,而永琮也無福消受,在兩歲的時候患痘症夭折。

    不久,孝賢純皇后也在東巡的途中去世。乾隆非常傷心,遷怒於大皇子永璜,永璜受此驚懼,也一命嗚呼。終於立儲的事情讓乾隆傷透了心,下令不準再提。

      在乾隆三十八年的時候,活著的皇子只有六個,還有兩個過繼給自己的兄弟了,所以能選擇的只有四個皇子。沒辦法,太子還得立,無奈的乾隆只好採取挫子裡面撥將軍的辦法,選擇了看起來缺點最少的永琰。

  • 10 # 小方說歷史1990

    乾隆帝對於自己立儲的問題上,遇到的煩惱不比祖父康熙皇帝小。立嫡長子為儲君是自古以來的立法,但是乾隆的嫡長子永璉(諸子排行第二)剛被立為太子沒多久就不幸夭折,死的時候還不到十歲。乾隆為此痛哭一場,為這位太子舉行了隆重葬禮。

    太子夭折,接下來仍舊是嫡子繼位。永琮是皇后生的第二個兒子,哥哥死了他就是嫡長子了。然而不到兩歲的時候,這位小太子也死了。皇后僅有的兩個兒子先後死去,自此痛心疾首撒手人寰。乾隆傷痛不已,面對前來接皇后靈柩的庶出兒子們張口叱罵,第一個遭迎頭痛擊的就是庶出的皇長子。因為嫡子據死,按常理來說下一個就是皇長子封為太子了。因此乾隆看到皇長子就來氣,想當然的認為他覬覦太子之位。皇長子身邊的皇三子也被無辜波及,乾隆皇帝一時想不開竟要拔劍殺人,眾人趕緊阻攔。皇長子受了驚嚇很快病倒,沒多久也死了。乾隆皇帝這才緩過神來,又為皇長子痛哭一場,封他為定親王。

    嫡子俱死,後來乾隆皇帝也不再另立皇后。太子只能從其他庶子中選擇。乾隆兒子雖多,但夭折了不少。成活的皇子成器者也少。直到乾隆晚年,立儲的問題實在不能再拖。而此時乾隆活著的兒子只剩下六個,其中兩個過繼給兄弟。剩下的四個就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然而這四個候選人,乾隆一個也不喜歡。他常常苦惱自己英明一世,怎麼會有這麼一幫犬子。太祖時代諸王都沒受過系統的教育,但個個都有入承大統的能力。自己的兒子自幼飽讀詩書,結果都教育成這般模樣。

    1.永璇是個瘸子,這般儀表難繼大業。再加上他比較散漫,做事缺乏耐心。儘管永璇年齡居長,詩詞書畫樣樣精通,乾隆還是不喜歡他。

    2.皇十一子永瑆書法造詣極高,風雅多才。但乾隆覺得他附庸風雅、忘記滿洲尚武之風。但乾隆若是從沒考慮過他,也不是實情。但時間久了,大家對永瑆越來越沒信心。永瑆本來是錦衣玉食的生活,但吝嗇地出了名。他府中攢著幾十萬兩白銀,卻天天領著大家喝粥。王府裡死了一匹馬,他也要求把死馬吃了省飯。時間久了,連王公大臣都拿他取笑。再加上他一身怪癖,乾隆就把他毫不猶豫地排除了。

    3.皇十七子永璘年紀很小,後來也證明他確實不成器。他整日出宮閒逛,和販夫走卒侃大山。從小不愛學習,乾隆又覺得這孩子太輕佻。永璘倒頗有自知之明,對皇太子的位置沒有半點渴望的意思。所有的皇子都暗暗為當上太子努過力,偏偏他不屑一顧,當他的遊俠。

    4.最後就剩下十五子永琰了。然而對於他,乾隆也不喜歡。永琰雖然學習刻苦認真,成績也不錯,舉止也算得上端莊大氣。不過乾隆認為這不過是普通皇子分內的事。乾隆渴望有一個才能出眾的兒子承繼大統,偏偏永琰既沒什麼突出的優點也沒什麼突出的缺點。乾隆十分寵愛和孝公主,曾說你若是男可立為太子。這側面反映了他對皇子們普遍不滿。乾隆曾想過直接從孫子中挑選繼承人,但礙於森嚴的禮法作罷。最終在萬般無奈之下,他終於決定讓相對不那麼糟糕,各方面平平的永琰做太子。

    永琰後來登基,乾隆做了太上皇。過了三年提心吊膽的日子後,乾隆駕崩。嘉慶皇帝終於成為名副其實的一國之君。

    參考書目:《嘉慶皇帝》喻大華/著

  • 11 # 新知傳習閣

    乾隆一生有17個兒子,嘉慶皇帝永琰排行第十五。按照清朝“立長、立嫡”的皇位傳承原則,排行靠後且是庶出的永琰,幾乎沒有繼承大統的可能。乾隆最初也確實沒有把他列入考慮範圍。但乾隆皇帝太能活,好幾個皇子都等不到接班的那一天,老天似乎總是故意與乾隆過不去,嫡次子永璉、嫡七子永琮相繼夭亡,其他皇子也大多英年早逝。到了永琰出生的時候,他的14個兄長中有8個已經死去,就連深受乾隆寵愛的皇五子永琪也在幾年後早逝,諸皇子中可備乾隆選擇的範圍已經變得非常小了。為此,乾隆皇帝不得不放下祖制,從剩下的幾個年幼、庶出的皇子中另擇儲君。

    皇十一子永瑆和皇十五子永琰,水落石出般地成為乾隆皇帝為數不多的兒子中的佼佼者。永瑆聰明睿智、才氣橫溢,做事很有主見;永琰性格內向、性情凝重,為人規矩仁孝。在大清國力日益衰減的情況下,按說由永瑆這樣一位性格鮮明、頗有主張的皇子來繼承皇位,應該是最合適不過的。但事實上,乾隆卻把皇位傳給了永琰。

      乾隆選擇接班人所遵循的原則,就是後來者必須不容置疑地遵從他的意志,不打折扣地繼承他的政策,不遺餘力地維護他的權威,並把自康熙以來開創的盛世一直保持下去。永琰忠厚老實、規規矩矩、重視仁孝,對乾隆的話一向言聽計從,無疑最符合乾隆皇帝的選嗣標準。朝中的明眼人都能夠看得出乾隆對永琰的態度和用心,就連當時來京的朝鮮使者也多次向朝鮮國王彙報:“永琰為人持重、度量豁達,最為乾隆皇帝喜愛。”

      翻閱清朝正史,我們找不到關於對嘉慶荒淫、貪婪、昏庸、陰險行為的記載;翻閱清人野史,也查不著他的哪怕一件風流事。就是這樣一個品格端方、為政勤勉、生活儉樸、待人寬厚的人,卻成為清朝十二帝中最沒有特色、沒有個性的皇帝。在治理國家方面毫無建樹的嘉慶,身上最明顯的標記就是乏術和平庸。那麼,乾隆為何會把皇位傳給他,把偌大一個帝國託付給他呢?

      其實,乾隆皇帝之所以選擇永琰做接班人,還有一個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那就是他不想放權。儘管乾隆皇帝曾有過“朕八旬有六歸政”“不敢與皇祖六十有零的年數等同”的誓言,但等他年老昏聵的時候,越發把至高無上的皇權看得比自己的命還重要,一絲一毫也不肯相讓,哪怕這個與自己分羹的人是自己的親兒子。如何做到“退而不退”,如何在有生之年繼續風光地把持朝政,這是乾隆皇帝在風燭殘年時最關心的事情。要做到這一點,只有選擇一位恪守仁孝、老實巴交、唯父命是從的接班人,而永琰正是這樣的一個人。

      果然,乾隆在傳位的同時明確宣佈:“凡遇軍國大事和用人事宜,決不會置之不問,仍要親自處理。”退位後,乾隆仍然自稱為“朕”,他的諭旨稱為“敕旨”;對前來進貢的朝鮮使者有板有眼地說道:“我雖然歸政,但大事還是我辦!”;他藉口已經在養心殿居住了60年,只有這裡才“安全吉祥”、便於召見群臣,無論如何也不肯搬出去;為了限制嘉慶,他還一度上演了“傳位不傳璽”的鬧劇;本來嘉慶即位改元后,全國上下應該統一使用嘉慶新曆,可宮廷中還是用乾隆年號,如乾隆六十一年、六十二年;新皇帝即位後,錢幣應該改鑄“嘉慶通寶”,可那幾年卻是乾隆、嘉慶兩個年號的通寶各鑄一半……在父皇的淫威下,以仁孝著稱的嘉慶,只能沒頭沒腦地做了幾年有名無實的“二皇帝”。

  • 12 # 寂寞蛋塔

    這個事情 紀連海教授已經說的很清楚了 乾隆雖然有十幾個兒子 但是不是夭折 過繼給別人 就是意外死亡 天生殘疾 無鬥志或朽木不可雕 最後只剩中規中矩 身心健康的嘉慶帝 十五阿哥永琰 乾隆已經是實在沒有辦法了,!

  • 13 # 小馬哥與小馬嫂

    乾隆的兒子雖然很多,但是不是先天夭折就是英年早逝,晚年的乾隆只能退而求其次,在僅剩的幾個兒子中,擇優選優,最後確定了皇十五子,也就是後來的嘉慶

  • 14 # 秉燭讀春秋

    乾隆後宮皇后、嬪妃眾多,生育能力都不錯,有據可查的她們為乾隆生下了17個兒子,還不算女兒。但是令人驚訝的是,兒子眾多並沒出現康熙朝代時候的“九子奪嫡”兄弟相殘的局面。

    這是為什麼呢? 

    除了乾隆能力太強之外,還有一個就是眾皇子資質太平庸了,沒有一個出類拔萃的皇子。誰做皇帝都是既沒有羨慕,也沒有嫉妒。

    但總得有個皇子接班吧,在選擇嘉慶之前,乾隆曾立過兩位太子,最早確定的是二皇子永璉,永璉是乾隆的嫡皇后孝賢純皇后 ―富察氏 所生,是乾隆最寵愛的皇后。子以母為貴,也許是愛屋及烏吧,乾隆對這個兒子寄予了厚望,認為他是皇后所生,身份貴重,天資聰穎,所以就立了永璉為皇太子。但是永璉長到九歲的時候就不幸去世了,也是命中無福。

    接下來乾隆又立了皇后所生的第二個兒子永琮,但是永琮兩歲的時候就因為出天花而死了。 兩位皇子死後,孝賢純皇后也在東巡途中而死,乾隆對此非常傷心,還因此遷怒於大皇子永璜照顧不周,大皇子也因為驚懼而死,立儲的事情讓乾隆傷透了心,下令不準再提。

    過了好多年後,乾隆年紀越來越老了,立儲之事不得不提出來,當時活著的皇子只有六個,還有兩個過繼給乾隆的兄弟了,所以能選擇的就只有四個皇子了。經過乾隆的思考,立十五皇子永琰 為皇太子了。

    那麼,乾隆又是怎樣考慮要選擇十五皇子永琰為皇太子呢?

    永琰(嘉慶皇帝)生於乾隆二十五年,即公元1760年,名愛新覺羅·永琰,登基後改為顒琰 。乾隆六十年的時候,乾隆將帝位禪讓給顒琰,自身退居幕後,稱太上皇,嘉慶即位之初,並無實權,朝政仍由他的父親乾隆皇帝掌握。就連和珅都稱二皇上,可見嘉慶當時多麼尷尬。

    由此可見,嘉慶是軟弱的,至少在乾隆活的時候。

    選擇嘉慶還有就是乾隆有自己的想法,也就是有私心:

     首先要說一點,乾隆皇帝 是一個權力慾望極強的皇帝,他一直死死的把權力攥在手裡,即便是自己的兒子也休想分權。在召見朝鮮使臣時,乾隆甚至直接告訴朝鮮使臣“不要看我們換了皇帝,大事還是我說的算。”乾隆禪位給嘉慶也是被迫的,乾隆的偶像是他的爺爺康熙 皇帝。康熙在位61年,乾隆在登基之初就說過“如果自己能夠在位60年,就會退位,絕對不能超過康熙。”乾隆也沒有想到自己會那麼長壽,一口氣真的在位60年。可是隨著時間的臨近,乾隆當真不想把位置讓出來,選擇嘉慶就是為了自己權利不受侵蝕。

  • 15 # 倪說歷史

    乾隆皇帝是在85歲時將皇位傳給嘉慶,因為當時他已經當政60年,他也早就說過,當政不會超過爺爺的61年,所以他選擇了在這一年退位。乾隆皇帝一輩子生了很多的子女,但為什麼他會選中後來的嘉慶皇帝呢?其實這也是不得已的辦法。

    眾所周知,乾隆皇帝傳位是採取的秘密建儲的辦法,這個辦法確實很保密,以確保皇子之間不會爭位。連乾隆皇帝最寵信的大臣和珅也是臨時知道新的繼承人的,所以給嘉慶帝送了一個玉如意,結果後來還被算到自己犯死罪的原因之一。

    乾隆皇帝曾兩次進行秘密建儲的活動。他曾將孝賢皇后所生的二皇子永璉立為皇太子,秘密建儲,當時永璉才6歲,不料三年之後,也就是永璉9歲就夭折了。此後,乾隆皇帝又立孝賢皇后所生之第七子永琮為太子,不料永琮又因為出痘而夭折死。對於兩立兩死的局面,乾隆皇帝非常傷心,曾說:“先朝未有以元后正嫡紹承大統者,朕乃欲行先人未行之事,邀先人不能獲之福,此乃朕之過耶!”

    乾隆皇帝一生共生過17個兒子。大約在乾隆三十多年的時候,乾隆皇帝才又立儲君。

    至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除夭折外的外,當時共有七個兒子。其中十二子永基為廢后烏喇那拉抵所生,絕對不可能繼承皇位,因為一旦繼承,廢后就會被尊為皇太后,這與禮制不全。

    四皇子永成、六子永容已經過繼給別人,不能立為儲君。當時身邊只有4個兒子,其中八子永璇,有足疾,殘疾人,又好酒色,不可能立。十一子永星是書法天才,文氣太重。十七子永遴,年僅8歲,不可能立得太早。故只能立十五子永琰,也就是後來的嘉慶帝。

    乾隆皇帝對這個兒子並不是很滿意,所以在立儲之後說,說果此人如無福享受,希望老天立立即懲罰,將他收走,以便再立新君。

  • 16 # 冷兵器研究所

    大清嘉慶四年正月初三日,在乾清宮西側的養心殿中,滿清帝國第六任皇帝、八十九歲的愛新覺羅•弘曆,正艱難的抗拒著死亡的降臨。作為一位曾經子孫滿堂的君王,彌留之際的弘曆身邊並沒有親人在側。這不僅是由於這位“長壽老人”太過能活,以至於很多后妃、王子都無緣伴其終身,更因為弘曆早在四年前邊傳位給了第十五子永琰。和大多數普通的中產之家一樣,這“朝夕侍側”的苦差事自然由繼承家業的兒子來承擔。

    弘曆一生三度立後,另有皇貴妃、貴妃各五人、妃、嬪各六任。其餘貴人、常在、答應更是不計其數,可謂是風流天子。但在子嗣數量上,卻難望其祖父愛新覺羅•玄燁的項背。畢竟在六十九年的生命歷程中,玄燁留下了三十五子、二十女的龐大繼承人隊伍。而弘曆卻僅有十七子、八女,而其中早夭者更幾乎佔到了一半。而無論從古老東方天人感應的學說出發,還是唯物歷史觀的角度來看,帝王生殖能力的下降也都被視為一個皇朝由盛轉衰的重要標誌。

    而與玄燁諸子野心勃勃,在康熙末年上演“九龍奪嫡”的爭權大戲相比。弘曆的兒子們一個個顯得老實巴交,心理素質更是堪憂。但真相的確如此嗎?細看弘曆的一生,看似一團和氣的後宮之中,種種不合常理的舉措背後卻隱然同樣有著波詭雲譎的陰謀。其中乾隆十三年的一系列事件便是最好的佐證。

    弘曆早年最為寵愛的莫過於髮妻——察哈爾總管李榮保之女富察氏。放在今天的角度來看,弘曆與富察氏的婚姻不僅出於政治目的,更是包辦之極。在康熙末年的奪嫡之中,李榮保與其兄馬齊本屬於“八阿哥”允禩一黨。甚至一度曾因串聯諸大臣擁立允禩而被玄燁罷職奪官,險些連腦袋都有搬家之虞。好在馬齊、李榮保兄弟前有其父米思翰平三藩的大功,後有多年來為滿清帝國奔走的苦勞。因此儘管玄燁一度宣稱“人臣作威福如此,罪不可赦!”但最終還是保全了性命,並很快便將其重新啟用。而經此一役之後,馬齊、李榮保兄弟也不得不收斂行跡,淡出奪嫡之爭。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玄燁病逝後的第二天,尚未正式登基的“四阿哥”胤禛便任命馬齊與“八阿哥”允禩、“十三阿哥”允祥、尚書隆科多同為總理大臣。不久之後更恢復其此前被削爵位,在諭旨之中更公然宣稱:“馬齊在此番大事中甚是勉力勤勞。他的勤勞,非尋常勤勞可比,勝於一切功績”。胤禛所謂的“此番大事”自然指的不是馬齊在先帝玄燁治喪大典中的表現。而是有意向外界挑明自己與馬齊此前的政治聯盟關係。而雍正五年,胤禛親自於紫禁城西二所(即重華宮)為皇四子弘曆和李榮保長女富察氏主持結婚大典,更是胤禛拉攏馬齊兄弟的重要一環。至此馬齊家族由努爾哈赤以降的從龍之臣晉升為皇親國戚。也為日後李榮保之子傅恆等人在乾隆年間的崛起鋪平了道路。

    據說早在胤禛潛邸之時便曾在李榮保府上見到過正在習字的富察氏,盛讚其書法了得。竟還將富察氏的字帖拿回雍王府,當面訓教弘曆等人說:“此字乃是一位九歲的格格所寫,你們如不用心上進,可連女童都不如了”。而富察氏過門之後,胤禛對這對小夫妻也頗為照顧,雍正七年特賜長春仙館作為其夫婦在圓明園的居處。而弘曆對這位髮妻也是恩寵有加,對其褒獎詩作一度達到汗牛充棟的地步。

    富察氏竟然是皇后,其所生皇子自然是嫡子。享有皇位的優先繼承權。儘管富察氏於雍正六年誕下一女不勝早夭之前,弘曆的側室佐領翁果圖之女已誕下一子,是為皇長子永璜。但隨著雍正八年富察氏生下皇次子永璉。弘曆依舊將皇位內定給了這位嫡長子。甚至在自己繼位元年便早早的親書密旨,召諸大臣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確立了其太子的地位。但是剛過了兩年多,永璉就因“偶感風寒”,於乾隆三年夭亡,年僅9歲。弘曆雖然以“雖未冊立,已命為皇太子矣。今既薨逝,一切典禮用皇太子儀注行”對其葬禮大操大辦。但卻無法改變王儲空缺事實。於是一度準備改立皇長子永璜為太子。永璜雖為庶出,但也符合“無嫡立長”的傳位慣例。何況永璜為人忠厚、行事謹慎,在臣僚之中頗有人望。但就是這樣一個看似合格的繼承人,卻最終因為一件“小事”憂病而死。

    乾隆十三年,對於當時正處壯年的弘曆而言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年份。由於其父愛新覺羅•胤禛僅在位十三年便暴病而亡,弘曆對於“十三”這個數字似乎產生異樣不祥的聯想。而這種難以明述的感覺,在乾隆十二年末便悄然變成現實。這一年的臘月二十九,弘曆第七子永琮死於當時的不治之症“天花”。作為自己與髮妻富察氏的第二個兒子,弘曆對永琮的關愛與期望絲毫不亞於嫡長子永璉,這一點從弘曆事後頒發的諭旨便可窺探一二。

    弘曆大方的承認自己曾有過立永璉為嗣的想法:“聖母皇太后因其出自正嫡。聰穎殊常。鍾愛最篤。朕亦深望教養成立。可屬承祧”。但終究只是“建儲之意。雖朕衷默定。而未似端慧皇太子(永璉)之書旨封貯”。而連續兩位嫡出皇子的夭折,也令弘曆產生了一種宿命論的感覺。他在諭旨中寫道:“復念朕即位以來。敬天勤民。心殷繼述。未敢稍有得罪天地祖宗。而嫡嗣再殤。推求其故。得非本朝自世祖章皇帝以至朕躬。皆未有以元后正嫡。紹承大統者。豈心有所不願。亦遭遇使然耳。似此竟成家法。乃朕立意私慶。必欲以嫡子承統。行先人所未曾行之事。邀先人所不能獲之福。此乃朕過耶。”也就是說弘曆認為自己嫡子的不幸完全是因為滿清自入關以來,歷代皇帝都非正嫡繼統。而自己反其道而行之才招致此禍。弘曆的這番言論固然是自身在悲慟之餘的寬解和自責。但作為公檔案下發,卻不可能不被臣僚理解為一個重要的政治訊號:既然嫡子不可能再被作為繼承人的候選,那麼皇長子永璜的太子之位便算是板上釘釘了。

    這種樂觀情緒透過一系列的放大之後,最終在另一場皇室大喪之中結出了難以挽回的惡果。乾隆十三年春,弘曆攜皇后富察氏離京東巡。而此次的山東之行,除了曲阜祭孔之外,更重要的一項活動是泰山拈香。之所以選擇在此時前往泰山,根據清代學者程穆衡所著《金川紀略》的說法,是因為深陷喪子之痛的富察氏皇后說其夢中見到了泰山神女“碧霞元君”,故要去還願祈福。但無論是弘曆還是富察氏本人都不曾想到此行竟會是他們夫妻的末路。

    弘曆夫婦登泰山後不久,皇后富察氏便在濟南一病不起。隨行太醫診斷之後,認為富察氏不過偶感風寒,休養幾日病情自然好轉。但病中的富察氏卻不願弘曆因為自己而貽誤國事,一再促請丈夫旋轡北還。弘曆沉吟良久,最終決定於三月初八日迴鑾。但不想富察氏的病情突然急轉直下,三月十一日剛到德州,被抬上御舟“青雀舫”的富察氏竟於當夜便崩逝了。富察氏緣何不顧自己的身體狀況強行要求弘曆早日回京呢?如果說她只是為了一個“賢后”之名的話,那麼事態後續的發展卻實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

    弘曆回京之後,第一時間便拿最有繼承人資格的皇長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開刀。而理由竟然是這兩位阿哥未能“盡孝”。用弘曆自己的話說:“今遇此大事,大阿哥竟茫然無措,於孝道禮儀未克盡處甚多”。皇三子永璋更是“於人子之道毫不能盡”。客觀的說此時的永璜只有二十一歲,永璋更不過十三四歲,年紀尚輕,加之過世的並不是自己生母,未能表現得呼天搶地,豪哭流涕,純屬演技問題。如果說弘曆只是深受喪妻之痛的打擊,一時氣憤的話也算了。偏偏他還拿著此事大做文章,竟然公開宣佈“此二人斷不可承繼大統”。並請王大臣共鑑他絕不食言。

    弘曆緣何會發出這樣的毒誓?答案或許要從與永璜、永璋一同受到處分的幾位“帝師”身上尋找答案。此時的永璜雖無太子之名,但卻有著一個陣容豪華的“帝師”團隊:弘曆的弟弟——和親王弘晝、吏部尚書來保、兵部侍郎鄂容安均被以永璜、永璋“師傅諳達”的名義罰俸三年。而諷刺的是同為帝師重臣的另兩位漢臣——張廷玉和梁詩正卻以“俱非專師”而免於罰俸。這個做法實在有些荒唐,畢竟王弘晝、來保、鄂容安也不是“專職老師”。如此厚此薄彼的作法,只能說明對永璜、永璋的處分,不僅涉及到立儲問題,背後更牽扯著乾隆初年朝堂之上的滿漢之爭。

  • 17 # susie李舒

    你以為弘曆想嗎?他也不想啊啊啊!!!!但是,他當時還有什麼選擇呢???

    乾隆皇帝的立太子之路,簡單說就是四個字:“立誰誰死!”

    嫡長子永璉,看名字就能知道他對這個孩子有多深的期望吧——璉是古代宗廟中盛黍稷的器皿。乾隆本來秘密把他立為太子,結果,9歲,永璉感染傷寒病逝了。

    接下來,孝賢皇后又給他生了一個永琮。這個名字還是能看出來有多愛——古代一種玉器,外邊八角,中間圓形,常用作祭地的禮器。結果,20個月,永琮出痘夭折了。

    這兩個孩子,是乾隆比較顯著的已經寫好秘密立儲的候選人。

    大概因為這兩個例子,乾隆皇帝之後就開始默默看人,接下來,他看上了五阿哥,就是你們熟悉的小燕子的老公。結果,25歲,永琪得了附骨瘡,死了。永琪去世二十多年之後,英使馬戈爾尼謁見乾隆時,乾隆帝曾經嘆息說:“其時朕視皇五子於諸子中更覺貴重,且漢文、滿語、蒙古語、馬步、騎射及演算法等事,並皆嫻習,頗屬意於彼,而示明言,及復因病旋逝。”

    那麼,我們看看,除了嘉慶皇帝,他還有什麼選擇。

    老大永璜和老三永璋因為在孝賢皇后死之後表現不夠好,不夠傷心,於是失寵。這倆沒可能繼位,而且相繼在乾隆十五年和二十五年死掉了。

    老二死了,不提。

    老四永珹和老六永瑢,一個過繼給了允裪為嗣,一個過繼給了允禧為嗣。這倆也沒戲了,別人的兒子。

    老五死了,不提。

    老七永琮死了。

    老八永璇,做事不得體,人緣不好,曾經受到乾隆帝的公開斥責。

    老九、老十夭折,名字都沒來得及取。

    老十一永瑆,寫字寫得好,但是乾隆對他不重騎射、仿效漢族儒生的文人習氣很反感,曾經嚴厲申斥。

    老十二永璂,繼皇后之子。可是老媽出了剪頭髮那檔子事情,雖然是嫡子也沒可能了。最後只落得個貝勒頭銜。乾隆四十一年去世。

    老十三永璟和老十四永璐,三四歲也死掉了。

    你覺得還有什麼可選的?報菜名都報到十五阿哥了!

  • 18 # 月下沒有花

    簡而言之,皇位傳給嘉慶,既是不得不為的結果,也是可選擇範圍內最好的結果。

    乾隆長壽,多妻多子,前前後後總共有十七個兒子,嘉慶排行十五。排行靠後,且不是嫡子,按照“立嫡立長”的原則,皇位落到他頭上的或然率低的可憐。

    雖然清代沒有嚴格依循“立嫡立長”的繼承原則。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到嘉慶自己,沒有一個皇帝是靠“立嫡立長”而登上大寶的。

    But!“立嫡立長”依然是皇位繼承的重要考量因素,而且乾隆對“立嫡”的執念,比起他爺爺康熙都有過之而無不及。

    有道是“子憑母貴”,排行和出身不佔優,靠母親的孃家牛逼而逆襲成功,這種例子在歷史上也屢見不鮮。可惜嘉慶的生母魏佳氏的孃家也不牛逼。

    魏佳氏的父親名叫魏清泰(漢人),本是正黃旗包衣,屬於正黃旗漢軍,無權無勢的一介小吏。先是沾了女兒的光,被抬旗入鑲黃旗滿洲。之後又沾了外孫的光,被追封一等承恩公。

    有一點,嘉慶跟他母親很像,都是起手一把爛牌,最後愣是打成了清一色。魏佳氏進宮時只是個“貴人”,別看title帶個“貴”字,其實等級很低。這個等級連固定編制都沒有,只要皇帝身體扛得住,弄多少個“貴人”都不違反禮法。魏佳氏靠著自己精明能幹,加上兒子給力,一路混到了皇貴妃,死後還被追封為皇后。

    按照封建迷信的說法,能當皇帝的主,都是八字死硬死硬,剋死一大票兄弟那是基本操作。乾隆有十七個兒子,十個成人。成人的十個裡面,過繼了兩個,早死了四個,最後實際有可能競爭皇位的也就四個人。

    乾隆帝即位初年,立過一次太子。當時密立正妻元配富察氏的兒子永璉為皇太子。可惜永璉立為太子兩年後偶感風寒,於乾隆三年十月十二日巳刻夭亡,年僅9歲。感冒都能弄死個皇太子,這也只能說是這孩子福薄壓不住。

    這事對乾隆的打擊還是挺大的,他連續五天沒有臨朝,並把密定諭旨公佈於眾,

    永璉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聰明貴重,氣宇不凡。皇考命名,隱示承宗器之意。朕御極後,恪守成式,親書密旨,召諸大臣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榜後,是雖未冊立,已命為皇太子矣。今既薨逝,一切典禮用皇太子儀注行。

    死了嫡長子,還有嫡次子。可惜嫡次子永琮不到兩歲就歸西了。乾隆十三年,孝賢純皇后,也就是元配富察氏也去世了。這下徹底斷了“立嫡”的可能性,儲君只能是在庶出皇子裡選擇了。

    要不怎麼說“天子自有神明護佑”呢。嘉慶生於乾隆二十五年,出生前十幾年,老天爺就出手把“立嫡”的可能性徹底抹殺了。

    既然不“立嫡”,那就“立長”唄。結果皇長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立刻莫名其妙掉坑,就因為對孝賢純皇后之死顯得不夠悲痛,倆人被乾隆申飭,已經基本被排除在儲君候選人之外了。其中永璜還因此鬱鬱而終。

    乾隆的兒子“死走逃亡”的,最後剩下有希望當儲君的只剩下“仨兒子+一個孫子”。仨兒子分別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一個孫子則是皇長子永璜的第二個兒子綿恩。

    從《清史稿》看,永璇似乎沒有什麼過錯,也沒有什麼明顯的缺陷。但朝鮮人的史料中,但是記了永璇不少黑材料。

    據《李朝正宗實錄》記載,乾隆五十六年,朝鮮使臣金履素回國覆命,讓書狀官沈能翼整理了一份別單,別單稱“第八子永璇,為人輕躁,做事顛倒,故皇帝不以子待之”。《李朝正宗實錄》還記載“第八王沉湎酒色,又有腳病,素無人望”。

    綜合來看,永璇應該是生來腿有殘疾,不受乾隆待見(一直到嘉慶四年才混到親王),也無望儲君之位。所以沉湎酒色,算是破罐子破摔了。但就是這麼個沉湎酒色的主,居然是乾隆兒子裡面活的最久的,一直熬到了道光年間。

    永瑆寫的一筆好字,據《清史稿》記載,“永瑆幼工書,高宗愛之”,而永瑆的族侄昭槤在《嘯亭雜錄》裡也稱讚永瑆的書法“書法遒勁,為海內所共推。”

    但這位皇子據說人品差點意思。按照昭槤在《嘯亭雜錄》中的說法,永瑆是“天性陰忮、好以權術駇人。持家苛虐,護衛多以非罪斥革……逢迎權要,其上眷稍有衰者,即罵詈之”。

    而且這位皇子據說還摳門至極,搞出了不少奇葩事。身為盛世皇子,秘了媳婦的嫁妝,還摳的媳婦吃不飽穿不暖。自己的馬死了,煮了給全家當口糧,一點不浪費,“是日即不舉食,其吝嗇也若是”,也算是難得一見。永瑆這種性格跟他爹肯定是談不到一塊去的,也基本被排除在儲君候選之外了。

    綿恩雖然是孫子輩,但年齡比嘉慶還要大。綿恩生於乾隆十一年,比嘉慶大了整整十四歲。雖然是“長房長子次孫”,但乾隆實際上是把他當長孫來培養的。綿恩長期擔任京師禁衛軍的領導,負責拱衛京畿。朝鮮國使臣曾認為,未來的皇帝將在十五子永琰和皇次孫綿恩之間產生,綿恩的可能性會更大。喜歡歸喜歡,但畢竟差著輩分,而且有建文帝的前車之鑑,乾隆最終還是沒有選擇隔代傳位。

  • 19 # 野叟雜談

    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意思,彷彿嘉慶不是乾隆的兒子一樣!嘉慶皇帝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五個兒子。我明白,其實,這個問題想問的是,乾隆皇帝明明有前面那十四個兒子,為什麼偏偏把皇位交給第十五個兒子呢?這裡就要簡單說一下清代的皇位繼承製度。

    從清朝建立開始,就沒有明確的皇位繼承製度,類似中原地區早已有之的嫡長子繼承製,更是無從談起。清朝早期在關外的時候,清太宗皇太極、清世祖福臨都不是以嫡長子的身份即位的。但是,清軍入關以後,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也開始逐漸接受了嫡長子繼承製。所以,清聖祖康熙皇帝很早的時候就立皇后所生長子胤礽為太子。但是,太子胤礽在當了三十多年的太子後,最終被廢黜。康熙晚年,眾多兒子打成了一鍋粥,康熙皇帝身心俱疲。最後,皇四子胤禛勝出,他就是雍正皇帝。關於清世宗雍正皇帝即位的合法性一直有爭議。雍正皇帝即位後,為了避免將來重演康熙晚年的局面,決定創立秘密立儲制度,完全捨棄嫡長子繼承製。皇帝在選定太子後,並不公佈,而是將太子的名單寫好後,放在正大光明匾額的後面。等到皇帝去世後,公佈皇帝遺詔,太子登基。在雍正皇帝去世後,乾隆皇帝就是根據遺詔即位接班的。

    乾隆皇帝即位後,也遵照雍正皇帝開創的秘密立儲制度,在自己的兒子中選擇太子。皇長子因為不懂禮數而遭到過乾隆的訓斥,而且在乾隆十五年的時候就去世了,年僅二十二歲。接著是皇次子永連,他是乾隆第一個皇后所生,是乾隆的嫡長子。乾隆對這個兒子非常喜歡,在乾隆元年就將這個兒子立為太子。可惜到乾隆三年就去世了,年僅九歲。皇三子永璋,也是在乾隆二十五年的時候去世。皇四子、皇五子、皇六子、皇七子、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二、皇十三子、皇十四子都在乾隆皇帝生前就去世了,這些孩子自然也都失去了繼位的可能。皇八子人緣不是很好,也曾經遭到乾隆皇帝的訓斥,乾隆沒有考慮立他為太子。皇十一子品行不端,極度吝嗇,是一個著名的書法家。乾隆皇帝也沒有考慮立他為太子。這樣,就輪到了皇十五子顒琰。乾隆皇帝對顒琰比較欣賞,而顒琰也沒有非常明顯的性格缺陷,是一個守成之君的合格人選。就這樣,乾隆皇帝就立顒琰為太子。在顒琰之下,乾隆皇帝還有兩個兒子,一個早卒,一個就是顒琰的同母弟弟,他是乾隆皇帝最小的兒子,仰仗著父親的寵愛,整日裡惹是生非,乾隆皇帝也不可能考慮他。

    乾隆皇帝在立顒琰為太子後,也是按照制度寫了遺詔放在正大光明匾額之後。但是,到了乾隆六十年的時候,乾隆皇帝早年曾經發誓,絕對不能超過祖父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的記錄,決定提前退位,就在生前公佈了遺詔。嘉慶元年正月一日,顒琰即位,他就是清仁宗嘉慶皇帝。

  • 20 # 天長水秋

    因為乾隆也是無奈!

    嘉慶之間有那麼多的兒子,不是掛了就是送人了。其他那些活著的,要麼德性差人品不好,要麼就是身體孱弱。

    只有這個嘉慶,身體不錯(已經得過天花),還孝順。對於一個國家的儲君,能孝順,而且還做事穩當,不過分張揚,就是相當好的人選了。

    這也是嘉慶的幸運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影《芳華》好看嗎?